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088B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4088B CN106104088B CN201580013566.0A CN201580013566A CN106104088B CN 106104088 B CN106104088 B CN 106104088B CN 201580013566 A CN201580013566 A CN 201580013566A CN 106104088 B CN106104088 B CN 1061040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fferential
- gear
- ring gear
- working oil
- differential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inforcing gearboxes, e.g. rib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16H57/0452—Oil p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在驱动桥壳体(240)上形成有伸出部(252)和延伸筋(260),且构成飞溅用空间(250)。其中,伸出部(252)相对于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垂直下部旋转90度的90度旋转部位(251)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切线)向外侧伸出,该延伸筋(260)从该伸出部(252)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中心延伸直至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附近。而且,延伸筋(260)的下表面形成为倾斜面,以在与向飞溅用空间(250)飞溅的工作油碰撞时,将工作油挤压到变矩器壳体侧,由此使工作油向飞溅用空间(250)飞溅而与延伸筋(260)的下表面碰撞,而被挤压到变矩器壳体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具有差速器环齿轮(differential ring gear)、差速齿轮和壳体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差速器环齿轮比输入侧的主动小齿轮更靠下方配置,且与该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与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收装差速器环齿轮和差速齿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中间轴,其与变速机构的输入轴平行配置;差速装置(差速齿轮),其具有配置在中间轴的下方且与该中间轴的输出齿轮啮合的齿圈(差速器环齿轮);壳体部件,其收装变速机构与差速装置;差速划分部件,其将该壳体部件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装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油(工作油)的存储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差速划分部件(differential partitioning member)由壳体部件的一部分、凸筋部件和半球状的储存盘(resevoir plate)构成,其中,凸筋部件从该壳体部件沿着所述齿圈的外周面延伸设置,储存盘从壳体部件的相反侧覆罩差速装置,并且紧贴凸筋部件的内周面。据此,能够防止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油经由差速划分部件从存储室流入差速室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公报第2011/121861号
然而,在所述的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中,难以使储存盘完全紧贴凸筋部件的内周表面,而会导致在储存盘和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存储室内的油会从储存盘和凸筋部件之间的间隙以及储存盘和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差速室内。滞留在差速室内的油,由差速装置的齿圈搅起而用于润滑和冷却,但在差速室内滞留的油量变多时,会导致作用于齿圈的油的搅拌阻力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目的在于,防止工作油滞留于配置有差速器环齿轮和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内,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为了达到所述主要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配置在输入侧的主动小齿轮的下方且与该主动小齿轮(drive pinion gear)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differential gear)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以及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differentialchamber)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其在外缘形成有第1壳体接合面,且由所述划分部件形成有所述工作油存储室;和第2壳体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第1壳体接合面相适配的第2壳体接合面,且由所述划分部件形成有所述差速室,所述第2壳体部件具有伸出部和延伸筋,其中,所述伸出部相对于从90度旋转部位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向外侧伸出,所述90度旋转部位是沿着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的外壁面中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垂直下部(铅直下部)沿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旋转90度的部位,所述延伸筋从所述伸出部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大致旋转中心延伸,通过所述伸出部的内表面、所述延伸筋的下表面和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来形成用于被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飞溅的飞溅用空间,所述延伸筋的下表面形成为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上升的倾斜面。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其在外缘形成有第1壳体接合面,且由划分部件形成有工作油存储室;和第2壳体部件,其形成有与第1壳体接合面相适配的第2壳体接合面,且由划分部件形成有差速室。第2壳体部件具有伸出部和延伸筋,其中,伸出部相对于从90度旋转部位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向外侧伸出,所述90度旋转部位是沿着第2壳体接合面的外壁面中从差速器环齿轮的垂直下部沿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旋转90度的部位,该延伸筋从该伸出部向差速器环齿轮的大致旋转中心延伸,通过伸出部的内表面、延伸筋的下表面和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来形成用于被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飞溅的飞溅用空间。而且,延伸筋的下表面形成为第2壳体接合面侧上升的倾斜面。因此,由差速器环齿轮搅起且向飞溅用空间飞溅的工作油,与延伸筋的下表面碰撞,而能够被挤压至第2壳体接合面侧,即由划分部件形成的工作油存储室侧。因此,能够抑制工作油滞留于差速室内,由此能够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大致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20所具有的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档与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动作状态之间关系的动作表。
