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942A -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9942A
CN105849942A CN201480069667.5A CN201480069667A CN105849942A CN 105849942 A CN105849942 A CN 105849942A CN 201480069667 A CN201480069667 A CN 201480069667A CN 105849942 A CN105849942 A CN 105849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battery
lithium ion
interarea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96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9942B (zh
Inventor
水野雄介
进藤康裕
都藤靖泰
川北健
川北健一
草地雄树
大泽康彦
佐藤�
佐藤一
赤间弘
堀江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9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9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16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impregnation with a solution, dispersion, paste or dry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3Selection of materials containing carbon or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s conductive part, e.g. graphite, carbon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80Porous plates, e.g. sintered carriers
    • H01M4/806Nonwoven fibrous fabric containing only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80Porous plates, e.g. sintered carriers
    • H01M4/808Foamed, spongy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使电极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电子传导性也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是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的厚度为150~5000μm,在上述第1主面与上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和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上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使上述第1主面至上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上述导电通路与上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迫切期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汽车产业中,通过导入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被寄予了厚望,对作为将它们实用化的关键的电动机驱动用二次电池进行了深入开发。作为二次电池,能够实现高能量密度、高输出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受到关注。
锂离子二次电池一般使用粘结剂将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等分别涂布在正极用集电体或负极用集电体上来构成电极。另外,在双极型电池的情况下,构成具有正极层和负极层的双极型电极,该正极层通过使用粘结剂在集电体的一个面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等而形成,该负极层通过使用粘结剂在相反侧的面上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等而形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以25μm左右的厚度涂布了电极形成用的糊剂,作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方法,已知有提高电池内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比例的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使电极的膜厚较厚来减少集电体、隔板的相对比例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6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04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认为如果能够使电极的膜厚较厚则能够减少集电体、隔板的相对比例,对于电池的高容量化是有效的。
但是,在双极型电极中,如果使电极的厚度较厚,则距集电体的距离远的活性物质的比例增加。在此,由于活性物质本身的电子传导性不高,因此认为电子从距集电体的距离远的活性物质到集电体的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因此,只是单纯地使电极的厚度较厚时,即使活性物质的量增加,电子传导性也差,未被有效利用的活性物质的比例增加。作为结果,会产生尽管使电极的厚度较厚也无法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化的问题。
另外,由于活性物质本身的电子传导性不高,因此尝试了添加乙炔黑等颗粒状物质作为导电助剂来提高电子传导性的方法。但是,对于颗粒状的导电助剂而言,在电极的厚度增厚时难以发挥提高电子传导性的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形成将电极的厚度方向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能够使从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通过导电通路向集电体流动,即使在使电极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也可形成电子传导性优异的电极,从而达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为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上述电极的厚度为150~5000μm,在上述第1主面与上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和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上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上述第1主面至上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上述导电通路与上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将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用于负极和/或正极;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准备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其中具有空隙、且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的工序(P1)、将包含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X)涂布于上述结构体(Z)的上述第1主面或上述第2主面的工序(P2)、和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上述结构体(Z)中的上述空隙中的工序(P3);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将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膜(E)上的工序(Q1)、和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上述膜(E)上的工序(Q2);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将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集电体上而在集电体上形成浆料层的工序(T1)、和在上述浆料层之上载置隔板并从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上述集电体与上述隔板之间的工序(T2);以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并且,在上述第1主面与上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和树脂(F),上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上述第1主面至上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上述导电通路与上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R1):对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树脂(F)的电极用组合物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利用上述树脂(F)将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在电极的第1主面与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导电部件形成了从第1主面至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因此,能够使从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通过导电通路流动至集电体。因此,即使在使电极的厚度厚达150~5000μm、使活性物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从距集电体远的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也能够顺利到达至集电体。因此,形成电子传导性优异、适合于锂离子电池的高容量化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和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2是仅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7(a)和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结构体中的空隙中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于膜上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9(a)、图9(b)和图9(c)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于集电体与隔板之间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树脂将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的工序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是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的厚度为150~5000μm,
在上述第1主面与上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和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
上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上述第1主面至上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上述导电通路与上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示例,可以举出:导电部件(A)为构成无纺布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的示例、导电部件(A)为构成机织物或针织物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的示例、导电部件(A)为离散存在于第1主面与第2主面之间的导电性纤维的示例、以及导电部件(A)为构成发泡树脂的一部分的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的示例。
首先,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中的导电部件(A)为构成无纺布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和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锂离子电池1具备正极10和负极20,在正极10与负极20之间设置有隔板30。
在正极10的与隔板30相反的面上设置有集电体40,在负极20的与隔板30相反的面上设置有集电体50。归纳一下上述结构,是按照集电体40-正极10-隔板30-负极20-集电体50的顺序形成层叠结构,作为整体形成锂离子电池1。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概念中不包含隔板和集电体,图1所示的正极10和负极20都是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正极10是具有规定厚度t1的片状电极,具备配置在隔板30侧的第1主面11和配置在集电体40侧的第2主面12。正极10中包含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
同样,负极20也是具有规定厚度t2的片状电极,具备配置在隔板30侧的第1主面21和配置在集电体50侧的第2主面22。负极20中包含负极活性物质颗粒24。
正极10的厚度t1和负极20的厚度t2分别为150~5000μm,电极如此厚时,能够使电池内含有较多的活性物质,能够使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化。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厚度t1优选为150~1500μm、更优选为200~9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0~900μm。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厚度t2优选为150~1500μm、更优选为200~9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0~900μm。
这样的将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用于负极和/或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
接着,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进行说明。
图2是仅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的截面图。
如上所述,正极10具备第1主面11和第2主面12。并且,在第1主面11与第2主面12之间包含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13和作为活性物质颗粒(B)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
在图2所示的形态中,导电部件(A)为构成无纺布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13。在无纺布中存在大量空隙,因此,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该空隙中,能够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关于活性物质颗粒向空隙中的填充,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的项目中详细说明。
