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2727A - 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 - Google Patents
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02727A TW201702727A TW105122117A TW105122117A TW201702727A TW 201702727 A TW201702727 A TW 201702727A TW 105122117 A TW105122117 A TW 105122117A TW 105122117 A TW105122117 A TW 105122117A TW 201702727 A TW201702727 A TW 20170272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r
- opening device
- cover
- cam portion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蓋體開闔裝置具有組裝元件、彈性元件、支撐元件及滑件,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組裝於裝置本體的後方上端部,彈性元件收裝在組裝元件所設的滑件容納部內,支撐元件支撐蓋體並透過鉸鏈桿可轉動地組裝於組裝元件的上部,滑件覆蓋在彈性元件的上部並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滑件容納部內。滑件的上端部設有側面約略呈山型的凸輪部,凸輪部由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構成。蓋體開闔裝置還包含設置於支撐元件的第一作動部及第二作動部,其依據支撐元件的轉動角度抵接於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本發明的設備是使用上述的蓋體開闔裝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此蓋體開闔裝置適合應用在影印機、複合機或印刷機等事務機器或是其他生產設備用的機器(以下統稱為設備)上,使其蓋體進行開闔。
在習知的蓋體開闔裝置及使用此蓋體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等設備中,如日本專利第4794144號公報所記載,蓋體(或稱原稿壓合板)通常可從其閉闔位置開啟至最大為90度左右的狀態。在此開闔角度範圍內,蓋體開闔裝置可控制蓋體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令使用者不會在蓋體開啟過程中感受到蓋體本身的重量,進一步地,還能夠將蓋體保持在途中任意的開闔角度下,使蓋體不會自然而然地掉落,除此之外,在閉闔時,蓋體可將接觸玻璃上載放的原稿壓合在接觸玻璃上。上述功能皆屬於蓋體開闔裝置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但習知的蓋體開闔裝置通常無法使蓋體開啟至90度以上。另一方面,如日本專利第5217002號公報所記載,即使能夠將蓋體開啟至90度以上,也無法在開闔角度為90度以上的情況下控制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
然而,對事務機器等設備的裝置本體內部進行維修、檢查時,或是對裝設於蓋體的原稿自動傳送裝置進行維修、檢查時,使用者通常希望蓋體開闔裝置能使蓋體在90度以上的開闔角度進行開闔,以免妨礙維修或檢查作業。在上述情況下,為了避免蓋體因維修或檢查而開啟時突然往後方倒下,而對蓋體開闔裝置或事務機器等設備帶來衝擊,在蓋體開闔裝置中加入一種可控制蓋體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並防止蓋體突然往後方倒下的功能,已成為當前業界的需求。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蓋體開闔裝置及使用此蓋體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等設備。其中,本發明的蓋體開闔裝置能夠在事務機器等設備中的蓋體相對於裝置本體的上表面在0度至90度的開闔角度之間進行開闔時,控制蓋體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此外,開闔角度為90度以上時也能夠進行開闔,且即使開闔角度超過90度,也能夠控制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蓋體開闔裝置是設置在一設備的裝置本體與蓋體之間,使蓋體相對於裝置本體進行開闔。其中,蓋體開闔裝置具有組裝元件、彈性元件、支撐元件及滑件,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設有一滑件容納部,且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組裝於裝置本體的後方上端部,彈性元件收裝在滑件容納部內,支撐元件用於支撐蓋體並透過一鉸鏈桿可轉動地組裝於組裝元件的上部,滑件覆蓋在彈性元件的上部並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設置在滑件容納部內,滑件的上端部設有一凸輪部,凸輪部是由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構成。同時,蓋體開闔裝置還包含第一作動部及第二作動部,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設置於支撐元件,並根據支撐元件的轉動角度抵接於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
此時,在一實施例中,組裝元件及/或支撐元件為合成樹脂成型品。
