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8061A - 双轴取向叠层膜 - Google Patents

双轴取向叠层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8061A
CN111448061A CN201880079442.6A CN201880079442A CN111448061A CN 111448061 A CN111448061 A CN 111448061A CN 201880079442 A CN201880079442 A CN 201880079442A CN 111448061 A CN111448061 A CN 1114480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biaxially oriented
particles
laminat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94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8061B (zh
Inventor
有家隆文
野田纮志
早野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448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8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8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8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4Acids; Salts thereof
    • C08K3/26Carbonates; Bi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32B2307/518Oriented bi-axial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4Acids; Salts thereof
    • C08K3/26Carbonates; Bicarbonates
    • C08K2003/265Calcium, strontium or barium carbon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取向叠层膜,是在B层的至少一面具有A层的叠层膜,上述B层是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上述A层是厚度为0.5μm以上且2μm以下的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且含有非活性粒子的层,该叠层膜满足特定要件。由此所述双轴取向叠层膜在不损害透明性的情况下,抑制由制膜时的伤、和表面加工中的伤引起的成品率降低。

Description

双轴取向叠层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伤少,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膜的透明性、和热变形抑制优异的双轴取向叠层膜。
背景技术
聚酯膜的透明性、尺寸稳定性、机械特性、耐热性、电特性等优异,在各种领域中被使用。特别是近年来,作为用于触摸面板、电子纸等的透明导电性叠层体的基材、其表面保护膜使用的情况增加。
在上述用途中使用聚酯膜的情况下,要求高的透明性(光线透射率)、和没有伤/缺陷等表面缺陷。例如,关于触摸面板的透明电极所使用的基材膜,通过对其实施硬涂层加工,设置透明导电层而制成透明电极,将其作为触摸面板模块并入到液晶显示装置等而使用。触摸面板由于通过透明电极而辨认液晶显示,因此为了获得具有鲜明的显示的触摸面板,对触摸面板的透明电极所使用的基材膜要求高透明且没有表面缺陷。一般而言表面缺陷少的膜,通过使膜表面的滑动性增加,从而使膜表面的伤/缺陷减少。为了使膜的滑动性增加,需要在膜中添加粒子,但粒子添加会促进透明性的降低,因此使高透明性与表面缺陷的降低兼有非常困难(专利文献1)。
此外,在触摸面板用的透明电极的制造工序中,形成了由ITO(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形成的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电性膜经过退火处理、ITO的结晶化工序、抗蚀剂的印刷工序、磨边处理工序等多个加热工序、药液处理的工序(专利文献2)。在这些处理工序中,具有残存于聚酯膜或通过热分解等产生的低分子量物(低聚物)在表面析出而聚酯膜外观泛白、由向ITO的转印引起的成品率降低、工序的污染、增加洗涤等多余工序而使制品的生产性大幅降低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降低ITO的电阻,上述ITO的热处理时温度的高温化、长时间化进展,要求更高的耐热变形性,搭载了静电容量型触摸面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导电电路的致密化和对外观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进一步抑制膜表面的低聚物析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6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424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使由伤引起的表面缺陷减少,已知使膜为3层构成,仅在其表面添加粒子,提升表面的滑动性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在表层添加4~12μm的粒子,来抑制伤的降低,但具有雾度大的课题。为了使膜表面的滑动性增加,需要添加平均粒径大的粒子,但在膜中添加粒子的情况下,在将膜拉伸时,以粒子作为起点而形成空隙,因此具有膜内部的雾度增加,可见性降低的课题。通常,膜的雾度(以下,称为总雾度)分类为由膜表面的散射引起的雾度(以下,表面雾度)、和由膜内部的散射引起的雾度(以下,内部雾度),但其中内部雾度在硬涂层等的表面加工后也有影响,因此在形成了触摸面板时具有可见性降低的课题。
此外,一般而言已知低聚物在加热时,在膜内部的微小空间移动,向表面移动,结晶化而析出,因此由粒子添加引起的空隙的增加成为促进加热工序时的雾度增加的一个原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制成具有特定构成的膜,则可以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通过以下而获得。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为以下。
[1]一种双轴取向叠层膜,是在B层的至少一面具有A层的叠层膜,上述B层是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上述A层是厚度为0.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且含有非活性粒子的层,该叠层膜满足以下(1)~(3)的要件。
(1)内部雾度为0.5%以下。
(2)A层的、与B层相接的面的相反面的A层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SRz为250nm以上。
(3)150℃热处理3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为2.0%以下。
[2]根据[1]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150℃处理18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为2.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其总雾度为3%以下。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B层的冷结晶温度(Tcc)为150℃以上且小于16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B层的环状三聚体的含量为0.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在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8~2.0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在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1μm~0.5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上述非活性粒子包含碳酸钙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上述非活性粒子包含有机粒子,上述有机粒子包含苯乙烯成分。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其总雾度与内部雾度之差为0.8%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A层处于至少一个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为0.01~0.5质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在不损害透明性的情况下,抑制由制膜时的伤、和表面加工中的伤引起的成品率降低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因此,本发明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可以作为透明导电性叠层体的基材膜、保护膜而适合地利用,本发明的工业价值高。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双轴取向叠层膜的方式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所谓“膜”,以2维的结构物例如包含片、板、和膜等的含义使用。
