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3545A - 电池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池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3545A
CN105723545A CN201480062063.8A CN201480062063A CN105723545A CN 105723545 A CN105723545 A CN 105723545A CN 201480062063 A CN201480062063 A CN 201480062063A CN 105723545 A CN105723545 A CN 105723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t
bolt
conical surface
board
ru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20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3545B (zh
Inventor
加藤孝幸
塩浜贵宏
佐藤胜美
吉田敬
吉永英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3Bolt, screw or threaded ferrule parallel to the battery pos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61Hollow metallic terminals, e.g. terminal bush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电池端子(1)包括: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另一端部地配置的贯通板(26);能在轴方向旋转地被设在贯通板上的拧合孔(26b)支持的接合螺栓(27);以及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物(28),从贯通板(26)的设有拧合孔(26b)的端部侧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接合螺栓(2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在接合螺栓(27)与拧合孔(2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在长边方向中的将环状部的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由此,能够降低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所需的电池(50)的周围的作业空间。

Description

电池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用于安装在竖直设置于车辆等所搭载的电池的电池极柱上的电池端子。作为以往的电池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孔部插入有电池极柱的状态下进行接合,从而能够安装在电池极柱上的电池端子的构成。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一般而言,以往的电池端子一般通过将以水平方向为轴线方向地配置的螺栓和螺母紧固,从而将插入有电池极柱的孔部缩径,确保向电池极柱的接合力,安装在电池极柱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457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电池端子中,为了接合而需要使螺栓、螺母围绕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因此,在安装到电池极柱时,需要将用于使螺栓、螺母旋转的工具从电池极柱的侧方、即电池的侧方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因此,需要在电池的侧方较大地设置用于插入工具、或者进行操作的作业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端子,能够减小在接合到电池极柱时所需的电池周围的作业空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环状部,形成有插入电池极柱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保持部件,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横穿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延伸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地配置;环状部保持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一端部,保持所述环状部;接合部件支持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另一端部;接合部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支持;被接合部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按压力转换部件,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是贯通板,所述贯通板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所述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横穿所述狭缝的方向即所述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地配置,所述环状部保持部是防脱部,所述防脱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拔出。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设置的拧合孔,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拧合到所述拧合孔,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螺栓的头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在与所述间隔物抵接的所述螺栓的所述头部、和与所述螺栓抵接的所述间隔物的所述另一端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锥面,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利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产生的紧固力来按压所述间隔物的所述轴方向的按压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并且被限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贯通板抵接的锥面,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所述螺母,设在所述螺母上的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随着所述螺栓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所述螺母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栓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螺母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贯通板抵接的锥面,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第1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第2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间隔物抵接,在所述第1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2间隔物抵接的第1锥面,在所述第2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第2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第2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形成有第3锥面,所述第3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并与所述贯通板抵接,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3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经由与所述第3锥面抵接的所述贯通板将所述防脱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孔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持,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
