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381B -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8381B
CN104518381B CN201410489793.8A CN201410489793A CN104518381B CN 104518381 B CN104518381 B CN 104518381B CN 201410489793 A CN201410489793 A CN 201410489793A CN 104518381 B CN104518381 B CN 104518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hell
cable
cap
electrical c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897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8381A (zh
Inventor
福地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8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8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3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4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2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one or more pieces being of resilient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lephon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型电气连接器。可以以简易的结构,稳定地得到良好的信号传送特性。本发明中,在连结了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SC)的绝缘壳(11)上可开闭地设置覆盖信号导电触点(12)的壳盖部(11d),且在该壳盖部(11d)设置与同轴线缆(SC)的中心导体(SCa)弹性地接触并进行推压的弹性推压部(11e),通过在同轴线缆(SC)的中心导体(SCa)邻接配置构成电介质的壳盖部(11d),可使介电率低下,使静电容量小,容易且适当地整理特性阻抗的相对于传送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另一方面,通过从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付与的直接且弹性的推压作用,进行电气连接器整体的低背化,且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壳盖部(11d)的推压作用。

Description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结细线同轴线缆等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作为移动电话等各种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中的信号电送介质,广泛采用细线同轴线缆等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但是,用于将该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有效地连接在印刷配线基板上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等中已被公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中,在绝缘壳的外周侧装配由大致空心圆筒状部件构成的外部导体外壳,且相对于该外部导体外壳的圆筒开口部可开闭地连结外壳盖部,在将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安放在内部触头的导体载置部上后,通过折曲并夹持导体夹持臂进行电气性的连接,进而,将处于开放状态的外壳盖部推倒并堵塞,据此,完成组装。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由于省略了用于将导电触头和同轴线缆连接的钎焊连接作业,所以,组装作业性提高,且克服了因钎焊材的废弃等造成的环境方面的观点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得到以钎焊的使用量的差为起因的特性阻抗的偏差消除这样的优点。
但是,在以往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中,尤其是随着近年的传送信号的高频化、电气连接器的急速的小型化或低背化的进展,存在特性阻抗的相对于传送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成为失配状态的倾向,难以维持良好的高频特性的情况持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0262号公报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稳定地得到良好的信号传送特性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采用下述结构,即、是一种电气连接器,所述电气连接器具有连结了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的绝缘壳,在该绝缘壳安装连接有前述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的信号导电触头,其中,在前述绝缘壳上可开闭地设置覆盖前述信号导电触头的壳盖部,且在前述壳盖部设置与前述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弹性地接触,并将该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向前述信号导电触头推压的弹性推压部。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由于配置成相对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构成电介质的壳盖部邻接,所以,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近旁的介电率低下,静电容量变小,通过调整壳盖部的厚度,适宜调整有关同轴线缆的特性阻抗,容易且适当地整理特性阻抗的相对于传送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良好地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
另外,与此同时,由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被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直接推压,在与信号导电触头之间成为夹持状态,所以,与像以往的导体夹持臂那样通过折曲时的塑性变形力来夹持的情况相比,相对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的推压力提高,能够进行电气连接器整体的低背化,且通过由该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产生的弹性的推压作用,长期稳定地维持该壳盖部的推压作用。