又,本發明之另一種蓋體開闔裝置是設置在一設備的裝置本體與蓋體之間,使蓋體相對於裝置本體進行開闔。其中,蓋體開闔裝置具有組裝元件、滑件殼、彈性元件、支撐元件及滑件,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組裝於裝置本體的後方上端部,滑件殼組裝於組裝元件,彈性元件收裝在由滑件殼與組裝元件形成的滑件容納部內,支撐元件用於支撐蓋體並透過一鉸鏈桿可轉動地組裝於組裝元件的上部,滑件覆蓋在彈性元件的上部並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設置在滑件容納部內,滑件的上端部設有一凸輪部,凸輪部是由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構成。同時,蓋體開闔裝置還包含第一作動部及第二作動部,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設置於支撐元件,並根據支撐元件的轉動角度抵接於上升凸輪部與下降凸輪部。
又,在一實施例中,滑件抵接於鉸鏈桿,藉此限制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動。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滑件抵接於支撐元件,藉此限制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動。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例中,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組裝於支撐元件且呈銷狀。
進一步地,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組裝於支撐元件且為樹脂製的凸部。
進一步地,在又一實施例中,滑件在橫跨上升凸輪部之頂部與下降凸輪部之頂部的位置上設有一脫離凹部,脫離凹部用於使鉸鏈桿脫離。
另外,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事務機器等設備係包含上述任一實施例記載的蓋體開闔裝置。
承上所述,本發明之一種蓋體開闔裝置的特徵在於,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成對設置且夾設作為轉動中心的鉸鏈桿,滑件始終受力而往上方滑動,並隨蓋體的開闔角度而推壓至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的其中一方。藉此,蓋體對接觸玻璃的開闔角度不論是在0度至90度之間還是90度至180度之間,皆能夠控制蓋體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不僅能夠輕易地開啟蓋體,還能夠防止蓋體在開闔過程中突然落下。
其中,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構成,組裝元件及/或支撐元件為合成樹脂成型品,藉此將能夠大幅地降低製造成本。
又,本發明之另一種蓋體開闔裝置中,與前述蓋體開闔裝置相同的特徵在於,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成對設置且夾設作為轉動中心的鉸鏈桿,滑件始終受力而往上方滑動,並隨蓋體的開闔角度而推壓至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的其中一方。藉此,蓋體對接觸玻璃的開闔角度不論是在0度至90度之間還是90度至180度之間,皆能夠控制蓋體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不僅能夠輕易地開啟蓋體,還能夠防止蓋體在開闔過程中突然落下。
其次,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構成,滑件在上升至特定位置後抵接於鉸鏈桿或支撐元件而停止動作,藉此將能夠防止滑件飛出至組裝元件的外側。
又,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構成,當蓋體對裝置本體上表
面的開闔角度在0度至180度的範圍內,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係抵接於滑件,藉此將能夠控制蓋體進行開闔操作時在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
又,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構成,當滑件處於最高上升位置時,脫離凹部可使鉸鏈桿脫離,藉此將能夠避免滑件的滑動動作產生障礙,還能夠使滑件的動作更加平順。
另外,本發明還能夠使用具有上述功效的蓋體開闔裝置,而提供操作性有所改善的事務機器等設備。
1‧‧‧設備/事務機器
102、124‧‧‧鉸鏈桿
104、106、125‧‧‧軸承筒部
108、115‧‧‧E型環
110、129‧‧‧第一作動部
112、130‧‧‧第二作動部
114‧‧‧支承銷
116、117、118、119‧‧‧螺絲
12、66、76‧‧‧第一側板
120、5‧‧‧蓋體開闔裝置
121、9‧‧‧組裝元件
121a‧‧‧前板部
121b‧‧‧後板部
121c‧‧‧側板部
121d‧‧‧外殼部
121e‧‧‧組裝板部
121f、60‧‧‧滑件容納部
121g‧‧‧鉸鏈桿連結孔
121h、30‧‧‧底板
122、7‧‧‧滑件
122a、40A‧‧‧上升凸輪部
122b、40B‧‧‧下降凸輪部
122c、38‧‧‧脫離凹部
122d、73‧‧‧容納部
122e、40‧‧‧凸輪部
123、8‧‧‧支撐元件
123a、70‧‧‧支撐板部
123b‧‧‧組裝孔
123c、50、52‧‧‧側板
123d‧‧‧軸承筒部組裝孔
123e‧‧‧卡止凹部
125a‧‧‧凸緣部
125b‧‧‧卡止凸條
126、56A、56B‧‧‧第一組裝孔
127、58A、58B‧‧‧第二組裝孔
128、91‧‧‧彈性元件
14、68、82‧‧‧第二側板
150‧‧‧蓋體轉矩
16‧‧‧第一抱持板
16A、18A‧‧‧端部
160‧‧‧設計值
18‧‧‧第二抱持板
2‧‧‧裝置本體
2A‧‧‧後部裝甲板
20、88‧‧‧後板
22‧‧‧第一連結孔
24‧‧‧第一下孔
26‧‧‧第二連結孔
28‧‧‧第二下孔
3‧‧‧蓋體
34‧‧‧第一側面部
34A1、34A2‧‧‧角部
34A3、34A4‧‧‧第二脫離溝
36‧‧‧第二側面部
38A1、38A2‧‧‧第一脫離溝
4‧‧‧接觸玻璃
42‧‧‧前表面
42A‧‧‧凸部
42B1‧‧‧第一滑接部