第1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第2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间隔物抵接,在所述第1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2间隔物抵接的第1锥面,在所述第2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第2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第2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是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与所述贯通板一体形成。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具有:切除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以及板状部件,嵌合在所述切除部从而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所述贯通板具有:在所述轴方向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配置的2个平板部;以及在所述另一端部的缘端将所述2个平板部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配置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2个平板部之间,经由所述孔部与所述螺栓拧合,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1锥面,所述第1锥面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由所述防脱部保持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2锥面,所述第2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并与所述贯通板抵接,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所述第2锥面抵接的所述贯通板将所述防脱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孔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与所述间隔物抵接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间隔物的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3锥面。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孔部支持,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1锥面,所述第1锥面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由所述环状部保持部保持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具有缘端突出设置部,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缘端,在所述轴方向的配置有所述螺栓的一侧突出设置,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2锥面,所述第2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抵接,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所述第2锥面抵接的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将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环状部保持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极柱竖直设置在形成在电池壳体的上表面的、凹部的底面,在所述电池极柱插入于所述极柱插入孔、且所述接合部件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支持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件被支持在如下位置: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轴方向从所述上表面突出。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持,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锥状部,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环状部一体形成,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设置,并与所述间隔物抵接,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与所述锥状部抵接的第1锥面,在所述锥状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锥状部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锥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具有:切除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以及板状部件,通过嵌合在所述切除部从而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利用按压力转换部件的作用,通过将随着接合部件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将环状部的狭缝的间隔缩小的宽度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接合在电池极柱上。即,不需要如以往那样确保用于将用于使接合部件旋转的工具从电池极柱的侧方、即电池的侧方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例如,能够从比较易于取得作业空间的电池的铅垂方向上方进行操作。这样,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取得的效果是:能够降低在接合到电池极柱时所需的电池周围的作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L1向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在电池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的L2向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L3向视图。
图18是图15中的L4向视图,是示出将图15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安装在电池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图19中的L5向视图。
图22是图19中的L6向视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图23中的L7向视图。
图26是图23中的L8向视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图27中的L9向视图。
