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2957B -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2957B
CN110072957B CN201780076844.6A CN201780076844A CN110072957B CN 110072957 B CN110072957 B CN 110072957B CN 201780076844 A CN201780076844 A CN 201780076844A CN 110072957 B CN110072957 B CN 110072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adhesive tape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68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72957A (zh
Inventor
山上晃
今井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262643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07295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C Corp filed Critical D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2855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0612A/zh
Priority to CN202111285622.XA priority patent/CN1139806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2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2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72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2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385Acrylic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4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ureth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of foam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08Polyurethanes from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5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6/00Composition of foam
    • B32B2266/02Organic
    • B32B2266/0214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6/0278Polyureth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08Polyurethanes from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carrier, e.g. sing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迅速地脱除气泡而防止气泡残留于上述界面,且粘接性/缓冲性优异,成本低且薄型的粘合带。本发明涉及一种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发泡体层(A)、树脂膜层(C)且在树脂膜(C)侧具有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粘合带,其中,在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存在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且上述区域通到上述粘合带的端部。

Description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电子设备等的制造场所能够使用的具有发泡体层的粘合带。
背景技术
粘合带的作业性优异、粘接可靠性也高,因而在例如OA设备、家电制品等电子设备的制造场所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对于电子设备、尤其是个人电脑、数码摄像机、电子账本、便携电话、PHS、智能手机、游戏设备、电子书等便携电子终端要求小型化和薄型化,与此相伴,对于构成上述便携电子终端的粘合带等也要求薄型化。
另外,通常对于上述那样的显示设备而言,为了防止显示器的破裂、波纹(液晶的深浅的波动现象),大多在显示器背面贴附了具有具备缓冲性的发泡层的粘合带(专利文献1)。
但是,上述具有发泡层的粘合带由于非常柔软,所以在贴附时卷入气泡并出现褶皱的情况较多。尤其是,在贴附时利用冲压机对准位置,随后在数分钟后进行层压的情况下,明显会发生上述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9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迅速地脱除气泡而防止气泡残留于上述界面、且粘接性/缓冲性优异、成本低且薄型的粘合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利用下述的粘合带而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粘合带的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发泡体层(A)、树脂膜层(C)且在树脂膜(C)侧具有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粘合带,其中,在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存在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且上述区域通到上述粘合带的端部。
发明效果
对于本发明的粘合带来说,从其与被粘物的界面迅速地脱除气泡,气泡不易残留于上述界面,并且,尽管为薄型但缓冲性和粘接力仍然优异。因此,本发明的粘合带能够防止显示器的破裂、波纹而不会使最终制品或其部件的生产效率降低。因此,本发明的粘合带可适合用于例如向显示设备的显示器的非显示面侧的粘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粘合带的粘合部侧观察具有大致菱形的粘合部的粘合带的俯视图。
图2是从粘合带的粘合部侧观察具有大致圆形的粘合部的粘合带的俯视图。
图3是从粘合带的粘合部侧观察具有大致六边形的粘合部的粘合带的俯视图。
图4是从粘合带的粘合部侧观察具有大致四边形的粘合部的粘合带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20中得到的粘合带的具有粘合部的面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粘合带)
本发明的粘合带的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发泡体层(A)、树脂膜层(C)且在树脂膜(C)侧具有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粘合带,其中,在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存在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且上述区域通到上述粘合带的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列举出:具有发泡体层(A)、树脂膜层(C)且在树脂膜(C)侧具有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单面粘合带;进而在发泡体层(A)侧也具有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另外,也可以在树脂膜层与发泡层(A)之间、或者树脂膜(C)与粘合部(B)之间设置金属箔层等中间层。
在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有不存在构成上述粘合部(B)的成分的区域、或者可以以不发挥出粘合性的程度存在构成上述粘合部(B)的成分的区域。因此,在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粘合带的情况下,可观察到:对于上述树脂膜(C)面,上述粘合部(B)形成了凸状。
另外,本发明的粘合带具有下述构成: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的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通到粘合带的端部(外缘部)的一部分。通过使用具有上述构成的粘合带,从而在将粘合带向被粘物贴附时,气泡通过上述区域而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向外部脱除,因此能够防止起因于粘合带的膨胀等的外观不良,并且可以保持优异的缓冲性、粘接力等。
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优选使用总厚度为300μm以下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30μm~250μm的粘合带,进一步优选使用50μm~200μm的粘合带,从例如有助于便携电子终端等的薄型化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使用50μm~100μm的粘合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合带的总厚度是指依据JIS K6250通过使用了千分表的方法而在千分表的接触面为平面且其直径为8mm和载荷为0.51N的条件下所测得的粘合带的厚度,不包括剥离衬垫的厚度。上述厚度可以利用例如尾崎制作所制的厚度计FFG-6等进行测定。
