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156A -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 Google Patents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156A
CN112638156A CN201980056518.8A CN201980056518A CN112638156A CN 112638156 A CN112638156 A CN 112638156A CN 201980056518 A CN201980056518 A CN 201980056518A CN 112638156 A CN112638156 A CN 112638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entral axis
peripheral surface
tip
f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5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156B (zh
Inventor
塚本康弘
斋藤笃
中尾雅好
河藤谦治
大田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ride Inc
Original Assignee
Globerid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27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33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38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33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048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572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eride Inc filed Critical Globeride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38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02Fishing rods with the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hollow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具备:中空的竿体,其沿中心轴线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及轴部件,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外周面,该轴部件从所述一端插入于所述竿体,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另一端侧的支承位置处被所述竿体的内周面支承。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凸部,当划出在比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通过所述支承位置和作为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侧的端的一端位置而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的假想曲线时,该凸部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

Description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技术领域
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基于日本特许出愿2018-202757(2018年10月29日申请)、日本特许出愿2018-243805(2018年12月26日申请)以及日本特许出愿2019-004805(2019年1月16日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合并于本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而且,本发明也涉及通过承插接头接合构造或并列接合式连结多个竿杆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和并列接合式的钓竿。
背景技术
在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中,中空的小径竿体与中空的大径竿体通过承插接头芯材而连结。以往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例如被日本特开2003-250396号公报公开。在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中,将承插接头芯材的一端通过粘接等固定于大径竿体的尖端侧端部,并将该承插接头芯材中的从尖端侧端部突出的部位从后端(近手侧端)插入小径竿体,由此该小径竿体与该大径竿体通过承插接头芯材而连结。
在所述承插接头中,小径竿杆的后端开口被压入从大径竿杆的前端开口突出的部分,从而在其外周面的任意位置成为固定状态,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的连结完成。在该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小径竿杆的后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应力分散空隙部内填充软性材料或该部分的壁厚变厚时,在接合部区域刚性变高,挠曲性降低。而且,在实钓时,鱼上钩从而钓竿产生较大的挠曲时,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圆锥的上升部分承受较大的压力,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压入的小径竿杆的固定位置(圆锥的上升位置)以环状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产生在该位置承插接头容易破损的问题。
进而,在填充软性材料时,在小径竿杆的插卸时发生剥落或在插卸时成为阻力,从而装卸操作不稳定。即,软性材料剥落时,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安装位置容易产生偏差,而且,如果填充软性材料,在压入时成为阻力,在小径竿杆与承插接头外周面之间无法得到合适的嵌合方式,从而其嵌合固定位置也不稳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03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弯曲时,在小径竿体的后端,应力从该小径竿体的内周集中地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由于该应力的集中,承插接头芯材在钓竿的使用时容易断裂。
在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也产生同样的问题。即,在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中,小径的小径竿体插入大径的大径竿体的内部,因此在钓竿弯曲时,应力容易集中在小径竿体中的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小径竿体中的插入大径竿体的部位容易断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抑制竿体的接合部位的断裂。本发明的上述以外的目的参照本说明书整体即可明确。
而且,在所述承插接头中,小径竿杆的后端开口被压入从大径竿杆的前端开口突出的部分,从而在其外周面的任意位置成为固定状态,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的连结完成。在该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在小径竿杆的后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应力分散空隙部内填充软性材料或该部分的壁厚变厚时,在接合部区域刚性变高,挠曲性降低。而且,在实钓时,鱼上钩从而钓竿产生较大的挠曲时,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圆锥的上升部分承受较大的压力,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压入的小径竿杆的固定位置(圆锥的上升位置)以环状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产生在该位置承插接头容易破损的问题。
进而,在填充软性材料时,在小径竿杆的插卸时发生剥落或在插卸时成为阻力,从而装卸操作不稳定。即,软性材料剥落时,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安装位置容易产生偏差,而且,如果填充软性材料,在压入时成为阻力,在小径竿杆与承插接头外周面之间无法得到合适的嵌合方式,从而其嵌合固定位置也不稳定。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缓和在承插接头部分的应力集中,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小径竿杆相对于承插接头的装卸操作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而且,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提供在通过并列接合式连结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的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中,缓和在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并能够稳定地进行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的装卸操作的并列接合式的钓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具备:中空的竿体,其沿中心轴线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及轴部件,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外周面,该轴部件从所述一端插入于所述竿体,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另一端侧的支承位置处被所述竿体的内周面支承。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凸部,当划出在比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通过所述支承位置和作为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侧的端的一端位置而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的假想曲线时,该凸部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的多个凸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凹陷的至少一个凹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多个凹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连结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位置与所述支承位置的直线以比所述外周面与所述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大的角度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位置比所述支承位置靠径向外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具有从所述支承位置向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地或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竿体包含:应力缓和层,其设置于径向的最内侧并且包含第一强化纤维;以及主体层,其设置于所述应力缓和层的径向外侧并且包含第二强化纤维,所述第一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具备:中空的竿体,其沿中心轴线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及轴部件,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第一角度的外周面,该轴部件从所述一端插入于所述竿体。该竿体的内周面具有:第一面,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比第一角度大的角度倾斜地从所述一端延伸至所述轴向的第一位置;第二面,其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比所述第一位置靠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位置;以及第三面,其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从所述第二位置延伸至比所述第二位置靠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三位置。该第二面具有:倾斜部,其与所述第一面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比所述第一角度大的角度倾斜;以及非倾斜部,其与所述第三面连续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倾斜部的所述第一位置的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内周面的全长的50%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二面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以上。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竿体的外周面的钓线引导器。所述倾斜部设置于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与钓线引导器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部设置于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与钓线引导器的安装位置相同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轴部件为承插接头芯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中,所述轴部件为比所述竿体直径小的其他竿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通过承插接头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大径竿杆与小径竿杆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中,所述小径竿杆的后端侧形成有开口内周面,该开口内周面具备相对于所述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嵌入、固定,并且从所述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立起的上升位置,在所述开口内周面,至少在所述上升位置的区域形成有粗糙面部,该粗糙面部具备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以及/或者在周向范围内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
在上述结构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中,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小径竿杆的后端侧的开口被压入,从而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的连结完成。在该情况下,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在小径竿杆的压入、固定位置以环状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在该位置承插接头容易破损,但在上述结构中,小径竿杆的后端侧的开口内周面的、从所述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立起的上升位置的区域形成有粗糙面部,因此在小径竿杆挠曲时,粗糙面部变形从而相对于承插接头外周面的抵接(应力集中)被缓和,从而能够防止在承插接头部分的破损。即,通过形成有上述粗糙面部,能够缓和在上升位置(边缘)的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的抵接(以环状作用的应力),从而能够抑制弯曲应力、剪切应力起作用。
