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62089B -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62089B
CN113562089B CN202110825150.6A CN202110825150A CN113562089B CN 113562089 B CN113562089 B CN 113562089B CN 202110825150 A CN202110825150 A CN 202110825150A CN 113562089 B CN113562089 B CN 1135620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leeve
machine body
harves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51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62089A (zh
Inventor
冈本秀三
文野裕一
一二三庆城
日田定范
小林宜泰
林茂幸
藤田茂雄
青山祐也
川田康毅
小谷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576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05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57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05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800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68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800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723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82515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620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62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2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62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20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4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roll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3/00Outside dividers
    • A01D63/02Rotating dividers

Abstract

希望实现一种能够仅更换张紧轮的辊部的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张紧轮(15)具有:轮毂部(8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轴(84),支轴(84)支承在张紧框架(19);辊部(82),安装在轮毂部(81)的外周部,并且作用于履带(18);以及连结部(C),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轮毂部(81)和辊部(82)。

Description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国际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国际申请号:PCT/JP2016/069100
国家申请号:20168004643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背景技术
(1)
作为上述履带行驶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履带行驶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履带行驶装置具有:驱动轮(在文献中为“履带驱动轮”);张紧轮(在文献中为“张紧轮”);触地转轮,设置在驱动轮和张紧轮之间;履带框架,支承张紧轮和触地转轮;履带,卷绕在驱动轮、张紧轮和触地转轮;以及张紧框架(在文献中为“张力调整框架”),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沿前后行进方向支承在履带框架,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张紧轮。张紧轮具有:轮毂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轴,所述支轴支承在张紧框架;以及辊部,作用于履带。
(2)
作为上述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姿势控制装置具有:机体框架侧的臂部件(在文献中为“摆动臂”);履带行驶装置的履带框架(在文献中为“升降履带框架”)侧的套筒部件(在文献中为“第二套筒部”);以及连结轴(在文献中为“支轴”),插通于套筒部件,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臂部件和套筒部件。
(3)
上述收割机在收割处理部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部以固定状态具有分禾器,所述分禾器对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和非收割对象的作物进行分禾处理,并且,所述收割机通过收割刀将通过左右两侧的分禾器进行分禾处理后的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切断并收割。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在从侧面观察时,分禾器一体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并且,分禾器的下端缘设置在靠近作物的收割位置的较低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4)
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具有一边行驶一边收割植立作物的收割部,其中,所述行驶机体具有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对收割作物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装载并支承于行驶机体。也就是说,脱粒装置以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侧的状态设置在行驶机体。
此外,还有将经脱粒装置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废草从脱粒装置的机体后部侧排出外部的联合收割机。该种联合收割机在脱粒装置的后方具有排草罩体,所述排草罩体接收从脱粒装置排出的废草并从下方侧排出外部,排草罩体与脱粒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排草罩体的左右两侧的侧壁设置成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9-78772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1-158088号”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2-24492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履带行驶装置而言,由于辊部在轮毂部的外周部与轮毂部一体构成,因此,即使只有张紧轮的辊部磨损,也不得不更换整个张紧轮。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实现能够仅更换张紧轮的辊部的履带行驶装置。
(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就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而言,臂部件与套筒部件的端部以相互对向的面彼此抵接的状态连结,从臂部件和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容易侵入泥水等。而且,当因泥水等的侵入而导致内部损伤时,可能导致履带框架松动。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实现泥水等难以从臂部件与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侵入的联合收割机。
(3)与背景技术(3)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当在农田内进行作物的收割作业时,在位于农田周围的田埂附近的部位,有时越接近田埂,地面越堆积变高。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分禾器的下端部与收割位置相同,因此,在收割作业中,分禾器保持较低的位置在地面附近移动。
由此,当在接近田埂的部位收割作物时,有时位于收割处理部的机体前端侧的分禾器的下部会接触地面。接近田埂的部位大多位于泥土堆积而比另外的内方侧的地面高的位置。由此,当地面堆积且地面较硬时,可能由于分禾器接触地面的原因导致分禾器损伤。
为了避免上述这样与地面接触的情况,可以想到在分禾器与地面之间形成间隙,从而使分禾器的下部位于比收割刀高的位置,当采用上述结构时,在作物倒伏的情况下,则不能良好地收割作物。
也就是说,当收割倒伏的作物时,即使是植立在左右分禾器夹着的收割作用区域内的作物,也可能进入地面与分禾器之间的间隙从而退至外方侧。结果是,即使在收割对象区域也可能产生收割残留。
在此,希望既能避免分禾器因与地面接触导致损伤的情况,又能在收割残留较少的状态下良好地收割倒伏的作物。
(4)与背景技术(4)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从排草罩体排出的废草通过左右两侧的侧壁一边防止向横侧外方飞散一边进行引导,并且,在俯视时脱粒装置的宽度范围内向后方侧排出。如上所述,由于脱粒装置以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侧的状态设置在行驶机体,因此,废草被排出至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侧的部位。
当如上所述地使废草排出至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侧的部位时,即使通过排草罩体将废草在俯视时脱粒装置的宽度范围内从脱粒装置向后方侧排出,排出的部分废草有时也会排出至位于机体横侧外方侧的未收割区域。
当废草排出至未收割区域时,当在下一次作业行程中行驶时,存在降落到未收割作物的废草对收割作业造成影响、行驶装置压塌排出至地上的废草等不利情况。当对脱粒处理量大的种类的作物进行收割时,废草的排出量也较多,部分废草排出至未收割区域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在该种情况下问题更为严重。
在此,希望使废草不会向未收割区域侧排出。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为一种履带行驶装置,其设置成左右一对,以能够自走的方式支承行驶机体,
具有:驱动轮;
张紧轮;
触地转轮,设置在所述驱动轮和所述张紧轮之间;
履带框架,支承所述张紧轮和所述触地转轮;
履带,卷绕在所述驱动轮、所述张紧轮和所述触地转轮;以及
张紧框架,以能够沿前后行进方向变更位置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履带框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张紧轮,
所述张紧轮具有:轮毂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轴,所述支轴支承在所述张紧框架;辊部,安装在所述轮毂部的外周部,并作用于所述履带;以及连结部,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所述轮毂部和所述辊部。
根据该结构特征,通过解除轮毂部与辊部之间的连结,能够从轮毂部拆下辊部。由此,当辊部磨损时,能够从轮毂部拆下辊部,只需更换辊部即可。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辊部以多个分割辊体沿圆周方向排列的方式构成,
多个所述分割辊体通过所述连结部分别连结在所述轮毂部。
根据该结构特征,通过分别解除轮毂部与多个分割辊体之间的连结,能够从轮毂部分别拆下多个分割辊体。由此,不仅能够仅部分更换辊部中的磨损的分割辊体,而且拆下对象物的重量较轻,能够轻松地进行拆除作业。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张紧框架的顶端部具有二叉形状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以从所述张紧轮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两侧夹着所述张紧轮的状态支承所述支轴的两端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左右一对切入部,所述切入部向所述张紧轮赋予张紧力的方向的相反侧切入,并且,插入并支承有所述支轴的两端部。
根据该结构特征,仅通过将支轴从切入部向切入方向的相反侧拔出,就能够将轮毂部连同支轴一起从支承部拆下。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支承部具有顶棚部,所述顶棚部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承部的二叉形状基端部的上部和所述张紧轮之间的空间。
根据该结构特征,通过顶棚部遮挡从上方侵入空间的异物(例如小石子),从而能够防止异物堵塞在支承部的二叉形状基端部和张紧轮之间。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轮毂部的外周部形成有法兰部,
所述辊部以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外侧抵接的状态通过拧接件从所述机体外侧拧紧固定在所述法兰部。
根据该结构特征,从机体外侧操作拧接件就能够从机体外侧相对于法兰部拆装辊部。由此,能够从易于接触的机体外侧容易地更换辊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辊部的内周部具有轮毂形状的基部,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轮毂部的外周部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特征,宽度较大的基部安装在轮毂部的外周部,从而能够牢固地将辊部安装在轮毂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法兰部和所述辊部之间的连结部位,所述法兰部的厚度被设定成比所述辊部的厚度厚。
根据该结构特征,辊部支承在牢固的法兰部,从而使辊部的安装状态稳定。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法兰部和所述辊部之间的连结部位具有凹凸构造部。
根据该结构特征,法兰部和辊部能够通过凹凸构造部容易地定位和连结。(2)与问题(2)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
机体框架;
履带行驶装置,支承所述机体框架;以及
姿势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机体框架相对于所述履带行驶装置的姿势,
所述姿势控制装置具有:所述机体框架侧的臂部件;所述履带行驶装置的履带框架侧的套筒部件;以及连结轴,插通在所述套筒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臂部件和所述套筒部件,
所述臂部件和所述套筒部件的端部通过凹凸构造部相连结。
根据该结构特征,臂部件和套筒部件的端部通过凹凸构造部相连结,由此,臂部件与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为较为复杂的构造,从而提高了密封性。由此,从臂部件和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很难侵入泥水等。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臂部件的与所述套筒部件的端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向所述套筒部件侧凸出,