本发明的叠层膜需要为在B层的至少一面具有A层的叠层膜,上述B层是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上述A层是厚度为0.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且含有非活性粒子的层。在A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的情况下,为了使膜表面形成突起,需要添加2μm以上的粒子,在添加了那样的粒子的情况下,导致内部雾度的增加,因此不优选。另一方面,为了使膜表面的滑动性提高,优选添加大量粒子。然而,在获得双轴取向膜的情况下,经过使膜取向的工序(通常,拉伸工序),但为了使膜表面形成突起而添加的粒子在拉伸工序中不能追随构成膜的树脂的拉伸,结果,在粒子的周围产生空隙。这里产生的空隙除了粒子以外也使膜的内部雾度上升。因此,在使添加了大量粒子的膜双轴取向的情况下,不仅发生由粒子引起的内部雾度的上升,而且由在粒子的周围产生的空隙也引起内部雾度的上升。
对于这样的现象,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可知,即使添加了大量粒子,在添加粒子的层位于膜的表层,并且其厚度薄的情况下,空隙也不易形成,内部雾度不易上升。获得该现象的理由目前不清楚,但本发明人等如以下那样推定。在使膜取向的工序(通常,拉伸工序)中,与膜内部相比表面暴露于更高温。因此,推定是因为在使膜取向的工序(通常,拉伸工序)中,热塑性树脂的流动性在膜表面更高,因此在拉伸时易于追随。因此,优选A层位于叠层膜的至少一个表层。更优选A层位于两表层。优选A层的层厚度优选为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另一方面,在A层的厚度小于0.5μm的情况下,为了使十点平均粗糙度(SRz)为250nm以上,需要添加0.5μm以上的粒子,但在该情况下在制膜中粒子易于脱落。其结果,具有粒子脱落部分直接成为缺陷的可能性,因此不优选。这里,作为添加于A层的粒子的粒径(r)(μm)与A层的厚度(d)(μm)的关系,如果r/d为0.1以上且2以下,则可以在抑制内部雾度的上升的同时,使膜表面的滑动性良好,因此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内部雾度需要为0.5%以下。内部雾度可以通过在后述测定方法中,将膜浸泡于溶剂,通过JIS-K-7105(1985年)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从而通过消除表面雾度进行测定来求出。总雾度还受光的散射影响,因此根据表面粗糙度而增减,但膜表面往往被表面加工而使用,因此本质上内部雾度更重要。在内部雾度大的情况下,在表面处理后也残留雾度,因此可见性差。因此,内部雾度优选为0.4%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膜需要A层的、与B层相接的面的相反面的A层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SRz为250nm以上。如果A层的SRz为250nm以上,则抑制膜制膜中的伤的产生,成品率提高。进一步,在ITO溅射等工序中,在低压状态(或真空状态)下进行,因此为了抑制输送时的伤,需要更高的滑动性。为了使低压状态下的输送性提高,需要进一步使SRz增加,SRz优选为40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0nm以上。为了使SRz提高,粒子添加层的厚度与粒径的关系变得重要。另一方面,如果使SRz过度增加,则在使用本膜作为ITO基材的情况下,有时透明导电层断线,导电层的功能降低。此外在作为保护膜使用的情况下,有时由于粒子的突起,损伤导电层面使其断线,因此SRz优选为1000nm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需要150℃加热处理30分钟、骤冷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150℃加热30分钟后、与加热前的膜的总雾度的变化量)(ΔHz150℃30分钟)为2.0%以下。一般而言,如果将膜进行加热,则由于树脂所包含的环状三聚体在膜表面析出,从而雾度上升。在ΔHz150℃30分钟超过2.0%的情况下,成为大量环状三聚体在膜表面析出的状态,因此在与其它构件粘合而制成透明导电性叠层体的保护膜的情况下,析出的环状三聚体转印于对方构件的表面,有时使作为制品的品质恶化。此外,如果加热后的总雾度变高,则制成透明电极基板的情况下的可见性、制成透明导电叠层体的保护膜的情况下的检查可见性降低,因此不优选。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
进一步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150℃处理18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150℃加热180分钟后、与加热前的膜的总雾度的变化量)ΔHz150℃180分钟为2.0%以下。也如上述所述那样,近年来透明电极的制作时经过进一步长时间的加热工序,要求更长时间的耐热性。因此,要求更长时间的加热稳定性,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总雾度为1.0%以上且3.0%以下。膜的总雾度为膜制膜后的总雾度值,通过为3.0%以下,从而可以为透明性优异的膜。总雾度值优选为2.5%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总雾度与内部雾度之差为0.8%以上。本发明的叠层膜往往在其表面涂布粘着层、硬涂层而使用。在该情况下,叠层膜的表面被粘着层、硬涂层覆盖,因此依赖于叠层膜的表面粗糙度的膜的表面雾度被消除,因此内部雾度变得更重要。在以往的方法中,如果为了抑制制膜时的伤、和表面加工中的伤,而通过粒子添加来使膜表面形成突起,则不仅表面雾度上升而且内部雾度也上升,因此总雾度必然易于变大。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通过使膜为特定构成而含有粒子,从而使膜表面形成突起而表面雾度上升,但内部雾度不易上升。因此,总雾度与内部雾度之差易于变大。该差越大,则越易于抑制表面的伤产生,并且,在加工后也可以确保透明性。特别是,如果该差为0.8%以上则可以兼有透明性与伤的抑制,因此是优选的。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且2.5%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A层、B层需要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在热塑性树脂中,聚酯树脂的透明性、尺寸稳定性、机械特性、耐热性、电特性等优异,由聚酯树脂形成的聚酯膜可以优选用作例如导电性膜用表面保护膜、和透明导电基材膜用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谓主成分,表示相对于该层整体占50质量%以上的成分。
聚酯树脂为使酯键为主链的主要结合链的高分子的总称,以选自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α,β-双(2-氯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中的至少1种构成成分作为主成分,这些构成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但其中,如果综合地考虑品质、经济性等,则优选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主成分。此外,可以在这些聚酯树脂中进一步共聚一部分、优选20摩尔%以下的其它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
