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03623A - 车身上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上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03623A
CN109703623A CN201811203873.7A CN201811203873A CN109703623A CN 109703623 A CN109703623 A CN 109703623A CN 201811203873 A CN201811203873 A CN 201811203873A CN 109703623 A CN109703623 A CN 109703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joint portion
roof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038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03623B (zh
Inventor
是石智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03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3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03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36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Abstract

一种车身上部结构,包括:车顶面板,其构成车身上部的外板;车顶侧加强件,其设置在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以及车顶纵梁,其设置在所述车身上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顶面板在所述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包括外接合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包括梁接合部和车顶接合部,并且所述车顶接合部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预定部位。所述车顶纵梁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以及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

Description

车身上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105325号(JP 2017-105325 A)中描述的车身上部结构中,加强板附接至车顶面板的表面,所述表面面向车厢侧。加强板的附接使得即使减小车顶面板的厚度也能够确保车辆的车顶部所需的刚性,以便实现车辆的重量的减小。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 2017-105325 A的结构中,加强板不能附接至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附近。因此,如果减小车顶面板的厚度,那么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附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区域)的强度和刚性可能变得不足。因此,难以减小车顶面板的重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上部结构,其通过增补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区域的强度和刚性而能够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的重量,从而使得能够实现车辆的重量的减小。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身上部结构。所述车身上部结构包括车顶面板、车顶侧加强件以及车顶纵梁。所述车顶面板构成车身上部的外板并且在所述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包括外接合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设置在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包括梁接合部和车顶接合部。所述车顶接合部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预定部位。所述车顶纵梁设置在所述车身上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顶纵梁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以及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
通过第一方案,能够增补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和刚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的重量。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预定部位可以从所述外接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间隔开。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顶接合部可以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预定部位,所述预定部位从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间隔开,并且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可以接合至所述车顶纵梁,以便形成包括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和所述车顶面板的闭合截面。
在第一方案中,沿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的莫西干式弯曲部(mohicanbending portion)可以形成在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部区域中;并且由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形成的所述闭合截面可以包括所述莫西干式弯曲部。
在上述构造中,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的莫西干式弯曲部形成在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中。通常,当车顶面板变薄时,莫西干式弯曲部的强度容易成为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在上述构造中,由车顶侧加强件形成的闭合截面包括莫西干式弯曲部。因此,通过所述构造,能够增补车顶面板的莫西干式弯曲部的强度和刚性。因此,在包括莫西干式弯曲部的车身上部结构(具有莫西干式结构的车辆)中能够容易地实现车顶面板的减重。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可以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的位置处接合至所述车顶纵梁,使得所述闭合截面只由所述车顶面板和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形成。
通过所述构造,能够有效地增补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
在第一方案中,加固板可以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
通过所述构造,能够确保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以及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刚性,使得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的重量。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加固板可以接合至所述车顶侧加强件。
通过所述构造,相比于加固板没有接合至车顶侧加强件的构造,能够有效地改进车顶面板的刚性。即,由加固板加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与由车顶侧加强件加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连续,由此相比于它们分开(它们没有彼此连续)的情况,使得能够防止刚性的局部降低。
在第一方案中,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顶接合部的位置处,所述车顶面板、所述车顶侧加强件以及所述加固板可以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彼此接合。
通过该构造,相比于加固板与车顶侧加强件之间的接合位置没有处于车顶侧加强件的车顶接合部的位置的构造,能够有效地增补车顶面板的刚性。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身上部结构还可以包括分别构造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右车顶纵梁和左车顶纵梁的前宽度方向构件和后宽度方向构件,所述前宽度方向构件和所述后宽度方向构件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顺序放置。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可以在所述梁接合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第一位置处接合至所述前宽度方向构件,并且在所述梁接合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第二位置处接合至所述后宽度方向构件。