所述套筒部覆盖所述套筒部件的端部的外周。
根据该结构特征,套筒部件的端部的外周被套筒部覆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臂部件与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的密封性。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套筒部和所述套筒部件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根据该结构特征,通过密封部件阻止了泥水等的侵入,从而显著提高了臂部件与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位的密封性。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套筒部件的端部形成有缩径部,
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套筒部和所述缩径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特征,不会增大套筒部的径,能够小型地设置密封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套筒部件从所述履带框架向机体内侧延伸,
所述臂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履带框架向机体内侧错位的状态连结在所述套筒部件的机体内侧的端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承接部件,所述承接部件呈悬臂状地从所述履带框架延伸至所述臂部件的下方,能够阻挡支承所述臂部件。
根据该结构特征,当发生了臂部件超过通常的下降界限进一步下降的情况时,通过承接部件阻挡支承臂部件,从而能够阻止臂部件的下落。
(3)与问题(3)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收割处理部,收割作物后,将作物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横向移送并使作物汇合;以及进料器,将通过该收割处理部横向移送来的作物向机体后方搬运,
所述收割处理部在位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部的一对侧壁部各自的机体前部侧具有分禾器,所述分禾器对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和非收割对象的作物进行分禾处理,
所述分禾器具有:分禾器本体,位于上部侧;以及底部分割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分禾器本体的下侧。
根据本发明,在植立于农田的作物未倒伏的作业状况下,以拆下分禾器的底部分割体的状态进行收割作业。通过拆下分禾器的底部分割体,从而使分禾器的下端部比以往的位置高。结果是,例如,即使在为了尽量在靠近地面的较低位置收割植立作物而降低收割位置进行收割作业的情况下,当在靠近田埂的部位收割作物时,也能够容易地避免分禾器的下端部接触地面。结果是,能够避免因与地面接触导致分禾器损伤的问题。
在植立于农田的作物倒伏的作业状况下,分禾器在分禾器本体的下侧安装了底部分割体的状态下进行收割作业。通过如上所述地安装底部分割体,分禾器的下端部位于例如与收割位置大致相同或比收割位置低的位置。当作物倒伏时,作物较大地倾斜并倒在靠近地面的位置,由于分禾器的下端部处于较低位置,因此即使是上述倒伏的作物,分禾器也能够进入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和非收割对象的作物之间,可靠地进行分禾处理。在作物倒伏的作业状况下,地面大多含有较多水分而较软,分禾器即使接触地面也不容易受到损伤。
因此,既能够避免因与地面接触导致分禾器损伤,又能够在使倒伏的作物的收割残留较少地状态下良好地进行收割。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收割处理部具有收割刀,所述收割刀切断植立作物的茎部并收割作物,
所述分禾器本体位于所述分禾器本体的下缘部高于所述收割刀的位置,
所述底部分割体位于比所述收割刀靠近机体前方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底部分割体的下缘部位于比所述收割刀低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拆下底部分割体的状态下,分禾器的下端部即分禾器本体的下缘部位于比收割刀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分禾器本体接触地面导致损伤。
另一方面,在安装了底部分割体的状态下,分禾器的下端部即底部分割体的下缘部位于比收割刀低的位置,因此,即使作物倒伏,分禾器也能够可靠地对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和非收割对象的作物进行分禾处理,并将如上所述地分禾后的作物通过位于底部分割体的机体后方侧的收割刀进行切断,因此,能够适当地收割分禾后的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侧壁部的前下部且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的部位具有倾斜姿势的倾斜引导体,所述倾斜引导体在俯视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
根据该结构,经分禾器作为收割对象进行分禾后的作物通过侧壁部保持区分的状态,并随着机体行驶,由倾斜引导体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移送引导。通过如上所述地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引导,能够在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收割残留较少的状态下适当地进行收割。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倾斜引导体呈从侧面观察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侧的后下倾斜姿势。
根据该结构,通过分禾器进行分禾后的作物由倾斜引导体随着机体行驶而向下方侧引导。也就是说,向设定在较低位置的收割位置引导,因此,能够在分禾后的状态下进行收割作业,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收割残留,良好地进行收割。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侧壁部的前下部形成有倾斜姿势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侧,在所述底部分割体安装于所述分禾器本体的状态下,所述侧壁部的底面和所述底部分割体的底面彼此连续。
根据该结构,当安装有底部分割体时,侧壁部的底面和底部分割体的底面彼此连续,因此,在从分禾器跨至侧壁部的引导作物的区域,与地面之间不会形成空间,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作物经过空间而退避从而产生收割残留的问题。
当将底部分割体从分禾器本体拆下时,侧壁部的前下部呈倾斜部位于下端部的状态,因此,通过该倾斜部引导植立作物。由于倾斜部形成为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侧的倾斜姿势,因此,通过分禾器本体引导后,通过倾斜部随着机体的行驶而逐渐压向下方,从而能够在不会强行撕碎等的顺利的状态下进行分禾引导。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底部分割体的前端缘位于比所述分禾器本体的前端缘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在所述分禾器本体的前部下方侧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的缺口部。
根据该结构,在分禾器本体的前端缘和底部分割体的前端缘之间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的缺口部,因此,被分禾引导的作物并非以从分禾器本体的前端缘直接压入至底部分割体的下端缘的状态引导,而是通过缺口部有阶段性地引导。结果是,不易因作物直接被压入而引起拉出或撕碎等,在缺口部分配出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和非收割对象的作物,从而能够在无作物损伤的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分禾处理。
(4)与问题(4)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行驶机体,具有左右一对行驶装置;以及脱粒装置,对收割作物进行脱粒处理,
所述脱粒装置以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右任一方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具有排草罩体,所述排草罩体接收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的废草并从下方侧排出外部,
所述排草罩体的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内侧侧壁呈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倾斜姿势。
根据本发明,当一边使行驶机体行驶一边进行收割作业时,通过脱粒装置对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脱粒处理后的废草从脱粒装置的后方侧排出外部。此时,通过设置在脱粒装置的后方的排草罩体接收从脱粒装置排出的废草,并从排草罩体的下方侧排出外部。
排草罩体呈内侧侧壁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倾斜姿势,因此,当将从脱粒装置排出并被接收的废草排出外部时,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部位,通过对废草沿着内侧侧壁进行引导,能够将废草在尽量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状态下排出。
结果是,即使脱粒处理物的处理量较多,通过使废草尽量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从而能够使废草不会向未收割区域排出。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排草罩体的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外侧侧壁呈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势。
根据该结构,排草罩体的外侧侧壁呈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势,因此,排草罩体的后部侧的内部空间在宽度方向上得以扩大,不易在排草罩体内部使从脱粒装置排出的废草堵塞或钩挂从而导致滞留,能够顺利地将废草排出外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存储通过所述脱粒装置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被设置成与所述脱粒装置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间且与所述排草罩体的所述内侧侧壁相邻的位置具有燃料箱,
所述内侧侧壁延伸至比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靠近下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有效利用脱粒装置和谷粒箱之间的闲置区域,不会导致向机体外方凸出等大型化,能够小型地配备燃料箱。
排草罩体的内侧侧壁呈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倾斜姿势,因此,内侧侧壁呈靠近燃料箱的状态。结果是,虽然通过内侧侧壁将废草向燃料箱侧引导,但由于内侧侧壁延伸至比燃料箱的上表面靠近下侧的位置,因此,从排草罩体排出的废草不易降落在燃料箱的上表面。
因此,对于有效利用闲置区域从而小型地配备燃料箱的结构而言,不仅能够使废草不会向未收割区域排出,而且能够避免废草堆积在燃料箱的上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内侧侧壁的后端延伸至接近所述燃料箱的侧面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脱粒装置到燃料箱为止的空间,使内侧侧壁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倾斜。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排草罩体的内部具有倾斜姿势的流下引导体,所述流下引导体从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外侧侧壁向所述内侧侧壁延伸,并且,越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越靠近下方。
根据该结构,从脱粒装置排出的废草由以倾斜姿势设置在排草罩体内部的流下引导体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流下引导,进而从下方侧排出外部。
在排草罩体的内部,能够在使废草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状态排出机体外部,并且,能够可靠地避免废草被投放到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未收割区域。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流下引导体设置比在所述排草罩体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
流下引导体将废草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流下引导,例如,当将该流下引导体设置在比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时,在排草罩体的内部,废草经过的区域较狭窄,当大量排出废草等时,废草可能会在排草罩体内部堵塞从而妨碍排出处理。
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流下引导体设置比在排草罩体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因此,不易引起废草堵塞,能够顺利地进行排出处理。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流下引导体在位于上部侧的引导起始端侧部位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的急剧倾斜部,在位于下部侧的引导终端侧部位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的平缓倾斜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流下引导体引导的废草在由位于引导起始端侧部位的急剧倾斜部进行流下引导后,继续由位于引导终端侧部位的平缓倾斜部进行引导。由于急剧倾斜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大,因此,废草能够被势头很好地引导。被势头很好地引导的废草在平缓倾斜部向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方向的方向势头很好地引导并排出外部。
通过上述结构,流下引导体呈全长较短的小型形状,且能够对废草势头很好地流下引导,进而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投放。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流下引导体的所述平缓倾斜部具有水平姿势的水平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急剧倾斜部势头很好地流下引导的废草通过水平姿势的水平部向大致水平的方向投放,由此,能够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更远地投放。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脱粒装置在脱粒室的内部具有绕前后轴心旋转的脱粒筒和沿着该脱粒筒的外周部设置成圆弧状的承接网,并且,在所述脱粒室的下方具有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
所述流下引导体的引导起始端侧部位的上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轴心和所述承接网的下端部之间且靠近所述旋转轴心的位置,
