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089B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4089B
CN106104089B CN201580013853.1A CN201580013853A CN106104089B CN 106104089 B CN106104089 B CN 106104089B CN 201580013853 A CN201580013853 A CN 201580013853A CN 106104089 B CN106104089 B CN 1061040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working oil
gear
ring gear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8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4089A (zh
Inventor
松原光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04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4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4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40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16H57/0452Oil p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0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wo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6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six engag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66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using one freewheel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79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using freewheel type mechanisms, e.g. freewheel clutches
    • F16H2200/208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using freewheel type mechanisms, e.g. freewheel clutches one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差速器环齿轮(45)是斜齿轮,其被配置为:在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将差速室(60)内的工作油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倾斜搅起,在划分差速室(60)和工作油存储室(65)的储存盘(70)的环齿轮覆盖部(73)上,沿着用于排出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的工作油的第1和第2开口部(101)、(102)的上侧边缘部(101a)、(102a)而形成有第1和第2引导部(110)、(120),第1和第2引导部(110)、(120)的下表面(110d)、(120d)以越靠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就越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划分部件,该划分部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以及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储存盘(resevoir plate),其将收装变速机构和差速装置(差速齿轮)的壳体部件内划分为用于配置上述差速装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油(工作油)的存储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储存盘配置为,在壳体部件内覆盖差速装置,并且紧贴凸筋部件(rib member)的内周表面,其中,所述凸筋部件从所述壳体部件开始沿着差速装置的环齿轮(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表面延伸设置。据此,能够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内,尤其是差速装置的环齿轮周围,防止环齿轮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公报第2011/121861号
发明内容
在所述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环齿轮的旋转而被搅起的差速室内的工作油经由凸筋部件上形成的切口部向差速室外排出,并且碰到插入该切口部的储存盘的壁部件,而被引导向存储室侧。然而,从凸筋部件的切口部排出到差速室外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可能会与壁部件碰撞并流向下方,而再次从切口部流向差速室内。因此,在所述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可能无法良好地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内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划分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以及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的划分部件,来更好地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内。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与接受由变速器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以及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其特征在于,具有环齿轮覆盖部,该环齿轮覆盖部覆盖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且具有:开口部,其用于将由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排出到所述差速室外;引导部,其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上侧边缘延伸,并且从所述环齿轮覆盖部的外周表面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外侧突出,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是斜齿轮,其配置为,在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将所述差速室内的工作油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倾斜地搅起,所述引导部的下表面形成为,越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差速器环齿轮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差速室内的工作油被朝向工作油存储室侧倾斜地搅起,并且通过环齿轮覆盖部的开口部向差速室外排出。然后,由开口部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与沿着该开口部的上侧边缘部延伸并且从外周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突出的引导部的下表面碰撞,而被引导向工作油存储室侧。此时,由于引导部的下表面以越向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即,以向与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而被搅起的工作油的飞散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可以使碰撞到该引导部的下表面的工作油不流向正下方,而使其溅向工作油存储室侧。其结果,可以有效地防止碰撞到引导部的下表面的工作油流向正下方,再次从开口部流入差速室内。因此,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由划分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以及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的划分部件,来更好地防止差速室内滞留工作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包含的自动变速器的各变速挡与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图表。
