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9267A -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9267A
CN112469267A CN201980048803.5A CN201980048803A CN112469267A CN 112469267 A CN112469267 A CN 112469267A CN 201980048803 A CN201980048803 A CN 201980048803A CN 112469267 A CN112469267 A CN 112469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threshing
end portion
box
combine harv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8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家卫
吉田有作
熊取刚
北原贵志
丹后芳史
东泷燎平
西村俊成
日野真和
林翔太
北村信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8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36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8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41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412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689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69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92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01D41/1217Unload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2Arrangements for returning unthreshed grain to the threshing dev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盖体(27)在通过以与底部螺旋装置(22)的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P2)为摆动支点的上下摆动而开闭的状态下被支承。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脱粒物;以及供给输送装置,所述供给输送装置跨设于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脱粒物箱,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向所述脱粒物箱供给。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该收割机一边行驶一边收获直立的作物。
背景技术
[1]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存在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下缩窄部,所述下缩窄部形成于脱粒物箱的底部;底部螺旋装置,所述底部螺旋装置设置在下缩窄部的内部,从脱粒物箱排出脱粒物;以及脱粒物排出装置,所述脱粒物排出装置与底部螺旋装置连接,输送来自底部螺旋装置的脱粒物并朝向机体外排出。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利用底部螺旋装置和脱粒物排出装置从脱粒物箱取出脱粒物箱中储存的脱粒物。
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如下的联合收割机:在脱粒物箱(在专利文献1中为谷粒箱)的下缩窄部(在专利文献1中为底部)开设检修口(在专利文献1中为维护开口),具备对检修口进行开闭的盖体。这是为了能够进行从检修口取出残留于下缩窄部的脱粒物的清扫等。
[2]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示存在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供给输送装置(专利文献2的扬送装置)具备:输送箱(专利文献2的输送装置箱);内装于输送箱的下端侧部分的驱动旋转体(专利文献2的驱动链轮);内装于输送箱的上端侧部分的从动旋转体(专利文献2的从动链轮);卷绕于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的环形转动体(专利文献2的环形转动链);以及支承于环形转动体并输送脱粒物的输送体(专利文献2的输送板)。
[3]作为上述那样的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整秆投入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机架的前部具备驾驶室,在其后侧具备脱粒装置。送料装置位于驾驶室的下方,在送料装置的下方配置有变速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9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837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98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课题如下所述。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可考虑将盖体构成为以与底部螺旋装置的螺旋轴芯平行的轴芯为摆动支点进行开闭。在该情况下,为了实现盖体的开闭顺畅的联合收割机,需要将使盖体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下缩窄部的铰接部件设置于盖体中的、沿着底部螺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或者将铰接部件的长度设为与盖体的沿着底部螺旋装置的螺旋轴芯的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由此,盖体的枢转支承结构变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通过小型且简单的结构的枢转支承结构,能够在能够顺畅地开闭盖体的状态下进行支承。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课题如下所述。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在环形转动体延伸时等,需要进行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而且,在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作业中,可考虑通过分别进行使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的一端侧相对于输送箱移动的操作和使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的另一端侧相对于输送箱移动的操作,从而以使环形转动体的张力成为适当的强度的方式相对于输送箱对从动旋转体进行移动调节。但是,在该情况下,无法使支承轴平行移动。因此,为了使从动旋转体移动规定行程以使环形转动体的张力成为适当的强度,需要反复进行支承轴的一端侧的移动操作和支承轴的另一端侧的移动操作等,基于这些理由,张紧调节费时费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能够容易地将环形转动体操作成张紧状态,并且能够迅速地调节环形转动体的张力。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课题如下所述。
在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中,期待通过使搭载于机体的脱粒装置等作物处理装置大型化来提高作业效率。
为了不使收割机自身大型化而使作物处理装置大型化,需要使其他装置小型化或者减小各装置之间的空余空间。若减小各装置之间的空余空间,则手或工具难以进入各装置之间,存在维护性降低的情况。例如,在变速器的周围配置有将驾驶室所具备的操作杆的操作力传递到变速器的机构,但变速器周围的空余空间变小,从而导致该机构的维护性降低。
鉴于上述实际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割机,该收割机对传递操作力的机构的配置进行研究而提高了该机构的维护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与课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并且具有形成于底部的下缩窄部;底部螺旋装置,所述底部螺旋装置设置在所述下缩窄部的内部,从所述脱粒物箱排出脱粒物;以及脱粒物排出装置,所述脱粒物排出装置与所述底部螺旋装置连接,输送来自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脱粒物并朝向机体外排出,在所述脱粒物箱具备在所述下缩窄部的底部分开设的检修口以及对所述检修口进行开闭的盖体,所述盖体通过以与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为摆动支点的上下摆动而开闭。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将沿着与螺旋轴芯不平行的方向的枢转支承轴芯作为连结轴芯的状态下将盖体支承于下缩窄部。由此,能够使盖体的枢转支承结构小型化并且能够顺畅地开闭盖体。另外,若打开盖体,则盖体成为盖体中的与摆动支点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检修口下降的状态的倾斜姿势。由此,能够将盖体作为对从检修口出来的脱粒物进行流下引导的引导部件而活用。因此,即便不准备特别的引导部件,也容易取出脱粒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盖体具备盖底板部以及从所述盖底板部的横向两端部立起的一对盖侧板部,所述一对盖侧板部以该盖侧板部彼此的间隔越靠近所述盖侧板部的上端侧越变宽的状态并且以沿着所述下缩窄部的侧板部的状态倾斜。
根据本结构,在盖体为关闭状态时,盖侧板部沿着下缩窄部的侧板部,因此,盖体不会偏移移动。由此,能够以不使脱粒物从检修口漏出的方式将检修口牢固地关闭。另外,在作为对从检修口出来的脱粒物进行流下引导的引导部件而活用盖体时,脱粒物被盖侧板部挡住,因此,难以从盖体溢出。因此,更容易取出脱粒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盖体具备:内侧盖部,所述内侧盖部在该盖体的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检修口,使所述盖底板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底部分的内表面共面;以及外侧盖部,所述外侧盖部在所述检修口的周围与所述底部分的外侧面抵接,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铰接部件,所述铰接部件跨设于所述盖底板部和所述底部分,将所述盖体能够摆动开闭地支承于所述下缩窄部,将所述铰接部件与所述底部分连结的连结轴从所述底部分向外侧突出设置,在将所述盖体固定为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具备:螺纹轴,所述螺纹轴从所述下缩窄部向外侧突出设置;长孔部,所述长孔部形成于所述盖侧板部;以及螺母件,所述螺母件紧固于插通于所述长孔部的所述螺纹轴。
根据本结构,在盖体的关闭状态下,盖体的内表面与底部分的内表面共面,并且连结轴不会突出到下缩窄部的内部。由此,即便存在检修口以及连结轴,脱粒物也在下缩窄部的内部顺畅地流动,并且,脱粒物难以残留于下缩窄部内。因此,能够迅速且不残留地取出脱粒物。
而且,在对盖体进行开闭时,通过在盖侧板部的外侧对螺母件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解除盖体的关闭固定或者将盖体固定为关闭状态。因此,容易开闭盖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轴芯设置在所述盖体中的、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根据本结构,在通过底部螺旋装置的旋转使残留于下缩窄部内的脱粒物从检修口排出时,被底部螺旋装置推出的脱粒物被向沿着打开的盖体的倾斜方向的方向推出。由此,能够顺畅地取出脱粒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检修口相对于所述底部分中的、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偏向所述脱粒物排出装置所处的一侧。
根据本结构,在同时进行脱粒物排出装置的清扫和下缩窄部的清扫的情况下,脱粒物排出装置与盖体接近,因此,容易进行清扫作业。
[2]与课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脱粒物;以及供给输送装置,所述供给输送装置跨设于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脱粒物箱,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向所述脱粒物箱供给,在所述供给输送装置具备:输送箱;驱动旋转体,所述驱动旋转体内装于所述输送箱的下端侧部分;从动旋转体,所述从动旋转体内装于所述输送箱的上端侧部分;环形转动体,所述环形转动体卷绕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以及输送体,所述输送体支承于所述环形转动体并输送脱粒物,所述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下支承于所述上端侧部分,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所述支承轴的两端相连的连结体,进行所述支承轴的位置变更调节的一个位置调节机构以使位置变更力作用于所述连结体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由一个位置调节机构产生的位置变更力作用于连结体。而且,该位置变更力从连结体传递到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的两端。因此,仅通过操作一个位置调节机构,就能够使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平行移动,从而能够相对于输送箱对从动旋转体进行移动调节。
因此,仅通过操作一个位置调节机构,就能够操作容易且迅速地将环形转动体调节为张紧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连结体具备:一侧的支承臂,所述一侧的支承臂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中的、所述支承轴的一个端部突出的外周面部分的外侧,支承所述一个端部;另一侧的支承臂,所述另一侧的支承臂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中的、所述支承轴的另一个端部突出的外周面部分的外侧,支承所述另一个端部;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一侧的支承臂和所述另一侧的支承臂相连,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作用于所述连接部件。
