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4829B -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4829B
CN101484829B CN2007800227386A CN200780022738A CN101484829B CN 101484829 B CN101484829 B CN 101484829B CN 2007800227386 A CN2007800227386 A CN 2007800227386A CN 200780022738 A CN200780022738 A CN 200780022738A CN 101484829 B CN101484829 B CN 101484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film
reflectivity
convex
reflection angl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27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4829A (zh
Inventor
古谷勉
桑原真人
丰岛麻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4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4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凹凸,对于30°的入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0.2%、反射角40°的反射率为0.005~0.02%、反射角50°的反射率为0.0015%以下,并且满足下述(1)~(7)的任意一个条件。(1)将反射角35°的反射率记为R(35),R(35)/R(30)为0.4~0.8;(2)凹凸面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9~0.21μm;(3)凹凸面的最大截面高度Pt为0.5~1.2μm;(4)凹凸面的平均长度PSm为12~20μm;(5)凹凸面各点的标高柱状图的峰值存在于以高度50%为中心的±10%以内的范围内;(6)在200×200μm的区域内具有150~350个凸部;(7)以凸部顶点为基点的泰森划分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00~300μm2

Description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出优良的防眩性并且雾度低的防眩(抗眩)膜以及具有该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面板、显像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若外部光线射入其显示面则可见性显著受损。为了防止这样的外部光线的射入,在重视画质的电视和个人电脑、在外部光线强的屋外使用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利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手机等中,一直以来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设置防止外部光线射入的膜层。该膜层由实施了利用光学多层膜的干涉的无反射处理的膜构成,与由实施通过在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从而淡化虚像(映り込???み)的防眩处理的膜构成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前者的无反射膜由于必须形成为均匀光学膜厚的多层膜,因此成本增加。与此相对,后者的防眩膜能够较廉价地制造,因此广泛地用于大型的个人电脑、监控器等。
这样的防眩膜以往例如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将使填料分散的树脂溶液涂敷在基材片上,调整涂敷膜厚而使填料露出涂敷膜表面,由此在片材上形成随机的凹凸。但是,这样通过使填料分散而制造的防眩膜,由于树脂溶液中的填料分散状态、涂敷状态等左右着凹凸的配置和形状,因此存在难以得到期望的凹凸、不能得到低雾度及充分的防眩性能的问题。而且,将这样的现有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显示面整体由于散射光而产生亮斑,显示成不鲜明的颜色,即存在容易产生亮斑的问题。而且,伴随着近来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高精细化,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与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形状干涉,结果发生亮度分布而变得难以看清,即也存在容易发生眩光现象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尝试了不含有填料、只通过形成于透明树脂层表面的微小的凹凸来显示防眩性的情况。例如,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防眩膜,通过在压花铸型与透明树脂膜之间夹着电离放射线固化树脂的状态下使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树脂固化,在三维10点平均粗糙度和三维粗糙度基准面上形成微小的凹凸,相互邻接的凸部之间的平均距离满足各自规定的值,该凹凸为将所形成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树脂层设于上述透明树脂膜上的形式。
另外,例如日本特开平6-3496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4547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45472号公报等公开了使用表面形成有微小凹凸的膜作为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光扩散层的技术,而没有公开配置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上的防眩膜。
作为在膜的表面形成凹凸的方法,上述日本特开2004-4547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4-45472号公报中公开了将电离放射线固化树脂填充于具有使凹凸转印的形状的压花辊,使与辊凹版的旋转方向同步移动的透明基材与所填充的树脂接触,在透明基材接触辊凹版时,使辊凹版与透明基材之间的树脂固化,在固化的同时使固化树脂与透明基材粘合,然后将固化后的树脂与透明基材的层压体从辊凹版剥离的方法。
在这样的方法中,能够使用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树脂液的组成有限,而且用溶剂稀释而进行涂敷时不能期待流平性,因此预测在膜厚的均匀性方面存在问题。而且,由于必须将树脂液直接填充于压花辊凹版中,因此为了确保凹凸面的均匀性,要求压花辊凹版具有高的机械精度,存在压花辊的制作困难的问题。
接着,作为用于制作表面具有凹凸的膜的辊的制作方法,例如,上述日本特开平6-34961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金属等制作圆筒并在其表面通过电子雕刻、蚀刻、喷砂等方法形成凹凸的方法。另外,日本特开2004-29240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喷丸法制作压花辊的方法,日本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压花辊表面形成金属镀层的工序、镜面抛光金属镀层表面的工序、对镜面抛光后的金属镀层面实施使用陶瓷珠的喷砂处理的工序、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喷丸处理的工序而制作压花辊的方法。
在这样对压花辊表面实施喷砂处理的状态下,由于喷砂粒子的粒径分布而产生凹凸直径的分布,并且难以控制由喷砂得到的凹坑的深度,因此能很好地再现防眩性能优良的凹凸形状成为课题。
另外,在上述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中,记载了优选使用在铁表面镀铬的辊、利用喷砂法或喷丸法形成凹凸型面。
而且还记载了,对于这样形成凹凸的型面,为了达到提高使用时的耐久性的目的,优选在实施镀铬等后使用,由此能够实现硬膜化和防腐蚀性。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的各自的实施例中,记载了在铁芯表面镀铬,实施#250的液体喷砂处理后,再进行镀铬处理,在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形状。
在这样的压花辊的制作方法中,由于在硬度高的铬镀层上进行喷砂或喷丸,因此难以形成凹凸,而且难以精密地控制所形成的凹凸的形状。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29672号公报中也有记载,镀铬依赖于底层材质及其形状,表面大多粗糙,通过喷砂形成的凹凸上形成因镀铬而产生的细小的裂纹,因此设计为何种凹凸困难。而且,由于存在因镀铬产生的细小的裂纹,因此也存在最终得到的防眩膜的散射特性不优选、方向上有变化的问题。另外,通过组合压花辊母材表面的金属种类和镀层种类,最终的辊表面变得多种多样,因此为了精度良好地得到所需要的表面凹凸形状,也存在必须选择适当的辊表面金属种类和适当的镀层种类的问题。而且,为了得到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状,有时也存在因镀层种类不同而导致的使用时耐久性不充分的情况。
日本特开2000-284106号公报中记载有对基材实施喷砂加工后进行蚀刻工序和/或薄膜的层压工序的技术。另外,日本特开2006-53371号公报中记载了向抛光后的金属表面喷射粒子形成凹凸,对其实施无电解镀镍,制成模具,将该模具的凹凸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膜上,由此制成低雾度且防眩性能优良的防眩膜。
本发明提供显示出优良的防眩性能并且雾度低、能防止因亮斑引起的可见性下降、配置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时不发生眩光的防眩膜,而且提供应用了该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申请人在2005年12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351617号中,提出了通过向抛光后的金属表面喷射平均粒径在15~35μm范围内的粒子而形成凹凸、对该凹凸面实施无电解镀镍而制成模具、并将该模具的凹凸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膜上的方法,能够得到显示优良的防眩性能的防眩膜。同样,在2006年3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62440号中,提出了通过对基材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并抛光该镀敷面、再对该抛光面喷射粒子而形成凹凸并对该凹凸实施钝化加工、然后对该凹凸面实施镀铬的方法,能够得到用于制作低雾度且防眩性能优良的防眩膜的有效的模具。以上述方法特别是后一方法为基础,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若适当选择喷射粒子,能得到镜面反射率较小、反射轮廓宽的防眩膜,该防眩膜显示出更优良的防眩性能,特别是即使视角变化显示图像的变化也少。而且,也发现了能够适当地评价该防眩性能的指标。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见解进一步探讨而完成的。
