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8940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8940A
CN105848940A CN201480070903.5A CN201480070903A CN105848940A CN 105848940 A CN105848940 A CN 105848940A CN 201480070903 A CN201480070903 A CN 201480070903A CN 105848940 A CN105848940 A CN 105848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secondary car
vehicle
tail
wip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09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8940B (zh
Inventor
后藤泰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8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8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8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8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6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 B60S1/08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electrically driven
    • B60S1/0896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electrically driven including control systems responsive to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60S1/58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 B60S1/58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including wi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5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about vertical axi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56Control of actuators
    • E05B81/58Control of actuators including time control, e.g. for controlling run-time of electric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56Control of actuators
    • E05B81/62Control of actuators for opening or closing of a circuit depending on electrical parameters, e.g. increase of motor curr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18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6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 B60S1/08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electrically driv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10)在车身(25)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30),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的尾门(40),在该尾门(40)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50),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50)进行开闭的副车门(60)。在尾门(40)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48),在副车门(60)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68)。这些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控制部(100)在副车门(60)打开时将拂拭各窗面板(48、68)的雨刷装置(90)的动作禁止。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过改良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关于这种车辆的现有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部安装有尾门。在该尾门上安装有左右对开的车门即副车门。尾门沿上下方向摆动,而左右对开的副车门沿左右方向摆动。
例如,为了确保这种车辆的视野,可以考虑在各个副车门上安装窗面板。这种情况下,希望搭载用于拂拭这些窗面板的雨刷装置。这时,若在各个窗面板上搭载雨刷装置,则会变得昂贵。因此,优选为,使两个窗面板成为共面,并使用能够跨越车窗来拂拭的雨刷装置。
能够考虑到在雨刷装置动作的状态下,失误打开副车门的情况。若开放副车门,则在窗面板之间会产生层差,由此从保护雨刷装置的观点来看,需要采取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保护雨刷装置的车辆为课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
在所述副车门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
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
该车辆具有:跨越在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之间来拂拭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的雨刷装置;和
用于控制该雨刷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禁止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的方式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
在所述副车门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
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
该车辆具有:跨越在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之间来拂拭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的雨刷装置;
使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门卡合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和