根据本结构,由位置调节机构产生的位置变更力从连接部件分支传递到一侧的支承臂和另一侧的支承臂,从一侧的支承臂传递到支承轴的一端,从另一侧的支承臂传递到支承轴的另一端。因此,支承轴相对于输送箱不会扭动地被移动调节。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件以沿着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的状态设置,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具备: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从所述连接部件沿着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向下方延伸;以及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下部,进行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输送箱的定位。
根据本结构,定位机构能够在输送箱中的、比从动旋转体所处的部位靠下方的部位进行操作。而且,通过操作定位机构来使位置调节机构工作。由此,能够在较低位置进行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支承于所述输送箱并将所述调节杆的中途部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一保持部件,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所述支承臂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杆;以及支承于所述输送箱并将所述引导杆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二保持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调节杆被定位机构操作而向连接部件传递操作力时,通过第一保持部件防止由操作反作用力引起的变形并进行传递。另外,在连结体由调节杆进行移动操作而对支承轴进行移动操作时,被引导杆和第二保持部件进行移动引导并进行移动操作。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动旋转体的移动调节。即,能够顺畅地进行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内部并形成脱粒物的输送路径的输送面体,所述输送面体被分割为具有沿着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外周的部分的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和所述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以外的输送面体部,所述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构成为追随所述支承臂而移动。
根据本结构,当进行从动旋转体的移动调节时,支承臂与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一起移动,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追随支承臂而移动。因此,无论从动旋转体的移动如何,都形成到从动旋转体所处的部位为止的输送路径。
即,在进行了环形转动体的张紧调节时,即便不花费用于形成输送路径的特别的劳力和时间,也能够在输送箱的内部恰好形成到从动旋转体为止的输送路径。由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脱粒物的输送。
[3]与课题[3]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收获部;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设置在所述收获部的后方,对由所述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从所述收获部以朝向后上方的状态延伸,将收获物的整秆从所述收获部输送到所述脱粒装置;驾驶部,所述驾驶部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方相邻处且所述输送装置的上方的位置;以及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方相邻处且所述输送装置的下方的位置,对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行驶装置传递,在所述驾驶部具备对所述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变更进行指令的手动式的变速操作件,将对所述变速操作件的操作力向所述变速装置传递的传递机构在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
根据该特征结构,传递机构在变速装置与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因此,能够以需要频繁地进行维护的部位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构成传递机构,能够提高传递机构的维护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传递机构具备:在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地设置的杆;以及将所述杆与所述变速操作件连接的操作线,作为所述杆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变速装置连接,作为所述杆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部与作为所述操作线的一个端部的第三端部连接,作为所述操作线的另一个端部的第四端部与所述变速操作件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输送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根据该结构,传递机构具备杆和操作线,因此,能够通过杆实现可靠的动作,并且能够通过操作线确保配置的自由度。另外,为了实现传递机构的可靠的动作,优选的是,杆与操作线的连接部频繁地进行维护。根据该结构,第二端部与第三端部的连接部、即杆与操作线的连接部相对于输送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因此,该连接部的维护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递机构的维护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传递机构具备:介于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且能够摆动位移的第一臂;以及介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之间且能够摆动位移的第二臂,所述操作线从所述操作线与所述第二臂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备能够摆动位移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变速装置与杆的连接、以及杆与操作线的连接。另外,操作线从与第二臂连接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由此,能够减少从第二臂向驾驶部延伸的操作线的弯曲,因此优选。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割机具备:驱动轴箱,所述驱动轴箱从所述变速装置向横向延伸,并支承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动力的驱动轴;以及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驱动轴箱的上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驱动轴箱;所述支承框架具备支承所述操作线的外壳体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框架中的所述变速装置所处的一侧的侧面。
根据该结构,操作线的外壳体支承于对驱动轴箱进行支承的牢固的支承框架。因此,操作线被可靠地固定,并且传递机构的动作变得可靠。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传递机构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割机具备:齿轮切换式的齿轮变速装置,所述齿轮切换式的齿轮变速装置介于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行驶装置之间,对来自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以及手动式的齿轮变速操作件,所述手动式的齿轮变速操作件在所述驾驶部对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切换进行指令,根据对所述齿轮变速操作件的操作来操作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的操作机构在所述齿轮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操作机构在齿轮变速装置与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由此,能够以需要频繁地进行维护的部位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构成操作机构。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操作机构的维护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割机具备将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相连的连接框架,所述操作机构具备:根据对所述齿轮变速操作件的操作而动作的致动器;以及将所述致动器的动作向所述齿轮变速装置传递的连杆机构,所述致动器支承于所述连接框架。
根据该结构,致动器支承于将脱粒装置和齿轮变速装置相连的牢固的连接框架。因此,致动器被可靠地固定,并且操作机构的动作变得可靠。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操作机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4都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脱粒部箱的纵剖后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物箱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表示打开状态的检修口以及盖体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18都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供给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9是表示板式输送装置的上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板式输送装置的上部的纵剖右视图。
图11是表示位置调节机构以及定位机构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位置调节机构以及定位机构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脱粒物箱的螺旋输送装置贯通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15是被分割为分割密封件的状态的密封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底部螺旋装置以及检修口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二次螺旋输送装置和还原螺旋输送装置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二次螺旋输送装置和还原螺旋输送装置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27都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0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机体支承结构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前侧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传递机构以及操作机构的支承结构的分解图。
图24是表示传递机构以及操作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25是表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等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传递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1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纸面正面侧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纸面背面侧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该机体具有:机架1、能够驱动地装备于机架1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2、以及能够转向地装备于机架1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车轮3。在机架1具备左右一对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1a。在机体的前部形成有搭乘型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具备覆盖搭乘空间的驾驶室5。在机架1的前部连结有收获输送装置6。在收获输送装置6具备:收获部7,所述收获部7设置在机体的前方,在作业行驶时收割位于机体的前方的水稻、小麦或油菜等作物的谷秆并收获;以及送料装置8,所述送料装置8对收获部7收获的收割后的谷秆进行输送。送料装置8的前部与收获部7的后部连结。送料装置8在以机体左右方向的连结轴芯P1为摆动支点而升降的状态下与机架1连结。收获部7通过与送料装置8连结的液压式的升降缸9的伸缩动作使送料装置8摆动升降,从而在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另外,在机体的后部设置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将由送料装置8输送的收割后的谷秆作为脱粒对象物接收并进行脱粒处理,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前部的上方设置有脱粒物箱11。脱粒物箱11回收并储存作为由供给输送装置(未图示)从脱粒装置10输送的脱粒物的单粒化谷粒。在脱粒物箱11的下部的左横侧部分连接有脱粒物排出装置12。脱粒物排出装置12排出所储存的谷粒。在脱粒装置10的后部的上方形成有具有发动机13的动力部14。