发明内容
即,本发明的防眩膜,表面形成有凹凸,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满足下述(1)~(7)的任意一个条件:
(1)相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将反射角35°方向的反射率记为R(35),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
(2)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9μm以上、0.21μm以下;
(3)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最大截面高度Pt为0.5μm以上、1.2μm以下;
(4)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的平均长度PSm为12μm以上、20μm以下;
(5)将膜的凹凸表面的各点的标高用柱状图表示时,柱状图的峰值存在于以高度100%的最高点与高度0%的最低点的中间点、即高度50%为中心的±10%以内的范围内;
(6)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具有150个以上、350个以下的凸部;
(7)以膜表面凹凸的凸部顶点为基点将该表面进行泰森(voronoi)划分时,所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00μm2以上、300μm2以下。
这些中,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更有效,满足所有条件也有效。其中,条件(1)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非常重要。
该防眩膜能使相对于垂直入射光的雾度为3%以上、20%以下。而且,该防眩膜能使利用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在光的入射角45°下测定的反射清晰度的和为30%以下。
该防眩膜能够通过如下方法有利地制造:在金属的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将其镀敷表面抛光后,将粒子喷射到该抛光面上而形成凹凸,对该凹凸形状实施钝化加工,然后在该凹凸面上实施镀铬,从而制成模具,将该模具的凹凸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膜上,接着将转印有该凹凸的透明树脂膜从模具上剥离。
制造该模具时,喷射到被抛光的镀铜或镀镍表面上的粒子优选平均粒径为10~50μm,特别优选为球形,喷射粒子时的压力以计示压力计优选为约0.1MPa~约0.4MPa。另外,关于对通过喷射粒子而形成的凹凸形状进行钝化加工,采用蚀刻处理或镀铜是有利的。采用蚀刻处理时,蚀刻量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10μm以下。另一方面,采用镀铜时,其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上、10μm以下。
在该方法中,有利的是对镀铬后的表面不进行抛光而直接将镀铬面作为模具的凹凸面使用。镀铬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8μm以下。转印模具的凹凸面的透明树脂膜由在透明基材膜的表面形成光固化树脂层后的膜构成,通过将该光固化树脂层按压在模具的凹凸面上的同时使其固化,能够将模具的凹凸面转印到光固化树脂层上。
本发明的防眩膜能与液晶显示元件、等离子显示面板等图像显示设备组合而作为图像显示装置。因此,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具有上述防眩膜和图像显示设备,该防眩膜设置于图像显示设备的可见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光对于防眩膜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透视图。
图2是将相对于以偏离防眩膜的法线30°的角度入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反射率为对数刻度)绘制成图的一例。
图3是将防眩膜的标高表示成柱状图的一例。
图4是示意地表示判断防眩膜的凸部的算法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以防眩膜的凸部顶点作为基点进行泰森划分时的例子的泰森图。
图6是表示眩光评价用型板(pattern)的单元格(unit cell)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眩光评价的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用于制作本发明的防眩膜的模具的制造方法的每步工序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镀铬后将表面抛光的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由实施例1~3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轮廓(profile)的图。
图11是表示由实施例1~3得到的防眩膜的标高的柱状图。
图12是表示由比较例1~2及实施例4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
图13是表示由比较例1~2及实施例4得到的防眩膜的标高的柱状图。
图14是表示由比较例3和4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
图15是表示由比较例3和4得到的防眩膜的标高的柱状图。
图16是表示由比较例5和6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
图17是表示由比较例5和6得到的防眩膜的标高的柱状图。
图18是表示由比较例7~12得到的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
图19是表示由比较例7~12得到的防眩膜的标高的柱状图。
标号说明
11:防眩膜
12:膜法线
13:入射光线方向
15:镜面反射方向
16:任意的反射方向
18:含有入射光线方向和膜法线的面
θ:反射角
21:防眩膜上的任意的点
22:防眩膜表面
23:膜基准面
24:以防眩膜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的圆在膜基准面的投影圆
26:凸部顶点的投影点(泰森划分的基点)
27:泰森多边形
28:平均值中没有计数的与测定视野边界相接的泰森多边形
30:光掩模的单元格
31:光掩模的铬遮光型板
32:光掩模的开口部
33:光掩模
35:灯箱
36:光源
37:玻璃板
39:防眩的观察位置
41:金属基材
42:铜或镍镀层
43:抛光面
44:喷射粒子而形成的凹面
45:铜镀层
46a:通过蚀刻使由喷射粒子而形成的凹凸面成为钝的面
46b:通过镀铜使由喷射粒子而形成的凹凸面成为钝的面
47:铬镀层
48:镀铬后残留的凹凸面
49:将镀铬后的表面抛光时产生的平坦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防眩膜,表面形成有微小的凹凸,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满足下述(1)~(7)的任意一个条件:
(1)相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将反射角35°方向的反射率记为R(35),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
(2)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9μm以上、0.21μm以下;
(3)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最大截面高度Pt为0.5μm以上、1.2μm以下;
(4)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的平均长度PSm为12μm以上、20μm以下;
(5)将膜的凹凸表面的各点的标高用柱状图表示时,柱状图的峰值存在于以最高点(高度100%)与最低点(高度0%)的中间点(高度50%)为中心的±10%以内的范围内;
(6)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具有150个以上、350个以下的凸部;
(7)以膜表面凹凸的凸部顶点为基点将该表面进行泰森划分时,所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00μm2以上、300μm2以下。
其中,(1)是与反射率特性相关的第四因素,(2)~(7)是与表面凹凸的形状相关的因素。
首先,对能够优选地评价防眩性能的指标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光对于防眩膜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透视图。本发明中,相对于从防眩膜11的法线12偏离30°的角度入射的入射光13,将反射角30°方向、即镜面反射方向15的反射率(即镜面反射率)记为R(30),将反射角35°方向的反射率记为R(35),将反射角40°方向的反射率记为R(40),将反射角50°方向的反射率记为R(50),此时,使R(30)为0.04%以上、0.2%以下,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R(50)为0.0015%以下,并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可知通过满足这些条件,能够得到显示出充分的防眩性且雾度低、能抑制亮斑(白ちやけ)和眩光的防眩膜。图1中,将任意的反射角θ的反射光标记为16,测定反射率时的反射光方向15、16在包含入射光方向13和法线12的面18内。
图2是将相对于以从防眩膜11的法线12偏离30°的角度入射的入射光13的反射光16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反射率是对数刻度)绘制成图的一例。这样的表示反射角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图或由此读取的每个反射角的反射率被称为反射轮廓。如该图所示,镜面反射率R(30)是相对于以30°入射的入射光13的反射率的峰值,角度越偏离镜面反射方向,则反射率越有降低的倾向。