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用于操作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副车门解锁机构,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处于动作中且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被操作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雨刷片移动到停止位置之后停止所述雨刷装置的方式控制。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于停止位置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且进行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控制之前,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报警机构工作的方式控制。
优选地,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再次被操作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优选地,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停止持续的方式控制。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车辆行驶时以使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方式控制。
优选地,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的情况下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后,且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之前,所述控制部以发出警报的方式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控制部以在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禁止雨刷装置的动作的方式控制。由此,能够仅在尾门侧窗面板及副车门侧窗面板成为共面的状态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动作,能够防止雨刷装置在窗面板之间产生了层差的情况下动作,从而保护雨刷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以如下结构为前提:在车身后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能够摆动地安装有车门,安装在该车门上的窗面板及与该窗面板独立地构成车辆的后表面的窗面板这两个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该车辆具有能够跨越在这些窗面板之间来拂拭各窗面板的雨刷装置。以这种车辆为前提,在判断为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禁止雨刷装置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控制部以在雨刷装置动作的情况下禁止副车门打开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由此,能够仅在尾门侧窗面板及副车门侧窗面板成为共面的状态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动作,能够防止副车门在雨刷装置动作时开放,从而保护雨刷装置。
即,本发明的车辆以如下结构为前提:在车身后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能够摆动地安装有车门,安装在该副车门上的窗面板及与该窗面板独立地构成车辆的后表面的窗面板这两个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该车辆具有能够跨越在这些窗面板之间来拂拭各窗面板的雨刷装置。以这种车辆为前提,在雨刷装置动作时会禁止副车门打开。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雨刷装置动作中且副车门解锁机构被操作的情况下,使雨刷片移动到停止位置并停止。无需对雨刷装置的操作部进行关闭操作,就能使雨刷装置停止。
在此基础上,对于副车门解锁机构被操作的情况,可考虑到操作者会处于雨刷装置的附近。当操作者位于雨刷装置附近时,若雨刷装置继续动作,则担心雨刷装置所拂拭的水溅到操作者身上。因此,优选使雨刷装置停止。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雨刷装置停止于停止位置的情况下,以打开副车门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即使在保持雨刷装置动作的状态下操作了副车门解锁机构的情况下,也无需进行再次操作就会开放副车门。优选能够通过一次操作就开放副车门。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雨刷装置停止之后,且进行打开副车门的控制之前使报警机构工作。通过报警机构工作,操作者能够识别副车门开放的情况。尤其在从操作副车门解锁机构到副车门开放为止的时间长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副车门意外开放。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雨刷装置停止之后,副车门解锁机构再次被操作的情况下,以打开副车门的方式控制。通过在雨刷装置停止之后需要再次操作副车门解锁机构,从而能够防止操作者意外地打开副车门。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副车门打开之后,副车门再次被关闭的情况下,以使雨刷装置的停止持续的方式控制。在副车门被关闭的紧后,可考虑到副车门的操作者还停留在副车门的附近。若从副车门被关闭的紧后使雨刷装置动作,则担心所拂拭的水溅到操作者身上。通过使雨刷装置的停止持续,防止水溅到操作者身上。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以使雨刷装置动作的方式控制。若是行驶之后,则可考虑到车辆附近没人。能够防止所拂拭的水溅到周围的人身上,同时无需进行雨刷装置的动作操作,就能使雨刷装置再次动作。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副车门打开之后,副车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无需进行雨刷装置的动作操作,就能使雨刷装置再次动作。
而且,本发明中,控制部在副车门再次被关闭后且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之前,以发出警报的方式控制。通过报警机构工作,操作者能够认识到雨刷装置动作的情况。尤其是,在从副车门的开放到再次上锁为止的时间长的情况下,可考虑到副车门的操作者忘记了雨刷装置已开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雨刷装置意外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的分解图。
图4是说明图2所示的车辆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图2所示的雨刷装置的动作条件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图2所示的副车门的开放条件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图2所示的、在副车门的开放操作时雨刷装置正在动作的情况下的副车门的开放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图2所示的雨刷装置的动作条件的时序图。
图9是说明图2所示的尾门开放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说明图2所示的副车门开放后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的副车门的开放条件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实施例2的在车辆的副车门的开放操作时雨刷装置正在动作的情况下的副车门的开放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的副车门的关闭操作之后的雨刷装置的再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的角度观察到的左,R表示从乘员的角度观察到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车辆进行说明。
