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6505U - 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6505U
CN212676505U CN202020141020.1U CN202020141020U CN212676505U CN 212676505 U CN212676505 U CN 212676505U CN 202020141020 U CN202020141020 U CN 202020141020U CN 212676505 U CN212676505 U CN 212676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pair
terminal
housings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10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濑里枝
本桥信政
下津昭浩
山中学
田上英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6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6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正确地组装的电缆连接器。电缆连接器(10)具有:插入有电缆(50)且能够相互对置而保持的一对电缆外壳(20);以及主体外壳(30),主体外壳(30)配置有端子(40)且具有安装于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而被固定的端子支承部(32)。一对电缆外壳(20)在将端子支承部(32)安装于两者之间前,维持在相互相对地分开的临时保持状态,在将端子支承部(32)固定于两者之间时,形成相互相对地接近的正式保持状态。

Description

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电缆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以下,将该连接器称为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与电缆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器中,通常将插入有电缆的一对电缆外壳从上下分别设置于主体外壳(配置有端子的外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缆连接器(构成电连接器),其具有:配置有端子的端子支承体;安装有正反一对端子支承体的主体外壳(外壳);以及安装于正反一对端子支承体和主体外壳的正反一对电缆外壳(电缆保持体)。将电缆外壳相对于端子支承体和主体外壳定位于临时固定位置之后,通过临时施加夹入的力而暂时成为接合完成位置。这里,端子的电缆压接部的前端部被分成二股而形成槽,在该槽中压入已插入至电缆外壳的电缆的端部。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如下的课题:在将电缆外壳相对于端子支承体和主体外壳定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需要在电缆保持体处逐个对相互对应的部位进行作业,对于组装电缆连接器而言既费时又费力。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421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电缆的端部连接的、能够容易且正确地组装插入有电缆的电缆外壳和配置有端子的主体外壳的电缆连接器和该电缆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是与电缆的端部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其具有:插入有电缆且相互对置而保持的一对电缆外壳;端子;以及配置有该端子的主体外壳。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具有:临时保持状态,在所述电缆与所述端子未连接的状态下按照能够将所述端子配置于两者之间的方式相互相对地分开而保持;以及正式保持状态,按照使所述电缆与所述端子连接的方式相互相对地接近,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含:准备一对电缆外壳和电缆的工序;将所述电缆插入至一对电缆外壳的工序;将从一对所述电缆外壳探出的电缆切断的工序;以及对一对所述电缆外壳进行临时保持的工序,还包含:在该被临时保持的一对电缆外壳之间配置安装于主体外壳的端子的工序;以及通过规定以上的外力使该被临时保持的一对电缆外壳成为正式保持状态的工序,在形成所述正式保持状态的工序中,将所述电缆和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的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可容易且正确地组装插入有电缆的电缆外壳和配置有端子的主体外壳的电缆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对的立体图。
图2是从间口侧示出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A~图3G是从电缆侧示出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A示出初期状态,图3B示出将电缆插入至一对电缆外壳的状态,图3C示出将从一对电缆外壳探出的电缆切断的状态,图3D示出使一对电缆外壳形成临时保持的状态,图3E示出将一对电缆外壳安装于主体外壳前的状态,图3F示出将一对电缆外壳安装于主体外壳后的状态,图3G示出使一对电缆外壳形成正式保持的状态。
图4是从间口侧示出主体外壳和一对电缆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电缆侧示出主体外壳和一对电缆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6A、图6B是以电缆插入途中的状态示出设置于一对电缆外壳的弹簧机构的状态的图,图6A示出俯视图,图6B示出图6A的E-E线向视剖视图。