若对镜面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进行说明,则满足这些条件的反射轮廓的形状如下:镜面反射率R(30)低,镜面反射角附近的斜率小,反射率为镜面反射率的约1/10的角度包括偏离镜面反射方向±约10°的范围,而且广角侧的反射率被抑制得低。通过使反射轮廓成为这样的形状,能得到雾度低且显示出优良的防眩性的防眩膜。反射轮廓不显示为上述形状时,即镜面反射角附近的斜率大、反射率为镜面反射率的约1/10的角度不包括偏离镜面反射方向±约10°的范围时,意味着极小地偏离镜面反射方向的角度变化会导致反射率的急剧下降,结果是反射像容易成为虚像。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防眩膜反射任意的光源时,能得到镜面反射角±约10°的范围内的接近镜面反射光的反射光量,结果能使光源的像充分地散射、晕映。另一方面,镜面反射角附近的斜率大、不显示宽的反射轮廓的防眩膜反射任意的光源时,由于极小地偏离镜面反射方向的角度变化,来自光源的反射光急剧地减少。这意味着镜面反射光与周围的区别明显,即反射光成像为虚像。
对于镜面反射率R(30),若其超过0.2%,则不能得到充分的防眩功能,可见性下降。另一方面,若镜面反射率R(30)过小,则显示出产生亮斑的倾向,因此使其为0.04%以上。对于镜面反射率R(40),若其过大,则变得容易产生亮斑,因此使其为0.02%以下。另一方面,若R(40)过小,则变得不能显示出充分的防眩性,因此使其为0.005%以上。对于镜面反射率R(50),若其过大,则变得容易产生亮斑,因此使其为0.0015%以下。从亮斑方面考虑,R(50)越小越优选,但实际的下限为0.00001%左右。R(35)/R(30)的值在图1中与30°附近的斜率对应,即与镜面反射角附近的斜率对应。这是因为图1中用对数刻度表示反射率的缘故。反射轮廓的镜面反射角附近的斜率大时,即R(35)/R(30)的值低于0.4时,意味着光源的反射在正反射角附近急剧下降,结果反射像为虚像,防眩性降低。若只以防虚像效果为目的,则镜面反射附近的斜率优选约为0,即R(35)/R(30)的值优选约为1,但由于R(35)/R(30)的值高于0.8时变得容易产生亮斑,因此优选该值为0.8以下。
在图2所示的反射轮廓的例子中,正反射率R(30)为约0.074%、R(40)为约0.013%、R(50)为约0.0004%。而且,R(35)/R(30)的值约为0.6。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目前上市的大部分防眩膜为使填料分散的类型,这样的类型中,不存在镜面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的防眩膜,结果不能得到兼具充分的防眩性能和低雾度的防眩膜。与此相对,可知本发明中规定的防眩膜显示出充分的防眩性能、并且兼具雾度低、抑制亮斑和眩光的性能。
测定防眩膜的反射率时,有必要精度良好地测定0.001%以下的反射率。因此,使用动态范围广的检测器是有效的。作为这样的检测器,可以使用例如市售的光功率计等,在该光功率计的检测器前设有孔,能够使用变角光度计以预定角度2°对防眩膜进行测定。作为入射光,可以使用380~780μm的可见光线,作为测定用光源,也可以使用将由卤灯等光源发出的光准直后的光,还可以使用激光等单色光源且平行度高的光源。背面平滑且透明的防眩膜,由于来自防眩膜背面的反射影响测定值,因此优选例如通过使用粘合剂或水、甘油等液体将防眩膜的平滑面光学粘贴在黑色的丙烯酸树脂板上,以使只能测定防眩膜最表面的反射率。
而且,本发明的防眩膜除了满足镜面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R(50)为0.0015%以下之外,还满足上述(2)~(7)所示的形状因素中至少一个条件。
首先,对条件(2)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9μm以上、0.21μm以下、(3)相同任意截面曲线的最大截面高度Pt为0.5μm以上、1.2μm以下、以及(4)相同任意截面曲线的的平均长度PSm为12μm以上、20μm以下进行说明。上述算术平均高度Pa、最大截面高度Pt和平均长度PSm是JIS B 0601(=ISO 4287)所规定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与被称为中心线平均粗糙度的值相同。
凹凸表面的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小于0.09μm时,防眩膜表面几乎平坦,不能显示充分的防眩性能,因此不优选。另外,算术平均高度Pa大于0.21μm时,表面形状变得粗糙,出现亮斑、眩光等问题,因此当然也不优选。凹凸表面的截面曲线的最大截面高度Pt小于0.5μm时,防眩膜表面几乎平坦,不能显示充分的防眩性能,因此不优选。另外,最大截面高度Pt大于1.2μm时,表面形状变得粗糙,出现亮斑、眩光等问题,因此当然也不优选。凹凸表面的截面曲线的平均长度PSm小于12μm时,表面形状变得粗糙,出现亮斑、眩光等问题,因此不优选。另外,平均长度PSm大于20μm时,防眩膜表面几乎平坦,不能显示充分的防眩性能,因此不优选。
凹凸表面的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平均长度PSm和最大截面高度Pt可以根据JIS B 0601、使用市售的通常的接触式表面粗糙度计进行测定。另外,也可以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原子间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等装置测定表面形状、并由该表面形状的三维信息计算而求得。而且,由三维信息计算时,为了确保充分的基准长度,优选测定200μm×200μm以上区域内的3点以上,并取其平均值为测定值。
接着,对条件(5)将膜凹凸表面的各点的标高用柱状图表示时,柱状图的峰值存在于以最高点(高度100%)与最低点(高度0%)的中间点(高度50%)为中心的±10%以内的范围内进行说明。该条件是指柱状图的峰值相对于最高点标高与最低点标高之差(最大标高)在40%~60%的范围内。当峰值不存在于中间点±10%以内时,换言之,当峰值在相对于最大标高大于60%的位置或小于40%的位置出现时,结果是表面形状变粗糙,容易发生眩光,因此不优选。另外,外观的质感也有下降的倾向。
求标高的柱状图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原子间力显微镜(AFM)等装置测定表面形状,求出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通过如下所示的算法确定。即,求出防眩膜表面的标高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后,通过用测定点的标高与最低点的标高之差(该点的高度)除以最高点与最低点之差(最大标高),求出各点相对的高度。将求出的相对高度以最高点为100%、最低点0%的柱状图表示,由此求出柱状图的峰值位置。柱状图必须在峰值位置不受数据误差影响程度内进行划分,优选划分为约10~约30。而且测定时为了减小误差,也优选测定200μm×200μm以上区域内的3点以上,并取其平均值为测定值。
图3表示标高柱状图的例子。在该图中,横轴是测定点的高度相对于上述最高点的标高与最低点的标高之差(最大标高)的比例(单位%),以每5%进行划分。例如,最左边的纵柱表示高度的比例在0~5%范围内的集合的分布,后面随着右移高度的比例每次增大5%。图中,横轴的刻度每三个区段表示一次。纵轴表示高度的分布,是积分为1的值。在该例子中,峰值位置出现在相对于最大标高为45~50%的位置。而且,表示后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柱状图的图11、图13、图15、图17和图19的表示方法与图3相同。
然后,对条件(6)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具有150个以上、350个以下的凸部进行说明。若凹凸表面的凸部数量少,则在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组合使用时,由于与像素的干涉而发生眩光,变得难以看到图像,因此不优选。另外,若凸部的数量变得过多,则结果是表面凹凸形状的倾斜角度变陡,变得容易产生亮斑。
求防眩膜的凹凸面上的凸部数量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原子间力显微镜(AFM)等装置测定表面形状,求出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然后通过下面所示的算法判断凸部,计数其个数。即,以防眩膜表面的任意点为目标时,在该点的周围不存在高于目标点标高的点、并且该点在凹凸面的标高高于凹凸面的最高点标高与最低点标高的中间值时,将该点作为凸部的顶点,计数这样求得的凸部的顶点数,作为凸部的数量。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以防眩膜表面的任意点21为目标,以该点21为中心画出平行于防眩膜基准面23的半径2μm~5μm的圆,当该圆的投影面24内所含的防眩膜表面22上的点中,不存在高于目标点21的标高的点、并且该点在凹凸面的标高高于凹凸面的最高点标高与最低点标高的中间值时,判断该点21为凸部的顶点,求出凸部的数量。此时,上述圆24的半径为不计数样品表面的细小凹凸、并且不含多个凸部的程度的大小,优选为约3μm。测定时,为了减小误差,优选测定200μm×200μm区域内的3点以上,并取其平均值为测定值。
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时,优选使物镜的倍率为50倍左右,并降低分辨率进行测定。这是因为,以高分辨率测定时,样品表面的细小凹凸也被测定,对凸部的计数产生影响。另外,若物镜倍率低,则高度方向的分辨率也降低,因此凹凸少的样品变得难以测定其表面形状。这时,也可以在以高倍率的物镜进行测定后,对于所得数据使用低通滤波器除去空间频率高的成分,使凹凸表面上所观察到的细小的粗糙物消失,然后计数凸部的数量。
最后,对条件(7)以膜表面凹凸的凸部顶点为基点将该表面进行泰森划分时所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00μm2以上、300μm2以下进行说明。首先说明泰森划分,在平面上设置若干点(称为基点)时,根据该平面内任意点与哪个基点最近而能将该平面划分的图为泰森图,该划分为泰森划分。图5中,示出以防眩膜表面的凸部顶点作为基点将该表面进行泰森划分的例子,四边的点26,26为基点,含有一个基点的各多边形27,27为通过泰森划分而形成的区域,称为泰森区域或泰森多边形在下面都称为泰森多边形。该图中周围具有浅底色的部分28,28在后面进行说明。在泰森图中,基点数与泰森区域的数量相同。
以凸部的顶点为基点进行泰森划分时所形成的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低于100μm2时,防眩膜表面的倾斜角度变陡,结果容易产生亮斑,因此不优选。另外,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大于300μm2时,凹凸表面形状变粗糙,容易发生眩光,因此不优选。