图3是表示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包含的储存盘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储存盘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储存盘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储存盘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储存盘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储存盘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大致结构图。同图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与搭载于前轮驱动式车辆的未图示的引擎的曲轴连接,并且可将来自引擎的动力向左右的驱动轮(前轮)DW传递。如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包括:变速箱壳体(transmission case)22,其包括变矩器壳体221和与该变矩器壳体221连接的驱动桥壳体(transaxle case)222;流体传动装置(起步装置)23,其被收装于变矩器壳体221内;油泵24;自动变速器25,其被收装在驱动桥壳体222内;齿轮机构(齿轮系)40;和差速齿轮(差速机构)50等。
流体传动装置23构成为液力变矩器,具有与引擎的曲轴连接的输入侧的泵轮23p、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连接的输出侧的涡轮23t、配置在泵轮23p和涡轮23t的内侧来对工作油从涡轮23t向泵轮23p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导轮23s、将导轮23s的旋转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的单向离合器23o、锁止离合器23c等。但是,流体传动装置23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导轮23s的液力联轴器。
油泵24构成为齿轮泵,具有:泵总成,其由泵体和泵罩构成;外齿齿轮,其通过轮毂(hub)连接于流体传动装置23的泵轮23p。油泵24由来自引擎的动力驱动,通过未图示的过滤器吸取滞留在变速箱壳体(transmission case)22中的工作油(ATF),将其压送至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
自动变速器25为8级变速式变速器,如图1所示,包括双小齿轮式的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拉威挪(ravigneaux)式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用于改变从输入侧至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路径的4个离合器C1、C2、C3和C4、2个制动器B1和B2以及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F1。
第1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太阳齿轮(sun gear)31,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2,其与该太阳齿轮31同心圆配置,且为内齿齿轮;和行星架(planetary carrier)34,其能够保持多个自转和公转自如的的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该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为2个相互啮合的小齿轮,且其中一方与太阳齿轮31啮合,另一方与齿圈32啮合。如图所示,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太阳齿轮31固定于变速箱壳体22,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连接于输入轴26,其能够与该输入轴26一体旋转。另外,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是所谓的减速齿轮的结构,使传递至为输入元件(elements)的行星架34的动力减速,且从为输出元件的齿圈32输出。
第2行星齿轮机构35具有: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7,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同心圆配置,且为内齿齿轮;多个短小齿轮38a,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啮合;多个长小齿轮38b,其与第2太阳齿轮36b和多个短小齿轮38a啮合,且与齿圈37啮合;和行星架39,其保持多个短小齿轮38a和多个长小齿轮38b自由自转(自由旋转)且自由公转。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作为自动变速器25的输出部件发挥功能,从输入轴26传递至齿圈37的动力经由齿轮机构40、差速齿轮50和主动轴28向左右的驱动轮传递。另外,行星架39经由单向离合器F1由变速箱壳体22来支承,该行星架39的旋转方向由单向离合器F1限制在一个方向。
离合器C1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摩擦卡合元件),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1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1太阳齿轮36a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2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2能够将输入轴26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3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3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4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4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
制动器B1为多片摩擦式液压制动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其能够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到变速箱壳体22上,并且能够解除第2太阳齿轮36b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制动器B2为多片摩擦式液压制动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其能够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变速箱壳体22上,并且能够解除行星架39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
另外,单向离合器F1例如包括连接于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的内圈、外圈、多个楔块、多个弹簧(板簧)、保持器等,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一个方向旋转时,通过楔块传递扭矩,并且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使两者相对旋转。但是,单向离合器F1也可以具有楔块式以外的、如辊式的结构。
这些离合器C1~C4和制动器B1、B2接受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进行的工作油的给排来进行动作。图2是表示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挡与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以及单向离合器F1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表。通过使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处于图2的动作表所示的状态,自动变速器25能够提供前进1~8挡的变速挡和后退1挡、2挡的变速挡。另外,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犬齿式离合器(dog clutch)这样的啮合式卡合元件。
齿轮机构40具有:中间主动齿轮(counter drive gear)41,其与自动变速器25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连接;中间从动齿轮(counter driven gear)43,其固定在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平行延伸设置的中间轴42上,并且与中间主动齿轮41啮合;主动小齿轮(末级主动小齿轮)44,其形成(或者固定)于中间轴42,并且,来自自动变速器25的动力通过中间主动齿轮41、中间从动齿轮43以及中间轴42传递给该主动小齿轮44;差速器环齿轮(末级从动齿轮)45,其与主动小齿轮44啮合。
如图1所示,差速齿轮50具有:一对(2个)小齿轮51;一对(2个)侧面齿轮(sidegear)52,其分别固定于主动轴28,并且以成直角的方式与一对小齿轮51啮合;小齿轮轴53,其支承一对小齿轮51;差速器壳体54,其收装一对小齿轮51和一对侧面齿轮52,并且连接(固定)于差速器环齿轮4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小齿轮51和各侧面齿轮52为直齿锥齿轮。差速器壳体54通过未图示的轴承,被变速箱壳体22以与主动轴28同轴的方式支承,并能够自由旋转。
