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3078B -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3078B
CN110393078B CN201910710254.5A CN201910710254A CN110393078B CN 110393078 B CN110393078 B CN 110393078B CN 201910710254 A CN201910710254 A CN 201910710254A CN 110393078 B CN110393078 B CN 1103930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threshing
combine harvester
shaft
wal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02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3078A (zh
Inventor
小宫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93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45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93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3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3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3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6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threshing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4Measures for saving energy, e.g. in green hou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框架(14),支承脱粒筒和承接网(18);以及开闭式侧壁体(16),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24),开口(24)使脱粒筒(17)和承接网(18)面向机体的横外方,脱粒框架(14)具有形成开口(24)的框架部(14A),侧壁体(16)以前后朝向的支轴(26)为支点,在关闭开口(24)的下方关闭位置和打开开口(24)的上方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具有能够保持侧壁体(16)的打开位置的保持机构(B),保持机构(B)配备在框架部(14A)的后缘部分(14Aa)。

Description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47198.1、申请日为2015年8月18日、发明名称为“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后者的联合收割机不仅包含前者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下也称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也包含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1)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框架,支承脱粒筒和承接网;以及开闭式侧壁体,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所述开口使所述脱粒筒和所述承接网面向机体的横外方,所述侧壁体能够以前后朝向的支轴为支点在关闭所述开口的下方关闭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上方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作为上述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有将能够保持侧壁体(罩体)的打开位置的保持机构(气体弹簧)配备在脱粒框架的机体横外端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前端部分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就经由中继传动轴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而言,以往,发动机的动力从风车经由作为输入用环形转动体的输入用带传动机构传递至作为中继传动轴的脱粒筒输入轴,进而,动力从该脱粒筒输入轴经由作为输出用环形转动体的输出用带传动机构传递至收割部的输入轴,设置在脱粒筒输入轴的输入用带传动机构的输入用旋转体位于比输出用带传动机构的输出用旋转体靠近轴端侧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告“第4594793号”(JP4594793B2。或参照相应的申请公布JP2006-311820A)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3-153684号”(JP2013-153684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将向设置在其内部的脱粒筒、摆动分选机构等各种驱动设备分配并提供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系统以横跨脱粒框架的机体横外端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前端部分和下半部分并绕过所述开口的方式配备在所述横侧部(左侧部)。由此,传动系统的组装和维护、以及利用开口进行的脱粒筒和承接网的维护等作业都能够从机体的横外方容易地进行。
就上述脱粒装置而言,当保持机构(气体弹簧)配备在脱粒框架的机体横外端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前端部分时,该前端部分呈进入的状态。因此,难以进行保持机构和传动系统的组装和维护。
在此,希望提供一种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机构和传动系统的组装和维护。
(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就上述现有结构而言,输入用带传动机构位于比输出用带传动机构偏靠轴端侧的位置。输入用带传动机构需要将发动机的动力分别传递至脱粒筒和收割部,会施加较大的驱动负荷,因此,具有多个并列状态的大型传动带。与此相对,输出用带传动机构仅将动力传递至收割部,与输入用带传动机构相比驱动负荷较小。而且,由于需要在机体前部的较小区域配备这些传动机构,因此,通过一个小型传动带传递动力。
收割部在进行良好地收割作业的过程中,驱动负荷较小,但随着收割作业的进行,有时会因作物的搬运堵塞等导致驱动负荷瞬间过大。结果是,根据作业状况的不同,有时这种较大的驱动负荷会施加在输出用带传动机构上,就输出用带传动机构而言,可能导致频繁进行修理更换等维护作业。
然而,在现有结构中,输出用带传动机构位于比输入用带传动机构偏靠轴心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当进行上述维护作业时,每一次都需要同时拆除大型的输入用带传动机构,导致作业繁琐。
在此,希望能够容易地对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向收割部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进行维护作业。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具有:脱粒框架,支承脱粒筒和承接网;以及开闭式侧壁体,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其中,所述开口使所述脱粒筒和所述承接网面向机体的横外方,
所述脱粒框架具有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形成所述开口,
所述侧壁体以前后朝向的支轴为支点在关闭所述开口的下方关闭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上方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所述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能够将所述侧壁体保持在所述打开位置,
所述保持机构配备在所述框架部的后缘部分。
根据该方案,保持机构并不是位于配备有传动系统的框架部的前缘部分,而是位于未配备传动系统的框架部的后缘部分,其中,所述传动系统向设置在脱粒装置内部的脱粒筒和摆动分选机构等传递动力。
也就是说,能够获得将传动系统和保持机构适当地分散配备在脱粒框架的开口周边的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当利用开口进行脱粒筒和承接网的维护等时传动系统或保持机构造成妨碍的问题。并且,能够避免当进行传动系统的组装和维护时保持机构造成妨碍、或当进行保持机构的组装和维护时传动系统造成妨碍的问题。
因此,能够从机体的横外方容易地利用开口进行脱粒筒和承接网的维护等、以及传动系统和保持机构的组装和维护。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侧壁体具有:内壁板,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承接网相邻;外壁板,位于在所述内壁板的机体横外侧空出间隔的位置;前壁板,横跨所述内壁板的前端部和所述外壁板的前端部;以及后壁板,横跨所述内壁板的后端部和所述外壁板的后端部,所述侧壁体在所述关闭位置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侧壁体在所述后壁板具有保持机构用安装部。
根据该方案,侧壁体在打开位置具有在从机体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的纵截面。由此,即使保持机构相对于侧壁体的作用位置偏靠侧壁体的后端部,也能够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下。
并且,具有保持机构用安装部的后壁板沿着侧壁体的开闭方向横跨内壁板和外壁板,由此,对侧壁体的开闭方向的负荷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通过以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从而,即使侧壁体的重量作用于后壁板,也能够避免因该重量导致后壁板的变形。
因此,为了容易地组装和维护传动系统和保持机构,能够将保持机构配备在框架部的后缘部分,并且,能够通过保持机构良好地使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侧壁体具有:上侧连结部件,在所述侧壁体的上端部以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方式连结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以及下侧连结部件,在所述侧壁体的下端部以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方式连结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
根据该方案,能够通过上侧连结部件和下侧连结部件提高侧壁体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因此,既能够将保持机构配备在框架部的后缘部分,又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上侧连结部件经由所述支轴连结在所述脱粒框架的上端部。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提高侧壁体的保形性的上侧连结部件兼用作连结在脱粒框架的上端部的部件。
因此,能够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而且,能够通过部件的兼用化实现结构的简化和成本的削减等。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侧壁体具有顶板,所述顶板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并且横跨所述外壁板和所述上侧连结部件,
所述顶板连结在所述前壁板、所述后壁板、所述外壁板和所述上侧连结部件。
根据该方案,能够通过顶板进一步提高侧壁体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因此,既能够将保持机构配备在框架部的后缘部分,又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下侧连结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壁板的下端部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下侧连结部件配置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外壁板侧的端部,使所述外侧面与所述外壁板的下端部进行面接触。
根据该方案,在侧壁体的打开位置,因远离侧壁体的摆动支点而易于产生扭曲的外壁板的下端部(自由端部)由下侧连结部件从下方阻挡支承。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因此,既能够将保持机构配备在框架部的后缘部分,又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具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使所述框架部的侧壁体侧的侧面和与所述侧面相对应的所述内壁板的框状面部在所述侧壁体的所述关闭位置紧密相接。
根据该方案,能够阻止经脱粒装置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从框架部的侧面和内壁板的框状面部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
因此,能够避免因上述漏出导致谷粒回收率下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内壁板在其下端具有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横跨所述内壁板的前后两端,
所述辅助部件具有形成所述框状面部的与所述侧面的下侧面部相对应的下侧面部分的侧面。
根据该方案,通过辅助部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因远离侧壁体的摆动支点而易于产生扭曲的内壁板的下端部(自由端部)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的姿势。
并且,由于将提高内壁板的下端部的保形性的辅助部件的侧面作为框状面部的下侧面部分使用,因此,能够良好的保持在侧壁体的关闭位置经由密封部件而紧密相接的框架部的侧面与内壁板的框状面部之间在下部侧的紧密相接状态。
因此,不仅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而且,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因谷粒从框架部的侧面和内壁板的框状面部之间的间隙漏出而导致谷粒回收率下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侧壁体具有引导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导部进入所述承接网的下方,
所述引导部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以在所述关闭位置上所述引导部进入所述承接网下方的进入量越靠近下方侧越大的状态从所述内壁板延伸,并且,所述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引导面跨至所述内壁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且形成为箱形。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从承接网漏下的谷粒等通过引导部的引导面引导至配备在承接网的下方的摆动分选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由此,能够防止从承接网漏下的谷粒等集中提供给摆动分选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从而导致摆动分选机构的分选不良。
并且,通过将引导部形成为箱形,能够进一步提高侧壁体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的姿势。结果是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引导部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从所述引导面跨至所述内壁板,并且横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所述引导部形成为在与所述内壁板之间形成封闭空间的箱形。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引导部形成为保形性更高的箱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侧壁体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的姿势。结果是能够更良好地通过保持机构将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
