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1388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1388A
CN110601388A CN201910847261.XA CN201910847261A CN110601388A CN 110601388 A CN110601388 A CN 110601388A CN 201910847261 A CN201910847261 A CN 201910847261A CN 110601388 A CN110601388 A CN 110601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holder
stator
bear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72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01388B (zh
Inventor
新子刚央
山下佳明
河本达郎
吉田雄策
伊贺知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01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1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01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1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6Cast meta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轴承,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轴承保持架,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保持架保持所述轴承;以及汇流条单元,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该汇流条单元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以及嵌合突出部,其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朝向下侧突出,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具有嵌合孔部,所述嵌合突出部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嵌合孔部的径向内侧。

Description

马达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096181.1、申请日为2016年2月22日、发明名称为“马达”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马达中存在具有汇流条单元的马达(例如,日本特开2015-37331号公报)。汇流条单元例如安装于定子铁芯。
在马达中还存在汇流条单元、轴承保持架以及定子沿轴向按照该顺序配置的马达。在这样的马达中,在汇流条单元与定子之间存在轴承保持架。因此,不能够将汇流条单元安装于定子铁芯,从而不能够将汇流条单元相对于定子定位。因此,难以将汇流条单元相对于定子精确地定位,存在汇流条单元相对于定子的相对位置精度下降的担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将汇流条单元相对于定子精确地定位的结构的马达。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定子;轴承;机壳;轴承保持架;以及汇流条单元。转子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轴承位于比定子靠上侧的位置,且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机壳是筒状,且保持定子。轴承保持架位于比定子靠上侧的位置,且保持轴承。汇流条单元位于轴承保持架的上侧,且向定子提供驱动电流。转子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轴的转子磁铁。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齿;以及线圈。齿从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线圈卷绕于齿。机壳具有保持定子的机壳内周面。轴承保持架与机壳内周面接触。汇流条单元与机壳内周面接触。
机壳是金属制。
马达具有位于汇流条单元的上侧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汇流条单元电连接,且控制单元与机壳内周面接触。
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保持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以及保持架凸部。保持架凸部从保持架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汇流条保持架通过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机壳内周面接触。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多个所述保持架凸部。多个保持架凸部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汇流条具有:汇流条主体部;以及汇流条端子部。汇流条端子部从汇流条主体部朝向上侧突出。保持架凸部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的周向位置相同。
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保持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以及多个止挡部。多个止挡部从保持架主体部朝向下侧突出。多个所述止挡部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止挡部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接触。
汇流条具有:汇流条主体部;以及汇流条端子部。汇流条端子部从汇流条主体部朝向上侧突出。止挡部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的周向位置相同。
汇流条具有至少三个汇流条端子部。在俯视观察时,在将汇流条保持架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分别存在至少一个汇流条端子部。
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保持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以及嵌合突出部。嵌合突出部从保持架主体部朝向下侧突出。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具有供嵌合突出部嵌合的嵌合孔部。
轴承保持架具有缓冲部。缓冲部沿周向包围轴承,且缓冲施加于轴承的应力。缓冲部是沿轴向凹陷的槽。
轴承保持架具有:多个保持架贯通孔;以及中间部。多个保持架贯通孔沿周向配置,且供线圈配线穿过。线圈配线将线圈与汇流条单元电连接。中间部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保持架贯通孔彼此的周向之间的部分。保持架贯通孔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且沿径向延伸。中间部的周向尺寸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
保持架贯通孔的周向尺寸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处比径向内侧的端部处大,且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将汇流条单元相对于定子精确地定位的结构的马达。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变更。并且,在以下附图中,为了更加容易地理解各结构,各结构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有时与实际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在附图中适当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图1中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作“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作“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θz方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括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轴向以不到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包括严格地沿径向即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径向以不到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图1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马达10的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汇流条单元60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汇流条单元60的仰视图。另外,俯视图指的是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到的图。仰视图指的是从下侧朝向上侧观察到的图。
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机壳20;连接器部25;转子30;传感器磁铁71;定子40;上侧轴承保持架50;轴承;汇流条单元60;以及控制单元70。轴承包括:下侧轴承81;以及上侧轴承82。在马达10中,汇流条单元60、上侧轴承保持架50以及定子40从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配置。
