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2368A -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 Google Patents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2368A
CN108602368A CN201780010009.2A CN201780010009A CN108602368A CN 108602368 A CN108602368 A CN 108602368A CN 201780010009 A CN201780010009 A CN 201780010009A CN 108602368 A CN108602368 A CN 108602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fer printing
colorant
transfer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00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2368B (zh
Inventor
与田晋也
米山泰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02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2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2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2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06Veined printings; Fluorescent printings; Stereoscopic images; Imitated patterns, e.g. tissues, text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28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or more ink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5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n intermediate recep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64Overprinting of thermal transfer im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36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tural gums, of proteins, e.g. gelatins, or of macromolecular carbohydrates, e.g. cellul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10Post-imaging transfer of imaged layer; transfer of the whole imaged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准备中间转印介质(10)、热转印片(100)和被转印体(200),该中间转印介质(10)以能够从支撑体(1)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一转印层(5),该热转印片(100)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并且以能够从基材(50)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二转印层(55),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在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在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上转印热转印片的第二转印层(55),接下来,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在第二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30),之后,将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由此得到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

Description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 的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在被转印体上不受限制地形成印刷物的介质,使用了中间转印介质等,该中间转印介质在基材上设有从该基材侧依次层叠保护层、接受层而成的转印层(例如专利文献1)。通过该中间转印介质,使用具有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位于中间转印介质的最表面的接受层上形成热转印图像,之后,将包含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转印到任意的被转印体上,由此能够得到在被转印体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刷物。
最近存在下述需求,即,希望使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形成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存在纵深的热转印图像的印刷物,换言之希望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但是,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需要与构成立体图像的图像的个数对应的中间转印介质,具有形成工序繁杂的问题。例如,为了形成构成立体图像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按照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所配置的印刷物,准备用于形成第一图像的第一中间转印介质和用于形成第二图像的第二中间转印介质,在形成工序中需要下述工序:对包含形成有第一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进行转印的工序;和对包含形成有第二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进行转印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该例中,在位于第一中间转印介质的最表面的接受层上形成第一图像,之后,将包含形成有第一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转印到任意的被转印体上,接下来,在位于第二中间转印介质的最表面的接受层上形成第二图像,之后,在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包含形成有第一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上,进行包含形成有第二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的转印,由此能够得到按照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所配置的印刷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一个中间转印介质,在位于该中间转印介质的最表面的接受层上形成第一图像,在该第一图像上以直接接触该第一图像的方式形成第二图像,将包含形成有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接受层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能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印刷物。根据该方法,不使用两个以上的中间转印介质而能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印刷物,但是由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直接接触,因此,由于各图像中包含的色料成分等有时会在图像中产生渗出。另外,在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直接接触的方式中,会产生无法充分赋予图像的纵深感的问题。另外,代替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存在纵深的热转印图像的印刷物,还存在希望得到具有多个热转印图像、美观性高的印刷物的需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38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进行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或美观性高的印刷物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用于该印刷物的形成的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该中间转印介质在支撑体上以能够从该支撑体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一转印层;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该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面順次に)设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转印层、第二色料层,并且以能够从上述基材剥离的方式设有上述第二转印层;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与上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一色料层,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一图像;第一转印工序,在形成有上述第一图像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转印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转印层;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色料层,在上述第二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上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上述被转印体上。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在支撑体上设有第一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和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上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上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与上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一色料层,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一图像;第一转印工序,在形成有上述第一图像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转印上述第二转印层;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色料层,在上述第二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上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上述被转印体上。
另外,上述第一转印层和上述第二转印层均呈包含接受层的单层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上述第一色料层和上述第二色料层均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一转印层的上述接受层上转印上述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上述第一图像;上述第二图像形成工序可以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二转印层的上述接受层上转印上述第二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上述第二图像。
另外,上述第二转印层可以呈从上述基材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隐蔽层而成的层叠构成。
另外,上述第二转印层中包含的上述接受层可以含有纤维素系树脂,上述纤维素系树脂可以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另外,上述第一转印层呈包含接受层的单层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上述第二转印层为热封板,上述第一色料层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为热熔融性油墨层,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一转印层的上述接受层上转印上述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上述第一图像;上述第二图像形成工序可以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二转印层上熔融转印上述第二色料层,由此形成上述第二图像。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该中间转印介质在支撑体上以能够从该支撑体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一转印层;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该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包含隐蔽层的第二转印层、第二色料层,并且以能够从上述基材剥离的方式设有上述第二转印层;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与上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一色料层,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图像;第一转印工序,使上述第一转印层的未形成上述第一图像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形成有上述第一图像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转印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转印层;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色料层,在上述露出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上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上述被转印体上。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在支撑体上设有第一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和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上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包含隐蔽层的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上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与上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一色料层,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图像;第一转印工序,使上述第一转印层的未形成上述第一图像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上述第一图像上转印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转印层;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上述热转印片的上述第二色料层,在上述露出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上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上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上述被转印体上。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为具有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转印层、第二色料层,上述转印层以能够从上述基材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将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转印层、上述第二色料层的集合体作为一单元时,在上述基材的同一面上反复并排设有上述一单元。
另外,上述转印层可以呈从上述基材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隐蔽层而成的层叠构成。
另外,上述第一色料层和上述第二色料层中的任一层或两个层可以为热熔融性油墨层或者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