而且,这样的粗糙面部形成于实际完成接合的上升位置的区域,因此能够在小径竿杆的压入、固定时进行合适的对位,并且能够防止小径竿杆的紧固,从而能够进行小径竿杆的稳定的装卸操作,其嵌合固定位置也稳定。
另外,关于上述粗糙面部,只要包含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以及在周向范围内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可,作为前者的微小凹凸在小径竿杆挠曲时,以相对于承插接头外周面被压扁的方式变形从而缓和应力,作为后者的多个微小槽能够在压力起作用时容许表面区域的变形从而缓和应力。关于这样的粗糙面部,优选在周向整周范围内形成,但也可以是形成于在挠曲时,较大的应力所作用的周向的一定范围内。
而且,关于具有上述粗糙面部的接合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并列接合式的钓竿。在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中,成为使小径竿杆的后端部压入、嵌合于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的结构,但只要形成有在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形成上升位置,并在该区域具备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以及/或者在周向范围内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的粗糙面部即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竿体的接合部位的断裂。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够缓和在承插接头部分的应力集中,并能够稳定地进行小径竿杆相对于承插接头的装卸操作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钓竿所具有的大径竿体与小径竿体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接合构造放大并示出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小径竿体的内周面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5a是示意性地示出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的图。在图5a中,示出了钓竿未挠曲时的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
图5b是示意性地示出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的图。在图5b中,示出了钓竿挠曲时的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
图5c是示意性地示出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的图。在图5c中,示出了钓竿进一步挠曲时的轴部件的外周面相对于大径竿体的内周面的配置。
图6是对图1的钓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所具有的大径竿体与小径竿体的接合构造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示意图。
图8是以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7所示的钓竿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示意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与中心轴线垂直的面切断尖端竿而得到的剖面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与中心轴线垂直的面切断尖端竿而得到的剖面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的示意图。
图12是将图2所示的接合构造放大并示出的另一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以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3所示的钓竿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另一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与中心轴线垂直的面切断尖端竿而得到的剖面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与中心轴线垂直的面切断尖端竿而得到的剖面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承插接头接合式钓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18是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将承插接头接合部分放大的纵向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四点弯曲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图。
图20是示出基于图3所示的试验的弯曲破坏强度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21是将小径竿杆的接合区域放大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小径竿杆与承插接头的接合区域放大并示出的图。
图23是以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6所示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示意图以及沿示意图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4是沿图7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5是沿图7的C-C线的剖视图。
图26是图7的P1位置的剖视图,是示出微小凹凸构造的图。
图27是示出小径竿杆的接合部的粗糙面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在各附图中共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各附图未必以准确的比例尺记载。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1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1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钓竿1的作为大径竿体的例子的手侧竿5与作为小径竿体的例子的尖端竿2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接合构造放大并示出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1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形状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钓竿1具有尖端竿2和与该尖端竿2接合的手侧竿5。尖端竿2和手侧竿5均形成为沿中心轴线X延伸的中空的管状。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沿中心轴线X的方向称为轴向或中心轴线方向,将从中心轴线X与中心轴线X垂直地延伸的方向称为径向。尖端竿2从其后端2a1延伸至其前端2a2。手侧竿5从其后端5a1延伸至其前端5a2。尖端竿2和手侧竿5例如通过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管状的烧结体,并对该烧结体实施研磨处理和涂装而得到。关于尖端竿2的制造工序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手侧竿5的后端设置有把手4。手侧竿5的把手4的前方设置有渔轮座(reel seat)3。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上端安装有多个钓线引导器7。渔轮座3安装有未图示的绕线轮。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渔轮座3安装有两轴承型绕线轮。两轴承型绕线轮也称为水滴轮(Bait Reel)或路亚轮(Baitcasting Reel)。在使用两轴承型绕线轮的情况下,钓线引导器7如图所示设置于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上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渔轮座3也可以安装有纺车式轮。在使用纺车式轮的情况下,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下端。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钓竿1或构成该钓竿1的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以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为基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手侧竿5构成为其内径比尖端竿2的内径大。尖端竿2为小径竿体的例子,手侧竿5为大径竿体的例子。手侧竿5的内径和尖端竿2的内径分别例如在3mm~15mm的范围,各外径形成为在5mm~20mm的范围。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尺寸是例示。
如图3所示,尖端竿2在其后端2a1附近具备应力缓和层21、设置于应力缓和层21的外表面的主体保护层22、设置于主体保护层22的外表面的主体层23以及设置于主体层23的外表面的加强层24。应力缓和层21、主体保护层22、主体层23以及加强层24均通过对将由强化纤维构成的强化纤维束浸渍于基体树脂而得到的纤维强化树脂片进行烧结而得到。关于尖端竿2的制造方法在后面叙述。
在尖端竿2的后端2a1附近,其径向的最内侧配置有应力缓和层21。由此,在尖端竿2的后端2a1附近,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构成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具有:倾斜面21A1,其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倾斜并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向前方延伸;以及平行面21A2,其从倾斜面21A1的前端向前方与中心轴线A平行地延伸。
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以彼此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承插接头芯材6例如通过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管状的烧结体,并对该烧结体实施研磨处理和涂装而得到。承插接头芯材6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后端部6a、设置于后端部6a的前侧并且其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X倾斜第一角度θ1的倾斜部6b、以及设置于该倾斜部6b的前面并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前端部6c。前端部6c形成为比后端部6a直径小。承插接头芯材6形成为其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为50mm~150mm,其后端部6a的外径为3mm~15mm。倾斜部6b的外周面与中心轴线X所成的第一角度θ1例如为0.05°至5.0°的范围。图2所示的倾斜部6b的外周面的倾斜度为了易于理解地示出倾斜的情况而被夸大。承插接头芯材6可以是中空的也可以是实心的。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承插接头芯材6的尺寸和形状是例示。例如,承插接头芯材6也可以构成为其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X从其后端到前端以一定的角度倾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插接头芯材6向手侧竿5插入至中心轴线X方向的规定的位置,并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手侧竿5的内周面5b。承插接头芯材6以其一部分从手侧竿5的前端5a2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相对于手侧竿5被固定。将从手侧竿5的前端5a2突出的承插接头芯材6向尖端竿2从后端2a1插入至定位位置,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连结。承插接头芯材6是插入竿体的轴部件的例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插接头芯材6粘接于尖端竿2的接合部2a的内周面2b。在该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以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尖端竿2。将承插接头芯材6中的从该尖端竿2的后端2a1突出的部位插入手侧竿5,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连结。
在图2中,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至定位位置。在承插接头芯材6到达定位位置时,手侧竿5的前端5a2与尖端竿2的后端2a1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长度例如为3mm~10mm。该间隙的尺寸为例示。该尖端竿2与手侧竿5之间有间隙,因此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和手侧竿5弯曲时,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
在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至定位位置时,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在位于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的倾斜面21A1与平行面21A2的边界的位置A1与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接触。由此,承插接头芯材6在位置A1被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支承。该位置A1是支承位置的例子。在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至定位位置时,在位置A1,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径与应力缓和层21的内径一致或大致一致。
接着,参照图4对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进一步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内周面21A具有倾斜面21A1和平行面21A2。该倾斜面21A1具有凹凸构造。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倾斜面21A1具有八个凹部21a1~21a8和八个凸部21b1~21b8。该凹凸构造以假想曲线Y为基准决定。具体而言,凹部21a1~21a8从假想曲线Y朝向与中心轴线X相反的一侧(径向外侧)凹陷,凸部21b1~21b8从假想曲线Y朝向中心轴线X突出。该假想曲线Y是在比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周面6e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通过支承位置A1与在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的后端的一端位置A2并朝向中心轴线X突出的假想的曲线。在尖端竿2未挠曲时,凸部21b1~21b8以不与承插接头芯材6发生干涉的方式从假想曲线Y朝向中心轴线X突出。换句话说,在尖端竿2未挠曲时,凸部21b1~21b8比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靠径向外侧。凹部21a1~21a8和凸部21b1~21b8在轴向上位于支承位置A1与一端位置A2之间。
