CN1596362A -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96362A
CN1596362A CNA028236211A CN02823621A CN1596362A CN 1596362 A CN1596362 A CN 1596362A CN A028236211 A CNA028236211 A CN A028236211A CN 02823621 A CN02823621 A CN 02823621A CN 1596362 A CN1596362 A CN 1596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film
micromachine
thin
piezoelectric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236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630C (zh
Inventor
大内智
野添利幸
野村幸治
多鹿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96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6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63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63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9/00Gyroscopes; Turn-sensitive devices using vibrating masses; Turn-sensitive devices without moving masses; Measuring angular rate using gyroscopic effects
    • G01C19/56Turn-sensitive devices using vibrating masses, e.g. vibratory angular rate sensors based on Coriolis forces
    • G01C19/5607Turn-sensitive devices using vibrating masses, e.g. vibratory angular rate sensors based on Coriolis forces using vibrating tuning for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21Crystal tuning for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2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of material which is not piezoelectric, electrostrictive, or magnetostrictive
    • H03H9/24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of material which is not piezoelectric, electrostrictive, or magnetostrictive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2468Tuning fork resonators
    • H03H9/2478Single-Ended Tuning Fork resonators
    • H03H9/2484Single-Ended Tuning Fork resonators with two fork tines, e.g. Y-beam cantilev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7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03H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03H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resonators or network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H03H2003/0414Resonance frequency
    • H03H2003/0492Resonance frequency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a tuning-fork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驱动效率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谐振器)、改善了对所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的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谐振器包括由非压电材料制成的音叉、设于音叉的臂的主平面的内侧和外侧的第1和第2电极。在分别设于第1和第2电极上的第1和第2压电薄膜之上,分别设有第3和第4电极。通过在第3、第4电极上加上相互反相的交流电压,音叉就会以与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向作为谐振方向而进行谐振。谐振器陀螺仪利用由其他电极和其他压电薄膜构成的检测部检测出与施加在该谐振器上的角速度对应的哥氏力。

Description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 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例如已知有美国专利第5438231号中所公布的技术。
对于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将使用图14、图15进行说明。
图14是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驱动部的E-E剖面图。
图14中,音叉101由具有2个臂102、103的非压电材料制成。压电薄膜104、105分别被配置在音叉101的臂102、103的主平面上。电极106、107、108、109、110、111分别与压电薄膜104、105连接。通过在电极107、108、110、111上加上交流电压,音叉101即发生谐振。
图15中,臂102的中心线121上,在压电薄膜104的上部,表示有未设置电极107、108的部分的宽131。箭头141表示从电极107朝向电极108对压电薄膜104施加的电场的方向。
在此种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中,分别与电极107、108相面对的电极106形成连续的一片的形状。所以,很容易产生对箭头141所示的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
另外,设于电极107、108之下的压电薄膜104也形成连续的一片的形状。所以,例如当使被电极107和电极106夹持的压电薄膜104沿Y轴方向拉伸时,连续的压电薄膜104的宽131的部分会抑制其拉伸。同样,当使被电极108和电极106夹持的压电薄膜104沿Y轴方向收缩时,具有宽131的连续的压电薄膜104会抑制其收缩。
由于所述的原因,音叉101的驱动效率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驱动效率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因驱动效率的提高而使对所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提高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本发明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以下称为谐振器)中,音叉由具有至少2个臂和连接臂的至少1个基部的非压电材料制成。
第1电极被设置在臂当中至少一个臂的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比中心线更靠内侧的位置上。
第2电极被设置在主平面上的比中心线更靠外侧的位置上,与第1电极分离。第1压电薄膜设于第1电极上。第2压电薄膜设于第2电极上。第3电极设于第1压电薄膜上。第4电极设于第2压电薄膜上。
这里,在第3、第4电极上加有相互反相的交流电压。这样,音叉就会以与臂主平面的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向(X方向)作为谐振方向而进行谐振。
利用该构成,可以减少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并且可以不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所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的驱动效率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谐振器陀螺仪与所述的谐振器相同,由具有至少2个臂和连接臂的至少1个基部的非压电材料制成。
另外,驱动部包括所述的第1电极、第1压电薄膜、第3电极、第2电极、第2压电薄膜、第4电极。如上所述,在第3、第4电极上加有相互反相的交流电压,音叉以X方向作为谐振方向进行谐振。
另外,检测部被设置在至少1个臂的至少1个主平面上。检测部检测出与在与主平面成直角的方向(Z方向)上产生的由所加的角速度引起的哥氏力对应的臂的弯曲,并以电或光学方式输出。
利用该构成,可以减少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并且可以不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所以,在该陀螺仪中,驱动效率提高,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谐振器陀螺仪包括如下的检测部和引线部。
检测部包括第5电极、第3压电薄膜和第6电极。
第5电极与设于主平面上的第1、第2电极分离,并且被设置在比第1、第2电极更靠臂的头端侧的位置上。第3压电薄膜设于第5电极上。第6电极设于第3压电薄膜上。
引线部包括第1引出电极和第2引出电极。
第1引出电极与第1、第2电极分离,设于它们之间,与所述第5电极连接。第4压电薄膜设于第1引出电极上。第2引出电极设于第4压电薄膜上,与第6电极连接。
这里,由臂的弯曲而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电荷被第6电极检测出来。
利用该构成,可以减少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并且可以不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所以,在该陀螺仪中,驱动效率提高,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提高。
另外,使用第4压电薄膜作为第1引出电极和第2引出电极之间的绝缘膜。该构成能够提高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这些谐振器陀螺仪能够用于导航系统中。
另外,这些谐振器陀螺仪能够在汽车中作为检测偏航率(yaw rate)、侧倾(rolling)、纵摆(pitching)中任意一种的传感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谐振器的臂的A-A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谐振器的驱动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谐振器的驱动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谐振器的臂的材料的刚性的特性图。
