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0831A -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0831A
CN1580831A CNA2004100551674A CN200410055167A CN1580831A CN 1580831 A CN1580831 A CN 1580831A CN A2004100551674 A CNA2004100551674 A CN A2004100551674A CN 200410055167 A CN200410055167 A CN 200410055167A CN 1580831 A CN1580831 A CN 1580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optical film
dizzy
film
tem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551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2239C (zh
Inventor
波冈诚
桑原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80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0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22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223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是一种降低屏幕的白化现象而不牺牲抗眩性能的抗眩光学膜和制备该膜的方法。一种表面上具有不规则状的抗眩光学膜,其中倾角不大于1°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倾角不小于5°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且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还提供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包括步骤: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使得近似球形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排列的,和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Description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领域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图像显示设备的偏振片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有室外光在其图像显示表面形成反射时,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图像显示设备的能见度会显著降低。在需要高质量图像的应用中——如电视和个人电脑、在室外光强烈的室外应用中——如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和在采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应用中——如像移动电话这样的反射性液晶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表面通常要进行处理以防止其上发生反射。防反射处理粗略地分为通过光学多层膜的层间干涉进行的无反射处理和所谓的通过在其表面上形成精细的不规则状来散射入射光和使图像上的反射分级所进行的防眩处理。前一种无反射处理需要形成具有均匀光学膜厚度的多层膜,成本高。相反,由于后一种防眩处理可以较低成本实现,该处理方法被大规模地用于例如个人电脑和监视器上。防眩处理也被称为无眩光处理或抗眩处理,以前已经通过例如以下的方法实施:在透明基底上涂覆其中分散有填料的可紫外线固化树脂,将其干燥,用紫外线辐照使树脂固化,从而,填料的外形传递至膜表面而形成了随机的不规则状。这样获得的具有防眩性能(抗眩性能)的层也被称为无眩光层或抗眩层。
为了在用于图像显示设备的膜表面形成精细的不规则状以赋予其防眩性,以前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例如,JP-A No.7-181306和JP-A No.5-341123中描述了一种由可紫外线固化树脂的固化膜组成的无眩光层,其中可紫外线固化树脂中含有作为填料的细微颗粒。
另外,JP-A No.6-16851中描述了一种通过在其上形成抗眩层获得抗划伤抗眩膜的方法,该方法为:采用一种表面具有精细不规则状的毛面状成形膜,在透明基底上涂覆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组合物或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在未固化状态下将前述的成形膜层压在该涂覆膜上,用电离辐射辐照或加热固化涂覆膜,然后剥离成形膜。
JP-A No.2003-4903公开了一种在透明载体上具有抗眩层及在表面上具有下凹部分和凸起部分的防眩膜,其中每个下凹部分的横截面面积不大于1000μm2。在此,将其中分散有平均粒径为0.2至10μm的颗粒的可紫外线固化树脂涂覆在透明载体上,然后用紫外线将其固化来制备具有不规则状的抗眩膜。
但是,当为了显现充足的抗眩性、抗眩层是由含填料的可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时,由于发生了由填料导致的室外光反向散射,且被反射的光线散布广泛,在观测者的方向上会观测到大量的室外光的散射部分,和观测到整个屏幕都变白的所谓白化现象。
另外,在通过采用毛面状成形膜转移外形获得不含填料的抗眩表面的方法中,由于反射光的散布取决于作为模板的成形膜的外形,就不能说该方法未必足以防止白化现象。JP-A No.6-16851中描述了在抗眩层中不使用诸如填料这样的消光剂。但是作为在成形膜上形成不规则状的方法,其中只公开了将由填料和粘合剂树脂组成的组合物涂覆在基底膜上来传递填料外形的方法,由于填料的分布和因此而来的不规则状的排列是随机的,不能认为该方法能够充分地防止白化现象。
作为降低白化现象的方法,通常会考虑到降低所添加的填料量以减少反射光的漫射部分的配方,和减小填料的平均粒径的配方。但是,按照这种配方,抗眩表面的平坦表面比例会同时提高,导致由室外光反射形成的图像的清晰度和抗眩性能的降低。
另一方面,JP-A No.2002-365410中描述了一种表面上形成有精细不规则状的光学膜,其中在膜表面上沿与法线呈-10°的方向引入光线、仅观测到表面的反射光时,反射光的分布面(profile)满足特定的关系。其中还描述到,为了得到这种反射分布面,该表面优选是基本上不含平坦部分的多球形。
另外,尽管与抗眩光学膜没有直接关系,用氢氟酸对玻璃表面进行蚀刻的技术是已知的。例如,JP-A No.2002-90732中描述了用氢氟酸通过两阶段蚀刻在玻璃表面形成平均直径约为6μm的下凹部分,像这样在其上形成不规则状的玻璃用作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片。很常用的玻璃是钠钙玻璃。但是,以前已知的经防眩处理的膜未必有足够的防止前述白化现象的效果,不能说获得了足够的能见度。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在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又没有适切的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抗眩光学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降低屏幕的白化现象而不损害抗眩性能,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眩光学膜制备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制造用于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各种显示器表面的、屏幕白化现象少的和显示出高防眩效果的抗眩光学膜,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抗眩光学膜,该抗眩光学膜在表面上具有不规则状,其倾角不大于1°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倾角不小于5°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和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抗眩光学膜,其中在所述的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不大于0.001%。
前述的抗眩光学膜,其中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1.0mm的光梳测得的45°反射清晰度不大于50%。
前述的抗眩光学膜,其中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0.125mm、0.5mm、1.0mm和2.0mm的四种光梳测得的透射清晰度总值不小于200%。
前述的抗眩光学膜,其中所述的膜的浊度不大于10%。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使得近似球形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排列的;和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在玻璃表面形成细微裂纹;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和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外形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细微裂纹通过对前述玻璃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形成,深度不大于10μm。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喷砂处理使用粒径分布基本为单分布的珠子。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珠子的平均粒径不大于180μm。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喷砂处理是在0.01-0.05MPa的喷砂压力下、和在裂纹的形成使得通过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在玻璃表面上基本上紧密地形成近乎球形的下凹形状的条件下进行的。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蚀刻的进行是通过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直到蚀刻深度为细微裂纹平均深度的10倍或更大。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模板为外表面上形成有精细不规则形状的管状玻璃,且不规则状被连续地转移到树脂膜上。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树脂膜包括热塑性树脂,且通过热压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其表面上。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树脂膜包括形成于透明基底膜上的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