另外,希望本发明中的前述弹性推压部被形成为呈朝着前述信号导电触头的突形状。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相对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确实地抵接。
再有,希望做成在本发明中的前述绝缘壳上安装覆盖该绝缘壳的外表面的导电性外壳,且在前述导电性外壳上可开闭地设置相对于前述壳盖部从外方侧重合的外壳盖部,在该外壳盖部堵塞时,该外壳盖部的内面压接在前述弹性推压部的结构的电气连接器,在前述壳盖部上与前述弹性推压部邻接地设置由前述外壳盖部的内面所接触的抵接托部。另外,希望前述抵接托部被配置成相对于前述弹性推压部在前述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的延展方向以及其正交方向邻接。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由于成为堵塞状态的外壳盖部以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为主相对于抵接托部也成为压接状态,所以,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电气连接器的低背化。
另外还有,希望在本发明中,被设置在前述壳盖部上的弹性推压部被配置成与由前述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所接触的前述信号导电触头和被设置在嵌合对方的电气连接器上的信号导电触头的连接部位相向。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受到来自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的推压作用的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朝向信号导电触头彼此的连接部位被按压,由此,信号传送回路被缩短化,电气性特性得到提高,因此,电气连接器的信号传送特性提高。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做成下述结构的发明,即、在安装了连接有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的信号导电触头的绝缘壳可开闭地设置覆盖信号导电触头的壳盖部,且在该壳盖部设置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弹性地接触并推压的弹性推压部,通过将构成电介质的壳盖部邻接地配置在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使介电率低下,使静电容量变小,通过壳盖部的厚度的调整可容易且适当地整理特性阻抗的相对于传送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据此,良好地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另一方面,通过从壳盖部的弹性推压部付与给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的直接且弹性的推压作用,进行电气连接器整体的低背化,且壳盖部的推压作用被长期稳定地维持,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稳定地得到良好的信号传送特性,能够低廉且大幅地提高电气连接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上方侧表示在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上连结了细线同轴线缆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从背面下方侧表示图1所示的连结了同轴线缆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连结了细线同轴线缆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的俯视说明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横剖视说明图。
图5是图4中的用V表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纵剖视说明图。
图7是以壳盖部被堵塞的状态表示图1~图6所示的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所使用的绝缘壳单体的构造的图,(a)是从背面上方侧表示的外观立体说明图,(b)是从正面上方侧表示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绝缘壳中的壳盖部的开放状态的正面上方侧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9是从正面上方侧表示相对于图1~图8所示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连结细线同轴线缆前的初期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正视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所使用的细线同轴线缆的一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2是从正面上方侧表示相对于图9所示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连结了细线同轴线缆的安放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俯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由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电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一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5是从背面上方侧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被嵌合于对方侧电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被嵌合于对方侧电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与图4相当的横剖视说明图。
图17是图16中的用XVII表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地进行将本发明应用在作为信号传送介质使用细线同轴线缆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有关同轴型电气连接器的整体构造]
首先,图1~图13所示的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气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0被做成连结了作为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的结构,被做成相对于被封装在规定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作为对方侧的电气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参见图14~图17)从上方扎入,嵌合或拔掉的结构。插头连接器10的相对于该作为对方侧电气连接器的一例的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拔掉作业在相对于印刷配线基板的平面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