图3是表示将储存盘70配置在驱动桥壳体240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将储存盘70安装于变矩器壳体220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4的A-B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沿图4的A-C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8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10是将图3的虚线的圆的范围放大表示的放大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沿着图3和图10的D-E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大致结构图。同图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与搭载于前轮驱动式车辆的未图示的引擎的曲轴连接,并且可将来自引擎的动力向左右的驱动轮(前轮)DW传递。如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包括:变速箱壳体(transmission case)22,其包括变矩器壳体220(第1壳体部件)和与该变矩器壳体220连接的驱动桥壳体(transaxlecase)240(第2壳体部件);流体传动装置(起步装置)23,其被收装于变矩器壳体220内;油泵24;自动变速器25,其被收装在驱动桥壳体240内;齿轮机构(齿轮系)40;和差速齿轮(差速机构)50等。
流体传动装置23构成为液力变矩器,具有与引擎的曲轴连接的输入侧的泵轮23p、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连接的输出侧的涡轮23t、配置在泵轮23p和涡轮23t的内侧来对工作油从涡轮23t向泵轮23p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导轮23s、将导轮23s的旋转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的单向离合器23o、锁止离合器23c等。但是,流体传动装置23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导轮23s的液力联轴器。
油泵24构成为齿轮泵,具有:泵总成,其由泵体和泵罩构成;外齿齿轮,其通过轮毂(hub)连接于流体传动装置23的泵轮23p。油泵24由来自引擎的动力驱动,吸引存储在未图示的油盘中的工作油(ATF),且将其压送至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
自动变速器25为8级变速式变速器,如图1所示,包括双小齿轮式的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拉威挪(ravigneaux)式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用于改变从输入侧至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路径的4个离合器C1、C2、C3和C4、2个制动器B1和B2以及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F1。
第1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太阳齿轮(sun gear)31,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2,其为与该太阳齿轮31同心圆配置,且为内齿齿轮;和行星架(planetary carrier)34,其能够保持多个自转和公转自如的的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该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为2个相互啮合的小齿轮,且其中一方与太阳齿轮31啮合,另一方与齿圈32啮合。如图所示,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太阳齿轮31固定于变速箱壳体22,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连接于输入轴26,其能够与该输入轴26一体旋转。另外,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是所谓的减速齿轮的结构,使传递至为输入元件(elements)的行星架34的动力减速,且从为输出元件的齿圈32输出。
第2行星齿轮机构35具有: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7,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同心圆配置,且为内齿齿轮;多个短小齿轮38a,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啮合;多个长小齿轮38b,其与第2太阳齿轮36b和多个短小齿轮38a啮合,且与齿圈37啮合;和行星架39,其保持多个短小齿轮38a和多个长小齿轮38b自由自转(自由旋转)且自由公转。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作为自动变速器25的输出部件发挥功能,从输入轴26传递至齿圈37的动力经由齿轮机构40、差速齿轮50和主动轴28向左右的驱动轮传递。另外,行星架39经由单向离合器F1由变速箱壳体22来支承,该行星架39的旋转方向由单向离合器F1限制在一个方向。
离合器C1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multi-plate friction-type hydraulicclutch)(摩擦卡合元件(friction engagement element)),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1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1太阳齿轮36a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2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2能够将输入轴26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3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3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4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4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