在使用聚酯树脂作为构成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在将该聚酯组合物所包含的碱金属元素的含量设为M1(mol/t),将2价金属元素的含量设为M2(mol/t),将3价金属元素的含量设为M3(mol/t)时,作为M=0.5×(M1)+M2+1.5×(M3)而求出的M(mol/ton)、与磷元素的含量P(mol/ton)的摩尔比(M/P)优选为2.0~5.4的范围。(其中,在式中,M表示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P表示磷元素的每106g聚酯的总摩尔数。)一般而言,来源于磷酸等的磷元素的阴离子具有3价的负电荷,因此认为与1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1:3相互作用,与2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2:3相互作用,与3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1:1相互作用。然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如果基于来源于磷酸等磷化合物的磷元素作为2价的阴离子而与金属元素的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求出(M/P)(即,由磷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1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1:2相互作用,与2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1:1相互作用,与3价的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以3:2相互作用的式子),且M/P为2.0以上,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组合物的熔融时的体积电阻率变低,在膜成型时可以适合使用静电施加浇铸法,可以抑制膜的厚度不匀的发生。此外,如果M/P为5.4以下,则易于抑制熔融时的环状三聚体的再生、催化剂残渣在膜中作为异物而残存,因此可以将膜制膜后的初始总雾度值、加热后的总雾度值抑制得低。关于M/P,进一步优选为2.5~4.5的范围。
本发明的叠层膜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特性粘度(IV)优选为0.55以上且0.75以下。如果特性粘度(IV)为该范围则可以抑制膜的厚度不匀,稳定地制膜。如果特性粘度(IV)低于0.55,则熔融粘度降低,从挤出口到树脂向将树脂熔融冷却的鼓上的着落为止易于发生局部的厚度不匀,如果特性粘度(IV)超过0.75则膜的制膜时的挤出工序中对挤出部位施加压力,易于发生厚度不匀。进一步优选特性粘度(IV)为0.60以上且0.70以下。此外,膜的厚度不匀越少则在膜的长度方向折射率nMD、宽度方向折射率nTD、面垂直方向折射率nZD中,越可以抑制折射率的偏差,易于抑制干涉不均的发生。膜的厚度不匀在膜的长度方向(膜的制膜方向)、宽度方向(与膜的制膜方向垂直的方向)都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B层优选冷结晶温度(Tcc)为150℃以上且小于165℃。所谓冷结晶温度,是指通过后述差示扫描量热测定求出的2ndrun的结晶化峰。在冷结晶温度(Tcc)小于150℃的情况下,膜的加热前的总雾度值(以下,有时称为初始雾度值)与将膜在150℃加热180分钟后的膜的总雾度值之差易于变大,在作为透明导电基材膜、导电性膜用表面保护膜使用的情况下,损害透明性。具体而言,有时使作为将膜在150℃加热18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值之差的ΔHz为2.0%以下变难。这是因为,在膜的加热时热结晶化进行,膜所包含的环状低聚物以多个多聚体存在,该环状低聚物在膜的表面析出从而膜的总雾度值恶化。需要说明的是,环状低聚物由于大部分为环状三聚体,因此在本发明中主要描述为环状三聚体。另一方面,如果冷结晶温度(Tcc)为165℃以上,则有时对膜的加热后的平面性有影响。更优选为150℃以上且160℃以下。
在本发明中冷结晶温度(Tcc)表示将膜样品用电子天平计量10mg,用铝衬垫夹入使用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ト社(株)ロボットDSC-RDC220热差示扫描计进行测定,数据解析使用该社制ディスクセッションSSC/5200,按照JIS-K-7121(1987年)进行而获得的值。作为具体的测定条件,作为以20℃/分钟从25℃升温到300℃,然后骤冷到25℃,再次以20℃/分钟升温到300℃(2ndRun)时的结晶化峰温度(Tcc),以结晶化峰的顶点温度而求出。在观测到多个2ndrun的结晶化峰的情况下,测定通过JIS-K-7122求出的显示最大的峰面积的结晶化峰顶点温度,将其重复3次,将其平均值设为结晶化峰温度(Tcc)。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为了测定作为内层的B层,在削去了表层后进行测定。
作为用于使冷结晶温度(Tcc)为150℃以上且小于165℃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发明中,在作为构成B层的热塑性树脂以聚酯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可举出调整聚酯树脂的平均分子量、粒子含量、环状低聚物含量的方法作为优选的方法。作为平均分子量,虽然有数均分子量、质均分子量,但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可知如果质均分子量小(如果分子链长的聚合物少),则膜的结晶性也易于变高,有冷结晶温度(Tcc)降低的倾向,相反如果质均分子量大(如果分子链长的聚合物多),则膜的结晶性也易于变低,有冷结晶温度(Tcc)上升的倾向。然而,在进行固相聚合的情况下,虽然质均分子量变高,但环状三聚体的量减少,因此也如下述所示,有Tcc易于减少的倾向。
此外,认为根据存在于本发明的聚酯层的粒子、环状三聚体的含量,冷结晶温度(Tcc)也变化。例如,如果粒子含量变多,则粒子成为核而膜的结晶化也进行,因此聚酯树脂的冷结晶温度(Tcc)变低。另一方面认为如果粒子含量变少,则也抑制膜的结晶化,因此有冷结晶温度(Tcc)变高的倾向。关于环状三聚体,在含量少的情况下,阻碍聚合物的分子链的取向结晶的物质变少,因此易于结晶化,有冷结晶温度(Tcc)变低的倾向。另一方面认为如果环状三聚体含量多,则阻碍聚合物的分子链的取向结晶的成分变多,因此不易结晶化,有冷结晶温度(Tcc)变高的倾向。
在膜中以用于膜的制膜工序、后加工的易滑性作为目的而优选在膜中含有粒子,但根据粒子含量,冷结晶温度(Tcc)变动。如果粒子含量变多,则粒子成为核而促进结晶化,因此有冷结晶温度(Tcc)变低的倾向,如果粒子含量变少,则核变少,因此有冷结晶温度(Tcc)变高的倾向。为了加热后的雾度值上升、维持膜的平面性,考虑聚酯树脂的质均分子量、粒子含量而调整冷结晶温度(Tcc)变得重要。为了获得具有规定平均分子量的聚酯树脂,可以采用后述聚合物,特别优选实施固相聚合,来调整分子链。构成本发明的聚酯层的质均分子量为30,000以上且50,000以下,优选为40,000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B层优选环状三聚体的含量为0.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质量%以下。如果环状三聚体的含量为1.00质量%以下,则使作为膜的透明性的指标的初始雾度值为3.0%以下,进一步膜的加热后(150℃加热180分钟后)的雾度值为3.0%以下变得容易。环状三聚体的含量少时在膜成型时、膜加工工序中环状三聚体不易在膜的表面析出,加热后的膜的透明性也易于维持。关于环状三聚体的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发明中为0.01质量%以上。在小于0.01质量%的情况下,使环状三聚体减少的固相聚合花费的时间变为长时间,从而树脂的特性粘度的上升变大,在制成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情况下的特性粘度也变高,熔融挤出时的负荷变大,有时引起膜的厚度不均。如果环状三聚体超过1.0质量%,则有时膜的初始雾度值、加热后的雾度值超过3.0%,与粒子的添加量同样地,在使用了本发明的膜作为透明电极的基材的情况下,有时作为最终的透明电极而可见性降低,在触摸面板等需要高度的可见性的用途中变得不适当。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加热后(150℃加热180分钟后)的雾度值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厚度优选为16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在膜的厚度小于16μm或超过300μm的情况下,有时作为膜而稳定的制造变得困难,特别是,在超过300μm的情况下有时与透明性的兼有变得困难。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厚度更优选为18μm以上且2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在本发明的叠层膜中,如果每1层A层相对于B层的厚度比(A/B)为0.001~0.10,则透明性、伤抑制性变得良好,因此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折射率优选为1.63以上且1.69以下。在折射率小于1.63的情况下,膜的结晶化难以进行等,因此有时耐热变形性不充分,此外,在作为导电性膜用表面保护膜、透明导电基材膜使用时有时得不到充分的机械特性。此外,在折射率超过1.69的情况下,在膜制造工序中的拉伸工序中膜易于发生破裂,有时制造稳定性恶化。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折射率特别优选为1.65以上且1.67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折射率,是指膜长度方向的折射率与膜宽度方向的折射率的平均值。折射率可以以钠D射线(波长589nm)作为光源,使用二碘甲烷作为中间液,通过阿贝折射计进行测定。使折射率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一般可以通过调整拉伸时的拉伸倍率、温度来控制。