前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电离辐射固化层与模板接触,然后辐照电离辐射以固化树脂层,从而在固化后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层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面具有不规则状的抗眩光学膜,其中倾角不大于1°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倾角不小于5°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且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
在这种抗眩光学膜上,有利的是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不大于0.001%。另外,有利的是使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1.0mm的光梳测得的45°反射清晰度不大于50%。而且,有利的是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0.125mm、0.5mm、1.5mm和2.0mm的四种光梳测得的透射清晰度总值不小于200%。另外,有利的是该防眩光学膜的浊度不大于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包括步骤:
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该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使得近似球形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排列的;和
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外形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在这里,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是有利的。
在将玻璃与含氢氟酸的水溶液接触之前,使其表面上形成细微的裂纹是有利的。
因而,按照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包括步骤:
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表面上形成有精细不规则形状的玻璃的模板;和
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外形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也是有利的。
玻璃表面的细微裂纹可以通过例如对玻璃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来形成,优选处理的深度不大于10μm。采用颗粒直径分布基本上为单分布的珠子进行喷砂处理是有利的。优选珠子的平均粒径不大于180μm。并且,优选喷砂处理是在0.01-0.05MpA的压力下、和在形成的裂纹可使此后通过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在玻璃表面上基本上紧密地形成近乎球形的下凹形状的条件下进行的。另外,在将其上形成有细微裂纹的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的步骤中,进行蚀刻直到蚀刻深度为预成形的细微裂纹平均深度的10倍或更大是有利的。
在上述每一种方法中,当使用玻璃管时,上述的精细不规则形状就形成于其外表面,将其作为模板,可以连续地将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上。
另外,在上述每一种方法中,树脂膜可以由例如,热塑性透明树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热压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其表面上。另一方面,树脂膜可能是将可电离辐射固化的树脂层形成于透明基底膜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可电离辐射固化的树脂层与模板接触、然后用电离辐射辐照来固化树脂在固化后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层上。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降低屏幕的白化现象而不牺牲抗眩性能的抗眩光学膜和制备该膜的方法。一种表面上具有不规则状的抗眩光学膜,其中倾角不大于1°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倾角不小于5°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且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还提供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包括步骤: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使得近似球形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排列的,和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适当地控制了其上所形成的不规则状的表面倾角,防眩效果优异,当被安装于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图像显示设备上时可防止所谓的白化现象,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显示设备的能见度。进而言之,通过同时控制膜的光学性能,这些效果会更为显著。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表面上具有精细不规则状的玻璃用作模板,可以恒定的质量大量地制备上面形成有规定的表面不规则形状的抗眩光学膜。通过制备玻璃模板管(辊状),可以滚动方式连续制备这种抗眩光学膜。并且,当使用规定方法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不规则状时,可以制得表面上具有精细不规则状(使近乎球形的上凸形状基本上是紧密排列的)的抗眩膜,这就在应用于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各种显示器的显示面板时产生了高防眩效果,并且白化现象变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了降低屏幕的白化现象而不损害抗眩性能的抗眩光学膜以及制备方法。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方法中未见有类似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方法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出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抗眩光学膜的表面轮廓,是用于解释表面倾角的透视图。
图2是用于解释测量表面倾角的方法的透视图。
图3是用于解释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的透视图。
图4A至4D通过每一步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本方法的一种优选外观。
图5为示意性地显示蚀刻进展情况的横断面视图。
图6为用于解释Voronoi分割的Voronoi图的一个例子。
图7为示意性地显示采用辊状玻璃模板连续制备抗眩膜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在附图中,图1显示了一种抗眩光学膜的表面轮廓,是用于解释表面倾角的透视图。图2是用于解释测量表面倾角的方法的透视图。图3是用于解释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的透视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的表面上形成有精细的不规则状2,就此而言它与以前已知的防眩膜没有什么不同。本发明中,表面倾角不大于1°的平面的比率不大于20%,倾角不小于5°的平面的比率不大于20%,且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
在这里,表面上形成有不规则状的抗眩光学膜的倾角指在膜1表面的任意一点P,由于不规则性,局部法线6相对于膜的主法线5,即膜的平均平面的所法线形成的角θ。图1中,膜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用(x,y)表示,整个膜的平面用投影面3表示。
膜表面倾角可由非接触式的三维表面形状/粗糙度测量设备测得的表面粗糙度的三维形状获得。测量设备所需的水平分辨率不大于5μm,优选不大于2μm,垂直分辨率至少不大于0.1μm,优选不大于0.01μm。适用于这种测量的非接触式的三维表面形状/粗糙度测量设备为USA ZygoCorporation的一种产品,和日本的Zygo Co.,Ltd.的“New View 5000”系列。优选较宽的测量面积,至少不小于100μm×100μm,优选500μm×500μm。
请参阅图2所示,特别地,在用虚线所示的膜平均平面FGHI上确定注意点A;在通过点A的x轴上和靠近点A处,相对于注意点A几乎对称地选取点B和点D;在通过点A的y轴上和靠近点A处,相对于注意点A几乎对称地选取点C和点E;图2中,膜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用(x,y)表示,平面厚度方向的坐标用z表示。膜平均平面FGHI是由交点F、G、H和I、通过y轴上C点的与x轴平行的直线、通过y轴上E点的与x轴平行的直线、通过x轴上B点的与y轴平行的直线和通过x轴上D点的与y轴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平面,且必然地构成了膜平均平面。图2中,膜平面的实际位置被绘于膜平均平面FGHI的上方,但是膜平面的实际位置取决于所选取注意点A的位置,有些情况下自然地位于膜平均平面的上方,有些情况下位于该平面下方。
而且,可通过获取平均法向量的极角得到作为结果的表面形状数据的倾角,其中平均法向量的极角是通过对多面体四个平面,即由实际膜平面上与注意点A对应的点P、和实际膜平面上与邻近选取点B、C、D和E对应的点Q、R、S和T共五个点形成的四个三角形PQR、PRS、PST和PTQ的各自的法向量6a、6b、6c和6d进行平均得到。获取每个测量点的倾角,计算出直方图。从得到的表面形状数据直接计算出下凹和凸起高度的标准偏差。
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使具有不小于5°的按上法计算的表面倾角的平面比率不大于20%。当该比率超过20%时,屏幕会因为散射变白,引起所谓的白化现象,屏幕信息的对比度降低,能见度显著下降,不是优选的。
另外,将具有不大于1°的表面倾角的平面比率控制在不大于20%。当该比率超过20%时,室外光反射清晰度被提高,抑制了能见度,不是优选的。因此,在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中,整个不规则表面的60%或更多具有1°-5°的倾角。
在该抗眩光学膜中,表面上下凹和凸起高度的标准偏差被控制在不大于0.2μm。当该标准偏差超过0.2μm时,屏幕信息恶化明显,抑制了能见度,不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优选使得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不大于0.001%。在这里,镜面反射角按以下方式定义。