所述流下引导体的引导终端侧部位的下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上端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脱粒室内通过绕前后轴心旋转的脱粒筒和承接网对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漏至脱粒室的下方的脱粒处理物通过摆动分选装置分选为谷粒和废草等尘埃。谷粒存储在谷粒箱,废草从脱粒室的后端部排向后方。
对于摆动分选装置,从前部侧提供有分选风,细小的尘埃与废草一起排向后方。该分选风经过在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的上侧之间形成的开口,与尘埃一起向脱粒装置的后方排出。在脱粒室的后端部,随着脱粒筒的旋转,废草被连带旋转并向后方排出。
并且,流下引导体的引导起始端侧部位的上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筒的旋转轴心和承接网的下端部之间且靠近旋转轴心的位置。也就是说,流下引导体开始引导废草的位置为靠近脱粒筒的旋转轴心的较高的位置。结果是,能够对从脱粒室排出的废草从较高的位置开始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流下引导废草。
流下引导体的引导终端侧部位的下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的上端之间。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的上端之间为分选风经过的部位。当通过流下引导体流下引导的废草到达引导终端侧部位时,能够通过分选风的作用,利用分选风将废草向后方侧投放,从而能够没有滞留地顺利地排出废草。
进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所述脱粒装置在脱粒室的内部具有绕前后轴心旋转的脱粒筒和沿着该脱粒筒的外周部设置成圆弧状的承接网,并且,在所述脱粒室的下方具有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所述平缓倾斜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上端之间。
根据该结构,平缓倾斜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室的后壁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的上端之间,因此,分选风作用于沿着平缓倾斜部引导的废草。
也就是说,平缓倾斜部的较大范围都会受到分选风的引导作用,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无滞留地顺利地排出废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履带行驶装置和机体框架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履带行驶装置和机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前连杆机构的后剖视图。
图5是表示前连杆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前臂部件和前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构造的后剖视图。
图7是表示后连杆机构的后剖视图。
图8是表示后臂部件和后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构造的后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使机体框架相对于履带行驶装置上升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张紧轮的后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张紧轮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辊部安装在轮毂部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3是表示将辊部安装在轮毂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后侧的分割辊体从轮毂部拆下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5是表示将后侧的分割辊体从轮毂部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使其余的分割辊体旋转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7是表示将其余的分割辊体从轮毂部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将轮毂部从支承部拆下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9是表示将轮毂部从支承部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后臂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上方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后臂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下方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后臂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后臂部件的支承构造的左视图。
图24是表示传动箱的左视图。
图25是表示传动箱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将左分割箱体从右分割箱体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凹凸构造部的后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凹凸构造部的后剖视图。
图29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30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1是右侧的分禾器配设部的侧视图。
图32是收割刀的俯视图。
图33是右侧的分禾器配设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34是收割刀的驱动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35是收割刀的部分俯视图。
图36是图35的XXXVI-XXXVI线剖视图。
图37是未安装底部分割体的状态的右侧的分禾器配设部的侧视图。
图38是分禾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9是分禾器本体的主视图。
图40是表示倾斜引导体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41是表示倾斜引导体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42是后视镜配设部的后视图。
图4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44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5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46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47是脱粒装置的纵剖后视图。
图48是排草罩体的俯视图。
图49是流下引导体的立体图。
图50是脱粒装置的侧视图。
图51是动力传递图。
图52是表示传动构造的纵剖主视图。
图53是表示传动构造的侧视图。
图54是表示线承接部件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脱粒装置的部分纵剖后视图。
图56是第四罩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7是表示脱粒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体框架
2:履带行驶装置
3:姿势控制装置
14:驱动轮
15:张紧轮
16:触地转轮
17:履带框架
18:履带
19:张紧框架
19A:支承部
19a:切入部
19b:顶棚部
36:前臂部件(臂部件)
37:前套筒部件(套筒部件)
37a:缩径部
38:前连结轴(连结轴)
41a:套筒部
56:O形圈(密封部件)
58:后臂部件(臂部件)
59:后套筒部件(套筒部件)
59b:第二缩径部(缩径部)
60:后连结轴(连结轴)
63a:套筒部
78:O形圈(密封部件)
80:承接部件
81:轮毂部
81A:法兰部
82:辊部
84:支轴
89:螺栓(拧接件)
97:分割辊体
97B:基部
200:倾斜引导体
209:收割处理部
210:进料器
213:分禾器
213A:分禾器本体
213B:底部分割体
215:收割刀
220:侧壁部
297:前端缘
298:前端缘
299:缺口部
302:行驶装置
304:脱粒装置
305:谷粒箱
322:脱粒筒
323:承接网
328:脱粒室
336:摆动分选装置
390:排草罩体
390A:外侧侧壁
390B:内侧侧壁
391:燃料箱
394:流下引导体
395:后壁
398:急剧倾斜部
399:平缓倾斜部
399b:水平部
C:连结部
Sb:凹凸构造部
Sf:凹凸构造部
St:凹凸构造部
W1:法兰部的厚度
W2:辊部的厚度
X6:轴心(旋转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图1和图3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为“机体前侧”,箭头B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3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为“机体左侧”,箭头R的方向为“机体右侧”。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示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有:机体框架1;以及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以能够自走的方式支承行驶机体。还设置有姿势控制装置3,姿势控制装置3控制机体框架1相对于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的姿势。在机体框架1的前部设置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4。在收割部4的后方设置有驾驶部5。
在驾驶部5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E。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之间设置有传动箱6。
在传动箱6收纳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未图示)。传动箱6具有驱动履带行驶装置2(驱动轮14)的左右一对车轴6a。传动箱6由左分割箱体6A和右分割箱体6B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能够分割的方式构成(参照图3)。
在驾驶部5的后方,对收割作物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7和存储收割粒的谷粒箱8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设置。谷粒箱8设置有将谷粒箱8内的收割粒排出的卸料器9。
(机体框架)
如图2和图3所示,机体框架1具有:左右一对主框架10,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跨左右一对主框架10的前横框架11和后横框架12。横跨前横框架11和后横框架12设置有比主框架10短的主框架13。
(履带行驶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履带行驶装置2具有驱动轮14、张紧轮15、多个(例如七个)触地转轮16、履带框架17以及履带18。触地转轮16设置在驱动轮14和张紧轮15之间。履带框架17支承张紧轮15和触地转轮16。履带18卷绕在驱动轮14、张紧轮15以及触地转轮16。
驱动轮14设置在履带行驶装置2的前端部。驱动轮1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车轴6a。
张紧轮15设置在履带行驶装置2的后端部。张紧轮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张紧框架19。
履带框架17由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状的部件(例如角管)构成。在履带框架17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前固定板20、中固定板21以及后固定板22。在履带框架17的前部侧,前框架23通过螺栓24(参照图4)固定在前固定板20和中固定板21。在履带框架17的后部侧,后框架25通过螺栓26(参照图7)固定在中固定板21和后固定板22。
前框架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多个(例如四个)触地转轮16。前框架23通过螺栓28固定有前履带引导体27。后框架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多个(例如三个)触地转轮16。后框架25通过螺栓28固定有后履带引导体29。
张紧框架19插通履带框架17的后端部,以能够沿着前后行进方向(机体前后方向)变更位置的方式支承在履带框架17。横跨张紧框架19和履带框架17设置有张紧螺栓30。
张紧螺栓30支承在履带框架17侧的支承板17a。通过旋转操作张紧螺栓30,能够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变更张紧框架19的位置。
横跨履带框架17和中固定板21设置有连结板31。连结板31焊接固定在履带框架17和中固定板21。
通过连结板31连结履带框架17和中固定板21,从而减少履带框架17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应力,且缓解履带框架17和中固定板21之间的强度差(通常,中固定板21比履带框架17的强度大)。并且,连结板31的前后两端部分别延伸,从而使履带框架17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应力向履带框架17的前后两端部侧传递。
(姿势控制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姿势控制装置3具有左右一对前连杆机构32、左右一对后连杆机构33、左右一对液压缸34以及左右一对连结杆35。液压缸34摆动驱动后连杆机构33。连结杆35连动连结前连杆机构32和后连杆机构33。
(前侧连杆机构)
如图4至图6所示,前连杆机构32具有:机体框架1侧的前臂部件36(相当于本发明的“臂部件”);履带框架17侧的前套筒部件37(相当于本发明的“套筒部件”);以及前连结轴38(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轴”),插通在前套筒部件37,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前臂部件36和前套筒部件37。前连杆机构32为用于防止因连杆机构的构成部件的制作误差、组装误差导致麻烦等问题的连杆(即撤销连杆)。
前臂部件36支承在机体框架1侧的前臂支点部39。前臂部件36由前第一臂体40和前第二臂体41通过支轴4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连结构成。前臂部件36以相对于履带框架17向机体横内侧错位的状态连结在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
前第一臂体40的基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支轴42的机体横内侧端部。在前第一臂体40的顶端部连结有连结杆35的前端部。
前第二臂体41的基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支轴42的机体横外侧端部。在前第二臂体41的顶端部形成有支承前连结轴38的套筒形状的支承部41A。在支承部41A设置有放泄塞43。
支轴42以能够绕轴心X1旋转的方式经由套筒45支承在前臂支点部39的前套筒部44。在支轴42和前套筒部44的左右两端部之间设置有O形圈46。
在前套筒部件37形成有从左右两侧夹着履带框架17的左右一对侧板37A。侧板37A以能够绕轴心X2摆动的方式经由连结轴48连结在履带框架17侧的套筒部47。前套筒部件37从履带框架17向机体横内侧延伸。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外侧端部被罩体49封堵。在前套筒部件37设置有润滑油连接管50。润滑油从润滑油连接管50注入前套筒部件37和前连结轴38之间,空气等从放泄塞43排出外部。
