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3333C - 用于束线的护环 - Google Patents

用于束线的护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3333C
CN1273333C CN200310118845.2A CN200310118845A CN1273333C CN 1273333 C CN1273333 C CN 1273333C CN 200310118845 A CN200310118845 A CN 200310118845A CN 1273333 C CN1273333 C CN 12733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nel
tubular portion
retaining ring
bunch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3101188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11735A (zh
Inventor
坂田勉
内田善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487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8735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488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264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488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8735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487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856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488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297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33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333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护环(10),包括:漏斗状部分(12),其具有张开端,狭窄端和圆锥形壁;管状部分(11),从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的狭窄端的环形连接部分(25)向外延伸。漏斗状部分(12)包括选自下述所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提高束线安装的灵活性和空间可利用性的装置:延伸管状部分(18),用于固定所说束线的聚水区域(A);使沿着漏斗状部分的轴线Z的护环(10)的长度可以减小的结构;具有相互接近排列的第一端部(13a)的多个漏斗肋,该第一端部(13a)围绕管状部分(11)形成环形空间(V)。

Description

用于束线的护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环,尤其是,这种护环用于安装到诸如汽车的车辆中的束线上。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单一移动的护环”(或称“单向护环”),这种护环被插入到车辆主体面板的通孔内。在束线插入到通孔内的插入部分处,这种护环具有机械保护作用,以及防水和防尘作用。
背景技术
已经知道,把护环安装到从汽车的发动机室引入到乘客室的束线上。这种护环被安装在汽车主体面板/隔板的通孔周围。汽车主体面板/隔板用于把乘客室与发动机室分隔开。护环用于对穿过通孔的束线进行保护,并且用于防水防尘,而且可以在发动机室和乘客室之间进行隔音。
已经提出了若干种此类型的护环。例如,在本申请人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2171645中就公开了这样一种护环,本申请的图1A,1B中表示出了这种护环。图1A所示的护环包括一管状部分2和一管状部分3。所说的管状部分2具有逐渐增大的直径(因此,该管状部分2也被称作“漏斗状部分2”),所说的管状部分3与所说漏斗状部分2的小直径端部相连。在漏斗状部分2的大直径端部设置一压配合槽部分4。该压配合槽部分用于把护环固定在汽车主体面板中。压配合槽部分4包括一条凹槽4a。该凹槽4a由一竖直壁4b(即,该竖直壁的表面位于护环的径向剖面内)和一倾斜壁4c(即,该壁相对于前面所说的护环的径向剖面倾斜)限定而成。所说的竖直壁4b位于凹槽最靠近大直径端部的一侧,所说的倾斜壁4c位于凹槽的最靠近漏斗状部分2的小直径端部的一侧。在漏斗状部分2的圆锥形外表面上设置多个肋部分2a。这些肋部分2a从倾斜壁4c的顶部基本上延伸到漏斗状部分2与管状部分3相连接的漏斗状部分2的一部分处。束线W/H穿过所说的管状部分3进入到漏斗状部分2的内部空间内。然后,利用在管状部分3的端部的带T把束线W/H固定起来。
护环1还整体地设置有两根辅助管(在图1A中只表示出了一根辅助管,它位于束线上方的左手侧)。每根辅助管都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说的第一端从形成于两根肋2a之间对应的腔室(图中未示)引出来,它是穿过漏斗状部分2内部的一部分。所说的第二端延伸超过所说的张开端。其中一根辅助管用于穿过一衬垫软管,而另一根辅助软管用于穿过一机罩(盖)线。这些辅助管的末端起初是被封闭的,当软管或缆线被插入时,就把所说的封闭的末端切除掉。
把护环安装到汽车主体面板的通孔H内的操作过程如下。把护环1的管状部分3从发动机室侧插入到通孔H内。当漏斗状部分2抵靠着通孔H的环形内表面时,强制推压所说的护环1。于是,所说的漏斗状部分2发生变形,直到该漏斗状部分2被挤入该通孔并穿过该通孔为止。在穿过通孔之后,护环就会恢复它的形状。于是,倾斜壁4c和竖直壁4b被紧紧地配合在汽车主体面板P的两侧。按照这种方式,护环1的压配合槽部分4就被安装在了汽车主体面板P的通孔H中了。在这种被称作“单一移动的操作”的操作期间,只有肋部分2a与通孔H的环形内边缘相接触。因此,与漏斗状部分2的整个外表面与通孔H的环形内边缘相接触的情况相比,接触表面被减小了。因此,插入阻力被减小了,从而改善了操作性能。此外,当安装在通孔H中的束线被朝着发动机室拉动时,肋部分2a的自由端部就压靠着管状部分3的外表面。从而可以限制管状部分3的移动。于是,就可以防止护环1的压配合槽部分4从通孔H中脱出。从而改善了护环1的固定力。
图1A和图1B所示的单一移动的护环1的特点在于能良好地安装到汽车主体面板的通孔内,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同时,这种护环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一旦这种护环被安装到通孔H内,就具有很高的固定力。然而,有时束线必须包括一聚水(water-trapping)部分A,在该聚水部分A中,利用聚水剂5把构成所说束线的一束电缆捆绑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护环1仍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
例如,当设置上述的聚水部分A时,该聚水部分A被封闭在所说的管状部分3内,并且向所说的管状部分3施加一个增大的作用力。然而,由于聚水剂5充填在电缆之间的空间内,然后被硬化,因此,管状部分3就失去了柔性。于是,当从状部分3延伸的束线W/H被布设在乘客室内时,所说束线就必须被弯曲,而管状部分3中的束线部分却不能被弯曲。因此,在乘客室中势必占用一个特定的空间来设置所说管状部分3。
此外,当漏斗状部分2在乘客室突出的部分很长时,就需要一个专门的空间。
然而,由于近年来,在车辆中设置的部件数目大大增加,因此,几乎没有空间可用来加载一些辅助的部件。而且,穿过主体面板的束线必须经常被弯曲布设,同时,上述在乘客室内突出的部件突出长度又很长。因此,当沿着主体面板布设束线时,就会需要很大的空间来进行回转。
通常,当从护环中引出的束线被弯折成一个尖锐的锐角时,安装在通孔中的漏斗状部分就会产生变形,并且所说漏斗状部分的周边会脱离槽基唇状件,从而会损坏密封,使水可以渗透进去。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来克服上述问题的,即,在护环中设置至少一种用于提高布线的灵活性和/或空间可利用性的装置,所说的至少一种装置是从下述组群中选择:一延伸管状部分;一特定的结构;在漏斗肋和管状部分之间所设置的一环形空间。
可选择地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通过在漏斗状部分内部提供一延伸管状部分来解决上述问题。这个延伸管状部分容纳着所说的聚水区域,从而使管状部分不包括这个区域。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漏斗状的长度被缩短了,从而减小了漏斗状部分从主体面板突出的部分,从而改善了布线的有效性。
作为本发明的另外一个优选的方面,设置在漏斗肋和所说管状部分之间的所说环形空间可以使护环的密封基本上保持不动,即使束线弯曲成一锐角,所说的密封也可保持不动。
上述护环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辅助管,这些辅助管用于机罩线/电缆、衬垫软管等。这些辅助管通常较细长,因此易于弯曲,因此,难以使所说的衬垫软管或机罩线穿过这些辅助管。即使将软管和/或线穿过,这些辅助管也不能足够牢固地使它们保持笔直。例如当辅助管被弯曲时,就会阻断水流。
因此,可选择地提供了这样一种护环,这种护环能防止机罩线或衬垫软管所穿过的辅助管发生弯曲,从而可以改善使软管或线穿过的操作。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护环,即这种护环能容易地被安装在束线上,其中所说的束线已在它的电缆之间设置有一聚水区域。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从护环引出的束线的柔性,并且实现更好的布线可行性。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使设置在护环中的辅助管具有足够的强度。