图6是说明菱形晶构造的压电薄膜的极化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正方晶构造的压电薄膜的极化状态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B-B剖面图。
图10A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一侧的主平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0B是从实施方式3的谐振器陀螺仪的另一侧的主平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C-C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D-D剖面图。
图14是以往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15是以往的谐振器陀螺仪的驱动部的E-E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图1到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的立体图。
图2是该谐振器的臂的A-A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该谐振器的驱动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该谐振器的驱动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构成该谐振器的臂的材料的刚性的特性图。
图6是说明菱形晶构造的压电薄膜的极化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正方晶构造的压电薄膜的极化状态的图。
图1~图4中,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以下称为谐振器)如下构成。
谐振器1包括臂2、3和基部4,谐振器1具有主平面5。
臂2、3被中心线6、7分为外侧和内侧。
第1电极10、第2电极11被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在臂2的主平面5上的中心线6的内侧和外侧。
另一个第1电极12和另一个第2电极13被相互分离地分别设置在臂3的主平面5上的中心线7的内侧和外侧。
第1压电薄膜14、16被分别设置在第1电极10、12上。
第2压电薄膜15、17被分别设置在第2电极11、13上。
第3电极18、20被分别设置在第1压电薄膜14、16上。
第4电极19、21被分别设置在第2压电薄膜15、17上。
谐振器1将由具有2个臂2、3和连接臂2、3的基部4的硅(Si)构成的音叉作为基体材料。
如上所述,臂2上的第1压电薄膜14和第2压电薄膜15夹隔中心线6而分离。同样,臂3上的第1压电薄膜16和第2压电薄膜17也夹隔中心线7而分离。另外,第3电极18和第4电极19也夹隔中心线6而分离。第3电极20和第4电极21也夹隔中心线7而分离。
第1压电薄膜14、16、第2压电薄膜15、17都是钛酸锆酸铅(PZT)。
以下对谐振器1的制作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准备厚度大约0.2mm的(110)面的Si晶片。
在该Si晶片上,利用溅射或蒸镀,将构成第1电极10、12、第2电极11、13的下部侧的Ti制成厚度大约100的膜。在其之上,利用溅射或蒸镀,将构成这些电极的上部侧的Pt-Ti等材料制成厚度大约4000的膜。
然后,在其之上,利用溅射形成能够将用于获得PZT等压电薄膜的良好的取向的制造条件的容许范围拓宽的、添加了镧和镁的钛酸铅(PLMT)膜(未图示),使得其厚度大约为200。
在其之上,利用溅射形成作为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钛酸锆酸铅(PZT)的膜,使得其厚度大约为2~3μm。
其后,利用溅射或蒸镀形成作为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的构成下部侧的Ti的膜,使得其厚度达到大约25。在其之上,利用溅射或蒸镀,形成构成上部侧的Au、Cr、Al、Cu、Ti等材料的膜,使得其厚度达到大约3000。
Ti膜与PZT等压电薄膜和Au膜的密接性很强。Au膜电阻很小,并且可以构成稳定的上部电极。
其后,使用光刻技术和干式蚀刻技术,对如图1、图2所示的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PLMT膜、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臂2、3、基部4进行加工,得到音叉形状的谐振器1。
此时,谐振器1的振动方向(X方向)和Si的(1-11)面或(-111)面被按照成直角的方式进行图案处理。利用该处理,在振动方向上,可以使用材料的杨氏模量较高的方向,即刚性较高的方向,这样就可以获得固有谐振频率较高的谐振器1。
利用所述的过程制成的谐振器1的尺寸为,全宽为1mm,全长为5mm,全厚为0.2mm,驱动方向(X方向)的1次模式的谐振频率f为17kHz。
下面对该谐振器1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3、图4中,箭头31表示极化方向,箭头32、33表示第1压电薄膜14的伸缩方向。
图3、图4中,在第1电极10和第3电极18之间,加有大约DC20V。此时,被两电极10、18夹持的第1压电薄膜14的极化矢量的方向指向同一方向。
例如,当按照使第1电极10为正极侧,使第3电极18为负极侧的方式加上DC电压时,极化矢量朝向如箭头31所示的方向。
以上仅对第1压电薄膜14进行了说明。第1压电薄膜16、第2压电薄膜15、17也相同,极化矢量朝向如箭头31所示的方向。
对于第1压电薄膜14,也如图3所示,当第3电极18侧被加以电压而使之比第1电极10侧电位更高时,第1压电薄膜14即向与箭头31所示方向的极化矢量垂直的箭头32的方向拉伸。相反,当如图4所示,第3电极18侧被加以电压而使之比第1电极10侧电位更低时,第1压电薄膜14即向与箭头31所示方向的极化矢量垂直的箭头33的方向收缩。
所以,当将第1电极10设为GND电极或假想GND电极,在第3电极18上加上交流电压时,第1压电薄膜14即如箭头32、33所示那样伸缩。
以上对设于臂2上的内侧的驱动部进行了说明。
设于臂2上的外侧的驱动部、设于臂3上的内侧、外侧的驱动部也相同地进行动作。
另外,当在图2所示的第3电极18和第4电极19上,加上相互间相位相差180°的交流电压时,在第1压电薄膜14拉伸的情况下,第2压电薄膜15收缩。相反,在第1压电薄膜14收缩的情况下,第2压电薄膜15拉伸。
基于以上的原理,当在第3电极18、20上加上相同相位的交流电压,在第4电极19、21上加上与第3电极18、20相反相位的交流电压时,臂2、3在X方向上沿相反的方向进行音叉谐振。
另外,为了使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伸缩量更均等,使谐振器1更稳定地振动,最好采用如下的构成。
将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及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相对于臂2、3的各自的中心线6、7基本对称地配置。
这样,在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上产生的驱动电场的平衡得到改善。所以,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伸缩就会均等。这样就很难产生朝向谐振器1的特定的振动方向(X方向)以外的振动偏差。其结果是,谐振器1的驱动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通过使构成谐振器1的臂2、3、基部4也相对于平行于臂2、3的轴基本上对称,就可以获得稳定的谐振。
本实施方式1中,对于在谐振器1的两个臂2、3的一侧的主平面5上设置第1、第2、第3、第4电极及第1、第2压电薄膜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另外,也可以仅在一个臂的一侧的主平面上或两个主平面上设置第1、第2、第3、第4电极及第1、第2压电薄膜,通过驱动谐振器1来使之谐振。
图5是表示Si(110)面晶片中刚性随方向而变化的特性图。
纵轴为刚性,横轴为与方向对应的旋转角度,以0度的<1-10>方向作为基点。
另外,在图5中,发现45度或135度的刚性达到最大。旋转角度45度、135度分别对应于<1-11>方向和<-111>方向。所以,当谐振器1的谐振方向被选定为刚性达到最大的<1-11>方向、<-111>方向时,就可以获得具有更高的固有谐振频率的谐振器。
图6表示使(001)面平行于图1所示的臂2、3的主平面5取向的菱形晶构造的第1、第2压电薄膜14、16、15、17在沿<001>方向进行了极化处理后的极化状态。
相对于施加于第1、第2压电薄膜14、16、15、17的<001>方向的驱动电场,4个极化矢量方向<111>、<1-11>、<-1-11>、<-111>等价。所以,即使对谐振器1施加较大的驱动电场,4个极化矢量也不会旋转。因此,压电常数的滞后量(hysteresis)变小,从而可以获得滞后量较小的谐振器1。
图7表示其他的压电薄膜的例子,表示使(111)面平行于图1所示的臂2、3的主平面5取向的正方晶构造的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在沿<111>方向进行了极化处理后的极化状态。
相对于施加于第1、第2压电薄膜14、16、15、17的<111>方向的电场,3个极化矢量方向<100>、<010>、<001>等价。所以,即使施加较大的驱动电场,极化矢量也不会旋转,因此,压电常数的滞后量较小。
所以,可以获得滞后量较小的谐振器1。
如图1所示,构成驱动部的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最好设于从臂2、3的主平面5的中央部到基部4附近之间。这是因为,此时,2次模式的谐振频率的导纳(admittance)较小,可以获得稳定的振动。
其详细原因如下所示。
在臂2、3的主平面5上,将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配置在比臂2、3的中央部更靠头端侧的位置上。此时,X方向的2次模式的谐振频率(f=110kHz)的导纳就会比谐振器1的臂2、3的驱动方向(X方向)的1次模式的谐振频率(f=17kHz)的导纳更大。
所以,例如即使以1次模式的谐振频率使谐振器1振动,当从外部施加冲击等时,以2次模式的谐振频率进行振动的可能性很大。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被设为GND电极或假想GND电极。在第3电极18、20上加上相同相位的交流电压。在第4电极19、21上加上与第3电极18、20相反相位的交流电压。
第1电极10和第2电极11及第1电极12和第2电极13分别分离。所以,也可以如下所示地对各电极加上交流电压。
在第1电极10、12和第4电极19、21上,加上同相的交流电压。此时,第2电极11、13和第3电极18、20被加上同相的交流电压。这里,加在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上的交流电压就会变成反相。这样就能够增大可以施加在各压电薄膜14、16、15、17上的驱动电场。同时,可以对施加在各压电薄膜14、16、15、17上的驱动电场进行微调。而且,谐振器的起动时间变短。另外,还可以降低用于驱动谐振器的电能消耗。
如图1、图2所示,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面积分别大于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的面积。
