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2013A -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2013A
CN111772013A CN202010615304.4A CN202010615304A CN111772013A CN 111772013 A CN111772013 A CN 111772013A CN 202010615304 A CN202010615304 A CN 202010615304A CN 111772013 A CN111772013 A CN 111772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angelica keiskei
seaweed
algae
frag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53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72013B (zh
Inventor
李子超
李群
李晓雯
王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6153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720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72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2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72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2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茶叶制备技术领域。其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海藻有腥臭味、明日叶茶查尔酮溶出量低、营养保健价值低的技术问题。制备工艺包括选择采摘‑冰冻开骨‑冰浸保绿‑脱水定湿‑喷酶开链‑高温灭活‑揉捻造型‑烘干定型‑烘炒提香‑降温陈化‑茶藻共混‑二次烘焙出香‑冷却大包装‑陈化均香‑检验定标‑分装等步骤。本发明制备工艺能修饰明日叶茶的香气,发挥明日叶茶、海藻的协同保健作用,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有利于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尤其是能有效提高明日叶茶冲饮时保健成分查尔酮和海藻多糖的溶出率,本发明制得的海藻明日叶茶不仅没有海藻有腥臭味、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药用活性成分,提升保健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710699720.5、申请日为2017年08月16日、发明名称为“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明日叶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和丝绸、瓷器是我国古代跟世界贸易的主打产品,享誉世界。茶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休闲、养生的方法。
明日叶,为伞形目,芹科,当归属,宿根多年生长常绿直立草本植物。因其生长快、生命力强,有“今日摘叶,明日又长新芽”现象而得名。我国名医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1593年)中将明日叶谓之“滨海当归”,明确其味甘、辛,性温,归肝、心、大肠经;在日本著《大和本草》(1709年)和《重订本草纲目启蒙》(1844年)中则有明日叶可强壮身体、保健益寿之功效的记载,因而被人们推崇为珍奇植物,亦是传说中秦始皇所要寻找的长寿神草。明日叶当代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目前已被引种至海南、山东等地,近年来国内已有生产明日叶茶、胶囊、饮片等保健品,以及面条、甜点等食品的宣传报道。明日叶因为含有安全无毒、活性较强的查尔酮以及有机锗等其它植物所没有或者含量很低的特殊营养成分,所以具有降糖、保肝护肝、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保健作用,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
明日叶什么时间做为茶的历史难以考究了。在日本八丈岛等明日叶产区,既有野生的,也有居民种植的,均当作日常蔬菜食用。直到东洋药草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后藤迅帜于1968年,为了研究汉方药,来到八丈岛买毒蛇时投宿了一家旅馆,意外吃到了主人亲自做的明日叶料理,并发现岛上的人因为经常食用明日叶,不但非常长寿,而且都很健康,并且明日叶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引起了他欲研究的好奇心。经过他20多年的研究推广,于1999年写成了《明日叶体验谈》一书,明日叶才走出孤岛被世人所知。目前,明日叶的产品有20%用于新鲜蔬菜供应,80%左右的明日叶被加工成了茶、粉、饮料,也作为其他食品添加剂使用。
从文献资料上看,目前中国所种植的明日叶都是近20年从日本引进的。最早见于报道的是2007年从日本引进在海南岛逐渐形成种植基地,并有了明日叶茶产品。其后,明日叶在山东日照、青岛等滨海地区也形成了种植基地,其中山东明日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规模超过了230亩。
由此可见,世界上明日叶茶商品的形成是近20年左右的事情,属于新兴药食同源饮品。
