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6512B -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6512B
CN113036512B CN202110234777.4A CN202110234777A CN113036512B CN 113036512 B CN113036512 B CN 113036512B CN 202110234777 A CN202110234777 A CN 202110234777A CN 113036512 B CN113036512 B CN 113036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pipe
stainless steel
heat
resis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47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6512A (zh
Inventor
陶金
蒋守华
郑华泽
高利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Gaoda Pip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Gaoda Pip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Gaoda Pip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Gaoda Pip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477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65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6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6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6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6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Landscapes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锈钢管和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属于不锈钢管及其在智能汽车中应用的技术领域,其中不锈钢管包括中间连接管部、进线管部和出线管部,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包括不锈钢管、线扎、阻水单元和蓄水单元。本发明不锈钢管解决了在汽车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布置连接二者舱室中连接器以及穿过舱室间的车身面板中线孔的线扎所面临的在车身面板处可能因振动发生轴向位移而导致其位置变动影响阻水材料位置变动,进而引发阻水材料的阻水效果降低,该不锈钢管也解决了线扎的外周表面与车身面板的线孔孔壁贴合紧密度本身就难以做到非常高的程度,又二者间存在轴向运动,因而线扎与车身面板间的阻水性也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不锈钢管及其在智能汽车中应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不锈钢管和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通过表面带有线孔的车身面板将二者分隔开,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通常在二者之间布置穿过车身面板上线孔且数量在两根以上的电线,该电线通过胶带绑扎成线扎,线扎的端头中各个电线彼此分离并连接至连接器,从而在电线之间产生空隙,由于发动机舱内存在受水影响区域,而该线扎在布置时由于现有汽车的空间结构设计而无法做到避过该受水影响区域,因此线扎的空隙中还是会引入水,汽车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将空气从发动机舱引入乘客舱的负压,该负压会促使线扎中空隙的水从发动机舱引入乘客舱,乘客舱内乘客乘坐区域积水过多,会影响乘客舱的正常使用,目前,普遍采用在车身面板的线孔位置处设置往线扎的空隙进行延伸、填塞的阻水材料,以用于阻止线扎的空隙中运动而来的水,线扎直接穿插在车身面板的线孔中,汽车在运动时会伴随着振动,容易导致线扎在车身面板的线孔内发生轴向位移,因而线扎与车身面板间的稳固性较差,当然这也会导致阻水材料从车身面板上分离而使得阻水材料阻水效果显著降低,再者,线扎的外周表面与车身面板的线孔孔壁贴合紧密度本身就难以做到非常高的程度,又二者间存在轴向运动,因而线扎与车身面板间的阻水性也较差。这些因素均影响线扎在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布置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其中,不锈钢管解决了在汽车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布置连接二者舱室中连接器以及穿过舱室间的车身面板中线孔的线扎所面临的在车身面板处可能因振动发生轴向位移而导致其位置变动影响阻水材料位置变动,进而引发阻水材料的阻水效果降低的问题,同时,该不锈钢管也解决了线扎的外周表面与车身面板的线孔孔壁贴合紧密度本身就难以做到非常高的程度,又二者间存在轴向运动,因而线扎与车身面板间的阻水性也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锈钢管,包括:
中间连接管部,其外周表面具有与车身面板上的线孔相卡接的卡接凹口,所述车身面板是汽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且作为二者分隔板;
进线管部,其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发动机舱内而连接端与所述中间连接管部的第一连接端口相接合;