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优选使用具有1N/20mm~12N/20mm的粘接力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具有1.5N/20mm~10N/20mm的粘接力的粘合带,从获得即使在为薄型且在一部分未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被粘物与粘合带的界面去除气泡、且具备优异粘接力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具有3N/20mm~8N/20mm的粘接力的粘合带。另一方面,在要求更优异的粘接性的情况下,作为上述粘合带,更优选使用具有4N/20mm~10N/20mm的粘接力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具有4.5N/20mm~8N/20mm的粘接力的粘合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接力是指依据JISZ0237而测得的值。具体而言,上述粘接力为如下所述地测得的值:将粘合带的具有粘合部(B)的面与清洁且平滑的不锈钢板(BA板)重叠,使用2kg辊在其上面往复1次而进行加压,将由此得到的物体在23℃和50%RH的条件下放置1小时后,在180°方向上以0.3m/min的速度剥离上述粘合带,由此测得的值。
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从即使为薄型也能够防止被粘物、发泡体层(A)的起因于斥力等的经时性剥落、部件脱落等,特别是即使在较高温下使用时也防止上述剥落等方面考虑,优选使用保持力为2mm以下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0.5mm以下的粘合带,进一步优选使用0.1mm以下的粘合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保持力是指依据JISZ0237而测得的值。具体而言,上述保持力为如下所述地测得的值:将粘合带的具有粘合部(B)的面与清洁且平滑的不锈钢板(hairline)重叠,使用2kg辊在其上面往复1次而进行加压,将由此所得的物体在23℃和50%RH的条件下放置1小时后,作为试验片;接着,在100℃的环境下,将构成上述试验片的不锈钢板固定于垂直方向,对构成上述试验片的粘合带的下端部施加100g的载荷,并在此状态下放置24小时,然后利用游标卡尺测定上述不锈钢板与粘合带的偏移距离,由此测得的值。
(粘合部B)
首先,针对构成本发明的粘合带的粘合部(B)进行说明。
上述粘合部(B)直接设置于上述树脂膜(C)或者隔着其它层而设置于上述树脂膜(C)。在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具有不存在构成上述粘合部(B)的成分的区域、或者可以以不发挥出粘合性的程度存在构成上述粘合部(B)的成分的区域。
上述粘合部(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30μm、进一步优选为1~10μm、最优选为2~5μm。
另外,具有下述构成: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的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通到粘合带的端部(外缘部)的一部分。通过使用具有上述构成的粘合带,从而即使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在将粘合带贴附于被粘物时,也能够容易地从它们的界面去除气泡,因此能够防止由粘合带的膨胀等所引起的外观不良,并且保持优异的热传导性(放热性)、粘接力等。
关于上述粘合部(B)的形状,优选从上述树脂膜(C)的一个面(a)侧观察本发明的粘合带时为大致四边形、大致六边形或大致圆形等,在为大致圆形时,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空气脱除性)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优选。
大致圆形没有特别限定,任意的1个粘合部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比〔最大直径/最小直径〕优选为1~4。进一步优选为1~2,最优选为1~1.5。作为大致圆形的一例,可列举图5那样的形状。上述形状的粘合部基本上分别独立,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为2个以上的粘合部局部地相连的部位。
作为上述大致四边形,可列举大致正方形、大致长方形、大致梯形、大致菱形等形状,在为大致菱形时,容易从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空气脱除性)并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大致四边形和大致六边形等的“大致”表示包括下述形状:例如在粘合部(B)的表面贴附有脱模衬垫等时或者将粘合带卷绕成卷时,由于上述粘合部(B)被按压而使四边形和六边形的角部带圆度的形状、直线部成为曲线部的形状。
优选为上述大致四边形的角部中朝向粘合带的流动方向的角部的角度小于90°的大致菱形,在为45°~70°的范围时,容易从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空气脱除性)并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更优选。
另外,构成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任意的粘合部(b1)和粘合部(b2)优选不正对粘合带的流动方向和宽度方向。
另外,上述粘合带多数情况下根据用途等被裁断成任意的形状来使用。此时,通过使上述粘合部(b1)和粘合部(b2)为不正对流动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配置,从而在将粘合带在任意的位置裁断的情况下,会在其端部的一部分存在粘合部(B),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带的剥落。
另外,利用上述方法而测得的上述粘合部(b1)与贴附于其表面的剥离衬垫的接触区域(r2)的长径相对于上述粘合部(b1)与上述支承体的接触区域(r1)的长径的比例[接触区域(r2)的长径/接触区域(r1)的长径]×100优选为97%~110%,在为97%~105%的范围时,从兼顾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的容易性与更优异的粘接性的方面考虑,更为优选。
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优选使用在设置于上述支承体的表面的所有粘合部之中满足上述比例[接触面积(s2)/接触面积(s1)]×100这一要件的粘合部(b1)所占的比例为50%~100%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80%~100%的粘合带,进一步优选使用90%~100%的粘合带,在使用95%~100%的粘合带时,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本发明效果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
选自上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中的任意粘合部(b1)与靠近上述粘合部(b1)的粘合部(b2)的距离优选为0.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mm~0.2mm,更优选为0.06mm~0.15mm,为0.08mm~0.13mm时,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气体脱除性)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特别优选。
关于每1个选自上述粘合部(B)中的任意的粘合部(b1)的大小,面积优选为0.001mm2~100mm2、更优选为0.01mm2~25mm2、进一步优选为0.015mm2~16mm2,为0.02mm2~5mm2时,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气体脱除性),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特别优选。
上述粘合部(B)优选在本发明的粘合带的面积(流动方向为5cm和宽度方向为5cm的正方形)的范围内存在10个~1000000个,更优选存在1000个~50000个,存在5000个~40000个时,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气体脱除性),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力,故而特别优选。
另外,作为上述粘合带,从贴附时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气体脱除性)、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力、且即使在石墨片等被粘物被进一步薄型化的情况下也有效地防止由粘合部的形状所引起的外观不良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在粘合带的规定面积(流动方向为1cm和宽度方向为1cm的正方形)的范围内具有120个~2000个粘合部的粘合带,更优选使用具有280个~1600个粘合部的粘合带,进一步优选使用具有520个~1200个粘合部的粘合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合部的数量均可通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粘合带的任意范围(流动方向为1cm和宽度方向为1cm的正方形)或(流动方向为5cm和宽度方向为5cm的正方形)并计数来求出。
具有上述粘合部(B)的区域在上述一个面(a)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10%~99%。进一步优选为20%~90%,更优选为30%~80%,最优选为35%~80%。处于上述范围时,能够形成后述的大致圆形的粘合部,其结果,能够以良好的效率生产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粘合带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气体脱除性)、且可保持良好粘接力的粘合带,故而特别优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区域的比例是流动方向为5cm和宽度方向为5cm的正方形的粘合带的面积中的上述粘合部(B)的面积比例。
上述粘合部(B)的基于在频率1Hz下测得的动态粘弹性谱的、损耗角正切的峰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20℃,更优选为-20℃~10℃,在为-10℃~5℃时,容易从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空气脱除性)并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粘接力,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起因于上述粘合带的膨胀等的外观不良以及热传导性(放热性)、耐热性、粘接力等性能的降低,因此更优选。
对于上述动态粘弹性测定来说,使用粘弹性试验机(Rheometric公司制,商品名:ARES 2KSTD),在该试验机的作为测定部的平行圆盘之间夹入试验片,测定频率1Hz下的储能弹性模量(G’)和损耗弹性模量(G”)。上述损耗角正切由tanδ=(G”)/(G’)所示的式子算出。上述峰温度是指在针对测定温度区域(-50℃至150℃)的tanδ的谱图中所确认到的峰温度。