更具体地说,该插头连接器10中的构成主要的嵌合部分的连接器主体部被形成为在概略形状中呈圆筒形状,相对于该呈大致圆筒形状的插头连接器10的连接器主体部,从径方向外方侧的一方向连结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在连结了该细线同轴线缆SC的状态下,插头连接器10被配置成与作为对方侧的电气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的上方位置面对面。而且,通过该插头连接器10的整体相对于印刷配线基板的外表面在大致正交的方向下降,插头连接器10的下端部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对方侧电气连接器)20的上方侧部分成为嵌合状态(参见图15)。通过像这样成为插头连接器1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0从上方扎入的嵌合状态,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经插头连接器10以及插座连接器20与省略了图示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配线图案导电路连接。
这里,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对方侧电气连接器)20将插头连接器10扎入的方向作为“下方向”,与之相反,将拔出的拔掉方向作为“上方向”。另外,在插头连接器10自身中,将连接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的部分作为“正面侧部分”,且将与之相反一侧的部分作为“背面侧部分”,再有,将从该“背面侧部分”去向“正面侧部分”的方向作为“连接器前方向”,将其反方向作为“连接器后方向”。另外,将与这些“连接器上下方向”以及“连接器前后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作为“连接器左右方向”。
[有关同轴线缆]
再有,尤其如图11所示,作为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细线同轴线缆SC在由多个导线形成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外周侧经线缆电介质同轴状地叠层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且在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装配外周包覆材。而且,在这样的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通过将外周包覆材剥皮,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成为露出状态,且通过将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以及线缆电介质剥皮,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成为露出状态。
而且,通过沿这样的细线同轴线缆SC的中心轴配置的线缆中心导体SCa与安装在绝缘壳11上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连接,构成信号回路。另外,在配置成包围线缆中心导体SCa的外周侧的线缆屏蔽导体SCb连接屏蔽外壳13,通过该屏蔽外壳13作为接地用的地线导电触头发挥功能,构成地线回路。
[有关绝缘壳]
这里,上述的绝缘壳11如图7以及图8所示,具有构成作为主要的嵌合部分的连接器主体部的大致圆板形状的绝缘主体部11a,且在该绝缘主体部11a的下方侧部分一体地具有被插入作为嵌合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的内方侧的绝缘插入部11b。在其中的绝缘主体部11a上向上方开口地形成载置上述的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的壳收容室11c,且设置可从上方侧开闭该壳收容室11c的开口部的壳盖部11d。
其中的壳收容室11c在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的正面侧部分具有被凹陷设置成呈横截面大致半圆状的线缆托部11c1,在该线缆托部11c1的内周壁面载置并托住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另外,该壳收容室11c的主室部分呈俯视大致矩形状被凹陷设置在绝缘主体部11a的中央部分,以便从线缆托部11c1连通,在该壳收容室11c的主室部分固定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在该内部导体触头12的上方侧载置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SCa。
另外,被设置成可开闭上述的壳收容室11c的壳盖部11d由一体地连结在绝缘主体部11a的背面侧端缘部分的细长的舌片状部件形成,从绝缘主体部11a的背面侧端缘部分朝向前方侧的正面侧端缘部分呈悬臂状地延伸。而且,在以相对于绝缘主体部11a的背面侧端缘部分的连结部分为中心向上方竖起的图8以及图9的初期的开放状态下,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被安放在绝缘壳11上(参见图12),此后,与后述的外壳盖部13b一起向下方折曲,并被推倒,直至成为沿细线同轴线缆SC的上方侧配置的大致水平状态,据此,成为图1~图3所示的堵塞状态。
此时的壳盖部11d具备沿着上述的壳收容室11c的上方开口缘部的外形状,在图7所示的壳盖部11d的堵塞状态下,被做成壳盖部11d从上方侧覆盖包括线缆托部11c1在内的壳收容室11c的上方开口部的大致整个面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壳盖部11d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由带板状部件构成的弹性推压部11e。该弹性推压部11e被形成为,在壳盖部11d的堵塞状态(参见图7)下,沿作为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延展方向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呈带板状地延展,做成经形成在该弹性推压部11e的板宽度方向(连接器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分的狭缝槽从壳盖部11d离开的状态,且通过将该弹性推压部11e的延展方向(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相对于壳盖部11d一体地连结而具备弹性的柔性的结构。
而且,该弹性推压部11e做成其延展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壳盖部11d的堵塞状态下朝向下方侧呈倒山形状地突出的形状,成为向其下方侧突出的倒山形状的顶点部分在壳盖部11d的堵塞状态(参见图7)下,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从上方侧弹性地接触的配置关系。
即、壳盖部11d被配置在后述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上方侧,且被形成为设置在该壳盖部11d上的弹性推压部11e朝向内部导体触头12向下方突出,成为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相对于其内部导体触头12接触的部位,上述的弹性推压部11e的倒山形状部分从上方侧相向的配置关系。