[机壳]
机壳20容纳:转子30;传感器磁铁71;定子40;上侧轴承保持架50;下侧轴承81;上侧轴承82;汇流条单元60;以及控制单元70。机壳20是筒状,且保持定子40。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机壳20是金属制。机壳20具有:机壳筒部21;机壳底板部22;下侧轴承保持部24;以及机壳顶板部23。
机壳筒部21是筒状,沿周向包围定子40。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机壳筒部2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机壳内周面21a是机壳筒部21的内周面。在机壳内周面21a保持有定子40。即,机壳20具有保持定子40的机壳内周面21a。机壳内周面21a也是机壳20的内周面。
机壳底板部22与机壳筒部21的下侧的端部连接。机壳底板部22覆盖定子40的下侧。机壳底板部22具有沿轴向贯通机壳底板部22的输出轴孔22a。输出轴孔22a配置于机壳底板部22的中央。
下侧轴承保持部24是筒状,从机壳底板部22朝向上侧突出。下侧轴承保持部24配置于比输出轴孔2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下侧轴承保持部24的径向内侧保持有下侧轴承81。机壳顶板部23与机壳筒部21的上侧的端部连接。机壳顶板部23覆盖控制单元70的上侧。
[连接器部]
连接器部25从机壳顶板部23朝向上侧突出。连接器部25具有朝向上侧开口的凹部(省略图示)。控制单元70的端子在连接器部25的凹部的内侧露出。外部电源(省略图示)与连接器部25连接。
[转子]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3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22a向机壳20的外部突出。
转子铁芯32固定于轴31的外周面。转子磁铁33固定于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即,转子磁铁33间接地固定于轴31。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一起绕中心轴线(±θz方向)旋转。
[传感器磁铁]
传感器磁铁71安装于轴31的上侧的端部。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磁铁71是圆环状。安装部件72固定于轴31的上侧的端部。传感器磁铁71嵌合于安装部件72的外周。
[下侧轴承以及上侧轴承]
下侧轴承81以及上侧轴承82支承轴31。下侧轴承81以及上侧轴承82将轴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θz方向)旋转。下侧轴承81配置于比定子40靠下侧的位置。下侧轴承保持部24保持下侧轴承81。上侧轴承82配置于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上侧轴承保持架50保持上侧轴承82。
[定子]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换言之,定子40在径向上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线圈43。定子铁芯41具有:铁芯背部41a;以及齿41b。铁芯背部41a是环状。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41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铁芯背部41a的外侧面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由此,定子40保持于机壳内周面21a。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定子铁芯41具有多个齿41b。齿41b从铁芯背部41a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41b在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绝缘件42装配于齿41b。绝缘件42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和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壁。线圈43隔着绝缘件42卷绕于齿41b。线圈43配置于绝缘件42的径向内侧的内壁和径向外侧的内壁的径向之间。绝缘件42的内壁能够防止线圈43沿径向移动从绝缘件42脱落。
[上侧轴承保持架]
上侧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上侧轴承保持架50保持上侧轴承82。上侧轴承保持架50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保持架50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上侧轴承保持架50例如通过热压配合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侧轴承保持架50具有:保持部51;圆环部52;底部53;连接部54;以及缓冲部55。保持部51是筒状。保持部51的内周面保持上侧轴承82。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5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有盖的圆筒状。保持部51具有沿轴向贯通保持部51的盖部的盖部贯通孔51a。轴31的上端穿过盖部贯通孔51a比上侧轴承保持架50朝向上侧突出。
圆环部52配置于保持部51的径向外侧。如图2所示,圆环部52是圆环状,并沿周向包围保持部51。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圆环部5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圆环部5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如图1所示,圆环部52配置于比保持部51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圆环部52配置于比保持部51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圆环部52的下表面配置于比底部53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圆环部52具有:多个保持架贯通孔52c;以及多个中间部52d。即,上侧轴承保持架50具有:多个保持架贯通孔52c;以及多个中间部52d。多个保持架贯通孔52c沿周向配置。如图1所示,保持架贯通孔52c沿轴向贯通上侧轴承保持架50。更加详细地说,保持架贯通孔52c沿轴向贯通圆环部52。
如图2所示,保持架贯通孔52c沿径向延伸。贯通孔尺寸L2是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周向尺寸。贯通孔尺寸L2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处比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大。贯通孔尺寸L2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贯通孔尺寸L2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大。在俯视观察时,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外形是大致三角形状。另外,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外形也可以是除了三角形以外的其他形状。
如图1所示,保持架贯通孔52c是供将线圈43与汇流条单元60电连接的线圈配线94穿过的孔。线圈配线94既可以是构成线圈43的卷线的端部,也可以是与构成线圈43的卷线分体的部件。
如图2所示,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在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处,贯通孔尺寸L2是能够供线圈配线94穿过的最小限度的尺寸。
另外,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不限于位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还包括位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附近。位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附近例如是从位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至向径向外侧离开相当于线圈配线94的粗度的程度的部分的范围。
中间部52d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保持架贯通孔52c彼此的周向之间的部分。中间部尺寸L1是中间部52d的周向尺寸。中间部尺寸L1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
另外,中间部52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包含在周向上相邻的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即,中间部52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不限于位于中间部52d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中间部52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包括位于中间部52d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附近。位于中间部52d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附近例如是从位于中间部52d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至向径向外侧离开相当于线圈配线94的粗度的程度的部分的范围。
在此,保持架贯通孔52c(详细地说,俯视观察时的保持架贯通孔52c的面积)越小,就越能够提高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另一方面,保持架贯通孔52c(详细地说,俯视观察时的保持架贯通孔52c的面积)越大,在组装马达10时,操作者等越容易将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