〔关于收获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收获部7中,在收获部7的前端部的左右端部设置有将未收割谷秆梳理为收获对象的谷秆和收获对象外的谷秆的分禾器15。在收获部7的前部上方设置有将收获对象谷秆的穗梢侧朝向后方拔拢的旋转拨禾轮16。在分禾器15的后方设置有将扒拢的谷秆的根部切断的推剪型的收割装置17。在收割装置17的后方,设置有将收割谷秆汇集到送料装置8的前侧部位并将汇集的收割谷秆的从根部到穗梢的整体向送料装置8供给的绞龙18。
〔关于脱粒物箱以及脱粒物排出装置的结构〕
如图1、3所示,脱粒物箱11的前壁部11f的下部构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后方的倾斜状态。另外,脱粒物箱11的后壁部11r的下部构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前方的倾斜状态。由此,在脱粒物箱11的底部形成有遍及该底部的整个宽度的下缩窄部20。如图2、3所示,在下缩窄部20具备:水平姿势的底部分20a、从底部分20a的前端部立起的前侧的侧板部20b、以及从底部分20a的后端部立起的后侧的侧板部20b。如图2所示,在下缩窄部20的脱粒物箱左横侧的端部开设有排出口21。如图2、3所示,底部螺旋装置22能够旋转地设置于下缩窄部20的内部。在下缩窄部20的脱粒物箱右横侧的外部,驱动带轮23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底部螺旋装置22的螺旋轴22a。
如图1、2所示,在脱粒物箱11的底部的左横端部分设置有连接箱24。脱粒物排出装置12从连接箱24延伸出。脱粒物排出装置12和底部螺旋装置22经由连接箱24连接。脱粒物排出装置12和底部螺旋装置22在连接箱24的内部连动连结,能够从底部螺旋装置22向脱粒物排出装置12传递动力。
具体而言,脱粒物排出装置12由从连接箱24延伸的螺旋输送装置构成。螺旋输送装置的输送筒经由连接箱24与排出口21连通。在连接箱24的内部,螺旋输送装置的螺旋轴与底部螺旋装置22的螺旋轴22a连结,底部螺旋装置22的动力被传递到螺旋输送装置。
连接箱2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脱粒物箱11。如图1所示,液压缸25与连接箱24连结。能够进行基于液压缸25的伸缩动作的连接箱24的旋转操作。
为了从脱粒物箱11取出谷粒,利用液压缸25对连接箱24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脱粒物排出装置12从沿着机体的横侧部的收纳状态向伸出到机体的横向外侧的使用状态进行状态变更。
通过将向驱动带轮23传递发动机13的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切换为动力传递接通状态,从而驱动带轮23被驱动而驱动底部螺旋装置22。而且,底部螺旋装置22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物排出装置12,从而脱粒物排出装置12被驱动。当底部螺旋装置22以及脱粒物排出装置12被驱动时,脱粒物箱11中储存的谷粒通过底部螺旋装置22通过排出口21向连接箱24的内部排出。排出到连接箱24的内部的谷粒被脱粒物排出装置12承接而由脱粒物排出装置12输送,从设置于脱粒物排出装置12的前端部的排出口12a(参照图1)排出。
〔关于检修口以及盖体的结构〕
如图2、3所示,在下缩窄部20具备在下缩窄部20的底部分20a开设的检修口26、以及对检修口26进行开闭的盖体27。
详细而言,检修口26以相对于底部分20a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偏向脱粒物排出装置12所处的一侧的状态设置。由于检修口26与脱粒物排出装置12位于相互靠近的位置,因此,容易同时进行将残留于下缩窄部20的谷粒从检修口26排出的清扫等作业和对脱粒物排出装置12进行检修等作业。
如图2、4所示,铰接部件28跨设于底部分20a和盖体27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铰接部件28与底部分20a的连结通过从底部分20a向外侧突出设置的连结轴29进行。连结轴29以不向底部分20a的内侧突出的状态支承于底部分20a。具体而言,连结轴29从形成在底部分20a的外表面侧的支承部30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结轴29采用连结螺钉。作为连结轴29,不限于连结螺钉,能够采用连结杆、连结销等。在盖体27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通过铰接部件28设置有与底部螺旋装置22的螺旋轴芯不平行的枢转支承用的轴芯P2。盖体27在通过以轴芯P2为摆动支点的上下摆动而开闭的状态下支承于下缩窄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P2,采用在俯视时与螺旋轴芯正交的轴芯P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结构中的“与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除了在俯视时与螺旋轴芯正交的轴芯以外,还包括在俯视时从与螺旋轴芯正交的角度稍微偏移的轴芯、即在俯视时与螺旋轴芯大致正交的轴芯。
如图3、4所示,在盖体27具备外侧盖部27a和内侧盖部27b。在外侧盖部27a具备盖底板部27c和从盖底板部27c的横向两端部立起的盖侧板部27d。如图4所示,横向两端部的盖侧板部27d以盖侧板部27d彼此的间隔越靠近盖侧板部27d的上端侧越变宽的状态倾斜。
如图2、3所示,外侧盖部27a构成为,在盖体27的关闭状态下,一方的盖侧板部27d沿着下缩窄部20的前侧的侧板部20b的外侧面,并且另一方的盖侧板部27d沿着下缩窄部20的后侧的侧板部20b的外侧面,进而盖底板部27c在检修口26的周围与底部分20a的外侧面抵接。
如图2、3所示,内侧盖部27b在盖体27为关闭状态时进入检修口26。而且,内侧盖部27b构成为,在盖体27为关闭状态时,使盖底板部27c的内表面27S与底部分20a的内表面20S共面。
如图2、3所示,将盖体27固定为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31跨设于下缩窄部20的前后侧和盖体27的自由端部。如图3、4所示,在前侧的锁定机构31以及后侧的锁定机构31分别具备:从下缩窄部20的侧板部20b向外侧突出设置的螺纹轴31a;形成于盖侧板部27d的长孔部32;以及紧固于螺纹轴31a的螺母件31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长孔部32采用切口孔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根据盖侧板部27d的倾斜角、立起长度等,能够采用在盖侧板部27d的上侧不开口的形状的长孔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螺母件31b采用蝶形螺母,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能够采用六角螺母、盖形螺母等各种螺母部件。
在前侧和后侧的锁定机构31中,随着盖体27朝向关闭状态摆动,螺纹轴31a进入长孔部32。而且,当盖体27成为关于状态时,螺纹轴31a成为插通长孔部32的状态。在螺纹轴31a插通长孔部32的状态下,作业者若将螺母件31b紧固于螺纹轴31a,则利用螺母件31b以及螺纹轴31a的紧固力将盖侧板部27d紧固于侧板部20b,将盖体27固定为关闭状态。另外,通过解除螺母件31b相对于螺纹轴31a的紧固,从而解除盖侧板部27d向侧板部20b的紧固,解除盖体27在关闭状态下的固定。由此,能够进行盖体27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状态变更。
在通常时,如图2、3所示,当使盖体27以轴芯P2成为摆动支点的状态相对于下缩窄部20上升摆动而与下缩窄部20抵接时,盖体27成为关闭状态而将检修口26关闭。当盖体27成为关于状态时,通过将螺母件31b紧固于前后的螺纹轴31a,盖体27被前后的锁定机构31固定为关闭状态。而且,能够通过底部螺旋装置22和脱粒物排出装置12取出脱粒物箱11的谷粒。在此,盖底板部27c的内表面27S和底部分20a的内表面20S通过内侧盖部27b而共面。由此,谷粒不会进入检修口26而能够顺畅地取出。另外,盖底板部27c在检修口26的周围与底部分20a的外侧面抵接,并且一对盖侧板部27d沿着前后侧的侧板部20b。由此,检修口26被牢固地关闭。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谷粒从检修口26漏出,并且取出谷粒。
在谷粒残留于下缩窄部20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作业者解除螺母件31b相对于前后的螺纹轴31a的紧固,并且使盖体27以轴芯P2成为摆动支点的状态相对于下缩窄部20下降摆动。由此,盖体27的自由端侧相对于下缩窄部20向下方离开,盖体27成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检修口26打开。而且,能够从检修口26取出下缩窄部20的谷粒。另外,由于脱粒装置10的顶板10t具有弧形的形状,因此,在脱粒物箱11与顶板10t之间形成有空余空间。通过使盖体27的自由端侧进入该空余空间,能够使盖体27的自由端侧大幅下降。由此,容易取出谷粒。另外,盖体27能够以与底部螺旋装置22的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P2为摆动支点而打开。由此,作为从检修口26对谷粒进行落下引导的引导部件,能够活用盖体27。另外,通过盖侧板部27d防止在盖体27流下的谷粒从盖体27散落。因此,容易取出谷粒。另外,盖体27能够以位于盖体27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的轴芯P2为摆动支点而打开。由此,在使底部螺旋装置22旋转而利用底部螺旋装置22将谷粒从检修口26推出并排出时,谷粒向沿着打开的盖体27的倾斜方向的方向被推出。其结果是,谷粒被顺畅地排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变更上述实施方式而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了在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以外,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相同。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具备盖侧板部27d的盖体27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备盖侧板部27d的平板状的盖体来实施。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以设置于盖体27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的轴芯P2为摆动支点的盖体27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以设置于盖体27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轴芯为摆动支点的盖体来实施。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检修口26相对于底部分20a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偏向脱粒物排出装置12所处的一侧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在底部分20a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央部而实施。另外,也可以以相对于底部分20a中的、底部螺旋装置22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偏向脱粒物排出装置12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状态设置而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盖体27设置有内侧盖部27b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内侧盖部27b而实施。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图18,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5、6、7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图5、6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图7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5、6、7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该机体具有:机架101、能够驱动地装备于机架101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102、以及能够转向地装备于机架101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车轮103。在机架101具备左右一对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101a。在机体的前部形成有搭乘型的驾驶部104。在驾驶部104具备覆盖搭乘空间的驾驶室105。在机架101的前部连结有收获输送装置106。在收获输送装置106具备:收获部107,所述收获部107设置在机体的前方,在作业行驶时收割位于机体的前方的水稻、小麦或油菜等作物的谷秆并收获;以及送料装置108,所述送料装置108对收获部107收获的收割后的谷秆进行输送。送料装置108的前部与收获部107的后部连结。送料装置108在以机体左右方向的连结轴芯P11为摆动支点而升降的状态下与机架101连结。收获部107通过与送料装置108连结的液压式的升降缸109的伸缩动作使送料装置108摆动升降,从而在下降作业状态与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在机体的后部设置有脱粒装置110。脱粒装置110将送料装置108输送的收割后的谷秆作为脱粒对象物接收并进行脱粒处理,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在脱粒装置110的前部的上方设置有脱粒物箱111。脱粒物箱111回收并储存作为由供给输送装置130从脱粒装置110输送的脱粒物的单粒化谷粒。在脱粒物箱111的下部的左横侧部分连接有将所储存的谷粒排出的脱粒物排出装置112。在脱粒装置110的后部的上方形成有具有发动机113的动力部114。
〔关于收获部的结构〕
在收获部107中,如图5、6、7所示,在收获部107的前端部的左右端部设置有将未收割谷秆梳理为收获对象的谷秆和收获对象外的谷秆的分禾器115。在收获部107的前部上方设置有将收获对象谷秆的穗梢侧朝向后方拔拢的旋转拨禾轮116。在分禾器115的后方设置有将扒拢的谷秆的根部切断的推剪型的收割装置117。在收割装置117的后方,设置有将收割谷秆汇集到送料装置108的前侧部位并将汇集的收割谷秆的从根部到穗梢的整体向送料装置108供给的绞龙118。
〔关于供给输送装置的结构〕
如图5、7、8所示,供给输送装置130具备板式输送装置131和螺旋输送装置132。板式输送装置131以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状态跨设于脱粒装置110的下部的右横向外侧部位和脱粒物箱111的后方部位。另外,螺旋输送装置132跨设于板式输送装置131的上部和脱粒物箱111的内部。