本发明的叠层膜只要满足本发明的重要要件,对其膜构成就没有限制,可以举出例如,A层/B层的叠层膜即2种2层叠层膜、A层/B层/A层的叠层膜即2种3层叠层膜、A层/B层/C层的叠层膜即3种3层叠层膜等构成。优选A层位于至少一个表层。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叠层方法没有限制,可以举出例如,采用共挤出法的叠层方法、采用贴合的叠层方法、采用它们的组合的方法等,但从透明性和制造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采用共挤出法。在制成叠层体的情况下,以对各个层赋予不同的功能作为目的,可以为不同的树脂构成。例如,在制成A层/B层/A层的叠层膜即2种3层叠层膜的情况下,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由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B层,为了赋予易滑性,可以举出在A层中添加粒子等方法。
双轴取向膜一般可以通过双轴拉伸法,即,将未拉伸状态的片沿片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各自拉伸2.5~5.0倍左右,然后,实施热处理,使结晶取向完成来获得。此外,作为双轴拉伸法,可以使用逐次双轴拉伸法,也可以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法。可以实施进一步在实施双轴拉伸后再次沿膜长度方向或膜宽度方向实施拉伸的再拉伸法。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叠层膜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的易滑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的微粒、填充剂、抗静电剂、成核剂、交联剂等。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8~2.0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作为达成上述的方法,作为添加于A层的粒子,可举出使用在0.8μm~2.0μm的范围具有数均粒径的粒子。如果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具有极大值的粒径过大,则有时导致内部雾度增加、由制膜中的粒子脱落引起的表面缺陷增加。为了使内部雾度不增加,优选在粒径0.9~1.8μm的范围具有极大值,进一步优选在粒径0.9~1.5μm的范围具有极大值。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1~0.5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作为达成上述的方法,作为添加于A层的粒子,可举出使用在0.1μm~0.5μm的范围具有数均粒径的粒子。可知在使数均粒径为0.5μm以下的粒子包含于具有上述层厚度的表层的情况下,即使拉伸也不易成为空隙,因此可以加入大量粒子。通过大量含有在0.1μm~0.5μm的范围具有数均粒径的小径粒子,粒子可以分散于膜表面整体,从而更不易损伤。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1~0.5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在粒径0.8~2.0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作为达成上述的方法,作为添加于A层的粒子,可举出并用在0.1μm~0.5μm的范围具有数均粒径的粒子、和在0.8μm~2.0μm的范围具有数均粒径的粒子。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将粒径0.1~0.5μm的范围的存在比率最大的极大值设为α,将粒径0.8~2.0μm的范围的存在比率最大的极大值设为β时,α/β为1~1000。更优选为10~200。通过使α/β为上述范围,可以在维持透明性的同时,抑制对膜表面的伤的产生。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A层的非活性粒子的含量为0.01~0.5质量%。通过使非活性粒子的含量为0.01质量%以上,从而抑制制膜时的伤、和表面加工中的伤变得容易。通过使非活性粒子的含量为0.05质量%以下,从而可以充分地获得抑制由含有本发明的非活性粒子引起的内部雾度上升的影响的效果。更优选为0.1~0.3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B层的非活性粒子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下。通过使非活性粒子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下,可以使透明性良好。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下。
作为上述非活性粒子,有无机粒子或有机粒子。作为无机粒子,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等氧化物粒子、碳酸钙等金属化合物粒子等。作为有机粒子,有交联苯乙烯粒子、环氧粒子、聚苯硫醚粒子、聚酰胺酰亚胺粒子等。其中,从折射率、粒径控制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包含苯乙烯成分的粒子(特别是交联苯乙烯粒子(折射率:约1.58))、碳酸钙粒子(折射率约1.66)等。通过添加与基材的折射率接近的粒子,从而散射不易发生,易于使内部雾度小。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按照JIS K7125所记载的方法,使2片膜上下重合,使用200g荷重测定了动摩擦系数时,其值成为0.1以上且0.5以下。在动摩擦系数过大的情况下,不易滑动,因此在输送膜时有易于损伤膜的倾向。进一步优选为0.4以下。另一方面,在动摩擦系数过小的情况下,在卷成卷时有易于发生卷绕错位的倾向。此外在使用1000g荷重测定了动摩擦系数时,其值优选为0.2以上且0.5以下。如果1000g荷重的摩擦时的动摩擦系数过大,则有溅射等工序等的真空下的输送性变差的倾向。进一步优选的范围为0.2以上且0.4以下。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叠层膜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以下举出使用了二种聚酯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A和热塑性树脂B的、A/B/A叠层膜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而解释。
以颗粒等形态准备聚酯树脂。颗粒根据需要在热风中或真空下进行了干燥后,供给到各个挤出机。在挤出机内,被加热到熔点以上而熔融了的树脂用齿轮泵等树脂的挤出量被均匀化,经由过滤器等除去异物、改性了的树脂等。这些树脂利用模头而成型为目标的形状后被排出。进而,从模头被排出的叠层成多层的片被挤出到流延鼓等冷却体上,被冷却固化,获得流延膜。此时,优选使用丝状、带状、针状或刀状等的电极,通过静电力使其与流延鼓等冷却体密合而骤冷固化。此外,也优选为从狭缝状、点状、面状的装置喷出空气使其与流延鼓等冷却体密合而骤冷固化,或利用轧辊使其与冷却体密合而骤冷固化的方法。
此外,在制作由多个聚酯树脂形成的叠层膜的情况下,使用2台以上挤出机将多个树脂从不同的流路送出,用套筒使其合流。套筒设计为A/B/A的构成,以表层的厚度成为所希望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排出量。将这样操作而形成为所希望的层构成的熔融多层叠层体从T字型口模片状地挤出,使用静电施加浇铸法卷缠于表面温度10~60℃的镜面流延鼓,冷却固化而制作未拉伸PET膜。将该未拉伸膜在加热到70~100℃的辊间沿纵向(是指膜的行进方向,也称为“长度方向”)进行2.5~5.0倍拉伸。接着,将该膜用夹具把持而导到预热区域,进行加热直到75~95℃的温度为止,紧接着连续地在90~115℃的加热区域沿横向(是指与膜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进行3.0~5.0倍拉伸,接着在200~240℃的加热区域实施5~60秒热处理,经过100~200℃的冷却区域而获得结晶取向完成了的聚酯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热处理中可以根据需要实施3~12%的松弛处理。双轴拉伸可以为逐次拉伸或同时双轴拉伸的任一者,此外可以在纵向、横向拉伸后,沿纵、横的任一方向进行再拉伸。可以将所得的双轴取向叠层聚酯膜的端部切割后卷绕而制成中间制品,然后使用切割器切割为所希望的宽度后,卷缠于圆筒状的芯而获得所希望的长度的聚酯膜卷。需要说明的是,在卷绕时为了改善卷绕状态而可以对膜两端部实施压纹处理。