海藻是海洋藻类植物蓝藻、红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褐藻、裸藻、绿藻、轮藻的总称,共有11门、上万种。其中,已知可供人类食用的海藻有70多种。常见的海藻有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品种有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等等。1995年全世界海藻总产量732.6万吨,我国海藻产量350万吨,占47.8%;2003年全世界海藻总产量1083.4万吨,我国海藻产量721.6万吨,占66.6%。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同样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例如,作为褐藻的代表海带来讲,不仅是最重要的药食同源海洋植物,而且每年的再生量超过1500万吨。我国海藻资源丰富,年产量达70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2015年我国海带产量达到13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对海带的利用主要是直接用作食品或提取食品添加剂,品种还比较少,吨价3-4万元,比较便宜。如何利用海带资源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产业优势是我国已于2012年启动的蓝色经济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海带不仅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洋蔬菜,同时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例如,海带含有非蛋白氨基酸——褐藻氨酸,具有降压、降血脂、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海带含有的牛磺酸具有保护视力、增强记忆的作用;海带含有甘露醇有利尿、消肿、护肾作用;海带含有的海藻多糖具有抗癌活性、降糖和提高免疫力作用;海带含有的褐藻酸盐具螯合重金属离子的的排毒作用等等。其他海藻也具有与海带相近的药用价值。总之,包括海带在内的海藻虽然营养成分很多,但制作成茶叶时却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有腥臭味比较难除,饮用起来气味和口感都让人不舒服,二是热水浸泡时水溶性物质少,尤其是海藻多糖分子量大,难以溶出,发挥不了营养保健作用。
已有的海藻茶工艺主要是把海带烘干、粉碎,再添加罗汉果、枸杞、桑叶、黑木耳、糖等而成。譬如,申请号为20111017850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海藻茶的制备方法,将海带磨粉后浸泡在茶水中,再加入味精、糖、盐和料酒而成,难以保持茶的外观和风味;申请号为200610038915.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海藻茶的制备方法,将海藻粉和姜粉混合后研磨烘烤,虽然姜粉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海带的腥臭味,但不能完全去除腥味,也解决不了海藻溶出物低、保健效果差的问题。申请号为201510978649.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海藻茶的制备方法,将海藻与芦笋、桑叶、羊角片、艾片、杏仁、荷叶等混合在一起而成,不仅解决不了海藻的腥臭、水溶性差问题,而且未经高温处理,容易发霉变质;申请号为20171027033.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海藻茶的制备方法,将四种海藻蒸煮烘干粉碎,再与用除腥液除腥臭后的鱼鳞粉混合而成,工艺复杂、费时,没有茶的外观特征和清香特性。
我国关于涉及明日叶茶的专利申请有10项,最早的见于宝生物工程株式会社2008年申请的“明日叶茶(申请号:200810171414.5)”,该明日叶茶叶,优选焙煎加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为100-150℃,此外,作为供给焙煎加热的明日叶的干燥物,优选初蒸后,经干式干燥处理得到的水分含量在20%以下的干燥物。国内公司2009年有了一种明日叶茶的生产工艺(申请号:200910144996.2),主要包括采摘明日叶鲜叶并水洗,再摊晾、杀青、揉捻、烘干、滚炒、筛分并烘干即得明日叶成品茶,采用本发明的生产工艺制备而成的明日叶茶,具有外形色泽乌黑油润,条索紧结,明日叶香气突出,内含物丰富,汤色棕褐色,叶底墨绿色。2013出现了明日叶银杏叶混合茶(申请号:201310742788.9)和添加茉莉花的明日叶茶(申请号:201310712527.2);2014年有了明日叶发酵茶(申请号:201410345442.X),包括清洗、摊晾萎凋、温漂、甩水、切割、热空气萎凋、揉捻、发酵、毛火烘干、摊凉、足火烘干、筛分等工艺步骤。在揉捻和发酵的过程中加入了适量的外源酶,辅助明日叶发酵。采用该工艺制作的明日叶发酵茶显著改善了明日叶茶产品的涩味口感,冲泡后醇香怡人,口感浑厚,回味甘甜,同时,在茶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多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等主要品质方面都有所改善。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明日叶茶制作工艺主要是技术解决了茶适合饮用的特征,注重茶的外形和味道,用的是茶树叶制茶的清蒸-烘干工艺或者是清炒散茶手工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工艺难以规范化、标准化,难以保持茶纯正绿色。另一方面,明日叶作为药茶来讲,它的主要药用成分是查尔酮、有机锗、活性钙,这些成分属于有机物和金属有机物,水溶性小,所以,原有工艺制备的明日叶茶即使用沸水冲泡也很难溶出,不仅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药物成分,也大大降低了其保健效果。已有酶技术需要长时间摊晾,多次翻堆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在堆置时明日叶内原酶催化氧化反应使叶片变为黄色,失去绿色,降低了绿茶品质,只能制成发酵茶(红茶)。原料需要1个月以上的老叶,单一酶对由果胶层、纤维素、半木质素明日叶维管束水解甚微,不能有效增加查尔酮、有机锗的溶出量,反而产生了有兴奋作用的茶多酚。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制茶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先将明日叶和海藻分别用特殊工艺进行预处理,再将两者通过自动机械混合、按茶工艺将其合二为一。膨化的海藻多糖的焦香气浓郁,不仅改良明日叶的香气,也能兼备明日叶和海藻的协同保健作用。本发明制备工艺既能有效提高明日叶茶冲饮时保健成分查尔酮、海藻多糖的溶出率,又能降低饮品的价格。
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明日叶的选摘及预处理:
选取新鲜明日叶并保留0.5-1cm叶柄,作为制茶原料;
b、冰冻开骨:
将步骤a选取的明日叶在-10℃~-12℃快速冰冻1~3小时,冰冻致孔;
c、冰浸保绿:
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控制水温在16℃以下开冰5min;
d、脱水定湿:
在常温下将已化冰的明日叶离心脱水,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
e、喷酶开链:
将表面吸附水≤2%的明日叶装入带内叶片的旋转机,边旋转边喷雾食品级酶剂,以使所述食品级酶剂润湿到明日叶两面,25-45℃堆积0.5-2h,晾干,所述明日叶与食品级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01~0.1;
f、高温灭活:
将步骤e中晾干的明日叶叶片通过筒式连续杀青机,烘去表面水分,并将酶剂灭活;
g、揉捻造型、烘干定型、烘炒提香:
将步骤f灭活的明日叶叶片上揉捻或轧捻机上造型,于130-140℃烘干定型,于155-160℃
烘炒提香;
h、降温陈化:
将步骤g烘焙提香后的明日叶叶片,冷却至45-50℃,舒展陈化20-50min;
i、纯藻膨化:
将可食用鲜海藻洗净泥沙,切成细条,处理成含水分12-16%的干丝或直接选用干净的含水分12-16%的干海藻,用膨化机在130-210℃膨化、切断成膨化条,降温至45-50℃;
j、茶藻共混:
将步骤i所得膨化条和已降温陈化的明日叶在共混机中共混15min;所述膨化条与降温陈化后的明日叶的质量百分比为1-51%:1;
k、二次烘焙出香;
将步骤j茶藻共混所得后的藻茶混料上旋转焙烘机,二次烘焙出香,在温度165-170℃时烘焙2-3min。
l、冷却包装:
将二次烘焙出香的茶藻混料冷却至40-45℃,趁热包装在铝箔袋中密封保存;
m、陈化均香:
将密封保存的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陈化、匀香3-7天;
n、检验定标:
将已陈化、匀香的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取样,测定达标后定为合格产品,即得海藻明日叶茶。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摘明日叶叶子时保留0.5-1cm叶柄,既方便采摘,而且叶片不易破碎,叶中查尔酮不易流失,有利于揉捻赋形,得到均匀的茶形。
上述技术方案“冰冻开骨”步骤中,冰冻不仅使叶内生物酶灭活,保持查尔酮等活性成分稳定性,而且使细胞、脉络中的水分冻结膨胀,组织变得疏松,为查尔酮溶出创造条件。经过实验证明,经过冰冻的明日叶茶,比直接制茶的工艺,查尔酮溶出率提高17-21%。
上述技术方案“冰浸保绿”步骤中,水温在16℃以下,既减少了查尔酮的溶出,又能将产生涩味的草酸等小分子溶出,而且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开冰,能确保叶绿素不会被氧化,能保持天然的绿色,有显著的保色作用;而将明日叶叶子直接倒入自来水中,叶子很快被自来水中的氯气等消毒剂氧化,绿色转变为黄褐色,查尔酮被氧化,使茶的品质大大下降。
上述技术方案“脱水定湿”步骤中,当明日叶叶子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时,最容易让酶剂均匀涂覆,酶剂不流失,能让酶剂发挥最大效能。当吸附水>2%时,容易在设备内产生积液,酶剂流失,明日叶叶子表面的酶剂不均匀、浓度得不到保证,酶处理效果差。
上述技术方案“喷酶开链”步骤中,复合酶剂能有效打开明日叶叶子包覆查尔酮的果胶层,部分破坏细胞壁,以钙离子为链点的果胶网络开链,当用85℃以上水冲泡时,查尔酮、有机锗、活性钙以及其他营养成分能有效增大溶出量。其中,经过“冰冻开骨”和“喷酶开链”的明日叶茶,比直接制茶的查尔酮溶出量增加2-3倍,有效利用了宝贵的查尔酮资源,显著增加了查尔酮的保健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明日叶茶用水冲泡时,查尔酮溶出的技术难度在于即使水温达到100℃,查尔酮溶出量仍达不到实际含量的30%。原因在于三个方面:(1)明日叶叶子表面是含有蜡质的果胶防水功能层,它由果胶质大分子链通过钙离子螯合形成网状防护层,叶子中的查尔酮、有机锗、活性钙以及其他营养成分都被其包覆其中,其非亲水性使得查尔酮溶出率很低;(2)明日叶叶子主要由果胶层、纤维素、半木质素、水等组成,查尔酮、叶绿素等细胞液营养成分保存在含有它们组成的细胞壁内,结构紧密,也使得查尔酮等营养成分溶出率很低;(3)查尔酮是一种含有二苯基乙烯酮特殊结构的衍生物,虽然苯环上含有羟基,但分子量较大、极性较小,水溶性较差。所以,尽管明日叶是目前已发现的查尔酮含量最高的天然药食两用植物,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制约,用明日叶叶子直接制茶,有效成分查尔酮溶出量不会超过其实际含量的30%,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浪费,保健作用效果不佳。
针对上述原因,本发明采用“冰冻开骨”工艺是为了让维管束中的水分冻结膨胀,使叶片结构变得疏松,查尔酮溶出率比用明日叶叶子直接制茶提高了17-21%,,可以达到45%左右。同时,疏松的结构也有利于下步工艺中的酶水解反应。经过“喷酶开链”工艺,酶剂选择性水解掉部分果胶质和纤维素大分子链,叶片的网状保护层被部分破坏,更容易让水分子浸润叶片细胞及其查尔酮分子,当水温达到或者超过85℃,查尔酮溶出率可以达到或者超过实际含量的95%,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宝贵药用资源。同时明日叶中的另一特有保健成分——有机锗,也像查尔酮一样,显著提高了溶出率,提高了保健效果。
进一步优化,通过钙离子螯合形成的果胶网状防护层的水解,钙离子溶出率也得到增加,来自明日叶的这一天然生物钙更有利于吸收,有利于人体补钙。
上述技术方案中,“灭活”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相对于加碱剂碳酸钠、80℃提温酶灭活传统工艺,200-220℃筒式连续高温灭活工艺,只需要7s,时间超短,没有碱剂碳酸钠污染,也就免除了水洗工艺,避免了查尔酮的损失。同时,“秒高温技术”也节省了晾晒需要的大量时间和二次污染问题以及摊晒占用较大场地问题。“秒高温技术”也能有效避免焦茶、糊茶、查尔酮氧化、焦糊气味导致饮用引起的口感不适弊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揉捻造型”、“烘干定型”、“烘炒提香”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经揉捻造型后转移至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130-140℃烘干定型。进一步优化,提高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的温度至155-160℃,明日叶中的芳香成分溢于表面,形成明日叶香气。