此外,引导部在与内壁板之间形成有封闭空间,因此,能够防止从承接网漏下的禾秆屑等进入内壁板和引导部之间并附着在内壁板和引导部上。由此,能够减轻清扫脱粒装置的内部时所需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保持机构以横跨所述框架部和所述侧壁体的方式架设有气体阻尼器,所述气体阻尼器随着所述侧壁体向所述打开位置的上升摆动而伸长,
所述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连结轴,将所述气体阻尼器的活塞杆连结在所述框架部或所述侧壁体;以及摆动部件,以所述连结轴为支点进行摆动,
所述摆动部件配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所述气体阻尼器之间,并且,设定为随着所述侧壁体到达所述打开位置而进入所述气体阻尼器的缸筒和所述连结轴之间的长度,使所述摆动部件作为阻止所述侧壁体从所述打开位置下降的下降阻止机构发挥作用。
根据该方案,通过气体阻尼器的作用,能够减轻对侧壁体向打开位置的摆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由此,能够提高将侧壁体向打开位置进行摆动操作时的操作性。
并且,当侧壁体到达打开位置时,位于气体阻尼器的上侧的摆动部件自动进入气体阻尼器的缸筒和连结轴之间,不仅阻止气体阻尼器的收缩动作,而且阻止气体阻尼器从打开位置下降。由此,即使气体阻尼器产生了气体泄漏,也不需要用于阻止因该气体泄漏导致侧壁体不小心从打开位置下降的问题所需的专门的操作,能够可靠地阻止该问题的发生。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具有能够将所述侧壁体固定并保持在所述关闭位置的锁定机构,
所述锁定机构由被卡合件和卡合件构成,所述被卡合件设置在所述框架部的下缘部分,所述卡合件设置在所述侧壁体的下端部。
根据该方案,能够使锁定机构对因远离侧壁体的摆动支点而易于远离框架部的侧壁体的下端部产生作用。
因此,能够良好地通过锁定机构进行侧壁体在关闭位置的固定保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框架部具有位置调节机构,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能够在机体横向上对所述被卡合件进行位置调节。
根据该方案,当因脱粒框架、侧壁体的制造误差等,导致在侧壁体的开闭方向上,侧壁体的关闭位置与锁定机构对侧壁体进行的固定位置产生错位时,也能够通过位置调节机构消除该错位。由此,无论是否存在脱粒框架和侧壁体的制造误差等,都能够使侧壁体的关闭位置与锁定机构对侧壁体进行的固定位置一致。
因此,不会因对脱粒框架和侧壁体的制造要求较高的精度导致生产性下降,能够正确地通过锁定机构进行侧壁体在关闭位置的固定保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一部件,固定在所述下缘部分;以及第二部件,支承所述被卡合件,
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方,形成有在机体横向上长的两个长孔,并且,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连结部,能够利用所述两个长孔中的一方的长孔螺栓连结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以及凸起,以能够向机体横向移动的方式卡入另一方的长孔,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由所述两个长孔、所述连结部和所述凸起构成。
根据该方案,利用一方的长孔和连结部临时用螺栓固定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通过使凸起卡入另一方的长孔,能够允许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沿机体横向移动,并且,阻止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进行摆动移位。也就是说,既能够减少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螺栓连结部位,又能够可靠地阻止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旋转。由此,能够简单地在机体横向上进行被卡合件的位置调节。并且,通过在被卡合件的位置调节后对呈临时固定状态的螺栓进行正式固定,从而螺栓连结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由此,能够简单地将被卡合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因此,能够简单且适当地通过位置调节机构进行被卡合件的位置调节固定。
(2)与问题(2)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中继传动轴,被传递有发动机的动力,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具有:输入旋转体,经由输入用环形转动体被输入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以及收割输出旋转体,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将输入来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
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设置在比所述输入旋转体靠近所述中继传动轴的外端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收割输出旋转体设置在比输入旋转体靠近中继传动轴的轴端侧的位置,因此,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位于比输入用环形转动体靠近中继传动轴的外端侧即面向机体外方的部位。
结果是,当对向收割部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进行维护作业时,能够不拆下输入用环形转动体而是保持安装状态,毫不繁琐地仅拆下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因此,能够容易地对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向收割部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由一个传动旋转体一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收割输出用旋转体和输入旋转体由一个传动旋转体一体形成,因此,与分别形成收割输出旋转体和输入旋转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工序,而且,对中继传动轴的组装作业简单,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中继传动轴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内装在筒状箱的内部,
所述传动旋转体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从所述筒状箱向外方凸出的轴端部,
在所述传动旋转体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入部,
所述筒状箱的外端部被设置成进入所述凹入部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传动旋转体安装在从筒状箱向外方凸出的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筒状箱的外端部进入以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状态形成在传动旋转体的凹入部内,在通过传动旋转体覆盖筒状箱的端部侧的状态下,传动旋转体位于筒状箱。
结果是,安装在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传动旋转体以相对于中继传动轴沿着轴心方向重叠的状态位于中继传动轴,能够通过其径向上重叠的部分实现沿着轴心方向的传动构造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旋转体具有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所述多连型带卷绕部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传动带,并且,所述传动旋转体以位于所述多连型带卷绕部的内部的状态形成有所述凹入部。
根据该结构,传动旋转体具有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传动带的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也就是说,输入用环形转动体不仅传递向收割部传递的动力,而且还传递向其他装置,例如脱粒装置的脱粒筒等传递的动力,因此,为了能够承受较大的驱动负荷,输入用环形转动体具有横向并列的多个传动带。
并且,通过在上述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传动带的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的内部形成凹入部,能够使凹入部的进入深度较大,从而进一步实现沿着轴心方向的传动构造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比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偏靠外端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在向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赋予张力的传动接通状态和解除赋予的传动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根据该结构,在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比收割输出旋转体偏靠外端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因此,当进行维护作业时,能够从外方侧简单地拆下设置在中继传动轴的端部侧部位的张紧离合器机构。
并且,当进行输出用环形转动体的维护作业时,通过拆下张紧离合器机构,使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呈张力赋予被解除的状态,从而只要直接拆下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即可,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具有:张紧臂,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并支承在所述中继传动轴;以及张紧轮体,支承在所述张紧臂,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根据该结构,用于支承张紧轮体的张紧臂利用中继传动轴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例如,不会因在固定部设置专门的支承部件等导致构造复杂化,能够通过简单的支承构造支承张紧离合器机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施力机构,向使所述张紧轮体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分离的方向对所述张紧臂进行转动施力;以及
连结操作机构,根据设置在驾驶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以抵抗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加力而使所述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从而赋予张紧力的方式转动操作所述张紧臂,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支承有所述张紧轮体,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上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施力机构,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连结操作机构。
根据该结构,如果没有操作设置在驾驶部的离合器杆,则通过施力机构的施加力,张紧轮体呈从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分离的状态,从而切断向收割部的动力传递。另一方面,当操作离合器杆时,通过连结操作机构的操作使张紧轮体作用于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从而赋予张紧力,由此对收割部进行动力传递。
当未操作离合器杆而旋转驱动输出用环形转动体时,通过施力机构的施加力使张紧轮体可靠地从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分离,因此,能够在没有张紧轮体接近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从而反复接触或远离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而导致张紧臂不稳定地振动等不利的状态下,顺利地进行驱动。
并且,在张紧臂的比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轮体,在张紧臂的比中继传动轴偏靠上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施力机构,并且,在张紧臂的比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连结有连结操作机构,因此,通过将张紧轮体、施力机构以及连结操作机构适当地分配并配备在中继传动轴的上下两侧,由此,既能够适当地进行离合器的接通和切断操作又能够将张紧离合器机构的宽度缩小并收纳成小型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中继传动轴,输入来的动力分配成传递至所述收割部的动力和传递至脱粒筒的动力。
根据该结构,通过输入用环形转动体经由输入旋转体输入至中继传动轴的动力从收割输出旋转体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动力传递至收割部,进而,从该中继传动轴经由脱粒筒用传动机构动力传递至脱粒筒。由此,动力在中继传动轴得以分配,并分别传递至脱粒筒和收割部。
其他结构特征和由此起到的有利效果将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2均相同),为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纵剖左视图。
图4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结构的脱粒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图5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开闭式侧壁体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6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结构的脱粒装置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开闭式侧壁体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8是表示开闭式侧壁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开闭式侧壁体的密封构造等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后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将开闭式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的保持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后视图,图10的(b)是表示将开闭式侧壁体保持在打开位置的保持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开闭式侧壁体保持在关闭位置的锁定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后视图。
图12是表示位置调节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以下至图32均相同)的联合收割机的图,为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4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5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6是动力部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8是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9是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0是切换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21是传动系统图。