出线管部,其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内,所述出线管部外周表面与所述中间连接管部的第二连接端口内径管壁相接合;
所述中间连接管部和所述进线管部二者内部共同形成线布置通道;
所述出线管部的第二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线布置通道内,所述出线管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线布置通道相连通且二者中轴线相重合;以及
所述出线管部在位于所述线布置通道内的部分管段内具有布置阻水单元的第一区域;
所述出线管部内具有布置蓄水单元的第二区域;
所述出线管部在位于所述汽车的乘客舱内的部分管段上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出线管部的管身上半周侧以及所述出线管部的第二区域的正上方;
所述出线管部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线布置通道的内侧壁保持流动通道;
所述中间连接管部内底部具有与所述流动通道相连通的蓄水区域。
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总面积大于所述阻水单元的截面面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包括:
不锈钢管,其卡接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车身面板的线孔处,其中,所述不锈钢管中进线管部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汽车的发动机舱内而出线管部的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内;
线扎,其穿过所述不锈钢管的线布置通道以及出现管部内部,所述线扎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发动机舱和所述乘客舱的连接器;
阻水单元,其呈管状且套接在所述线扎上且位于所述不锈钢管中出线管部的第一区域内,所述阻水单元由阻水材料制成;以及
蓄水单元,其呈管状且套接在所述线扎上且位于所述不锈钢管中出线管部的第一区域内,所述蓄水单元由吸水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
耐热管;
耐热片,其包覆连接在所述耐热管的外侧管壁上;
所述线扎设置在所述耐热管的内部远离外部热源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耐热管内;
所述耐热管内部在所述线扎与靠近外部热源的管壁之间区域形成第一空气层。
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管的管壁上具有多个由内而外凸出且间隔设置的谷峰段且在相邻两个谷峰段之间形成谷底段,所述耐热片包覆连接在所述耐热管的谷峰段上,所述线扎设置在所述耐热管的远离外部热源的谷底段上,所述耐热管的谷底段与所述耐热片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
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
耐热管,其沿着所述线扎的外周表面周向布置多个;
耐热片,其包覆连接在所述多个耐热管的外侧管壁上;以及
所述线扎位于所述耐热片内。
在本发明不锈钢管实施例中采用特殊形状的不锈钢管作为载体来搭载处于汽车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线扎,并利用该不锈钢上的卡接凹口使不锈钢管能够固定在车身面板的线孔位置,该卡接方式结构简单,避免不锈钢管在车身面板在线孔处发生轴向位移,线扎从不锈钢管内部穿插布置并不直接与车身面板上的线孔相接触,解决了线扎的外周表面与车身面板的线孔孔壁贴合紧密度本身就难以做到非常高的程度,又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振动,促使二者间存在轴向运动的问题,消除了线扎与车身面板间直接插装而导致针对线扎内水的阻水性差的缺陷;本发明不锈钢管实施例在不锈钢管内部第一区域布置以用于布置阻水单元,利用阻水单元的阻水特点,具体在出线管部的第一区域进行阻挡,达到阻止线扎间隙中的水从发动机舱进入乘员舱的乘客乘坐区域内的目的;再者,将阻水单元布置在出线管部的第一区域,即便因汽车振动而导致线扎轴向位移,由于阻水单元在出线管部中,出线管部中的第一区域为阻水单元的移动提供合理移动区间,不会降低阻水单元的阻水效果,解决了在汽车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布置连接二者舱室中连接器以及穿过舱室间的车身面板中线孔的线扎所面临的在车身面板处可能因振动发生轴向位移而导致其位置变动影响阻水材料位置变动,进而引发阻水材料的阻水效果降低的问题;线扎在整个不锈钢管穿插过程中依次通过线布置通道、出线管部内部,并且出线管部的内部空间和与线布置通道二者中轴线相重合,那么线扎可以笔直地穿过线布置通道、出线管部内部,操作简单;其中,不锈钢管中的进线管部和出线管部可以为线扎提供保护,增强线扎的结构完整性,保持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尤其对于布置在发动机舱内温度较高、受水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中的线扎部分线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实施例中采用阻水单元阻止线扎间隙中水由发动机舱进入乘客舱,并利用蓄水单元的吸水特点进行吸水,显著增强了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所具有的阻止线扎的空隙中水由汽车的发动机舱进入乘客舱内,避免乘客舱内乘客乘坐区域积水过多而影响正常使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不锈钢管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不锈钢管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