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346B - 带尾门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带尾门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49346B CN105849346B CN201480071205.7A CN201480071205A CN105849346B CN 105849346 B CN105849346 B CN 105849346B CN 201480071205 A CN201480071205 A CN 201480071205A CN 105849346 B CN105849346 B CN 1058493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il
- gate
- car door
- secondary car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50—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5—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about vertical axi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18—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 E05B83/20—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with two or more wings, which together close a single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10)。在该带尾门的车辆(10)中,在车身(25)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30),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30)的尾门(40),在该尾门(40)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副车门开口(50),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副车门开口(50)的副车门(60)。该带尾门的车辆(10)具有:尾门用闩锁装置(41),其用于使车身(25)和尾门(40)卡合;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其用于使车身(25)和副车门(60)卡合;控制部(100),其用于控制该尾门用闩锁装置(41)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尾门(4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副车门(60)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身的后表面设置有尾门的带尾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身的后表面设置有尾门的车辆,有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在车身的后表面设置有后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在该尾门上设置有第2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第2开口的副车门。
副车门是所谓的左右对开的门。两扇副车门分别借助连杆机构支承于尾门,并各自以分离的方式从车宽中央向外侧打开。在副车门的车宽中央设置有把手,操作者握住把手来进行副车门的开闭操作。
但是,在这种握住安装于副车门的把手来进行尾门的开闭操作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以下这样的问题。即,在打开尾门之际,朝向后方和上方拉动把手。此时,如果误在左右方向上也施加力,有在打开尾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副车门这种令人担心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在安装有副车门的尾门上,能够正确地执行各门的开闭操作的技术作为课题。
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该带尾门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副车门开口的副车门,该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
尾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尾门卡合;
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副车门卡合;
控制部,其控制这些尾门用闩锁装置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所述尾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该带尾门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副车门开口的副车门,该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
尾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尾门卡合;
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副车门卡合;
控制部,其控制这些尾门用闩锁装置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尾门打开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和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分别采用电动解锁式的闩锁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和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中的至少一方是机械式的闩锁装置,
在采用机械式的闩锁装置的所述一方机械式的闩锁装置的门闩上,借助连结构件连接用于执行打开操作的把手,
所述闩锁装置分别具有能够解除所述连结构件和所述门闩间的连结的锁定装置,
所述锁定装置利用所述控制部来控制为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
在所述尾门或者所述副车门中的另一方打开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尾门或者所述副车门中的一方上锁。
优选的是,在所述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副车门关闭。
优选的是,在所述尾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尾门打开。
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控制部在判断为副车门打开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尾门的方式控制尾门用闩锁装置。由此,能够防止在打开尾门的情况下,同时打开副车门。可谓能够正确地执行车门的操作的车辆。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控制部在判断为尾门打开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副车门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由此,能够防止在打开副车门的情况下,同时打开尾门。可谓能够正确地执行车门的操作的车辆。