图22是表示收割离合器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收割离合器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收割离合器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收割离合器的纵剖主视图。
图26是表示侧面板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侧面板支承构造的纵剖主视图。
图28是面板支承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离合器操作构造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离合器操作构造的主视图。
图31是主变速杆的支承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32是主变速杆的支承部的纵剖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全秆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具有左右一对履带2、搭乘驾驶部3、收割搬运装置4、脱粒装置5以及谷粒箱6等,形成为履带行驶的谷粒箱式。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行驶装置也可以形成为轮行驶式,具有代替左右一对履带2的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并且,也可以代替谷粒箱6而采用具有装袋装置的装袋式。进而,也可以为具有形成有搭乘驾驶用的空间的驾驶室的驾驶室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收割搬运装置4具有左右分禾器7、旋转卷筒8、推子型切断机构9、螺旋搬运式螺旋器10以及耙起搬运式进料器11等。左右分禾器7配备在收割搬运装置4的前端部的左右两端。并且,随着机体的行驶,将机体前方的未收割谷秆梳理成收割对象谷秆和非收割对象谷秆。旋转卷筒8配备在收割搬运装置4的前部上方。并且,随着机体的行驶将收割对象谷秆的穗顶侧向后方耙入。切断机构9配备在收割搬运装置4的底部。并且,随着机体的行驶切断收割对象谷秆的根部侧。螺旋器10配备在旋转卷筒8和切断机构9的后方。并且,将由旋转卷筒8耙入并由切断机构9切断而送来的切断后的收割对象谷秆(以下称为“收割谷秆”)向左右方向上的规定位置集中搬运,并从该规定位置向与后方的进料器11连通的部位送出。进料器11从与螺旋器10连通的部位向与脱粒装置5连通的部位呈向后上方倾斜的姿势延伸。并且,将螺旋器10送来的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5提供搬运。
收割搬运装置4以设置在进料器11的搬运终端部的左右朝向的进料器驱动轴12为支点进行升降摆动。收割搬运装置4的升降驱动通过横跨机体框架1和进料器11架设的液压式升降缸13的伸缩动作而进行。
如图1至图4所示,脱粒装置5配备在机体框架1的左半部。并且,具有连结在机体框架1的脱粒框架14、开闭式上部罩体15、开闭式侧壁体16、棒型脱粒筒17、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的承接网18、摆动分选机构19、风车20、一次物回收部21、二次物回收部22以及切碎排出机构23等。
如图3至图7所示,脱粒框架14通过其上半部支承上部罩体15、侧壁体16、脱粒筒17以及承接网18等。并且,通过其下半部支承摆动分选机构19、风车20以及切碎排出机构23等。并且,在其上半部的位于机体的左外端侧的左侧端部,具有形成有维护用开口24的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框架部14A。开口24形成为使脱粒筒17和承接网18面向机体的左外方的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形状。并且,其前后长度和上下长度设定为使承接网18的大致整体面向机体的左外方的长度。
上部罩体15的左端部经由五个铰链25连结在脱粒框架14的左上端部,由此,上部罩体15在覆盖脱粒筒17的上部的关闭位置和使脱粒筒17的上部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也就是说,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脱粒筒17的上部。
侧壁体16在其上端部具有四根支轴26,该四根支轴26以使其轴心一致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并且,侧壁体16以这些支轴26为支点,在关闭开口24的下方关闭位置和打开开口24的上方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由此,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24。
脱粒筒17以前后朝向的脱粒筒轴17A为中心从正面观察时向右旋转。并且,通过该旋转,前端部的耙入部17B将收割谷秆从进料器11向后方送入。此外,后部侧的脱粒处理部17C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承接网18以从下方覆盖脱粒筒17的脱粒处理部17C的状态装备。并且,使通过脱粒筒17的旋转进行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等分选对象物漏下。另一方面,未从承接网18漏下的较长的脱粒谷秆等被引导至后方的切碎排出机构23。此外,承接网18为具有前承接网18A、中承接网18B和后承接网18C的前后三分割构造,并且这些承接网18A、18B、18C又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二分割,从而使承接网18形成为六分割构造。由此,能够从组装有脱粒筒17的状态下的所述开口24装卸承接网18。
摆动分选机构19位于承接网18的下方,通过设置在其后端下部的偏心凸轮式驱动部19A的动作而向前后方向筛动。由此,对从承接网18漏下的分选对象物进行筛选处理。并且,通过该筛选处理,使分选对象物中的比重较大的谷粒等漏下。此外,将比重较小的谷秆屑等移送至后方的切碎排出机构23。
风车20位于摆动分选机构19的前下方,以左右朝向的风车轴20A为中心从左侧观察时向左旋转。由此,产生朝向摆动分选机构19的分选风,对分选对象物进行风力分选处理。并且,通过该风力分选处理,抑制细小的谷秆屑等从摆动分选机构19漏下。此外,将从摆动分选机构19漏下的细小的谷秆屑等向后方的切碎排出机构23进行风力搬运。
一次物回收部21和二次物回收部22以依次前后并列的状态配置在摆动分选机构19的下方。一次物回收部21将从摆动分选机构19的前部侧作为一次物漏下的单粒化谷粒流下引导至设置在其底部的一次螺旋部27。二次物回收部22将从摆动分选机构19的后部侧作为二次物漏下的带枝梗的谷粒和二叉粒等流下引导至设置在其底部的二次螺旋部28。
一次螺旋部27将单粒化谷粒提供并搬运至连接在其右端部的螺旋搬运式扬送带29。扬送带29扬送单粒化谷粒并提供给相邻的谷粒箱6。二次螺旋部28将带枝梗的谷粒和二叉粒等提供并搬运至连接在其右端部的二次回送机构30。二次回送机构30对来自二次螺旋部28的带枝梗的谷粒和二叉粒等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将脱粒处理后的带枝梗的谷粒和二叉粒等作为分选对象物回送并搬运至摆动分选机构19的分选起始端部。
切碎排出机构23连结在脱粒框架14的后端部。并且,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多个固定刀31和与左右朝向的旋转轴32一体旋转的多个旋转刀33等,将脱粒处理后的脱粒谷秆和分选处理后的较长的谷秆屑等切碎并排出机体外部。
如图1和图2所示,谷粒箱6与搭乘驾驶部3一起配备在机体框架1的右半部。并且,在其左上端部连通连接有扬送带29的搬运终端部。由此,存储来自扬送带29的单粒化谷粒。并且,具有能够将存储在其内部的单粒化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螺旋搬运式谷粒排出部6A。
如图4和图6所示,脱粒框架14在其下半部的前端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风车轴20A。并且,在上半部的前端部分,以左右朝向的姿势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收割搬运装置4的进料器驱动轴12和脱粒筒用输入轴35。并且,在位于机体的左外端侧的左侧部配备有传动系统A,传动系统A将经由风车轴20A的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进料器驱动轴12、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脱粒筒17和摆动分选机构19等各种驱动设备。
传动系统A具有:带式第一传动机构36,从风车轴20A向脱粒筒用输入轴35传递动力;带式第二传动机构37,从脱粒筒用输入轴35向进料器驱动轴12传递动力;带式第三传动机构38,从风车轴20A向一次螺旋部27和二次螺旋部28传递动力;带式第四传动机构39,从二次螺旋部28向摆动分选机构19的驱动部19A传递动力;以及带式第五传动机构40,从第三传动机构38向切碎排出机构23的旋转轴32传递动力。并且,这些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传动机构36和第二传动机构37配备在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的前端部分。此外,第三传动机构38、第四传动机构39和第五传动机构40配备在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的下半部分。由此,传动系统A以横跨左侧部的前端部分和下半部分且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方式配备在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并绕过上述开口24。结果是,能够从机体的左外方容易地对传动系统A的各传动机构36至40进行组装和维护,且能够容易地利用开口24对脱粒筒17和承接网18进行清扫等维护以及对承接网18进行拆卸等。
脱粒装置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具有覆盖传动系统A的树脂制的第一罩体41、第二罩体42和第三罩体43。第一罩体41位于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的上半部的前端部分,覆盖传动系统A对脱粒筒用输入轴35和进料器驱动轴12等的传动部位。第二罩体42位于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的下半部的前半部分,覆盖传动系统A对风车20和一次螺旋部27等的传动部位。第三罩体43位于脱粒框架14的左侧部的下半部的后半部分,覆盖传动系统A对摆动分选机构19的驱动部19A和二次螺旋部28等的传动部位。
如图4至图6所示,脱粒装置5具有作为能够将侧壁体16保持在打开位置的保持机构B的气体阻尼器44。并且,该气体阻尼器44配备在形成有开口24的框架部14A的后缘部分14Aa,作用于侧壁体16的后端部。
也就是说,气体阻尼器44没有配置在与传动系统A相邻的框架部14A的前缘部分14Ab,而是配置在远离传动系统A的框架部的后缘部分14Aa,将传动系统A和气体阻尼器44适当地分散在脱粒框架14的开口24的周边。由此,当利用开口24对脱粒筒17和承接网18进行清扫等维护以及承接网18的拆装等时,能够避免传动系统A和气体阻尼器44成为阻碍。此外,能够避免在进行传动系统A的组装和维护时气体阻尼器44成为阻碍,或当进行气体阻尼器44的组装和维护时传动系统A成为阻碍的问题。
如图4至图10所示,侧壁体16具有在关闭位置与承接网18相邻的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内壁板45、位于在内壁板45的左外侧空出间隔的位置的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外壁板46、横跨内壁板45的前端部和外壁板46的前端部的前壁板47以及横跨内壁板45的后端部和外壁板46的后端部的后壁板48等。并且,通过这些壁板45至48使侧壁体16的处于关闭位置的横截面形成为矩形。此外,在沿着侧壁体16的开闭方向且横跨内壁板45和外壁板46的后壁板48,具有气体阻尼器用安装部16A。
根据上述结构,侧壁体16在其打开位置具有从机体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的纵剖面。由此,即使气体阻尼器44相对于侧壁体16的作用位置偏靠侧壁体16的后端部,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16的姿势也能够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此外,受到气体阻尼器44的作用的后壁板48通过沿着侧壁体16的开闭方向横跨内壁板45和外壁板46,具有抵抗侧壁体16的开闭方向的负荷的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即使由于通过气体阻尼器44将侧壁体16保持在打开位置而导致侧壁体16的重量作用于后壁板48,也能够避免因该重量导致后壁板48变形。
如图7至图9所示,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为了提高其保形性和强度,具有呈沿着其四边的环形带状的从四边向外壁板侧延伸的周壁部45A。并且,在该周壁部45A螺栓连结有焊接在外壁板46的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
如图5至图10所示,侧壁体16具有:上侧连结部件49,在侧壁体16的上端部,横跨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连结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以及下侧连结部件50,在侧壁体16的下端部,横跨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连结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并且,上侧连结部件49和下侧连结部件50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横向U字形,从而使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保形性和强度。此外,侧壁体16具有顶板51,顶板51横跨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且横跨外壁板46和上侧连结部件49。顶板51通过与外壁板46一体成型而连结在外壁板46。并且,通过焊接连结在前壁板47、后壁板48以及上侧连结部件49。
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侧壁体16的保形性,并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16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如图7、图8、图10和图11所示,下侧连结部件50具有与从前后的壁板47、48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外壁板46的下端部46A相对的外侧面50A。并且,下侧连结部件50配置在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的外壁板侧的端部,使下侧连结部件50的外侧面50A与外壁板46的下端部46A进行面接触。
由此,在侧壁体16的打开位置,因远离侧壁体16的摆动支点而易于产生扭曲的外壁板46的下端部(自由端部)46A由下侧连结部件50从下方阻挡支承。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16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侧壁体16的上侧连结部件49在其槽状的凹部49A以在前后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焊接有四个托架52。各托架52形成为支承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在套筒53的支轴26的两端部的大致U字形。各套筒53的外周部焊接在L字形的连结部件54的一端部。各连结部件54的另一端部形成为螺栓连结脱粒框架14的螺栓连结部。脱粒框架14具有延伸部14B,延伸部14B具有横跨脱粒框架14前后两端的长度,且从脱粒框架14的上端部向左外方延伸。并且,在各延伸部14B具有螺栓连结各连结部件54的螺栓连结部,该延伸部14B成为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侧壁体16的支承部。
也就是说,将提高了侧壁体16的保形性且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保形性和强度的上侧连结部件49兼用作经由支轴26等连结在脱粒框架14的上端部的部件。由此,就侧壁体16的与脱粒框架14的连结部位而言,不在该连结部位设置新的加强部件等,就能够良好地进行侧壁体16的开闭操作,且具有较高的保形性和强度,扭曲较少。
如图7至图9所示,脱粒装置5具有密封部件55,密封部件55使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的侧壁体侧的侧面14Ac(以下称为“左侧面14Ac”)和侧壁体16的与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相对应的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在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紧密相接。由此,能够阻止在脱粒装置5中通过脱粒筒17进行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从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和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
