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6136A -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6136A
CN101836136A CN200880112553A CN200880112553A CN101836136A CN 101836136 A CN101836136 A CN 101836136A CN 200880112553 A CN200880112553 A CN 200880112553A CN 200880112553 A CN200880112553 A CN 200880112553A CN 101836136 A CN101836136 A CN 101836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antiglare film
base material
hard conating
resin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2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6136B (zh
Inventor
森美穗
古谷勉
一木直树
齐藤贵雄
赵成祐
渡边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6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6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1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该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101a、101b)、在该树脂基材膜(101a、101b)表面上层叠的表面上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102a、102b),树脂基材膜(101a、101b)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含至少一个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明树脂层(103a、103b)、至少一个的含有透明基料树脂及具有与该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105a、105b)的光扩散层(104a、104b)。在此,上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的内部浊度为5%以上30%以下,硬涂层(102a、102b)其表面浊度为0.5%以上15%以下,内部浊度为2%以下。

Description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antiglare)膜,其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不发白(日文原文:白ちやけ),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不产生光斑(日文原文:ギラツキ),显现高的对比度,且赋予良好的清晰度。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防眩膜的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面板、布劳恩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在外光投影(日文原文:映り込み)到其显示面上时,其可视性会受到显著损害。一直以来,为了防止这样的外光投影,在重视画面质量的电视机或个人电脑、在外光强烈的室外使用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以及利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移动电话等中,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上设置有防止外光投影的膜层。在该膜层中,通常使用利用由光学多层膜引起的干涉的无反射处理技术、或通过在膜层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来模糊投影图像的防眩处理技术。特别是后者的在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入射光散射的微细的凹凸的膜(防眩膜),由于可以比较廉价地制作,因此被广泛用于大型监控器或个人电脑等用途。
这样的防眩膜目前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制作,例如,将分散有填料的树脂溶液涂布在基材片上,通过调整涂布膜厚使该填料在涂布膜表面露出,从而在基材片上形成无规表面凹凸的方法等。但是,这样的通过使填料分散而制作的防眩膜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根据树脂溶液中的填料的分散状态或涂布状态等,表面凹凸的配置或形状产生差异,因此,难以得到期望的表面凹凸,利用浊度低的膜无法得到充分的防眩性能。而且,将这样的现有防眩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可视侧表面)时,还存在显示面整体因散射光而发白、容易发生显示变得颜色不鲜明的所谓的发白的问题。
另外,一直以来,在高精细化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与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形状发生干涉,其结果是,产生亮度分布且产生显示面不易观看,即存在易于产生所谓光斑现象的问题。为了解除光斑,尝试过在粘合剂树脂与分散于其中的填料之间设定折射率差而使光散射,但将这样的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由于散射光而使黑显示的亮度上升,其结果,产生对比度下降并使可视性显著降低的另外的问题。
另外,在通过分散于粘合剂树脂的填料来形成表面凹凸形状的上述的防眩膜中,由于使入射光散射的表面凹凸形状、和主要承担光的内部散射的区域同时地形成,因此,设计中必须使分散的填料的粒径、浓度、折射率及分散性平衡,而且在制作这样的防眩膜时,要求精密的控制。但是,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及控制很困难。作为避免这样复杂的设计及控制的尝试,特开2007-101912号公报(专利专利1)公开了将具有光的内部散射功能的树脂层的形成和表面凹凸形状的形成分开进行的方法。但是,在涂布分散有粒子(填料)的树脂溶液的方法中,存在在干燥工序中易引起出乎意料的凝集等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在尝试不使膜含有填料而只是通过形成于膜表面的微细的凹凸来显现防眩性。例如,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权项1~6、段落0043~0046)公开了一种防眩膜,其在透明树脂膜上层叠具有如下所述的微细的表面凹凸的电离射线固化性树脂层的固化物层,所述微细的表面凹凸的三维10点平均粗糙度及其三维粗糙度基准面上的相邻的凸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满足规定值。该防眩膜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将电离射线固化性树脂夹持在压花铸模和透明树脂膜之间,在这样的状态下使该电离射线固化性树脂固化。另外,该文献中还记载有:使用在铁的表面镀铬的辊,通过喷砂法、微珠喷射法,形成压花铸模的凹凸型面。另外,还记载有如下要旨,即,在这样操作而形成的凹凸型面上,以提高使用时的耐久性为目的优选实施镀铬,由此能够实现固膜化及防腐蚀。
但是,这样的压花辊的凹凸型面形成法中,由于在硬度高的镀铬上进行喷砂和喷射,因此不易形成凹凸,且难以精密地控制形成的凹凸的形状。另外,如特开2004-29672号公报(专利文献3、段落0030)中所记载的,镀铬表面由于基底的材质及其形状而变粗糙的情况很多,由于通过喷砂形成的凹凸上会形成由镀铬产生的细小裂纹,因此很难设想会形成怎样的凹凸,存在凹凸型面的设计难的课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因镀铬产生的、形成于凹凸面的细小裂纹,而使最终得到的防眩膜的散射特性向不优选的方向变化。
作为公开用于制作表面上具有凹凸的膜的辊的制作方法的其它的文献,例如还有特开2004-29240号公报(专利文献4)及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4(权利要求2)中公开了通过微珠喷射法制作压花辊的方法,专利文献5(权利要求1及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即,经过在压花辊的表面形成金属镀层的工序、对金属镀层的表面进行镜面研磨的工序、在镜面研磨后的金属镀层上使用陶瓷小微珠进行喷砂处理的工序、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喷丸处理(peening)的工序来制作压花辊。
但是,在这样操作来在压花辊的表面实施喷砂处理的状态下,由于喷砂粒子的粒径分布会产生凹凸径分布,而且,对通过喷砂得到的凹处的深度的控制是困难的,且存在难以再现性良好地得到防眩功能优异的凹凸的形状这样的问题。
特开2006-53371号公报(专利文献6、权利要求1及2)中公开有:在研磨后的金属表面投掷微粒来形成凹凸,并对其实施无电解镀镍而制成金属模,将该金属模的凹凸形状转印至透明树脂膜,由此,制作低成本且防眩性能优异的防眩膜。另外,在特开2003-248101号公报(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防眩性防反射膜,其是在透明支承体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膜,且当光从透明支承体侧入射时,投射的光中向特定的方向散射的光的光量相对于直进的光量处于特定的范围内。在专利文献2004-126495号公报(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显示散射光强度的极大值的散射角和全光线透射率在特定的范围内的防眩性膜。但是,即使利用这些防眩膜,尤其是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很难达到高对比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19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9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924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9018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53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3-248101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4-1264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膜,其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能够防止由于发白造成的可视性的降低,即使在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光斑而显现高的对比度。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上述防眩膜的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专心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作为基材的树脂膜至少由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构成,且使用在构成该树脂基材膜的层中的至少一层上含有具有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的树脂膜,在该树脂膜上形成具有极小的内部浊度且在表面上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则可以将光的内部散射的控制和表面凹凸形状的赋予完全分开,结果是即使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也能够充分防止光斑,同时得到对比度几乎没有下降的防眩膜。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认知进一步进行了各种研究而完成的。
即,本发明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以及在该树脂基材膜表面上层叠的且表面上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树脂基材膜具有多层结构,其中,该多层结构包含由透明树脂构成的至少一个透明树脂层、至少一个的含有透明基料(binder)树脂及具有与该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的光扩散层。在此,上述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为5%以上30%以下,上述硬涂层其表面浊度为0.5%以上15%以下,其内部浊度为2%以下。
本发明的防眩膜中,优选树脂基材膜其内部浊度为10%以上25%以下,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的表面浊度为0.5%以上5%以下。另外优选硬涂层的内部浊度实质上为0%。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树脂基材膜具有由一个透明树脂层、层叠于该透明树脂层表面上的一个光扩散层构成的两层结构。在该情况下,硬涂层配置于光扩散层中的与透明树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上。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树脂基材膜具有由两个透明树脂层、配置于该两个透明树脂层之间的光扩散层构成的三层结构。
优选的是,树脂基材膜的厚度为30μm以上250μm以下,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的厚度为2μm以上20μm以下。另外,优选的是,构成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及构成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都是丙烯酸系树脂。另外,构成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也可以为聚碳酸酯系树脂。
光学扩散层中所含的微粒优选重均粒径为4μm以上20μm以下、且与光扩散层中所含的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且小于0.02的树脂粒子。优选在相对于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为5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该树脂粒子。
本发明的防眩膜中,硬涂层可以是由分散有至少一种透光性微粒的透光性树脂形成的层。该情况下,优选硬涂层由分散有二氧化硅系微粒的透光性树脂、或分散有树脂微粒的透光性树脂形成。优选二氧化硅系微粒的重均粒径为1μm以上5μm以下,另外,优选在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二氧化硅系微粒。使用树脂微粒的情况下,优选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和树脂微粒的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下。优选树脂微粒的重均粒径为2μm以上10μm以下,另外,优选在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1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树脂微粒。硬涂层也可以不含有透光性微粒。
另外,在本发明的防眩膜中,优选从树脂基材膜侧以入射角20°入射光时的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为0.0001%以上0.0006%以下,从树脂基材膜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的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为0.00004%以上0.0002%以下。另外,优选从硬涂层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5%以上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1%以上0.005%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001%以上0.0005%以下。
