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4478A -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4478A
CN1334478A CN01124808A CN01124808A CN1334478A CN 1334478 A CN1334478 A CN 1334478A CN 01124808 A CN01124808 A CN 01124808A CN 01124808 A CN01124808 A CN 01124808A CN 1334478 A CN1334478 A CN 1334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bstrate
terminal
electrode
opt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2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4714C (zh
Inventor
萩原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Technology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34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4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47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47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double-sid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利用基板间导通的电光装置中,通过实现配线结构和配线材料的合理化,提供可以不降低可靠性和显示质量而可以增大电极的数量的结构。在电光装置1中,对于从信号输入的一侧单方向延伸的第1透明基板10的第1电极40,使用第1端子81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进行基板间导通,对于绕回到外侧的第2透明基板20的第2电极50,直接从第2端子82进行信号输入。对于倾斜地绕回的第2电极50,由铝合金膜等形成,在第2电极50上,形成使后照灯装置9的光通过的条状的开口。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光物质保持在一对基板间的电光装置和使用该电光装置的电子仪器。更详细而言,就是涉及构成电光装置的各基板上的电极和端子的结构。
已有技术
在各种电光装置中,作为电光物质,使用液晶的电光装置(液晶装置)如图21所示,由相对配置的第1透明基板10Z和第2透明基板20Z、将两基板相互贴合的密封材料30以及封入到由第1透明基板10Z、第2透明基板20Z和密封材料30包围的区域内的液晶构成。在第1透明基板10Z和第2透明基板20Z相对地相互贴合的状态,第1透明基板10Z具有从第2透明基板20Z的边缘部伸出的伸出部25’,第2透明基板20Z具有从第1透明基板10Z的边缘部伸出的伸出部25”。
在第1透明基板10Z上与第2透明基板20Z的相对面上,形成多个第1电极40Z,第1电极40Z延伸到第1透明基板10Z的伸出部25’,分别与装配在该区域的驱动用IC7Z’连接。另一方面,在第2透明基板20Z上与第1透明基板10Z的相对面上,与各第1电极40Z交叉地形成多个第2电极50Z,各第2电极50Z延伸到第2透明基板20Z的伸出部25”,分别与装配在该区域的驱动用IC7Z”连接。因此,驱动用IC7Z’的输出信号供给各第1电极40Z,驱动用IC7Z”的输出信号供给各第2电极50Z。
但是,采用这样的结构时,由于第1透明基板10Z和第2透明基板20Z分别具有伸出部25’、25”,所以,电光装置的体积比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案了利用基板间导通而将信号从一方的基板输入另一方的基板的电光装置。该基板间导通,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将第1透明基板10Z与第2透明基板20Z相互贴合时,在使由在第1透明基板10Z上形成的第1电极40Z的端部构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Z与在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端子的端部70Z相对的状态下加力使其间隙变窄,并使密封材料30硬化,将密封材料30中的导电性粒子31挤压到第1透明基板10Z与第2透明基板20Z之间。结果,位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Z与端子的端部70Z间的导电性粒子31就使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Z与端子的端部70Z导通,另一方面,位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Z与端子的端部70Z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导电性粒子31与导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仅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Z与端子的端部70Z导通。
利用这样的基板间导通时,如参照图23说明的那样,可以实现电光装置的小型化。在图23中,第2透明基板20Z形成为比第1透明基板10Z大,第2透明基板20Z的一部分作为伸出部25Z从第1透明基板10Z的边缘伸出。并且,在该伸出部25Z上,装配用于向第1透明基板10Z的第1电极40Z和第2透明基板20Z的第2电极50Z供给指定的信号的驱动用IC7Z。这里,在图23中用圆C包围的区域中,如果利用参照图22说明的基板间导通,装配在第2透明基板20Z上的驱动用IC7Z的输出端子就通过基板间电容而与第1透明基板10Z的各第1电极40Z导通。
采用这样的结构时,与图21所示的电光装置比较,仅伸出部25’用于各地方就可以了,从而可以减小电光装置的体积。
另外,在不采用COG装配座的电光装置中,也可以如图24~图29所示的那样,将挠性基板与1个伸出部连接。
图24和图25分别是先有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和分解斜视图。图26是在图24的XIV-XIV’线将电光装置切断时的XIV’侧的端部的剖面图。图27和图28分别是将在图24、图25和图26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和将在图25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图29是把将图27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28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电光装置也是无源矩阵式的液晶装置,如图24、图25和图25模式地所示的那样,利用密封材料30对由通过指定的间隙利用密封材料30相互贴合的矩形的玻璃等构成的一对基板间划分液晶封入区域35。作为电光物质的液晶封入到该液晶封入区域35中,形成液晶层4(电光层),该液晶封入区域35的内侧区域就成为图像显示区域2。在这里的说明中,在上述一对基板中,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形成具有沿纵向延伸的驱动部分41X的第1电极40X(像素驱动用电极)的基板作为第1透明基板10X,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形成具有沿横向延伸的驱动部分51Y的第2电极50Y(像素驱动用电极)的基板作为第2透明基板20Y。
如图26所示,在第2透明基板20Y上,在与第1电极40X和第2电极50Y的交点相当的区域形成红(R)、绿(G)、篮(B)的彩色滤光器7R、7G、7B,在这些滤光器7R、7G、7B的表面侧顺序形成绝缘性的平坦化膜21、第2透明基板20Y和取向膜22。与此相反,在第1透明基板10X上,在第1电极40X的表面形成取向膜12。
该电光装置1X是透过型的,第1电极40X和第2电极50Y都利用ITO膜(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形成。在该电光装置1X中,在第2透明基板20Y的外侧表面上粘贴偏振片62,在第1透明基板10X的外侧表面上粘贴偏振片61。另外,在第1透明基板10X的外侧,配置后照灯装置9。
在这样结构的透过型的电光装置1X中,从后照灯装置9发射出的光入射到第1透明基板10X中后,由液晶层4进行光调制,并从第2透明基板20Y侧出射。
在该电光装置1X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外部的信号输入和基板间的导通,在第1透明基板10X和第2透明基板20Y中都在位于同一方向的各基板的边101X、201Y附近进行。因此,在第1透明基板10X中,靠近基板的边101X的部分就成为从第2透明基板20Y的边缘伸出的伸出部15X,装配了驱动用IC7X的挠性基板90与该处连接。另外,在第1透明基板10X中,与第2透明基板20Y的边201Y重叠的部分用于与第2透明基板20Y侧的基板间导通用。
这样构成时,在第1透明基板10X上,如图25和图27所示,在基板的边101X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区域形成多个第1端子81X,而在其中央区域形成多个第2端子82X。
在第1透明基板10X中,第2端子82X由第1电极40X的端部构成,第1电极40X具有从第2端子82X直线延伸到相对的基板的边102X(图像显示区域2侧)后向倾斜的外侧延伸的配线部分42X和从该配线部分42X向相对的基板的边102X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41X。这里,第1电极40X和第1端子81X都利用ITO膜形成。
与此相反,如图25和图28所示,在第2透明基板20Y上形成的第2电极50Y由驱动部分51Y、从各驱动部分51Y绕回的配线部分52Y和在该配线部分52Y的端部形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构成。基板间端子部分70Y沿第2透明基板20Y的边201Y形成。这里,第2电极50Y由ITO膜形成。
在第2透明基板20Y中,配线部分52Y避开与在第1透明基板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40X的配线部分42X平面重叠的区域绕回,将与其两侧相当的区域包围。因此,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在基板的边201Y的中央区域侧直线地形成,但是,从该处开始左右越远离到外侧,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倾斜部分702Y)所占的比例越大。
这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与通常的配线部分不同,是利用夹在基板间的导电性粒子进行与第2端子82X的端部60X的连接的,所以,在相邻的端子间容易发生短路。因此,为了可靠地防止这种端子间的短路,在相邻的端子间必须确保充分宽的间隔。因此,在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中,在基板的边201Y的两端侧形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上,在相邻的端子部分间使直线部分701Y的长度尺寸有大的差别,确保加宽从该处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分702Y之间的间隔。因此,在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中,连结直线部分701Y与倾斜部分702Y的边界的线E与基板的边201Y的夹角α很大。
与此相反,在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中,靠近基板的边201Y的中央形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笔直地延伸,从其前端侧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始终是配线部分52Y,不利用导电性粒子进行基板间导通。因此,在配线部分52Y处,可以使相邻的图形的间隔很窄。于是,在基板的边201Y的靠近中央的区域,连结第2电极50Y的直线部分501Y与倾斜部分502Y的边界的线与基板的边201Y的夹角很小。
使用这种结构的第1透明基板10X和第2透明基板20Y构成电光装置1X时,如图25和图29所示,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透明基板10X与第2透明基板20Y相互贴合时,预先使间隔部件和导电性粒子与密封材料30配合,同时也将密封材料30涂布到第1端子81X的端部60X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重叠的区域。因此,将第1透明基板10X与第2透明基板20Y通过密封材料30相互贴合时,第1端子81X的端部60X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就利用包含在密封材料30中的导电性粒子而导通。另外,将第1透明基板10X与第2透明基板20Y相互贴合时,利用第1电极40X的驱动部分41X与第2电极50Y的驱动部分51Y的交叉部分,像素5形成矩阵状。
