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612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6128B
CN109976128B CN201811565892.4A CN201811565892A CN109976128B CN 109976128 B CN109976128 B CN 109976128B CN 201811565892 A CN201811565892 A CN 201811565892A CN 109976128 B CN109976128 B CN 109976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air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58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6128A (zh
Inventor
阪本正文
门脇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76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6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不会遗漏地捕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UFP等物质,并防止UFP等物质向装置外部排放。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装置主体以及排气部。排气部包括第一管道以及分离部件。第一管道形成输送加热定影后的纸张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的一侧面,并具备:具有多个连通口的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以及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将第一管道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的第一排气扇以及在比第二纸张输送路径靠下游侧配置的过滤器。第一管道使第二纸张输送路径从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分离。而且,分离部件使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该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分离。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例如具备用于将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的管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设置于比定影器靠近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以包围第一辊的方式设置并设置于该第一辊的与第二辊相反一侧的第一辊散热室;以及将第一辊散热室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连通的管道。在管道设置有过滤器以及排气扇,第一辊的周边的空气从第一辊散热室被管道吸引,通过排气扇,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61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针对被称为UFP(超微粒:Ultra Fine Particle)的粒径0.1μm以下的微粒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排放量的限制被强化,并谋求其对策,其中,该UFP由于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将纸张、调色剂加热而产生。为了减少该UFP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排放量,需要高效地捕集UFP,不使UFP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逸出。
然而,在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用于对通过了定影器的纸张进行冷却的部件,详细而言,从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的开口部吸引到的外部的空气碰上配置于定影器下游的辊对而将辊对冷却,并将冷却后的空气吸入管道部并向机外放出。在管道部设置有过滤器,但针对该过滤器的规格未有任何记载。
假定在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管道部的过滤器而采用UFP回收用的过滤器。该情况下,UFP回收用的过滤器为了捕集0.1μm以下的粒径的微粒而构成为过滤器的眼儿非常细小,因此空气难以通过,通气阻力非常大,从而导致在过滤器通过而流出的空气的量减少。若这样,则恐怕无法充分冷却辊对。
而且,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构成为相比于定影器更靠下游侧的设置有纸张输送路径的空间的空气进行吸引,因此无法高效地捕集在定影器的下游空间产生的UFP,可能导致UFP向外部的排放。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不会遗漏地捕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UFP等物质并能够防止其向装置外部排放的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而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上升,并能够兼顾防止UFP等物质向机外的排放并防止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上升的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发明是具备装置主体;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内部并对转印于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并定影的定影部;以及对由定影部进行加热定影后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的定影后输送路径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管道,其包括形成定影后输送路径的一侧面并至少具备一个以上的第一吸气口的输送路径形成部件,并将定影后输送路径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引导;第一风扇,其设置于第一管道,并将第一管道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过滤器,其设置于第一管道,并配置于比第一吸气口靠下游侧;以及分离部件,其使定影后输送路径从装置主体的内部的该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分离。
第二发明从属于第一发明,分离部件设置于定影后输送路径与定影部之间。
第三发明从属于第二发明,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第二管道,其具有使来自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吸气口,并将来自该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引导;和第二风扇,其设置于第二管道,并将该第二管道的空气排出,分离部件构成第二管道的一部分。
第四发明从属于第三发明,第二管道至少沿着上述定影部的一侧面以及顶面设置。
第五发明从属于第三或者第四发明,第二管道包括:沿着定影部的顶面并形成于定影后输送路径与定影部之间的管道部。
第六发明从属于第五发明,第二管道的管道部的底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第七发明从属于第一~第六任一个发明,分离部件由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构成。
第八发明从属于第一~第七任一个发明,在分离部件形成有凹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会遗漏地捕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UFP等物质,并能够防止其向装置外部的排放。而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上升。