本发明的防眩膜在硬涂层的凹凸表面上还可以具有低反射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偏振板,其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以及在防眩膜上层叠的偏振膜。本发明的防眩性偏振板中,偏振膜配置于防眩膜的树脂基材膜侧。
本发明的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能够与液晶显示元件或等离子显示面板等图像显示元件进行组合制成图像显示装置。即,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图像显示元件,且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以将其硬涂层侧设为外侧的方式配置于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视侧。
本发明的防眩膜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能够防止由于发白造成的可视性的降低,另外,即使在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也不会产生光斑而能够显现高的对比度。另外,将上述本发明的防眩膜与偏振膜组合而成的防眩性偏振板也能显出相同的效果。而且,具备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或防眩性偏振板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能高,可视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防眩膜的优选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另一优选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在从防眩膜的树脂基材膜侧入射光并测定在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观测的散射光强度时的光的入射方向和透射散射光强度测定方向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防眩膜时绘制的改变入射角φ时测定的相对散射光强度(对数刻度)与入射角对应的图表;
图5是表示散射光强度T(20)及T(30)、和对比度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求反射率时的来自硬涂层侧的光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以与本发明的防眩膜的法线成30°的角度入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反射率为对数刻度)的关系图的一例。
图8是表示光斑评价用光掩模图形的单元格(Unit cell)的平面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光斑的评价方法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3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3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4及5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13是表示是表示实施例4及5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1~3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15是表示比较例1~3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6~8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6~8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9及10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9及10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11~1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例11~1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15~18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例15~18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19~21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例19~21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26是表示比较例4~6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27是表示比较例4~6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28是表示比较例7~9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29是表示比较例7~9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30是表示比较例10~12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31是表示比较例10~12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例22~2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33是表示实施例22~2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34是表示比较例13及1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
图35是表示比较例13及14中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符号说明
101a、101b、201a、201b树脂基材膜
102a、102b、202a、202b硬涂层
103a、103b、203a、203b透明树脂层
104a、104b、204a、204b光扩散层
105a、105b、205a、205b微粒
206a、206b透光性微粒
301、601、901防眩膜
302、602防眩膜的法线
303与法线成φ角度而入射的光
304在法线方向透射的透射散射光
309、609包含入射光方向和防眩膜的法线的平面
605以30°的角度入射的光
606正反射方向
607以反射角θ反射的光
800光掩模的单元格
801光掩模的铬遮光图形
802光掩模的开口部
803光掩模
805灯箱
806光源
807玻璃板
809光斑的观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防眩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防眩膜的优选的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a)所示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101a、在树脂基材膜101a表面上层叠的表面上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102a。树脂基材膜101a具有由两个透明树脂层103a、配置于这两个透明树脂层103a之间的光扩散层104a构成的三层结构。在光扩散层104a分散有微粒105a,所述微粒105a具有与成为光扩散层104a的基材的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
图1(b)所示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101b、在树脂基材膜101b表面上层叠的表面上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102b。树脂基材膜101b具有由一个透明树脂层103b、层叠于透明树脂层103b表面上的一个光扩散层104b构成的两层结构。硬涂层102b配置于光扩散层104b中的与透明树脂层103b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另外,在光扩散层104b中分散有微粒105b,所述微粒105b具有与成为光扩散层104b的基材的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
如上述优选例所示,本发明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在该树脂基材膜表面上层叠的表面上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且形成以下构成,即,使树脂基材膜具有内部散射功能,另一方面,从硬涂层中消除或几乎消除内部散射功能,对硬涂层主要仅赋予表面反射特性。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独立控制内部散射特性和反射特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如下防眩膜,所述防眩膜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并且能够防止由于发白造成的可视性的降低,另外,即使在配置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也不会产生光斑而显现高的对比度。下面,对树脂基材膜及硬涂层进行详细的说明。
(树脂基材膜)
树脂基材膜具有多层结构,且其内部浊度为5%以上30%以下,其中,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明树脂层、至少一个含有透明基料树脂及具有与该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的光扩散层。
在此,树脂模的“内部浊度”是指以下定义的值: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或甘油将树脂基材膜的一个面贴合于玻璃基板,接着在另一个面上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或甘油将浊度大致为零的三醋酸纤维素膜贴合,对在该玻璃基板和三醋酸纤维素膜之间夹持的树脂基材膜,依照JIS K7136所示的方法测定的浊度。这样,通过在玻璃基板和三醋酸纤维素膜之间夹持,能够防止树脂基材的翘曲,同时,不用考虑树脂基材膜的表面形状导致的浊度,因此,能够测定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
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为5%以上,优选10%以上。通过将内部浊度设定为5%以上,能够消除光斑,通过设为10%以上,能够更有效地消除光斑。另外,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为30%以下。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高于30%时,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有画面变暗、可视性受损的趋势。为了确保充分的亮度,优选将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设为25%以下,更有选设为20%以下。另外,如后面所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防眩膜中,使树脂基材膜具有防止散射引起的光斑的功能,因此,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的内部浊度本质上是不需要的,为了独立地对内部散射特性和反射特性进行控制,硬涂层的内部浊度实质上优选设为零。
对于用于构成树脂基材膜的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及用于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而言,实质上使用光学性透明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树脂的例,可以举出三醋酸纤维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将降冰片烯系化合物作为单体的非晶性环状聚烯烃等热塑性树脂等。构成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和用于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在上述树脂中,优选使用透明性及耐候性优异、表面硬度也高的丙烯酸系树脂。在此,本发明中,丙烯酸系树脂是指将甲基丙烯酸树脂及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等混合、熔融混炼而得到的材料。
所谓上述甲基丙烯酸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酯为主体的聚合物。甲基丙烯酸树脂可以是一种甲基丙烯酸酯的单独聚合物,也可以是甲基丙烯酸酯和其它甲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酯等的共聚物。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4左右。另外,作为可以与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的丙烯酸酯优选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例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8左右。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主体的共聚物可以含有在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及丙烯腈等乙烯基腈化合物等的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作为共聚物成分。
为了提高膜的耐冲击性及制膜性,丙烯酸系树脂优选含有丙烯酸橡胶。能够包含于丙烯酸系树脂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量优选5重量%以上,更优选10重量%以上。丙烯酸橡胶粒子的量的上限不是临界的,但如果丙烯酸橡胶粒子的量过多时,膜的表面硬度降低,另外,在对膜实施表面处理的情况下,相对于表面处理剂中的有机溶剂的耐溶剂性降低。因此,能够包含于丙烯酸系树脂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量优选80重量%以下,更优选60重量%以下。
上述丙烯酸橡胶粒子是以将丙烯酸酯作为主体的弹性聚合物为必须成分的粒子,实质上也可以是仅由该弹性聚合物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是以该弹性聚合物为一个层的多层结构。作为该弹性聚合物,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以下交联弹性共聚物,即,将由50~99.9重量%的丙烯酸烷基脂、0~49.9重量%的至少一种可与丙烯酸烷基脂共聚的其它乙烯系单体、0.1~10重量%的共聚性的交联性单体构成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得到的交联弹性共聚物。