本发明的叠层膜可以在膜的一面、或膜的两面设置涂布层。此外,涂布层可以在一个面设置2层以上的多层涂布层,在两面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个面、和其相反的面涂布不同的组合物。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构成、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在各实施例的叙述之前,记载各种物性的测定方法。
(1)厚度
将膜切割为A4尺寸,使用测微仪(ミツトヨ社制“No2110S-10”),测定任意的20点,将平均值设为厚度(μm)。
(2)总雾度/内部雾度
将5cm见方的膜作为试样,分别基于JIS-K-7105(1985年),用雾度计测定了加热前与加热后的总雾度。(スガ試験機制“HZ-V3”)测定试样分别准备3个试样,取平均作为雾度值,从差值求出ΔHz。此外关于内部雾度,将样品放入到石英池内,在浸泡于1,2,3,4四氢萘四氢化萘溶液的状态下测定。该情况下的校准仅以溶液和石英池实施。
(3)冷结晶温度(Tcc)
将膜用电子天平计量10mg,用铝衬垫夹入而使用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ト社(株)ロボットDSC-RDC220热差示扫描计进行测定,数据解析使用该社制ディスクセッションSSC/5200,按照JIS-K-7121(1987年)进行。以20℃/分钟从25℃升温到300℃。然后骤冷直到25℃,再次以20℃/分钟升温到300℃(2ndRun)。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求出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结晶化峰温度(Tcc),求出结晶化峰的顶点温度。
在观测到多个2ndrun的结晶化峰的情况下,求出通过JIS-K-7122求出的显示最大的峰面积的结晶化峰顶点温度。
(4)环状三聚体的含量
以加热前的膜片20mg作为试样,在OCP(邻氯苯酚)中在150℃下溶解30分钟,在室温下冷却。然后,作为内标添加1,4-二苯基苯后,加入甲醇2ml用高速离心分离机将聚合物分离,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岛津制作所制“LC-10ADvp”)测定了液层部。
(5)表面粗糙度
使用三维微细表面形状测定仪(小坂制作所制ET-4000A)测定,由所得的膜表面的图谱曲线,依照JIS B0601-1994,求出中心面平均粗糙度(SRa)、十点平均粗糙度(SRz)。测定条件如下述所述。
针径2(μmR)
针压10(mg)
测定长度500(μm)
纵倍率20000(倍)
CUT OFF低域:0.25mm,高域:R+W
测定速度100(μm/s)
测定间隔5(μm)
记录条数81条
滞后宽度±0(nm)
基准面积0.2(mm2)。
(6)粒径测定
将聚酯膜的表面使用场致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日本电子(株)制)放大到10000倍进行观察并拍摄。从这些观察照片使用图像解析软件Image-Pro Plus(日本ローパー(株))求出存在于膜表面的粒子的粒度分布。表面照片从不同的任意测定视场选出,测定从照片中任意选出的1000个以上粒子的直径(等效圆直径),使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作图而获得了体积基准粒度分布。在上述体积基准粒度分布中,担任横轴的粒径由以0nm作为起始点的每10nm间隔的等级表示,担任纵轴的粒子的存在比率由计算式“存在比率=具有相当的粒径的检测粒子的合计体积/全部检测粒子的合计体积”表示。从通过上述而获得的粒子的存在比率的图读取显示极大的峰顶的粒径。
(7)伤/缺陷的测定
在暗室内将三波长荧光灯配置在检查者侧,在进行了1m检查时,对通过目视可以确认的伤取样。用激光显微镜观察取样的伤,测定高低差。高低差以伤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差的形式求出。表中的伤如以下那样表述。等级有A~D等级,按照A<B<C<D的顺序变为严重的伤。
A;为高低差小于0.5μm的伤,并且长度超过0mm且小于2mm
B;为高低差小于0.5μm的伤,并且长度为2mm以上
C;为高低差0.5μm以上的伤,并且长度超过0mm且小于0.3mm
D;为高低差0.5μm以上的伤,并且长度为0.3mm以上。
(8)膜表面的动摩擦测定
将切割成80mm×200mm的片2片以A面彼此相接的方式重叠,在其上放置重物,使用万能试验机(岛津制作所EZ-S)以100mm/分钟将上部的片连同重物一起沿水平方向牵拉,测定了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按照JISK7125所记载的方法,测定了使用了200g重物、和1000g重物时的动摩擦系数。需要说明的是,荷重1000g下的测定假定溅射工序(真空下的输送)中的滑动。
(9)膜表层的厚度
关于膜表层厚度,制作相对于膜的表面沿垂直方向切削的小片后,使用场致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日本电子(株)制)将该截面放大到10000倍进行观察并拍摄,将距表面最远的位置设为膜厚度。
(10)厚度不匀的测定
将聚酯膜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测定10点而将其平均值设为中心值A。此外,将从最大值减去了最小值的值设为厚度不均B,算出厚度不均相对于中心值的比例。即,膜的厚度不匀(%)=100×B/A,以下对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平均进行了评价。
〔厚度不匀的评价〕
A:厚度不匀为3.0%以下
B:厚度不匀超过3.0%且为5.0%以下
C:厚度不匀超过5.0%。
(11)平面性评价(耐热变形性)
在将切出成20cm见方的膜放置在冲压金属上的状态下,在将温度设定为150℃的烘箱中在无拉紧状态下保持了10分钟后,将膜样品在室温下冷却10分钟,通过荧光灯的反射光,观察了映出到膜表面的荧光灯的反射图像的状态。冲压金属使用下述2种进行评价,通过下述判定基准评价了耐热变形性。
·冲压金属A:奥谷金網制作所制冲压金属SUS304
压纹加工1.5t×D4.5×P7.5 60°交错
·冲压金属B:奥谷金網制作所制冲压金属SUS304
压纹加工2t×D7/H1.3×P10 60°交错
〔耐热变形性的评价基准〕
A:在冲压金属A和冲压金属B的任一情况下,荧光灯的反射图像都未见歪斜。
B:在冲压金属A和冲压金属B的任一情况下,都在膜表面的一部分在冲压金属的压纹加工间距,在荧光灯的反射图像具有歪斜。
C:在冲压金属A和冲压金属B的任一情况下,都在膜表面的整面在冲压金属的压纹加工间距,在荧光灯的反射图像具有歪斜。
[所使用的聚酯树脂]
(PET-A)
使作为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反应物的酯化反应物预先在255℃的熔融状态下储存,进一步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以乙二醇相对于对苯二甲酸的摩尔比成为1.15的方式制成浆状,一边保持酯化反应槽的温度一边定量供给,一边使水馏出一边进行酯化反应,获得了酯化反应物。将所得的酯化反应物移送到聚合反应槽,将包含磷酸的乙二醇溶液和包含乙酸镁4水合物的乙二醇溶液、包含三氧化锑的乙二醇溶液、包含氢氧化钾的乙二醇溶液分别添加于所得的聚酯树脂,以使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磷元素以M/P计为2.8、作为锑元素为60ppm,接着将聚合反应槽内慢慢地减压,以30分钟变为0.13kPa以下,与其同时慢慢地升温变为280℃,实施了聚合反应。然后,利用氮气使缩聚反应槽恢复到常压,从口模在冷水中条状地排出,通过挤出切割器而圆柱状地制粒,通过表面结晶化装置进行预结晶化,获得了液相聚酯。使用这里所得的液相聚酯,通过旋转式真空干燥装置,在0.13KPa的减压下、215℃的温度下进行20小时固相聚合,获得了聚酯树脂(PET-A)。所得的聚酯树脂(PET-A)的特性粘度为0.63,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4质量%,Tg为80℃。
(PET-B)
在上述聚酯树脂(PET-A)的制造工序中,使用连续式真空干燥装置进行获得了液相聚酯后的固相聚合,除此以外,与PET-A同样地操作而获得了聚酯树脂(PET-B)。所得的聚酯树脂(PET-B)的特性粘度为0.73,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0质量%,Tg为80℃。
(PET-C)
不实施固相聚合,变更了特性粘度,除此以外,通过与聚酯树脂(PET-A)同样的方法,获得了聚酯树脂(PET-C)。所得的聚酯树脂(PET-C)的特性粘度为0.70,环状三聚体含量为1.07质量%,Tg为80℃。