如图8所示,在板式输送装置131具备从脱粒装置110的下部的右横向外侧部位到达脱粒物箱111的下部的后方部位的输送箱133。另外,在脱粒装置110具备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而且,输送箱133的下端侧部分与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的输送终端部连接。作为在脱粒装置110的分选部中得到的一次处理物的单粒化谷粒由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向输送箱133的下端侧部分的内部供给。输送箱133的上端侧部分经由连接箱134与螺旋输送装置132的输送始端部连接。
如图8所示,在输送箱133的下端侧部分内装有作为驱动旋转体的驱动链轮135。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的螺旋轴的一端侧延长到输送箱133的内部。而且,驱动链轮135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螺旋轴的延长部分。驱动链轮135经由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的螺旋轴,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输送箱133。而且,驱动链轮135由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的动力驱动。
如图8、9所示,在输送箱133的上端侧部分内装有作为从动旋转体的从动链轮136。从动链轮136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支承轴137。支承轴137的左侧的端部经由轴承139a以及轴承箱139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左侧的支承臂138。左侧的支承臂138设置在输送箱133的左侧壁133a的横向外侧。支承轴137的右侧的端部经由轴承139a以及轴承箱139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右侧的支承臂138。右侧的支承臂138支承于输送箱133的右侧壁133b的横向外侧。从动链轮136经由支承轴137、左右的轴承139a、左右的轴承箱139、左右的支承臂138支承于输送箱133。
如图8、9、10所示,在驱动链轮135和从动链轮136上卷绕有作为环形转动体的环形转动链140。在环形转动链140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备输送体(板条)41。输送面体142跨设于驱动链轮135的外周部和从动链轮136的外周部。由输送面体142和输送箱133形成输送路径143。在输送路径143中,环形转动链140的输送作用部分上升移动。而且,输送路径143能够由输送体141进行谷粒的扬送。输送面体142被分割为具有沿着从动链轮136的外周的部分的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142a和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142a以外的输送面体部142b。
在板式输送装置131中,作为通过脱粒装置110的分选而得到的一次处理物的单粒化的谷粒通过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向输送箱133的下端侧部分的内部供给。驱动链轮135由一次螺旋输送装置110a的动力驱动。而且,环形转动链140由驱动链轮135驱动。由此,输送体141通过环形转动链140沿着输送路径143向上移送。被供给到输送箱133的内部的谷粒沿着输送路径143被输送体141扬送,在输送路径143的终端部经由连接箱134向螺旋输送装置132供给。
〔关于位置调节机构的结构〕
如图9、11所示,形成在右侧的支承臂138的下部的安装部138a能够上下滑动地卡入右侧壁133b的支承部144与右侧壁133b之间。右侧的支承臂138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于右侧壁133b。在左侧的支承臂138中也与右侧的支承臂138同样地,形成在左侧的支承臂138的下部的安装部138a能够上下滑动地卡入左侧壁133a的支承部144与左侧壁133a之间。左侧的支承臂138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于左侧壁133a。如图9所示,在左侧壁133a和右侧壁133b上分别形成有供支承轴137插通的贯通孔145。各贯通孔145形成为能够使支承轴137在沿着板式输送装置131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长孔。即,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以能够在支承支承轴137的状态下在板式输送装置131的输送方向上滑动移动的状态支承于输送箱133。
如图9所示,在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分别通过连结螺栓146连结有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142a。在左侧的支承臂138与输送面体部142a之间、以及右侧的支承臂138与输送面体部142a之间分别夹设有间隔件147。间隔件147具有与左侧壁133a、右侧壁133b的壁厚相等的板厚。另外,间隔件147进入左侧壁133a、右侧壁133b的贯通孔145。在左侧的支承臂138、右侧的支承臂138以及支承轴137移动时,输送面体部142a追随左右的支承臂138而移动。
如图9、11所示,进行左侧的支承臂138的移动引导的引导机构150跨设于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左侧壁133a。进行右侧的支承臂138的移动引导的引导机构150跨设于右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壁133b。在用于左侧的支承臂138的引导机构150、以及用于右侧的支承臂138的引导机构150,分别如图9、11所示,具备设置于支承臂138的引导杆151和支承于左侧壁133a、右侧壁133b的第二保持部件152。
引导杆151从形成于支承臂138的安装部138a的支承部138b向下延伸,并且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支承于支承臂138。第二保持部件152在将引导杆151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部144。具体而言,第二保持部件152由将引导杆151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筒部件构成。
在用于左侧的支承臂138的引导机构150、以及用于右侧的支承臂138的引导机构150的每一个中,在支承臂138移动时,引导杆151被第二保持部件152保持并追随支承臂138而移动,进行支承臂138的移动引导。由此,支承臂138不会相对于支承部144不会晃动而顺畅地移动。
如图10、11、12所示,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通过连接部件153相连。连接部件153以沿着输送箱133的外周面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连接部件153以沿着输送箱133的前侧壁133c的外侧面的状态设置。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通过连接部件153连动地连结,以使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在相同的移动方向上连动地移动。由左侧的支承臂138、右侧的支承臂138以及连接部件153构成将支承轴137的两端相连的连结体154。
如图10、11、12所示,调节杆155从连接部件153向下方延伸。调节杆155与连接部件153同样地沿着输送箱133的外周面。具体而言,调节杆155沿着输送箱133的前侧壁133c的外侧面。调节杆155的中途部能够相对移动地保持于第一保持部件156。第一保持部件156支承于输送箱133。具体而言,第一保持部件156由调节杆155能够相对移动地插通的筒部件构成。
如图10、11、12所示,在调节杆155的下部设置有定位机构157。能够通过定位机构157进行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升降调节、以及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定位。
具体而言,如图10、11、12所示,在定位机构157具备定位部158和螺纹部件159。定位部158在调节杆155能够上下移动地插通的状态下支承于输送箱133。另外,螺纹部件159在定位部158的上下两侧安装于调节杆155的螺纹部。
即,在定位机构157中,若上侧的螺纹部件159向张紧侧旋转操作,则上侧的螺纹部件159以定位部158为反作用力点对调节杆155进行上推操作。由此,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位置向上升侧变更调节。另外,若下侧的螺纹部件159向松缓侧旋转操作,则下侧的螺纹部件159以定位部158为反作用力点对调节杆155进行下拉操作。由此,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位置向下降侧变更调节。另外,若上侧的螺纹部件159以及下侧的螺纹部件159被操作为夹持定位部158的状态,则调节杆155不能升降地固定于定位部158。由此,进行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定位。即,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位置被保持在升降调节后的位置。
由调节杆155和定位机构157构成位置调节机构160。通过位置调节机构160,能够在输送方向上对支承轴137相对于输送箱133的位置进行变更调节。
在位置调节机构160中,通过将定位机构157向张紧侧操作,从而调节杆155对连结体154进行上推操作。由此,连结体154相对于输送箱133对支承轴137进行上升操作。其结果是,环形转动链140被调节到张紧侧。
如图12所示,在输送箱133开设有能够检测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状态的检修口161。检修口161由能够装卸的盖体162开闭。检修口161开设于输送箱133中的、位于定位机构157的下侧的部分。在通过位置调节机构160进行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调节时,能够一边从检修口161检测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状态一边进行张紧调节。
作业者通过将手从检修口161插入输送箱133的内部,推拉操作环形转动链140,从而能够检测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是否松弛。由此,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调整。在需要进行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调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位置调节机构160进行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调节。
在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松弛的情况下,作业者将上侧的螺纹部件159向张紧侧进行旋转操作。此时,作业者能够一边利用检修口161检测环形转动链140的张紧状态一边操作螺纹部件159。若将上侧的螺纹部件159向张紧侧进行旋转操作,则调节杆155通过螺纹部件159相对于输送箱133上升。由此,连接部件153被调节杆155上推操作,连结体154相对于输送箱133被上升操作。其结果是,支承轴137的两端被连结体154上升操作。即,支承轴137通过左侧的支承臂138以及右侧的支承臂138相对于输送箱133被上升操作。由此,从动链轮136被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操作,环形转动链140被张紧操作。
调节杆155在对连结体154进行上升操作时,通过第一保持部件156防止因操作反作用力而变形的情况并进行上升操作。并且,左侧的支承臂138和右侧的支承臂138在对支承轴137进行上升操作时,被引导机构150引导并上升。由此,支承轴137被顺畅地上升操作,环形转动链140被顺畅地张紧操作。即便支承轴137被上升操作,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142a也追随支承臂138而移动,输送路径143正好形成至位置变化后的从动链轮136的外周。
若环形转动链140成为张紧状态,则作业者利用上下的螺纹部件159夹持定位部158。于是,通过定位机构157进行调节杆155相对于输送箱133的定位,从而将连结体154固定于被上升操作后的位置。由此,环形转动链140被保持为张紧状态。
〔关于供给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分〕
如图5、8、12所示,作为供给输送装置130的输送终端侧部分的螺旋输送装置132的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从脱粒物箱111的下方通过脱粒物箱111的后壁部111r的贯通孔163被插入到脱粒物箱111的内部。在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上部和脱粒物箱111的前壁部111f连结有一对支承框架129。一对支承框架129以支承框架129彼此的间隔越靠近前壁部111f侧越宽的配置结构设置。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位于箱内的部分经由支承框架129支承于脱粒物箱11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支承框架129。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设置三个以上的支承框架129来实施。在螺旋输送装置132的驱动带轮165和带轮166上卷绕有环形带167。另外,带轮166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板式输送装置131的支承轴137。
在螺旋输送装置132中,板式输送装置131的动力被传递到驱动带轮165,螺旋装置132b由驱动带轮165驱动。由此,由板式输送装置131供给的谷粒由螺旋装置132b向脱粒物箱111的内部的高处输送,并从排出口164向脱粒物箱111的内部排出。其结果是,来自板式输送装置131的谷粒向脱粒物箱111供给。
〔关于密封的结构〕
螺旋输送装置132的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被插入到脱粒物箱111的贯通孔163。贯通孔163开设于脱粒物箱111的后壁部111r中的、靠近形成有下缩窄部120的底部的壁部分。另外,在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输送终端部开设有排出口164。更详细而言,贯通孔163开设于脱粒物箱111的后壁部111r中的、构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前方的倾斜状态的部分。