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的面积分别大于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面积。所以,即使当在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或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任意一个中产生图案的偏移时,也可以防止第3电极18、20和第1电极10、12的各自之间的短路及第4电极19、21和第2电极11、13的各自之间的短路。
在以上的说明中,如图1、图2所示,第1电极10、12、第2电极11、13、第1压电薄膜14、16、第2压电薄膜15、17都显露出来。
另外,第1电极10、12、第2电极11、13、第1压电薄膜14、16、第2压电薄膜15、17的周边部也可以由聚酰亚胺等绝缘膜覆盖。这样,即使当在第3电极18、20、第4电极19、21、第1压电薄膜14、16、第2压电薄膜15、17的任意一个中产生较大的图案的偏移时,也可以防止第3电极18、20和第1电极10、12的各自之间的短路及第4电极19、21和第2电极11、13的各自之间的短路。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在音叉构造体中使用Si。这是因为,Si机械强度较大,能够使音叉以较大振幅进行谐振,另外,利用半导体加工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高精度的加工。
另外,在音叉构造体中也可以使用其他非压电材料,例如,金刚石、熔融石英、铝、GaAs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由设于其下部的Ti膜和设于上部的Pt-Ti膜构成。由于Ti膜与Si及Pt-Ti膜的密接性良好,因此与由Si制成的主平面5及Pt-Ti膜牢固地密接。
另外,在Pt-Ti膜之上,可以很好地形成由使(001)面平行于臂2、3的主平面5取向的菱形晶构造的PZT、或使(111)面平行取向的正方晶构造的PZT构成的第1、第2压电薄膜14、16、15、17。所以,可以获得滞后量较小的谐振器1。
另外,在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的上部侧,也可以使用Ir-Ti膜等。
但是,并不一定仅限于这些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PZT作为压电薄膜的材料进行了说明。另外,也可以使用在PZT中添加了Mg、Nb、Mn中至少1种的PZT类材料。PZT、PZT类的材料由于其压电常数较大,因此电·机械变换效率增高。
形成压电薄膜的方法除了溅射法以外,还可以采用蒸镀法、溶胶凝胶法、激光磨蚀法、水热合成法、CVD法。
另外,形成于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的各自的下侧的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第1电极10、12、第2电极11、13分别被分离。所以,减少了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并且不会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从而使得谐振器1的驱动效率提高。
另外,如图1所示,仅在音叉形状的谐振器1的一方的主平面5上形成第1、第2、第3、第4电极及第1、第2压电薄膜。所以,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序制作谐振器1,从而具有优良的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音叉的主平面5使用Si的(110)面晶片。
另外,也可以使用Si的(100)面晶片。对于该晶片,当以旋转角度0度的<010>方向为基点,考察刚性随方向的变化时,在<010>方向、<011>方向或<001>方向上,刚性相对于角度的偏移的变化变小。
所以,也可以使(100)面晶片的(010)面、(011)面或(001)面与谐振方向(X方向)成直角,来形成谐振器。这样,刚性相对于角度的偏移的变化较小,从而可以获得音叉的固有谐振频率的偏差较小的谐振器。
另外,由于Si的<011>方向的刚性较大,因此通过以该方向作为谐振方向,就可以获得固有谐振频率较高的谐振器。
(实施方式2)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9是该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B-B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中所述构成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详细的说明,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图8、图9中,表示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40(以下称为谐振器陀螺仪)。
在谐振器陀螺仪40中,在从由Si制成的臂2、3的主平面5上的大致中央部到头端之间,设有用于检测所加的角速度的检测部。
臂2之上的检测部包括设于臂2的主平面5上的第5电极41、第3压电薄膜43和第6电极45。臂3之上的检测部包括设于臂3的主平面5上的第5电极42、第3压电薄膜44和第6电极46。
第3压电薄膜设于第5电极的电极上。第6电极设于第3压电薄膜之上。
在第5电极41、42中,与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相同,由厚度大约100的Ti膜构成其下部侧。由厚度大约4000的Pt-Ti等材料形成的膜构成其上部侧。
在由构成第5电极的上部侧的Pt-Ti等材料形成的膜和由PZT等形成的第3压电薄膜之间,设有厚度大约200的PLMT膜。
另外,在第6电极45、46中,与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相同,厚度大约25的Ti膜构成其下部侧。由厚度大约3000的Au等材料形成的膜构成其上部侧。
第1引出电极47被设于臂2的主平面5上,使之包括中心线6,并且与第1电极10、第2电极11分离。第1引出电极47与第5电极41连接。
第1引出电极47与第5电极41相同,由构成下部侧的厚度大约为100的Ti膜和位于其上构成上部侧的厚度大约4000的由Pt-Ti等材料构成的膜形成。
绝缘膜48由聚酰亚胺等制成,覆盖第1引出电极47,并且填充第1电极10和第2电极之间的空隙及第1压电薄膜14和第2压电薄膜15之间的空隙。
另外,在绝缘膜48之上设有第2引出电极50,使之包括中心线6,并且与第3电极18、第4电极19分离,其与第6电极45连接。
第2引出电极50与第6电极45相同,由构成下部侧的厚度大约为25的Ti膜和位于其上构成上部侧的厚度大约3000的由Au等材料构成的膜形成。
在臂3的主平面5上设有第1引出电极,使之包括中心线7(未图示),并且与第1、第2电极12、13分离。该第1引出电极与第5电极42连接。在该第1引出电极之上,设有与绝缘膜48相同构成的绝缘膜49。
另外,在绝缘膜49之上设有第2引出电极51,使之包括中心线7(未图示),并且与第3、第4电极20、21分离。该第2引出电极51与第6电极46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8、图9所示,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面积也分别大于第3电极18、20和第4电极19、21的面积。
另外,第1电极10、12和第2电极11、13的面积也分别大于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的面积。
所以,即使当在第3电极、第4电极、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的任意一个中产生图案的偏移时,也可以防止第1电极和第3电极、第2电极和第4电极的各自的短路。
另外,第3压电薄膜的面积大于第6电极的面积。第5电极的面积大于第3压电薄膜的面积。所以,即使当第6电极或第3压电薄膜上产生了图案的偏移时,也可以防止第6电极和第5电极的短路。
在图8、图9中,绝缘膜48、49填充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空隙及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之间的空隙。
另外,更为理想的是,还可以使绝缘膜覆盖包括第1电极、第2电极的整个侧面的全部周边部分及包括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的整个侧面的全部周边部分。
另外,更为理想的是,还可以使绝缘膜覆盖包括第5电极的整个侧面的全部周边部分及包括第3压电薄膜的整个侧面的全部周边部分。
利用此种构成,即使在第3电极、第4电极、第6电极、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第3压电薄膜的任意一个中产生较大的图案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第1电极和第3电极之间、在第2电极和第4电极之间及在第5电极和第6电极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谐振器陀螺仪40的尺寸为,全宽1mm,全长5mm,全厚约0.2mm,驱动方向(X方向)的1次模式的谐振频率f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为17kHz。与主平面5成直角的方向即检测方向(Z方向)的1次模式的谐振频率f为16kHz。
下面对角速度的检测原理进行说明。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所示,在臂2、3沿X方向以f=17kHz进行谐振的状态下,当绕Y轴施加角速度时,臂2、3即受哥氏力作用而在Z轴方向互相反向弯曲。由于该弯曲,在分别设于臂2、3上的第3压电薄膜43、44上,分别产生反向的电荷。通过由第6电极45、46检测出该反向的电荷,即可获得与所施加的角速度对应的输出。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所示,第1电极、第1压电薄膜与第2电极、第2压电薄膜夹隔臂的中心线而相互分离。所以,就会减少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另外,压电薄膜的伸缩也很难被干扰。所以,在该谐振器陀螺仪40中,驱动效率提高,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灵敏度也得到改善。
另外,用于驱动的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与用于检测的第3压电薄膜也被分离。所以,在第3电极、第4电极各自与第6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就会减少。
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40中,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可以获得稳定的检测输出。例如,相对于温度变化,可以获得稳定度高的检测输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描述了如下所述的情况。
即,第1、第2电极被设为GND电极或假想GND电极,在第3电极上加上同相的交流电压,在第4电极上加上与第3电极反相的交流电压。