而且,在本发明中,尾门用闩锁装置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分别设置为电动解锁式的闩锁装置。通过禁止电动解锁式的闩锁的电动机的工作的控制,能够简单地禁止打开尾门和副车门。能够简化结构且削减成本。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尾门或者副车门中的一方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以使尾门或者副车门中的一方上锁的方式控制锁定装置。在机械式的闩锁装置的情况下,为了解除从把手装置受到操作力原本就需要将锁定装置调整到上锁侧,由此,不追加新的机构(装置)就能禁止尾门或者副车门的另一方的动作,从而能够防止成本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判断为副车门关闭。在打开尾门时,副车门因自重而被向关闭侧施力。通过将半上锁状态视为关闭状态而允许打开尾门,能够放宽可打开尾门的条件,使得操作性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尾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判断为尾门打开。在对副车门实施打开操作时,也对尾门向打开方向施力。通过将半上锁状态判断为打开状态而禁止打开副车门,可靠地防止打开尾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的分解图。
图4是说明图2所示的车辆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图2所示的尾门的打开条件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图2所示的副车门的打开条件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打开了图2所示的尾门的状态的图。
图8是说明打开了图2所示的副车门的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尾门的车辆所安装的机械式的闩锁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以下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指的是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指的是以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此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来看的左、R表示从乘员来看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车辆进行说明。
在图1中,作为车辆10的一例,示出了右舵的旅行车。车辆10在车室11的前方形成有发动机舱12,在该发动机舱12中安装有作为行驶用动力源的发动机13。在车室11内设置有三排供乘员落座的座椅。
在车室11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驾驶员座椅15,在该驾驶员座椅15的旁边设置有副驾驶座椅16(另一座椅6)。穿过车宽中心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夹在驾驶员座椅15和副驾驶座椅16之间。即,驾驶员座椅15配置在相对于车宽中心C1偏向右侧的位置,副驾驶座椅16配置在相对于车宽中心C1偏向左侧的位置。以下,根据情况,将车辆右侧称为“驾驶员座椅侧”,将车辆左侧称为“副驾驶座椅侧”。即,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驾驶员座椅侧称为车辆右侧,能够将副驾驶座椅侧称为车辆左侧。从侧方观察车辆10的情况下,这些驾驶员座椅15和副驾驶座椅16互相重叠,根据情况将它们统称为第1排座椅。
在驾驶员座椅15和副驾驶座椅16(第1排座椅15、16)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能够供3人落座的第2排座椅17。在该第2排座椅17(中排座椅17)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能够供3人落座的第3排座椅18(后排座椅18)。第2排座椅17通过将两个座椅沿着车宽方向连续设置,而形成一个长椅型的座椅。构成第2排座椅17的两个座椅分别构成为能够折叠的结构。
第3排座椅18的结构也与第2排座椅17相同,故此省略详细说明。在车室11的后端部,即,第3排座椅18的后部形成有能够载置行李的行李箱11a。
在前窗21的上部车宽中央安装有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车内后视镜(room mirror)22。此外,在车身25前部的左右端部安装有供乘员确认侧方和后方的车侧后视镜(sidemirror)23、23。基于图2、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车辆10。
如图2、图3所示,在车身25的后端,沿着整个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形成有后部开口30。并且安装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30的尾门40。尾门40的一部分在关闭的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后表面。
在该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沿着整个高度方向形成有副车门开口50(车门开口50/上下车用开口50)。副车门开口50是为了乘员的上下车而形成的开口,副车门开口50从车辆10的副驾驶座椅侧的端部形成到超过车宽中央(参照在车宽中央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的位置。在该副车门开口50安装有能够开闭的副车门60(车门60/上下车用副车门60)。在尾门40和副车门60关闭的状态下,副车门60构成车辆1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
以下,根据情况,将“在车宽中央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称为“车宽中心C2”。
在车辆10的后表面沿着车宽方向配置有后部窗板78。后部窗板78由固定于尾门40的尾门侧窗板48和固定于副车门60的副车门侧窗板68构成。尾门侧窗板48和副车门侧窗板68沿着车宽方向连续地设置。这些尾门侧窗板48的后表面和副车门侧窗板68的后表面大致共面配置。
在这里,“大致共面”包含连续地形成尾门侧窗板48的后表面和副车门侧窗板68,并且各个窗板48、68形成为曲面状的情况。
如图2的假想线所示,在后部窗板78具有用于擦拭尾门侧窗板48和副车门侧窗板68这两者的雨刷装置90。该雨刷装置90横跨尾门侧窗板48和副车门侧窗板68这两者来进行工作并擦拭它们。以下,根据情况,将“雨刷装置90”称为“后雨刷90”。
尾门40以在车身25的上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开闭轴L1为中心进行摆动地安装于车身25的后部。尾门4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在尾门40的下端设置有用于使尾门40与车身卡合的电动解锁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1(尾门锁定装置41)。尾门用闩锁装置41是通过与安装在后部开口30的下缘30d的中央的尾门用撞针31卡定来上锁的(形成为上锁状态)、众所周知的闩锁装置。