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中的前侧面部14a、后侧面部14b和上侧面部14c位于同一面上,仅下侧面部14d位于其他侧面部14a至14c的左外侧。
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具有在其下端横跨内壁板45的前后两端的辅助部件56。辅助部件56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形状为朝下的L字形,其上表面焊接在内壁板45的周壁部45A的底面,由此,在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具有与框架部14A的下侧面部14d相对的侧面56a。并且,通过该侧面56a,形成有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的与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的下侧面部14d相对应的下侧面部分45Ba。
由此,能够通过辅助部件56有效地提高因远离侧壁体16的摆动支点而易于产生扭曲的内壁板45的下端部(自由端部)的保形性。并且,由于将该辅助部件56的侧面56a作为框状面部45B的下侧面部分45Ba来使用,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在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经由密封部件55紧密相接的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和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在下部侧的紧密相接状态。
如图7至图9所示,密封部件55具有:纵长的前侧密封部55A,粘接在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的左侧面14Ac的前侧面部14a;纵长的后侧密封部55B,粘接在左侧面14Ac的后侧面部14b;横长的上侧密封部55C,粘接在左侧面14Ac的上侧面部14c;以及横长的下侧密封部55D,粘接在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的下侧面部分45Ba(辅助部件56的侧面56a)。
如图5和图7至图10所示,侧壁体16在内壁板45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各自具有引导部57,引导部57在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进入承接网18的下方。各引导部57具有引导面57A,引导面57A以在关闭位置下进入承接网18的下方的进入量越靠近下方侧越大的状态,从内壁板45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右下方延伸。并且,具有从引导面57A跨至内壁板45的前表面57B、后表面57C和底面57D。并且,通过具有这些面57A至57D,形成为在与内壁板45之间形成封闭空间58的箱形。此外,通过将这些面的前后宽度设定成比内壁板45的前后宽度的一半稍窄的前后宽度,在前后两侧的引导部57之间,形成有允许分选对象物从承接网18的左端部向摆动分选机构19的左端部漏下的间隙59。
根据该结构,通过各引导部57的引导面57A,能够将从因位于脱粒筒1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而漏下量较多的承接网18的左端部过滤的分选对象物大部分引导至摆动分选机构19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由此,能够防止从承接网18漏下的分选对象物集中并提供给摆动分选机构19的左端侧从而导致摆动分选机构19的分选不良的问题。
并且,通过将各引导部57形成为箱形,能够进一步提高侧壁体16的保形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处于打开位置的侧壁体16的姿势保持在扭曲较少的良好姿势。
并且,各引导部57在与内壁板45之间形成有封闭空间58,因此,能够防止从承接网18漏下的分选对象物进入内壁板45和各引导部57之间的问题。由此,能够避免因谷粒进入内壁板45和各引导部57之间而导致谷粒回收率下降。此外,能够防止谷秆屑等进入内壁板45和引导部57之间从而附着在内壁板45和引导部57上。结果是,能够减轻清扫脱粒装置5的内部时所需的工序。
在各引导部57中,引导面57A和底面57D以彼此相连的方式由第一钢板60弯折形成。前表面57B通过第二钢板61,且后表面57C通过第三钢板62,形成为进入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和第一钢板60之间的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在第一钢板60的前端部焊接有第二钢板61,在第一钢板60的后端部焊接有第三钢板62,构成引导部57。各引导部57通过与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之间的焊接,在与内壁板45之间形成封闭空间58。
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具有将气体阻尼器44的活塞杆44A连结在框架部14A的后缘部分14Aa的下端部的第一连结轴63和以第一连结轴63为支点摆动的摆动部件64。侧壁体16在其安装部16A具有连结气体阻尼器44的缸筒44B的第二连结轴65。气体阻尼器44以与侧壁体16向打开位置的上升摆动一起伸长的方式,架设在框架部14A的第一连结轴63和侧壁体16的第二连结轴65之间。
摆动部件64配置在框架部14A和气体阻尼器44之间。并且,其从上下方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在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外嵌在气体阻尼器44的缸筒44B的大致U字状。此外,其上下长度设定为,随着侧壁体16到达打开位置而进入气体阻尼器44的缸筒44B和框架部14A的第一连结轴63之间的长度。由此,摆动部件64作为阻止侧壁体16从打开位置下降的下降阻止机构C发挥作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气体阻尼器44的作用减轻对侧壁体16向打开位置进行摆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结果是,能够提高将侧壁体16向打开位置进行摆动操作时的操作性。
此外,当侧壁体16到达打开位置时,此时位于气体阻尼器44的上侧的摆动部件64自动进入气体阻尼器44的缸筒44B和框架部14A的第一连结轴63之间,不仅阻止气体阻尼器44的收缩动作,而且阻止侧壁体16从打开位置下降。由此,即使气体阻尼器44产生气体泄漏,也不需要用于阻止因该气体泄漏导致侧壁体16从打开位置不小心下降的问题的专门的操作,能够可靠地阻止该问题的发生。
如图5、图7和图11所示,脱粒装置5具有能够将侧壁体16固定保持在关闭位置的锁定机构66。锁定机构66由前后一对被卡合件67和前后一对卡合件68构成,被卡合件67设置在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的下缘部分14Ad,卡合件68设置在侧壁体16的下端部。由此,能够使锁定机构66作用于侧壁体16的因远离侧壁体16的摆动支点而易于远离框架部14A的下端部。结果是,能够通过锁定机构66良好地将侧壁体16固定保持在关闭位置。
各被卡合件67由前后朝向的轴部件69构成。并且,设置在从框架部14A的下缘部分14Ad向左外方延伸的前后两侧的支承臂70的延伸端。各卡合件68由固定在侧壁体16的下端部的树脂制的固定部件71和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卡合连结在固定部件71的树脂制的可动部件72构成。各固定部件71具有允许轴部件69卡入的凹部71A和对可动部件72进行下降施力的弹性施力部(未图示)。各可动部件72形成为通过相对于卡入固定部件71的凹部71A的轴部件69进行下降摆动从而进行卡合的钩子状。此外,各可动部件72在卡合在卡入固定部件71的凹部71A的轴部件69的卡合位置和解除了与轴部件69的卡合的上方解除位置之间上下摆动。并且,在他们的左端部具有通过手动从而能够抵抗弹性施力部的作用而向上方摆动操作的操作部72A。此外,在他们的右端部具有通过与对侧壁体16向关闭位置的摆动操作连动而与轴部件69接触从而能够抵抗弹性施力部的作用而向上方摆动操作的连动部72B。
由此,当将侧壁体16摆动操作至关闭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66的各弹性施力部的作用和各连动部72B的作用,能够与侧壁体16到达关闭位置连动使侧壁体16自动固定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手动操作锁定机构66的各可动部件72的操作部72A简单地解除通过该锁定机构66将侧壁体16固定保持在关闭位置的状态。
如图11和图12所示,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具有上述前后两侧的支承臂70。并且,在前后两侧的支承臂70具有位置调节机构D,位置调节机构D通过能够调节各支承臂70向左方的延伸长度,从而能够调节各轴部件69在机体横向上的位置。由此,当因脱粒框架14、侧壁体16的制造误差等,导致在侧壁体16的开闭方向上,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与锁定机构66对侧壁体16进行固定的位置产生错位时,能够通过位置调节机构D消除该错位。结果是,无论是否存在脱粒框架14和侧壁体16的制造误差等,都能够使侧壁体16的关闭位置与锁定机构66对侧壁体16进行固定的位置一致,从而能够准确地通过锁定机构66将侧壁体固定保持在关闭位置。
各支承臂70具有固定在框架部14A的下缘部分14Ad的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第一部件73和支承轴部件69的前后一对第二部件74。并且,在第二部件74沿机体的横向并列形成有在机体横向上较长的两个长孔Da、Db。此外,在第一部件73的前后的两部,沿机体横向并列有连结部Dc和凸起Dd,连结部Dc能够利用各第二部件74的脱粒框架侧的长孔Da螺栓连结第一部件73和第二部件74,凸起Dd以能够沿机体横向移动的方式卡入各第二部件74的侧壁体侧的长孔Db。并且,由这两个长孔Da、Db、连结部Dc以及凸起Dd构成了设置在各支承臂70的位置调节机构D。
根据该结构,就各支承臂70而言,利用第一部件73的各连结部Dc和各第二部件74的脱粒框架侧的长孔Da将第一部件73和第二部件74暂时通过螺栓75固定,并且,通过将第一部件73的各凸起Dd卡入各第二部件74的侧壁体侧的长孔Db,从而既能够允许各第二部件74相对于第一部件73向机体横向移动,又能够阻止各第二部件74相对于第一部件73进行摆动移位。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第一部件73和各第二部件74之间的螺栓连结部位,并且,能够可靠地阻止各第二部件74相对于第一部件73的旋转。由此,能够简单地调节轴部件69在机体横向上的位置。并且,在轴部件69的位置调节后对呈暂时固定状态的螺栓75进行正式拧紧,从而螺栓连结第一部件73和各第二部件74,由此,能够简单地将轴部件69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简单且准确地通过各位置调节机构D进行轴部件69的位置调节固定。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也可以将脱粒装置5配备在机体框架1的右半部。此时,开口24和侧壁体16位于脱粒装置5的右端部,能够使脱粒筒17和承接网18面向机体的右外方。
(2)脱粒装置也可以将脱粒筒17形成为滚筒式。此外,承接网18也可以为能够前后2分割且左右2分割的4分割构造等。
(3)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侧壁体16的前后朝向的支轴26的数量能够根据侧壁体16的前后长度或重量等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侧壁体16的前后长度较长的情况下,或侧壁体16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等,也可以将前后朝向的支轴26的数量增加到5个以上。相反,在侧壁体16的前后长度较短的情况下,或侧壁体16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等,也可以将前后朝向的支轴26的数量减少至3个以下。
(4)例如,也可以由以通过使侧壁体16上升摆动至打开位置或比打开位置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和侧壁体16之间架设的方式配备在框架部14A的后缘部分14Aa的摆动式或拆装式凸出部件构成保持机构B。此外,也可以由以与侧壁体16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摆动操作连动从而从弯折状态切换成伸长状态的方式配备在框架部14A的后缘部分14Aa的屈伸式凸出部件构成。
(5)侧壁体16也可以通过专用部件构成顶板51。此外,顶板51也可以与内壁板45或上侧连结部件49一体形成。进而,也可以不具有顶板51。
(6)侧壁体16也可以在内壁板45或外壁板46一体形成前壁板47和后壁板48中的任一方或双方。
(7)侧壁体16也可以具有底板。
(8)侧壁体16也可以将保持机构用安装部16A设置在内壁板45或外壁板46的位于后壁板48的附近的部位。
(9)侧壁体16也可以具有上侧连结部件49和下侧连结部件50中的任一方。此外,也可以不具有上侧连结部件49和下侧连结部件50双方。
(10)侧壁体16也可以不使下侧连结部件50的外侧面50A与外壁板46的下端部46A进行面接触。
(11)侧壁体16也可以具有经由支轴26能够与脱粒框架14的上端部连结的专用部件。
(12)侧壁体16也可以具有横跨内壁板46的前后两端的单个引导部57。此外,也可以在内壁板45的前后宽度内沿着前后方向并列有三个以上引导部57。
(13)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也可以不具有周壁部45A。此外,代替周壁部45A,也可以具有能够与前壁板47或后壁板48进行螺栓连结的前壁部和后壁部。
(14)侧壁体16的内壁板45也可以不具有辅助部件56。此外,也可以在其下端弯折形成相当于辅助部件56的部分。
(15)侧壁体16的上侧连结部件49也可以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形状为L字形或C字形等。
(16)侧壁体16的下侧连结部件50也可以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形状为L字形或C字形等。
(17)侧壁体16的引导部57也可以在其底面57D形成开口。此外,也可以不具有底面57D。
(18)也可以将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的侧壁体侧的侧面14Ac以其整体位于同一面上的方式形成,并且,将侧壁体16的与侧面14Ac相对应的内壁板45的框状面部45B以其整体位于同一面上的方式形成。
(19)也可以将气体阻尼器44的活塞杆44A经由第二连结轴65连结在侧壁体16,将摆动部件64在以第二连结轴65为支点摆动的状态下配置在脱粒框架14的框架部14A与气体阻尼器44之间,随着侧壁体16到达打开位置,摆动部件64进入气体阻尼器44的缸筒44B和侧壁体16的第二连结轴65之间,从而阻止侧壁体16从打开位置下降。
(20)锁定机构66也可以例如由卡合孔和卡合销构成,卡合孔作为被卡合件67设置在框架部14A的下缘部分14Ad,卡合销作为卡合件68设置在侧壁体16的下端部。
(21)位置调节机构D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在固定于框架部14A的下缘部分14Ad的第一部件73沿机体横向形成较长的两个长孔Da、Db,并且,在支承被卡合件67的第二部件74具有螺栓连结用的连结部Dc和卡入用的凸起Dd。此外,也可以在第一部件73和第二部件74中的任一方上下并列形成两个长孔Da、Db,并且,在另一方上下并列形成螺栓连结用的连结部Dc和卡入用的凸起Dd。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至图32,对第二实施方式适用于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3和图14示出了将稻、麦等作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有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在机体框架10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102,在该行驶机体的前部,以绕横轴心自由摆动升降的方式连结有作为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并向后方搬运的收割部的收割搬运部103。并且,在机体框架101上,具有对来自收割搬运部103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对经该脱粒处理获得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的脱粒装置104、存储来自脱粒装置104的谷粒的谷粒箱105、用于将存储在谷粒箱105的谷粒排出机体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06、由操纵者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的驾驶部107等。
驾驶部10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谷粒箱105位于驾驶部107的后方。以脱粒装置104位于左侧且谷粒箱105位于右侧的状态,脱粒装置104和谷粒箱105沿左右方向并列。并且,在驾驶部107的下方侧具有驱动用发动机108,发动机108的动力传递至各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定义左方向和右方向时,以沿机体行进方向观察时为基准定义左右。