图7A、图7B是以电缆插入后的状态示出设置于一对电缆外壳的弹簧机构的状态的图,图7A示出俯视图,图7B示出图7A的F-F线向视剖视图。
图8A、图8B是示出一对电缆外壳的临时保持状态和正式保持状态的变位的立体图,图8A示出临时保持状态,图8B示出正式保持状态。
图9A、图9B是示出一对电缆外壳的临时保持状态的图,图9A示出俯视图,图9B示出C-C线向视剖视图。
图10A、图10B是示出一对电缆外壳的正式保持状态的图,图10A示出俯视图,图10B示出D-D线向视剖视图。
图11A、图11B是示出正式保持状态的电缆连接器的图,图11A示出立体图,图11B示出图11A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12A~图12C是示出端子的图,其中,A示出立体图,B示出侧视图, C示出俯视图。
图13是将端子的电缆连接部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4A、图14B是对端子的电缆连接部的位置控制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5A~图15C是对端子的电缆连接部的第1穿刺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6A、图16B是对端子的电缆连接部的第2穿刺部进行说明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电缆连接器
20、20A、20B…电缆外壳
21…上壁部
22…短侧壁部
23…引导部
24…卡合爪
25…下壁部
26…主体卡合突起部
27…长侧壁部
28…狭缝
29…主体引导突起部
30…主体外壳
31…上壁部
32…端子支承部
33…切口
34…侧面
35…引导部
36…狭窄部
37…前表面
38…开口部
40…端子
41…电缆连接部
411…电缆位置控制部
412…第1穿孔部
413…第2穿孔部
42…安装部
43…接点部
50…电缆
51…绝缘体
52…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的说明的整体中,对相同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时,对于电缆连接器,将安装连接对象物的面作为前表面(前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后表面(后方)、将从前表面侧观察与右侧连续的面作为右侧面(右侧方)、将从前表面侧观察与左侧连续的面作为左侧面(左侧方)、将从前表面侧观察的上侧作为上壁部(上方)、将从前表面侧观察的下侧作为下壁部(下方)而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连接器)
图1是示出使用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的连接器组装体CN的立体图。这里,作为连接器组装体CN,示出电线对基板用的连接器的组合,具有包含电缆连接器10的插头连接器PL以及安装于基板CB的插座连接器R ECP。在应用电缆连接器10时,并不限于图示的方式,只要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将插头连接器PL作为基板型,将插座连接器RECP作为电缆型。另外,也可以将双方皆作为电缆型。
需要说明的是,插头连接器PL和插座连接器RECP由导电性的壳覆盖,插头连接器PL的壳的外周面由绝缘性的盖进一步覆盖。插座连接器RECP 的壳固定于基板CB的规定位置,与地线连接。插头连接器PL和插座连接器 RECP可以在嵌合时相互锁定。
(电缆连接器)
图2是从插头连接器PL取下盖和壳而示出电缆连接器10的外观的立体图。电缆连接器10包含:一对电缆外壳20(上侧电缆外壳20A、下侧电缆外壳20B),它们从后方朝向前方(图中,从左方朝向右方),插入有电缆 50,能够相互对置而进行保持;以及主体外壳30,其配置有端子40,具有安装于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而固定的端子支承部32(参照图4和图5)。电缆外壳20和主体外壳30由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
一对电缆外壳20具有临时保持机构,在将端子支承部32安装于两者之间之前维持在相互相对地分开的临时保持状态,在将端子支承部32固定于两者之间时形成相互相对地接近的正式保持状态。临时保持机构的具体方式在后文进行叙述,但之前使用图3A~图3G对临时保持状态和正式保持状态的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A所示,作为初期状态,准备一对电缆外壳20和电缆50。然后,如图3B所示,将电缆50插入至一对电缆外壳20。将从一对电缆外壳 20探出的电缆50如图3C所示那样切断。在以往的组装工序中,在该阶段,相对于主体外壳30,从上下分别临时固定一对电缆外壳2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像那样分别进行临时固定而是进行至下述步骤。
如图3D所示,一对电缆外壳20在安装于主体外壳30之前将电缆外壳2 0A和电缆外壳20B组合而形成临时保持状态。在该阶段,准备主体外壳30 (如图3E所示)。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参照图4和图5)如图3 F所示配置于维持在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并且,如图3G 所示,一对电缆外壳20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位移而形成正式保持状态,并与主体外壳30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将从电缆外壳20探出的电缆50切断的工序可以在使一对电缆外壳20形成临时保持状态之后切断。当在临时保持状态下切断时,能够使捆扎的电缆50散开而使电缆50露出的部分最小,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电缆的处理。