图1中,作为车辆10的一个例子而示出了右舵厢式车。车辆10在车室11的前方形成有发动机室12,在该发动机室12内搭载有作为行驶用动力源的发动机13。在车室11内以三排方式设有用于供乘员落座的坐席。
在车室11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席15,在该驾驶席15的旁边设有副驾驶席16(其他坐席16)。由驾驶席15以及副驾驶席16夹着从车宽中心通过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即,驾驶席15配置在相对于车宽中心C1偏右侧的位置上,副驾驶席16配置在相对于车宽中心C1偏左侧的位置上。以下,适当地将车辆右侧称作“驾驶席侧”,将车辆左侧称作“副驾驶席侧”。即,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席侧能够称为车辆右侧,副驾驶席侧能够称为车辆左侧。在从侧方观察车辆10的情况下,这些驾驶席15及副驾驶席16彼此重叠,能够适当地总称为第一排座椅。
在驾驶席15及副驾驶席16(第一排座椅15、16)的后方,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设有能够供三人落座的第二排座椅17。在该第二排座椅17(中排座椅17)的后方,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设有能够供三人落座的第三排座椅18(后排座椅18)。第二排座椅17通过在车宽方向上连续设置两个座椅而构成为一个长椅型的座椅。构成第二排座椅17的两个座椅分别以能够折叠的方式构成。
第三排座椅18的构成也与第二排座椅17相同,故省略具体说明。在车室11的后端部即第三排座椅18的后部,形成有能够放置行李的行李室11a。
在前挡风玻璃21的上部车宽中央,安装有用于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内后视镜22。另外,在车身25前部的左右端部,安装有用于供乘员确认侧方及后方的侧后视镜23、23。基于图2、图3,对车辆10进行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在车身25的后端,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后部开口30。以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尾门40。尾门40的一部分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后表面。
在该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在高度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副车门开口50(车门开口50、乘降用开口50)。副车门开口50是为了乘员的乘降而形成的开口,从车辆10的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形成至越过车宽中央(参照在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的位置上。在该副车门开口50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副车门60(车门60、乘降用副车门60)。副车门60在尾门40及副车门60的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1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
以下,适当地将“在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称为“车宽中心C2”。
在车辆10的后表面,且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配置有后部窗面板78。后部窗面板78由固定在尾门40上的尾门侧窗面板48、和固定在副车门60上的副车门侧窗面板68构成。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连续地设置。这些尾门侧窗面板48的后表面与副车门侧窗面板68的后表面配置为大致共面。
在此,“大致共面”包括尾门侧窗面板48的后表面与副车门侧窗面板68连续地形成、且各个窗面板48、68形成为曲面状的情况。
如图2的虚拟线所示,在后部窗面板78上,具有用于拂拭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双方的雨刷装置90。该雨刷装置90跨着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双方而动作,来对该双方进行拂拭。以下,适当地将“雨刷装置90”称为“后雨刷器90”。
尾门40以将在车身25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开闭轴L1作为中心摆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25的后部。尾门40沿上下方向摆动。
在尾门40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卡定尾门40的电子解锁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1(尾门锁定机构41)。尾门用闩锁装置41是一种公知的闩锁装置,其通过与安装在后部开口30的下缘30d中央的尾门用闩眼31卡定而锁定(成为上锁状态)。
通过设在尾门40的后表面部40a的尾门把手43来进行尾门用闩锁装置41的开放操作。
在副车门开口50的车宽方向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辆的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而向左侧偏移。即,副车门开口50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辆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而位于向副驾驶席侧偏移的部位上。
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驾驶席侧的侧缘部)与车宽中心C2相比位于驾驶席侧。支承副车门60的支柱44沿着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在支柱44中的与后部窗面板78相比位于下方的较粗部位44b上,安装有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地支承副车门60的两个铰链45、45。
副车门60经由两个铰链45、45支承在支柱44上,即构成为所谓的横开构造。将从两个铰链45、45的中心通过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二开闭轴L2,副车门60以该第二开闭轴L2为中心摆动。副车门60在车身25的前后方向并且水平方向上摆动。此时,副车门60从驾驶席侧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后部开口30的左侧缘30c侧)打开。
在副车门60的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卡定副车门60的电子解锁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副车门锁定机构61)。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是公知的闩锁装置,其通过与安装在副车门开口50的左侧缘50c的副车门用闩眼51卡定而锁定(成为上锁状态)。
从副车门60的副驾驶席的端部向着车宽中心C2安装有把手用装饰件66(装饰件66)。通过该把手用装饰件66来支承用于进行副车门60的开放操作的副车门用外把手63(副车门解锁机构63)。
具体内容会后述,但在副车门60的车内侧面部,还配置有用于进行副车门60的开放操作的副车门用内把手(图10、附图标记64)。即,在副车门60上安装有副车门用外把手63及副车门用内把手这两个副车门用把手。
在副车门60中的副车门用外把手63与尾门把手43之间配置有锁定开关67,该锁定开关67用于进行尾门40的锁定操作或者解锁操作,并且进行副车门60的锁定操作或者解锁操作。锁定开关67配置有一个。