如图12、13所示,在贯通孔163的外周部与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之间夹设有密封件168。密封件168为树脂制。密封件168构成为,允许脱粒装置110与脱粒物箱111的相对振动引起的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相对于贯通孔163在插入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并且防止脱粒物箱111的内部的谷粒从贯通孔163漏出。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密封件168具备基体部168a和滑动接触部168b。基体部168a与后壁部111r的内侧面抵接。滑动接触部168b从基体部168a向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插入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外侧面与外侧面滑动接触。基体部168a通过安装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的安装螺钉紧固固定于后壁部111r。如图13、14所示,多个肋部168c跨设于基体部168a和滑动接触部168b。多个肋部168c在滑动接触部168b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如图14所示,在密封件168的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周向上的四个部位,分割部位169跨设于基体部168a和滑动接触部168b。如图14、15所示,密封件168由在输送终端侧部分132a的周向上被分割的四个分割密封件168P构成。密封件168能够分为四个分割密封件168P并安装。
〔关于脱粒物箱以及脱粒物排出装置的结构〕
如图5、8所示,脱粒物箱111的前壁部111f的下部构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后方的倾斜状态。另外,脱粒物箱111的后壁部111r的下部构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前方的倾斜状态。由此,在脱粒物箱111的底部形成有遍及该底部的整个宽度的下缩窄部120。如图8、16所示,在下缩窄部120具备水平姿势的底部分120a、从底部分120a的前端部立起的前侧的侧板部、以及从底部分120a的后端部立起的后侧的侧板部。在下缩窄部120的脱粒物箱左横侧的端部开设有排出口121。底部螺旋装置122能够旋转地设置于下缩窄部120的内部。在下缩窄部120的脱粒物箱右横侧的外部,驱动带轮123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底部螺旋装置122的螺旋轴122a。
如图6、16所示,在脱粒物箱111的底部的左横端部分设置有连接箱124。脱粒物排出装置112从连接箱124延伸出。脱粒物排出装置112和底部螺旋装置122经由连接箱124连接。脱粒物排出装置112和底部螺旋装置122在连接箱124的内部连动地连结。由此,能够从底部螺旋装置122向脱粒物排出装置112传递动力。
具体而言,脱粒物排出装置112由从连接箱124延伸的螺旋输送装置构成。螺旋输送装置的输送筒经由连接箱124与排出口121连通。在连接箱124的内部,螺旋输送装置的螺旋轴与底部螺旋装置122的螺旋轴122a连结。由此,底部螺旋装置122的动力被传递到螺旋输送装置。
连接箱12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脱粒物箱111。如图6所示,液压缸125与连接箱124连结。由此,能够进行基于液压缸125的伸缩动作的连接箱124的旋转操作。
为了从脱粒物箱111取出谷粒,利用液压缸125对连接箱124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脱粒物排出装置112从沿着机体的横侧部的收纳状态向朝机体的横向外侧伸出的使用状态进行状态变更。
通过将向驱动带轮123传递发动机113的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切换为动力传递接通状态,从而驱动带轮123被驱动而驱动底部螺旋装置122。而且,底部螺旋装置122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物排出装置112,从而驱动脱粒物排出装置112。当底部螺旋装置122和脱粒物排出装置112被驱动时,脱粒物箱111中储存的谷粒利用底部螺旋装置122通过排出口121向连接箱124的内部排出。被排出到连接箱124的内部的谷粒被脱粒物排出装置112承接而由脱粒物排出装置112输送,并从设置于脱粒物排出装置112的前端部的排出口112a(参照图6)排出。
如图16所示,在下缩窄部120具备检修口126以及对检修口126进行开闭的盖体127。检修口126开设于下缩窄部120的底部分120a。另外,通过检修口126,能够取出残留于下缩窄部120的谷粒。盖体127在通过以铰接部件的枢转支承轴芯P12为摆动支点的上下摆动而开闭的状态下支承于底部分120a。
如图5所示,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从脱粒装置110的下部延伸出。由脱粒装置110的分选部得到的二次处理物通过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参照图17)供给到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通过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未图示)。
如图17、18所示,在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具备:上下方向的纵输送箱170a;以及从纵输送箱170a的下部朝向脱粒装置侧延伸并外嵌于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承接来自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的二次处理物的连接箱170b。在连接箱170b中,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的上侧的箱内空间S1比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的下侧的箱内空间S2宽。在连接箱170b的内部,二次处理物从二次螺旋输送装置171向上流动而被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承接。此时,由于箱内空间S1较宽,因此,二次处理物朝向还原螺旋输送装置170顺畅地流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变更上述实施方式而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了在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以外,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相同。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具备驱动链轮135、从动链轮136、环形转动链140的供给输送装置13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作为供给输送装置,例如,也可以将驱动带轮、驱动轮体作为驱动旋转体而具备,将从动带轮、从动轮体作为从动旋转体而具备,将环形带等环形索状体作为环形转动体而具备。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轴137被横向设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支承轴137沿前后方向设置,将支承臂138设置在输送箱133的前壁部以及后壁部的外侧,将连接部件以沿着输送箱的外周面中的、横侧壁的外侧面的状态设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调节杆155以及定位机构157构成位置调节机构160的例子,但也可以不经由调节杆155而以对连结体154相对于输送箱133的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方式构成位置调节机构来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调节杆155从连接部件153延伸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从支承臂138延伸的结构来实施。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有第一保持部件156和第二保持部件152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第一保持部件156和第二保持部件152中的任一方来实施。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第一保持部件156和第二保持部件152这两者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板式输送装置131和螺旋输送装置132构成供给输送装置13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供给输送装置也可以仅由板式输送装置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9~图27,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将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9、图20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作物并向后方输送的收割输送部201;由驾驶室202覆盖的驾驶部203;进行由收割输送部201收割的作物的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204;储存由该脱粒装置204进行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205;具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221的动力部206;不能转向且被旋转驱动的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一对前车轮208;以及能够转向操作的左右一对后车轮209。驾驶部203配置于脱粒装置204的前方相邻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在从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9、20、21、22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前”,图19、20、21、22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后”。图20、21、22、24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左”,图20、21、22、24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右”。
收割输送部201在机体的前部被支承为绕横向支点摆动升降自如。收割输送部201能够通过收割升降缸210的操作进行驱动升降。收割输送部201具备:收割直立的作物,并将所收割的作物汇集到收割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收割头部211(相当于“收获部”);将被收割而汇集到中央的作物的整秆朝向机体后方的脱粒装置204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212(相当于“输送装置”)。如图19所示,谷秆输送装置212从收割头部211以朝向后上方的状态延伸至脱粒装置204。驾驶部203设置在谷秆输送装置212的上方的位置。
在收割头部211具备:将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穗梢侧朝向后方扒拢的旋转拨禾轮213;将作物的根部切断而收割的推剪型的收割刀214;以及将所收割的作物汇集到收割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横向输送绞龙215等。
脱粒装置204设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中央部的较低位置。在脱粒装置204的上方的机体前部侧具备谷粒箱205。另外,在脱粒装置204的上方的机体后部侧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221。即,谷粒箱205和发动机221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
〔机体支承结构〕
对机体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由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架222(相当于“支承框架”)、将左右的主架222的前部连结的前侧连结部223、将左右的主架222的后部连结的后侧连结部224构成对机体整体进行支承的机架225。
左右的主架222由截面形状为大致C形的槽形件构成,如图19所示,从机体前部到机体后部沿前后方向较长地设置。在比左右的主架222低的位置,具备左右的前车轮208以及左右的后车轮209的车轴208a、209a。如图21所示,左右的前车轮208以及左右的后车轮209以位于左右的主架222各自的机体左右方向外方侧的状态设置。而且,左右的主架222支承于左右的前车轮208以及左右的后车轮209。
左右的主架222具备基体部222A。基体部222A在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一体地连结于左右的主架222的前端部。
对前侧连结部223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前侧连结部223具备:将主架222的左右的基体部222A连结的上部横架227;以及在比左右的基体部222A靠下侧的位置将左右两侧部连结的下部横架228(相当于“连接框架”)。
上部横架227呈方筒状,横跨左右的基体部222A而延伸,左右两侧与基体部222A一体地连结。在左右的基体部222A的下表面侧,连结有将左右的前车轮208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的车轴箱229(相当于“驱动轴箱”)。因此,主架222的前部侧支承于前车轮208。换言之,主架222在车轴箱229的上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且,该主架222在基体部222A支承车轴箱229。关于车轴箱229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23所示,在下部横架228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后方向连结体230、将左右的前后方向连结体230的后部连结的后侧横向连结体231、以及将左右的前后方向连结体230的前部连结的前侧横向连结体232。前侧横向连结体232利用螺栓连结于左右的车轴箱229。左右的车轴箱229的后下部侧部位彼此通过由圆管材料构成的横向管框架233连结。该横向管框架233的内部的空间被用作工作油的储存部。
对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行驶传动装置234以进入上部横架227与下部横架228之间的状态设置。如图25所示,行驶传动装置234具备:内装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相当于“齿轮变速装置”)的变速箱236、以及一体地连结于变速箱236的横侧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37(相当于“变速装置”)。如图19所示,行驶传动装置234(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设置在脱粒装置204的前方相邻处且谷秆输送装置212的下方的位置。
在变速箱236的左右两侧具备:从变速箱236的左右两侧部向左右方向外方侧延伸,并将变速后的动力向左右的前车轮208传递的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相当于“驱动轴”);以及分别覆盖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的左右的车轴箱229(相当于“驱动轴箱”)。变速箱236的前端部经由连结部件240与横向管框架23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连结。