42B2‧‧‧第二滑接部
44‧‧‧後表面
54A‧‧‧第一中心孔
54B‧‧‧第二中心孔
6‧‧‧滑件殼
72、94A、94B‧‧‧第一孔
74、96A、96B‧‧‧第二孔
78‧‧‧第一鉸鏈桿組裝孔
80‧‧‧第一支承銷組裝孔
84‧‧‧第二鉸鏈桿組裝孔
86‧‧‧第二支承銷組裝孔
90‧‧‧第一組裝部
92‧‧‧第二組裝部
圖1是透過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蓋體開闔裝置將蓋體組裝至裝置本體的事務機器示意圖,其中事務機器為設備的其中一例。
圖2是以本實施例之蓋體開闔裝置的鉸鏈桿為支點,使蓋體相對於裝置本體的接觸玻璃從0度開闔至180度的狀態示意圖。
圖3為蓋體開闔裝置的斜視圖。
圖4為蓋體開闔裝置的剖面圖。
圖5為蓋體開闔裝置之構造的分解斜視圖。
圖6是蓋體以鉸鏈桿為支點相對於接觸玻璃在0度至180度之間進行開闔的狀態示意圖,其中(A)、(B)、(C)、(D)及(E)分別表示蓋體與接觸玻璃之間的角度為0度、45度、90度、135度及180度時,鉸鏈桿、第一作動部、第二作動部與上升凸輪部、下降凸輪部之間的位置關係。
圖7是支撐元件以鉸鏈桿為支點相對於接觸玻璃從0度轉動至180度時,作用於蓋體的轉矩大小變化曲線圖。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蓋體開闔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9為圖8所示之蓋體開闔裝置的組裝狀態縱剖面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加以說明。其中,圖1至圖7所示為實施例1,圖8至圖9所示為實施例2。
圖1至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1之蓋體開闔裝置5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5之事務機器1的示意圖,其中事務機器1為設備的其中一例。如圖所示,圖1是事務機器其中一例之複合機的外觀示意圖,其中蓋體3可開闔地組裝於裝置本體2。裝置本體2的上表面設有接觸玻璃4,原稿載放於接觸玻璃4,蓋體3將原稿壓合於接觸玻璃4的一側,以進行拷貝或印刷等動作。又,本申請的設備並非僅限於是複合機或影印機,也可以是印刷機等其他的事務機器或是其他生產設備用的機器。
圖2是本實施例1之蓋體開闔裝置5的支撐元件8以鉸鏈桿102為支點轉動,使組裝於支撐元件8的蓋體3相對於裝置本體2的接觸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間進行開闔的狀態示意圖。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抬起蓋體3,使蓋體3相對於接觸玻璃4從0度閉闔狀態(如圖2的(A)部分所示)開啟時,蓋體3將經過與接觸玻璃4形成90度的狀態(如圖2的(B)部分所示),最大可開啟至形成180度的狀態(如圖2的(C)部分所示)。又,此開闔角度並非僅限於是180度,其亦可為0度至90度,或是在90度以上且小於180度的角度。
需說明的是,習知的蓋體開闔裝置雖能夠在蓋體與接觸玻璃形成90度後持續開啟蓋體,但卻無法控制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
相較於習知的蓋體開闔裝置,詳如後續內容所述,本發明的蓋體開闔裝置5即使在蓋體3與接觸玻璃4形成90度後持續開啟,也能控制鉸鏈桿102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
接下來,對本實施例1之蓋體開闔裝置5的構造加以說明。
圖3為蓋體開闔裝置5的斜視圖,圖4為蓋體開闔裝置5的剖面圖,圖5為蓋體開闔裝置5之構造的分解斜視圖。其中,如圖5所示,蓋體開闔裝置5包含滑件殼6、滑件7、支撐元件8、組裝元件9及彈性元件91。
滑件殼6包含第一側板12、第二側板14、第一抱持板16及第二抱持板18,第一抱持板16的其中一端部連接於第一側板12其中一
側(裝置本體2的一側)的端部,第二抱持板18的其中一端部連接於第二側板14其中一側(裝置本體2的一側)的端部。第一側板12與第二側板14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抱持板16與第二抱持板18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包含第一抱持板16與第二抱持板18的平面相對於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4係相互形成直角。當組裝元件9組裝於裝置本體2的後部裝甲板2A(參照圖2所示)時,第一抱持板16與第二抱持板18的其中一面係抵接於後部裝甲板2A的一側。第一抱持板16的另一端部16A與第二抱持板18的另一端部18A之間相隔一特定距離。
進一步地,滑件殼6還包含後板20,後板20連結於第一側板12與第二側板14兩者之背面側(與裝置本體2相反的一側)的端部,且後板20的下端部折入至第一側板12與第二側板14之間而構成底板30。
又,本發明此處是將垂直於第一抱持板16、第二抱持板18及後板20之表面的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並將垂直於底板30的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
第一側板12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連結孔22,第一側板12中比連接於底板30的位置位於更下側的下端部上形成有第一下孔24。同樣地,第二側板14也形成有第二連結孔26與第二下孔28,且第二連結孔26及第二下孔28是形成在與第一側板12的第一連結孔22及第一下孔24相對應的位置上。由第一側板12、第二側板14、第一抱持板16、第二抱持板18、後板20及底板30劃分出的空間即為滑件容納部60,其用於保持可任意往上下方向移動的滑件7。
滑件7約略呈長方體狀,並且可在容納於滑件殼6之滑件容納部60內的狀態下往上下方向滑動。滑件7包含第一側面部34及第二側面部36,第一側面部34及第二側面部36分別面對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4,同時,滑件7還具有後表面44及前表面42,後表面44面對後板20,前表面42則面對於第一抱持板16及第二抱持板18。另外,滑件7的上表面設有位在前後方向上的凸輪部40,凸輪部40是由上升凸輪部40A及下降凸輪部40B構成。滑件7的上表面還設有脫離凹部38,脫離凹部38位於滑件7其上表面的中央並橫跨上升凸輪部40A與下降凸輪部40B其各自的頂端,且脫離凹部38的底部剖面呈半圓形。脫離凹部38具有沿左右方