求通过防眩膜表面的凸部顶点为基点的泰森划分而得到的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原子间力显微镜(AFM)等装置测定表面形状,求出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然后通过下面所示的算法进行划分,求出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即,首先根据之前参照图4所说明的算法求出防眩膜表面上的凸部顶点,接着将该凸部顶点投影到防眩膜基准面上。然后,将通过表面形状测定得到的三维坐标全部投影到该基准面上,通过将这些投影的所有点归属为最接近的基点而进行泰森划分,求出划分得到的多边形面积,由此求出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测定时,为了减小误差,对于与测定视野边界接触的泰森多边形,虽然数出之前凸部的数量,但求平均面积时不计算在内。另外,为了减小测定误差,优选测定200μm×200μm以上区域内的3点以上,并取其平均值为测定值。
如之前的一部分说明所述,图5是表示以防眩膜的凸部顶点作为基点进行泰森划分时的例子的泰森图。多个基点26,26是防眩膜的凸部顶点,通过泰森划分,相对于一个基点26划分一个泰森多边形27。在该图中,与视野的边界相接、具有浅底色的泰森多边形28,28如前所述,在平均面积计算时不进行计数。而且,在该图中,只对一部分基点和泰森多边形标注了引出线和标号,但是基点和泰森多边形是大量存在的,这由上述说明和该图能够容易地理解。
本发明的防眩膜优选相对于垂直入射光的雾度为3%以上、20%以下。雾度高时,将该防眩膜应用于液晶面板时的正面对比度下降,因此雾度优选为20%以下。另一方面,雾度低于3%时,防眩性不充分,有可见性下降的倾向。防眩膜的雾度可以根据JIS K 7136所示的方法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膜优选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在光的入射角45°下所测定的反射清晰度的和为30%以下。反射清晰度根据JIS K 7105所规定的方法测定。该规格中,作为用于测定图像清晰度的光栅,暗部与亮部的宽度比为1:1,该宽度规定有0.125mm、0.5mm、1.0mm和2.0mm这4种。其中,使用宽0.125mm的光栅时,本发明规定的防眩膜的测定值的误差变大,因此使用宽0.125mm的光栅时的测定值不加入和中,将使用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测定的图像清晰度之和称为反射清晰度。根据该定义,反射清晰度的最大值为300%。根据该定义的反射清晰度超过30%时,光源等图像清晰地成为虚像,防眩性变差,因此不优选。
而且,若反射清晰度在30%以下时,只由反射清晰度难以比较防眩性的优劣。这是因为,上述定义的反射清晰度在30%以下时,使用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光栅的各反射清晰度最高为10%左右,测定误差所引起的反射清晰度的变动不能忽视。
因此,本发明人对于通过后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反射清晰度为30%以下的防眩膜,通过目测进行防眩性的优劣比较。通过比较研究目测的防眩性的评价结果和之前说明的反射轮廓,发现了能适当地评价防眩膜的防眩性能的指标。
本发明的防眩膜优选在组合使用的高精细的图像显示元件的图像密度达到100ppi(pixel per inch)也不产生眩光。在此图像密度以下的图像密度下观察到眩光时,变得难以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元件组合使用,因此不优选。
眩光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准备具有如图6中平面图所示的单元格的型板的光掩模。在该图中,单元格30结构如下:在透明的基板上形成线宽10μm且栅栏形的铬遮光型板31,没有形成该铬遮光型板31的部分为开口部32。后述的实施例中,单元格的尺寸为254μm×84μm(图的纵宽×横宽),开口部的尺寸为244μm×74μm(图的纵宽×横宽)。图示的单元格在纵横方向多个排列而形成光掩模。
而且,如图7中示意的截面图所示,光掩模33的铬遮光型板31置于光箱35上方,用粘合剂将防眩膜11粘贴在玻璃板37上而得到的样品置于光掩模33上。在光箱35中,配置光源36。在该状态下,通过在离开样品约30cm的位置39进行目测观察,从而进行眩光的功能评价。
接着,说明制造本发明的防眩膜的优选方法和用于得到该防眩膜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的金属模具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防眩膜通过使用以规定形状形成凹凸的金属模具并将该模具的凹凸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膜上、接着将转印有该模具的凹凸面的透明树脂膜从模具上剥离的方法,能够有利地制造。在该方法中,为了得到具有凹凸的金属模具,对金属基材的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抛光该镀敷表面后,对该抛光面喷射粒子而形成凹凸,实施使该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然后对该凹凸面实施镀铬,制成模具。
首先,喷射粒子而形成凹凸,然后对形成铬镀层的金属基材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通过这样对构成模具的金属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能够在之后的工序中提高镀铬的粘合性和光泽性。在铁等的表面实施镀铬时,或者通过喷砂法或喷丸法等在镀铬表面形成凹凸后再实施镀铬时,如之前背景技术所述,带来表面容易变得粗糙、产生细小的裂纹、防眩膜的形状不优选的影响。与此相对,通过对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没有发现上述问题。这是因为,镀铜或镀镍的覆盖性高,而且平滑化作用强,因此填埋金属基材的微小的凹凸或坑等而形成平坦且具有光泽的表面。由于这些镀铜和镀镍的特性,消除了由于金属基材上存在微小的凹凸或坑而导致的镀铬表面的粗糙,而且,镀铜和镀镍的覆盖性高,因此能减少细小的裂纹的产生。
这里所述的铜或镍,除了可以是各自的纯金属之外,也可以是以铜为主的合金或以镍为主的合金。因此,本说明书中的铜是铜和铜合金的含义,镍是镍和捏合机的含义。镀铜和镀镍分别可以通过电解电镀进行,也可以通过无电解镀敷进行,但通常采用电解电镀。
作为构成模具的优选的金属,从成本方面考虑,可以列举铝、铁等。另外,从操作的便利性考虑,更优选轻量的铝。在此所述的铝和铁除各自的纯金属之外,也可以是以铝或铁为主的合金。对这样的金属基材表面实施镀铜或镀镍,再将该表面抛光,得到更平滑且具有光泽的表面,然后对该表面喷射粒子而形成微小的凹凸,再实施使该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然后再对其实施镀铬,形成模具。
实施镀铜或镀镍时,镀层若太薄,则不能排除底层金属的影响,因此优选其厚度为10μm以上。镀层厚度的上限没有临界,但从成本等考虑,通常最多500μm左右就足够。
金属模具的形状可以是平的金属板,也可以是圆柱状或圆筒状的金属卷。使用金属卷的模具进行制作时,能够使防眩膜以连续的卷状进行制造。
图8是使用平板的情况的例子,是示意地表示到得到金属模具为止的工序的截面图。图8(A)表示实施了镀铜或镀镍和镜面抛光之后的基板截面,基板41的表面形成了镀层42,其表面为抛光面43。通过对这样的镜面抛光后的镀层42的表面喷射粒子,形成凹凸。图8(B)是喷射粒子后的基板41的截面示意图,通过喷射粒子而形成部分球面状的微小的凹面44。
图8(C)是对这样由粒子形成凹凸的面实施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后的基板41的截面示意图,(C1)表示通过蚀刻处理而钝化的状态、(C2)表示通过镀铜而钝化的状态。而且,(C1)中,与通过蚀刻而钝化前的(B)相对应的部分球面状凹面的状态用虚线表示。(C1)的采用蚀刻处理的例子中,(B)中所示的凹面44和尖锐的凸起由于蚀刻而被削去,形成部分球面上的尖锐的凸起被钝化后的形状46a。另一方面,(C2)的采用镀铜的例子中,在(B)中所示的凹面44上形成铜镀层45,由此,形成部分球面上的尖锐的凸起被钝化后的形状46b。
然后,通过实施镀铬,使表面的凹凸形状进一步钝化。图8的(D)是实施镀铬后的截面示意图,(D1)在(C1)所示的通过蚀刻而钝化的凹凸面46a上实施镀铬,(D2)在(C2)所示的铜镀层45上实施镀铬。
在(C1)~(D1)的采用蚀刻处理的例子中,(C1)所示的通过蚀刻而为钝化状态的面46a上形成铬镀层47,其表面48与(C1)的凹凸面46a相比,铬镀层为进一步钝化的状态,即凹凸形状变成更为缓和的状态。另外,在(C2)~(D2)的采用镀铜处理的例子中,在基板41的铜镀层或镍镀层42上所形成的微小的凹面上,形成铜镀层45,再在其上形成铬镀层47,其表面48通过镀铬而成为比(C2)的凹凸面46b更钝化的状态,即凹凸形状变成更为缓和的状态。这样,对铜镀层或镍镀层42的表面喷射粒子而形成凹凸后,实施使该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在所得表面46(46a或46b)上实施镀铬,由此,能够得到实质上没有平坦部的金属模具。而且,这样的模具适合得到显示优选的光学特性的防眩膜。
基材上由铜或镍构成的镀层,表面为被抛光的状态,且被喷射了粒子,但特别优选被抛光成为接近镜面的状态。这是因为,作为基材的金属板或金属卷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精度,多被实施切削或研削等机械加工,基材表面残留有加工痕迹。
即使是实施了镀铜或镀镍的状态,这些加工痕迹有时也残留,而且在该镀敷状态下,表面也不一定成为完全平滑的状态。在深的加工痕迹残留的状态下,即使喷射粒子而使基材表面变形,有时也有比由粒子形成的凹凸深的加工痕迹等的凹凸,有可能残留加工痕迹等的影响。
使用这样的模具制造防眩膜时,有时对光学特性产生不能预料的影响。
抛光实施了镀敷的基材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机械抛光法、电解抛光法、化学抛光法的任意一种。作为机械抛光法,可以例示超精加工法、研磨、流体抛光法、砂轮抛光法等。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以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表示,优选Ra在0.5μm以下,更优选Ra在0.1μm以下。Ra若增大,则即使喷射粒子使金属表面变形,变形前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也可能残留,因此不优选。另外,对于Ra的下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从加工时间和加工成本方面考虑,本身是有下限的,因此没有必要特别进行指定。
作为对基材的实施了镀敷的表面喷射粒子的方法,优选使用喷射加工法。喷射加工法有喷砂法、喷丸法、液体珩磨法等。作为用于上述加工的粒子,相对于有尖锐的角的形状,更优选接近球形的形状,而且加工中由于破碎而出现尖锐的角,因此优选硬材质的粒子。作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粒子,有陶瓷类的粒子,优选使用球形的氧化锆珠、氧化铝珠。而且,金属类的粒子优选钢或不锈钢制的珠子。而且,也可以使用树脂粘合剂上担载有陶瓷或金属粒子的粒子。
作为对基材的实施了镀敷的表面喷射的粒子,可以通过使用平均粒径10~50μm、特别是球形的粒子,能够制作显示优良的防眩性能的防眩膜。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于10μm时,实施了镀敷的表面难以形成充分的凹凸,不能得到充分的防眩性能。另一方面,若粒子的平均粒径大于50μm,则表面凹凸变粗糙,眩光变得容易发生或质感容易下降。这里,使用平均粒径15μm以下的粒子进行加工时,优选采用粒子由于静电不凝聚而适当地分散于分散剂中而进行加工的湿式喷砂法。