另外,在壳盖部11d的堵塞状态(参见图7)下,在该壳盖部11d的上面部分设置由后述的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的内面所接触的抵接托部11f。有关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将在后面详细阐述,但是,设置在壳盖部11d上的抵接托部11f是被形成为呈适宜的平坦面的抵接托部,在作为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延展方向的“连接器前后方向”,在弹性推压部11e的前方侧部分设置1套的抵接托部11f,且在与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延展方向正交的“连接器左右方向”,在弹性推压部11e的两侧部分,设置2套抵接托部11f、11f。而且,后述的被下洼地形成在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上的壳推压部13b5做成相对于上述的抵接托部11f从上方侧压接的结构。
另一方面,从外方侧包围上述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周围,且作为地线触头的屏蔽外壳13被安装在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绝缘插入部11b做成相对于构成这样的主要的嵌合部分的绝缘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像上述那样从绝缘主体部11a朝向下方一体地突出的结构,但是,该绝缘插入部11b被形成为呈大致空心圆筒状。该绝缘插入部11b做成像上述那样从下端侧朝向作为嵌合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的内方被插入的结构。
[有关屏蔽外壳]
再有,具有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以及绝缘插入部11b的绝缘壳11的外侧表面由构成由薄板金属状部件构成的屏蔽外壳13的主要的嵌合部分的外部导体外壳13a覆盖。该外部导体外壳13a主要被做成被形成为从径方向外方侧环状地覆盖绝缘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的大致空心圆筒形状。另外,该外部导体外壳13a的下方侧部分被做成从径方向外方侧环状地覆盖上述的绝缘插入部11b的外壳插入部13a1,且在该外部导体外壳13a的上端侧的圆筒开口部分可开闭地连结覆盖上述的绝缘主体部11a的上面侧的外壳盖部13b。
此时,将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连接、固定前的初期状态下的屏蔽外壳13尤其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成为外壳盖部13b相对于上述的外部导体外壳13a向上方侧开放的状态。即、该初期状态下的外壳盖部13b经由窄宽度的板状部件构成的联结部件13b1向大致竖直上方竖起地被配置在外部导体外壳13a的后方侧端缘部分。另外,在该外壳盖部13b的盖内面,即、在该外壳盖部13b被堵塞时位于内方侧的面上,沿外壳盖部13b的盖内面配置像前述那样被形成为从绝缘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向上方竖起的由舌片状部件构成的壳盖部11d。另外,上述的联结部件13b1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个数可任意地选定。
而且,在屏蔽外壳13的开放状态(初期状态)下,若在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被载置并安放成被绝缘壳11的线缆托部11c1托住后(参见图12),联结部件13b1与壳盖部11d一起朝向下方侧大致直角地被折曲,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则绝缘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的整体因此而被外壳盖部13b从上方侧覆盖,屏蔽外壳13成为堵塞状态。另一方面,虽然壳盖部11d也与该外壳盖部13b一起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但是,绝缘主体部11a的壳收容室11c因此而被壳盖部11d从上方侧堵塞。
此时的外壳盖部13b做成在像上述那样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并被堵塞时,被包裹成将外部导体外壳13a的上端侧的圆筒开口部分覆盖的构造,但是,在该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的外壳盖部13b的正面侧部分一体地连续设置从上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线缆SC的尤其是线缆电介质以及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的前方罩部13b2。该前方罩部13b2被做成从外方侧覆盖与细线同轴线缆SC一起从上述的外部导体外壳13a向前方侧突出的线缆保护臂13b的结构。
此时的线缆保护臂13b6被设置成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的底部夹着左右方向的两侧,从前述的外部导体外壳13a的正面侧端缘部分沿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向前方侧突出。
另外,在像上述那样被设置成从外壳盖部13b的正面侧突出的前方罩部13b2的两侧缘部呈法兰板状地设置由一对舌片状部件构成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以及第2固定保持板13b4。其中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做成被折曲并铆接固定成从外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线缆SC以及线缆保护臂13b6的结构。
即、构成这些一对第1固定保持板13b3,13b3的两侧法兰板被配置成在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线缆保护臂13b6的两侧外方,为从该状态开始进行铆接而沿线缆保护臂13b6的两侧外壁面向连接器内方侧被折曲,据此,进行外壳盖部13b的相对于外部导体外壳13a的固定,且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被固定在外壳盖部13b。另外,与此同时,通过将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电气性地连接在屏蔽外壳13而构成地线回路。
再有,第2固定保持板13b4邻接排列地被设置在上述的第1固定保持板13b3的前方侧,由比较小型的法兰板形成。该第2固定保持板13b4被做成被折曲并铆接固定成从外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线缆SC中的外周包覆材的结构。
即、构成该第2固定保持板13b4的两侧法兰板被配置成在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细线同轴线缆SC中的外周包覆材,为从该状态进行铆接而向连接器内方侧被折曲。据此,进行外壳盖部13b的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外周包覆材的固定。
这里,前述的外壳盖部13b的壳推压部13b5是形成在与设置在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上的抵接托部11f对应的位置上的部件,呈俯视大致矩形状被凹陷设置成相对于抵接托部11f从上方侧面对面的位置。