向鄰接其兩側而形成的第一脫離溝38A1、38A2,第一脫離溝38A1、38A2的底部剖面同樣呈半圓形。又,滑件7中鄰接於第一脫離溝38A1、38A2的位置上還形成有第二脫離溝34A3、34A4(在圖5中被遮住),且第二脫離溝34A3、34A4的深度比第一脫離溝38A1、38A2更深。
又,脫離凹部38可在滑件7上升時承接並卡合鉸鏈桿102,使鉸鏈桿102在滑件7上升時達到止動件的作用。另外,本實施例中的脫離凹部38是橫跨上升凸輪部40A與下降凸輪部40B其各自的頂端而設置在中央,且底部剖面呈半圓形,但脫離凹部38的形狀及設置位置並非僅限於本實施例的態樣。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例中,脫離凹部38亦可設計為其他構造,使滑件7抵接於第一作動部110、第二作動部112或支撐元件8所設之止動部。
第一側面部34與第二側面部36的形狀對稱且構造相同,故此處僅說明第一側面部34的構造,而省略說明第二側面部36的構造。在第一側面部34中,第一脫離溝38A1的下側還形成有往外突出的第二脫離溝34A3。又,第二脫離溝34A3還形成有面向上方的角部34A1、34A2。在形成第二脫離溝34A3的一面上,連接於前表面42的角部34A1高度最高,此高度隨著靠近後表面44(在圖5中被遮住)而逐漸降低,並在對應於脫離凹部38的位置達到最低高度之後,保持固定高度至位於後表面44的角部34A2。同樣地,第二側面部36也具有形成在第二脫離溝34A4(在圖5中被遮住)上,且對應於角部34A1、34A2的角部(在圖5中被遮住)。第二脫離溝34A3、34A4的寬度與後述之側板50、52的厚度相同,或者是稍大於側板50、52的厚度。
前表面42的中央部形成有往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42A。凸部42A上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一滑接部42B1與第二滑接部42B2,且從面向前表面42的方向觀看時,第一滑接部42B1與第二滑接部42B2分別位在右側與左側。
又,如圖4所示,滑件7具有用於容納彈性元件(壓縮線圈彈性元件)91的容納部73,且容納部73的下側形成一開放空間。
支撐元件8包含側板50與側板52、第一側板66、第二側板68以及支撐板部70,側板50與側板52分別沿上下方向配置且相互平行,
第一側板66連接於側板50,第二側板68連接於側板52,支撐板部70橫跨配置在第一側板66與第二側板68之間。側板50與側板52設有第一組裝孔56A、56B與第二組裝孔58A、58B,第一組裝孔56A、56B與第二組裝孔58A、58B用於組裝各呈銷狀的第一作動部110與第二作動部112。支撐板部70上形成有沿前後方向排列的第一孔72與第二孔74。側板50、第一側板66以及側板52、第二側板68分別是由一片例如不鏽鋼等材質的金屬板構成。第一作動部110與第二作動部112其各自的端部係密合於凸緣部,或是適當地使用E型環等習知元件的組合以對第一組裝孔56A、56B與第二組裝孔58A、58B保持固定。
組裝元件9包含第一側板76及第二側板82,第一側板76平行於鉸鏈殼6的第一側板12,第二側板82平行於鉸鏈殼6的第二側板14。第一側板76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鉸鏈桿組裝孔78,第一鉸鏈桿組裝孔78的位置與第一側板12的第一連結孔22相對應。第二側板82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鉸鏈桿組裝孔84,第二鉸鏈桿組裝孔84的位置與第二側板14的第二連結孔26相對應。
第一側板76與第二側板82的後側端部連接於後板88的兩端部。第一側板76的前側端部連接於第一組裝部90的一端部,第二側板82的前側端部則連接於第二組裝部92的一端部。第一組裝部90的另一端部位在遠離第二側板82的方向上,且第一組裝部90的面與第一側板76垂直。第二組裝部92的另一端部位在遠離第一側板76的方向上,且第二組裝部92的面與第二側板82垂直。第一組裝部90的上側形成有第一孔94A,第一組裝部90的下側則形成有第二孔96A。同樣地,第二組裝部92也形成有第一孔94B與第二孔96B,第一孔94B與第二孔96B的位置分別對應於第一孔94A與第二孔96A。
承上,如圖4所示,彈性元件91容納在滑件7的容納部73之中,且滑件7容納在滑件殼6內的滑件容納部60(如圖5所示)之中。彈性元件91的下側抵接於滑件殼6其底板30的上表面。如圖5所示,當滑件7容納於滑件殼6時,滑件殼6其第一抱持板16的端部16A係滑接於滑件7其前表面42之凸部42A中的第一滑接部42B1,滑件殼6其第二抱持板18的端部18A係滑接於凸部42A中的第二滑接部42B2。藉此,滑件
7可沿端部16A及端部18A往上下方向移動。
支撐元件8配置在滑件7的上方。在支撐元件8配置於滑件7上方的狀態下,側板50及側板52分別容納於第一側面部34的第二脫離溝34A3及第二側面部36的第二脫離溝34A4(在圖5中被遮住)。
另外,在容納部73容納彈性元件91,滑件7容納於滑件殼6,且支撐元件8配置於滑件7上方的狀態下,滑件殼6、滑件7以及支撐元件8的側板50、側板52皆容納於組裝元件9中由第一側板76、第二側板82及後板88形成的空間之內。
當組裝元件9容納滑件殼6、滑件7、側板50及側板52時,組裝元件9其第一側板76的第一鉸鏈桿組裝孔78及第二側板82的第二鉸鏈桿組裝孔84、滑件殼6其第一側板12的第一連結孔22及第二側板14的第二連結孔26、側板50的第一中心孔54A及側板52的第二中心孔54B係定位於彼此對應的位置,同時,鉸鏈桿102透過位於第一中心孔54A的軸承筒部106及位於側板52之第二中心孔54B的軸承筒部104而插入至上述各孔中。此時,軸承筒部106經由第一脫離溝38A1而脫離,軸承筒部104經由第二脫離溝38A2而脫離,故不會對滑件7的滑動動作造成影響。鉸鏈桿102的一端裝設有E型環108,鉸鏈桿102的另一端則進行密合(圖中未充分顯示),藉此對軸承筒部104與106保持固定。又,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凸緣部來取代密合方式。在有設置凸緣部的情況下,亦可停用E型環而以密合方式來取代。