另外,喷射粒子时的压力、粒子的使用量、喷射粒子的喷嘴到金属表面的距离对加工后的凹凸形状以及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也有影响,通常从计示压力为0.1~0.4MPa的压力、所处理的金属表面积每1cm2为4~12左右的粒子量、喷射粒子的喷嘴到金属表面的距离为200~600左右的范围内,根据所使用的粒子的种类和粒径、金属的种类、喷射粒子的喷嘴形状、所期望的凹凸形状等适当地进行选择。
通过对基材的实施了镀敷的表面喷射粒子而形成的凹凸形状,任意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优选为0.1μm以上、1μm以下,该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与平均长度PSm的比Pa/PSm优选为0.02以上、0.1以下。算术平均高度Pa小于0.1μm时,或者Pa/PSm小于0.02时,在镀铬加工前实施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时,凹凸表面几乎为平坦面,难以得到具有期望的表面形状的模具。另外,算术平均高度Pa大于1μm时,或者Pa/PSm大于0.1时,镀铬加工前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必须在强的条件下进行,表面形状的控制困难。
对这样在镀铜或镀镍表面形成了凹凸的基材,实施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作为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如之前参照图8的(C)和(D)进行说明的一样,优选蚀刻处理或镀铜。通过进行蚀刻处理,喷射粒子而制作的凹凸形状的尖锐部分消失。由此,作为模具使用时所制作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向优选的方向变化。另外,镀铜由于平滑化作用强,因此通过镀铬使凹凸形状钝化的效果强。由此,作为模具使用时所制作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向优选的方向变化。
蚀刻处理通常使用氯化铁(FeCl3)水溶液、氯化铜(CuCl2)水溶液、碱蚀刻液(Cu(NH3)Cl2)等,通过腐蚀表面进行,也可以使用盐酸、硫酸等强酸,还可以使用通过施加与电解电镀时相反电位的逆电解蚀刻。实施蚀刻处理后的凹凸的钝化情况,根据底层金属的种类、利用喷砂等方法得到的凹凸的尺寸和深度不同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控制钝化情况的最大因素在于蚀刻量。这里的蚀刻量是指通过蚀刻而被削去的基材(镀层)的厚度。蚀刻量小时,使由喷砂等方法得到的凹凸的表面形状钝化的效果不充分,将该凹凸形状转印到透明膜上而得到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不好。另一方面,蚀刻量过大时,凹凸形状几乎没有,成为几乎平坦的模具,因此不显示防眩性。因此,蚀刻量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10μm以下。
采用镀铜作为钝化加工时,凹凸的钝化情况根据底层金属的种类、利用喷射等方法得到的凹凸的尺寸和深度、镀敷的种类和厚度等不同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控制钝化情况的最大因素在于镀敷厚度。铜镀层厚度薄时,使由喷砂等方法得到的凹凸的表面形状钝化的效果不充分,将该凹凸形状转印到透明膜上而得到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不好。另一方面,镀敷厚度过厚时,生产率变差,并且凹凸形状几乎没有,因此不显示防眩性。因此,镀铜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上、10μm以下。
这样使镀铜或镀镍表面形成有凹凸的基材表面形状钝化后,进一步实施镀铬,由此使凹凸的表面进一步钝化,制作提高了其表面硬度的金属板。此时凹凸的钝化情况也根据底层金属的种类、利用喷砂等方法得到的凹凸的尺寸和深度、镀敷的种类和厚度等不同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控制钝化情况的最大因素担任在于镀敷厚度。铬镀层厚度薄时,使镀铬加工前得到的凹凸的表面形状钝化的效果不充分,将该凹凸形状转印到透明膜上而得到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不好。另一方面,镀敷厚度过厚时,生产率变差,并且产生被称为团块的突起状镀敷缺陷。因此,镀铬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6μm以下。
本发明中,对平板或卷等的表面,采用具有光泽、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能赋予良好的脱模性的镀铬。镀铬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使用被称为光泽镀铬或装饰用镀铬等的、显示出良好的光泽的镀铬。镀铬通常由电解进行,作为其镀液,使用含有无水铬酸(CrO3)和少量硫酸的水溶液。通过调节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能够控制镀铬的厚度。
实施了镀铬的模具表面优选其维氏硬度为800以上,更优选为1000以上。维氏硬度若低,则模具使用时的耐久性下降,而且镀铬后硬度下降,镀敷处理时镀液组成、电解条件等发生异常的可能性高,缺陷的产生情况也不优选。
在背景技术中记载的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特开2004-45472号公报、特开2004-90187号公报等中,公开了采用镀铬的技术,但由于模具镀敷前的底层与镀铬的种类,表面在镀敷后粗糙或者因镀铬而产生大量微小裂纹的情况多,其结果是所制作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向不优选的方向发展。镀敷表面为粗糙状态时,不适合作为防眩膜用金属模具。这是因为,为了消除粗糙通通常在镀铬后对镀敷表面进行抛光,但如后所述,在本发明中不优选在镀敷后进行表面抛光。本发明中,通过对底层金属实施镀铜或镀镍,消除了镀铬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在实施镀铬前实施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时,喷射粒子而制作的凹凸形状的尖锐部分不能被充分地钝化,因此铬镀层变厚。但是,镀铬的厚度过厚时,容易产生团块,因此不优选。而且,镀铬的厚度薄时,喷射粒子制作的凹凸形状不能被充分地钝化,不能得到期望的表面形状的模具,因此使用该模具不能制作显示优良的防眩性能的防眩膜。
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喷砂法或喷丸法在铁的表面镀铬的辊上形成凹凸型面后实施镀铬;日本特开6-34961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蚀刻或喷砂法等方法在金属表面形成凹凸;另外,日本特开2004-29240号公报及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中,记载了对辊表面实施喷丸法或喷砂处理。但是,对于本发明所示的方法是对喷射粒子而形成凹凸形状后的表面形状积极地实施钝化加工、并且实施镀铬使表面凹凸形状钝化的方法没有说明,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如果不像本发明所示方法那样积极地实施使表面形状钝化的加工,则不能制造显示优良防眩性能的防眩膜。
而且,不优选对带有凹凸的金属表面实施镀铬之外的镀敷。这是因为,镀铬之外的镀敷中,硬度、耐磨损性降低,因此作为模具的耐久性降低,凹凸在使用中被磨平或模具收到损伤。由这样的模具得到的防眩膜,不能得到充分的防眩性能的可能性高,而且膜上产生缺陷的可能性也增加。
如上述日本特开2004-90187号公报等所公开的那样抛光镀敷后的表面在本发明中当然也不优选。通过抛光,最表层产生平坦的部分,因此有可能导致光学特性的变差,形状的控制因素增加,因此重现性良好的形状控制变得困难。图9是使喷射粒子得到的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在此,实施图8的(C1)所示的蚀刻处理后,实施图8的(D1)所述的镀铬,对所得面进行抛光时,产生平坦面的金属板的截面示意图。通过抛光,铜镀层或镍镀层42的表面所形成的铬镀层47的表面凹凸48中,一部分的凸部被削掉,产生平坦面49。图9中表示将实施图8的(D1)所示的蚀刻后镀铬的表面抛光时的例子,但实施图8的(D2)所示的镀铜后镀铬的情况,如果抛光该表面,也同样产生平坦面。
接着,对使用如上得到的金属模具制作防眩膜的工序进行说明。通过将由上述说明的方法得到的金属模具的形状转印到透明树脂膜上,能得到防眩膜。模具形状向膜的转印优选通过压花进行。压花可以例示使用光固化树脂的UV压花法、使用热塑性树脂的热压花法。
UV压花法中,在透明基材膜的表面形成光固化树脂层,将该光固化树脂层按压在模具的凹凸面上使其固化,模具的凹凸面被转印到光固化树脂层上。具体而言,在透明的基材膜上涂敷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在使涂敷后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与金属模具粘合的状态下,从透明基材膜侧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然后从该金属模具上剥离固化后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层所形成的透明基材膜,由此将金属模具的形状转印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上。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种类没有特殊的限制。而且,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也可以是通过适当选择光引发剂、即使在波长比紫外线长的可见光下也能固化的树脂。即,在此所说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是如上可见光固化型的树脂。另一方面,热压花法中,在加热状态下将透明的热塑性树脂膜按压在金属模具上,将金属模具的形状转印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上。这些压花法中,从生产率方面考虑,优选UV压花法。
能够用于制作防眩膜的透明基材膜实际上只要是光学透明的即可,例如,可以列举三乙酰纤维素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树脂膜。