着图3中B—B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5为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中将线扎布置在外部热源附近的工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6为沿着图5中A-A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7为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第三实施例中将耐热片包覆在线扎和耐热管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不锈钢管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不锈钢管,包括:中间连接管部10、进线管部20和出线管部30,中间连接管部10、进线管部20和出线管部30均呈管状,而线扎70为实现汽车的发动机舱140与乘客舱150的信息交流,线扎70穿过进线管部20、中间连接管部10和出线管部30且两端分别位于发动机舱140、乘客舱150。
中间连接管部10外周表面具有与车身面板上的线孔相卡接的卡接凹口101,车身面板是汽车的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之间且作为二者分隔板。
由于采用不锈钢材质,采用传统插入方式不能达到中间连接管部10通过插入的方式卡接在车身面板的卡接凹口101上,需要采取两种方式,其一,将车身面板分割成主体板块和位于其线孔处的口径弥补板块,拆开口径弥补板块时,车身面板的线孔增大,此时插入中间连接管部10,然后再安装开口弥补板块,达到固定中间连接管部10的目的;其二,将车身面板沿着线孔中线分割上下两板块,预先将不锈钢管60的中间连接管部10安置在预定位置,然后再安装车身面板的上下两板块。
进线管部20的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发动机舱140内而连接端与中间连接管部10的第一连接端口相接合。
出线管部30的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150内,出线管部30外周表面与中间连接管部10的第二连接端口内径管壁相接合。
中间连接管部10和进线管部20二者内部共同形成线布置通道40。
出线管部30的第二自由端延伸至线布置通道40内,出线管部30的内部空间与线布置通道40相连通且二者中轴线相重合。
出线管部30在位于线布置通道40内的部分管段内具有布置阻水单元80的第一区域301。
阻水单元80由阻水材料制成,如阻挡剂和硅树脂等。
该不锈钢管60中采用特殊形状的不锈钢管60作为载体来搭载处于汽车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之间的线扎70,并利用该不锈钢上的卡接凹口101使不锈钢管60能够固定在车身面板的线孔位置,该卡接方式结构简单,避免不锈钢管60在车身面板在线孔处发生轴向位移,线扎70从不锈钢管60内部穿插布置并不直接与车身面板上的线孔相接触,解决了线扎70的外周表面与车身面板的线孔孔壁贴合紧密度本身就难以做到非常高的程度,又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振动,促使二者间存在轴向运动的问题,消除了线扎70与车身面板间直接插装而导致针对线扎70内水的阻水性差的缺陷;本发明不锈钢管60实施例在不锈钢管60内部第一区域301布置以用于布置阻水单元80,利用阻水单元80的阻水特点,具体在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进行阻挡,达到阻止线扎70间隙中的水从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员舱内的目的;再者,将阻水单元80布置在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即便因汽车振动而导致线扎70轴向位移,由于阻水单元80在出线管部30中,出线管部30中的第一区域301为阻水单元80的移动提供合理移动区间,不会降低阻水单元80的阻水效果,解决了在汽车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之间布置连接二者舱室中连接器以及穿过舱室间的车身面板中线孔的线扎70所面临的在车身面板处可能因振动发生轴向位移而导致其位置变动影响阻水材料位置变动,进而引发阻水材料的阻水效果降低的问题;线扎70在整个不锈钢管60穿插过程中依次通过线布置通道40、出线管部30内部,并且出线管部30的内部空间和与线布置通道40二者中轴线相重合,那么线扎70可以笔直地穿过线布置通道40、出线管部30内部,操作简单;其中,不锈钢管60中的进线管部20和出线管部30可以为线扎70提供保护,增强线扎70的结构完整性,保持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尤其对于布置在发动机舱140内温度较高、受水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中的线扎70部分线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图2所示,出线管部30内具有布置蓄水单元90的第二区域302,利用蓄水单元90吸附经过中间连接管部10的第二区域302的线扎70空隙的水。
蓄水单元90由吸水材料制成,如海绵等。
其中,蓄水单元90位于阻水单元80的右侧,目的是,先利用阻水单元80的阻水能力阻止线扎70空隙中的水由汽车的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客舱150内,若部分水透过阻水单元80,则利用蓄水单元90的吸水能力对该部分水进行吸附,进行储存。
若采用蓄水单元90位于阻水单元80的左侧,该蓄水单元90先进行吸附,由于蓄水单元90的吸水能力有限,蓄水单元90的储水能力很快达到上限,那么蓄水单元90将不再进行吸附,这样会使蓄水单元90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阻水单元80发挥的作用不会改变。