根据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使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察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排气部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定影单元分离的状态的排气部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从前表面上部观察定影单元分离的状态的排气部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管道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送风部以及排气部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的辅助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且通过电子照相方式相对于记录介质而形成单色的图像(黑白图像)。此外,作为记录介质,能够使用纸张、高射投影仪用片材等,但以下,对使用了纸张的情况进行说明。
但是,在该说明书中,在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下的水平方向中,将朝向左侧规定为左方,将朝向右侧规定为右方。另外,在从上方(下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下的进深方向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规定为前方(正面方向),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背面侧规定为后方(背面方向)。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简要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具备图像形成部30的装置主体12、和配置在其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14。
图像读取装置14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置台16。在原稿载置台16的上方,经由铰链等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原稿按压盖18。在该原稿按压盖18的上表面设置有原稿供给托盘20,在其内部设置有ADF(原稿自动输送装置)。ADF将载置于原稿供给托盘20的原稿相对于图像读取位置22一张一张自动地供给,并向原稿排出托盘24排出。
另外,内置于图像读取装置14的图像读取部26具备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以及线性传感器等。图像读取部26通过光源使原稿表面曝光,并通过多个反射镜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向成像透镜引导。而且,通过成像透镜使反射光在线性传感器的受光元件成像。对于线性传感器而言,对在受光元件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色度进行检测,并生成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线性传感器,可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者CIS(Contact Image Sensor)等。
在图像读取装置1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接受基于用户的印刷指示等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未图示)。操作面板具有带触摸面板的显示器以及多个操作按钮等。
另外,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包括CPU、存储器等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部根据向操作面板的输入操作等,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位发送控制信号,使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各种动作。
图像形成部30具备曝光单元(光扫描单元)32、显影单元34、感光鼓36、清洁器单元(清洁单元)38、带电单元40、转印单元42、定影单元44以及调色剂补充装置46等,在从供纸盒48等输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将图像形成完毕的纸张向排纸托盘50排出。作为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利用由图像读取部26读取到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计算机发送的图像数据等。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的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像担载体,并构成为通过马达等旋转驱动源(省略图示)而绕其轴线旋转。带电单元40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带电。曝光单元32作为具备激光射出部以及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SU)而构成,并通过使带电的感光鼓36的表面曝光,从而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显影单元34具备收容调色剂的显影槽(显影壳体),对感光鼓36的表面供给调色剂,并通过调色剂使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像化(形成调色剂像)。此外,在显影槽的内部设置有对调色剂浓度进行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若该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所检测出的调色剂浓度比规定值低,则从调色剂补充装置46向显影槽补充调色剂。清洁器单元38具备与感光鼓36的表面抵接的清洁刮刀,将显影以及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36的表面的调色剂除去。但是,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而言,使感光鼓36、带电单元40以及清洁器单元38进一步单元化,作为包括它们的处理单元6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12。
转印单元42是用于将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调色剂像向纸张转印的单元,且包括以按压感光鼓36的方式设置的转印辊422。在图像形成时,通过对转印辊422施加规定的电压,从而在感光鼓36与转印辊422之间形成有转印电场。而且,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纸张于感光鼓36与转印辊422之间的转印辊隙部通过期间,将在感光鼓36的外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向纸张转印。
定影单元44具备加热辊(定影辊)44a以及加压辊44b,并配置于转印单元42的上方(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另外,加热辊44a相对于加压辊44b而配置于排纸托盘50侧(左侧)。并且,加热辊44a被第一支承部件442支承,加压辊44b被第二支承部件444支承。第一支承部件442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44形成在加热辊44a与加压辊44b之间的定影辊隙部通过的纸张的输送路径(后述的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一部分)。另外,第一支承部件442构成为包围加热辊44a的上表面(顶面)、左侧面(一侧面)以及下表面(底面)三方。第二支承部件444构成为包围加压辊44b的上表面(顶面)、右侧面以及下表面(底面)三方。
加热辊44a设定为成为规定的定影温度(例如160℃),纸张在加热辊44a与加压辊44b之间的定影辊隙部通过,由此转印于纸张的调色剂像熔融、混合以及压接,从而相对于纸张而将调色剂像热定影(加热定影)。
在这样的装置主体12内形成有输送纸张的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第二纸张输送路径(相当于定影后输送路径)L2以及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为了将从供纸盒48等输送的纸张向定位辊56、转印单元42以及定影单元44输送而设置。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接续于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为了将由定影单元44进行了热定影后的纸张向排纸托盘50输送而设置。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为了在对纸张进行双面印刷时,使一面打印结束而通过了定影单元44后的纸张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向转印辊422(转印辊隙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返回而设置。但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的纵向输送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在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以及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中,纸张从下侧朝向上侧输送。另一方面,在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中,纸张从上侧朝向下侧输送。以下,仅称为“纸张输送方向”的情况是指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以及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纸张输送方向(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