也可以按照第1与第4电极同相,第2与第3电极同相,第1与第2电极反向的方式,在各个电极上加上交流电压。此时,可以施加在各压电薄膜14、16、15、17上的驱动电场更大。所以,在该谐振器陀螺仪40中,其驱动效率进一步提高,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也进一步提高。另外,还可以缩短起动时间,以较低的电能消耗来进行驱动。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3和第4电极、第1和第2压电薄膜被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地配置。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40中,很难发生向特定的振动反向(X方向)以外的反向的振动偏移。所以,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能够以更高的灵敏度获得高质量的检测输出。
另外,第3压电薄膜分别与第1、第2压电薄膜分离。而且,第6电极分别与第3、第4电极分离。所以,分别在第6电极与第3、第4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减少。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40中,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可以获得稳定的检测输出。
另外,第1、第2电极和第3、第4电极和第1、第2压电薄膜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地配置。而且,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地形成第5、第6电极和第1、第2引出电极及第3压电薄膜43、44。
所以,分别在第3、第4电极与第6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及分别在第3、第4电极和第2引出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被消除。另外,在向X方向进行驱动振动时,在第6电极上产生的电荷也被消除。
所以,可以获得极高精度的谐振器陀螺仪40。
本实施方式2中,对用压电式检测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除此以外,也可以使用电阻效应、静电电容效应、光学拾波等来检测角速度。
(实施方式3)
图10A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陀螺仪的一方的主平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0B是从该谐振器陀螺仪的另一方的主平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1是该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C-C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2中所述的构成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编号,其详细说明省略,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图10、图11中,谐振器陀螺仪60具有一方的主平面5和与其相面对的另一方的主平面61。
第5电极62、63分别设于臂2、3的主平面61上。第3压电薄膜64、65分别设于第5电极62、63上。第6电极66、67分别设于第3压电薄膜64、65上。
臂2的检测部包括第5电极62、第3压电薄膜64和第6电极66。
臂3的检测部包括第5电极63、第3压电薄膜65和第6电极67。
第5电极62、63、第3压电薄膜64、65和第6电极66、67的材料、制作工序与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基本相同。
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10、图11所示,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各自的面积也都大于第3电极和第4电极各自的面积。
另外,第1电极和第2电极各自的面积大于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各自的面积。
所以,即使在第3电极、第4电极、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的任意一个中产生图案的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3电极和第1电极的短路、第4电极和第2电极的短路。
另外,第3压电薄膜64、65各自的面积大于第6电极66、67各自的面积。而且,第5电极62、63各自的面积大于第3压电薄膜64、65的面积。所以,即使在第6电极和第3压电薄膜的任意一个中产生图案的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6电极和第5电极的短路。
本实施方式3中,图10A所示的驱动部设于与图8所示的驱动部相同的部位上。
图10B所示的检测部设于由Si制成的臂2、3的主平面61上的从头端到基部4附近的整个区域内。
其原因如下。
检测部基本不受驱动方向(X方向)的谐振频率的导纳特性影响。另外,驱动部未设置在与检测部相同的位置上。所以,检测部可以包括因哥氏力引起的在臂2、3上产生的变形最大的基部4附近。所以,可以增大检测部的检测面积。
在上述说明中,表示了检测部跨越臂2、3两者的全部范围而构成的情况。
检测部也可以被设置在臂2、3的任意一方的至少任意一方的主平面61的从大致中央部到基部4附近之间。
本实施方式3中,驱动部、检测部也都被设置在臂2、3的两主平面5、61的从中央部到基部4附近之间。所以,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的精度提高。另外,还可以获得高灵敏度的检测输出。
这里,也如实施方式1、2中说明所示,第1、第2电极和第1、第2压电薄膜夹隔臂的中心线而被分离。所以,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减少,并且压电薄膜的伸缩也很难被干扰。
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60中,其驱动效率提高,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的灵敏度提高。
另外,用于驱动的第1、第2压电薄膜和用于检测的第3压电薄膜64、65也被分离。所以,第3、第4电极和第6电极66、67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减少。所以,即使在谐振器陀螺仪60中,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也可以获得稳定的检测输出。例如,相对于温度变化,检测输出的稳定性增高。
这里,也与实施方式1、2相同,第1、第2电极被设为GND电极或假想GND电极,在第3电极上加上同相交流电压,在第4电极上加上与第3电极反相的交流电压。
另外,也可以按照第1和第4电极同相,第2和第3电极同相,第1和第2电极反相的方式,加上交流电压。此时,对各压电薄膜所施加的驱动电场进一步增大。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60中,驱动效率也进一步提高,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也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谐振器陀螺仪60中,还可以缩短其起动时间,从而能够以较低电能消耗来使用。
这里,也与实施方式1、2相同,第3和第4电极、第1和第2压电薄膜也被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地配置。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60中,很难发生向特定的振动方向(X方向)以外的振动偏离。所以,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能够获得的高质量的更高灵敏度的检测输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3压电薄膜64、65和第1、第2压电薄膜分离。另外,第6电极66、67和第3、第4电极分离。所以,分别在第6电极和第3、第4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减少。所以,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可以获得稳定化的检测输出。
(实施方式4)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谐振器陀螺仪的立体图。
图13是该实施方式的谐振器陀螺仪的臂的D-D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2、3中所述的构成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编号,其详细说明省略,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在图12、图13中,谐振器陀螺仪70的第4压电薄膜71包括作为绝缘膜的第4压电薄膜。
第4压电薄膜71的材料、制作工序也与实施方式1、2、3中说明的基本相同。
第1引出电极47设于臂2的主平面5上,包括中心线6,并且与第1电极10、第2电极11分离。
第1引出电极47与第5电极41连接。在第1引出电极47上,利用厚约200的PLMT膜,设有第4压电薄膜71。
这里,第4压电薄膜71由与第1、第2、第3压电薄膜14、15、43相同厚度的PZT等构成。
第4压电薄膜71与第3压电薄膜43连接。另外,在该第4压电薄膜71之上,设有第2引出电极50。
另外,在臂3的主平面5上,也以与设于所述的臂2的主平面5上的构成完全相同的构成,在第1引出电极54上,设有第4压电薄膜74、第2引出电极51。
这里,在第1引出电极47、48和第2引出电极50、51的各自之间,使用第4压电薄膜71、72作为绝缘膜。所以,批量生产效率提高。
本实施方式4中,也与实施方式1、2、3相同,第1电极和第2电极、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夹隔臂的中心线而被分离。所以,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减少,并且不会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
所以,可以获得驱动效率提高、并且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的灵敏度提高的谐振器陀螺仪70。
另外,用于驱动的第1压电薄膜14、16和第2压电薄膜15、17和用于检测的第3压电薄膜43、44也被分离。所以,在第3电极18、第4电极19和第6电极45之间、在第3电极20、第4电极21和第6电极46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减少。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70中,可以获得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稳定的检测输出。即,例如,相对于温度变化,可以获得稳定化的检测输出。
另外,与实施方式1、2、3相同,第1电极、第2电极被设为GND电极或假想GND电极。这里,在第3电极上加上同相交流电压,在第4电极上加上与第3电极反相的交流电压。
另外,也可以按照第1和第4电极同相,第2和第3电极同相,第1和第2电极反相的方式,加上交流电压。此时,能够进一步增大可对各压电薄膜14、16、15、17所施加的驱动电场。
所以,驱动效率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灵敏度也进一步提高。另外,还可以缩短起动时间,从而能够实现较低的电能消耗。