请参阅图3所示,在相对于膜1的主法线5以角度ψ引入光线8时,光线R(0)的方向和主法线5之间的夹角为镜面反射角,其中光线R(0)处于包括法线5和入射光线方向8的平面9上,在与入射光线方向8相对的方向上以角度ψ进行反射。ψ为入射角,并且可能也是反射角,严格来说,其符号是正负相反的。与镜面反射角偏离20°的方向就是R(20)与R(0)的方向偏离20°的方向,如图3所示。另外,该抗眩光学膜优选使得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1.0mm的光梳测得的45°反射清晰度不大于50%。45°反射清晰度可以通过JIS K 7105中所规定的反射方法,按照测量图像清晰度的方法获得。根据该JIS标准,测定时使测试样品上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为45°。该JIS标准规定了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比率为1∶1的四种光梳,其中的宽度为0.125mm、0.5mm、1.0mm和2.0mm。这里所规定的45°反射清晰度是使用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1.0mm的光梳时的值。
而且,该抗眩光学膜优选是那些使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0.125mm、0.5mm、1.0mm和2.0mm的光梳测定时透射清晰度总值不小于200%的。透射清晰度可以类似地通过JIS K 7105中所规定的透射方法,按照测量图像清晰度的方法获得。根据该JIS标准,样品片上光线的入射角方向为垂直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上述四种光梳,按照透射方法测定图像的清晰度,它们的总值为上述的透射清晰度总值。
还有,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优选具有不大于10%的浊度。浊度值可以通过JIS K 7361-1所规定的单光束方法进行测定。浊度值表示为(漫散透射率/光的总透射率)×100(%)。在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中,通过该方法测得的浊度值通常不大于20%,优选浊度值不大于10%,更优选浊度值不大于5%。如果浊度值太高,当这种防眩光学膜应用于显示设备,尤其是液晶显示设备时,因为沿偏离于法线方向,尤其是超过60°的偏离方向上发出的对比光线在向前的方向上发生散射,并被观测到,由于液晶显示设备的张角特性,从前面进行观测时对比度有所降低。
可以这样制备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使得当通过该抗眩膜观察相距10mm的向下平行排列的白/黑图形时透射图像的模糊值不大于5μm。
可以通过例如以下的方法制备具有上述表面形状的膜:在将涂覆有可紫外线固化树脂的透明基底粘附在具有适当表面形状的压花模板上的状态下,用紫外线固化可紫外线固化的树脂。
作为本发明另一项的制备具有特定表面形状的膜的方法将在下面进行解释。
在本发明中,使用按规定方法在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状的玻璃作为压花模板。作为该压花模板的起始片材,可以使用以SiO2为主要成份的通用玻璃。玻璃可以为称为蓝玻璃的钠钙玻璃、称为白玻璃的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玻璃。所使用的玻璃没有限制,只要可以用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进行蚀刻和用该溶液进行各向同性地溶解。但是,由于在将通过蚀刻制得的精细不规则形状转移到透明树脂膜上时,玻璃要经过热压步骤,或在将涂覆有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透明基底粘附在不规则表面上的状态下要经受电离辐射的辐照,因而希望玻璃是能经受住这些处理的材料。为此,优选使用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
另外,当压花模板为圆柱形时,由于可以连续地将连续膜进行压花操作,优选玻璃具有圆柱形状。从圆柱形或圆筒状玻璃比较容易获得的观点来看,优选玻璃的材料为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玻璃。Corning Corporation(日本的Asahi Techno Glas s Co.,Ltd.)或Schott Corporation出售商品名为Pyrex或Tempax的硼硅酸盐玻璃,这些是可以使用的。
通过与含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对玻璃进行蚀刻。通过蚀刻,在表面上形成精细的不规则形状,使得由近乎球形的表面组成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分布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优选预先在玻璃表面上制得细微裂纹。
JP-A No.2002-90732中描述了用这种方法在其上形成了不规则状的玻璃被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片。具体来说,其中描述了采用含有氟化氢和氟化铵的蚀刻溶液进行初步蚀刻,利用与作为玻璃主要成份的SiO2反应得到的不溶性盐在玻璃表面形成不均匀的保护膜,因此由氢氟酸进行的蚀刻进展不均匀,而在表面上形成了细微的下凹部分,然后,用不含铵化合物而基本上只含氢氟酸的第二种蚀刻溶液进行二次蚀刻,以下凹部分作为蚀刻起点形成了半球形的下凹曲面。通过这种两阶段蚀刻在玻璃表面形成了不规则状,可将其用作本发明的模板。
但是,对于易实现辊状的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玻璃,由于玻璃本身的蚀刻速率慢,在不溶性盐的沉淀和那里的表面不规则状的形成之间不存在平衡,不能说采用氟化铵形成不规则状的稳定性高。为了避免这种缺点,本发明发现于蚀刻前在玻璃表面上制得细微裂纹是有效的。在这种状态下,蚀刻时采用含氟化氢的水溶液。在玻璃表面上制得细微裂纹的方法的例子包括喷砂处理。
请参阅图4A至4D所示,是通过每一步的横断面示意图显示本方法的一种优选外观。(用横断面示意图显示每个步骤)对采用了一种按以下方法在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的玻璃作为模板的方法进行解释:在表面上形成细微裂纹,将其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进行接触,将表面规则外形上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上。
图4A所示为采用喷砂处理在玻璃10上产生裂纹11的例子。当喷砂剂20以适当的压力与玻璃10表面碰撞时,形成了细微裂纹11、11。
然后,在图4B所示的蚀刻步骤中,将玻璃10与含氟化氢的水溶液(蚀刻溶液)接触来进行蚀刻。于是,蚀刻溶液与玻璃10的表面接触,并同时渗透到裂纹11、11的内部,到达它们的顶端,继续溶解所接触表面。然后,下凹部分以裂纹11、11的顶端为中心继续进行同心式扩展。图4B中用虚线显示了从玻璃面13开始、蚀刻过程中玻璃继续溶解到玻璃面14、15的情况。在蚀刻完成时,形成了精细的不规则状,使得近乎球形的下凹形状16基本上为紧密分布的,于是就获得了玻璃模板18。
如图4C所示,使用这样获得的玻璃模板18将不规则表面16转移到膜30上。膜30可以由热塑性的透明树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加热状态下将热塑性树脂膜30压在模板18的不规则平面16上,以及可以采用热压成型。作为选择,膜30的构成可以是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32形成于透明基底膜31上,如图4C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将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32与模板18的不规则平面16接触,然后辐照电离辐射以固化树脂层32,由此,模板18的不规则形状就被转移到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32上。下面将对这些膜进行详细解释。
如图4D所示,模板18的不规则形状被转移后,将膜30从模板18上剥离,从而获得了抗眩光学膜。
将通过仅关注一个裂纹11和参照图5(通过进一步放大局部来显示)对蚀刻进展的情况进行详细解释。在该图中,仍然用记号13来表示初始玻璃面,其中显示了随着蚀刻的进行,玻璃继续溶解到玻璃面14、15,在蚀刻完成时,形成了不规则面16。
请参阅图5所示,是示意性地显示蚀刻进展情况的横断面视图。假设裂纹11是按图5那样形成的。玻璃18在这种状态下与蚀刻溶液接触时,蚀刻溶液与玻璃表面接触,并同时渗透到裂纹11的内部,到达其顶端11a。蚀刻溶液相继地溶解所接触玻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溶解(蚀刻)从初始面13呈平面状地逐步推进,同时,玻璃从裂纹处进行横向溶解,且玻璃从其顶端11a处进行半球状溶解。现在,假设蚀刻从初始玻璃面13进展了深度h1(玻璃面14),大约等于裂纹11的深度,以裂纹11的顶端11a开始的蚀刻面具有大约为h1的半径,成为近乎半球形的下凹面。
当蚀刻进一步发展时,该下凹面沿上述的半球呈同心式扩张,由于同时玻璃面由记号14的位置切割至记号15的位置,就留下了具有大曲率半径的和相对于玻璃表面稍有倾斜的部分球面。图5中还用虚线显示了当蚀刻进展到深度为h2,约为裂纹深度的2倍时的状态,作为玻璃表面15。最终,留下了作为球面微小部分的下凹面16。从初始玻璃面到蚀刻完成时残留玻璃面的高度h3被当作蚀刻深度。
为了制图的方便,按图5中所示似乎蚀刻是在进展到深度为裂纹11深度的3倍时结束的。但是,实际上优选蚀刻进展到更深的点。反过来说,优选裂纹的深度与蚀刻深度相比小的多。另外,按照显示似乎在蚀刻完成时残留有平坦部分。但是,这是因为是在只关注一个裂纹11的情况下进行绘图的。实际上,由于另外的下凹面也是从邻近部位的裂纹处进行扩张的,蚀刻完成时基本上不存在平坦部分。
在本发明中就是这样使玻璃表面蚀刻至一定程度,在优选情况下,于蚀刻前在玻璃表面形成细微裂纹。因而,必要的是所用玻璃的厚度要达到一定程度,优选其厚度不小于1mm,尤其是不小于2mm。
回到图4中,用蚀刻溶液对通过喷砂处理已在表面产生了细微裂纹的玻璃10的表面进行处理,该蚀刻溶液使蚀刻反应各向同性地进行,在玻璃11的表面上制得许多基本上为球形表面的下凹表面16。因为由蚀刻制得的下凹部分的尺寸取决于通过喷砂处理产生的裂纹11的深度和蚀刻深度,要求所进行的喷砂处理尽可能地均匀。通过蚀刻制得的多球形表面区域用简单的Voronoi分割表示。
请参阅图6所示,为用于解释Voronoi分割的Voronoi图的一个例子。将基于图6(显示了Voronoi图的一个例子)对Voronoi分割进行解释。如该图所示,当在平面上设置了一些点(称为母点)时,根据平面上任意一点距哪一个母点最近对平面进行分割所获得的图称为Voronoi图,这种分割称为Voronoi分割。通过分割得到的含有一个母体的单个区域称为Voronoi区(或域)。在图6中,只在一个Voronoi区给出了斜线。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母点数为10,Voronoi区被分为10个。通常,在Voronoi图中,母点数与Voronoi区的个数一致。Voronoi的边界线称为Voronoi边界,Voronoi边界的交点称为Voronoi点。
如上所释,在本发明中下凹多球形表面是通过玻璃的蚀刻获得的,用显微镜观察时下凹多球形表面就象上面提到的Voronoi分割。但是,Voronoi分割并不是通过确定母点来进行的。虽然把每一个域解释为下凹球形表面和图3中的线(对应于Voronoi边界)从上面看为直线,该线却是纵向断面图上的下凹线。Voronoi分割的每个域的面积优选是均匀的。
优选在喷砂处理中所用的喷砂剂20为粒径分布为尽可能接近单分布的珠子。当喷砂剂具有宽的粒径分布时,由于细微裂纹的深度分布扩大,通过蚀刻得到的球形的Voronoi直径产生分布,出现比显示设备的次级像素更大的球形的可能性不可忽略,当置于显示设备的前部时,就会产生像素亮度的分布,造成了所谓的闪烁,不是优选的。在这里,粒径分布的“接近单分散”或“基本上单分散”可以指相对于中值(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一般约为20%以内。粒径分布相对于中值的标准偏差,优选为15%以内,更优选为10%以内。
另外,优选喷砂剂(珠子)20的粒形为接近球形。当喷砂剂为球形时,由于在喷砂处理时与玻璃发生碰撞的方位是单一的,能够有效地提高细微裂纹深度的均匀性。