接着,参照图3至图5对动力传递装置20中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这些附图是表示储存盘(划分部件)70的图,该储存盘70将变速箱壳体(transmission case)22内划分为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45以及差速齿轮50的差速室60(参照图4以及图5)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65(参照图3至图5)储存盘。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和“下”分别表示在将动力传递装置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铅直方向上的“上”和“下”。
如图3至图5所示,储存盘70包括:差速覆盖部(differential covering portion)71,其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延伸,从外侧覆盖差速齿轮50的一部分;凸缘部72,其从差速覆盖部71开始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外侧延伸;环齿轮覆盖部73,其形成于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由上述差速覆盖部71、凸缘部72和环齿轮覆盖部73构成的储存盘70,由树脂一体成型。但是,储存盘70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另外,环齿轮覆盖部73也可以和储存盘70分体,例如可以从变速箱壳体22延伸出来。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差速覆盖部71以沿着差速齿轮50(差速器壳体54)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主要包围差速齿轮50的、除去安装差速器环齿轮45的部分和与该差速器环齿轮45相反一侧的端部后的部分。在差速覆盖部71的上侧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711,其固定于变矩器壳体221。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矩器壳体221由多个螺栓连接于驱动桥壳体222的端部表面,与驱动桥壳体222以及储存盘70共同划分出工作油存储室65。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凸缘部72从差速覆盖部71的差速器环齿轮45侧(图4的左侧)的一端开始延伸,在储存盘70被配置于变速箱壳体22内的状态下,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侧表面45a相向。另外,如图3所示,在凸缘部72上形成有切口部72s,以使该凸缘部72不与主动小齿轮44相干涉。据此,凸缘部72沿着差速覆盖部71的外周呈圆弧状(大致C字状)延伸。另外,在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上形成有固定于变矩器壳体221以及驱动桥壳体222的第1-第3固定部721、722、723。
环齿轮覆盖部73从凸缘部72的外周缘部72a的上部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的与差速覆盖部71相反的一侧延伸。该环齿轮覆盖部73具有沿着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表面的圆弧形状,在储存盘70被配置于变速箱壳体22内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表面的大致4分之1左右。据此,可以通过环齿轮覆盖部73有效地防止从储存盘70的上方飞散到驱动桥壳体222内的工作油流入差速室6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驱动桥壳体222具有:内周表面222n,其具有沿着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表面的圆弧形状;凸筋部222r,其形成为具有与该内周表面222n具有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内周表面,并且包围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储存盘70配置于变速箱壳体22内,其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的一部分沿着驱动桥壳体222的内周表面222n和凸筋部222r的内周表面延伸,储存盘70在形成于差速覆盖部71的固定部711和形成于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上的第1-第3固定部721、722、723处,被固定于变矩器壳体221以及驱动桥壳体222。
然后,介于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的一部分和驱动桥壳体222的内周表面222n以及凸筋部222r的内周表面之间设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据此,能够通过储存盘70的差速覆盖部71以及凸缘部72将变速箱壳体22内划分为差速室60和工作油存储室65,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工作油存储室65内存储的工作油,经由凸缘部72的外周边缘部72a和变速箱壳体22的内周表面222n以及凸筋部222r的内周表面之间流入差速室60内。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结构的储存盘70还具有填充部74,其在工作油存储室65侧填充在差速覆盖部71以及凸缘部72和变速箱壳体22(变矩器壳体221)之间划分出的空间。填充部74配置为,在动力传递装置20搭载于车辆上时,与差速覆盖部71相比位于车辆后部侧(图3的左侧),填充部74在上部开口,且其具有:底部741,其从差速覆盖部71开始向变速箱壳体22(变矩器壳体221)的内周表面延伸;壁部742,其与凸缘部72相向,并且以沿着变速箱壳体22(变矩器壳体221)的内周表面延伸的方式从底部741的周缘部向上方延伸。
通过在储存盘70上形成这样的填充部74,可以减少(填满)差速覆盖部71以及凸缘部72和变速箱壳体22之间工作油的流入空间,即工作油可以流入的剩余空间。其结果,可以防止在搭载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起步时,工作油存储室65内的工作油向车辆后部侧移动,还可以更好地防止该工作油存储室65内配置的未图示的过滤器的吸引口露出油面而使油泵24发生空吸。
接着,参照图6至图8所示,例如对储存盘70中将润滑差速器环齿轮45后流向下方的工作油等流入差速室60的工作油向工作油存储室65排出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至图8所示,储存盘70的环齿轮覆盖部73以及凸缘部72,具有沿着差速器环齿轮45周向形成的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横跨环齿轮覆盖部73以及凸缘部72形成,从环齿轮覆盖部73在差速器环齿轮45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开始,直到凸缘部72在差速器环齿轮45径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为止。
如图8所示,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的在凸缘部72上延伸的上侧边缘部101a、102a形成为,越向凸缘部72的内周侧靠近,即越接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心45o(参照图3),就越向下方倾斜。另外,如图8所示,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的在凸缘部72的内周侧的边缘部101b、102b,形成于比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底(齿底圆:参照图8的双点划线)更接近该凸缘部72的内周侧、即更接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心45o的位置。
而且,在环齿轮覆盖部73的外周表面以及凸缘部72的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沿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的第1引导部110、沿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延伸的第2引导部120,和在第2开口部102的下方延伸的第3引导部130。此外,在环齿轮覆盖部73的内周表面以及凸缘部72的差速室60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沿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的内侧引导部140和沿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延伸的内侧引导部150(参照图5)。
如图7及图8所示,第1引导部110具有:径向突出部111,其沿着环齿轮覆盖部73处的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并且从该环齿轮覆盖部73的外周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突出;轴向突出部112,其从该径向突出部111的一端开始沿着凸缘部72处的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并且从该凸缘部72的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突出。