在上述构造中,车顶侧加强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在前宽度方向构件与后宽度方向构件之间的结构。因此,通过所述构造,进一步改进了车身上部结构的刚性,由此使得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噪音等的发生。
在第一方案中,位于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与所述车顶接合部之间的连接部可以在垂直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大致直线形的形状。
通过上述构造,有效地防止了由车顶侧加强件形成的闭合截面的变形。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身上部结构还可以包括分别构造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右车顶纵梁和左车顶纵梁的第一宽度方向构件、第二宽度方向构件以及第三宽度方向构件,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以及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顺序地放置。所述车顶面板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中。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只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以及从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中的所述车顶面板在车辆前视图中具有较大的曲率的区域中。
通过所述构造,由于车顶中央加强件的设置而能够抑制车辆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增补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和刚性。即,能够充分地增补车顶面板的强度和刚性。
在第一方案中,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比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短。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产生了这样的出色效果:通过增补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和刚性,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的重量,由此使得能够实现车辆的重量的减小。
附图说明
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益处以及技术和工业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图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的车顶面板、车顶纵梁等的分解立体图(未图示车顶侧加强件和加固板);
图2为图示出车顶侧加强件接合至车顶纵梁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3为车顶侧加强件的前端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4为车顶侧加强件沿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5为车顶侧加强件的后端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V-V的截面图);
图6为图示出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的截面图,并且为车顶侧加强件沿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处的截面图;
图7A为在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中省略了加固板和车顶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
图7B为对应于图7A的视图,并且为图示出车身上部结构的变型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文描述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S1的车辆100。
注意到的是,附图中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箭头“右”(RH)指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而箭头“外”(OUT)指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而且,在下文中,在没有任何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使用前后侧、上下侧以及左右侧进行描述时,它们指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侧。
概要
如图1所示,车辆100包括左右车顶纵梁10。车顶纵梁10为设置在车身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车顶面板60(稍后描述)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接合至车顶纵梁10。支撑挡风玻璃(未示出)的前柱92与车顶纵梁10连续地形成在车顶纵梁10的前侧。车顶纵梁10具有稍微弯曲的形状,以便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突出。
而且,车辆100包括作为“第一宽度方向构件”的车顶前横梁20(front header)。车顶前横梁20将左右车顶纵梁10的前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连接。而且,车辆100包括作为“第三宽度方向构件”的车顶后横梁40(rear header)。车顶后横梁40将左右车顶纵梁10的后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连接。而且,车辆100包括作为“第二宽度方向构件”的“车顶中央RF30”(车顶中央加强件30)。车顶中央RF30(车顶中央加强件30)设置在车顶前横梁2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并且将左右车顶纵梁10的前后方向的相应的中间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连接。车顶纵梁10中设置有车顶中央RF30(车顶中央加强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与设置在车辆的侧部中以便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94(B柱)所在的位置,大致相同。而且,在下文中没有任何特别说明而使用车顶中央RF30的情况下,车顶中央RF30指示车顶中央加强件30。
车顶侧RF50(车顶侧加强件50)、车顶面板60以及加固板70附接至上述结构。附接的顺序如下。而且,在下文中没有任何特别说明而使用车顶侧RF50的情况下,车顶侧RF50指示车顶侧加强件50。
首先,附接一对左右车顶侧RF50。图2图示出附接有车顶侧RF50的状态(附接车顶面板60和加固板70之前的状态)。如图2所示,车顶侧RF50为细长构件,并且在其纵向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情况下接合至车顶纵梁10。车顶纵梁10的接合有车顶侧RF50的部分为从车顶中央RF30至车顶后横梁40的部分,并且车顶侧RF50不设置在从车顶前横梁20至中央RF30的部分中。而且,车顶侧RF50的前端部接合至车顶中央RF30,并且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而且,车顶侧RF50在其短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情况下接合至车顶纵梁10。车顶侧RF5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比车顶中央RF30和车顶后横梁4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短。车顶侧RF5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比车顶面板6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短。
随后,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附接车顶面板60。附接有车顶面板60的区域为在左右车顶侧RF50之间并且在车顶前横梁2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的区域。
最后,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附接加固板70。附接有加固板70的部分为从车顶中央RF30至车顶后横梁40的部分(对应于左右车顶侧RF50之间的部分的部分)。加固板70经由黏合剂84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参见图4),并且还经由黏合剂84接合至车顶侧RF50、车顶中央RF30以及车顶后横梁40(参见图3至图5)。
详情
下文描述车身上部结构S1的详细结构。