左右的车轴箱229具备圆筒状箱部229a和前轮驱动箱部229b。圆筒状箱部229a从变速箱236向横向外侧方延伸。前轮驱动箱部229b以与圆筒状箱部229a相连的状态设置,内装齿轮式减速机构241(参照图25),并且支承前车轮208。圆筒状箱部229a与前轮驱动箱部229b一体地连结。左右的前轮驱动箱部229b通过下部横架228连结。
对后侧连结部224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后侧连结部224具备位于比左右的主架222靠下侧的位置并且横跨左右的主架222而延伸的由圆管材料构成的后部连结体242。另外,跨设于左右的后车轮209的后轮支承体243绕前后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后部连结体242。
而且,在左右的主架222的车身后部侧部位具备向下突出的左右的支承框244。另外,后部连结体242横跨左右的支承框244而架设连结。在后部连结体242的左右中间部以固定状态设置有翻滚支承部245,车身横向的后轮支承体243的车身横宽方向的中间部绕车身前后方向的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翻滚支承部245。
在后轮支承体243的左右两侧端部,左右的后车轮209绕纵轴芯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在后轮支承体243的后部侧沿着左右方向设置有转向缸246。后车轮209通过转向缸246的操作绕纵轴芯摆动,能够使机体转弯。
〔脱粒装置的支承结构〕
接着,关于脱粒装置204,主要对其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脱粒装置204具备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247和对由脱粒部247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的分选部248。
在脱粒部247以包围外周部的状态具备大致箱状的框架,在该框架的内部具备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旋转的脱粒筒。
构成脱粒部247的框架载置并支承于左右的主架222。虽未详述,但该框架一体地连结有左右侧壁部、后壁部、前壁部等。还具备由方筒材料、角形材料等构成的多个加强用支承体。
在分选部248具备由矩形状态的周壁部构成的框架,在该框架的内部具备分选处理部,该分选处理部用于一边对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进行摆动移送,一边分选为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二次处理物以及秸秆屑等。
构成分选部248的框架悬吊支承于左右的主架222。虽然没有详述,但该框架具备覆盖分选部24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和将左右侧壁部的前部侧彼此连结的前侧支承部而形成为矩形框状。而且,该左右侧壁部的上端部在紧贴于左右的主架222的下表面的状态下通过螺栓连结而固定。由此,该框架被悬吊支承。
如图19所示,分选部248在其前端部与下部横架228的后侧横向连结体231连接。另一方面,下部横架228的后侧横向连结体231与脱粒装置204的分选部248连接。下部横架228的前侧横向连结体232经由车轴箱229、横向管框架233以及连结部件240与变速箱236连接。即,下部横架228将脱粒装置204与变速箱236(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相连。
〔动力传递结构〕
接着,对用于将发动机221的动力向前车轮208传递的动力传递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行驶传动装置234的变速箱236以向机体右侧外方突出的状态具备输入轴252。详细而言,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输入轴252贯通变速箱236而从变速箱236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在输入轴252上具备输入带轮253。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被输入到输入带轮253。
被传递到输入轴252的动力在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和变速箱236内的齿轮式变速机构235变速后,经由差动机构254传递到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238,进而经由齿轮式减速机构241传递到前车轮208的车轴208a。
对行驶传动装置234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具有液压泵255和液压马达256。而且,液压泵255具有输入轴252和泵斜盘257。另外,液压马达256具有马达输出轴258和马达斜盘259。
从发动机221被输入到输入轴252的动力经由泵斜盘257、马达斜盘259传递到马达输出轴258。此时,在动力传递路径中的泵斜盘257与马达斜盘259之间,驱动力被变速。
被传递到马达输出轴258的驱动力经由齿轮式变速机构235传递到差动机构254。此时,在齿轮式变速机构235中,驱动力被变速。而且,被传递到差动机构254的驱动力被分配到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
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以从差动机构254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状态设置。而且,行驶驱动轴238经由齿轮式减速机构241与车轴208a连结。如图21所示,前车轮208固定于车轴208a。根据该结构,被传递到行驶驱动轴238的动力经由齿轮式减速机构241以及车轴208a传递到前车轮208。由此,前车轮208被驱动。即,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对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进行变速,并经由齿轮式变速机构235、行驶驱动轴238、齿轮式减速机构241以及车轴208a向前车轮208传递。齿轮式变速机构235介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与前车轮208之间,对来自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前车轮208传递。
〔传递机构〕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具有耳轴260。耳轴260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耳轴260以其中心轴(轴芯P23)与机体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当耳轴260被旋转操作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泵斜盘257的角度变化,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中的变速比变化。
如图19、20所示,在驾驶部203具备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变速状态的变更进行指令的手动式的主变速杆261(相当于“变速操作件”)。而且,如图26所示,设置有将对主变速杆261的操作力向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耳轴260传递的传递机构A。传递机构A具备操作线262、右臂部263(相当于“第二臂”)、杆264以及左臂部265(相当于“第一臂”)。
〔操作线〕
操作线262具备外壳体262A和内线262D。内线262D以能够相对于外壳体262A相对移动的状态插通于外壳体262A的内部。
外壳体262A的端部中的、主变速杆261侧的端部262B配置在驾驶部203的内部,固定在对主变速杆261进行支承的操作面板部261B(参照图19、图20)的内部。
如图23、图24所示,外壳体262A的端部中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侧的端部262C支承于右侧的主架222所具备的托架222B(相当于“支承部”)。托架222B设置于右侧的主架222的侧面中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所处的一侧的侧面即左侧面222C。
如图26所示,内线262D的端部中的、主变速杆261侧的端部262E(相当于“第四端部”)与主变速杆261的臂端261A连接。
如图26所示,内线262D的端部中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侧的端部262F(相当于“第三端部”)与右臂部263(后述)连接。
如图24所示,内线262D从与右臂部263连接的连接部(端部262F)向上方延伸。即,操作线262从经由右臂部263与杆264连接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
如图19所示,操作线262向驾驶部203向斜下后方延伸,且在比谷秆输送装置212靠后侧的位置向下方延伸,并且在比变速箱236靠后侧的位置向下方延伸。
〔右臂部〕
如图23、图24、图26所示,右臂部263具备圆筒263A、从圆筒263A的后部向下延伸的后臂板263B、以及从圆筒263A的前部向右延伸的前臂板263D。圆筒263A是中空的圆筒,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在下部横架228的后侧横向连结体231的上表面设置的托架231A的轴部件231B。轴部件231B以其中心轴(轴芯P22)与机体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圆筒263A、后臂板263B以及前臂板263D能够绕轴芯P22摆动位移。即,右臂部263能够绕与机体前后方向平行的轴芯P22摆动位移。
如图23、图24、图26所示,在前臂板263D的右端部263C连接有内线262D的端部262F。在后臂板263B的下端部263E连接有杆264的右端部264A(相当于“第二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前臂板263D的右端部263C相对于谷秆输送装置21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右侧)。
〔杆〕
如图22所示,杆264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或变速箱236)与分选部248(脱粒装置204)之间,沿机体左右方向(相当于“横向”)延伸地设置。即,传递机构A以作为其一部分的杆264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与脱粒装置204之间沿横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如图23、图24、图26所示,杆264的右端部264A与右臂部263的后臂板263B的下端部263E连接。杆264的左端部264B(相当于“第一端部”)与左臂部265的下端部265A连接。如图24所示,杆264从右端部264A向左斜上方延伸。
〔左臂部〕
如图24所示,左臂部265安装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耳轴260,从耳轴260向下方延伸。左臂部265的下端部265A与杆264的左端部264B连接。左臂部265能够与耳轴260一起绕轴芯P23摆动位移。
传递机构A如以上那样构成,因此,可以说是如下结构。左臂部265(相当于“第一臂”)介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相当于“变速装置”)的耳轴260与杆264的左端部264B(相当于“第一端部”)之间。即,杆264的左端部264B经由左臂部265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连接。
右臂部263(相当于“第二臂”)介于杆264的右端部264A(相当于“第二端部”)与内线262D的端部262F(相当于“第三端部”)之间。即,杆264的右端部264A经由右臂部263与内线262D的端部262F连接。
接着,参照图26对由传递机构A进行的、对主变速杆261的操作力向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传递进行说明。
主变速杆261以能够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P21摆动位移的方式配置于驾驶部203。图26示出主变速杆261位于中立位置NL的状态。
当主变速杆261被向前方操作而向前进行驶区域FW1摆动时,与臂端261A连接的内线262D向接近主变速杆261的方向被拉扯,相对于外壳体262A相对移动。右臂部263的前臂板263D被内线262D向上方拉扯,右臂部263在机体前方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摆动。杆264被右臂部263的后臂板263B拉扯而向右斜下方移动。于是,左臂部265的下端部265A被杆264拉扯,左臂部265在机体前方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向前进行驶区域FW2摆动。通过左臂部265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耳轴260进行旋转操作,泵斜盘257的角度向与主变速杆261的操作量相应的角度变化。通过以上所述的动作,从发动机221被输入到输入轴252的动力在泵斜盘257与马达斜盘259之间变速,并经由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等向前车轮208传递,联合收割机前进。主变速杆261越在前进行驶区域FW1被向前方操作,前行进驶速度越无级地增速。
当主变速杆261被向后方操作而向后退行驶区域BW1摆动时,与臂端261A连接的内线262D被向远离主变速杆261的方向按压,相对于外壳体262A相对移动。右臂部263的前臂板263D被内线262D向下方按压,右臂部263在机体前方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摆动。杆264被右臂部263的后臂板263B按压而向左斜上方移动。于是,左臂部265的下端部265A被杆264按压,左臂部265在机体前方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向后退行驶区域BW2摆动。通过左臂部265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7的耳轴260进行旋转操作,泵斜盘257的角度向与主变速杆261的操作量相应的角度变化。通过以上所述的动作,从发动机221被输入到输入轴252的动力在泵斜盘257与马达斜盘259之间变速,并经由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等向前车轮208传递,联合收割机后退。主变速杆261越在后退行驶区域BW1被向后方操作,后退行驶速度越无级地增速。
〔操作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式变速机构235构成为变速状态能够切换为低速状态和高速状态。变速状态的切换通过换挡轴270的转动来进行。
如图27所示,在设置于驾驶部203的主变速杆261具备对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的切换进行指令的手动式的副变速开关261C(相当于“齿轮变速操作件”)。而且,如图27所示,设置有根据对副变速开关261C的操作来操作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操作机构B2。操作机构B2具备控制装置271、阀单元272、致动器273以及连杆机构274。