作为上述试验片,可以使用利用在上述粘合部(B)的形成中所用的粘合剂而形成的、厚度0.5mm~2.5mm的粘合剂层。
另外,作为上述试验片,可以使用将多层本发明的粘合带层叠而成的试验片中的、粘合剂层的合计厚度为0.5mm~2.5mm的试验片。在使用了上述不同构成的试验片的情况下,虽然上述tanδ的值发生变化,但是在上述粘合剂层(B)在上述试验片中所占的合计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上述峰温度实质上不发生变化。因此,在上述峰温度的测定中,可以使用任一试验片。
作为上述粘合部(B),优选使用具有10质量%~60质量%的凝胶分率的粘合部,更优选使用具有20质量%~55质量%的凝胶分率的粘合部,在使用具有30质量%~50质量%的凝胶分率的粘合部时,即使为薄型,也容易保持上述粘合部(B)的表面形状,因此易于防止经时性变化,能够从被粘物与粘合部(B)的界面容易地将气泡除去,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起因于上述粘合带的膨胀等的外观不良以及热传导性(放热性)、耐热性、粘接力等性能的降低,因此更优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凝胶分率是指通过以下方法测定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凝胶分率是指利用下述所示的方法测得的值。
(1)在剥离衬垫(D)的脱模处理面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50μm的方式涂布上述粘合剂,将由此得到的物体在100℃的环境下干燥3分钟,然后在40℃的环境下熟化2天,由此形成粘合剂层。
(2)将上述粘合剂层裁断成纵50mm和横50mm的正方形,作为试验片。
(3)测定上述试验片的质量(G1)后,在23℃的环境下,使上述试验片在甲苯中浸渍24小时。
(4)上述浸渍后,使用300目金属网对上述试验片与甲苯的混合物进行过滤,从而提取出甲苯中的不溶成分。使上述不溶成分在110℃的环境下干燥1小时,测定由此所得的物质的质量(G2)。
(5)基于上述质量(G1)、质量(G2)和下述式,算出其凝胶分率。
凝胶分率(质量%)=(G2/G1)×100
作为上述粘合部(B),优选使用厚度1μm~6μm的粘合部,在使用厚度2μm~5μm的粘合部时,可以从被粘物与粘合部(B)的界面容易地除去气泡,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起因于上述粘合带的膨胀等的外观不良以及热传导性、耐热性、粘接力等性能的降低,因此更优选。另外,上述粘合部(B)的厚度是指依据JIS K6783通过使用了千分表的方法在千分表的接触面为平面且其直径为5mm和载荷为1.23N的条件下测得的双面粘合带的厚度。
上述粘合部(B)可以使用例如丙烯酸系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硅酮系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苯乙烯-二烯嵌段共聚物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系粘合剂、聚酰胺系粘合剂、氟系粘合剂、蠕变特性改良型粘合剂、放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等公知的粘合剂来形成。其中,作为上述粘合部(B),在使用采用丙烯酸系粘合剂而得到的粘合部时,粘接可靠性优异,故而优选。
使用在上述发泡体层的双面侧具有粘合部或粘合层的粘合带作为本发明的粘合带的情况下,上述粘合部或粘合层可以为相同的组成、凝胶分率,也可以使用组成不同、凝胶分率不同的粘合部或粘合层。
作为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可以使用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粘合剂。
作为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使用通过使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单体成分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的下述物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等。其中,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使用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更优选使用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4~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上述烷基可列举出直链或分支了的烷基。
从因为易于保持上述粘合剂层(B)的表面形状,所以易于防止经时性的变化,从而获得易于从与被粘物的界面脱除气泡(空气脱除性)并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粘接力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作为所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4~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丁酯。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类单体,除了上述物质以外,还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的下述物质:(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具有羧基的单体或其酸酐;乙烯基磺酸钠等具有磺酸基的单体;丙烯腈等具有氰基的单体;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具有酰胺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羟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酰基吗啉等具有氨基的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具有酰亚胺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具有环氧基的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等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单体、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等单体。
另外,作为上述单体,除了上述(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外,还可以使用苯乙烯、取代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类;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氯乙烯等。
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通过利用溶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等方法使上述单体聚合来制造,从提高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生产效率的方面考虑,优选采用溶液聚合法。
作为上述溶液聚合法,可列举例如将上述单体、聚合引发剂和有机溶剂在优选40℃~90℃的温度下进行混合、搅拌而使它们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
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例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等过氧化物;偶氮双异丁腈等偶氮系热聚合引发剂;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醚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酰缩酮系光聚合引发剂、酰基氧化膦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等。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在通过例如溶液聚合法制造的情况下,可以为溶解或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状态。
作为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优选使用具有30万~120万的重均分子量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更优选使用具有40万~110万的重均分子量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从得到即使为薄型也具备更优异的粘接力和气泡的除去容易性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具有50万~100万的重均分子量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重均分子量是指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来测定并进行标准聚苯乙烯换算而算出的值。具体而言,上述重均分子量可以使用东曹株式会社制GPC装置(HLC-8329GPC),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样品浓度:0.5质量%(四氢呋喃溶液)
样品注入量:100μl
洗脱液:四氢呋喃
流速:1.0ml/分钟
测定温度:40℃
主色谱柱:TSKgel GMHHR-H(20)2根
保护柱:TSKgel HXL-H
检测器:差示折射计
标准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1万~2000万(东曹株式会社制)
作为可用于形成上述粘合部(B)的粘合剂,从形成具备更优异的粘接力、拉伸强度和拉伸断裂强度的粘合部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含有增粘树脂的粘合剂。
作为上述增粘树脂,可以使用例如松香系增粘树脂、聚合松香系增粘树脂、聚合松香酯系增粘树脂、松香酚系增粘树脂、稳定化松香酯系增粘树脂、歧化松香酯系增粘树脂、氢化松香酯系增粘树脂、萜烯系增粘树脂、萜烯酚系增粘树脂、以及苯乙烯系增粘树脂等石油树脂系增粘树脂等。