在本实施方式4中,也与实施方式1、2、3相同,第3电极和第4电极、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也分别被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
所以,在谐振器陀螺仪70中,很难发生向特定的振动方向(X方向)以外的振动偏离。因而,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不易包含噪音。所以,就能够获得高质量、高灵敏度的检测输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第3压电薄膜和第1、第2压电薄膜分离,并且,第6电极和第3、第4电极分离。所以,在第6电极45和第3电极18、第4电极19之间、第6电极46和第3电极20、第4电极21之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减少。因而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可以获得稳定化的检测输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第1电极和第2电极、第3电极和第4电极、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相对于臂的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
另外,第5、第6电极、第1、第2引出电极及第3压电薄膜也相对于臂的中心线分别对称地配置。
所以,就可以消除在第3、第4电极和第6电极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及在第3、第4电极和第2引出电极间产生的电容耦合成分。另外,还可以在向X方向进行驱动振动时,消除在第6电极45、46上产生的电荷,从而可以获得极高精度的谐振器陀螺仪70。
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12、图13所示,第1压电薄膜和第2压电薄膜的面积也分别大于第3电极和第4电极的面积。另外,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面积大于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的面积。
所以,即使在第3电极、第4电极、第1压电薄膜、第2压电薄膜的任意一个上产生了图案的偏移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第3电极和第1电极的短路或第4电极和第2电极的短路。
另外,第3压电薄膜43、44的面积比第6电极45、46的面积大一圈。另外,第5电极41、42的面积比第3压电薄膜43、44的面积大一圈。所以,即使在第6电极45、46和第3压电薄膜43、44的任意一个上产生了图案的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6电极和第5电极的短路。
另外,第4压电薄膜71、72的面积分别大于第2引出电极50、51的面积。第1引出电极47、48的面积大于第4压电薄膜71、72的面积。所以,即使在第2引出电极50、51和第4压电薄膜71、72的任意一个上产生了图案的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2引出电极和第1引出电极的短路。
在实施方式2、3、4中,在谐振器陀螺仪40、60、70的音叉构造体中也使用Si。这是因为,Si的机械强度很大,并且容易利用半导体加工技术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所以,这些谐振器陀螺仪能够以较大的振幅进行音叉谐振,因而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可以获得高灵敏度的检测输出。
另外,也可以用其他的非压电材料,例如金刚石、熔融石英、铝、GaAs等形成音叉构造体。
在实施方式2、3、4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作为压电薄膜,除了PZT以外,还可以使用PZT类的材料。如果压电薄膜的压电常数较大,电·机械转换效率就会变高。此时,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就可以获得高灵敏度的检测输出。
另外,对于压电薄膜的取向,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同,使用(001)面沿臂的主平面取向的菱形晶构造、或者(111)面沿臂的主平面取向的正方晶构造的材料。这样,相对于所施加的驱动电场,多个极化矢量的角度就会完全相等。所以,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就可以获得稳定化的检测输出。
在实施方式2、3、4中,对在两个臂2、3上都设置了驱动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另外,还可以在任意一个臂的至少任意一个主平面的从大约中央部到基部附近之间设置驱动部。
在实施方式2、3、4中所说明的谐振器陀螺仪40、60、70对于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精度高,并且灵敏度高。所以,通过使用该输出,就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导航系统。
另外,通过在偏航率传感器、纵摆传感器中使用该输出,有助于汽车的稳定行驶。而且,通过将该输出用于侧倾传感器中,就可以对气囊系统进行高精度的控制。
在照相机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设备或系统中,可以使用本发明的谐振器陀螺仪40、60、70。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示,采用本发明,就可以获得如下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减少了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并且不会妨碍压电薄膜的伸缩,因而驱动效率提高。
另外,采用本发明,由于对驱动没有贡献的电场成分减少,并且很难干扰压电薄膜的伸缩,因此可以获得驱动效率提高、并且对所施加的角速度的检测输出的灵敏度得以改善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
另外,采用本发明,由于使用第4压电薄膜作为第1引出电极和第2引出电极间的绝缘膜,因此可以获得进一步提高了批量生产效率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

Claims (45)

1.一种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包括:
(a)具有至少2个臂和连接所述臂的至少1个基部的、由非压电材料制成的音叉,
(b)设于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的至少1个主平面上、比其中心线更靠内侧的位置上的第1电极,
(c)设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比所述中心线更靠外侧的位置上、并与所述第1电极分离的第2电极,
(d)设于所述第1电极上的第1压电薄膜,
(e)设于所述第2电极上的第2压电薄膜,
(f)设于所述第1压电薄膜上的第3电极,
(g)设于所述第2压电薄膜上的第4电极;
通过在所述第3、第4电极上加上相互反相的交流电压,所述音叉就会以与所述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向(X方向)作为谐振方向进行谐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及所述第1压电薄膜和所述第2压电薄膜被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对称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第1、第2、第3、第4电极及所述第1、第2压电薄膜被设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的从大致中央部到所述基部附近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按照覆盖所述第1、第2电极和所述第1、第2压电薄膜的周边部的方式形成有绝缘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音叉由硅(Si)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Si的(110)面晶片的(1-11)面或(-11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成直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Si的(100)面晶片的(010)面、(011)面或(00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成直角。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设于所述音叉的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所述第1、第2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设于各自的上部的Pt-Ti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在所述Pt-Ti膜和所述压电薄膜之间,还设置有添加了镧和镁的钛酸铅(PLMT)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压电薄膜由钛酸锆酸铅(PZT)或添加了从Mg、Nb、Mn中选择的至少1种的钛酸锆酸铅(PZT)类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压电薄膜为(00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菱形晶构造或(11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正方晶构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所述第3、第4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和设于各自的上部的Au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其特征是,在所述第1和第4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2和第3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1和第2电极上加以反相交流电压。
14.一种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包括:
(1)具有至少2个臂和连接所述臂的至少1个基部的、由非压电材料制成的音叉,
(2)驱动部,其包括:
(a)设于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的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比中心线更靠内侧的位置上的第1电极、
(b)设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比中心线更靠外侧的位置上、并与所述第1电极分离的第2电极、
(c)设于所述第1电极上的第1压电薄膜、
(d)设于所述第2电极上的第2压电薄膜、
(e)设于所述第1压电薄膜上的第3电极、
(f)设于所述第2压电薄膜上的第4电极,