另外,上述第一色料层和上述第二色料层可以均为含有升华性染料的色料层。
另外,上述第一色料层和上述第二色料层可以为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中的任一种。另外,上述第一色料层和上述第二色料层中的任一层或两个层可以由选自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的组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色料层在上述基材的同一面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层构成。
另外,上述接受层可以含有纤维素系树脂。另外,上述纤维素系树脂可以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的特征在于,热转印片为上述特征的热转印片。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的特征在于,上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上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上述第一色料层、上述第二色料层、上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能够简便地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或美观性高的印刷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介质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介质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a)~(d)为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a)~(d)为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a)~(d)为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a)~(d)为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并不解释为限定于以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与实际情况相比,有时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地表示,但其始终为一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定。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已出现的附图中的上述要素同样的要素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下文中称为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中间转印介质10的工序,该中间转印介质10在支撑体1的一个面上以能够从该支撑体1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一转印层(5)(参见图1、图2);准备热转印片100的工序;和准备被转印体200的工序,热转印片100具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上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的热转印片、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中间转印介质10与热转印片100组合,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参见图9(a)、图10(a)、图11(a));第一转印工序,在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上转印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参见图9(b)、图10(b)、图11(b));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在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参见图9(c)、图10(c)、图11(c));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参见图9(d)、图10(d)、图11(d))。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将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的层叠体称为转印箔60。以下,以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10为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的情况、即为上述(iii)的方式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能够简便地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具体而言,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能够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支撑体1上形成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在厚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立体地配置而成的转印箔60(参见图9(c)、图10(c)、图11(c)),通过将该转印箔60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能够得到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在厚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立体地配置而成的印刷物300。另外,在使用上述(iii)的方式的热转印片时,不使用两个以上的中间转印介质或两个以上的热转印片,而能够利用一个中间转印介质、和一个热转印片得到立体地配置有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的印刷物300。另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能够抑制因第一图像(20)与第二图像(30)直接接触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例如图像的渗出等。
以下,对各工序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各图所示的方式中,将各层的厚度夸大地示出。
<准备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
如图1所示,本工序为准备中间转印介质10的工序,该中间转印介质10具有支撑体1和第一转印层(5),第一转印层(5)以能够从支撑体1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以下,对于本工序中准备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举出一例进行具体说明。
(支撑体)
支撑体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中的必要构成,是为了保持第一转印层(5)而设置的。对支撑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耐热性高的聚酯、聚丙烯、聚碳酸酯、乙酸纤维素、聚乙烯衍生物、聚酰胺、聚甲基戊烯等塑料的拉伸或未拉伸膜。另外,也可以使用将两种以上这些材料层叠而成的复合膜。支撑体的厚度可以按照其强度和耐热性等适当的方式根据材料适当选择,通常为4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6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内。
(第一转印层)
如图1、图2所示,在支撑体1上设有第一转印层(5)。第一转印层(5)为下述层:其以能够从支撑体1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通过热转印从支撑体1上被剥离,与形成有后述第二图像(30)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被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
如图2所示,作为一例的第一转印层(5)呈包含接受层4(有时也被称为转印性接受层)的单层构成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在图2所示的方式中,呈从支撑体1侧起依次层叠有保护层3、接受层4而成的层叠构成)。此时的接受层4在构成转印层5的层中位于距离支撑体1最远的位置,换言之,位于中间转印介质10的最表面,具有接受后述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所含有的染料、例如升华性染料、荧光染料等的染料接受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中,使用热熔融性油墨层作为第一色料层(51),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将第一色料层(51)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的情况下,第一转印层(5)可以不包含接受层4。例如,第一转印层(5)也可以制成后述的热封板。即,也可以使用被称为所谓保护层转印片的介质作为中间转印介质。下面,以第一转印层(5)呈单层构成、或层叠构成,在构成第一转印层(5)的层中,接受层4位于距离支撑体1最远的位置的第一转印层(5)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接受层”
作为构成接受层4的材料,可以使用能够接受升华性染料、荧光染料等的现有公知的树脂材料。作为这样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卤化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等乙烯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乙烯或丙烯等烯烃与其他乙烯基聚合物的共聚物、离聚物或纤维素淀粉酶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碳酸酯等。
另外,接受层4也可以与上述树脂材料一起含有用于提高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的防粘性的各种防粘剂。作为防粘剂,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蜡、酰胺蜡、特氟龙(注册商标)粉末等固态蜡、氟系、磷酸酯系的表面活性剂、硅酮、硅油等。
接受层4可以如下形成:将从上述材料中选择的单独或多种材料、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各种添加材料等溶解或分散于水或有机溶剂等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接受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利用现有公知的涂布单元涂布到支撑体1、或支撑体1上所设置的任意的层例如保护层3上,并干燥而形成接受层4。对接受层用涂布液的涂布单元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凹版涂布机、辊涂机、线棒、丝网印刷机等。关于后述各种涂布液的涂布单元也同样。接受层4的厚度通常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内。
“保护层”
如图2所示,也可以使第一转印层(5)为从支撑体1侧起依次层叠有保护层3、接受层4而成的层叠构成。作为构成保护层3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紫外线吸收性树脂、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使这些各树脂进行硅酮改性后的树脂、这些各树脂的混合物、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吸收性树脂等。
另外,从耐增塑剂性、耐摩擦性特别优异的方面出发,含有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的保护层可以适合用作保护层的粘结剂。作为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现有公知的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中适当选择使用,例如可以使用如下得到的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通过电离射线照射使自由基聚合性的聚合物或低聚物交联、固化,并根据需要添加光聚合引发剂,通过电子射线、紫外线进行聚合交联,由此得到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含有紫外线吸收性树脂的保护层对印刷物赋予耐光性的性质优异。
作为紫外线吸收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使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与热塑性树脂或上述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反应、结合而得到的树脂。更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在水杨酸酯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取代丙烯腈系、镍螯合物系、受阻胺系之类的现有公知的非反应性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中导入了加成聚合性双键(例如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等)、醇羟基、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之类的反应性基团后的物质等。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例如润滑剂、增塑剂、填充材料、抗静电剂、防粘连剂、交联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染料、颜料等着色剂、其他添加材料等。作为保护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利用适当的溶剂使上述例示的树脂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溶解或分散而制备保护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支撑体1、或支撑体1上所设置的任意的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保护层的厚度通常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内。
“剥离层”
另外,也可以使构成第一转印层(5)的层中距离支撑体1最近的层为剥离层(未图示)。通过形成具有剥离层的第一转印层(5),能够提高第一转印层(5)从支撑体1的转印性(有时也称为剥离性)。
对构成剥离层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蜡类、硅酮蜡、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氟树脂、氟改性树脂、聚乙烯醇、丙烯酸类树脂、热交联性环氧-氨基树脂和热交联性醇酸-氨基树脂等。另外,在剥离层中也可以含有具有升华性染料、荧光染料的染料接受性的树脂材料。该情况下,如后所述,将依次层叠有第一转印层(5)、第一图像(20)、第二转印层(55)、第二图像(30)而成的转印箔60转印到被转印体上,之后,将热转印片的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转印到位于最表面的剥离层,由此能够形成进一步的图像。
对剥离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上述树脂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剥离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支撑体1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剥离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5μ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为了提高构成第一转印层(5)的各层间的层间密合性,也可以在构成第一转印层(5)的各层间设置底涂层。作为构成底涂层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紫外线吸收性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丁缩醛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酚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酸改性聚烯烃系树脂、乙烯与乙酸乙烯酯或丙烯酸等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丁二烯系树脂、橡胶系化合物等。另外,也可以合用微硅粉、聚乙烯蜡等填料。
<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
本工序为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该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并且为(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的热转印片、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的组合(未图示);(i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未图示);或(iii)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参见图3~图8)。