作为上述增粘树脂,从得到即使为薄型也具备更优异的粘接力和气泡的除去容易性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优选组合使用松香系增粘树脂和石油树脂系增粘树脂。上述松香系增粘树脂和石油树脂系增粘树脂特别优选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组合使用,从得到即使为薄型也具备更优异的粘接力和气泡的除去容易性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优选与将含有(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单体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组合使用。
另外,作为上述增粘树脂,从更进一步提高上述粘合部(B)的初期粘接力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常温下为液态的增粘树脂。作为常温下为液态的增粘树脂,可列举例如加工用油、聚酯系增塑剂、聚丁烯等低分子量的液状橡胶,可以使用萜烯酚树脂,作为市售品,可列举YASUHARA CHEMICAL公司制YP-90L等。
上述增粘树脂优选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而以20质量份~60质量份的范围来使用,从得到具备更进一步优异的粘接力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更优选以30质量份~55质量份的范围来使用。
另外,作为形成上述粘合部(B)的粘合剂,可以使用除了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等以外根据需要还含有软化剂、增塑剂、填充剂、防老剂、着色剂等的粘合剂。
其中,在使用交联剂时,能够将上述粘合部(B)的凝胶分率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其结果是,易于保持上述粘合部(B)的形状,因此易于防止经时的变化,能够从被粘物与粘合剂层(B)的界面容易地除去气泡,并且能够得到具备优异的粘接力的粘合带,因此优选。
作为上述交联剂,优选使用例如异氰酸酯交联剂或环氧交联剂。
作为上述异氰酸酯交联剂,可以使用例如甲苯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优选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甲苯二异氰酸酯加成物。上述甲苯二异氰酸酯加成物是分子中具有源自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结构的物质,就市售品而言,可列举例如CORONATE L(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使用上述异氰酸酯交联剂的情况下,作为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优选使用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关于上述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在其制造中使用的单体,可以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等,更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
另外,作为环氧交联剂,可以使用例如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的TETRAD X、TETRAD C、或总研化学株式会社制的E-05X等。
使用上述环氧交联剂的情况下,作为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优选使用具有酸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关于上述具有酸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在其制造中使用的单体,优选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二聚物、衣康酸、巴豆酸、马来酸、马来酸酐等,更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
作为能够用于形成上述粘合部(B)的粘合剂,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含有溶剂的粘合剂。作为上述粘合剂,优选使用其粘度被调整为0.1mPa·s~1000mPa·s的范围的粘合剂,更优选使用被调整为1mPa·s~200mPa·s的范围的粘合剂,在使用被调整为10mPa·s~100mPa·s的范围的粘合剂时,容易形成规定形状的粘合部(B),因此进一步优选。
(树脂膜层(C))
接着,针对构成本发明的粘合带的树脂膜层(C)进行说明。
作为树脂膜层(C),可以使用聚酯膜、聚酰亚胺膜、聚烯烃膜、聚酰胺膜、聚氨酯膜等。其中,最优选耐热性、强度优异、成本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作为树脂膜层(C)的厚度,优选为1~100μm。进一步优选为1.5~50μm,为1.5~6μm时,为薄型且不会降低缓冲性,故而优选。
(剥离衬垫(D))
本发明的粘合带可以在与上述粘合部(B)接触的面具有剥离衬垫(D)。
剥离衬垫(D)是对树脂膜涂覆脱模剂而得的衬垫。作为树脂膜,可以使用聚酯膜、聚酰亚胺膜、聚烯烃膜等。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耐热性/强度良好、成本低,故而优选。树脂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5μm~1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100μm。若处于上述范围,则形成发泡体层(A)时不易发生发泡体层的不均,故而优选。
脱模剂没有特别限定,硅酮系的脱模剂容易调整剥离力,故而优选。
(发泡体层(A))
作为构成本发明粘合带的发泡体层(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厚度优选为2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2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100μm的发泡体层。通过使用具有上述范围的厚度的发泡体层(A),能够使粘合带实现薄型化。另外,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具有上述粘合部(B)的面与被粘物的界面容易地去除气泡,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上述粘合带的膨胀等所引起的外观不良、缓冲性或粘接力等性能的降低,故而更优选。
作为上述发泡体层(A),优选使用50%压缩强度为0.003MPa~1MPa的发泡体层,更优选使用0.01MPa~0.5MPa的发泡体层,更优选使用0.02MPa~0.4MPa的发泡体层。使用上述范围的发泡体层时,从获得具备缓冲性和对于被粘物的适合的追随性的粘合带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
作为上述发泡体层(A),可以使用例如由经发泡的树脂形成的片状的发泡体层,也可以使用在树脂膜(C)上涂覆有发泡体层(A)的发泡体层,还可以使用在使树脂膜(C)、粘合部(B)和剥离衬垫(D)一体化而得的物体上涂覆有发泡体层(A)的发泡体层。其中,在使用在使树脂膜(C)、粘合部(B)和剥离衬垫(D)一体化而得的物体上涂覆有发泡体层(A)的发泡体层时,容易形成薄型且柔软的发泡体层,特别优选。
作为上述发泡体层(A),可以使用例如包含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的聚烯烃系发泡体;聚氨酯系发泡体;包含丙烯酸系橡胶、其它弹性体等的橡胶系发泡体等。其中,作为上述发泡体层(A),特别优选容易形成薄型且柔软的发泡体层的聚氨酯系的发泡体层。
聚氨酯发泡体层可如下地获得:将含有多异氰酸酯、多元醇的原料与气体混合,生成气液混合物,将所得的气液混合物供给至树脂膜上,接着将该气液混合物加热,使原料进行反应来获得。
作为聚氨酯发泡体层的原料,为含有多异氰酸酯、多元醇的组合物,根据需要而包含下述的其它成分。
上述多异氰酸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用于制造聚氨酯发泡体的多异氰酸酯。作为该多异氰酸酯,通常使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等。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使用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系或脂肪族系的多异氰酸酯、预聚物型的多异氰酸酯等。上述多异氰酸酯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也可以单独使用1种。
多异氰酸酯以异氰酸酯指数优选达到0.8~1.2、特别优选达到0.9~1.1的方式进行配合。
上述多元醇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用于制造聚氨酯发泡体的多元醇。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与聚酯多元醇的共聚物即聚醚酯多元醇等。另外,为了提高拉伸强度,也可以组合使用聚合物多元醇。作为该聚合物多元醇,为例如使丙烯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烯属不饱和化合物以固体成分换算计在聚醚多元醇上接枝聚合优选5~40质量%、更优选10~30质量%而得的多元醇。
上述多元醇的平均分子量优选为300~6000、更优选为900~4000。上述多元醇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上述之外的聚氨酯发泡体层的原料,含有催化剂、整泡剂、交联剂等。
作为催化剂,可列举出辛酸锡、二乙酸二丁基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辛酸锌等有机锌化合物;乙酰丙酮镍、二乙酰丙酮镍等有机镍化合物;乙酰丙酮铁等有机铁化合物;乙酸钠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醇盐、酚盐等金属催化剂;三乙胺、三亚乙基二胺、N-甲基吗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咪唑等叔胺系催化剂;有机酸盐等。这些之中,特别优选为有机锡化合物。上述催化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上述催化剂的含量,在将多元醇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0.03~3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05~2.0质量份。