(3)检测部,其设于所述至少一个臂的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
通过在所述第3、第4电极上加上相互反相的交流电压,所述音叉以与所述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向(X方向)作为谐振方向进行谐振,
利用所述检测部检测与因所加的角速度而在与所述主平面成直角的方向(Z方向)上产生的哥氏力对应的所述臂的弯曲,并以电或光学形式输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及所述第1压电薄膜和所述第2压电薄膜被分别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对称地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驱动部被设于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的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的从大约中央部到基部附近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检测部被设于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的所述至少任意一个主平面的从大约中央部到基部附近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检测部包括按照与配置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所述第1、第2电极分离的方式设置的第5电极、设于所述第5电极上的第3压电薄膜、设于所述第3压电薄膜上的第6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按照覆盖所述第1、第2电极和所述第1、第2压电薄膜的周边部的方式形成有绝缘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5电极被设于比所述第1、第2电极更靠近所述臂的头端侧的位置上,
第1引出电极与所述第1、第2电极分离,并被设于它们之间,
所述第5电极与所述第1引出电极连接,
至少所述第1、第2电极、所述第1、第2压电薄膜的周边部和所述第1引出电极被绝缘膜覆盖,
第2引出电极在所述绝缘膜上与所述第3、第4电极分离,并被设于它们之间,
所述第6电极与所述第2引出电极连接,并且所述第1和第2电极、所述第3和第4电极、所述第5和第6电极、所述第1、第2引出电极及所述第1和第2压电薄膜、所述第3压电薄膜被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基本对称地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音叉由硅(Si)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Si的(110)面晶片的(1-11)面或(-11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X方向)成直角。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Si的(100)面晶片的(010)面、(011)面或(00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X方向)成直角。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1、第2、第5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设于各自的上部的Pt-Ti膜。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在所述Pt-Ti膜和所述压电薄膜之间,还设置有添加了镧和镁的钛酸铅(PLMT)膜。
2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8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1、第2、第3压电薄膜由钛酸锆酸铅(PZT)或添加了从Mg、Nb、Mn中选择的至少1种的钛酸锆酸铅(PZT)类制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1、第2、第3压电薄膜为(00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菱形晶构造或(11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正方晶构造。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3、第4、第6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和设于各自的上部的Au膜。
2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在所述第1和第4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2和第3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1和第2电极上加以反相交流电压。
30.一种导航系统,其特征是,使用了权利要求14、18或20中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
31.一种汽车,其特征是,权利要求14、18或20中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被作为检测偏航率、侧倾、纵摆中的任意一项的传感器使用。
3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检测部包括:
i)与设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所述第1、第2电极分离并且设于比所述第1、第2电极更靠近所述臂的头端侧的位置的第5电极、
ii)设于所述第5电极上的第3压电薄膜、
iii)设于所述第3压电薄膜上的第6电极,
还具有引线部,其包括:
i)与所述第1、第2电极分离并且设于它们之间的与所述第5电极连接的第1引出电极、
ii)设于所述第1引出电极上的第4压电薄膜、
iii)设于所述第4压电薄膜上的与所述第6电极连接的第2引出电极,
利用所述第6电极检测出因所述臂的弯曲导致的振动而产生的电荷。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音叉由硅(Si)制成。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Si的(110)面晶片的(1-11)面或(-11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X方向)成直角。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Si的(100)面晶片的(010)面、(011)面或(001)面与所述谐振方向(X方向)成直角。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设于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上的所述第1、第2、第5电极、所述第1引出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设于各自的上部的Pt-Ti膜。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在所述Pt-Ti膜和所述压电薄膜之间,设置有添加了镧和镁的钛酸铅(PLMT)膜。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压电薄膜由钛酸锆酸铅(PZT)或添加了从Mg、Nb、Mn中选择的至少1种的钛酸锆酸铅(PZT)类制成。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压电薄膜为(00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菱形晶构造或(111)面沿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平行取向的正方晶构造。
4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驱动部被设于所述臂中的至少一个臂的所述至少一个主平面的从大致中央部到基部附近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3、第4、第6电极、第2引出电极包括设于各自的下部的Ti膜和设于各自的上部的Au膜。
42.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所述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电极、所述第1、第2引出电极及所述第1、第2、第3、第4压电薄膜被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基本对称地配置。
4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其特征是,在所述第1和第4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2和第3电极上加以同相交流电压,在所述第1和第2电极上加以反相交流电压。
44.一种导航系统,其特征是,使用了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
45.一种汽车,其特征是,将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作为检测偏航率、侧倾、纵摆中的任意一项的传感器使用。
CNB028236211A 2001-11-27 2002-11-26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1063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0560/2001 2001-11-27
JP2001360560 2001-11-27
JP300116/2002 2002-10-15
JP2002300116A JP3972790B2 (ja) 2001-11-27 2002-10-15 薄膜微小機械式共振子および薄膜微小機械式共振子ジャイ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6362A true CN1596362A (zh) 2005-03-16
CN100510630C CN100510630C (zh) 2009-07-08

Family

ID=26624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23621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10630C (zh) 2001-11-27 2002-11-26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02284B2 (zh)
EP (1) EP1437569B1 (zh)
JP (1) JP3972790B2 (zh)
CN (1) CN100510630C (zh)
WO (1) WO200305235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5575A (zh) * 2009-11-12 2012-09-26 萨基姆防务安全公司 焊接方法、陀螺仪和焊接部件
CN101501448B (zh) * 2006-09-22 2013-0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惯性力传感器