图3至图5为分别图示出沿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平面切断车身上部结构S1的状态的截面图。其中,图3为车顶中央RF3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III-III剖切的截面图),图4为车辆100的车顶中央RF3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IV-IV剖切的截面图),而图5为车顶后横梁4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沿图2中的线V-V剖切的截面图)。
如图3至图5所示,车顶纵梁10包括内梁11、外梁12以及纵梁外部件13。车顶纵梁10包括在内梁11、外梁12以及纵梁外部件13被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的状态下接合的内凸缘部10B和外凸缘部10C。由此,车顶纵梁10包括闭合截面部10A、内凸缘部10B以及外凸缘部10C,所述闭合截面部10A由内梁11和纵梁外部件13形成为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内凸缘部10B从闭合截面部10A的在上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所述外凸缘部10C从闭合截面部10A的在下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倾斜向下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外梁12将闭合截面部10A的闭合截面划分为两个闭合截面。
内凸缘部10B构造为使得内梁11、外梁12以及纵梁外部件13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顺序地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内凸缘部10B具有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板厚方向,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车顶侧RF50包括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梁接合部51。如图2所示,梁接合部51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梁接合部51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放在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上,并通过诸如电阻点焊的焊接而与其接合。
而且,车顶侧RF50包括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车顶接合部52。车顶接合部52经由诸如胶粘密封剂的黏合剂82而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如图2所示,车顶接合部52由内车顶接合部52A、前车顶接合部52B以及后车顶接合部52C构成,所述内车顶接合部52A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车顶接合部52B形成在从内车顶接合部52A的前端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区域中,所述后车顶接合部52C形成在从内车顶接合部52A的后端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区域中。当在黏合剂82被放置在车顶接合部52的顶面上的状态下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放置车顶面板60时,车顶接合部52的顶面经由黏合剂82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
图4图示出处于车顶侧RF5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位置的截面。如图4所示,在车顶侧RF5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位置处,车顶侧RF50包括梁接合部51、车顶接合部52以及连接部53,所述梁接合部51以其板厚方向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放置,所述车顶接合部52以其板厚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放置在梁接合部51上方,所述连接部53构造为将梁接合部51连接至车顶接合部52。连接部53沿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沿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将梁接合部51直线形地连接至车顶接合部52。
如图2和图3所示,车顶中央RF30构造为使得构成车顶中央RF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主体构件31接合至构成车顶中央RF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的延伸构件32。主体构件31为以其纵向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放置的细长构件。延伸构件32接合至主体构件3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并且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内梁11,以便支撑主体构件31。
图3图示出车顶侧RF50的前端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如图3所示,车顶侧RF50的前端部放置在车顶中央RF30的上侧。在车顶侧RF50的前端部的位置处,车顶侧RF50包括梁接合部51、车顶接合部52以及连接部53,所述梁接合部51以其板厚方向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放置,所述车顶接合部52以其板厚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放置在梁接合部51上方,所述连接部53构造为将梁接合部51连接至车顶接合部52。连接部53沿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沿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将梁接合部51直线形地连接至车顶接合部52。车顶中央RF30的延伸构件32放置在连接部53的底面,并且通过诸如电阻点焊的焊接而与其接合。
如图2和图5所示,车顶后横梁40构造为使得构成车顶后横梁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主体构件41接合至构成车顶后横梁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的延伸构件42。主体构件41为以其纵向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放置的细长构件。延伸构件42接合至主体构件4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并且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内梁11,以便支撑主体构件41。
图5图示出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如图5所示,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放置在车顶后横梁40的上侧并且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更具体地,在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的位置处,车顶侧RF50构造为使得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梁接合部51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的顶面并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外接合部63,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的车顶接合部52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并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的顶面。而且,车顶侧RF50构造为使得梁接合部51与车顶接合部52之间的部分(连接部53)也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在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中,车顶面板60、车顶侧RF50、车顶后横梁40的主体构件41以及车顶后横梁40的延伸构件42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彼此接合。
而且,如图5所示,在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中,构造为在车顶侧RF50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将梁接合部51连接至车顶接合部52的连接部53具有向下突出的形状。连接部53的放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最下侧的部分通过诸如电阻点焊的焊接而接合在车顶后横梁40的延伸构件42的顶面上。