在供纸盒48设置有收容纸张的供纸托盘、以及用于将收容于供纸托盘的纸张一张一张取出并向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供给的拾取辊52以及分离辊54。另外,在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设置有用于对纸张给予推进力的输送辊58以及用于将纸张向排纸托盘50排出的排出辊60。并且,在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适当地设置有用于对纸张给予推进力的输送辊62。
在装置主体12中进行一面打印时,将纸张从供纸盒48一张一张向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引导,并输送至定位辊56。而且,在通过定位辊56而使纸张的前端与感光鼓36上的图像信息(调色剂像)的前端一致的时机将纸张向转印辊隙部输送,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其后,在定影单元44(定影辊隙部)通过,由此将纸张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热定影。利用输送辊58以及排出辊60将热定影后的纸张在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输送,并向排纸托盘50排出。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在上表面侧的打印结束并在定影单元44通过后的纸张的后端部到达排出辊60时,使排出辊60以及输送辊58反转,由此纸张逆向行进而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向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被引导。被引导至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的纸张通过输送辊62而在第三纸张输送路径L3输送,在定位辊56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被引导。在此时刻,纸张的表背反转,因此其后,通过纸张在转印辊隙部以及定影辊隙部通过,从而在纸张的下表面侧进行打印。
此外,有时在上述那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设置有手动供纸托盘,或者安装有外设的供纸单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供纸盒48,而从手动供纸托盘或者供纸单元向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供给纸张。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将装置主体12内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部(排气装置)10。以下,参照附图对排气部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排气部10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表示定影单元44分离的状态的排气部10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从前表面上部观察定影单元44分离的状态的排气部10的简要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管道90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排气部10包括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分别是用于将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引导的管道,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形成,且彼此并行配置。另外,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分别连接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排气口(未图示),并经由装置主体12的排气口而与装置主体12的外部连通。并且,详细情况将后述,但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的排气方向设定于背面侧。因此,在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中,前表面侧成为空气的流动(空气流)的上游侧,背面侧成为空气流的下游侧。
首先,对第一管道70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管道70配置于定影单元44之上。具体而言,第一管道70在对加热辊44a以及加热辊44a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件442之上配置。
该第一管道70包括:构成第一管道70的下侧的第一管道A部702;构成第一管道70的上侧的第一管道B部704;以及以夹在第一管道A部702以及第一管道B部704之间的方式形成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加热定影后的纸张输送空间)。
第一管道A部702由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输送路径形成部件)72以及分离部件80来划分。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具有朝向下侧敞开的U字形的剖面,且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分离部件80是沿前后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对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的下侧进行密封。即,第一管道70的底面由分离部件80密封。另外,分离部件80被施加弯曲加工,形成有凹凸。
第一管道B部704由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输送路径形成部件)74以及第一管道B壁部件76来划分。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是在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的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并具有朝向上侧敞开的U字形的剖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一管道B壁部件76是沿前后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对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上侧进行密封。即,第一管道70的顶面由第一管道B壁部件76来密封。
并且,上述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构成为左右横穿第一管道70。具体而言,横穿第一管道70的部分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由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的顶面(顶壁)、和在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的上方配置的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面(底壁)形成。此外,也可以说对第一管道70的底面(第一管道A部702的底面)进行划分的分离部件80设置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与定影单元44之间。