另外,支承銷114係插入至滑件殼6其第一側板12的第一下孔24、第二側板14的第二下孔28、組裝元件9其第一側板76的第一支承銷組裝孔80以及第二側板82的第二支承銷組裝孔86,藉此支撐底板30。支承銷114的一端裝設有E型環115,支承銷114的另一端則進行密合,藉此對第一支承銷組裝孔80與第二支承銷組裝孔86保持固定。又,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凸緣部來取代密合方式。在有設置凸緣部的情況下,亦可停用E型環而以密合方式來取代。
在以上狀態下,螺絲116(如圖2所示)與螺絲117(如圖2所示)係分別插入至組裝元件9其第一組裝部90的第一孔94A與第二孔96A(第二組裝部92以此類推),組裝元件9的第一組裝部90與第二組裝
部92係組裝於事務機器1其裝置本體2的後部裝甲板2A,藉此使蓋體開闔裝置5組裝於事務機器1。另外,第一孔72與第二孔74形成於支撐元件8的支撐板部70,螺絲118(如圖2所示)與螺絲119(如圖2所示)係插入至第一孔72與第二孔74,藉此使蓋體3組裝於支撐元件8的支撐板部70。
承上,如圖4及圖6所示,彈性元件91容納在滑件7的容納部73之中。彈性元件91的自然長度大於滑件7位於最上方時底板30至滑件7之容納部73頂端的高度,因此,彈性元件91始終是將滑件7往上方推壓。當滑件7位於最上方時,彈性元件91的可壓縮長度是預先設計為滑件7位於最上方時,仍可對蓋體3施加足夠力矩的長度。
又,彈性元件91僅為本發明之上推手段的其中一例。將滑件7隨時往上方推壓的手段不一定只能使用本實施例的彈性元件(壓縮線圈彈性元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呈板狀的彈性元件。
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的作用加以說明。
如上所述,當支撐元件8以鉸鏈桿102為支點相對於接觸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間轉動時,蓋體3可相對於裝置本體2的接觸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間進行開闔。接著進一步說明上述支撐元件的轉動以及蓋體的開闔動作。
圖6是支撐元件8以鉸鏈桿102為支點相對於接觸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間轉動的狀態示意圖。
其中,圖6(A)、圖6(B)、圖6(C)、圖6(D)及圖6(E)分別表示支撐元件8與接觸玻璃4之間的角度為0度、45度、90度、135度及180度時,鉸鏈桿102、第一作動部110、第二作動部112與上升凸輪部40A、脫離凹部38、下降凸輪部40B之間的位置關係。
圖7是支撐元件8以鉸鏈桿102為支點相對於接觸玻璃4從0度轉動至180度時,作用於蓋體3的轉矩大小變化曲線圖。
於此,圖7所示的蓋體轉矩150是表示施加於習知技術之蓋體的轉矩大小,設計值160是表示施加於本實施形態之蓋體3的轉矩大小。
如圖2所示,當蓋體3與接觸玻璃4之間的開闔角度為0
度時,如圖4及圖6(A)所示,第一作動部110抵接於上升凸輪部40A的頂端附近。在此開闔角度為0度的狀態下,如圖7所示,蓋體3在鉸鏈桿102周圍產生的轉動力矩大於彈性元件91的彈力,因此,蓋體3相對於接觸玻璃4是處於壓合狀態。
其次,當使用者從圖6(A)所示的狀態抬起並開啟蓋體3時,支撐元件8將以鉸鏈桿102為支點往順時針方向轉動。此時,如圖6(B)和圖6(C)所示,蓋體3因彈性元件91的彈力作用而與支撐元件8共同開啟,開啟過程順利且不會感受到蓋體3原本的重量。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C)所示,鉸鏈桿102是卡合抵接於脫離凹部38,藉此,迫使蓋體3透過支撐元件8往開啟方向轉動的力將轉變為零。
另外,在圖6(C)所示的狀態下,滑件7的上升凸輪部40A與下降凸輪部40B雙方皆抵接於第一作動部110與第二作動部112,藉此,也能夠令迫使蓋體3透過支撐元件8往開啟方向轉動的力轉變為零。
在此90度開啟狀態下,滑件7位於最高的位置,彈性元件91處於伸張幅度最大的狀態。但是,如上所述,彈性元件91的自然長度大於滑件7位於最上方時底板30至滑件7之容納部73頂端的高度。因此,即使滑件7位於最高的位置,彈性元件91仍持續將滑件7往上方推壓。承上所述,在該角度為90度的情況下,如圖7所示,作用於蓋體3的轉矩小於其他角度的轉矩且不為零,但是,當滑件7在開啟角度達到90度以前接觸其他元件時,作用於蓋體3的轉矩可能為零。
另外,當使用者從圖6(C)所示的狀態進一步開啟蓋體3時,滑件7的下降凸輪部40B係接觸組裝於支撐元件8的第二作動部112,因此,如圖6(D)和圖6(E)所示,鉸鏈桿102將從脫離凹部38脫離,使蓋體3被推壓至後方而開啟至180度,且蓋體3此時不會自然而然地掉落。
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從圖6(E)所示的狀態使蓋體3往反方向轉動時,將會發生與上述說明相反的現象,故此處省略說明。又,當支撐元件8與接觸玻璃4之間的角度達到0度時,支撐元件8的支撐板部70(如圖5所示)將觸碰到第一側面部34的上表面中位於前表面42的角部34A1,同時,蓋體3將觸碰到接觸玻璃4(如圖2所示),因而無法在達
到0度以後繼續轉動。
需說明的是,上升凸輪部40A在鄰近脫離凹部38處的傾斜幅度較前表面42一側的傾斜幅度平緩,且相較於下降凸輪部40B,上升凸輪部40A在連接脫離凹部38處的高度也較低。換句話說,如圖7所示,當支撐元件8與接觸玻璃4之間的角度為0度時,其轉動力矩的設定值小於180度時的轉動力矩。藉此,當支撐元件8與接觸玻璃4之間的角度為0度時,施加於蓋體3的負重將使得蓋體3可藉由自身重量充分壓合接觸玻璃4上載放的原稿。另外,在從0度狀態往上方開啟蓋體3的情況下,為使蓋體3得到足夠的轉動力矩,一旦從0度開始開啟,轉動力矩將會增加,且會在25度左右達到最大值。使用者可調整上升凸輪40A的傾斜角度,以使轉動力矩隨開啟角度的大小而變化。