如图3至图5所示,车顶面板60包括一般部61和外接合部63,所述一般部61构成除了车顶面板60的端部之外的部分,所述外接合部63构成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外接合部63沿车辆上下方向放置在一般部6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下方。一般部6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与外接合部63经由莫西干式弯曲部62而大致沿车辆上下方向彼此连接。外接合部63与莫西干式弯曲部62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莫西干式弯曲部62包括第一弯曲部62A和第二弯曲部62B,所述第一弯曲部62A形成在一般部6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中,所述第二弯曲部62B放置在比第一弯曲部62A更靠近外接合部63的一侧。第一弯曲部62A和第二弯曲部62B大致以直角弯曲,使得莫西干式弯曲部62在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大致台阶的形状。莫西干式弯曲部62可以只由第一弯曲部62A构成,或者可以还包括第三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放置在比第二弯曲部62B更靠近外接合部63的一侧。
车顶面板60的外接合部63放置在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的顶面上。在该状态下,车顶面板60接合至车顶侧RF50。该接合例如通过诸如激光喷丸(laser peening)的激光焊而实现。由此,车顶面板60经由车顶侧RF50而接合至车顶纵梁10。
而且,竖直壁部14形成为以便从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延伸。竖直壁部14形成为纵梁外部件13的一部分。更具体地,竖直壁部14包括第一竖直壁部14A和第二竖直壁部14B,所述第一竖直壁部14A从内凸缘部10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二竖直壁部14B从第一竖直壁部14A的上端经由台阶部而进一步向上延伸。
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凹陷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陷部由车顶面板60的莫西干式弯曲部62和外接合部63与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和竖直壁部14构成。车顶模制件(未示出)放置在凹陷部中。
如图4所示,加固板70的一般部71经由黏合剂84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而且,加固板70的连接部72经由黏合剂86接合至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的底面。
加固板70的一般部71形成在除了加固板70的前后端部和左右端部之外的区域中。加固板70的连接部72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加固板7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一般部71与连接部72经由沿车辆上下方向位移的位移部73而连接。由此,加固板70在一般部71处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并且在连接部72处接合至车顶侧RF50的底面。连接部72可以接合至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的底面,或者可以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的底面。
如图3所示,在车顶侧RF50的前端部中,车顶面板60、车顶侧RF50、车顶中央RF30的主体构件31、车顶中央RF30的延伸构件32以及加固板70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顺序地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在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的位置处彼此接合。车顶面板60与车顶侧RF50经由诸如胶粘密封剂的黏合剂82而彼此接合,车顶侧RF50与车顶中央RF30通过诸如电阻点焊的焊接而彼此接合,而车顶中央RF30与加固板70经由黏合剂84而彼此接合。
如图3所示,加固板70包括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经由黏合剂84而接合至车顶中央RF30的前结合部74。前接合部74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加固板70的前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在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中,车顶面板60、车顶侧RF50、车顶后横梁40的主体构件41、车顶后横梁40的延伸构件42以及加固板70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在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的位置处彼此接合。车顶面板60与车顶侧RF50经由诸如胶粘密封剂的黏合剂82而彼此接合,车顶侧RF50与车顶后横梁40通过诸如电阻点焊的焊接而彼此接合,而车顶中央RF30与加固板70经由黏合剂84而彼此接合。
如图5所示,加固板70包括经由黏合剂84而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的底面的后接合部75。后接合部75形成在如下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加固板70的后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加固板70为构造为通过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来增补车顶面板60的刚性的板状构件。加固板70例如由硬纸板或聚氨酯制成。获得由聚氨酯制成的加固板70,使得板状聚氨酯例如涂覆有玻璃纤维。加固板70的厚度例如为5mm至20mm。而且,加固板70每单位面积(一平方米)的质量优选小于2000g,并且进一步优选小于1000g。由硬纸板制成的加固板70例如能够实现7.2mm的厚度以及大约每单位面积1400g的质量。而且,由聚氨酯制成的加固板70例如能够实现13mm的厚度以及大约每单位面积780g的质量。
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车身上部的外板的车顶面板60构造为使得放置在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的外接合部63接合至车顶纵梁10。而且,车顶侧RF50沿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在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下方。更具体地,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车顶接合部52)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与外接合部63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间隔的部分,并且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梁接合部51)接合至车顶纵梁10。由此,形成包括车顶侧RF50和车顶面板60的闭合截面。因此,即使车顶面板60变薄,也能够增补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和刚性。由此,能够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60的重量。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的莫西干式弯曲部62形成在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中。因此,如果车顶面板60变薄,那么莫西干式弯曲部62的强度可能容易成为问题。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车顶侧RF50形成的闭合截面55包括莫西干式弯曲部62。这能够增补车顶面板60的莫西干式弯曲部62的强度和刚性。因此,能够在包括莫西干式弯曲部62的车身上部结构S1(具有莫西干式结构的车辆)中容易地实现车顶面板60的重量减小。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车顶面板60的外接合部63在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位置处接合至车顶纵梁10。由此,闭合截面55仅由车顶面板60和车顶侧RF50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增补车顶面板6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加固板70设置在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中。因此,能够确保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的刚性以及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60的重量。注意到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可以是如下的区域:所述区域从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至与所述中央朝向作为车顶面板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间隔预定距离的部分。而且,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可以是如下的区域: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第一端至中间区域的沿车辆宽度方向更靠近所述第一端那侧的端部的部分,以及从所述第二端至中间区域的沿车辆宽度方向更靠近所述第二端那侧的端部的部分。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加固板70接合至车顶侧RF50。因此,相比于加固板70未接合至车顶侧RF50的构造,能够有效地改进车顶面板60的刚性。