为了实现此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车辆束线的护环,该车辆束线中包含一聚水区域,所说的护环具有一轴线,并且包括一漏斗状部分和一管状部分,所说的管状部分通过一环形连接部分与所说的漏斗状部分相连,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具有大致呈圆锥形的壁和一张开端,所说的大致呈圆锥形的壁具有大致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说的大致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漏斗肋和一外部环形槽,所说的外部环形槽具有一槽基,于是,所说的外部环形槽可与设置在车辆主体面板中的一通孔相接合,
其中: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包括延伸管状部分,适于在安装时保持住所说束线的所说聚水区域,
所述延伸管状部分从所述环形连接部分向所述漏斗状部分的内侧延伸,
并且,所述延伸管状部分包括一圆柱形壁和一端部,所述端部远离所述环形连接部分;
其中,所述延伸管状部分的所述圆柱形壁的厚度从所述端部向所述环形连接部分增大。
此外,所说的延伸管状部分可以从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向所说漏斗状部分内部延伸。
优选地是,所说延伸管状部分包括一圆柱形壁和一端部,所说的端部远离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并且所说延伸管状部分的所说圆柱形壁的厚度从所说的端部朝着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逐渐增大。
此外,优选地是,所说的管状部分和所说延伸管状部分所具有的内部直径小于待被安装的所说束线的外部直径。
此外,优选地是,所说延伸管状部分具有一圆柱形外表面,该圆柱形外表面具有一些防拉裂肋,这些防拉裂肋沿着所说延伸管状部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这些防拉裂肋与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壁相连。
此外,所说的结构具有长度L,直径为D,所说的长度L是指沿着所说的轴线Z从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槽基到所说环形连接部分的距离,所说的直径D是指所说结构在垂直于所说轴线并通过所说槽基的平面上的直径,其中,比率L∶D被设定在1∶5至1∶3范围内。
优选地是,所说的比率L∶D基本上为1∶4。
此外,所说的多个漏斗肋分别可具有位于所说环形连接部分附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这些漏斗肋在所说漏斗状部分的圆锥形外表面上从所说第一端部沿众多方向辐射,其中,所说的第一端部围绕所说的管状部分形成一环形空间,从而使得所说的管状部分能被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与所说的多个漏斗肋无关。
优选地是,所说环形连接部分包括一环形凹部,该环形凹部被设置在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内表面上与所说的环形空间对置的部分上。
优选地是,所说的第一端部具有一径向突起,该径向突起显著大于所说第二端部的径向突起,当在一纵向剖面看时,所说的第一端部沿着所说管状部分基本上平行于所说轴线Z延伸。
此外,所说的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张开端具有一封闭表面,该封闭表面具有一个束线接收孔,一第二管状部分从该束线接收孔的边缘向外突出。
优选地是,所说的第二管状部分是由两个弧形沟道元件构成的,这两个弧形沟道元件从所说的封闭表面伸出,作为所说束线接收孔的延伸部分。
此外,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包含至少一根辅助管,所说辅助管沿着与所说轴线Z错开的直线延伸,其中,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的一端通过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壁被引伸出来,而另一端突伸出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张开端之外。
优选地是,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具有加强装置。
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具有环形外表面,所说的加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细长的连接件,该细长的连接件把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的所说环形外表面与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壁相连。
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具有环形外表面,所说的加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细长的连接件,该细长的连接件把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的所说环形外表面与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壁相连。
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具有环形外表面,所说的加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纵向肋,所说纵向肋沿着与所说的至少一个细长连接件错开的直线延伸。
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具有一环形内表面,所说的加强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环形肋。
通常,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包括用于接收衬垫软管的辅助管和用于接收机罩线的辅助管。
适当地,所说的漏斗状部分的张开端具有一封闭表面,该封闭表面具有:第一辅助孔,束线接收孔,第二辅助孔,这些孔基本上沿着所说封闭表面的一条公共直径线呈中心对准,并且沿着所说的直径线按照所列次序排列,并且通过一开口通道相互连通,其中,第二管状部分从所说束线接收孔的边缘向外突伸出,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通过所说的第一和第二辅助孔向外伸出。
此外,所说的外部环形槽限定一第一槽壁部分和一第二槽壁部分,所说的第一槽壁部分基本上位于垂直于所说护环的所说轴线Z的一平面内,并且位于最靠近所说张开端的槽的侧面,所说的第二槽壁部分朝所说张开端倾斜,并且位于最靠近所说狭窄端的槽的侧面,因此当所说护环穿过所说通孔时,使所说的漏斗状部分被挤压在所说倾斜壁周围。
优选地是,所说的多个漏斗肋分别具有位于所说环形连接部分附近的第一端部和位于所说第二槽壁部分附近的第二端部,并且这些肋在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外表面上沿从所说的第一端部向所说的第二端部的众多方向辐射,所说的漏斗肋分别具有一最外表面,该最外表面具有一径向突起,该径向突起基本上从所说第一端部向所说第二端部减小。
通常,所说的这些肋分别具有一最外表面,所说的最外表面从所说漏斗肋的所说第一端部到一第一痕线与所说的轴线Z成一第一角θ1,当安装所说护环时,在所说的第一痕线处,所说的护环与所说的通孔的周边相接触,而所说的最外表面从所说第一痕线到一第二痕线构成一第二角θ2,该第二角θ2小于所说的第一角θ1,在所说的第二痕线处,所说的最外表面基本上达到所说第二壁部分的垂直于所说的轴线Z的径向距离的高度。
优选地是,所说的最外表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说轴线Z从所说第二痕线延伸到所说第漏斗肋的所说第二端部。
优选地是,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在所说第二痕线附近具有一周向凹槽。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布线系统,该布线系统包括用于安装车辆束线的一护环,所说的车辆束线包含一聚水区域,所说的护环具有轴线Z,并且所说护环包括一漏斗状部分和一管状部分,所说的管状部分通过一环形连接部分与所说的漏斗状部分相连,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具有大致呈圆锥形的壁和一张开端,所说的大致呈圆锥形的壁具有大致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说的的大致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漏斗肋和一外部环形槽,所说的外部环形槽具有一槽基,于是,所说的外部环形槽可与设置在车辆主体面板中的一通孔相接合,其中,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包括选自下面所列出的一组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装置,以便在安装所说束线时可以提高所说束线的灵活性和/或提高空间可利用性,所说的这组装置为:
一延伸管状部分,用于保持住所说束线的所说聚水区域;
一种这样的结构,即,这种结构使得沿着漏斗状部分的所说轴线Z的所说护环的长度可以被减小,从而使得所说束线可以基本上紧靠着所说面板进行布线;
一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位于环形连接部分附近的所说多个漏斗肋和所说的管状部分之间;
其中,所说的主体面板被设置在发动机室和乘客室之间,把包含有一束线的所说护环的所说管状部分从所说发动机室通过所说通孔插入到所说的乘客室,所说的通孔与所说的外部环形槽相配合,从而使所说的管状部分突入到所说乘客室内,并且该管状部分能与所说线束一起被弯曲。