制动器B1为液压制动器(摩擦卡合元件),其构成为包括液压伺服机构的带式制动器或者多片摩擦式制动器,其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固定到变速箱壳体22上以使其不能旋转,并且能够解除第2太阳齿轮36b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制动器B2为液压制动器,其构成为包括液压伺服机构的带式制动器或多片摩擦式制动器,其能够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变速箱壳体22上,并且能够解除行星架39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另外,单向离合器F1例如包括内圈、外圈、多个楔块等,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一个方向旋转时,通过楔块传递扭矩,并且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使两者相对旋转。但是,单向离合器F1也可以具有楔块式以外的、如辊式的结构。
这些离合器C1~C4和制动器B1、B2接受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进行的工作油的给排来进行动作。图2是表示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挡与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以及单向离合器F1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表。通过使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处于图2的动作表所示的状态,自动变速器25能够提供前进1~8挡的变速挡和后退1挡、2挡的变速挡。另外,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犬齿式离合器(dog clutch)这样的啮合式卡合元件。
齿轮机构40具有:中间主动齿轮(counter drive gear)41,其与自动变速器25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连接;中间从动齿轮(counter driven gear)43,其固定在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平行延伸设置的中间轴42上,并且与中间主动齿轮41啮合;主动小齿轮(末级主动小齿轮)44,其形成(或者固定)于中间轴42;差速器环齿轮(末级从动齿轮)45,其配置在主动小齿轮44下方(参照图3),并且与该主动小齿轮44啮合。另外,差速器环齿轮45为斜齿轮。
如图1、图3~图6所示,差速齿轮50具有一对(2个)小齿轮51、一对(2个)侧面齿轮52、小齿轮轴53和差速器壳体54,其中,一对(2个)侧面齿轮52分别固定在传动轴28上,并且分别与一对小齿轮51以呈直角的方式啮合,小齿轮轴53支承一对小齿轮51,差速器壳体54收装一对小齿轮51和一对侧面齿轮52,且连接(固定)有所述的齿圈4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小齿轮51和各侧面齿轮52构成为直齿锥齿轮。另外,在各小齿轮51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齿轮垫片55,在各侧面齿轮52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侧垫片56。而且,差速器壳体54通过轴承81、82支承在变速器壳体22上,并且与传动轴28同轴配置且能够自由转动。
接着,对动力传递装置20的差速器环齿轮45和差速齿轮50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将储存盘70配置于驱动桥壳体24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将储存盘70安装于变矩器壳体220的状态的说明图。另外,图5是表示沿图4的A-B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沿图4的A-C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图4中的左上的虚线的圆表示主动小齿轮44,中间的虚线的圆表示差速器环齿轮45。另外,图4中单点划线表示工作油腔室65中工作油的液面。图3和图4中的箭头表示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
如这些附图所示,包含变矩器壳体220和驱动桥壳体240的变速箱壳体22的内部,由图7、图8、图9所示的储存盘70划分为配置差速器环齿轮45以及差速齿轮50的差速室60和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6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和“下”分别表示在将动力传递装置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铅直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和“下”。
如图4所示,变矩器壳体220具有组安装于驱动桥壳体240时的壳体侧接合面(第1壳体接合面)221。从该壳体侧接合面221的底部附近向图中右方向沿着储存盘70的外缘伸展直至大致90度位置的范围内,形成壳体侧台阶面223,该沿壳体侧接合面221向内侧对应于储存盘70的大致厚度而形成台阶。
如图3所示,驱动桥壳体240具有组装于变矩器壳体220时的壳体侧接合面(第2壳体接合面)241。在驱动桥壳体240上形成有凸筋部242,该凸筋部242从底部附近向图中右方向以大致45度的角度呈直线状延伸至中央侧(参照图5)。
如图7~图9所示,储存盘70包括筒状部71和从筒状部7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72。如图3所示,利用形成于筒状部71的螺孔76a和形成于凸缘部72的2个螺孔76b、76c,由3个螺栓86a~86c将储存盘70安装固定于变矩器壳体220。由所述筒状部71和凸缘部72构成的储存盘70,由对铁等金属部件冲压加工而形成。另外,储存盘70也可以由树脂注塑成型而形成。
如图5~图6所示,筒状部71以沿着差速齿轮50的差速器壳体54外周面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主要包围差速器壳体54的、除去一方的侧面齿轮支持部(通过轴承81由变矩器壳体220支承的部分)的部分。筒状部71的变矩器壳体220侧的端部和该变矩器壳体220之间,在储存盘70固定于变速箱22的状态下形成有些许空间。
凸缘部72从筒状部71的驱动桥壳体240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在凸缘部72和筒状部71的上部形成有切口部70s,以使该凸缘部72和筒状部71不与支承中间轴42能够自由旋转的、未图示的轴承干涉,据此,凸缘部72在筒状部71的周围呈圆弧状(大致C字状)延伸。如图4所示,在从凸缘部72的底部、包含底部而向图中右方向直至大致90度位置的外缘部形成有第1密封部77。第1密封部77通过与变矩器壳体220的壳体侧台阶面223抵接,而确保第1密封部77的密封。另外,在从凸缘部72的第1密封部77朝图中左方向直至大致60度位置的外缘部形成有第2密封部78。如图3、图4、图7~图9所示,第2密封部78的外缘形成为直线状,该外缘向凸筋242侧突出,以容易与驱动桥壳体240的凸筋242抵接。因此,第2密封部78由凸筋242按压而弹性变形,由此良好地确保第2密封部78的密封。