导电性纤维13中,一部分纤维的一个端部到达第1主面11,另一个端部到达第2主面12。因此,导电性纤维13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第1主面11至第2主面12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
另外,在第1主面11与第2主面12之间,大量导电性纤维13缠绕存在,但在多根导电性纤维13相接触而从第1主面11至第2主面12连续地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说导电性纤维形成了从第1主面至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
图2中示出了与从第1主面11至第2主面12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相对应的导电性纤维13的示例。作为导电性纤维13a示出的纤维是一根导电性纤维形成导电通路的示例,作为导电性纤维13b示出的两根纤维是两根导电性纤维相接触而形成导电通路的示例。
作为导电性纤维,可以举出:PAN系碳纤维、沥青系碳纤维等碳纤维、使导电性良好的金属、石墨均匀地分散在合成纤维中而成的导电性纤维、将不锈钢之类的金属进行纤维化而成的金属纤维、利用金属对有机物纤维的表面进行包覆而成的导电性纤维、利用含有导电性物质的树脂对有机物纤维的表面进行包覆而成的导电性纤维等。这些导电性纤维中,优选碳纤维。
本发明的电极中,导电部件(A)为导电性纤维时的电导率优选为50mS/cm以上、更优选为80~500mS/cm。导电性纤维的电导率通过依照JIS R 7609的“碳纤维-体积电阻率的求出方法”测定体积电阻率并取体积电阻率的倒数而求出。
导电性纤维的电导率为50mS/cm以上时,利用导电性纤维形成从第1主面至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时的电阻小,来自距集电体的距离远的活性物质的电子的移动更顺利地进行,因此优选。
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优选为0.1~20μm、更优选为0.5~2.0μm。
导电性纤维的纤维径进行SEM观察来测定。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径如下测定:对于30μm见方视野中存在的任意10根纤维分别测定中央附近的直径,对三个视野进行上述测定,取合计30根纤维的直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导电性纤维的纤维长度没有特别限定,每单位体积电极的导电性纤维的纤维长度的合计优选为10000~50000000cm/cm3、更优选为20000~50000000cm/cm3、进一步优选为1000000~10000000cm/cm3
每单位体积电极的导电性纤维的纤维长度的合计通过下式导出。
(每单位体积电极的导电性纤维的纤维长度的合计)=
[(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每单位面积电极中使用的导电性纤维的重量)/(导电性纤维的比重)]/[(电极的单位面积)×(电极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进行SEM观察来测定。对于30μm见方视野中存在的任意10根纤维测定其长度,对三个视野进行上述测定,取合计30根纤维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的测定值。
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是填充于无纺布的空隙中的活性物质颗粒。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可以举出:锂与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例如LiCoO2、LiNiO2、LiMnO2和LiMn2O4)、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MnO2和V2O5)、过渡金属硫化物(例如MoS2和TiS2)和导电性高分子(例如聚苯胺、聚偏二氟乙烯、聚吡咯、聚噻吩、聚乙炔、聚对亚苯基和聚咔唑)等。
本发明的电极中,活性物质颗粒(B)优选为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包含包覆用树脂和导电助剂的包覆剂包覆而成的包覆活性物质颗粒。
在图2所示的形态中,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的周围被包覆剂15包覆。包覆剂包含包覆用树脂,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周围被包覆剂包覆时,能够缓和电极的体积变化,能够抑制电极的膨胀。作为包覆用树脂的示例,可以举出: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有机硅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树脂、苯胺树脂、离聚物树脂、聚碳酸酯等。这些之中,优选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或聚酰胺树脂。
由导电性纤维13形成的导电通路与导电通路的周围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接触。导电通路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接触时,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产生的电子立即到达导电通路,流过导电通路而到达至集电体。导电通路由作为电子传导性材料的导电部件构成,因此电子能够顺利地到达至集电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活性物质颗粒为包覆活性物质颗粒的情况下、包覆剂与导电通路接触的情况下,也可视为导电通路与活性物质颗粒接触。
在不具有导电通路的电极中,电子需要通过电子传导性不高的活性物质颗粒,因此,电子难以顺利地传递至集电体。另外,在经由作为颗粒状物质的导电助剂的电子传导中,颗粒间存在电阻,且导电助剂的颗粒并非连续地连接,因此电子不得不从电阻高的部位通过。因此,电子难以顺利地传递至集电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中以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产生的电子到达集电体的情况为示例对电子的动向进行了说明,但从集电体向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流动的电子也同样可以通过导电通路顺利地到达至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即,在充电时和放电时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正极10中可以进一步包含导电助剂16。
作为导电助剂,从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中选择。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金属[铝、不锈钢(SUS)、银、金、铜和钛等]、碳[石墨和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炉黑、槽法炭黑、热裂解灯黑等)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这些导电助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另外,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合金或金属氧化物。从电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铝、不锈钢、碳、银、金、铜、钛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更优选为银、金、铝、不锈钢和碳,进一步优选为碳。另外,这些导电助剂可以是在颗粒系陶瓷材料、树脂材料的周围通过镀敷等涂布有导电性材料(上述导电助剂的材料中的金属材料)的导电助剂。
另外,导电助剂16也可以包含在包覆剂15中,导电助剂16也可以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接触。导电助剂包含在包覆剂中、或者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接触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到达导电通路的电子传导性。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为负极的情况下,使用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代替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作为活性物质颗粒(B),除此以外可以设定成同样的构成。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可以举出:石墨、难石墨化碳、无定形碳、高分子化合物烧制体(例如将酚醛树脂和呋喃树脂等进行烧制使其碳化后而得到的物质等)、焦炭类(例如沥青焦炭、针状焦炭和石油焦炭等)、碳纤维、导电性高分子(例如聚乙炔和聚吡咯等)、锡、硅、以及金属合金(例如锂-锡合金、锂-硅合金、锂-铝合金和锂-铝-锰合金等)、锂与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例如Li4Ti5O12等)等。
在负极中,导电通路也与导电通路的周围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接触,因此,与正极的情况同样,从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产生的电子立即到达导电通路,流过导电通路而顺利地到达至集电体。另外,从集电体向负极活性物质颗粒流动的电子也能够顺利地到达至负极活性物质。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在图3所示的形态的电极(正极)110中,导电部件(A)为构成机织物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113。机织物由导电性纤维所构成的经纱113a和纬纱113b构成。图3所示的形态的电极(正极)110中,除了与图2中的无纺布对应的布状的纤维结构为机织物以外,与图2所示的正极具有同样的结构。
机织物的织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过平织、斜织、缎织、绒织等织成的机织物。
另外,也可以使用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针织物来代替机织物。
针织物的编织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过横编、纵编、圆编等编织成的针织物。
机织物、针织物也与无纺布同样地在构成机织物、针织物的导电性纤维之间具有大量空隙,因此,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填充在该空隙中,能够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另外,导电性纤维113中,至少一部分纤维的一部分到达第1主面111,另一部分到达第2主面112。因此,导电性纤维113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第1主面111至第2主面112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
优选的导电性纤维的种类、活性物质的种类等其他构成与图2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形态同样,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B)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还能够制成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在图4所示的形态的电极(正极)210中,导电部件(A)是离散存在于第1主面211与第2主面212之间的导电性纤维213。
导电性纤维213并不是图2和图3所示的无纺布、机织物或针织物那样的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结构体的一部分。对于图4所示的形态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该电极使用包含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的浆料制造而成,可以说是在活性物质颗粒中离散存在有导电性纤维的形态,不应该是在纤维间的空隙中填充有活性物质颗粒的形态。
导电性纤维213中,至少一部分纤维的一部分到达第1主面211,另一部分到达第2主面212。因此,导电性纤维213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第1主面211至第2主面212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
图4中,作为导电性纤维213a示出的纤维是一根导电性纤维形成导电通路的示例,作为导电性纤维213b示出的两根纤维是两根导电性纤维接触而形成导电通路的示例。
优选的导电性纤维的种类、活性物质的种类等其他构成与图2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形态同样,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B)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还能够制成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图4所示的形态的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可以为如下状态: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被固定在膜(E)上,松散地维持其形状至不流动的程度。膜(E)由导电性高的材料(导电性材料)构成时,可以使用膜(E)代替集电体,并且,即使使膜(E)与集电体接触也不会阻碍导电性,因此优选。膜(E)在图4中未示出。对于在膜(E)之上固定有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可以为如下状态:在锂离子电池内维持作为导电部材(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由树脂(F)固定并且导电性纤维离散存在于活性物质颗粒中的形态。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图5所示的形态的电极(正极)210’中,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213和作为活性物质颗粒(B)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由树脂214固定,除了在这一点上不同以外,其他方面与图4所示的形态的电极210为同样的构成。
作为树脂(F),可以举出: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
对于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由树脂(F)固定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其他方式的示例的截面图。
在图6所示的形态的电极(正极)310中,导电部件(A)是构成发泡树脂的一部分的进行了导电化的树脂313。发泡树脂中存在大量空隙,因此,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填充在该空隙中,能够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作为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可以举出:在树脂的表面形成导体的薄膜从而赋予了导电性的树脂、在树脂内部混合金属、碳纤维等导电填料从而赋予了导电性的树脂等。另外,树脂本身可以是导电性高分子,也可以是对导电性高分子进一步赋予了导电性而成的树脂。
作为在树脂的表面形成导体的薄膜的方法,可以举出:金属镀敷处理、蒸镀处理、溅射处理等。
在图6所示的形态中,进行了导电化的树脂313从第1主面311连续至第2主面312,进行了导电化的树脂313形成了从第1主面311至第2主面312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
作为由进行了导电化的树脂构成的发泡树脂,优选树脂发泡体,可以举出:聚氨酯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聚乙烯发泡体、聚丙烯发泡体等。
特别是,优选为利用镍等金属对聚氨酯发泡体的表面进行镀敷处理而成的发泡树脂。
本发明的电极中,在导电部件(A)为包含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包含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的发泡树脂的电导率优选为100mS/cm以上、更优选为150~500mS/cm。
发泡树脂的电导率通过四端子法求出。
包含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的发泡树脂的电导率为100mS/cm以上时,利用导电性纤维形成从第1主面至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时的电阻小,来自距集电体的距离远的活性物质的电子的移动更顺利地进行,因此优选。