控制装置271构成为具备微型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程序执行控制。对控制装置271输入表示副变速开关261C的操作状态的信息。控制装置271构成为基于来自副变速开关261C的输入信息,对阀单元272进行控制来控制致动器273的动作。
阀单元272构成为向致动器273供给工作油,使致动器273伸缩。
致动器273是从阀单元272接受工作油的供给而伸缩的液压式缸。致动器273的活塞杆273A与连杆机构274连接。如图23、图24所示,致动器273支承于下部横架228的后侧横向连结体231所具备的托架231C。详细而言,设置于致动器273的托架273B通过多个螺栓安装于托架231C。托架231C从后侧横向连结体231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地设置。
连杆机构274将致动器273的动作向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换挡轴270传递。连杆机构274具备右连杆板275、左连杆板276以及变速臂277。
右连杆板275是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右端部275A与致动器273的活塞杆273A连接,左端部275B与左连杆板276连接。
左连杆板276是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右端部276A与左连杆板276连接,左端部276B与变速臂277连接。如图23所示,左连杆板276在右端部276A与左端部276B之间弯曲成曲柄状。如图22所示,右端部276A位于比左端部276B靠前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变速箱236的后端靠前的位置。左端部276B位于比致动器273靠后的位置。致动器273位于比变速箱236的后端靠前的位置。
如图22所示,右连杆板275以及左连杆板276在变速箱236与分选部248(脱粒装置204)之间沿机体左右方向(相当于“横向”)延伸地设置。即,操作机构B2以作为其一部分的连杆机构274的右连杆板275和左连杆板276在齿轮式变速机构235与脱粒装置204之间沿横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如图24所示,变速臂277安装于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换挡轴270,从换挡轴270向下方延伸。变速臂277的下端部277A与左连杆板276的左端部276B连接。
接着,参照图27对与由操作机构B2对副变速开关261C进行的操作相应的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操作进行说明。
副变速开关261C由按压操作式开关,该按压操作式开关仅在进行按压操作的期间成为接通状态,若解除按压操作则成为断开状态。当副变速开关261C被按压操作时,表示接通状态的信息从副变速开关261C向控制装置271输入。
每当输入表示接通状态的信息时,控制装置271经由阀单元272对致动器273进行控制,以使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在高速状态、中立状态以及低速状态之间切换。
图27示出齿轮式变速机构235处于中立状态、变速臂277处于与中立状态对应的中立位置NL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副变速开关261C被按压操作时,控制装置271控制阀单元272以向致动器273供给工作油,以使活塞杆273A向左移动。当活塞杆273A向左移动时,右连杆板275和左连杆板276向左移动。变速臂277绕轴芯P23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变速臂277向与低速状态对应的低速位置Lo摆动。通过变速臂277,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换挡轴270被旋转操作,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从中立状态向低速状态切换。
接着,当副变速开关261C被按压操作时,控制装置271控制阀单元272以向致动器273供给工作油,以使活塞杆273A向右移动而返回到图27所示的状态。当活塞杆273A向右移动时,右连杆板275和左连杆板276向右移动。变速臂277绕轴芯P23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变速臂277向与中立状态对应的中立位置NL摆动。通过变速臂277,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换挡轴270被旋转操作,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从低速状态向中立状态切换。
接着,当副变速开关261C被按压操作时,控制装置271控制阀单元272以向致动器273供给工作油,以使活塞杆273A向右移动。当活塞杆273A向右移动时,右连杆板275和左连杆板276向右移动。变速臂277绕轴芯P23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变速臂277向与高速状态对应的高速位置Hi摆动。通过变速臂277,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换挡轴270被旋转操作,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从中立状态向高速状态切换。
以后,每当副变速开关261C被按压操作时,齿轮式变速机构235的变速状态从高速状态向中立状态、从中立状态向低速状态切换。如上所述,操作机构B2根据对副变速开关261C的操作来操作齿轮式变速机构235。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变更上述实施方式而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了在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以外,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相同。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操作线262与右臂部263的连接部(操作线262的端部262E)相对于谷秆输送装置21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右侧)的例子。右臂部263的整体或者杆264的右端部264A也可以相对于谷秆输送装置21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右侧)。在该情况下,传递机构A的维护性进一步提高,因此优选。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部横架228的前侧横向连结体232经由车轴箱229、横向管框架233以及连结部件240与变速箱236连接的例子。也可以是下部横架228与变速箱236直接连接的形态。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A构成为具有一根操作线262和一根杆264,但传递机构A也可以具有多根操作线和多根杆。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齿轮式变速机构235能够切换为低速状态和高速状态这两个阶段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能够切换为三个阶段以上的变速状态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致动器273是液压缸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电动缸、电动马达等电动致动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具有前车轮以及后车轮的联合收割机,可以应用于具有履带式行驶装置、或者将车轮与小型履带组合而成的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一边行驶一边收获直立的作物的收割机,除了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7 收获部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物箱
12 脱粒物排出装置
20 下缩窄部
20a 底部分
20b 侧板部
20S 内表面
22 底部螺旋装置
26 检修口
27 盖体
27a 外侧盖部
27b 内侧盖部
27c 盖底板部
27d 盖侧板部
27S 内表面
28 铰接部件
29 连结轴
31 锁定机构
31a 螺纹轴
31b 螺母件
32 长孔部
(第二实施方式)
107 收获部
110 脱粒装置
111 脱粒物箱
130 供给输送装置
133 输送箱
135 驱动链轮(驱动旋转体)
136 从动链轮(从动旋转体)
137 支承轴
138 支承臂
140 环形链(环形转动体)
141 输送体
142 输送面体
142a 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
142b 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以外的输送面体部
143 输送路径
151 引导杆
152 第二保持部件
153 连接部件
154 连结体
155 调节杆
156 第一保持部件
157 定位机构
160 位置调节机构
(第三实施方式)
203 驾驶部
204 脱粒装置
208 前车轮(行驶装置)
208a 车轴
211 收割头部(收获部)
212 谷秆输送装置(输送装置)
222 主架(支承框架)
222B 托架(支承部)
228 下部横架(连接框架)
229 车轴箱(驱动轴箱)
235 齿轮式变速机构(齿轮变速装置)
237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变速装置)
238 行驶驱动轴(驱动轴)
261 主变速杆(变速操作件)
261C 副变速开关(齿轮变速操作件)
262 操作线
262A 外壳体
262E 端部(第四端部)
262F 端部(第三端部)
263 右臂部(第二臂)
264 杆
265 左臂部(第一臂)
273 致动器
274 连杆机构
A 传递机构
B2 操作机构

Claims (16)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
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并且具有形成于底部的下缩窄部;
底部螺旋装置,所述底部螺旋装置设置在所述下缩窄部的内部,从所述脱粒物箱排出脱粒物;以及
脱粒物排出装置,所述脱粒物排出装置与所述底部螺旋装置连接,输送来自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脱粒物并朝向机体外排出,
在所述脱粒物箱具备在所述下缩窄部的底部分开设的检修口以及对所述检修口进行开闭的盖体,
所述盖体通过以与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螺旋轴芯不平行的轴芯为摆动支点的上下摆动而开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盖体具备盖底板部以及从所述盖底板部的横向两端部立起的一对盖侧板部,
所述一对盖侧板部以该盖侧板部彼此的间隔越靠近所述盖侧板部的上端侧越变宽的状态并且以沿着所述下缩窄部的侧板部的状态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盖体具备:内侧盖部,所述内侧盖部在该盖体的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检修口,使所述盖底板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底部分的内表面共面;以及外侧盖部,所述外侧盖部在所述检修口的周围与所述底部分的外侧面抵接,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铰接部件,所述铰接部件跨设于所述盖底板部和所述底部分,将所述盖体能够摆动开闭地支承于所述下缩窄部,
将所述铰接部件与所述底部分连结的连结轴从所述底部分向外侧突出设置,
在将所述盖体固定为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具备:螺纹轴,所述螺纹轴从所述下缩窄部向外侧突出设置;长孔部,所述长孔部形成于所述盖侧板部;以及螺母件,所述螺母件紧固于插通于所述长孔部的所述螺纹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轴芯设置在所述盖体中的、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检修口相对于所述底部分中的、所述底部螺旋装置的输送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偏向所述脱粒物排出装置所处的一侧。
6.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处理;
脱粒物箱,所述脱粒物箱储存脱粒物;以及
供给输送装置,所述供给输送装置跨设于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脱粒物箱,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脱粒物向所述脱粒物箱供给,
在所述供给输送装置具备:输送箱;驱动旋转体,所述驱动旋转体内装于所述输送箱的下端侧部分;从动旋转体,所述从动旋转体内装于所述输送箱的上端侧部分;环形转动体,所述环形转动体卷绕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以及输送体,所述输送体支承于所述环形转动体并输送脱粒物,
所述从动旋转体的支承轴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下支承于所述上端侧部分,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所述支承轴的两端相连的连结体,
进行所述支承轴的位置变更调节的一个位置调节机构以使位置变更力作用于所述连结体的状态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连结体具备:一侧的支承臂,所述一侧的支承臂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中的、所述支承轴的一个端部突出的外周面部分的外侧,支承所述一个端部;另一侧的支承臂,所述另一侧的支承臂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中的、所述支承轴的另一个端部突出的外周面部分的外侧,支承所述另一个端部;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一侧的支承臂和所述另一侧的支承臂相连,
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作用于所述连接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以沿着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具备: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从所述连接部件沿着所述输送箱的外周面向下方延伸;以及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下部,进行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输送箱的定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支承于所述输送箱并将所述调节杆的中途部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一保持部件,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所述支承臂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杆;以及支承于所述输送箱并将所述引导杆保持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二保持部件。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置在所述输送箱的内部并形成脱粒物的输送路径的输送面体,