另外,如图2所示,由第一管道70构成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入口(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开口部)紧跟着设置在由定影单元44构成的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的出口(定影单元44的排纸口)之后。即,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成为将由定影单元44构成的部分、与由第一管道70构成的部分连结的状态。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72的顶壁形成有多个连通口72a,在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形成有多个连通口(第一吸气口)74a。多个连通口72a分别以及多个连通口74a分别形成为沿着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通过多个连通口72a,使第一管道A部702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连通,通过多个连通口74a,使第一管道B部704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连通。即,通过多个连通口72a以及多个连通口74a,使第一管道A部702、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以及第一管道B部704连通,在第一管道70的内部形成有一系列的空间(通气路径)。
例如,多个连通口72a以及多个连通口74a形成于输送辊58的辊部。另外,图5虽未示出,但连通口72a以及连通口74a遍及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前后方向(纸张的宽度方向)以规定的数量、规定的间隔以及规定的大小形成,以使第一管道A部702的空气高效地通过第一管道B部704。
但是,如上述那样,第一管道70通过第一管道B壁部件76以及分离部件80来密封顶面以及底面。因此,第一管道70仅在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入口以及出口(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开口部),与除第一管道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连通。即,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通过第一管道70,除去其入口以及出口,与除第一管道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分离。
另外,分离部件80由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构成。例如,分离部件80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分离部件80的金属材料,能够使用铝、铝合金、SPCC等冷轧钢板、SECC等电镀锌钢板、SGCC等熔融镀锌钢板、SUS等不锈钢等。
接下来,对第二管道9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第二管道90沿着定影单元44的排纸托盘50侧的侧面(左侧面)、顶面以及底面的一部分设置。即,第二管道90以包围定影单元44的三方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二管道90沿着对加热辊44a以及加热辊44a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顶面以及底面的一部分设置。
该第二管道90包括:对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以及底面的一部分进行覆盖的第二管道A部902、和对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进行覆盖的第二管道B部904。
第二管道A部902由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来划分。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包括:纵长部,其形成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空间;和下端部,其与该纵长部的下端连结,并形成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底面而在定影单元44侧(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侧)延伸的空间。在第二管道A部902的内部形成有:由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纵长部以及下端部划分的剖面近似L字形的空间(通气路径)。
另外,在第二管道A部902(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下端部)的下方配置有处理单元64。即,第二管道A部902的一部分(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下端部)设置为进入定影单元44与处理单元64之间的间隙。
第二管道B部904由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以及分离部件80划分。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是与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上侧邻接设置,并具有朝向上侧敞开的U字形的剖面,且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件。但是,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成为上下方向短左右方向长的扁平形状,并设置为进入第一管道70的底面与定影单元44之间的间隙,且覆盖定影单元44的顶面(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壁)。另外,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上侧由分离部件80密封。即,第二管道90的顶面由分离部件80密封。
如上述那样,分离部件80对第一管道70的下表面进行密封并且对第二管道90的顶面进行密封。即,第一管道70与第二管道90以隔着分离部件80而相邻的方式设置。另外,也可以说第二管道B部904形成于第一管道70与定影单元44之间。
但是,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第二管道B部904的底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具有耐热性是指耐热温度超过100度。另外,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也可以具有与定影温度相等或定影温度以上的耐热性。例如,作为构成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的材料,除了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醚腈(PEN)、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醚酮(PEEK)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一般的耐热性树脂之外,还能够使用由这些树脂和玻璃纤维、金属、陶瓷等构成的复合材料等。此外,也可以是,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整体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第二管道90形成有将第二管道A部902与第二管道B部904连通的第一连通口96以及第二连通口98。第一连通口96以及第二连通口98分别通过在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的连通孔而形成。第一连通口96位于第二管道9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另外,第二连通口98位于第二管道90的空气流的下游侧(背面侧)。另外,第一连通口96与第二连通口98形成于沿着空气流(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离开的位置,在第一连通口96与第二连通口98之间形成有使第二管道A部902与第二管道B部904分离的分离壁906。即,第二管道90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以及空气流的下游侧,分支成相互分离的第二管道A部902和第二管道B部904。
并且,如图2~图6所示,在第二管道90形成有使第一管道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的多个吸气口(第二吸气口)92a。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底壁。另外,如图2~图4所示,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第二管道A形成部件92的底壁的右侧(定影单元44侧或者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侧)端部。即,多个吸气口92a在第二管道90覆盖定影单元44的下侧的部分形成。并且,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比定影单元44靠下侧。