詳細來說,由於上升凸輪部40A在鄰近脫離凹部38處的傾斜幅度較前表面42一側的傾斜幅度平緩,因此,一旦蓋體3從0度狀態開始往上方開啟,第一作動部110將在上升凸輪40A上滑行移動,此時因上升凸輪部40A的傾斜幅度約略接近水平,故滑件7的動作較少,彈性元件91的變形量變化也較小。換句話說,此時可從彈性元件91得到的上推力(向量)約略為一固定值。另一方面,支撐元件8轉動時,鉸鏈桿102與第一作動部110的位置關係將產生改變,鉸鏈桿102及上推力(向量)與轉動中心(鉸鏈桿102)之間的距離將會擴大,使轉矩值(轉動力矩)隨著距離的擴大而增加。據此,一旦蓋體3從0度狀態開始往上方開啟,轉動力矩將會增加,且會在25度左右達到最大值。
接下來,對本實施例1可達成的功效加以說明。
如上所述,使用者可使蓋體3相對於接觸玻璃4在0度至180度之間的角度範圍內進行開闔。
於此需補充的是,在習知技術中,當蓋體與接觸玻璃之間的角度超過90度時,蓋體開闔裝置的鉸鏈並無法對蓋體施加足夠的力矩。
然而,根據本實施例的上述說明,如圖4所示,彈性元件91容納在滑件7內部的容納部73之中。彈性元件91的自然長度大於滑件7位於最上方時底板30至滑件7內部之中空部位頂端的高度,因此,彈性元件91始終是將滑件7往上方推壓。藉此,即使蓋體與接觸玻璃之間的角
度超過90度,也能夠對蓋體施加足夠的力矩。
進一步地,使用者還能夠調整上升凸輪部40A與下降凸輪部40B的傾斜角度變化,藉以適當地調整轉動力矩,該轉動力矩是因蓋體3對接觸玻璃4的內角不同而產生變化。
圖8及圖9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2的蓋體開闔裝置120中,組裝元件是採用合成樹脂製品。相較於本實施例,實施例1的蓋體開闔裝置5包含滑件殼6、滑件7、支撐元件8、組裝元件9及彈性元件91,但實施例2的蓋體開闔裝置120不具有滑件殼6,因此其構造較實施例1的蓋體開闔裝置5簡單。
合成樹脂製的組裝元件121包含呈多邊形筒狀的外殼部121d以及組裝板部121e、121e,其中,外殼部121d是由前板部121a、後板部121b及兩個側板部121c、121c構成,前板部121a與後板部121b一體成型,組裝板部121e、121e是從外殼部121d的兩個側板部121c、121c往外側突出而設。外殼部121d內設置有滑件容納部121f,滑件122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容納在滑件容納部121f內。又,此合成樹脂製的組裝元件121亦可省略設置組裝板部121e、121e,而直接採用習知的構造,將組裝元件121以可拆裝的方式收裝在裝置本體之中沿上下方向設置的收裝孔內。
在實施例2中,支撐元件123是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材料(例如不鏽鋼)進行沖壓加工而製成,其構造與實施例1的支撐元件相同。換句話說,支撐元件123具有組裝孔123b、123b,其係在將支撐元件123組裝於實施例1的蓋體3時使用,同時,支撐元件123還包含組裝於蓋體3的支撐板部123a以及從支撐板部123a的兩側下垂設置的兩個側板123c、123c。兩側板123c、123c上設有軸承筒部125、125用的軸承筒部組裝孔123d、123d,軸承筒部125、125用於軸樞承受後述的鉸鏈桿124,軸承筒部組裝孔123d、123d其外側的上下方向上設置有第一組裝孔126、126與第二組裝孔127、127(圖中僅顯示其中一方),第一組裝孔126、126與第二組裝孔127、127用於組裝後述的第一作動部129與第二作動部130。又,在其他實施例中,支撐元件123整體亦可採用習知構造的合成樹脂成型品。
軸承筒部125、125其中一端的外緣設置有凸緣部125a、125a及卡止凸條125b、125b,軸承筒部組裝孔123d、123d具有卡止凹部123e、123e(圖中僅顯示其中一方),卡止凸條125b、125b卡合於卡止凹部123e、123e,藉此使軸承筒部125、125插入卡止於軸承筒部組裝孔123d、123d。鉸鏈桿124係穿過各軸承筒部125、125並組裝至組裝元件121其側板部121c、121c所設的鉸鏈桿連結孔121g、121g,同時,鉸鏈桿124的其中一端部密合於支撐元件123,藉此,支撐元件123將能夠以鉸鏈桿124為支點相對組裝元件121進行轉動。
滑件122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容納在滑件容納部121f內,彈性元件128的上部容納在滑件122所設的容納部122d內,彈性元件128彈性設置在容納部122d與組裝元件121的底板121h之間,並且是由壓縮線圈彈簧構成。滑件122的上端部設有呈山形的凸輪部122e,凸輪部122e是由上升凸輪部122a與下降凸輪部122b構成,脫離凹部122c夾設在上升凸輪部122a的頂部與下降凸輪部122b的頂部之間。
支撐元件123的兩個側板123c、123c所設的第一組裝孔126、126與第二組裝孔127、127上係組裝有呈銷狀的第一作動部129與第二作動部130。需補充說明的是,第一作動部129與第二作動部130在實施例1與實施例2中是呈銷狀,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作動部與第二作動部也可以採用合成樹脂製品,並在其中一部分上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設置凸部。
本實施例2可達成的功效與實施例1相同。另外,實施例2的其他元件中,元件符號與實施例1相同者是表示與實施例1相同的元件,且其作用效果亦與實施例1相同,故此處省略說明。又,本發明之蓋體開闔裝置的構造並非僅限於實施例1和實施例2所示的態樣。簡言之,組裝元件也可以採用其他習知技術的構造,只要能容納滑件與彈性元件,並能使滑件受力而往組裝元件的上方滑動即可。進一步地,如上所述,支撐元件除了可以使用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的製品以外,也可以使用合成樹脂製品。
藉由上述構成,本發明的蓋體開闔裝置可在蓋體進行開闔操作時,在開闔角度為0度至90度以上的範圍內控制鉸鏈桿周圍產生的轉
動力矩。本發明的蓋體開闔裝置特別適合應用在供事務機器等生產設備使用的機器上,或是應用在具有上述構成之蓋體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等設備上,其中,事務機器可例如是影印機、複合機或印刷機。
102‧‧‧鉸鏈桿
104‧‧‧軸承筒部
110‧‧‧第一作動部
112‧‧‧第二作動部
114‧‧‧支承銷
14、68‧‧‧第二側板
18‧‧‧第二抱持板
20、88‧‧‧後板
30‧‧‧底板
38‧‧‧脫離凹部
40‧‧‧凸輪部
40A‧‧‧上升凸輪部
40B‧‧‧下降凸輪部
42A‧‧‧凸部
44‧‧‧後表面