如上所述,必要的是通过喷砂处理生成的细微裂纹的深度不能太大,特别优选深度不大于10μm,尤其优选不大于2μm。当裂纹11的深度超过10μm时,稍后所述的蚀刻深度超过200μm,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蚀刻结果得到的细微下凹部分的尺寸太大,超过了100μm,图案变得极其粗糙,不是优选的。
喷砂剂的平均粒径可以根据喷砂条件进行适当选择,优选不大于180μm,更优选不大于100μm。当喷砂颗粒的粒径超过180μm时,在试图获得不大于2μm的细微裂纹时喷砂压力变得极低,喷砂操作本身变得困难。可商购的喷砂剂的例子包括由Tosho Co.,Ltd.生产的氧化锆珠“TZ-B53”(平均粒径:53μm)、同类的(TZ-B90)(平均粒径:90μm)和Material ScienceCo.,Ltd.出售的Microzirconbeads “MB-20”(平均粒径:20μm)、及同类的“MB-40”(平均粒径:34μm)。
为了使通过喷砂处理形成的裂纹的深度不大于2μm,优选喷砂压力根据喷砂剂的平均粒径选自0.01至0.05MPa(表压,下同)的范围。也就是说,选择这种条件使得在稍后进行蚀刻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裂纹,以致于会基本上紧密地形成近乎球形的下凹形状。当喷砂压力更大时,作为蚀刻结果获得的细微下凹部分变得太大,图案变得粗糙。另一方面,当喷砂压力太小时,喷砂颗粒在玻璃表面发生弹性碰撞,有效细微裂纹的密度降低。喷砂压力变小时,有效细微裂纹密度降低的趋势在喷砂颗粒小至50μm以下时会显著地显现。另外,当喷砂压力低于0.01MPa时,喷砂操作本身的稳定性降低,不是优选的。取决于喷砂剂粒径,在0.01至0.05MPa的喷砂压力范围内通过与喷砂剂粒径进行组合,可以有效地在玻璃表面高密度地生成深度不大于2μm的细微裂纹。
喷砂所必需的喷砂剂量为每4cm2的玻璃面积上不小于10g。当该量小于10g时,由于有效细微裂纹的密度不够,蚀刻后所得到的下凹部分过于稀疏。因此,平坦部分比率变大,作为形状转移结果所获得的抗眩膜的防眩效果不足,用肉眼不能清楚地确认反射在抗眩膜表面上的图像的轮廓。为了使所得到的防眩膜具有足够的防眩性,喷砂剂的使用应不小于10g,优选为每4cm2的玻璃面积上不小于100g,由此能够确实地发挥防眩性。
蚀刻深度优选为通过喷砂生成的细微裂纹平均深度的10倍或更大,进一步优选为20倍或更大,尤其优选为50倍或更大。当蚀刻深度为初始裂纹深度的10倍以下时,多球形表面接近半球形,结果是所得防眩膜的广角反射增加,结果,图像变得非常苍白。通过使蚀刻深度为初始裂纹深度的20倍或更大,多球形表面的最大倾角可被减小,结果,所得防眩膜在广角方向上的随机反射可被降低,因此,可获得不引起白化现象的抗眩表面。蚀刻深度优选为不大于300μm和不小于100μm,尤其优选为100-200μm。
用Voronoi分割中每个域面积的根表示的Voronoi直径不大于蚀刻深度。根据经验,当蚀刻深度超过500μm时,由于Voronoi直径为200-500μm,眩光表面变得粗糙,不是优选的。当该防眩膜应用于诸如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设备是时,优选Voronoi直径小于像素尺寸。当具有显著大于该值的尺寸的抗眩膜设置在显示设备上时,像素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发生所谓的闪烁,不是优选的。由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每个红、绿和蓝像素通常不大于250μm,Voronoi直径优选不大于200μm,进一步优选不大于100μm,尤其优选不大于50μm。因此,蚀刻深度优选不大于3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至200μm。
尽管必需的蚀刻时间根据玻璃的种类、蚀刻溶液的深度和蚀刻条件而有所不同,即使采取任何条件,进行蚀刻使蚀刻深度为100至300μm,可以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蚀刻溶液只要含有氟化氢和可以溶解作为玻璃主成份的SiO2就足够了。从这种观点来看,氟化氢(HF)的浓度可适宜地选自1-50%重量。当氟化氢浓度太小时,溶解SiO2的能力和蚀刻速率会极大地降低。另一方面,当氟化氢浓度太高时,氟化氢本身容易挥发。蚀刻溶液中氟化氢的浓度优选不小于5%重量,进一步优选不小于10%重量,优选不大于40%重量,和进一步优选不大于35%重量。为了提高蚀刻或蚀刻速率的稳定性,可以在蚀刻溶液中加入像氟化铵这样的铵盐、或像氢氯酸、硫酸、硝酸、醋酸这样的质子酸。
应适当地设置蚀刻温度以获得必需的蚀刻速率,优选在10-60℃的范围内,尤其优选20-50℃。由于在10℃以下不能获得实用的蚀刻速率,SiO2与氟化氢的反应产物会发生结晶,沉淀在玻璃表面,趋向于使精细不规则表面变得粗糙,而形成并非多球形的表面,结果是抗眩膜表面容易白化。另一方面,当蚀刻温度超过60℃时,由于氟化氢的挥发,蚀刻过程中溶液组成发生改变,不是优选的。
蚀刻完成后,用纯水充分洗涤玻璃,然后干燥,可将其用于压花操作。
将这样获得的在表面上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玻璃用作模板18,该模板用来将表面的形状转移到膜30的表面上(按照已经参照图4D所做的解释)。也就是,采取将热塑性树脂膜压在模板的不规则表面上进行热压的方法,或者采取将表面上涂覆有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透明树脂基底膜(用其具有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涂层的一侧)粘附到模板的不规则表面上、再用电离辐射辐照使其固化的方法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透明树脂膜的表面。
因此所使用的透明树脂可以是任意一种,只要它是实际上具有光学透明性的膜。作为具体的树脂,可以举出以下例子:像三乙酰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和乙酸丙酸纤维素这样的纤维素树脂、环烯烃聚合物、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砜、聚醚砜和聚氯乙烯。环烯烃聚合物是用环烯烃,如降冰片烯和二甲桥八氢萘作为单体的树脂,可商购产品的例子包括JSR Co.,Ltd.出售的“Arton”,和Nippon Zeon Co.,Ltd.出售的“Zeonor”和“Zeonex”(均为商品名)。
其中,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砜、聚醚砜和环烯烃聚合物的具有热塑性的透明树脂膜,可以通过在适当温度下按压或粘附到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玻璃模板上、然后进行剥离的方法用于将玻璃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膜表面上。
另一方面,当使用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转移形状时,作为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优选使用在分子中具有多个丙烯酰氧基团的化合物。为了提高抗眩表面的力学强度,更优选使用三或更多官能性的丙烯酸酯,即,分子中具有三个或更多的丙烯酰氧基团化合物。实例包括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丙烯酸甘油酯、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四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和六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另外,为了赋予抗眩表面以柔性使其难以开裂,还优选使用在分子中含有尿烷键的丙烯酸酯化合物。具体来说,尿烷丙烯酸酯的例子包括两个含有丙烯酰基且在一个分子至少含有一个羟基的分子的加合物,如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和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及异氰酸酯化合物,如亚己基二异氰酸酯和甲代苯撑二异氰酸酯。此外,可以使用采用电离辐射引发自由基聚合且使系统固化的其它丙烯酸酯树脂,如醚丙烯酸酯、酯丙烯酸酯。
可选择的是,阳离子聚合性的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如环氧树脂和氧杂环丁烷树脂可被用于固化后形成有不规则状的树脂。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像1,4-双[(3-乙基-3-乙氧基甲氧基)甲基]苯和双(3-乙基-3-乙氧基甲基)醚这样的阳离子聚合性的氧杂环丁烷官能化合物的混合物,及像(4-甲基苯基)[4-(2-甲基丙基)苯基]六氟磷酸碘这样的光阳离子引发剂。
当使用紫外线辐射来固化丙烯酸类的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时,为了在接受紫外线时产生自由基,要添加和使用紫外线自由基引发剂。紫外线辐照是从玻璃模板表面一侧或透明树脂膜表面一侧进行的,为了在透过膜的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内引发自由基反应,从透明树脂膜表面一侧进行紫外线辐照,并使用一种在可见光区到紫外光区引发自由基反应的引发剂。
作为通过紫外线辐照引发自由基反应的紫外线自由基引发剂,除了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和2-羟基-2-苯基-1-苯基丙烷-1-酮,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吸收的磷系列光学辐射引发剂,如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氧化物、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氧基戊基膦氧化物是适用的,尤其是在采用穿透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透明树脂的紫外线来固化可紫外线固化的树脂时。
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可紫外线固化树脂)根据需要以与引发剂混合的状态、或以树脂溶解在溶剂中的形式被制成涂覆溶液。可以用任意的方法,如刮涂、辊涂、浸涂、照相凹板式涂和微照相凹板式涂将涂覆溶液涂覆到透明基底膜上。涂覆后,根据需要使被涂树脂经过干燥处理。
当表面上具有通过蚀刻形成的精细不规则状的玻璃为板状时,从透明树脂膜表面一侧辐照电离辐射(因为玻璃模板表面一侧的状态是模板表面和其上涂覆有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透明树脂膜的粘附在一起,使得模板表面和涂覆表面相接触)来固化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该树脂和基底膜一起从玻璃模板上被剥离,然后模板的形状就被转移到了透明膜表面。
当玻璃模板为辊状、且用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来转移模板的不规则形状时,透明膜在其涂覆有未固化的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表面被粘附到玻璃辊上的状态下,被电离辐射辐照,固化后,将其连同基底膜一起从辊状模板上剥离,从而,能够连续地将形状转移到透明膜表面上。
电离辐射可以是紫外线或电子束。从易于操作和安全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紫外线。作为紫外线光源,优选使用高压汞灯和金属卤化物灯。透过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透明基底辐照时,包含大量可见光成份的金属卤化物灯是尤其适用的。另外,优选使用由Fusion Co.,Ltd.生产的“V-Valve”和“D-Valve”(均为商品名)。辐照量可以是足以固化可紫外线固化树脂并达到树脂可从模板上脱离的程度的量。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硬度,可以在脱离后从所涂覆表面的一侧进行辐照。