如图3所示,一端位置A2配置于比支承位置A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以包含中心轴线X的面切断尖端竿2的情况下,连结支承位置A1与一端位置A2的假想的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大于第一角度θ1的第二角度θ2倾斜。第二角度θ2例如是比第一角度θ1大的角度。第二角度θ2例如是0.1°至10.0°的范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度θ2为2.0°。
接着,参照图5a至图5c对钓竿1的使用时的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的内周面(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在尖端竿2未挠曲时或尖端竿2的挠曲微小的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在支承位置A1被尖端竿2的内周面2b支承,但在其以外的位置不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接触。尖端竿2的挠曲变大时,如图5b所示,凸部21b1~21b8中的最接近支承位置A1的凸部21b1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接触。尖端竿2的挠曲变大时,如图5c所示,凸部21b1~21b8中的相对于支承位置A1第二近的凸部21b2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接触。这样,随着尖端竿2的挠曲变大,凸部21b1~21b8按照与支承位置A1从近到远的顺序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接触。根据凸部21b1~21b8的形状,也可以在尖端竿2挠曲时,凸部21b1~21b8中的两个以上的凸部同时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接触。
如上所述,承插接头芯材6也可以与尖端竿2的接合部2a的内周面2b粘接。在该情况下,将承插接头芯材6中的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突出的部位插入手侧竿5,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连结。在该情况下,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的后端附近同样地形成。具体而言,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具有与倾斜面21A1相当的凹凸构造的倾斜面。也可以在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后端附近形成倾斜面21A1,并且在手侧竿5的内周面的前端附近形成具有与倾斜面21A1相当的凹凸构造的倾斜面。通过在尖端竿2与手侧竿5双方设置具有这样的凹凸构造的倾斜面,能够进一步抑制承插接头芯材6的断裂。在该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可以与手侧竿5的内周面粘接,也可以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粘接。
接着,参照图6对尖端竿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为了制造尖端竿2,首先,准备芯棒50和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图示的芯棒50具有尖细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的宽度和长度时,以图6中作为正交坐标示出的W方向(宽度方向)和L方向(长度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芯棒50的中心轴线沿与L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是将由强化纤维构成的强化纤维束浸渍于基体树脂而得到的片状的复合部件。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所包含的强化纤维例如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所包含的基体树脂成分例如是环氧树脂系树脂、双酚A型树脂、双酚F型树脂或它们的组合。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均具有大致梯形形状。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的形状不限定于梯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1所包含的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纤维强化树脂片53所包含的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1所包含的强化纤维具有1t/mm2以上、1.5t/mm2以上、2t/mm2以上、3t/mm2以上、4t/mm2以上、5t/mm2以上、6t/mm2以上、7t/mm2以上、8t/mm2以上、9t/mm2以上或10t/mm2以上的拉伸弹性模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3所包含的强化纤维具有20t/mm2~30t/mm2、22t/mm2~28t/mm2或23t/mm2~27t/mm2的弹性模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1所包含的强化纤维沿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对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纤维强化树脂片51所包含的强化纤维在沿中心轴线X的轴向上对齐。纤维强化树脂片54也可以具有被编入(例如被平织)的强化纤维。纤维强化树脂片51~54所包含的强化纤维的取向方向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向。
纤维强化树脂片51与纤维强化树脂片52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和相同的长度。纤维强化树脂片51和纤维强化树脂片52例如具有在芯棒50的周围卷绕1股的宽度。纤维强化树脂片53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尺寸比纤维强化树脂片51和纤维强化树脂片52大。纤维强化树脂片53例如具有在芯棒50的周围卷绕3股的宽度。纤维强化树脂片54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纤维强化树脂片51和纤维强化树脂片5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并比纤维强化树脂片5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
如图6所示,纤维强化树脂片51以其一个边与芯棒50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相对于该芯棒50配置,并以保持该配置的状态卷绕于芯棒50的外周面。纤维强化树脂片52以其右端与纤维强化树脂片51的右端对齐的方式配置,并以保持该配置的状态卷绕于纤维强化树脂片51的外周面。纤维强化树脂片53以其右端与纤维强化树脂片52的右端对齐的方式配置,并以保持该配置的状态卷绕于纤维强化树脂片52的外周面。纤维强化树脂片54以其右端与纤维强化树脂片53的右端对齐的方式配置,并以保持该配置的状态卷绕于纤维强化树脂片53的外周面。
对这样卷绕于芯棒50的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进行烧结,并在烧结后去除芯棒50,由此得到中空的管状的烧结体。纤维强化树脂片51、52、53、54通过被烧结而分别成为应力缓和层21、主体保护层22、主体层23以及加强层24。使用锥形铰刀等工具对被烧结的纤维强化树脂片51(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进行切削。通过该切削,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形成有倾斜面21A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锥形铰刀以其轴向相对于中心轴线X稍微倾斜的方式(例如,以0.05°~2°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式)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插入内部,从而通过对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进行切削而形成倾斜面21A1。在对应力缓和层21进行切削时,设置于应力缓和层21的外周面的主体保护层22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切削。但是,优选设置于主体保护层22的外周面的主体层23不被切削。
对如上述那样得到的中空的管状的烧结体适当地实施研磨处理和涂装,由此得到尖端竿2。
接着,参照图7~图8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大径竿体与小径竿体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图8是以沿中心轴线X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7所示的钓竿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示意图。在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的形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参照图7和图8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2b的形状进行说明。
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倾斜并从后端2a1向前方延伸的倾斜面2b1、从倾斜面2b1的前端的位置P1延伸至位置P2的应力缓和面2b2、以及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3的圆筒面2b3。位置P1表示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移动L1后的位置,位置P2表示从位置P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移动L2后的位置。位置P3是在中心轴线X上位于位置P2与尖端竿2的前端2a2之间的任意的位置。长度L1例如是1mm~30mm的范围的长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长度L1为1mm~5mm的范围。长度L2为长度L1以下的长度。从位置P1向前方延伸的应力缓和面2b2变长时(以位置P1为起点的长度L2变大时),应力缓和面2b2在尖端竿2中占据的比例变大。应力缓和面2b2被薄壁化,因此长度L2变大时,尖端竿2的后端附近的强度可能不足。通过使长度L2为长度L1以下的长度,能够防止尖端竿2的强度不足。
倾斜面2b1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第二角度θ2倾斜并延伸至P1。换句话说,连结支承位置A1与一端位置A2的假想的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第二角度θ2倾斜。倾斜面2b1与倾斜面21A1相同,具有一个或多个凹凸。
圆筒面2b3与中心轴线X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3。在圆筒面2b3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的倾斜度比第一角度θ1小的情况下,可以说圆筒面2b3与中心轴线X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尖端竿2也可以构成为从后端朝向前端而变得尖细。在该情况下,尖端竿2的外周面与中心轴线X方向倾斜规定角度而延伸。圆筒面2b3也可以与尖端竿2的外周面平行地延伸。
应力缓和面2b2是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中的倾斜面2b1与圆筒面2b3之间的部位。应力缓和面2b2具有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和非倾斜部122。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统称为倾斜部121。倾斜部121与非倾斜部122之间的边界123a具有从倾斜面2b1与应力缓和面2b2之间的边界123b朝向后方突出的波形。边界123b沿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边界123a称为应力缓和边界,将边界123b称为定位位置边界(或支承位置边界)。
倾斜部121在其后端与倾斜面2b1连续。即,倾斜部121的后端在位置P1。倾斜部121分别从位置P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延伸。各倾斜部121的前端也可以彼此不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设置有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四个倾斜部,并且其中倾斜部121a延伸至作为与圆筒面2b3的边界的位置P1。倾斜部121a在四个倾斜部中延伸至最前方。倾斜部121b、倾斜部121c以及倾斜部121d从位置P1延伸至在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的位置。
倾斜部121分别与倾斜面2b1相同,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第二角度θ2倾斜。倾斜部121也可以根据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的位置而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不同。例如,倾斜部121a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不同于倾斜部121b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而且,倾斜部121a在周向的位置B1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与倾斜部121a在周向的位置B2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不同。即,倾斜部121a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可以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该情况也适合于倾斜部121b、121c、121d。倾斜部121相对于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与倾斜面2b1相对于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也参照图9和图10对应力缓和面2b2进一步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以与中心轴线X垂直并通过位置B1的面切断尖端竿2而得到的剖面的图,图10是示出以与中心轴线X垂直并通过位置C1的面切断尖端竿2而得到的剖面的图。在沿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位置C1位于比位置B1靠前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倾斜部121a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角度倾斜,另一方面,非倾斜部122与中心轴线X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如图9的剖视图所示,应力缓和面12b2在位于周向上的位置B1与位置B2之间、位置B3与位置B4之间、以及位置B5与位置B6之间的倾斜部121a朝向尖端竿2的径向外侧凹陷。同样地,在图6所示的剖面中,应力缓和面2b2也在周向上的位置C1与位置C2之间以及位置C3与位置C4之间朝向尖端竿2的径向外侧凹陷。