(PET-D)
将PET-C与平均粒径1.0μm的碳酸钙粒子进行混合,将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母粒。这里,以粒子量成为1质量%的方式操作。
(PET-E)
将PET-C与平均粒径0.3μm的交联聚苯乙烯粒子进行混合,将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母粒。这里,以粒子量成为2质量%的方式操作。
(PET-F)
将PET-C与平均粒径2.0μm的二氧化硅粒子进行混合,将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母粒。这里,以粒子量成为1质量%的方式操作。
(PET-G)
将PET-C与平均粒径0.8μm的交联聚苯乙烯粒子进行混合,将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母粒。这里,以粒子量成为1质量%的方式操作。
(PET-H):
将氢氧化钾、乙酸镁、磷酸的添加量以M/P成为1.5的方式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PET-A同样的方法实施,获得了聚酯树脂(PET-G)。聚酯树脂(PET-H)的特性粘度为0.62dl/g,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3重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
(PET-I):
将乙酸镁4水合物、磷酸的添加物以M/P成为2.0的方式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PET-A同样的方法实施,获得了聚酯树脂(PET-I)。聚酯树脂(PET-I)的特性粘度为0.63dl/g,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3重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
(PET-J):
将乙酸镁4水合物、磷酸的添加物以M/P成为5.4的方式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PET-A同样的方法实施,获得了聚酯树脂(PET-I)。聚酯树脂(PET-J)的特性粘度为0.65dl/g,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3重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
(PET-K):
将乙酸镁4水合物、磷酸的添加物以M/P成为6.0的方式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PET-A同样的方法实施,获得了聚酯树脂(PET-I)。聚酯树脂(PET-K)的特性粘度为0.67dl/g,环状三聚体含量为0.43重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
(PET-L):
将PET-A与平均粒径0.5μm的二氧化硅粒子进行混合,将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制成母粒。这里,以粒子量成为0.5质量%的方式操作。
[所使用的涂液]
(涂布剂A)
在氮气气氛下,将作为二羧酸成分的2,6-萘二甲酸40摩尔份、对苯二甲酸50摩尔份、5-磺基间苯二甲酸钠10摩尔份、作为二醇成分的乙二醇95摩尔份、二甘醇5摩尔份加入到酯交换反应器中,在其中添加相对于全部二羧酸成分100万质量份为100质量份的钛酸四丁酯(催化剂),在160~240℃下进行了5小时酯化反应后,将馏出液除去。然后,添加偏苯三甲酸5摩尔份并进一步添加相对于全部二羧酸100万质量份为100质量份的钛酸四丁酯,在240℃下将馏出液除去直到反应物变为透明为止后,在220~280℃的减压下进行缩聚反应,获得了聚酯(A)。然后,将由聚酯(A)100质量份、三聚氰胺系交联剂(三和ケミカル社(株)制“ニカラック”(注册商标)MW12LF:含有有效成分70质量%,异丙醇17质量%)50质量份(有效成分换算)、胶态二氧化硅(粒径140nm)1.5质量份混合而成的有效成分5.0质量份、乙二醇单-正丁基醚3.0质量份、水92.0质量份进行混合,获得了涂液-1。
(涂布剂B)
在不锈钢反应容器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75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20质量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根上工业(株)制,アートレジン(注册商标)UN-3320HA,丙烯酰基的数为6)5质量份,加入作为乳化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质量份进行搅拌,调制出混合液1。接下来,准备具备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反应装置。将60质量份的上述混合液1、异丙醇200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钾5质量份加入到反应装置中,加热到60℃,调制出混合液2。使混合液2在60℃的加热状态下保持20分钟。接下来,调制出由40质量份的混合液1、和异丙醇50质量份、过硫酸钾5质量份构成的混合液3。接着,使用滴液漏斗经2小时将混合液3向混合液2滴加,调制出混合液4。然后,混合液4在加热到60℃的状态下保持2小时。将所得的混合液4冷却到50℃以下后,转移到具备搅拌机、减压设备的容器中。在其中加入25%氨水60质量份、和纯水900质量份,一边加热到60℃一边在减压下回收异丙醇和未反应单体,获得了分散于纯水的树脂(B)。然后,添加100质量份树脂B、三聚氰胺系交联剂(三和ケミカル社(株)制“ニカラック”(注册商标)MW12LF:有效成分70质量%,含有异丙醇17质量%)50质量份(有效成分换算)、数均粒径3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株)日本触媒社制シーホスター(注册商标)KE-W30)2质量份,进一步为了使树脂组合物向聚酯膜上的涂布性提高而将氟系表面活性剂(互应化学(株)制プラスコート(注册商标)RY-2)以相对于包含树脂组合物的涂液的含量成为0.06质量份的方式添加,获得了涂液-2。
[聚酯膜的制作]
(实施例1)
作为热塑性树脂A,使用了以成为PET-A:PET-D:PET-E=89:10:1的质量比的方式混合而得的物质,作为热塑性树脂B,使用了PET-A。
将准备的热塑性树脂A、B分别在真空中在160℃下干燥4小时后,供给到挤出机在285℃下进行了熔融挤出。用将不锈钢纤维烧结压缩而得的平均网孔5μm的过滤器,接着用平均网孔14μm的将不锈钢粉体烧结而得的过滤器过滤后,一边用齿轮泵以A/B的质量比成为2:48的方式计量,一边利用套筒以A/B/A的方式合流后,从T字型口模片状地挤出,使用静电施加浇铸法卷缠于表面温度20℃的镜面流延鼓使其冷却固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从流延鼓的相反面将温度10℃的冷风从沿长度方向进行了8段设置的间隙2mm的狭缝喷嘴以风速20m/s向膜喷射,从两面实施冷却。
将该未拉伸膜利用预热辊预热到70℃后,从上下方向使用辐射加热器加热直到90℃同时利用辊间的圆周速度差沿长度方向进行3.1倍拉伸,接着利用冷却辊冷却直到25℃,制成单轴取向(单轴拉伸)膜。
将上述膜用夹具把持而导入烘箱,利用温度110℃、风速20m/分钟的热风进行了加热。紧接着连续地导到拉伸工序,一边利用温度100℃、风速15m/分钟的热风加热一边沿宽度方向进行了3.7倍拉伸。将所得的双轴取向膜紧接着连续地利用温度230℃、风速20m/分钟的热风实施15秒热处理后,一边从230℃冷却直到120℃一边沿宽度方向实施5%的松弛处理,接着冷却直到50℃。紧接着将宽度方向两端部除去后卷绕,获得了厚度50μm的叠层膜。
这里所得的叠层膜的伤/缺陷少,透明性优异。此外,加热后的雾度上升也少,可以作为导电性膜用表面保护膜用途和透明导电基材膜用途而适合使用。
(实施例2)
使整体的排出量增加,以成为125μm的膜的方式,变更挤出机的排出量,使质量比为A:B=2:123,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即使膜变厚,表层的厚度也不变,因此内部雾度、SRz几乎不变。
(实施例3、4、比较例1)
通过改变齿轮泵的转速,从而使A:B的质量比分别为3:47、4:46、5:45,使A层的厚度厚,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可知,即使使表层厚度厚于1μm,SRz也几乎不变,但内部雾度变大。认为这是因为,由于粗大粒子包含于层的内部,因而易于形成空隙。另一方面,层所包含的粒子数增加,因此有表面的伤减少的倾向。
(实施例5)
将热塑性树脂A的混合比率变更为PET-A:PET-D:PET-E=78:20:2,进一步变更齿轮泵的转速,将A:B的质量比变更为1:49,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可知,成为使透明性与真空下的输送性兼有的膜。
(比较例2)
作为热塑性树脂A,变更为PET-A:PET-D:PET-E=70:10:2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可知通过表层的粒子浓度增加,从而内部雾度增加。