图10是将图3的虚线的圆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说明图,图11是表示沿图3和图10中D-E线剖切的剖面说明图。如图3和图10所示,在驱动桥壳体240上形成有伸出部252和延伸筋260,其中,伸出部252相对于从90度旋转部位251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的切线、图10中的虚线)向外侧伸出,该90度旋转部位251是沿着壳体侧接合面241的外壁面中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垂直下部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旋转90度的部位,延伸筋260从该伸出部252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大致旋转中心延伸直至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附近。通过该伸出部252的内表面、延伸筋260的下表面和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来形成飞溅用空间250,该飞溅用空间250用于被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的工作油飞溅。如图11所示,形成飞溅用空间250上壁的延伸筋260的下表面262形成为倾斜面,以在与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而飞溅的工作油碰撞时,将工作油挤压到壳体侧接合面241侧(变矩器壳体220侧)。因此,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至90度旋转部位251的工作油沿着该切线方向(垂直向上方向)飞溅,与延伸筋260的下表面262碰撞而不与伸出部252碰撞,且由于延伸筋260的下表面262的倾斜而被挤压至变矩器壳体220侧,由此该工作油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
如图11所示,形成飞溅用空间250的上壁的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形成为倾斜面,以将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挤压到壳体侧接合面241侧(变矩器壳体220侧)。而且,在驱动桥壳体240上形成有引导凸筋270,该引导凸筋270沿着储存盘70的外缘从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形成至储存盘70的顶部附近。该引导凸筋270以比储存盘70的外缘更靠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从延伸筋260附近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由于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的倾斜而被挤压至变矩器壳体220侧,由此该工作油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而不会跨越引导凸筋270流入差速室60。另一方面,从远离延伸筋260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而不会跨越引导凸筋270流入差速室60。
在储存盘70的凸缘部72的、与比延伸筋260稍靠下侧的飞溅用空间250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扇形的切口部74,该切口部74形成为使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到齿根45b露出。如上所述,差速器环齿轮45构成为斜齿轮,作为斜齿轮形成为,利用推力(thrustforce)给予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而从90度旋转部位251飞溅的工作油向变矩器壳体220侧运动的运动分量。因此,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的工作油从切口部74直接向变矩器壳体220侧飞溅,而落到工作油存储室65。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74形成为,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观察,切口部74的开口终端部(延伸筋260附近的端部)74b为沿着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超前于规定交点的部位,其中,规定交点是指,从开口始端部(90度旋转部位251附近的端部)74a处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根45b延伸的、旋转方向的切线(图10中的双点划线的直线)与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的外周(图10中的双点划线的曲线)之间的交点的部位。因此,即使是从开口始端部74a附近的齿根45b飞溅的工作油,也能由储存盘70到达变矩器壳体220侧。
另外,在储存盘70的切口部74的上端形成有突出部75,该突出部75向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且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倾斜。因此,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即,由于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的倾斜而被挤压至变矩器壳体220侧且流到切口部74附近的工作油,利用突出部75的作为导流部的功能由突出部75的上表面引导而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而不会从切口部74流入差速室60侧。另外,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而从切口部74直接飞溅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与突出部75的下表面碰撞,但由于突出部75以向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与突出部75碰撞的工作油流到工作油存储室65侧。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驱动桥壳体240上于外壁面形成有伸出部252和延伸筋260,其中,伸出部252相对于从90度旋转部位251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切线)向外侧伸出,该90度旋转部位251是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垂直下部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旋转90度的部位,该延伸筋260从该伸出部252向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中心延伸直至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附近,该伸出部252和延伸筋260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外周一起形成飞溅用空间250,而且,延伸筋260的下表面262形成为倾斜面,以在与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而飞溅的工作油碰撞时,将工作油挤压到变矩器壳体220侧,据此,使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的工作油向飞溅用空间250飞溅,与延伸筋260的下表面262碰撞而不与伸出部252碰撞,由此能够将该工作油挤压到变矩器壳体220侧。其结果,能够使工作油从差速室60流出,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60,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形成为倾斜面以使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被挤压到变矩器壳体220侧,据此,能够将从延伸筋260附近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挤压到变矩器壳体220侧。