另外,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处理单元64的顶面的附近,并朝向处理单元64开口。因此,多个吸气口92a以使来自处理单元64的周边的空气通过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二管道90的右侧壁的下端部与处理单元64的顶壁相互无间隙地配置,并构成为不将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侧的空间的空气向多个吸气口92a吸引。
并且,如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吸气口92a分别沿着第二管道90的空气流而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排列。但是,多个吸气口92a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分离壁906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的端部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
如以上那样,形成有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管道70设置有第一排气扇(第一风扇)82以及过滤器84。第一排气扇82配置于第一管道70的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过滤器84配置于第一排气扇82的进一步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第二管道90设置有第二排气扇(第二风扇)86。第二排气扇86配置于第二管道90的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第一排气扇82以及第二排气扇86是轴流风扇,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另外,第一排气扇82的排气方向以及第二排气扇86的排气方向在背面侧设定。因此,第一排气扇82对第一管道70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吸引并向背面侧(装置主体12的外部)输送。另外,第二排气扇86对第二管道90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吸引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输送。第一排气扇82以及第二排气扇86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来控制,并根据控制部的指示而工作以及停止。
过滤器84是用于捕集超微粒(UFP)的UFP用的捕集过滤器。此外,过滤器84也可以除了UFP用的捕集过滤器之外,还包括用于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Compound)或者臭氧等的VOC用的捕集过滤器。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例的排气部10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一管道70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一管道70中,若第一排气扇82工作,则第一管道B部704的空气被第一排气扇82吸引。另外,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空气通过多个连通口74a而被第一管道B部704吸引。并且,第一管道A部702的空气通过多个连通口72a、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以及多个连通口74a而被第一管道B部704吸引。即,多个连通口72a也作为第一管道A部702的空气经由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而被第一管道B部704吸引时的吸气口发挥功能,多个连通口74a也作为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空气以及第一管道A部702的空气被第一管道B部704吸引时的吸气口发挥功能。而且,从第一管道B部704被第一排气扇82吸引的空气在过滤器84通过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
这样,在第一管道70中,输送纸张的空间(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及其上下两侧的空间(第一管道A部702以及第一管道B部704)的空气在过滤器84通过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被引导。即,第一管道70作为用于捕集(回收)UFP等物质的管道发挥功能。此处,第一管道70除去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入口以及出口之外,与除第一管道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分离,并且由第一管道70构成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入口紧跟着由定影单元44构成的第一纸张输送路径L1的出口之后设置。因此,在加热定影时产生的UFP等物质从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向其他空间漏出的可能性低,认为几乎全部被第一管道70回收。换句话说,UFP等物质未进入除第一管道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使所产生的UFP停留在被限定的第一管道70内,从而能够不会遗漏地捕集UFP等物质。另外,能够从包括输送加热定影后的纸张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在内的第一管道70集中并吸引空气,因此能够高效地捕集UFP等物质。
接下来,对第二管道90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第二管道90中,若第二排气扇86工作,则第二管道A部902的空气被第二排气扇86吸引。而且,空气从多个吸气口92a向第二管道A部902流入。此时,从位于比使第二管道A部902与第二管道B部904分离的分离壁906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向第二管道A部902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在第一连通口96向上方移动并向第二管道B部904流入,在第二管道B部904朝向背面侧流动,通过第二连通口98再次向第二管道A部902流入。
在这样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定影单元44的热在定影单元44的顶面侧集中。特别是,支承加热辊44a的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成为高温。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管道B部904形成于第一管道70与定影单元44之间。通过该第二管道B部904隔断朝向上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能够防止第一管道70(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直接接触定影单元44的热。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管道70的内部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管道90设置有使第二管道A部902与第二管道B部904分离的分离壁906,因此能够使从吸气口92a流入的空气也在第二管道B部904流动。因此,能够确保在第二管道B部904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并能够确保定影单元44的顶面侧的隔热效果。
并且,在第一实施例中,与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对置的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第二管道B部904的底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确保第二管道B部904的耐热性。
并且,若定影单元44的热向处理单元64传递,则处理单元64的内部成为高温,导致处于清洁器单元38的清洁刮刀与感光鼓36之间的调色剂溶解,存在产生在感光鼓36的表面残留调色剂的清洁不良这样的问题。在该第一实施例子中,第二管道A部902的一部分形成于定影单元44与处理单元64之间。因此,通过第二管道A部902来隔断朝向下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从而能够防止处理单元64直接接触定影单元44的热。
另外,多个吸气口92a设置为使来自处理单元64的周边的空气通过,因此通过被多个吸气口92a吸引的空气将处理单元64的顶面冷却。因此,能够抑制处理单元64的温度上升,并防止上述的清洁不良。