优选地是,所说延伸管状部分从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朝着所说漏斗状部分的内部延伸。
此外,优选地是,所说的结构具有长度L,直径为D,所说的长度L是指沿着所说的轴线从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槽基到其狭窄端的距离,所说的直径D是指所说结构在垂直于所说轴线并通过所说槽基的平面上的直径,其中,比率L∶D被设定在1∶5至1∶3范围内。
此外,优选地是,所说的多个漏斗肋分别可具有位于所说环形连接部分附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这些漏斗肋在所说漏斗状部分的圆锥形外表面上从所说第一端部沿众多方向辐射,其中,所说的第一端部围绕所说的管状部分形成一环形空间,从而使得所说的管状部分能被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与所说的多个漏斗肋无关。
此外,优选地是,所说的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张开端具有一封闭表面,该封闭表面具有一个束线接收孔,一第二管状部分从该束线接收孔的边缘向外突伸出。
适当地是,所说的漏斗状部分包含至少一根辅助管,所说辅助管沿着与所说轴线Z错开的直线延伸,其中,所说的至少一根辅助管的一端通过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圆锥形壁被引伸出来,而另一端突伸出所说漏斗状部分的所说张开端之外。
此外,适当地是,所说的外部环形槽限定一第一槽壁部分和一第二槽壁部分,所说的第一槽壁部分基本上位于垂直于所说护环的所说轴线Z的一平面内,并且靠近所说张开端,所说的第二槽壁部分朝所说张开端倾斜,并且更靠近所说狭窄端,于是,当所说护环穿过所说通孔时,所说的漏斗状部分被挤压在所说倾斜壁周围。
在本发明中的护环的一些主要方面。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用的特征和方面。
在漏斗状部分内部设置所说管状部分的延伸部,该延伸部是所说第一管状部分的延伸,所说的管状部分的延伸部能容纳束线的聚水区域,在该聚水区域中,束线中所包含的电缆被相互粘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在该聚水区域中,通过吸收水份使聚水剂被固化,从而使所说的聚水区域可以被固定在护环内部。因此,从漏斗状部分突出的第一管状部分与束线一起能被容易地弯曲。
换句话说,聚水区域不再被容纳在当在乘客室中进行布线时必须被弯曲的第一管状部分中。采用这种结构,就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布线。
此外,延伸管状部分的圆柱形壁的厚度可以从其末端朝着第一管状部分增大,从而使延伸管状部分的束线保持力沿着相同的方向增大。于是,便可以防止延伸管状部分中的聚水区域移入到第一管状部分内,从而使束线与第一管状部分能被容易地一起弯曲。
此外,延伸管状部分和第一管状部分的内部直径可以被制成小于束线的外部直径,从而在更长的距离上把束线紧紧地保持住,从而提高了水密封性能。
此外,当在漏斗状部分的圆锥形表面上设置一些漏斗肋时,这些漏斗肋可以减小插入护环时所需的力。这些漏斗肋还可用于把护环保持在通孔中。
在上述结构中,在护环被插入之前,用于形成束线的电缆在生产线上利用聚水剂被粘附在一起。从而改善了后勤操作。
一旦束线穿过所说的护环,就可以把聚水剂注入到延伸管状部分中所容纳的电缆周围。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防拉裂肋来对延伸管状部分进行加强,这样就可以防止延伸管状部分翘起或撕裂,从而确保紧紧地扣紧在所说的束线上。这些防拉裂肋最好与漏斗状部分相连,以便使漏斗状部分变得不易变形。于是,就可以防止所说漏斗状部分的外表面和所说的外部环形槽发生变形,并且可使护环能更牢固地夹紧所说的主体面板。
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一些护环的长度与直径的比率L∶D通常为1,最小为1∶2(至于L、D的测量可见图3A)。因此,已知的这些漏斗状部分沿轴向具有细长的尺寸大小,并且从主体面板向布线室内突出过长。的确,一方面,漏斗状部分需要一定的强度来把护环保持在主体面板中,但是,另一方面,漏斗状部分又必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便可以被挤压通过主体面板的通孔。因此,护环不能坚硬或刚硬。在过去,漏斗状部分被做成柔性的,同时,通过加长来保持它的强度。
漏斗状部分可设置有一些漏斗肋。这样,当护环被安装时,只有漏斗状部分的漏斗肋与通孔相接触,而不是护环的整个表面与通孔相接触。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接触阻力。此外,设置在两个相邻漏斗肋之间的凹部区域能被挤压并通过所说的通孔。由于漏斗状部分一旦被安装到主体面板中,漏斗肋就给予漏斗状部分足够的强度,因此,漏斗状部分可以被缩短,使得比率L∶D在1∶5到1∶3的范围内。
上述范围是现有技术中广泛采用的护环的对应范围的大约一半。因此,护环所需要的空间也被大大减小了。于是,当束线穿过主体面板并且紧靠着主体面板布线时,就无需使束线形成一个大的环,从而节约了布线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固化的聚水区域不再被容纳在从漏斗状部分伸出的所说管状部分内。因此,所说的管状部分能与从中引出的束线一起被弯曲。此外,如上所述,漏斗状部分的从主体面板突出的部分被尽可能地缩短了。因此,穿过主体面板的束线能被弯曲,甚至可以紧靠着主体面板进行布线,从而不会损失任何重要的空间。
当护环被安装到通孔中时,设置在漏斗状部分上的漏斗肋可减小插入力。此外,当护环被安装时,该护环就能更牢固地被主体面板固定住:当束线被向外拉时,漏斗肋的端部就会抵靠着漏斗状部分的外表面,从而阻挡束线的移动,于是就可以防止通孔的周边与外部环形槽脱开。
用于连接漏斗状部分和管状部分的一连接部分可包括一薄的环形部分,所说的管状部分能围绕该薄的环形部分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与漏斗状部分无关。因此,即使束线被弯曲成一锐角,伴随着的管状部分也能随着这种移动进行移动。于是,便可以防止漏斗状部分和第一槽壁部分发生变形,从而确保护环和主体面板之间保持密封。
这种结构、用于容纳固化的聚水区域的所说的延伸管状部分以及漏斗状部分的特定结构,使得束线能被弯曲,并且能被布设在所说的主体面板周围,因此,提高了布设束线的灵活性和/或空间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护环可包括一根或多根辅助管,每根辅助管的一端在漏斗状部分的狭窄端附近从圆锥形壁中被引出,而另一端突伸出漏斗状部分的张开端之外。由于辅助管在张开端附近与漏斗状部分的内表面相连,因此,即使这些辅助管很细长,也可以防止这些辅助管发生弯曲。
此外,辅助管的环形外表面可设置有加强肋,所说加强肋沿圆周方向基本上平行,并且沿着轴向方向延伸,于是,可以防止所说辅助管发生弯曲。
当连接部分和加强肋都被设置在辅助管上时,在连接的纵向方向以及在非连接但被加强的纵向方向上,该辅助管被加强了,从而,可以完全避免辅助管发生任何弯曲。
当辅助管的弯曲被避免时,那么,就可以大大改善机罩线或衬垫软管的插入操作。而且,当用于容纳着前面所提到的线或软管的护环被安装到主体面板内时,机罩线/衬垫软管就不易发生弯曲。于是,衬垫软管能确保能确保水能平滑地流动,机罩释放线使得机罩(盖)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能更容易地进行。
从漏斗状部分引出的束线能穿过第二管状部分,并从第二管状部分的出口位置用带或胶包裹住。因此,束线被带或胶固定在第一管状部分以及第二管状部分的出口处。于是,能容易地把护环从主体面板两侧拉下来,这有利于护环的安装。
此外,由于辅助管被制成从封闭表面的孔突出,因此,辅助管抵靠着孔的周边,从而更能可靠地防止辅助管发生弯曲。
当辅助管的内部直径等于机罩线或衬垫软管的外部直径时,线或软管将不会被松脱,但缆线或软管将难以通过所说的辅助管。因此,每根辅助管在给定的位置设置有一些环形肋,这些环形肋使开口稍大于缆线的直径。这些环形肋减小缆线的自由度。此外,这些环形肋还可加强这些这些辅助管,从而有助于防止这些辅助管发生弯曲。
漏斗状部分的圆锥形外表面可设置有多个肋,这些肋从漏斗状部分的狭窄端向张开端沿各个方向辐射。优选地是,在狭窄端这些肋的末端与第一管状部分一起限定出一个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在第一管状部分的外表面上环绕着该第一管状部分延伸。
在这种结构中,当护环被插入主体面板的通孔内时,只有这些肋的最外表面与通孔的边缘相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减小接触表面和接触阻力,于是所需的推力也就更小了。已经提到过,在这个实施例中,漏斗肋的端面(末端)围绕着第一管状部分的外表面延伸。因此,当束线被安装在带有护环的主体面板通孔中并受到一个试图将束线拉出的作用力时,第一管状部分就朝着漏斗状部分移动。然后,漏斗肋的端面就会抵靠着第一管状部分的外表面,从而阻止第一管状部分继续移动,于是就可大大提高护环的保持力。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根据这些可选用的实施例,护环可以具有下列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一柔性管状部分,具有减小了的轴向长度和/或围绕管状部分形成的一环形空间,从而增大了布线的灵活性和/或空间可利用性;
通孔的密封,即使束线被弯曲,也不会影响该密封;
一根或多根辅助管,用于机罩线和/或衬垫软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对优选实施例所作的描述,并结合附图,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其中的优选实施例是非限定性的例子,在所说的附图中:
图1A是现有技术中的护环的纵向剖面图;
图1B是图1所示护环的通过管状部分中的聚水区域的剖面图;
图1C示意性地表示出了当束线沿着主体面板布线时现有技术中的护环的变形情况;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从护环的管状部分前方观看时所得的护环的端视图;
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纵向剖面图,图中表示出了长度L和直径D的定义情况;