即,由加固板70加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与由车顶侧RF50加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连续,由此相比于它们分离(它们未彼此连续)的情况使得能够防止刚性的局部降低。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的位置处,车顶面板60、车顶侧RF50以及加固板70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彼此接合。即,加固板70与车顶侧RF50之间的接合位置处于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的位置处。因此,相比于加固板70与车顶侧RF50之间的接合位置未处于车顶侧RF50的车顶接合部52的位置处的构造,能够有效地增补车顶面板60的刚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以及图7A所示,车顶侧RF50在梁接合部5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向内位置处接合至车顶中央RF30并且还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由此,车顶侧RF5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在车顶中央RF3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的结构。因此,更进一步改进了车身上部结构S1的刚性,由此使得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噪音等的产生。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车顶侧RF50的位于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与车顶接合部52之间的连接部53在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大致直线形的形状。即,由车顶侧RF50以大致最短的距离形成闭合截面55。因此,有效地防止了由车顶侧RF50形成的闭合截面55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的位置处,车顶侧RF50的位于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与车顶接合部52之间的连接部53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使得连接部53在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不具有大致直线形的形状。然而,在车顶侧RF50的后端部的位置处,车顶侧RF50连接部53不必接合至车顶后横梁40,并且车顶侧RF50的连接部53在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可以具有大致直线形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车顶面板60设置在从车顶前横梁20至车顶后横梁40的区域中。而且,车顶中央RF30设置在车顶前横梁2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并且在车辆前视图中,车顶面板60的对应于从车顶中央RF30至车顶后横梁40的区域的部分相比于车顶面板60的对应于从车顶前横梁20至车顶中央RF30的区域的部分以较大的曲率形成。如图7A所示,车顶侧RF50没有设置在车顶前横梁20与车顶中央RF30之间,而是只设置在车顶中央RF30与车顶后横梁40之间。即,车顶中央RF30将设置有车顶面板60的区域(从车顶前横梁20至车顶后横梁40的区域)分成前区域和后区域,并且车顶侧RF50只设置在前区域和后区域中的车顶面板60的曲率较大的区域中。因此,由于车顶中央RF30的设置以及车顶面板60的刚性的增补,能够抑制车辆的重量增加。即,能够充分地增补车顶面板60的刚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由车顶中央RF30分成的前区域和后区域中,加固板70只设置在车顶面板60的曲率较大并且设置有车顶侧RF30的区域中。这还能够充分地增补车顶面板60的刚性。
第二实施例
下文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如图6所示,获得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S2,使得本发明应用至所谓的激光钎焊的车顶结构。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车顶面板60,第二实施例的车顶面板160不包括莫西干式弯曲部62(参见图3至图5)。第二实施例的车顶面板160包括曲线部69,所述曲线部69设置在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附近,以便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曲线部69的外表面通过激光钎焊而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纵梁外部件13。车顶面板160的曲线部69的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部分用作外接合部63。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上部结构S2中,车顶模制件没有放置在车顶面板160相对于车顶纵梁10的接合部中。而且,车顶面板160的外接合部63所接合的部分为车顶纵梁10的竖直壁部14,而不是车顶纵梁10的直线形内凸缘部10B。
车顶侧RF50的设置在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梁接合部51通过焊接而接合至车顶纵梁10的内凸缘部10B,并且设置在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的车顶接合部52经由黏合剂82而接合至车顶面板160的一般部61的底面。由此,闭合截面155由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车顶侧RF50以及车顶纵梁10形成。注意到的是,在图6中,车顶侧RF50的梁接合部51放置在内凸缘部10B的纵梁外部件13与外梁12之间,但可以放置在内凸缘部10B的纵梁外部件13的顶面上。
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效果,然而,适当地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的效果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车身上部的外板的车顶面板160在放置于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外接合部63处接合至车顶纵梁10。而且,车顶侧RF50设置在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更具体地,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车顶接合部52)接合至车顶面板160的与外接合部63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间隔开的部分,而车顶侧RF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梁接合部51)接合至车顶纵梁10。由此,形成包括车顶侧RF50和车顶面板160的闭合截面155。因此,即使车顶面板160变薄,也能够增补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附近(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强度和刚性。由此,能够容易地减小车顶面板160的重量。注意到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可以是如下的区域:所述区域从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至朝向作为车顶面板16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而与中央间隔开预定距离的部分。而且,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可以是如下的区域:所述区域包括从第一端至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的靠近所述第一端那侧的端部的部分,以及从第二端至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那侧的端部的部分。
注意到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描述涉及为了简化而没有设置加固板70的构造,但加固板70可以添加至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
实施例的补充描述
注意到的是,第一实施例涉及加固板70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的示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车身上部结构可以不包括加固板70。
而且,第一实施例涉及加固板接合至车顶侧RF50、车顶中央RF30和车顶后横梁40以及车顶面板60的底面的示例,但加固板70可以只接合至车顶面板60的底面。
而且,实施例涉及如下示例:如图7A所示,车顶侧RF50为细长构件,并且车顶侧RF50放置在放置有加固板70的从车顶中央RF30至车顶后横梁40的整个区域。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B所示,车顶侧RF50可以部分地放置在放置有加固板70的从车顶中央RF30至车顶后横梁40的区域中。而且,图7B图示出沿车辆前后方向部分地设置多个(两个)车顶侧RF50的示例,但可以沿车辆前后方向部分地设置一个车顶侧RF50。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加固板70通过黏合剂接合,但加固板70可以通过例如使用螺钉代替黏合剂而接合。