如图8所示,第1引导部110的轴向突出部112沿着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以越靠向凸缘部72的内周侧就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至与该第1开口部101的边缘部101b的延长线上(参照图8的虚线)大致相同程度的位置。并且,轴向突出部112一直延伸至差速覆盖部71的外周表面,越比第1开口部101向凸缘部72的内周侧靠近,就越比沿着该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的部分更急剧地向下方倾斜。即,第1引导部110的轴向突出部112,形成至比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底(齿底圆)更接近该凸缘部72的内周侧、即更接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心45o(参照图3)的位置。
另外,第1引导部110还具有在径向突出部111以及轴向突出部112双方平滑地延伸的下表面110d和上表面110u。如图7所示,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以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以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2引导部120具有:径向突出部121,其沿着环齿轮覆盖部73处的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延伸,并且从该环齿轮覆盖部73的外周表面开始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突出;轴向突出部122,其从该径向突出部121的一端开始沿着凸缘部72处的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延伸,并且从该凸缘部72的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突出。
如图8所示,第2引导部120的轴向突出部122沿着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以越向凸缘部72的内周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至与该第2开口部102的边缘部102b的延长线上(参照图8的虚线)大致相同程度的位置。即,第2引导部120的轴向突出部122,形成于比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底(齿底圆)更接近该凸缘72的内周侧、即更接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心45o(参照图3)的位置。
另外,第2引导部120还具有在径向突出部121和轴向突出部122双方平滑地延伸的下表面120d以及上表面120u。如图7所示,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形成为,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其倾斜角与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形成为,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其倾斜角与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大致相同。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3引导部130具有:径向突出部131,其在环齿轮覆盖部73处的第2开口部102的下方沿着该环齿轮覆盖部73的下侧边缘部73a延伸,并且从该环齿轮覆盖部73的外周表面开始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突出;轴向突出部132,其从该径向突出部131的一端开始在凸缘部72处的第2开口部102的下方,以大致沿着该第2开口部102的下侧边缘部的角度延伸,并且从该凸缘部72的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突出。
如图8所示,第3引导部130的轴向突出部132在第2开口部102的下方,延伸至与第2开口部102的边缘部102b的延长线上(参照图8的虚线)大致相同程度的位置。另外,如图7所示,第3引导部130的径向突出部131处的上表面130u形成为,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的右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但是,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和上表面110u、第2引导部120的下表面120d和上表面120u、以及第3引导部130的上表面130u的倾斜角,并不受本实施方式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8所示,填充部74的壁部742具有容纳部742a,其以覆盖凸缘部72的第1开口部101的下方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填充部74的底部741上设置有:通孔741o,其将填充部74内流入的工作油向工作油存储室65排出;开关机构75,其允许通过该通孔741o从填充部74内排出工作油,并且由于工作油存储室65内的工作油的流动而关闭通孔741o。开关机构75具有:遮蔽板751,其能够与底部741的表面抵接,以关闭通孔741o;受压板752,其从该遮蔽板751延伸出来,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底部741。
据此,在搭载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行驶在平坦道路上的情况等,工作油存储室65内的工作油不易向车辆后部侧移动的情况下,开关机构75由于遮蔽板751和受压板752的自重,离开底部741,而开放通孔741o。其结果,在车辆行驶在平坦道路上等情况下,能够将填充部74内的工作油通过通孔741o向工作油存储室65排出。另一方面,在搭载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起步时等工作油存储室65内的工作油容易向车辆后部侧移动的情况下,主要由受压板752所受到的工作油的作用力,使开关机构75向接近底部741的方向转动,遮蔽板751抵接底部741而关闭通孔741o。其结果,在车辆起步时等情况下,可以防止工作油存储室65内的工作油通过通孔741o流入填充部74内。
在搭载所述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行驶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被搅起的差速室60内的工作油,通过储存盘70上形成的所述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向差速室60外排出。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差速器环齿轮45构成为斜齿轮,并且其配置为,在向主旋转方向,即,搭载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前进行驶时的旋转方向(参照图3的虚线箭头)旋转时,如图7的实线箭头所示,将差速室60内的工作油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倾斜地搅起。即,如图7所示,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形成为,从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向该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观察,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据此,可以将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即凸缘部72侧被倾斜地搅起的差速室60内的工作油,经由横跨环齿轮覆盖部73以及凸缘部72形成的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良好地向差速室60外、特别是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排出。