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使用市售的。例如,可以将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团丙烯酸酯各自单独使用,或者将它们的两种以上混合使用,也可以将它们与“イルガキユア—907”、“イルガキユア—184”(以上为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公司制)、“ルシリンTP0”(BASF公司制)等光聚合引发剂混合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使用。
作为使用热压花法的热塑性透明树脂膜,实质上也只要是透明的物质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酰纤维素、酚醛清漆类化合物为单体的非晶性环状聚烯烃等热塑性树脂的溶剂流延膜、挤出膜等。这些透明树脂膜还可以是上述说明的采用UV压花法时的透明基材膜。
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防眩膜防眩效果优良,能有效地防止亮斑,因此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上时可见性优良。图像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器时,该防眩膜可以层压在偏振膜上。即,偏振膜通常在由碘或二色性染料吸附取向得到的聚乙烯醇类树脂膜构成的偏振片的至少一面上层压保护膜,但这样的偏振膜的另一面上若粘贴上述具有凹凸的防眩膜,则成为防眩性的偏振膜。另外,也可以将上述赋予防眩性的凹凸的膜兼用作保护膜和防眩层,以其凹凸面在外侧的方式贴在偏振片的一面上,成为防眩性的偏振膜。而且,在层压了保护膜的偏振膜中,通过在该单面保护膜的表面上赋予上述防眩性的凹凸,也能够制成防眩性的偏振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如上所述是具有特定表面形状的防眩膜与图像显示设备组合而得到的。在此,图像显示设备以具有在上下基板间封入了液晶而得到的液晶单元、利用施加电压而使液晶的取向状态发生变化进行图像显示的液晶面板,但对于其他的等离子显示面板、CRT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各种公知的显示器,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防眩膜。而且,通过将上述的防眩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侧,构成图像显示装置。此时,防眩膜的凹凸面被配置在外侧(可见侧)。防眩膜可以直接贴在图像显示设备的表面,以液晶面板为图像显示设备时,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隔着偏振膜贴在液晶面板的表面。这样设置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通过防眩膜所具有的表面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从而使虚像变浅,赋予优良的可见性。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膜即使应用于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时,也不会像以往的防眩膜那样产生眩光,雾度低,而且兼具充分的防虚像、防亮斑、控制眩光的性能。
下面用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子。以下的例子中模具或防眩膜的评价方法如下。
1.模具的维氏硬度的测定
使用Krautkramer公司制的超声波硬度计“MIC10”,根据JIS Z2244的方法测定维氏硬度。测定在模具本身的表面进行。
2.防眩膜的光学特性的测定
(反射率)
从相对于膜法线倾斜30°的方向向防眩膜的凹凸面照射来自He-Ne激光的平行光,对包含膜法线和照射方向的平面内进行反射率的角度变化的测定。反射率的测定均使用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制的“329203オプテイカルパワ—センサ—”和“3292オプテイカルパワ—メ—タ—”。
(雾度)
使用根据JIS K 7136的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雾度计“HM-150”型测定防眩膜的雾度。测定时,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粘贴在玻璃基板上,使凹凸面成为表面,在该状态下进行测定。
(透射清晰度)
使用根据JIS K 7105的スガ試験機株式会社制造的图像清晰度测定仪“ICM-1DP”,测定防眩膜的透射清晰度。此时,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也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粘贴在玻璃基板上,使凹凸面成为表面,以供测定。在该状态下使光从玻璃侧入射来进行测定。此时的测定值是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宽度分别为0.125mm、0.5mm、1.0mm和2.0mm的4种光栅测定的值的总和。此时,透射清晰度的最大值达到400%。
(反射清晰度)
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图像清晰度测定仪“ICM-1DP”,测定防眩膜的反射清晰度。此时,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也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粘贴在玻璃基板上,使凹凸面成为表面,以供测定。而且,为了防止来自背面玻璃面的反射,用水使2mm厚的黑色丙烯酸树脂板密合地粘贴在贴有防眩膜的玻璃板的玻璃面上,在该状态下使光从样品(防眩膜)侧入射来进行测定。此时的测定值是使用如上所述暗部和亮部的宽度分别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测定的值的总和。
3.防眩膜表面形状的测定
使用Sensofar公司制的共聚焦显微镜“PLμ2300”,测定防眩膜的表面形状。此时,为了防止样品的翘曲,也使用光学性透明的粘合剂粘贴在玻璃基板上,使凹凸面成为表面,以供测定。测定时,物镜的倍率为50倍,降低分辨率进行测定。因为若以高分辨率进行测定,则也测定了样品表面的细小凹凸,对凸部的计数造成影响。
(截面曲线中算术平均高度Pa、最大截面高度Pt及平均长度PSm)
基于上面得到的测定数据,通过根据JIS B 0601计算,求出算术平均高度Pa、最大截面高度Pt和平均长度PSm。
(标高柱状图)
基于由上面的测定得到的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根据上述的算法将最高点(高度100%)和最低点(高度0%)之间以每5%进行划分,制成柱状图,求其峰值位置。
(凸部个数)
基于由上面的测定得到的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根据之前参照图4说明的算法,求出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存在的凸部的个数。
(泰森划分时泰森多边形平均面积)
基于由上面的测定得到的防眩膜表面各点的三维坐标值,根据之前参照图5说明的算法进行计算,求出泰森多边形的平均面积。
4.防眩膜的防眩性能的评价
(虚像、亮斑和质感的目测评价)
为了防止来自防眩膜背面的反射,将防眩膜粘贴在黑色丙烯酸树脂上,使凹凸面成为表面,在开着荧光灯的亮室内从凹凸面侧进行目测观察,目测评价有无荧光灯的虚像、亮斑的程度和质感。虚像、亮斑和质感分别以1至3的三个阶段根据下面的标准进行评价。
虚像
1:没有观察到虚像
2:稍微观察到虚像
3:清楚地观察到虚像
亮斑
1:没有观察到亮斑
2:稍微观察到亮斑
3:清楚地观察到亮斑
质感
1:看上去细,质感好
2:看上去稍粗,质感稍差
3:看上去明显地粗,质感差
(眩光的评价)
眩光通过之前参照图6和图7说明的方法进行评价。即,制作具有图6所示的单元格的光掩模,使其如图7所示,使光掩模33的铬遮光型板31在上地放置于光箱35上,将1.1mm厚的玻璃板37上利用20μm厚的粘合剂粘贴有防眩膜21的样品放置于光掩模33上,从距离样品约30cm的位置39进行目测观察,由此以七个阶段评价眩光的程度。水平1是完全没有眩光的状态,水平7是观察到严重的眩光的状态,水平3是极少地观察到眩光的状态。而且,光掩模的单元格使用图6中单元格纵宽×单元格横宽为254μm×84μm、且该图中开口部纵宽×开口部横宽为244μm×74μm的单元格。
实施例1
准备对直径200mm的铁卷(根据JIS的STKM13A)表面实施了二次镀铜(銅バラ—ドめつき)的材料。二次镀铜是由铜镀层/薄的银镀层/表面铜镀层构成的,镀层整体的厚度为约200μm。镜面抛光该镀铜表面,然后使用喷砂装置(株式会社不二制作所制),以微珠使用量8g/cm2(卷的每1cm2表面积的使用量,以下记为“喷砂量”)、喷砂压力0.25MPa(计示压力,以下相同)、从喷射粒子的喷嘴到金属表面的距离300mm(以下记为“喷砂距离”)的条件,对上述抛光面喷射東ソ—株式会社制的ジルコニアビ—ズ“TZ-SX-17”(商品名,平均粒径20μm),赋予表面凹凸。用氯化亚铜水溶液对得到的带有凹凸的镀铜铁卷进行蚀刻。设定此时的蚀刻量为4μm。然后,进行镀铬加工,制作金属模具。此时,镀铬的厚度设定为4μm。所得模具的表面维氏硬度为1000。
另外,将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光固化树脂组合物“GRANDIC 806T”(商品名)溶解于醋酸乙酯中,制成50重量%浓度的溶液,再以每100重量份固化树脂5重量份添加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ルシリンTP0”(BASF公司制,化学名:2,4,6-三甲基苄基二苯基磷氧),制备涂敷液。在厚度为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TAC)膜上,涂敷该涂敷液,使干燥后的涂敷厚度为5μm,在设定为60℃的干燥机中干燥3分钟。将干燥后的膜以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在模具侧的方式用胶辊按压而紧贴在上述制作的金属模具的凹凸面上。在该状态下,在TAC膜一侧,以h射线换算光量计达到200mJ/cm2的方式照射来自强度20mW/cm2的高压水银灯的光,使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然后,将TAC膜从固化树脂之类的模具上剥离,得到由表面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膜的层压体构成的透明的防眩膜。
对于所得的防眩膜,通过上述方法评价光学特性、凹凸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将其结果与模具的制作条件一并示于表1。另外,将测定反射率时得到的反射光的散射特性(反射轮廓的图)示于图10,将标高的柱状图示于图11。而且,表1(A)中反射清晰度和透射清晰度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反射清晰度      透射清晰度
0.125mm光栅:          -              22.7%
0.5mm光栅:            3.0%          19.7%
1.0mm光栅:            6.3%          20.8%
2.0mm光栅:            9.4%          28.6%
