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5108B -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5108B
CN107645108B CN201710601242.XA CN201710601242A CN107645108B CN 107645108 B CN107645108 B CN 107645108B CN 201710601242 A CN201710601242 A CN 201710601242A CN 107645108 B CN107645108 B CN 107645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core wire
coaxial connector
setting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012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5108A (zh
Inventor
宮崎敦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45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5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连接器以及同轴连接器装置,具有视窗,在芯线的连接工作中不翻转装置也能够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包括:端子;外壳,支承所述端子;以及导体壳,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端子具有用于设置同轴电缆的芯线的设置部。外壳具有能够向设置部折弯的按压部。芯线在按压部向设置部折弯时被夹入按压部和设置部之间,按压部相对于该芯线在与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能够查看芯线的窗。

Description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具有能够查看同轴电缆的芯线的窗,以及涉及一种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具有能够查看同轴电缆的芯线的窗,以及公开了一种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图17是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该图尤其表示了将同轴电缆111的一端部安装于同轴连接器110上的过程,此处表示了插接前的状态。
同轴连接器装置110包括:接触构件120,与同轴电缆111的芯线112构成电连接;接地构件121,与同轴电缆111的外侧导体114构成电连接;以及绝缘外壳构件122,将接触构件120和接地构件121以互相绝缘的状态进行支承。
将芯线112连接于固定部分150上时,首先,将同轴电缆111的芯线112放置于固定部分150上,其次,通过折弯绝缘外壳构件122的折弯抵接部140,按压可动部分151并使该可动部分151向固定部分150位移,通过可动部分151和固定部分150夹持同轴电缆111的芯线112。
为了能够查看同轴电缆111的芯线112,同轴连接器装置110中保持固定部分150的保持部141的底面部分上设有透孔155。比方说,能够一边通过该透孔155等查看,一边将芯线112连接于固定部分150上,并且能够进行该连接状态的确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434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现有装置中,由于在折弯抵接部140向固定部分150折弯时,芯线112被夹入折弯抵接部140和固定部分150之间,能够查看芯线112的透孔(窗)142相对于该芯线112设置于与固定部分150相同的一侧,因此,在将芯线112连接于固定部分150上的连接工作中,只有通过将装置110翻转,或者只有完成一系列的连接工作后,才能够确认芯线的连接状态,因此确认工作变得非常繁杂。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形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在芯线的连接工作中不翻转装置也能够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支承所述端子的外壳以及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的导体壳,所述端子具有用于设置同轴电缆的芯线的设置部,所述外壳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设置部折弯,并且所述芯线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被夹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按压部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用于确认连接状态的窗设置于按压部上,该按压部相对于芯线位于与设置部相反的一侧,该芯线在按压部向设置部折弯时被夹入按压部和设置部之间,因此在芯线的连接工作中不翻转装置也能够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能够得到具有容易确认连接状态的视窗的同轴连接器。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导体壳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向所述按压部折弯的压接片,所述芯线在所述压接片向所述按压部折弯时被夹入所述压接片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压接片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按压部的窗连通而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在导体壳设置与按压部连通的窗,在按压部的窗的周边也能够安装导体壳。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所述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在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和所述设置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确保间隙能够将装置使用于具有各种直径的芯线。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按压部可以仅设置在夹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而相对的一侧,所述按压部也可以由成对的按压部构成,该成对的按压部设置在夹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而相对的各侧。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分别具有对接面,该对接面在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相互对接,在至少一方的按压部的对接面上设有凸部,该凸部超出对方侧的按压部的对接面地向所述对方侧的按压部一侧突出。