更具体地说,具有与相对于被设置在壳盖部11d上的弹性推压部11e被配置在“连接器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分的一对抵接托部11f、11f面对面的细长形状的结构和与相对于弹性推压部11e被配置在连接器前方侧的一体的抵接托部11f面对面的短边形状的结构,这些向壳推压部13b5的下方侧突出的平坦面被做成在像前述那样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并被堵塞时,从上方侧向下方按压被设置在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上的抵接托部11f的结构。据此,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被确实地压接。
另一方面,前述那样构成屏蔽外壳13中的外部导体外壳13a的下方侧部分的外壳插入部13a1被做成外嵌在作为嵌合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的径方向外方侧部分的结构,与被插入插座连接器20的径方向内方侧的绝缘壳11的绝缘插入部11b一起构成连接器连结部分。更具体地说,在该外壳插入部13a1的插入侧的下端部分形成朝向径方向内方侧突出的由环状凹槽构成的连结卡合部,在像前述那样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后,该外壳插入部13a1的连结卡合部相对于被设置在作为嵌合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上的连结卡定部而成为弹性的嵌合关系。
[有关信号导电触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通过压入或嵌件成形等被安装在前述的绝缘壳11的绝缘主体部11a,但是,被做成具有连接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线缆载置部12a,且被设置成从该线缆载置部12a朝向下方侧延伸的弹性弹簧部12b相对于被设置在作为嵌合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上的信号导电触头22(参见图14~图17)弹性地接触的结构。
该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线缆载置部12a由呈平坦面状延展的板状部件形成,以被载置在前述的绝缘壳11中的绝缘主体部11a的上表面的状态被固定。做成从上方将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SCa载置在该线缆载置部12a的表面上的结构,在像前述那样,将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载置在绝缘壳11的线缆托部11c1上时,该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SCa相对于线缆载置部12a的表面从上方侧被载置。
这样,细线同轴线缆SC的终端部分被载置在绝缘壳11的线缆托部11c1,线缆中心导体SCa被载置在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表面,此后,虽然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与前述的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一起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但是,此时,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尤其如图4~图6所示,从上方侧推压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被付与了由该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产生的下方侧推压力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相对于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线缆载置部12a压接,良好地进行电气性的连接。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导电触头12的线缆载置部12a的大致中央部分贯通形成呈圆孔形状的连接监视孔,但是,与该连接监视孔呈大致同轴状,由后述的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导电触头22插入的贯通孔被形成在绝缘壳11的绝缘插入部11b。该插座连接器20的触头插入用的贯通孔兼具作为连接监视孔的功能,可从下方侧通过上述的连接监视孔来目视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配置状态。
再有,虽然像前述那样,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线缆载置部12a由在连接器前后方向延展的板状部件形成,但是,被做成下述结构,即、从该线缆载置部12a的板宽方向(连接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端缘部开始,一对弹性弹簧部12b、12b呈规定的间隔朝向下方侧一体地延伸,在这些被形成为呈二叉状的两弹性弹簧部12b、12b彼此之间的部分以压接状态插入并电气性地连接有后述的被设置在作为嵌合的对方的插座连接器20上的销形状的信号导电触头22。
另一方面,作为嵌合的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如图14~图17所示那样,具有被载置在印刷配线基板(省略图示)上的由呈俯视大致矩形状的底座状框体构成的绝缘壳21,且在该绝缘壳21的中心部分装配信号传送用的信号导电触头22,并相对于该信号导电触头22环状地包围半径方向的外方侧,装配接地用的地线触头23。
[有关信号导电触头的结构]
虽然信号导电触头22是由规定的薄厚金属部件形成的部件,但是,在与上述的绝缘壳21的大致中心相当的位置向上方竖起地配置呈空心的销形状的嵌合接触部,且连接腿部22a从该嵌合接触部的下端部朝向外方侧延伸。被配置在绝缘壳21的大致中心部分的嵌合接触部被做成在前述的插头连接器10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嵌入被设置成呈二叉状的弹性弹簧部12b、12b彼此之间的部分,由此,进行电气性的连接的结构。被设置在该插座连接器20的信号导电触头22上的嵌合接触部被设置成,相对于与被设置在插头连接器10的内部导体触头12上的弹性弹簧部12b、12b连接的部位,前述的插头连接器10中的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与正上方位置相向。
另外,像上述那样从信号导电触头22的嵌合接触部延伸的连接腿部12a由沿绝缘壳21的底面延展的带板状部件形成,从绝缘壳21的一端缘朝向外方侧突出。该连接腿部22a的外方侧突出部分或者该连接腿部22a的整体相对于形成在未图示出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信号传送用的信号导电路被钎焊接合。
[有关地线触头的结构]