上述技术方案中,“降温陈化”、“二次烘焙出香”的独特技术效果是,经过在空气中降温,让明日叶接触氧气、水分,香气成分润湿、扩散、凝结于叶片,并使叶片舒展。再经过升温10℃左右,至165-170℃,短时间(2-3min)二次高温烘焙炒制,既避免了一次炒制工艺中高温烤焦,饮用时焦气刺喉的弊病,又将分子量较大的香气成分烤制出来,使香气更加浓郁。同时短暂的高温也避免了查尔酮高温下结构的变化,保持查尔酮的活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经过“烘炒提香”、“二次烘焙出香”工艺后,虽然克服了一次高温烘焙炒制温度过高造成明日叶茶焦气刺喉、饮用口感不适的弊病,但仍然存在茶叶在炉内受热不均,品质不一,香气不匀、不幽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本发明增加了“冷却大包装”、“陈化均香”3-7天的工艺工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纯藻膨化”的独特技术效果是,通过膨化的海藻,其药用成分,以海藻多糖计,膨化海藻比普通海藻开水溶出率显著提高2-3倍。实验结果参见表1、表2。
表1非膨化海藻与在不同温度下膨化海藻的多糖开水溶出量
Figure BDA0002563550970000071
表2不同膨化海藻和不同膨化方式的样品的海藻多糖开水溶出量
Figure BDA0002563550970000072
海藻因含有分子量小于300的胺、醛、酮、烃、醇、酸等挥发性小分子,而有腥臭味。水洗、蒸煮、酸洗、碱洗,还有气味掩盖法都不能有效除去腥臭气味,还会带来污染和营养成分的流失。“纯藻膨化”的独特技术效果是,高于130℃的膨化温度和挤压后瞬间释压,不但可以有效除去腥臭气,而且可以产生令人愉悦的焦香气。
“纯藻膨化”的独特技术效果是,膨化使得海藻体积增大20-50倍,并且产生蜂窝状多孔结构,表面积的增大,在热水浸润下,多糖等营养物质溶出量显著提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茶藻共混”的独特技术效果是,采用已膨化的海藻与明日叶半成品共混,既避免了在前期工序加入对海藻本香、药用活性成分的影响,又能通过下步工序的“二次烘焙出香”,165-170℃、短时间受热后,海藻膨化条的焦香气与明日叶的清香气拼混,浑然一体,彻底消除海藻腥臭气味。再通过最后的“陈化均香”工序,使藻、茶香气慢慢滋润明日叶,对明日叶的香气达到更好地修饰扶正作用,口感和嗅觉等感官感觉更好。另一方面,海藻经过短时间165-170℃的高温,杀灭了微生物,克服了易霉变的缺陷。另外,海藻含有丰富的藻多糖,冲饮时溶出的藻多糖甘味可以修正明日叶查尔酮的苦涩味,饮用更加愉悦心情,有利身心健康。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步骤a中,选摘喷灌次日6-10时在滨海地区种植、以山泉水浇灌的明日叶,并且15-29天生长期的叶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选择采摘”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明日叶古代称谓滨海当归,顾名思义,明日叶适合在气候湿润、气温凉爽的滨海地区生长,只有在滨海地区种植的明日叶才是正品,以山泉水浇灌、不使化肥、农药的有机明日叶其品质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本发明只选择性地采用新鲜的在滨海地区种植、以山泉水浇灌、新叶生长期为15-29天的有机明日叶叶子作为制茶原料;
进一步优化,明日叶当天喷灌,次日6-10时采摘。经过大量实验分析,喷灌不仅洗去叶片尘土,免却洗涤工序、节约用水,而且经过一夜的湿润环境下的生长,至次日6-10时查尔酮含量达到高峰(参见表3)。
表3不同时段明日叶叶子所含查尔酮含量(mg/100g)变化
时间段(点) 4-6 6-8 8-10 10-12 12-14 14-16 16-18 18-20
查尔酮含量 1270 1680 1660 1430 1220 1260 1350 128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步骤e中,食品级酶剂为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优选的,步骤f中,将晾干的明日叶叶片5-7s通过200-220℃筒式连续杀青机。
优选的,步骤g中,烘干定型5min,烘炒提香5-8min。
优选的,检验合格的标准是查尔酮溶出量≥8mg查尔酮/g茶、海藻多糖溶出量≥40mg/g膨化海藻。
本发明提出的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先将明日叶和海藻分别用特殊工艺预处理,再将两者通过自动机械混合、按茶工艺将其合二为一,该制备工艺机械化程度高,有利于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膨化的海藻多糖的焦香气浓郁,不仅改良明日叶的香气,也能兼备明日叶和海藻的协同保健作用。最大优点是既能有效提高明日叶茶冲饮时保健成分查尔酮、海藻多糖的溶出率,又能降低饮品的价格。
本发明所制得的海藻明日叶茶的查尔酮的溶出量≥8mg查尔酮/g茶,有机锗、活性钙溶出率也明显提高,海藻多糖溶出量≥40mg/g膨化海藻,有利于充分利用药用活性成分,提升保健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为了使本发明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选择采摘:喷灌次日6-10时选择采摘在滨海地区种植、以山泉水浇灌的明日叶,并且22天生长期的叶片,保留0.5cm叶柄,作为制茶原料;
(2)冰冻开骨:将新鲜明日叶在-10℃快速冰冻1小时;
(3)冰浸保绿: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开冰5min,水温在16℃以下;
(4)脱水定湿:在常温下将已化冰的明日叶离心脱水,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为止;
(5)喷酶开链:将表面吸附水≤2%的明日叶装入带内叶片的旋转机,按叶、酶质量百分比1:0:0.1。边旋转边喷雾食品级酶剂(食品级,含果胶酶≥85u/mL+纤维素酶≥45u/mL)10min,使酶剂润湿到叶片两面,出料后30℃堆积1h,通风晾干至表面不见水滴;
(6)高温灭活:将晾干的明日叶叶片5s通过220℃筒式连续杀青机,烘去表面水分,并将酶剂灭活;
(7)揉捻造型:将高温灭活的明日叶叶片上揉捻机上造型;
(8)烘干定型: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130℃,5min,烘干定型;
(9)烘炒提香: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高温烘焙提香,160℃,5min;
(10)降温陈化:将高温烘焙提香后的明日叶叶片,冷却至45℃,舒展陈化30min;
(11)纯藻膨化:将鲜海带洗净泥沙,切成细条,在竹篦上自然晒干,至含水分14%的干丝,接着用自动膨化机180℃挤压膨化、切断成Φ3mm×8mm的膨化条,降温至45℃;