对于优选的活性物质颗粒的形态,与图2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形态同样,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通过使活性物质颗粒(B)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还能够制成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在包括图2~6所示的形态的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中,以电极的体积为基准,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的比例优选为0.1~15体积%、更优选为1~6体积%。即,在电极内,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优选相对较少。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少是指在导电部件(A)未占有的空隙中填充有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通过填充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形成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大量活性物质颗粒”这一语句并不是指对电极中存在的活性物质的数量具体地进行规定,而是指活性物质颗粒以能够填充第1主面与第2主面之间的空隙的数量存在。
另外,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中,以电极的体积为基准,活性物质颗粒(B)所占的体积的比例优选为30~80体积%、更优选为45~60体积%。通过增大活性物质颗粒(B)的比例,可形成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另外,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中,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VA相对于活性物质颗粒(B)所占的体积VB的比率(VA/VB)优选为0.00125~0.5、更优选为0.03~0.35。
通过使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少而大部分为活性物质颗粒(B),可形成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部件(A)的体积和活性物质颗粒(B)的体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定。
使电解液等干燥,测定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混合而成的电极的每1cm2的重量[w(g)]以及电极的膜厚[t(cm)],根据导电部件(A)的真比重[dA(g/cm3)]、活性物质颗粒(B)的真比重[dB(g/cm3)]以及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相对于构成本发明的电极的材料的总重量的投料比例(WA、WB)来算出。
VA=(w×WA/dA)/(t×1)×100
VB=(w×WB/dB)/(t×1)×100
接着,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为下述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含有上述导电部件(A)、其中具有空隙、并且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的工序(P1);将含有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X)涂布于上述结构体(Z)的上述第1主面或上述第2主面的工序(P2);和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上述结构体(Z)中的上述空隙中的工序(P3)。
上述方式的制造方法适合于制造使用图2、图3或图6进行了说明的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首先,准备含有导电部件(A)、其中具有空隙、并且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工序P1)。
结构体(Z)具有大量空隙。本说明书中的空隙是指在周围存在有构成结构体的材料(导电性纤维、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且具有开放部分的空间。空隙没有明确的边界,空隙彼此相连。因此,“大量空隙”这一语句并不是指通过计数在结构体(Z)中存在的空隙的数量来规定空隙的数量,而是指在结构体(Z)内用于填充活性物质颗粒的空隙所占的体积大,存在可填充大量活性物质颗粒的空间。
作为结构体(Z),优选使用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无纺布、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或者包含由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发泡树脂。关于无纺布、机织物、针织物和发泡树脂的详细情况,与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页中所说明的同样,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a)和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结构体中的空隙中的工序的工序图。示出了使用无纺布作为结构体的示例。
接着,将包含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X)涂布于结构体(Z)的第1主面或第2主面(工序P2)。
作为活性物质颗粒(B),可以使用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说明中所说明的活性物质颗粒,可以适当使用包覆活性物质颗粒。包覆活性物质颗粒例如可以如下得到:将锂离子电池活性物质颗粒装入万能混合机中,以30~500rpm进行搅拌,在这样的状态下花费1~90分钟滴加混合含有锂离子电池活性物质包覆用树脂的树脂溶液,进一步混合导电助剂,在搅拌的状态下升温至50~200℃,减压至0.007~0.04MPa后保持10~150分钟,由此可以得到包覆活性物质颗粒。
包含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优选为含有溶剂(C)的溶剂浆料(X1)或者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X2)。
作为溶剂(C),可以举出:水、1-甲基-2-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甲基乙基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氨基丙胺和四氢呋喃等。
另外,作为电解液(D),可以使用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含有电解质和非水溶剂的电解液。
作为电解质,可以使用在通常的电解液中使用的电解质等,可以举出例如:LiPF6、LiBF4、LiSbF6、LiAsF6和LiClO4等无机酸的锂盐、LiN(CF3SO2)2、LiN(C2F5SO2)2和LiC(CF3SO2)3等有机酸的锂盐等。这些之中,从电池输出和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LiPF6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使用在通常的电解液中使用的非水溶剂等,例如可以使用内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或链状碳酸酯、链状羧酸酯、环状醚或链状醚、磷酸酯、腈化合物、酰胺化合物、砜、环丁砜等和它们的混合物。
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非水溶剂中,从电池输出和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内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和磷酸酯,更优选的是内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进一步优选的是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液。特别优选的是碳酸亚乙酯(EC)与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液。
浆料(X)优选如下制备:将活性物质颗粒(B)以及根据需要的导电助剂和粘结剂以基于溶剂或电解液的重量为10~60重量%的浓度分散而制成浆料。
作为导电助剂,可以使用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说明中所说明的导电助剂。
作为粘结剂,可以举出:淀粉、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四氟乙烯、丁苯橡胶、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
包含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可以使用刮棒涂布机、刷毛等任意的涂布装置涂布于结构体(Z)的第1主面或第2主面。
图7(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作为结构体的无纺布的第2主面上涂布了浆料的情形,在无纺布60的第2主面62上涂布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的浆料。
接着,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结构体(Z)中的空隙中(工序P3)。
作为加压操作的方法,可以举出从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使用压机进行加压的方法。另外,作为减压操作的方法,可以举出使滤纸或网与结构体的未涂布浆料的一侧的面接触并利用真空泵进行抽吸的方法。
由于在结构体(Z)中存在空隙,因此通过加压或减压操作能够将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结构体(X)中的空隙。
图7(a)中示出了表示从浆料的涂布面之上进行加压的方向的箭头和表示从滤纸70之下进行减压的方向的箭头。另外,图7(b)中示出了将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结构体(Z)中的空隙而成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10。图7(b)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与图2所示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10同样。
在包含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为含有溶剂(C)的溶剂浆料(X1)的情况下,优选在工序(P3)之后进一步进行将溶剂(C)馏去的工序(P4)。
另外,在包含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X2)的情况下,结构体(Z)中的空隙被活性物质颗粒(B)和电解液(D)填满,形成作为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优选的构成。
另外,与使用溶剂浆料的情况不同,不混入电解液以外的杂质作为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内的液体成分,在这点上也是优选的。
在使用包含导电部件(A)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或者由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构成的发泡树脂代替无纺布作为结构体(Z)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上述工序将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结构体中的空隙中而制造出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式为下述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膜(E)上的工序(Q1)、和
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上述膜(E)上的工序(Q2)。
上述方式的制造方法适合于制造使用图4进行了说明的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特别是更适合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
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在膜上的工序的工序图。
首先,将包含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膜(E)上(工序Q1)。
作为浆料(Y),可以举出在上述浆料(X)中进一步添加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并使导电性纤维分散在浆料中而成的浆料。
作为导电性纤维,可以使用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页中说明的导电性纤维,但导电性纤维的形状优选形成纤维一根一根独立的形状,优选不具有无纺布、机织物、针织物这样的立体结构。导电性纤维一根一根独立时,形成在浆料中分散的状态。
浆料(Y)优选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Y1)。作为电解液(D),可以使用与上述电解液浆料(X2)中的电解液(D)同样的电解液。另外,浆料(Y)也可以为含有溶剂(C)的溶剂浆料。
作为膜(E),优选在之后的加压或减压工序中能够将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与电解液和溶剂分离的膜。另外,膜(E)由导电性高的材料(导电性材料)构成时,可以使用膜(E)代替集电体,另外,即使使膜(E)与集电体接触也不会阻碍导电性,因此优选。例如,可以适当使用电导率为100mS/cm以上的材料。
作为具有这样特性的材料的示例,可以举出配合有碳纤维等导电性纤维的滤纸、金属网等。
作为金属网,优选使用不锈钢制网,可以举出例如SUS316制的席型斜织金属丝网(Sunnet工业制造)等。金属网的网眼优选设定成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不通过的程度,例如优选使用2300目的网。
浆料(Y)可以使用刮棒涂布机、刷毛等任意的涂布装置涂布在膜(E)上。
图8(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膜上涂布了浆料的情形,在作为膜的滤纸470上涂布了包含活性物质颗粒14和导电性纤维213的浆料。
接着,进行加压或减压而使活性物质颗粒(B)和导电部件(A)固定在膜(E)上(工序Q2)。
作为加压操作、减压操作的方法,可以使用与上述工序(P3)同样的方法,通过加压或减压从浆料(Y)中除去电解液或溶剂,使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在膜(E)上,形成松散地维持其形状至不流动的程度的状态。
图8(b)中示出了使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213和活性物质颗粒14固定在滤纸470上而成的电极210。
在电极210中膜(E)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时,膜(E)可以作为集电体使用,另外,也可以使膜(E)与集电体接触而作为一个集电体发挥功能。即,在电极210中,第2主面212可以定义为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213与滤纸470接触的部分。
膜(E)为不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时,优选将膜(E)配置于隔板侧。另外,也可以将膜(E)作为隔板。作为由不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膜的示例,可以举出芳族聚酰胺隔板(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造)等。
另外,在浆料(Y)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Y1)的情况下,膜(E)为不使活性物质颗粒(B)透过而使电解液(D)透过的膜,在工序(Q2)中,优选进行加压或减压使电解液(D)透过膜(E)而除去。
另外,优选在工序(Q2)之后进行以更强的压力对浆料(Y)进行加压的加压工序(Q3)。
加压工序(Q3)是与工序(Q2)中的加压或减压相比使压力差进一步增大从而使活性物质颗粒(B)的密度提高的工序。加压工序(Q3)的概念中包括在工序(Q2)为减压的情况下施以加压的方式和在工序(Q2)为加压的情况下使加压的压力进一步提高的方式这两者。