(基材)
基材50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100中的必要构成,其是为了保护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以及在基材50的另一个面上任意设置的背面层而设置的。对基材5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在后述的第一图像形成工序、第一转印工序和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中可承受对热转印片所施加的热,具有不带来处理上的障碍的机械特性。作为这样的基材50,可以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尼龙、聚醚醚酮等各种塑料膜或片。另外,基材50的厚度按照其强度和耐热性适当的方式根据材料适当设定,通常为2.5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上述(i)的方式或(ii)的方式的热转印片作为热转印片100的情况下,作为支撑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的基材,可以使用相同的基材,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材。
(第一色料层)
第一色料层(51)为下述层:其在后述的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中,用于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下面,分成第一色料层(51)为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色料层的情况、和为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色料层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为下述方式:由热敏头等加热器件施加与图像信息对应的能量,使色料层中包含的色料成分移动到具有染料接受性的被转印体上,形成图像;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为下述方式:由热敏头等加热器件施加与图像信息对应的能量,将由此熔融软化的色料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形成图像。
“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
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51)含有粘结剂树脂和色料成分。作为色料成分,可以举出升华性染料、荧光染料等。
第一色料层(51)可以由单一的层构成,也可以由两层以上的层构成。例如,在后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第一图像(20)为单色的情况下,可以由单一的色料层构成第一色料层(51),在第一图像(20)为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将黄色色料层51Y、品红色料层51M、蓝绿色色料层51C等包含色调不同的升华性染料的多个色料层排列在基材50的同一面上,以此作为第一色料层(51)。另外,也可以将黄色色料层51Y、品红色料层51M、蓝绿色色料层51C等包含色调不同的升华性染料的多个色料层中的两个色料层排列在基材50的同一面上,以此作为第一色料层(51)。
作为升华性染料,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并且不会因光、热、温度等而变色/退色的物质。作为这样的升华性染料,可以举出例如二芳基甲烷系染料、三芳基甲烷系染料、噻唑系染料、部花青染料、吡唑啉酮染料、次甲基系染料、靛苯胺系染料、吡唑并次甲基系染料、苯乙酮偶氮甲碱、吡唑并偶氮甲碱、咪唑基偶氮甲碱、咪唑偶氮甲碱、吡啶酮偶氮甲碱等偶氮甲碱系染料、呫吨系染料、噁嗪系染料、二氰基苯乙烯、三氰基苯乙烯等氰基苯乙烯系染料、噻嗪系染料、吖嗪系染料、吖啶系染料、苯偶氮系染料、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异噻唑偶氮、吡咯偶氮、吡唑偶氮、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二偶氮等偶氮系染料、螺环吡喃系染料、吲哚啉螺吡喃系染料、荧烷系染料、若丹明内酰胺系染料、萘醌系染料、蒽醌系染料、喹酞酮系染料等。具体而言,可以举出MSRedG(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Macrolex RedViolet R(拜耳公司)、CeresRed 7B(拜耳公司)、Samaron Red F3BS(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等红色染料、佛尔酮亮黄6GL(Clariant公司)、PTY-52(三菱化成株式会社)、Macrolex yellow6G(拜耳公司)等黄色染料、Kayaset(注册商标)blue 714(日本化药株式会社)、佛尔酮亮蓝S-R(Clariant公司)、MS blue 100(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C.I.溶剂蓝63等蓝色染料等。
作为用于负载上述升华性染料的粘结剂树脂,优选具有耐热性、且与升华性染料具有适度的亲和性的物质。作为这样的粘结剂树脂,可以举出例如硝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醛等乙烯基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酰胺等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等。
作为荧光染料,可以举出例如二氨基均二苯代乙烯二磺酸衍生物、咪唑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三唑、咔唑、吡啶、萘二甲酸、咪唑酮等的衍生物、荧光素(fluorescein)、曙红等色素、蒽等具有苯环的化合物等。需要说明的是,荧光染料具有下述性质:其被太阳光、电灯光、紫外线等刺激而吸收能量,在刺激中将该能量变化为光而发光(荧光)。关于后述的荧光颜料也同样。
作为用于负载上述荧光染料的粘结剂树脂,可以举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醛等乙烯基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化聚丙烯、氯化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
对上述第一色料层中的粘结剂树脂、作为色料成分的升华性染料及荧光染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使用第一色料层(51)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的第一图像(20)所要求的图像浓度等适当地设定。
另外,第一色料层(51)也可以与粘结剂树脂、色料成分一起含有无机颗粒、有机微粒等添加材料。作为无机颗粒,可以举出滑石、炭黑、铝、二硫化钼等,作为有机微粒,可以举出聚乙烯蜡、硅酮树脂微粒等。另外,作为一例的第一色料层(51)也可以含有防粘剂。作为防粘剂,可以举出改性或未改性的硅油(也包括被称为硅酮树脂的物质)、磷酸酯、脂肪酸酯等。
作为上述方式的第一色料层(51)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将粘结剂树脂、色料成分、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防粘剂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第一色料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或基材50上所设置的任意的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第一色料层(51)的厚度通常为0.2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
“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
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51)(以下称为第二方式的第一色料层)含有粘结剂和着色剂。第二方式的第一色料层起到作为所谓热熔融性油墨层的作用。
作为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51)所含有的粘结剂,可以举出树脂成分或蜡成分等,作为树脂成分,可以举出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石油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偏二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氟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异丁烯、乙基纤维素或聚缩醛等。另外,作为蜡成分,有例如微晶蜡、巴西棕榈蜡、固体石蜡等。此外,可以举出费托蜡、各种低分子量聚乙烯、日本蜡、蜂蜡、鲸蜡、虫白蜡、羊毛蜡、虫胶蜡、小烛树蜡、矿脂、聚酯蜡、部分改性蜡、脂肪酸酯、脂肪酰胺等各种蜡等。
作为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使用的第一色料层(51)所含有的着色剂,可以从现有公知的有机或无机的颜料、或者染料中适当选择,例如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并且不会因光、热等而变色、退色的物质。另外,也可以为通过加热而显色的物质、与涂布到被转印体表面的成分接触而显色的物质。作为着色剂的颜色,不限定于蓝绿色、品红、黄、黑,可以使用各种颜色的着色剂。例如,也可以使用荧光颜料等。荧光颜料主要为无机系的荧光体材料,为以Ca、Ba、Mg、Zn、Cd等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磷酸盐、钨酸盐等的结晶为主要成分,并添加Mn、Zn、Ag、Cu、Sb、Pb等金属元素或镧系元素等稀土元素作为活性剂并烧制而得到的颜料。作为这些无机系的荧光体材料的具体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钨酸钙、钨酸镁等氧化物系、或硫化钙·铋、硫化锌·银、硫化锌·铜、硫化锌·金·铝等硫化物系、氧化锌·锌、钒酸钇·铕、氧化钇·铕、硫酸钇·铕、硫酸钇·铽、硫酸钆·铽、硫酸镧·铽、酸溴化镧·铽等氧化物系等的荧光体材料等。
对上述方式的第一色料层中的粘结剂、着色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使用第一色料层(51)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的第一图像(20)所要求的图像浓度等适当地设定。
作为上述方式的第一色料层(51)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将粘结剂、着色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第一色料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或基材50上所设置的任意的层上(例如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第二方式的第一色料层(51)的厚度通常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另外,作为具有第一色料层(51)的热转印片,也可以使用色调不同的两个以上的热转印片。例如,作为具有第一色料层(51)的热转印片,可以将具有黄色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具有品红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具有蓝绿色色料层的热转印片组合使用。这点对于后述的第二色料层(52)也相同。
(第二转印层)
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片100具有第二转印层(55)。如图3~图9所示,作为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呈在基材50上与第一色料层(51)以面顺序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构成。也可以代替该方式的热转印片,而将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与具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组合使用。
第二转印层(55)为下述层:其以能够从基材50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通过热转印从基材50上被剥离,并被转印到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另外,在后述的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中,在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上,利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形成第二图像(30)。
第二转印层可以根据热转印片的第二色料层(52)适当设定,例如,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使第二色料层(52)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移动到第二转印层(55)上而形成第二图像(30)的情况下,第二转印层(55)包含接受层(有时也被称为转印性接受层)。另一方面,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将熔融软化的第二色料层(52)转印到第二转印层(55)上而形成第二图像(30)的情况下,第二转印层(55)可以不包含接受层。
如图3、图4所示,作为一例的第二转印层(55)呈包含接受层55A的单层构成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此时的接受层55A在构成第二转印层(55)的层中位于距离基材50最近的位置,具有接受后述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5)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的染料接受性。
作为接受层55A,可以适当选择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10中说明的接受层来使用。
优选方式的第二转印层(55)中,接受层55A含有纤维素系树脂。通过包含含有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能够充分满足位于转印界面的层即接受层的转印性,即使在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时提高对热转印片100所施加的能量的情况下,也能使包含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良好。即,能够在广泛的能量范围中使将包含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时的转印性良好。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是表示在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时,能否在第二转印层(55)不残留于基材50侧或者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不发生一体化的情况下将第二转印层(55)精确地转印(移动)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指标;转印性高意味着,对热转印片100施加能量而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上时,能够在没有与施加能量的区域对应的第二转印层(55)残留于基材50侧或者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一体化的情况下将第二转印层(55)精确地移动到第一转印层(5)上。另一方面,转印性低意味着,对热转印片100施加能量将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时,在与施加能量的区域对应的第二转印层(55)的一部分、或全部区域,基材50或在基材50上任意设置的层(例如,后述任意的防粘层)与第二转印层(55)发生热粘,换言之,基材50或在基材50上任意设置的层与第二转印层(55)中包含的接受层55A发生热粘,无法将第二转印层(55)从基材50剥离,第一转印层(5)与热转印片发生一体化;或者,基材50或在基材50上任意设置的层与第二转印层(55)中包含的接受层55A发生热粘,原本在与基材或设置于基材上的任意层的界面处应被剥离的第二转印层(55)在构成第二转印层(55)的层间发生剥离,应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接受层55A的全部或一部分残存在基材50侧。下面,对含有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纤维素系树脂,可以举出例如乙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硝酸纤维素树脂、乙酸纤维素等。优选方式的接受层55A含有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通过含有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的接受层55A,能够进一步提高包含该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
接受层55A可以单独含有一种纤维素系树脂,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纤维素系树脂。另外,也可以与纤维素系树脂一起含有其他树脂。
更优选的方式的接受层55A含有数均分子量(Mn)小于70000、优选为55000以下、特别优选为40000以下的纤维素系树脂。通过包含更优选的方式的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与包含仅含有数均分子量(Mn)为70000以上的纤维素系树脂作为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相比,能够改善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时的箔切断性。
