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58397B - 盖体开合装置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盖体开合装置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的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58397B CN106358397B CN201610551973.3A CN201610551973A CN106358397B CN 106358397 B CN106358397 B CN 106358397B CN 201610551973 A CN201610551973 A CN 201610551973A CN 106358397 B CN106358397 B CN 1063583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r
- opening
- cover body
- closing device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具有组装元件、弹性元件、支撑元件及滑件,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组装于装置本体的后方上端部,弹性元件收装在组装元件所设的滑件容纳部内,支撑元件支撑盖体并通过铰链杆可转动地组装于组装元件的上部,滑件覆盖在弹性元件的上部并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滑件容纳部内。滑件的上端部设有侧面约略呈山型的凸轮部,凸轮部由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构成。盖体开合装置还包含设置于支撑元件的第一动作部及第二动作部,其依据支撑元件的转动角度抵接于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本发明的设备是使用上述的盖体开合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盖体开合装置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的办公机器,此盖体开合装置适合应用在复印机、复合机或印刷机等办公机器或是其他生产设备用的机器(以下统称为设备)上,使其盖体进行开合。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盖体开合装置及使用此盖体开合装置的办公机器等设备中,如日本专利第4794144号公报所记载,盖体(或称原稿压合板)通常可从其闭合位置开启至最大为90度左右的状态。在此开合角度范围内,盖体开合装置可控制盖体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令用户不会在盖体开启过程中感受到盖体本身的重量,进一步地,还能够将盖体保持在途中任意的开合角度下,使盖体不会自然而然地掉落,除此之外,在闭合时,盖体可将接触玻璃上载放的原稿压合在接触玻璃上。上述功能都属于盖体开合装置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但公知的盖体开合装置通常无法使盖体开启至90度以上。另一方面,如日本专利第5217002号公报所记载,即使能够将盖体开启至90度以上,也无法在开合角度为90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
然而,对办公机器等设备的装置本体内部进行维修、检查时,或是对装设于盖体的原稿自动传送装置进行维修、检查时,用户通常希望盖体开合装置能使盖体在90度以上的开合角度进行开合,以免妨碍维修或检查操作。在上述情况下,为了避免盖体因维修或检查而开启时突然往后方倒下,而对盖体开合装置或办公机器等设备带来冲击,在盖体开合装置中加入一种可控制盖体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并防止盖体突然往后方倒下的功能,已成为当前业界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开合装置及使用此盖体开合装置的办公机器。其中,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能够在办公机器等设备中的盖体相对于装置本体的上表面在0度至90度的开合角度之间进行开合时,控制盖体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此外,开合角度为90度以上时也能够进行开合,且即使开合角度超过90度,也能够控制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盖体开合装置是设置在设备的装置本体与盖体之间,使盖体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开合。其中,盖体开合装置具有组装元件、弹性元件、支撑元件及滑件,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设有滑件容纳部,且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组装于装置本体的后方上端部,弹性元件设置在滑件容纳部内,以使滑件受力而往上方滑动,支撑元件用于支撑盖体并通过铰链杆可转动地组装于组装元件的上部,滑件可往上下方向滑动地收纳在滑件容纳部内,滑件的上端部设有凸轮部,凸轮部是由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构成。同时,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设置于支撑元件的两侧板间、夹设铰链杆的位置,在支撑元件的特定开合角度范围内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抵接于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在从盖体的闭合位置到90度之间,第一动作部抵接于上升凸轮部,在盖体的大于90度的开启角度,第二动作部抵接于下降凸轮部。