作为上述丙烯酸烷基脂例如可以例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8左右。另外,作为上述可以与丙烯酸烷基脂共聚的其它的乙烯系单体可以例举出分子中内具有一个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化合物,更具体而言,可以例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之类的芳香族乙烯化合物、丙烯腈之类的乙烯基腈化合物等。另外,作为上述共聚性的交联性单体,可以例举出分子内至少具有两个聚合性碳-碳双键的交联性化合物,更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之类的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及(甲基)丙烯酸甲代烯丙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的链烯基酯;二乙烯基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指甲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是指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
另外,由于膜的加工性良好,因此,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也优选使用聚碳酸酯系树脂。在此,所谓聚碳酸酯系树脂是指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利用界面缩聚法或熔融酯交换法使二元酚和碳酸酯前体进行反应的方法、通过固相酯交换法使碳酸酯预聚物进行聚合的方法、及通过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法进行聚合的方法。
作为上述二元酚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氢醌、间苯二酚、4,4’-二羟基联苯、双(4-羟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常称为双酚A)、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2,2-双{(3-异丙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苯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3-甲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3,3-二甲基丁烷、2,4-双(4-羟基苯基)-2-甲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戊烷、2,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4-异丙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α,α′-双(4-羟基苯基)-邻二异丙基苯、α,α′-双(4-羟基苯基)-间二异丙基苯、α,α′-双(4-羟基苯基)-对二异丙基苯、1,3-双(4-羟基苯基)-5,7-二甲基金刚烷、4,4’-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二苯基硫醚、4,4’-二羟基二苯基酮、4,4’-二羟基二苯基醚及4,4’-二羟基二苯基酯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
其中,优选由选自双酚A、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3-甲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3,3-二甲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及α,α′-双(4-羟基苯基)-间二异丙基苯中的至少一种的二元酚得到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特别优选使用双酚A的均聚物、以及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与至少一种的选自双酚A、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α,α′-双(4-羟基苯基)-间二异丙基苯中的二元酚的共聚物。
作为上述碳酸酯前体,可以使用酰卤、碳酸酯或卤代甲酸酯等,具体可以列举:碳酸二苯酯或二元酚的二卤代甲酸酯等。
在用于透明树脂层中的透明树脂及用于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之中,可以含有通常的添加剂,例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系染料、颜料、无机系色素、抗氧化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等。其中,紫外线吸收剂在提高耐候性方面优选使用。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例子,可以举出: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5-甲基-2-羟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3,5-双(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三唑、2-(3,5-二叔丁基-2-羟基苯基)-2H苯并三唑、2-(3-叔丁基-5-甲基-2-羟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2-(3,5-二叔丁基-2-羟基苯基)-5-氯-2H-苯并三唑、2-(3,5-二叔戊基-2-羟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2H苯并三唑之类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氯代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之类的2-羟基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对叔丁基苯基水杨酸酯、对辛基苯基水杨酸酯之类的水杨酸苯酯系紫外线吸收剂等,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2种以上的这些紫外线吸收剂。丙烯酸系树脂中包含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其量通常为0.1重量%以上,优选的为0.3重量%以上,且优选2重量%以下。
为了赋予光扩散层光扩撒功能,光扩散层中分散的微粒的折射率必须具有与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不同的值,两者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以上。另外,为了确保适当的内部浊度值,优选不使该折射率差过大,例如,两者的折射率差优选小于0.02。对于微粒的折射率,考虑到使用的透明基料树脂的种类等而适当地选择,但在使用上述之类的透明基料树脂的情况下,微粒的折射率优选从1.43以上1.6以下的范围选择。在透明基料树脂中使用上述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丙烯酸系树脂的折射率一般为1.49左右,因此,微粒的折射率优选从1.47~1.51的范围选择以满足上述条件。另外,在透明基料树脂中使用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情况下,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折射率为1.58左右,因此,微粒的折射率优选从1.56~1.6的范围选择以满足上述条件。
考虑到散射的各向同性、均匀性,上述微粒优选为球形或大致球形。另外,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的形状及无定形的粒子可能会由于比粒径小的表面的微细凹凸等结构而产生非预期的散射,因此不予优选。微粒的重均粒径优选为4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12μm以下。微粒的重均粒径低于4μm的情况下,广角侧的散射光强度上升,将防眩膜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有可能对比度下降。另外,该重均粒径超过20μm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得到所需的散射效果,或者为了得到所要求的散射效果而必须将树脂基材膜加厚。
作为上述树脂微粒,优选使用树脂粒子。树脂粒子可以是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钛、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玻璃、滑石粉、云母、白炭黑、氧化镁、氧化锌等无机粒子、及利用脂肪酸等对这些无机粒子实施了表面处理的粒子等无机系粒子,无机系粒子一般粒度分布较大,在透明基料树脂中难以扩散,另外,由于与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大,因此,有可能易使光透射性降低。
如果举出优选使用的微粒的具体例,则为球形或大致球形的树脂微珠,作为上述的优选的树脂微珠,例如可例举出密胺微珠(折射率1.57)、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珠(折射率1.49)、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珠(折射率1.50~1.59)、聚碳酸酯微珠(折射率1.59)、聚乙烯微珠(折射率1.53)、聚氯乙烯微珠(折射率1.46)、硅酮树脂微珠(折射率1.46)等。
在光扩散层中,上述微粒相对于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优选含有5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微粒的含量小于5重量份时,不能得到均匀且充分的内部散射,将得到的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有可能产生光斑。另外,微粒的含量超过20重量份时,内部散射增大,结果浊度增高,将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画面变暗,可视性受损,且广角侧的散射光强度也上升,将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有可能使对比度下降。
树脂基材膜的厚度优选为30μm以上25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上170μm以下。树脂基材膜的厚度小于30μm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得到本发明所要求的充分的散射特性。另外,从最近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及成本等的观点考虑,不优选树脂基材膜的厚度超过250μm。从使防眩膜整体的厚度变薄的观点出发,树脂基材膜的厚度优选为150μm,进一步优选为120μm以下。
透明树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能够设置为10μm以上50μm以下,优选为15μm以上40μm以下。另外,光扩散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能够设置为20μm以上150μm以下,优选为30μm以上90μm以下。
用于形成光扩散层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能够通过下述方法得到:将上述透明基料树脂(例如甲基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橡胶粒子及其它添加剂)和上述例子混合并进行熔融混炼。
作为用于从包含构成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及构成光扩散层的上述微粒的树脂组合物得到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基材膜的方法,例如可以例举出以下方法,使用进料模块(feed block)的方法、使用多岐管模(multimanifold die)的方法等一般熟知的各种方法。其中,从能够得到表面性状良好的膜这一点出发优选例如下述方法:经由进料模块进行层叠,从T金属模多层熔融地挤出成型,将得到的层叠膜状物的至少一个面与辊或带(belt)接触而进行制模。从提高树脂基材膜的表面平滑性及表面光泽性这一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将上述多层熔融地挤出成型而得到的层叠膜状物的两面与辊表面或带表面接触进行膜化的方法。这时使用的辊或带中,为了对膜表面赋予平滑性,与构成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相接的辊表面或带表面优选为镜面。
树脂基材膜如图1(a)所示,能够制成利用两个透明树脂层夹持光扩散层的三层结构,或者如图1(b)所示,也能够制成由透明树脂层和在其上层叠的光扩散层构成的两层结构。其中,优选图1(a)所示那样的三层结构。由于在两层结构的情况下,光扩散层表面在树脂基材膜的任一个面露出,表面的平滑性恶化,可能会对硬涂层的微细凹凸形状带来预想不到的影响,或者贴合于画面显示装置进行使用时可能产生贴合气泡等麻烦。另外,以光扩散层的表面不露出的方式能够将透明树脂层和光扩散层交互配置而得到由三层以上的层叠体形成的树脂基材膜,但鉴于成本等,优选制成三层结构。
(硬涂层)
用于本发明的防眩膜的、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为层叠于上述树脂基材膜表面上的层,其表面浊度为0.5%以上15%以下,内部浊度为2%以下。在此,硬涂层的表面浊度及内部浊度如下所述进行测定。即,将该硬涂层形成于浊度大致为0%的三醋酸纤维素膜上后,按照三醋酸纤维素膜侧成为接合面的方式,使用透明粘合剂将该层叠膜和玻璃基板贴合,并依据JIS K 7136测定浊度。该浊度相当于硬涂层的“整体浊度”。接着,使用甘油在硬涂层的凹凸表面贴合浊度大致为零的三醋酸纤维素膜,并再一次依据JIS K 7136测定浊度。由于表面凹凸导致的表面浊度通过贴合于表面凹凸上的三醋酸纤维素膜大致消除,因此,该浊度能够看作是硬涂层的“内部浊度”。因此,硬涂层的“表面浊度”通过下述式(1)求出。
表面浊度=整体的浊度-内部浊度    (1)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为了独立地控制内部散射特性和反射特性,主要对树脂基材膜赋予内部散射特性,因此,硬涂层的内部浊度为2%以下,优选实质上为0%。硬涂层的内部浊度实质上为0%的情况下,硬涂层的浊度实质上仅由表面浊度构成。从抑制发白这一观点来考虑,硬涂层的表面浊度设为15%以下,为了更有效地抑制发白优选为5%以下。但是,低于0.5%时,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因此不予优选。
作为赋予了满足上述的光学特性的表面凹凸的硬涂层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出例如上述专利文献6中公开的压花法。
在通过压花法形成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的情况下,如上述专利文献6等所公开的那样,使用形成了微细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将金属模的形状转印至透光性树脂膜即可。压花法中,作为透光性树脂(硬涂层树脂),优选利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UV压花法。此外,本发明中,“透光性”意思是不管物质内部的散射的有无,光几乎都能透过。
UV压花法中,通过在树脂基材膜的表面形成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层,并将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层在向金属模的凹凸面按压同时使其固化,将金属模的凹凸形状向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层转印。具体而言,在树脂基材膜上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并将涂布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密接于金属模的凹凸面,在这样的状态下,从树脂基材膜侧照射紫外线并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固化,接着,通过将形成了固化后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层的树脂基材膜从金属模剥离,将金属模的形状转印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另外,代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通过适当选定光引发剂,可以使用利用比紫外线波长长的可视光可进行固化的可视光固化性树脂。