收割搬运部103具有随着机体行驶将植立谷秆梳理成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分禾器109、将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的旋转卷筒110、切断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部侧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11、将切断后的收割谷秆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规定部位集中并向后方送出的横向移送螺旋器112以及将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104搬运的进料器113等。并且,收割搬运部103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以绕横轴心P1自由升降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在此不作详细说明,脱粒装置104在由左右两侧的侧壁和上部的顶板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通过绕前后轴心旋转的脱粒筒115(参照图21),对由进料器113搬运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后,将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二次物和排出的草屑等。谷粒由一次回收螺旋部116(参照图21)搬运至横一侧后,由纵搬运装置117搬运至上方并存储在谷粒箱105。二次物由二次回收螺旋部118(参照图21)搬运至横一侧后,由二次物回送装置119回送至脱粒装置104内部,而排出的草屑等被排出机体后方侧的外方。在收割作业结束后,存储在谷粒箱105的谷粒由谷粒排出装置106排出机体外部。
如图13所示,具有底部螺旋部105a,底部螺旋部105a将存储在谷粒箱105的底部的谷粒向后方侧外方送出。具有谷粒排出装置106,谷粒排出装置106搬运通过底部螺旋部105a从谷粒箱105的下部向外方送出的谷粒,并排出至机体外部的未图示的排出部位。
谷粒排出装置106为周知构造的螺旋式搬运装置,具有:纵螺旋传送带106a,将通过设置在谷粒箱105的下部的底部螺旋部105a向横向外方送出的谷粒向上方搬运;以及横螺旋传送带106b,将谷粒从纵螺旋传送带106a的搬运终端部沿水平方向搬运。此外,具有:连接箱106c,连接纵螺旋传送带106a的下部和谷粒箱105;以及连接部106d,以能够搬运谷粒的方式连通的状态且在中途部绕横轴心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纵螺旋传送带106a和横螺旋传送带106b。该谷粒排出装置106能够在搬运谷粒后从形成于横螺旋传送带的末端部的排出口106e将谷粒排出外部。
并且,来自发动机108的动力经由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120传递至底部螺旋部105a,然后,该动力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进行谷粒排出操作。
谷粒排出装置106的结构在于,通过旋转马达M的驱动,整体绕纵螺旋传送带106a的中心的上下轴心Y被自由旋转操作。此外,横螺旋传送带106b通过升降缸CY的驱动绕横轴心X自由摆动升降。
如图16所示,在驾驶部107的驾驶座椅107A的下方具有动力部127。如图15所示,该动力部127具有发动机108、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121、向散热器121流通冷却风的旋转风扇(以下简称风扇)122以及能够变更该风扇122的旋转方向的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通风状态切换机构的一例)。此外,具有作为防止尘埃等侵入向散热器121提供的冷却风的防尘件的一例的防尘网124。
此外,具有用于向发动机108提供净化后的燃料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125和用于将从外部空气中预先除去了较大的尘埃后的空气提供给空气滤清器125的粗滤器126。如图13和图14所示,空气滤清器125设置在发动机108的上方侧且驾驶座椅107A的后方侧。另一方面,粗滤器126设置成位于驾驶部107的左后方侧端部且比设置在驾驶部107的顶棚107B高的部位的状态。通过配备在上述位置,当操作谷粒箱向外方侧的维护位置凸出时,与其一体设置的顶棚107B不会干涉粗滤器126。
也就是说,谷粒箱105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纵螺旋传送带106a,在退避至机体内方侧的作用位置和向机体横侧外方凸出的维护位置之间自由切换姿势。并且,能够避免随着谷粒箱105的姿势变更而使顶棚107B干涉粗滤器126的问题。
(风扇旋转切换机构)
下面,对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以横跨安装在发动机108的输出轴108a的输出带轮128、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发动机108的侧面的旋转轴129的自由旋转带轮130以及交流发电机131的输入带轮132的方式,卷绕有第一风扇带133。张紧带轮134始终对第一风扇带133赋予传动用张紧力。
如图16至图19所示,在旋转轴129以相对自由旋转的方式外嵌安装有与风扇122一体旋转的风扇带轮122a,在旋转轴129以相对自由旋转的方式外嵌安装有切换摆动体135。此外,由两个带轮136a、136b在轴心方向上一体重叠而形成的正转带轮136和由两个带轮137a、137b在轴心方向上一体重叠而形成的逆转带轮137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切换摆动体135。横跨风扇带轮122a、正转带轮136的一方的带轮136a以及逆转带轮137的一方的带轮137a卷绕有第二风扇带轮138。
当切换摆动体135被切换操作至图19所示的冷却位置时,在通过随着发动机108的输出而旋转的输出带轮128从而始终向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的第一风扇带133的内表面压紧有正转带轮136的另一方的带轮136b。通过经由该正转带轮136的两个带轮136a、136b从而将第一风扇带133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风扇带138,使该第二风扇带138沿图中箭头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如上所述地旋转的第二风扇带138的动力作为正转驱动传递至与风扇122的旋转方向一体的风扇带轮122a,风扇122呈正旋转驱动状态。在该状态下,风扇122将发动机冷却风从动力部127的外部经过防尘网124提供给散热器121。也就是说,为经由防尘网124吸引外部空气并使风向散热器121流通的正流状态。
当将切换摆动体135切换操作至图18所示的除尘位置时,在通过随着发动机108的输出而旋转的输出带轮128从而始终沿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的第一风扇带133的外表面压紧有逆转带轮137的另一方的带轮137b。经由逆转带轮137的两个带轮137a、137b将第一风扇带133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风扇带138,使该第二风扇带138沿图中箭头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如上所述地逆转的第二风扇带138的动力作为逆转驱动传递至与风扇122的旋转方向一体的风扇带轮122a,风扇122呈逆旋转驱动状态。在该状态下,风扇122经过散热器121向防尘网124送风,从而将附着在防尘网124的草屑等尘埃吹至外方从而进行清扫。也就是说,为从散热器121向防尘网124流通风的逆流状态。
下面,对切换操作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6、图18和图19所示,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根据通过切换操作杆141进行的人为操作,在正流状态和逆流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切换操作杆141用作设置在驾驶部107的侧面板140的切换操作件。具体而言,切换摆动体135根据切换操作杆141的操作,在图19所示的正转带轮136压紧在第一风扇带133的冷却位置和图18所示的逆转带轮137压紧在第一风扇带133的除尘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15和图16所示,切换操作杆141设置在位于驾驶座椅107A的左后方侧且侧面板140的后部侧的部位,以绕横轴心P2被自由摆动操作的方式支承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的框架体142。在切换操作杆141的基端部,以与切换操作杆141的长边方向交叉的状态并以一体自由摆动的方式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天平摆动臂143。此外,横跨天平摆动臂143的后端侧的中途部和位于下方侧的弹簧承接部144连结有线圈弹簧(施力机构的一例)145,对切换操作杆141朝图16的逆时针方向即向正流状态摆动施力。
如图16所示,前后朝向框架体142支承在从机体框架101立设的支柱146和其他框架体,在该前后朝向框架体142,对作为作业离合器的排出离合器120进行接通/切断操作的排出离合器杆147以绕设置在与上述横轴心P2接近的部位的横轴心P3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16、图18和图19所示,在接近切换摆动体135的位置,转动操作体149以绕横轴心P4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固定于机体侧的支承板148。该转动操作体149由大致三角形的板体构成,该转动操作体149的三角形的一边的大致中间部枢轴支承在支承板148。支承板148具有限制部件150,限制部件150抵接并作用于转动操作体149从而限制摆动界限。
与转动操作体149的转动支点149a相对的角部149b和切换摆动体135的摆动方向一端侧部位135a经由弹簧151连接,转动操作体149的转动支点149a所处的一边中的一方的角部149c和切换摆动体135的摆动方向另一端侧部位135b经由第一操作线152连接。
并且,天平摆动臂143的一端部和转动操作体149的转动支点149a所处的一边中的另一方的角部149d经由第二操作线153连接,天平摆动臂143的另一端部和转动操作体149的转动支点149a所处的一边中的一方的角部149c的附近位置经由第三操作线154连接。
因此,通过弹簧151、三个操作线152、153、154、转动操作体149等,构成了连动连结切换操作杆141和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的连结机构R。
具有上述结构的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在未操作切换操作杆141的状态下,通过线圈弹簧145的拉伸施力,对切换操作杆141向图19的逆时针方向(左转方向)摆动施力,因此,第二操作线153受到拉动操作,从而对切换摆动体135向图19的顺时针方向(右转方向)摆动施力。当切换摆动体135抵接在限制部件150且进一步的摆动受到限制时,保持在该位置(正转位置)上(参照图19)。在该状态下,切换摆动体135位于冷却位置,风扇122呈正旋转状态。此时,切换操作杆141呈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姿势。
当手动操作切换操作杆141使其向图18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时,第三操作线154受到拉动操作,切换摆动体135被向图18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当切换摆动体135抵接在限制部件150且进一步的摆动受到限制时,在该位置(逆转位置)上停止操作(参照图18)。在该状态下,切换摆动体135位于除尘位置,风扇122呈逆旋转状态。此时,切换操作杆141呈向机体前部侧倒伏的倒伏姿势。当操作者的手离开呈该倒伏姿势的切换操作杆141时,切换操作杆141通过线圈弹簧145的施力而自动返回立起姿势(正转位置)。
因此,切换操作杆141以在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之间自由切换操作的方式设置,当切换操作杆141被切换成立起姿势时,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被切换成正流状态,当切换操作杆141被切换成倒伏姿势时,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被切换成逆流状态。
如图20所示,在切换操作杆141的移动操作路径的中途部,具有牵制部件155,牵制部件155在牵制切换操作杆141的切换操作的牵制作用状态和允许切换操作的非作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牵制部件155在抵接并限制切换操作杆141的牵制作用状态和允许切换操作杆141的移动操作的非作用状态之间自由变更姿势,在各个状态下能够通过拧紧旋钮螺栓156进行位置保持。
牵制部件155在牵制作用状态下进入切换操作杆141的前后摆动操作区域内,通过抵接和限制从而牵制切换操作杆141切换成倒伏姿势。并且,在非作用状态下,从切换操作杆141的前后摆动操作区域脱离,允许切换操作杆141切换成倒伏姿势。
如上所述地通过手动操作切换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的动作状态,因此,随着作业者进行收割作业,根据防尘网124的堵塞情况,能够在适当地时机将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切换成逆流状态。
并且,通过通知单元通知适合将风扇旋转切换机构123切换成逆流状态的时机。例如,根据发动机108的冷却水的温度的检测信息,如果需要切换成除尘状态,则通过设置在驾驶部107的作为通知单元的显示面板157显示上述信息。此时,也可以鸣响蜂鸣器进行通知。
(传动构造)
下面,对传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发动机108的动力经由具有第一传动带158的带传递机构159,传递至由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主变速装置161,通过该主变速装置161变速后,传递至设置在发动机108的机体前方侧的传动箱162。传动箱162具有齿轮啮合式副变速装置163和未图示的旋转用操作机构等传动机构,传递至传动箱162的动力经由传动箱162内部的传动机构传递至左右两侧的行驶装置102。
并且,发动机108的动力经由具有第二传动带164的带张紧式脱粒离合器165以自由接通/切断的方式传递至风车166的风车旋转轴167。并且,动力从该风车旋转轴167的左侧端部,经由第三传动带168,传递至脱粒装置104的各部的装置,即一次回收螺旋部116、二次回收螺旋部118以及分选用摆动驱动机构169等。
另一方面,动力从风车旋转轴167的左侧端部,经由作为输入用环形转动体的第四传动带170、左右朝向的中继传动轴171以及伞齿轮传动机构172,传递至脱粒装置104的脱粒筒115。动力从中继传动轴171,经由具有作为输出用环形转动体的第五传动带173的带张紧式收割离合器174传递至收割用输入轴175,且从该收割用输入轴175传递至收割搬运部103的各部。
在伞齿轮传动机构172的右侧设置有左右朝向的逆旋转轴176,具有逆旋转用传动机构177,逆旋转用传动机构177以能够从逆旋转轴176向收割用输入轴175传递逆旋转动力的方式自由接通/切断动力。在此不做详细说明,使收割离合器174呈传动切断状态,并对逆旋转用传动机构177暂时从传动切断状态逆转驱动成传动接通状态,由此,当在收割搬运部103产生谷秆的耙入堵塞时,能够除去该堵塞的谷秆。
收割用输入轴175兼具进料器113的驱动侧的旋转轴的结构,并且,动力从收割用输入轴175经由链条传动机构178传递至设置于进料器113的搬运起始端部的右横侧方的横向中继轴179。此外,动力从中继轴179传递至横向移送螺旋器112和旋转卷筒110,并且,经由将旋转动力转换成左右方向的往返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180传递至收割装置111。此外,发动机108的动力经由具有第六传动带181的带张紧式排出离合器120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106。
(驾驶部)
如图15所示,驾驶部107在驾驶座椅107A的前方具有前面板182,在前面板182具有进行转向操作和收割搬运部103的升降操作的自由十字摆动的操作杆183和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面板157等。
在驾驶座椅107A的横侧具有侧面板140。在该侧面板140具有对脱粒离合器165进行接通/切断操作的脱粒离合器杆184、对收割离合器174进行接通/切断操作的收割离合器杆185、操作主变速装置161的主变速杆186、操作副变速装置163的副变速杆187以及加速器杆188等。并且,在侧面板140的后部侧具有将谷粒排出装置106切换成谷粒排出状态的排出离合器杆147以及上述风扇旋转方向切换用的切换操作杆141等。
下面对侧面板140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6、图27和图30所示,具有用于支承侧面板140的支承框体190。该支承框体190具有形成上部面板面的上部平面部190a,并且,在上部平面部190a的左右两侧部以连成一体的状态一体形成有纵面部190b、190c。
如图26和图27所示,支承框体190的产生最大操作反作用力的部位,即与主变速杆186的摆动支点位置相对应的部位由从机体框架101立设的面板支承框架191支承。支承框体190的后部侧部位由从机体框架101立设的其他纵向框架(未图示)支承。