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优先将蓄水单元90置于阻水单元80的右侧。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避免线扎70空隙中的水由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客舱150内的效果,阻水单元80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出线管部30中的第一水域为两块,该两部分的阻水单元80和第一水域分别分布在蓄水单元90两侧,位于蓄水单元90左侧的阻水单元80进一步地增强阻水效果。
如图2所示,出线管部30在位于汽车的乘客舱150内的部分管段上具有通孔303,通孔303位于出线管部30的管身上半周侧以及出线管部30的第二区域302的正上方。
线扎70用于自身散热或者来自外部热源的热传递,使得线扎70所在区域温度较高,在较高温度环境下,蓄水单元90内的水会蒸发并从通孔303流出,并且蒸汽的流出方向在乘客舱150的上方一侧区域,即便水汽冷却了也不会滴落在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自然不会导致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积水过多的问题。
如图4所示,通孔303的数量为多个且总面积大于阻水单元80的截面面积,通孔303处引入的负压大于乘客舱150乘客乘坐区域侧阻水单元80处的负压大,蓄水单元90在饱和状态下,促使蓄水单元90所在第二区域302中的水从通孔303流出,避免水向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流入,在乘客舱150的上方一侧区域,不会导致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积水过多。
优先地,该通孔303可以设计成横截面呈梯形状且数量为三个,该三个通孔303中的一个位于出线管部30的上半周侧的顶部,而另外两个位于出线管部30的上半周侧的顶部两侧。
如图1所述,出线管部30的外周表面与线布置通道40的内侧壁保持流动通道50,该流动通道50由出线管部30的外周表面与线布置通道40的内侧壁形成,该流动通道50为被阻水单元80拦截下的线扎70空隙中的水提供流动途经,避免该部分水全部堵塞在阻水单元80附近,挤压阻水单元80,可能造成阻水单元80变形,进而影响阻水单元80的阻水效果。
如图1所述,中间连接管部10内底部具有与流动通道50相连通的蓄水区域102。
该中间连接管部10由口径递增管段103和封闭管段104组成,其中口径递增管段103在右侧的管口径较小,而在左侧的管口径较大,封闭管段104连接在口径递增管段103的左侧,并且在二者的连接处形成凹陷口部,该凹陷口部即为蓄水区域102,该蓄水区域102用于储存流动通道50流入的水。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目的阻止线扎70中空隙的水由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
该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包括:不锈钢管60、线扎70、阻水单元80和蓄水单元90。
不锈钢管60卡接在汽车的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之间的车身面板的线孔处,其中,不锈钢管60中进线管部20的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发动机舱140内而出线管部30的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150内。
线扎70穿过不锈钢管60的线布置通道40以及出现管部内部,线扎7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的连接器。
阻水单元80呈管状且套接在线扎70上且位于不锈钢管60中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内,阻水单元80由阻水材料制成,阻水材料如上文提到的硅树脂等。
蓄水单元90呈管状且套接在线扎70上且位于不锈钢管60中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内,蓄水单元90由吸水材料制成,吸水材料如海绵等。
其中,阻水单元80和蓄水单元90发挥的作用和上文提到其他实施例中提到的阻水单元80和蓄水单元90发挥的作用相同。
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实施例中采用阻水单元80阻止线扎70间隙中水由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并利用蓄水单元90的吸水特点进行吸水,显著增强了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所具有的阻止线扎70的空隙中水由汽车的发动机舱140进入乘客舱150的乘客乘坐区域内,避免乘客舱150乘客乘坐区域内积水过多而影响正常使用。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中,考虑到线扎70在布置过程中会在发动机舱140和乘客舱150之间的某一区域经过温度较高的外部热源160,导致该线扎70被周围热空气过度加热而温度剧烈升高,而线扎70的正常使用需要保持在预定温度以下,因此需要对该线扎70进行防过度受热处理。
因此,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耐热管100和耐热片110。
耐热片110包覆连接在耐热管100的外侧管壁上。
线扎70设置在耐热管100的内部远离外部热源160的管壁上且位于耐热管100内。该线扎70外周利用耐热带140捆扎。
耐热管100内部在线扎70与靠近外部热源160的管壁之间区域形成第一空气层1003。