前连结轴38以前连结轴38的机体横内侧端部插通支承部41A的方式焊接固定。前连结轴38以能够绕轴心X3旋转的方式经由套筒51支承在前套筒部件37。前连结轴38以插通前套筒部件37的状态通过螺栓52和防脱板53从机体横外方防止脱离。在前连结轴38和前套筒部件37的左右两端部之间设置有O形圈54和垫圈55。
(前侧臂部件和前侧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构造)
如图6所示,前第二臂体41的支承部41A和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通过凹凸构造部Sf(作为凹部的套筒部41a、作为凸部的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相连结。对此,将在下面详细进行说明。
在支承部41A的与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套筒部41a,套筒部41a向前套筒部件37侧凸出。在套筒部41a嵌入有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也就是说,套筒部41a覆盖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的外周。并且,套筒部41a的顶端部的内周角部被施以渐宽加工,从而使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易于嵌合。
在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形成有缩径部37a。缩径部37a的顶端面抵接在套筒部41a的侧面。在缩径部37a和套筒部41a之间设置有O形圈56(相当于本发明的“密封部件”)以及垫圈57。缩径部37a的顶端部的外周角部被施以渐宽加工,从而使O形圈56和垫圈57易于外嵌在缩径部37a。
(后侧连杆机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后连杆机构33具有:机体框架1侧的后臂部件58(相当于本发明的“臂部件”);履带框架17侧的后套筒部件59(相当于本发明的“套筒部件”);以及后连结轴60(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轴”),插通在后套筒部件59,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后臂部件58和后套筒部件59。
后臂部件58支承在机体框架1侧的后臂支点部61。后臂部件58由后第一臂体62和后第二臂体63通过支轴6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连结而构成。后臂部件58以相对于履带框架17向机体横内侧错位的状态连结在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
后第一臂体62的基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支轴64的机体横内侧端部。在后第一臂体62的顶端部分别连结有连结杆35的后端部和液压缸34的顶端部。
后第二臂体63的基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支轴64的机体横外侧端部。在后第二臂体63的顶端部形成有支承后连结轴60的套筒形状的支承部63A。在支承部63A设置有放泄塞65。
支轴64以能够绕轴心X4旋转的方式经由套筒67支承在后臂支点部61的后套筒部66。在支轴64和后套筒部66的左右两端部之间设置有O形圈68。在支轴64的机体横外侧端部设置有作用于履带18的辊69。
后套筒部件59以贯通履带框架17侧的左右一对侧板70的状态焊接固定在左右一对侧板70。后套筒部件59从履带框架17向机体横内侧延伸。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外侧端部被罩体71封堵。在后套筒部件59设置有润滑油连接管72。润滑油从润滑油连接管72注入后套筒部件59和后连结轴60之间,空气等从放泄塞65排出外部。
后连结轴60以后连结轴60的机体横内侧端部插通支承部63A的方式焊接固定。后连结轴60以能够绕轴心X5旋转的方式经由套筒73支承在后套筒部件59。后连结轴60以插通后套筒部件59的状态通过螺栓74和防脱板75从机体横外方侧防止脱离。在后连结轴60和后套筒部件59的左右两端部之间设置有O形圈76和垫圈77。
(后侧臂部件和后侧套筒部件之间的连结构造)
如图8所示,后第二臂体63的支承部63A和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通过凹凸构造部Sb(作为凹部的套筒部63a、作为凸部的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相连结。对此,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支承部63A的与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向后套筒部件59侧凸出的套筒部63a。在套筒部63a嵌入有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也就是说,套筒部63a覆盖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的外周。并且,套筒部63a的顶端部的内周角部被施以渐宽加工,从而使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易于嵌合。
在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从机体横外侧起依次形成有第一缩径部59a和第二缩径部59b。第二缩径部59b相当于本发明的“缩径部”。第二缩径部59b的顶端面抵接在套筒部63a的侧面。在第二缩径部59b和套筒部63a之间设置有O形圈78(相当于本发明的“密封部件”)以及垫圈79。第二缩径部59b的顶端部的外周角部被施以渐宽加工,从而使O形圈78和垫圈79易于外嵌在第二缩径部59b。
(姿势控制装置的动作)
如图9所示,当伸长操作液压缸34时,后臂部件58绕轴心X4和轴心X5摆动,后臂部件58的动作通过连结杆35传递至前连杆机构32。由此,前臂部件36绕轴心X1和轴心X3摆动,并且,前套筒部件37绕轴心X2摆动。于是,机体框架1相对于履带行驶装置2上升。并且,通过根据地面的倾斜分别对左右一对液压缸34进行伸长操作,从而能够使机体与机体左右方向保持大致水平。
在此,承接部件80呈悬臂状地从履带框架17的前端部延伸至机体横内侧的前第二臂体41的下方。承接部件80由向下方开口的槽形部件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当发生前臂部件36超过通常的下降界限进一步下降的情况时(例如,当前第二臂体41与前连结轴38之间的焊接固定脱离时),前第二臂体41的位于支轴42侧的端部从上方抵接在承接部件80。由此,前第二臂体41被承接部件80阻挡支承,从而能够阻止前臂部件36下落。
(张紧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张紧轮15具有轮毂部81和辊部82。
轮毂部81以能够绕轴心X6旋转的方式经由左右一对轴承83支承在支轴84。在轮毂部81的左右两端部与支轴84之间分别设置有油密封体85。
在轮毂部81的机体横内侧端部与油密封体85之间设置有垫圈86。垫圈86由卡环87固定。在轮毂部81的机体横内侧端部与垫圈86之间设置有O形圈88。
在轮毂部81的外周部的轴心X6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法兰部81A。法兰部81A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形。法兰部81A以环绕轮毂部81的外周部的全周的方式形成。在法兰部81A形成有与螺栓89(相当于本发明的“拧接件”)相对应的螺栓孔81a。在法兰部81A设置有放泄塞90。
在支轴84的轴心X6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外嵌有左右一对轴承83。左右一对轴承83以外嵌在支轴84的状态通过左右一对卡环91固定。
在支轴84的位于左右一对轴承83之间的部分外嵌有止推垫圈92。在支轴84的夹着左右一对轴承83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分别从靠近轴承83侧起依次外嵌有油密封体85、垫圈93和罩体94。
在支轴84的机体横外侧端部设置有润滑油连接管95。
润滑油从润滑油连接管95注入轴承室96,空气等从放泄塞90排出外部。
辊部82安装在轮毂部81的外周部,并作用于履带18。辊部82以两个分割辊体97沿圆周方向排列的方式构成。一方的分割辊体97和另一方的分割辊体97为相同构造。
分割辊体97具有:卷绕部97A,卷绕有履带18;基部97B,安装在轮毂部81的外周部;圆板部97C,跨连卷绕部97A和基部97B。通过使一方的分割辊体97的基部97B和另一方的分割辊体97的基部97B对合,从而形成具有沿着轮毂部81的外周部形状的轮毂形状的基部。
在圆板部97C形成有与螺栓89相对应的螺栓孔97a。在圆板部97C的内周部的与法兰部81A对向侧的侧部形成有凹入法兰部81A的相反侧的凹部97b。凹部97b形成为与法兰部81A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法兰部与分割辊体之间的连结构造)
在法兰部81A与分割辊体97之间的连结部位具有凹凸构造部St(作为凸部的法兰部81A、凹部97b)。由螺栓89、螺栓孔81a(轮毂部81)以及螺栓孔97a(辊部82)构成连结部C。
分割辊体97的凹部97b嵌合在法兰部81A,分割辊体97通过螺栓89以从机体横外侧抵接的状态从机体横外侧固定在法兰部81A。在法兰部81A与分割辊体97之间的连结部位,法兰部81A的厚度W1被设定为比圆板部97C的厚度W2厚。
(支承部)
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张紧框架19的顶端部形成有二叉形状的支承部19A,支承部19A以从张紧轮15的轴心X6(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两侧(左右两侧)夹着张紧轮15的状态支承支轴84的左右两端部。在支承部19A形成有插入并支承有支轴84的左右两端部的左右一对切入部19a。切入部19a向张紧轮15赋予张紧力的方向的相反侧(前方)切入。支轴84以支轴84的左右两端部插入并支承在左右一对切入部19a的状态,通过平垫圈98、弹簧垫圈99以及螺母100从机体横外侧固定在支承部19A。
在支承部19A形成有从上方覆盖支承部19A的二叉形状基端部的上部与辊部82之间的空间的顶棚部19b。在俯视时,顶棚部19b以与辊部82的外周部(卷绕部97A)重叠的方式从支承部19A的二叉形状基端部向顶端部侧凸出。顶棚部19b的顶端位置设置在不会进入辊部82的外周端的旋转轨迹内的位置。
(张紧轮的拆除方法)
首先,如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旋转操作张紧螺栓30使张紧框架19向前方移动,解除对履带18赋予的张紧力。由此,在辊部82和履带18之间形成用于拆除张紧轮15的间隙。并且,从机体横外侧松缓螺栓89,将辊部82的相对于支轴84的后侧的分割辊体97从轮毂部81向机体横外侧拆下。
然后,如图16和图17所示,使其余的分割辊体97以相对于支轴84位于后侧的方式旋转。并且,从机体横外侧松缓螺栓89,将其余的分割辊体97从轮毂部81向机体横外侧拆下。
最后,如图18和图19所示,拆下螺母100等,将支轴84从一对切入部19a向后方拔出,将轮毂部81从支承部19A向机体横外侧拆下。
(后侧臂部件的支点构造)
如图20至图23所示,后臂支点部61具有支承后套筒部66的左右一对前框架101。以贯通左右一对前框架101的状态设置后套筒部66。
左右一对前框架101被设置成从左右两侧夹着主框架10、13。前框架101焊接固定在主框架10、13。前框架101从后套筒部66侧向前方延伸至比后横框架12更靠前侧的位置。前框架101向前方延伸,从而使应力分散并向前侧传递。
以横跨左右一对前框架101的比后横框架12更靠后侧的部分的方式设置有底板102。以横跨左右一对前框架101的后端部的方式设置有中间板103。在中间板103焊接固定有前框架101的后端部。
以横跨后横框架12的机体横外侧端部和后套筒部66的方式设置有连结板104。以横跨连结板104和机体横外侧的前框架101的方式设置有顶板105和底板106。
在主框架13的机体横外侧面与后横框架12的前表面之间、以及机体横外侧的前框架101的机体横外侧面与后横框架12的前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用的加强筋107。在左右一对前框架101之间、以及连结板104与机体横外侧的前框架101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用的加强筋108。
以横跨左右一对后臂支点部61的方式设置有横加强板109。横加强板109沿着后横框架12的下表面向机体左右方向延伸。横加强板109以横加强板109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的方式弯折形成。横加强板109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为较宽的宽度,并焊接固定在机体横内侧的前框架101。左右一对后臂支点部61、主框架13以及后横框架12通过横加强板109一体化,从而提高了这些部件作为框架的强度。
在后套筒部66的后侧,以从左右两侧夹着主框架10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后框架110。后框架110焊接固定在主框架10。后框架110从后套筒部66侧向后方延伸。使后框架110的长度(机体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从而使作用于后框架110的转矩(绕轴心X4的转矩)缩小。
后框架110的前端部焊接固定在中间板103。在后框架110的前端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以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弯折部110a、110b、110c。通过弯折部110a、110b、110c实现应力的分散。
在后框架11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前延伸部110d和后延伸部110e。前延伸部110d向前方延伸至后臂支点部61的下方并焊接固定在后臂支点部61,从而提高了后框架110和后臂支点部61之间的连结部的强度。后延伸部110e向后方延伸并焊接固定在主框架10,从而使应力在分散后向远离后臂支点部61的位置传递。在左右一对前延伸部110d之间设置有加强用的加强筋111。
以横跨左右一对后框架110的方式设置有底板112。底板112焊接固定在后框架110,从而使应力向远离后臂支点部61的位置传递。
(传动箱的供油构造)
如图24所示,在传动箱6经由供油管113连通有箱体114。在箱体114内存储有油,箱体114内的油经由供油管113提供给传动箱6。在箱体114的上部设置有供油栓115。箱体114支承在踏台框架116。
在箱体114标注有作为表示油面位置的标记的例如上限位置H和下限位置L。由此,能够观察箱体114内的油面,以使油面位于上限位置H和下限位置L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适当地管理箱体114内的油量。
在此,在传动箱6内的油面降低且在传动箱6内的上部产生空气层的状态下,当传动箱6内的齿轮(未图示)旋转时,该齿轮连带油一起旋转,从而易于产生气泡。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当传动箱6内的油减少且传动箱6内的油面下降时,油中混入空气,从而给履带行驶装置2的动作(例如履带行驶装置2旋转时的感觉(feeling))带来不良影响。
根据本实施方式,箱体114内的油经由供油管113提供给传动箱6,因此,传动箱6内的油保持在装满状态,不会使传动箱6内的油面下降。由此,能够避免油中混入空气从而给履带行驶装置2的动作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
(传动箱的支承构造)
如图24和图25所示,传动箱6经由斜框架117支承在前横框架11。斜框架117以横跨左分割箱体6A和前横框架11并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斜框架117由向下方开口的槽形部件构成。斜框架117的后端部(前横框架11侧的端部)焊接固定在前横框架11。在斜框架117的前端部(左分割箱体6A侧的端部),通过螺栓119固定有支架118。
支架118通过螺栓121固定在左分割箱体6A的后部。在螺栓119的位于斜框架117的左右两侧部之间的部分外嵌有加强用的管体120。
传动箱6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后倾的倾斜姿势。以尽量缩短使传动箱6支承在机体框架1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斜框架117)的方式,通过斜框架117使传动箱6支承在传动箱6附近的前横框架11。