图30是图27中的L10向视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图31中的L11向视图。
图34是图31中的L12向视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5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1c、1d、1e、1f、1g、1h:电池端子
24a、25a:环状部
24c、25c:极柱插入孔
24d、25d:狭缝
26、36、66、76、86、96:贯通板(保持部件)
26a、96d:防脱部(环状部保持部)
26b、76b、86b:拧合孔(接合部件支持部、被接合部件)
27、37、47、57、67:接合螺栓(螺栓、接合部件)
27c:螺栓侧锥面(锥面)
28、48、58:间隔物(按压力转换部件)
28d:间隔物侧锥面(锥面)
36b、56b、66b、96e:孔部(接合部件支持部)
38:锥形螺母(螺母、被接合部件、按压力转换部件)
38d、48d:锥面
49、59、69、99:螺母(被接合部件)
50:电池
51:电池极柱
56:保持部件
56a:环状部保持部
56c:缘端突出设置部
58a:第1锥面
58b:第2锥面
61、71:第1间隔物(间隔物、按压力转换部件)
62:第2间隔物(按压力转换部件)
61c:按压用锥面(第1锥面)
62d:锥面(第2锥面)
61d:牵拉用锥面(第2锥面、第3锥面)
71c:锥面(第1锥面)
103、104:锥面(第3锥面)
64:防脱部件(板状部件、防脱部)
76a:防脱部(板状部件、环状部保持部)
66a、86a:切除部(防脱部)
112:锥状部
112d:锥面(第2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说明不重复。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6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的构成。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L1向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在电池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如图4所示,被组装在电池50的电池极柱51上。电池端子1是通过安装在电池极柱51上,从而用于将电池50、与金属件等电连接的器件,该金属件设置在搭载有该电池50的车辆等的主体侧的电线末端。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电池极柱51的中心轴线X的方向记为“轴方向”。另外,此处为了易于理解以下的说明,为了方便而将与该轴方向正交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记为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将另一个记为短边方向。这些轴方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互相正交。
此处,适用有该电池端子1的电池50例如作为蓄电装置而被搭载在车辆等中。电池50如图4所示,被构成为包含:容纳电池液、构成该电池50的各种器件的电池壳体152;以及设在该电池壳体152上的所述电池极柱51等。电池壳体152被构成为包含:任意1个面开放的近似矩形箱状的壳体主体153;以及将开放的面闭塞的盖部件154,整体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此处,电池壳体152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方向为长边,沿着短边方向的方向为短边,但不限于此。电池极柱51由铅等制成,竖直设置在盖部件154的极柱竖直设置面155。极柱竖直设置面155是电池壳体152中竖直设置有电池极柱51的面。此处,该极柱竖直设置面155例如是在电池50搭载在车辆等中的状态下的、盖部件154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表面。电池极柱51是近似圆柱形,以中心轴线X与极柱竖直设置面155正交的位置关系在该极柱竖直设置面155上突出地竖直设置。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极柱51竖直设置在凹部156内,该凹部156形成在极柱竖直设置面155的角位置附近。该凹部156是在极柱竖直设置面155的角位置附近下沉为近似矩形的部分。即,电池极柱51竖直设置在形成在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即极柱竖直设置面155的凹部156的底面。电池极柱51典型地为锥形,其直径随着向轴方向的末端侧前进而减小。即,电池极柱51为末端的外径比基端的外径小的锥形。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的是如下情况:在电池50搭载在车辆等中的状态下,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为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所述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电池端子1接合在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池极柱51上。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是在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的情况下,将接合部件(后述的接合螺栓27)从铅垂方向上侧紧固的形式的端子。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将沿着轴方向的方向产生的由接合部件带来的紧固力转换为与轴方向交叉的紧固方向(宽度方向)的按压力,利用该按压力来按压电池端子1中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部分,从而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此时,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是从铅垂方向上侧将接合部件紧固的构成,用于紧固接合部件的工具的作业空间设在电池50的上方,降低了电池50的侧方的作业空间。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如图1、2所示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23。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的情况下在电池端子1安装在电池极柱51上的状态下成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方向分别仅记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为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的二层分割构造。此处,主体部21中,在电池端子1安装在电池极柱51上的状态下,成为上侧分割体24在铅垂方向上侧、且下侧分割体25在铅垂方向下侧而在轴方向(铅垂方向)对置并层叠的状态。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的层叠方向是在电池端子1安装在电池极柱51上的状态下沿着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的方向,此处,将后述的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的突出侧记为层叠方向上侧,将相反侧记为层叠方向下侧。另外,层叠方向上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末端侧,层叠方向下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基端侧。即,主体部21的上侧分割体24在层叠方向上侧,下侧分割体25在层叠方向下侧。
上侧分割体24、下侧分割体25例如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的加压弯曲加工,分别一体形成有环状部24a、25a、螺栓保持部24b、25b等。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通过做成为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的二层分割构造,例如能够利用更小型的加压机来简易地制造。
一对环状部24a、25a形成为近似圆环形,分别形成有供电池极柱51插入的近似圆形的极柱插入孔24c、25c;和与极柱插入孔24c、25c连续的狭缝(间隙)24d、25d。