Claims (12)

1.一种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顶面板,其构成车身上部的外板,所述车顶面板在所述车顶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包括外接合部;
车顶侧加强件,其设置在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区域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包括梁接合部和车顶接合部,所述车顶接合部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预定部位;以及
车顶纵梁,其设置在所述车身上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中,以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顶纵梁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以及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预定部位从所述外接合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顶接合部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预定部位,所述预定部位从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间隔开,并且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接合至所述车顶纵梁,以便形成包括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和所述车顶面板的闭合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的莫西干式弯曲部形成在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部区域中;并且
由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形成的所述闭合截面包括所述莫西干式弯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外接合部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的位置处接合至所述车顶纵梁,使得所述闭合截面只由所述车顶面板和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加固板接合至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接合至所述车顶侧加强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顶接合部的位置处,所述车顶面板、所述车顶侧加强件以及所述加固板一个放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彼此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构造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右车顶纵梁和左车顶纵梁的前宽度方向构件和后宽度方向构件,所述前宽度方向构件和所述后宽度方向构件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顺序放置,其中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在所述梁接合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第一位置处接合至所述前宽度方向构件,并且在所述梁接合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第二位置处接合至所述后宽度方向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梁接合部与所述车顶接合部之间的连接部在垂直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大致直线形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构造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右车顶纵梁和左车顶纵梁的第一宽度方向构件、第二宽度方向构件以及第三宽度方向构件,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以及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顺序地放置,其中:
所述车顶面板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中;并且
所述车顶侧加强件只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以及从所述第二宽度方向构件至所述第三宽度方向构件的区域中的所述车顶面板在车辆前视图中具有较大的曲率的区域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侧加强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车顶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短。
CN201811203873.7A 2017-10-26 2018-10-16 车身上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036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7158A JP6834909B2 (ja) 2017-10-26 2017-10-26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7-207158 2017-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3623A true CN109703623A (zh) 2019-05-03
CN109703623B CN109703623B (zh) 2021-11-02

Family

ID=63878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0387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03623B (zh) 2017-10-26 2018-10-16 车身上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3918B2 (zh)
EP (1) EP3476699A1 (zh)
JP (1) JP6834909B2 (zh)
CN (1) CN1097036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8000A (zh) * 2020-12-01 2021-03-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CN113879405A (zh) * 2020-07-01 2022-01-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9223B2 (ja) * 2019-06-17 2023-01-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7209224B2 (ja) * 2019-06-17 2023-01-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918866B2 (ja) * 2019-07-11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JP7203240B2 (ja) * 2019-10-03 2023-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ルーフ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構造
JP7200167B2 (ja) * 2020-04-16 2023-01-06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強度部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9208A (zh) * 2012-07-30 2014-02-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JP2015067159A (ja) * 2013-09-30 2015-04-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CN204605683U (zh) * 2013-11-19 2015-09-02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574513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63Y2 (zh) 1986-10-15 1993-02-03
JP2538907Y2 (ja) * 1991-07-25 1997-06-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H06127433A (ja) * 1992-10-23 1994-05-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3796777B2 (ja) * 1995-09-18 2006-07-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DE19915546B4 (de) * 1999-04-07 2008-10-16 Volkswagen Ag Dachkonstruktion für ein mit einer Dachreling bestücktes Fahrzeugdach