在此,通过操作锁定开关67而实现的锁定或者解锁是指:对基于尾门把手43、副车门用外把手63以及副车门用内把手进行的操作的有效、无效进行切换。即,在操作锁定开关67而设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尾门把手43,尾门用闩锁装置41也不动作。另外,在操作锁定开关67而设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尾门把手43而使尾门用闩锁装置41动作。关于副车门用闩锁装置也是同样的。
关于通过按压锁定开关67来切换锁定或者解锁的机构,可以采用公知的机构。
后部窗面板78的下边78d由从驾驶席侧的端部大致水平地延伸至车宽中心C2的驾驶席侧水平部81a、从车宽中心C2向着副驾驶席侧的端部以向下坡度延伸的倾斜缘81b、和从该倾斜缘81b的下端延伸至副驾驶席侧的端部的副驾驶席侧水平部81c(其他坐席侧水平部81c)构成。由此,后部窗面板78的下边78d的副驾驶席侧的部分与驾驶席侧相比偏向下方。
后部窗面板78的下边78d的驾驶席侧水平部81a由副车门侧窗面板68的下边的一部分及尾门侧窗面板48的下边构成。倾斜缘81b及副驾驶席侧水平部81c由副车门侧窗面板68的下边的剩余部分构成。
雨刷装置90由与车宽中心C2相比位于驾驶席15侧的枢轴91、从该枢轴91向着车宽外侧且下方地延伸的雨刷臂92、和从该雨刷臂92的前端向着车宽外侧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雨刷片93构成。如图2所示,在雨刷装置90的停止状态下,雨刷片93沿着后部窗面板78的副驾驶席侧水平部81c的上方停止。将该位置称为停止位置。
本发明的车辆10以如下结构为前提:在车身25后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能够摆动地安装有车门(副车门60),安装在该车门上的窗面板(副车门侧窗面板68)及与该窗面板独立地构成车辆的后表面的窗面板(尾门侧窗面板48)这两个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该车辆具有能够跨越在这些窗面板之间来拂拭各窗面板的雨刷装置90。以这种车辆为前提,在判断为车门关闭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90能够动作,在判断为雨刷装置90停止的情况下,使车门能够开放。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车辆10具有对尾门40、副车门60及后雨刷器9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
该控制部100从如下部分接收检测信号,这些部分包括:检测尾门40处于关闭状态的尾门开关101(尾门检测部101);检测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的副车门开关102(副车门检测部102);在开启状态下禁止从车室侧开放副车门60的儿童开关103;检测尾门把手43被操作情况的尾门把手开关104;检测副车门用内把手(图10、附图标记64)被操作情况的车内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副车门解锁操作检测部105);检测副车门用外把手63被操作情况的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6(副车门解锁操作检测部106);用于对后雨刷器90发出动作指示及停止指示的后雨刷开关107(后雨刷操作部107);检测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位于停止位置的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雨刷位置检测部108);计测车辆10的车速的车速传感器109(行驶检测部109);和检测后雨刷器90动作的后雨刷动作状态检测部117。
不管是否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动作指示,后雨刷动作状态检测部117都检测实际上雨刷片是否摆动。另外,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与后雨刷动作状态检测部117也能够通过一个传感器来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基于检测信号来控制使尾门用闩锁装置41动作的尾门电机111、使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动作的副车门电机112、使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摆动的后雨刷电机113、照射副车门60附近的踏步灯(courtesy lamp)114、和发出用于引起注意的声音的蜂鸣器115(报警机构115)。
此外,作为报警机构,除了像蜂鸣器115那样的在听觉上发出警报的机构之外,还能采用像灯那样的在视觉上发出警报的机构。而且,还可以同时采用听觉机构和视觉机构。而且,报警机构所搭载的位置除了尾门40附近之外,还可以位于驾驶席附近(例如与仪表设备设为一体)等。即,报警机构能够搭载在任意位置,并不限于这些部位。
在此基础上,向上述的控制部100发送检测信号的开关和传感器还可以使用根据其他参数来进行推断的机构。即,各检测部并不限于开关和传感器。
也参照图5及图8,对用于使后雨刷器90动作的条件进行说明。首先,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副车门开关102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副车门60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步骤01,以下将“步骤”记为“ST”。)。副车门开关102在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处于全锁状态时、以及处于半锁状态时,检测为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
在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通过车速传感器109计测车速v(ST02),并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0快(ST03)。在比基准速度v0快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动作状态检测部117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后雨刷器90是否停止(ST04)。在后雨刷器90停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开关107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动作指示(ST05)。
在对后雨刷发出了动作指示且后雨刷处于停止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动作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06)并结束。在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停止指示的情况下,继续停止状态。通过ST04的判断,在后雨刷尚未停止的情况下、即在后雨刷器90处于动作中的情况下,直接结束。
即,在副车门60关闭且车速比规定的速度快的情况下,能够使后雨刷器90(恢复)动作。
通过ST03,在车速v为基准速度v0以下的情况下,直接结束。即,在由ST32使后雨刷器90停止了的情况下,维持该停止状态。在此,也可以为,在使后雨刷开关107一度成为OFF(停止指示)之后再次成为ON(动作指示)的情况下,按照指示使后雨刷器90动作。由此,在使用者有意图地想使雨刷动作恢复的情况下,能够恢复雨刷的动作。
在ST01中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开关107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停止指示(ST07)。
根据图6、图7的流程图,在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停止指示的情况下,当副车门60打开时,后雨刷器90肯定停止,因此直接结束。在对后雨刷器90发出了动作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停止的方式(以禁止动作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08)并结束。