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设置凸部,使按压部的按压面在设置于设置部的芯线的宽度方向“β”上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可靠地压接芯线。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凸部的一部分由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形成。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将凸部的一部分作为按压面使用,能够更有效地按压芯线。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对应于所述凸部,在对方侧的所述按压部的对接面上设有与所述凸部啮合的凹部。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凸部和凹部的相互啮合,能够使装置更加小型化。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凹部也可以是凹陷部,该凹陷部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向远离该按压面的一侧凹陷。
通过使凹部形成为这样的凹陷部,能够使凸部定位于与按压面相同的位置或者定位于比按压面更靠近设置面的一侧。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凸部上设有锥部,该锥部随着朝向该凸部的前端而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接近。
通过设置锥部,在使按压部对接时,能够减少凸部与对方侧的按压部冲撞的风险。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沿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分别多个和/或交替地配置有所述凸部和/或所述凹部。
通过交替地配置凸部和凹部,能够更可靠地沿着设置于设置部的芯线的延伸方向在多处压接芯线。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以使所述窗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上与一个或者多个的所述凸部和/或一个或者多个的所述凹部相邻地配置。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以在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分别设置所述窗,在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分别设置于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的所述窗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宽度方向上连接在一起。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使设置在成对的按压部这两者上的窗在芯线的宽度方向“β”上连接在一起,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确认芯线的连接状态。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优选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上,在比所述窗更靠近所述芯线的前端的一侧设有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压接芯线的前端侧,能够有效地防止容易发生散乱的芯线的前端侧通过窗向外部伸出。
上述形态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对接面也可以是抵接面。
基于该形态的同轴连接器,通过使对接面抵接,能够维持按压部相互对接的状态。
本发明的其它形态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支承所述端子的外壳、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的导体壳以及同轴电缆,所述端子具有用于设置所述同轴电缆的芯线的设置部,所述外壳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所述芯线被夹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按压部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发明效果
基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容易确认连接状态的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在芯线的连接工作中不翻转装置也能够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同轴连接器和基板侧装置的抽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同时表示同轴连接器和同轴电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刚刚设置了同轴电缆后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平面图。
图5是组装完成后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平面图。
图7是外壳的立体图。
图8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10是相当于图8或图14的剖视图。图11是相当于图9或图15的剖视图。
图12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13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图,是刚刚设置了同轴电缆后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变形例的图,是组装完成后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其它的变形例的图,是刚刚设置了同轴电缆后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现有的同轴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电缆侧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9 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
10 同轴电缆
14 芯线
20 端子
24 设置部
40 外壳
50 按压部
51 对接面
52 按压面
53 支承片
60 窗
70 导体壳
80、80 压接片
81 窗
83 压接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下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此外,此处,仅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1是同时表示将同轴电缆10的一端连接于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3上而形成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和能够嵌合/抽出该装置1的同轴连接器9的立体图。图1尤其表示了同轴连接器装置1和同轴连接器9的抽出状态。