作为整泡剂,可以使用硅酮系整泡剂。作为该硅酮系整泡剂,可以使用二甲基硅氧烷系化合物、聚醚二甲基硅氧烷系化合物、苯基甲基硅氧烷系化合物等。上述整泡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上述整泡剂的含量,在将多元醇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优选为1~2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2~10质量份。
作为交联剂,可列举出以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等作为引发剂而利用ε-己内酯进行了扩链的酯系低聚物、分子量为300~700左右的三官能聚醚多元醇等分子量大的交联剂;乙二醇、二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短链二醇系的交联剂。通过使用高分子量的交联剂,能够获得更柔软的发泡体层。交联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上述聚氨酯系发泡体层的原料中所含的交联剂的含量还因其种类而异,在将多元醇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1~1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2~5质量份。
上述发泡体原料可根据需要而配合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有机填充剂和无机填充剂、着色剂等添加剂。
(聚氨酯发泡体层的制造方法)
用于制造聚氨酯发泡体层的原料是包含具有上述构成的发泡体原料和气体的气液混合物、以及树脂膜层(C)。要与上述发泡体原料混合的气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氮气、不活泼气体、干燥空气等。这些之中,优选为氮气。以下,使用图6来具体说明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使用混合机11将上述发泡体原料与气体进行搅拌等,制成气液混合物21a。其后,以涂布在树脂膜层(C)20上的方式供给该气液混合物21a,接着,在流延的气液混合物21a的表面,从其上方侧供给脱模纸(或经脱模用处理的树脂膜)7。而且,在该层叠状态下使其通过辊涂机12等,由此调整由气液混合物21a形成的未固化层21b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是否使用脱模纸7均可,若使用该脱模纸7,则容易调整未固化层21b的厚度,能够在热处理后得到的发泡体层的表面(脱模纸7侧)形成皮层。通过这些工序,得到在未固化层21b的一面侧(下表面)具有树脂膜(C)且在另一面侧(上表面)层叠有脱模纸7的3层型的层叠物。
其后,利用热处理装置对该层叠物进行加热。由此,使发泡体原料发生反应,使未固化层21b固化,从而能够获得形成有发泡体层(A)的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30。通过该制造方法,聚氨酯发泡体层(A)与树脂膜层(C)被牢固地接合。所得的层叠体30可以以3层结构直接卷绕于纸管等而制成卷体,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地,剥离脱模纸7后,以2层型层叠体的形式卷绕而制成卷体。另外,还可以在生产线上切断成规定的大小而制成片。接着,也可以将该片层叠并将其捆包。在该情况下,可以以3层的状态直接层叠,也可以以2层型层叠体的形式层叠。
如上所述,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的制造用原料是使用泡沫原料和气体而得到的气液混合物21a、以及树脂膜(C)。
上述泡沫原料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将多异氰酸酯与不含多异氰酸酯但含有多元醇、阻燃剂、催化剂等的混合物(以下称为“第一混合物”)混合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而配合的添加剂通常被包含在第一混合物中。
上述气液混合物21a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关于发泡体原料和气体的体积比例,在将两者的合计设为100体积%时,以分别优选为5~30体积%和70~95体积%、更优选为8~25体积%和75~92体积%的方式,将发泡体原料与气体混合。通过该混合比例,能够制备适合于形成具有上述特定密度的发泡体层的气液混合物21a。另外,用于混合发泡体原料和气体的混合机11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Oaks混合器、霍巴特混合器等。利用这些混合机11能够将发泡体原料与气体均匀混合,容易控制泡化,能够以更均质的形式生成泡化了的气液混合物21a。
需要说明的是,将发泡体原料与气体混合的方法优选为向被预先收容在混合用腔室等中的泡沫原料中吹入气体的方法、以及向该腔室中同时供给发泡体原料和气体的方法。在这些情况下,关于发泡体原料,可以向该腔室中分别供给多异氰酸酯和上述第一混合物。
使用了上述气液混合物的发泡体层优选利用机械起泡法来形成。根据该方法,可以将所使用的气液混合物的体积和所得的聚氨酯发泡体的体积设为大致相同。因此,聚氨酯发泡体的密度可通过气液混合物的组成、即气体相对于上述发泡体原料而言的导入量来调整。
上述气液混合物21a被供给至上述树脂膜层(C)20的表面,其后,在流延的气液混合物21a的表面,从其上方侧供给脱模纸7,制成层叠物。接着,利用设定为规定温度的热处理装置13对该3层型的层叠物进行加热,使未固化层21b中包含的泡沫原料发生反应,形成发泡体层(A)。
上述3层型层叠物的加热方法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热处理装置13的种类等来适当选择。
为了使未固化层21b中包含的发泡体原料固化,加热温度根据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的种类等来适当选择。该加热温度优选为120℃~200℃、优选为140℃~180℃、特别优选为150℃~170℃。
另外,加热时间优选为1~10分钟、更优选为1~5分钟。
作为上述热处理装置13,可列举出加热炉、远红外线照射装置等。在使用加热炉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固定在装置内的热源,一边使3层型层叠物静止或移动,一边进行热处理。此时,可以供给热风。需要说明的是,在连续地制造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的情况下,优选一边使3层型层叠物在加热炉中移动一边进行加热。
对于上述3层型层叠物的加热可以从树脂膜侧和脱模纸侧中的任一侧或两侧进行。本发明中,为了将其整体均匀地加热,高效地形成更均质的发泡体层,优选从3层型层叠物的两侧进行加热。
在将聚氨酯泡沫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设为图6所示的制造系统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地进行气液混合物21a的制备、气液混合物21a向树脂膜(C)20上的供给和脱模纸等向未固化层21b的上表面的供给、基于辊涂机12等的厚度调整、以及3层型层叠物的加热,从而连续地制造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即,利用混合机11制备的气液混合物21a被连续地送出,以规定的供给速度连续地供给至移动的树脂膜(C)20上,将脱模纸7以与树脂膜(C)20相同的速度被供给至流延的气液混合物21a的表面,利用辊涂机12来调整厚度。其后,3层型层叠物被导入到靠近辊涂机12地所配置的热处理装置13、例如加热炉中。使用加热炉时,通常将3层型层叠物从其一个开口部导入,以与树脂膜(C)20相同或相近的移动速度使其在加热炉内移动,并从另一个开口部导出即可。由此,制造具有脱模纸7的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30。其后,根据需要去除脱模纸7,能够制成包含发泡体层(A)和树脂膜层(C)的聚氨酯泡沫层叠体。
如上所述,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可通过不向发泡体原料中配合水和发泡剂的机械起泡法进行制造。另外,也可以通过向发泡体原料中配合水和/或发泡剂的所谓化学起泡法进行制造。此时,作为水,可以使用离子交换水、自来水、蒸馏水等。水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在将多元醇设为100质量份时,通常为0.1~0.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2~0.4质量份。进而,发泡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烃、氟利昂代替品等。该发泡剂的用量也没有特别限定。像这样,代替机械起泡法,在使用配合了水和/或发泡剂的发泡体原料的化学起泡法的情况下,也稳定地维持气液混合物的起泡状态,而不会发生泡孔粗糙等,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密度和厚度的发泡体层。其结果,能够制成具备具有优异物性的发泡体层的聚氨酯发泡体层叠体。
(粘合带的制造方法)
关于本发明的粘合带,可列举出如下方法:例如,(I)在使上述发泡体层(A)和树脂膜(C)一体化而得的物体的树脂膜(C)的面侧,断续状地涂布上述粘合剂并使其干燥等而形成粘合部(B),由此进行制造的方法;(II)在剥离衬垫(D)上断续状地涂布上述粘合剂并使其干燥等而形成粘合部(B),并贴合至使上述发泡体层(A)和树脂膜(C)一体化而得的物体的方法;(III)在剥离衬垫(D)上断续状地涂布上述粘合剂并使其干燥等而形成粘合部(B),接下来,在使其与树脂膜(C)贴合后,将发泡体层(A)形成于树脂膜(C)的方法;(IV)在树脂膜(C)上断续状地涂布上述粘合剂并使其干燥等而形成粘合部(B),接下来,使其与剥离衬垫(D)贴合后,将发泡体层(A)形成于树脂膜(C)的方法。其中,(III)和(IV)的方法能够相对减薄树脂膜且生产率优异,故而优选。尤其是,最优选为(IV)的方法。
上述粘合剂优选利用例如凹版涂布方法、狭缝模涂布方法等涂布方法断续状地涂布至上述发泡体基材(A)的至少一个面(a),优选利用直接凹版涂布方法进行涂布。
本发明的粘合带即使为非常薄型也具有优异的粘接力、缓冲性和贴附作业性(气泡脱除性),因此在例如要求薄型化的便携电子终端等电子设备的制造场所可适合使用。尤其是,通过用于显示器的背面,从而能够防止显示设备的碎裂、波纹,且可有助于薄型化。
另外,上述粘合带即使在未在粘合带的一部分设置孔等的情况下,也容易从被粘物与粘接部(B)的界面脱除气泡,另外,无需用于提高贴附性的开孔加工,因此,能够在担心因残留上述气泡而导致性能降低的显示器背面很好地使用。
实施例
以下,记载本发明的实施例,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制备例1)粘合剂a