即,在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禁止后雨刷器90的动作。因此,能够仅在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成为共面的状态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90动作,能够防止雨刷装置90在窗面板48、68之间产生了层差的情况下动作,从而保护雨刷装置90。
根据图3、图4及图6对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进行说明。控制部100首先基于来自副车门开关102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副车门60是否关闭(ST11)。
在副车门60没有关闭的情况下、即在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踏步灯114是否熄灭(ST12)。在踏步灯114熄灭的情况下,使踏步灯114点亮(ST13)并结束,而在踏步灯114点亮的情况下,直接结束。
ST11中,在副车门60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车内侧或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106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副车门60是否被打开操作(ST14)。
在车内侧或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106被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儿童开关103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儿童开关103是否设为关闭(ST15)。
在儿童开关103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尾门开关101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尾门40是否关闭(ST16)。在尾门40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通过车速传感器109计测车速v(ST17),并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b慢(ST18)。
在车速v比基准速度vb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动作状态检测部117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后雨刷器90是否停止(ST19)。在后雨刷器90停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打开副车门60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电机112(ST20)。
由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解除与副车门用闩眼51的卡定,开放副车门60。控制部100使踏步灯114点亮(ST21)并结束。
即,在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被操作、且儿童开关103被设为关闭、且关闭了尾门40、且车速比规定的速度慢、且后雨刷器90停止的情况下,副车门60打开。
在ST14中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没有被操作的情况下、或在ST15中儿童开关103成为开启的情况下、或在ST16中尾门40打开的情况下、或在ST18中车速v为基准速度vb以上的情况下,直接结束。即,在这些情况下,控制部100禁止打开副车门60。
ST19中,在后雨刷器90动作时,按照图7中所说明地对后雨刷器90进行控制(ST22)。
根据图3、图4及图7对后雨刷的控制进行说明。在后雨刷器90动作时,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31)。
当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之后,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电机113停止的方式控制,并使后雨刷器90停止(ST32)。基于来自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的检测信号来判断雨刷片93位于停止位置的情况。
当后雨刷器90停止之后,控制部100将蜂鸣器115设为开启(ST33),并解除副车门60的锁定(解除上锁状态)(ST34)。由此,副车门60被打开。当副车门60被打开之后,控制部100将踏步灯114设为开启(ST35)。即,踏步灯114点亮。
当副车门60再次被关闭之后(ST36),控制部100将踏步灯114设为关闭(ST37)。然后,控制部100通过车速传感器109计测车速v(ST38),并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0快(ST39)。在比基准速度v0快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动作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40)并结束。
在为基准速度v0以下的情况下,再次计测车速v(ST38)。即,在打开副车门60之后,若副车门60被关闭且车辆10再次行驶,则后雨刷器90再次动作。此时,无需进行后雨刷装置90的操作。而且,直到车辆10再次行驶且超过基准速度v0为止,后雨刷器90都保持在停止状态。
此外,直到车辆10再次开始行驶为止的期间,在后雨刷装置90的操作部被进行了关闭操作的情况下,后雨刷装置90并不动作。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0在车辆10行驶后使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并使后雨刷装置90停止。
返回图3、图4及图6,如上所述,控制部100以在后雨刷器90动作的情况下禁止副车门60开放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副车门电机112)。因此,能够仅在尾门侧窗面板48及副车门侧窗面板68成为共面的情况下使雨刷装置90动作,能够防止副车门60在雨刷装置90动作时开放,从而保护雨刷装置90。
同时参照图7,控制部100在后雨刷器90处于动作中时,若判断为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图10、附图标记64)被操作的情况下,使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并停止。无需对后雨刷器90的操作部进行关闭操作,就能使后雨刷器90停止。
在此基础上,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被操作的情况,可以考虑为操作者位于雨刷装置90的附近。在操作者位于雨刷装置90附近的情况下,若雨刷装置90继续动作,则担心雨刷装置90所拂拭的水溅到操作者身上。因此,优选使雨刷装置90停止。
而且,控制部100在雨刷装置90停止之后,且进行开放副车门60的控制之前使蜂鸣器115工作。通过蜂鸣器115工作,操作者能够识别副车门60开放的情况。尤其是,若从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被操作到副车门60开放为止的时间长的话,则能够防止副车门60意外开放。
在此基础上,控制部100在判断为雨刷装置90停止于停止位置上的情况下,以开放副车门60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电机112(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即使在雨刷装置90动作的状态下操作了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的情况下,也无需再次进行打开操作就会开放副车门60。能够通过一次操作就开放副车门60,从而优选。