尾门用闩锁装置41的打开操作是利用设置于尾门40的后表面部40a的尾门把手43来实施的。
在副车门开口50的宽度方向中央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辆的中央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偏向左侧。即,副车门开口50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宽中央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位于偏向副驾驶座椅侧的部位。
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驾驶员座椅侧的侧缘部)位于比车宽中心C2靠驾驶员座椅侧的位置。支承副车门60的支柱44沿着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在上下方向延伸。
在支柱44中的、位于比后部窗板78靠下方位置的较粗的部位44b设置有支承副车门60而使副车门60能够在水平方向旋转的两个铰链45、45。
副车门60借助两个铰链45、45支承于支柱44而构成为所谓的横向打开的结构。穿过两个铰链45的中心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轴线被称为第2开闭轴线L2,副车门60以该第2开闭轴线L2为中心摆动。副车门60在车身25的前后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摆动。此时,副车门60自与驾驶员座椅侧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后部开口30的左侧缘30c侧)打开。
在副车门60的靠副驾驶座椅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使副车门60与车身卡合的电动解锁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副车门锁定部件61)。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是通过与安装于副车门开口50的左侧缘50c的副车门用撞针51卡定来上锁的(形成为上锁状态)、众所周知的闩锁装置。
从副车门60的靠副驾驶座椅侧的端部朝向车宽中心C2安装有把手用装饰件66(装饰件66)。利用该把手用装饰件66支承用于执行副车门60的打开操作的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副车门解锁部件63)。
在副车门60的车内侧面部还配置有用于执行副车门60的打开操作的副车门用内部把手(图8、附图标记64),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即,在副车门60上安装有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和副车门用内部把手这两个副车门用把手。
在副车门60中的、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和尾门把手43之间配置有锁定开关67,该锁定开关67用于执行尾门40的上锁操作或者开锁操作、以及执行副车门60的上锁操作或者开锁操作。锁定开关67配置有一个。
在这里,操作锁定开关67来实施的上锁或者开锁,指的是使尾门把手43、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以及副车门用内部把手的操作在有效化和无效化间做切换。即,在操作锁定开关67而使之形成上锁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操作了尾门把手43,尾门用闩锁装置41也不工作。此外,在操作锁定开关67而使之形成开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尾门把手43而使尾门用闩锁装置41工作。对于副车门用闩锁装置也一样。
对于通过按压锁定开关67来切换为上锁或者开锁的结构而言,采用众所周知的结构。
后部窗板78的下边缘78d由从驾驶员座椅侧的端部起大致水平延伸到车宽中心C2处的驾驶员座椅侧水平部81a、从车宽中心C2起以向下的坡度朝向副驾驶座椅侧的端部延伸的倾斜缘81b以及从该倾斜缘81b的下端起延伸到副驾驶座椅侧的端部处的副驾驶座椅侧水平部81c(另一座椅侧水平部81c)构成。由此,后部窗板78的下边缘78d的副驾驶座椅侧比驾驶员座椅侧偏向下方。
后部窗板78的下边缘78d的驾驶员座椅侧水平部81a由副车门侧窗板68的下边缘的一部分和尾门侧窗板48的下边缘构成。倾斜缘81b和副驾驶座椅侧水平部81c由副车门侧窗板68的下边缘的剩余部分构成。
雨刷装置90由位于比车宽中心C2靠驾驶员座椅15侧的位置的枢轴91、从该枢轴91朝向车宽外侧和下侧延伸的雨刷臂92以及从该雨刷臂92的前端朝向车宽外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刮片93。如图2所示,在雨刷装置90的停止状态下,刮片93沿着后部窗板78的副驾驶座椅侧水平部81c的上方停止下来。该位置被称为停止位置。
本发明的车辆10在判断为副车门60关闭的情况下,能够打开尾门40,在判断为尾门40关闭的情况下,能够打开副车门6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车辆10具有用于控制尾门40、副车门60以及后雨刷90的动作的控制部100。
该控制部100从以下部件获得检测信号:尾门开关101(尾门检测部101),其用于将尾门40处于关闭状态检测出来;副车门开关102(副车门检测部102),其用于将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检测出来;童锁开关103,其在处于打开状态时禁止自车室侧打开副车门60;尾门把手开关104,其用于将对尾门把手43做了操作这种情况检测出来;车内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副车门解锁操作检测部105),其用于将对副车门用内部把手(图10、附图标记64)做了操作这种情况检测出来;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6(副车门解锁操作检测部106),其用于将对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做了操作这种情况检测出来;后雨刷开关107(雨刷停止检测部107),其用于将后雨刷90处于停止状态这种情况检测出来;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雨刷位置检测部108),其用于将后雨刷90的刮片93位于停止位置这种情况检测出来;车速传感器109(行驶检测部109),其用于计量车辆10的车速。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基于检测信号对以下部件进行控制:尾门马达111,其用于使尾门用闩锁装置41工作;副车门马达112,其用于使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工作;后雨刷马达113,其用于使后雨刷90的刮片93摆动;门控灯114,其用于照亮副车门60的附近;报警器115(警报部件115),其用于发出唤起注意的声音。
此外,作为警报部件,除了能够采用像蜂鸣器报警器115这种用于从听觉方面形成警报的部件以外,还能够采用产生像灯这种从视觉方面形成警报的部件。而且,也可以同时采用听觉方面的部件和视觉方面的部件这两者。而且,警报部件的安装位置除了可以是尾门40附近以外,也可以是驾驶员座椅的附近(例如,作为与仪表类一体的部件)等。即,警报装置能够安装在任意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这些部位。
参照图3至图5,说明用于释放尾门的条件。首先,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尾门开关101的检测信号判断尾门40是否关闭(步骤01;以下,将“步骤”记为“ST”)。控制部100只在尾门完全上锁的状态下才判断为尾门40是关闭的。即,在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尾门40是打开的。