(实施例6)
作为热塑性树脂A,变更为PET-A:PET-D=95: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由于仅含有粒径大的粒子,因此滑动性良好,但粒子零散地存在,因此对伤的耐性稍微低。
(比较例3)
作为热塑性树脂A,变更为PET-A:PET-E=95: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由于仅为粒径小的粒子,因此滑动性差,真空下的输送性差。
(比较例4)
作为热塑性树脂A,变更为PET-A:PET-F=95:5,并将A:B的质量比变更为3:4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可知即使A层的厚度为1.5μm,在加入了粒径大的粒子的情况下,内部雾度也上升。
(实施例7)
作为热塑性树脂A,变更为PET-A:PET-G:PET-E=94.5:3:2.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可知通过粗大粒子变小,虽然Rz减少了,但雾度变小,成为可见性更优异的膜。
(实施例8)
作为树脂B,使用了PET-B,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虽然表面粗糙度、雾度不变,但耐热试验后的雾度小于实施例1,成为耐热性更高的膜。
(实施例9)
作为树脂B,使用了PET-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虽然表面粗糙度、雾度不变,但耐热试验后的雾度变大。
(比较例5)
通过改变齿轮泵的转速,从而使A:B的质量比分别为2:123,进一步作为热塑性树脂A,使其为PET-C:PET-D:PET-E=89:10: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
可知由于表层也使用低聚物量多的树脂,进一步整体的厚度变厚,从而加热时的雾度上升量变大。
(比较例6)
通过改变齿轮泵的转速,从而使A:B的质量比分别为0.5:49.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成为缺陷多的膜。如果用激光显微镜观察伤表面,则确认了粒子脱落那样的痕迹。
(实施例10)
将热塑性树脂A的混合比率变更为PET-A:PET-D:PET-E=78:20:2,进一步变更齿轮泵的转速,将A:B的质量比变更为3:4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可知,虽然雾度稍微高,但真空下的输送性良好,成为伤少的膜。
(实施例11)
将热塑性树脂A的混合比率变更为PET-A:PET-D:PET-E=85:10:5,进一步变更了齿轮泵的转速,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其结果可知,成为使透明性与真空下的输送性兼有的膜。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中,将B层的树脂变更为PET-H,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施例1相比,获得了透明并且耐热性优异的膜。然而,制膜时的浇铸性差,成为宽度方向的厚度不均差的膜。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中,将B层的树脂变更为PET-I,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施例1相比,获得了透明并且耐热性优异的膜。然而,制膜时的浇铸性差,虽然与实施例14相比改善了,但成为宽度方向的厚度不均差的膜。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中,将B层的树脂变更为PET-J,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施例1相比,PET中的催化剂残渣多,因此成为内部雾度大的膜。获得了透明并且耐热性优异的膜。
(比较例7)
在实施例1中,将B层的树脂变更为PET-K,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施例1相比,PET中的催化剂残渣多,因此进一步内部雾度上升,进一步耐热雾度也恶化了。
(比较例8)
在实施例1中,将B层的树脂变更为PET-L,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施例1相比,在内层中加入了粒子,因此成为内部雾度高的膜。此外,Tcc变为149℃,因此结晶性高,加热后的雾度上升大。
(参考例1)
在实施例1中,涂布了涂布剂A,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实施。关于涂布,在获得了单轴拉伸膜后,对膜的两面在空气中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膜的表面张力为55mN/m,使用棒式涂布机将涂布剂A涂布于上述单轴拉伸膜的两面。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线棒使用了直径13mm、线径0.1mm(#4)的物质。
所得的膜的透明性高,但与有涂布的处方相比,耐热性稍微低。
(参考例2)
在实施例12中,将涂布剂变更为涂布剂B,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实施。其结果,获得了具有涂膜的厚度为100nm的丙烯酸系层的膜。所得的膜的透明性高,耐热性最良好。另一方面,与膜厚厚对应地,表面粗糙度变小,结果,伤的产生略微差。
(比较参考例1)
作为热塑性树脂A,仅使用PET-A,为了赋予易滑性,涂布了涂布剂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关于涂布,在获得了单轴拉伸膜后,对膜的两面在空气中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膜的表面张力为55mN/m,使用棒式涂布机将涂布剂A涂布于上述单轴拉伸膜的两面。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线棒使用了直径13mm、线径0.1mm(#4)的物质。
其结果可知,虽然为透明性最高的膜,但成为伤多的膜。
[表1]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271
[表2]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281
[表3]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291
[表4]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301
[表5]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311
[表6]
Figure BDA0002530270940000321

Claims (12)

1.一种双轴取向叠层膜,是在B层的至少一面具有A层的叠层膜,所述B层是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所述A层是厚度为0.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且含有非活性粒子的层,该叠层膜满足以下(1)~(3)的要件,
(1)内部雾度为0.5%以下,
(2)A层的、与B层相接的面的相反面的A层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SRz为250nm以上,
(3)150℃处理3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为2.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150℃处理180分钟前后的总雾度的变化量为2.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其总雾度为1.0%以上且小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B层的冷结晶温度Tcc为150℃以上且小于16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B层的环状三聚体的含量为0.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在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8~2.0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在测定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的粒度分布而以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子的存在比率进行了作图时,在粒径0.1μm~0.5μm的范围具有1个以上极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所述非活性粒子包含碳酸钙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所述非活性粒子包含有机粒子,所述有机粒子包含苯乙烯成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其总雾度与内部雾度之差为0.8%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A层处于至少一个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叠层膜,A层所含有的非活性粒子为0.01~0.5质量%。