当将左分割箱体6A从右分割箱体6B上拆下时,如图26所示,首先,松缓螺栓119,拆下螺栓119和管体120。由此,斜框架117的前端部开放,从而能够从斜框架117的下方开口接触螺栓121。然后,松缓螺栓121,解除支架118与左分割箱体6A的固定。最后,只要解除左分割箱体6A与右分割箱体6B的螺栓固定,就能够从右分割箱体6B将左分割箱体6A向机体横外侧(左侧)拆下。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分割辊体97与另一方的分割辊体97为相同构造,但多个分割辊体也可以为互不相同的构造。并且,辊部82也可以由三个以上分割辊体构成,还可以为不能分割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轴插入并支承在切入部19a,但也可以插入并支承在孔(圆孔、长孔等)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法兰部81A以环绕轮毂部81的外周部的全周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形成在轮毂部8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9A具有顶棚部19b,但也可以不具有顶棚部19b。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辊部82(分割辊体97)的内周部形成有基部97B,但也可以不形成基部97B。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法兰部81A的厚度W1被设定为比辊部82(圆板部97C)的厚度W2厚,但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厚度,还可以设定为比辊部82(圆板部97C)的厚度W2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法兰部81A和辊部82(分割辊体97)之间的连结部位具有凹凸构造部St,但也可以通过使法兰部81A和辊部82相互对向的面彼此抵接的方式连结。
(8)作为凹凸构造部St,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态,能够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凹凸构造部St也可以为图27所示的形态。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凸构造部St的凸部(法兰部81A)设置在轮毂部81,凹凸构造部St的凹部97b设置在辊部82,但也可以将凹凸构造部St的凹部设置在轮毂部81,将凹凸构造部St的凸部设置在辊部82。
(10)作为凹凸构造部Sf(Sb),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态,能够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凹凸构造部Sf(Sb)也可以为图28所示的形态。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凸构造部Sf的凸部(前套筒部件37的机体横内侧端部)设置在前套筒部件37,凹凸构造部Sf的凹部(套筒部41a)设置在前臂部件36,但也可以将凹凸构造部Sf的凹部设置在前套筒部件37,将凹凸构造部Sf的凸部设置在前臂部件36。此外,凹凸构造部Sb的凸部(后套筒部件59的机体横内侧端部)设置在后套筒部件59,凹凸构造部Sb的凹部(套筒部63a)设置在后臂部件58,但也可以将凹凸构造部Sb的凹部设置在后套筒部件59,将凹凸构造部Sb的凸部设置在后臂部件58。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O形圈56(78)设置在套筒部41a(63a)与缩径部37a(第二缩径部59b)之间,但也可以不形成缩径部37a(第二缩径部59b),而将O形圈56(78)设置在套筒部41a(63a)与前套筒部件37(后套筒部件59)之间。此外,也可以不设置O形圈56(78)。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前臂部件36用的承接部件80,也可以代替或在此基础上设置后臂部件58用的承接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29和图30示出了将稻、麦等作物作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就该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行驶机体的前部以能够升降摆动的方式连结有收割搬运部203,所述行驶机体在机体框架20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02,收割搬运部203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植立谷秆并向后方搬运。并且,行驶机体在机体框架201上具有脱粒装置204、谷粒箱205、谷粒排出装置206以及驾驶部207等。脱粒装置204对作为从收割搬运部203搬运来的作物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将通过该脱粒处理获得的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和排出物。谷粒箱205存储通过脱粒装置204获得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206将存储在谷粒箱205的谷粒排出机体外部。驾驶部207供操纵者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该联合收割机为全喂入型,其切断植立谷秆的根部进行收割,并将收割的收割谷秆全部投入脱粒装置204。
驾驶部20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谷粒箱205位于驾驶部207的后方。并且,以脱粒装置204位于左侧且谷粒箱205位于右侧的状态将脱粒装置204和谷粒箱205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此外,在驾驶部207的下方侧具有驱动用的发动机208。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机体的行进方向定义,当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以沿着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定义左右。也就是说,图29、图30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图29、图30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30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图30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因此,机体左右方向与机体宽度方向相对应。
收割搬运部203具有:收割处理部209,随着车体的行驶,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以及进料器210,将收割处理部209收割的收割谷秆向机体后部侧的脱粒装置204搬运。收割搬运部203以通过液压缸211的伸缩动作而绕横轴心P1自由升降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其中液压缸211以横跨机体框架201和进料器210的方式架设。
收割处理部209支承在由连结角管、截面呈L字形的L形件等构成的框架支承体217。收割处理部209具有左右一对分禾器213、旋转卷筒214、收割刀215以及螺旋器216。分禾器213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处理。旋转卷筒214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收割刀215为切断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部侧进行收割的推子型部件。螺旋器216将切断后的收割谷秆向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侧横向移送集中并向后方送出。
如图30所示,收割处理部209的左右宽度(收割宽度)比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2的横外端部间的距离大,换言之,比行驶机体的宽度大,从而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地确保了处于收割处理部209导致的植立作物的收割痕迹上的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2的压踏范围。由此,减少了收割作业时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2对未收割作物压踏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收割处理部209的左右宽度比行驶机体的宽度大,由于驾驶部20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进料器210位于机体前部左侧,因此,收割处理部209以相对于进料器210偏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右侧)的状态连结在进料器210。
如图30所示,收割处理部209具有位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部的一对侧壁部220。左右分禾器213设置在左右侧壁部220的机体前部侧。连接有进料器210的部位以与进料器210的入口221连通的方式开口,从而能够从螺旋器216搬运收割作物。以横跨左右侧壁部220的方式配备有推子型收割刀215。以横跨左右侧壁部220且绕横轴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架设有螺旋器216。
(后视镜)
如图42所示,框架支承体217具有角管状的上部支承体217A,上部支承体217A位于收割处理部209的后上部,且向机体左右方向延伸。在该上部支承体217A的左侧部位具有后视镜288,后视镜288支承在向上方固定延伸的支柱287。
该后视镜288具有朝后的反射镜289,从而能够使在驾驶部207进行驾驶的驾驶员通过目视确认机体左侧的后方部位。该后视镜288以与收割处理部209一体绕横轴心P1自由升降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此外,反射镜289由凸状曲面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目视的视野得以扩大,无论在收割处理部209位于下方侧的收割作业位置,还是收割处理部209位于上方侧的上升位置,无论支柱287是否倾斜,都能够目视后方侧。
(旋转卷筒)
下面对旋转卷筒214进行说明。
如图29和图30所示,旋转卷筒214被设置成通过左右一对支承臂222架设支承的状态,其中,左右一对支承臂222从收割框架212的后端侧的上部向前延伸。进一步说明如下,在驱动轴223的左右端部以能够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具有卷筒框架224,其中,驱动轴223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一对支承臂222的顶端部。左右一对卷筒框架224从侧面观察时分别形成为大致六边形。以横跨该左右一对卷筒框架224架设的状态且以在6个顶部分别设置一根的状态设置有叉齿支承部件225。在各叉齿支承部件225,以沿着叉齿支承部件225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状态安装有多个叉齿226(耙入爪)。
卷筒框架224具有用于保持叉齿226的姿势的姿势保持机构,从而无论旋转卷筒214如何旋转都能够保持叉齿226从叉齿支承部件225向下方延伸的姿势。该姿势保持机构为已知构造,对该结构不做详细说明,当旋转卷筒214旋转时,叉齿226能够保持向下的姿势转动,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
如图29和图31所示,横跨一对支承臂222各自和侧壁部220分别连结有液压缸227。通过该一对液压缸227对一对支承臂222相对于收割框架212绕支承臂222的后部基端侧的轴心P2上下摆动操作,由此,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旋转卷筒214。
(螺旋器)
下面对螺旋器216进行说明。
如图30和图31所示,螺旋器216在大径的圆筒形滚筒259的外周具有左右一对螺旋叶片260,左右一对螺旋叶片260随着前方旋转发挥向进料器210的前端部进行横向移送的功能。在面向进料器210的前端的入口221的区域具有多个从滚筒259进出的棒状的耙入体261。在右侧横向移送区域的中途部位以及左侧横向移送区域的中途部位也具有从滚筒259进出的耙入体261。在此不做详细说明,多个耙入体261支承在滚筒内部,以随着滚筒259的旋转在滚筒259中被自由进出地滑动引导。
在此未做图示,当滚筒259旋转时,各耙入体261追随,螺旋器216绕与滚筒259的旋转轴心不同的偏心支轴(未图示)的轴心转动。此时,偏心支轴与滚筒259之间的距离因转动相位的变化而变化,各耙入体261一边从滚筒259进出一边转动,在避免与底板218、背面板219之间的干涉的同时将作物耙入进料器210。
(进料器)
如图29所示,进料器210在角筒状的进料箱282的内部,以横跨位于后上部侧的驱动轮体283和位于前下部的从动轮体284的方式卷绕有左右一对环形转动链条285,以横跨左右一对环形转动链条285的方式空出规定间地隔架设有卡定搬运体(未图示)。在进料箱282的前端部形成有与收割处理部209连通的入口221。进料箱282的后端部与脱粒装置204连通连接。此外,通过环形转动链条285的转动,将从收割处理部209接收来的收割作物(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204搬运。
(收割刀)
下面对收割刀215进行说明。
如图32、图35和图36所示,收割刀215具有基台229、承接刀230、可动刀231、刀把232以及刀卡体233。基台229为以背靠跨机体宽度方向延设的连结框架228的方式安装固定的角状部件。承接刀230安装在基台229。可动刀231以相对于承接刀230自由滑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刀把232驱动可动刀231。刀卡体233允许可动刀231滑动且防止其上浮并保持姿势。
通过下述驱动机构传递来自发动机208的动力,跨整个收割宽度的长条状的刀把232被按规定间隔往返移动驱动,通过铆钉连结固定在该刀把232的可动刀231往返移动,通过与固定状态的承接刀230的合作,能够切断收割谷秆的根部进行收割。
如图32所示,可动刀231具有作为用于将收割的谷秆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侧部位(向进料器210传递的部位)送出的部件的右侧横向移送部件234和左侧横向移送部件235,右侧横向移送部件234相对于向进料器210传递的部位在沿机体行进方向观察时位于右侧,左侧横向移送部件235位于左侧。
如图35和图36所示,左右两侧的横向移送部件234、235为由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呈长条状且上侧呈锯齿状的横向移送作用部234A、235A与连结部234B、235B构成的1个板状体。此外,连结部234B、235B通过螺栓BL连结在刀把232,两横向移送部件234、235与刀把232和可动刀231一体往返移动。当解除螺栓BL对刀把的连结时,能够将两横向移送部件234、235从收割刀215整体拆下。
右侧横向移送部件234的横向移送作用部234A以将收割谷秆向进料器210侧即左方搬运的方式设定锯齿的朝向。左侧横向移送部件235的横向移送作用部235A以将收割谷秆向进料器210侧即右方搬运的方式设定锯齿的朝向。因此,通过使该横向移送部件234、235与可动刀231一体按规定间隔往返移动,从而能够将收割的谷秆向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侧即向进料器210传递的部位送出。
左右两侧的横向移送部件234、235以沿着收割刀215向机体后方侧延伸的状态设置,以越靠近后方侧越靠近上方的倾斜姿势连结在收割刀215。相对于收割刀215的倾斜角度设定得较平缓(大约10度),从而不会对收割谷秆的搬运造成障碍。而且,比基台229的后端位置更向机体后方较长的延设,从而加强了对收割谷秆的送出功能。
如上所述,当解除对刀把232的螺栓连结时,能够从收割刀215拆下两横向移送部件234、235。此外,当进行可动刀的修理更换等维护作业时,当解除与下述驱动机构的连结并拆下两横向移送部件234、235时,能够保持可动刀231与刀把232的连结状态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外方抽出。
(收割刀的驱动机构)
下面对收割刀215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31和图34所示,收割刀215的驱动机构具有收割传动轴237、动力转换机构238、中继传动轴239、摆动臂240以及连杆241。收割传动轴237在背面板219的后部侧沿着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动力转换机构238将绕横轴心的旋转动力转换成绕前后轴心的动力。中继传动轴239通过转换的动力进行转动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摆动臂240设置在中继传动轴239的前端部。连杆241连动连结摆动臂240和刀把232。收割传动轴237从进料器的右侧部位延设至收割处理部的右侧的侧壁部,右侧的侧壁部220具有动力转换机构238、中继传动轴239以及摆动臂240等。