另外,在第一管道70设置有用于捕集UFP等物质的密度高的过滤器84。对于该过滤器84而言,由于眼儿比通常的过滤器细小所以通气阻力变大,因此在过滤器84通过的空气流的流速比设置通常的过滤器时降低,由此导致从第一管道70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量降低。(此外,通常的过滤器眼儿粗而导致UFP漏过去因此无法使用。)。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如前述那样由第一管道A部702和第一管道B部704构成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上下,将入口和出口以外划分为其他空间而封闭化,因此即使较少的流量也能够高效地捕集由定影单元44加热的调色剂、从纸张产生并在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飞散的UFP等物质。
然而,流量比通常的过滤器使用时下将,因此无法充分冷却由于加热定影后的纸张的热传递而成为高温的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从而产生第一管道70的内部的温度成为高温这样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第二管道90未设置有过滤器,因此能够确保从第二管道90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量。此处,第一管道70与第二管道90设置为:隔着由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构成的分离部件80而相邻。即,第一管道70与第二管道90为经由分离部件80而间接地热结合的状态(热结合状态),在第一管道70与第二管道90之间,相互能够进行热的交接。因此,通过使第一管道70的内部的热经由分离部件80而向在第二管道90流动的空气传递,并将该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管道70的内部成为高温。即,能够使第一管道70的热向第二管道90散热而弥补第一管道70的冷却能力的降低。另外,在分离部件80形成有凹凸,因此分离部件80的表面积变大,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管道70的散热效果。此外,分离部件80以密封第二管道90的方式配置即可,密封第一管道70的下部的部分例如也可以是第二管道B形成部件94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在第一管道70的下端部亦即第一管道A部702设置朝向定影单元44的排纸口侧的吸气口。
如以上那样,第二管道90具有:防止定影单元44的热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其他构件传递而隔热的隔热效果、以及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内温度的上升的冷却效果。此处,第二管道90的吸气口92a在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形成,因此能够在第二管道90的内部获取温度比较低的空气。因此,能够高效地获得上述的隔热效果以及冷却效果。另外,在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未产生UFP等物质,因此UFP等物质向第二管道90流入,不会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还具备向第一管道70输送辅助空气的送风部110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送风部110以及排气部10的构造的简要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70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70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管道70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剖视图。
如图7所示,送风部(送风装置)110包括第三管道112。第三管道112是用于将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空气(新鲜空气)向第一管道70以及第二管道90引导的管道。第三管道112的一方端部与在装置主体12的左侧面的前表面侧端部设置的吸气口(未图示)连接,并经由装置主体12的吸气口而与装置主体12的外部连通。
另外,在第三管道112的一方端部设置有第一吸气风扇(送风机构)114。第一吸气风扇114是轴流风扇,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另外,第一吸气风扇114的排气方向设定为右侧。因此,第一吸气风扇114吸引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空气并将其向第三管道112的内部输送。第一吸气风扇114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来控制,并根据控制部的指示而工作以及停止。
并且,第三管道112在比第一吸气风扇114靠空气流的下游侧,分支为第三管道A部120和第三管道B部130。第三管道A部120其下游侧端部与第二管道90连通,第三管道B部130其下游侧端部与第一管道70连通。因此,通过第一吸气风扇114被输送至第三管道112的内部的空气在第三管道A部120通过而向第二管道90输送,在第三管道B部130通过而向第一管道70输送。
第三管道A部120使装置主体12的内部(排纸托盘50的下方)向右侧延伸,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右侧而流路在背面侧放大。而且,第三管道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进入第二管道90的下侧,并与第二管道90的下端部连通。具体而言,第三管道A部120经由多个吸气口92a而与第二管道90连通。但是,第三管道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包括第二管道90的所有的吸气口92a。因此,由第一吸气风扇114输送的空气(辅助空气)从多个吸气口92a向第二管道90流入。
另外,在第三管道A部120设置有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和分流肋124。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在第三管道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即与多个吸气口92a连接的连接部配置。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分别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肋,且彼此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大致平行地设置。该分流整流肋122为了对在第三管道A部120流动的空气进行整流,而确保向多个吸气口92a流入的空气流量,并且使空气在距第二排气扇86较远的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充分流动而设置。
另外,分流肋124配置于比分流整流肋122靠上游侧且第三管道A部120的流路放大的部分。该分流肋124为了使空气平衡地分别在多个吸气口92a流动而设置。
第三管道B部130使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前表面侧向右侧延伸,并与第一管道70的前表面侧的端部连通。如图8~图10所示,在第一管道70形成有与第三管道B部130连通的流入口78。因此,由第一吸气风扇114输送(供给)的辅助空气从流入口78向第一管道70流入。
流入口78在比多个连通口74a中的形成于空气的流动的最上游侧的连通口74a靠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前表面侧)形成(图10)。具体而言,流入口78形成于第一管道B部704的前表面侧的壁(前壁)。另外,流入口78在相对于形成有第一管道B部704的多个连通口74a的吸气口面(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而在垂直的方向上离开的位置形成。更具体而言,流入口78在从形成有多个连通口74a并面向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形成。
另外,在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设置有使第一管道70(此处第一管道B部704)的流路变窄的多个肋(分隔壁)744。肋744成为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即,肋744相对于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垂直地形成。但是,肋744的高度(上端部的位置)以不遮挡辅助空气的流动(辅助空气流)的方式设定。即,肋744的上端部的位置设定为与流入口78的下端的位置相同或者比流入口78的下端的位置靠下侧。因此,不会因肋744而阻碍辅助空气流。