此时,在一个实施例中,组装元件和/或支撑元件为合成树脂成型品。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种盖体开合装置是设置在设备的装置本体与盖体之间,使盖体相对于装置本体进行开合。其中,盖体开合装置具有组装元件、滑件壳、弹性元件、支撑元件及滑件,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组装于装置本体的后方上端部,滑件壳组装于组装元件,弹性元件收装在由滑件壳与组装元件形成的滑件容纳部内,支撑元件用于支撑盖体并通过铰链杆可转动地组装于组装元件的上部,滑件覆盖在弹性元件的上部并可受力而往上方滑动地设置在滑件容纳部内,滑件的上端部设有凸轮部,凸轮部是由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构成。同时,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设置于支撑元件的两侧板间、夹设铰链杆的位置,在支撑元件的特定开合角度范围内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抵接于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在从盖体的闭合位置到90度之间,第一动作部抵接于上升凸轮部,在盖体的大于90度的开启角度,第二动作部抵接于下降凸轮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滑件抵接于铰链杆,由此限制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滑件抵接于支撑元件,由此限制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组装于支撑元件且呈销状。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组装于支撑元件且为树脂制的凸部。
进一步地,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滑件在横跨上升凸轮部的顶部与下降凸轮部的顶部的位置上设有脱离凹部,脱离凹部用于使铰链杆脱离。
另外,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办公机器等设备包含上述任一实施例记载的盖体开合装置。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盖体开合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成对设置且夹设作为转动中心的铰链杆,滑件始终受力而往上方滑动,并随盖体的开合角度而推压至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的其中一方。由此,盖体对接触玻璃的开合角度不论是在0度至90度之间还是90度至180度之间,都能够控制盖体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不仅能够轻易地开启盖体,还能够防止盖体在开合过程中突然落下。
其中,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组装元件和/或支撑元件为合成树脂成型品,由此将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种盖体开合装置中,与前述盖体开合装置相同的特征在于,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成对设置且夹设作为转动中心的铰链杆,滑件始终受力而往上方滑动,并随盖体的开合角度而推压至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的其中一方。由此,盖体对接触玻璃的开合角度不论是在0度至90度之间还是90度至180度之间,都能够控制盖体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不仅能够轻易地开启盖体,还能够防止盖体在开合过程中突然落下。
其次,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滑件在上升至特定位置后抵接于铰链杆或支撑元件而停止动作,由此将能够防止滑件飞出至组装元件的外侧。
另外,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当盖体对装置本体上表面的开合角度在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的其中一方或双方抵接于滑件,由此将能够控制盖体进行开合操作时在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
另外,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当滑件处于最高上升位置时,脱离凹部可使铰链杆脱离,由此将能够避免滑件的滑动动作产生障碍,还能够使滑件的动作更加平顺。
另外,本发明还能够使用具有上述功效的盖体开合装置,而提供操作性有所改善的办公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盖体开合装置将盖体组装至装置本体的办公机器示意图,其中办公机器为设备的其中一例。
图2是以本实施例的盖体开合装置的铰链杆为支点,使盖体相对于装置本体的接触玻璃从0度开合至180度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盖体开合装置的斜视图。
图4为盖体开合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盖体开合装置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盖体以铰链杆为支点相对于接触玻璃在0度至180度之间进行开合的状态示意图,其中(A)、(B)、(C)、(D)及(E)分别表示盖体与接触玻璃之间的角度为0度、45度、90度、135度及180度时,铰链杆、第一动作部、第二动作部与上升凸轮部、下降凸轮部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是支撑元件以铰链杆为支点相对于接触玻璃从0度转动至180度时,作用于盖体的转矩大小变化曲线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盖体开合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盖体开合装置的组装状态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加以说明。其中,图1至图7所示为实施例1,图8至图9所示为实施例2。