发动机208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传动机构传递至收割传动轴237,收割传动轴237被绕横轴心旋转驱动。动力转换机构238为已知的结构,因此不记载详细的结构,以将收割传动轴237的单方向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中继传动轴239的往返转动运动的方式连结收割传动轴237和中继传动轴239。
摆动臂240以一体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中继传动轴239的前端部。如图33和图34所示,摆动臂240经由第一轴承部件24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在连杆241的一端。连杆241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轴承部件243连结在可动刀231。当中继传动轴239往返转动时,摆动臂240左右摆动,可动刀231被向左右方向往返驱动。
如图33所示,具有从右侧的侧壁部220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凸出的支承部245,中继传动轴239沿前后方向插通形成于该支承部245的插通孔246。通过安装在支承部245的前部侧的轴承保持件247所收纳的轴承248,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中继传动轴239。
如图31和图33所示,在收割刀215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具有保护收割刀215的收割刀护体249。收割刀护体249具有带板状的板部件250和圆棒部件251。圆棒部件251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板部件250的后部侧。圆棒部件251为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前侧开放的横向U字形的部件。在收割刀护体249的前部侧,板部件250的前端部通过螺栓连结在侧壁部220。收割刀护体249的后部侧经由连结于圆棒部件251的托架252螺栓连结在支承部245的侧面。
(分禾器)
下面对分禾器213进行说明。
分禾器213具有位于上部侧的分禾器本体213A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分禾器本体213A的下侧的底部分割体213B。此外,分禾器本体213A位于分禾器本体213A的下缘部比收割刀215高的位置。底部分割体213B位于比收割刀215靠近机体前方侧的位置,并且,底部分割体213B的下缘部设置在比收割刀215低的位置。
图38和图39示出了分禾器本体213A。就分禾器本体213A而言,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纵面部290和与该纵面部290的上部侧相连的俯视时呈三角形的上表面部291通过板体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沿着纵面部290的下侧缘部使圆棒弯折而形成的加强体292。在纵面部290的后部侧具有用于连结至侧壁部220的后部连结部293。在纵面部290的右侧具有倾斜姿势的外侧倾斜引导体294,外侧倾斜引导体294从侧面观察时沿着纵面部290的下端缘,并且,俯视时越靠近后部侧越靠近右侧。后部连结部293的上端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弯折成大致L字形。左右分禾器213的分禾器本体213A为左右朝向反转的结构,但结构相同。
如图33和图37所示,在侧壁部220的前表面部220A安装有分禾器本体213A的后部连结部293。侧壁部220具有壁部构成体220B,壁部构成体220B为形成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分禾器本体213A的纵面部290相连的壁面的板体。此外,侧壁部220的上缘部220C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分禾器本体213A的上表面部291相连,在从侧壁部220的前表面部220A的下端部向后方侧相连的部位具有倾斜姿势的倾斜部220D,倾斜部220D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
位于分禾器本体213A的后部侧的后部连结部293的上下宽度与侧壁部220的前表面部220A大致相同。在只有分禾器本体213A连结在侧壁部220的状态下,如图37所示,分禾器本体213A的纵面部290的下端缘290b位于比侧壁部220的下端部220E高出规定高度的上方位置。当收割处理部209处于接近地面的收割作业位置时,分禾器本体213A的纵面部290的下端缘290b位于从地面高出规定高度的上方位置,呈大致水平姿势。
在植立于农田的作物未倒伏的作业状况下,如图37所示,通过在未在分禾器本体213A的下部安装底部分割体213B的状态下进行作业,从而能够当在接近田埂的部位收割作物时,避免分禾器213(分禾器本体213A)的下端部接触地面。
下面对底部分割体213B进行说明。
如图40和图41所示,底部分割体213B由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菱形的板体构成,沿着下侧缘部连结有由圆棒构成的加强体295。该底部分割体213B的上部前部侧部位螺栓连结在分禾器本体213A的纵面部290,并且,上部后部侧部位螺栓连结在侧壁部220的壁部构成体220B。连结螺栓296从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内侧安装并焊接固定。
如图31和图33所示,当安装有底部分割体213B时,底部分割体213B呈与分禾器本体213A以及侧壁部220的壁部构成体220B连成板状的状态。而且,通过安装底部分割体213B,从而关闭形成于分禾器本体213A下方的大部分空间,侧壁部220的底面与底部分割体的底面呈连续的状态。如图31所示,底部分割体213B的前端缘297位于比分禾器本体213A的前端缘298偏靠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在分禾器本体213A的前部下方侧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的缺口部299。底部分割体213B位于比收割刀215偏靠机体前方侧的位置,并且,底部分割体213B的下缘部位于比收割刀215低的位置。
在植立于农田的作物倒伏的作业状况下,通过在在分禾器本体213A的下部安装底部分割体213B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能够避免倒伏的作物经过分禾器213的下方侧的空间使得作物退避从而产生收割残留的问题。此外,在植立作物倒伏的情况下,一般农田的水分较多且地面较软,因此,分禾器213的下端部不容易因接触地面导致损伤。
(倾斜引导体)
在右侧的侧壁部220的前下部且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部位具有倾斜姿势的倾斜引导体200,倾斜引导体200在俯视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倾斜引导体200被设置成在从侧面观察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侧的后下倾斜姿势。
如图33所示,倾斜引导体200通过将圆管件的一端部挤压成平坦状从而形成螺栓连结部200A。如图40和图41所示,当安装底部分割体213B时,以螺栓连结部200A与底部分割体213B的上部前后中间部侧部位共同拧紧的状态螺栓连结在侧壁部220的壁部构成体220B。螺栓连结部200A通过螺栓连结并受到支承,以呈俯视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内侧倾斜姿势以及从侧面观察时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下方侧的后下倾斜姿势的方式,后方侧呈悬臂状地延设。倾斜引导体200的后方侧的顶端部200B以外嵌于从右侧起第3个承接刀230的顶端部的方式卡合连结并保持位置。
如图37所示,在拆下底部分割体213B的状态下,仅倾斜引导体200螺栓连结在侧壁部220的壁部构成体220B。就呈悬臂状地延设以及顶端部卡合连结在承接刀230这两点而言,与安装有底部分割体213B时的情况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底部分割体的前端缘位于比分禾器本体的前端缘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在分禾器本体的前部下方侧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的缺口部,但也可以不形成上述缺口部,将底部分割体的前端缘与分禾器本体的前端缘设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倾斜引导体200,也可以不具有上述倾斜引导体200。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适用于收割稻、麦等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例子,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玉米收割机等其他种类的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43和图44示出了将稻、麦等作物作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V的前部以能够升降摆动的方式连结有收割搬运部303,行驶机体V在机体框架30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302,收割搬运部303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植立谷秆并向后方搬运。此外,行驶机体V在机体框架301上具有脱粒装置304、谷粒箱305、谷粒排出装置306以及驾驶部307等。脱粒装置304对作为从收割搬运部303搬运来的作物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将通过该脱粒处理获得的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和废草。谷粒箱305存储通过脱粒装置304获得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306将存储在谷粒箱305的谷粒排出机体外部。驾驶部307供驾驶员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
驾驶部30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在驾驶部307的后方具有谷粒箱305。此外,在驾驶部307的下方侧具有驱动用的发动机308。在行驶机体V,以脱粒装置304位于左侧且谷粒箱305位于右侧且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脱粒装置304和谷粒箱305。如图45所示,脱粒装置304以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左侧的状态设置在行驶机体V。
该联合收割机为全喂入型,其切断植立谷秆的根部进行收割,并将收割的收割谷秆全部投入脱粒装置304。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机体的行进方向定义,当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以沿着机体的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定义左右。也就是说,图43、图44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图43、图44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44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图44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因此,机体左右方向与机体宽度方向相对应。
收割搬运部303具有:收割处理部309,随着机体行驶,收割植立谷秆;以及进料器310,将通过收割处理部309收割的收割谷秆向机体后部侧的脱粒装置304搬运。收割搬运部303以通过收割升降用的液压缸311的伸缩动作而绕横轴心P1自由升降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其中液压缸311以跨机体框架301和进料器310的方式架设。
收割处理部309具有收割框架312、左右一对分禾器313、旋转卷筒314、收割刀315以及螺旋器316。收割框架312为支承收割处理部309整体的框体。分禾器313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处理。旋转卷筒314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收割刀315为切断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部侧进行收割的推子型部件。螺旋器316将切断后的收割谷秆向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侧横向移送集中,并向后方送出。
如图43所示,进料器310在角筒状的进料箱317的内部,横跨位于后上部侧的驱动轮体318和位于前下部侧的从动轮体319卷绕有左右一对环形转动链条320,以横跨左右一对环形转动链条320的方式空出规定间隔架设有卡定搬运体320a(参照图46)。在进料箱317的前端部形成有连通收割处理部309的入口,进料箱317的后端部连通连接于脱粒装置304。并且,通过使环形转动链条320转动,从而将从收割处理部309传递来的收割作物(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304搬运。
(脱粒装置)
下面对脱粒装置304进行说明。
如图46和图47所示,脱粒装置304具有位于左右两侧的侧壁部324、325(参照图47)、位于前端部的前壁部326、位于后端部的后壁部327(参照图46)以及位于上部的顶板321。在形成于脱粒装置304的内部的内部空间,上部具有脱粒室328,在该脱粒室328的下方具有分选部329,收割谷秆通过进料器310的搬运从前端的入口部330提供至脱粒室328内。
在脱粒室328内具有脱粒筒322,脱粒筒322被绕机体前后朝向的水平朝向的轴心Y1旋转驱动,从而对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脱粒筒322具有脱粒筒轴331,脱粒筒轴331横跨前壁部326和后壁部327,以绕水平轴心Y1自由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承,脱粒筒322以该脱粒筒轴331为中心一体旋转。该脱粒筒轴331通过来自发动机308的动力被旋转驱动。脱粒筒322在从机体正面观察时被向右(顺时针方向)驱动旋转。
脱粒筒322具有多个支承板332、多个支承杆333以及脱粒齿334。支承板332形成为圆板状,且以与脱粒筒轴331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固定。支承杆333在脱粒筒322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分散配置,且连结在各个支承板332。脱粒齿334为从沿着各支承杆333的轴心方向排列的多个部位向脱粒筒322的外周侧凸出的棒形部件。
在脱粒筒322的外周部的位于下方侧的半周部分具有圆弧状的承接网323。在此不做详细说明,承接网323由已知构造的网状体构成,连结有圆弧状的多个横架以及连结各个横架的沿轴心方向的纵架,且形成有多个用于使谷粒穿过的穿通孔。在覆盖脱粒室328上方的顶板具有送尘阀335,送尘阀335随着脱粒筒322的旋转将处理物沿着脱粒筒322的旋转轴心方向向机体后方侧移送引导。
如图46所示,位于脱粒室328下方的分选部329具有摆动分选装置336、一次物回收部337、二次物回收部338以及风车339。摆动分选装置336一边移送从承接网323漏至下方的处理物一边进行分选处理。一次物回收部337回收从摆动分选装置336漏下的作为一次物的谷粒。二次物回收部338回收从摆动分选装置336漏下的带枝梗的谷粒等二次物。风车339向摆动分选装置336提供分选风。风车339随着风车轴339a的旋转产生分选风,其中,风车轴339a为以在横向贯通脱粒装置304的状态设置的旋转轴。
一次物回收部337通过横向移送螺旋337a将回收的谷粒向脱粒装置304的横侧外方搬运。并且,经一次物回收部337回收的谷粒在搬运至脱粒装置304的横侧外方后,通过谷粒搬运装置340(参照图44)向上方搬运并存储在谷粒箱305。
二次物回收部338通过横向移送螺旋338a将回收的二次物向脱粒装置304的横侧外方搬运。并且,经二次物回收部338回收的二次物在搬运至脱粒装置304的横侧外方后,通过二次物回送装置341送回脱粒室328内再次进行脱粒处理。