中间部52d的刚性越大,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越大,中间部52d的刚性越小,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越小。中间部52d的刚性由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决定。即,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越大,中间部52d的刚性越大,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越小,中间部52d的刚性越小。因此,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越大,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越大。
如上所述,保持架贯通孔52c是供线圈配线94穿过的孔。因此,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保持架贯通孔52c彼此之间的周向距离的最大值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配线94彼此之间的周向距离。即,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的最大值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配线94彼此之间的周向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贯通孔尺寸L2是供线圈配线94穿过的最小限的尺寸。
如上所述,中间部尺寸L1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配线94彼此之间的周向距离以下。因此,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在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变得最大时,能够使中间部52d的刚性最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具有保持架贯通孔52c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最大。
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以外的贯通孔尺寸L2比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最小限的尺寸大时,能够使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的中间部尺寸L1最小,且能够使保持架贯通孔52c变大。但是,在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位置是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情况下,难以扩大保持架贯通孔52c。
在贯通孔尺寸L2是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最小限的尺寸的情况下,能够使中间部尺寸L1的最小值最大。在使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的贯通孔尺寸L2为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最小限的尺寸,且扩大比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处的贯通孔尺寸L2的情况下,中间部尺寸L1比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中的中间部尺寸L1小。
若在比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处扩大贯通孔尺寸L2,则中间部52d的刚性下降。因此,难以既确保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又扩大保持架贯通孔52c。另一方面,若使比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贯通孔尺寸L2为径向外侧的端部的贯通孔尺寸L2以下,则能够提高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但是保持架贯通孔52c变小,在组装马达10时难以穿过线圈配线94。
但是,根据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部尺寸L1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因此,径向内侧的端部处的贯通孔尺寸L2是供线圈配线94穿过的最小限的尺寸。其结果是,能够使中间部52d的刚性最大。由此,能够提高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
并且,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是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因此,即使在比径向内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使贯通孔尺寸L2变大,也难以使中间部尺寸L1比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尺寸小。因此,能够提高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同时能够扩大保持架贯通孔52c从而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扩大保持架贯通孔52c的面积。因此,在通过铸造形成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造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材料量。由此,能够降低制造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成本。
如上所述,上侧轴承保持架50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因此,在从外部对机壳20施加力的情况下,该外力也对上侧轴承保持架50施加应力。若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刚性小,则存在因该外力上侧轴承保持架50变形的担忧。
但是,如上所述,上侧轴承保持架50具有高刚性。因此,即使从外部施加较大的力,也能够抑制上侧轴承保持架50变形。并且,由于能够抑制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变形,因此也能够抑制固定有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机壳内周面21a的变形。
中间部尺寸L1在径向整体范围内几乎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在从径向向上侧轴承保持架50施加应力的情况下,上侧轴承保持架50也能够在周向上均匀地承受该应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上侧轴承保持架50变形。
贯通孔尺寸L2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处比径向内侧的端部处大,且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处最小。因此,能够使中间部尺寸L1在径向整体范围内几乎相同。
另外,中间部尺寸L1以及贯通孔尺寸L2也可以在径向整体范围内相同。
并且,线圈配线94所穿过的径向位置也可以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错开。在图2中,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但是,线圈配线94的穿过位置不限于此。例如,线圈配线94也可以穿过比图2所示的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圆环部上表面52a是圆环部52的上表面。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圆环部上表面52a具有嵌合孔部52b。圆环部上表面52a是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表面。换言之,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表面具有嵌合孔部52b。如图3所示,嵌合孔部52b沿轴向贯通上侧轴承保持架50。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嵌合孔部52b的外形是圆形。在嵌合孔部52b嵌合有后述嵌合突出部66。
如图3所示,底部53从保持部51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底部53是缓冲部55的底部。连接部54将底部5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圆环部5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部54的下侧的端部与底部5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部54的上侧的端部与圆环部5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部54朝向相对于轴向向径向外侧倾斜的方向延伸。
保持部51的下侧端部、底部53的下侧的端部以及连接部54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绝缘件42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绝缘件42的径向内侧。绝缘件42的上侧的端部是上述绝缘件42的内壁。由此,能够将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一部分与绝缘件42在径向上重叠地配置。换言之,能够将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一部分与定子40在径向上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绝缘件4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能够将马达10小型化。