因此,对于在第1透明基板10X的边101X上形成的第1端子81X和第2端子82X,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装配挠性基板90后,通过该挠性基板90向第1端子81X和第2端子82X输入信号时,图像数据信号便可通过第2端子82X直接加到在第1透明基板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40X上,而扫描信号可以通过第1端子81X、导电性粒子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加到在第2透明基板20Y上形成的第2电极50Y上。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以往是使用倾斜地延伸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进行基板间导通的,所以,在相邻的端子之间,通过使直线部分701Y的长度尺寸有大的差别,不能确保在倾斜部分702Y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隔,从而将浪费位于图像显示区域2之外的区域。因此,在先有的电极结构中,在第1透明基板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40X的最内侧在图像显示区域2附近弯曲的记录部分与位于最外侧的第1端子81X的基端部分之间不得不倾斜地形成图形的区域(箭头B所示的区域宽度)使第2电极50Y的数量增加到超过以上时在图29所示的区域250中,第2电极50Y的配线部分52Y将与第1电极40X的配线部分42X重叠,从而在基板间发生短路的概率提高。另外,为了增加第2电极50Y的数量而缩小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的倾斜部分702Y的间隔来确保追加第2电极50Y的区域时,在相邻的端子间发生短路的概率将提高。此外,根据缩小第2电极50Y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70Y及配线部分52Y的线宽等对策,通过缩小箭头B所示的区域宽度来勉强确保追加第2电极50Y的区域时,该部分的电阻及增大,从而显示品位及降低。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旨在通过在使用基板间导通将从在一方的基板上形成的外部输入用端子输入的信号输入另一方的基板的电光装置中实现配线结构和配线材料的均衡化,提供不降低可靠性和显示品位而可以增加电板的数量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将透过型和反射型双方的原理组合而提供不降低显示品位并且可以缓和对构成电极的导电膜的材质的限制的电光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要提供使用这样的电光装置的电子仪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1端子配置在比上述第2端子更靠近中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上述第2电极包含比上述第1电极电阻低的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从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伸出的上述第2基板的伸出部,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至少上述第1和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伸出部,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和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中,对于从信号输入侧的基板的边向相对的边单方向延伸的纵向的第1电极,进行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基板间导通,对于避开第1电极而绕到外侧的横向的第2电极,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直接进行信号输入。因此,与对于从信号输入侧的基板的边向相对的边单方向延伸的纵向的第1电极从外部输入用端子直接进行信号输入、而对于避开第1电极绕到外侧的横向的第2电极通过倾斜地延伸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的先有的配线结构不同,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不必进行基板间导通,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仅形成可以缩小图形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就行了。因此,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即使增加图形的数量时,对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也不必缩小间隔。于是,在本发明中,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基板间导通部分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另外,对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等对电极的设计有限制的第2电极,如果利用比ITO膜等电阻小的金属膜等形成,则在第2电极中不构成像素的配线部分即使减小线宽,电气特性也不会劣化。因此,按照本发明,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也不会发生由于电气特性的劣化所引起的显示品位的降低。反过来说,只要图形的数相等,在第2基板中就可以缩小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所以,在外形尺寸也先有的电光装置相等的电光装置中,可以扩展图像显示区域。另外,在第2基板中,如果可以缩小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在图像显示区域与先有的电光装置相等的电光装置中,就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端子可以是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两侧的结构,或者,上述第2端子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一侧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利用例如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导通材料电气连接。这里,上述导通材料包括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树脂和分散在上述树脂中的导电性粒子。另外,在为了包围上述电光层而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间的密封材料时,上述导通材料可以是包含上述密封材料和分散在上述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粒子。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电极具有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时,上述配线部分最好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最好具有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倾斜地配置的部分。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最好配置在在上述第1端子的侧方弯曲。
在本发明中,在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和多个上述第2电极时,上述第1电极的数量最好比上述第2电极多。
在本发明中,最好图像数据信号供给上述第1电极,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这样,如果使在供给扫描信号的电极中的电阻降低,就可以进行与该降低部分相应的品位高的显示。
在本发明中,有时上述第1电极包含透明的导电膜,而上述第2电极包含金属膜。例如,有时上述第1电极包含ITO膜,而上述第2电极包含从由铝、银、铝合金和银合金组成的群中选择的物质。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电极形成透过从上述第2透明基板侧入射的光的开口。这时,上述开口是例如狭缝形状的开口或窗户形状的开口。采用这样的结构时,由于第2电极由金属膜形成,具有光反射性,所以,从第1基板侧入射的光在第2电极上反射后从第1基板方出射,在此期间由电光物质进行光调制。因此,本发明的电光装置首先起反射型的显示装置的功能。另外,由于在第2电极上形成开口,所以,从后照灯装置入射到第2基板上的光透过第2电极的开口后,入射到液晶等电光物质的层上,接收电光物质的光调制后,从第1基板侧射出。因此,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也起透过型的显示装置的功能。于是,作为第2电极,即使由于使用了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电阻小的金属膜而第2电极的光透过性降低,显示品位也不会降低。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电光物质,使用液晶。
应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不降低可靠性,可以缩小非显示区域或增加像素数,所以,可以作为电子仪器、时钟等小型的电子仪器的显示部使用。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把将驱动用IC进行了COF装配(Chipon Flexible Tape)或进行了TCP装配(TapeCarrier Package/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的挠性基板等与第2基板连接的电光装置,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将驱动用IC进行COG装配(Chip On Glass)而装配到第2基板上的电光装置。
即,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1端子配置得比上述第2端子靠近中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多个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分别与对应的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上述第2电极包含比上述第1电极电阻低的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从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伸出的上述第2基板的伸出部,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至少上述第1和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伸出部,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中,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和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第1和第2端子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对于从装配驱动用IC侧向相对的边单方向延伸的纵向的第1电极,进行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基板间导通,对于避开第1电极绕回到外侧的横向的第2电极,在装配驱动用IC的同一基板上,从驱动用IC直接供给信号。因此,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不必进行基板间导通,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只要仅形成可以缩小图形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就可以。因此,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即使增加图形的数量,对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也不必缩小间隔。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基板间导通部分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另外,对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等对电极的设计有限制的第2电极,如果利用比ITO膜等电阻小的金属膜等形成,则在第2电极中不构成像素的配线部分即使减小线宽,电气特性也不会劣化。因此,按照本发明,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也不会发生由于电气特性的劣化所引起的显示品位的降低。反过来说,只要图形的数相等,在第2基板中就可以缩小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所以,在外形尺寸也先有的电光装置相等的电光装置中,可以扩展图像显示区域。另外,在第2基板中,如果可以缩小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在图像显示区域与先有的电光装置相等的电光装置中,就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而且,这样的COG装配式的电光装置比COF式或TAB式的电光装置廉价,并且不进行与薄膜或TAB等的可挠性基板的连接,所以,抗剥离的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端子可以是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两侧的结构,或者,上述第2端子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一侧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利用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导通材料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中,上述导通材料包括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树脂和分散在上述树脂中的导电性粒子。