同轴连接器9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基板连接型,也可以和同轴连接器装置1一样,是电缆连接型。另外,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同轴电缆10的延伸方向定为“α”方向、将同轴电缆10的宽度方向定为“β”方向、将同轴连接器装置1和同轴连接器9的嵌合/抽出方向定为“γ”方向进行说明。
同轴连接器9以固定于电路基板(没有图示)上的状态被使用。同轴连接器9主要包括绝缘性的外壳93、圆环状的外部导体91以及棒状的中心导体92。外部导体91和中心导体92与外壳93一体成形。外部导体91通过外部连接部94能够连接于电路基板,中心导体92通过外部连接部95能够连接于电路基板。同轴连接器9和同轴连接装置1嵌合时,中心导体92与设置于同轴连接器装置内部的端子连接,外部导体91与近似环状的嵌合部72连接,该近似环状的嵌合部72设置于覆盖同轴连接器装置1外部的导体壳70上。通过该连接,同轴连接器装置1与电路基板的规定部分电连接。
图2表示同轴连接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换而言之,同时表示同轴连接器3的分解立体图和同轴电缆10。另外,图3表示将同轴电缆10刚刚设置于同轴连接器3上后的立体图,图4表示其平面图,更进一步,图5表示组装完成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的立体图,图6表示其平面图。
同轴连接器3主要包括端子20、支承该端子20的外壳40以及覆盖该外壳40外部的导体壳70,更进一步,同轴连接器装置1包括同轴电缆10。图7是表示将图2中的角度改变后的外壳40单体的立体图。除了特别说明的部分,可以认为同轴连接器3以及同轴连接器装置1是基本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根据需要通过使用符号“A”或者“B”区分左右并进行说明。
同轴电缆10能够使用现有一般的同轴电缆。同轴电缆10从最外侧向中心包括外皮11、外部导体12、绝缘体13、芯线14。
端子20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具有长度部分。端子20的前方设有接触部22,端子20的后方设有设置部24。
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和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9嵌合时,接触部22和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9的中心导体92(参考图1)连接。接触部22包括两个弹性片22a,所述两个弹性片22a朝向和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9嵌合的一侧竖立设置。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9的中心导体92被夹入这些弹性片22a之间。当然,不仅限于此,比如说,也可以形成为单纯的插入孔。
在组装同轴连接器装置1时,在设置部24设置并连接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其结果是,通过端子20,使芯线14和基板侧的中心导体92电连接。形成设置部24的面是近似平坦的,但也可以是沿着嵌合/抽出方向“γ”稍许突出或凹陷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设置部24与芯线14的接触。图示的例子中,设置部24上形成有凹陷部24a。
外壳40主要包括:本体46,该本体46在组装完成时为近似长方体形状;以及位于主体46的前侧的圆形部47。主体46和圆形部47通过板状的颈部48连接。
外壳40和端子20一体成形。因此,实际上这些是不能够分离的。为了方便,图2表示这些分离的状态。
外壳40和端子20一体成形后,端子2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接触部22和设置部24以及这些的周边部分也依然向外壳40的外部露出。接触部22配置于环状突出部44的贯穿孔43内,该环状突出部44设置于外壳40的圆形部47处。贯穿孔43中,接触部22沿着嵌合/抽出方向“γ”直立。
设置部24以嵌合/抽出侧的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进行配置。设置部24的底部侧嵌入凹陷64内,该凹陷64设置于外壳40的主体46上。设置部24的上方配置有通过支承片53与本体46连接的按压部50。按压部50也可以成对形成。成对的这些按压部50A、50B分别夹持设置于设置部24上的芯线14而设置在相对的各侧上。按压部50A、50B利用支承片53A、53B能够向设置部24折弯。为了易于折弯,优选支承片53A、53B以薄板形成。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芯线14被夹入按压部50A、50B和设置部24之间。按压部50A、50B上分别设有能够查看芯线14的窗60A、60B。这些窗60A、60B相对于芯线14配置于与设置部24相反的一侧,该芯线14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被夹入按压部50A、50B和设置部24之间。因此,用户通过这些窗60A、60B能够确认芯线14的连接状态。一对的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分别设于一对的按压部50A、50B上的窗60A、60B在设置于设置部24上的芯线14的宽度方向“β”上连接。由此,通过使两个窗60A、60B连接,能够使窗变得更大。
导体壳70是通过将一块板状金属冲压、折弯而形成的。
导体壳70包括设置于前方的近似环状的嵌合部72,向后方依次具有压接片80、压接筒83、以及压接筒84。压接片80是用于压接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压接筒83是用于压接外部导体12的,压接筒84是用于压接外皮11的。
嵌合部72通过设置于前端的折弯片74a而与铲状的放置部74连接。导体壳70能够以该折弯片74a为中心相对于放置部74折弯。
压接片80对应按压部50成对形成。成对的这些压接片80A、80B分别设置在夹着设置于设置部24上的芯线14而相对的各侧。压接片80A、80B能够向外壳40的按压部50A、50B折弯。通过折弯压接片80A、80B,在芯线14被夹入按压部50A、50B和设置部24之间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芯线14压接、固定按压部50A、50B。
在压接片80A、80B的、向按压部50A、50B折弯时互相对接的边缘87A、87B上分别设有与按压部50A、50B的窗60A、60B连通而能够查看芯线14的窗81A、81B。这些窗81A、81B和按压部50A、50B的窗60A、60B相同,相对于芯线14设置于与设置部24相反的一侧,该芯线14在压接片80A、80B向按压部50A、50B折弯时被夹入压接片80A、80B和设置部24之间。窗81A、81B比如说也可以是缺口。用户通过这些窗81A、81B能够确认芯线14的连接状态。一对的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这些窗81A、81B在设置于设置部24上的芯线14的宽度方向“β”上连接。由此,通过使两个窗81A、81B连接,能够使窗变得更大。另外,也可以不在压接片80上设置窗81,在按压部50A、50B的窗60A、60B的周边去掉压接片。但是,通过设置窗81A、81B,能够在按压部50A、50B的窗60A、60B的周边也安装导体壳,能够更加强化压接力。