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被朝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倾斜地搅起,并分别从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分别碰撞到沿着该第1开口部101的上侧边缘部101a延伸的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沿着第2开口部102的上侧边缘部102a延伸的第2引导部120的下表面120d。如上所述,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下表面120d形成为,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即,向与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被搅起的工作油的飞散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据此,例如与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下表面120d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向水平延伸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降低与该下表面110d、120d碰撞的工作油所承受的反作用力在铅直方向上的分量,并且可以增大其在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水平方向上的分量。其结果,如图7上的实线箭头所示,可以在使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被倾斜地搅起并分别与该下表面110d、120d碰撞的工作油不流向正下方,而将其向工作油存储室65(图7中的右侧)侧和下方引导(溅向)。即,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被倾斜地搅起并由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碰撞到变速箱壳体22而溅向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侧,并通过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再次流入差速室60内,或者防止碰撞到第1引导部110的下表面110d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下表面120d的工作油流向正下方,并由该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再次流入差速室60内。
另外,该第1引导部110的轴向突出部112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轴向突出部122,分别形成到比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底(齿底圆)更接近凸缘72的内周侧,即更接近差速器环齿轮45的轴心45o的位置。据此,可以通过第1引导部110的轴向突出部112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轴向突出部122,将由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而被搅起并由凸缘部72处的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分别排出的工作油,切实地向工作油存储室65(图7中的右侧)侧和下方引导(溅向),并且可以更好地防止该工作油碰撞到变速箱壳体22(变矩器壳体221)而溅向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侧,并通过该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再次流入差速室60内。
并且,第1引导部110以及第2引导部120分别具有防止从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上方流下来的工作油,通过该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流入差速室60内的功能。即,如图7的虚线箭头所示,从第1开口部101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被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形成的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容纳,并被导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另外,如图7的虚线箭头所示,主要是从第1开口部101排出的工作油等,从第2开口部102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被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形成的第2引导部120的上表面120u容纳,并被导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
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齿轮覆盖部73以及凸缘部72上,以覆盖第2开口部102的下方的方式形成有第3引导部130。据此,如图7的虚线箭头所示,从第2开口部102排出并朝向环齿轮覆盖部73的下侧边缘部73a向下方流下来的工作油,被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形成的第3引导部130的径向突出部131处的上表面130u所容纳,并被导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其结果,可以有效地防止从第2开口部102排出并朝向环齿轮覆盖部73的下侧边缘部73a向下方流下来的工作油,通过该下侧边缘部73a和变速箱壳体22之间的间隙流入差速室60内。
而且,所述的从第1开口部101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排出的工作油,和被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容纳并导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的工作油,主要被填充部74的容纳部742a容纳并流入该填充部74内,在搭载有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车辆行驶在平坦道路等情况下,通过底部741上形成的通孔741o被送回到工作油存储室65。如此,通过由填充部74来容纳第1开口部101排出的工作油,可以防止该工作油从第2开口部102流入差速室60内。另一方面,从第2开口部102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排出的工作油,和被第2引导部120的上表面120u以及第3引导部130的上表面130u容纳并导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图7中的右侧)的工作油,则直接被送回到工作油存储室65。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可以良好地将差速室60内流入的工作油通过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向工作油存储室65排出,并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作油通过该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流入差速室60内。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60内,可以进一步降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阻力(搅拌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作为具有差速覆盖部71、凸缘部72以及环齿轮覆盖部73的划分部件的储存盘7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任意形状的划分部件,只要其是具有覆盖差速器环齿轮45的一部分的环齿轮覆盖部73并且可以划分差速室60和工作油存储室65的部件即可。另外,使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横跨环齿轮覆盖部73以及凸缘部72形成,但是也可以使第1开口部101以及第2开口部102只形成于环齿轮覆盖部7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第1引导部110以及第2引导部120省略轴向突出部112、122。另外,第1引导部110的上表面110u以及第2引导部120的上表面120u也不必一定是越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并且,在凸缘部72以及环齿轮覆盖部73上,开口部以及沿着该开口部的上侧边缘部延伸的引导部至少形成一个即可,也可以分别形成3个以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与接受由变速器传动过来的动力的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以及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环齿轮覆盖部,其覆盖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且具有:开口部,其用于将由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排出到所述差速室外;引导部,其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上侧边缘延伸,并且从外周表面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外侧突出,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是斜齿轮,其配置为:在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将所述差速室内的工作油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斜着搅起,所述引导部的下表面形成为,越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