外部热源160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加热的空气获取热能开始上升,该热空气170流动至靠近外部热源160的耐热片110表面,耐热片110吸收热量并将一部分热量传递至耐热管100内,第一空气层1003受热,受热区域的热空气170其两侧扩散并呈上升趋势,带走一部分热量,而外侧相对低温的冷空气180进入耐热管100内的第一空气层1003,又降低一部分热量,并完成空气的对流,这些均减少了线扎70的热量吸收,降低了线扎70在无任何措施下本应该吸收的热量,达到了使线扎70的温度维持预定温度以下,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如图6所示,耐热管100的管壁上具有多个由内而外凸出且间隔设置的谷峰段1001且在相邻两个谷峰段1001之间形成谷底段1002,耐热片110包覆连接在耐热管100的谷峰段1001上,线扎70设置在耐热管100的远离外部热源160的谷底段1002上,耐热管100的谷底段1002与耐热片110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1004。
外部热源160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加热的空气获取热能开始上升,该热空气170流动至靠近外部热源160的耐热片110表面,耐热片110吸收热量并将一部分热量传递至耐热管100内,第二空气层1004和第一空气层1003受热完成部分热量的吸收,第一空气层1003受热区域的热空气170其两侧扩散并呈上升趋势,带走一部分热量,而外侧相对低温的冷空气180进入耐热管100内的第一空气层1003,又降低一部分热量,并完成空气的对流,这些均减少了线扎70的热量吸收,降低了线扎70在无任何措施下本应该吸收的热量,达到了使线扎70的温度维持预定温度以下,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的第三实施例中,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耐热管120和耐热片130。耐热管120中也有分担吸收热量的空气层1201。
其中,耐热管120沿着线扎70的外周表面周向布置多个。
耐热片130包覆连接在多个耐热管120的外侧管壁上。
线扎70位于耐热片130内。
多个耐热管120分担线扎70吸收的热量,并因耐热管120在线扎70的外周表面周向布置而可以针对吸收多个方向外部热源160传递过来的热量,当然外部热源160的热量还是会预先被耐热片130吸收。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Claims (6)

1.一种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连接管部(10),其外周表面具有与车身面板上的线孔相卡接的卡接凹口(101),所述车身面板是汽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且作为二者分隔板;
进线管部(20),其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发动机舱内而连接端与所述中间连接管部(10)的第一连接端口相接合;
出线管部(30),其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内,所述出线管部(30)外周表面与所述中间连接管部(10)的第二连接端口内径管壁相接合;
所述中间连接管部(10)和所述进线管部(20)二者内部共同形成线布置通道(40);
所述出线管部(30)的第二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线布置通道(40)内,所述出线管部(30)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线布置通道(40)相连通且二者中轴线相重合;以及
所述出线管部(30)在位于所述线布置通道(40)内的部分管段内具有布置阻水单元(80)的第一区域(301);
所述出线管部(30)内具有布置蓄水单元(90)的第二区域(302);
所述出线管部(30)在位于所述汽车的乘客舱内的部分管段上具有通孔(303),所述通孔(303)位于所述出线管部(30)的管身上半周侧以及所述出线管部(30)的第二区域(302)的正上方;
所述出线管部(3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线布置通道(40)的内侧壁保持流动通道(50);
所述中间连接管部(10)内底部具有与所述流动通道(50)相连通的蓄水区域(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03)的数量为多个且总面积大于所述阻水单元(80)的截面面积。
3.一种将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不锈钢管(60),其卡接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车身面板的线孔处,其中,所述不锈钢管(60)中进线管部(20)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汽车的发动机舱内而出线管部(30)的第一自由端延伸至汽车的乘客舱内;
线扎(70),其穿过所述不锈钢管(60)的线布置通道(40)以及出现管部内部,所述线扎(7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发动机舱和所述乘客舱的连接器;
阻水单元(80),其呈管状且套接在所述线扎(70)上且位于所述不锈钢管(60)中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内,所述阻水单元(80)由阻水材料制成;以及
蓄水单元(90),其呈管状且套接在所述线扎(70)上且位于所述不锈钢管(60)中出线管部(30)的第一区域(301)内,所述蓄水单元(90)由吸水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
耐热管(100);
耐热片(110),其包覆连接在所述耐热管(100)的外侧管壁上;
所述线扎(70)设置在所述耐热管(100)的内部远离外部热源的管壁上且位于所述耐热管(100)内;
所述耐热管(100)内部在所述线扎(70)与靠近外部热源的管壁之间区域形成第一空气层(10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管(100)的管壁上具有多个由内而外凸出且间隔设置的谷峰段(1001)且在相邻两个谷峰段(1001)之间形成谷底段(1002),所述耐热片(110)包覆连接在所述耐热管(100)的谷峰段(1001)上,所述线扎(70)设置在所述耐热管(100)的远离外部热源的谷底段(1002)上,所述耐热管(100)的谷底段(1002)与所述耐热片(110)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100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管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还包括:
耐热管(120),其沿着所述线扎(70)的外周表面周向布置多个;
耐热片(130),其包覆连接在所述多个耐热管(120)的外侧管壁上;以及
所述线扎(70)位于所述耐热片(130)内。
CN202110234777.4A 2021-03-03 2021-03-03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Active CN1130365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777.4A CN113036512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777.4A CN113036512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6512A CN113036512A (zh) 2021-06-25
CN113036512B true CN113036512B (zh) 2022-06-07

Family

ID=76465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4777.4A Active CN113036512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3651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97A (zh) * 1996-08-01 1998-03-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防噪音的索环及其制造方法
CN1511735A (zh) * 2002-11-29 2004-07-14 ס�ѵ�װ��ʽ���� 用于束线的护环
CN201842039U (zh) * 2009-06-05 2011-05-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护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97A (zh) * 1996-08-01 1998-03-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防噪音的索环及其制造方法
CN1511735A (zh) * 2002-11-29 2004-07-14 ס�ѵ�װ��ʽ���� 用于束线的护环
CN201842039U (zh) * 2009-06-05 2011-05-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护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6512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19304B2 (ja) ガス貯蔵装置
US7946446B2 (en) Gas storage tan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3146080U (zh) 用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加热系统
CN105358929B (zh) 板式换热器及用于构造板式换热器中的多个通路的方法
JP5533234B2 (ja) 尿素水タンク構造
US10193049B2 (en)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unit
CN113036512B (zh) 不锈钢管和将其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设备
JPS61243281A (ja) 熱交換器
US10124663B2 (en) Exhaust heat recovering device
JP2013103694A (ja) 鞍乗型車両
JP4180934B2 (ja) 液体が貫流して圧力負荷が加えられるガラス管の耐熱衝撃性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構造体
US20150047802A1 (en) Rapid cool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component fitted with a diffuser
JP6275789B2 (ja) アクティブサイレンサーを内燃機関の排気系統に接続する接続管
CN110730622A (zh) 通风垫
CN216974980U (zh) 后处理封装总成、用于排气后处理的散热系统和车辆
JP2007163092A (ja) 2重管式熱交換器
CN109458279A (zh) 紧凑型热交换器
JP3704789B2 (ja) 燃料配管用チューブ
CN102213555A (zh) 换热器
US20160288278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process and system
JP3584670B2 (ja) ラジエータ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連通路
JPH09118275A (ja) エンジン用流体移送機能体を相互連結するための装置
US11174775B2 (en)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device
CN214001551U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前围隔音垫
KR102246426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 호스 프로텍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