一对电缆外壳20从临时保持状态向正式保持状态的转移利用钳子等工具夹持一对电缆外壳20,向接近的方向赋予规定以上的外力而进行。在正式保持状态中,插入至一对电缆外壳20的电缆50与配置于主体外壳30的端子 40(参照图4和图5)穿孔连接。这些方面将在后文进行叙述。
(电缆外壳、主体外壳)
使用图4和图5对一对电缆外壳20和主体外壳3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和图5是从电缆连接器10抽出电缆外壳20和主体外壳30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图1的插座连接器RECP侧)观察的图,图5是从后方(图1的电缆50侧)观察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作为参考将配置于主体外壳30的端子40的一部分拔出而描绘。
一对电缆外壳20如图4和图5所示包含上侧电缆外壳20A和下侧电缆外壳20B。上侧电缆外壳20A和下侧电缆外壳20B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对于主体外壳30,使前后方向相同,按照左右方向成点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即,配置成上侧电缆外壳20A的短侧壁部22(图4中右侧)与下侧电缆外壳20 B的长侧壁部27(图4中右侧)对应,上侧电缆外壳20A的长侧壁部27(图 4中左侧)与下侧电缆外壳20B的短侧壁部22(图4中左侧)对应。上侧电缆外壳20A和下侧电缆外壳20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适当参照上侧电缆外壳20A和下侧电缆外壳20B而作为电缆外壳20进行说明。
电缆外壳20具有:上壁部21;下壁部25;在其间插入电缆50的插入孔 200;作为一方的侧壁部的从上壁部21朝向端子保持部32侧呈平面状延伸的相对短的壁部、即比后述的长侧壁部27短的短侧壁部22;以及作为另一方的侧壁部的按照上壁部21侧呈凹状的方式阶梯状地具有阶梯差、从上壁部2 1向端子支承部32侧延伸的相对长的侧壁部、即比前述的短侧壁部长的长侧壁部27。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示出设置了5个插入孔200的方式,但当然不限于该数量。
短侧壁部22具有:向其表面的外侧方向突出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引导部23;以及在端子支承部32侧的端缘部沿着前后方向的肋状的卡合爪2 4。长侧壁部27具有:沿上下方向缺口的狭缝28;以及在上壁部21侧的凹状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呈肋状延伸的主体引导突起部29。另外,长侧壁部27 在其内表面如后文详细叙述那样具有多个突起部。
于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短侧壁部22形成的引导部23在相互保持一对电缆外壳20时,沿着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形成的狭缝28滑动(参照图3D),从而能够将一对电缆外壳20容易地对位。需要说明的是,狭缝28的长侧壁部27的端部按照容易吸入引导部23的方式形成为扩展的锥状。
于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短侧壁部22形成的卡合部24在相互保持一对电缆外壳20时,与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的内表面设置的多个突起部阶段性地卡合。通过该阶段性的卡合,使一对电缆外壳20形成上述的临时保持状态或正式保持状态。对于该点,在后文进行详细叙述。
主体引导突起部29在将后述的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插入至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时,相对于一对电缆外壳20进行主体外壳 30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对位。
电缆外壳20的下壁部25在其后端侧的短侧壁部22的附近具有朝向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侧延伸的伞状的主体卡合突起部26,在长侧壁部2 7的附近具有凹部26b。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主体卡合突起部26在相互保持一对电缆外壳20时,在正式保持状态下,收纳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凹部26b。
主体外壳30具有:上壁部31、侧面34、前表面37、在前表面37与插座连接器RECP连接的开口部38、以及对端子40进行支承而向后方延伸的端子支承部32。
在侧面34的后方,在与一对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的上壁部侧的凹状部分对应的位置(图4中右下后方和左上后方)可以设置有延伸的引导部 35。在引导部35与侧面34之间按照侧视时凹陷的方式设置有狭窄部36。在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配置于处于临时保持状态(参照图3F)的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时,引导部35从电缆外壳20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沿着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的凹状的部分移动,配置于主体引导突起部29与阶梯之间。并且,当使一对电缆外壳20形成正式保持状态(参照图3G)时,主体引导突起部29与狭窄部36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侧电缆外壳20A和下侧电缆外壳 20B为相同的结构,采用降低本连接器的部件的种类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方的电缆外壳的左右方向两侧形成短侧壁部22,在另一方的电缆外壳的左右方向两侧形成长侧壁部27。
