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41829Y - 同轴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41829Y
CN201041829Y CNU2007201393785U CN200720139378U CN201041829Y CN 201041829 Y CN201041829 Y CN 201041829Y CN U2007201393785 U CNU2007201393785 U CN U2007201393785U CN 200720139378 U CN200720139378 U CN 200720139378U CN 201041829 Y CN201041829 Y CN 20104182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tongue piece
terminal
cable connector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393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炎璋
游川贤
谢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ed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ed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to CNU2007201393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4182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4182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4182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壳体、一端子及一导电外壳。绝缘壳体具有一绝缘压条设置于其上。端子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端子之一部分向绝缘压条之延伸方向弯折,以形成一舌片及一缺口于端子上。导电外壳包括相连接之一本体及一弯折部,本体包覆于绝缘壳体外,弯折部位于绝缘压条背对舌片之一侧。当一同轴线缆设置于该同轴线缆连接器上,该弯折部可以藉由该绝缘压条压迫该舌片,使该舌片压向该缺口而与该中心导体接触,并使该中心导体被压迫进入该缺口。

Description

同轴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式通讯产品已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是通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零组件之一。
现有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如美国第6,790,082号专利所揭露之一种微小型同轴线缆连接器,其主要是由一端子、一绝缘壳体及一导电外壳所组成。当一同轴线缆设置于此微小型同轴线缆连接器上,连接器之端子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接触,连接器利用导电外壳压迫绝缘壳体,绝缘壳体则压迫端子的二接触部相互接近,进而使端子的二接触部夹固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如此,导电外壳可以透过绝缘壳体而保持端子与中心导体的电连接状态。
然而,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外观有弧度变化而不易抓附,端子二接触部对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所施加的挟持力必须够大,至少使得在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匹配时,使用者若拉扯同轴线缆,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不能与端子二接触部脱离。因此,为了保持连接器端子的二接触部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间之电连接状态,透过导电外壳对绝缘壳体所施加的下压力(即相对于端子的二接触部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接触面的垂直方向)通常会使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产生多个且不规则的塑性变形,此些不规则的塑性变形可能造成中心导体之线径大幅的缩小,进而造成中心导体的机械强度变弱,而容易发生断裂的现象。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可以避免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产生不规则的塑性变形,进而避免其发生断裂的现象,是通讯产品厂商所企盼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当与同轴线缆连接时,可以保持端子与同轴线缆之中心导体的电连接状态。
本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当与同轴线缆连接时,可以避免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产生不规则的塑性变形。
根据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壳体、一端子及一导电外壳。绝缘壳体具有一绝缘压条设置于其上。端子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端子之一部分向绝缘压条之延伸方向弯折,以形成一舌片及一缺口于端子上,且舌片之一端连接于端子,而另一端则翘起于缺口之一侧。导电外壳包括相连接之一本体及一弯折部,本体包覆于绝缘壳体外,弯折部位于绝缘压条背对舌片之一侧。当一同轴线缆设置于同轴线缆连接器上,同轴线缆之一中心导体位于舌片及缺口之间,导电外壳可以于本体与弯折部之间产生一折痕,使弯折部与同轴线缆之一金属屏蔽层接触,并且藉由弯折部压迫绝缘压条以间接压迫舌片,使舌片与中心导体接触。
根据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之同轴线缆连接器,其中端子之舌片压迫同轴线缆之中心导体,使中心导体产生弯折,藉以保持中心导体与端子之电性连接。因此不但可以将端子与中心导体稳固地电性连接在一起,亦可以降低中心导体发生不规则塑性变形甚至断裂的机率。
附图说明
为让本新型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之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照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图2绘示一同轴线缆设置于同轴线缆连接器上之示意图。