优选进一步进行将固定在膜(E)上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转印至集电体或隔板的主面上的工序(Q4),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第1主面配置于隔板的主面上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或者形成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第2主面配置于集电体的主面上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在进行工序(Q4)的情况下,优选使固定在膜(E)上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与膜(E)相反侧的主面[图8(b)中的第1主面211]与集电体或隔板的主面接触而进行转印。
在膜(E)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使用膜(E)代替集电体的情况下,优选使与膜(E)相反侧的主面与隔板的主面接触而进行转印。另外,在不使用膜(E)作为集电体的情况下,优选在进行了工序(Q4)后进行将膜(E)剥离的工序。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式为下述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集电体上而在集电体上形成浆料层的工序(T1)、和
在上述浆料层之上载置隔板并从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而将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上述集电体与上述隔板之间的工序(T2)。
上述方式的制造方法适合于制造使用图4进行了说明的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即导电部件为离散存在于第1主面与第2主面之间的导电性纤维的电极。特别是更适合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图9(a)、图9(b)和图9(c)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于集电体与隔板之间的工序的工序图。
首先,将包含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集电体上而形成浆料层(工序T1)。
作为集电体,可以举出:铝、铜、铝、钛、不锈钢、镍、烧制碳、导电性高分子和导电性玻璃等。
作为浆料(Y),可以使用与使用图8进行了说明的浆料(Y)同样的浆料,可以举出在浆料(X)中进一步添加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并使导电性纤维分散在浆料中而成的浆料。
浆料(Y)优选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Y1)。作为电解液(D),可以使用与上述电解液浆料(X2)中的电解液(D)同样的电解液。另外,浆料(Y)也可以为含有溶剂(C)的溶剂浆料。
浆料(Y)可以使用刮棒涂布机、刷毛等任意的涂布装置涂布于集电体上。
图9(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集电体50上涂布浆料而形成了浆料层225的情形,在集电体50上涂布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颗粒24和导电性纤维223的浆料,形成了浆料层225。
在图9(a)所示的形态中,负极活性物质颗粒24的周围被包覆剂25包覆,在浆料中包含导电助剂26。
关于导电性纤维223、包覆剂25和导电助剂26,分别与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正极)的说明中对其详细情况进行了说明的导电性纤维213、包覆剂15、导电片剂16同样。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颗粒24也与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说明中对其详细情况进行了说明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同样。
接着,在浆料层之上载置隔板,从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将活性物质颗粒(B)和导电部件(A)固定在集电体与隔板之间(工序T2)。首先,如图9(b)所示,在浆料层225之上载置隔板30。然后,从隔板30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
作为隔板,可以使用芳族聚酰胺隔板(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聚乙烯、聚丙烯制造的膜的微多孔膜、多孔性的聚乙烯膜与聚丙烯的多层膜、由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以及在它们的表面附着有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等陶瓷微粒的隔板等。
吸液可以通过从隔板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进行加压从而吸收从隔板的上表面渗出的液体来进行,另外,也可以通过从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减压从而抽吸液体来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在隔板的上表面放置吸液性材料而从上述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
作为吸液性材料,可以使用毛巾等吸液性布、纸、吸液性树脂等。
通过吸液从浆料(Y)中除去电解液或溶剂,使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和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于集电体与隔板之间,形成松散地维持其形状至不流动的程度的状态。
加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施。可以举出例如:使用公知的压机的方法和载置重物等作为荷重而进行加压的方法,加压可以在利用超声波振动机等施加振动的同时进行。从隔板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进行加压的情况下的压力优选为0.8~41kg/cm2、更优选为0.9~10kg/cm2。压力为上述范围时,能够良好地形成电极内部的导电通路,因此能够使电池更高容量化,因而优选。
图9(c)中示出了作为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223和活性物质颗粒24被固定在集电体50与隔板30之间而成的电极220。
在电极220中,电极的第1主面221与隔板30接触,电极的第2主面222与集电体50接触。
若为这样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则可在电极被隔板和集电体夹持的状态下制造出电极。因此,无需另外进行在电极的两侧配置隔板和集电体的工序,能够以较少的工序得到作为双极型电极的优选形态的电极,因此优选。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式为下述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并且,在上述第1主面与上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和树脂(F),上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上述第1主面至上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上述导电通路与上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R1):
通过对包含上述导电部件(A)、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上述树脂(F)的电极用组合物进行加热加压,利用上述树脂(F)将上述导电部件(A)和上述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
上述方式的制造方法适合于制造使用图5进行了说明的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图10(a)和图10(b)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树脂将活性物质颗粒和导电部件固定的工序的工序图。
首先,制备包含导电部件(A)、活性物质颗粒(B)和树脂(F)的电极用组合物。
作为导电部件(A),与在使用图8(a)和图8(b)进行了说明的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的导电部件(A)同样,优选使用纤维一根一根独立的形状的导电性纤维。
作为活性物质颗粒(B),可以使用与在其他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活性物质颗粒(B)同样的活性物质颗粒。
作为树脂(F),优选使用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若为这些树脂,则在成形性的方面是优选的。
在电极用组合物中,树脂(F)可以以溶解于溶剂而成的树脂溶液的形态存在,也可以以通过加热而变得流动的颗粒等固体的形式存在。
另外,在活性物质颗粒(B)为包覆活性物质颗粒的情况下,包覆剂中所含的包覆用树脂可以为树脂(F)。
电极用组合物中,在树脂(F)以溶解于溶剂而成的树脂溶液的形态存在的情况下,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优选分散在树脂溶液中。另外,在树脂(F)以固体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优选树脂(F)和导电部件(A)以及活性物质颗粒(B)不局限于特定的部位而是分散的。
然后,对制备的电极用组合物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利用树脂(F)将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工序R1)。
加热加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如图10(a)所示在金属板等板570上涂布包含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导电性纤维213、树脂214的电极用组合物并从上表面进行加热加压的方法。
电极用组合物的涂布可以使用刮棒涂布机、刷毛等任意的涂布装置进行。另外,加热加压可以使用通常的加热加压装置来进行。
另外,在树脂(F)为包覆活性物质颗粒的包覆用树脂的情况下,将导电部件(A)和包覆活性物质颗粒涂布于板上并进行加热加压时,利用因加热而熔融的包覆用树脂将导电部件和(包覆)活性物质颗粒固定。
被包覆用树脂固定的活性物质颗粒可以是被包覆用树脂包覆的状态的包覆活性物质颗粒,也可以是剥离了包覆后的活性物质颗粒。
加热加压的条件根据所使用的树脂的固化条件适当设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聚氨酯树脂的情况下,优选在100~200℃、0.01~5MPa、5~300秒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加压。
在乙烯基树脂的情况下,优选在80~180℃、0.01~5MPa、5~300秒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加压。
通过加热加压,如图10(b)所示,能够制造导电性纤维213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14被树脂214固定而成的电极210’。
使用了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锂离子电池如下得到:组合作为反电极的电极,与隔板一起收纳于电池容器中,注入电解液,将电池容器密封。
另外,也如下得到:在集电体的一个面形成正极、在另一个面形成负极从而制作双极型电极,将双极型电极与隔板层叠后收纳于电池容器中,注入电解液,将电池容器密封。
另外,正极、负极中的任一者可以使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也可以使正极、负极均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而制成锂离子电池。
作为隔板,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制造的膜的微多孔膜、多孔性的聚乙烯膜与聚丙烯的多层膜、由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以及在它们的表面附着有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等陶瓷微粒而成的隔板等。
作为电解液,可以使用作为电解液(D)的上述的电解液。
实施例
接着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份是指重量份,%是指重量%。
<包覆用树脂溶液的制作>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氮气导入管的四颈烧瓶中,投入乙酸乙酯83份和甲醇17份,升温至68℃。接着,一边向四颈烧瓶内吹入氮气,一边在搅拌下利用滴液漏斗花费4小时连续地滴加将甲基丙烯酸242.8份、甲基丙烯酸甲酯97.1份、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242.8份、乙酸乙酯52.1份和甲醇10.7份配合而成的单体配合液和将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0.263份溶解在乙酸乙酯34.2份中而成的引发剂溶液,进行自由基聚合。滴加结束后,使用滴液漏斗花费2小时连续地补充将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0.583份溶解在乙酸乙酯26份中而成的引发剂溶液。进一步,在沸点下继续聚合4小时。除去溶剂,得到树脂582份后,添加1360份异丙醇,得到树脂浓度为30重量%的包含乙烯基树脂的包覆用树脂溶液。
<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粉碎>
将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5H]100重量份、水100重量份和Φ3mm氧化铝球1200重量份装入到罐磨机容器中,粉碎20分钟,得到平均粒径为2.3μm的LiCoO2粉末100重量份。
<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粉碎>
将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 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100重量份、水200重量份和Φ0.1mm氧化锆球1000重量份装入罐磨机容器中,粉碎15分钟,得到平均粒径为2.5μm的难石墨化碳100重量份。
<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的制作>
将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8G]96重量份装入万能混合机中,在室温下以150rpm进行搅拌的状态下,按照以树脂固体成分计为2重量份的方式花费60分钟滴加混合包覆用树脂溶液(树脂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进一步搅拌30分钟。
接着,在搅拌的状态下将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2重量份分成3次进行混合,在搅拌30分钟的状态下升温至70℃,减压至100mmHg并保持30分钟。通过上述操作,得到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
<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2)的制作>
将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8G]96重量份变更为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粉碎>中得到的平均粒径为2.3μm的LiCoO2粉末,除此以外与(B-1)的制作方法进行同样的操作,得到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2)。
<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的制作>
将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 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90重量份装入万能混合机中,在室温下以150rpm进行搅拌的状态下,按照以树脂固体成分计为5重量份的方式花费60分钟滴加混合包覆用树脂溶液(树脂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进一步搅拌30分钟。
接着,在搅拌的状态下将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5重量份分成3次进行混合,在搅拌30分钟的状态下升温至70℃,减压至0.01MPa并保持30分钟。通过上述操作得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
<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4)的制作>