52‧‧‧側板
6‧‧‧滑件殼
7‧‧‧滑件
70‧‧‧支撐板部
72‧‧‧第一孔
73‧‧‧容納部
74‧‧‧第二孔
8‧‧‧支撐元件
9‧‧‧組裝元件
91‧‧‧彈性元件
92‧‧‧第二組裝部
Claims (9)
- 一種蓋體開闔裝置,其係設置在一設備的裝置本體與蓋體之間,使該蓋體相對於該裝置本體進行開闔,其中,該蓋體開闔裝置具有一組裝元件、一彈性元件、一支撐元件及一滑件,該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設有一滑件容納部,且該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組裝於該裝置本體的後方上端部,該彈性元件收裝在該滑件容納部內,該支撐元件用於支撐該蓋體並透過一鉸鏈桿可轉動地組裝於該組裝元件的上部,該滑件覆蓋在該彈性元件的上部並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設置在該滑件容納部內,該滑件的上端部設有一凸輪部,該凸輪部是由一上升凸輪部與一下降凸輪部構成,同時,該蓋體開闔裝置還包含一第一作動部及一第二作動部,該第一作動部與該第二作動部設置於該支撐元件,並根據該支撐元件的轉動角度抵接於該上升凸輪部與該下降凸輪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組裝元件及/或該支撐元件為合成樹脂成型品。
- 一種蓋體開闔裝置,其係設置在一設備的裝置本體與蓋體之間,使該蓋體相對於該裝置本體進行開闔,其中,該蓋體開闔裝置具有一組裝元件、一滑件殼、一彈性元件、一支撐元件及一滑件,該組裝元件沿垂直方向組裝於該裝置本體的後方上端部,該滑件殼組裝於該組裝元件,該彈性元件收裝在由該滑件殼與該組裝元件形成的滑件容納部內,該支撐元件用於支撐該蓋體並透過一鉸鏈桿可轉動地組裝於該組裝元件的上部,該滑件覆蓋在該彈性元件的上部並可往上下方向滑動地設置在該滑件容納部內,該滑件的上端部設有一凸輪部,該凸輪部是由一上升凸輪部與一下降凸輪部構 成,同時,該蓋體開闔裝置還包含一第一作動部及一第二作動部,該第一作動部與該第二作動部設置於該支撐元件,並根據該支撐元件的轉動角度抵接於該上升凸輪部與該下降凸輪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滑件抵接於該鉸鏈桿,藉此限制該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滑件抵接於該支撐元件,藉此限制該滑件往上升方向的滑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作動部與該第二作動部組裝於該支撐元件且呈銷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作動部與該第二作動部組裝於該支撐元件且為樹脂製的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其中該滑件在橫跨該上升凸輪部之頂部與該下降凸輪部之頂部的位置上設有一脫離凹部,該脫離凹部用於使該鉸鏈桿脫離。
- 一種設備,其係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開闔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9859A JP6601902B2 (ja) | 2015-07-13 | 2015-07-13 | 蓋体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蓋体開閉装置を備えた各種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2727A true TW201702727A (zh) | 2017-01-16 |
TWI607275B TWI607275B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784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22117A TWI607275B (zh) | 2015-07-13 | 2016-07-13 | 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01902B2 (zh) |
CN (1) | CN106358397B (zh) |
TW (1) | TWI6072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13933B2 (ja) * | 2017-04-18 | 2021-08-04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US11168502B2 (en) * | 2017-05-24 | 2021-11-09 | Sugatsune Kogyo Co., Ltd. | Door device |
JP7090862B2 (ja) * | 2017-05-30 | 2022-06-27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事務機器 |
JP6893688B2 (ja) * | 2017-06-20 | 2021-06-23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開閉体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体開閉装置を備えた各種被開閉体 |
CN108260552B (zh) * | 2018-03-29 | 2023-08-11 | 上海海洋大学 | 一种新型自供电深海网箱养殖综合平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5334A (ja) * | 1983-09-06 | 1985-03-30 | Kato Denki Kk |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
JPS6055344A (ja) * | 1983-09-06 | 1985-03-30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ガラスマスク |