极柱插入孔24c和极柱插入孔25c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上下层叠且安装在电池极柱51使的状态下以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分别形成在环状部24a、25a。极柱插入孔24c、25c的金属板向同一方向、此处为上侧折回,从而分别形成有内周壁面。极柱插入孔24c、25c在各自的内周壁面具有与所述电池极柱51的锥形对应的锥形。此处,极柱插入孔24c和极柱插入孔25c中的后述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突出的一侧、即极柱插入孔24c侧的内径最小,相反侧的极柱插入孔25c侧的内径最大。极柱插入孔24c、25c在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接触。
狭缝24d与狭缝25d在与极柱插入孔25c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上下层叠且安装在电池极柱51上的状态下以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分别形成在环状部24a、25a。此处,狭缝24d、25d形成为从极柱插入孔24c、25c将环状部24a、25a的一部分分割。另外,环状部24a、25a在形成有狭缝24d、25d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由后述的紧固部23保持并紧固的板状突出部24e、25e。板状突出部24e在该环状部24a中不经由阶梯部等而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24c的部分连续地一体形成。同样,板状突出部25e也在该环状部25a中不经由阶梯部等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25c的部分连续地一体形成。狭缝24d从极柱插入孔24c将板状突出部24e贯通。狭缝25d从极柱插入孔25c将板状突出部25e贯通。
如图3~5所示,板状突出部24e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侧弯曲,在其向下侧弯曲的缘端部24h分别设有用于使后述贯通板26(保持部件)贯通的孔部24i。另一方面,板状突出部25e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上侧弯曲,在其向上侧弯曲的缘端部25h也设有用于使后述贯通板26贯通的孔部25i。上侧分割体24的缘端部24h与下侧分割体25的缘端部25h在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组合的状态下相互重叠,并以各自设置的孔部24i、孔部25i在长边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
即,被狭缝24d分割的板状突出部24e、和分别连接的缘端部24h也能够表现为环状部24c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同样,被狭缝25d分割的板状突出部25e、和分别连接的缘端部25h也能够表现为环状部25c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如图3所示,一对螺栓保持部24b、25b形成为近似矩形。螺栓保持部24b在环状部24a的形成有狭缝24d的一侧、即形成有板状突出部24e的一侧的相反侧,经由阶梯部24f等连续地一体形成。螺栓保持部25b不经由阶梯部等与环状部25a的形成有狭缝25d的一侧、即形成有板状突出部25e的一侧的相反侧连续地一体形成。螺栓保持部24b形成有供柱状螺栓22插入的近似圆形的螺栓插入孔24g。螺栓保持部25b形成有在将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组装时供柱状螺栓22滑动的滑动孔25g。
此处,螺栓保持部24b、25b保持的柱状螺栓22在保持在螺栓保持部24b与螺栓保持部25b之间的状态下,轴部22a从滑动孔25g和螺栓插入孔24g突出地露出。设在电线末端的金属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从螺栓插入孔24g露出的该轴部22a电连接。螺栓保持部24b、25b形成有预定的折回部,以便能够对竖直设置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的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进行保持。
在组装主体部21时,首先,将在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竖直设置有轴部22a的柱状螺栓22组装到上侧分割体24。此时,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插入在螺栓插入孔24g中,处于该轴部22a从该螺栓插入孔24g露出的状态,且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被保持在螺栓保持部24b的折回部内的状态。然后,在上侧分割体24的螺栓保持部24b保持有柱状螺栓22的状态下,将下侧分割体25从螺栓保持部24b的阶梯部24f侧组装到上侧分割体24。更详细而言,形成有滑动孔25g的螺栓保持部25b的上板部分以插入到螺栓保持部24b的上板部分与柱状螺栓22的基座部分之间的方式组装到上侧分割体24。此时,在螺栓保持部25b形成的滑动孔25g在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的周围滑动。
然后,主体部21处于上侧分割体24的环状部24a及螺栓保持部24b、与下侧分割体25的环状部25a及螺栓保持部25b以上下对置的位置关系层叠的状态。主体部21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这样层叠的状态下,利用螺栓保持部24b和螺栓保持部25b来保持柱状螺栓22。而且,主体部21在利用螺栓保持部24b和螺栓保持部25b来保持柱状螺栓22的状态下,被后述的紧固部23保持从而一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为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的二层分割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也可以经由弯折连结部等一体形成,并被弯曲加工。在该情况下,一对螺栓保持部24b、25b例如在弯曲加工之前在柱状螺栓22事先插入在螺栓插入孔24g中的状态下被弯曲加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上下层叠的状态下保持该柱状螺栓22。
紧固部23在电池极柱51插入在极柱插入孔24c、25c内的状态下,将一对环状部24a、25a接合在该电池极柱51上。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23包括贯通板26、接合螺栓27(接合部件)、以及间隔物28(按压力转换部件)。
贯通板26是沿着长边方向将狭缝24d、25d、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而配置的板状部件。换言之,贯通板26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贯通板26贯通设在上侧分割体24的缘端部24h的孔部24i、和设在下侧分割体25的缘端部25h的孔部25i,横穿狭缝24d、25d地沿着长边方向安装在主体部21上。
贯通板26在其一端部具有防脱部26a(环状部保持部)。防脱部26a在贯通板26贯通环状部24a、25a两端的状态、即贯通板26贯通孔部24i、25i地安装在主体部21上的状态下,防止贯通板26从主体部21向设有该防脱部26a的一端部26c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26d侧拔出。具体而言,防脱部26a在短边方向以长于孔部24i、25i的内径的尺寸形成,构成为贯通板26通过孔部24i、25i进入另一端部侧预定量后与缘端部24h、25h抵碰。
另外,贯通板26在设有防脱部26a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设有在轴方向贯通的拧合孔26b(接合部件支持部、被接合部件)。拧合孔26b具有的功能是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支持接合螺栓27。
此外,贯通板26还作为保持部件发挥功能,该保持部件沿着长边方向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延伸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地配置。另外,防脱部26a还作为环状部保持部发挥功能,该环状部保持部设在作为保持部件的贯通板26的一端部并保持环状部24a、25a。