实施例1
图1至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盖体开合装置5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5的办公机器1的示意图,其中办公机器1为设备的其中一例。如图所示,图1是办公机器其中一例的复合机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盖体3可开合地组装于装置本体2。装置本体2的上表面设有接触玻璃4,原稿载放于接触玻璃4,盖体3将原稿压合于接触玻璃4的一侧,以进行拷贝或印刷等动作。另外,本申请的设备并非仅限于是复合机或复印机,也可以是印刷机等其他的办公机器或是其他生产设备用的机器。
图2是本实施例1的盖体开合装置5的支撑元件8以铰链杆102为支点转动,使组装于支撑元件8的盖体3相对于装置本体2的接触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间进行开合的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用户抬起盖体3,使盖体3相对于接触玻璃4从0度闭合状态(如图2的(A)部分所示)开启时,盖体3将经过与接触玻璃4形成90度的状态(如图2的(B)部分所示),最大可开启至形成180度的状态(如图2的(C)部分所示)。另外,此开合角度并非仅限于是180度,其也可为0度至90度,或是在90度以上且小于180度的角度。
需说明的是,公知的盖体开合装置虽能够在盖体与接触玻璃形成90度后持续开启盖体,但却无法控制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
相比公知的盖体开合装置,详如后续内容所述,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5即使在盖体3与接触玻璃4形成90度后持续开启,也能控制铰链杆102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1的盖体开合装置5的构造加以说明。
图3为盖体开合装置5的斜视图,图4为盖体开合装置5的剖面图,图5为盖体开合装置5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其中,如图5所示,盖体开合装置5包含滑件壳6、滑件7、支撑元件8、组装元件9及弹性元件91。
滑件壳6包含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4、第一抱持板16及第二抱持板18,第一抱持板16的其中一端部连接于第一侧板12其中一侧(装置本体2的一侧)的端部,第二抱持板18的其中一端部连接于第二侧板14其中一侧(装置本体2的一侧)的端部。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4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抱持板16与第二抱持板18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包含第一抱持板16与第二抱持板18的平面相对于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4相互形成直角。当组装元件9组装于装置本体2的后部装甲板2A(参照图2所示)时,第一抱持板16与第二抱持板18的其中一面抵接于后部装甲板2A的一侧。第一抱持板16的另一端部16A与第二抱持板18的另一端部18A之间相隔特定距离。
进一步地,滑件壳6还包含后板20,后板20连结于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4两者的背面侧(与装置本体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后板20的下端部折入至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4之间而构成底板30。
另外,本发明此处是将垂直于第一抱持板16、第二抱持板18及后板20的表面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将垂直于底板30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第一侧板12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连结孔22,第一侧板12中比连接于底板30的位置位于更下侧的下端部上形成有第一下孔24。同样地,第二侧板14也形成有第二连结孔26与第二下孔28,且第二连结孔26及第二下孔28是形成在与第一侧板12的第一连结孔22及第一下孔24相对应的位置上。由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4、第一抱持板16、第二抱持板18、后板20及底板30划分出的空间即为滑件容纳部60,其用于保持可任意往上下方向移动的滑件7。
滑件7约略呈长方体状,并且可在容纳于滑件壳6的滑件容纳部60内的状态下往上下方向滑动。滑件7包含第一侧面部34及第二侧面部36,第一侧面部34及第二侧面部36分别面对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4,同时,滑件7还具有后表面44及前表面42,后表面44面对后板20,前表面42则面对于第一抱持板16及第二抱持板18。另外,滑件7的上表面设有位在前后方向上的凸轮部40,凸轮部40是由上升凸轮部40A及下降凸轮部40B构成。滑件7的上表面还设有脱离凹部38,脱离凹部38位于滑件7其上表面的中央并横跨上升凸轮部40A与下降凸轮部40B其各自的顶端,且脱离凹部38的底部剖面呈半圆形。脱离凹部38具有沿左右方向邻接其两侧而形成的第一脱离沟38A1、38A2,第一脱离沟38A1、38A2的底部剖面同样呈半圆形。另外,滑件7中邻接于第一脱离沟38A1、38A2的位置上还形成有第二脱离沟34A3、34A4(在图5中被遮住),且第二脱离沟34A3、34A4的深度比第一脱离沟38A1、38A2更深。
另外,脱离凹部38可在滑件7上升时承接并卡合铰链杆102,使铰链杆102在滑件7上升时达到止动件的作用。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脱离凹部38是横跨上升凸轮部40A与下降凸轮部40B其各自的顶端而设置在中央,且底部剖面呈半圆形,但脱离凹部38的形状及设置位置并非仅限于本实施例的形态。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脱离凹部38也可设计为其他构造,使滑件7抵接于第一动作部110、第二动作部112或支撑元件8所设的止动部。