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朝向图9的下方弯曲,因此尖端竿2的下侧的部位被压缩。尖端竿2中被压缩的部位是以尖端竿2的下端为中心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部位。尖端竿2的下端表示图8中的0°的位置。压缩力尤其作用于以该0°的位置为中心的±30°的区域。将尖端竿2的在从下端沿周向±30°的范围的区域称为压缩区域R1。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尖端竿2(以及手侧竿5)的上端,因此压缩区域R1在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上位于与钓线引导器7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如果根据图8进行说明,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周向的180°的位置,压缩区域R1位于以0°的位置为中心的±30°的位置。在使用纺车式轮的其他实施例中,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周向的0°的位置,因此压缩区域R1与钓线引导器7同样地设置于尖端竿2的下侧。
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该压缩区域R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倾斜部121a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倾斜部121a可以全部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也可以一部分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
这样,应力缓和面2b2具有非倾斜部122和从该倾斜部122沿尖端竿2的径向凹陷的倾斜部121a。应力缓和面2b2中的倾斜部121a的形状和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和配置。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非倾斜部122的一部分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1。换句话说,非倾斜部122的一部分的后端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位于位置P1。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的非倾斜部122的周向长度(相当于图8中的长度b1+b2+b3+b4)相对于应力缓和面2b2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全长(相当于图8中的长度a)的比为0.5以上。即,(b1+b2+b3+b4)/a为0.5以上(用百分数表示则为50%以上)。
如上所述,为了制造一个实施方式的尖端竿2,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制作管状的烧结体。尖端竿2的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通过使用例如锥形铰刀等工具对该管状的烧结体的内周面进行加工而得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使锥形铰刀以其轴向相对于中心轴线X稍微倾斜的方式(例如,以0.05°~2°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式)插入尖端竿2的内部,从而通过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进行切削而形成倾斜面2b1,然后,使用更小径的铰刀(例如,销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比倾斜面2b1靠里面的区域进行切削,由此形成倾斜部121a。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首先使用销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进行切削,由此形成相当于倾斜部121a的细槽,接着使用锥形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以比该细槽浅的程度进行切削,由此形成倾斜面2b1和倾斜部121a。这样,能够形成倾斜面2b1和设置有倾斜部121a的应力缓和面2b2。倾斜面2b1和倾斜部121a先形成哪个都可以,也可以一次性形成两者。
如上所述,承插接头芯材6也可以粘接于尖端竿2的接合部2a的内周面2b。在该情况下,将承插接头芯材6中的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突出的部位插入手侧竿5,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而连结。在该情况下,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的后端附近同样地形成。具体而言,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形成有相当于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的凹凸构造。
也可以在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后端附近形成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并且在手侧竿5的内周面的前端附近形成相当于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的凹凸构造。通过在尖端竿2和手侧竿5双方设置这样的凹凸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断裂。在该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可以粘接于手侧竿5的内周面,也可以粘接于尖端竿2的内周面。
接着,参照图11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101进行说明。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101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
钓竿101是并列接合式的钓竿。钓竿101具有手侧竿102和与该手侧竿102的尖端接合的尖端竿105。尖端竿105构成为比手侧竿102直径小。手侧竿102也可以与尖端竿2同样地,具备应力缓和层21、设置于应力缓和层21的外表面的主体保护层22、设置于主体保护层22的外表面的主体层23、以及设置于主体层23的外表面的加强层24。
在尖端竿105的外周面105a从手侧竿102的前端向内部插入至定位位置时,在比手侧竿102的前端靠后方的支承位置,尖端竿105的外周面105a与手侧竿102的内周面接触。在该支承位置,尖端竿105的外径与手侧竿102的内径一致或大致一致。在图11的实施方式中,尖端竿105的后端部(接近手侧竿102的一侧的端部)相当于插入竿体的轴部件。
手侧竿102的内周面102b与图3和图4所示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同样地构成。即,手侧竿102的内周面102b与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相同,具有相当于具有凹凸构造的倾斜面21A1的倾斜面以及从该倾斜面沿中心轴线X平行延伸的平行面。手侧竿102的内周面102b的凹凸构造例如与图4所示的倾斜面21A1的凹凸构造同样地具有多个凹部(例如,八个凹部21a1~21a8)和多个凸部(例如,八个凸部21b1~21b8)。虽然省略了图示,尖端竿105的外周面105a设置有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倾斜部6b相同的倾斜部。
图11仅图示出了手侧竿102和尖端竿105两根竿,但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也可以接合有三根以上的竿体。构成并列接合式的钓竿的各竿体能够使用与手侧竿102和尖端竿105的接合构造相同的接合构造进行接合。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1具备中空的尖端竿2和在支承位置A1被该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支承的承插接头芯材6。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具有在轴向的支承位置A1与一端位置A2之间从假想曲线Y朝向中心轴线X突出的凸部21b1~21b8。由此,如参照图5a~图5c所说明的,尖端竿2挠曲时,该凸部21b1~21b8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接触。由此,在尖端竿2挠曲时,承插接头芯材6并不是在轴向上仅在支承位置A1这一点被应力缓和层21的内周面21A支承,也被凸部21b1~21b8的至少一部分支承。由此,并不是使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集中于中心轴线X方向的一点(支承位置A1),而是能够使其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具有扩展的范围分散。由此,能够抑制承插接头芯材6的断裂。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尖端竿2在其最内层具有包含强化纤维的应力缓和层21,并在比应力缓和层2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主体层23,该主体层23具有强化纤维。该应力缓和层21所包含的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比主体层23所包含的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因此即使为了形成倾斜面21A而对应力缓和层21进行切削,对尖端竿2的轴向的弯曲轮廓带来的影响较小。换句话说,通过设置应力缓和层21,能够在尖端竿2的内周面形成倾斜面,而不会对尖端竿2的弯曲轮廓带来较大的影响。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尖端竿2未挠曲时,凸部21b1~21b8比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表面6e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不使承插接头芯材6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发生干涉,从而能够使承插接头芯材6向尖端竿2插入至规定的定位位置。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供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在其后端附近具有倾斜面2b1、应力缓和面2b2以及圆筒面2b3。该应力缓和面2b2具有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和非倾斜部122。倾斜面121和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以比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延伸,与此相对,非倾斜部122与中心轴线X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使承插接头芯材6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嵌合时,在定位位置边界123b,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这样,尖端竿2在边界123b被承插接头芯材6支承。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和手侧竿5挠曲时,不仅在定位位置边界123b,在应力缓和边界123a,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也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应力缓和边界123b具有朝向中心轴线X方向的后端侧突出的波形的形状,因此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不仅在配置有定位位置边界123b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起作用,在从该位置P1向中心轴线X方向的后方偏移的位置也起作用。即,能够使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具有扩展的范围分散,而不是在中心轴线X方向的一点(P1的位置)分散。例如,图8示出了存在于应力缓和边界123a上的位置A、位置B1、位置C1以及位置D,该位置A、位置B1、位置C1以及位置D配置于中心轴线X方向的不同位置。在尖端竿2挠曲之前,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在定位位置边界123b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尖端竿2和手侧竿5挠曲时,应力缓和边界123b从接近定位位置边界123b的部位依次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在以往的接合构造中,不具备相当于应力缓和面2b2的结构,因此针对承插接头芯材的应力在尖端竿2的后端集中作用于轴向的一点,从而成为承插接头芯材的破坏的原因。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应力缓和面2b2,针对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分散地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承插接头芯材的破坏。
在图11所示的并列接合式的钓竿101中的接合构造中,通过相同的理由,也能够使从手侧竿102的内周面作用于尖端竿105的应力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尖端竿105的破坏。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的非倾斜部122的周向长度相对于应力缓和面2b2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全长的比为0.5以上。由此,能够使针对承插接头芯材6或尖端竿105的应力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分散,并且能够在成为定位位置的位置P1(支承位置A1)可靠地保持承插接头芯材6或尖端竿105。
上述作用效果尤其通过存在于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中的压缩区域R1的结构而发挥。在倾斜部121a、121b、121c、121d中的压缩区域R1外的结构也可以省略。
参照图1、2、12、1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钓竿1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1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钓竿1的大径竿体与小径竿体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图12是将图2所示的接合构造放大并示出的另一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以沿中心轴线X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3所示的钓竿1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另一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钓竿1具有尖端竿2和与该尖端竿2接合的手侧竿5。尖端竿2和手侧竿5均形成为沿中心轴线X方向延伸的中空的管状。尖端竿2从其后端2a1延伸至其前端2a2。手侧竿5从其后端5a1延伸至其前端5a2。尖端竿2和手侧竿5例如通过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管状的烧结体,并对该烧结体实施研磨处理和涂装而得到。
手侧竿5的后端设置有把手4。手侧竿5的把手4的前方设置有渔轮座3。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上端安装有多个钓线引导器7。渔轮座3安装有未图示的绕线轮。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渔轮座3安装有两轴承型绕线轮。两轴承型绕线轮也称为水滴轮(BaitReel)或路亚轮(Baitcasting Reel)。在使用两轴承型绕线轮的情况下,钓线引导器7如图所示设置于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上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渔轮座3也可以安装有纺车式轮。在使用纺车式轮的情况下,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外周面的下端。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钓竿1或构成该钓竿1的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以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为基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手侧竿5构成为其内径比尖端竿2的内径大。尖端竿2为小径竿体的例子,手侧竿5为大径竿体的例子。手侧竿5的内径和尖端竿2的内径分别例如在3mm~15mm的范围,各外径形成为在5mm~20mm的范围。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尖端竿2和手侧竿5的尺寸是例示。