在尾门4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尾门把手开闭104的检测信号,判断是否对尾门40实施了打开操作(ST02)。
在对尾门40实施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副车门开闭102的检测信号,判断副车门60是否处于关闭状态(ST03)。在副车门60为完全上锁的情况以及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
在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利用车速传感器109计量车速v(ST04),并且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a慢(ST05)。
在车速v比基准速度va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尾门40的门闩解锁的方式控制尾门马达111(ST06)。
由此,尾门用闩锁装置41被解除了其与尾门用撞针31的卡定,从而释放尾门40。
即,在对尾门把手43实施了打开操作、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车速比规定的速度慢的情况下,打开尾门40。
在如下情况下,直接结束操作:在ST02中未操作尾门把手43、在ST03中副车门60处于打开状态、或者在ST05中车速v为基准速度va以上。即,在这些情况下,禁止释放尾门40,使尾门40打不开。由此,在释放尾门40的情况下,防止同时释放副车门60。可谓能够正确执行门的操作的车辆10。
除此以外,在副车门60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在打开尾门40时,副车门60被自重向关闭侧施力。通过将副车门60视为关闭状态而允许释放尾门40,能够放宽可释放尾门40的条件,提高操作性。
而且,在尾门40设置有电动解锁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1。利用禁止电动解锁式的闩锁的电动机工作这种控制,能够简单地禁止尾门40的解锁。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削减成本。
基于图3、图4以及图6,说明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首先,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副车门开关102的检测信号,对副车门60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进行判断(ST11)。
在未关闭副车门60的情况下,即,在副车门60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门控灯114是否处于熄灭状态进行判断(ST12)。在门控灯114处于熄灭状态的情况下,点亮门控灯114(ST13)并结束操作,在点亮门控灯114的情况下,就直接结束操作。
在ST11中,在副车门6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车内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或者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6的检测信号,判断是否对副车门60实施了打开操作(ST14)。
在对车内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5或者车外侧副车门打开开关106实施了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童锁开关103的检测信号,判断童锁开关103是否保持关闭(ST15)。
在童锁开关103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尾门开关101的检测信号判断尾门40是否处于关闭状态(ST16)。在尾门4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利用车速传感器109计量车速v(ST17),并且判断车速v是否比基准速度vb慢(ST18)。
在车速v比基准速度vb慢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开关107的检测信号判断后雨刷90是否处于停止状态(ST19)。在后雨刷90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副车门60的门闩解锁的方式控制副车门马达112(ST20)。
由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解除其与副车门用撞针51的卡定,从而释放副车门60。控制部100使门控灯114点亮(ST21)并结束操作。
即,同时满足在操作了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或者副车门用内部把手、童锁开关103保持关闭、尾门40保持关闭、车速比规定的速度慢且后雨刷90停止的情况下,打开副车门60。
在如下情况下,直接结束操作:在ST14中未操作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或者副车门用内部把手、在ST15中童锁开关103被打开、在ST16中尾门40被打开或者在ST18中车速v为基准速度vb以上。即,在这些情况下,禁止释放副车门60,使得副车门60打不开。
在ST19中后雨刷90未停止的情况下、即、后雨刷90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90的刮片93移动到停止位置的方式控制后雨刷马达113(ST22)。
后雨刷90的刮片93移动到停止位置后,控制部100以使后雨刷马达113停止的方式实施控制,使得后雨刷90停止(ST23),并且结束操作。控制部100基于来自后雨刷位置传感器108的检测信号,判断刮片93是否位于停止位置。
此外,在自ST23结束处理的情况下,ST11~ST18全部得到满足,因此,通过在后雨刷90停止后操作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或者副车门用内部把手,控制部100以使副车门60的门闩解锁的方式控制副车门马达112(ST20)。在该情况下,能够不实施后雨刷90的关闭操作地、在使后雨刷90停止的同时打开副车门60。
如上所述,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尾门4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以禁止释放副车门60的方式控制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由此,能够在释放副车门60的情况下,防止同时释放尾门40。可谓能够正确执行门的操作的车辆10。
而且,在副车门60上设置有电动解锁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通过禁止电动解锁式的闩锁的电动机的工作这种控制,能够简单地禁止副车门60的解锁。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削减成本。
在尾门40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尾门40处于打开状态。在对副车门60实施打开操作之际,对尾门40也沿着打开方向施力。通过将半上锁状态判断为打开状态,并禁止释放副车门60,可靠地防止打开尾门40。
在图7和图8中,说明车辆10的作用。
如图7所示,在向车辆10内装入大件行李BC的情况下,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由于后部开口30在车辆10的后表面整体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入大件行李BC。