缓冲部55是能够将施加于上侧轴承82的应力缓冲的的部分。缓冲部55配置于保持部51与圆环部52的径向之间。缓冲部55沿周向包围上侧轴承82。如图2所示,缓冲部55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缓冲部55是沿轴向凹陷的槽。缓冲部55是朝向上侧开口,且朝向下侧凹陷的槽。缓冲部55由保持部51、圆环部52、底部53以及连接部54包围而形成。
如上所述,上侧轴承保持架50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因此,在从外部对机壳20施加力的情况下,该外力也施加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存在施加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应力传递至上侧轴承82,从而施加于上侧轴承82的负荷变大的担忧。
但是,如上所述,上侧轴承保持架50具有缓冲部55。因此,从上侧轴承保持架50传递至上侧轴承82的应力得到缓冲。由此,即使在对机壳20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施加于上侧轴承82的负荷。
更加详细地说,圆环部52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若从径向外侧向机壳筒部21施加外力,则向圆环部52施加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的应力。施加于圆环部52的应力向连接部54的上侧的端部施加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的应力。由于该应力连接部54弹性变形。更加详细地说,若对连接部54施加应力,则连接部54朝向缓冲部55侧即径向内侧以连接部54的下侧的端部为支点移动。如此一来,通过连接部54弹性变形,能够抑制施加于圆环部52的应力传递至上侧轴承82。
如上所述,缓冲部55是槽。因此,能够通过改变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形状,容易地在上侧轴承保持架50构成缓冲部55。由此,不必将缓冲部55作为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分体的部件,能够抑制马达10的部件个数增加。
缓冲部55的径向尺寸从下侧朝向上侧逐渐变大。因此,在通过铸造成型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拆卸模具。
[汇流条单元]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60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汇流条单元60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如图4以及图5所示,汇流条单元60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
因此,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机壳内周面21a定位。机壳内周面21a保持定子40。由此,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40一起相对于同一个部件的内周面定位。换言之,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40相对于机壳内周面21a定位。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40位置精确地固定于机壳内周面21a。因此,能够在径向上精确地确定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定子40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40电连接。
机壳20是金属制。因此,能够通过机械加工等精确地加工机壳内周面21a。由此,能够在径向上更加精确地定位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定子40的位置。
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以及汇流条90。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汇流条90。汇流条90与定子40电连接。汇流条90具有:汇流条主体部91;汇流条端子部92;以及线圈连接部93。
汇流条主体部91在与轴向正交的平面(XY平面)内延伸。汇流条主体部91整体位于与轴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缩小汇流条单元60的轴向尺寸。由此,能够将马达10的轴向尺寸小型化。
在汇流条主体部91整体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存在汇流条90的配置区域在径向上变大的担忧。与此相对,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因此,能够在径向上扩展汇流条90的配置区域。由此,能够将汇流条主体部91整体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从而能够缩小马达10的轴向尺寸。
汇流条90包含多个汇流条主体部91。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主体部91的数量是三个。每个汇流条主体部91连接有一个汇流条端子部92。即,马达10是三相马达,各汇流条90是与三相(U相、V相、W相)的线圈等连接的相汇流条。
如图1所示,汇流条主体部91的至少一部分被后述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与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在轴向上夹持。汇流条主体部91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和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接触。由此,汇流条90被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
汇流条端子部92从汇流条主体部91朝向上侧突出。汇流条端子部92的上侧的端部与控制单元70电连接。由此,汇流条单元60与控制单元70电连接。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因此,在组装马达10时,与将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定子40和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单元60与控制单元70连接。
如图4所示,汇流条90具有至少三个汇流条端子部92。三个汇流条端子部9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即,在俯视观察时,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上至少分别存在一个汇流条端子部92。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汇流条端子部92的形状是长方形的板状。如图1所示,汇流条端子部92的长边方向与轴向平行。如图4所示,汇流条端子部92的短边方向与径向平行。
线圈连接部93与汇流条主体部91连接。线圈连接部93位于比后述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线圈连接部93位于比后述的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的内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俯视观察时,线圈连接部93的外形是向径向外侧开口的U字形状。如图1所示,线圈连接部93夹持线圈配线94。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和后述的配线孔部63b而与线圈连接部93和线圈43连接。由此,通过线圈配线94汇流条90与定子40电连接。
如上所述,在汇流条单元60和定子40的轴向之间存在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情况下,线圈配线94穿过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保持架贯通孔52c,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40连接。因此,若上侧轴承保持架50相对于定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60的径向的相对位置精度下降,则在组装马达10时,操作者有时难以将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并且,存在线圈配线94被向保持架贯通孔52c的边缘按压从而损伤线圈配线94的担忧。
与此相对,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保持架50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因此,上侧轴承保持架50与定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60一起相对于机壳内周面21a被定位。因此,能够将上侧轴承保持架50相对于定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60在径向上精确地定位。其结果是,操作者等能够容易地将线圈配线94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2c。并且,能够抑制线圈配线94被向保持架贯通孔52c的边缘按压,从而能够抑制线圈配线94损伤。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以及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汇流条保持架61优选是树脂制。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与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在轴向上重叠。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位于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的上侧。