总计                   18.7%         91.8%
实施例2~3和比较例1~2
如表1所示改变制作模具时的喷砂压力,其他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表面具有凹凸的金属模具。在任意一例中,所得模具的表面维氏硬度均为1000。使用各模具,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由表面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膜的层压体构成的透明的防眩膜。所得防眩膜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与模具的制作条件一并示于表1。表1中,(A)总结了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B)总结了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另外,对于实施例2和3,将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与实施例1的结果一起示于图10,将标高的柱状图与实施例1的结果一起示于图11。对于比较例1和2,将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示于图12,将标高的柱状图示于图13。
实施例4
除了将制作模具时的喷砂压力改为0.3MPa、将喷砂距离改为450mm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卷表面的喷砂加工,然后采用镀铜作为使凹凸形状钝化的加工,将此时的镀层厚度设定为8μm,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表面具有凹凸的金属模具。所得模具的表面维氏硬度为1000。使用该模具,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由表面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膜的层压体构成的透明的防眩膜。所得防眩膜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与模具的制作条件一并示于表1。而且,将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与比较例1和2的结果一起示于图12,将标高的柱状图与比较例1和2的结果一起示于图13。
表1
(A)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
Figure G2007800227386D00331
(B)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Figure G2007800227386D00332
如表1所示,比较例1由于镜面反射率R(30)高于0.2%、并且R(40)低于0.005%,因此不表现出充分的防眩性。比较例2由于镜面反射率R(30)低于0.04%,因此亮斑多。而且,比较例1和2也不满足其他的本发明所规定的条件的一部分,结果不能在显示防眩性的同时兼具低雾度的性能。
与此相对,反射轮廓和表面形状满足本发明的规定的实施例1~4的样品没有观察到虚像、亮斑少、几乎观察不到眩光,显示出优良的防眩性能。
比较例3和4
将喷砂加工中使用的粒子改为東ソ—株式会社制的ジルコニアビ—ズ“TZ-B125”(商品名,平均粒径125μm),喷砂量、喷砂压力、喷砂距离以及使表面形状钝化的加工如表2所示,其他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表面具有凹凸的金属模具。所得模具的表面维氏硬度均为1000。使用各模具,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由表面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膜的层压体构成的透明的防眩膜。所得防眩膜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与模具的制作条件一并示于表2。表2中,(A)总结了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B)总结了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另外,将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的图示于图14,将标高的柱状图示于图15。
表2
(A)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
Figure G2007800227386D00341
(B)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比较例3和4不满足本发明所规定的条件,比较例3中观察到虚像,比较例4中观察到高级别的眩光和质感下降。
在喷砂加工中,使用平均粒径大的粒子时,喷砂压力小或喷砂距离远时,虽然雾度低,但是有容易产生虚像的倾向。另一方面,喷砂压力大或喷砂距离近时,虽然具有充分的防虚像性能,但眩光成为明显高的级别,而且质感有变差的倾向。为了得到本发明规定的显示优良的防眩性且雾度低的防眩膜,需要采用适当的模具制作条件。
比较例5和6
镜面抛光直径300mm的铝卷(根据JIS的A5056)的表面。以喷砂量8g/cm2、喷砂压力0.1MPa、喷砂距离300mm的条件,对得到的镜面抛光铝卷的表面喷射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相同的“TZ-SX-17”,赋予表面凹凸。对得到的带有凹凸的铝卷在两种条件下进行无电解光泽镀镍加工,制作金属模具。镀层厚度在镀敷结束后使用β射线膜厚测定器(商品名“フイツシヤ—スコ—プMMS”、购自(株)フイツシヤ—·インストルメンツ)进行实际测定。使用上述模具,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由表面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膜的层压体构成的透明的防眩膜。所得防眩膜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与制作模具时无电解镀镍厚度一并示于表3。在该表中,(A)总结了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B)总结了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另外,将该防眩膜的反射轮廓示于图16,将标高的柱状图示于图17。
表3
(A)模具制作条件和防眩膜的光学特性
Figure G2007800227386D00361
(B)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如表3所示,比较例5和6的样品,镜面反射率R(30)均高于0.2%、并且R(40)均低于0.005%,因此不表现出充分的防虚像性能。而且,还发生眩光。
比较例7~12
对于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出售的偏振片“スミカラン”中作为防眩层使用、使填料分散于紫外线固化树脂中而成的防眩膜“AG1”、“AG3”、“AG5”、“AG6”、“AG8”、“SL6”(分别为比较例7到比较例12),利用上述方法评价各自的光学特性、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其结果如表4所示。在表4中,(A)总结了防眩膜的光学特性,(B)总结了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另外,将反射轮廓示于图18,将标高的柱状图示于图19。在图18和19中,(A)为比较例7~9的结果,(B)为比较例10~12的结果。
表4
(A)防眩膜的光学特性
Figure G2007800227386D00371
(B)防眩膜的表面形状和防眩性能
如表4所示,比较例7~12中没有满足本发明所规定的条件的,结果不存在兼具充分的防虚像、低雾度、防亮斑和防眩光的所有性能的防眩膜。比较例7和8的防眩膜,镜面反射率R(30)高于0.2%、并且R(40)低于0.005%,因此不表现出充分的防虚像性能。而且,眩光也显著。比较例9和11的防眩膜,R(40)低于0.005%,因此防虚像性能不充分。比较例10的防眩膜,R(50)高于0.0015%,因此产生亮斑。比较例12的防眩膜,R(30)、R(40)和R(50)满足本发明的规定,但不满足其他条件,因此如表1所示,比较例1由于镜面反射率R(30)高于0.2%、并且R(40)低于0.005%,因此不兼具充分的防虚像、低雾度、防亮斑和防眩光的所有性能。
由以上结果可知,以较好的平衡具备本发明所规定的条件是得到作为本发明目标的光学特性所必须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防眩膜是显示出充分的防虚像和防反射性能、而且雾度低、保持显示图像的亮度的同时抑制亮斑和眩光等防眩性能优良的防眩膜。而且,配置了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亮度、防眩性能、可见性方面优良。
对于液晶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CRT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各种显示器,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见侧,能够不发生亮斑和眩光、使虚像晕映,并赋予优良的可见性。

Claims (14)

1.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相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将反射角35°方向上的反射率记为R(35),R(35)/R(30)的值为0.4以上、0.8以下。
2.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9μm以上、0.21μm以下。
3.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最大截面高度Pt为0.5μm以上、1.2μm以下。
4.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膜凹凸表面的任意截面曲线的的平均长度PSm为12μm以上、20μm以下。
5.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将膜凹凸表面的各点的标高用柱状图表示时,柱状图的峰值存在于以高度100%的最高点与高度0%的最低点的中间点,即高度50%为中心的±10%以内的范围内。
6.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具有150个以上、350个以下的凸部。