CN201880079442.6A 2017-12-21 2018-11-26 双轴取向叠层膜 Active CN111448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813 2017-12-21
JP2017-244813 2017-12-21
PCT/JP2018/043326 WO2019123979A1 (ja) 2017-12-21 2018-11-26 二軸配向積層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8061A true CN111448061A (zh) 2020-07-24
CN111448061B CN111448061B (zh) 2022-03-29

Family

ID=66993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9442.6A Active CN111448061B (zh) 2017-12-21 2018-11-26 双轴取向叠层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188086B2 (zh)
KR (1) KR20200098482A (zh)
CN (1) CN111448061B (zh)
TW (1) TWI811271B (zh)
WO (1) WO20191239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5158A1 (ja) * 2022-10-03 2024-04-11 株式会社レゾナック 感光性エレメント、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4360A (ja) * 2008-03-09 2009-09-24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1110718A (ja) * 2009-11-24 2011-06-09 Toyobo Co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2220879A (ja) * 2011-04-13 2012-11-12 Toyobo Co Ltd 偏光子保護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4208465A (ja) * 2013-03-27 2014-11-0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5208946A (ja) * 2014-04-28 2015-11-2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117178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7008B2 (ja) 2005-08-04 2011-09-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導電性積層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板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US8163393B2 (en) * 2007-03-19 2012-04-2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JP6021529B2 (ja) 2012-08-31 2016-11-09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6776516B2 (ja) * 2015-09-08 2020-10-2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4360A (ja) * 2008-03-09 2009-09-24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1110718A (ja) * 2009-11-24 2011-06-09 Toyobo Co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2220879A (ja) * 2011-04-13 2012-11-12 Toyobo Co Ltd 偏光子保護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4208465A (ja) * 2013-03-27 2014-11-0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5208946A (ja) * 2014-04-28 2015-11-2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117178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98482A (ko) 2020-08-20
CN111448061B (zh) 2022-03-29
TW201927547A (zh) 2019-07-16
JPWO2019123979A1 (ja) 2020-10-22
JP7188086B2 (ja) 2022-12-13
WO2019123979A1 (ja) 2019-06-27
TWI811271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0488B2 (ja) 偏光板離型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7172045B2 (ja) 転写材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ロール
JP5651960B2 (ja) 偏光板離型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CN111448061B (zh) 双轴取向叠层膜
JP2008255236A (ja) 光学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019008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2001374B1 (ko) 양면 금속적층 필름
JP7187774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162435A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38927B2 (ja) 透明導電性基板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83105B2 (ja) 共押出し積層ポリエテルフィルム
JP6155728B2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686393B1 (ko) 도포 필름
JP2016130020A (ja) 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682196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425287B2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2016020290A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9151029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6467942B2 (ja) 両面金属積層フィルム
JP5920641B2 (ja) 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7239262B2 (ja) 光学フィルム検査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713095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112853A (ja) 光学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043693A (ja) 光学フィルム検査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JP6379674B2 (ja) 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