并且,多个肋744分别以沿着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以及辅助空气流而排列的方式配置。另外,多个肋744中的至少一个在比多个连通口74a中的位于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辅助空气流)的最上游侧(最前表面侧)的连通口74a靠上游侧配置。即,多个肋744中的至少一个在位于最上游侧的连通口74a与流入口78之间配置。
如上述那样,多个连通口74a分别以沿着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排列的方式配置。即,多个连通口74a分别以距第一排气扇82的距离彼此不同的方式配置。因此,对于多个连通口74a中的距第一排气扇82的距离短(距第一排气扇82近)的连通口74a、和距第一排气扇82的距离长(距第一排气扇82远)的连通口74a而言,管路阻力(管摩擦损失)不同,从而分别在多个连通口74a通过的空气流量(吸气量)不均匀。特别是,对于距第一排气扇82远的前表面侧的连通口74a而言,来自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的吸气量减少,在第一管道70的前表面侧存在UFP等物质的捕集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从流入口78流入的辅助空气在多个连通口74a的上侧(从连通口74a离开的区域)流动。若像这样设定辅助空气的流动,则从连通口74a吸气的空气以向辅助空气引入(卷入)的方式流动。而且,辅助空气的流动越快则能够从连通口74a吸入越多的空气(由辅助空气流产生的吸引作用)。特别是,流入口78附近的辅助空气的流动比第一管道B部704的其他位置快,因此通过如前述那样将流入口78设置于比从第一排气扇82离开的位置的连通口74a靠上游侧,从而能够抑制上述连通口74a的吸气量的降低。即,能够有效地消除来自多个连通口74a的吸气量的不一致而使其变均匀。而且,被辅助空气引入的空气与辅助空气一起在过滤器84通过而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
这样,通过从流入口78流入的辅助空气,弥补由于管路阻力而使吸气量减少的连通口74a的吸气量,能够使来自各连通口74a的吸气量变均匀。即,确保距第一排气扇82远的连通口74a的吸气量,从而能够防止UFP等物质的捕集效率降低。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流入口78在相对于形成有连通口74a的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而在垂直的方向(向上方)上离开的位置形成。即,辅助空气流与各连通口74a上下分离。因此,能够使由辅助空气流产生的来自各连通口74a的吸气量增大效果作用至更下游。即,能够遍及更广的范围而使来自各连通口74a的吸气量变均匀。另外,若辅助空气流与各连通口74a过于接近,则应该从连通口74a吸引的空气有可能产生倒流(空气从第一管道B部704朝向第二纸张输送路径L2流动),但由于辅助空气流与各连通口74a分离,因此能够防止这样的倒流。
并且,在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74的底壁设置有使第一管道70的流路变窄的肋744。通过该肋(分隔壁)744,能够防止辅助空气以及被辅助空气引入的空气倒流。另外,多个肋744中的至少一个在比位于第一管道70的空气流的最上游侧的连通口74a靠上游侧配置,因此在从各连通口74a离开的位置设定辅助空气流的流路,能够防止辅助空气流与各连通口74a接近,能够从各连通口74a稳定地吸引空气。另外,也可以将肋744设置于连通口74a的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若像这样配置肋744,则通过在肋744的上部通过的辅助空气的流动使肋744的下游侧成为负压,该负压以使从连通口74a吸入的空气的量增加的方式作用。因此,使肋744在第一管道B部704的内部从上游朝向下游而考虑连通口74a的位置来适当地设置,从而能够使来自多个连通口74a的吸气量均匀化。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复合机而构成,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作为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黑白复合机而构成,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作为彩色印刷机或者彩色复合机而构成。
并且,上述的实施例所列举的具体的形状等是一个例子,能够根据实际的产品而适当地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图像形成装置
10…排气部
12…装置主体
44…定影单元(定影部)
70…第一管道
72…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输送路径形成部件)
72a…多个连通口
74…第一管道B形成部件(输送路径形成部件)
74a…多个连通口(第一吸气口)
78…流入口
80…分离部件
90…第二管道
92a…多个连通口(第二吸气口)
64…处理单元
82…第一排气扇(第一风扇)
84…过滤器
86…第二排气扇(第二风扇)
114…第一吸气风扇(送风机构)
L2…第二纸张输送路径(定影后输送部)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并对转印于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并定影的定影部、以及对由所述定影部进行加热定影后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的定影后输送路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管道,其包括形成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的一侧面并至少具备一个以上的第一吸气口的输送路径形成部件,并将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的空气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引导;
第一风扇,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并将所述第一管道的空气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
过滤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吸气口靠下游侧,
所述第一管道包括:
第一管道A部,其构成所述第一管道的下侧;
第一管道B部,其构成所述第一管道的上侧;以及
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其形成为夹在所述第一管道A部与所述第一管道B部之间,
所述第一管道A部包括:
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其形成有多个连通口,并与所述输送路径形成部件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以及
分离部件,其对所述第一管道A形成部件的下侧进行密封,
所述第一管道B部包含所述输送路径形成部件的另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设置于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与所述定影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管道,其具有使来自所述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吸气口,并将来自该第一管道以外的空间的空气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引导;和
第二风扇,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并将该第二管道的空气排出,
所述分离部件构成所述第二管道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道至少沿着所述定影部的一侧面以及顶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道包括:沿着所述定影部的顶面并形成于所述定影后输送路径与所述定影部之间的管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管道部的底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由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离部件形成有凹凸。
CN201811565892.4A 2017-12-27 2018-12-20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9761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0778A JP7007182B2 (ja) 2017-12-27 2017-12-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50778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6128A CN109976128A (zh) 2019-07-05
CN109976128B true CN109976128B (zh) 2021-12-24