CN103328927A (zh) * 2010-12-16 2013-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音片型压电振动器以及音叉型压电振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0540A (ja) * 2001-11-27 2007-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膜微小機械式共振子ジャイロ
US7104140B2 (en) * 2003-12-15 2006-09-12 Wilcoxon Research, Inc. High sensitivity, low noise piezoelelctric flexural sensing structure using <011> poled relaxor-based piezoelectric single crystals
JP2005227215A (ja) * 2004-02-16 2005-08-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速度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05249646A (ja) * 2004-03-05 2005-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速度センサ用音叉型振動子、この振動子を用いた角速度センサ及びこの角速度センサを用いた自動車
WO2005103645A2 (en) * 2004-04-21 2005-11-03 Symyx Technologies, Inc. Flexural resonator sensing device and method
JP4631329B2 (ja) * 2004-07-01 2011-0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23186A (ja) * 2004-07-08 2006-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速度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119259A1 (en) * 2004-12-15 2007-05-31 Lichun Zou High sensitivity, low noise piezoelectric flexural sensing structure
JP5037819B2 (ja) * 2005-03-04 2012-10-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07024810A (ja) * 2005-07-21 2007-0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34702A1 (de) 2005-07-26 2007-02-0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sicheren Inbetriebnahme eines Drehratensensors
US7694734B2 (en) * 2005-10-31 2010-04-13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ulating a resonator downhole
JP4715652B2 (ja) * 2006-06-30 2011-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電振動片
JP4830681B2 (ja) * 2006-07-10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
US8652385B2 (en) * 2006-09-07 2014-02-18 Okia Optical Company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ecorative article with sealed decorative laminated sheet
CH700716B1 (fr) * 2006-10-09 2010-10-15 Suisse Electronique Microtech Résonateur en silicium de type diapason.
US10355623B1 (en) 2006-12-07 2019-07-16 Dmitriy Yavid Generator employing piezolectric and resonating elements with synchronized heat delivery
US7696673B1 (en) 2006-12-07 2010-04-13 Dmitriy Yavid Piezoelectric generators, motor and transformers
US9590534B1 (en) 2006-12-07 2017-03-07 Dmitriy Yavid Generator employing piezoelectric and resonating elements
JP2008145256A (ja) * 2006-12-08 2008-06-26 Tdk Corp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US7975545B2 (en) 2006-12-08 2011-07-12 Tdk Corporation Angular velocity sensor and angular velocity sensor device
JP5023708B2 (ja) * 2007-01-17 2012-09-12 Tdk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JP4687643B2 (ja) * 2006-12-22 2011-05-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
JP2008157810A (ja) 2006-12-25 2008-07-10 Tdk Corp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JP5034540B2 (ja) * 2007-02-15 2012-09-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電振動子、発振器
JP5034541B2 (ja) * 2007-02-15 2012-09-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電振動子、発振器
JP5125138B2 (ja) * 2007-02-20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センサ
JP5023734B2 (ja) * 2007-02-21 2012-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電振動片の製造方法及び圧電振動素子
JP2008233029A (ja) 2007-03-23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加速度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249489A (ja) 2007-03-30 2008-10-16 Tdk Corp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JP2008249490A (ja) 2007-03-30 2008-10-16 Tdk Corp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JP4992512B2 (ja) 2007-03-30 2012-08-08 Tdk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および角速度センサ装置
JP5233157B2 (ja) * 2007-04-24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圧電デバイス
EP2144309B1 (en) 2007-04-24 2014-06-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Piezoelectric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347355B2 (ja) * 2007-09-05 2013-1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振動子及び加速度センサ
US8004165B2 (en) 2007-09-05 2011-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uning fork oscillating piece, tuning fork oscillator, and acceleration sensor
WO2009034682A1 (ja) * 2007-09-13 2009-03-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角速度センサ
JP5071058B2 (ja) * 2007-11-07 2012-1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電振動片
JP5246470B2 (ja) * 2007-12-28 2013-07-24 Tdk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
JP4533934B2 (ja) 2008-01-15 2010-09-01 エプソントヨコム株式会社 振動片及び振動子の製造方法
JP5316748B2 (ja) * 2008-03-28 2013-10-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の製造方法
JP5209716B2 (ja) * 2008-06-23 2013-06-12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圧電体膜を用いた振動ジャイ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8002B2 (ja) * 2008-07-22 2013-03-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子及び発振器
JP5233466B2 (ja) * 2008-07-22 2013-07-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子及び発振器、振動子の製造方法
JP5523755B2 (ja) * 2009-02-11 2014-06-18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圧電体膜を用いた振動ジャイ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26609A (ja) * 2009-03-25 2010-10-07 Seiko Epson Corp 振動片および振動子
EP2278709A1 (en) 2009-07-02 2011-01-26 Micro Crystal AG Piezoelectric thin-film tuning fork resonator
US20110001394A1 (en) * 2009-07-02 2011-01-06 Eta Sa Piezoelectric thin-film tuning fork resonator