在本发明中,在为了包围上述电光层而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间的密封材料时,上述导通材料可以是包含上述密封材料和分散在上述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粒子。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电极具有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时,上述配线部分最好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最好具有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倾斜地配置的部分。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最好配置在在上述第1端子的侧方弯曲。
在本发明中,在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和多个上述第2电极时,上述第1电极的数量最好比上述第2电极多。
在本发明中,最好图像数据信号供给上述第1电极,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
在本发明中,有时上述第1电极包含透明的导电膜,而上述第2电极包含金属膜。
在本发明中,有时上述第1电极包含ITO膜,而上述第2电极包含从由铝、银、铝合金和银合金组成的群中选择的物质。
在本发明中,上述电光物质是液晶。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可以作为电子仪器的显示部使用。
附图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在图1的I-I’线将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切断时的I’侧的端部的剖面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电极之间交叉部分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5是将在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6是将在图1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7是把将图5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6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0是将在图8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11是将在图8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12是把将图10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11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光装置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电光装置使用的第1透明基板的详细结构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3所示的电光装置使用的第2透明基板的详细结构的平面图。
图17是将图15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16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电光装置中驱动用IC的周边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9是表示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电子仪器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20(A)、(B)、(C)分别是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电子仪器的外观图。
图21是先有的电光装置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基板间导通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别的先有的电光装置的平面图。
图24是另一别的先有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电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26是在图24的XIV-XIV’线将图24所示的电光装置切断时的XIV’侧的端部的剖面图。
图27是将在图24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28是将在图24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图29是将图27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28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
实施例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整体结构)
图1和图2分别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和分解斜视图。图3是在图1的I-I’线将应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切断时的I’侧的端部的剖面图。图4是将应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分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在图1和图2中,只是模式地表示电极和端子等,对于它们的详细情况,参照图5、图6和图7进行说明。图5和图6分别是将在图1和图2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和将在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图7是把将图5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6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在这些图和以下所示的各图中,将各层或各部件的大小表示为在图面上可以识别的程度,所以,各层或各部件的比例尺度不同。
在图1和图2中,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是搭载在手机等电子仪器上的无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由通过指定的间隙利用密封材料30相互贴合的矩形的玻璃等构成的一对透明基板间由密封材料30划分液晶封入区域35,同时将液晶封入到该液晶封入区域35内。这里,在液晶封入区域35的内侧,后面所述的像素排列成矩阵状的区域成为图像显示区域2。这里,在上述一对透明基板中,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在纵向延伸的多列第1电极40的基板作为第1透明基板10(第1基板),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在横向延伸的多列第2电极50的基板作为第2透明基板20(第2基板)。
这里所示的电光装置1是半透过半反射型的,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外侧表面粘贴偏振片61,在第1透明基板10的外侧表面也粘贴偏振片62。另外,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外侧配置后照灯装置9。
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如图3所示,在与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的交点相当的区域形成红(R)、绿(G)、篮(B)的彩色滤光器7R、7G、7B,在这些彩色滤光器7R、7G、7B的表面侧顺序形成绝缘性的平坦化膜11、第1电极40和取向膜12。与此相反,在第2透明基板20上,顺序形成第2电极50和取向膜22。
在该电光装置1中,第1电极40由ITO膜(透明导电膜)形成。与此相反,第2电极50由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具有反射性的金属膜(导电膜)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中,在第2电极50中,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在与第1电极40交叉的部分各形成多条细条状的开口510。这里,开口510不限于条状,也可以形成矩形或圆形的窗户形状。
在这样构成的电光装置1中,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第2电极50由具有光反射性的金属膜形成,所以,从第1透明基板10侧入射的光在第2电极50上反射后,从第1透明基板10射出,在此期间由液晶层4进行光调制。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首先起反射型的显示装置的功能。另外,由于在第2电极50上形成条状的开口510,所以,入射到第2透明基板20上的后照灯装置9的光在透过第2电极50的开口510后,从第1透明基板10侧射出,在该期间由液晶层4进行光调制。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也起透过型的显示装置的功能。因此,对于第2电极50,即使不是ITO膜等这样的透明的导电膜,只要是具有光反射性的导电膜就行,可以使用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电阻小的金属膜。因此,在第2透明基板20侧,对于与第2电极50同时形成的配线及端子(后面参照图5、图6、图7说明),也可以通过使用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中间合金膜等这样的电阻小的金属膜来缩小配线宽度。
在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中,通过调整条状的开口510的尺寸等这样的开口的大小,便可改变反射/透过的比率。另外,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是半透过半反射型的结构,所以,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反面侧配置后照灯装置9,并且在由金属膜构成的第2电极50上形成条状的开口510,但是,如果将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采用全反射型的结构,则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反面侧就可以省略后照灯装置9,并且不必在第2电极50上形成条状的开口510。这时,第2电极也由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形成。如果采用全反射型的结构,就不需要作为透过型利用的光学部件即基板20的反面侧的偏振片。
(电极和端子的结构)
在这样构成的电光装置1中,为了进行外部的信号输入和基板间的导通,可以使用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的位于同一方向的各基板的边101、201附近。因此,作为第2透明基板20,使用比第1透明基板10大的基板,利用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时第2透明基板20从第1透明基板10的基板的边101伸出的伸出部25,进行将驱动用IC7进行了COF装配的挠性基板90(外部连接基板)的连接。
与此相反,在第2透明基板20上,与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重叠的部分用于与第1透明基板10侧的基板间导通。
在构成这样的连接结构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1透明基板10中,第1电极40由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沿纵向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41、从该驱动部分41向边101的中央部分收缩地延伸的配线部分42和由该配线部分42的端部构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构成,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在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的中央部分以指定的间隔排列。这里,第1基板间导通用端子60向第1透明基板10相对的基板的边102直线延伸。另外,配线部分42从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向相对的边102在两侧倾斜地延伸后,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在和基板的边101、102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驱动部分41连接。第1电极40包括驱动部分41、配线部分42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全部由ITO膜形成。