图3B是另一个实施例的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的剖面图,图中表示出了环形连接部分;
图3C是图3B中的环形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中的沿着图2中的IV-IV线的纵向剖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延伸管状部分的放大的纵向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从漏斗状部分的前方观看时所得的护环的端视图;
图7是沿图3A/3B中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一个实施例中的延伸管状部分和漏斗状部分的放大的纵向剖面图;
图9是漏斗状部分和延伸管状部分的放大的剖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护环的外部环形槽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1是图4所示护环的一辅助管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纵向剖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护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护环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的护环的纵向剖面图,图中,束线被安装在汽车主体面板中;
图14B是图14A所示护环的容纳着一聚水区域的延伸管状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图3A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护环10被制造成单件形式,并且是由橡胶或弹性体制成的。该护环10包括一漏斗状部分12,该漏斗状部分12具有一圆锥形表面,该圆锥形表面具有:一张开端(较大直径的端部);一狭窄端;一第一管状部分11,从所说狭窄端向外延伸;一封闭表面20,位于所说的张开端。封闭表面20薄薄的,并且具有一连通道,该连通道与封闭表面的直径线基本上对齐。一第二管状部分21从一个束线接收孔突出,所说的束线接收孔被设置在所说连通道的中心部。一外部环形槽16被设置在所说漏斗状部分12的张开端附近。
在漏斗状部分12的圆锥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漏斗肋13。这些漏斗肋13在圆锥形外表面上从狭窄端沿各个方向辐射(即,与护环的主对称轴Z对齐地笔直地沿着圆锥形的轮廓延伸)。在漏斗状部分12内部设置有一延伸管状部分18。该延伸管状部分18与上面提到的第一管状部分11对齐并且相连接。
图3A所示的漏斗状部分12的长度为L,该长度L是指沿Z轴方向(沿着护环的主转动轴线)、在外部环形槽16的槽基16c的中心与漏斗状部分12的狭窄端(漏斗形部分12与管状部分11相连接的地方)之间的距离,该漏斗状部分12的直径为D,该直径D是指在垂直于前面所提到的轴线Z并经过所说外部环形槽16中心的平面上的直径距离。优选地是,长度L被缩短成使比率L∶D=1∶4。
上面所提到的延伸管状部分18包括一端部18c,该端部18c在漏斗形部分12内部延伸到这样一个平面处,即,所说平面经过位于漏斗形部分12的张开端附近的外部环形槽16。此外,延伸管状部分18和第一管状部分11的内部直径都被制造得小于所用束线W/H的外部直径。因此,所说的束线W/H就能被紧紧地固定住。此外,在延伸管状部分18的环形内表面上设置有例如三个平行的环形肋18a。这些肋18a被设置成沿着轴线Z相隔一定的间距。
此外,如图5所示,延伸管状部分18的圆柱形外表面18b朝着端部18c逐渐缩小,从而使该表面18b与轴线Z形成一外推角度θ。因此,从端部18c朝着该延伸管状部分18与第一管状部分11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说延伸管状部分18的厚度逐渐增大。如图3A,7,8所示,延伸管状部分18的环形外表面包括例如四条防拉裂肋19,这些防拉裂肋具有例如大致呈梯形的形状,用于防止拉裂。这些肋以规律的间距围绕所说的环形外表面设置。这些防拉裂肋19从前面提到的环形表面上突起,并且与漏斗状部分12的内表面相连接。
此外,在第一管状部分11的环形外表面上设置两条环形肋11a,这两条环形肋11a从漏斗状部分12上突起。所说管状部分11的环形端部具有两个凹口11b(见图4),这两个条凹口11b沿着直径方向相互对置。
如图10所示,外部环形槽16限定一第一槽壁部分16a和一第二槽壁部分16b,所说的第一槽壁部分16a位于最靠近张开端的一侧,所说的第二槽壁部分16b位于最靠近狭窄端的一侧。所说的第一槽壁部分16a和所说的第二槽壁部分16b横跨所说的槽基16c相互面对。在槽基16c上由一槽基突唇16f限定出两个槽基凹部16d,16e。
漏斗状部分12的圆锥形外表面具有例如八条漏斗肋13,这些漏斗肋13在圆锥表面上从漏斗部分12的狭窄端沿各个方向辐射。换句话说,这些漏斗肋13从第二槽壁部分16b朝着与第一管状部分11相连的狭窄端聚合,并且围绕管状部分11的外表面形成一环形空间V。
图2表示出了这些漏斗肋13始终具有相同的宽度(厚度),从而它们一起沿着张开的方向从第一管状部分11向第二槽壁部分16b扩展。因此,如图12所示,两个相邻的漏斗肋13在管状部分11附近靠得很近(见图3A,3B中的第一端部13a),而在第二槽壁部分附近却相隔较远(见图3A,3B中的第二端13c)。因此,两个相邻的漏斗肋13在漏斗状部分12的圆锥形表面上形成三角形的漏斗凹部14。每个漏斗凹部14在表面上都从漏斗状部分12的狭窄端向其张开端张开。
此外,漏斗肋13的端部13a被倾斜成与第一管状部分11的轴线Z基本平行,从而与第一管状部分11的环形外表面一起形成一空间V。
如图3A,3B所示,漏斗肋13的径向突起高度从其端部13a向第一环形痕线13b逐渐减小,在所说护环被安装时,在所说的第一环形痕线13b处,所说的护环10与主体面板P的通孔H的周边相接触。漏斗肋13的倾角(相对于轴线Z的倾角)从第一环形痕线13b向第二环形痕线13d逐渐减小,在所说的第二环形痕线13d处,漏斗肋13的径向突起高度达到第二槽壁部分16b的高度。从第二环形痕线13d至端部13c,所说的漏斗肋13基本上平行于漏斗状部分12的轴线Z延伸,从而形成一环形高台(例如,见图3)。如图10所示,所说的环形高台设置有一条V形断面的周向凹槽17,该周向凹槽17位于第二环形痕线13d的附近的一个位置。
如图6所示,漏斗状部分12的张开端具有一封闭表面20,该封闭表面20包括:一个束线接收孔;一第一辅助孔;一第二辅助孔。所说的第一辅助孔和第二辅助孔被设置在沿直径方向的对置侧。例如,这些孔沿着一公共的直径线(该直径线通过第一辅助孔和第二辅助孔的中心以及通过所说束线接收孔的中心即与轴线Z的交点)被对中。一第二管状部分21可由两个弧形沟道元件21b,21c形成,这两个弧形沟道元件21b,21c是所说束线接收孔圆形轮廓的侧部,并且从封闭表面20向外突出。
护环10被整体地设置有一辅助管22和一辅助管23,所说的辅助管22用于一衬垫软管,所说的辅助管23用于一机罩(盖)线/缆。
辅助管22,23的第一端22a,23a通过漏斗状部分12的漏斗凹部14被引出(见图4)。而第二端22b,23b通过封闭表面20向外突出。所说的第二端22b,23b包括封闭部分22c,23c,在使用之前要在线22d和23d上把封闭部分22c,23c切除掉。如图4所示,其中一根辅助管22的环形内表面设置有例如两个环形肋22e,而另一根辅助管的23的环形内表面设置有例如两个环形肋23e,这两个环形肋23e相对于护环的径向断面是倾斜的,并且比所说的环形肋22e向内延伸得更深。
如图6所示,辅助管22,23通过封闭表面20中的辅助孔24。每根辅助管22,23的外表面分别具有例如四个纵向肋22g,23g,这些纵向肋以一定的间距被设置在所说辅助管的周面上。这些辅助管22,23通过连接部分22f,23f被连接到辅助孔24的周边20a和漏斗状部分12上。
护环10按下述方式与束线W/H装配在一起。
一束线W/H是由一捆电缆构成的。在一生产线上把这些电缆捆绑在一起,并且利用聚水剂S把这些电缆粘附在预定区域。这样就形成了所说的束线W/H,然后把这样准备好的束线插入到所说的护环10内。
如图14A,14B所示,所说的预定区域被一泡沫片(图中未示)包裹着,以便提供一聚水区域A。然后,使束线W/H穿过第一管状部分11、延伸管状部分18、第二管状部分21,从而使得聚水区域A被容纳在延伸管状部分18内。位于第一管状部分11和第二管状部分21端部的这部分束线W/H被包裹起来,并且被各自的固定带部分T固定。
由于管状部分11和延伸管状部分18的内部直径被设计成小于束线W/H的外部直径,因此,当把束线插入时,束线就会沿着扩大的方向挤压这些管状部分,这样,就可以把束线牢固地固定在这些管状部分内。
图14B表示出了处于上述状态的延伸管状部分18的剖面图,其中,延伸管状部分18的内部环形肋18a被牢固地固定在束线W/H的环形外表面周围。采用这种结构,并利用聚水剂,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水密封效果。
护环10按下述方式被安装。护环10的管状部分11被从发动机室Y经设置在主体面板P中的通孔H插入乘客室X。
护环10的漏斗状部分12穿过所说的通孔H,直至到达漏斗肋13的第一环形痕线13b。当操作者感觉到在漏斗肋13和通孔H的周边的第一次接触时,操作者就进一步地推动所说的护环10,从而使漏斗肋13被压/挤,从而通过所说的通孔H。
由于位于肋13之间的漏斗凹部14被弯曲,因此,漏斗状部分12被平缓地收缩。与此同时,由于漏斗肋13的倾角被减小,因此,只用很小的作用力就能把护环10插入。
当漏斗肋13的最外表面前进通过所说通孔H并靠近外部环形槽16的第二槽壁部分16b时,通孔H的周边就装配到周向凹槽17内,于是,操作者就会感觉到在一环形痕线13d处发生的第二次接触。从那里开始,漏斗肋13的最外表面就平行于护环10的轴线Z延伸,从而使第二槽壁部分16b被笔直地引导通过所说的通孔H。在第二次接触之后,只需要简单地把护环10推入到所说的通孔H内,就可使主体面板P平滑地装配到外部环形槽16内。
由于通孔H的周边把漏斗肋13的最外表面向下挤压,并且漏斗状部分12被挤压,因此,第二槽壁部分16b的环形外表面就会通过所说的通孔H。然后,漏斗状部分12被弹性地恢复到它的初始尺寸大小,通孔H的周边配合进入到外部环形槽16内,第二槽壁部分16b和第一槽壁部分16a就在对应侧把主体面板P扣紧。此外,通孔H的周边被突起16f扣紧,于是,护环10就被密封地固定在所说的通孔H中。采用这种方式,只需要一个单向动作就可以把护环10安装到主体面板P的通孔内。