以偶氮双异丁腈0.2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97.98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丁酯0.02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80℃进行溶液聚合8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9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5质量份、“KE-100”(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歧化松香酯)20质量份、“FTR6100”(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石油树脂)25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交联剂)2.0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a。
使用上述粘合剂a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0℃,其凝胶分率为40质量%。
(制备例2)粘合剂b
以偶氮双异丁腈0.3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97.98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丁酯0.02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90℃进行溶液聚合6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5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5质量份、“KE-100”(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歧化松香酯)20质量份和“FTR6100”(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石油树脂)25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交联剂)0.6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b。
使用上述粘合剂b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0℃,其凝胶分率为10质量%。
(制备例3)粘合剂c
以偶氮双异丁腈0.3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97.98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丁酯0.02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90℃进行溶液聚合6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5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5质量份、“KE-100”(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歧化松香酯)20质量份和“FTR6100”(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石油树脂)25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交联剂)3.3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c。
使用上述粘合剂c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0℃,其凝胶分率为46质量%。
(制备例4)粘合剂d
以偶氮双异丁腈0.3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97.98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丁酯0.02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90℃进行溶液聚合6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5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5质量份、“KE-100”(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歧化松香酯)20质量份和“FTR6100”(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石油树脂)25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系交联剂)1.2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d。
使用上述粘合剂d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0℃,其凝胶分率为20质量%。
(制备例5)粘合剂e
以偶氮双异丁腈0.2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96.4质量份、丙烯酸3.5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乙酯0.1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80℃进行溶液聚合8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8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10质量份、“A100”(歧化松香酯、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0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交联剂)1.3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e。
使用上述粘合剂e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15℃,其凝胶分率为40质量%。
(制备例6)粘合剂f
以偶氮双异丁腈0.1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正丁酯44.9质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50质量份、乙酸乙烯酯3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和丙烯酸4-羟基丁酯0.1质量份在乙酸乙酯溶液中以70℃进行溶液聚合10小时,由此得到重均分子量为80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混合“D-135”(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聚合松香酯)10质量份,进而添加乙酸乙酯,由此得到固体成分被调整至40质量%的粘合剂溶液。
将上述粘合剂溶液与“NC40”(DIC株式会社制、异氰酸酯交联剂)1.3质量份混合并搅拌,由此得到粘合剂f。
使用上述粘合剂f而得到的粘合剂层的tanδ的峰温度为-25℃,其凝胶分率为40质量%。
(实施例1)
使用凹版涂布机,在“PET50×1J0”(NIPPA株式会社制、在50μm的聚酯膜的表面具有硅酮系剥离处理面的剥离衬垫)上点状印刷上述粘合剂a,以100℃使其干燥1分钟,由此得到图1所示的大致菱形形状且厚度为2μm的岛状粘合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合部之中,任意粘合部与靠近其的粘合部的距离为0.1mm。接着,重叠2μm聚酯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K100-2.0W)并利用层压机以3N/mm的线压进行贴附。将其以40℃养护两天,得到点状粘合膜。接着,利用下述方法在该点状粘合膜的2μm聚酯膜上设置发泡体层。
将三洋化成公司制聚醚多元醇“GP-3000”90质量份、三洋化成公司制的聚醚多元醇“GP-600”10质量份、城北化学公司制的催化剂“辛酸锡”0.1质量份、制泡剂5质量份混合搅拌,制备混合物。其后,将上述混合物和异氰酸酯指数达到1的配合量的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MDI“CORONATE 1130”投入至装配于Oaks混合器的腔室中。而且,同时以泡沫层的密度达到300kg/m3的方式注入氮气。
接着,在腔室中,搅拌上述成分,制备经泡化的气液混合物。然后,将该气液混合物供给至以5m/分钟的速度被送出的点状粘合膜的2μm聚酯膜上,在流延的气液混合物的表面,自其上方侧以与点状粘合膜相同的速度供给剥离纸,利用辊涂机调整至厚度100μm,形成由气液混合物形成的未固化层。
其后,将由点状粘合膜、未固化层和剥离纸构成的层叠物利用远红外线加热器而投入160℃的过热炉中,过热1分钟。接着,从层叠物上剥掉剥离纸,得到点状粘合膜与发泡体层经接合而得的粘合带。
(实施例2~13)
除了将粘合部(B)的形状、面积和粘合部(B)的厚度变更为表1~3中记载的内容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粘合带。
(实施例14)
除了使用粘合剂b来代替粘合剂a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15)
除了使用粘合剂c来代替粘合剂a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16)
除了使用粘合剂d来代替粘合剂a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17)
除了使用粘合剂e来代替粘合剂a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18)
除了使用粘合剂f来代替粘合剂a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19~25)
除了将粘合部(B)的形状、面积和粘合部(B)的厚度变更为表4和表5中记载的内容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粘合带。另外,使用光学显微镜,以200倍的倍率观察实施例20中得到的粘合带的具有大致圆形的粘合部的面(图5)。
(实施例26)
除了将泡沫层的厚度从100μm变更为50μm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27)
除了将泡沫层的密度从300kg/m3变更为200kg/m3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28)
除了将2μm的聚酯膜变更为25μm的聚酯膜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29)
除了使用“PET25×1J0”(NIPPA株式会社制、在25μm的聚酯膜的表面具有硅酮系剥离处理面的剥离衬垫)来代替“PET50×1J0”(NIPPA株式会社制、在50μm的聚酯膜的表面具有硅酮系剥离处理面的剥离衬垫)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粘合带。
(实施例30)