将基于图7对制备抗眩膜的方法的例子进行解释,其中的方法为:形成辊状玻璃模板,用辊状玻璃模板连续地将模板的不规则状转移到涂覆在透明基底膜上的可紫外线固化树脂上,将其用紫外线固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常可以获得管状的玻璃,并且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喷砂处理和蚀刻处理的,模板辊可以通过在玻璃管的空心部分插入金属棒来制备。
请参阅图7所示,为示意性地显示采用辊状玻璃模板连续制备抗眩膜的方法的图。从传输辊40上传输基底膜,在涂覆区41将可紫外线固化树脂的涂覆液涂覆该膜上,在干燥区43将其干燥,然后导入光线照射固化区45。在光线照射固化区45,通过入口侧的咬送辊46将该膜压在辊状玻璃模板18上,然后在这种状态下用光源48发出的紫外线进行辐照。此后,该膜经过出口侧咬送辊47,从模板18上剥离,然后用缠绕辊50缠绕。图中,直线箭头指示膜前进的方向,曲线箭头指示辊转动的方向。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在防眩效果方面是优异的,使表面的白化得到更好的改善,当被安装在图像显示设备上时,能见度极好。当图像显示设备为液晶显示设备时,该防眩光学膜可以是偏振膜。也就是说,偏振膜通常为这种形式的:在许多情况是将保护膜层压在由聚乙烯醇膜制成的起偏器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其中的聚乙烯醇膜上定向吸收了碘或重铬染料(dichromic die)。当将上述被赋予了防眩不规则状的光学膜层压在这种偏振膜的一侧上时,就获得了抗眩的偏振膜。可选择的是通过采用上述的被赋予了防眩不规则状的光学膜作为抗眩层并起到保护作用、和将其层压在起偏器的一侧使其不规则表面在外侧,就获得了一种抗眩偏振膜。进而言之,在其上层压有保护膜的偏振膜上,通过对具有保护表面的膜的表面赋予防眩不规则状,可获得一种抗眩偏振膜。
另外,可以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将经过上述形状处理的透明树脂膜层压在偏振片的表面,并将其布置在显示设备的前侧。为了通过本方法在偏振片的表面上赋予抗眩性能,除了使用偏振片本身作为透明树脂膜的方法,本发明还可通过在用于保护偏振片的表面透明树脂膜(如本方法中的三乙酰基纤维素)的表面赋予抗眩性能、并将该防眩膜层压在起偏器的一侧的方法应用于偏振片的制备。
实施例
以下,将通过下列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从Sumitomo Chemical Co.,Ltd.获得的单分散铝晶体“Sumicorundum AA-5”(平均粒径:5μm),对从Nippon Sheet Glass Co.,Ltd.获得的厚度为1.1mm的钠钙玻璃进行喷砂处理。喷砂压力为0.5kg/cm2(50kPa),喷砂时间为120秒。对这样经过喷砂处理的玻璃进行超声波洗涤、干燥、于40℃下浸入10%重量的氢氟酸中1200秒、用纯水充分洗涤、然后干燥制得模板玻璃。
将10g从Shin-Nakamura Chemical Co.,Ltd.获得的尿烷丙烯酸酯紫外线固化树脂“UA-1”、和0.5g从BASF Corporation获得的光聚合引发剂“Lucirin TPO”(化学名: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溶解在10g乙酸乙酯中来制备涂覆溶液。在暗处用#16刮棒涂布机将该涂覆溶液涂覆在从Fuji Photo Film Co.,Ltd.获得的厚度为80μm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的一个侧面上。使其在烘箱中于80℃下干燥5分钟,用手推辊将涂覆表面在未固化的状态下粘附到以上制得的模板玻璃的粗糙表面上(使得气泡不能进入),用高压汞灯从三乙酰基纤维素表面的一侧以450mJ/cm2的光量辐照紫外线,以固化紫外线固化树脂。
从玻璃模板上剥离其上涂覆有紫外线固化树脂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以获得表面上具有精细不规则状的膜。测定所得到的防眩光学膜的表面形状,发现具有不大于1°的表面倾角的平面的比率为19%、具有不小于5°的表面倾角的平面的比率为8%和高度的标准偏差为0.17μm。
使用透明粘合剂将该防眩光学膜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表面层压在黑色的丙烯酸树脂板上,用白光源从偏离膜的主法线30°的方向上对其不规则表面进行光辐照,然后测定在包含膜主法线和辐照方向的平面上的反射角的变化。为了测定反射性,在任何情况下均使用由Yokogawa Electric Co.,Ltd.生产的“3292 03 Optical Power Sensor”和“3292 Optical Meter”。结果,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性为0.00017%。另外,在明亮的(blight)房间中观察本例的层压在黑色丙烯酸板上的抗眩膜,几乎不发生白化,可确定展现出了非常好的黑度。
另一方面,将本例中获得的膜的三乙酰基纤维素一侧施加到玻璃上,用1.0mm的光梳以45°导入测定浊度和反射清晰度,它们分别为2.0%和5.8%,且发现具有低浊度和高反射性的保护能力。另外,将同一膜的三乙酰基纤维素一侧施加到玻璃上,用0.125mm,0.5mm、1.0mm和2.0mm的光梳测定透射清晰度,这四种透射清晰度的总值为210%。
实施例2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抗眩光学膜,除了将喷砂颗粒改为从Sumitomo Chemical Co.,Ltd.获得的单分散铝晶体“Sumicorundum AA-18”(平均粒径:18μm)、喷砂压力为0.4kg/cm2(40kPa)、和喷砂时间为120秒。所得到的膜的光学性能和直观评估结果示于表1中。可发现该膜也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防白化能力。
比较例1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抗眩光学膜,除了采用与实施例1一样的“Sumicorundum AA-5”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5kg/cm2(50kPa)、和喷砂时间为10秒。所得到的膜的光学性能和直观评估结果示于表1中。该膜具有少量的白化,但有显著的反射,可发现该膜的抗眩性能不足。
比较例2
按照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制备抗眩光学膜,除了采用与实施例2一样的“Sumicorundum AA-18”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1.0kg/cm2(100kPa)、和喷砂时间为60秒。所得到的膜的光学性能和直观评估结果示于表1中。该膜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但可发现白化非常强烈。
比较例3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备抗眩光学膜,除了采用与实施例3一样的“TZ-B125”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5kg/cm2(50kPa)、和喷砂时间为20秒。所得到的膜的光学性能和直观评估结果示于表1中。该膜具有少量的白化,但有显著的反射,可发现该膜不适于用作抗眩膜。
比较例4
将10g从Fuji Silysia Chemical Co.,Ltd.获得的“Sylysia 350”(平均粒径:1.8μm)、10g从Shin-Nakamura Chemical Co.,Ltd.获得的尿烷丙烯酸酯紫外线固化树脂“UA-1”、和0.5g从BASF Corporation获得的光聚合引发剂“Lucirin TPO”(化学名: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溶解在10g乙酸乙酯中来制备涂覆溶液。在暗处用#10刮棒涂布机将该涂覆溶液涂覆在从Fuji Photo Film Co.,Ltd.获得的厚度为80μm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的一个侧面上,用高压汞灯以450mJ/cm2的光量辐照紫外线来固化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得到的膜的光学性能和直观评估结果示于表1中。该膜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但白化非常剧烈。
表1
      倾角柱状图               光学性能                                       直观评估
      不    不大    高度的     偏离20°方    浊度      反射清     透射清    白化    反射
      小    于5°        标准偏     向上的反射              晰度       晰度      (*1)    (*2)
      于            差         率
      1°
实施例
1     19%   8%     0.17μm    0.00017%     2.0%     5.4%     210%      ◎      ○
2     12%   15%    0.16μm    0.00046%     5.3%     14.7%    202%      ◎      ○
比较例
1     35%   20%    0.25μm    0.0017%      5.6%     15.2%    233%      ◎      ×
2     5%    55%    0.77μm    0.018%       47%      14.2%    185%      ×              ○
3     44%   4%     0.04μm    0.00012%     2.2%     19.8%    212%      ◎      ×
4     6%    49%    0.51μm    0.0073%      20%      5.1%     34.2%     △      ○
(*1)白化    ◎:非常好(无白化)  △:白化  ×:极度白化
(*2)反射    ○:感觉不到    ×:可见图像上的反射轮廓
实施例3
使用由Tosho Co.,Ltd.生产的氧化锆珠(商品名“TZ-B53”,平均粒径53μm,近乎单分布)对由Asahi Techno Glass Co.,Ltd.生产的硼硅酸盐玻璃(商品名Pyrex;5cm的正方形,4mm厚;购买时指定尺寸和厚度)进行喷砂处理。所用喷砂剂(氧化锆珠)的量为100ml,喷砂压力为0.03MPa,从喷砂喷嘴到玻璃板的距离为40cm,喷砂枪是固定的。喷砂处理大约在5分钟内完成。喷砂处理后的玻璃保持为近乎透明的,但是当使用由KeyenceCorporation生产的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时,可以确定在表面上生成了许多深度约为1至1.5μm的细微裂纹。
将喷砂后的玻璃于40℃的温度下浸入氟化氢(HF)/氟化铵((NH4)2SO4)/硫酸(H2SO4)/水的重量比为5/1/1/10的蚀刻溶液中1小时,进行蚀刻,然后用纯水洗涤。蚀刻深度为100μm。当用上述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时,可确定该产品具有这样的形状:整个表面被细微的球形下凹部分覆盖,不存在平坦部分。
独立地,按每100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树脂组份)中加5份,将光聚合引发剂“Lucirin TPO”(由BASF Corporation生产,化学名: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加入到50%的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在乙酸乙酯中的溶液中,以获得紫外线固化树脂溶液。用#20刮棒涂布机将该紫外线固化树脂溶液涂覆在由Fuji Photo Film Co.,Ltd.生产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上,然后于80℃下干燥5分钟。用手推辊将该涂覆膜粘附到在表面上具有用上述蚀刻法形成的不规则状的玻璃板上,使涂覆有紫外线固化树脂的一侧为玻璃板上进行蚀刻的一侧,然后用高压汞灯辐照紫外线1分钟。然后,将可固化树脂已固化于其上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从玻璃板上剥离,以获得抗眩膜。