接受层55A可以含有数均分子量(Mn)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纤维素系树脂,优选方式的接受层55A中,两种以上的纤维素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纤维素系树脂成为上述优选数均分子量(Mn)的纤维素系树脂。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数均分子量(Mn)是指依照JIS-K-7252-1(2008)、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基于聚苯乙烯换算的分子量。
对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通过极少量的添加、例如使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55A的总质量为0.5质量%左右的情况下,也能改善包含该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换言之,与其含量无关,通过含有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与不含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相比,能够在广泛的能量范围中使包含该接受层55A的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极其良好。对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的上限值也没有特别限定,为100质量%。
如上所述,对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没有任何限定,但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优选考虑到在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时与第二色料层(52)的防粘性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色料层(52)侧谋求用于提高防粘性的对策时、例如第二色料层(52)含有防粘剂时等,不需要考虑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而为任意的含量即可。另一方面,在第二色料层(52)侧未实施防粘性的对策时,优选根据第二色料层(52)所含有的树脂的种类来决定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防粘性根据第二色料层(52)所含有的树脂的种类而不同,例如,在第二色料层(52)所含有的树脂为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或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且第二色料层(52)不含有防粘剂的情况下,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55A的总质量优选小于25质量%。另外,在接受层55A、第二色料层(52)双方不含有防粘剂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与含有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的防粘性好的树脂的第二色料层(52),无论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也能使防粘性良好。即,也可以使纤维素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接受层55A的总质量为100质量%。另外,也可以使接受层55A含有防粘剂来实现防粘性的提高。
接受层55A也可以含有纤维素系树脂以外的其他树脂、防粘剂等。作为纤维素系树脂以外的其他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卤化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等乙烯基系树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
作为防粘剂,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蜡、酰胺蜡、特氟龙(注册商标)粉末等固态蜡类、氟系或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硅油、反应性硅油、固化型硅油等各种改性硅油、和各种硅酮树脂等。
含有纤维素系树脂的接受层55A可以如下形成:将上述纤维素系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纤维素系树脂以外的其他树脂、防粘剂等添加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接受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或基材50上所设置的任意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对接受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0.3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功能层)
如图4所示,可以在接受层55A上设置功能层54。需要说明的是,功能层54为构成第二转印层(55)的层,为与接受层55A一起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层。功能层54可以根据对第二转印层(55)所要求的功能、例如隐蔽性、粘接性等功能而适当选择,对具体功能没有限定。即,对设置于接受层55A上的层没有任何限定,只要是与接受层55A不同的层则可以为任何层。功能层54可以呈单层构成,也可以呈层叠构成。下面,举出一例对功能层54进行说明。
如图10(d)所示,作为一例的功能层54具有下述功能:从被转印体200侧对利用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最终形成的印刷物300进行观察时,将第一图像(20)隐蔽。换言之,具有下述功能:从第一转印层(5)侧对利用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最终形成的印刷物300进行观察时,将第二图像(30)隐蔽。以下,将具有该功能的功能层54称为隐蔽层54。
作为一例的隐蔽层54由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构成。作为粘结剂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酚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作为着色剂,可以举出公知的着色剂、例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炭黑、氧化铁、铁黄、佛青、全息图粉末、铝粉末、金属颜料、珠光颜料等。隐蔽层54可以含有这些粘结剂树脂中的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关于着色剂也相同。
对隐蔽层54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上述例示的粘结剂树脂、着色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隐蔽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55A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对隐蔽层5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考虑隐蔽层54所带来的隐蔽性而适当设定即可。需要说明的是,隐蔽层54的厚度小于0.1μm时,具有隐蔽性降低的倾向,考虑到这点,隐蔽层54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对隐蔽层的厚度的优选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为5μm左右。
另外,形成于第二转印层(55)上的第二图像(30)为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形成的图像时,第二转印层(55)也可以不具有接受层,例如,也可以使第二转印层(55)为仅由隐蔽层54构成的单层构成的转印层。
另外,在接受层55A与隐蔽层54(功能层54)之间也可以设置中间层(未图示),该中间层用于提高第二转印层(55)的箔切断性,具体而言,用于抑制转印第二转印层(55)时拖尾(尾引き)、字符塌缩(文字潰れ)等的发生,或者用于提高接受层55A与隐蔽层54的密合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拖尾是指下述现象:在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时,以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区域与非转印区域的边界为起点,第二转印层(55)以从该边界露出到非转印区域侧的方式被转印。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字符塌缩是指下述现象:被作为文字所表现的转印区域包围或夹持的被转印区域因与拖尾同样的现象而发生转印,无法再现原本的文字。
作为一例的中间层,含有例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粘结剂树脂、根据需要的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炭黑等无机颗粒。通过与粘结剂树脂一起含有无机颗粒的中间层,能够进一步改善包含中间层的第二转印层(55)的箔切断性。优选方式的中间层与粘结剂树脂一起含有氧化铝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特别优选的方式的中间层与粘结剂树脂一起含有来自氧化铝溶胶的氧化铝微粒、来自胶态二氧化硅的二氧化硅微粒。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粘结剂树脂而由无机微粒形成中间层。
另外,也可以以防粘性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在接受层55A上设置含有水系树脂的中间层。换言之,也可以使用将水系树脂分散或溶解于水系溶剂中而成的中间层用涂布液,在接受层55A上设置中间层。通过该方式的第二转印层(55),能够实现防粘性的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水系树脂”是指水溶性树脂;或对水系溶剂为不溶性、但如乳液或分散体那样能够分散于水系溶剂中的树脂。作为水系溶剂,可以举出水、水与醇的混合溶剂等。
作为水溶性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羟乙酯、水溶性(或水分散)聚酯树脂、水溶性(或水分散)聚氨酯树脂、水分散性氯乙烯树脂、水分散性氯化丙烯酸系树脂、水分散性环氧树脂、明胶、羟乙基纤维素树脂、羟丙基纤维素树脂、羧甲基纤维素等。
对中间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粘结剂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中间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55A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对中间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01μm以上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2μm以上3μm以下。
作为另一例的功能层54具有提高第一转印层(5)与第二转印层(55)的粘接性的功能。以下,将具有粘接性的功能层54称为粘接层。作为粘接层,可以适当选择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粘接层来使用。作为一例的粘接层含有紫外线吸收性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丁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等。
对粘接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上述例示的粘结剂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荧光增白剂、无机或有机的填料成分、表面活性剂、防粘剂等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粘接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55A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对粘接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8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
以上,以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在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的情况为例,对第二转印层(55)包含接受层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在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的情况下,第二转印层(55)也可以不包含接受层,如图3、图5所示,也可以使第二转印层(55)为热封板55B。
作为第二转印层(55)的热封板55B只要满足通过热转印能够从基材50剥离的条件即可,对除此以外的条件没有任何限定。例如,热封板55B可以呈单层构成,也可以呈层叠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构成热封板55B的层中距离基材50最远的层优选具有与第一转印层(5)的粘接性。另外,也可以使第二转印层(55)为从基材50侧起依次层叠有热封板55B、隐蔽层54而成的层叠构成。
作为热封板55B,可以适当选择上述说明的保护层、剥离层、粘接层等而使用。另外,也可以将这些层进行组合。
(第二色料层)
第二色料层(52)为下述层:在后述的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中,用于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
第二色料层(52)可以直接应用在上述第一色料层(51)中说明的各种方式,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
(染料底涂层)
在基材50与第一色料层(51)之间、或基材50与第二色料层(52)之间,可以设置用于提高基材50与第一色料层(51)、或基材50与第二色料层(52)的密合性的染料底涂层。
作为染料底涂层,可以适当选择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染料底涂层来使用。作为一例的染料底涂层由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构成染料底涂层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酯系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丙烯酸酯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丙烯酰胺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或聚乙烯醇缩丁醛等树脂等。另外,染料底涂层也可以与这些树脂成分一起含有有机颗粒、无机颗粒等各种添加材料。
对染料底涂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上述例示的树脂成分、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染料底涂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对底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0.02μm以上1μm以下的范围。
(防粘层)
另外,在基材50与第二转印层(55)之间也可以设置防粘层(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防粘层为不构成第二转印层(55)的层。即,为在将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时残存在基材(55)侧的层。通过在基材50与第二转印层(55)之间设置防粘层,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转印层(55)的转印性。
作为防粘层中含有的粘结剂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蜡类、硅酮蜡、硅酮树脂、硅酮改性树脂、氟树脂、氟改性树脂、聚乙烯醇、丙烯酸类树脂、热交联性环氧-氨基树脂和热交联性醇酸-氨基树脂等。另外,防粘层可以由一种树脂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的树脂构成。另外,除了防粘性树脂以外,防粘层也可以使用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交联剂、锡系催化剂、铝系催化剂等催化剂来形成。防粘层的厚度通常为0.2μm以上5μm以下的范围。作为防粘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利用适当的溶剂溶解或分散上述树脂而制备防粘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背面层)
另外,在基材50的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也可以设置背面层(未图示)。
对背面层的材料没有限定,可以举出例如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醛等乙烯基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改性或氟改性氨基甲酸酯等天然或合成树脂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等。
另外,背面层也可以含有固态或液态的润滑剂。作为润滑剂,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蜡、固体石蜡等各种蜡类、高级脂肪族醇、有机聚硅氧烷、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金属皂、氟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滑石、二氧化硅等无机化合物的微粒等。润滑剂的质量相对于背面层的总质量为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范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的范围。