第一侧面部34与第二侧面部36的形状对称且构造相同,故此处仅说明第一侧面部34的构造,而省略说明第二侧面部36的构造。在第一侧面部34中,第一脱离沟38A1的下侧还形成有往外突出的第二脱离沟34A3。另外,第二脱离沟34A3还形成有面向上方的角部34A1、34A2。在形成第二脱离沟34A3的一面上,连接于前表面42的角部34A1高度最高,此高度随着靠近后表面44(在图5中被遮住)而逐渐降低,并在对应于脱离凹部38的位置达到最低高度之后,保持固定高度至位于后表面44的角部34A2。同样地,第二侧面部36也具有形成在第二脱离沟34A4(在图5中被遮住)上,且对应于角部34A1、34A2的角部(在图5中被遮住)。第二脱离沟34A3、34A4的宽度与后述的侧板50、52的厚度相同,或者是稍大于侧板50、52的厚度。
前表面42的中央部形成有往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42A。凸部42A上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一滑接部42B1与第二滑接部42B2,且从面向前表面42的方向观看时,第一滑接部42B1与第二滑接部42B2分别位在右侧与左侧。
另外,如图4所示,滑件7具有用于容纳弹性元件(压缩线圈弹性元件)91的容纳部73,且容纳部73的下侧形成开放空间。
支撑元件8包含侧板50与侧板52、第一侧板66、第二侧板68以及支撑板部70,侧板50与侧板52分别沿上下方向配置且相互平行,第一侧板66连接于侧板50,第二侧板68连接于侧板52,支撑板部70横跨配置在第一侧板66与第二侧板68之间。侧板50与侧板52设有第一组装孔56A、56B与第二组装孔58A、58B,第一组装孔56A、56B与第二组装孔58A、58B用于组装各呈销状的第一动作部110与第二动作部112。支撑板部70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孔72与第二孔74。侧板50、第一侧板66以及侧板52、第二侧板68分别是由一片例如不锈钢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第一动作部110与第二动作部112其各自的端部密合于凸缘部,或是适当地使用E型环等公知元件的组合以对第一组装孔56A、56B与第二组装孔58A、58B保持固定。
组装元件9包含第一侧板76及第二侧板82,第一侧板76平行于铰链壳6的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82平行于铰链壳6的第二侧板14。第一侧板76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铰链杆组装孔78,第一铰链杆组装孔78的位置与第一侧板12的第一连结孔22相对应。第二侧板82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铰链杆组装孔84,第二铰链杆组装孔84的位置与第二侧板14的第二连结孔26相对应。
第一侧板76与第二侧板82的后侧端部连接于后板88的两端部。第一侧板76的前侧端部连接于第一组装部90的一端部,第二侧板82的前侧端部则连接于第二组装部92的一端部。第一组装部90的另一端部位在远离第二侧板82的方向上,且第一组装部90的面与第一侧板76垂直。第二组装部92的另一端部位在远离第一侧板76的方向上,且第二组装部92的面与第二侧板82垂直。第一组装部90的上侧形成有第一孔94A,第一组装部90的下侧则形成有第二孔96A。同样地,第二组装部92也形成有第一孔94B与第二孔96B,第一孔94B与第二孔96B的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孔94A与第二孔96A。
承上,如图4所示,弹性元件91容纳在滑件7的容纳部73之中,且滑件7容纳在滑件壳6内的滑件容纳部60(如图5所示)之中。弹性元件91的下侧抵接于滑件壳6其底板30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当滑件7容纳于滑件壳6时,滑件壳6其第一抱持板16的端部16A滑接于滑件7其前表面42的凸部42A中的第一滑接部42B1,滑件壳6其第二抱持板18的端部18A滑接于凸部42A中的第二滑接部42B2。由此,滑件7可沿端部16A及端部18A往上下方向移动。
支撑元件8配置在滑件7的上方。在支撑元件8配置于滑件7上方的状态下,侧板50及侧板52分别容纳于第一侧面部34的第二脱离沟34A3及第二侧面部36的第二脱离沟34A4(在图5中被遮住)。
另外,在容纳部73容纳弹性元件91,滑件7容纳于滑件壳6,且支撑元件8配置于滑件7上方的状态下,滑件壳6、滑件7以及支撑元件8的侧板50、侧板52都容纳于组装元件9中由第一侧板76、第二侧板82及后板88形成的空间之内。
当组装元件9容纳滑件壳6、滑件7、侧板50及侧板52时,组装元件9其第一侧板76的第一铰链杆组装孔78及第二侧板82的第二铰链杆组装孔84、滑件壳6其第一侧板12的第一连结孔22及第二侧板14的第二连结孔26、侧板50的第一中心孔54A及侧板52的第二中心孔54B定位于彼此对应的位置,同时,铰链杆102通过位于第一中心孔54A的轴承筒部106及位于侧板52的第二中心孔54B的轴承筒部104而插入至上述各孔中。此时,轴承筒部106经由第一脱离沟38A1而脱离,轴承筒部104经由第二脱离沟38A2而脱离,故不会对滑件7的滑动动作造成影响。铰链杆102的一端装设有E型环108,铰链杆102的另一端则进行密合(图中未充分显示),由此对轴承筒部104与106保持固定。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凸缘部来取代密合方式。在有设置凸缘部的情况下,也可停用E型环而以密合方式来取代。
另外,支承销114插入至滑件壳6其第一侧板12的第一下孔24、第二侧板14的第二下孔28、组装元件9其第一侧板76的第一支承销组装孔80以及第二侧板82的第二支承销组装孔86,由此支撑底板30。支承销114的一端装设有E型环115,支承销114的另一端则进行密合,由此对第一支承销组装孔80与第二支承销组装孔86保持固定。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凸缘部来取代密合方式。在有设置凸缘部的情况下,也可停用E型环而以密合方式来取代。