将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 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90重量份变更为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粉碎>中得到的平均粒径为2.5μm的难石墨化碳90重量份,除此以外与(B-3)的制作方法进行同样的操作,得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4)。
<碳纤维(C)的制作>
碳纤维(C)参考Eiichi Yasuda,Asao Oya,Shinya Komura,Shigeki Tomonoh,Takashi Nishizawa,Shinsuke Nagata,Takashi Akatsu、CARBON、50、2012、1432-1434和Eiichi Yasuda,Takashi Akatsu,Yasuhiro Tanabe,Kazumasa Nakamura,YasutoHoshikawa,Naoya Miyajima、TANSO、255、2012、第254~265页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使用单轴挤出机在机筒温度310℃、氮气气氛下将作为碳前体的合成中间相沥青AR·MPH[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10重量份和聚甲基戊烯TPX RT18[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90重量份熔融混炼,制备出树脂组合物。
将上述树脂组合物在390℃下熔融挤出进行纺丝。将纺丝后的树脂组合物装入电炉中,在氮气气氛下于270℃保持3小时使碳前体稳定化。接着,花费1小时将电炉升温至500℃,在500℃保持1小时,将聚甲基戊烯分解除去。花费2小时将电炉升温至1000℃并在1000℃保持30分钟,将残留的稳定化的碳前体制成导电性纤维。
将所得到的导电性纤维90重量份、水500重量份和Φ0.1mm的氧化锆球1000重量份装入罐磨机容器中粉碎5分钟。分级出氧化锆球后,在100℃进行干燥,得到导电性的碳纤维(C)。
根据利用SEM的测定结果,平均纤维径为0.9μm,平均纤维长度为25μm。
<电解液的制作>
使LiPF6以1mol/L的比例溶解在碳酸亚乙酯(EC)与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溶剂(体积比率1:1)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
<实施例1>
准备通过镀镍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聚氨酯发泡体[SEIREN株式会社制造的Sui-70-5005:厚度450μm:电导率300mS/cm]。上述聚氨酯发泡体是包含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作为导电部件(A)、具有大量空隙、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
另外,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8G]85.5重量份、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4.75重量份与包含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4.75重量份的N-甲基吡咯烷酮(以下称为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
将相对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5重量份、溶剂浆料中的NMP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95重量份的量的溶剂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溶剂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2.0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然后,在80℃进行120分钟常压干燥,将溶剂馏去,然后在80℃进行8小时减压干燥,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2>
将上述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将相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氨酯发泡体5重量份、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重量为95重量份的量的电解液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电解液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3>
将上述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90重量份和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5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将相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氨酯发泡体5重量份、电解液浆料中的电解液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95重量份的量的电解液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电解液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将实施例1~3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1中。
[表1]
<实施例4>
准备碳纤维制造的无纺布[Osaka 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造的DONACARBOPAPER S-253:厚度650μm:电导率400mS/cm]。上述无纺布是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具有大量空隙、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以下,将上述无纺布作为无纺布A。
另外,将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8G]88重量份和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5重量份与包含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的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C)。
将相对于上述无纺布A 2重量份、溶剂浆料中的NMP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98重量份的量的溶剂浆料涂布于上述无纺布A的一个主面,从溶剂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2.0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无纺布A内的空隙中。然后,在80℃进行120分钟常压干燥,将溶剂馏去,然后在80℃进行8小时减压干燥,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5>
制作与实施例2同样的电解液浆料。
将相对于与实施例4同样的无纺布A 2重量份、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的重量为98重量份的量的电解液浆料涂布于上述无纺布A的一个主面,从电解液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无纺布A内的空隙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6>
准备碳纤维制造的无纺布[Osaka 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造的DONACARBOPAPER S-259P:厚度500μm:电导率500mS/cm]。上述无纺布是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具有大量空隙、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以下,将上述无纺布作为无纺布B。
在实施例4中,将无纺布A变更为无纺布B,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7>
在实施例5中,将无纺布A变更为无纺布B,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将实施例4~7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2中。
[表2]
<实施例8>
准备碳纤维[Osaka 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造的DONACARBO CHOPS-231:平均纤维长度3300μm、平均纤维径13μm:电导率200mS/cm]作为导电部件(A)。以下,将上述碳纤维作为碳纤维A。
将上述碳纤维A 1.75重量份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98.25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准备不锈钢制网[sunnet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SUS316席型斜织2300目]作为膜(E),在上述不锈钢制网上涂布电解液浆料,进行抽滤(减压),由此使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碳纤维固定在不锈钢制网上,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9>
对实施例8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进一步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对电解液浆料进行加压,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0>
准备碳纤维[Osaka 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造的DONACARBO MILLEDS-243:平均纤维长度500μm、平均纤维径13μm:电导率200mS/cm]作为导电部件(A)。以下,将上述碳纤维作为碳纤维B。
将上述碳纤维B 1.75重量份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98.25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准备与实施例8同样的不锈钢制网作为膜(E),在上述不锈钢制网上涂布电解液浆料,进行抽滤(减压),同时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由此使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碳纤维固定于不锈钢制网上,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1、12>
使实施例10中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少于实施例10,由此使制作的电极的厚度变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3>
将实施例12中固定在不锈钢制网上的电极剥离,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4>
制作出将上述碳纤维B 1.75重量份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1)98.25重量份进行干式混合而成的混合粉末,散布在金属板(铁板)上,使用涂敷器使混合粉末变得均匀后,在180℃、1.5MPa进行1分钟加热加压,由此制作出碳纤维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被包覆用树脂固定而成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上述电极从铁板剥离后用于放电容量的评价。
<实施例15>
准备上述<碳纤维(C)的制作>中制造的碳纤维(C)(平均纤维长度25μm、平均纤维径0.9μm:电导率30mS/cm)作为导电部件(A)。以下,将上述碳纤维作为碳纤维C。
将上述碳纤维C 1重量份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2)99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准备与实施例8同样的不锈钢制网作为膜(E),在上述不锈钢制网上涂布电解液浆料,进行抽滤(减压),同时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由此使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碳纤维固定在不锈钢制网上,然后将电极剥离,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6、17>
如表3所示变更实施例15中的碳纤维C与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2)的比例,变更所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来调节电极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18、19>
将实施例15中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的力在实施例18中变更为4.0kg/cm2、在实施例19中变更为35kg/cm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实施例20~23>
如表3所示使用实施例15中的碳纤维C和包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B-2),变更所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来调节电极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将实施例8~23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作为导电部件(A)的碳纤维在每单位体积电极中的纤维长度的合计[表中表示为“导电部件(A)的合计纤维长度(cm/cm3)”]、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3中。
需要说明的是,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厚度不包含实施例8~13和15~23中的膜(E)的厚度和实施例14中的铁板的厚度。
[表3]
<实施例24>
准备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氨酯发泡体作为结构体(Z)。
另外,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80.75重量份与包含4.2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的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
将相对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15重量份、溶剂浆料中的NMP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85重量份的量的溶剂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溶剂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2.0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然后,在80℃进行120分钟常压干燥,将溶剂馏去,然后在80℃进行8小时减压干燥,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25>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 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76.5重量份、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4.25重量份与包含4.2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的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
将相对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15重量份、溶剂浆料中的NMP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85重量份的量的溶剂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溶剂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2.0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然后,在80℃进行120分钟常压干燥,将溶剂馏去,然后在80℃进行8小时减压干燥,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26>