而且,控制部100在副车门60开放之后,判断为副车门60再次被关闭的情况下,以使雨刷装置90的停止持续的方式控制。在副车门60被关闭紧后,可以考虑为副车门60的操作者还停留在副车门60附近。若从副车门60被关闭紧后使雨刷装置90动作,则担心所拂拭的水溅到操作者身上。通过使雨刷装置90的停止持续,防止水溅到操作者身上。
在此基础上,控制部100在判断为车辆10正在行驶的情况下,以使雨刷装置90动作的方式控制。若是行驶之后的话,可以认为车辆10附近没人。在能够防止所拂拭的水溅到周围的人身上的同时,无需进行雨刷装置90的动作操作,就能使雨刷装置90再次动作。
在图9及图10中说明车辆10的作用。
如图9所示,在将大件行李BC向车辆10装入时,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由于后部开口30在车辆10的后表面整体上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入大件行李BC。
如图10所示,副车门开口50是在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且在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开口。通过使用副车门开口50,能够供人从车辆10的后部乘降。
尤其是,在副车门60的车内侧的面上,设有能够解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图3、附图标记61)的副车门用内把手64(副车门解锁机构64)。副车门用内把手64配置在副车门60的开放端侧。由于设有副车门用内把手64,所以通过从车内侧进行操作,能够对副车门60进行开闭,并能供乘员从车身25后部下车。即,通过使乘员也能够从车内侧乘降,而提高了乘降性。
在此基础上,在将小件行李SC向车辆10装入时,使副车门60沿水平方向摆动。副车门60从副车门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50c开始打开。副车门60是尾门40的一部分,因此比尾门40轻。由于比尾门40轻,所以开闭操作容易,且操作性优异。
<实施例2>
接着,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图11中示出了实施例2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使其与上述图4相对应地表示。相对于实施例1的控制系统,增加了计时器116。计时器116是计测是否在开始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t0的部件。关于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直接沿用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图12中示出了到副车门打开为止的流程图,内容与图6中所说明的相同,因此省略具体说明。ST19中,在后雨刷器(图3、附图标记90)动作时,按照图13中所说明地对后雨刷器进行控制(ST22)。
根据图3、图11及图13对后雨刷器90的控制进行说明。在后雨刷器90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51)。
当后雨刷器90的雨刷片93移动至停止位置后,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电机113停止的方式控制,并使后雨刷器90停止(ST52)。基于来自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的检测信号而判断雨刷片93位于停止位置的情况。
当后雨刷器90停止之后,控制部100基于来自车内侧或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106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副车门60是否被打开操作(ST53)。
在被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尾门开关101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尾门40是否关闭(ST54)。在尾门40打开的情况下直接结束。另一方面,在尾门40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通过车速传感器109计测车速v(ST55),并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b慢(ST56)。
在车速v比基准速度vb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解除副车门60的锁定(解除上锁状态)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电机112(ST57)。由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解除与副车门用闩眼51的卡定,开放副车门60。控制部100使踏步灯114点亮(ST58)。
在ST53中副车门60没有被打开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车速传感器109计测车速v(ST59),并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0快(ST60)。另外,在ST56中车速v为基准速度vb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0快(ST60)。
在车速v比基准速度v0快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器90动作的方式控制后雨刷电机113(ST61)并结束。在车速v为基准速度v0以下的情况下,返回ST53。根据图14来说明在ST58中踏步灯114变成开启后的作用。
根据图3、图11及图14来说明副车门60被打开后将副车门60再次关闭的情况的流程。当副车门60再次被关闭之后(ST71),控制部100将踏步灯114设为关闭(ST72),并使计时器116开始计时(ST73)。然后,当经过基准时间t0之后(ST74),控制部100将蜂鸣器115设为开启(ST73),使后雨刷器90动作(ST76),并使计时器116停止(ST77)。计时器116在停止的时间点重置并结束。
返回图3、图11及图13,如上所述,控制部100在后雨刷器90停止之后,在判断为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图10、附图标记64)再次被操作的情况下,以开放副车门60的方式控制。通过在后雨刷器90停止之后将副车门用外把手63或副车门用内把手的再次操作设为必要条件,能够防止操作者意外地打开副车门60。
同时参照图14,控制部100在副车门60开放之后,在判断为副车门60关闭的情况下,使后雨刷器90的动作恢复。无需进行后雨刷器90的动作操作,就能使后雨刷器90再次动作。
而且,控制部100在副车门60再次被关闭后,且后雨刷器90的动作恢复之前,以发出警报的方式控制。通过蜂鸣器115工作,操作者能够识别雨刷装置90动作。尤其是,在从副车门60的开放到再次关闭为止的时间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副车门60的操作者忘记了后雨刷器90已开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后雨刷器90意外动作。
此外,实施例中虽然以右舵厢式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适用于左舵厢式车、和巴士等厢式车以外的车辆。即,实施例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只要能够实现作用、效果,本发明就不限于这些形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适合厢式车。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25---车身
30---后部开口
40---尾门
48---尾门侧窗面板
50---副车门开口
60---副车门
61---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63---副车门用外把手(副车门解锁机构)
64---副车门用内把手(副车门解锁机构)
68---副车门侧窗面板
90---雨刷装置
100---控制部
115---蜂鸣器(报警机构)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修改后)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