在以上状态下,螺丝116(如图2所示)与螺丝117(如图2所示)分别插入至组装元件9其第一组装部90的第一孔94A与第二孔96A(第二组装部92以此类推),组装元件9的第一组装部90与第二组装部92组装于办公机器1其装置本体2的后部装甲板2A,由此使盖体开合装置5组装于办公机器1。另外,第一孔72与第二孔74形成于支撑元件8的支撑板部70,螺丝118(如图2所示)与螺丝119(如图2所示)插入至第一孔72与第二孔74,由此使盖体3组装于支撑元件8的支撑板部70。
承上,如图4及图6所示,弹性元件91容纳在滑件7的容纳部73之中。弹性元件91的自然长度大于滑件7位于最上方时底板30至滑件7的容纳部73顶端的高度,因此,弹性元件91始终是将滑件7往上方推压。当滑件7位于最上方时,弹性元件91的可压缩长度是预先设计为滑件7位于最上方时,仍可对盖体3施加足够力矩的长度。
另外,弹性元件91仅为本发明的上推手段的其中一例。将滑件7随时往上方推压的手段不一定只能使用本实施例的弹性元件(压缩线圈弹性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呈板状的弹性元件。
接下来,对本实施形态的作用加以说明。
如上所述,当支撑元件8以铰链杆102为支点相对于接触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间转动时,盖体3可相对于装置本体2的接触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间进行开合。接着进一步说明上述支撑元件的转动以及盖体的开合动作。
图6是支撑元件8以铰链杆102为支点相对于接触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间转动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6(A)、图6(B)、图6(C)、图6(D)及图6(E)分别表示支撑元件8与接触玻璃4之间的角度为0度、45度、90度、135度及180度时,铰链杆102、第一动作部110、第二动作部112与上升凸轮部40A、脱离凹部38、下降凸轮部40B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是支撑元件8以铰链杆102为支点相对于接触玻璃4从0度转动至180度时,作用于盖体3的转矩大小变化曲线图。
在此,图7所示的盖体转矩150是表示施加于公知技术的盖体的转矩大小,设计值160是表示施加于本实施形态的盖体3的转矩大小。
如图2所示,当盖体3与接触玻璃4之间的开合角度为0度时,如图4及图6(A)所示,第一动作部110抵接于上升凸轮部40A的顶端附近。在此开合角度为0度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盖体3在铰链杆102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大于弹性元件91的弹力,因此,盖体3相对于接触玻璃4是处于压合状态。
其次,当用户从图6(A)所示的状态抬起并开启盖体3时,支撑元件8将以铰链杆102为支点往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如图6(B)和图6(C)所示,盖体3因弹性元件91的弹力作用而与支撑元件8共同开启,开启过程顺利且不会感受到盖体3原本的重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铰链杆102是卡合抵接于脱离凹部38,由此,迫使盖体3通过支撑元件8往开启方向转动的力将转变为零。
另外,在图6(C)所示的状态下,滑件7的上升凸轮部40A与下降凸轮部40B双方都抵接于第一动作部110与第二动作部112,由此,也能够令迫使盖体3通过支撑元件8往开启方向转动的力转变为零。
在此90度开启状态下,滑件7位于最高的位置,弹性元件91处于伸张幅度最大的状态。但是,如上所述,弹性元件91的自然长度大于滑件7位于最上方时底板30至滑件7的容纳部73顶端的高度。因此,即使滑件7位于最高的位置,弹性元件91仍持续将滑件7往上方推压。承上所述,在该角度为90度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作用于盖体3的转矩小于其他角度的转矩且不为零,但是,当滑件7在开启角度达到90度以前接触其他元件时,作用于盖体3的转矩可能为零。
另外,当用户从图6(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开启盖体3时,滑件7的下降凸轮部40B接触组装于支撑元件8的第二动作部112,因此,如图6(D)和图6(E)所示,铰链杆102将从脱离凹部38脱离,使盖体3被推压至后方而开启至180度,且盖体3此时不会自然而然地掉落。
另一方面,当用户从图6(E)所示的状态使盖体3往反方向转动时,将会发生与上述说明相反的现象,故此处省略说明。另外,当支撑元件8与接触玻璃4之间的角度达到0度时,支撑元件8的支撑板部70(如图5所示)将触碰到第一侧面部34的上表面中位于前表面42的角部34A1,同时,盖体3将触碰到接触玻璃4(如图2所示),因而无法在达到0度以后继续转动。
需说明的是,上升凸轮部40A在邻近脱离凹部38处的倾斜幅度较前表面42一侧的倾斜幅度平缓,且相比下降凸轮部40B,上升凸轮部40A在连接脱离凹部38处的高度也较低。换句话说,如图7所示,当支撑元件8与接触玻璃4之间的角度为0度时,其转动力矩的设定值小于180度时的转动力矩。由此,当支撑元件8与接触玻璃4之间的角度为0度时,施加于盖体3的负重将使得盖体3可通过自身重量充分压合接触玻璃4上载放的原稿。另外,在从0度状态往上方开启盖体3的情况下,为使盖体3得到足够的转动力矩,一旦从0度开始开启,转动力矩将会增加,且会在25度左右达到最大值。用户可调整上升凸轮40A的倾斜角度,以使转动力矩随开启角度的大小而变化。
详细来说,由于上升凸轮部40A在邻近脱离凹部38处的倾斜幅度较前表面42一侧的倾斜幅度平缓,因此,一旦盖体3从0度状态开始往上方开启,第一动作部110将在上升凸轮40A上滑行移动,此时因上升凸轮部40A的倾斜幅度约略接近水平,故滑件7的动作较少,弹性元件91的变形量变化也较小。换句话说,此时可从弹性元件91得到的上推力(向量)约略为一固定值。另一方面,支撑元件8转动时,铰链杆102与第一动作部110的位置关系将产生改变,铰链杆102及上推力(向量)与转动中心(铰链杆102)之间的距离将会扩大,使转矩值(转动力矩)随着距离的扩大而增加。据此,一旦盖体3从0度状态开始往上方开启,转动力矩将会增加,且会在25度左右达到最大值。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1可实现的功效加以说明。
如上所述,用户可使盖体3相对于接触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间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开合。