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以彼此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承插接头芯材6例如通过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管状的烧结体,并对该烧结体实施研磨处理和涂装而得到。承插接头芯材6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后端部6a、设置于后端部6a的前侧并且其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X倾斜第一角度θ1的倾斜部6b、以及设置于该倾斜部6b的前面并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前端部6c。前端部6c形成为比后端部6a直径小。承插接头芯材6形成为其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为50mm~150mm,其后端部6a的外径为3mm~15mm。倾斜部6b的外周面与中心轴线X所成的第一角度θ1例如为0.05°至5.0°的范围。图2所示的倾斜部6b的外周面的倾斜度为了易于理解地示出倾斜的情况而被夸大。承插接头芯材6可以是中空的也可以是实心的。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承插接头芯材6的尺寸和形状是例示。例如,承插接头芯材6也可以构成为其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X从其后端到前端以一定的角度倾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插接头芯材6向手侧竿5插入至中心轴线X方向的规定的位置,并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手侧竿5的内周面5b。承插接头芯材6以其一部分从手侧竿5的前端5a2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固定于手侧竿5。手侧竿5在其前端附近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承插接头芯材6是插入竿体的轴部件的例子。
将从手侧竿5的前端5a2突出的承插接头芯材6从后端2a1插入尖端竿2时,承插接头芯材6向尖端竿2内插入至规定的定位位置。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接合。
在图2中,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至定位位置。在承插接头芯材6到达定位位置时,手侧竿5的前端5a2与尖端竿2的后端2a1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长度例如为3mm~10mm。该间隙的尺寸为例示。该尖端竿2与手侧竿5之间有间隙,因此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和手侧竿5弯曲时,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插接头芯材6粘接于尖端竿2的接合部2a的内周面2b。在该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以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尖端竿2。将承插接头芯材6中的从该尖端竿2的后端2a1突出的部位插入手侧竿5,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连结。
接着,对尖端竿2的后端2a1附近的内周面2b的形状进行说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倾斜并从后端2a1向前方延伸的倾斜面2b1、从倾斜面2b1的前端的位置P1延伸至位置P2的应力缓和面2b2、以及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3的圆筒面2b3。位置P1表示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移动L1后的位置,位置P2表示从位置P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移动L2后的位置。位置P3是在中心轴线X上位于位置P2与尖端竿2的前端2a2之间的任意的位置。长度L1例如是1mm~30mm的范围的长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长度L1为1mm~5mm的范围。长度L2为长度L1以下的长度。从位置P1向前方延伸的应力缓和面2b2变长时(以位置P1为起点的长度L2变大时),应力缓和面2b2在尖端竿2中占据的比例变大。应力缓和面2b2被薄壁化,因此长度L2变大时,尖端竿2的后端附近的强度可能不足。通过使长度L2为长度L1以下的长度,能够防止尖端竿2的强度不足。位置P1、位置P2以及位置P3分别是中心轴线X方向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的例子。
倾斜面2b1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第二角度θ2倾斜并延伸至P1。第二角度θ2例如是比第一角度θ1大的角度。第二角度θ2例如为0.1°至10.0°的范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度θ2为2.0°。倾斜面2b1可以在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为相同角度,也可以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为不同的角度。例如,周向的第一位置的第二角度θ21与在周向上从该第一位置旋转规定角度后的第二位置的第二角度θ22也可以是不同角度。但是,第二角度θ21和第二角度θ22均为比第一角度θ1大的角度。
圆筒面2b3与中心轴线X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3。在圆筒面2b3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的倾斜度比第一角度θ1小的情况下,可以说圆筒面2b3与中心轴线X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尖端竿2构成为从后端朝向前端而尖细。在该情况下,尖端竿2的外周面与中心轴线X方向倾斜规定角度而延伸。圆筒面2b3也可以与尖端竿2的外周面平行地延伸。
应力缓和面2b2是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中的倾斜面2b1与圆筒面2b3之间的部位。应力缓和面2b2具有倾斜部21a、21b、21c、21d和非倾斜部22。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倾斜部21a、21b、21c、21d统称为倾斜部21。倾斜部21与非倾斜部18之间的边界23a具有从倾斜面2b1与应力缓和面2b2之间的边界23b朝向后方突出的波形。边界23b沿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边界23a称为应力缓和边界,将边界23b称为定位位置边界。
倾斜部21在其后端与倾斜面2b1连续。即,倾斜部21的后端在位置P1。倾斜部21分别从位置P1沿中心轴线X向前方延伸。各倾斜部21的前端也可以彼此不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设置有倾斜部21a、21b、21c、21d四个倾斜部,其中倾斜部21a延伸至作为与圆筒面2b3的边界的位置P1。倾斜部21a在四个倾斜部中延伸至最前方。倾斜部21b、倾斜部21c以及倾斜部21d从位置P1延伸至在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的位置。
倾斜部21分别与倾斜面2b1相同,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第二角度θ2倾斜。倾斜部21也可以根据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的位置而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不同。例如,倾斜部21a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不同于倾斜部21b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而且,倾斜部21a在周向的位置B1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不同于倾斜部21a在周向的位置B2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即,倾斜部21a与中心轴线X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该情况也适合于倾斜部21b、21c、21d。倾斜部21相对于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与倾斜面2b1相对于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也参照图14和图15对应力缓和面2b2进一步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以与中心轴线X垂直并通过位置B1的面切断尖端竿2而得到的剖面的图,图15是示出以与中心轴线X垂直并通过位置C1的面切断尖端竿2而得到的剖面的图。在沿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位置C1位于比位置B1靠前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倾斜部21a相对于中心轴线X以比第一角度θ1大的角度倾斜,另一方面,非倾斜部18与中心轴线X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如图14的剖视图所示,应力缓和面2b2在位于周向上的位置B1与位置B2之间、位置B3与位置B4之间以及位置B5与位置B6之间的倾斜部21a朝向尖端竿2的径向外侧凹陷。同样地,在图15所示的剖面中,应力缓和面2b2也在周向上的位置C1与位置C2之间以及位置C3与位置C4之间朝向尖端竿2的径向外侧凹陷。
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朝向图14的下方弯曲,因此尖端竿2的下侧的部位被压缩。尖端竿2中被压缩的部位是以尖端竿2的下端为中心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部位。尖端竿2的下端表示图13中的0°的位置。压缩力尤其作用于以该0°的位置为中心的±30°的区域。将尖端竿2的在从下端沿周向±30°的范围的区域称为压缩区域R1。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尖端竿2(以及手侧竿5)的上端,因此压缩区域R1在绕中心轴线X的周向上位于与钓线引导器7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根据图13进行说明时,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周向的180°的位置,压缩区域R1位于以0°的位置为中心的±30°的位置。在使用纺车式轮的其他实施例中,钓线引导器7设置于周向的0°的位置,因此压缩区域R1与钓线引导器7同样地设置于尖端竿2的下侧。
倾斜部21a、21b、21c、21d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该压缩区域R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倾斜部21a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倾斜部21a可以全部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也可以一部分设置于压缩区域R1内。
这样,应力缓和面2b2具有非倾斜部18和从该倾斜部22沿尖端竿2的径向凹陷的倾斜部21a。应力缓和面2b2中的倾斜部21a的形状和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和配置。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非倾斜部18的一部分从位置P2延伸至位置P1。换句话说,非倾斜部18的一部分的后端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位于位置P1。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的非倾斜部18的周向长度(相当于图13中的长度b1+b2+b3+b4)相对于应力缓和面2b2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全长(相当于图13中的长度a)的比为0.5以上。即,(b1+b2+b3+b4)/a为0.5以上(用百分数表示则为50%以上)。
如上所述,为了制造一个实施方式的尖端竿2,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制作管状的烧结体。尖端竿2的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通过使用例如锥形铰刀等工具对该管状的烧结体的内周面进行加工而得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使锥形铰刀以其轴向相对于中心轴线X稍微倾斜的方式(例如,以0.05°~2°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式)插入尖端竿2的内部,从而通过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进行切削而形成倾斜面2b1,然后,使用更小径的铰刀(例如,销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比倾斜面2b1靠里面的区域进行切削,由此形成倾斜部21a。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首先使用销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进行切削,由此形成相当于倾斜部21a的细槽,接着使用锥形铰刀对尖端竿2的内周面以比该细槽浅的程度进行切削,由此形成倾斜面2b1和倾斜部21a。这样,能够形成倾斜面2b1和设置有倾斜部21a的应力缓和面2b2。倾斜面2b1和倾斜部21a先形成哪个都可以,也可以一次性形成两者。
如上所述,承插接头芯材6也可以粘接于尖端竿2的接合部2a的内周面2b。在该情况下,将承插接头芯材6中的从尖端竿2的后端2a1突出的部位插入手侧竿5,由此尖端竿2与手侧竿5经由承插接头芯材6而连结。在该情况下,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的后端附近同样地形成。具体而言,手侧竿5的内周面5b的前端附近形成有相当于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的凹凸构造。
也可以在尖端竿2的内周面的后端附近形成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并且在手侧竿5的内周面的前端附近形成相当于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的凹凸构造。通过在尖端竿2和手侧竿5双方设置这样的凹凸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断裂。在该情况下,承插接头芯材6可以粘接于手侧竿5的内周面,也可以不粘接于尖端竿2的内周面。
接着,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101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101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
钓竿101是并列接合式的钓竿。钓竿101具有手侧竿102和与该手侧竿102的尖端接合的尖端竿105。尖端竿105构成为比手侧竿102直径小。尖端竿105的外周面105a形成为在向手侧竿102的内部插入至定位位置时,在该定位位置的外径与该定位位置的手侧竿102的内径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使尖端竿105与手侧竿102接合。在图16的实施方式中,尖端竿105的后端部(接近手侧竿102的一侧的端部)相当于插入竿体的轴部件。
手侧竿102的内周面102b与图12~图15所示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同样地构成。即,手侧竿102的内周面102b形成为在其前端附近具有相当于倾斜面2b1和应力缓和面2b2的凹凸构造。虽然省略了图示,尖端竿105的外周面105a设置有与承插接头芯材6的倾斜部6b相同的倾斜部。