另一方面,地线触头23例如也由将规定的薄厚金属板折曲的部件形成,具有被形成为呈大致圆筒状的空心形状的地线主体部,且在呈该圆环状的地线主体部的外周部分中的下缘朝向半径方向的外方侧一体地延伸地设置多个(3个)连接腿部23a。这些两连接腿部23a相对于形成在未图示出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地线连接用的地线导电路分别被钎焊接合。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在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并被闭塞时,构成电介质的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被邻接地配置在上方侧,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近旁的介电率低下,静电容量变小。因此,通过调整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的厚度,适宜地调整针对细线同轴线缆SC的特性阻抗,容易且适当地整理特性阻抗相对于传送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良好地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
另外,与此同时,由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被设置于绝缘壳11的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直接推压,在与信号导电触头12的线缆载置部12a之间成为夹持状态,所以,与像以往的导体夹持臂那样通过折曲时的塑性变形力夹持的情况相比,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推压力提高,电气连接器整体向下方被推进,进行低背化。另外,通过由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产生的对该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弹性的推压作用,长期稳定地维持来自壳盖部11d的推压作用。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推压部11e被形成为呈朝向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突形状,所以,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相对于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确实地抵接。
另外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被设置在成为堵塞状态的屏蔽外壳13的外壳盖部13b上的壳推压部13b5即使相对于被设置在壳盖部11d的抵接托部11f也成为压接状态,所以,更良好地进行低背化。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被配置成与由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所接触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弹性弹簧部12b、12b和被设置在作为嵌合的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上的信号导电触头22的嵌合接触部的连接部位的正上方位置相向,所以,受到来自壳盖部11d的弹性推压部11e的推压作用的细线同轴线缆SC的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朝向信号导电触头12、22彼此的连接部位被按压。其结果为,谋求信号传送回路的缩短化,电气性特性提高,电气连接器的信号传送特性提高。
上面,根据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者做出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非是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当然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在垂直嵌合型的电气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但是,即使相对于水平嵌合型的电气连接器,也同样能够应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单芯的细线同轴线缆用连接器,就多极状地配置的同轴线缆用连接器、混合了多个同轴线缆和绝缘线缆的类型的电气连接器等而言,也同样可以应用。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可相对于用于各种电气设备的各种各样的电气连接器广泛地应用。
符号说明
10:插头连接器(同轴型电气连接器);11:绝缘壳;11a:绝缘主体部;11b:绝缘插入部;11c:壳收容室;11c1:线缆托部;11d:壳盖部;11e:弹性推压部;11f:抵接托部;12: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a:线缆载置部;12b:弹性弹簧部;13:屏蔽外壳(地线触头);13a:外部导体外壳;13a1:外壳插入部;13b:外壳盖部;13b1:联结部件;13b2:前方罩部;13b3:第1固定保持板;13b4:第2固定保持板;13b5:壳推压部;13b6:线缆保护臂;SC:细线同轴线缆(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SCa:线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b:线缆屏蔽导体(屏蔽线);20:插座连接器(对方侧的电气连接器);21:绝缘壳;22:信号导电触头;22a:连接腿部;23:接地用地线触头;23a:连接腿部。

Claims (4)

1.一种电气连接器,所述电气连接器具有连结了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的绝缘壳,在该绝缘壳上安装了连接有前述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的信号导电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绝缘壳上可开闭地设置覆盖前述信号导电触头的壳盖部,且
在前述壳盖部设置与前述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弹性地接触,并将该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向前述信号导电触头推压的弹性推压部,
前述弹性推压部经设于该弹性推压部的两侧的狭缝槽以从前述壳盖部离开的状态延展,且其延展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前述壳盖部一体地连结,
前述弹性推压部被形成为呈朝着前述信号导电触头的突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气连接器被做成如下的结构:在前述绝缘壳上安装覆盖该绝缘壳的外表面的导电性外壳,且
在前述导电性外壳上可开闭地设置相对于前述壳盖部从外方侧重合的外壳盖部,在该外壳盖部堵塞时,该外壳盖部的内面压接在前述弹性推压部,
在前述壳盖部上与前述弹性推压部邻接地设置由前述外壳盖部的内面所接触的抵接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抵接托部被配置成相对于前述弹性推压部在前述线缆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中心导体的延展方向以及其正交方向邻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被设置在前述壳盖部上的弹性推压部被配置成,与在同嵌合对方的电气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的前述信号导电触头和被设置在前述嵌合对方的电气连接器上的信号导电触头的连接部位的正上方位置相向。