如图2和图6所示,在第2透明基板20中,沿基板的边201在除了基板的边201的两端外的比较宽的范围形成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第1端子81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沿基板的边201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第2端子82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形成第1端子的区域的外侧的两侧2个地方沿基板的边201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都向线段的基板的边202(参见图2)直线延伸,第1端子81的端部70位于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重叠的位置。
这里,第2端子82构成第2电极50的端部。即,第2电极50由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沿横向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51、从该驱动部分51向第2透明基板20的边201的外侧绕回的配线部分52和由该配线部分52的端部构成的第2端子82构成。配线部分52在外侧形成,以使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将与第1电极40的形成区域的两侧相当的区域绕回,驱动部分51从该处开始延伸,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第1电极40交叉。即,配线部分52在与形成第1电极40的区域的两侧相当的各区域中,向两侧倾斜地延伸后弯曲,沿图像显示区域2向相对的基板的边202直线延伸,最后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和基板的边201、202平行地延伸的驱动部分51连接。
这里,第2电极50和第1端子81一样,由形成为指定图形的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具有反射性的金属膜形成。
另外,第1电极40的行数比第2电极50多。
使用这样构成的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构成电光装置1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预先将间隙材料和导电性粒子与密封材料30配合,同时将密封材料30涂布到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与第1端子81的端部70重叠的区域。因此,密封材料30起着导电性粒子分散到发挥,密封功能的粘接剂成分中的导电材料的功能,包含在其中的导电性粒子是例如对可以特性变形的塑料珠子的表面进行电镀后的粒子,其直径略大于包含在密封材料30中的间隙材料的粒子的直径。因此,在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重叠的状态施加使其间隙减小的力并使密封材料30熔融和硬化时,导电性粒子在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间挤压的状态下使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与第1端子81的端部70导通。
另外,如图7所示,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利用第1电极40与第2电极50的交叉部分,像素5形成矩阵状,像素5形成矩阵状的区域就是图像显示区域2。因此,在第2透明基板20的边201上,对于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装配了挠性基板90之后,通过该挠性基板90,信号输入到第2透明基板20的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上时,便可将扫描信号通过第2端子82直接加到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第2电极50上,并且,可以通过第1端子81、导电性粒子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将图像数据输入到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形成的第1电极40上。因此,利用这些图像数据和扫描信号可以控制在各像素5中位于第1电极40与第2电极50之间的液晶的取向状态,所以,可以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显示指定的图像。
这样,以往驱动部分41对于沿纵向延伸的第1电极40,从第1端子81直接进行信号输入,对于避开该第1电极40而在两侧绕回的第2电极50,就通过倾斜地延伸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避开第1电极40而在两侧绕回的第2电极50,则从第2端子82直接进行信号输入。
因此,将图7与图29比较可知,在供给扫描信号的第2电极50中,不使用基板间导通,可以缩短配线部分,所以,可以降低电阻。于是,对于供给图像数据信号的第1电极40,降低电阻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品位。
即,按照本实施例,可以将作为扫描线的第2电极50的配线电阻降低到小于先有的配线电阻,所以,可以降低扫描信号的信号迟钝,提高显示品位。另外,作为公用线的第2电极50的配线电阻比作为段线的第1电极40的配线电阻对显示品位的影响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2电极50,降低了配线电阻,所以,显著地提高了显示的品位。
另外,在位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在位于第2电极50的最内侧的图形在显示区域附近弯曲的角部分与位于第2电极50的最外侧的图形的角部分之间不得不倾斜地形成图形的区域(用箭头A所示的区域宽度))不必进行基板间导通,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仅配置可以缩小图形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50的配线部分52。
因此,可以笔直地形成进行基板间导通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和第1端子81的端部70,在第2电极50的配线部分52中,在相邻的图形间使直线部分501的长度尺寸的差别小并从该处倾斜地弯曲后,可以缩小第2电极50的倾斜部分502之间的间隔。因此,由图6可知,在第2电极50中,连结直线部分501与倾斜部分502的边界的线F与基板的边201的夹角β小,即使是这样的设计上的限制大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多个图形。因此,即使增大在这样的设计上限制大的区域形成的图形的数量,也不必缩小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和第1端子81的间隔。
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在使用夹在基板间的密封材料30(导通材料)从一方的基板(第2透明基板20)向另一方的基板(第1透明基板10)进行信号输入的电光装置中,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基板间导通部分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等对电极的设计有限制的第2电极50,由比ITO膜电阻小的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金属膜形成,所以,在第2电极50中,对于不构成像素的配线部分52,即使缩小线宽,电气特性也不劣化。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即使缩小第2电极50的配线部分的线宽而增大第2电极50的数量,也不会发生由于电气特性的劣化引起的显示品位降低。
反过来说,如果图形的数量相等,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就可以将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缩小得比先有的部分小,所以,在外形尺寸大小相等的电光装置1中,可以扩展图像显示区域2。此外,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如果可以将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缩小得比先有的部分小,在图像显示区域2与先有的大小相等的电光装置1中,就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
在实施例1中,第2端子82相对于第1端子形成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但是,第2端子82也可以相对于第1端子81形成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第2电极50从该一侧延伸到图像显示区域2。
实施例2。
在电光装置1中,有时将驱动用IC通过COG装配而装配到基板上,这时,从外部向驱动用IC进行信号输入,并从驱动用IC向各电极输出图像数据信号及扫描信号。下面,参照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这样的电光装置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实施例1的电光装置相同,对于具有共同的功能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8和图9分别是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的斜视图和分解斜视图。在图8和图9中,只模式地表示出电极和端子等,所以,对于它们的详细情况,参照图10、图11和图12进行说明。图10和图11分别是将在图8和图9所示的电光装置的第1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和将在第2透明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图12是把将图10所示的第1透明基板与图11所示的第2透明基板相互贴合时的电极和端子放大所示的平面图。另外,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的剖面和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分分别与在实施例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3和图4表示的一样,所以,对于这些结构,参照图3和图4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8和图9中,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中也是在由通过指定的间隙利用密封材料30相互贴合的矩形的玻璃等构成的一对透明基板间由密封材料30划分液晶封入区域35,将液晶封入到该液晶封入区域35内。这里,也是在上述一对透明基板中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在纵向延伸的多列第1电极40的基板作为第1透明基板10(第1基板),将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在横向延伸的多列第2电极50的基板作为第2透明基板20(第2基板)。
在这里所示的电光装置1中,也是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外侧表面粘贴偏振片61,在第1透明基板10的外侧表面粘贴偏振片62。另外,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外侧,配置后照灯装置9。
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如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3说明的那样,在与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的交点相当的区域形成红(R)、绿(G)、蓝(B)彩色滤光器7R、7G、7B,在这些彩色滤光器7R、7G、7B的表面侧顺序形成绝缘性的平坦化膜11、第1电极40和取向膜12。与此相反,在第2透明基板20上,顺序形成第2电极50和取向膜22。
在该电光装置1中,第1电极40由ITO膜(透明导电膜)形成。与此相反,第2电极50由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具有反射性的金属膜(导电膜)形成。
另外,第1电极40的行数比第2电极多。
另外,如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电极50中,也是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在与第1电极40交叉的部分各形成多个细的条状的开口510。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可以进行透过模式和半透过半反射模式的显示。另外,对于第2电极50,即使不是ITO膜等这样的透明的导电膜,只要是具有光反射性的导电膜即行,可以使用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电阻小的金属膜。因此,在第2透明基板20侧,对于与第2电极50同时形成的配线及端子(后面参照图10、图11、图12进行说明),也可以通过使用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电阻小的金属膜来缩小配线宽度。
(电极和端子的结构)
在这样构成的电光装置1中,为了进行外部的信号输入和基板间的导通,可以在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位于同一方向的各基板的边101、201的附近进行。因此,作为第2透明基板20,可以使用比第1透明基板10大的基板,利用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第2透明基板20从第1透明基板10的基板的边101伸出的伸出部25将驱动用IC7进行COG装配,同时,进行挠性基板90(外部连接基板)的连接。