将三洋化成公司制的聚醚多元醇“GP-3000”90质量份、三洋化成公司制的聚醚多元醇“GP-600”10质量份、城北化学公司制的催化剂“辛酸锡”0.1质量份、制泡剂5质量份混合搅拌,制备混合物。其后,将上述混合物和异氰酸酯指数达到1的配合量的日本聚氨酯公司制的MDI“CORONATE 1130”投入至装配于Oaks混合器的腔室中。而且,同时以泡沫层的密度达到300kg/m3的方式注入氮气。
接着,在腔室中,搅拌上述成分,制备经泡化的气液混合物。然后,将该气液混合物供给至以5m/分钟的速度被送出的东丽株式会社制的“S10-25”25μm聚酯膜上,在流延的气液混合物的表面,自其上方侧以与25μm的聚酯膜相同的速度供给剥离纸,利用辊涂机调整至厚度100μm,形成由气液混合物形成的未固化层。
其后,将由聚酯膜、未固化层和剥离纸构成的层叠物利用远红外线加热器而投入到160℃的过热炉中,过热1分钟。接着,从层叠物上剥掉剥离纸,得到聚酯膜与泡沫层经接合而得的物体。
接着,使用凹版涂布机,在“PET50×1J0”(NIPPA株式会社制、在50μm的聚酯膜的表面具有硅酮系剥离处理面的剥离衬垫)上点状印刷上述粘合剂a,以100℃使其干燥1分钟,由此得到图1所示的大致菱形形状且厚度为2μm的岛状粘合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合部之中,任意的粘合部与靠近其的粘合部的距离为0.1mm。接着,重叠使上述聚酯膜与泡沫层接合而得的物体的聚酯膜层,利用层压机以3N/mm的线压进行贴附。将其以40℃养护两天,得到点状粘合膜。
(比较例1)
除了由利用凹版涂布机将粘合剂层设置为岛状的物体变更为使用辊涂机整面地设置粘合剂层之外,与实施例30同样地得到粘合带。
(粘合部的凝胶分率的测定方法)
对于上述粘合剂a~f,分别将上述粘合剂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50μm的方式涂布于剥离衬垫的脱模处理面,并在100℃的环境下干燥3分钟,然后在40℃的环境下熟化2天,由此形成粘合剂层。将上述粘合剂层裁断成纵50mm和横50mm的正方形,将其作为试验片。
测定上述试验片的质量(G1)后,在23℃的环境下,使上述试验片在甲苯中浸渍24小时。上述浸渍后,使用300目金属网对上述试验片与甲苯的混合物进行过滤,从而提取出在甲苯中的不溶成分。测定使上述不溶成分在110℃的环境下干燥1小时而得到的物质的质量(G2)。
基于上述质量(G1)、质量(G2)和下述式,算出其凝胶分率。
凝胶分率(质量%)=(G2/G1)×100
(动态粘弹性的测定)
(动态粘弹性的测定)
将上述粘合剂a~f分别以干燥厚度成为50μm的方式涂布于剥离衬垫的表面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粘合剂层,在40℃的环境下养护2天。将上述养护后的粘合剂层重叠直至总厚度成为2mm,将其作为试验片。
接着,使用粘弹性试验机(Rheometric公司制,商品名:ARES2KSTD),将上述试验片夹入直径7.9mm的平行圆盘形的测定部,在频率1Hz、升温时间1℃/1分钟的条件下测定-50℃至150℃的储能弹性模量(G’)和损耗弹性模量(G”)。损耗角正切tanδ由以下的计算式算出。
损耗角正切tanδ=G”/G’
(粘合带的总厚度的测定)
使用尾崎制作所制的厚度计FFG-6来测定将剥离衬垫剥离后的粘合带的层厚度。
(粘接力(贴附后1小时)的测定)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粘合带切断成20mm宽,对其一侧的粘合剂层利用厚度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进行贴里,将由此所得的片作为试验片。上述贴里对表面平滑的粘合剂层的表面进行,而不对相当于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件的粘合部(B)的粘合剂层进行。
将上述试验片贴附于清洁且平滑的不锈钢板的表面,并在其上面使2kg辊往复一次而进行加压,将由此所得的物体依据JISZ-0237在23℃和50%RH的条件下放置1小时,然后在23℃和50%RH的气氛下使用TENSILON拉伸试验机来测定剥离粘合力(剥离方向:90°、拉伸速度:0.3m/min)。测定结果示于表的“粘接力(贴附后1小时)”一栏。
(保持力的测定)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粘合带切断成20mm宽,对其一侧的粘合剂层利用厚度50μm的铝箔进行贴里,将由此所得的片作为试验片。上述贴里对表面平滑的粘合剂层的表面进行,而不对相当于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件的粘合部(B)的粘合剂层进行。
将上述试验片以成为20mm×20mm的贴附面积的方式贴附于清洁且平滑的不锈钢板的表面,在其上面使用2kg辊往复一次而进行加压,将由此所得的物体依据JISZ-0237在23℃和50%RH的条件下放置1小时,然后在100℃的气氛下沿着剪切方向施加100g的载荷,测定24小时后的带的偏移距离。测定结果示于表的“保持力”一栏。
(气泡的脱除容易性的评价)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粘合带切断成纵50mm×横100mm,并剥掉剥离衬垫,在23℃和50%RH气氛下,在上述粘合部的表面载置纵70mm×横150mm的铝板,以从铝板上施加5N载荷的状态放置5秒,由此得到暂时贴附物。
接着,使上述暂时贴附物翻转后,从粘合带侧的面使2kg辊往复1次而对它们进行加压,由此得到层叠体。
利用上述方法制作10个上述层叠体。通过目视观察粘合带的鼓起(10mm2以上的鼓起)来确认粘合带与铝板之间是否存在气泡。基于通过上述方法确认不到气泡的存在的层叠体的数量,评价了上述气泡的脱除容易性。
(发泡层的不均评价)
将所得粘合带的发泡层在荧光灯下从距离上述粘合带的上表面30cm的位置进行观察时,评价是否存在不均。
◎:没有不均
○:略有不均
×:有明显不均
(外观的评价)
将粘合带贴附于铝板,以在荧光灯下从距离上述粘合带的上表面30cm的位置观察时是否能够视觉辨认出粘合部的形状(上述大致菱形、大致圆形等)为基准进行评价。将完全无法视觉辨认出上述粘合部的形状者评价为“◎”,将能够稍微视觉辨认出上述形状的一部分者评价为“○”,将能够明确地视觉辨认出上述形状者评价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如比较例1所示那样在发泡体基材的整面涂布粘合剂而形成有粘合剂层的例子,由于粘合部未形成规定的形状,因而无法通过上述方法来视觉辨认出其形状,因此未进行评价而设为“-”。
(粘合部的个数)
粘合部的个数通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粘合带的任意范围(流动方向为5cm和宽度方向为5cm的正方形)或(流动方向为1cm和宽度方向为1cm的正方形)的范围并加以计数来求出。
[表1]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281
[表2]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282
[表3]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291
[表4]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292
[表5]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301
[表6]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302
[表7]
Figure BDA0002091855020000311
表中的“大致菱形1”是指朝向粘合带的流动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60°(朝向宽度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120°)的菱形的粘合部(图1),“大致菱形2”是指朝向粘合带的流动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30°(朝向宽度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150°)的菱形的粘合部,“大致正方形”是指朝向粘合带的流动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90°(朝向宽度方向的角部的角度为90°)的正方形的粘合部,“大致圆形”是指图2所示形状的粘合部,“大致六边形(斜线)”是指图3所示形状的粘合部,“大致四边形(斜线)”是指图4所示形状的粘合部。
实施例的粘合带均在一个面具有多个独立的粘合剂层,因此气泡的脱除容易性优异。进而,实施例粘合带尽管为薄型,但仍然不存在发泡层的不均,粘接力、保持力也优异。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的粘合带来说,粘合层不是岛状而是整面地被设置,因此,没有气泡的脱除通道,气泡的脱除容易性明显较差。
符号说明
1 发泡体层
2 粘合部
3 粘合带
4 石墨片
5 单面粘合带
6 双面粘合带
7 脱模纸
11 将发泡体原料与气体混合的混合机
12 辊涂机
13 热处理层
20 树脂膜(C)/或者使树脂膜(C)、粘合部(B)和剥离衬垫(D)一体化而得的物体
21a 气液混合物
21b 未固化层
30 层叠体

Claims (12)

1.一种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发泡体层A、树脂膜层C且在树脂膜C侧具有2个以上的粘合部B的粘合带,其中,在所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之间存在不具有粘合部B的区域,且所述区域通到所述粘合带的端部,
自所述发泡体层A的一个面a侧观察所述粘合部B时的所述粘合部B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大致四边形或大致六边形,
在所述粘合带的流动方向5cm和宽度方向5cm的范围内存在10个~50000个所述粘合部B,
所述粘合部B的基于在频率1Hz下测得的动态粘弹性谱的、损耗角正切的峰温度为-10℃~5℃,
具有所述粘合部B的区域在所述发泡体层A的一个面a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10%~9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带,其压缩50%时的载荷为0.003MPa~1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树脂膜层C的厚度为1μm~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在与所述粘合部B接触的面具有剥离衬垫D。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自所述发泡体层A的一个面a侧观察所述粘合部B时的所述粘合部B的形状为大致圆形或大致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选自所述2个以上的粘合部B中的任意的粘合部b1与靠近所述粘合部b1的粘合部b2的距离为0.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具有所述粘合部B的区域在所述发泡体层A的一个面a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20%~9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在所述粘合带的流动方向5cm和宽度方向5cm的范围内存在1000个~40000个所述粘合部B。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发泡体层A为聚氨酯系发泡体层或丙烯酸系发泡体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带,其使用以下所得的试验片而测得的180°剥离粘接力为2N/20mm~12N/20mm的范围,其中,