将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将相对于与实施例24同样的聚氨酯发泡体15重量份、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重量为85重量份的量的电解液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电解液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27>
将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80重量份和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5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将相对于与实施例24同样的聚氨酯发泡体5重量份、电解液浆料中的电解液以外的成分的重量为85重量份的量的电解液浆料涂布于上述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主面,从电解液浆料的涂布面之上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将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填充于聚氨酯发泡体内的空隙中,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将实施例24~27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4中。
[表4]
<实施例28>
准备与实施例10同样的碳纤维B作为导电部件(A)。
将上述碳纤维B 4.2重量份和与实施例24同样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95.8重量份与上述电解液混合,制作出电解液浆料。
准备芳族聚酰胺隔板(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造)作为膜(E),在上述芳族聚酰胺隔板上涂布电解液浆料,进行抽滤(减压),同时以1.5kg/cm2的加压压力进行加压,由此使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碳纤维固定在芳族聚酰胺隔板上,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29、30>
使实施例28中所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少于实施例28,由此使所制作的电极的厚度变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31>
使用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95.8重量份代替实施例28中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95.8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32、33>
使实施例31中所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少于实施例31,由此使所制作的电极的厚度变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1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34>
准备与实施例15同样的碳纤维C作为导电部件(A)。
在实施例28中,使用上述碳纤维C 4.2重量份代替作为导电部件(A)的上述碳纤维B,使用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95.8重量份代替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95.8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35~37>
在实施例34中,使用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4)代替上述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3),如表5所示变更碳纤维C与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4)的比例,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4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38~40>
如表5所示使用实施例35中的碳纤维C和包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B-4),变更所涂布的电解液浆料的量来调节电极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5同样地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实施例41>
在实施例35中,将涂布所制作的电解液浆料的部件由芳族聚酰胺隔板变更为作为集电体的厚度20μm的铜箔,在铜箔上涂布电解液浆料后,载置芳族聚酰胺隔板,从隔板的上表面以1.5kg/cm2进行加压,由此吸收从隔板的上表面渗出的液体,制作出包含集电体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将实施例28~41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作为导电部件(A)的碳纤维在每单位体积电极中的纤维长度的合计[表中表示为“导电部件(A)的合计纤维长度(cm/cm3)”]、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5中。
[表5]
<比较例1>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LiCoO2粉末[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CELLSEED C-8G]90重量份、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Denka Black(注册商标)]5重量份与包含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的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
使用绕线棒在大气中将上述溶剂浆料涂布在厚度20μm的铝电解箔的单面,在100℃干燥15分钟,制作出比较例1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
<比较例2>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难石墨化碳[株式会社Kureha Battery Materials Japan制造的Carbotron(注册商标)PS(F)]95重量份与包含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SIGMA-ALDRICH公司制造)的NMP溶液混合,制作出溶剂浆料。
使用绕线棒在大气中将上述溶剂浆料涂布在厚度20μm的铜箔的单面上,在常压下于80℃干燥3小时,然后在80℃进行8小时真空干燥,使溶剂蒸发,制作出比较例2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
将比较例1、2中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成、厚度、导电部件(A)和活性物质(B)的体积比例、以及电极的单位面积重量示于表6中。
[表6]
[正极评价用锂离子电池的制作]
将实施例1~23和比较例1的任一例中制作的正极冲裁成的由Li金属构成的负极一起配置在2032型纽扣电池内的两端。
作为正极侧的集电体,使用厚度20μm的铝电解箔,在固定于不锈钢制网上的实施例8~12的正极中,将不锈钢制网配置于集电体侧。
在电极间插入两片隔板(Celgard 3501),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电池。在电池中注入上述电解液并密封,通过下述方法测定放电容量(mAh),除以活性物质的重量,以活性物质的每单位重量的放电容量(mAh/g)的方式进行评价。
[负极评价用锂离子电池的制作]
将实施例24~41和比较例2的任一例中制作的负极冲裁成的由Li金属构成的正极一起配置在2032型纽扣电池内的两端。
作为负极侧的集电体,使用厚度20μm的铜箔,在使用了芳族聚酰胺隔板的实施例28~40的负极中,将芳族聚酰胺隔板配置于隔板侧(正极侧)。
另外,实施例41的负极是与集电体和隔板一体化的,因此,不另外使用作为集电体的铜箔而将芳族聚酰胺隔板配置于隔板侧(正极侧)。
在电极间插入两片隔板(Celgard 3501),制作出锂离子电池用电池。在电池中注入上述电解液并密封,通过以下方法测定放电容量(mAh),除以活性物质的重量,以活性物质的每单位重量的放电容量(mAh/g)的方式进行评价。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的评价>
在室温下,使用充放电测定装置“Battery analyzer 1470型”[东阳Technical株式会社制],以0.1C、0.2C、0.5C或1.0C的电流,在负极评价用的情况下充电至电压为2.5V,在正极评价用的情况下充电至4.3V,暂停10分钟后,以0.1C、0.2C、0.5C或1.0C的电流,在负极评价用的情况下放电至电压为10mV、在正极评价用的情况下放电至2.7V,对电池容量进行测定。
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中的活性物质的每单位重量的放电容量(mAh/g)示于表1~6中。
对于各实施例所涉及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可知,即使在使电极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也形成了电子传导性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尽管电极的厚度厚,但活性物质的每单位重量的放电容量升高。能够用作每单位面积的放电容量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特别是作为移动电话、个人计算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用中使用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等的电极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锂离子电池 1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正极) 10、110、210、210’、310
正极的第1主面 11、111、211、311
正极的第2主面 12、112、212、312
构成无纺布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 13、13a、13b
正极活性物质颗粒 14
包覆剂 15、25
导电助剂 16、26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负极) 20、220
负极的第1主面 21、221
负极的第2主面 22、222
负极活性物质颗粒 24
隔板 30
集电体 40、50
无纺布(结构体) 60
无纺布的第2主面 62
滤纸 70、470
构成机织物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 113
经纱 113a
纬纱 113b
离散存在于第1主面与第2主面之间的导电性纤维 213、213a、213b、223
树脂 214
浆料层 225
进行了导电化的树脂 313
板 570

Claims (24)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是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的厚度为150μm~5000μm,
在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和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
所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所述第1主面至所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所述导电通路与所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A)为构成无纺布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构成机织物或针织物的一部分的导电性纤维、或者离散存在于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的导电性纤维,
所述导电性纤维的电导率为50mS/c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作为所述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0.1μm~20μm。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作为所述导电部件(A)的导电性纤维在每单位体积电极中的纤维长度的合计为10000cm/cm3~50000000cm/cm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A)为构成发泡树脂的一部分的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
包含所述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的发泡树脂的电导率为100mS/cm以上。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以所述电极的体积为基准,所述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的比例为0.1体积%~15体积%。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以所述电极的体积为基准,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所占的体积的比例为30体积%~80体积%。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在所述电极中,所述导电部件(A)所占的体积VA与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所占的体积VB的比率VA/VB为0.00125~0.5。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其中,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为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包含包覆用树脂和导电助剂的包覆剂包覆而成的包覆活性物质颗粒。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将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用于负极和/或正极。
1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
准备包含所述导电部件(A)、其中具有空隙、且具备第1主面和第2主面的结构体(Z)的工序(P1);
将包含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X)涂布于所述结构体(Z)的所述第1主面或所述第2主面的工序(P2);和
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填充于所述结构体(Z)中的所述空隙中的工序(P3)。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浆料(X)为含有溶剂(C)的溶剂浆料(X1),在所述工序(P3)之后包括将溶剂(C)馏去的工序(P4)。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浆料(X)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X2),
在所述工序(P2)中,将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所述电解液(D)填充于所述空隙中。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结构体(Z)为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无纺布、包含由导电性纤维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或者包含由进行了导电化处理的树脂构成的导电部件(A)的发泡树脂。
15.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
将包含所述导电部件(A)和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膜(E)上的工序(Q1);和