JP5429767B2 (ja) * | 2007-08-31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5192427B2 (ja) * | 2009-03-16 | 2013-05-08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JP2011107485A (ja) * | 2009-11-18 | 2011-06-02 | Katoh Electrical Machinery Co Ltd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
JP5486333B2 (ja) * | 2010-02-02 | 2014-05-07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JP3159672U (ja) * | 2010-03-11 | 2010-05-27 |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 |
JP5881137B2 (ja) * | 2011-01-25 | 2016-03-09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5995046B2 (ja) * | 2012-02-10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oa機器 |
JP6128585B2 (ja) * | 2013-02-13 | 2017-05-17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
JP2015017678A (ja) * | 2013-07-11 | 2015-01-29 |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 カバー開閉装置 |
EP2851498B1 (en) * | 2013-09-12 | 2022-04-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Hinge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2015
- 2015-07-13 JP JP2015139859A patent/JP66019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7-13 CN CN201610551973.3A patent/CN106358397B/zh active Active
- 2016-07-13 TW TW105122117A patent/TWI60727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21244A (ja) | 2017-01-26 |
CN106358397A (zh) | 2017-01-25 |
TWI607275B (zh) | 2017-12-01 |
CN106358397B (zh) | 2020-07-03 |
JP6601902B2 (ja) | 2019-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07275B (zh) | 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 | |
US1048888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assembly | |
TWI501881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JP6216465B2 (ja) | 事務機器のカバー開閉用ヒンジ装置 | |
KR100531313B1 (ko) | 영상표시장치용 스탠드 | |
TWI529070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使用其之事務機器 | |
TWI422955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JP7134470B2 (ja) | ヒンジ並びにこのヒンジを用いた各種機器 | |
CN101682663A (zh) | 滑块型便携式移动通信装置的键区 | |
JP6476448B2 (ja) | ヒンジ | |
TWI546611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TWI491512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辦公室自動化機器 | |
TWI698699B (zh) | 蓋體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TWI682094B (zh) | 鉸鏈及使用此鉸鏈的各種機器 | |
TWI441988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GB2505015A (en) | Shredder paper press plate with retractable members | |
TWI529069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辦公室自動化機器 | |
TW202217428A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
JP6572471B2 (ja) | ヒンジ | |
US20060201303A1 (en) | Pressing mechanism of cutting apparatus | |
JP4428667B2 (ja) | カム式ヒンジ機構 | |
TWI596420B (zh)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具有其之事務機器 | |
JP6738686B2 (ja) | ヒンジ | |
JP6690086B2 (ja) | ヒンジ | |
JP675939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