此外,在漏斗状部分12内延伸管状部分18环绕着束线W/H聚水区域A。在所说的聚水区域,聚水剂S被固化。因此,聚水区域A不是位于从漏斗状部分12突入乘客室X内的第一管状部分11中。因此,在乘客室X内,束线W/H能与第一管状部分11一起能被自由地弯曲。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护环10的轴向长度被减小了。因此,漏斗状部分12向乘客室X突出得更小,管状部分11在顶上与主体面板P不远离。因此,被容纳在管状部分11内的束线能容易地沿着主体面板P布线。
因此,在乘客室内,束线可以获得更大的布线自由。
管状部分18的环形外表面从与管状部分11的连接部分向延伸管状部分18的端部18c逐渐缩小。换句话说,延伸管状部分18的紧固力沿着轴线Z朝管状部分11逐渐增大。这样就可以防止聚水区域向管状部分11移动。把聚水剂S例如硅树脂涂到束线的对应电缆周围,在大约20秒至30秒内便可形成一聚水区域。当这些电缆穿过护环10时,有时会发生聚水区域未足够固化的问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说的紧固力也能防止聚水剂S流入第一管状部分11内。因此,第一管状部分11仍能保持柔性,同时,束线W/H可以被弯曲,以便进行布线。
此外,由于所说的紧固力沿轴向变化,因此,聚水区域中所容纳的聚水剂S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从而聚水剂能均匀地分散到电缆之间。
延伸管状部分18还由防拉裂肋19来进行加固,所说的这些防拉裂肋19例如大致呈梯形。这些肋一方面防止延伸管状部分18被翘起或被拉起,另一方面这些肋用于确保把所说束线装在该延伸管状部分内。这些防拉裂肋19还与漏斗状部分12相连接,从而,即使当所安装的束线W/H被用力拉扯时,所说的漏斗状部分12也不几乎会发生变形,因此可以防止外部环形槽16与通孔H的周边脱离。
此外,设置在第一管状部分11和漏斗肋13的端部13a之间的环形空间V还可以防止在这些部分之间发生相互干扰。这又可使束线W/H和管状部分11能容易地被一起弯曲。因此,当为了布线而要把束线W/H弯折时,所说的管状部分11也能被弯折。
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因此,如果护环发生变形的话,那么,可以防止护环的变形到达位于外部环形槽16与主体面板P之间的装配区域。
由于管状部分11和延伸管状部分18的内部直径小于束线W/H的外部直径,因此,束线W/H能被紧紧地固定在管状部分11和延伸管状部分18中,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水密封性能。
此外,延伸管状部分18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环形肋18a,这些环形肋18a牢固地固定住所说的束线W/H,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水密封性能。
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的圆锥形外表面上的漏斗肋13可以减小所需的插入力,从而改善了插入操作。此外,漏斗肋13的端部在管状部分11的外表面周围延伸。因此,当束线W/H被拉向发动机室时,这些端部就会抵靠在管状部分的外表面上,从而能可靠地防止束线W/H发生移动,并且能可靠地防止护环10脱离通孔H。
在第三实施例中,漏斗肋13的端部13a是倾斜的,从而在侧剖图中看,在第一管状部分周围形成环形空间V,这些端部13a在第一管状部分的外表面上平行于第一管状部分的轴线Z延伸。
此外,一内部环形凹部12X被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的内表面中,并且位于与所说的环形空间V相对的位置。因此,漏斗状部分12在其狭窄端形成一环形连接部分25,该环形连接部分25把漏斗状部分12连接到所说的管状部分上。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25很薄,并且由环形空间V和内部环形凹部12X限定而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管状部分11就能相对所说的漏斗状部分被容易地弯曲,而管状部分11的这种弯曲对漏斗状部分不会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管状部分11能绕着环形连接部分25发生弯曲,而这种弯曲独立于漏斗状部分12之外。由于管状部分的这种移动对漏斗状部分12没有影响,因此,外部环形槽部分16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形,从而能使主体面板的密封保持不变。
此外,当漏斗状部分穿过通孔时,环形连接部分25使得漏斗状部分能容易地被挤压。因此,环形连接部分25构成了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漏斗凹槽14中的辐射槽的另一种可选的方案或一种附加方式。
在第四实施例中,辅助管22被用于穿过衬垫软管,辅助管23被用于穿过一机罩(盖)线/缆。在漏斗状部分12的张开端可以压印上字符“W”和“H”,用于分别表示衬垫软管和机罩缆线,以避免路线错误。
正如已经提到过的那样,用于把漏斗状部分12的张开端封闭住的封闭表面20是由一薄膜制成的,并且在其中心区域被开有孔(即,束线孔)。第二管状部分21是由两个弧形沟道元件21b,21c构成的(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些开口通道),这些弧形沟道元件穿过所说的束线孔。在每条所说的开口通道的延伸部分中设置一辅助孔24,并且辅助管22,23穿过各自的辅助孔24。辅助管22,23的端部22b,23b形成封闭端部22c,23c,当缆线穿过时可以沿着切割线22d,23d把这些封闭端部切去。
同时,如图4所示,辅助管22的圆柱形内表面设置有两个环形肋22e,用于对软管进行固定。另一方面,辅助管23的圆柱形内表面设置有两个环形肋23e(见图11),这两个环形肋23e是倾斜的(相对于轴线Z而言),并且被设置得高于所说的环形肋22e。
如图6所示,每根辅助管22,23都通过连接部分22f或23f分别与封闭表面20和漏斗状部分12的内表面相连。此外,那些位于连接部分22f,23f轴线外侧的辅助管22,23的圆柱形外表面部分都分别设置有四个纵向肋22g,23g。这些纵向肋在圆周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间隔开,并沿着轴向方向延伸。这些连接部分22f,23f和纵向肋22g,23g可以防止辅助管22,23发生弯曲,其中所说的辅助管22,23通常长而且直径小。
在护环10被安装到通孔H中之后,把一机罩线和一衬垫软管分别穿入辅助管23,22。由于这些辅助管22,23通过连接部分22f,23f被固定到漏斗状部分12和封闭表面20上,并且被纵向肋22g,23g进一步加强,因此,对软管或缆线的操作不会使辅助管23,22发生弯曲。因此,就可以使小尺寸的机罩线50和易弯的衬垫软管51平滑地通过。此外,由于所述线和软管穿过由内部环形肋22e,23e形成的一小开口,因此可以防止它们在内部发生格格作响。
于是,护环10可以防止这些易于弯曲的辅助管发生弯折。此外,还能容易地安装机罩线和衬垫软管,而且一旦被安装,就可以被牢固地固定住,而且不会发生弯折。
如上所述,形成于电缆(这些电缆构成束线)之间的聚水区域被设置在在漏斗状部分内部延伸的所说延伸管状部分中,而不是设置在从漏斗状部分向外延伸管状部分中。因此,束线能容易地与所说的管状部分一起被弯曲,从而提高了布线的灵活性。
特别是,沿着纵向部分的纵轴线Z看,延伸管状部分的外表面从它的端部朝着与管状部分相连的部分逐渐缩小。因此,延伸管状部分在与管状部分相连的部分处的夹紧力要大于在其端部处的夹紧力。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从而可以防止聚水区域朝所说的管状部分移动,于是在布线时,所说的管状部分可以被容易地弯曲。
此外,在延伸管状部分18的轴线Z周围以一定间隔设置一些防拉裂肋19,这些防拉裂肋19从延伸管状部分18的圆柱形外表面向漏斗状部分的内表面延伸。这样,就可以防止延伸管状部分18向上翘起,从而提高了束线的密封性能。同时还可以防止漏斗状部分上的外部环形槽发生变形,从而能把护环牢固地固定在主体面板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护环可具有减小了的长度,从而,可以减小由护环所占的空间。当只能获得有限的空间时,这种长度缩短了的护环就非常有用。此外,当束线穿过通孔之后必须沿着主体面板P进行布线时,采用这种结构紧凑的管状部分就可以实现这种布线,而且无需形成一大回转。
采用一种专门设计的延伸管状部分,上面的结构还可以提高布线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此外,由于在漏斗肋的端部和所说的管状部分之间设置了一环形空间,因此,可以防止当束线与所说管状部分被一起弯折时所说管状部分与所说的漏斗肋发生干涉。因此,所说的管状部分可以与束线一起被容易地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与漏斗状部分无关。
这种结构的另外一些优点在于,如果护环发生变形,那么,可以防止护环的变形到达主体面板的通孔与外部环形槽相配合的区域,因此,管状部分的弯曲不会损坏它们之间密封。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设置在所说的管状部分11和漏斗肋之间的环形连接部分25使得所说的管状部分可以围绕所说的环形连接部分25发生弯曲,并且不会使漏斗状部分12发生变形。从而,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上的外部环形槽16也不会发生变形,于是,主体面板可以被牢固地密封住,使得水不能渗透入乘客室内。
此外,延伸管状部分11能与束线W/H一起被弯折成一锐角。这种结构与减短了长度的管状部分11相配合,就可以提高在乘客室内布线的灵活性。
此外,漏斗肋13的端部13a围绕着管状部分11并且在管状部分11的外表面上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当束线被向外拉时,漏斗肋13的端部13a就会抵靠着管状部分11的外表面,从而可防止束线移动。这样,就可进一步地防止护环10与通孔发生脱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机罩线和衬垫软管被固定在护环内时,利用连接部分和/或肋可防止容纳着这些线和软管的辅助管发生弯折。因此,尽管这些辅助管小且长,但是,机罩线和衬垫软管仍能容易地被安装到这些管内。此外,由于对这些辅助管进行了加强,以便使这些辅助管保持笔直,因此,可以防止所安装的机罩线和衬垫软管发生弯曲。结果是,衬垫软管可确保水能平滑地流动,机罩线可以改善机罩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Claims (22)