对背面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润滑剂等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背面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基材50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背面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另外,如图6所示,将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所设置的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的集合体作为“一单元”时,也可以在基材50的同一面上反复并排设置该“一单元”。根据该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在一个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上,利用热转印片的“一单元”进行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的形成后,利用同一热转印片100所具有的其他的“一单元”,可以在另一个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上进行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的形成。即,可以利用一个热转印片形成两个以上的印刷物300。需要说明的是,“一单元”是指在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一个印刷物时使用的色料层和第二转印层(55)的集合体。
图7、图8是示出“一单元”的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图7中,由色调不同的两个以上的色料层的组构成第一色料层(51),另外,由色调不同的两个以上的色料层的组构成第二色料层(52),通过由两个以上的色料层的组构成的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由两个以上的色料层的组构成的第二色料层(52)的集合体形成了“一单元”。图8中,在基材50的同一面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第三色料层(53),通过它们的集合体形成了“一单元”。根据图8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片,将第二图像(30)转印到第二转印层(55')上后,将位于第二色料层(52)与第三色料层(53)之间的第二转印层(55”)转印到形成有第二图像(30)的第二转印层(55')上,可以在该第二转印层(55”)上使用第三色料层(53)形成第三图像。另外,“一单元”也可以包含第四色料层、第五色料层···第N-1色料层、第N色料层。该情况下,第二转印层(55)位于各色料层间。
作为一例的热转印片中,构成“一单元”的第一色料层(51)和第二色料层(52)中的任一层或两个层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或者成为了热熔融性油墨层。例如,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双方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也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双方为热熔融性油墨层,还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中的任一个层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使另一个层为热熔融性油墨层。另外,也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双方为含有升华性染料的色料层。另外,也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双方为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中的任一层。另外,也可以使第一色料层和第二色料层双方由选自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的组中的两个以上的层构成。例如,可以将排列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而成的层作为第一色料层,将排列品红色料层和蓝绿色色料层而成的层作为第二色料层。另外,还可以将上述说明的方式适当进行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能够得到由第一色料层(51)形成的第一图像(20)和由第二色料层(52)形成的第二图像(30)隔开规定间隔配置而成的立体图像,换言之,能够使第一图像(20)和第二图像(30)隔开相当于第二转印层(55)的厚度的厚度量。由此,即使在第一图像(20)中包含的色料成分与第二图像(30)中包含的色料成分的相容性差的情况下,图像也不产生渗出等,能够形成鲜明的立体图像。具体而言,使用含有升华性染料的第一色料层(51)形成第一图像(20),使用含有荧光染料的第二色料层(52)形成第二图像(30)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发挥出第二图像(30)的显色特性等。
另外,也可以使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或除此以外的色料层为全息图转印层。作为全息图转印层,可以使用例如具备凹凸图案(干涉条纹)的层,也可以使用在全息图上通过金属蒸镀等着色有金色、银色等的层。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隐蔽层54,或在第二转印层(55)与隐蔽层54之间、隐蔽层54上设置全息图转印层。
<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
在后述的第二转印工序中,对转印有第一转印层(5)、第一图像(20)、第二转印层(55)、第二图像(30)依次层叠而成的转印箔60的被转印体没有任何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普通纸、无纤维纸、描图纸、塑料膜、以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碳酸酯为主体而构成的塑料卡片等。也可以使用具有规定图像的物质作为被转印体。另外,通过使用具有透明性的被转印体作为被转印体200,能够从最终形成的印刷物300的表面侧和背面侧目视确认在第一图像形成工序、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中形成的图像中的任一图像以及两者的图像。特别是,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为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的情况下,为了使从印刷物300的一个面侧被隐蔽层所隐蔽的图像能够从印刷物的另一面侧目视确认到,优选使用具有透明性的被转印体200。
接着,关于使用上述准备的中间转印介质10、热转印片100、被转印体200而形成印刷物300的工序,利用图9~图11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示出将在支撑体1上设有包含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的第一转印层(5)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与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一色料层(51)、包含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的第二转印层(55)、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100进行组合的例子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将在支撑体1上设有包含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的第一转印层(5)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与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一色料层(51)、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55A和隐蔽层54层叠而成的第二转印层(55)、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100进行组合的例子的流程图;图11是示出将在支撑体1上设有包含具有染料接受性的接受层的第一转印层(5)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与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一色料层(51)、由热封板55B构成的第二转印层(55)、作为热熔融性油墨层的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100进行组合的例子的流程图。
<第一图像形成工序>
如图9(a)、图10(a)、图11(a)所示,本工序为下述工序:按照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相对置的方式,将上述准备的中间转印介质10和热转印片100重合,使用热敏头等加热器件在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需要说明的是,图9~图11中,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将第一色料层(51)所含有的染料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由此形成了第一图像(20)。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也可以使用热封板作为第一转印层(5),使第一色料层(51)为热熔融性油墨层,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将第一色料层(51)熔融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
<第一转印工序>
本工序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后,按照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相对置的方式进行重合,使用热敏头等加热器件,如图9(b)、图10(b)、图11(b)所示,在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上转印第二转印层(5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b)所示的方式中,从基材50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55A)、隐蔽层54而成的第二转印层(55)被转印到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上,在图11(b)所示的方式中,由热封板构成的第二转印层(55)被转印到形成有第一图像(20)的第一转印层(5)上。对转印第二转印层(55)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除了使用利用热敏头等的加热器件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例如烫印方式、热辊方式等。另外,也可以通过除此以外的方式来转印第二转印层(55)。关于在第二转印工序中将转印箔60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的情况也相同。
<第二图像形成工序>
本工序为下述工序:在上述第二转印工序后,按照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与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相对置的方式进行重合,使用热敏头等加热器件,如图9(c)、图10(c)、图11(c)所示在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图10所示的方式中,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使第二色料层(52)所含有的染料移动到第二转印层(55)上而形成第二图像(30),在图11所示的方式中,通过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将作为热熔融性油墨层的第二色料层(52)熔融转印到作为热封板55B的第二转印层(55)上,由此形成第二图像(30)。
通过经由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第一转印工序、第二图像形成工序,得到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支撑体1上依次层叠有第一转印层(5)、第一图像(20)、第二转印层(55)、第二图像(30)而成的中间转印介质10。以下,将第一转印层(5)、第一图像(20)、第二转印层(55)、第二图像(30)的层叠体称为转印箔60。
对第二图像(30)的形成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形成于与第一图像(20)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也可以形成于与第一图像(20)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在图9(c)、图10(c)、图11(c)所示的方式中,第一图像(20)的一部分与第二图像(3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与第一图像(20)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形成第二图像(30),在第一图像(20)与第二图像(30)在厚度方向上重合的部分,能够实现表观上的热转印图像的浓度的提高。
<第二转印工序>
本工序为下述工序:按照被转印体200与中间转印介质10的转印箔60相对置的方式,使上述准备的被转印体200与形成有第二图像(30)的中间转印介质10重合,将转印箔60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换言之,为下述工序:将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通过经由第二转印工序,得到具有在被转印体200上第一图像(20)和第二图像(30)在厚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所配置的立体图像的印刷物30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图10所示的方式形成的印刷物300中,隐蔽层54位于第一图像(20)与第二图像(30)之间,从第一转印层(5)侧观察该印刷物300时,第二图像(30)被隐蔽层54所隐蔽。
以上,利用图9~图11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能够使用热转印片和一个中间转印介质,形成在厚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两个以上的图像的印刷物、即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该一个中间转印介质具备能够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第一转印层,另外,热转印片为上述(i)~(iii)的方式的热转印片,即,满足在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上具有用于形成第一图像的第一色料层、第二转印层、并且在该第二转印层上具有用于形成第二图像的第二色料层的条件即可,对除此以外的条件没有任何限定。
因此,本发明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采取各种变形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图8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片作为热转印片100,得到具有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和其他图像的印刷物300。另外,也可以将上述说明的中间转印介质10和上述说明的热转印片100适当组合而形成印刷物300。另外,也可以代替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第一色料层、或第二色料层、作为热熔融性油墨层的第一色料层、或第二色料层,而使用含有除此以外的色料成分的色料层。
<<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下文中称为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中间转印介质10的工序,该中间转印介质10在支撑体1的一个面上以能够从该支撑体1剥离的方式设有第一转印层(5)(参见图1、图2);准备热转印片100的工序;和准备被转印体200的工序,热转印片100具有第一色料层(51)、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上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的热转印片、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色料层(52)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设有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50上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50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第二色料层(52)、第二转印层(55)的热转印片(参见图8),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中间转印介质10与热转印片100组合,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图像(20)(参见图12(a));第一转印工序,使第一转印层(5)的未形成第一图像(20)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第一图像(20)上转印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转印层(55)(参见图12(b));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在露出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二图像(30)(参见图12(c));和第二转印工序,将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参见图12(d))。