正如图5、图6所示,在一对的压接片80A、8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为了使这一对的压接片80A、80B的边缘87A、87B彼此间不相互干涉,优选在这一对的压接片80A、80B的边缘87A、87B之间设置规定的距离。通过防止压接片80A、80B彼此间的干涉,能够减少由于这些干涉而产生的金属片等垃圾。另外,为了使这些边缘87A、87B对接的长度缩短,也可以在这些的边缘87A、87B上设置与窗81相同的小的缺口85。通过减小压接片80A、80B彼此间的对接长度,能够减小压接片80A、80B彼此间干涉的可能性,能够减少由于这些干涉而产生的金属片等垃圾。
压接筒83相对于外部导体12环状地铆接。为了强化压接力,也可以设置向压接筒83的内侧突出的突起83a。为了不施加过度的力,也可以将凹部83b设置于压接筒83A上,将凸部83c设置于压接筒83B上,并调整这些组合时的内径。
压接筒84相对于外皮11环状地铆接。和压接筒83相同,为了强化压接力,也可以设置向压接筒84的内侧突出的突起84a。
正如图2所示,在组装同轴连接器装置1时,相对于导体壳70,将一体成形的端子20以及外壳40、同轴电缆10以这样的顺序装入。装入是沿着同轴连接器装置1和基板侧的同轴连接器9的嵌合/抽出方向“γ”进行的。
首先将一体成形的端子20以及外壳40设置于导体壳70上。此时,在形成于外壳40的截面近似倒梯形部分66(参考图2、图9、图11、图13)的周边上的凹陷66a内嵌入有导体壳70的截面近似倒八字形状的一对的切起部86A、86B,由此外壳40被定位于导体壳70的规定位置。外壳40的截面近似倒梯形部分66(参考图2、图9、图11、图13)是通过在外壳40的主体46中,在相对于设置部24与设置有按压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凹陷66a而形成的。另外,在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宽度方向“β”上,导体壳70的一对的切起部86A、86B配置于导体壳70的一对的压接片80A、80B之间,且是如下所述形成的:通过在平坦的底板82上切出近似“コ”字形状而形成舌片,该舌片的自由端86b在根部86a附近朝向设置外壳40的一侧被赋予角度地竖立设置,以使这些舌片的自由端86b彼此间随着朝向末端而相互分离。
其次,以和放置部74连接的折弯片74a为中心,使嵌合部72向外壳40的环状突出部44折弯。图2表示嵌合部72已经被折弯的状态,但在实际组装时,将外壳40的圆形部47设置于放置部74上后,再将嵌合部72向放置部74的一侧折弯。
之后,将同轴电缆10配置于外壳40和导体壳70的规定位置,分别折弯或铆接导体壳70的压接片80、压接筒83以及压接筒84。另外,设置于外壳40上的窗60和设置于压接片80上的窗81相对于芯线14设置于与设置部24相反的一侧,该芯线14在按压部50向设置部24折弯时被夹入按压部50和设置部24之间,基于此构成,在连接工作中不翻转装置也能够确认芯线14的连接状态。
参考图2以及图7,对外壳40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设置于外壳40的主体46上的一对的按压部50A、50B上,沿着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延伸方向“α”从前方向后方分别依次设置有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前部54A、54B、凹陷状的窗60A、60B以及平板状的覆盖部55A、55B。覆盖部55A、55B向后方延伸设置,延伸到后部立壁59A、59B的上方。
在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延伸方向“α”上,前部54A、54B配置于比窗60A、60B更靠芯线14的前端14a一侧。由此,通过前部54A、54B的按压面52A、52B压接容易产生散乱的芯线14的前端14a一侧,能够防止芯线14通过窗60向外部伸出。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在图示“β1”方向上折弯时,前部54A、54B被压入设置于颈部48的压入突起41内。为了能够顺利地压入,优选在压入突起41上设置引导前部54A、54B的锥部41a。
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在“β1”方向上折弯时,前部54A、54B和覆盖部55A、55B能够分别构成在“β”方向上相互对接的对接面51A、51B。这些对接面51A、51B也可以作为抵接面形成。通过将对接面51A、51B形成为相互抵接的抵接面,不通过导体壳70也能够以规定的力维持按压部50A、50B的接触状态。
覆盖部55A的底面侧设有从对接面51A突出的凸部56A。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凸部56A在对接方向“β”上比覆盖部55A的对接面51A更向对方的按压部50B一侧突出,该凸部56A能够超过对方侧的按压部50B的对接面51B地向对方侧的按压部50B一侧突出。
同样地,在覆盖部55B的底面侧设有从对接面51B突出的凸部56B、56B’。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这些凸部56B、56B’在对接方向“β”上比覆盖部55B的对接面51B更向对方的按压部50A一侧突出,这些凸部56B、56B’能够超过对方侧的按压部50A的对接面51A地向对方侧的按压部50A一侧突出。
通过设置这些凸部56A、56B、56B’,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能够使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宽度方向“β”上的按压部50的按压面52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可靠地压接芯线14。
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凸部56A、56B、56B’能够分别在“γ”方向上构成与设置部24相对的按压面52A、52B。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被夹入这些按压部50A、50B的按压面52A、52B和设置部24之间。由此,通过将凸部56A、56B、56B’的一部分作为按压面52A、52B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压接芯线14。
对应于凸部56A,在对方侧的按压部50B的对接面51B上设有与凸部56A啮合的凹部58B。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在对接方向“β”上,凹部58B向比覆盖部55B的对接面51B更远离覆盖部55A的对接面51A的方向凹陷。
同样地,对应于凸部56B、56B’,在对方侧的按压部50A的对接面51A上设有与凸部56B、56B’啮合的凹部58A、58A’。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在对接方向“β”上,凹部58A、58A’向比覆盖部55A的对接面51A更远离覆盖部55B的对接面51B的方向凹陷。
这些凸部56A、56B、56B’和凹部58B、58A、58A’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相互啮合,由此能够使装置更小型化。
凹部58也可以形成为凹陷部,该凹陷部在使按压部50B的按压面52B一侧开放的状态下,从按压部50B的按压面52B向远离按压面52B的一侧凹陷。