图16仅图示出了手侧竿102和尖端竿105两根竿,但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也可以接合有三根以上的竿体。构成并列接合式的钓竿的各竿体能够使用与手侧竿102和尖端竿105的接合构造相同的接合构造进行接合。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供承插接头芯材6插入的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在其后端附近具有倾斜面2b1、应力缓和面2b2以及圆筒面2b3。该应力缓和面2b2具有倾斜部21a、21b、21c、21d和非倾斜部18。倾斜面21和倾斜部21a、21b、21c、21d相对于中心轴线X方向以比承插接头芯材6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延伸,与此相对,非倾斜部18与中心轴线X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使承插接头芯材6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嵌合时,在定位位置边界23b,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这样,尖端竿2在边界23b被承插接头芯材6支承。
在钓竿1的使用时尖端竿2和手侧竿5挠曲时,不仅在定位位置边界23b,在应力缓和边界23a,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也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应力缓和边界23b具有朝向中心轴线X方向的后端侧突出的波形的形状,因此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不仅在配置有定位位置边界23b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起作用,在从该位置P1向中心轴线X方向的后方偏移的位置也起作用。即,能够使从尖端竿2的内周面2b作用于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具有扩展的范围分散,而不是在中心轴线X方向的一点(P1的位置)分散。例如,图13示出了存在于应力缓和边界23a上的位置A、位置B1、位置C1以及位置D,该位置A、位置B1、位置C1以及位置D配置于中心轴线X方向的不同位置。在尖端竿2挠曲之前,尖端竿2的内周面2b在定位位置边界23b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尖端竿2和手侧竿5挠曲时,应力缓和边界23b从接近定位位置边界23b的部位依次与承插接头芯材6接触。在以往的接合构造中,不具备相当于应力缓和面2b2的结构,因此针对承插接头芯材的应力集中作用于尖端竿2的后端,从而成为承插接头芯材的破坏的原因。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应力缓和面2b2,针对承插接头芯材6的应力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分散地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承插接头芯材的破坏。
在图16所示的并列接合式的钓竿101中的接合构造中,由于相同的理由,也能够使从手侧竿102的内周面作用于尖端竿105的应力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尖端竿105的破坏。
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X方向的位置P1的非倾斜部18的周向长度相对于应力缓和面2b2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全长的比为0.5以上。由此,能够使针对承插接头芯材6或尖端竿105的应力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分散,并且能够在成为定位位置的位置P1可靠地保持承插接头芯材6或尖端竿105。
上述作用效果尤其通过存在于倾斜部21a、21b、21c、21d中的压缩区域R1的结构而发挥。在倾斜部21a、21b、21c、21d中的压缩区域R1外的结构也可以省略。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承插接头接合式钓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成为具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依次与根竿杆10的前端侧连结的三根竿杆(中竿杆20、30以及尖端竿杆40)的四根接合构造,各竿杆的前端具备嵌合固定有承插接头80的接合构造(承插接头接合)。即,固定于根竿杆10的前端部12的承插接头80嵌合固定有中竿杆20的后端部21,固定于中竿杆20的前端部22的承插接头80嵌合固定有中竿杆30的后端部31,固定于中竿杆30的前端部32的承插接头80嵌合固定有尖端竿杆40的后端部41。因此,承插接头80相对于各竿杆的前端部以承插接头的前端侧露出的方式嵌入、固定,以使小径侧的竿杆的后端部的开口的内周面能够嵌入、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钓竿1作为整体成为四根的接合构造,但关于接合根数没有限定,经由承插接头80而多个竿杆连结从而构成一根钓竿。
在以下的说明中,大径竿杆和小径竿杆是指经由承插接头80彼此连结(接合)的部分的竿杆的关系。因此,图17所示的中竿杆20在与中竿杆30的关系中为大径竿杆,在与根竿杆10的关系中为小径竿杆。
在以下说明的接合部的放大图中,用中竿杆20表示大径竿杆,用中竿杆30表示小径竿杆。即,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四根接合的钓竿中,各竿杆彼此的接合构造大致相同,因此代表性地对中竿杆20与中竿杆30之间的接合关系进行图示并说明。而且,如图1所示,前端(前端侧)是指钓竿的尖端侧,后端(后端侧)是指钓竿的竿尾侧。
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成为相对于根竿杆10而言,中竿杆20、30和尖端竿杆40的长度较短的结构。关于中竿杆20、30,可以是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是尖端竿杆40为比中竿杆20、30短的长度。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从中竿杆20到尖端竿杆40依次变短。所述各竿杆10、20、30、40构成为管状的部件,如周知那样,在芯模卷绕将合成树脂浸渍于强化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并通过进行加热处理使合成树脂固化,然后,通过脱芯而形成为管状。在该情况下,各竿杆也可以是经由承插接头接合的部分构成为管状,并在其以外的部分具备实心结构。
所述根竿杆10设置有安装有绕线轮的渔轮座10A,并在其前后设置有把手(前把手10B、后把手10C),所述把手10B、10C由实现轻量化并且握起来舒服的材料,例如EVA等具有柔软性的发泡材料、软木等形成。
所述竿杆20、30、40分别安装有使从固定于渔轮座10A的绕线轮放出的钓线贯穿插入的钓线引导器。具体而言,竿杆20安装有一个钓线引导器25,竿杆30安装有两个钓线引导器35,尖端竿杆40安装有三个钓线引导器45。另外,尖端竿杆40在前端安装有尖端导向器46。
图18是将中竿杆20(以下,称为大径竿杆20)与中竿杆30(以下,称为小径竿杆30)的接合区域放大并示出的图。
承插接头80从大径竿杆20的前端部22的开口侧被压入、固定,承插接头80的后端侧的外周面81与大径竿杆20的前端部的开口的内周面22a粘接并固定。承插接头80从大径竿杆20的前端部22的开口缘22b突出,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的开口的内周面31a压入、固定于该突出的前端侧的外周面82。在该情况下,小径竿杆30在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的开口缘31b与大径竿杆20的前端部22的开口缘22b之间经由间隙l成为压入、固定状态,而不会在承插接头80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范围内被压入。
另外,关于间隙l,在所有竿杆的接合部区域存在,关于该间隙l的长度,在所有接合部分形成为大致相同。
所述承插接头80优选由实现轻量化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使用对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进行烧结从而形成为管状(圆筒状)的部件。承插接头80可以在全长范围内具有均匀的外径,也可以具备随着朝向前端而缩径的圆锥面(嵌入小径竿杆的后端部的开口,并固定有小径竿杆的圆锥面)。而且,承插接头80可以形成为实心状,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形成为中空状。本实施方式的承插接头80例如形成为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为50~150mm,内径d1为2~10mm,外径d2为3~15mm左右,但这可以根据构成钓竿的竿杆的粗细、接合部分而适当变更。而且,在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形成上述圆锥面的情况下,该圆锥面也可以仅形成于与小径竿杆的接合区域。
在上述那样的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中,在实钓时鱼上钩从而钓竿整体挠曲时,在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于该部分,产生承插接头80破损等问题。这是因为,在钓竿挠曲时,大径竿杆20的前端部22的开口缘22b的边缘22b′和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的开口缘31b的边缘31b′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呈环状线接触。
这样,在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呈环状线接触的接合构造中,应力集中变得显著,并且在安装时,容易松弛或紧固,从而难以实现合适的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开口内周面31a、22a以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存在间隙(微小的间隙)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倾斜面(圆锥面)22A、31A,边缘22b′和边缘31b′相对于外周面不呈直角状线接触,从而在内部的上升位置P1(倾斜面从承插接头外周面立起的位置)接触并缓和应力集中。即,通过缩小从上升位置P1起的倾斜角度θ1,缓和作用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的应力。
在这里,对通过形成倾斜面而实现的应力的缓和进行说明。另外,在大径竿杆和小径竿杆的端部区域产生相同的现象,因此在这里对小径竿杆侧的倾斜面31A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通过在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形成从上升位置P1朝向后端侧逐渐扩径的倾斜面(后述的倾斜角度θ1的圆锥面)31A,能够缓和因呈环状线接触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换句话说,在小径竿杆30的开口内周面,以从开口缘31b朝向前端侧以一定的轴向长度L1缩径,并在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之间具有间隙(微小间隙)的方式,设置有相对于小径竿杆的中心轴线X以倾斜角度θ1倾斜的倾斜面31A。所述倾斜面31A在上升位置P1以具有微小的倾斜角度θ1的方式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抵接,由此实际在小径竿杆挠曲时,与在直角方向抵接的状态相比,能够得到缓和按压力(剪切应力)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关于在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形成倾斜面31A,可能随着朝向端部而壁厚薄化,从而强度降低并产生裂痕等,因此关于形成倾斜面31A的轴向长度L1,太长的话并不适当。最多为10mm以下是适当的,在5mm以下,优选为1mm~3mm的范围时,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不会使圆锥区域厚壁化,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另外,在图18所示的结构中,使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为沿轴向延伸的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关于倾斜角度θ1,作为相对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的角度而示出,实际上表示相对于小径竿杆的中心轴线X的倾斜角度。
关于图18所示的倾斜角度θ1,在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破损方面是重要的参数,过大则没有意义(仅形成倾斜面,则在上升位置P1的边缘变小,无法有效缓和应力),因此实际上,关于在哪个程度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破损,实施了如下的试验。
在这里,实施依据JIS K7074标准的四点弯曲试验,对与图18所示的接合构造相同地使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通过承插接头接合的试验片测定弯曲破坏强度而进行。
图19是示出四点弯曲试验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9所示的小径竿杆130和大径竿杆120都是在芯棒卷绕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并根据常规方法通过烧结、脱芯而形成的。小径竿杆130的内径为8.09mm,大径竿杆120的内径为8.20mm,在小径竿杆130的后端部131,与图18所示的结构相同,形成朝向后端侧逐渐扩径的倾斜面(倾斜角度θ1),并且在大径竿杆120的前端部122也形成朝向前端侧逐渐扩径的倾斜面(倾斜角度θ1)。在该情况下,关于形成有倾斜面的轴向长度(图18所示的轴向长度L1),设定为2mm。
关于小径竿杆130,准备七根所述倾斜角度θ1不同(0.1°、1.0°、1.2°、10°、15°、20°、30°)的竿杆,关于大径竿杆120,也与小径竿杆相同,准备七根所述倾斜角度θ1不同(0.1°、1.0°、1.2°、10°、15°、20°、30°)的竿杆,将相同倾斜角度的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彼此用承插接头180连结。
所述承插接头180与竿杆相同,是通过在芯棒卷绕将合成树脂浸渍于碳纤维而得到的预浸渍片,并根据常规方法通过烧结、脱芯而形成的。承插接头180的内径为3.0mm,前端侧的外径为8.0mm,长度为120mm。在该情况下,关于承插接头180的外径,在轴向范围内为大致直线状,并在相对于承插接头180压入小径竿杆130时,在其中间位置附近固定。
设置上述试验片(将小径竿杆与大径竿杆通过承插接头连结而得到的七个试验片)的试验装置将支点150彼此的间隔La设为800mm,将压头160彼此的间隔Lb设为240mm,并分别关于各试验片,以速度50mm/分钟的条件对弯曲破坏强度进行测定,得到图20的测定结果。图4是对通过上述四点弯曲试验测定到的弯曲破坏强度进行描绘而得到的曲线图,横轴表示各试验片的倾斜角度θ1,纵轴表示测定到的弯曲破坏强度(承插接头180的弯曲破坏强度)。
从该曲线图可知,通过改变倾斜角度θ1,承插接头的弯曲破坏强度发生变化,但如上所述,关于倾斜角度θ1,超过10°则弯曲破坏强度降低,并且从15°附近起,如果是其以上的角度,则也呈大致恒定的水准。这被认为是因为倾斜角度θ1大到某种程度时,在竿杆挠曲时,由于在上升位置P1的急剧的角度变化(边缘),无法期待充分的应力缓和效果。
如上所述,在将形成于小径竿杆130的后端部131的倾斜面的轴向长度设定为2mm的情况下,弯曲破坏强度较强的倾斜角度θ1为10°以下,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被点包围的1°~3°的范围内。即,可以认为,倾斜角度θ1超过10°时,在竿杆挠曲时,在倾斜面的上升位置(在图18中用P1表示)产生应力集中的倾向变强,从而破损的倾向变强。而且,即使设定为1°以下也能够实现应力缓和,但如果过小(0.1°以下),考虑这次后端部的开口缘的边缘31b′(参照图18)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线接触,由此,考虑破损的倾向变强。
因此,关于形成于小径竿杆的开口内周面的倾斜面31A,相对于小径竿杆的中心轴线X,具有1°~3°的范围内的倾斜角度θ1,关于轴向长度L1,可以认为,在1mm~3mm的范围内形成,由此小径竿杆30的开口部分不会损伤,能够有效地缓和针对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承插接头的破损。在该情况下,关于轴向长度L1,如果过长,则如上所述,在开口缘31b产生断裂等,从而在将开口缘31b的壁厚设为T的情况下,通过收敛在L1≦10T左右,能够在开口部分难以破损。