KR100401670B1 (ko) * 2001-05-14 2003-10-1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루프사이드레일
JP4455152B2 (ja) * 2004-05-11 2010-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上部車体構造
JP4465599B2 (ja) * 2004-09-10 2010-05-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ピラー上部の接合構造
JP2007313963A (ja) 2006-05-24 2007-12-06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4265647B2 (ja) * 2006-11-29 2009-05-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5046783B2 (ja) * 2007-08-06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JP5046782B2 (ja) * 2007-08-06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JP5003424B2 (ja) * 2007-11-19 2012-08-1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EP2353972B1 (en) * 2008-12-01 2014-03-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side portion of vehicle
JP5464734B2 (ja) 2009-09-11 2014-04-0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JP5063757B2 (ja) * 2010-08-17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5316566B2 (ja) 2011-02-25 2013-10-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構造
JP5621045B2 (ja) * 2011-07-04 2014-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及び車体構造の組み付け方法
EP2752358B1 (en) * 2011-08-31 2016-06-1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top structure
JP5754643B2 (ja) * 2011-09-26 2015-07-29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上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JP6040630B2 (ja) * 2012-04-11 2016-1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075272B2 (ja) * 2013-11-14 2017-0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15116869A (ja) 2013-12-17 2015-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JP6090241B2 (ja) * 2014-06-18 2017-03-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16074382A (ja) * 2014-10-09 2016-05-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JP6079743B2 (ja) * 2014-10-15 2017-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構造
JP6206372B2 (ja) 2014-10-15 2017-10-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及び車両用ルーフ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6713270B2 (ja) 2015-12-10 2020-06-24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補強板
US9944329B2 (en) * 2016-08-26 2018-04-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for vehicle body
JP6673163B2 (ja) * 2016-11-28 2020-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中央部構造
US9828035B1 (en) * 2016-12-09 2017-11-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brace
CN108216378B (zh) * 2016-12-21 2022-0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面板结构
JP6481700B2 (ja) * 2017-02-21 2019-03-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816676B2 (ja) * 2017-08-14 2021-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US20190283808A1 (en) * 2018-03-14 2019-09-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t least one roof rai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9208A (zh) * 2012-07-30 2014-02-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2015067159A (ja) * 2013-09-30 2015-04-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CN204605683U (zh) * 2013-11-19 2015-09-02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574513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9405A (zh) * 2020-07-01 2022-01-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12478000A (zh) * 2020-12-01 2021-03-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3623B (zh) 2021-11-02
EP3476699A1 (en) 2019-05-01
JP2019077381A (ja) 2019-05-23
US10933918B2 (en) 2021-03-02
US20190126988A1 (en) 2019-05-02
JP6834909B2 (ja) 202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03623A (zh) 车身上部结构
CN105531180B (zh) 车身构造
JP4168812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の結合構造
JP4486996B2 (ja) 車体構造
US7871123B2 (en) A-pillar join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CN106515866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5799783A (zh)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JP6276236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05799777A (zh)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CN101104418A (zh) 车身结构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7031719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5799784A (zh)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JP6397534B1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107010124A (zh) 车辆地板部结构
JP618876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22565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6794879A (zh) 车辆地板构造
CN104136308A (zh) 车辆前围板结构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2013006519A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06168434A (ja) 車両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JP2014104836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09061817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186230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