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在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上形成第二图像(30),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在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一图像(20)和第二图像(30),在第一图像(20)上转印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在这点上,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不同,其他方面是一致的。下面,以与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
作为本工序中准备的中间转印介质,可以适当选择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说明的中间转印介质10来使用。
<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
本工序中准备的热转印片除了以第二转印层(55)包含隐蔽层54为必要条件以外,可以适当选择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说明的热转印片100来使用。
第二转印层(55)可以呈仅由隐蔽层54构成的单层构成,也可以呈包含隐蔽层54的层叠构成。例如,在第二转印层(55)上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形成其他图像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转印层(55)呈从基材50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55A、隐蔽层54而成的层叠构成。另外,也可以为包含隐蔽层54以外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被转印到第一图像(20)上,从一个面侧目视确认最终形成的印刷物时,起到隐蔽第一图像(20)的作用。
<第一图像形成工序>
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将上述准备的中间转印介质10与热转印片100组合,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一色料层(51),如图12(a)所示,在中间转印介质10的第一转印层(5)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图像(20)。换言之,为不是在第一转印层(5)的全部而是一部分区域上形成第一图像(20)的工序。
<第一转印工序>
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转印工序为下述工序:如图12(b)所示,使第一转印层(5)的未形成第一图像(20)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第一图像(20)上转印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第二转印层(55)可以按照覆盖第一图像(20)的整个面和第一转印层(5)的一部分表面的方式进行转印,也可以按照仅覆盖第一图像(20)的整个面的方式进行转印,也可以按照覆盖第一图像(20)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转印(在图示的方式中,以与第一图像(20)相同的形状转印了第二转印层(55))。
<第二图像形成工序>
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使用热转印片100的第二色料层(52),如图12(c)所示,在露出的第一转印层(5)上形成第二图像(30)。第二图像(20)也可以形成于上述露出的第一转印层(5)上和第二转印层(55)上。
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或第一转印工序前进行。具体而言,也可以在第一转印层(50)上形成第一图像(20),接下来,在第一转印层(50)上并且未形成第一图像(20)的区域上形成第二图像(30),之后,在第一图像(20)上转印第二转印层(55)。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转印层(50)上形成第二图像(30),之后进行第一图像形成工序、第一转印工序。
<第二转印工序>
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转印工序为下述工序:如图12(d)所示,将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5)与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层(5)上的第二转印层(55)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具体而言,为下述工序:将其表面形成有第一图像(20)和第二图像(30)的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第一图像(20)上而成的第二转印层(55)层叠形成的转印箔60转印到被转印体200上。通过经由第二转印工序,得到具有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且第一图像(20)被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隐蔽而成的印刷物300。
根据以上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可以得到具有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且第一图像(20)被包含隐蔽层54的第二转印层(55)隐蔽而成的美观性高的印刷物30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图像(20)、第二图像(30)可以为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热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中的任一方法形成的图像。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也可以适当组合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所说明的构成。
<<热转印片>>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下文中称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进行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为具有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如图6~图8所示,其特征在于,在基材50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51)、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转印层(55)以能够从基材50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将第一色料层(51)、转印层(55)、第二色料层(52)的集合体作为一单元时,在基材50的同一面上反复并排设有一单元。
根据具有该特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一个中间转印介质组合,能够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
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可以适当选择在上述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说明的热转印片100来使用,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
<<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下文中称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组合)进行说明。
一个实施方式的组合的特征在于,该组合中的热转印片为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或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说明的热转印片,中间转印介质为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中说明的中间转印介质。
根据具有该特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组合,能够形成具有立体图像的印刷物。
实施例
(中间转印介质1的制作)
使用厚度16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支撑体,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在该支撑体上涂布下述组成的剥离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剥离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在剥离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保护层。进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5μm的方式,在该保护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A并进行干燥,形成接受层,由此得到在支撑体上设有剥离层、保护层、接受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第一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1。
<剥离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类树脂 29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7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聚酯树脂 1份
(Vylon(注册商标)200东洋纺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35份
·甲苯 35份
<保护层用涂布液>
·聚酯树脂 30份
(Vylon200东洋纺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35份
·甲苯 35份
<接受层用涂布液A>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0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1份
(X-22-3000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79份
(热转印片1的制作)
作为基材,使用厚度5.0μm的带易粘接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该基材的易粘接层侧,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5μm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升华性荧光色料层用涂布液1并进行干燥,形成仅由升华性荧光色料层构成的第一色料层(1)。
<升华性荧光色料层用涂布液1>
·荧光增白剂 2份
(UVITEX(注册商标)OB BASF公司)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 4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上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1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接受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15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中间层用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中间层,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热封层用涂布液1涂布到该中间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热封层,由此,与上述第一色料层(1)以面顺序形成第二转印层(1),该第二转印层(1)在设置于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防粘层上依次层叠有接受层、中间层、热封层。
<防粘层用涂布液>
·氨基甲酸酯系树脂 25份
·聚乙烯醇缩醛树脂 7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950份
·异丙醇 950份
<接受层用涂布液1>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16.8份(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1.2份
(X-22-3000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1.2份
(X-24-51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0.8份
(KF-352A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中间层用涂布液>
·胶态氧化铝(固体成分10.5%) 3.5份
(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乙酸乙烯酯-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 1.5份
(PVP/VA E-335ISP Japan株式会社)
·水 47.5份
·异丙醇 47.5份
<热封层用涂布液1>
·丙烯酸系树脂 16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7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4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接下来,分别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5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黄色色料层用涂布液、品红色料层用涂布液、蓝绿色色料层用涂布液涂布到上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与上述第一色料层(1)和第二转印层(1)以面顺序形成第二色料层(1),该第二色料层(1)以面顺序依次设有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
<黄色色料层用涂布液>
·溶剂黄93 5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 4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品红色料层用涂布液>
·分散红60 3份
·分散紫26 3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 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蓝绿色色料层用涂布液>
·溶剂蓝63 3份
·分散蓝354 2.5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 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另外,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基材的与易粘接层相反侧的面上并进行干燥,形成背面层,由此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1)、第二转印层(1)、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1)。
<背面层用涂布液>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 1.8份
(S-LEC(注册商标)BX-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异氰酸酯 5.5份
(BURNOCK(注册商标)D750DIC株式会社)
·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 1.6份
(Plysurf(注册商标)A208N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滑石 0.35份
(Micro ACE(注册商标)P-3日本滑石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18.5份
·甲基乙基酮 18.5份
(热转印片2的制作)
代替形成热转印片1的第一色料层(1)的方法,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熔融转印层用涂布液1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热熔融性荧光层,在防粘层上形成仅由热熔融性荧光层构成的第一色料层(2),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2)、第二转印层(1)、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2。