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具有: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外缘突出部62b;保持架凸部64;嵌合突出部66;以及端子支承部68。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外缘突出部62b;保持架凸部64;嵌合突出部66;以及端子支承部68。
如图4所示,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是环状。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1以及图5所示,外缘突出部62b是筒状,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的径向外缘朝向下侧突出。
如图4所示,保持架凸部64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保持架凸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即,汇流条单元60通过保持架凸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
保持架凸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是汇流条保持架61的径向外缘的一部分。与精确地成型汇流条保持架61的径向外缘整体相比,精确地成型保持架凸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加容易。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的部分的成型精度,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定子40在径向上更加精确地定位。
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具有多个保持架凸部64。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多个保持架凸部64。在图4中,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三个保持架凸部64。多个保持架凸部64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1稳定地保持于机壳内周面21a。
保持架凸部64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位置相同。如上所述,保持架凸部64是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并确定汇流条单元60的径向位置的部分。因此,在周向上,保持架凸部64的位置以及其附近与其他部分相比,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机壳内周面21a的径向位置精度较高。
由此,通过使保持架凸部64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位置相同,能够提高汇流条端子部92相对于定子40的径向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在组装马达10时,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部92与配线等连接。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部92与控制单元70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部92与控制单元70连接。
在周向上,保持架凸部64的周向中心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中心相同。因此,能够将汇流条端子部92相对于定子40在径向上相对精确地定位。
另外,“两个对象物的周向位置相同”不仅包括两个对象物的周向中心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还包括在俯视观察时两个对象物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在径向上重叠的情况。即,在俯视观察时,保持架凸部64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如图3所示,嵌合突出部66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朝向下侧突出。贯通孔63c沿轴向贯通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嵌合突出部66穿过贯通孔63c比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朝向下侧突出。如图5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嵌合突出部66的外形是圆形。
如图3所示,嵌合突出部66的下侧的端部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嵌合孔部52b的径向内侧。嵌合突出部66嵌合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嵌合孔部52b。因此,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周向上以及径向上定位。
如图1所示,端子支承部68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朝向上侧突出。端子支承部68覆盖汇流条端子部92的下侧的端部附近。端子支承部68支承汇流条端子部92。汇流条端子部92从端子支承部68的上侧的端部朝向上侧突出。
端子支承部68的数量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数量相同。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具有三个端子支承部68。三个端子支承部68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即,在俯视观察时,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上分别存在一个端子支承部68。
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具有: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内缘突出部63d;多个止挡部65;以及多个熔接部67。即,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内缘突出部63d;多个止挡部65;以及多个熔接部67。
如图5所示,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是环状。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4所示,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的内缘位于比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如图1以及图5所示,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的外缘位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的外缘突出部62b的径向内侧。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嵌合于外缘突出部62b的内侧。
如图1所示,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具有沿轴向贯通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的配线孔部63b。线圈配线94穿过配线孔部63b。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具有多个配线孔部63b。多个配线孔部63b沿周向配置。配线孔部63b与线圈连接部93在轴向上重叠。如图1所示,配线孔部63b与保持架贯通孔52c在轴向上重叠。
通过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与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构成保持架主体部。
内缘突出部63d从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的内缘朝向上侧突出。内缘突出部63d是向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内缘突出部63d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保持部5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内缘突出部63d的内侧。即,内缘突出部63d的至少一部分与保持部51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轴向上靠近地配置。由此,能够将马达10在轴向上小型化。
止挡部65从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朝向下侧突出。如图5所示,多个止挡部65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具有三个止挡部65。在俯视观察时,止挡部65的外形是圆形。另外,在俯视观察时,止挡部65的外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止挡部下表面65a是止挡部65的下表面。圆环部上表面52a是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上表面。如图1所示,止挡部下表面65a与圆环部上表面52a接触。因此,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轴向上定位。止挡部65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单元60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平行度。
如图5所示,止挡部65的周向位置与保持架凸部64的周向位置相同。保持架凸部64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位置相同。因此,止挡部65的周向位置与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位置相同。