摆动分选装置336具有俯视时呈矩形框状的筛箱342,在该筛箱342内具有第一谷粒盘343、第二谷粒盘344、筛线345、谷壳筛346、谷粒筛347以及草秆筛348等。
筛箱342的机体前部侧通过未图示的滑动支承机构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在筛箱342的机体后部侧部位的下部具有曲柄式的摆动驱动部352。通过该摆动驱动部352的动作,筛箱342的机体后部侧部位以圆形运动的方式受到摆动驱动。因此,筛箱342整体上进行具有上下方向的运动成分的前后摆动运动。
第一谷粒盘343由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纹形的板体构成,设置在摆动分选装置336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前端部),将从脱粒室328的移送方向上游侧漏下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
筛线345由钢琴线等构成,以从第一谷粒盘343的移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向移送方向下游侧呈悬臂状地延设,将从第一谷粒盘343送出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并使谷粒和二次物漏至下方。
第二谷粒盘344与第一谷粒盘343同样,由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纹形的板体构成,位于第一谷粒盘343的移送方向下游侧且位于下方侧,将从第一谷粒盘343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下游侧漏下的处理物以及从筛线345漏下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
谷壳筛346位于第二谷粒盘344的移送方向下游侧,对于从第二谷粒盘344送出的处理物、从筛线345漏下的处理物以及从脱粒室328的承接网323漏下的处理物,一边摆动移送一边使谷粒和二次物漏至下方。
谷粒筛347由具有多个谷粒穿过用开口的波形钢丝网构成,位于谷壳筛346的下方侧,以跨筛箱342的左右侧板的方式受到架设支承。该谷粒筛347一边对从谷壳筛346漏下的处理物进行摆动移送,一边使谷粒漏至下方的一次物回收部337,并将二次物移送至移送方向下游侧的二次物回收部338。
草秆筛348设置在谷壳筛346的移送方向下游侧。草秆筛348由形成为锯齿状的多个板体构成,能够承接处理物并向后方摆动移送。未从草秆筛348漏下的废草等处理物从后方的排尘口排出外方。
(传动构造)
如图51所示,来自设置在位于机体右侧的驾驶部307的下方的发动机308的动力经由风车轴339a传递至脱粒装置304的左侧,并从风车轴339a经由设置在脱粒装置304的左侧的脱粒用的带传动机构355传递至脱粒装置304的各部,即一次物回收部337、二次物回收部338以及摆动驱动部352。
如图52和图53所示,动力从风车轴339a的左侧端部经由第一带传动机构356传递至脱粒筒驱动用的中继传动轴357。动力从中继传动轴357经由第二带传动机构358传递至进料器驱动轴359。虽未图示,动力从该进料器驱动轴359传递至收割搬运部303的各部。
第一带传动机构356具有设置在风车轴339a的第一驱动带轮360、设置在中继传动轴357的第一从动带轮361、卷绕在第一驱动带轮360和第一从动带轮361的第一传动带362以及向第一传动带362赋予张紧力的张紧机构363。第一带传动机构356被张紧机构363赋予张紧力,始终保持传动状态。
第二带传动机构358具有设置在中继传动轴357的第二驱动带轮364、设置在进料器驱动轴359的第二从动带轮365、卷绕在第二驱动带轮364和第二从动带轮365的第二传动带366、张紧轮体367以及支承张紧轮体367的张紧臂368。张紧臂368以自由摆动的方式外嵌安装在中继传动轴357。当通过操作设置在驾驶部307的收割离合器杆369从而经由操作线370进行拉动操作时,张紧臂368摆动,呈向第二传动带366赋予张紧力的状态,当解除拉动操作时,张紧状态解除。张紧轮体367被弹簧371向张紧解除侧摆动施力。
因此,第二带传动机构358构成了带张紧式收割离合器,该收割离合器能够根据收割离合器杆369的操作在向收割处理部309传递动力的连通状态和不进行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地切换。
张紧轮体367支承在以插通张紧臂368的状态设置的支轴372,支轴372向张紧轮体367的相反侧凸出,操作线370经由行程吸收用的弹簧373连结在支轴372的相反侧的凸出部。如上所述地将支轴372兼用作线连结部,能够简化张紧轮体367的支承构造。
第二带传动机构358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带传动机构356位于脱粒装置304的横外方侧。第二带传动机构358与第一带传动机构356相比,传动带的更换等维护作业的频率较大。在此,通过将第二带传动机构358设置在与第一带传动机构356相比更靠横外方侧的位置,能够从机体外方侧容易地对第二带传动机构358进行修理检验等维护作业。
支承操作线370的外线端部的线承接部件374安装在从脱粒装置304的侧壁部324呈悬臂状地延设的支承支架375。如图54所示,线承接部件374由带板件弯折成大致Z字形而形成,从而使其从与支承支架375的连结位置进一步向横侧外方延伸,并且向接近张紧臂368的方向延伸。即使第二带传动机构358位于从脱粒装置304的侧壁部324向外方侧分离的位置,也能够直接拉动操作操作线370从而顺利地对收割离合器进行开闭操作。
(脱粒装置的罩体)
如上所述,如图50所示,在脱粒装置304的左侧外部具有脱粒用的带传动机构355、第一带传动机构356以及第二带传动机构358等,并且具有覆盖这些部件的外方侧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罩体376、第二罩体377以及第三罩体378。在相当于脱粒室328的部位具有覆盖脱粒室328的外方侧的第四罩体379。
如图52和图55所示,第一罩体376、第二罩体377以及第三罩体378分别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将下部具有的被卡定件380钩挂并卡定在设置于侧壁部324的卡定部381,上部侧通过旋钮螺栓382拧紧固定在设置于侧壁部324的固定部383。当解除对旋钮螺栓382的拧紧时,各罩体376、377、378通过卡定部381绕前后轴心Y3自由摆动,从而能够简单地拆下。
如图52、图55和图57所示,三个罩体376、377、378中位于下侧的第二罩体377和第三罩体378呈通过旋钮螺栓382拧接的部位向机体内方侧凹入的形状。第四罩体379被设置成第四罩体379的外表面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罩体377和第三罩体378的凹入部377a、378a的外表面部相同的状态。第一罩体376内置有上述2个带传动机构356、358,因此,被设置成比第二罩体377更靠近外方侧的位置。通过使由旋钮螺栓382拧接的部位向机体内方侧凹入,从而能够避免植立谷秆钩挂在旋钮螺栓382、撕碎植立谷秆、禾秆屑附着在旋钮螺栓382等不利情况。
在设置有第四罩体379的部位,在侧壁部324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维护用的大型开口384。第四罩体379在覆盖该开口384的关闭状态和向外方摆动的开放状态之间自由摆动开闭。也就是说,第四罩体379以绕前后轴心Y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侧的侧壁部324的上部部位。当使第四罩体379开放时,能够通过开口384拆下或安装承接网323。第四罩体379通过未图示的气体阻尼器在开放状态下自由保持位置。
如图55和图56所示,第四罩体379具有内壁板379a、外壁板379b、前壁板379c、后壁板379d以及底板379e等,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内壁板379a在第四罩体379的关闭位置与承接网323邻接。外壁板379b位于在内壁板379a的左外侧空出间隔的位置。前壁板379c横跨内壁板379a的前端部和外壁板379b的前端部。后壁板379d横跨内壁板379a的后端部和外壁板379b的后端部。底板379e横跨内壁板379a、外壁板379b、前壁板379c以及后壁板379d各自的下端部。
在该第四罩体379的内方侧具有在第四罩体379的关闭位置进入承接网323的下方的前后一对引导部386。引导部386分别具有:倾斜引导面386A,以进入承接网323的下方的量越靠近下方侧越大的状态从内壁板379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右下方延伸;以及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前侧纵面386B和后侧纵面386C;以及底面386D,引导部386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箱状。
通过引导部386的倾斜引导面386A能够将从脱粒处理物的漏下量较多的承接网323的左端部滤过的多数分选对象物向摆动分选装置33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引导。由此,能够防止从承接网323漏下的分选对象物集中提供给摆动分选装置336的左端侧而导致的摆动分选装置336的分选不良的情况。
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内壁板379a拆装的方式螺栓连结引导部386,在内壁板379a的安装有引导部386的部位形成有开口K。通过该结构,当从内壁板379a拆下引导部386时,通过开口K使第四罩体379的内部呈开放状态,因此,通过开口K能够在第四罩体379的内部收纳收纳物(例如修理用的工具、部件类等)。当安装引导部386时,开口K封闭,因此,不会使收纳物露出外方。
(排草罩体)
在脱粒装置304的后方具有接收从脱粒装置304排出的废草并从下方侧排出外部的排草罩体390。如图44、图45和图48所示,排草罩体390具有外侧侧壁390A、内侧侧壁390B以及后部壁390C,这些部件一体连结,形成面向脱粒室328的前部上部侧和下方侧开口的俯视时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形的罩体。外侧侧壁390A位于作为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机体左侧,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内侧侧壁390B位于作为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机体右侧,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后部壁390C位于机体后侧。
排草罩体390以外侧侧壁390A的前端部和内侧侧壁390B的前端部分别通过螺栓连结在脱粒装置304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324、325的上下多个部位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48所示,外侧侧壁390A呈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势。内侧侧壁390B呈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右侧即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倾斜姿势。如图44和图45所示,利用脱粒装置304和谷粒箱305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的闲置区域,在该闲置区域的机体后部侧配备有燃料箱391。内侧侧壁390B位于与燃料箱391相邻的位置。
如图45所示,内侧侧壁390B延伸至比燃料箱391的上表面更靠近下侧的位置,如图44和图48所示,内侧侧壁390B的后端延伸至接近燃料箱391的侧面的位置。具体而言,内侧侧壁390B从脱粒装置304的后端部的右侧部位向右后侧的倾斜方向延设,延伸至比燃料箱391的后端更靠近机体后方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由排草罩体390排出的废草降落在燃料箱391。
如图47和图48所示,在排草罩体390的内部具有倾斜姿势的流下引导体394,流下引导体394从外侧侧壁390A向内侧侧壁390B延伸,且越靠近机体右侧越靠近下方。该流下引导体394设置在比排草罩体390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机体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图47所示,流下引导体394整体上被设置成在从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比排草罩体390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偏靠机体左侧的状态。
如图48和图49所示,流下引导体394被设置成以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在排草罩体390的上部侧部位沿着前后方向大致覆盖排草罩体390的内部空间的方式跨前后方向延伸。流下引导体394的引导起始端侧部位的上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筒322的旋转轴心Y1和承接网323的下端部之间偏靠旋转轴心的较高位置,流下引导体394的引导终端侧部位的下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室328的后壁395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336的上端之间。
如图46和图48所示,在与流下引导体394相对应的部位不存在承接网323,呈面向脱粒筒322的后端部的状态。进一步说明如下,承接网323以位于由前壁(未图示)和后壁395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的脱粒室328的内部的状态设置。脱粒筒322向脱粒室328的前壁的前方延伸,并向脱粒室328的后壁395的后方延伸。脱粒筒322在前部侧具有作物搬运用的螺旋叶片397,在后壁395的后部侧具有与脱粒室328内相同的脱粒齿334。后壁395允许脱粒筒322旋转,且形成有大致U字形的缺口从而允许作物通过。
从脱粒室328的后壁395通过并排出后方的是未从承接网323漏下的禾秆屑等废草。该废草从脱粒装置304的后端部排出后外方。从承接网32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中的未从摆动分选装置336漏下的废草也被排出脱粒装置304的后外方。
如图47所示,流下引导体394在位于上部侧的引导起始端侧部位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大的急剧倾斜部398,在位于下部侧的引导终端侧部位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小的平缓倾斜部399。平缓倾斜部39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脱粒室328的后壁395的下端与摆动分选装置336的上端之间。
平缓倾斜部399具有:倾斜部分399a,比急剧倾斜部398的倾斜角度小且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及水平姿势的水平部399b,与该倾斜部分399a的引导终端部侧相连,且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致为零。该水平部399b以螺栓连结的方式安装在倾斜部分399a。因此,当不需要时,能够拆下水平部399b,还能够换上宽度更大的水平部。
流下引导体394的上端部通过螺栓连结的方式固定在脱粒装置304的左侧的侧壁部324。该螺栓连结部位位于废草所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流下引导体39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位置经由托架BR1螺栓固定在脱粒室328的后壁395。并且,流下引导体394的下端部经由托架BR2(参照图49)螺栓固定在排草罩体390的后部壁390C。