其结果,能够防止工作油流入差速室60,降低滞留在差速室60的工作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形成有引导凸筋270,该引导凸筋270沿着储存盘70的外缘从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至储存盘70的顶部附近,且比储存盘70的外缘更向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据此,能够使从引导凸筋270的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而不流入差速室60。其结果,能够防止工作油流入差速室60,降低滞留在差速室60的工作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储存盘70的凸缘部72的、与相对于延伸筋260稍位于下侧的飞溅用空间250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扇形的切口部74,该切口部74形成为使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到齿根45b露出,并且,差速器环齿轮45的斜齿被配置为给予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且向飞溅用空间250飞溅的工作油向变矩器壳体220侧运动的运动分量,据此,能够使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的工作油从切口部74直接向变矩器壳体220侧飞溅。其结果,能够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60,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而且,切口部74形成为,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观察,切口部74的开口终端部74b是在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上超前于规定交点的部位,其中,规定交点是指,从开口始端部74a的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根45b延伸的、旋转方向的切线与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的外周之间的交点,据此,即使是从开口始端部74a附近的齿根45b飞溅的工作油,也能由储存盘70到达变矩器壳体220侧,而流入工作油存储室65。其结果,能够使工作油从差速室60流出,防止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60,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储存盘70的切口部74的上端形成有向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且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倾斜的突出部75,据此,能够利用突出部75作为导流部的功能对流下到切口部74附近的工作油进行引导,使工作油流下到工作油存储室65侧,而不会从切口部74流入差速室60侧。另外,能够使由差速器环齿轮45搅起而从切口部74直接飞溅的工作油中,一部分与突出部75的下表面碰撞,而流下到工作油存储室65侧。其结果,能够防止工作油流入差速室60使滞留量增大,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包含储存盘70的凸缘部72的底部的外缘部分形成第1密封部77,通过第1密封部77与变矩器壳体220的壳体侧台阶面223抵接,确保第1密封部77的密封,从凸缘部72的底部至与第1密封部77的相反侧形成第2密封部78,第2密封部78通过与驱动桥壳体240的凸筋部242抵接,且被按压确保第2密封部78的密封。第2密封部78形成为直线状,据此,即使被凸筋部242按压变形,与外缘为圆弧状或曲线状相比,由于能够维持与凸筋部242的接触状态,由此能够保持更好地密封。其结果,能够更好地防止工作油从工作油存储室65流入差速室60,由此能够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形成为倾斜面,以使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被挤压到变矩器壳体220侧,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也可不形成为倾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形成有引导凸筋270,该引导凸筋270沿着储存盘70的外缘从延伸筋260的上表面264形成至储存盘70的最上部附近,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不具有所述的引导凸筋270。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储存盘70的凸缘部72的、与相对于延伸筋260稍位于下侧的飞溅用空间250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7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在与飞溅用空间250相对应的部分形成切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扇形的切口部74形成为使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到齿根45b露出,但不局限于此,至少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从切口部74露出即可,也可以齿根45b不露出的方式形成切口部74。另外,考虑到使工作油从切口部74直接向变矩器壳体220侧飞溅的效果,优选切口部74形成为,使从齿顶45a到齿根45b的大致二分之一以上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切口部74构成为,从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观察,切口部74的开口终端部74b为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上超前于规定交点的部位,其中,规定交点是指,从开口始端部74a的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根45b延伸的、旋转方向的切线与差速器环齿轮45的齿顶45a的外周之间的交点,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切口部74也可构成为,使开口终端部74b形成在从所述交点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返回(向下)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储存盘70的切口部74的上端形成有突出部75,该突出部75向变矩器壳体220侧突出,且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差速器环齿轮45的径向倾斜,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突出部75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也可不形成倾斜面。另外,即使不形成突出部75,也没有问题。