在此需补充的是,在公知技术中,当盖体与接触玻璃之间的角度超过90度时,盖体开合装置的铰链并无法对盖体施加足够的力矩。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如图4所示,弹性元件91容纳在滑件7内部的容纳部73之中。弹性元件91的自然长度大于滑件7位于最上方时底板30至滑件7内部之中空部位顶端的高度,因此,弹性元件91始终是将滑件7往上方推压。由此,即使盖体与接触玻璃之间的角度超过90度,也能够对盖体施加足够的力矩。
进一步地,用户还能够调整上升凸轮部40A与下降凸轮部40B的倾斜角度变化,藉以适当地调整转动力矩,该转动力矩是因盖体3对接触玻璃4的内角不同而产生变化。
实施例2
图8及图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2的盖体开合装置120中,组装元件是采用合成树脂制品。相比本实施例,实施例1的盖体开合装置5包含滑件壳6、滑件7、支撑元件8、组装元件9及弹性元件91,但实施例2的盖体开合装置120不具有滑件壳6,因此其构造较实施例1的盖体开合装置5简单。
合成树脂制的组装元件121包含呈多边形筒状的外壳部121d以及组装板部121e、121e,其中,外壳部121d是由前板部121a、后板部121b及两个侧板部121c、121c构成,前板部121a与后板部121b一体成型,组装板部121e、121e是从外壳部121d的两个侧板部121c、121c往外侧突出而设。外壳部121d内设置有滑件容纳部121f,滑件122可往上下方向滑动地容纳在滑件容纳部121f内。另外,此合成树脂制的组装元件121也可省略设置组装板部121e、121e,而直接采用公知的构造,将组装元件121以可拆装的方式收装在装置本体之中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收装孔内。
在实施例2中,支撑元件123是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例如不锈钢)进行冲压加工而制成,其构造与实施例1的支撑元件相同。换句话说,支撑元件123具有组装孔123b、123b,其在将支撑元件123组装于实施例1的盖体3时使用,同时,支撑元件123还包含组装于盖体3的支撑板部123a以及从支撑板部123a的两侧下垂设置的两个侧板123c、123c。两侧板123c、123c上设有轴承筒部125、125用的轴承筒部组装孔123d、123d,轴承筒部125、125用于轴枢承受后述的铰链杆124,轴承筒部组装孔123d、123d其外侧的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第一组装孔126、126与第二组装孔127、127(图中仅显示其中一方),第一组装孔126、126与第二组装孔127、127用于组装后述的第一动作部129与第二动作部130。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23整体也可采用公知构造的合成树脂成型品。
轴承筒部125、125其中一端的外缘设置有凸缘部125a、125a及卡止凸条125b、125b,轴承筒部组装孔123d、123d具有卡止凹部123e、123e(图中仅显示其中一方),卡止凸条125b、125b卡合于卡止凹部123e、123e,由此使轴承筒部125、125插入卡止于轴承筒部组装孔123d、123d。铰链杆124穿过各轴承筒部125、125并组装至组装元件121其侧板部121c、121c所设的铰链杆连结孔121g、121g,同时,铰链杆124的其中一端部密合于支撑元件123,由此,支撑元件123将能够以铰链杆124为支点相对组装元件121进行转动。
滑件122可往上下方向滑动地容纳在滑件容纳部121f内,弹性元件128的上部容纳在滑件122所设的容纳部122d内,弹性元件128弹性设置在容纳部122d与组装元件121的底板121h之间,并且是由压缩线圈弹簧构成。滑件122的上端部设有呈山形的凸轮部122e,凸轮部122e是由上升凸轮部122a与下降凸轮部122b构成,脱离凹部122c夹设在上升凸轮部122a的顶部与下降凸轮部122b的顶部之间。
支撑元件123的两个侧板123c、123c所设的第一组装孔126、126与第二组装孔127、127上组装有呈销状的第一动作部129与第二动作部130。需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动作部129与第二动作部130在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是呈销状,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也可以采用合成树脂制品,并在其中一部分上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凸部。
本实施例2可实现的功效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实施例2的其他元件中,元件符号与实施例1相同者是表示与实施例1相同的元件,且其作用效果也与实施例1相同,故此处省略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的构造并非仅限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示的形态。简言之,组装元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公知技术的构造,只要能容纳滑件与弹性元件,并能使滑件受力而往组装元件的上方滑动即可。进一步地,如上所述,支撑元件除了可以使用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制品以外,也可以使用合成树脂制品。
通过上述构成,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可在盖体进行开合操作时,在开合角度为0度至90度以上的范围内控制铰链杆周围产生的转动力矩。本发明的盖体开合装置特别适合应用在供办公机器等生产设备使用的机器上,或是应用在具有上述构成的盖体开合装置的办公机器等设备上,其中,办公机器可例如是复印机、复合机或印刷机。
Claims (9)
1.一种盖体开合装置,其设置在设备的装置本体与盖体之间,使该盖体相对于该装置本体进行开合,