另外,实际通过多个试验片进行验证之后,得到在将倾斜面的轴向长度L1设定为2mm的情况下,通过使倾斜角度θ1为大致2°,缓和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的应力集中从而破损等较少的良好的结果。在该情况下,关于倾斜角度θ1,不需要在整周范围内形成为大致2°,只要在上述10°以下的范围,优选为1°~5°的范围内,在周向范围内也可以有一些偏差。而且,关于这样的倾斜面,不需要在整周范围内形成,也可以形成于在钓竿挠曲时,按压力作用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的一定的范围内(例如,图24、25所示的范围R1内)。
图21是将小径竿杆的接合区域(倾斜面31A)放大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通过将从上升位置P1起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10°以下,优选设定为1°~3°,能够缓和应力集中,但在这样的接合方式中,其倾斜面31A的表面实施粗糙面化处理,从而形成粗糙面部31M。关于粗糙面部31M,根据其加工的容易度,形成于倾斜面31A的整个面,但形成于至少上升位置P1附近,优选形成于包含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以环状抵接的上升位置P1的区域即可。
在这里,对粗糙面化的方式具体进行说明。
图22至图26是示出承插接头与小径竿杆的接合区域的图,图22是将小径竿杆与承插接头的接合区域放大并示出的图,图23是以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线切开图22所示的接合构造并展开的示意图以及沿示意图的A-A线的剖视图,图24是沿图23的B-B线的剖视图,图25是沿图23的C-C线的剖视图,而且,图26是沿图23的上升位置P1的剖视图,是示出微小凹凸构造的图。在周向范围内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和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粗糙面化”。
如上所述,通过将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压入承插接头80,大径竿杆20与小径竿杆30在规定位置接合,在后端部31的开口内周面31a形成倾斜角度θ1的倾斜面31A,由此即使钓竿挠曲,也能够抑制相对于承插接头部分的应力集中。而且,该上升位置P1成为小径竿杆与承插接头之间的嵌合固定位置。
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使小径竿杆的倾斜面31A的比上升位置P1靠前端侧的部分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形成随着朝向后端部而逐渐扩径的倾斜面(圆锥面)(在图22中,用α表示相对于中心轴线X的倾斜角度),以使在将小径竿杆30压入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时,小径竿杆30能够相对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固定。关于该倾斜角度α,如果比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的倾斜面31A的倾斜角度θ1小,则在小径竿杆30的压入时,能够在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在承插接头80之间进行固定。具体而言,将倾斜面31A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大致2°,则关于承插接头80的倾斜角度α,只要是1°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大致0.4°)左右,就能够在压入小径竿杆30时在预定的规定的位置固定。
另外,实际的接合在上升位置P1完成,并随着从此开始朝向后端侧,通过上述倾斜角度θ1,倾斜面31A逐渐离开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由此成为在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由倾斜角度θ1导致的间隙(微小的间隙)的状态。关于所述倾斜面31A,通过高精度地加工,在上升位置P1,能够成为直线以倾斜角度θ1交叉的屈曲状态,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做出嵌入、固定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上升位置P1不是直线交叉的屈曲状态,而是成为弯曲的状态时,嵌入、固定位置的精度稍微变差,但应力缓和的效果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升位置P1的上升状态可以是任意结构。
在图22所示的结构中,考虑通过钓竿挠曲,小径竿杆30挠曲(挠曲带来的弯曲为箭头方向)。如上所述,小径竿杆30的后端部31的内周面形成有从上升位置P1以倾斜角度θ1上升的倾斜面31A,因此后端部31的开口缘31b的边缘31b′不会线接触,从而能够在上升位置P1附近接触,由此应力集中被抑制,能够有效地防止承插接头80的破损。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倾斜面31A的上升位置P1附近形成如图21所示的粗糙面部31M,由此能够缓和应力集中。即,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形成有上述那样的倾斜角度α的倾斜面,因此可以认为,关于比上升位置P1靠前端侧的位置,随着朝向前端侧,远离小径竿杆的内周面,而在上升位置P1附近的区域,小径竿杆挠曲时按压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的圧接力起作用。
因此,在包含成为倾斜面31A的基点的上升位置P1的区域形成粗糙面部31M。
该粗糙面部31M形成于上升位置P1附近,优选形成于包含上升位置P1并比其靠前端侧的内周面31B,更优选在包含(跨越)上升位置P1并形成于轴向的前后区域即可,通过形成这样的粗糙面部,能够有效地减弱从小径竿杆的开口内周面31a作用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的按压力。
具体而言,上述粗糙面部31M构成为以沿轴长方向的方式,在周向范围内非连续地形成呈凹状的多个凹部(微小槽)31e、31f、31g、31h。即,其以外的部分的内周面(非凹部)31m部分为平坦状,由此,在小径竿杆挠曲时,能够使其相对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抵接并变形,从而缓和应力。
关于所述凹部31e、31f、31g、31h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如上所述,在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形成有随着朝向前端侧而缩径的倾斜角度α的倾斜面,并随着朝向前端离开小径竿杆的内周面31a,因此关于各凹部,优选以随着朝向比上升位置P1靠前端侧而变浅的方式而倾斜。而且,关于各凹部的宽度,也优选随着朝向比上升位置P1靠前端侧而逐渐宽度变窄。
进而,在考虑实际的小径竿杆的挠曲的情况下,关于各凹部的大小,优选根据周向而改变。即,钓竿挠曲时,下侧(在图18中放大示出的一侧)成为压缩侧,上侧成为拉伸侧(在图18中,接合部以山状产生挠曲)。在该情况下,如图23所示,将在圆周方向最下侧的位置(在安装纺车式轮的钓竿中,安装钓线引导器的位置)作为0°位置时,钓竿挠曲,相对于承插接头的外周面使按压力起作用的大致在以0°位置为中心的±30°附近(在图24、25中,用标号R1表示这样的圆弧状的范围)。
因此,关于在产生这样的较大的挠曲的区域形成的凹部31e、31h,优选使宽度比其他部位的凹部31f、31g宽,进而沿轴向形成为较长。例如,关于凹部31e,使其顶部D比其他凹部延伸至轴向的前端侧,并在其附近也容许变形,从而容易缓和应力。即,作为粗糙面部31M,在形成上述那样的多个凹部的情况下,考虑钓竿挠曲时的挠曲状态,适当地设定各个凹部的大小(宽度、轴向长度等),由此能够有效地缓和作用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82的按压力,而不产生强度的降低。在该情况下,如果在上升位置P1沿周向形成多个凹部,在使各凹部的上升位置P1的周向的槽宽度过宽时,强度降低,因此对非凹部31m进行合计而得到的周向长度(在图23中,a1+a2+a3+a4)优选确保为该位置的圆周长度a的50%以上。
关于上述凹部,过大则产生强度的降低。关于凹部的大小,由于小径竿杆的直径等而不同,但关于其槽宽度、深度、轴向长度,5μm以下即可,优选为1~3μm,由此,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力集中,而不使强度降低。
上述粗糙面部31M除了沿轴长方向的多个凹部以外,也可以如图26所示,由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31h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360°的整周连续地形成)。这样的微小凹凸31h可以在倾斜面31A的整个面范围内形成,但也可以形成于上升位置P1附近,优选形成于包含上升位置P1的位置。而且,这样的粗糙面部形成为其凹凸高度为0.5~5μm左右即可,通过形成包含这样的微小凹凸31h的粗糙面部,小径竿杆挠曲而弯曲应力作用于承插接头80的接合区域时,凹凸部的较大的凸部变形(压扁)并与承插接头80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力。
另外,关于粗糙面部31M,形成有上述凹部(微小槽)和微小凹凸中的任意一种即可,但通过具备双方结构,能够更有效地缓和应力。而且,通过在上升位置P1附近形成上述那样的粗糙面部31M,在将小径竿杆30嵌入承插接头80时,在该固定的区域,微小的凹凸部分变形,因此能够进行合适的定位,从而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即,在接合的竿杆彼此之间露出的承插接头部分(图18的用长度l表示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在所有的接合部分使长度大致均匀,从而能够使外观良好。
图27是示出粗糙面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粗糙面部31M′通过在360°整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31k而构成。这样的多个微小槽31k在上升位置P1附近沿轴向随机地形成,包含从上升位置P1向前端侧延伸的微小槽、从上升位置P1向后端侧延伸的微小槽以及跨越上升位置P1而形成的微小槽等,该槽宽度、深度、长度形成为不均匀。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小径竿杆30挠曲时,也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力的集中。
关于上述那样的粗糙面部31M、31M′,在对管状的小径竿杆30进行成型时,通过使芯模(芯棒)的对应的表面区域粗糙化,能够在竿杆成形时形成。或者,可以在对竿杆进行成型之后,通过喷砂处理而形成,也可以将加工工具(锥形铰刀、销铰刀等)插入开口部分而形成,进而,也可以通过适当组合上述方法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加工工具的表面的粗糙度能够通过改变抵接方法等适当地改变其深度、长度、宽度、凹凸高度,从而通过多个工序形成粗糙面部。而且,关于上述那样的粗糙面部,也可以根据需要被覆具有防水性或拨水性的覆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升位置P1形成于小径竿杆的内部,但关于该位置没有限定。因此,也可以对小径竿杆的后端缘进行上述那样的粗糙面化处理,而不形成倾斜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示出的倾斜面31A由朝向后端部逐渐扩经的单个面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面构成,也可以包含弯曲面。而且,关于上升位置P1,也可以在小径竿杆的内周面存在于多处。
而且,关于上述那样的倾斜面31A,以小径竿杆为例示而进行了说明,但优选在大径竿杆30的前端部32的开口内面也同样地形成。进而,关于缓和上述应力集中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并列接合式的接合部分。
即,在并列接合式的钓竿中,成为使小径竿杆的后端部压入、嵌合于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的结构,但在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形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上升位置,并在该区域形成具备在周向范围内沿径向突出的微小凹凸以及/或者在周向范围内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微小槽的粗糙面部即可。
在该情况下,在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的内部形成上升位置时,所述开口内周面从所述上升位置朝向前端侧以一定的轴向长度扩径,并以在与所述小径竿杆的后端侧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具备相对于小径竿杆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上升位置为倾斜面与小径竿杆的后端侧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但关于粗糙面部,与上述承插接头接合式的钓竿相同,优选以包含上升位置的方式形成。而且,只要在大径竿杆的前端侧的开口内周面形成倾斜面,则也可以为了使加工容易而使粗糙面部在倾斜面的整个面范围内形成。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尺寸、材料以及配置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明确说明的内容,该各结构要素能够变形为具有能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任意的尺寸、材料以及配置。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说明的结构要素可以附加在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
标号说明
1、101:钓竿;2、105:尖端竿;2b1:倾斜面;2b2:应力缓和面;2b3:圆筒面;5、102:手侧竿;6:承插接头芯材;10:根竿杆;18:非倾斜部;20、30:中竿杆;21:应力缓和层;21A1:倾斜面;21A2:平行面;21a、21b、21c、21d:倾斜部;22:主体保护层;23:主体层;24:保护层;31A:倾斜面;40:尖端竿杆;80:承插接头;121a、121b、121c、121d:倾斜部;122:非倾斜部;P1:上升位置。

Claims (15)

1.一种钓竿,其具备:
中空的竿体,其沿中心轴线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及
轴部件,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外周面,该轴部件从所述一端插入于所述竿体,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另一端侧的支承位置处被所述竿体的内周面支承,
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凸部,当划出在比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通过所述支承位置和作为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侧的端的一端位置而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的假想曲线时,该凸部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突出的多个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凹陷的至少一个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在所述轴向的所述支承位置与所述一端位置之间具有从所述假想曲线朝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多个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连结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位置与所述支承位置的直线以比所述外周面与所述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大的角度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内周面的所述一端位置比所述支承位置靠径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的所述内周面具有从所述支承位置向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包含:
应力缓和层,其设置于径向的最内侧并且包含第一强化纤维;以及
主体层,其设置于所述应力缓和层的径向外侧并且包含第二强化纤维,
所述第一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强化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