另外,作为赋予了满足上述的光学特性的表面凹凸的硬涂层的其它制作方法,可例举出如下方法,将至少分散了一种透光性微粒的透光性树脂溶液涂布于树脂基材膜上并调整涂布膜厚,再通过使透光性微粒的部分凸起或使透光性微粒在涂布膜表面露出,形成随机的表面凹凸。
图2是表示具备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由分散有透光性微粒的透光性树脂构成的硬涂层的防眩膜的图,是表示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其它优选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a)所示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201a、层叠在树脂基材膜201a表面上且表面上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202a。硬涂层202a是在透光性树脂中分散透光性微粒206a而成的。树脂基材膜201a含有由两个透明树脂层203a、配置于上述两个透明树脂层203a之间的光扩散层204a构成的三层结构。在光扩散层204a上分散有与光扩散层204a的基材即透明基料树脂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205a。
图2(b)所示的防眩膜具备树脂基材膜201b、层叠在树脂基材膜201b表面上的表面上且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硬涂层202b。硬涂层202b是在透光性树脂中分散透光性微粒206b而成的。树脂基材膜201b具有由一个透明树脂层203b、层叠在透明树脂层203b上的一个光扩散层204b构成的两层结构。硬涂层202b配置于光扩散层204b中的与透明树脂层203b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另外,在光扩散层204b中分散有具有与光扩散层204b的基材即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205b。
作为分散在硬涂层中的透光性微粒,为了将硬涂层的内部浊度设为2%以下,优选使用二氧化硅系微粒或树脂微粒。作为优选二氧化硅系微粒的一个例子,可以例举出一次粒子的粒径与可见光的波长小(100mm以下)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在某种程度上凝集而成的多孔质二氧化硅二次粒子。作为这样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可以适当使用市售的“SYLYSIA”、“サイ口ホ一ビツク”(都是富士硅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二氧化硅系微粒的重均粒径(如上所述,为成为二次粒子的状态的重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5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4μm以下。重均粒径小于1μm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重均粒径超过5μm的情况下,表面浊度增大,其结果,有可能会使防眩膜发白,可视性下降。
另外,在硬涂层中优选在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二氧化硅系微粒。更优选,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含有2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的二氧化硅系微粒。二氧化硅系微粒的含量小于1重量份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或表面凹凸稀疏、质感下降。另外,二氧化硅系微粒的含量超过5重量份的情况下,表面浊度增大,结果有可能使防眩膜发白,可视性降低。
使用树脂微粒作为形成硬涂层的透光性微粒的情况下,为了将硬涂层的内部浊度设为2%以下,优选选择树脂微粒的折射率与作为硬涂层的基材的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之差达到0.01以下的树脂微粒。透光性树脂大都从显示1.50左右的折射率的树脂中选择,因此,作为使上述折射率差为0.01以下的树脂微粒,例如可例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珠(折射率1.49)、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珠(折射率1.50~1.59)、聚乙烯微珠(折射率1.53)等。
树脂微粒的重均粒径优选为2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上8μm以下。树脂微粒的重均粒径小于2μm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重均粒径超过10μm的情况下,表面浊度增大,其结果,有可能会使防眩膜发白,可视性下降。
另外,在硬涂层中优选在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1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树脂微粒。更优选,相对于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含有3重量份以上10重量份以下的树脂微粒。树脂微粒的含量小于1重量份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或表面凹凸稀疏、质感下降。另外,树脂微粒的含量超过15重量份时,表面浊度增大,其结果,有可能会使防眩膜发白,可视性下降。
作为使透光性微粒分散的透光性树脂,可以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电子束固化性树脂等,但从生产率、硬度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可以使用市售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将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单独或两种以上与“Irgacure 907”、“Irgacure184”(以上物质由汽巴精化有限公司制作)、“Lucirin TPO”(BASF公司制作)等光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作成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例如,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时,将透光性微粒分散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中后,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树脂基材膜上,照射紫外线,由此可以形成透光性树脂中分散有透光性微粒的硬涂层。
硬涂层的厚度是按照将其表面浊度设为上述范围内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而得到的厚度,优选为2μm以上20μm以下。硬涂层的厚度小于2μm时,有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硬度,防眩膜容易损伤,另外,比20μm厚时,硬涂层有可能会容易破裂,或因硬涂层的固化收缩而导致膜卷曲而生产率下降。
另外,硬涂层由分散有透光性微粒的透光性树脂构成时,硬涂层的厚度,一般优选相对分散的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为85%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硬涂层的厚度低于透光性微粒的重均粒径85%的情况下,表面浊度增大,其结果是,有可能会使防眩膜发白,可视性下降。
对于以上的树脂基材膜和硬涂层的层叠体即本发明的防眩膜而言,优选从树脂基材膜侧以入射角20°入射光时,在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观测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显示为0.0001%以上0.0006%以下的值,从树脂基材膜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在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观测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为0.00004%以上0.0002%以下的值。
下面,对从树脂基材膜侧以入射角20°入射光时、及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的硬涂层侧法线方向上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进行说明。
图3是示意性表示在从树脂基材膜侧(硬涂层的凹凸面的相反侧)入射光并测定在硬涂层侧(凹凸面侧)法线方向上的散射光强度时的、光的入射方向和透射散射光强度测定方向的立体图。参照图3,在防眩膜301的树脂基材膜侧,相对于与防眩膜的法线302构成某角度Φ(设为入射角)入射的光303,测定在硬涂层侧的法线302方向上透射的透射散射光304的强度,并将该透射散射光强度除以光源的光强度的值设为相对散射光强度T(Φ)。即,在防眩膜301的树脂基材膜侧与法线302成20°的角度入射了光303时,在硬涂层侧法线302方向观测的透射散射光304的强度除以光源的光强度的所得值为T(20),在防眩膜301的树脂基材膜侧与法线302成30°的角度入射了光303时,在硬涂层侧法线302方向观测的透射散射光304的强度除以光源的光强度的值为T(30)。另外,光303按照从树脂基材膜侧入射的光303的方向和防眩膜的法线302包含于同一平面(图3中的平面309)的方式入射。
2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超过0.0006%的情况下,将该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由于散射光而使黑显示时的亮度上升,使对比度下降。另外,2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低于0.0001%的情况下,散射效果降低,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产生光斑。同样,3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超过0.0002%的情况下,将该防眩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由于散射光而使黑显示时的亮度上升,使对比度下降。另外,3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低于0.00004%的情况下,散射效果降低,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产生光斑。尤其是将防眩膜应用于非自发光的液晶显示器时,因为黑显示时的漏光导致的散射所带来的亮度上升效果较大,因此,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超出上述优选范围时,导致对比度显著降低、可视性受损的结果。
图4是将改变从本发明的防眩膜(图3中的防眩膜301)的树脂基材膜侧入射的光的入射角φ而测定的相对散射光强度(对数刻度)相对于入射角φ而绘制的曲线图的一例。有时将这样的表示入射角与相对散射光强度的关系的图、或者由该图读取的每个入射角的相对散射光强度称为透射散射曲线。如该图所示,相对散射光强度在入射角0°显示峰值,入射的光303与法线方向所成角度越大,散射光强度越下降。另外,入射角的正(+)和负(-)以法线方向(0°)为中心,由包含入射的光303的方向和法线302的平面309内的入射光的倾向来决定。因此,透过散射曲线通常显现以入射角0°为中心左右对称。图4所示的透射散射曲线的例中,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0)约为15%,显示峰值,2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约为0.0003%,30°入射时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约为0.00006%。
在测定防眩膜的相对散射光强度时,必须高精度地测定0.001%以下的相对散射光强度。因此,使用动态范围宽的检测器是有效的。作为这样的检测器,可以使用例如市售的光功率计等,可以在该光功率计的检测器前设置缝隙,使用使防眩膜的角度预计达到2°的变角光度计进行测定。作为入射光,可以使用380~780nm的可见光,作为测定用光源,可以使用将由卤素灯等光源射出的光进行准直化的光源,也可以使用通过激光等单色光源的平行度高的光源。另外,为了防止膜的翘曲,优选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玻璃基板上,然后用于测定。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中规定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如下测定。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玻璃基板上,在该玻璃面侧,从相对法线成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方向,照射来自He-Ne激光的平行光,在防眩膜凹凸面侧测定膜法线方向的透射散射光强度。在透射散射光强度的测定中,T(20)及T(30)均可以使用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制作的“3292 03光学功率传感器(Optical Power Sensor)”及“3292光学功率计”。
图5是表示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与对比度的关系的图。从图5(a)及图5(b)可知,相对散射光强度T(20)超过0.0006%或T(30)超过0.0002%时,对比度下降至10%以下,有可能会损害可视性。另外,对比度以下面的顺序进行测定。首先,从市售的液晶电视(夏普株式会社制作的“LC-42GX1W”)上剥离背面侧及表面侧的偏振板,取代这些原装的偏振板,通过粘合剂,在背面及显示面侧贴合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作的偏振板“SUMIKARAN SRDB31E”,并使各个吸收轴与原始偏振板的吸收轴一致,进一步通过粘合剂,将具有与本发明的显示各种散射光强度的防眩膜相同的构成的防眩膜以使凹凸面成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显示面侧偏振板上。然后,在暗室内开启由此得到的液晶电视,使用拓普康株式会社制作的亮度计“BM5A”,测定黑显示及白显示状态下的亮度,并算出对比度。在此,对比度以白显示状态的亮度与黑显示状态的亮度的比值来表示。
另外,对本发明的防眩膜而言,从硬涂层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优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5%以上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01%以上0.005%以下、而且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001%以上0.0005%以下。通过将反射率R(30)、反射率R(40)、反射率R(50)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供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同时更加有效抑制发白的防眩膜。
在此,对由硬涂层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的每个角度的反射率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表示求反射率时对防眩膜从硬涂层侧的入射的光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立体图。参照图6,在防眩膜601的硬涂层侧,相对于与防眩膜的法线602成30°的角度入射的光605,将射向反射角为30°的方向的即正反射方向606的反射光的反射率(即正反射率)设定为R(30)。另外,在以任意的反射角θ反射的光607中,将θ=40°的反射光的反射率、θ=50°的反射光的反射率分别设定为R(40)、R(50)。需要说明的是,测定反射率时的反射光的方向(正反射方向606及以反射角θ反射的光607的反射方向)设定在包含入射的光605的方向和法线602的平面609内。