1、一种用于安装车辆束线的护环(10),该车辆束线中包含一聚水区域(A),所述护环(10)具有一轴线(Z),并且包括一漏斗状部分(12)和一管状部分(11),所述管状部分(11)通过一环形连接部分(25)与所述漏斗状部分(12)相连,所述漏斗状部分(12)具有呈圆锥形的壁和一张开端,所述呈圆锥形的壁具有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漏斗肋(13)和一外部环形槽(16),所述外部环形槽(16)具有一槽基(16c),于是,所述外部环形槽(16)可与设置在车辆主体面板(P)中的一通孔(H)相接合,其中:所述漏斗状部分(12)包括延伸管状部分(18),适于在安装时保持住所述束线的所述聚水区域(A),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从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向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内侧延伸,并且,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包括一圆柱形壁和一端部(18c),所述端部远离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其中,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的所述圆柱形壁的厚度从所述端部(18c)向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管状部分(11)和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所具有的内部直径小于待被安装的所述束线的外部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具有一圆柱形外表面(18b),该圆柱形外表面具有防拉裂肋(19),所述防拉裂肋(19)沿着所述延伸管状部分(18)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防拉裂肋(19)与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圆锥形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多个漏斗肋(13)分别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附近的第一端部(13a)和第二端部(13c),并且这些漏斗肋(13)在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圆锥形外表面上从所述第一端部(13a)辐射,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3a)围绕所述管状部分(11)形成一环形空间(V),从而使得所述管状部分(11)能被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与所述多个漏斗肋(13)无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包括一环形凹部(12X),该环形凹部被设置在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圆锥形内表面上与所述环形空间(V)对置的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3a)具有突起,该突起垂直于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大于所述第二端部(13c)的突起,当在一纵向剖面看时,所述第一端部(13a)沿着所述管状部分(11)平行于所述轴线(Z)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3a)具有突起,该突起垂直于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呈圆锥形的外表面,大于所述第二端部(13c)的突起,当在一纵向剖面看时,所述第一端部(13a)沿着所述管状部分(11)平行于所述轴线(Z)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张开端具有一封闭表面(20),该封闭表面(20)具有一束线接收孔,一第二管状部分(21)从该束线接收孔的边缘向外突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第二管状部分(21)是由两个弧形沟道元件(21b,21c)构成的,这两个弧形沟道元件从所述封闭表面(20)突伸出,并作为所述束线接收孔的延伸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漏斗状部分(12)包含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所述辅助管沿着与所述轴线(Z)错开的直线延伸,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的一端(22a,23a)通过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圆锥形壁被引伸出来,而另一端(22b,23b)突伸出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张开端之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具有加强装置,该加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细长的连接件(22f,23f)。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具有环形外表面,所述加强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细长的连接件(22f,23f)把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的所述环形外表面与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圆锥形壁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具有环形外表面,所述加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纵向肋(22g,23g),所述纵向肋沿着与所述至少一个细长连接件(22f,23f)错开的直线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具有一环形内表面,所述加强装置包括在其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环形肋(22e,23e)。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包括用于接收衬垫软管的辅助管和用于接收机罩线的辅助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张开端具有封闭表面(20),该封闭表面(20)具有:第一辅助孔(24),束线接收孔,第二辅助孔(24),这些孔沿着所述封闭表面(20)的一条公共直径线呈中心对准,并且沿着所述直径线按照所列次序排列,并且通过一开口通道相互连通,其中,一第二管状部分(21)从所述束线接收孔的边缘向外突伸出,所述至少一根辅助管(22,23)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孔(24)向外突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外部环形槽(16)限定一第一槽壁部分(16a)和一第二槽壁部分(16b),所述第一槽壁部分(16a)位于垂直于所述护环的所述轴线(Z)的一平面内,并且位于最靠近所述张开端的槽的侧面,所述第二槽壁部分(16b)朝所述张开端倾斜,并且位于最靠近所述狭窄端的槽的侧面,于是,当所述护环(10)穿过所述通孔(H)时,所述漏斗状部分(12)被挤压在所述倾斜壁周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多个漏斗肋(13)分别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连接部分(25)附近的第一端部(13a)和位于所述第二槽壁部分(16b)附近的第二端部(13c),并且这些肋(13)在所述漏斗状部分(12)的所述圆锥形外表面上沿众多方向从所述第一端部(13a)向所述第二端部(13c)辐射,所述漏斗肋(13)分别具有一最外表面,该最外表面具有径向突起,该径向突起从所述第一端部(13a)向所述第二端部(13c)减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漏斗肋(13)分别具有一最外表面,所述最外表面从所述漏斗肋(13)的所述第一端部(13a)到一第一痕线(13b)与所述轴线(Z)成第一角θ1,当安装所述护环时,在所述第一痕线(13b)处,所述护环与所述通孔(H)的周边相接触,而所述最外表面从所述第一痕线(13b)到一第二痕线(13d)构成一第二角θ2,该第二角θ2小于所述第一角θ1,在所述第二痕线(13d)处,所述最外表面达到所述第二壁部分(16b)的垂直于所述轴线(Z)的径向距离的高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最外表面平行于所述轴线(Z)从所述第二痕线(13d)延伸到所述漏斗肋(13)的所述第二端部(13c)。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漏斗状部分(12)在所述第二痕线(13d)附近具有一周向凹槽(17)。
22、一种布线系统,该布线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护环(10),其中,所述主体面板(P)被放置在一发动机室(Y)和一乘客室(X)之间,包含有一束线的所述护环(10)的所述管状部分(11)从所述发动机室(Y)通过所述通孔(H)插入到所述乘客室(X)中,所述通孔(H)与所述外部环形槽(16)相接合,从而使所述管状部分(11)突入到所述乘客室(X)内,并且该管状部分(11)能与所述线束一起被弯曲。