(12)茶藻共混:把45℃海带膨化长条和已降温陈化至45℃的明日叶茶在共混机中共混15min;海带膨化条添加比例为茶的质量百分比20%;
(13)二次烘焙出香:将茶藻共混后的茶藻混料上旋转焙烘机,二次高温烘焙出香,170℃,2min;
(14)冷却大包装:将二次烘焙出香的茶藻混料冷却至40℃,趁热包装在大铝箔袋中密封保存;
(15)陈化均香:将密封保存的大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陈化、匀香5天。
(16)检验定标:将已陈化、匀香的大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取样,测定查尔酮溶出量,达标后,定为合格产品;
(17)分装:将已检验合格的大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按市场需求分装成各种规格。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海带在自动烘干机中烘干至含水量为12%,用膨化机在130℃膨化、切断成Φ2mm×10mm的膨化条,降温至50℃。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51%;12-16%的干丝,接着用膨化机在130-210℃膨化、切断成Φ2mm×6-10mm的膨化长条,降温至45-50℃。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海带在自动烘干机中烘干至含水量为16%,用膨化机在210℃膨化、切断成Φ3mm×6mm的膨化条,降温至50℃;
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45%。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选用含水量为15%的干海带,用膨化机在150℃膨化、切断成Φ2mm×6mm的膨化条,降温至47℃;
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35%。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选用含水量为13%的干海带丝,在微波膨化机上膨化,降温至47℃;
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10%。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选用含水量为13%的干海带片,在微波膨化机上膨化,降温至46℃;
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5%。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添加比例为茶的百分质量比1%。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紫菜。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龙须菜。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裙带菜。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羊栖菜。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马尾藻。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石花菜。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质量分数为1:1的膨化海带和膨化马尾藻。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膨化海带替换为膨化海带、膨化裙带菜、膨化石花菜三者混合物,三者混合物的比例,占茶质量百分数分数分别为10%、5%、5%。
实施例16:
(1)选择采摘:喷灌次日6-10时选择采摘在滨海地区种植、以山泉水浇灌的的明日叶,并且15天生长期的叶片,保留1cm叶柄,作为制茶原料;
(2)冰冻开骨:将新鲜明日叶在-12℃快速冰冻1小时;
(3)冰浸保绿: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开冰5min,水温在16℃以下;
(4)脱水定湿:在常温下将已化冰的明日叶离心脱水,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为止;
(5)喷酶开链:将表面吸附水≤2%的明日叶装入带内叶片的旋转机,按叶、酶质量百分比1:0:0.01;边旋转边喷雾食品级酶剂(食品级,含果胶酶≥85u/mL+纤维素酶≥45u/mL)10min,使酶剂润湿到叶片两面,出料后25℃堆积2h,通风晾干至表面不见水滴;
(6)高温灭活:将晾干的明日叶叶片7s通过200-220℃筒式连续杀青机,烘去表面水分,并将酶剂灭活。
(7)揉捻造型:将高温灭活的明日叶叶片上揉捻机上造型;
(8)烘干定型: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135℃,5min,烘干定型;
(9)烘炒提香: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高温烘焙提香,155℃,8min。
(10)降温陈化:将高温烘焙提香后的明日叶叶片,冷却至50℃,舒展陈化20min;
(11)纯藻膨化:将鲜海带洗净泥沙,切成细条,在竹篦上自然晒干,至含水分15%的干丝,接着用自动膨化机200℃挤压膨化、切断成Φ3mm×8mm的膨化条,降温至45℃。
(12)茶藻共混:把45℃海带膨化条和已降温陈化至45℃的明日叶茶在共混机中共混15min;海带膨化条添加比例为茶的质量百分比7%;
(13)二次烘焙出香:将茶藻共混后的茶藻混料上旋转焙烘机,二次高温烘焙出香,165℃,3min;
(14)冷却大包装:将二次烘焙出香的茶藻混料冷却至45℃,趁热包装在大铝箔袋中密封保存;
(15)陈化均香:将密封保存的大铝箔袋明日叶茶陈化、匀香3天;
(16)检验定标:将已陈化、匀香的大铝箔袋明日叶茶取样,测定查尔酮溶出量,达标后,定为合格产品;
(17)分装:将已检验合格的大铝箔袋明日叶茶按市场需求分装成各种规格。
实施例17:
(1)选择采摘:喷灌次日6-10时选择采摘在滨海地区种植、以山泉水浇灌的的明日叶,并且29天生长期的叶片,保留0.7cm叶柄,作为制茶原料;
(2)冰冻开骨:将新鲜明日叶在-11℃快速冰冻1小时;
(3)冰浸保绿: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开冰5min,水温在16℃以下;
(4)脱水定湿:在常温下将已化冰的明日叶离心脱水,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为止;