图3绘示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与同轴线缆连接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同轴线缆连接器是利用端子的二接触部夹固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常使中心导体产生多个且不规则的塑性变形,造成中心导体的机械强度变弱,因此当同轴线缆受到拉扯,其中心导体容易发生断裂的现象。依照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是利用端子之舌片下压中心导体,使中心导体与端子保持电性连接。如此,同轴线缆不但可以牢固地与同轴线缆连接器连接,而且可以降低中心导体发生断裂的情形。
图1绘示依照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参照图1,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包括有一绝缘壳体102、一端子104及一导电外壳106。其中绝缘壳体102之材质例如是塑料,端子104与导电外壳106之材质例如是金属。
更详细而言,绝缘壳体102包括相连接之一座体108及一槽体110,以及一通孔112同时贯穿座体108与槽体110。座体108具有绝缘压条114、端子容置部116及容线槽118设置于其上,其中绝缘压条114及容线槽118分别位于端子容置部116之两侧。绝缘压条114与槽体110分别位于座体108相背对之二面上。
端子104可以设置于端子容置部116内,导电外壳106可以包覆绝缘壳体102,绝缘壳体102可以固定端子104及导电外壳106二者之相对位置,避免二者电性连接。更详细而言,端子104具有至少一干涉部120设置于其上,干涉部120朝端子104之外围方向延伸,干涉部120可以与绝缘壳体102卡合,使端子104可以稳固地设置于绝缘壳体102内。值得注意的是,端子104例如是以金属平板制作而成,端子104之一部分向绝缘压条114之延伸方向弯折,以形成舌片122及缺口124,且该舌片122翘起于缺口124之一侧。例如,裁切端子104一矩形区域之三相邻边,并且加以拗折以形成舌片122、缺口124及颚部125。舌片122之一边仍连接于端子104邻近于干涉部120之位置,且舌片122及颚部125分别位于缺口124相对之二侧。当然,舌片122并不限定为矩形,其亦可以为其它形状。当端子104设置于绝缘壳体102内,由插入方向观察,绝缘压条114、舌片122与容线槽118系分别位于同一直线上。此外,端子104可以更包括至少一接触臂126设置于其上,接触臂126朝舌片122之相反方向延伸,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之对接端子(图中未示)匹配。
图2绘示同轴线缆设置于同轴线缆连接器上之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图2绘示之同轴线缆连接器100与图1之视角方向系左右相反。同时参照图1及图2,同轴线缆128由内层至外层,依序具有一中心导体130、一绝缘层132、一金属屏蔽层134及一绝缘外层136。当同轴线缆128设置于同轴线缆连接器100上,容线槽118可以固定中心导体130,并且使中心导体130之端部137定位于舌片122与缺口124之间。
继续参照参照图1及图2,导电外壳106包括一本体138及一弯折部140,其中本体138可以包覆于绝缘壳体102外,此时,弯折部140位于绝缘压条114背对舌片122之一侧,并且,绝缘压条114位于弯折部140及舌片122之间。
图3绘示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与同轴线缆连接之示意图。同时参照图1、图2及图3,弯折部140例如延伸设置至少一第一指部142及至少一第二指部144。导电外壳106沿着箭头150方向折弯后,可以在本体138与弯折部140之间产生折痕146。此时,第一指部142与同轴线缆128之金属屏蔽层134接触,第二指部144与同轴线缆128之绝缘外层136接触。并且,弯折部140弯折压迫绝缘压条114,间接使绝缘压条114压迫舌片122及中心导体130,造成中心导体130之端部137弯折而进入缺口124内。如此,舌片122与颚部125可以共同夹持中心导体130,藉此确保端子104与中心导体130间保持电连接状态。
于本新型一实施例,绝缘压条114例如具有一凸出部148,其系对应舌片122设置,用以加强压迫该舌片122。如此,当中心导体130之端部137因舌片122的下压而进入缺口124内,舌片122对应于凸出部148的位置具有较大的变形量,使得端子104与中心导体130之间有较大的夹持力,而更稳固地电性连接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指部144可以夹持同轴线缆128之绝缘外层136,如此,当同轴线缆128遭受拉扯时,拉力可以由第二指部144及绝缘外层136分摊承受,以降低中心导体130的受力,并且减少中心导体130产生断裂的机率。
综上所述,本新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系以端子之舌片压迫同轴线缆之中心导体,使中心导体产生适度弯折,藉以保持中心导体与端子之电性连接,同时确保中心导体仅(在弯折处)损失少许的机械强度。并且,本新型之同轴线缆连接器不但可以将端子与中心导体稳固地电性连接在一起,亦可以降低中心导体发生断裂的机率。
虽然本新型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含:
一绝缘壳体,具有一绝缘压条设置于其上;
一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壳体内,该端子之一部分向该绝缘压条之延伸方向弯折,以形成一舌片、一颚部及一缺口于该端子上,其中该舌片之一端连接于该端子,而另一端则翘起于该缺口之一侧;及
一导电外壳,包括相连接之一本体及一弯折部,该本体大致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该弯折部位于该绝缘压条背对该舌片之一侧;
当一同轴线缆设置于该同轴线缆连接器上,该同轴线缆之一中心导体位于该舌片及该缺口之间,该导电外壳之弯折部压迫该绝缘壳体之绝缘压条及端子之舌片,藉此使该舌片被压向该端子缺口而与该中心导体接触,且该中心导体被该舌片及该颚部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包括一座体及一槽体,该绝缘压条与该槽体分别位于该座体相背对之二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具有一容线槽,该绝缘压条、该舌片与该容线槽位于同一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具有至少一接触臂设置于其上,该接触臂朝该舌片之相反方向延伸,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匹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具有至少一干涉部设置于其上,该干涉部朝该端子之外围方向延伸,用以与该绝缘壳体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颚部与该舌片分别位于该缺口相对之二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压条具有一凸出部,对应该舌片设置,用以加强压迫该舌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指部设置于其上,用以夹持该同轴线缆之一金属屏蔽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指部位于其上,用以夹持该同轴线缆之一绝缘外层。