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面板支承框架191在发动机108和传动箱1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从机体框架101立设。并且,具有: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从机体框架101立设并向上方延伸;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连结在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并且,沿着传动箱162的上方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以及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连结在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的前部侧部位,并且向上方延伸。
进一步说明如下,在俯视时,在侧面板140的前部侧部位的下方侧具有传动箱162,因此,当在该部位以向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的状态立设有框架时,需要连结在传动箱162的外表面。当如上所述地将框架支承在传动箱162时,因驱动状态产生的振动会传递至侧面板140导致不利。
在此,在发动机108和传动箱1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面板支承框架191从机体框架101立设并沿着传动箱162的上方向前方延伸,具有由此向上方延伸的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并支承侧面板140。
具体结构说明如下,如图28所示,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在俯视时以向后开口的状态形成为槽型。并且,在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的上端部连结有从正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第一连结部件192,在该第一连结部件192的纵面部192a的外方侧一体连结有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逆L字形的第二连结部件193的纵面部193a。此外,在第一连结部件192的纵面部192a和水平面部192b之间具有多个加强筋192c,在第二连结部件193的纵面部193a和水平面部193b之间也具有多个加强筋193c。
如上所述地通过第一连结部件192和第二连结部件193形成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形成为角筒状的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固定在第二连结部件193的水平面部193b的上部侧,且向上方延伸设置。
第一连结部件192和第二连结部件193分别在纵面部192a、193a形成缺口凹部192d、193d,以与这些缺口凹部192d、193d一体连结的状态形成有贯通左右方向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此外,在缺口凹部192d、193d的前后两侧部形成有螺栓安装孔192e、193e。
上述缺口凹部192d、193d以及螺栓安装孔192e、193e用于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调整位置的方式安装转动套筒部196,转动套筒部196支承设置在驾驶部107的刹车踏板194的转动轴195。也就是说,如图28所示,转动套筒部196以插通长孔的状态向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的横外方侧延伸,在其横外方侧部位一体形成有凸缘部197。凸缘部197通过安装在螺栓安装孔192e、193e的螺栓198而连结,形成在凸缘部197的螺栓插通孔199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能够在长孔的范围内调整凸缘部197的前后位置。
如图27所示,刹车踏板194的转动轴195通过右侧的转动套筒部201和左侧的转动套筒部196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其中,右侧的转动套筒部201设置在驾驶部踏板200的左侧端部的下部,左侧的转动套筒部196设置在上述面板支承框架191。支承有右侧的转动套筒部201的驾驶部107侧的框架体202和支承有左侧的转动套筒部196的面板支承框架191相对于机体框架101分别立设并固定,可能会在制造的过程中在组装精度上产生个体差异。结果是,因上述尺寸误差导致有可能不能良好地通过左右两侧的转动套筒部196、201组装转动轴195,如上所述,通过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调整位置的方式将转动套筒部196安装在面板支承框架191,能够消除组装时的制作误差。
如图27所示,在转动轴195的右侧的转动套筒部201和左侧的转动套筒部196之间,连结有连动连结刹车踏板194的基端部194a和未图示的刹车动作部的作为连结机构的连杆机构203。如上所述地通过在被右侧的转动套筒部201和左侧的转动套筒部196夹着的部位连结有施加驱动反作用力的部件,从而能够以扭曲变形等较少的状态转动支承转动轴195。如图27所示,刹车踏板194的基端部194a连结在转动轴195的驾驶部侧的部位。
如上所述,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连结在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的第一连结部件192的下部,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连结在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的第二连结部件193的上部。并且,第一连结部件192和第二连结部件193以并列在左右方向上的状态设置,因此,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相对于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在横向上错位。
因此,如图27所示,面板支承框架191在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形成为上部侧相对于下部侧偏靠横向的大致曲柄形。此外,在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和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之间形成有倾斜姿势的加强筋204,在前后朝向延设部191B和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之间形成有倾斜姿势的加强筋205。
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固定并支承有张紧机构206,张紧机构206用于将张紧力赋予从发动机108向传动箱162传递动力的第一传动带158。
张紧机构206具有:横向轴部207,从左右方向贯通俯视时呈槽形的下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A,并且向横外方一体延伸设置;操作臂208,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该横向轴部207的末端部并向后方侧延伸;以及张紧轮体209,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该操作臂208的后端。此外,在下端部枢轴支承在机体框架101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棒体210,支承线圈弹簧211,张紧轮体209向下方弹性施力。由此,始终使张紧轮体209向第一传动带158赋予张紧力。
如图26、图27和图30所示,具有:角筒状的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位于侧面板140的支承框体190的左侧的纵面部的下方侧,以从侧面板140的前端部跨至后端部的方式延伸;以及纵向加强框架体213,从比该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偏靠后侧的部位向上方固定延伸设置。
如图27所示,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经由固定在面板支承框架191的从正面观察时呈槽形的托架214而被连结固定。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的后部侧连结固定在未图示的其他纵向框架。并且,以从比该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向上方一体延伸的状态连结固定有截面形状为槽形的纵向加强框架体213。
如图30所示,纵向加强框架体213的下端部连结固定在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上端部以夹着下述轴支承用支承托架215共同拧紧的状态螺栓固定在支承框体190的纵面部190b。
在侧面板140具有杆引导体217,杆引导体217从上方覆盖支承框体190的上部平面部190a,并且,形成有供脱粒离合器杆184和收割离合器杆185插通的引导孔216。杆引导体217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7所示,杆引导体217具有:呈横向姿势的引导部217A,形成有引导孔216;呈纵向姿势的内侧纵面部217B,在该引导部217A的外侧部向下方连续;呈横向姿势的载置部217C,与该内侧纵面部217B的外侧部相连,载置支承在支承框体190的上部平面部190a;呈纵向姿势的外侧纵面部217D,在该载置部217C的外侧部向下方连续,位于比支承框体190的纵面部190c靠近横侧外方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杆引导体217,能够顺利地覆盖侧面板140的上部面的整体和左右两侧的端部的角部,并且,落座在驾驶座椅107A的驾驶员的身体即使接触到也很少会感到不舒服。
下面,对脱粒离合器杆184和收割离合器杆185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0所示,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脱粒离合器杆184的脱粒用转动支轴218和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收割离合器杆185的筒状的收割用转动支轴219以绕同一轴心相对自由转动地嵌合安装的状态,并且以从驾驶部107的内方侧跨至外方侧沿着机体横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在支承框体190的比左右两侧的纵面部190b、190c的中间位置偏靠右侧的部位,在上部平面部190a的下表面一体连结有中继用纵面部190d,在该中继用纵面部190d一体形成有右侧的枢轴支承套筒部220。此外,在螺栓固定于支承框体190的进料器侧(左侧)的纵面部190b的支承托架215一体具有左侧的枢轴支承套筒部221。并且,通过左右两侧的枢轴支承套筒部220、22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有脱粒用转动支轴218和收割用转动支轴219。
因此,脱粒用转动支轴218和收割用转动支轴219以向进料器侧的纵面部190b的左侧外方凸出的状态受到支承。支承托架215以被支承框体190的进料器侧的纵面部190b和纵向加强框架体213夹着的状态被螺栓固定。
如图30所示,在脱粒用转动支轴218的内方侧端部,形成有向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内方侧端部的内方侧凸出的内侧延长轴部218a,脱粒离合器杆184的基端侧套筒部222以一体转动地连动连结的状态外嵌安装在内侧延长轴部218a。基端侧套筒部222的一端侧抵接在左侧的枢轴支承套筒部221,基端侧套筒部222的另一端侧通过销223防脱落从而定位并防止脱落。
在脱粒用转动支轴218的外方侧端部,形成有向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外方侧端部的外方侧凸出的外侧延长轴部218b,在外侧延长轴部218b连结有脱粒离合器165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4。
如图29所示,脱粒离合器165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4由矩形板件构成,一体连结在外侧延长轴部218b。并且,中继操作部件226经由横向的连结轴部225枢轴支承并连结在该脱粒离合器165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4的摆动端部。该中继操作部件226经由连结杆227和弹簧228连动连结在脱粒离合器165。
在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内方侧部位连结有收割离合器杆185,在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外方侧部位连结有收割离合器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9。也就是说,在比脱粒离合器杆184稍靠近驾驶部107外方侧的位置,收割离合器杆185一体连结在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外周部。
此外,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靠近外方侧端部的位置,摆动臂230一体连结在其外周部,在该摆动臂230的摆动端部,枢轴支承连结有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弓形弯曲的外形的连动操作部件229的一端部。连动操作部件229的另一端部经由操作线231和弹簧232连动连结在收割离合器174。通过该连动操作部件229的呈弓形弯曲的外形形成的凹陷部分,形成有用于在从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轴心方向观察时绕过收割用转动支轴219的凹入部Q。
在图29中,为了便于对构造的理解,以使脱粒离合器165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4和收割离合器用的连动操作部件229错开位置的状态进行了说明。
下面,对收割离合器174进行说明。
如图22至图25所示,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带轮部235a和作为收割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部235b一体形成为作为一个传动旋转体的传动用带轮235,该传动用带轮235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中继传动轴171,其中,输入带轮部235a经由第四传动带170被输入有发动机108的动力,输出带轮部235b将输入来的动力经由第五传动带173传递至收割搬运部103。输出带轮部235b设置在比输入带轮部235a偏靠中继传动轴171的轴端侧的位置。
在传动用带轮235的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入部236。中继传动轴17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内装在筒状箱237的内部,传动用带轮235以自由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从中继传动轴171的筒状箱237向外方凸出的轴端部。也就是说,如图25所示,传动用带轮235的输入带轮部235a形成为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具体为两个)第四传动带170的宽度宽的多连型带卷绕部,以位于该多连型带卷绕部的内部的状态形成有凹入部236。并且,内装有中继传动轴171的筒状箱237设置成进入凹入部236的状态。
位于传动用带轮235的输入带轮部235a的轴端侧的输出带轮部235b形成为比输入带轮部235a的径小。另一方面,安装在收割用输入轴175且在与输入带轮部235a之间卷绕有第五传动带173的收割输入用带轮238形成为比输入带轮部235a的径大。因此,第五传动带173以与提供给脱粒筒115的动力相比使提供给收割搬运部103的动力减少的方式进行动力传递。
在输出带轮部235b的径向内方侧形成有外嵌安装在中继传动轴171的套筒部235c,在该套筒部235c的轴端侧形成有小径筒部235d,小径筒部235d卡合在形成于中继传动轴171的台阶部,并且,外嵌在小径轴部171a。此外,套筒部235c和中继传动轴171通过键239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连动连结。
如图24和图25的(a)所示,在中继传动轴171的轴端部的比输出带轮部235b偏靠端部侧的部位,具有在向第五传动带173赋予张力的传动接通状态和解除张力赋予的传动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张紧离合器机构240。
张紧离合器机构240具有:张紧臂242,经由轴承24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支承在中继传动轴171;张紧轮体243,支承在该张紧臂242并作用于第五传动带173;作为施力机构的线圈弹簧244,对张紧臂242向使张紧轮体243远离第五传动带173的方向转动施力;以及作为连结操作机构的操作线245,根据设置在驾驶部107的收割离合器杆185的操作,抵抗线圈弹簧244的施加力,以使张紧轮体243作用于第五传动带173并赋予张紧力的方式转动操作张紧臂242。