同样地,凹部58A、58A’也可以形成为凹陷部,该凹陷部在使按压部50A的按压面52A侧开放的状态下,从按压部50A的按压面52A向远离按压面52A的一侧凹陷。
通过将凹部58B、58A、58A’作为使按压面52B、52A一侧开放的凹陷部形成,在按压部50A、50B向设置部24折弯时,能够将凸部56A、56B、56B’定位于与按压面52B、52A相同的位置,或者定位于比按压面52B、52A更靠近设置部24的一侧。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凸部56A、56B、56B’上设置随着朝向凸部56A、56B、56B’的前端56a而与按压部50A、50B的按压面52A、52B接近的锥部65A、65B、65B’。通过设置锥部65A、65B、65B’,在凸部56A、56B、56B’和凹部58B、58A、58A’啮合时,能够减少凸部56A、56B、56B’和对方侧的按压部冲撞的风险。
当然,凸部和凹部的数量不限于实施方式中的数量,优选这些凸部和凹部交替地配置。通过交替地配置凸部和凹部,能够更可靠地沿着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延伸方向“α”在多处压接芯线14。另外,不限于图示的例子,窗60也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窗60能够在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延伸方向“α”上与一个或多个凸部以及/或者一个或多个凹部相邻地配置。
参考图8至图13,对芯线14的压接过程进行说明。图8是图4的A-A线剖视图,图9是图4的B-B线剖视图,共同表示刚刚设置了同轴电缆10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的状态。图12是图6的A-A线剖视图,图13是图6的B-B线剖视图,共同表示组装完成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的状态。图10是相当于图8或图12的剖视图,图11是相当于图9或图13的剖视图,表示这些的中间阶段的状态。
如图8、图9所示,将同轴电缆10设置于设置部24上时,按压部50A、50B共同位于开放位置。同轴电缆10设置于设置部24上后,使用夹具等,如图10、图11所示,导体壳70的压接片80A、80B分别向按压部50A、50B向图示“β1”方向折弯,其结果是,通过和压接片80A、80B的接触,外壳40的按压部50A、50B分别以支承片53A、53B为中心向设置部24折弯。此时,按压部50A的凸部56A和按压部50B的凹部58B啮合,按压部50B的凸部56B’和按压部50A的凹部58A’啮合,按压部50B的凸部56B和按压部50A的凹部58A啮合。其结果是,凸部56A、56B’、56B的压接面52A、52B到达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处,如图12、图13所示,芯线14被夹入压接片80A、80B和设置部24之间。由此,通过设置凸部56,能够使按压部50的按压面52A在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的宽度方向“β”上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可靠地压接芯线14。
另外,如图9、图13所示,优选在按压部50向设置部24折弯时,在按压部50的按压面52和设置部24之间形成间隙“d”。通过设置这样的间隙,能够对应各种各样直径的芯线。
图14、图15表示图1等表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4、图15分别相当于图3、图5。在这些图中,对于和图1等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另外,对于更改的构件赋予文字“C”。没有特别说明的地方可以认为与先前的实施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该变形例中,按压部50C仅设置于夹着设置于设置部24的芯线14而相对的一侧。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压接芯线14,按压部50C设定为比图1等的按压部50A、50B长。窗60C仅设置于按压部50C上。
图16表示图1等表示的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变形例。该图是相当于图3或图14的立体图。和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是:在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α”上,压接片89A被大的缺口88A分离为压接片89Aa和压接片89Ab,同样地,压接片89B被大的缺口88B分离为压接片89Ba和压接片89Bb。在该图中,对于和图1等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没有特别说明的地方可以认为与先前的实施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
在将压接片89沿着“β1”方向向外壳40折弯时,至于压接片89Aa、89Ba,由于有时会受到外壳40的保持部67的干涉,因此有时不能够进行充分的折弯。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压接片89Aa、89Ba在向远离外壳40的方向稍许浮起的状态下被压接。假使压接片89Aa和压接片89Ab、压接片89Ba和压接片89Bb没有被充分地分离的话,压接片89Ab、压接片89Bb也会受到压接片89Aa、89Ba的影响以不充分的状态被压接。为了防止该情况,通过设置较大的窗,也就是说,在折弯压接片80形成箱状时设置延伸至侧面的缺口88A、88B,提高与折弯功能相关的各压接片89的独立性,解决此类问题。基于此构成,至少压接片89Ab、89Bb不会受到与保持部67的干涉的影响,能够向外壳40以充分的折弯角度进行折弯。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其它各种变更。

Claims (15)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
外壳,该外壳支承所述端子;以及
导体壳,该导体壳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
所述端子具有用于设置同轴电缆的芯线的设置部,
所述外壳具有能够向所述设置部折弯的按压部,
所述芯线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被夹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按压部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所述按压部的窗在所述按压部的面内形成为凹陷状,
所述导体壳具有能够向所述按压部折弯的压接片,
所述芯线在所述压接片向所述按压部折弯时被夹入所述压接片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压接片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按压部的窗连通而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所述按压部的窗的大小小于所述压接片的窗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在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和所述设置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仅设置在夹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而相对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由成对的按压部构成,该成对的按压部设置在夹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而相对的各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分别具有对接面,所述对接面在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相互对接,