接合螺栓27(下文也仅标记为“螺栓”)具有:形成有拧合槽的轴部27a;以及在轴部27a的一端部一体形成的头部27b。轴部27a是与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拧合的部分。头部27b是为了使接合螺栓27围绕轴部27a旋转而被工具等把持的部分。接合螺栓27在沿着轴方向的预定位置,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支持,并且轴部27a沿着轴方向拧合到该拧合孔26b。并且,接合螺栓27在头部27b的承载面遍及围绕轴方向的全周形成有螺栓侧锥面27c(锥面)。螺栓侧锥面27c形成为:在接合螺栓27拧合在拧合孔26b中的状态下,与后述间隔物28的间隔物侧锥面28d维持接触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螺栓27如图4等所示,在电池极柱51插入在极柱插入孔24c、25c中、且被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支持的状态下,被支持在至少一部分沿着轴方向从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极柱竖直设置面155)突出的位置。
间隔物28配置在拧合在拧合孔26b中的状态的接合螺栓27与主体部21的缘端部25h之间,调整两者的相对位置。间隔物28是近似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在间隔物28上设有将在长边方向对置配置的一端面28b与另一端面28c之间贯通的贯通孔28a。贯通孔28a与孔部24i、25i为近似相同的大小,贯通板26贯通该贯通孔28a。由此,间隔物28能相对于贯通板2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间隔物28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面28b从贯通板26的设有拧合孔26b的端部(另一端部)侧与环状部24a的缘端部24h抵接。在间隔物28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面28c沿着轴方向设有将接合螺栓27的轴部27a的至少一部分嵌合的嵌合槽28e,并且在该嵌合槽28e的轴方向的上端形成间隔物侧锥面28d(锥面)。间隔物侧锥面28d形成为:在接合螺栓27拧合在拧合孔26b中的状态下,与接合螺栓27的螺栓侧锥面27c维持接触状态。
此处,设在接合螺栓27上的螺栓侧锥面27c、与设在间隔物28上的间隔物侧锥面28d形成为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2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接近拧合孔26b侧时,利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产生的紧固力,将接合螺栓27按压间隔物28的轴方向的按压力F1(参照图6),转换为间隔物2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接合螺栓27上的螺栓侧锥面27c是轴方向下侧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比上侧小的圆锥台的侧面,具有如下倾斜:以接合螺栓27的轴心为中心,围绕轴心的长度随着向轴方向上侧前进而扩大。另一方面,设在间隔物28上的间隔物侧锥面28d是轴方向下侧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比上侧小的倒圆锥台形的侧面,具有如下倾斜:以接合螺栓27的轴心为中心,围绕轴心的长度随着向轴方向上侧前进而扩大。
即,间隔物28在接合螺栓27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之间与两者抵接地配置,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发挥功能,将随着接合螺栓2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经由螺栓侧锥面27c和间隔物侧锥面28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
接下来,参照图5、6,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的动作。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电池端子1中,通过以贯通设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缘端部24h的孔部24i、和设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缘端部25h的孔部25i的方式插入贯通板26,从而使贯通板26与主体部21的板状突出部24e及板状突出部25e一体化。在该状态下,在贯通板26的防脱部26a的相反侧的端部嵌合于间隔物28的贯通孔28a,间隔物28在主体部21的长边方向外侧能沿着贯通板26移动地安装。使间隔物28的主体部21侧的一端面28b进入到贯通板26的深处直到与板状突出部24e的缘端部24h接触,使贯通板26上的拧合孔26b的整体露出。然后,将接合螺栓27从铅垂方向上方拧合到拧合孔26b,从而电池端子1被一体地组装。图5所示的状态示出接合螺栓27的螺栓侧锥面27c的下端区域与间隔物28的间隔物侧锥面28d的上端区域相接的状态,是接合螺栓27能进一步进入到下方的状态。此时,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扩大为最大,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径大于电池极柱51的外径。该状态是将电池端子1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之前的状态。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将电池端子1组装到电池极柱51。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2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夹着狭缝24d、25d地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电池端子1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当利用工具等使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围绕轴方向(轴部2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27沿着轴方向接近拧合孔26b(贯通板26)侧时,会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也标记为“按压力F1”)。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1,接合螺栓27经由螺栓侧锥面27c将间隔物28的间隔物侧锥面28d在轴方向按压。该轴方向的按压力F1(接合力F1)被螺栓侧锥面27c和间隔物侧锥面28d转换为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传递至间隔物28。间隔物28利用传递过来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将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向使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由于间隔物28能够随着狭缝24d、25d的间隔的变窄,而在贯通板26上向相反侧端部的防脱部26a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从接合螺栓27受到按压力F1的期间,能够维持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接触,持续附加按压力F2。此时,在环状部24a、25a受到按压力F2的一侧的相反侧,利用贯通板26的防脱部26a来限制环状部24a、25a相对于按压力F2在长边方向逃离。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中,利用间隔物28所带来的按压力F2,将环状部25a的板状突出部25e与环状部24a的板状突出部24e一起向贯通板26的防脱部2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所以,随着接合螺栓27的旋转,狭缝24d、25d的间隔在由螺栓侧锥面27c和间隔物侧锥面28d产生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的作用下而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电池端子1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于是,电池端子1中,设在电线末端的金属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连接。