在该情况下,在形成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的、隔开间隔的一对长侧壁部 27之间安装有未形成突出物(长侧壁部27)的大致长方体状的一方的电缆外壳,因此容易进行至临时保持为止的作业。
端子支承部32在其后方端具有两个切口33。在相互保持一对电缆外壳2 0时,在正式保持状态中,一对电缆外壳20的主体卡合突起部26与端子支承部32的切口33卡合,从而将一对电缆外壳20和主体外壳30固定。
另外,在端子支承部32的正反面配置有端子40。即,端子40配置于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之间。这里,示出了在正反面各设置有5 个端子40的方式,但当然不限于该数量。如图12A~图12C所示,端子40 在后方侧(端子支承部32侧。参照图5)具有电缆连接部41,在前方侧(前表面37侧。参照图4)具有接点部43,在它们的中间具有安装部42,对于端子4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进行叙述。
(电缆外壳的弹簧机构)
使用图6A、图6B和图7A、图7B对一对电缆外壳20的内部进行说明。图6A、图6B示出在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插入电缆50中的状态,图7A、图7B示出在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插入电缆50后的状态,图6B和图7B分别是图6A和图7A的前后方向中央线即E-E线和F-F线的向视剖视图。
一对电缆外壳20分别在其插入孔200的内部如图6B和图7B所示那样具有按压所插入的电缆50的弹簧机构201。弹簧机构201在插入孔200的内部形成为从下壁部25朝向上壁部21向斜后方延伸的悬臂弹簧。弹簧机构20 1在未插入电缆50的状态下,其前端202相对于上壁部21从电缆50的直径接近或抵接。当电缆50插入至插入孔200时,弹簧机构201被电缆50按压而向下壁部25侧弯曲。
当电缆50插入至插入孔200时,电缆50被前端202按压,通过弹簧机构201的反作用力而被按压至上壁部21。由此,即使在相对于插入孔200的直径,电缆50的直径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组装作业中从电缆外壳20 脱落。进而,使用一个电缆外壳20即可应对各种直径的电缆50。
(电缆外壳的临时保持机构)
使用图8A至图11B对一对电缆外壳20的临时保持机构进行说明。图8 A、图8B在外观上示出一对电缆外壳20的临时保持状态和正式保持状态的变位,图8A示出临时保持状态,图8B示出正式保持状态。图9B和图10B 分别是图9A和图10A的左右方向即C-C线和D-D线的临时保持状态和正式保持状态的向视剖视图。图11A、图11B示出正式保持状态的电缆连接器1 0。
如图8A所示,一对电缆外壳20将于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短侧壁部22 设置的引导部23插入至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设置的狭缝2 8而进行对位,一方的短侧壁部22和另一方的长侧壁部27在临时保持状态下卡合。在该阶段中,一方的主体卡合突起部26未收纳于另一方的凹部26b。
对于该临时保持状态,参照图9B进行说明。一对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27在其内表面从端部起依次具有第1突起部271、第2突起部272和第3 突起部273。
第1突起部271利用在长侧壁部27的前端侧端缘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突起与卡合爪24卡合,以使得上下的电缆外壳20A和20B未从临时保持状态脱离。
第2突起部272利用在长侧壁部27的上壁部方向中央附近与第1突起部 271平行的肋状的突起进行限制,以使得卡合爪24不会向对侧电缆外壳20 的上壁部21侧移动。
即,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卡合爪24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20的长侧壁部 27的第1突起部271卡合,并且利用第2突起部272限制其移动,保持为电缆外壳20A和20B相互不移动,使一对电缆外壳20形成临时保持状态。
并且,第3突起部273仍然利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突起在上下的电缆外壳20A和20B最接近、即形成正式保持的位置与卡合爪24卡合,将两电缆外壳20保持为正式保持状态。
这里,第2突起部272形成为受到规定以上的外力时能够变形。具体而言,第2突起部272相对于电缆外壳20的相对的移动方向,厚度形成得比第 1突起部271和第3突起部273薄,并且第3突起部273侧的基部272b形成凹陷。另外,第1突起部271和第3突起部273除了狭缝28的部位以外,长侧壁部27的全长沿前后方向延伸,与此相对,第2突起部272设定得比第1 突起部271和第3突起部273短(参照图4和图5)。因此,从电缆外壳20 A和20B的外侧施加外力,通过该外力,短侧壁部22的前端按压第2突起部272的情况下,第2突起部272按照从基部272b弯折的方式变形,向长侧壁部27的前端方向倾倒。
不过,使第2突起部272变形的力设定成使用钳子等工具的情况下的规定以上的外力。因此,在临时保持状态组装一对电缆外壳20时,若利用不满足规定的外力进行组装,则第2突起部272不会错误地变形,卡合爪24被第 2突起部272遮蔽而确保临时保持状态。
形成临时保持状态的一对电缆外壳20在将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 插入至一对电缆外壳20之后,如图8B所示,当两上壁部21被钳子等施加规定以上的外力时,第2突起部272发生变形,卡合爪24的限制消除,一对电缆外壳20接近,一方的短侧壁部22和另一方的长侧壁部27在正式保持状态下卡合。在该阶段,一方的主体卡合突起部26通过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的切口33而收纳于另一方的凹部26b。