在周向上,止挡部65所在的位置以及其附近与其他部分相比,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位置精度高。因此,通过使汇流条端子部92的周向位置与止挡部65的周向位置相同,能够将汇流条端子部92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轴向上精确地定位。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汇流条端子部92连接于控制单元70。
如图1所示,止挡部65与汇流条端子部92在轴向上重叠。即,汇流条端子部92位于止挡部65的正上方。止挡部65将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轴向上定位。由此,能够将汇流条端子部92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轴向上更加精确地定位。
如图4所示,多个熔接部67沿周向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熔接部67从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朝向上侧突出。熔接部67穿过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所具有的贯通孔(省略图示),比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朝向上侧突出。熔接部67的上侧的端部熔接于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的上表面。由此,上侧保持架主体部62a固定于下侧保持架主体部63a。
汇流条保持架61的形状相对于中心轴线J具有旋转对称性。若汇流条保持架61的形状没有旋转对称性,则在通过树脂成型制造汇流条保持架61的情况下,因周向位置不同流入模具的树脂流量不同。其结果是,树脂硬化的时间因周向位置而不同,汇流条保持架61的成型精度因周向位置而不同。因此,存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尺寸精度下降的担忧。
与此相对,根据该优选的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61的形状相对于中心轴线J具有旋转对称性。因此,在成型汇流条保持架61时,能够使树脂流量在周向上几乎相同。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的成型精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的成型精度,从而能够提高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定子40的径向的相对位置精度。并且,能够提高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上侧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的相对位置精度。
如上所述,在俯视观察时,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分别存在一个汇流条端子部92。多个端子支承部68支承汇流条端子部92。因此,能够将多个端子支承部68相对于中心轴线J旋转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61的形状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J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
另外,“某对象相对于中心轴线J具有旋转对称性”包括某对象的形状严格地旋转对称和某对象大致旋转对称的情况。即,至少保持架凸部64或者端子支承部68相对于中心轴线J旋转对称地配置。
[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70位于汇流条单元60的上侧。控制单元70例如是电子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ECU)。控制单元70通过汇流条端子部92与汇流条单元60电连接。控制单元70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因此,控制单元70和汇流条单元60都相对于机壳内周面21a被定位。由此,能够提高汇流条单元60和控制单元70的径向上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汇流条单元60和控制单元70。
通过连接器部25向控制单元70提供电源。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控制单元70例如具有旋转传感器和逆变器电路。旋转传感器与传感器磁铁71在轴向上相向。旋转传感器检测转子30的旋转位置或者旋转速度等。逆变器电路基于通过旋转传感器检测出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或者旋转速度,控制向定子40提供的电流。旋转传感器例如既可以是磁阻元件,也可以是霍尔元件。
嵌合孔部52b也可以不沿轴向贯通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这种情况下,嵌合孔部52b是从圆环部上表面52a朝向下侧凹陷的有底的孔。
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在从保持架贯通孔5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至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期间,贯通孔尺寸L2也可具有局部变小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在贯通孔尺寸L2局部变小的部分的径向位置,中间部尺寸L1局部变大。
贯通孔尺寸L2也可以在整个径向上几乎相同。中间部尺寸L1也可随着从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部而逐渐变大。
缓冲部55也可以是朝向上侧凹陷的槽。缓冲部55例如也可以是配置有具有弹力的部件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弹力的部件既可埋入上侧轴承保持架50,也可配置于图3所示的槽即缓冲部55的内侧。
在图1中,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2和下侧汇流条保持架63这两个分体的部件。但是,汇流条保持架61也可以是单一的部件。
汇流条保持架61也可不具有保持架凸部64。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保持架61的径向外缘整体与机壳内周面21a接触。
汇流条90也可具有至少三个汇流条端子部92。即,汇流条90也可具有四个以上汇流条端子部92。
在俯视观察时,也可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分别存在至少一个汇流条端子部92。即,在俯视观察时,也可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分别存在两个以上汇流条端子部92。在配置有四个以上汇流条端子部92的情况下,只要在俯视观察时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三等分的位置分别存在一个汇流条端子部92,那么可以将其他汇流条端子部92配置于任意位置。
汇流条主体部91的轴向位置也可分别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各汇流条主体部91在轴向上重叠。
机壳20也可以不是金属制,例如机壳20也可以是树脂制。
转子磁铁33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轴31。即,与上述不同,转子磁铁33也可直接地固定于轴31。
马达10也可以不具有控制单元70。
另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相互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4)

1.一种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轴承,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
轴承保持架,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保持架保持所述轴承;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该汇流条单元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保持架主体部;以及
嵌合突出部,其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朝向下侧突出,
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具有嵌合孔部,
所述嵌合突出部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嵌合孔部的径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孔部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孔部是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朝向下侧凹陷的有底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位于所述汇流条单元的上侧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汇流条单元电连接,且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机壳内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以及
汇流条端子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朝向上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件以及线圈,
所述线圈具有线圈配线,