如图8所示,副车门开口50是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在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开口。通过使用副车门开口50,能够使人从车辆10的后部上下车。
尤其是,在副车门60的靠车内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能够解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图3、附图标记61)的副车门用内部把手64(副车门解锁部件64)。副车门用内部把手64配置在副车门60的打开端侧。通过设置副车门用内部把手64,能够利用车内侧的操作,开闭副车门60,从而能够使乘员从车身25后部下车。即,通过使乘员还能够从车内侧上下车,提高了上下车性能。
除此之外,在向车辆10装入小件行李SC的情况下,使副车门60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副车门60从副车门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图3、附图标记50c)开始打开。由于副车门60是尾门40的一部分,因此副车门60比尾门40轻。由于比尾门40轻,所以副车门60的开闭操作很容易,操作性出色。
<实施例2>
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图9示出了实施例2的车辆所安装的机械式的闩锁装置。即,与实施例1的车辆相比,实施例2的车辆改变了闩锁装置。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挪用实施例1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尾门用闩锁装置41A采用机械式的闩锁装置。尾门用闩锁装置41A由以下部件构成:尾门用绳索121(连结构件121),其一端连结于尾门把手43;尾门侧转动件122,其连结于该尾门用绳索121的另一端,在拉拽尾门用绳索121时旋转;尾门侧传递构件123,其设置为能够与该尾门侧转动件122接触,能够传递尾门侧转动件122旋转产生的力;尾门用门闩124,其与该尾门侧传递构件123接触,并且在尾门侧传递构件123带动下旋转;尾门侧锁定装置125,其能够使尾门侧传递构件123从能够与尾门侧转动件122接触的位置移动到不能够与尾门侧转动件122接触接触的位置。
尾门侧锁定装置125由尾门侧杆127和受到控制部100控制的尾门侧锁定马达126构成,该尾门侧杆127的一端固定于该尾门侧锁定马达126,另一端连结于尾门侧传递构件123。通过使尾门侧锁定马达126工作,使尾门侧杆127进行摆动。
在附图中的实线所示的、尾门用绳索121和尾门用门闩124的连结状态(未上锁状态)下,当实施拉尾门把手43的操作时,由于尾门把手43的摆动动作而拉拽尾门用绳索121。由此,尾门侧转动件122如箭头(1)和(2)所示那样旋转。于是,与尾门侧转动件122接触的尾门侧传递构件123如箭头(3)所示那样,按压尾门用门闩124而直线移动。被尾门侧传递构件123按压而如箭头(4)和(5)所示那样旋转的尾门用门闩124,被解除与尾门用撞针31间的卡定状态。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由假想线示出的、尾门用绳索121和尾门用门闩124的连结解除状态(上锁状态)下,利用尾门侧锁定装置125,使尾门侧传递构件123移动到不能与尾门侧转动件122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进行拉尾门把手43的操作,使尾门侧转动件122旋转,尾门侧转动件122也接触不到尾门侧传递构件123,因此,尾门侧转动件122空转。即,即使对尾门把手43进行操作,也不能打开尾门41。
对于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A而言也是一样的。即,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A采用机械式的闩锁装置。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A由以下部件构成:副车门用绳索131(连结构件131),其一端连结于副车门用外部把手63或者副车门用内部把手64;副车门侧转动件132,其连结于该副车门用绳索131的另一端,在拉拽副车门用绳索131时旋转;副车门侧传递构件133,其设置为能够与该副车门侧转动件132接触,能够传递副车门侧转动件132旋转产生的力;副车门用闩锁134,其与该副车门侧传递构件133接触,在副车门侧传递构件133带动下旋转;副车门侧锁定装置135,其能够使副车门侧传递构件133从能够与副车门侧转动件132接触的位置移动到不能够与副车门侧转动件132接触的位置。
副车门侧锁定装置135由受控制部100控制的副车门侧锁定马达136和一端固定于该副车门侧锁定马达136、另一端连结于副车门侧传递构件133的副车门侧杆137构成。作用与尾门用闩锁装置41A的说明相同,而省略说明。
在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中的一方被解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控制锁定装置125、135,使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中的另一方上锁。能够通过使锁定装置125、135工作,禁止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中的另一方工作。
为了解除从把手43、63、64受到操作力原本就需要将锁定装置125、135调整到上锁侧,由此不追加新的机构(装置)就能禁止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的另一方的动作,从而能够防止成本提高。
此外,在实施例中,以右舵的旅行车为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左舵的旅行车、巴士等旅行车以外的车辆中。即、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只要发挥出作用和效果,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形式。
而且,也能够设定为仅在副车门60为完全上锁的情况下,才判断为副车门60关闭。
产业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带尾门的车辆适用于旅行车。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尾门的车辆;25、车身;30、后部开口;40、尾门;41、(电动解锁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1A、(机械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3、尾门把手(用于实施打开操作的把手);50、副车门开口;60、副车门;61、(电动解锁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A、(机械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3、副车门用外部把手(用于实施打开操作的把手);64、副车门用内部把手(用于实施打开操作的把手);100、控制部;121、尾门用绳索(连结构件);125、尾门侧锁定装置(锁定装置);135、副车门侧锁定装置(锁定装置)。
Claims (5)
1.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该带尾门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副车门开口、在水平方向摆动的副车门,该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