US20120125100A1 (en) * 2009-07-27 2012-05-24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Vibrating gyroscope including piezoelectric film
JP5482250B2 (ja) 2010-02-02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体および振動デバイス
JP2010206821A (ja) * 2010-04-22 2010-09-16 Seiko Epson Corp 圧電振動片
US8516887B2 (en) 2010-04-30 2013-08-2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icromachined piezoelectric z-axis gyroscope
JP5355515B2 (ja) * 2010-05-06 2013-11-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タッチパネル、ならびにタッチ式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81931B2 (ja) * 2010-09-17 2014-09-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振動片の製造方法、振動子、振動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75502B2 (ja) * 2010-10-28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速度センサ素子
JP2012147347A (ja) * 2011-01-14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振動片、振動子、発振器及び電子機器
JP5923862B2 (ja) * 2011-03-18 2016-05-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振動子、発振器及び電子機器
JP5716557B2 (ja) * 2011-06-14 2015-05-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ジャイロセンサー、電子機器、振動片の製造方法
JP5974629B2 (ja) * 2012-05-23 2016-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振動片の製造方法、角速度センサー、電子機器、移動体
JP6232957B2 (ja) * 2013-11-18 2017-11-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型加速度センサ
KR101652301B1 (ko) * 2014-09-18 2016-08-30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진동 발생장치
CN105058366B (zh) * 2015-08-20 2017-03-22 宁波大学 一种四自由度压电微夹钳
JP6641944B2 (ja) 2015-12-03 2020-0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用圧電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モーター、ロボット、ならびにポンプ
KR20180037841A (ko) * 2016-10-05 2018-04-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진기를 포함하는 필터 시스템
JP6733621B2 (ja) 2017-07-20 2020-08-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振動型角速度センサ
JP7060615B2 (ja) * 2017-12-08 2022-04-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共振子、及び共振装置
US10690907B2 (en) * 2018-02-09 2020-06-23 Ultimems, Inc. Scanner having piezoelectric el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9020A (en) * 1978-10-04 1980-04-08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Ltd Piezoelectric vibrator
US4381672A (en) * 1981-03-04 1983-05-03 The Bendix Corporation Vibrating beam rotation sensor
US4764244A (en) * 1985-06-11 1988-08-16 The Foxboro Company Resonant sens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H02218915A (ja) * 1989-02-18 1990-08-31 Nec Home Electron Ltd 振動ジャイ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SE466817B (sv) * 1989-02-27 1992-04-06 Bofors Ab Foer gyro avsett sensorelement
JPH0438513A (ja) 1990-06-04 1992-02-07 Nec Corp ディスクコントローラ
JP3217849B2 (ja) * 1992-05-20 2001-10-15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ジャイロ装置
US5438231A (en) 1993-08-23 1995-08-01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hin film micromechanical resonator gyro
JPH085382A (ja) 1994-06-23 1996-01-12 Nippondenso Co Ltd 角速度センサ
JPH09105634A (ja) 1995-10-12 1997-04-22 Nippon Soken Inc 角速度センサ
JP3665131B2 (ja) * 1996-04-17 2005-06-29 京セラキンセキ株式会社 音叉型角速度検出センサ
JPH1019574A (ja) * 1996-06-27 1998-01-23 Nikon Corp 圧電振動角速度計の製造方法
US6101878A (en) * 1997-03-24 2000-08-15 Denso Corporation Angular rate sensor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output characteristic thereof
JPH10339637A (ja) * 1997-06-06 1998-12-22 Nippon Soken Inc 振動型角速度検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1448B (zh) * 2006-09-22 2013-0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惯性力传感器
CN102695575A (zh) * 2009-11-12 2012-09-26 萨基姆防务安全公司 焊接方法、陀螺仪和焊接部件
CN103328927A (zh) * 2010-12-16 2013-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音片型压电振动器以及音叉型压电振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972790B2 (ja) 2007-09-05
EP1437569B1 (en) 2012-04-04
US20040095046A1 (en) 2004-05-20
US7002284B2 (en) 2006-02-21
EP1437569A1 (en) 2004-07-14
CN100510630C (zh) 2009-07-08
EP1437569A4 (en) 2010-05-05
JP2003227719A (ja) 2003-08-15
WO2003052350A1 (fr) 200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96362A (zh) 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使用该薄膜微型机械式谐振器陀螺仪的导航系统及汽车
CN1101541C (zh) 振子、振动型回转仪及振子的调整方法
CN1167142C (zh) 压电致动器、红外线传感器和压电光偏转器
CN1922465A (zh) 角速度传感器
CN1157606C (zh) 加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检测装置及定位装置
CN1289927C (zh) 波长可变滤波器及波长可变滤波器的制造方法
CN1083173C (zh) 应用宽度振动模式的谐振器和谐振元件
CN1065380C (zh) 梯形滤波器
CN100345320C (zh) 压电元件、喷墨头、角速度传感器及其制法、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301591C (zh) 电压控制振荡器
CN1820407A (zh) 执行机构、具有该执行机构的微动机构以及具有该微动机构的摄像模块
CN1480710A (zh) 音叉型振动元件及其制作方法,振动回转部件及电子装置
CN1625046A (zh) 微型机械式静电振子
CN1302263C (zh) 密封式载荷传感器
CN1271466C (zh) 照相机和摄像元件单元
CN1580863A (zh) 微型振荡元件及其驱动方法
CN1910110A (zh) 微致动器以及具有微致动器的装置
CN1677068A (zh) 具有多轴传感器的力传感器装置及其应力检测方法
CN1534857A (zh) 振动式驱动装置,其控制设备以及具有上述二者的电子设备
CN1543049A (zh) 操作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531721A (zh) 薄膜音响共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655373A (zh) 薄膜压电致动器
CN1943110A (zh) 扭转谐振器和采用其的滤波器
CN1515874A (zh) 振子、振动式陀螺仪、线加速计及旋转角速度测定方法
CN1800906A (zh) 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TIANJIN) Co.,Ltd.

Assigno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2990000472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hin-film micromachine resonator, thin-film micromachine resonator gyroscope, navigation system using the thin-film micromachine resonator gyroscope, and automobi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Open date: 20050316

Record date: 2012070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