以上是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的实施方式实施得到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延伸筋的上表面形成为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下降的倾斜面。如此,能够使流下的工作油向第2壳体接合面侧,即由划分部件形成的工作油存储室侧流动。其结果,能够防止流下的工作油流入差速室内。这种情况下,所述第2壳体部件可具有引导凸筋,该引导凸筋沿着该划分部件的外缘从所述延伸筋的上表面的端部至所述划分部件的最上部附近。如此,能够利用引导凸筋防止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流入差速室内。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引导凸筋也可相对于所述划分部件的外缘向所述第1壳体部件侧突出。如此,能够利用引导凸筋有效防止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流入差速室内。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构成为斜齿轮,该斜齿轮的方向被配置为给予所述飞溅用空间飞溅的工作油向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运动的运动分量的。如此,由于该斜齿轮给予飞溅用空间飞溅的工作油向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运动的运动分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工作油与延伸筋的下表面碰撞而被挤压至第2壳体接合面侧(工作油存储室侧)。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构成为斜齿轮,该斜齿轮被形成为:使齿线(tooth trace)在所述切口部从所述差速室侧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沿旋转方向滞后。如此,该斜齿轮能够给予被搅起的工作油向工作油存储室侧运动的运动分量。
在利用推力给予所述工作油运动分量的方式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划分部件具有切口部,该切口部在所述延伸筋的下方的、与所述飞溅用空间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切口以使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齿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如此,能够使搅起的工作油从切口部向工作油存储室侧飞溅,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油滞留于差速室。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划分部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切口部的上端部向所述第1壳体部件侧突出,且上表面沿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径向设置。如此,能够防止从上方流下的工作油经由切口部流入差速室内。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中,于所述第1壳体接合面的底部附近形成第1台阶面,该第1台阶面从该第1壳体接合面向内侧形成台阶,在所述第2壳体部件形成凸筋部,该凸筋部从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的底部附近沿着所述划分部件的外缘向中间延伸,在所述划分部件中,于外周部中包含底部的、从该底部朝向一个方向的第1范围内形成与所述第1台阶面抵接而密封的第1密封部,并且于外周部中从所述第1范围的底部侧的端部附近朝向另一方的第2范围内形成沿径向延伸且与所述凸筋部抵接的第2密封部。如此,划分部件的第1密封部与第1台阶面抵接,由此能够确保第1密封部的密封,第2密封部与第2壳体部件的凸筋部抵接,由此能够确保第2密封部的密封。据此,能够更好地防止工作油流入配置差速器环齿轮和差速齿轮的差速室,由此能够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在产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产业等中应用。
Claims (6)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配置在输入侧的主动小齿轮的下方且与该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件,其在外缘形成有第1壳体接合面,且由所述划分部件形成有所述工作油存储室;和第2壳体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第1壳体接合面相适配的第2壳体接合面,且由所述划分部件形成有所述差速室,
所述第2壳体部件具有伸出部和延伸筋,其中,所述伸出部比从90度旋转部位开始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线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向径向外侧伸出,所述90度旋转部位是沿着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的外壁面中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垂直下部沿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旋转90度的部位,所述延伸筋从所述伸出部向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大致旋转中心延伸,通过所述伸出部的内表面、所述延伸筋的下表面和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来形成用于被所述差速器环齿轮搅起的工作油飞溅的飞溅用空间,
所述延伸筋的下表面形成为随着靠向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而上升的倾斜面,
被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从所述差速室向上方搅起的工作油,从所述差速室直接向所述飞溅用空间飞溅,
从所述差速室直接向所述飞溅用空间飞溅的工作油直接与所述延伸筋的下表面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筋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靠向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而下降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壳体部件具有引导壁,该引导壁从所述延伸筋的上表面的端部直至所述划分部件的最上部附近沿着所述划分部件的外缘伸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比所述划分部件的外缘向所述第1壳体部件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被构成为斜齿轮,该斜齿轮的方向被配置为给予向所述飞溅用空间飞溅的工作油向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侧运动的运动分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被构成为斜齿轮,该斜齿轮被形成为:使齿线在切口部从所述差速室侧开始越靠向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侧越在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滞后,其中,所述切口部设置于所述划分部件的凸缘部的、与飞溅用空间相对应的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66503A JP6271315B2 (ja) | 2014-03-27 | 2014-03-27 | 動力伝達装置 |