尾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尾门卡合;
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副车门卡合;
控制部,其控制该尾门用闩锁装置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所述副车门相对于所述尾门在后方进行摆动开闭,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副车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所述尾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
在所述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副车门关闭,
在所述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允许所述尾门打开,在所述尾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允许所述副车门打开。
2.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该带尾门的车辆中,在车身的后表面形成有后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尾门,在该尾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副车门开口,并且设置有能够开闭该副车门开口、在水平方向摆动的副车门,该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
尾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尾门卡合;
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和所述副车门卡合;
控制部,其控制该尾门用闩锁装置和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所述副车门相对于所述尾门在后方进行摆动开闭,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尾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以禁止打开所述副车门的方式控制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
在所述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副车门关闭,
在所述副车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允许所述尾门打开,在所述尾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允许所述副车门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和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分别采用电动解锁式的闩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门用闩锁装置和所述副车门用闩锁装置中的至少一方是机械式的闩锁装置,
在所述一方的闩锁装置的门闩上,通过连结构件与用于执行打开操作的把手连结,
所述闩锁装置分别具有能够解除所述连结构件和所述门闩的连结的锁定装置,
所述锁定装置被所述控制部控制为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中的某一个状态,
在所述尾门或者所述副车门的另一方打开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尾门或者所述副车门的一方上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为半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尾门打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2755 | 2013-12-27 | ||
JP2013272755 | 2013-12-27 | ||
PCT/JP2014/083230 WO2015098618A1 (ja) | 2013-12-27 | 2014-12-16 |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49346A CN105849346A (zh) | 2016-08-10 |
CN105849346B true CN105849346B (zh) | 2018-06-15 |
Family
ID=53478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1205.7A Active CN105849346B (zh) | 2013-12-27 | 2014-12-16 | 带尾门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38762B2 (zh) |
EP (1) | EP3088642B1 (zh) |
JP (1) | JP6286451B2 (zh) |
CN (1) | CN105849346B (zh) |
MY (1) | MY176480A (zh) |
WO (1) | WO20150986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0020B (zh) * | 2017-04-27 | 2019-06-14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车辆电动后尾门的方法和装置 |
JP6915213B2 (ja) * | 2018-08-06 | 2021-08-04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開閉システム |
US11421455B2 (en) | 2018-10-03 | 2022-08-23 | Inteva Products, Llc | Hood latch for motor vehicle having under hood storage |
KR20210085693A (ko) * | 2019-12-31 | 2021-07-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2단 오픈 테일게이트 |
CN115110878B (zh) * | 2022-06-29 | 2023-06-20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门结构、汽车及背门开启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14650Y2 (ja) | 1988-04-01 | 1996-10-23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部ドアに副ドアを併設した車両 |
JPH0625584Y2 (ja) * | 1988-05-06 | 1994-07-06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5083833A (en) * | 1991-01-18 | 1992-01-28 | Dennis Herrmeyer | Variable size door assembly |
JPH07100773B2 (ja) | 1993-03-22 | 1995-11-01 | 東亞合成株式会社 | 螢光インキ |
JP3164524B2 (ja) * | 1996-12-27 | 2001-05-08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の上部扉と下部扉のロック装置 |