所得到的防眩膜的显示性能按以下方法评估。也就是说,将置换(displace)侧的偏振片从带有可商购的扭曲(twist)向列型TFT液晶显示元件的人电脑上剥离,然后将由Sumitomo Chemical Co.,Ltd.生产的偏振片“SR1862AP”安装在上面,使偏振片的吸收轴与原始偏振片一致。通过它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一侧上的粘合剂将上述的防眩膜安装在该偏振片的上。打开个人电脑,在明亮的房间里用肉眼评估液晶显示设备在黑色状态下的显示情况。结果,可以确定射向观察者一侧的反射光线得到了充分地降低,在黑色状态下几乎观测不到室外光的反射,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非常好的显示性能。
实施例4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使用由Tosho Co.,Ltd.生产的氧化锆珠“TZ-SX17”(平均粒径:35μm,近乎单分布)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04MPa。按照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射向观察者一侧的反射光线得到了充分地降低,在黑色状态下几乎观测不到室外光的反射,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非常好的显示性能。
实施例5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使用由Tosho Co.,Ltd.生产的氧化锆珠“TZ-B90”(平均粒径:90μm,近乎单分布)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03MPa。按照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射向观察者一侧的反射光线得到了充分地降低,在黑色状态下几乎观测不到室外光的反射,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非常好的显示性能。
实施例6
使用由Asahi Techno Glas s Co.,Ltd.生产的硼硅酸盐玻璃管(商品名“Pyrex”,90mmφ,玻璃厚度2.4mm,购买时指定直径)作为玻璃,在与实施例3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喷砂处理。然后,使用与实施例5组成相同的蚀刻溶液,在40℃下蚀刻1.5小时。蚀刻深度为150μm。通过在这样蚀刻的玻璃管的空心部分放置金属棒就获得了模板辊。
独立地,连续提供三乙酰基纤维素膜,然后用微照相凹板式涂布机在其表面上连续涂覆与实施例3组成相同的可紫外线固化树脂、干燥、导入在其中安装了上述玻璃模板辊的光照射固化区、在其可紫外线固化树脂涂覆侧接触到模板辊时用来自高压汞灯的紫外线进行辐照约3秒钟、然后将膜从模板辊上剥离并缠绕,从而就连续地制得了在其中的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上形成有可紫外线固化树脂不规则平面的抗眩膜。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评估所得到的防眩膜,可以确定射向观察者一侧的反射光线得到了充分地降低,在黑色状态下几乎观测不到室外光的反射,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非常好的显示性能。
实施例7
按照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喷砂压力为0.01MPa。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射向观察者一侧的反射光线得到了充分地降低,在黑色状态下几乎观测不到室外光的反射,具有足够的抗眩性能和非常好的显示性能。
比较例5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使用具有宽粒径分布、形状不均匀和平均粒径约为200μm的“Morundum A#80”(由Showa DenkoCo.,Ltd.生产)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02MPa。当使用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本例中制备的玻璃模板表面时,下凹部分的尺寸不均匀,且分散有大的下凹部分。另外,按照实施例3那样的方式对所得到的防眩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该膜具有足够的抗眩性,但表面状态粗糙,有强烈闪烁,总的能见度不足。
比较例6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使用形状不均匀、粒径分布在约45μm和约75μm之间的氧化铝颗粒“Morundum A#220”(由Showa Denko Co.,Ltd.生产)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02MPa。当使用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本例中制备的玻璃模板表面时,下凹部分的尺寸也是不均匀的,且分散有大的下凹部分。另外,按照实施例3那样的方式对所得到的防眩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该膜具有足够的抗眩性,但表面状态粗糙,有强烈闪烁,总的能见度不足。
比较例7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喷砂压力为0.1MPa。当使用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本例中制备的玻璃模板表面时,下凹部分的尺寸不均匀,且分散有大的下凹部分。按照实施例3那样的方式对所得到的防眩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该膜具有足够的抗眩性,但表面状态粗糙,有强烈闪烁,总的能见度不足。
比较例8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获得抗眩膜,除了使用由Tosho Co.,Ltd.生产的氧化锆珠“TZ-SX17”(平均粒径:35μm,近乎单分布)作为喷砂颗粒、喷砂压力为0.01MPa。当使用反射型显微镜观察本例中制备的玻璃模板表面时,识别出许多平坦部分。这被认为是由于以下原因。本例中所使用的喷砂颗粒(氧化锆珠)较小,平均粒径为35μm,并且其喷砂是在低喷砂压力-0.01MPa下进行的。按照实施例3那样的方式对本例中所得到的防眩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该膜的具有极其不足抗眩性和低下的能见度。附带地,即使在与本例所用相同的氧化锆珠“TZ-SX17”的情况下,如实施例4所示,当将喷砂压力提高到约0.04MPa时,可以获得具有充足性能的抗眩膜。
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主要条件和结果被概括在表2中。
表2
实验号 条件 结果
模板玻璃 喷砂颗粒 喷砂压力 黑色状态下的黑度 抗眩性能
商品名 粒径
实施例3 板状 TZ-B53  53μm  0.03MPa 较好
实施例4 板状 TZ-SX17  35μm  0.04MPa 较好
实施例5 板状 TZB90  90μm  0.03MPa 较好
实施例6 辊状 TZ-B53  53μm  0.03MPa 较好
实施例7 辊状 TZ-B53  53μm  0.01MPa 较好
比较例5 板状 MorundumA#60  200μm(宽)  0.02MPa 粗糙,白化 较好
比较例6 板状 MorundumA#220  45-75μm(宽)  0.02MPa 粗糙,白化 较好
比较例7 板状 TZ-B53  53μm  0.1MPa 粗糙,白化 较好
比较例8 板状 TZ-SX17  35μm  0.01MPa 白化 强烈反射
本发明的抗眩光学膜适当地控制了其上所形成的不规则状的表面倾角,防眩效果优异,当被安装于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图像显示设备上时可防止所谓的白化现象,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显示设备的能见度。进而言之,通过同时控制膜的光学性能,这些效果会更为显著。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表面上具有精细不规则状的玻璃用作模板,可以恒定的质量大量地制备上面形成有规定的表面不规则形状的抗眩光学膜。通过制备玻璃模板管(辊状),可以滚动方式连续制备这种抗眩光学膜。并且,当使用规定方法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不规则状时,可以制得表面上具有精细不规则状(使近乎球形的上凸形状基本上是紧密排列的)的抗眩膜,这就在应用于包括液晶显示设备在内的各种显示器的显示面板时产生了高防眩效果,并且白化现象变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抗眩光学膜,该抗眩光学膜在表面上具有不规则状,其特征在于:倾角不大于1°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
倾角不小于5°的表面的面积比率不大于20%;和
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不大于0.2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在偏离镜面反射角20°的方向上的反射率不大于0.0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1.0mm的光梳测得的45°反射清晰度不大于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用具有黑部与亮部之间宽度为0.125mm、0.5mm、1.0mm和2.0mm的四种光梳测得的透射清晰度总值不小于2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该膜的浊度不大于10%。
6、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使得近似球形的下凹形状大体上是紧密排列的;和
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
8、一种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在玻璃表面形成细微裂纹;
使玻璃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以获得包含该玻璃的模板,其中的玻璃表面上形成了精细不规则形状;和
将模板表面的不规则外形转移到树脂膜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细微裂纹通过对前述玻璃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形成,深度不大于1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喷砂处理使用粒径分布基本为单分布的珠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珠子的平均粒径不大于18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喷砂处理是在0.01-0.05MPa的喷砂压力下、和在裂纹的形成使得通过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在玻璃表面上基本上紧密地形成近乎球形的下凹形状的条件下进行的。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蚀刻的进行是通过与含有氟化氢的水溶液接触直到蚀刻深度为细微裂纹平均深度的10倍或更大。