(5)喷酶开链:将表面吸附水≤2%的明日叶装入带内叶片的旋转机,按叶、酶质量百分比1:0:0.05;边旋转边喷雾食品级酶剂(食品级,含果胶酶≥85u/mL+纤维素酶≥45u/mL)10min,使酶剂润湿到叶片两面,出料后45℃堆积0.5h,通风晾干至表面不见水滴;
(6)高温灭活:将晾干的明日叶叶片6s通过210℃筒式连续杀青机,烘去表面水分,并将酶剂灭活;
(7)揉捻造型:将高温灭活的明日叶叶片上揉捻机上造型;
(8)烘干定型: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135℃,5min,烘干定型;
(9)烘炒提香:上带内叶片旋转焙烘机,高温烘焙提香,157℃,6min;
(10)降温陈化:将高温烘焙提香后的明日叶叶片,冷却至47℃,舒展陈化40min;
(11)纯藻膨化:将鲜海带洗净泥沙,切成细条,在竹篦上自然晒干,至含水分15%的干丝,接着用自动膨化机190℃挤压膨化、切断成Φ3mm×8mm的膨化条,降温至45℃;
(12)茶藻共混:把45℃海带膨化条和已降温陈化至45℃的明日叶茶在共混机中共混15min;海带膨化条添加比例为茶的质量百分比12%;
(13)二次烘焙出香:将茶藻共混后的茶藻混料上旋转焙烘机,二次高温烘焙出香,167℃,2.5min。
(14)冷却大包装:将二次烘焙出香的海藻明日叶冷却至43℃,趁热包装在大铝箔袋中密封保存;
(15)陈化均香:将密封保存的大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陈化、匀香7天;
(16)检验定标:将已陈化、匀香的大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取样,测定查尔酮溶出量,达标后,定为合格产品;
(17)分装:将已检验合格的大铝箔袋明日叶茶按市场需求分装成各种规格。
对比例1:
(1)采集生长期为35天的新鲜明日叶不带叶柄的叶子清洗干净后摊晾8小时,并在明日叶色泽出现差异时进行翻堆,每2小时翻堆一次;
(2)将晾晒变色的明日叶用60℃水漂洗后切割成小片,60℃热风烘干18分钟;
(3)将烘干萎调的叶子用揉捻机揉捻,并在揉捻过程中喷洒当酶活力为5000单位的果胶酶,按每100g新鲜明日叶喷洒0.05g酶,发酵时间6小时,当明日叶叶片颜色明显变暗,并产生明显焦糖香气时为发酵终点;
(4)将发酵料放入滚筒中115℃烘干50分钟,使发酵料的含水量达到25%,然后摊凉至室温,使叶片回潮;
(5)将发酵料在80℃烘干5小时,摊叶厚度4cm,过程中翻拌10次,使发酵料的含水量降到5%即可;
(6)筛分后的上述发酵料即为成品明日叶发酵茶。
对比例2:
(1)采集新鲜明日叶的叶和茎清洗干净;
(2)将上述明日叶的叶和茎在避光通风处晾晒20小时,当水分蒸发失去20%后,将叶子剪成7cm2小片状;
(3)将成7cm2小片状叶子置于不锈钢金属盘内的金属网上;
(4)将上述置有叶子的不锈钢金属盘置于温度为65℃的烤箱内连续烘烤300分钟;
(5)在开始烘烤的前150分钟,每烘烤50分钟,从烤箱内取出金属盘并用手搓压盘内叶一次,使之逐步形成不规则扭曲的条状,即为明日叶初茶;
(6)将95%的明日叶初茶和5%的茉莉花置于温度为150℃的烤箱内烘炒40分钟,当产生轻微焦香味时取出并自然降温,即为成品茶。
实施例1-17是本发明新工艺,对比例1是单酶传统发酵制茶工艺,对比例2是传统炒青制茶工艺,经过测定,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在查尔酮、锗、钙、菌多糖四个药用指标的比较如下表4:
表4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明日叶茶查尔酮、锗、钙、菌多糖溶出量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563550970000131
Figure BDA0002563550970000141
实验方法如下:
1、测试液制备:
(1)试样准备:分别称取实施例1与实施例2样品各10g。
(2)将10g明日叶茶样品置于带有滤网的茶壶中,用刚刚沸开的水冲泡5次,每次浸泡5min。共集液1000mL作为测试液。
2、查尔酮溶出量测定:
查尔酮溶出量测定(芦丁标样-分光光度法):(1)用纯芦丁作为标准样,最大吸收波长为500nm,绘制标准曲线;(2)显色:取查尔酮测试液,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标准法,让查尔酮在500nm处显色。(3)比色:在500nm下,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显色样品的吸光度;(计算):将显色样品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对照,读出对应的查尔浓度,最后根据取样质量、稀释倍数,折算成每g明日叶茶所含查尔酮的mg量。
3、有机锗含量测定: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GB/T5009.151-2003,食品中锗的测定)测定;
4、活性钙含量测定:采用改良EDTA法(EDTA法:GB/T 5009.92--2003食品中钙的测定),即调pH12-13,以钙紫红素为指示剂,,EDTD标准溶液络合滴定水溶性钙(参见:王红,赖怀丹.活性钙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J].广东药学,1994(1,2):26-27)。
5、海藻多糖含量测定:分别将10g海藻样品、海藻膨化条置于带有滤网的茶壶中,用刚刚沸开的水冲泡5次,每次浸泡5min。共集液1000mL作为测试液。
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在490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最后换算成海藻多糖开水溶出量(mg/10g样品)。参考文献:张忠山.海带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正确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80。
6、降糖效果试验及方法
实施例:为了验证海藻明日叶茶的降糖效果,选择实施例1、对比例2作为试验茶。试验分组:血糖≥8.0mmol/L的志愿者100名,抽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人:A组试用实施例1;B组试用实施例19。试验用量:3g茶/天。饮用方法:用≥90℃沸水冲泡,每次冲泡5分钟。每天从早饭后30分钟后开始当茶水饮用,睡觉前1小时停止饮用。每天饮用茶水量≥1.5升。效果评价:连续饮用6个月,测定空腹血糖≤6.5mmol/L为显著有效降糖,显著有效降糖者占每组总人数的百分比为显著有效率。测定结果如表5:
表5降糖试验结果
组别 总人数(人) 显著有效降糖人数(人) 显著有效率(%)
A组 50 46 92
B组 50 19 38