如图25的(b)所示,在轴承241的外周部的在轴心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分别安装有卡环246,张紧臂242的转动基端部以被一对卡环246夹着且阻止向轴心方向脱离的状态外嵌安装在轴承241的外周部。在形成在中继传动轴171的轴端部的螺纹部171b安装有螺母247,通过该螺母247拧紧并固定传动用带轮235的小径筒部235d和轴承241的内圈。
线圈弹簧244张紧设置在从张紧臂242固定延伸设置的延长臂242a和从形成在脱粒装置104的侧部的卡定部件248延长形成的弹簧承接部249之间。卡定部件248用于对覆盖脱粒装置104的横侧方的自由开闭的盖体(未图示)进行位置保持。
当将收割离合器杆185操作至切断位置时,操作线245松缓,通过线圈弹簧244的施加力使张紧轮体243远离第五传动带173从而切换至传动切断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当将收割离合器杆185操作至接通位置时,抵抗线圈弹簧244的施加力,通过操作线245拉动操作张紧臂242,使张紧轮体243作用于第五传动带173并赋予张紧力,从而切换至传动状态(离合器接通状态)。因此,由第五传动带173和张紧离合器机构240构成了收割离合器174。
并且,如上所述,机体横向的中继传动轴171和机体前后朝向的脱粒筒轴115a经由伞齿轮传动机构172连动连结,在中继传动轴171,输入来的动力被分配成经由收割离合器174传递至收割搬运部103的动力和传递至脱粒装置104的脱粒筒115的动力。
下面,对行驶用变速操作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7、图31和图32所示,在面板支承框架191的上部侧的纵向延设部191C的横侧部,连结有从正面观察时呈槽形的支承托架250,以从该支承托架250向驾驶座椅107A侧沿横向凸出的状态固定有支点销251。并且,连动连结在主变速杆186的基端侧的转动操作部件252以自由转动且通过摩擦保持机构253自由保持在任意的转动位置的方式支承在支点销251。
转动操作部件252由连成一体的板体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具有以使摩擦保持机构253位于其内部的状态形成为俯视时呈槽形的形状的中央支承部252a和位于该中央支承部252a的前后两侧的操作连结部252b。主变速杆186的下端部在中央支承部252a的内部,以绕前后朝向轴心X自由摆动且通过返回弹簧254被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摆动施力的状态受到支承。此外,通过主变速杆186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转动操作部件252被一体绕支点销251的横向轴心P5摆动操作。
如图31所示,主变速操作杆255的上端部经由球窝接头256枢轴支承连结在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252b的前部侧端部的左侧面。主变速操作杆255的下端部与主变速装置161的变速操作臂257连动连结。
当将主变速杆186从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中立位置操作至前部侧时,操作通过主变速操作杆255而连动连结的变速操作臂257,从而使主变速装置161向前进方向增速。此外,当将主变速杆186从中立位置操作至后部侧时,主变速装置161以向后退方向增速的方式受到变速操作。
如图32所示,在连结有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252b的主变速操作杆255的部位的右侧面,沿与板面正交的方向固定有卡定部258。通过如上所述地具有卡定部258,能够仅从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252b的左侧面安装主变速操作杆255的上端部,使得不会错误地从右侧面进行安装。这是因为,当从右侧面进行安装时,有可能导致不能良好地进行与变速操作臂257之间的连结。
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刹车踏板194的转动轴195以一体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有转动臂259,在该转动臂259具有横向的卡定销260。并且,具有连结刹车踏板194和主变速杆186的一对中立返回用操作连杆261。各操作连杆261的下端部经由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262卡合并连结在卡定销260,上端部分别枢轴支承并连结在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操作连结部252b。
当未踩踏操作刹车踏板194时,一对操作连杆261能够在长孔262的范围内自由滑动,允许主变速杆186进行变速操作。并且,当踩踏操作刹车踏板194时,即使主变速杆186被操作至前进操作区域和后退操作区域中的任一区域,并通过摩擦保持机构253保持位置,也能够通过任一中立返回用操作连杆261强制使转动操作部件252返回中立位置,从而将主变速装置161切换成中立状态。
如上所述,在侧面板140的下方侧具有各种连结用操作机构,以不使这些操作机构露出外方的方式,在侧面板140的下方侧的左右两侧部具有遮蔽板。也就是说,如图27所示,在驾驶座椅107A侧的侧面,具有覆盖侧面整个区域的右侧遮蔽板263,在与驾驶座椅107A相反一侧的侧面,具有左侧遮蔽板264,左侧遮蔽板264的上部侧连结在支承框体190的纵面部190b,下部侧连结在前后朝向加强框架体212。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割输出旋转体235b和输入旋转体235a由一个传动旋转体235一体形成,收割输出旋转体235b和输入旋转体235a也可以由不同的旋转体构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传动旋转体235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入部236,内装有中继传动轴171的筒状箱237以进入凹入部236的状态设置,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传动旋转体235以与筒状箱237在径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设置成位于比筒状箱237的端部偏靠轴心方向外方侧的位置的状态。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入旋转体235a具有以并排的状态卷绕有2根传动带的宽度宽的多连型带卷绕部,但作为输入旋转体,也可以卷绕有一根传动带。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体横向的中继传动轴171和机体前部朝向的脱粒筒轴115a经由伞齿轮传动机构172连动连结,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具有以下结构。
除了中继传动轴171以外还具有机体横向的脱粒筒用传动轴,从中继传动轴171经由带传动机构向脱粒筒用传动轴传递动力,进而,该脱粒筒用传动轴和机体前部朝向的脱粒筒轴经由伞齿轮机构连动连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继传动轴171的端部侧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240,但也可以在从输出用环形转动体173传递来动力的传动下游侧的收割部侧的转动轴,支承张紧离合器机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覆盖驾驶部107的上方的顶棚107B,也可以代替顶棚107B,而具有形成为大致箱形的覆盖驾驶部107整体的驾驶室。并且,就具有上述驾驶室的结构而言,也可以将粗滤器126设置在比驾驶室的棚顶部低的位置。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适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例子,但本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使脱粒筒和承接网面向机体的横外方的开口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该开口的开闭式侧壁体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4:脱粒框架
14A:框架部
14Aa:后缘部分
14Ac:侧壁体侧的侧面
14Ad:下缘部分
14d:下侧面部
16:侧壁体
16A:保持机构用安装部
17:脱粒筒
18:承接网
24:开口
26:前后朝向的支轴
44:气体阻尼器
44A:活塞杆
44B:缸筒
45:内壁板
45B:框状面部
45Ba:下侧面部分
46:外壁板
46A:下端部
47:前壁板
48:后壁板
49:上侧连结部件
50:下侧连结部件
50A:外侧面
51:顶板
55:密封部件
56:辅助部件
56a:侧面
57:引导部
57A:引导面
57B:前表面
57C:后表面
57D:底面
58:封闭空间
63:连结轴
64:摆动部件
65:连结轴
66:锁定机构
67:被卡合件
68:卡合件
73:第一部件
74:第二部件
B:保持机构
C:下降阻止机构
D:位置调节机构
Da:长孔
Db:长孔
Dc:连结部
Dd:凸起
(第二实施方式)
103:收割部
107:驾驶部
108:发动机
115:脱粒筒
115a:脱粒筒轴
170:输入用环形转动体
171:中继传动轴
172:伞齿轮机构
173: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185:离合器杆
235:传动旋转体
235a:输入旋转体
235b:收割输出旋转体
236:凹入部
237:筒状箱
240:张紧离合器机构
242:张紧臂
243:张紧轮体
244:施力机构
245:连结操作机构。

Claims (20)

1.一种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脱粒框架,支承脱粒筒和承接网;以及开闭式的侧壁体,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其中,所述开口使所述脱粒筒和所述承接网面向机体的横外方,
所述脱粒框架具有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形成所述开口,
所述侧壁体以设定在所述侧壁体的上侧部分的前后朝向的支轴为支点,在关闭所述开口的下方关闭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上方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所述侧壁体具有:内壁板,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承接网相邻;外壁板,位于在所述内壁板的机体横外侧空出间隔的位置;前壁板,横跨所述内壁板的前端部和所述外壁板的前端部;以及后壁板,横跨所述内壁板的后端部和所述外壁板的后端部,
所述侧壁体中,在所述侧壁体的上侧部分具备沿着所述内壁板和所述外壁板延伸的上侧开口部,并且,所述侧壁体中,在所述侧壁体的下侧部分具备沿着所述内壁板和所述外壁板延伸的下侧开口部,
所述上侧开口部和所述下侧开口部从所述前壁板横跨到所述后壁板,
所述上侧开口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下侧开口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体具有:上侧连结部件,在所述侧壁体的上端部以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方式连结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以及下侧连结部件,在所述侧壁体的下端部以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方式连结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的缘部由所述上侧连结部件和所述内壁板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的缘部由所述下侧连结部件和所述内壁板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部件经由所述支轴连结在所述脱粒框架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体具有顶板,所述顶板横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并且横跨所述外壁板和所述上侧连结部件,
所述顶板连结在所述前壁板、所述后壁板、所述外壁板和所述上侧连结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连结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壁板的上端部相对的上侧连结部件外侧面,
进而,所述上侧连结部件具有与所述顶板相对的上侧连结部件上侧面,
所述上侧连结部件的所述上侧连结部件外侧面与所述外壁板的上端部之间隔开间隔,所述上侧连结部件上侧面与所述顶板之间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结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壁板的下端部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下侧连结部件配置在所述前壁板和所述后壁板的外壁板侧的端部,使所述外侧面与所述外壁板的下端部进行面接触。
9.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中继传动轴,被传递有发动机的动力,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具有:输入旋转体,经由输入用环形转动体被输入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以及收割输出旋转体,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将输入来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
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由一个传动旋转体一体形成,
所述中继传动轴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内装在筒状箱的内部,
在所述传动旋转体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入部,
所述筒状箱的外端部被设置成进入所述凹入部的状态,
所述传动旋转体构成为,所述输入旋转体位于比所述筒状箱的外端部更靠轴心方向内方侧的位置,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筒状箱的外端部靠近轴心方向外方侧的位置,
所述输入旋转体形成为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所述多连型带卷绕部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传动带,
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从所述筒状箱向外方凸出的轴端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比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偏靠外端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在向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赋予张力的传动接通状态和解除赋予的传动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具有:
张紧臂,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并支承在所述中继传动轴;以及
张紧轮体,支承在所述张紧臂,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比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偏靠外端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在向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赋予张力的传动接通状态和解除赋予的传动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具有:张紧臂,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并支承在所述中继传动轴;以及张紧轮体,支承在所述张紧臂,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具有:施力机构,向使所述张紧轮体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分离的方向对所述张紧臂进行转动施力;以及
连结操作机构,根据设置在驾驶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以抵抗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力而使所述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从而赋予张紧力的方式转动操作所述张紧臂,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支承有所述张紧轮体,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上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施力机构,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连结操作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输入来的动力分配成传递至所述收割部的动力和传递至脱粒筒的动力。