与此相反,在第2透明基板20中,与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重叠的部分用于与第1透明基板10侧的基板间导通。
构成这样的连接结构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和实施例1一样,在第1透明基板10中,第1电极40由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沿纵向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41、从该驱动部分41向边101的中央部分收缩地延伸的配线部分42和由该配线部分42的端部构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构成,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在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的中央部分以指定的间隔排列。
这里,第1基板间导通用端子60向第1透明基板10相对的基板的边102直线延伸。另外,配线部分42从第1透明基板10的边101向相对的边102在两侧倾斜地延伸后,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在和基板的边101、102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驱动部分41连接。第1电极40包括驱动部分41、配线部分42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全部由ITO膜形成。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2透明基板20中,沿基板的边201在除了基板的边201的两端外的比较宽的范围形成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这里,第1端子81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沿基板的边201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第2端子82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形成第1端子的区域的外侧的两侧2个地方沿基板的边201以指定的间隔排列。另外,第1端子81和第2端子82都向线段的基板的边202(参见图2)直线延伸。
第1端子81的一方的端部70位于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重叠的位置。因此,第1端子81的一方的端部70用于基板间导通,另一方的端部75在IC装配区域8内用于驱动用IC7的装配。
第2端子82构成第2电极50的端部。即,第2电极50由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沿横向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51、从该驱动部分51向第2透明基板20的边201的外侧绕回的配线部分52和由该配线部分52的端部构成的第2端子82构成。这里,配线部分52在外侧形成,以使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将与第1电极40的形成区域的两侧相当的区域绕回,驱动部分51从该处开始延伸,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第1电极40交叉。即,配线部分52在与形成第1电极40的区域的两侧相当的各区域中,向两侧倾斜地延伸后弯曲,沿图像显示区域2向相对的基板的边202直线延伸,最后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与和基板的边201、202平行地延伸的驱动部分51连接。
这里,第2电极50和第1端子81一样,由形成为指定图形的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这样的具有反射性的金属膜形成。
另外,第1电极40的行数比第2电极50多。
此外,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形成沿基板的边201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外部输入用端子80。这里,外部输入用端子80都向相对的基板的边202(图像显示区域2侧/参见图9)直线延伸,一方的端部用于挠性基板90的连接,位于IC装配区域8内的另一方的端部用于驱动用IC7的装配。
使用这样构成的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构成电光装置1时,在本实施例中,也和实施例1一样,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预先将间隙材料和导电性粒子与密封材料30配合,同时将密封材料30涂布到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与第1端子81的端部70重叠的区域。因此,在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重叠的状态施加使其间隙减小的力并使密封材料30熔融和硬化时,导电性粒子在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间挤压的状态下使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与第1端子81的端部70导通。
另外,如图1 2所示,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时,利用第1电极40与第2电极50的交叉部分,像素5形成矩阵状,像素5形成矩阵状的区域就是图像显示区域2。因此,在第2透明基板20的边201上,对于外部输入用端子80的一方的端部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装配挠性基板90、并且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将驱动用IC7装配到外部输入用端子80的另一方的端部和第1端子71的另一方的端部75上后,通过该挠性基板90向驱动用IC7供给信号时,扫描信号就从驱动用IC7通过第2端子82直接加到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第2电极50上,并且,图像数据信号通过第1端子81、导电性粒子和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输入到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形成的第1电极40上。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图像数据和扫描信号控制各像素5中位于第1电极40与第2电极间的液晶的取向状态,所以,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可以显示指定的图像。
这样,以往驱动部分41对于沿纵向延伸的第1电极40,从第1端子81直接输入从驱动用IC7输出的信号,对于避开该第1电极40而在两侧绕回的第2电极50,就通过倾斜地延伸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避开第1电极40而在两侧绕回的第2电极50,则从第2端子82直接输入从驱动用IC7输出的信号。
因此,在供给了扫描信号的第2电极50中,不使用基板间导通,可以缩短配线部分,所以,可以降低电阻。因此,对于供给了图像数据信号的第1电极40,降低电阻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品位。
即,按照本实施例,可以将作为扫描线的第2电极50的配线电阻降低到小于先有的配线电阻,所以,可以降低扫描信号的信号迟钝,提高显示品位。另外,作为公用线的第2电极50的配线电阻比作为段线的第1电极40的配线电阻对显示品位的影响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2电极50,降低了配线电阻,所以,显著地提高了显示的品位。
另外,可以笔直地形成进行基板间导通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和第1端子81。因此,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在位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在位于第2电极50的最内侧的图形在显示区域附近弯曲的角部分与位于第2电极50的最外侧的图形的角部分之间不得不倾斜地形成图形的区域(用箭头A所示的区域宽度))不必进行基板间导通,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仅配置可以缩小图形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50的配线部分52。
因此,在第2电极50中,在相邻的图形间使直线部分501的长度尺寸的差别小并从该处倾斜地弯曲后,可以缩小第2电极50的倾斜部分502之间的间隔。因此,由图11可知,在第2电极50中,连结直线部分501与倾斜部分502的边界的线F与基板的边201的夹角β小,即使是这样的设计上的限制大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多个图形。因此,即使增大在这样的设计上限制大的区域形成的图形的数量,也不必缩小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和第1端子81的间隔。
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在使用夹在基板间的密封材料30(导通材料)从一方的基板(第2透明基板20)向另一方的基板(第1透明基板10)进行信号输入的电光装置中,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基板间导通部分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等对电极的设计有限制的第2电极50,由比ITO膜电阻小的铝膜或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膜及银膜或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合金膜等金属膜形成,所以,在第2电极50中,对于不构成像素的配线部分52,即使缩小线宽,电气特性也不劣化。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即使缩小第2电极50的配线部分的线宽而增大第2电极50的数量,也不会发生由于电气特性的劣化引起的显示品位降低。
反过来说,如果图形的数量相等,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就可以将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缩小得比先有的部分小,所以,在外形尺寸大小相等的电光装置1中,可以扩展图像显示区域2。此外,在第2透明基板20中,如果可以将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缩小得比先有的部分小,在图像显示区域2与先有的大小相等的电光装置1中,就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
在实施例2中,第2电极50具有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51和从该驱动部分51绕回到驱动用IC7的装配区域的配线部分52,该配线部分52相对于第1端子81,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在两侧形成,但是,第2电极50也可以从驱动用IC7的装配区域相对于第1端子81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仅在其一侧绕回而延伸到图像显示区域2。
实施例3。
图13和图14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光装置1的结构的斜视图和该电光装置1的分解斜视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具有相对配置的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为了将两基板相互贴合而涂布为长方形的框状的密封材料30和封入到由第1透明基板10、第2透明基板20和密封材料30包围的液晶封入区域35内的液晶层4,在液晶封入区域35中,后面所述的像素排列成矩阵状的部分是图像显示区域2。
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是由石英、玻璃或塑料等构成的板状部件,在各基板的内侧(液晶层4侧)表面形成用于将电场加到液晶层4上的多个电极。具体而言,在第1透明基板10的内侧表面上,多个第1电极40的驱动部分41形成为矩阵状,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内侧表面上,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具有与第1电极40正交的驱动部分51的多个第2电极50。另外,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形成由第1电极40的配线部分42的端部构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第2端子82。第2端子82的端部70通过包含在密封材料30中的导电性粒子与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电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是由例如ITO等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本实施例中,第1电极40的条数比第2电极50的条数多。另外,各个第1端子81分别与各个第1电极40对应,设置与第1电极40的条数相等的数量。