在至少一方的按压部的对接面上设有凸部,该凸部超出对方侧的按压部的对接面地向所述对方侧的按压部一侧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一部分由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凸部,在对方侧的所述按压部的对接面上设有与所述凸部啮合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凹陷部,该凹陷部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向远离该按压面的一侧凹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上设有锥部,该锥部随着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而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接近。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沿着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分别多个和/或交替地配置有所述凸部和/或所述凹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上与一个或者多个的所述凸部和/或一个或者多个的所述凹部相邻地配置。
12.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窗,在所述成对的按压部向所述设置部折弯时,分别设置于所述成对的按压部上的所述窗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宽度方向上连接在一起。
13.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上,在比所述窗更靠所述芯线的前端的一侧设有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
14.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面是抵接面。
15.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
外壳,该外壳支承所述端子;
导体壳,该导体壳覆盖所述外壳的外部;以及
同轴电缆,
所述端子具有设置部,在该设置部设置有所述同轴电缆的芯线,
所述外壳具有向所述设置部折弯的按压部,
所述芯线被夹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按压部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所述按压部的窗在所述按压部的面内形成为凹陷状,
所述导体壳具有能够向所述按压部折弯的压接片,
所述芯线在所述压接片向所述按压部折弯时被夹入所述压接片和所述设置部之间,所述压接片相对于所述芯线在与所述设置部相反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按压部的窗连通而能够查看所述芯线的窗,
所述按压部的窗的大小小于所述压接片的窗的大小。
CN201710601242.XA 2016-07-22 2017-07-21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7645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566 2016-07-22
JP2016144566A JP6802654B2 (ja) 2016-07-22 2016-07-22 視認窓を有する同軸コネクタ、及び、該同軸コネクタを用いた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5108A CN107645108A (zh) 2018-01-30
CN107645108B true CN107645108B (zh) 2021-02-26

Family

ID=6101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01242.XA Active CN107645108B (zh) 2016-07-22 2017-07-21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02654B2 (zh)
KR (1) KR102291181B1 (zh)
CN (1) CN107645108B (zh)
TW (1) TWI7291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8705B2 (ja) * 2018-02-15 2020-11-04 Dx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用プラグ
JP6974226B2 (ja) * 2018-03-23 2021-12-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7057968B2 (ja) * 2018-03-30 2022-04-2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同軸プラグコネクタ
JP7040641B2 (ja) * 2018-11-19 2022-03-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
JP7143207B2 (ja) * 2018-12-21 2022-09-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7143206B2 (ja) * 2018-12-21 2022-09-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11967789B2 (en) 2019-02-04 2024-04-23 I-Pex Inc.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amping feature for connecting to a cable
WO2020162370A1 (ja) * 2019-02-04 2020-08-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96670B2 (ja) * 2019-02-04 2022-12-27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41829Y (zh) * 2007-03-19 2008-03-26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1340916Y (zh) * 2009-01-04 2009-11-04 陈建廷 一种高频接头
CN102468540A (zh) * 2010-11-15 2012-05-23 Smk株式会社 L型同轴连接器