由表5结果可以看出,连续饮用6个月,3g茶/天用量,海藻明日叶茶的降糖显著有效率达到92%,比传统明日叶炒青茶高出5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任何等同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由膨化海藻与降温陈化后的明日叶按质量百分比为(1-51%):1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由膨化海藻与降温陈化后的明日叶按质量百分比为1%:1、5%:1、10%:1、20%:1中任一比例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陈化后的明日叶,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明日叶的选摘及预处理:
选取新鲜明日叶并保留0.5-1cm叶柄,作为制茶原料;
b、冰冻开骨:
将步骤a选取的明日叶在-10℃~-12℃快速冰冻1~3小时,冰冻致孔;
c、冰浸保绿:
将冰冻致孔的明日叶片倒入山泉水中,控制水温在16℃以下开冰5min;
d、脱水定湿:
在常温下将已化冰的明日叶离心脱水,表面吸附水≤2%,不流滴;
e、喷酶开链:
将表面吸附水≤2%的明日叶装入带内叶片的旋转机,边旋转边喷雾食品级酶剂,以使所述食品级酶剂润湿到明日叶两面,25-45℃堆积0.5-2h,晾干,所述明日叶与食品级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01~0.1;
f、高温灭活:
将步骤e中晾干的明日叶叶片通过筒式连续杀青机,烘去表面水分,并将酶剂灭活;
g、揉捻造型、烘干定型、烘炒提香:
将步骤f灭活的明日叶叶片上揉捻或轧捻机上造型,于130-140℃烘干定型,于155-160℃烘炒提香;
h、降温陈化:
将步骤g烘焙提香后的明日叶叶片,冷却至45-50℃,舒展陈化20-50min,即得降温陈化的明日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膨化海藻,其制作方法为:将可食用鲜海藻洗净泥沙,切成细条,处理成含水分12-16%的干丝或直接选用干净的含水分12-16%的干海藻,用膨化机在130-210℃膨化、切断成膨化条,降温至45-5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茶藻共混:
将膨化海藻和降温陈化的明日叶在共混机中共混15min;
2)二次烘焙出香;
将茶藻共混所得后的藻茶混料上旋转焙烘机,二次烘焙出香,在温度165-170℃时烘焙2-3min。
3)冷却包装:
将二次烘焙出香的茶藻混料冷却至40-45℃,趁热包装在铝箔袋中密封保存;
4)陈化均香:
将密封保存的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陈化、匀香3-7天;
5)检验定标:
将已陈化、匀香的铝箔袋海藻明日叶茶取样,测定达标后定为合格产品,即得海藻明日叶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为褐藻、红藻、绿藻、蓝藻、可食用的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食品级酶剂为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将晾干的明日叶叶片5-7s通过200-220℃筒式连续杀青机。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步骤g中,烘干定型5min,烘炒提香5-8min。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藻明日叶茶,其特征在于:检验合格的标准是查尔酮溶出量≥8mg查尔酮/g茶、海藻多糖溶出量≥40mg/g膨化海藻。
CN202010615304.4A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7720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5304.4A CN111772013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99720.5A CN107279409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N202010615304.4A CN111772013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99720.5A Division CN107279409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2013A true CN111772013A (zh) 2020-10-16
CN111772013B CN111772013B (zh) 2023-03-10

Family

ID=6010696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7186.7A Pending CN111557360A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提高明日叶中查尔酮、有机锗、活性钙溶出率的方法
CN202010615304.4A Active CN111772013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710699720.5A Active CN107279409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7186.7A Pending CN111557360A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提高明日叶中查尔酮、有机锗、活性钙溶出率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99720.5A Active CN107279409B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155736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1903A (zh) * 2018-12-19 2019-04-12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海苔及保持海苔脆度的制备方法
CN113321680A (zh) * 2021-04-28 2021-08-31 潘惟谦 一种从明日叶中有效提取有机锗、生物硒、查尔酮的生产工艺