这里,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2透明基板20在一个方向比第1透明基板大(长)。因此,在使两基板相互贴合的状态,第2透明基板20的一部分从第1透明基板10的一个边缘(图14中的A所示的边缘)伸出。并且,在该伸出的伸出部25的图中X轴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装配用于利用基板间上述多个第1电极40供给图像数据信号的第1驱动用IC7’,在伸出部25的端部(在图14中,X轴的负方向的端部)附近装配用于向多个第2电极50供给扫描信号的第2驱动用IC7”。另外,在伸出部25上,形成与驱动用IC7’、IC7”的输入端子连接的外部输入用端子80,从外部的装置输出的图像信号通过该外部输入用端子80供给各驱动用IC7’、IC7”。
形成多个第1电极40的第1透明基板10的表面和形成多个第2电极50的第2透明基板20的表面由取向膜(图中未示出)覆盖。该取向膜是对聚酰亚铵等有机薄膜进行单轴取向处理例如摩擦处理的。导入到两基板间的液晶在未加电场的状态成为与该取向膜的摩擦方向相应的取向状态。另一方面,在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的外侧表面,分别粘贴偏振片(图中未示出),各偏振片根据覆盖各基板的内侧表面的取向膜的取向方向设定偏振轴。
密封材料30由具有热硬化性的环氧树脂等构成,混入用于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的间隙保持为一定的厚度的衬垫材料。该密封材料30具有向一部分注入液晶的液晶注入口33。该液晶注入口33在液晶注入由第1透明基板10、第2透明基板20和密封材料30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液晶层4后,利用粘接剂封闭。
另外,除了上述衬垫材料外,在密封材料30中还混入导电性粒子。该导电性粒子是对可以特性变形的塑料珠子的表面进行电镀而成的。详细情况,前面已说明,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形成的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与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各第1端子81的端部70通过该导电性粒子而导通。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在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各电极的详细结构。
首先,图15是表示第1透明基板10的液晶层4侧表面的详细结构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在第1透明基板10的液晶层4侧表面形成第1电极40,第1电极40由在与第1透明基板10的基板的边101相邻的区域中在与Y轴平行的方向形成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从这些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延伸到图像显示区域的配线部分42和在图像显示区域内与图中的Y轴平行地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41构成。这里,基板间导电端子部分60的配线宽度比驱动部分41的配线宽度小。即,从总体上看,多个第1电极40在第1透明基板10的基板的边101附近成为向基板的边101的中央部收缩的形状。
另一方面,图16是表示上述第2透明基板20的液晶层4侧表面的详细结构的平面图。
如图16所示,在第2透明基板20的液晶层4侧表面上,形成第2电极50和第1端子81。
第1端子81位于与第1透明基板10的重叠部分中伸出部25的附近的一方的端部70在与第1透明基板10的基板间导通用端子部分60重叠的位置形成,另一方的端部75用于驱动用IC7’的装配。这里,第1端子81的一方的端部70在X轴方向(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向图像显示区域平行地直线延伸。另外,第1端子81的另一方的端部75在伸出部25中也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
另一方面,各第2电极50由在图像显示区域中与X轴平行地直线延伸的驱动部分51、配线部分52和由该配线部分52的端部构成的第2端子82构成,第2端子82用于驱动用IC7”的装配。这里,配线部分52形成为从位于驱动部分51的X轴的负方向的一端开始沿第2透明基板20的边延伸至第2端子82的形状。另外,第2端子82在伸出部25中在第2透明基板2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端部形成。
其次,图17是表示将密封材料30夹在中间而将上述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以使在各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电极相对时从第1透明基板侧观测时的详细结构的平面图。
由图15、图16和图17可知,在将两基板相互贴合的状态,在第1透明基板10上形成的基板间导电端子部分60和在第2透明基板20上形成的第1端子81的端部70通过密封材料30相对,基板将导电端子部分60与第1端子81的端部70通过混入到密封材料30中的导电性粒子而导通。结果,第1电极40和第1端子81导通形成一体的数据电极,这些数据电极从总体上看,成为从第1透明基板10侧向第2透明基板20的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收缩的形状。
在将第1透明基板10与第2透明基板20相互贴合的状态,第1电极40的驱动部分41与第2电极50的驱动部分51交叉,在这些交叉部分形成像素,同时由这些像素形成为矩阵状的区域构成图像显示区域。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在第2透明基板20的伸出部25上配置驱动用IC7’、IC7”,所以,与参照图21说明的先有技术比较,可以缩小电光装置1。此外,由于从各个驱动用IC7’、IC7”输出图像数据信号和扫描信号,所以,与使用1个驱动用IC7的情况比较,可以很容易形成电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第1电极40收缩到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与同样配置在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的驱动用IC7的输出端子连接,所以,可以得到以下优点。
首先,假定使第1电极40向伸出部25的右端部(X轴的正方向侧)附近收缩时,配线部分42延伸的方向与X轴的负方向的夹角(与图16中的角γ相当的角)比图17所示的情况小,从而必须使配线部分42的宽度比图17所示的情况窄。并且,在减小电极的宽度时,就容易发生各电极的断线及相邻的电极间短路等现象。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第1电极40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收缩,所以,上述各γ就没有那么小。因此,配线部分42的宽度没有使第1电极40向伸出部25的端部收缩时太窄,所以,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中使配线数多的第1电极40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收缩,所以,可以得到以下的优点。即,假定形成为使条数少的电极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收缩时,为了避开形成该电极的区域,必须形成条数多的电极。与此相反,如本实施例那样,使条数多的电极向中央部附近收缩时,将该电极优先在基板上形成,为了避开形成该电极的区域,可以形成条数少的电极,所以,与上述情况比较,可以减轻电极形成时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1透明基板10和第2透明基板20上分割形成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收缩的数据电极,通过密封材料30内的导电性粒子而导通。这样,在各基板间使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收缩的电极导通时,具有以下优点。即,如上所述,使条数多的电极向伸出部25的中央部附近收缩时,与条数室外的电极比较,可以优先形成该电极。因此,可以使第1电极40的基板间导电端子部分60和第1端子82的端部70的形状(宽度及间隔等)成为通过导电性材料可靠地导通所需要的并且充分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供给图像数据信号的电极的条数比供给扫描信号的电极的条数多的电光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供给扫描信号的电极的条数比供给图像数据信号的电极的条数多的电光装置。这时,可以使条数多的电极向第2透明基板20的伸出部25的中央部收缩。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2、3中,是仅从驱动用IC7的1边输出信号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图18所示的那样从驱动用IC7的3边输出信号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都是通过外部输入用端子从外加的驱动用IC加上图像数据信号或扫描信号的结构,在实施例2、3中,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都是从进行COG装配的驱动用IC加上图像数据信号或扫描信号的结构,如果第1电极40是利用基板进行导通进行信号输入的结构,就可以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组合。即,可以是第1电极40和第2电极50中的一方通过外部输入用端子从外加的驱动用IC加上图像数据信号或扫描信号,另一方通过COG装配而装配在基板上的驱动用IC加上图像数据信号或扫描信号。
此外,是将挠性基板90与外部连接端子80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通过橡胶接续器等连接其他电路基板的结构。
此外,将反射型和透过型组合的半反射半透过型的结构不限于无源矩阵型的电光装置,也可以适用于有源矩阵型的电光装置。
电子仪器的具体例。
下面,说明将上述各实施例的电光装置1作为各种电子仪器的显示装置应用的情况。这时,电子仪器300如图19所示,由显示信息输出源301、显示信息处理电路302、电源电路303、时标发生器304和上述电光装置1构成。
显示信息输出源301具有ROM或RAM等存储器、各种盘等存储单元和统调输出数字图像信号的统调电路,根据由时标发生器304输出的各种时钟信号向详细信息处理电路302输出指定的格式的图像信号等显示信息。显示信息处理电路302具有放大反相电路、旋转电路、伽马修正电路和箝位电路等众所周知的各种电路,进行供给的显示信息的处理,并将图像信号与时钟信号一起供给电光装置1的驱动电路。另外,电源电路303向各结构要素供给指定的电源。
作为上述电子仪器的具体例,可以是例如便携式电脑、手机、取景器式或监视器直视式的录像机、汽车驾驶导向装置、呼机、电子记事簿、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具有触摸板的各种装置等。
图20(A)、(B)、(C)分别是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1的电子仪器的外观图。
首先,图20(A)是手机的外观图。图中,1000表示手机本体,1001是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1的图像显示装置。
图20(B)是手表式电子仪器的外观图。图中,1100表示手表本体,1101是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1的图像显示装置。
图20(C)是文字处理器、电脑等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的外观图。图中,1200表示信息处理装置,1202是键盘等输入部,1206是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光装置1的图像显示装置,1204表示信息处理装置本体。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中,对于在图像显示区域中纵向延伸的第1电极,进行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基板间导电,对于为了避开第1电极而绕回到外侧并在图像显示区域横向延伸的第2电极,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直接进行信号输入。因此,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就不必进行基板间导电,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可以仅形成可以缩小图形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因此,在不得不使图形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即使增加图形的数量,也不必缩小基板间导电端子的间隔。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增大电极的数量,基板间导电部分的可靠性也不会降低。

Claims (41)

1.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2.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1端子配置在比上述第2端子更靠近中央。
3.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上述第2电极包含比上述第1电极电阻低的材料。
4.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从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伸出的上述第2基板的伸出部,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至少上述第1和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伸出部,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5.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和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6.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两侧。