对于该正式保持状态,参照图10B进行说明。一方的短侧壁部22的卡合爪24使另一方的长侧壁部27的第2突起部272变形而通过之后,与第3 突起部273卡合。由此,一对电缆外壳20相互保持,形成正式保持状态。此时,变形的第2突起部272夹持在一方的短侧壁部22与另一方的长侧壁部2 7之间,因此不会给组装完成后的电缆连接器10带来不良影响。当像这样采用使第2突起部272变形的结构时,能够增大第2突起部272的突出量,从而能够稳定并确保临时保持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2突起部272可以不一定发生变形,卡合爪24在临时保持状态下卡合,可以是利用规定的外力越过的、例如作为剖面为梯形的肋状的突起。
图11A、图11B示出在正式保持状态下组装的电缆连接器10。图11B 是图11A的前后方向中心线即B-B线的正式保持状态的向视剖视图。在正式保持状态下,如图11B所示,一对电缆外壳20的上壁部21和主体外壳30 的上壁部31变得平坦。插入至插入孔200且被弹簧机构201的前端202朝向上壁部21按压的电缆50与于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配置的端子40 穿孔连接。对于端子40的穿孔连接的详细内容,在后文进行叙述。
(端子)
使用图12A至图16B,对端子40的详细内容和与电缆50的穿孔连接进行说明。图12A~图12C和图13示出端子40的结构,图12A~图12C将端子 40的整体放大而示出,图13将端子40的电缆连接部41放大而示出。
如图12A~图12C所示,端子40具有电缆连接部41、接点部43、以及它们中间的安装部42。电缆连接部41位于后方侧(端子支承部32侧。参照图11A、图11B),一对电缆外壳20在正式保持状态下与电缆50连接。接点部43位于前方侧(前表面37侧。参照图11A、图11B),经由开口部38 而与插座连接器RECP连接。端子40通过安装部42安装于主体外壳30。
端子40按照能够容易地连接电缆50的方式形成穿孔连接。即,通过使安装有电缆50的电缆外壳20从临时保持状态变位成正式保持状态,将电缆 50按压至端子40的电缆连接部41。于是,形成于电缆连接部41的第1穿孔部412、第2穿孔部413被电缆50的外周的绝缘体51穿孔(插入),与内部的芯线52接触并电连接(参照图15A至C等)。
如图13所示,电缆连接部41从其后端侧起依次具有第1穿孔部412、电缆位置控制部411以及第2穿孔部413。它们均由从板状的基部向垂直方向立起的左右一对板状片形成。作为一对板状片,电缆位置控制部411由一方的电缆位置控制部411a和另一方的电缆位置控制部411b构成,第1穿孔部412由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构成,第2穿孔部413由一方的第2穿孔部413a和另一方的第2穿孔部413b构成。
板状基部按照配置于主体外壳30的端子支承部32的方式形成为与端子支承部32的面平行。
电缆位置控制部411形成为一方的电缆位置控制部411a和另一方的电缆位置控制部411b分开且处于相同的高度。两电缆位置控制部411a、411b间的间隔设定成比要安装的电缆的不同的直径中的最细的直径相同、或比最细的直径略细。在安装直径较粗的电缆的情况下,电缆将两电缆位置控制部41 1a、411b推开而安装。
电缆位置控制部411的高度设定为其前端在电缆外壳20位于正式保持状态时几乎达到上壁部21的位置。电缆50被按压至上壁部21而被压入电缆连接部,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电缆,也能够使其位于两电缆位置控制部411a、41 1b之间。
较细的电缆、较粗的电缆均在电缆外壳20的正式保持状态下外周位于被按压至电缆位置控制部411的前端或其附近的上壁部21的位置。即,直径较细的电缆50相对于第1穿孔部412配置于插入的浅的位置,直径较粗的电缆 50配置于插入的深的位置。
电缆位置控制部411将电缆50的中央部相对于电缆连接部41进行对位。电缆位置控制部411在将电缆50按压至电缆电缆外壳20的上壁部21而压入电缆连接部41时,如图14A所示,在电缆50的中央部相对于电缆连接部4 1的中心线CL偏位的情况下,通过其一对前端部4111,如图14B所示,将电缆50的中央部引入至中心线CL。一对前端部4111中,左侧的前端部41 11a和右侧的前端部4111b均朝向中心线CL侧形成为锥状。由此,能够对位成相对于第1穿孔部412正确地穿孔,进而能够使基于第1穿孔部412和第 2穿孔部413的电连接更可靠。
特别是,电缆50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相对于电缆连接部41在左右方向上偏位的可能性相对提高,因此在那样的情况下,电缆位置控制部411可发挥作用。不过,在一对电缆外壳20的插入孔200和电缆50的直径适合的情况等、左右方向的偏位利用电缆外壳20侧得以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电缆位置控制部411。
第1穿孔部412形成为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 12b密接并具有与间隙L1的长度相对的阶梯状的高度。其前端侧形成在后方和侧方具有斜面的棱锥状的插入刃4121a、4121b。
第1穿孔部412在电缆50的绝缘体51的中央部穿孔而插入至内部的芯线52(参照图15A~图15C)而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形成密接的状态而进行说明,但只要是贯通电缆50的芯线52的中心附近的位置,则也可以形成具有略微间隙的接近的状态。
在电缆50对电缆连接部41按压时,如图15A至图15C所示,能够与各种直径的电缆50对应,即使是直径较细的电缆50,也能够防止绝缘体51过于撕裂。即,如图15A所示,在直径较细的电缆50S穿孔的情况下,相对较长地突出的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的插入刃4121a突破电缆50S的绝缘体5 1的中央部,贯通芯线52而接触。由此,电缆连接部41和芯线52作为较细的导体的连接能够得到充分的接触。并且,使相对短地突出的另一方的第1 穿孔部412b的前端侧突破绝缘体51,但不侵入绝缘体51直至作为其斜面的开始的根部,第1穿孔部412不会过度突破较细的电缆50S。这样,能够充分确保第1穿孔部412和芯线52的导通,同时能够防止电缆50过度撕裂。