15、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模板为外表面上形成有精细不规则形状的管状玻璃,且不规则状被连续地转移到树脂膜上。
16、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树脂膜包括热塑性树脂,且通过热压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其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树脂膜包括形成于透明基底膜上的可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备抗眩光学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电离辐射固化层与模板接触,然后辐照电离辐射以固化树脂层,从而在固化后将模板的不规则形状转移到树脂层上。
CNB2004100551674A 2003-08-13 2004-08-09 抗眩光学膜 Active CN1004722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07460 2003-08-13
JP2003207460 2003-08-13
JP2004122634 2004-04-19
JP2004122634 2004-04-1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455856A Division CN100498382C (zh) 2003-08-13 2004-08-09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0831A true CN1580831A (zh) 2005-02-16
CN100472239C CN100472239C (zh) 2009-03-25

Family

ID=34315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51674A Active CN100472239C (zh) 2003-08-13 2004-08-09 抗眩光学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7341355B2 (zh)
KR (1) KR101116436B1 (zh)
CN (1) CN100472239C (zh)
NL (1) NL1026802C2 (zh)
TW (2) TWI46175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456B (zh) * 2006-01-16 2011-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用于其的金属模具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2906604A (zh) * 2010-05-28 2013-01-30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重新定向膜和包括光重新定向膜的显示系统
CN106086791A (zh) * 2016-06-04 2016-11-09 浙江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ag+ar+af镀膜的视窗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2099117A (zh) * 2020-01-31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9169B (zh) * 2005-02-21 2013-09-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TW200641387A (en) * 2005-02-21 2006-1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multilayer body
US7963660B2 (en) * 2005-06-28 2011-06-21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Antiglare hard-coated film
US8124215B2 (en) 2006-03-28 2012-02-2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JP5008059B2 (ja) * 2006-04-26 2012-08-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105771B2 (ja) * 2006-05-15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構造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JP4794351B2 (ja) * 2006-05-15 2011-10-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構造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KR20090089899A (ko) * 2006-12-08 2009-08-24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과 그것을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및 광 확산 필름과 그것을 이용한 면 광원 시스템
US20100075102A1 (en) * 2008-09-24 2010-03-25 Lev Jeffrey A Removable anti-glare films for flat panel displays
US20100079870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Glare reduction film for display screens
CN102293049B (zh) * 2009-01-21 2013-08-07 Lg化学株式会社 发热体及其制备方法
US8325296B2 (en) * 2009-03-30 2012-12-04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transmitting substrate,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8888333B2 (en) * 2009-08-25 2014-11-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and display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US20110096403A1 (en) * 2009-10-22 2011-04-28 Lin Cheng Anti-glare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221197A (ja) * 2010-04-08 2011-11-04 Suntechopt Co Ltd アンチグレア拡散フィルム
US9017566B2 (en) 2010-04-30 2015-04-28 Corning Incorporated Anti-glare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 and articles thereof
CN102401915B (zh) * 2010-09-16 2016-04-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EP2723576B1 (en) * 2011-06-21 2017-08-09 Basf Se Printing diffraction gratings on paper and board
JP5910734B2 (ja) * 2012-05-09 2016-04-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88667B2 (ja) 2012-09-28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物品
KR102269921B1 (ko) * 2014-03-31 2021-06-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리 강화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터치 스크린 글래스의 제조 방법
KR102594424B1 (ko) 2015-10-09 2023-10-27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시트, 편광판, 광학 시트의 선별 방법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표시 장치
DE112018002490T5 (de) * 2017-05-15 2020-02-20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Durchsichtiger Gegenstand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durchsichtigen Gegenstands
JP2018197183A (ja) * 2017-05-23 2018-12-13 Agc株式会社 ガラス物品、およ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58098A (en) * 1941-03-01 1943-12-21 Rca Cor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reflection-reducing layers on glass
GB1462618A (en) * 1973-05-10 1977-01-26 Secretary Industry Brit Reducing the reflectance of surfaces to radiation
US4114983A (en) * 1977-02-18 1978-09-19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Polymeric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ntireflecting surface
US4497860A (en) * 1978-12-18 1985-02-0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mageable prismatic array
DE3121785A1 (de) * 1981-06-02 1982-12-16 Licentia Patent-Verwaltungs-Gmbh, 6000 Frankfurt Verfahren zum entspiegeln einer glasoberflaeche
JPH033201Y2 (zh) 1987-07-24 1991-01-28
US4944986A (en) * 1988-09-23 1990-07-31 Zuel Company Anti-reflective glass surface
JP3314965B2 (ja) 1991-11-25 2002-08-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耐擦傷性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544332B1 (en) * 1991-11-28 1997-01-29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H05341123A (ja) 1992-06-12 1993-12-24 Sumitomo Chem Co Ltd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H07181306A (ja) 1993-12-21 1995-07-21 Nitto Denko Corp ノングレア層並びにそのシート、偏光板及び楕円偏光板