其中,该盖体开合装置具有组装元件、弹性元件、支撑元件及滑件,该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设有滑件容纳部,且该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组装于该装置本体的后方上端部,该弹性元件设置在该滑件容纳部内,以使该滑件受力而往上方滑动,该支撑元件用于支撑该盖体并通过铰链杆可转动地组装于该组装元件的上部,该滑件可往上下方向滑动地收纳在该滑件容纳部内,该滑件的上端部设有凸轮部,该凸轮部是由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构成,
同时,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两侧板间、夹设该铰链杆的位置,在该支撑元件的特定开合角度范围内该第一动作部与该第二动作部抵接于该上升凸轮部与该下降凸轮部,在从该盖体的闭合位置到90度之间,该第一动作部抵接于该上升凸轮部,在该盖体的大于该90度的开启角度,该第二动作部抵接于该下降凸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组装元件和/或该支撑元件为合成树脂成型品。
3.一种盖体开合装置,其设置在设备的装置本体与盖体之间,使该盖体相对于该装置本体进行开合,
其中,该盖体开合装置具有组装元件、滑件壳、弹性元件、支撑元件及滑件,该组装元件沿垂直方向组装于该装置本体的后方上端部,该滑件壳组装于该组装元件,该弹性元件收装在由该滑件壳与该组装元件形成的滑件容纳部内,该支撑元件用于支撑该盖体并通过铰链杆可转动地组装于该组装元件的上部,该滑件覆盖在该弹性元件的上部并可受力而往上方滑动地设置在该滑件容纳部内,该滑件的上端部设有凸轮部,该凸轮部是由上升凸轮部与下降凸轮部构成,
同时,第一动作部与第二动作部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两侧板间、夹设该铰链杆的位置,在该支撑元件的特定开合角度范围内该第一动作部与该第二动作部抵接于该上升凸轮部与该下降凸轮部,在从该盖体的闭合位置到90度之间,该第一动作部抵接于该上升凸轮部,在该盖体的大于该90度的开启角度,该第二动作部抵接于该下降凸轮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滑件抵接于该铰链杆,由此限制该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滑件抵接于该支撑元件,由此限制该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第一动作部与该第二动作部组装于该支撑元件且呈销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第一动作部与该第二动作部组装于该支撑元件且为树脂制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其中该滑件在横跨该上升凸轮部的顶部与该下降凸轮部的顶部的位置上设有脱离凹部,该脱离凹部用于使该铰链杆脱离。
9.一种办公机器,其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开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9859 | 2015-07-13 | ||
JP2015139859A JP6601902B2 (ja) | 2015-07-13 | 2015-07-13 | 蓋体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蓋体開閉装置を備えた各種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58397A CN106358397A (zh) | 2017-01-25 |
CN106358397B true CN106358397B (zh) | 2020-07-03 |
Family
ID=5784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51973.3A Active CN106358397B (zh) | 2015-07-13 | 2016-07-13 | 盖体开合装置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的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01902B2 (zh) |
CN (1) | CN106358397B (zh) |
TW (1) | TWI6072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13933B2 (ja) * | 2017-04-18 | 2021-08-04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US11168502B2 (en) * | 2017-05-24 | 2021-11-09 | Sugatsune Kogyo Co., Ltd. | Door device |
JP7090862B2 (ja) * | 2017-05-30 | 2022-06-27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事務機器 |
JP6893688B2 (ja) * | 2017-06-20 | 2021-06-23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開閉体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体開閉装置を備えた各種被開閉体 |
CN108260552B (zh) * | 2018-03-29 | 2023-08-11 | 上海海洋大学 | 一种新型自供电深海网箱养殖综合平台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5344A (ja) * | 1983-09-06 | 1985-03-30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ガラスマスク |
JP2010216564A (ja) * | 2009-03-16 | 2010-09-30 | Shimonishi Giken Kogyo Kk | ヒンジ |
CN104469055A (zh) * | 2013-09-12 | 2015-03-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5334A (ja) * | 1983-09-06 | 1985-03-30 | Kato Denki Kk |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