10.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含:
一绝缘壳体,包括一座体及一槽体,该座体具有一绝缘压条设置于其上,该绝缘压条与该槽体分别位于该座体相背对之二面上;
一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壳体内,该端子之一部分向该绝缘压条之延伸方向弯折,以形成一舌片及一缺口于该端子上,其中该舌片之一端连接于该端子,而另一端则翘起于该缺口之一侧,该端子具有一颚部,与该舌片分别位于该缺口相对之二侧;及
一导电外壳,包括相连接之一本体及一弯折部,该本体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该弯折部位于该绝缘压条背对该舌片之一侧;
当一同轴线缆设置于该同轴线缆连接器上,该同轴线缆之一中心导体位于该舌片及该缺口之间,该导电外壳可以于该本体与该弯折部之间产生一折痕,使该弯折部与该同轴线缆之一金属屏蔽层接触,并且藉由压迫该弯折部压迫该绝缘压条以间接压迫该舌片,使该舌片压入该缺口而与该中心导体接触,并使该舌片与该颚部夹固该中心导体,其中该绝缘压条具有一凸出部,对应该舌片设置,用以加强压迫该舌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具有一容线槽,该绝缘压条、该舌片与该容线槽位于同一直线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具有至少一接触臂设置于其上,该接触臂朝该舌片之相反方向延伸,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匹配。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具有至少一干涉部设置于其上,该干涉部朝该端子之外围方向延伸,用以与该绝缘壳体卡合。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具有至少一第一指部设置于其上,用以夹持该同轴线缆之该金属屏蔽层。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具有至少一第二指部位于其上,用以夹持该同轴线缆之一绝缘外层。
CNU2007201393785U 2007-03-19 2007-03-19 同轴线缆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4182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393785U CN201041829Y (zh) 2007-03-19 2007-03-19 同轴线缆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393785U CN201041829Y (zh) 2007-03-19 2007-03-19 同轴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41829Y true CN201041829Y (zh) 2008-03-26

Family

ID=39253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39378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41829Y (zh) 2007-03-19 2007-03-19 同轴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4182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8381B (zh) * 2013-10-07 2017-04-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CN107645108A (zh) * 2016-07-22 2018-01-3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8381B (zh) * 2013-10-07 2017-04-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CN107645108A (zh) * 2016-07-22 2018-01-3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CN107645108B (zh) * 2016-07-22 2021-02-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4096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102842838B (zh) 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其线缆连接器
US8816204B2 (en) Wire connecting method and wiring harness
JP3824316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シールド端子
TWI591908B (zh) 同軸型電連接器
TWM324334U (en)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RF communication
CN100521396C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701693B (zh) 同轴连接器
CN104054216A (zh) 扁平电路体与端子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TW201145684A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unit
CN201041829Y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103296493B (zh) 端子配件
TWI605647B (zh) 同軸型電連接器
KR20120045996A (ko) 동축 커넥터
US20220368040A1 (en) Terminal and electric cable including terminal
JP2010067478A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CN103119813A (zh) 纤维导体线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CN101621160B (zh) 电连接器
CN200941455Y (zh) 电连接器
CN204497465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JP3214098U (ja) 同軸マイクロケーブル用フリーハンダ付けコネクタ
JP2012059440A (ja) 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構造
CN100452558C (zh) 插座连接器
CN204558711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对和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767067A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