<熔融转印层用涂布液1(热熔融性荧光转印层用涂布液)>
·荧光增白剂 0.5份
(UVITEX(注册商标)OB BASF公司)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9.5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热转印片3的制作)
代替形成热转印片1的第一色料层(1)的方法,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熔融转印层用涂布液2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热熔融性颜料层,在防粘层上形成仅由热熔融性颜料层构成的第一色料层(3),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3)、第二转印层(1)、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3。
<熔融转印层用涂布液2(热熔融性颜料转印层用涂布液)>
·分散黄54 4份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6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50份
·甲基乙基酮 50份
(热转印片4的制作)
将第一色料层(1)变更为上述第一色料层(2),将第二色料层(1)变更为与上述第一色料层(3)相同构成的第二色料层(2),代替形成第二转印层(1)的方法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而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热封层用涂布液2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在防粘层上形成仅由热封层构成的第二转印层(2),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2)、第二转印层(2)、第二色料层(2)、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4。
<热封层用涂布液2>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0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热转印片5的制作)
代替形成热转印片1的第二转印层(1)的方法,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上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2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接受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15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中间层用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中间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热封层用涂布液1涂布到中间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热封层,由此在形成于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防粘层上形成接受层、中间层、热封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第二转印层(3),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1)、第二转印层(3)、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5。
<接受层用涂布液2>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15.8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Mn:30000) 1.0份
(CAB381-0.5Eastman Chemical株式会社)
·硅油 1.2份
(X-22-3000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1.2份
(X-24-51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硅油 0.8份
(KF-352A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热转印片6的制作)
代替形成热转印片1的第二转印层(1)的方法,而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上述基材的易粘接层侧,并进行干燥而形成防粘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2涂布到防粘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接受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15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中间层用涂布液涂布到接受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中间层。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热封层用涂布液3涂布到中间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热封层,由此在形成于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防粘层上形成接受层、中间层、热封层依次层叠而成的第二转印层(4),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1)、第二转印层(4)、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6。
<热封层用涂布液3>
·丙烯酸系树脂 3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7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1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氧化钛 16份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热转印片A的制作)
除了不形成第二转印层(1)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1)、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A。
(热转印片B的制作)
将第一色料层(1)变更为第一色料层(3),不形成第二转印层(1),除此以外均利用与热转印片1相同的方法,制作出在作为基材的易粘接层侧的一个面侧以面顺序依次设有第一色料层(3)、第二色料层(1)、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的热转印片B。
(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将下表1所示的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作为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组合。
(各实施例的印刷物的形成)
使用下表1所示的各实施例的组合的热转印片和中间转印介质,利用下述打印机,在实施例1、5、6的组合中施加与图像图案相应的能量,使热转印片的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移动到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上,并且,在实施例2~4的组合中,施加55/255阶的能量,将热转印片的第一色料层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上,由此在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一图像。接下来,使用下述打印机,利用55/255阶的印刷条件在第一图像上转印热转印片的第二转印层。接下来,利用下述打印机,在实施例1~3、5、6的组合中施加与图像图案相应的能量,使热转印片的第二色料层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移动到第二转印层上,并且,在实施例4的组合中,施加55/255阶的能量,将热转印片的第二色料层转印到第二转印层上,由此在第二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接下来,使用卡片用层压机(SIP公司制造),在180℃、2英寸/秒的条件下,在作为被转印体的聚氯乙烯制卡片(PVC卡片)(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上,将形成有第二图像的第二转印层与形成有第一图像的第一转印层一起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由此形成各实施例的印刷物。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6的组合中,施加55/255阶的能量,仅在第一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上转印第二转印层,在第一转印层(未转印有第二转印层的区域)上转印第二色料层,由此形成第二图像。
(各比较例的印刷物的形成)
使用下表1所示的各比较例的组合的热转印片和中间转印介质,利用下述打印机,在比较例1的组合中施加与图像图案相应的能量,使热转印片的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移动到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上,并且,在比较例2的组合中,施加55/255阶的能量,将热转印片的第一色料层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的第一转印层上,由此在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一图像。接下来,利用下述打印机,施加与图像图案相应的能量,使热转印片的第二色料层所含有的色料成分移动到第一图像上,形成第二图像。接下来,使用卡片用层压机(SIP公司制造),在180℃、2英寸/秒的条件下,在作为被转印体的聚氯乙烯制卡片(PVC卡片)(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上,转印形成有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第一转印层,由此形成各比较例的印刷物。
(打印机)
热敏头:KEE-57-12GAN2-STA(京瓷株式会社)
散热体平均电阻值:3303(Ω)
主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1行周期:3.0(msec./line)
打印开始温度:35(℃)
脉冲占空比:85(%)
印刷电压:18.0(V)
(荧光评价)
目视确认对实施例1、2、4~6、比较例1的印刷物照射黑光时的荧光染料的发光,基于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荧光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照射黑光,可清楚地看到荧光发光。
NG···即使照射黑光,也几乎无法确认到荧光发光。
(纵深评价)
目视确认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关于各印刷物是否具有纵深感,具体而言,目视确认在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是否赋予了立体感,基于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纵深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印刷物具有纵深感(立体感)。
NG···印刷物不具有纵深感(立体感)。
符号说明
10···中间转印介质
1···支撑体
5···第一转印层
100···热转印片
50···基材
51···第一色料层
52···第二色料层
53···第三色料层
54···功能层、隐蔽层
55、55'、55”···第二转印层
55A···接受层
55B···热封板
20···第一图像
30···第二图像
60···转印箔
200···被转印体
300···印刷物

Claims (17)

1.一种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准备在支撑体上设有第一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
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和
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
所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所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
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所述中间转印介质与所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所述热转印片的所述第一色料层,在所述中间转印介质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一图像;
第一转印工序,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图像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上转印所述第二转印层;
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所述热转印片的所述第二色料层,在所述第二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
第二转印工序,将所述中间转印介质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所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印层和所述第二转印层均呈包含接受层的单层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
所述第一色料层和所述第二色料层均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
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所述第一转印层的所述接受层上转印所述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所述第一图像,
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所述第二转印层的所述接受层上转印所述第二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印层呈从所述基材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隐蔽层而成的层叠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印层中包含的所述接受层含有纤维素系树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系树脂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印层呈包含接受层的单层或包含接受层的层叠构成,
所述第二转印层为热封板,
所述第一色料层为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
所述第二色料层为热熔融性油墨层,
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所述第一转印层的所述接受层上转印所述第一色料层所含有的染料,由此形成所述第一图像,
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为下述工序:在所述第二转印层上熔融转印所述第二色料层,由此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7.一种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准备在支撑体上设有第一转印层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工序;
准备热转印片的工序;和
准备被转印体的工序,
所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所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
该印刷物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第一图像形成工序,将所述中间转印介质与所述热转印片组合,使用所述热转印片的所述第一色料层,在所述中间转印介质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图像;
第一转印工序,使所述第一转印层的未形成所述第一图像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第一图像上转印所述热转印片的所述第二转印层;
第二图像形成工序,使用所述热转印片的所述第二色料层,在所述露出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上形成第二图像;和
第二转印工序,将所述中间转印介质的所述第一转印层与被转印到该第一转印层上的所述第二转印层一起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
8.一种热转印片,其为具有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面顺序设有第一色料层、转印层、第二色料层,
所述转印层以能够从所述基材剥离的方式进行设置,
将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转印层、所述第二色料层的集合体作为一单元时,