与此相对,如图15B所示,在直径略粗的电缆50M穿孔的情况下,相对长地突出的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的插入刃4121a与上述同样地贯通芯线 52而接触,相对短地突出的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的插入刃4121b侵入绝缘体51直至其根部。
另外,如图15C所示,在直径更粗的电缆50L穿孔的情况下,相对较长地突出的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的插入刃4121a与上述同样地贯通芯线52 而接触。并且,使相对短地突出的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的插入刃4121b 插入至芯线52直至根部。于是,能够作为较粗的导体的连接而得到充分的接触。并且,即使插入刃4121b较深地侵入至绝缘体51直至根部,也因为电缆 50L的直径较粗,而不会导致电缆50撕裂。
这样,第1穿孔部412的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 412b形成为阶梯状,因此能够根据电缆50的直径调整第1穿孔部412的插入量。由此,能够根据电缆50的直径、即芯线的粗细而确保充分的接触,同时能够防止由于电缆50的过度撕裂而使电缆连接部41的电缆保持力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缆50的直径,例如可以举出在AWG(美国线规标准)中作为直径较细的电缆50S的AWG#26、作为直径略粗的电缆50M 的AWG#24、作为直径更粗的电缆50L的AWG#22。
第1穿孔部412的基部4122弯曲地形成,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均具有弯曲的基部4122a和基部4122b。由此,能够使上述的板状基部的宽度较宽,并且能够使第1穿孔部412接近,能够密接而形成。第1穿孔部412当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和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 12b接近或密接时,在将电缆50按压至插入刃4121a以及与插入刃4121a接续的插入刃4121b时,能够相互支撑而防止向内侧倾倒变形。另外,使板状基部的宽度较宽,因此能够防止电缆连接部41横向倾倒。因此,插入刃412 1a,4121b能够顺利地突破电缆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的插入刃4121b与一方的第 1穿孔部412a的插入刃4121a相比,相对于电缆50形成为钝角,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锐角。由此,另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b的插入刃4121b与一方的第1穿孔部412a的插入刃4121a相比,不容易突破电缆50,能够有助于防止通过两者的阶梯状而得到的对于直径不同的电缆50的过度撕裂。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示出了插入刃4121a,4121b形成为单刃状的方式,但也可以形成为双刃状。
一对第2穿孔部413在电缆50的绝缘体51的周缘部穿孔而夹入内部的芯线52而接触。
第2穿孔部413形成为一方的第2穿孔部413a和另一方的第2穿孔部4 13b具有间隔L2而接近,高度相同。其前端侧形成在内侧和前方具有斜面的棱锥状的插入刃4131a、4131b。
如图16A所示,一对第2穿孔部413具有插入刃4131a、4131b,该插入刃4131a、4131b与一对第1穿孔部412的插入刃4121a、4121b是密接的相比,以间隙L2接近。一对第2穿孔部413朝向内侧(电缆连接部41的中心线CL)倾斜地形成,因此在电缆50的周缘部穿孔而突破绝缘体51之后,如图16B所示,从两侧夹持芯线52并与之接触。由此,与在电缆50的中央部穿孔的第1穿孔部412相辅相成地使电缆50与端子40的连接更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1穿孔部412同样地,第2穿孔部413的基部4132 弯曲地形成,一方的第2穿孔部413a和另一方的第2穿孔部413b均具有弯曲的基部4132a和基部4132b。由此,能够使上述的板状基部的宽度较宽,并且能够使第1穿孔部412接近而形成,并且能够防止在按压电缆50时电缆连接部41横向倾倒。因此,插入刃4131a,4131b能够顺利地突破电缆50。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3)

1.一种电缆连接器,其与电缆的端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具有:
插入有电缆且相互对置而保持的一对电缆外壳;
端子;以及
配置有该端子的主体外壳,
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具有:临时保持状态,在所述电缆与所述端子未连接的状态下按照能够将所述端子配置于两者之间的方式相互相对地分开而保持;以及正式保持状态,按照使所述电缆与所述端子连接的方式相互相对地接近,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相对短的短侧壁部,所述短侧壁部具有卡合爪,该卡合爪沿着所述短侧壁部的外表面的端缘部的卡合爪;以及在所述短侧壁部的相反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相对长的长侧壁部,所述长侧壁部在其内表面从端缘部起依次具有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