JP5429767B2 (ja) * | 2007-08-31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2011107485A (ja) * | 2009-11-18 | 2011-06-02 | Katoh Electrical Machinery Co Ltd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
JP5486333B2 (ja) * | 2010-02-02 | 2014-05-07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JP3159672U (ja) * | 2010-03-11 | 2010-05-27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JP5881137B2 (ja) * | 2011-01-25 | 2016-03-09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5995046B2 (ja) * | 2012-02-10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oa機器 |
JP6128585B2 (ja) * | 2013-02-13 | 2017-05-17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2015017678A (ja) * | 2013-07-11 | 2015-01-29 |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 カバー開閉装置 |
-
2015
- 2015-07-13 JP JP2015139859A patent/JP66019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7-13 CN CN201610551973.3A patent/CN106358397B/zh active Active
- 2016-07-13 TW TW105122117A patent/TWI60727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5344A (ja) * | 1983-09-06 | 1985-03-30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ガラスマスク |
JP2010216564A (ja) * | 2009-03-16 | 2010-09-30 | Shimonishi Giken Kogyo Kk | ヒンジ |
CN104469055A (zh) * | 2013-09-12 | 2015-03-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2727A (zh) | 2017-01-16 |
JP6601902B2 (ja) | 2019-11-06 |
JP2017021244A (ja) | 2017-01-26 |
TWI607275B (zh) | 2017-12-01 |
CN106358397A (zh) | 2017-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58397B (zh) | 盖体开合装置及具备此盖体开合装置的设备 | |
JP5160959B2 (ja)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
KR101351096B1 (ko) | 급지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 |
JP6216465B2 (ja) | 事務機器のカバー開閉用ヒンジ装置 | |
CN103092024B (zh) | 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事务机器 | |
TWI704294B (zh) | 鉸鏈及使用此鉸鏈的事務機器 | |
EP2546704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40022324A1 (en) | Multifunctional printer and automatically opening or closing cover device | |
TWI679131B (zh) | 原稿壓接板開閉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事務機器 | |
US20220127889A1 (en) | Document cover closer and office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 |
JP2011227370A5 (zh) | ||
JP6233914B2 (ja)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 |
JP6572471B2 (ja) | ヒンジ | |
JP6128585B2 (ja)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
US8464393B2 (en) | Hinge device for use in office machine | |
JP6615171B2 (ja) | ヒンジ | |
JP6690086B2 (ja) | ヒンジ | |
JP2020060625A (ja) | ヒンジ | |
JP547133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738686B2 (ja) | ヒンジ | |
JP6606731B2 (ja) | ヒンジ | |
JP4547199B2 (ja)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 | |
JP2016180862A (ja) | 開閉支持装置 | |
JP5479726B2 (ja) |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 |
TWI796847B (zh) | 鉸鏈及使用此鉸鏈的事務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