当正反射率R(30)超过2%时,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防眩功能、可视性下降。另一方面,若正反射率R(30)过小,则也显示出产生发白的趋势,因此正反射率R(30)优选为0.05%以上。正反射率R(30)更优选为1.5%以下、特别是0.7%以下。另外,当R(40)超过0.005%、或R(50)超过0.0005%时,有可能会使防眩膜上产生发白,可视性下降。即,例如,即使在显示装置的最前面设置有防眩膜的状态下显示面为黑显示时,也有可能会拾取来自周围的光而致使显示面整体变白、产生发白。因此,优选R(40)及R(50)不太大。另一方面,即使这些角度的反射率过小,也无法显示充分的防眩性,因此,R(40)通常优选为0.0001%以上、R(50)通常优选为0.00001%以上。R(50)更优选为0.0001%以下。
图7是对于与在本发明的防眩膜(图6中的防眩膜601)的硬涂层侧以与法线成30°角度入射的光605相对的以反射角θ反射的光607而言,将反射角θ和反射率(反射率是对数刻度)之间的关系图表化图的一例。有时将这样的表示反射角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图、或者由该图读取的每个反射角的反射率称为反射曲线。如该图所示,正反射率R(30)是相对以30°入射的光605的反射率的峰值,存在角度越偏离正反射方向反射率越下降的趋势。在图7所示的反射曲线的例子中,正反射率R(30)约为0.4%、R(40)约为0.001%、R(50)约为0.00003%。
在测定防眩膜的反射率时,与相对散射光强度相同,必须高精度地测定0.001%以下的反射率。因此,使用动态范围宽的检测器是有效的。作为这样的检测器,可以使用例如市售的光功率计等,可以在该光功率计的检测器前设置缝隙,使用使防眩膜的预计角度达到2°的变角光度计进行测定。作为入射光,可以使用380~780nm的可见光,作为测定用光源,可以使用将由卤素灯等光源射出的光进行准直化的光源,也可以使用通过激光等单色光源的平行度高的光源。在里面是平滑且透明的防眩膜时,由于来自防眩膜里面的反射有时会影响测定值,因此,优选通过例如用粘合剂或水或甘油等液体而将防眩膜的平滑面光学性地密接于黑色的丙烯酸树脂板上,由此可以只测定防眩膜最表面的反射率。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中规定的反射率R(30)、R(40)及R(50)如下测定。在防眩膜的凹凸面上,从相对法线倾斜30°的方向,照射来自He-Ne激光的平行光,在包含膜法线和光入射方向的平面内进行反射率的角度变化的测定。在反射率的测定中,均可以使用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制作的“329203光学功率传感器(Optical Power Sensor)”及“3292光学功率计”。
本发明的防眩膜也可以在其最表面、即硬涂层的凹凸面侧具有低反射膜。即使在没有低反射膜的状态下也能发挥充分的防眩功能,但通过在最表面设置低反射膜,可以进一步提高防眩性。通过在硬涂层上设置比其折射率低的低折射率材料构成的层,可以形成低反射膜。作为这样的低折射率材料,具体可以举出:使丙烯酸系树脂或环氧系树脂等中含有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氟化铝(AlF3)、冰晶石(3NaF·AlF3或Na3AlF5)等无机材料微粒而成的无机系低反射材料;氟系或硅酮系的有机化合物、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有机低反射材料。
<防眩性偏振板>
本发明的防眩膜的防眩性能高,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发白,能够有效低抑制光斑的产生及对比度的下降。具备这样的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可视性优异。图像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器时,可以将该防眩膜应用于偏振板。即,偏振板通常多数是在由吸附取向有碘或二色性染料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的偏振膜的至少单面上贴合有保护膜的形式,但通过用本发明的防眩膜构成其中一个保护膜,可以作成防眩性偏振板。更具体而言,通过将偏振膜和本发明的防眩膜,在该防眩膜的树脂基材膜侧进行贴合,可以作成防眩性偏振板。该情况下,偏振膜的另一面可以是不层叠任何层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层叠其它保护膜或光学膜、或者也可以形成用于在液晶单元上贴合的粘合剂层。另外,在偏振膜的至少单面上贴合有保护膜的偏振板的该保护膜上,将本发明的防眩膜在该树脂基材膜侧贴合,也可以作成防眩性偏振板。另外,在至少单面上贴合有保护膜的偏振板中,通过使用上述树脂基材膜作为该保护膜,并在该树脂基材膜上形成上述硬涂层,由此也可以作成防眩性偏振板。
<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是将本发明的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和图像显示元件组合而成的装置。在此,图像显示元件以具备有在上下基板间封入了液晶的液晶单元、并通过施加电压使液晶的取向状态发生变化进行图像显示的液晶面板为代表,除此之外,对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CRT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公知的各种显示器而言,也可以采用本发明的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在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防眩膜比图像显示元件更靠近可视侧配置。此时,以防眩膜的凹凸面、即硬涂层侧为外侧(可视侧)进行配置。防眩膜可以直接贴合在图像显示元件的表面,在以液晶面板作为图像显示元件时,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隔着偏振膜贴合在液晶面板的表面上。由此,对具备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而言,可以利用防眩膜所具有的表面凹凸使入射光散射,模糊投影像,可赋予图像显示装置优异的可视性。
另外,即使在将本发明的防眩膜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如目前的防眩膜中看到的光斑,能够显示充分的防投影像、防发白、抑制光斑及抑制对比度下降的性能。
实施例
下面,例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例中,表示含量或用量的%及份,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即为重量标准。另外,下面的例子中的防眩膜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防眩膜的光学特性的测定
(1-1)浊度
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是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将树脂基材膜的一个面贴合于玻璃基板上,接着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将在另一面上贴合浊度大致为零的三醋酸纤维素膜,对于通过该玻璃基板和三醋酸纤维素膜夹持的树脂基材膜,使用根据JIS K 7136的(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作的浊度计“HM-150”型进行测定。
另外,对于硬涂层,首先,将硬涂层形成于浊度大致为零的三醋酸纤维素膜上后,按照三醋酸纤维素膜侧为接合面的方式,使用透明粘合剂贴合该层叠膜和玻璃基板,使用根据JIS K 7136的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作的浊度计“HM-150”型测定整体的浊度。接着,使用甘油将浊度大致为零的三醋酸纤维素膜贴合到硬涂层的凹凸表面上,再次根据JISK 7136测定内部浊度。表面浊度根据上述式(1)进行计算。
(1-2)透射散射曲线
将防眩膜贴合在玻璃基板上,使其凹凸面成为表面,在该玻璃面侧从相对于膜法线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照射来自He-Ne激光的平行光,在防眩膜凹凸面侧测定膜法线方向的透过散射光强度。在透射散射光强度的测定中,使用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制作的“3292 03光学功率传感器”及“3292光学功率计”。
(1-3)反射曲线
在防眩膜的凹凸面上,从相对于膜法线倾斜30°的方向,照射来自He-Ne激光的平行光,对包含膜法线和照射方向的平面内的反射率的角度变化进行测定。在反射率的测定中,使用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制作的“329203光学功率传感器”及“3292光学功率计”。
(1-4)透射清晰度
使用根据JIS K 7105的Suga试验机株式会社制作的图像清晰度测定器“ICM-1DP”,测定防眩膜的透射清晰度。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也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玻璃基板上,然后用于测定。在该状态下,使光从玻璃侧入射,进行测定。在此的测定值是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幅宽分别为0.125mm、0.5mm、1.0mm及2.0mm的四种光梳(日文原文:光学くし)而测定的值的合计值。此时的透射清晰度的最大值为400%。
(1-5)反射清晰度
与上述相同,使用图像清晰度测定器“ICM-1DP”,测定防眩膜的反射清晰度。此时,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玻璃基板上,然后用于测定。另外为了防止来自内面玻璃面的反射,利用水将2mm厚的黑色丙烯酸树脂板密合粘贴在粘贴了防眩膜的玻璃板的玻璃面上,在该状态下,使光从样品(防眩膜)侧入射,进行测定。在此的测定值是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幅宽分别为0.5mm、1.0mm及2.0mm的三种光梳而测定的值的合计值(最大值为300%)。
(2)防眩膜的表面形状的测定
使用Sensofar公司制作的共焦点显微镜“PLμ2300”,测定防眩膜的表面形状。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也使用光学透明的粘合剂,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在玻璃基板上,然后用于测定。测定时,物镜的倍率为50倍。以该测定数据为基础,通过根据JIS B 0601的计算,求出剖面曲线中的算术平均高度Pa、最大剖面高度Pt、及平均长度PSm
(3)防眩膜的防眩性能的评价
(3-1)投影、发白的及质感的目测评价
为了防止来自防眩膜里面的反射,以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将防眩膜贴合在黑色丙烯酸树脂板上,在打开荧光灯的明亮的室内,从凹凸面侧进行目测观察,目测评价荧光灯的投影的有无、发白的程度及质感。根据如下标准分别以1~3的3等级来评价投影、发白及质感。
(a)投影:1:观察不到投影。2:略微观察到投影。3:明显观察到投影。
(b)发白:1:观察不到发白。2:略微观察到发白。3:明显观察到发白。
(c)质感:1:纹理细,质感好。2:纹理略微粗,质感稍差。3:纹理明显粗糙,质感差。
(3-2)光斑的评价
按照如下方法评价光斑。即,首先,准备图8中平面图所示的具有单元格的图案的光掩模。该图中,在单元格800中,在透明基板上,以线宽10μm形成钥匙状的铬遮光图形801,没有形成该铬遮光图形801的部分成为开口部802。单元格800的尺寸为254μm×84μm(图的纵×横),因此,开口部802的尺寸为244μm×74μm(图的纵×横)。图示的单元格800纵横地多个排列,形成光掩模。
而且,如图9中示意性剖面图所示,将光掩模803的铬遮光图形801朝上置于灯箱805上,将利用粘合剂将防眩膜901以其凹凸面为表面的方式贴合于玻璃板807而成的样品置于光掩模803上。在灯箱805中配置光源806。该状态下,在距样品约30cm的位置809进行目测观察。根据如下标准以1~3的3等级来评价光斑的程度。
光斑:1:观察不到光斑。2:观察到极少光斑。3:观察到严重光斑。
<实施例1>
(A)压花用金属模的制作
准备了在直径200mm的铁辊(JIS的STKM13A)的表面实施了巴拉德镀铜(Ballard copper plating)的铁辊。巴拉德镀铜含有镀铜层/薄的镀银层/表面镀银层,镀层整体的厚度为约200μm。对该表面镀铜层的表面进行镜面研磨,进一步使用喷砂装置(不二制作所株式会社制作),将东曹株式会社制作的氧化锆微珠“TZ-B125”(商品名,平均粒径125μm),以微珠使用量为6g/cm2(辊的表面积每1cm2的使用量,以下设为“喷砂量”)、喷砂压力为0.05MPa(表压,以下相同)、从喷射微珠的喷嘴到金属表面的距离为600mm(以下设为“喷砂距离”)的条件,向其研磨面进行喷砂。之后,进一步使用与之前相同的喷砂装置,将东曹株式会社制作的氧化锆微珠“TZ-SX-17”(商品名,平均粒径20μm),以喷砂量为3g/cm2、喷砂压力为0.05MPa、喷砂距离为450mm的条件,向该进行了喷砂的表面上进行喷砂,而赋予该表面凹凸。对于所得的表面具有凹凸的镀铜铁辊,使用氯化铜水溶液进行蚀刻。以此刻的蚀刻量为3μm的方式进行设定。之后,对被蚀刻的表面进行镀铬加工,制作金属金属模。这时,以镀铬厚度为4μm的方式进行设定。所得的金属模其表面的维氏硬度为1000。
(B)树脂基材膜的制作
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70重量份中加入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将该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微珠(折射率为1.505、重均粒径为8μm),以微珠相对于该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为15重量份的方式,在亨舍尔混合机中混合,然后利用第一挤出机(螺旋直径为65mm,单轴,有弯曲(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作))进行熔融混炼,并向进料模块供给。另外,将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70重量份中含有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通过第二挤出机(螺旋直径为45mm,单轴,有弯曲(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制作))进行熔融混炼,并向进料模块供给。按照从第一挤出机向进料模块供给的树脂组合物形成光扩散层(中间层)且从第二挤出机向进料模块供给的树脂组合物形成透明树脂层(表面:两面)的方式,在265℃下进行共挤出成型,并经由设定为85℃的辊组(Roll Unit),制作厚度为80μm(中间层50μm、表层15μm×2)三层结构的树脂基材膜。
(C)具有微细凹凸的硬涂层的形成
准备将下面的各成分以固体含量浓度为60%的方式溶解于乙酸乙酯而得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60份
多官能尿烷化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的反应生成物)    40份
然后,向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中添加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Lucirin TPO”(BASF公司制作,化学名称: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5重量份,制成涂布液。
将该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树脂基材膜上,使干燥后的涂布厚度为8.0μm,在设定为80℃的干燥机中使其干燥1分钟。按照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处于金属模侧的方式,利用橡胶辊使干燥后的膜按压并密着于以上制作的金属金属模的凹凸面。在该状态下,通过树脂基材膜侧,照射来自强度为20mW/cm2的高压水银灯的光,使其以h射线换算光量计达到300mJ/cm2,从而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固化。之后,将树脂基材膜和固化树脂一起从金属模剥离,得到由表面具有凹凸的硬涂层(固化树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实施例2~5>
将分散于光扩散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珠的折射率及粒径(意思是重均粒径。以下相同)如表1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比较例1>