7.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一侧。
8.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通过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导通材料电气连接。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通材料包含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树脂和分散在上述树脂中的导电性粒子。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用以包围上述电光层的密封材料,上述导通材料包含上述密封材料和分散在上述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粒子。
11.按权利要求1~4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具有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12.按权利要求5或1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具有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倾斜地配置的部分。
13.按权利要求5或1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配置为在上述第1端子的侧方弯曲。
14.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和多个上述第2电极,上述第1电极的数量比上述第2电极多。
15.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数据信号供给上述第1电极,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
16.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包含透明的导电膜,上述第2电极包含金属膜。
17.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包含ITO膜,上述第2电极包含从由铝、银、铝合金和银合金构成的群中选择的物质。
18.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电极上,形成使从上述第2透明基板侧入射的光透过的开口。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是条状的开口或窗户形状的开口。
20.按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光物质是液晶。
21.电子仪器的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5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作为显示部。
22.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23.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1端子配置得比上述第2端子靠近中央。
24.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多个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分别与对应的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25.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装配在上述第2基板上的驱动用IC,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上述第2电极包含比上述第1电极电阻低的材料。
26.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和从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伸出的上述第2基板的伸出部,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至少上述第1和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伸出部,上述第1和第2端子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排列,并且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27.一种其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对配置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层、在上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和在上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上述第1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和与上述驱动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上述第2电极包括将电场加到上述电光层上的驱动部分、与上述驱动部分连接的第2端子和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第1和第2端子与上述驱动用IC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28.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两侧。
29.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一侧。
30.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和上述第1端子通过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导通材料电气连接。
31.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通材料包含夹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树脂和分散在上述树脂中的导电性粒子。
32.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间的用以包围上述电光层的密封材料,上述导通材料包含上述密封材料和分散在上述密封材料中的导电性粒子。
33.按权利要求22~26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具有连接在上述驱动部分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的配线部分,上述配线部分在沿上述第2基板的上述一边的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端子的外侧。
34.按权利要求27或33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基板间导通端子部分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连接,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具有相对于上述第1端子的端部倾斜地配置的部分。
35.按权利要求27或33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配线部分配置为在上述第1端子的侧方弯曲。
36.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上述第1电极和多个上述第2电极,上述第1电极的数量比上述第2电极多。
37.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数据信号供给上述第1电极,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
38.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包含透明的导电膜,上述第2电极包含金属膜。
39.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极包含ITO膜,上述第2电极包含从由铝、银、铝合金和银合金构成的群中选择的物质。
40.按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光物质是液晶。
41.电子仪器的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22~27的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光装置作为显示部。
CNB011248084A 2000-06-15 2001-06-14 光电装置和电子仪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2547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9905/2000 2000-06-15
JP179905/00 2000-06-15
JP2000179905 2000-06-15
JP2001137492A JP3578110B2 (ja) 2000-06-15 2001-05-08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137492/01 2001-05-08
JP137492/2001 2001-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4478A true CN1334478A (zh) 2002-02-06
CN1254714C CN1254714C (zh) 2006-05-03

Family

ID=26593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24808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54714C (zh) 2000-06-15 2001-06-14 光电装置和电子仪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6665037B2 (zh)
JP (1) JP3578110B2 (zh)
KR (1) KR100429725B1 (zh)
CN (1) CN1254714C (zh)
TW (1) TW59410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538A (zh) * 2016-03-15 2016-06-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工艺
CN112748612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8110B2 (ja) * 2000-06-15 2004-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630116B2 (ja) * 2000-08-10 2005-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89369B2 (ja) * 2001-08-08 2011-10-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603890B2 (ja) * 2002-03-06 2004-1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3280029A (ja) * 2002-03-25 2003-10-02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95218A (ja) * 2002-04-04 2003-10-15 Advanced Display Inc 表示装置
KR100923056B1 (ko) * 2002-09-16 200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917324B1 (ko) * 2002-11-16 2009-09-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모바일 폰용 액정표시장치
US6965423B2 (en) * 2003-05-13 2005-11-15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4111174B2 (ja) * 2003-08-08 2008-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パネル、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433722B2 (ja) * 2003-08-12 2010-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配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TWI228190B (en) * 2003-09-29 2005-02-2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passive matrix plastic display by roll-to-roll process