CN200310118845.2A 2002-11-29 2003-11-28 用于束线的护环 Expired - Lifetime CN12733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8806/02 2002-11-29
JP348857/2002 2002-11-29
JP348806/2002 2002-11-29
JP348770/02 2002-11-29
JP348718/2002 2002-11-29
JP348770/2002 2002-11-29
JP348718/02 2002-11-29
JP348857/02 2002-11-29
JP2002348770A JP2004187354A (ja) 2002-11-29 2002-11-29 グロメット
JP348887/2002 2002-11-29
JP2002348887A JP4026486B2 (ja) 2002-11-29 2002-11-29 グロメット
JP2002348806A JP2004187356A (ja) 2002-11-29 2002-11-29 グロメット
JP2002348718A JP3985670B2 (ja) 2002-11-29 2002-11-29 グロメット
JP348887/02 2002-11-29
JP2002348857A JP4029722B2 (ja) 2002-11-29 2002-11-29 グロメ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1735A CN1511735A (zh) 2004-07-14
CN1273333C true CN1273333C (zh) 2006-09-06

Family

ID=32303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10118845.2A Expired - Lifetime CN1273333C (zh) 2002-11-29 2003-11-28 用于束线的护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897380B2 (zh)
EP (1) EP1424245B1 (zh)
CN (1) CN1273333C (zh)
DE (1) DE60303658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667B (zh) * 2007-04-19 2014-06-25 福士汽车配套部件责任有限公司 在穿壁区域用于介质导管的连接装置以及壁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4941B2 (en) * 2004-03-10 2012-01-31 Truck-Lite Co., Llc Vehicle mini lamp retrofit attachment assembly
US7819566B2 (en) * 2004-03-10 2010-10-26 Truck-Lite Co., Inc. Vehicle mini lamp mounting assembly
US7572043B2 (en) * 2004-03-10 2009-08-11 Truck-Lite Co., Inc. Anti-theft vehicle mini lamp
US7244085B2 (en) * 2004-04-26 2007-07-1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astener assembly
JP4326448B2 (ja) * 2004-10-25 2009-09-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取出構造
JP4412148B2 (ja) * 2004-10-26 2010-0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DE102005025780A1 (de) 2005-06-04 2006-12-14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 Co Kg Abdichtelement zur Abdichtung eines strangförmigen Körpers in einem Durchbruch einer Wand
US7695041B2 (en) * 2006-03-31 2010-04-13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Grommet configured for supporting seal strip
JP4933854B2 (ja) * 2006-07-20 2012-05-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該グロメットの成形方法
JP4984862B2 (ja) * 2006-12-06 2012-07-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を用いた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5266670B2 (ja) * 2007-06-13 2013-08-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191178B2 (ja) * 2007-07-04 2013-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US8487188B2 (en) * 2008-02-01 2013-07-1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JP5098827B2 (ja) * 2008-06-03 2012-12-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176698B2 (ja) * 2008-06-03 2013-04-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DE102008002616A1 (de) * 2008-06-24 2009-12-31 Robert Bosch Gmbh Kabeltülle für Handwerkzeugmaschine
US20100291782A1 (en) * 2009-05-18 2010-11-18 Wade Ryan C Gromme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022304B2 (en) * 2009-06-05 2011-09-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rommet
JP5397256B2 (ja) * 2010-02-15 2014-01-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5365569B2 (ja) * 2010-04-01 2013-12-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5408043B2 (ja) * 2010-06-07 2014-0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553113B2 (ja) * 2011-01-14 2014-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2180130A (zh) * 2011-04-16 2011-09-14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身、驾驶室用管线路防水密封装置
US20140300062A1 (en) * 2011-10-31 2014-10-09 Hi-Lex Corporation Seal Structure
US8530761B2 (en) * 2011-12-06 2013-09-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rommet with service port having two closed ends
JP5931465B2 (ja) * 2012-01-23 2016-06-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の取付構造
JP5891961B2 (ja) * 2012-06-11 2016-03-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BR102013000076A2 (pt) * 2013-01-02 2014-08-19 Bosch Do Brasil Conector para chicote elétrico de veículo automotores com terminais através de um flange
CN103280747A (zh) * 2013-05-24 2013-09-04 国家电网公司 双电缆用电缆皮套
US9306380B2 (en) 2013-08-13 2016-04-0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Grommet for cable hanger
JP6302829B2 (ja) * 2014-12-10 2018-03-28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グロメット
US9769551B2 (en) 2014-12-31 2017-09-19 Skullcandy, Inc. Method of connecting cable to headphone, and headphone formed using such methods
EP3266083B1 (de) * 2015-03-03 2020-08-26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Dichtungstülle und kabeldurchführung mit einer dichtungstülle
US10131295B2 (en) 2016-01-06 2018-11-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grommet to wiring