14.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中继传动轴,被传递有发动机的动力,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具有:输入旋转体,经由输入用环形转动体被输入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以及收割输出旋转体,经由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将输入来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
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配备在比所述输入旋转体更靠所述中继传动轴的外端侧的部位,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轴端部的比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偏靠外端侧的部位支承有张紧离合器机构,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在向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赋予张力的传动接通状态和解除赋予的传动切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所述张紧离合器机构具有:张紧臂,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外嵌并支承在所述中继传动轴;以及张紧轮体,支承在所述张紧臂,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
所述张紧臂相对于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以与所述中继传动轴的外端侧相邻的状态配备,
以从所述张紧臂向所述中继传动轴的与所述外端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状态设置有支轴,在该支轴上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张紧轮体,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臂经由轴承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中继传动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由一个传动旋转体一体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传动轴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内装在筒状箱的内部,
所述传动旋转体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继传动轴的从所述筒状箱向外方凸出的轴端部,
在所述传动旋转体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入部,
所述筒状箱的外端部被设置成进入所述凹入部的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旋转体具有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所述多连型带卷绕部以并列的状态卷绕有多个传动带,并且,所述传动旋转体以位于所述多连型带卷绕部的内部的状态形成有所述凹入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施力机构,向使所述张紧轮体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分离的方向对所述张紧臂进行转动施力;以及
连结操作机构,根据设置在驾驶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以抵抗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力而使所述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输出用环形转动体从而赋予张紧力的方式转动操作所述张紧臂,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支承有所述张紧轮体,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上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施力机构,
在所述张紧臂的比所述中继传动轴偏靠下方侧的部位连结有所述连结操作机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传动轴,输入来的动力分配成传递至所述收割部的动力和传递至脱粒筒的动力。
CN201910710254.5A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10393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8264A JP6289315B2 (ja) 2014-09-02 2014-09-02 コンバイン
JP2014-178272 2014-09-02
JP2014-178264 2014-09-02
JP2014178272A JP6224555B2 (ja) 2014-09-02 2014-09-02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201580047198.1A CN106793756B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198.1A Division CN106793756B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3078A CN110393078A (zh) 2019-11-01
CN110393078B true CN110393078B (zh) 2021-01-08

Family

ID=5543961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198.1A Active CN106793756B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201910710255.XA Pending CN110393079A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201910710254.5A Active CN110393078B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202110021130.3A Pending CN112602449A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198.1A Active CN106793756B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201910710255.XA Pending CN110393079A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21130.3A Pending CN112602449A (zh) 2014-09-02 2015-08-18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45558B1 (zh)
CN (4) CN106793756B (zh)
PH (1) PH12017500363A1 (zh)
WO (1) WO2016035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01508A (ko) * 2018-06-27 2020-01-0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KR20200083242A (ko) * 2018-12-28 2020-07-08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확기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5421A (ja) * 2001-04-25 2002-10-2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装置
CN101124872A (zh) * 2006-08-17 2008-02-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CN101356875A (zh) * 2007-07-31 2009-02-0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3005784A (ja) * 2011-06-27 2013-01-10 Yanmar Co Ltd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03575094U (zh) * 2012-10-18 2014-05-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缸连结结构
CN103814684A (zh) * 2014-03-07 2014-05-28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室
CN103858587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4113111A (ja) * 2012-12-11 2014-06-26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3851490U (zh) * 2013-03-29 2014-10-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2029U (zh) * 1990-10-05 1992-05-27
JP2591936Y2 (ja) * 1992-12-28 1999-03-10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機のシリンダカバー安全装置
JP2001136824A (ja) * 1999-11-16 2001-05-2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ドロッパ装置
JP4594793B2 (ja) * 2005-05-09 2010-12-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受網脱着構造
JP4713536B2 (ja) * 2007-04-20 2011-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201898723U (zh) * 2007-01-11 2011-07-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4186102B (zh) * 2008-09-12 2017-04-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1403333Y (zh) * 2009-05-25 2010-02-17 舞阳惠方现代农机有限公司 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离合装置
JP2012060968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CN201986404U (zh) * 2011-01-28 2011-09-28 重庆康朋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收割机上的张紧离合器
JP5840012B2 (ja) * 2012-01-30 2016-01-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4014323A (ja) * 2012-07-10 2014-01-30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5991870B2 (ja) * 2012-07-10 2016-09-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5421A (ja) * 2001-04-25 2002-10-2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装置
CN101124872A (zh) * 2006-08-17 2008-02-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CN101356875A (zh) * 2007-07-31 2009-02-0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3005784A (ja) * 2011-06-27 2013-01-10 Yanmar Co Ltd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03575094U (zh) * 2012-10-18 2014-05-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缸连结结构
CN103858587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4113111A (ja) * 2012-12-11 2014-06-26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3851490U (zh) * 2013-03-29 2014-10-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割机
CN103814684A (zh) * 2014-03-07 2014-05-28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3756B (zh) 2019-08-20
PH12017500363A1 (en) 2017-07-17
KR20170053651A (ko) 2017-05-16
CN110393079A (zh) 2019-11-01
CN106793756A (zh) 2017-05-31
CN110393078A (zh) 2019-11-01
KR102545558B1 (ko) 2023-06-21
CN112602449A (zh) 2021-04-06
WO2016035544A1 (ja)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659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766238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393078B (zh)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JP6701063B2 (ja) 収穫機
WO2010095473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41950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3562089B (zh)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JP3824195B2 (ja)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CN111918546B (zh) 收割机及作业机
WO2016035538A1 (ja) 収穫機
WO2018179585A1 (ja) コンバイン
JP5763457B2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US20220264796A1 (en) Combine and Threshing Device
JP2004337070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4173553B (zh) 联合收割机
JP661937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8058057A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WO2019208469A1 (ja) コンバイン
JPH11243749A (ja)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JP202304704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2469267A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JP201604908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563916Y2 (ja) 汎用型コンバイン
JPH11243757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23118A (ja) 収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