所述临时保持状态是一方的电缆外壳的所述卡合爪与另一方的电缆外壳的所述第1突起部卡合并被所述第2突起部遮蔽而保持的状态,所述正式保持状态是通过规定以上的外力使所述第2突起部变形而使所述卡合爪与所述第3突起部卡合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电缆外壳分别在其内部具有按压所插入的所述电缆的弹簧机构。
CN202020141020.1U 2019-01-21 2020-01-21 电缆连接器 Active CN2126765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7689 2019-01-21
JP2019007689A JP7282528B2 (ja) 2019-01-21 2019-01-21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6505U true CN212676505U (zh) 2021-03-09

Family

ID=7189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1020.1U Active CN212676505U (zh) 2019-01-21 2020-01-21 电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2528B2 (zh)
CN (1) CN21267650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0850Y2 (ja) * 1992-12-25 1998-05-13 サンクス株式会社 並列多芯ケーブル相互接続用コネクタ
JP3136263B2 (ja) * 1996-01-25 2001-02-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モジュラープラグ用ガイドプレート
JP3333936B2 (ja) 2000-02-04 2002-10-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6757611B2 (ja) 2016-07-20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支持体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19662A (ja) 2020-08-06
JP7282528B2 (ja) 2023-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64137B1 (en) A joint connector, joint terminal, a wiring harness with a joint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EP1921713B1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assembly and system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board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9705209B2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and contacts thereof
EP2629374B1 (en) Connector
EP349008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supports
EP218055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112383B2 (ja) モジュラープラグ
KR100851709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2006236854A (ja) 圧接結線用コネクタ
EP281925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536378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同軸ケーブルへのコネクタの取付方法、及び同軸ケーブル圧接コンタクト
JP2009016178A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7339018B2 (ja) 圧接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
JP2007503700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212676505U (zh) 电缆连接器
US7156688B2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CN212062743U (zh) 连接器端子
JP4606743B2 (ja) 圧接型コンタクト、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および電線付きコネクタ、ならびに電線付き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377418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H1074551A (ja) 複数段にケーブル列を配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425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102295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ピアシング端子
JP6651393B2 (ja) 圧接コンタクト及び圧接コネクタ
JP2001185249A (ja) 圧接コネクタ
JP2020135998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