所述线圈配线对所述线圈与所述汇流条单元进行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配线是与构成所述线圈的卷线分体的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配线是构成所述线圈的卷线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多个保持架贯通孔,所述线圈配线穿过多个所述保持架贯通孔;以及
中间部,该中间部是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保持架贯通孔彼此的周向之间的部分,
所述保持架贯通孔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上侧汇流条保持架和下侧汇流条保持架接触的状态下被夹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嵌合突出部的形状是圆形。
12.一种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轴承,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
轴承保持架,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处,该轴承保持架保持所述轴承;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该汇流条单元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保持架主体部;以及
多个止挡部,多个所述止挡部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朝向下侧突出,
多个所述止挡部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所述止挡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表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以及
汇流条端子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朝向上侧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的周向位置与所述汇流条端子部的周向位置相同。
CN201910847261.XA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Active CN110601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4564A JP6596884B2 (ja) 2015-03-31 2015-03-31 モータ
JP2015-074564 2015-03-31
CN201610096181.1A CN106026433B (zh)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6181.1A Division CN106026433B (zh)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1388A true CN110601388A (zh) 2019-12-20
CN110601388B CN110601388B (zh) 2021-10-26

Family

ID=569376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6181.1A Active CN106026433B (zh)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CN201910847261.XA Active CN110601388B (zh)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6181.1A Active CN106026433B (zh) 2015-03-31 2016-02-22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0767B2 (zh)
JP (1) JP6596884B2 (zh)
KR (2) KR101842889B1 (zh)
CN (2) CN106026433B (zh)
DE (1) DE1020162049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9927A (zh) * 2020-07-17 2020-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支撑保护结构、磁悬浮轴承支撑系统、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1201519B2 (en) 2016-10-14 2021-12-14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tact-connecting a winding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to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6551613B2 (ja) * 2016-10-19 2019-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センサの組付け構造体、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6225170A1 (de) 2016-12-15 2018-06-2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Führungsring zur Anbindung an einem Gehäuse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DE112018000375T5 (de) * 2017-01-13 2019-10-02 Nidec Corporation Sensormagnetanordnung und motor
US10958140B2 (en) * 2017-02-02 2021-03-23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JP6981006B2 (ja) * 2017-02-03 2021-1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EP3586149B1 (en) * 2017-02-22 2023-07-26 Stackpole International Engineered Products, Ltd. Pump assembly having a controller including a circuit board and 3d rotary sensor for detecting rotation of its pump
CN210578010U (zh) * 2017-02-28 2020-05-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6952241B2 (ja) * 2017-08-29 2021-10-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WO2019065586A1 (ja) * 2017-09-28 2020-10-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9065598A1 (ja) * 2017-09-28 2019-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12018005525T5 (de) 2017-09-28 2020-07-02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motors
JP7031441B2 (ja) * 2017-09-28 2022-03-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00780B2 (ja) * 2017-09-29 2022-01-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JP2019068558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1033957B (zh) * 2017-09-29 2022-04-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JP2019068538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068606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9102640A1 (ja) * 2017-11-24 2019-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9102642A1 (ja) * 2017-11-27 2019-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176257A1 (ja) * 2018-03-13 2019-09-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1919365B (zh) * 2018-03-23 2023-05-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WO2019189309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18019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181781B2 (ja) * 2018-12-10 2022-12-01 株式会社Soken 回転電機、電力変換装置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7218861B2 (ja) * 2018-12-18 2023-02-07 Kyb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KR20200080715A (ko) * 2018-12-27 2020-07-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JP7120141B2 (ja) * 2019-04-16 2022-08-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210088976A (ko) * 2020-01-07 2021-07-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DE102020214597A1 (de) * 2020-11-19 2022-05-19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514975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气产品