7.一种防眩膜,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其中,对于以入射角30°入射的光,反射角30°的反射率R(30)为0.04%以上、0.2%以下,反射角40°的反射率R(40)为0.005%以上、0.02%以下,反射角50°的反射率R(50)为0.0015%以下,并且以膜表面凹凸的凸部顶点为基点将该表面进行泰森划分时,所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00μm2以上、300μm2以下。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相对于垂直入射光的雾度为3%以上、20%以下。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在光的入射角45°下所测定的反射清晰度的和为30%以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膜,其中,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3种光栅,在光的入射角45°下所测定的反射清晰度的和为30%以下。
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该防眩膜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见侧。
12.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该防眩膜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见侧。
13.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该防眩膜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见侧。
14.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该防眩膜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见侧。
CN2007800227386A 2006-06-20 2007-06-18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484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9711/2006 2006-06-20
JP2006169711A JP4844254B2 (ja) 2006-06-20 2006-06-20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CT/JP2007/062644 WO2007148807A1 (ja) 2006-06-20 2007-06-18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4829A CN101484829A (zh) 2009-07-15
CN101484829B true CN101484829B (zh) 2010-09-01

Family

ID=38833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27386A Active CN101484829B (zh) 2006-06-20 2007-06-18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844254B2 (zh)
KR (1) KR101395700B1 (zh)
CN (1) CN101484829B (zh)
TW (1) TWI429956B (zh)
WO (1) WO20071488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4240B2 (ja) 2008-04-28 2012-08-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用防眩フィルム
KR20110052541A (ko) * 2008-07-02 2011-05-18 데이진 듀폰 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적층체
JP5415742B2 (ja) * 2008-11-07 2014-02-12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468765B2 (ja) * 2008-11-07 2014-04-09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4513921B2 (ja) * 2008-12-09 2010-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窓材、ブラインド、ロールカーテン、ならびに障子
JP5158443B2 (ja) * 2009-03-25 2013-03-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金型の製造方法
JP5196352B2 (ja) * 2009-06-09 2013-05-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金型の製造方法
FR2960305B1 (fr) * 2010-05-21 2013-03-01 Essilor Int Realisation d'un composant optique transparent a structure cellulaire
JP5821205B2 (ja) * 2011-02-04 2015-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情報入力装置、ならびに写真
KR101771104B1 (ko) 2011-05-27 2017-08-2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KR20140131518A (ko) * 2012-02-29 2014-11-13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KR101959476B1 (ko) * 2012-12-26 2019-03-18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편광판
CN110057547A (zh) * 2014-05-14 2019-07-26 Agc株式会社 评价透明基体的光学特性的方法
WO2016069113A1 (en) 2014-10-31 2016-05-06 Corning Incorporated Anti-glare substrates with a uniform textured surface and low sparkle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KR101951863B1 (ko)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48821B1 (ko) 2016-03-14 2019-02-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009795B2 (ja) * 2017-06-28 2022-01-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加飾成形品、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転写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7144898A (zh) * 2017-06-29 2017-09-08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光学调控电磁屏蔽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87019A (zh) * 2019-12-13 2020-03-17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灯具膜片的加工工艺及其防眩光灯具膜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0350B2 (ja) * 2004-01-30 2008-06-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053371A (ja) * 2004-08-12 2006-02-2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JP4244889B2 (ja) * 2004-09-01 2009-03-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型スクリーン用スクリー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4829A (zh) 2009-07-15
JP2008003121A (ja) 2008-01-10
KR20090024267A (ko) 2009-03-06
TW200809265A (en) 2008-02-16
JP4844254B2 (ja) 2011-12-28
KR101395700B1 (ko) 2014-05-16
TWI429956B (zh) 2014-03-11
WO2007148807A1 (ja) 200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4829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04456B (zh)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用于其的金属模具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1004460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CN101675362B (zh) 防眩薄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960334A (zh)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TWI453467B (zh) 防眩膜及其製造方法、防眩膜之模具的製造方法以及顯示裝置
JP5076334B2 (ja) 表面に微細な凹凸形状を有する金型、その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金型を用いた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598637B1 (ko) 방현 필름
KR101608091B1 (ko) 방현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8138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JP5801062B2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偏光板
JP2011186386A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偏光板
JP2012063579A (ja) 防眩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