Family

ID=66951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5892.4A Active CN109976128B (zh) 2017-12-27 2018-12-2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4789B2 (zh)
JP (1) JP7007182B2 (zh)
CN (1) CN1099761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5182B2 (ja) * 2017-12-27 2022-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ダクト機構
JP2022053136A (ja) * 2020-09-24 2022-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0411B2 (en) * 2002-02-13 2006-03-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 exhausting means for exhausting air from around a fixing unit and a delivery tray
US8139995B1 (en) * 2006-02-28 2012-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714391A (zh) * 2013-12-13 2015-06-1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37712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352A (ja) * 1997-07-03 1999-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597410B2 (ja) 1999-03-12 2004-1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2003307996A (ja) 2002-02-13 2003-10-31 Canon Inc 廃熱手段付き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00705B1 (ko) 2004-09-16 2006-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습식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4693559B2 (ja) * 2005-09-12 2011-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9018B2 (ja) * 2005-09-13 201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92255B2 (ja) 2006-02-28 2012-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57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1441B2 (ja) * 2010-11-08 2014-01-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6196A (ja) 2012-07-30 2014-02-0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2971A (ja) 2012-09-20 2014-04-10 Konica Minolta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821B2 (ja) * 2014-07-07 2018-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774736B2 (ja) * 2015-03-09 2020-10-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走式電子機器
JP6606746B2 (ja) 2015-06-12 2019-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24834B2 (ja) * 2015-07-17 2019-06-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8054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143B2 (ja) 2016-01-25 2020-05-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61468B2 (en) * 2016-08-26 2019-04-1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air discharge duct
JP7047342B2 (ja) * 2017-11-22 2022-04-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0411B2 (en) * 2002-02-13 2006-03-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 exhausting means for exhausting air from around a fixing unit and a delivery tray
US8139995B1 (en) * 2006-02-28 2012-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714391A (zh) * 2013-12-13 2015-06-1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37712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6128A (zh) 2019-07-05
US11054789B2 (en) 2021-07-06
US20190196397A1 (en) 2019-06-27
JP2019117273A (ja) 2019-07-18
JP7007182B2 (ja) 2022-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6129B (zh)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4473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314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5031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system
JP5368219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20111917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7B (zh) 排气装置及包括该排气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0032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oling system
JP20151758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58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317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05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8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5505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876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348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130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5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54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03962A (ja) 吸排気ダクト、吸排気ダクト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46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08178A (ja) 多機能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90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