JP4051737B2 (ja) * | 1997-10-27 | 2008-02-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開閉体のレリーズ装置 |
US6123386A (en) * | 1999-04-28 | 2000-09-26 |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 Dual action rear gate door handle assembly |
US6550839B2 (en) * | 2000-05-11 | 2003-04-22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Vehicle pivoting closure power operating assembly |
JP3810280B2 (ja) * | 2001-04-04 | 2006-08-16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テールゲート用ラッチ装置 |
FR2843075B1 (fr) * | 2002-07-30 | 2004-10-22 | Renault Sa | Agencement d'un ouvrant comportant deux modes d'ouverture a l'arrier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
JP4645800B2 (ja) * | 2004-07-02 | 2011-03-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側部構造 |
JP5108626B2 (ja) | 2008-05-20 | 2012-12-26 |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 扉装置 |
EP2386435A1 (en) * | 2010-05-10 | 2011-11-16 | Tofas Turk Otomobil Fabrikasi Anonim Sirketi |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door assembly |
US20120326466A1 (en) * | 2011-06-23 | 2012-12-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ctuation of a power operated tailgate |
JP5639618B2 (ja) * | 2012-07-04 | 2014-12-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
EP2998142B1 (en) * | 2013-04-23 | 2018-09-0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
JP6200968B2 (ja) * | 2013-12-27 | 2017-09-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
JP6196600B2 (ja) * | 2014-10-22 | 2017-09-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6066976B2 (ja) * | 2014-10-23 | 2017-0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
JP6144661B2 (ja) * | 2014-10-28 | 2017-06-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
2014
- 2014-12-16 EP EP14874801.5A patent/EP3088642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6 MY MYPI2016702374A patent/MY176480A/en unknown
- 2014-12-16 CN CN201480071205.7A patent/CN105849346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16 WO PCT/JP2014/083230 patent/WO20150986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2-16 US US15/108,144 patent/US993876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6 JP JP2015554764A patent/JP6286451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49346A (zh) | 2016-08-10 |
WO2015098618A1 (ja) | 2015-07-02 |
EP3088642A4 (en) | 2017-09-27 |
EP3088642A1 (en) | 2016-11-02 |
JP6286451B2 (ja) | 2018-02-28 |
MY176480A (en) | 2020-08-11 |
US20160319585A1 (en) | 2016-11-03 |
JPWO2015098618A1 (ja) | 2017-03-23 |
EP3088642B1 (en) | 2019-01-09 |
US9938762B2 (en) | 2018-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49346B (zh) | 带尾门的车辆 | |
US8162379B2 (en) | Double door system for vehicles | |
CN105473802B (zh) | 车辆用开闭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用开闭系统 | |
US6547303B1 (en) | Pivoting seating system | |
EP2703223A1 (en) | Electric step apparatus | |
EP1153189A1 (en) | Pivot and slide door system | |
CN105966272A (zh) |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滑轨联动解锁机构 | |
US8459722B2 (en) | Double-opening door device for vehicles | |
EP2902227A1 (en) | Vehicle with sliding door | |
JP2013180746A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CN106042858B (zh) | 车辆 | |
CN105848940B (zh) | 车辆 | |
CN210289476U (zh) | 滑移式电控车门 | |
JP6051180B2 (ja) | 二重ドア付き車両 | |
CN207847330U (zh) | 车内门把手总成 | |
JP6252180B2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CN116215333A (zh) | 一种座椅、汽车及座椅侧翼升降控制方法 | |
KR20070045425A (ko) | 후석탑승자용 리어 미러의 구조 | |
JP2001303824A (ja) | 自動車におけるバックドアのロック解除防止機構 | |
KR20130066223A (ko) | 대형 차량의 사이드 글라스 이동 장치 | |
KR20200029700A (ko) |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 잠금장치 | |
JP2007245974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