JP2017169424A (ja) * 2016-03-18 2017-09-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US10414353B2 (en) * 2017-02-07 2019-09-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rommet with tie-strap tower
JP6770924B2 (ja) * 2017-05-25 2020-10-2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グロメット
US10211562B2 (en) 2017-06-01 2019-02-19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P3572700A1 (de) * 2018-05-24 2019-11-27 Wagner Group GmbH Wand- oder deckendurchführung für ein ansaugpartikelerkennungssystem
JP6854261B2 (ja) * 2018-06-22 2021-04-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DE102018213483A1 (de) * 2018-08-10 2020-02-13 Icotek Project Gmbh & Co. Kg Tülle
CN111152740A (zh) * 2018-11-07 2020-05-1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过线机构
JP7167729B2 (ja) * 2019-01-21 2022-11-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998915B2 (ja) * 2019-05-09 2022-01-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77025B2 (ja) * 2019-10-07 2022-11-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268576B2 (ja) * 2019-10-30 2023-05-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7327097B2 (ja) * 2019-11-14 2023-08-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部材
US11626716B2 (en) * 2019-12-20 2023-04-11 Raymond & Lae Engineering, Inc. Floor grommet
JP7077347B2 (ja) * 2020-02-17 2022-05-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10258B2 (ja) * 2020-02-18 2022-08-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1181741A1 (ja) * 2020-03-09 2021-09-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ユニット
CN113036512B (zh) * 2021-03-03 2022-06-07 南京高达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WO2023208931A1 (de) * 2022-04-26 2023-11-02 Hauff-Technik Gmbh & Co. Kg Verwendung einer leitungsdurchführung
KR20230153005A (ko) * 2022-04-28 2023-11-06 콘티넨탈 오토모티브 게엠베하 차량용 그로밋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77404A (en) * 1967-03-31 1970-01-14 Light & Power Accessories Comp Cable Gland for Electric Cable
US4901398A (en) * 1988-02-23 1990-02-20 Societe Anonyme: Societe des Ateliers de Constructions Mecaniques: Lucien Durand Process and machine for pulling off belly strips from a hog carcass
FR2725302B1 (fr) 1994-09-30 1997-03-14 Sediver Un isolateur electrique equipe de fibres optiques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3476576B2 (ja) * 1995-02-06 2003-12-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3384256B2 (ja) 1996-08-01 2003-03-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の製造方法
JP3175647B2 (ja) 1997-07-04 2001-06-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H11341650A (ja) * 1998-05-20 1999-12-10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JP3346412B2 (ja) 2000-09-22 2002-1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US6495767B2 (en) 2000-09-22 2002-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DE60107345T8 (de) 2000-09-22 2005-08-1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Durchgangstülle
EP1190914B1 (en) 2000-09-22 2004-03-3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FR2826091B1 (fr) 2001-06-14 2003-08-29 C F Gomma Barre Thomas Piece d'etancheite pour la traversee d'un faisceau electrique a travers l'ouverture d'une paroi
JP2003032856A (ja) * 2001-07-18 2003-01-31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667B (zh) * 2007-04-19 2014-06-25 福士汽车配套部件责任有限公司 在穿壁区域用于介质导管的连接装置以及壁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24245A2 (en) 2004-06-02
US20040154819A1 (en) 2004-08-12
DE60303658T2 (de) 2006-12-14
US6897380B2 (en) 2005-05-24
EP1424245A3 (en) 2004-12-01
EP1424245B1 (en) 2006-02-22
DE60303658D1 (de) 2006-04-27
CN1511735A (zh) 2004-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3333C (zh) 用于束线的护环
CN1171367C (zh) 用于保持和引导穿过细长物体的方法和装置
CN1658437A (zh) 防水接线器
CN1304224C (zh) 气体发生器
CN1977434A (zh) 用于覆盖伸长物体的方法和用于覆盖所述伸长物体的装置
CN1150535A (zh) 电动真空吸尘器
CN86103655A (zh) 一种用于保护电缆接头的保护套及其方法
CN1710756A (zh) 屏蔽连接器及其与屏蔽导体通路的连接方法
CN1667890A (zh) 屏蔽线束的制造方法和屏蔽电缆及其端部结构
CN1747269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543694A (zh) 导体系统
CN1515128A (zh) 车辆用扬声器及其安装结构
CN1609500A (zh) 高压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619906A (zh) 防护连接件
CN1403823A (zh) 轮速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端子及焊接端子和电线的方法
CN1589374A (zh) 装在螺杆上的安装件和螺母
CN108233289B (zh) 护线套以及带护线套的线束
CN1269260C (zh) 被覆线的止水结构
CN1046642A (zh) 电缆接头护套,用来完成电缆接头的装置的构件,以及包括所述护套的接头
EP2051336A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JP2017229190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668412A (zh) 对接接头制造方法,对接接头,弯曲件制造方法、及摩擦搅动接合法
JP2014022044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CN1789068A (zh) 用于输送燃料的管道结构、适用在该管道结构中的用于输送燃料的树脂管及其生产方法
CN1396081A (zh) 旋转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