JP2012243441A (ja) * 2011-05-17 2012-12-10 Daiichi Seiko Co Ltd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03296494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
CN105655742A (zh) * 2014-12-02 2016-06-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CN105655767A (zh) * 2014-12-02 2016-06-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提高绝缘性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1281B2 (ja) * 1992-03-30 2001-01-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H09306555A (ja) * 1996-05-20 1997-11-28 Yazaki Corp 圧着端子及び圧着端子の圧着装置
TWM316566U (en) * 2007-01-24 2007-08-01 Joinsoon Electronic Mfg Co Ltd Coaxial wire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on component
TWM324334U (en) * 2007-05-08 2007-12-21 Insert Entpr Co Ltd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RF communication
US8096828B2 (en) * 2008-06-24 2012-01-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 coaxial cable
CN201270348Y (zh) * 2008-09-10 2009-07-08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JP5522410B2 (ja) * 2011-10-12 2014-06-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KR101789644B1 (ko) * 2013-08-22 2017-10-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동축 커넥터 및 접속부
TWM486192U (zh) * 2014-04-03 2014-09-11 Chialin Prec Ind Co Ltd 同軸連接器改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41829Y (zh) * 2007-03-19 2008-03-26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1340916Y (zh) * 2009-01-04 2009-11-04 陈建廷 一种高频接头
CN102468540A (zh) * 2010-11-15 2012-05-23 Smk株式会社 L型同轴连接器
JP2012243441A (ja) * 2011-05-17 2012-12-10 Daiichi Seiko Co Ltd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03296494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
CN105655742A (zh) * 2014-12-02 2016-06-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CN105655767A (zh) * 2014-12-02 2016-06-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提高绝缘性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91181B1 (ko) 2021-08-18
TWI729127B (zh) 2021-06-01
TW201810838A (zh) 2018-03-16
JP6802654B2 (ja) 2020-12-16
CN107645108A (zh) 2018-01-30
KR20180010971A (ko) 2018-01-31
JP2018014293A (ja)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5108B (zh)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JP4274381B2 (ja) 極細同軸ケーブルの端末接続方法
US7833054B2 (en) Connector
US20190199013A1 (en) Terminal fitting
EP0863575A1 (en) Right angle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EP2333910A1 (en) Multipolar plug
JP2005294260A (ja) シールドジャック組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75326A (ja) ケーブル接続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US7232341B2 (en) Connector in which a shell can be readily assembled to a connector housing
JP2009099300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6254430B1 (en) Coaxial connector
US9768559B2 (en) Shield housing and socket connector
EP1533868A2 (en) Pressure connection structure with coaxial cable
CN105826709A (zh) 同轴型电连接器
JP4068092B2 (ja) 多極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て方法
JP2017027842A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98081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6702665B2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61970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7985104B2 (en) Shield sleeve for a plug connector
CN212676505U (zh) 电缆连接器
CN111355046B (zh) 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
JP728069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728424B2 (ja) 電線接続型コネクタ
CN111355068A (zh) 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