将分散于光扩散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珠的折射率及粒径如表1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比较例2>
将用于形成表面凹凸的金属模的制作条件如表2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比较例3>
使用不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珠的树脂基材膜,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将关于实施例1~3的防眩膜的、通过散射光强度测定得到的散射光强度的角度依赖性(透射散射曲线的图)示于图10,将通过反射率测定得到的反射光的角度依赖性(反射曲线的图)示于图11。同样,图12、图13分别是关于实施例4及5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另外,图14、图15分别是关于比较例1~3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
另外,将关于上述实施例1~5及比较例1~3的防眩膜的、(I)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性状等、(II)金属模制作条件、(III)光学特性、以及(IV)凹凸表面形状及防眩性能分别总结于表1~4。需要说明的是,下述表中所示的“粒径”意思是重均粒径。表3所示的实施例1的防眩膜的反射清晰度及透射清晰度的明细如下所述。
                 透射清晰度        反射清晰度
0.125mm光梳:    27.4%            -
0.5mm光梳:      30.3%            11.5%
1.0mm光梳:      29.8%            12.3%
2.0mm光梳;      39.5%            20.6%
合计             127.0%           44.4%
表1: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添加量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291
1)为相对于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的值。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01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11
表4.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21
如表1~4所示,本发明的防眩膜(实施例1~5)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与此相对,比较例1的防眩膜其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与实施例1~3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发白,但由于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高,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显示出高的数值,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对比度降低。比较例2的防眩膜中,硬涂层的表面浊度显示出极高的值,产生了发白。另外,比较例3的防眩膜其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与实施例1~3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发白,但是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为0%,光斑的抑制不充分。
<实施例6及7>
作为树脂基材膜,使用表5所示的包含微粒的光扩散层(厚度50μm)和不含微粒的透明树脂层(厚度30μm)层叠的两层结构的树脂基材膜,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在此,防眩膜以透明树脂层/光扩散层/硬涂层的层叠顺序进行制作。
<实施例8>
将用于形成表面凹凸的金属模的制作条件如表6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实施例9>
作为树脂基材膜,使用表5所示的含有微粒的厚度为120μm(光扩散层(中间层)72μm、透明树脂层(表层:两面)24μm×2)三层结构的树脂膜,并将用于形成表面凹凸的金属模的制作条件如表6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实施例10>
作为树脂基材膜,使用表5所示的含有微粒的厚度为140μm(光扩散层(中间层)84μm、透明树脂层(表层:两面)28μm×2)三层结构的树脂膜,并将用于形成表面凹凸的金属模的制作条件如表6所示进行变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图16、图17分别是关于实施例6~8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图18、图19分别是关于实施例9及10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
另外,将关于实施例6~10的防眩膜的、(I)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性状等、(II)金属模制作条件、(III)光学特性、以及(IV)凹凸表面形状及防眩性能分别总结于表5~8。
表5: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添加量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31
1)为相对于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的值。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41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51
表8.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61
实施例6及7中得到的防眩膜,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但是,实施例6、7虽然都使用与实施例1~5相同的金属模并形成了表面凹凸,但算术平均高度Pa与实施例1~5的防眩膜相比增加。这意味着光扩散层的表面凹凸对硬涂层最表面的凹凸形状有影响。因此,从独立地控制散射特性和反射特性的观点出发,树脂基材膜制成三层机构比制成两层结构更优选。即,树脂基材膜优选在光扩散层上层叠透明树脂膜,制成没有光扩散层的表面凹凸的构成,并在该透明树脂层上层叠硬涂层。
实施例8~10中得到的防眩膜,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
<实施例11~14>
首先,作为构成树脂基材膜的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使用将折射率为1.58的聚碳酸酯系树脂(透明基料树脂)和表9所示的微粒按照表9所示的比例进行熔融混炼的树脂组合物,作为构成透明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使用与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相同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不含有微粒),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三层结构的树脂基材膜。该树脂基材膜具有透明树脂层(厚度为15μm)/光扩散层(厚度为50μm)/透明树脂层(15μm)三层结构。接着,与实施例1同样,在该树脂基材膜上形成硬涂层,制作由硬涂层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图20、图21分别是关于实施例11~14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
另外,将关于实施例11~14的防眩膜的(I)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性状等、(II)金属模制作条件、(III)光学特性、以及(IV)凹凸表面形状及防眩性能分别总结于表9~12。
表9: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微粒添加量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71
1)为相对于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的值
2)表层即透明树脂层由丙烯酸系树脂构成,中间层即光扩散层由聚碳酸酯树脂构成。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81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391
表12.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01
实施例11~14中得到的防眩膜中,都是作为构成树脂基材膜的光扩散层的透明基料树脂使用折射率为1.58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防眩膜,可知即使是这种情况下,通过调节分散于光扩散层的微粒的粒径及折射率(与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差)等,将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设为适当的范围,进一步通过将硬涂层的内部浊度及表面浊度设定在适当的范围,也可得到如下所述的防眩膜,其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1~14中,分散于光扩散层的微粒和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1或-0.011。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如果按照使其反射特性适当的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那样的树脂基材膜上形成赋予适当表面凹凸形状的硬涂层,则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防眩膜,其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
<实施例15>
(A)树脂基材膜的制作
将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70重量份中含有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微珠(折射率为1.505、重均粒径为8μm),以微珠相对于该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为15重量份的方式,在亨舍尔混合机中混合,然后利用第一挤出机(螺旋直径为65mm,单轴,有弯曲(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作))进行熔融混炼,并向进料模块供给。另外,将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70重量份中含有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通过第二挤出机(螺旋直径为45mm,单轴,有弯曲(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制作))进行熔融混炼,并向进料模块供给。按照从第一挤出机向进料模块供给的树脂组合物形成光扩散层(中间层)且从第二挤出机向进料模块供给的树脂组合物形成透明树脂层(表面:两面)的方式,在265℃下进行共挤出成型,并经由设定为85℃的辊组,制作厚度为120μm(中间层72μm、表层24μm×2)三层结构的树脂基材膜。并将其设为树脂基材膜(A)。
(B)具有微细凹凸的硬涂层的形成
准备将下面的各成分以固体含量浓度为60%的方式溶解于乙酸乙酯而得的、固化后显示为1.53的折射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60份
多官能尿烷化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的反应生成物)             40份
然后,向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中,添加4重量份的多孔二氧化硅粒子“Sylysia”(商品名,重均粒径为2.7μm),添加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Lucirin TPO”(BASF公司制作,化学名称: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5重量份,按照固体成分率为60%的方式,利用乙酸乙酯进行稀释并制备涂布液。
将该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树脂基材膜(A)上,使干燥后的涂布厚度为4μm,在设定为80℃的干燥机中使其干燥1分钟。通过干燥后的膜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侧,照射来自强度为20mW/cm2的高压水银灯的光,使其以h射线换算光量计达到300mJ/cm2,从而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层固化,得到由表面上具有微细凹凸的硬涂层(厚度3.7μm)和树脂基材膜的层叠体构成的防眩膜。
<实施例16>
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6.9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17>
首先,将中间层即光扩散层的厚度设为50μm,将层叠于光扩散层的两侧的透明树脂层分别设为15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得到三层构成的树脂基材膜(B)(厚度80μm)。接着,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6.5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在树脂基材膜(B)上形成硬涂层,得到防眩膜。
<实施例18>
首先,使用与实施例15相同的树脂组合物,通过相同的顺序,得到在透明树脂层(厚度为30μm)上层叠了光扩散层(厚度为50μm)的两层结构的树脂基材膜(C)(厚度80μm)。接着,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6.7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在树脂基材膜(C)的光扩散层上形成硬涂层,得到防眩膜。
<实施例19>
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2.5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20>
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2.6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操作,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21>
将硬涂层的厚度设为2.8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8同样操作,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4~6>
首先,使用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70重量份中含有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通过挤出成型而成型为膜状,得到单层结构的、厚度为80μm的树脂基材膜(D)。树脂基材膜(D)不含有微粒,其内部浊度实质上为零。接着,将硬涂层的厚度分别设为3.5μm(比较例4)、6.9μm(比较例5)、2.4μm(比较例6),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在树脂基材膜(D)上形成硬涂层,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7~9>