KR20230109264A (ko) * 2022-01-13 2023-07-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0139C1 (de) * 2001-06-22 2003-04-10 Minebea Co Ltd Flansch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US20060068617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bus bar
CN1260870C (zh) * 2001-06-22 2006-06-21 美蓓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机,尤其是电子整流式直流电动机的继电器支撑单元
CN1980007A (zh) * 2005-12-07 2007-06-1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及壳体制造方法
CN101682246A (zh) * 2007-05-25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CN103427532A (zh) * 2013-07-02 2013-12-04 北京睿德昂林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14138499A (ja) * 2013-01-17 2014-07-2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14204559A (ja) * 2013-04-05 2014-10-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気モ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気モータを備えた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5037331A (ja) * 2013-08-10 2015-02-23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9933A (en) * 1954-07-29 1958-01-14 Gen Ind Co Bearing structure
US3008777A (en) * 1959-12-02 1961-11-14 Gen Electric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onstruction
EP0259724B1 (de) * 1986-09-12 1990-11-2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eiterplatte
JP4617794B2 (ja) * 2004-09-21 2011-01-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663274B2 (en) * 2004-09-21 2010-02-16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JP5476005B2 (ja) * 2009-02-10 2014-04-23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101754421B1 (ko) * 2010-08-19 2017-07-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 구동모터의 터미널유닛
JP5741826B2 (ja) * 2011-04-05 2015-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885846B2 (ja) * 2012-08-09 2016-03-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JP6064479B2 (ja) * 2012-09-19 2017-01-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制御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414869B1 (ja) * 2012-10-03 2014-0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35205B2 (ja) 2012-12-20 2015-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圧縮機
CN203387367U (zh) * 2013-07-18 2014-01-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外转子型马达
JP6125385B2 (ja) * 2013-09-17 2017-05-10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用端子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0139C1 (de) * 2001-06-22 2003-04-10 Minebea Co Ltd Flansch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CN1260870C (zh) * 2001-06-22 2006-06-21 美蓓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机,尤其是电子整流式直流电动机的继电器支撑单元
US20060068617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bus bar
CN1980007A (zh) * 2005-12-07 2007-06-1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及壳体制造方法
CN101682246A (zh) * 2007-05-25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14138499A (ja) * 2013-01-17 2014-07-2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2014204559A (ja) * 2013-04-05 2014-10-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気モ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気モータを備えた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3427532A (zh) * 2013-07-02 2013-12-04 北京睿德昂林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JP2015037331A (ja) * 2013-08-10 2015-02-23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9927A (zh) * 2020-07-17 2020-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支撑保护结构、磁悬浮轴承支撑系统、电机
CN111799927B (zh) * 2020-07-17 2023-03-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支撑保护结构、磁悬浮轴承支撑系统、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1388B (zh) 2021-10-26
CN106026433B (zh) 2019-10-08
JP2016195504A (ja) 2016-11-17
KR20160117151A (ko) 2016-10-10
DE102016204955A1 (de) 2016-10-06
KR20170115016A (ko) 2017-10-16
CN106026433A (zh) 2016-10-12
KR101842889B1 (ko) 2018-03-28
US20160294248A1 (en) 2016-10-06
US10340767B2 (en) 2019-07-02
JP6596884B2 (ja) 2019-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1388B (zh) 马达
CN108039787B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US10903711B2 (en) Motor
EP1881584A2 (en) Terminal for rotating armature
JP2014093835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US11881747B2 (en) Motor
JP7120251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6962353B2 (ja) モータ
CN111247722B (zh) 定子和马达
JP2019149912A (ja) モータ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US20200106329A1 (en) Motor unit and electric pump device
CN112242762A (zh) 马达
JP2019122058A (ja) モータ
US11901792B2 (en) Bus bar unit, stator, and motor
CN215580780U (zh)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电动致动器
CN113439378B (zh) 马达
WO2019167843A1 (ja) モータ
WO2020067254A1 (ja) モータ
CN114830501A (zh) 马达
KR20210077404A (ko) 모터
WO2009048181A1 (en) Motor
WO2016194220A1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レギュ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