CN201410489793.8A 2013-10-07 2014-09-23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83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0325 2013-10-07
JP2013210325A JP6241597B2 (ja) 2013-10-07 2013-10-07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8381A CN104518381A (zh) 2015-04-15
CN104518381B true CN10451838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793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979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8381B (zh) 2013-10-07 2014-09-23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41597B2 (zh)
CN (1) CN104518381B (zh)
TW (1) TWI5434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5416B2 (ja) * 2017-08-10 2021-07-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窓を有する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の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を利用した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7227607B2 (ja) * 2019-04-11 2023-02-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のシェル構造
TWI804000B (zh) * 2021-01-28 2023-06-0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共軸通孔結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41829Y (zh) * 2007-03-19 2008-03-26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1078823Y (zh) * 2007-08-17 2008-06-25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N201134519Y (zh) * 2007-12-27 2008-10-15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101453086A (zh) * 2007-12-05 2009-06-10 爱沛斯株式会社 同轴电连接器
CN102790294A (zh) * 2011-05-17 2012-11-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4469A (ja) * 2006-06-26 2008-01-10 I-Pex Co Ltd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TWM365590U (en) * 2009-05-27 2009-09-2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Coaxial micro-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41829Y (zh) * 2007-03-19 2008-03-26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1078823Y (zh) * 2007-08-17 2008-06-25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N101453086A (zh) * 2007-12-05 2009-06-10 爱沛斯株式会社 同轴电连接器
CN201134519Y (zh) * 2007-12-27 2008-10-15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102790294A (zh) * 2011-05-17 2012-11-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41597B2 (ja) 2017-12-06
TWI543477B (zh) 2016-07-21
TW201524042A (zh) 2015-06-16
JP2015076186A (ja) 2015-04-20
CN104518381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4940B2 (en) Variable angle EMI shielding assembly
US7753689B1 (en) Plug connector with right angle cover
CN102904129B (zh) 同轴型电连接器及同轴型电连接器组合体
US10170862B2 (en)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ground bus terminated to a cable drain wire
US87406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4218350B (zh) 插头电连接器
JP200752580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7641507B2 (en) Cable connector
CN111082242B (zh) 一种连接器、电路板及通信设备
US9172195B2 (en) Coaxial cable end connector
CN104518381B (zh) 同轴型电气连接器
US9502828B2 (en) Insulation body of a plug-in connector
JP520115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TWM496273U (zh) 微型高速插頭電連接器
CN105191014A (zh) 电连接器
TWI593190B (zh)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5990768B (zh) 连接器装置
CN208209158U (zh) 一种高可传输高频信号的连接器
JP5473758B2 (ja) コネクタ
CN102280773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11075488B2 (en) Impedance control connector with dielectric seperator rib
CN209561812U (zh) 一种信号传输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11228297A (ja) Usbプラグソケット
CN201623311U (zh) 缆线连接器结构改良
EP2779326A2 (en) Shu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