即,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差速器环齿轮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差速室内的工作油被朝向工作油存储室侧斜着搅起,并且通过环齿轮覆盖部的开口部向差速室外排出。然后,由开口部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与沿着该开口部的上侧边缘部延伸并且从外周表面向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突出的引导部的下表面碰撞,而被引导向工作油存储室侧。此时,由于引导部的下表面以越向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即,以向与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而被搅起的工作油的飞散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可以使碰撞到该引导部的下表面的工作油不流向正下方,而使其溅向工作油存储室侧。其结果,可以有效地防止碰撞到引导部的下表面的工作油流向正下方,再次从开口部流入差速室内。因此,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由划分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以及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的划分部件,来更好地防止差速室内滞留工作油。
另外,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齿可以形成为,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径向观察,越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
并且,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也可以以越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靠近就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据此,可以将从环齿轮覆盖部的开口部的上方流下来的工作油,通过引导部的上表面引导向工作油存储室侧,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该工作油从开口部流入差速室内。
另外,所述环齿轮覆盖部可以与所述划分部件一体形成。但是,环齿轮覆盖部也可以和划分部件分体形成,例如可以从壳体延伸出来。
并且,所述划分部件也可以具有:差速覆盖部,其覆盖所述差速齿轮的一部分;凸缘部,其从所述差速覆盖部的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侧的一端开始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外周部形成所述环齿轮覆盖部,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也可以被划分在所述差速覆盖部以及所述凸缘部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开口部也可以以横跨所述环齿轮覆盖部以及所述凸缘部的方式形成,所述引导部也可以具有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沿着所述凸缘部上形成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侧边缘部,延伸至比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齿底更接近该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位置,并且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的表面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向突出。
据此,可以更好地将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而被向工作油存储室侧,即凸缘部侧斜着搅起的差速室内的工作油,通过差速覆盖部以及凸缘部上形成的开口部排出。另外,沿着凸缘部处的开口部的上侧边缘部形成引导部,该引导部延伸至比差速器环齿轮的齿底更接近该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位置,据此可以将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而被搅起并由凸缘部处的开口部排出的工作油,通过引导部切实地引导向工作油存储室。
另外,所述环齿轮覆盖部也可以包括,以与通过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水平面交叉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开口部。
然后,本发明不被所述实施方式限定,在本发明的外延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适宜的变更。并且,所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只是发明内容中所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并不限定发明内容所记载的发明要素。
在产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产业等中应用。

Claims (9)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与传递来自变速器的动力的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以及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齿轮覆盖部,该环齿轮覆盖部覆盖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且具有:开口部,其用于将由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排出到所述差速室外;引导部,其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上侧边缘延伸,并且从所述外周表面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是斜齿轮,该斜齿轮被配置为:在向主旋转方向旋转时将所述差速室内的工作油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倾斜地搅起,
所述引导部的下表面被形成为:越靠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就越向上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齿轮的齿被形成为:当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径向观察时越靠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就越向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被形成为:越靠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就越向下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上表面被形成为:越靠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就越向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齿轮覆盖部与所述划分部件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划分部件具有:差速覆盖部,其覆盖所述差速齿轮的一部分;凸缘部,其从所述差速覆盖部的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侧的一端开始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外周部形成所述环齿轮覆盖部,
所述工作油存储室被划分在所述差速覆盖部和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开口部被形成为:横跨所述环齿轮覆盖部和所述凸缘部,
所述引导部具有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沿着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侧边缘部而延伸至比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齿底更接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位置,并且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的表面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齿轮覆盖部包括所述开口部,该开口部被形成为:与通过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水平面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齿轮覆盖部包括所述开口部,该开口部被形成为:与通过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水平面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齿轮覆盖部包括所述开口部,该开口部被形成为:与通过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轴心的水平面交叉。