在所述副车门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
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
该车辆具有:跨越在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之间来拂拭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的雨刷装置;
使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门卡合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用于操作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副车门解锁机构;和
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而且,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处于动作中且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被操作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雨刷片移动到停止位置之后使所述雨刷装置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
3.(删除)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于停止位置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且进行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控制之前,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报警机构工作的方式控制。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再次被操作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停止持续的方式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车辆行驶时以使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方式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的情况下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后,且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之前,所述控制部以发出警报的方式控制。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
在所述副车门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
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
该车辆具有:跨越在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之间来拂拭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的雨刷装置;和
用于控制该雨刷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禁止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2.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侧窗面板,
在所述副车门上设有副车门侧窗面板,
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连续且配置为大致共面,
该车辆具有:跨越在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之间来拂拭所述尾门侧窗面板及所述副车门侧窗面板的雨刷装置;
使所述车身与所述副车门卡合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和
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操作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的副车门解锁机构,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处于动作中且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被操作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雨刷片移动到停止位置之后使所述雨刷装置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于停止位置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且进行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控制之前,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报警机构工作的方式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雨刷装置停止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解锁机构再次被操作的情况下,以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以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停止持续的方式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车辆行驶时以使所述雨刷装置动作的方式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打开所述副车门之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的情况下使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发出警报的报警机构,
在所述副车门再次被关闭后,且所述雨刷装置的动作恢复之前,所述控制部以发出警报的方式控制。
CN201480070903.5A 2013-12-27 2014-12-16 车辆 Active CN105848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673 2013-12-27
JP2013272673 2013-12-27
PCT/JP2014/083220 WO2015098613A1 (ja) 2013-12-27 2014-12-16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8940A true CN105848940A (zh) 2016-08-10
CN105848940B CN105848940B (zh) 2018-04-13

Family

ID=5347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0903.5A Active CN105848940B (zh) 2013-12-27 2014-12-16 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5434B2 (zh)
EP (1) EP3088222B1 (zh)
JP (1) JP6055933B2 (zh)
CN (1) CN105848940B (zh)
WO (1) WO20150986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0659B2 (en) * 2014-10-24 2019-05-07 Honda Motor Co., Ltd. Door-equippe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210072929A (ko) * 2019-12-10 2021-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양방향 도어 개방구조