CN114271423B (zh) * 2021-12-31 2023-09-26 温州大学 一种海藻糖纤复合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4113A (zh) * 2013-11-22 2014-02-12 青岛海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N103719305A (zh) * 2013-12-23 2014-04-16 青岛海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烤制明日叶茶的工艺方法
CN104171178A (zh) * 2014-07-18 2014-12-03 上海交通大学 明日叶发酵茶的制作工艺
CN104431202A (zh) * 2014-12-26 2015-03-25 马汉喜 明日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71949A (ja) * 2007-07-18 2009-08-06 Takara Bio Inc 明日葉茶
CN101658226B (zh) * 2009-09-18 2012-11-21 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明日叶茶的生产工艺
CN103404618B (zh) * 2013-06-19 2016-01-20 句容市蓝天茶叶专业合作社 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3349097A (zh) * 2013-07-18 2013-10-16 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新式加工方法
CN103783174B (zh) * 2014-01-16 2016-01-20 华南农业大学 冷溶型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2655A (zh) * 2015-12-24 2017-07-04 青岛顺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营养海藻茶
CN106857895B (zh) * 2017-01-13 2020-09-22 信阳农林学院 红茶加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4113A (zh) * 2013-11-22 2014-02-12 青岛海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N103719305A (zh) * 2013-12-23 2014-04-16 青岛海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烤制明日叶茶的工艺方法
CN104171178A (zh) * 2014-07-18 2014-12-03 上海交通大学 明日叶发酵茶的制作工艺
CN104431202A (zh) * 2014-12-26 2015-03-25 马汉喜 明日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9409A (zh) 2017-10-24
CN107279409B (zh) 2020-06-26
CN111557360A (zh) 2020-08-21
CN111772013B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4585380B (zh) 老叶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5341244B (zh) 系列忧遁草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53363B (zh) 一种桑叶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KR101931359B1 (ko) 새싹보리 분말과 나노콜라겐을 이용한 젤리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젤리
CN103652252B (zh) 一种鲜花梅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10233A (zh) 一种桑茶的生产工艺
CN107279409B (zh)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N106617047B (zh) 一种桑椹酵素及其生产工艺
CN112715702A (zh) 一种肉桂树鲜叶加工桂味红茶的方法
CN103976048B (zh) 一种涮青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960411B (zh) 一种半发酵型牡丹嫩芽茶的制备方法
KR101297610B1 (ko) 석이버섯 발효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석이버섯 발효주
CN112273493A (zh) 桑叶黑茶的制作方法
CN108850330B (zh) 黄秋葵枇杷叶复合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7279411B (zh) 一种明日叶绿茶的制备工艺
CN107279408B (zh) 一种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KR102366870B1 (ko) 익모초 식혜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7279410B (zh) 一种桦树茸明日叶茶的制备工艺
CN111772025A (zh) 一种纯天然刺梨果脯及其制作方法
CN112970873A (zh) 一种杜鹃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5941645A (zh) 一种纯天然情人果叶豆腐的制作方法
CN112369563A (zh) 一种大麦苗粉青团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43532A (zh) 一种新型牛蒡茶制备工艺
CN105146434A (zh) 一种乳酸雪里蕻的窖藏生产加工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308, Ningxia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266022

Patentee after: QINGDAO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No.308 Ningxia road, Shibei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6022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