TWI362231B (en) * 2003-11-21 2012-04-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Display device
KR101075599B1 (ko) * 2004-06-23 2011-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EP1967896A1 (fr) * 2005-03-02 2008-09-10 EM Microelectronic-Marin SA Dispositif d'affichage matriciel électro-optique comportant un circuit de commande agencé sur une portion d'extrémité longitudinale du substrat et circuit de commande équipant ce dispositif
JP4650343B2 (ja) 2005-07-15 2011-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8619658B2 (en) * 2005-09-21 2013-12-3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7322793A (ja) * 2006-06-01 2007-12-13 Bridgestone Corp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JP2007322805A (ja) * 2006-06-01 2007-12-13 Bridgestone Corp 情報表示用パネル
JP5200344B2 (ja) * 2006-08-02 2013-06-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媒体、画像書込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314775B (en) * 2006-11-09 2009-09-11 Orient Semiconductor Elect Ltd A film and chip packaging process using the same
US20080158210A1 (en) * 2006-12-28 2008-07-03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display icons and graphic text
JP4462332B2 (ja) * 2007-11-05 2010-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US8293455B2 (en) * 2008-01-30 2012-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andrel
JP5452290B2 (ja) * 2010-03-05 2014-03-26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JP2012113147A (ja) * 2010-11-25 2012-06-14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12181445A (ja) 2011-03-02 2012-09-20 Seiko Epson Corp 電気装置
USD742841S1 (en) * 2013-03-26 2015-11-10 Sony Corporation Touch sensitive device
US10394094B2 (en) * 2013-04-25 2019-08-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TWI536130B (zh) 2014-12-05 2016-06-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及電子顯示裝置
KR102440113B1 (ko) * 2015-01-02 2022-09-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변조 장치
KR102439308B1 (ko) * 2015-10-06 2022-09-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9857930B2 (en) * 2015-12-16 2018-01-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mponent with interconnect circuit tab comprising cured organic polymeric material
TWI666490B (zh) * 2018-06-15 2019-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N109856883A (zh) * 2019-03-20 2019-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9964A (en) 1976-10-18 1978-05-06 Hitachi Ltd Manufa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JPS57101883A (en) 1980-12-17 1982-06-24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JPS6159425A (ja) * 1984-08-31 1986-03-26 Canon Inc 液晶表示素子
JPS6161059A (ja) 1984-09-03 1986-03-28 Akira Yamazaki ヨツト船速計用クロ−ズホ−ルドトランスジユ−サ−
JPS62196626A (ja) 1986-02-25 1987-08-31 Citizen Watch Co Ltd カラ−液晶パネル
JPH02287433A (ja) 1989-04-28 1990-11-27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3167527A (ja) 1989-11-28 1991-07-19 Asahi Glass Co Ltd カラー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2828829B2 (ja) * 1992-04-10 1998-1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JP3031527B2 (ja) * 1995-06-19 2000-04-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366496B2 (ja) * 1995-07-11 2003-0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US5717475A (en) * 1996-01-30 1998-0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de substrate,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device
JP3343642B2 (ja) * 1996-04-26 2002-1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テープキャリアパッケージ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511861B2 (ja) * 1996-10-04 2004-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検査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200287286Y1 (ko) * 1996-12-27 2003-03-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전극
JPH10197887A (ja) * 1997-01-08 1998-07-31 Ricoh Co Ltd 液晶表示セルおよび液晶表示セル製造方法
JPH10206875A (ja) * 1997-01-17 1998-08-07 Nanotsukusu Kk 液晶表示素子
CN1111754C (zh) 1997-03-26 2003-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电光装置及使用了这种装置的投影型显示装置
JP4352492B2 (ja) 1998-02-04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H11288001A (ja) 1998-04-01 1999-10-19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TW523627B (en) 1998-07-14 2003-03-11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00028373A1 (fr) 1998-11-11 2000-05-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JP2001154599A (ja) * 1999-11-29 2001-06-08 Casio Comput Co Ltd パネル型素子
JP3578110B2 (ja) * 2000-06-15 2004-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538A (zh) * 2016-03-15 2016-06-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工艺
CN112748612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036831A1 (en) 2004-02-26
CN1254714C (zh) 2006-05-03
KR20020014995A (ko) 2002-02-27
US6829030B2 (en) 2004-12-07
US20020015127A1 (en) 2002-02-07
US6665037B2 (en) 2003-12-16
JP3578110B2 (ja) 2004-10-20
TW594102B (en) 2004-06-21
US6963384B2 (en) 2005-11-08
KR100429725B1 (ko) 2004-05-04
US20040105064A1 (en) 2004-06-03
JP2002072238A (ja) 2002-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34478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192338C (zh)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93259C (zh) 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204542C (zh) 电光装置、驱动用ic及电子设备
CN1267783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04447C (zh) 显示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8098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2054C (zh) 复合柔性布线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电子装置
CN1208664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99534C (zh) 电路基板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725069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222815C (zh) 半透过反射型液晶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N2657149Y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727975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687713Y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381750A (zh) 电光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410957A (zh) 显示装置
CN100343744C (zh) 电光装置用基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52005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335531A (zh) 液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01034234A (zh) 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445735A (zh) 电光装置,电子机器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CN1721930A (zh) 电光装置、安装结构体和电子设备
CN1356723A (zh) 半导体芯片安装基板、电光装置、液晶装置、电致发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CN1280922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24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24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0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