JP3323614B2 (ja) * 1993-12-27 2002-09-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透明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94708A (ja) 1994-04-27 1995-11-10 Fujitsu Ltd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適用装置
WO1995031737A1 (fr) * 1994-05-18 1995-11-2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m anti-reflechissant
JP2742880B2 (ja) * 1994-08-12 1998-04-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光拡散シート
JPH08334608A (ja) 1995-06-07 1996-12-17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光散乱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73882B2 (ja) * 1996-02-20 2003-12-0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導光板及び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H1020103A (ja) * 1996-07-05 1998-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TW438731B (en) * 1997-09-30 2001-06-07 Shinetsu Quartz Prod Quartz glass jig for semiconductor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eof
US6572598B1 (en) * 1998-05-28 2003-06-0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pant-type diaper having enhanced extensibility around leg opening
US6835440B1 (en) * 1998-12-07 2004-12-28 Nippon Zeon Co., Ltd. Light transmitting plate
US6845212B2 (en) * 1999-10-08 2005-01-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element having programmed optical structures
JP4197813B2 (ja) * 1999-11-02 2008-12-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15310A (ja) * 2000-01-31 2001-08-10 Nitto Denko Corp ノングレア層及び光学部材
JP4502445B2 (ja) * 2000-03-16 2010-07-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1305314A (ja) * 2000-04-19 2001-10-31 Nitto Denko Corp アンチグレア層、アンチグレア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素子
US20020044351A1 (en) * 2000-08-15 2002-04-18 Reflexite Corporation Light polarizer
JP2002090732A (ja) * 2000-09-20 2002-03-27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用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JP2002189107A (ja) 2000-12-21 2002-07-05 Nissha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部材
JP4655414B2 (ja) 2001-06-06 2011-03-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フィルム
JP2003004903A (ja) 2001-06-21 2003-01-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7371786B2 (en) * 2001-09-04 2008-05-1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Coating composition, coating formed therefrom, anti-reflection coating,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241035C (zh) * 2001-11-22 2006-02-08 多喜兰株式会社 光漫射片
JP4287109B2 (ja) 2002-09-02 2009-07-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エンボスロ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ボスロール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456B (zh) * 2006-01-16 2011-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用于其的金属模具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2906604A (zh) * 2010-05-28 2013-01-30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重新定向膜和包括光重新定向膜的显示系统
CN102906604B (zh) * 2010-05-28 2016-04-27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重新定向膜和包括光重新定向膜的显示系统
CN106086791A (zh) * 2016-06-04 2016-11-09 浙江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ag+ar+af镀膜的视窗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6086791B (zh) * 2016-06-04 2018-08-10 浙江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ag+ar+af镀膜的视窗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2099117A (zh) * 2020-01-31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CN112099117B (zh) * 2020-01-31 2022-06-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US11762417B2 (en) 2020-01-31 2023-09-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module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063066A1 (en) 2005-03-24
US7341355B2 (en) 2008-03-11
US20080130123A1 (en) 2008-06-05
NL1026802A1 (nl) 2005-02-15
TWI354119B (en) 2011-12-11
KR101116436B1 (ko) 2012-03-07
KR20050019038A (ko) 2005-02-28
NL1026802C2 (nl) 2008-12-16
TW201207451A (en) 2012-02-16
TWI461758B (zh) 2014-11-21
TW200510779A (en) 2005-03-16
CN100472239C (zh) 2009-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80831A (zh)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04456B (zh)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用于其的金属模具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JP4130928B2 (ja) 防眩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1484829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297826C (zh) 带微型透镜阵列的光学零件的制造方法
JP451012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881301B2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
CN101675362B (zh) 防眩薄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721941A (zh) 防眩偏光膜积层体以及使用此积层体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42448A (zh) 防眩偏振膜层压材料和包括该层压材料的液晶显示器
CN101960334A (zh)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608091B1 (ko) 방현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233870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CN104661976A (zh) 纹理化的玻璃表面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36136A (zh)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TW201341858A (zh) 防眩膜
JP6458408B2 (ja) 防眩フィルムのギラツキ発生の評価方法
JP2015152660A (ja) 防眩フィルム
CN101042491A (zh) 液晶显示器和其中使用的防眩偏振膜层压材料
JP5998600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CN102650705B (zh) 光学层压膜和显示装置
CN1774650A (zh) 防眩薄膜
CN100498382C (zh) 抗眩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JP6198106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616992A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