所述试验片为:将平滑的不锈钢板载置于具有所述粘合部B的面,使用2kg辊往复一次而使它们压接,在23℃和50%RH的条件下放置1小时,由此得到的试验片。
11.一种粘合带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带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在使树脂膜层C、粘合部B和剥离衬垫D一体化而得到的物体的树脂膜层C上涂布发泡层A,从而形成粘合带。
12.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带设置于显示器的非显示面侧。
CN201780076844.6A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0729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5588.6A CN113980612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285622.XA CN113980613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6566 2016-12-20
JP2016246566 2016-12-20
PCT/JP2017/043962 WO2018116845A1 (ja) 2016-12-20 2017-12-07 粘着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5622.XA Division CN113980613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285588.6A Division CN113980612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2957A CN110072957A (zh) 2019-07-30
CN110072957B true CN110072957B (zh) 2021-11-19

Family

ID=6262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6844.6A Active CN110072957B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285622.XA Pending CN113980613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285588.6A Pending CN113980612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5622.XA Pending CN113980613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285588.6A Pending CN113980612A (zh) 2016-12-20 2017-12-07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24480B2 (zh)
KR (2) KR102510749B1 (zh)
CN (3) CN110072957B (zh)
WO (1) WO20181168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6629B (zh) 2018-12-26 2024-03-22 Dic株式会社 柔性显示器用发泡体粘合带和柔性显示器层叠物
JP7400454B2 (ja) 2019-12-25 2023-12-19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GB2601579B8 (en) * 2021-06-08 2023-10-11 Proshim Supplies Uk Ltd A double-sided adhesive flexographic printing plate under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1248U (ja) * 1992-03-31 1993-1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面状粘着体
JPH07278502A (ja) * 1994-04-06 1995-10-24 Sony Chem Corp 紫外線硬化型粘着剤組成物及び両面粘着テープ
JPH0880688A (ja) * 1994-09-12 1996-03-26 Yoichi Kamata フレキソ版仮止め用密着シート
JPH11291434A (ja) * 1998-04-10 1999-10-26 Nhk Spring Co Ltd 粘着剤付き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398629B2 (ja) * 2002-05-24 2010-01-1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JP2004309699A (ja) 2003-04-04 2004-11-04 Nec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ホルダ
JP4540962B2 (ja) * 2003-10-10 2010-09-0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719807A4 (en) * 2004-02-27 2009-03-11 Lintec Corp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JP5063262B2 (ja) * 2006-08-30 2012-10-31 Dic株式会社 再剥離用粘着シート
JP2010070740A (ja) * 2008-06-17 2010-04-02 Sekisui Chem Co Ltd シート材料、転倒すべり防止シート及び軽量物固定用シート
JP2010059240A (ja) * 2008-09-01 2010-03-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粘着シート
CN104039911B (zh) * 2012-04-13 2016-06-29 Dic株式会社 粘合带
JP5676798B1 (ja) * 2013-08-26 2015-02-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発泡シート
KR20160055105A (ko) * 2013-09-10 2016-05-17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 기기용 점착 시트
KR101523321B1 (ko) * 2013-10-10 2015-05-27 광성기업 주식회사 공기배출통로가 형성된 감압성 접착 시트
JP6421019B2 (ja) * 2014-04-24 2018-11-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
JP6679239B2 (ja) * 2014-11-28 2020-04-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WO2016111208A1 (ja) * 2015-01-08 2016-07-14 株式会社寺岡製作所 粘着テープ
JP2016151006A (ja) * 2015-02-19 2016-08-22 Dic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2957A (zh) 2019-07-30
JPWO2018116845A1 (ja) 2019-10-24
KR20190099202A (ko) 2019-08-26
WO2018116845A1 (ja) 2018-06-28
KR102377927B1 (ko) 2022-03-23
KR20220038544A (ko) 2022-03-28
CN113980612A (zh) 2022-01-28
JP6624480B2 (ja) 2019-12-25
KR102510749B1 (ko) 2023-03-16
CN113980613A (zh)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5748B (zh) 粘合片
KR102309944B1 (ko) 휴대형 전자 기기용 점착 시트
KR101632136B1 (ko) 점착 테이프
CN110023439B (zh) 双面粘合带
EP2048213B1 (en) Solid type rubber-based pressue sensitiv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pressu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thereof
CN111788273B (zh) 粘合带
EP2977419A1 (en) Stretch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CN110072957B (zh) 粘合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00001B (zh) 粘合片
CN110741057A (zh) 双面粘着带
JP6565804B2 (ja) 粘着テープ、放熱シート、電子機器及び粘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JP2018145323A (ja) 粘着テープ、滑り防止材、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3166629B (zh) 柔性显示器用发泡体粘合带和柔性显示器层叠物
JP2017014333A (ja) 粘着テープ、その製造方法、物品及び電子機器
CN107075319B (zh) 粘合片和电子设备
JP7400454B2 (ja) 粘着テープ
CN115427527A (zh) 双面粘合带
CN109627994B (zh) 粘合片
TWI835721B (zh) 黏著片
EP4141084A1 (en)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CN110903772A (zh) 粘合片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粘合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