JP2014-066503 | 2014-03-27 | ||
PCT/JP2015/057002 WO2015146573A1 (ja) | 2014-03-27 | 2015-03-10 | 動力伝達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4088A CN106104088A (zh) | 2016-11-09 |
CN106104088B true CN106104088B (zh) | 2019-05-21 |
Family
ID=54195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3566.0A Active CN106104088B (zh) | 2014-03-27 | 2015-03-10 | 动力传递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79772B2 (zh) |
JP (1) | JP6271315B2 (zh) |
CN (1) | CN106104088B (zh) |
WO (1) | WO20151465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23612B2 (ja) * | 2014-03-27 | 2019-06-05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6188616B2 (ja) * | 2014-03-27 | 2017-08-30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6442559B2 (ja) * | 2017-05-19 | 2018-12-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2020020404A (ja) * | 2018-08-01 | 2020-02-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7455490B2 (ja) * | 2019-12-30 | 2024-03-26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23377Y1 (zh) | 1969-12-29 | 1974-06-24 | ||
JPS5285878U (zh) * | 1975-12-23 | 1977-06-27 | ||
US4480501A (en) * | 1982-07-06 | 1984-11-06 |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 Transaxle having bearing shoes supporting a ring gear assembly |
US5505112A (en) * | 1994-02-18 | 1996-04-09 | Eaton Corporation | Churning loss reduction means for gear type devices |
DE4414164A1 (de) * | 1994-04-22 | 1995-10-26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 Getriebegehäuse |
DE19529586C1 (de) * | 1995-08-11 | 1996-08-14 | Daimler Benz Ag |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06162039A (ja) * | 2004-12-10 | 2006-06-22 | Aisin Ai Co Ltd | 自動車等の変速装置 |
JP4831078B2 (ja) * | 2008-01-16 | 2011-12-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2010223344A (ja) * | 2009-03-24 | 2010-10-07 | Toyota Motor Corp | 潤滑装置 |
US8371978B2 (en) * | 2010-03-31 | 2013-02-12 | Aisin Aw Co., Ltd. | Vehicle transmission |
JP5429364B2 (ja) * | 2010-03-31 | 2014-02-2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変速機 |
JP5116805B2 (ja) * | 2010-06-08 | 2013-01-09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ギヤの潤滑構造 |
-
2014
- 2014-03-27 JP JP2014066503A patent/JP62713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0 US US15/113,904 patent/US98797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0 CN CN201580013566.0A patent/CN10610408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10 WO PCT/JP2015/057002 patent/WO20151465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4088A (zh) | 2016-11-09 |
US9879772B2 (en) | 2018-01-30 |
JP6271315B2 (ja) | 2018-01-31 |
JP2015190511A (ja) | 2015-11-02 |
WO2015146573A1 (ja) | 2015-10-01 |
US20170009871A1 (en) | 2017-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04088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104086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104087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104089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233041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104042B (zh) | 变速装置 | |
CN105765273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WO2014156730A1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05026796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6133399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JP2014199066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WO2015146632A1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06133362B (zh) | 变速装置 | |
JP6131849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15190506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15190509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15190510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17180680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