进行加压或减压而将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所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所述膜(E)上的工序(Q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浆料(Y)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Y1),
所述膜(E)是不使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透过而使所述电解液(D)透过的膜,
在所述工序(Q2)中,进行加压或减压,使所述电解液(D)透过所述膜(E)而除去。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工序(Q2)之后,进行以更强的压力对浆料(Y)进行加压的加压工序(Q3)。
18.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膜(E)的电导率为100mS/cm以上。
19.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进行将固定于所述膜(E)上的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电极转印至集电体或隔板的主面的工序(Q4),形成将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第1主面配置于隔板的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或者形成将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第2主面配置于集电体的主面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
20.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
将包含所述导电部件(A)和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的浆料(Y)涂布于集电体上而在集电体上形成浆料层的工序(T1);和
在所述浆料层之上载置隔板并从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从而将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所述导电部件(A)固定于所述集电体与所述隔板之间的工序(T2)。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浆料(Y)为含有电解液(D)的电解液浆料(Y1)。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隔板的上表面放置吸液性材料而从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侧进行吸液。
23.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具备配置在锂离子电池的隔板侧的第1主面和配置在集电体侧的第2主面,并且,在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包含由电子传导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A)、大量活性物质颗粒(B)和树脂(F),所述导电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从所述第1主面至所述第2主面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通路,所述导电通路与所述导电通路的周围的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接触,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工序(R1):对包含所述导电部件(A)、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和所述树脂(F)的电极用组合物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利用所述树脂(F)将所述导电部件(A)和所述活性物质颗粒(B)固定。
24.如权利要求15~2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导电部件(A)为导电性纤维。
CN201480069667.5A 2013-12-20 2014-12-12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849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4023 2013-12-20
JP2013-264023 2013-12-20
PCT/JP2014/083027 WO2015093411A1 (ja) 2013-12-20 2014-12-12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9942A true CN105849942A (zh) 2016-08-10
CN105849942B CN105849942B (zh) 2019-07-16

Family

ID=5340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9667.5A Active CN105849942B (zh) 2013-12-20 2014-12-12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10276858B2 (zh)
EP (1) EP3086387B1 (zh)
JP (1) JP6199993B2 (zh)
KR (2) KR102065867B1 (zh)
CN (1) CN105849942B (zh)
WO (1) WO2015093411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624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87637A (zh) * 2016-09-29 2018-04-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制作用于电池和电容器的槽路电极
CN109792036A (zh) * 2016-09-26 2019-05-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
CN109792037A (zh) * 2016-09-26 2019-05-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
CN109802071A (zh) * 2017-11-16 2019-05-24 苹果公司 直接涂覆的隔离体和形成过程
CN109950463A (zh) * 2017-12-15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用电极和蓄电器件
CN110114916A (zh) * 2017-05-15 2019-08-0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全固态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16551A (zh) * 2018-04-27 2019-11-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10521032A (zh) * 2017-04-21 2019-11-29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620210A (zh) * 2018-06-20 2019-12-2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
CN116417575A (zh) * 2023-06-09 2023-07-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复合极片、储能装置及制备方法
US11715830B2 (en) 2018-04-20 2023-08-01 Samsung Sdi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70037B2 (en) 2018-04-10 2024-01-09 Apple Inc. Porous ceramic separator material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1185B (zh) 2015-03-27 2020-10-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US10361460B2 (en) * 2015-10-02 2019-07-23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lithium batteries having an ultra-high energy density
DE102015226271A1 (de) * 2015-12-21 2017-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de und galvanische zelle mit einem formkörper aus kohlenstoffschaum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6978207B2 (ja) * 2016-02-12 2021-12-08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08780856B (zh) 2016-03-10 2019-12-1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7219235A1 (en) * 2016-06-21 2017-12-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ithium-ion battery with wire-containing electrodes
JP6850572B2 (ja) * 2016-09-15 2021-03-31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8706B2 (ja) * 2016-09-29 2020-08-12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10073522B (zh) 2016-12-15 2020-12-2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电极和二次电池
JP7160796B2 (ja) * 2017-04-21 2022-10-25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極用粘着剤、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6893822B2 (ja) * 2017-04-21 2021-06-23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022539B2 (ja) * 2017-09-07 2022-02-18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装置
KR102535891B1 (ko) * 2018-03-08 2023-05-23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플렉서블 배터리,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보조배터리
US10991942B2 (en) 2018-03-23 2021-04-27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US20190296335A1 (en) 2018-03-23 2019-09-26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improved ionic conductivity
US20190308116A1 (en) * 2018-04-10 2019-10-10 Craig Alan Brodersen Solvent based cannabinoid extraction process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safety, quality, which yields a homogenous and pasteurized product
JP2019212619A (ja) * 2018-05-30 2019-12-12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層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097283B2 (ja) * 2018-11-30 2022-07-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装置
JP2022515714A (ja) * 2018-11-30 2022-02-22 イオニツク・マテリア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活性材料を有する電池及び電極
JP7189041B2 (ja) * 2019-02-06 2022-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7206978B2 (ja) * 2019-02-06 2023-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09821B2 (ja) * 2019-03-28 2021-07-28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20250394A1 (ja) * 2019-06-13 2020-12-17 昭和電工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US11335908B2 (en) * 2019-07-30 2022-05-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metal halide battery
US10998553B1 (en) 2019-10-31 2021-05-04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integrated ceramic separator
EP4143906A1 (en) * 2020-04-29 2023-03-08 Nextech Batteries, Inc. Method for attaching a conductive tab to an electrode and assembly therein
EP4191701A1 (en) * 2020-07-31 2023-06-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econdary-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EP4352799A1 (en) * 2021-05-20 2024-04-17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FAST CHARGING QUASI-SOLID STATE LI-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y-ALUMINA SEPARATORS
US11594784B2 (en) 2021-07-28 2023-02-28 EnPower, Inc. Integrated fibrous separator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758A (zh) * 2005-01-17 2006-07-26 夏普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JP2006318759A (ja) * 2005-05-12 2006-11-24 Sony Corp 電池
CN101212042A (zh) * 2006-12-31 2008-07-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CN101404330A (zh) * 2007-10-02 2009-04-0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和负极及可充电锂电池
JP2010009905A (ja) * 2008-06-26 2010-01-1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チウム系二次電池用正極の集電体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正極及び電池
US20110070495A1 (en) * 2009-09-23 2011-03-24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Method of fabricating electrodes including high-capacity, binder-fre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P2011210666A (ja) * 2010-03-30 2011-10-2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電極用の樹脂被覆活物質