9.一种钓竿,其具备:
中空的竿体,其沿中心轴线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及
轴部件,其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第一角度的外周面,该轴部件从所述一端插入于所述竿体,
所述竿体的内周面具有:
第一面,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比第一角度大的角度倾斜地从所述一端延伸至所述轴向的第一位置;
第二面,其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比所述第一位置靠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位置;以及
第三面,其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从所述第二位置延伸至比所述第二位置靠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三位置,
所述第二面具有:
倾斜部,其与所述第一面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比所述第一角度大的角度倾斜;以及
非倾斜部,其与所述第三面连续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非倾斜部的所述第一位置的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内周面的全长的50%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二面的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该钓竿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竿体的外周面的钓线引导器,
所述倾斜部设置于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与钓线引导器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竿体设置有钓线引导器,
所述倾斜部设置于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与钓线引导器的安装位置相同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轴部件为承插接头芯材。
15.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所述轴部件为比所述竿体直径小的其他竿体。
CN201980056518.8A 2018-10-29 2019-10-25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Active CN112638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2757A JP6953378B2 (ja) 2018-10-29 2018-10-29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JP2018-202757 2018-10-29
JP2018243805A JP6953391B2 (ja) 2018-12-26 2018-12-26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JP2018-243805 2018-12-26
JP2019-004805 2019-01-16
JP2019004805A JP7057293B2 (ja) 2019-01-16 2019-01-16 インロー継式及び並継式の釣竿
PCT/JP2019/041888 WO2020090650A1 (ja) 2018-10-29 2019-10-25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156A true CN112638156A (zh) 2021-04-09
CN112638156B CN112638156B (zh) 2023-01-10

Family

ID=70462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518.8A Active CN112638156B (zh) 2018-10-29 2019-10-25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0798B2 (zh)
EP (1) EP3874945A4 (zh)
KR (1) KR102560958B1 (zh)
CN (1) CN112638156B (zh)
AU (1) AU2019372611B2 (zh)
WO (1) WO2020090650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5432A (ja) * 1999-09-30 2001-04-10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CN1383717A (zh) * 2001-05-02 2002-12-1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可插通钓竿
CN1406471A (zh) * 2001-09-06 2003-04-02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JP2003250396A (ja) * 2002-02-27 2003-09-09 Daiwa Seiko Inc インロー継合構造を有した釣竿
CN1517010A (zh) * 2003-01-09 2004-08-04 ��ʽ���絺Ұ 钓竿
WO2005086996A1 (en) * 2004-03-12 2005-09-22 Tubertini S.R.L. Modular tubular member such as a fishing rod, windsurf board mast, or similar
CN1799351A (zh) * 2005-01-06 2006-07-12 株式会社岛野 套筒连接式钓竿
CN189903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株式会社岛野 梢尖竿
JP200725974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Daiwa Seiko Inc 釣竿
JP4311599B2 (ja) * 2000-12-25 2009-08-1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継式釣竿
CN104067993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具备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647244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JP2017104064A (ja) * 2015-12-10 2017-06-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JP6392705B2 (ja) * 2015-05-26 2018-09-1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振出式釣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903A (en) * 1898-11-08 Island
US230650A (en) * 1880-08-03 Fishing-rod
US1351473A (en) * 1919-07-01 1920-08-31 Hardy Forster Fishing-rod
US1932427A (en) * 1931-06-15 1933-10-31 Doheny Stone Drill Co Well pipe joint
US2018923A (en) * 1934-09-29 1935-10-29 Joseph L Potter Resilient attachment for handles
FR1127923A (fr) * 1955-06-13 1956-12-27 Canne à pêche
US3830008A (en) * 1972-07-17 1974-08-20 Berkley & Co Inc Ferrule structure utilizing integral male and female portions
US4070127A (en) * 1975-08-11 1978-01-24 Lamiglas Corporation Ferrule joint for sectional fishing rod
US4178713A (en) * 1977-10-17 1979-12-18 Kenichi Higuchi Fishing rod made of fiber reinforced synthetic resin
JPH0436884Y2 (zh) 1986-12-08 1992-08-31
JP2535741Y2 (ja) * 1990-02-14 1997-05-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並継ぎ竿
CA2036029C (en) * 1991-02-08 1994-06-21 Alexander V. Parasin Tongue and groove profile
JP2959737B2 (ja) 1991-09-09 1999-10-0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Pb信号伝送方式
EP0552424A1 (en) * 1992-01-24 1993-07-28 Eric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High dynamic strength reinforcing bar spl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US5924235A (en) * 1998-06-15 1999-07-20 Mcculley; Andy R. Fishing rod lock system
JP2001095431A (ja) * 1999-09-28 2001-04-10 Itsuki Sensui 釣り糸絡み防止キャップ
KR200186643Y1 (ko) * 1999-12-23 2000-06-15 주식회사원다 낚시대 마디 결합구조(3)
JP2004173682A (ja) * 2002-11-12 2004-06-24 Shimano Inc 釣竿及び釣竿を構成する竿体の連結構造
JP4726112B2 (ja) * 2005-04-07 2011-07-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穂先竿
JP2006288288A (ja) * 2005-04-11 2006-10-26 Shimano Inc 振出竿
KR100941004B1 (ko) * 2007-12-28 2010-02-08 주식회사천류 낚싯대 대롱의 역테이퍼형 꽂이부와 그 성형방법
US8851162B2 (en) * 2011-08-09 2014-10-07 Russell P. Rutledge Sucker rod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1576358B2 (en) 2018-03-30 2023-02-14 Globeride, Inc. Spigot joint fishing rod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5432A (ja) * 1999-09-30 2001-04-10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4311599B2 (ja) * 2000-12-25 2009-08-1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継式釣竿
CN1383717A (zh) * 2001-05-02 2002-12-1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可插通钓竿
CN1406471A (zh) * 2001-09-06 2003-04-02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JP2003250396A (ja) * 2002-02-27 2003-09-09 Daiwa Seiko Inc インロー継合構造を有した釣竿
CN1517010A (zh) * 2003-01-09 2004-08-04 ��ʽ���絺Ұ 钓竿
WO2005086996A1 (en) * 2004-03-12 2005-09-22 Tubertini S.R.L. Modular tubular member such as a fishing rod, windsurf board mast, or similar
CN1799351A (zh) * 2005-01-06 2006-07-12 株式会社岛野 套筒连接式钓竿
CN189903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株式会社岛野 梢尖竿
JP200725974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Daiwa Seiko Inc 釣竿
CN104067993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具备钓线导件的钓竿
JP6392705B2 (ja) * 2015-05-26 2018-09-1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振出式釣竿
CN10647244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JP2017104064A (ja) * 2015-12-10 2017-06-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156B (zh) 2023-01-10
KR20210010578A (ko) 2021-01-27
WO2020090650A1 (ja) 2020-05-07
US20220030841A1 (en) 2022-02-03
AU2019372611B2 (en) 2022-08-18
EP3874945A4 (en) 2022-07-27
US11930798B2 (en) 2024-03-19
AU2019372611A1 (en) 2021-04-08
KR102560958B1 (ko) 2023-07-31
EP3874945A1 (en) 202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4968B2 (ja) 釣り竿用の竿体
JP6241450B2 (ja) 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US9609854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KR102514789B1 (ko) 스피곳 페룰식의 낚싯대
CN112638156B (zh) 多个竿体接合的钓竿
JP6953391B2 (ja)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JP2007020499A (ja) 穂先竿
JP3949506B2 (ja) 釣竿
KR20070011067A (ko) 초릿대
JPH05168375A (ja) 釣り竿用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90168B2 (ja)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JPH1119257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2020110122A (ja) インロー継式及び並継式の釣竿
JP7133994B2 (ja) 穂先竿及び釣竿
JP7088823B2 (ja) インロー継式の釣竿
JP2006125628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7088824B2 (ja) インロー継式の釣竿
JP2004254650A (ja) インロー芯の製造方法
JP2008061943A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セ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ゴルフクラ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ゴルフクラブセ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71466B2 (ja) 竿体
JP5283373B2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6149495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110123A (ja) インロー継式及び並継式の釣竿
JP2002101788A (ja) 釣 竿
JPH11178479A (ja) 釣竿用穂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