CN201580013853.1A 2014-03-27 2015-03-19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61040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6370A JP6187353B2 (ja) 2014-03-27 2014-03-27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066370 2014-03-27
PCT/JP2015/058163 WO2015146760A1 (ja) 2014-03-27 2015-03-19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4089A CN106104089A (zh) 2016-11-09
CN106104089B true CN106104089B (zh) 2018-07-10

Family

ID=54195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3853.1A Active CN106104089B (zh) 2014-03-27 2015-03-19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03465B2 (zh)
JP (1) JP6187353B2 (zh)
CN (1) CN106104089B (zh)
WO (1) WO2015146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3612B2 (ja) * 2014-03-27 2019-06-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188616B2 (ja) * 2014-03-27 2017-08-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490559B2 (ja) * 2015-10-23 2019-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423403B2 (ja) * 2016-10-14 2018-1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油路構造
JP6477656B2 (ja) 2016-10-14 2019-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油路構造
CN108131442B (zh) * 2016-12-01 2022-11-08 博格华纳公司 用于电动车辆的同心齿轮驱动的被动润滑系统
JP6442559B2 (ja) * 2017-05-19 2018-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9007522A (ja) * 2017-06-22 2019-01-17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歯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0846U (ja) * 1992-02-27 1993-09-24 新東ダストコレクタ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等の集塵装置
EP1475247A3 (en) * 2003-05-05 2006-12-27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Dual level inverted portal axle lubrication configuration
WO2011121861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DE102011003221A1 (de) * 2011-01-27 2012-08-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ifferential einer angetriebenen Fahrzeugachse, welches über einen Kegelantrieb mit einem Antriebsritzel und ein Tellerrad angetrieben ist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1128U (ja) * 1993-12-28 1995-07-21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機構
DE102004038286A1 (de) * 2004-08-06 2006-02-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CN101578461B (zh) * 2007-02-23 2011-11-1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JP4957789B2 (ja) * 2007-02-23 2012-06-2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US8371978B2 (en) 2010-03-31 2013-02-12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transmission
JP5116805B2 (ja) * 2010-06-08 2013-01-0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ギヤの潤滑構造
JP2014015979A (ja) * 2012-07-09 2014-01-30 Honda Motor Co Ltd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ギヤ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0846U (ja) * 1992-02-27 1993-09-24 新東ダストコレクタ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等の集塵装置
EP1475247A3 (en) * 2003-05-05 2006-12-27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Dual level inverted portal axle lubrication configuration
WO2011121861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DE102011003221A1 (de) * 2011-01-27 2012-08-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ifferential einer angetriebenen Fahrzeugachse, welches über einen Kegelantrieb mit einem Antriebsritzel und ein Tellerrad angetrieben is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46760A1 (ja) 2015-10-01
JP6187353B2 (ja) 2017-08-30
US20170009872A1 (en) 2017-01-12
JP2015190499A (ja) 2015-11-02
CN106104089A (zh) 2016-11-09
US9903465B2 (en)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408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76527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233041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24724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2770691B (zh) 车辆用变速器
CN106104086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104088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11021663A (ja) 自動変速機
CN102434653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4968975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KR20190063469A (ko) 차축 구동부용 윤활 시스템
CN107850203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026796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13339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4978506B2 (ja) 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JP613179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143559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209849A (ja) オイルレシーバ
CN210240513U (zh) 车辆用变速器
CN103542078B (zh) 变速箱的润滑油排出构造
CN106133362B (zh) 变速装置
JP2017180680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8155267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流路構造
JP2003106419A (ja) 自動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