KR20210072931A (ko) * 2019-12-10 2021-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양방향 도어 개방모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833A (en) * 1991-01-18 1992-01-28 Dennis Herrmeyer Variable size door assembly
CN1183081A (zh) * 1995-04-28 1998-05-27 联合工艺汽车公司 用于汽车多功能装置的控制系统
DE102005044569A1 (de) * 2005-09-17 2007-03-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öffnungssystem
JP4376820B2 (ja) * 2005-04-06 2009-12-02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中間停止装置
CN101879882A (zh) * 2010-03-20 2010-11-10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车身控制单元
US8608226B2 (en) * 2012-02-08 2013-12-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with doors for accessing a storage spa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095Y2 (zh) * 1985-09-24 1990-02-20
JP2514650Y2 (ja) 1988-04-01 1996-10-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部ドアに副ドアを併設した車両
JPH04262917A (ja) * 1991-02-19 1992-09-18 Hino Motors Ltd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
FR2720991A1 (fr) * 1994-06-09 1995-12-15 Peugeot Dispositif d'essuyage de vitres des deux portes battantes arr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JPH08268233A (ja) * 1995-03-31 1996-10-15 Nissan Shatai Co Ltd リアワイパーの駆動装置用制御回路
US6111378A (en) 1995-04-28 2000-08-29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Window wiper motor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1301579A (ja) * 2000-04-19 2001-10-31 Kanto Auto Works Ltd バックドアのリヤワイパ
JP4609159B2 (ja) * 2005-04-01 2011-01-1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装部品付き外板装飾部材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構造
US8755975B2 (en) * 2011-01-06 2014-06-17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atic vehicle door movement control system
JP5729770B2 (ja) * 2012-10-23 2015-06-03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車載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833A (en) * 1991-01-18 1992-01-28 Dennis Herrmeyer Variable size door assembly
CN1183081A (zh) * 1995-04-28 1998-05-27 联合工艺汽车公司 用于汽车多功能装置的控制系统
JP4376820B2 (ja) * 2005-04-06 2009-12-02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中間停止装置
DE102005044569A1 (de) * 2005-09-17 2007-03-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öffnungssystem
EP1764247A3 (de) * 2005-09-17 2008-01-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ecköffnung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1879882A (zh) * 2010-03-20 2010-11-10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车身控制单元
US8608226B2 (en) * 2012-02-08 2013-12-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with doors for accessing a storage spa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55933B2 (ja) 2016-12-27
EP3088222A1 (en) 2016-11-02
WO2015098613A1 (ja) 2015-07-02
CN105848940B (zh) 2018-04-13
US9815434B2 (en) 2017-11-14
US20160325712A1 (en) 2016-11-10
EP3088222A4 (en) 2017-09-13
EP3088222B1 (en) 2019-01-02
JPWO2015098613A1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7303B1 (en) Pivoting seating system
CN105848940A (zh) 车辆
CN105849346B (zh) 带尾门的车辆
ITRM970521A1 (it) Struttura di tettuccio per veicolo decappottabile
JP2005538896A (ja) 自動車ボディ及び自動車
CN106042858B (zh) 车辆
JPH0976882A (ja) 建設機械のワイパ作動制御装置
JP4296889B2 (ja) 車両用アームレスト
KR100788747B1 (ko) 전동식 슬로프를 구비한 장애인용 차량
CN205854377U (zh) 一种儿童电动车
JP2006328916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2021181275A (ja) 車両
JPH0349928Y2 (zh)
JPS59202932A (ja) 自動車のドア装置
JP3781168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シート装置と車体との関連構造
JP200724597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3490598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付シート装置
JP2009137544A (ja) コンバーチブル車
KR20090020013A (ko) 인체공학을 이용한 차량의 실내 도어 손잡이 구조
JP2006192999A (ja) 覚醒照明装置
JP2010064596A (ja) スライドドアのカバー構造
JPH11129732A (ja) 自動車のリヤヒータ装置
JPH0958261A (ja) 車体構造
JPH0529818U (ja) 自動車の後部開閉体
JPH0747884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