在所述基材的同一面上反复并排设有所述一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层呈从所述基材侧起依次层叠有接受层、隐蔽层而成的层叠构成。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料层和所述第二色料层中的任一层或两个层为热熔融性油墨层或者含有升华性染料或荧光染料的色料层。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料层和所述第二色料层均为含有升华性染料的色料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料层和所述第二色料层为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中的任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料层和所述第二色料层中的任一层或两个层由选自黄色色料层、品红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的组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色料层在所述基材的同一面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层构成。
14.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受层含有纤维素系树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系树脂为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乙酸丙酸纤维素树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16.一种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转印片为权利要求8~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
17.一种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转印片具有第一色料层、第二色料层、第二转印层,所述热转印片为下述(i)~(iii)中的任一种:(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的热转印片、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色料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在基材上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中的任一层的热转印片、与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另外两个层的热转印片的组合;(iii)在基材上以面顺序设有所述第一色料层、所述第二色料层、所述第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
CN201780010009.2A 2016-03-18 2017-03-16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Active CN108602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5707 2016-03-18
JP2016-055707 2016-03-18
PCT/JP2017/010731 WO2017159805A1 (ja) 2016-03-18 2017-03-16 印画物の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2368A true CN108602368A (zh) 2018-09-28
CN108602368B CN108602368B (zh) 2021-12-21

Family

ID=59851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0009.2A Active CN108602368B (zh) 2016-03-18 2017-03-16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186064B2 (zh)
EP (1) EP3424742A4 (zh)
JP (1) JP6304463B2 (zh)
KR (1) KR102338069B1 (zh)
CN (1) CN108602368B (zh)
WO (1) WO20171598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290A (zh) * 2019-06-19 2019-09-13 浙江美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烫印图片标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4463B2 (ja) * 2016-03-18 2018-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画物の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
JP7234539B2 (ja) * 2018-08-31 2023-03-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加飾シート、及び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09677152A (zh) * 2019-02-21 2019-04-26 江阴朗邦印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3d光学效果的转印膜的生产工艺
JP6849031B2 (ja) * 2019-08-30 2021-03-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中間転写媒体、該熱転写シート又は該中間転写媒体を用いて製造した印画物、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製造システム
JP2022077215A (ja) * 2020-11-11 2022-05-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US20220227155A1 (en) * 2021-01-18 2022-07-2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17615913A (zh) * 2021-07-07 2024-02-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8778A (ja) * 1982-03-02 1983-09-03 Sony Corp 転写紙
JPH10151871A (ja) * 1996-11-25 1998-06-09 Pilot Corp:The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H11198576A (ja) * 1998-01-13 1999-07-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シールの使用方法
JP2004195941A (ja) * 2002-12-20 2004-07-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物及び中間転写記録媒体
CN1733497A (zh) * 2004-08-04 2006-02-15 株式会社理光 热转印接收体、其生产方法、记录图像的方法和记录的图像
CN101048290A (zh) * 2004-10-25 2007-10-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JP2007331180A (ja) * 2006-06-14 2007-12-27 General Technology Kk 昇華転写受像シート、昇華転写シート及び昇華転写記録セット
CN101934663A (zh) * 2009-06-29 2011-01-05 索尼公司 热转印片
CN102529476A (zh) * 2010-11-05 2012-07-04 索尼公司 热转印片材、被转印图像接受片材和热转印方法
JP2016020048A (ja) * 2014-07-14 2016-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熱転写シートとの組み合わせ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2975A (en) 1978-08-09 1980-02-19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Fancy plywood
JPS5954598A (ja) * 1982-09-21 1984-03-29 Fuji Kagakushi Kogyo Co Ltd 感熱螢光転写媒体
JP2655538B2 (ja) 1986-04-11 1997-09-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物品の装飾方法
US4891352A (en) * 1988-12-23 1990-0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rmally-transferable fluorescent 7-aminocarbostyrils
JPH05318943A (ja) * 1991-11-25 1993-12-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転写シート
JP3170899B2 (ja) 1992-10-13 2001-05-2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H11198553A (ja) * 1998-01-13 1999-07-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055622A (ja) * 2000-08-09 2002-02-20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表示板
JP4467852B2 (ja) 2001-09-26 2010-05-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受容層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4241025B2 (ja) * 2002-12-19 2009-03-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物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065193A (ja) * 2005-08-30 2007-03-15 Olympus Imaging Corp 光学装置
JP5055917B2 (ja) 2006-09-28 2012-10-24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カード,カー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ード製造装置
JP6359857B2 (ja) * 2014-04-03 2018-07-18 水作株式会社 内部式濾過装置
JP6672680B2 (ja) 2015-10-01 2020-03-2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体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304463B2 (ja) * 2016-03-18 2018-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画物の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8778A (ja) * 1982-03-02 1983-09-03 Sony Corp 転写紙
JPH10151871A (ja) * 1996-11-25 1998-06-09 Pilot Corp:The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H11198576A (ja) * 1998-01-13 1999-07-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スクラッチシールの使用方法
JP2004195941A (ja) * 2002-12-20 2004-07-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物及び中間転写記録媒体
CN1733497A (zh) * 2004-08-04 2006-02-15 株式会社理光 热转印接收体、其生产方法、记录图像的方法和记录的图像
CN101048290A (zh) * 2004-10-25 2007-10-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JP2007331180A (ja) * 2006-06-14 2007-12-27 General Technology Kk 昇華転写受像シート、昇華転写シート及び昇華転写記録セット
CN101934663A (zh) * 2009-06-29 2011-01-05 索尼公司 热转印片
CN102529476A (zh) * 2010-11-05 2012-07-04 索尼公司 热转印片材、被转印图像接受片材和热转印方法
JP2016020048A (ja) * 2014-07-14 2016-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熱転写シートとの組み合わせ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290A (zh) * 2019-06-19 2019-09-13 浙江美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烫印图片标签
CN110228290B (zh) * 2019-06-19 2024-03-22 浙江美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烫印图片标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92040A1 (en) 2019-03-28
WO2017159805A1 (ja) 2017-09-21
KR102338069B1 (ko) 2021-12-10
CN108602368B (zh) 2021-12-21
JP6304463B2 (ja) 2018-04-04
EP3424742A4 (en) 2019-08-21
US11186064B2 (en) 2021-11-30
EP3424742A1 (en) 2019-01-09
JPWO2017159805A1 (ja) 2018-03-29
KR20180121973A (ko) 2018-11-09
US20210354424A1 (en)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2368A (zh) 印刷物的形成方法、热转印片、以及热转印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CN108602371A (zh) 中间转印介质、中间转印介质与热转印片的组合、以及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US20030003278A1 (en) Method for fluorescent image formation, print produced thereby an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thereof
JP2009083146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7848316A (zh) 热转印片
TWI701159B (zh) 熱轉印薄膜與被轉印物之組合、及印刷品之形成方法、以及熱轉印薄膜
TW201702089A (zh) 熱轉印薄片、熱轉印受像薄片、影印物之形成方法及影印物
JP2002103828A (ja) 染料層インキ及び熱転写シート
JP6772733B2 (ja) 中間転写媒体、及び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JP2000071632A (ja) 蛍光潜像転写フィルム
JP6657697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6828848B2 (ja) 熱転写シート、中間転写媒体と熱転写シートの組合せ、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3773810B2 (ja) 蛍光画像形成方法及び印画物
JP6745052B2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44683B2 (ja) 受像シートおよび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8171840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受容層用塗工液、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形成方法、及び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JPH0542773A (ja) 感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720992B2 (ja) 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069A (ja) 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の滲み抑制処理セット
JPH09202059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22105074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に用いる熱転写シート
JP2019064153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H0542776A (ja) 感熱転写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177666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に用いる熱転写シート
JP2019177665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に用いる熱転写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