将硬涂层的厚度分别设为2.1μm(比较例7)、2.2μm(比较例8)、2.2μm(比较例9),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18同样操作,在树脂基材膜(A)、(B)或(C)上形成硬涂层,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10~12>
首先,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使用70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6/4(重量比)的共聚物(折射率为1.49)、30重量份的丙烯酸橡胶粒子及15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微珠(折射率为1.510、重均粒径为4μm)构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通过与实施例15相同的顺序,得到厚度为80μm(光扩散层(中间层)为50μm,透明树脂层(表层:两面)为15μm×2)的三层构成的树脂基材膜(E)。接着,将硬涂层的厚度分别设为6.5μm(比较例10)、2.6μm(比较例11)、2.2μm(比较例1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在树脂基材膜(E)上形成硬涂层,制作防眩膜。
将关于实施例15~18的防眩膜的通过散射光强度测定得到的散射光强度的角度依赖性(透射散射曲线的图)示于图22,将通过反射率测定得到的反射光的角度依赖性(反射曲线的图)示于图23。同样,图24、图25分别是关于实施例19~21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另外,图26、图27分别是关于比较例4~6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另外,图28、图29分别是关于比较例7~9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而且,图30、图31分别是关于比较例10~12的防眩膜的透射散射曲线的图、反射曲线的图。
另外,将关于上述实施例15~21及比较例4~12的防眩膜的(I)树脂基材膜的构成及添加到光扩散层的微粒的性状等、(II)硬涂层的性状等、(III)光学特性、以及(IV)防眩性能分别总结于表13~16。需要说明的是,表15所示的实施例15的防眩膜的透射清晰度及反射清晰度的明细如下所述。
                透射清晰度        反射清晰度
0.125mm光梳:   7.6%             -
0.5mm光梳:     16.0%            2.7%
1.0mm光梳:     31.2%            3.5%
2.0mm光梳;     56.1%            16.4%
合计            110.9%           22.6%
表13.树脂基材膜的构成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41
1)相对于透明粘合剂树脂100重量份的值。
表14.树脂基材膜的种类和硬涂层的性状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42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51
表16防眩膜的防眩性能
  投影   发白   光斑
  实施例15   2   1   2
  实施例16   2   1   1
  实施例17   2   1   2
  实施例18   2   1   2
  实施例19   1   2   1
  实施例20   1   2   1
  实施例21   1   2   1
  比较例4   2   1   3
  比较例5   2   1   3
  比较例6   1   2   3
  比较例7   1   3   1
  比较例8   1   3   1
  比较例9   1   3   1
  比较例10   2   1   1
  比较例11   1   2   1
  比较例12   1   3   1
如表14~16所示,本发明的防眩膜(实施例15~21)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相对于此,比较例4~6的防眩膜其表面形状分别与实施例15、16、19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发白,但由于树脂基材膜不具有内部浊度,光斑的抑制不充分。比较例7~9的防眩膜中,硬涂层的厚度比添加微粒的重均粒径更加的小,因此,硬涂层的表面浊度显示高的值,且产生发白。比较例10及11的防眩膜其表面形状分别与实施例16及19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光斑及发白,但由于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极高,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的值增高,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对比度降低。比较例12的防眩膜其表面形状与比较例7~9相同,硬涂层的表面浊度显示高的值,且产生发白。另外,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极高,因此,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的值增高,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对比度降低。
<比较例22~24、比较例13~14>
作为透光性微粒,取代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使用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体含量100重量份为5重量份的、重均粒径为6μm且折射率为1.5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微珠,在表17所示的树脂基材模上以表17所示的厚度形成硬涂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操作,制作防眩膜。
将关于实施例22~24的防眩膜的、通过散射光强度测定得到的散射光强度的角度依赖性(透射散射曲线的图)示于图32,将通过反射率测定得到的反射光的角度依赖性(反射曲线的图)示于图33。另外,将关于比较例13及14的防眩膜的、通过散射光强度测定得到的散射光强度的角度依赖性(透射散射曲线的图)示于图34,将通过反射率测定得到的反射光的角度依赖性(反射曲线的图)示于图35。
另外,将关于上述实施例22~24及比较例13及14的防眩膜的(I)硬涂层的性状等、(II)光学特性、以及(III)防眩性能分别总结于表17~19。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81
Figure GPA00001106750900491
表19防眩膜的防眩性能
  投影   发白   光斑
  实施例22   2   1   1
  实施例23   2   1   1
  实施例24   2   1   2
  比较例13   2   1   3
  比较例14   2   1   1
如表17~19所示,本发明的防眩膜(实施例22~24)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相对于此,比较例13的防眩膜其硬涂层的表面形状与实施例22~24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发白,但由于树脂基材膜不具有内部浊度,光斑的抑制不充分。另外,比较例14的防眩膜的硬涂层的表面形状与实施例22~24相同,因此,显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能,且没有产生光斑及发白,但由于树脂基材膜的内部浊度极高,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的值增高,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对比度降低。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如果按照使其反射特性适当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树脂基材膜上涂布分散有透光性微粒的树脂溶液而形成硬涂层,则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防眩膜,其不产生光斑及发白,在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导致对比度降低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及T(30)也十分低,显示出良好的散射特性。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所有的点都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说明而是通过技术方案来表示的,包含在与技术方案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膜配置于比图像显示元件更靠可视侧而构成图像显示装置,能够防止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CRT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各种显示器中的发白及光斑的产生,且能够模糊投影图像,能够得到优异的可视性。

Claims (21)

1.一种防眩膜,其是具备树脂基材膜(101a、101b)、在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表面上层叠的且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硬涂层(102a、102b)的防眩膜,
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具有多层结构,且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的内部浊度为5%以上30%以下,所述多层结构包含至少一个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明树脂层(103a、103b)、以及至少一个含有透明基料树脂及具有与所述透明基料树脂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粒(105a、105b)的光扩散层(104a、104b)。
所述硬涂层(102a、102b)的表面浊度为0.5%以上15%以下,内部浊度为2%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的内部浊度为10%以上25%以下,
所述硬涂层(102a、102b)的表面浊度为0.5%以上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硬涂层(102a、102b)的内部浊度实质上为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树脂基材膜(101b)具有由一个透明树脂层(103b)、在所述透明树脂层(103b)表面上层叠的一个光扩散层(104b)构成的两层结构,
所述硬涂层(102b)配置于所述光扩散层(104b)中的与所述透明树脂层(103b)侧相反侧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具有由两个透明树脂层(103a)、配置于所述两个透明树脂层(103a)之间的光扩散层(104a)构成的三层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的厚度为30μm以上250μm以下,所述硬涂层(102a、102b)的厚度为2μm以上2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透明树脂及所述透明基料树脂都是丙烯酸系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透明基料树脂为聚碳酸酯系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光学扩散层(104a、104b)中含有的微粒的重均粒径为4μm以上20μm以下,与所述透明基料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且小于0.02,
以相对于所述透明基料树脂100重量份为5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的比例含有所述树脂粒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硬涂层(102a、102b)是由分散有至少一种透光性微粒的透光性树脂形成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透光性微粒为二氧化硅系微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二氧化硅系微粒的重均粒径为1μm以上5μm以下,且以相对于所述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的比例含有所述二氧化硅系微粒。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透光性微粒为树脂微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透光性树脂的折射率与所述树脂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树脂微粒的重均粒径为2μm以上10μm以下,且以相对于所述透光性树脂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1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的比例含有所述树脂微粒。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硬涂层(102a、102b)不含有透光性微粒。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从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侧以入射角20°入射光时的所述硬涂层(102a、102b)侧法线方向上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20)为0.0001%以上0.0006%以下,
从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1b)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的所述硬涂层(102a、102b)侧法线方向上的相对散射光强度T(30)为0.00004%以上0.0002%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从所述硬涂层(102a、102b)侧以入射角30°入射光时,
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5%以上2%以下,
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01%以上0.005%以下,
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001%以上0.0005%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在所述硬涂层(102a、102b)的凹凸表面上还具有低反射膜。
20.一种防眩性偏振板,其为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以及在所述防眩膜上层叠的偏振膜的偏振板,其中
所述偏振膜配置于所述防眩膜的所述树脂基材膜(101a、102b)侧。
2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或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防眩性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元件,其中,
所述防眩膜或防眩性偏振板将其硬涂层(102a、102b)侧设为外侧而配置于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视侧。
CN200880112553.9A 2007-10-23 2008-10-14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5051 2007-10-23