CN102449825A (zh) * 2009-03-31 2012-05-09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4465A (zh) * 2009-06-10 2012-11-28 恩福电池有限公司 薄电池
CN103187591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JP2013196956A (ja) * 2012-03-21 2013-09-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3997B2 (ja) * 1993-05-28 2002-04-15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高分子固体電解質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04936A (ja) 1996-01-26 1997-08-05 Toray Ind Inc 電 池
JPH10284055A (ja) * 1997-02-04 199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H117981A (ja) * 1997-06-16 1999-01-12 Nec Corp 二次電池
US20050048369A1 (en) * 2003-08-28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07066768A1 (ja) 2005-12-08 2007-06-14 Hitachi Maxell, Ltd. 電気化学素子用セパレ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気化学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73469A (zh) * 2006-06-16 2009-07-01 夏普株式会社 正极、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JP5406447B2 (ja) 2007-12-11 2014-02-05 大阪ガス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101025278B1 (ko) * 2008-05-29 2011-03-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활물질, 이를 구비하는 음극 및 리튬이차전지
JP5984325B2 (ja) 2009-10-15 2016-09-06 東レ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電極用バインダー、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電極用ペースト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電極の製造方法
FR2965108B1 (fr) * 2010-09-22 2020-02-28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Collecteur de courant d'electrodes pour batteries lithium
CA2786012C (en) 2011-04-13 2020-03-31 Sei Corporation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101753197B1 (ko) 2011-05-31 2017-07-03 제온 코포레이션 리튬 2 차 전지 정극용 복합 입자, 리튬 2 차 전지 정극용 복합 입자의 제조 방법, 리튬 2 차 전지용 정극의 제조 방법, 리튬 2 차 전지용 정극, 및 리튬 2 차 전지
US9070932B2 (en) * 2011-10-11 2015-06-3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rbon electrodes
JP5880956B2 (ja) * 2012-04-09 2016-03-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二次電池用電極を備え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122580B2 (ja) * 2012-05-25 2017-04-26 株式会社Uacj 多孔質金属集電体を用いた電極の製造方法
KR20130133624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주)오렌지파워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8993159B2 (en) * 2012-12-13 2015-03-31 24M Technologies, Inc. Semi-solid electrodes having high rate capability
JP2015011776A (ja) * 2013-06-26 2015-01-1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電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758A (zh) * 2005-01-17 2006-07-26 夏普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JP2006318759A (ja) * 2005-05-12 2006-11-24 Sony Corp 電池
CN101212042A (zh) * 2006-12-31 2008-07-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CN101404330A (zh) * 2007-10-02 2009-04-0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和负极及可充电锂电池
JP2010009905A (ja) * 2008-06-26 2010-01-1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チウム系二次電池用正極の集電体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正極及び電池
CN102449825A (zh) * 2009-03-31 2012-05-09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4465A (zh) * 2009-06-10 2012-11-28 恩福电池有限公司 薄电池
US20110070495A1 (en) * 2009-09-23 2011-03-24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Method of fabricating electrodes including high-capacity, binder-fre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P2011210666A (ja) * 2010-03-30 2011-10-20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電極用の樹脂被覆活物質
CN103187591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JP2013196956A (ja) * 2012-03-21 2013-09-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2036A (zh) * 2016-09-26 2019-05-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
CN109792037A (zh) * 2016-09-26 2019-05-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
CN107887637A (zh) * 2016-09-29 2018-04-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制作用于电池和电容器的槽路电极
CN107887637B (zh) * 2016-09-29 2020-10-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制作用于电池和电容器的槽路电极
CN106784624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4624B (zh) * 2016-12-16 2019-11-05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21032B (zh) * 2017-04-21 2023-08-25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521032A (zh) * 2017-04-21 2019-11-29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114916B (zh) * 2017-05-15 2022-04-15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全固态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14916A (zh) * 2017-05-15 2019-08-0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全固态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02071A (zh) * 2017-11-16 2019-05-24 苹果公司 直接涂覆的隔离体和形成过程
CN109950463B (zh) * 2017-12-15 2022-0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用电极和蓄电器件
CN109950463A (zh) * 2017-12-15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用电极和蓄电器件
US11870037B2 (en) 2018-04-10 2024-01-09 Apple Inc. Porous ceramic separator material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US11715830B2 (en) 2018-04-20 2023-08-01 Samsung Sdi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416551A (zh) * 2018-04-27 2019-11-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10620210A (zh) * 2018-06-20 2019-12-2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
CN110620210B (zh) * 2018-06-20 2023-02-2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
CN116417575A (zh) * 2023-06-09 2023-07-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复合极片、储能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6417575B (zh) * 2023-06-09 2024-01-26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复合极片、储能装置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86387B1 (en) 2019-05-08
KR102065867B1 (ko) 2020-01-13
US20200358078A1 (en) 2020-11-12
WO2015093411A1 (ja) 2015-06-25
US20170033350A1 (en) 2017-02-02
KR20160086923A (ko) 2016-07-20
US20180301691A1 (en) 2018-10-18
KR20180071389A (ko) 2018-06-27
US10276858B2 (en) 2019-04-30
EP3086387A1 (en) 2016-10-26
CN105849942B (zh) 2019-07-16
JP6199993B2 (ja) 2017-09-20
JPWO2015093411A1 (ja) 2017-03-16
US10727476B2 (en) 2020-07-28
US20200358077A1 (en) 2020-11-12
US11322732B2 (en) 2022-05-03
US11233229B2 (en) 2022-01-25
EP3086387A4 (en)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9942B (zh)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CN209104268U (zh) 具有三维结构的电极和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
JP671628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3201882B (zh) 包含多层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电极和包含所述电极的二次电池
US8211573B2 (en) Multilayered conductive sheet and electrode
CN106415896B (zh) 电器件
CN104106158B (zh) 双极型电极及使用其的双极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4145364B (zh) 层叠结构电池
Wang et al. High-areal-capacity thick cathode with vertically-aligned micro-channels for advanced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06159167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3985838B (zh) 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组
KR20160043769A (ko) 삼차원구조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상기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소자
KR20160043939A (ko) 삼차원구조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소자
CN105934846A (zh) 电器件
CN104521042A (zh) 非水溶剂类蓄电设备
CN110419137A (zh) 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电池
Ren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Zn2+ ions hybrid supercapacitor based on ZnxMnO2-CNTs cathode
CN107210429A (zh) 具有改进的输出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Ki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WCNT and MWCNT hybrid networks for extremely high-loading and high rate cathode materials
Yu et al. Rational Design of a High‐Loading Polysulfide Cathode and a Thin‐Lithium Anode for Developing Lean‐Electrolyte Lithium–Sulfur Full Cells
Luo et al. Polyvinylpyrrolidone-derived carbon-coated magnesium ferrite composite nanofibers as anode material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Hu et al. Fabrication of SiO2 nanofiber-integrated all-inorganic electrodes for safer Li-ion batteries
Hao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pomegranate-structured FePO4/C composite materials as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KR20180072473A (ko) 삼차원구조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소자
Khatri POLYMER/CERAMIC HYBRID COATED SEPARATORS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