如上所述,在与流下引导体394相对应的部位不存在承接网323,呈面向脱粒筒322的后端部的状态,因此,随着脱粒筒322的旋转,废草被脱粒齿334向排草罩体390内投放并排出。此时,排出的废草通过流下引导体394被引导至靠近机体右侧的位置,并从下方排出外方。在脱粒室328的后壁395的下端和摆动分选装置336的上端之间提供有来自风车339的分选风,因此,在随着脱粒筒322的旋转起到的投放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该分选风进一步将废草向右侧引导。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草罩体390的外侧侧壁390A被设置成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姿势,但外侧侧壁390A也可以设置成越靠近机体后方侧越靠近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倾斜姿势。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脱粒装置304和谷粒箱305之间具有燃料箱391,但燃料箱391也可以配备在其他部位。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草罩体390具有流下引导体394,流下引导体394具有急剧倾斜部398和平缓倾斜部399,平缓倾斜部399具有水平姿势的水平部399b。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不具有水平部399b,也可以将倾斜角度在整个范围设定成固定值。还可以适当变更流下引导体394的设置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适用于将稻、麦等作为对象的装载在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的例子,但也可以适用于将玉米等其他种类的作物作为对象的装载在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Claims (5)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
机体框架;
履带行驶装置,支承所述机体框架;以及
姿势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机体框架相对于所述履带行驶装置的姿势,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控制装置具有:前连杆机构;后连杆机构;液压缸,摆动驱动所述后连杆机构;以及连结杆,连动连结所述前连杆机构和所述后连杆机构,
所述履带行驶装置具有:履带框架;履带;以及张紧轮,支承于所述履带框架,卷绕有所述履带,
所述张紧轮配置在所述履带框架的宽度范围内,
所述前连杆机构具有:所述机体框架侧的前臂部件;所述履带框架侧的前套筒部件;以及前连结轴,插通在所述前套筒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前臂部件和所述前套筒部件,
所述后连杆机构具有:所述机体框架侧的后臂部件;所述履带框架侧的后套筒部件;以及后连结轴,插通在所述后套筒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后臂部件和所述后套筒部件,
在所述前臂部件的与所述前套筒部件的端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前套筒部,所述前套筒部向所述前套筒部件侧凸出,覆盖所述前套筒部件的端部外周,
在所述后臂部件的与所述后套筒部件的端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后套筒部,所述后套筒部向所述后套筒部件侧凸出,覆盖所述后套筒部件的端部外周,
在所述前套筒部件的端部,在被所述前套筒部覆盖的部位形成有第一前缩径部和第二前缩径部,在所述前套筒部的内部里侧,所述第二前缩径部与所述前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以划分出密封部件装填用空间的方式对置,所述第一前缩径部在比所述第二前缩径部靠所述前套筒部内的入口侧部位处比所述第二前缩径部直径大,
所述第一前缩径部与外嵌在所述第一前缩径部的位置的所述前套筒部的内周面通过凹凸构造部相连结,由此,所述前臂部件与所述前套筒部件的端部相连结,
在所述后套筒部件的端部,在被所述后套筒部覆盖的部位形成有第一后缩径部和第二后缩径部,在所述后套筒部的内部里侧,所述第二后缩径部与所述后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以划分出密封部件装填用空间的方式对置,所述第一后缩径部在比所述第二后缩径部靠所述后套筒部内的入口侧部位处比所述第二后缩径部直径大,
所述第一后缩径部与外嵌在所述第一后缩径部的位置的所述后套筒部的内周面通过凹凸构造部相连结,由此,所述后臂部件与所述后套筒部件的端部相连结,
在所述前连结轴的外周面和所述前套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润滑油通路,在所述后连结轴的外周面和所述后套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润滑油通路,
所述密封部件装填用空间中装填有密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前臂部件具备前第一臂体和前第二臂体,
所述前第二臂体的下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履带框架,
所述前第一臂体的下端部和所述前第二臂体的上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
所述后臂部件具备后第一臂体和后第二臂体,
所述后第二臂体的下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履带框架,
所述后第一臂体的下端部和所述后第二臂体的上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
所述连结杆连结在所述前第一臂体和所述后第一臂体,
所述液压缸连结在所述机体框架和所述后第一臂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履带框架设置有从下方阻挡支承所述前臂部件或所述后臂部件的承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后臂部件设置有作用于所述履带的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当伸长操作所述液压缸时,所述后臂部件摆动,所述后臂部件的动作通过所述连结杆传递至所述前连杆机构,由此,所述前臂部件摆动,所述机体框架相对于所述履带行驶装置上升。
CN202110825150.6A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Active CN1135620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5150.6A CN113562089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7682A JP6440595B2 (ja) 2015-08-07 2015-08-07 コンバイン及び農業作業車
JP2015-157681 2015-08-07
JP2015-157682 2015-08-07
JP2015157681A JP6440594B2 (ja) 2015-08-07 2015-08-07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JP2015180057A JP6436884B2 (ja) 2015-09-11 2015-09-11 収穫機
JP2015-180061 2015-09-11
JP2015-180057 2015-09-11
JP2015180061A JP6472357B2 (ja) 2015-09-11 2015-09-11 コンバイン
CN201680046439.5A CN107922021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202110825150.6A CN113562089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PCT/JP2016/069100 WO2017026182A1 (ja) 2015-08-07 2016-06-28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コンバイン、収穫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439.5A Division CN107922021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2089A CN113562089A (zh) 2021-10-29
CN113562089B true CN113562089B (zh) 2024-04-12

Family

ID=579845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439.5A Active CN107922021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202110825150.6A Active CN113562089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439.5A Active CN107922021B (zh) 2015-08-07 2016-06-28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07922021B (zh)
PH (1) PH12018500280A1 (zh)
WO (1) WO20170261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3738A1 (en) * 2017-09-14 2019-03-21 Tirth Agro Technology Pvt. Ltd. SELF-PROPELLED AXIAL FLOWER HARVESTER
JP7381439B2 (ja) 2020-12-18 2023-11-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591U (zh) * 1990-11-30 1992-07-28
JPH11342875A (ja) * 1998-06-02 1999-12-1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446165A (zh) * 2000-08-10 2003-10-01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可移动农机
JP2011020513A (ja) * 2009-07-14 2011-02-03 Kubota Corp 作業車
JP2011062122A (ja) * 2009-09-16 2011-03-31 Kubota Corp クローラ走行作業車
CN201989874U (zh) * 2010-02-25 2011-09-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辆
JP2015142543A (ja) * 2014-01-31 2015-08-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走行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2682U (ja) * 1983-05-09 1984-11-17 小林 彰一 ユニツトホイ−ル式フロントアイドラ−
JP3245904B2 (ja) * 1991-09-10 2002-01-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3048574A (ja) * 2001-08-03 2003-02-1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移動農機の走行クローラ装置
JP2005102504A (ja) * 2003-09-26 2005-04-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排ワラ処理装置取り付け構造
JP2005153684A (ja) * 2003-11-25 2005-06-16 Denso Corp 車載機器操作装置
JP5143519B2 (ja) * 2007-09-27 2013-02-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のクローラ張力調整装置
KR101302905B1 (ko) * 2009-06-08 2013-09-06 주식회사 디알비동일 트랙장력 조절장치
JP5840012B2 (ja) * 2012-01-30 2016-01-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894836B2 (ja) * 2012-03-30 2016-03-30 Kyb株式会社 無限軌道駆動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JP2014117265A (ja) * 2012-12-19 2014-06-3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6129043B2 (ja) * 2013-09-27 2017-05-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6150829B2 (ja) * 2015-03-03 2017-06-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591U (zh) * 1990-11-30 1992-07-28
JPH11342875A (ja) * 1998-06-02 1999-12-1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446165A (zh) * 2000-08-10 2003-10-01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可移动农机
JP2011020513A (ja) * 2009-07-14 2011-02-03 Kubota Corp 作業車
JP2011062122A (ja) * 2009-09-16 2011-03-31 Kubota Corp クローラ走行作業車
CN201989874U (zh) * 2010-02-25 2011-09-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辆
JP2015142543A (ja) * 2014-01-31 2015-08-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走行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8500280A1 (en) 2018-08-20
CN107922021A (zh) 2018-04-17
CN113562089A (zh) 2021-10-29
CN107922021B (zh) 2021-08-06
WO2017026182A1 (ja)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71539B (zh) 脱粒装置
CN10820728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KR20090102816A (ko) 콤바인 및 이것에 탑재 가능한 탈곡 장치
CN109937683B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0095473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13562089B (zh)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KR20100035595A (ko) 예취 수확기,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및 탈곡기
WO2012108459A1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0841950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393078B (zh)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111771529B (zh) 收割机
CN107529722B (zh) 收获机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731322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7068403A (ja) コンバイン
JP5081193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チャフシーブ構造
US20220264796A1 (en) Combine and Threshing Device
JP6537417B2 (ja) 収穫機
CN104394682A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9082307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13584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3082967A (ja) 作業車両
JP2002017139A (ja)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装置
JP2023047044A (ja) コンバイン
JP6619371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