JP2007-275051 2007-10-23
JP2007324670 2007-12-17
JP2007-324670 2007-12-17
PCT/JP2008/068576 WO2009054287A1 (ja) 2007-10-23 2008-10-14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136A true CN101836136A (zh) 2010-09-15
CN101836136B CN101836136B (zh) 2013-02-13

Family

ID=40579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25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136B (zh) 2007-10-23 2008-10-14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100094469A (zh)
CN (1) CN101836136B (zh)
TW (1) TW200937044A (zh)
WO (1) WO2009054287A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038A (zh) * 2011-03-18 2012-09-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起偏器保护膜
CN102736144A (zh) * 2011-04-12 2012-10-17 惠和株式会社 光扩散片、光学单元、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091732A (zh) * 2011-11-01 2013-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设备和3d图像显示系统
CN103245990A (zh) * 2012-02-08 2013-08-14 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透高雾度易清洗扩散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69839A (zh) * 2010-12-27 2013-08-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4375225A (zh) * 2014-12-05 2015-02-25 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刮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1050A (zh) * 2012-12-18 2015-08-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4422982B (zh) * 2013-08-30 2017-12-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振板和包括该偏振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11602073A (zh) * 2018-03-19 2020-08-28 株式会社木本 防眩膜
CN111948744A (zh) * 2015-11-20 2020-11-17 Agc株式会社 带膜的弯曲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2285971A (zh) * 2020-10-23 2021-01-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031125A (zh) * 2019-12-24 2021-06-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光学功能树脂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67925A (zh) * 2021-05-13 2021-08-17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重防眩光功能的显示面板
CN115050262A (zh) * 2022-01-07 2022-09-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5731778A (zh) * 2014-04-04 2023-03-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树脂层
CN116442629A (zh) * 2023-04-28 2023-07-18 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膜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2101B2 (ja) * 2010-03-11 2015-12-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KR20160043077A (ko) * 2013-09-18 2016-04-20 미쯔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적층 필름과 그의 제조 방법, 터치 패널 장치,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모바일 기기
KR102301486B1 (ko) * 2014-12-02 2021-09-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262895B1 (ko) 2015-05-28 2021-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8287B1 (ko) 2015-09-11 2019-09-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829096B2 (ja) * 2017-02-08 2021-02-10 帝人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159884A (ja) 2017-03-23 2018-10-11 三好興業株式会社 半透明レンズ、サングラス及び半透明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947822B2 (ja) * 2017-06-06 2021-10-13 日本スピンドル製造株式会社 混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506A (ja) * 2002-02-08 2003-10-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01912A (ja) * 2005-10-05 2007-04-19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9839A (zh) * 2010-12-27 2013-08-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3269839B (zh) * 2010-12-27 2015-09-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2681038B (zh) * 2011-03-18 2016-09-0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起偏器保护膜
CN102681038A (zh) * 2011-03-18 2012-09-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起偏器保护膜
CN102736144B (zh) * 2011-04-12 2015-03-11 惠和株式会社 光扩散片、光学单元、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36144A (zh) * 2011-04-12 2012-10-17 惠和株式会社 光扩散片、光学单元、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091732A (zh) * 2011-11-01 2013-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设备和3d图像显示系统
CN103091732B (zh) * 2011-11-01 2015-12-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设备和3d图像显示系统
CN103245990A (zh) * 2012-02-08 2013-08-14 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透高雾度易清洗扩散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45990B (zh) * 2012-02-08 2016-06-08 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透高雾度易清洗扩散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1050A (zh) * 2012-12-18 2015-08-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569032B (zh) * 2012-12-18 2017-02-01 Sumitomo Chemical Co Anti-glar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4422982B (zh) * 2013-08-30 2017-12-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振板和包括该偏振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15731778A (zh) * 2014-04-04 2023-03-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树脂层
CN104375225B (zh) * 2014-12-05 2016-08-24 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刮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75225A (zh) * 2014-12-05 2015-02-25 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刮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48744A (zh) * 2015-11-20 2020-11-17 Agc株式会社 带膜的弯曲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1602073A (zh) * 2018-03-19 2020-08-28 株式会社木本 防眩膜
CN113031125A (zh) * 2019-12-24 2021-06-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光学功能树脂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031125B (zh) * 2019-12-24 2024-03-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光学功能树脂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2285971A (zh) * 2020-10-23 2021-01-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267925A (zh) * 2021-05-13 2021-08-17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重防眩光功能的显示面板
CN115050262A (zh) * 2022-01-07 2022-09-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6442629A (zh) * 2023-04-28 2023-07-18 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16442629B (zh) * 2023-04-28 2024-01-26 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膜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7044A (en) 2009-09-01
CN101836136B (zh) 2013-02-13
WO2009054287A1 (ja) 2009-04-30
KR20100094469A (ko) 201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6136B (zh)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468740B (z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polarizing plate wit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lighting fixture
TWI454725B (zh) 光學積層膜
WO2009096261A1 (ja) 光拡散性積層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052903A (zh) 增亮膜以及制备和使用所述增亮膜的方法
JP2009204837A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50998A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09104480A1 (ja) 光拡散性積層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514012B (zh)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with the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JP2009169409A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70018327A (ko) 광확산성 시트 및 그 시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KR100909427B1 (ko) 광제어 필름
WO2010029910A1 (ja) モアレ縞抑制フィルム及びモアレ縞抑制機能付きプリズムシート
JP2017015824A (ja) シート状透明積層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投影装置
KR101087026B1 (ko)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KR20140141352A (ko)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90122593A (ko) 돌출부들을 갖는 광학 플레이트, 광학 구조,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09098992A1 (ja) 光拡散性積層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22645A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40110677A (ko)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988764B1 (ko)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KR100980068B1 (ko)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KR101068635B1 (ko) 인각율이 향상된 고휘도 확산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US20090136713A1 (en) Optical layered produ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