所述输送面体被分割为具有沿着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外周的部分的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和所述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以外的输送面体部,
所述输送终端侧的输送面体部构成为追随所述支承臂而移动。
11.一种收割机,其中,所述收割机具备:收获部;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设置在所述收获部的后方,对由所述收获部收获的收获物进行脱粒;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从所述收获部以朝向后上方的状态延伸,将收获物的整秆从所述收获部输送到所述脱粒装置;驾驶部,所述驾驶部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方相邻处且所述输送装置的上方的位置;以及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方相邻处且所述输送装置的下方的位置,对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行驶装置传递,
在所述驾驶部具备对所述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变更进行指令的手动式的变速操作件,
将对所述变速操作件的操作力向所述变速装置传递的传递机构在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具备:在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地设置的杆;以及将所述杆与所述变速操作件连接的操作线,
作为所述杆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变速装置连接,
作为所述杆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部与作为所述操作线的一个端部的第三端部连接,
作为所述操作线的另一个端部的第四端部与所述变速操作件连接,
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输送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具备:介于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且能够摆动位移的第一臂;以及介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之间且能够摆动位移的第二臂,
所述操作线从所述操作线与所述第二臂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驱动轴箱,所述驱动轴箱从所述变速装置向横向延伸,并支承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动力的驱动轴;以及
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驱动轴箱的上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驱动轴箱;
所述支承框架具备支承所述操作线的外壳体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框架中的所述变速装置所处的一侧的侧面。
15.如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齿轮切换式的齿轮变速装置,所述齿轮切换式的齿轮变速装置介于所述变速装置与所述行驶装置之间,对来自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以及
手动式的齿轮变速操作件,所述手动式的齿轮变速操作件在所述驾驶部对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切换进行指令,
根据对所述齿轮变速操作件的操作来操作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的操作机构在所述齿轮变速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沿横向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将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齿轮变速装置相连的连接框架,
所述操作机构具备:根据对所述齿轮变速操作件的操作而动作的致动器;以及将所述致动器的动作向所述齿轮变速装置传递的连杆机构,
所述致动器支承于所述连接框架。
CN201980048803.5A 2018-07-24 2019-07-22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Pending CN1124692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8817A JP7113691B2 (ja) 2018-07-24 2018-07-24 コンバイン
JP2018-138818 2018-07-24
JP2018138818A JP7094173B2 (ja) 2018-07-24 2018-07-24 コンバイン
JP2018-138817 2018-07-24
JP2018141242A JP7068954B2 (ja) 2018-07-27 2018-07-27 収穫機
JP2018-141242 2018-07-27
PCT/JP2019/028643 WO2020022258A1 (ja) 2018-07-24 2019-07-22 コンバイン及び収穫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9267A true CN112469267A (zh) 2021-03-09

Family

ID=69181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803.5A Pending CN112469267A (zh) 2018-07-24 2019-07-22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0740B2 (zh)
EP (1) EP3827661A4 (zh)
CN (1) CN112469267A (zh)
WO (1) WO20200222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11064A (en) * 1927-01-06 1931-06-23 Int Harvester Co Material feeding mechanism
JPS4740454Y1 (zh) 1969-03-06 1972-12-07
JPS5537364U (zh) * 1978-08-31 1980-03-10
JPS619557Y2 (zh) * 1979-03-28 1986-03-26
JPS59163355U (ja) 1983-04-20 1984-11-0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レベリングオ−ガ装置
US4466447A (en) * 1983-06-23 1984-08-21 Allis-Chalmers Corporation Tailings return to threshing section or to cleaning section
JPS62100212A (ja) 1985-10-24 1987-05-09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操作装置
JPH041138Y2 (zh) * 1987-02-09 1992-01-16
US5797480A (en) * 1996-04-08 1998-08-25 Courtesy Enterprises, Inc. Hanger bearing
JP3862195B2 (ja) 1998-07-06 2006-12-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DK1100326T3 (da) 1998-07-29 2003-08-11 Syngenta Ltd Mikrokapsler med base-udløst frigivelse
JP2002058333A (ja) * 2000-08-18 2002-02-2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受樋
US20040184905A1 (en) * 2003-02-12 2004-09-23 Kinze Manufacturing, Inc. (Iowa Corporation) Agricultural grain wagon
JP2005176736A (ja) * 2003-12-19 2005-07-07 Yanmar Co Ltd グレンタンクの穀粒排出機構
JP2007074944A (ja) * 2005-09-13 2007-03-29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US7395650B2 (en) * 2006-02-16 2008-07-08 Deere & Company Combine auger trough cleanout door
US7585213B2 (en) * 2008-01-18 2009-09-08 Cnh America Llc Auger trough clean-out door
US20090280876A1 (en) * 2008-05-08 2009-11-12 Yoder Denver R Cleaning fan housing with a clean-out access door
DE102010009288A1 (de) 2009-06-20 2010-12-30 MDW Mähdrescherwerke GmbH Korntank für selbstfahrendes Saatgutmähdrescher
JP5563879B2 (ja) 2010-04-26 2014-07-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KR101428554B1 (ko) 2011-09-29 2014-08-08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콤바인
JP6073057B2 (ja) * 2011-12-15 2017-02-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排出構造
JP2013183714A (ja) 2012-03-09 2013-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搬送貯留構造
US8858310B2 (en) * 2012-08-08 2014-10-14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Combine sieve assembly with an auger trough clean-out assembly
JP2014083018A (ja) * 2012-10-25 2014-05-12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4108075A (ja) * 2012-11-30 2014-06-12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3675628U (zh) * 2012-11-30 2014-07-0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5984656B2 (ja) * 2012-12-19 2016-09-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US9510514B2 (en) * 2015-04-14 2016-12-06 Deere & Company Lockout closure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vehicle
JP6566909B2 (ja) 2016-04-28 2019-08-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30740B2 (en) 2024-03-19
EP3827661A1 (en) 2021-06-02
WO2020022258A1 (ja) 2020-01-30
EP3827661A4 (en) 2022-11-30
US20210227753A1 (en)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42617A1 (en) Flexible draper belt drive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JP2017225465A (ja) 収穫機
CN108419506B (zh) 联合收割机
JP5139900B2 (ja) 刈取収穫機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579806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前処理装置
CN112469267A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收割机
JP2006204312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393078B (zh)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CN106572636B (zh) 收割机
JP748636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49090A (ja) 収穫機
JP5324845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5814862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836536A (zh) 收割机
WO2023120362A1 (ja) 収穫機
JP3841745B2 (ja) コンバイン
US20220264796A1 (en) Combine and Threshing Device
US20230210056A1 (en) Harvester and Threshing Apparatus
JP2004337070A (ja) コンバイン
JP4241723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り部駆動構造
JP383152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4003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047044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