此处,接合螺栓27如图4所说明的那样,在进行紧固作业的状态下,至少包含头部27b的一部分被支持在沿着轴方向从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极柱竖直设置面155)突出的位置,即使进行紧固也维持该位置。其结果是,该电池端子1能够在至少包含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的一部分沿着轴方向从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下,完成接合螺栓27的紧固作业。
另一方面,对于电池端子1,通过使接合螺栓27向反向旋转,从而利用螺栓侧锥面27c和间隔物侧锥面28d产生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减弱,狭缝24d、25d的间隔扩大,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扩大,成为能从电池极柱51取下该电池端子1的状态。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包括:环状部24a、25a,其形成有插入电池极柱51的极柱插入孔24c、25c、和与该极柱插入孔24c、25c连续的狭缝24d、25d;贯通板26,其沿着与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作为横穿狭缝24d、25d的方向的长边方向,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地配置;防脱部26a,其设在贯通板26的一端部,防止贯通板26从环状部24a、25a拔出;拧合孔26b,其作为设在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的接合部件支持部;以及接合螺栓27,其作为能在轴方向旋转地被拧合孔26b支持的接合部件。拧合孔26b还作为与接合螺栓2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发挥功能。电池端子1还包括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物28,该间隔物28从贯通板26的设有拧合孔26b的端部侧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接合螺栓2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接合螺栓27与拧合孔2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在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利用该构成,利用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物28的作用,通过将随着接合螺栓2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即,通过将接合螺栓27围绕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即围绕铅垂方向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将电池端子1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由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确保用于将用于使接合螺栓27旋转的工具从电池极柱51的侧方、即电池50的侧方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例如,能够从比较易于取得作业空间的电池50的铅垂方向上方进行操作。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能够降低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所需的电池50的周围的作业空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在与间隔物28抵接的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的承载面形成有螺栓侧锥面27c。间隔物28配置为能相对于贯通板2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面28b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抵接,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面28c与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抵接。在与接合螺栓27抵接的间隔物28的另一端面28c形成有与接合螺栓27的螺栓侧锥面27c抵接的间隔物侧锥面28d。设在接合螺栓27的螺栓侧锥面27c、和设在间隔物28的间隔物侧锥面28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27随着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接近拧合孔26b侧时,利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产生的紧固力,将接合螺栓27按压间隔物28的轴方向的按压力F1,转换为间隔物2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利用该构成,由于设在接合螺栓27上螺栓侧锥面27c、和设在间隔物28上的间隔物侧锥面28d的作用,能够从接合螺栓27向拧合孔26b的紧固操作、即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运动,高效地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由此,由于紧固螺栓27的旋转轴不需要与环状部24a、25a的接合方向相同,能够设为容易进行接合螺栓27的紧固操作的铅垂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的作业性。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接合螺栓27在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且被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支持的状态下,被支持在至少一部分沿着轴方向从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所以,由于电池端子1能够在至少接合螺栓27的一部分沿着轴方向从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下,完成接合螺栓27的紧固作业,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工具等干扰其他部位,容易使用该工具等进行接合螺栓27的拧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的构成是:在接合螺栓27上设有螺栓侧锥面27c,在间隔物28上设有间隔物侧锥面28d,经由螺栓侧锥面27c和间隔物侧锥面28d从接合螺栓27向间隔物28传递按压力,但只要能够维持接合螺栓27与间隔物28的接触状态即可,也可以是:设有螺栓侧锥面27c或者间隔物侧锥面28d中的任意一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的构成是:与接合螺栓2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为贯通板26上的拧合孔26b,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但构成也可以是具有单独地形成的螺母作为被接合部件。即,构成也可以是:将拧合孔26b替换为没有螺纹槽的单纯的孔部,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26在接合螺栓27的相反侧(铅垂方向下侧)配置与接合螺栓27拧合的螺母,将接合螺栓27与螺母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10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7、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a的构成。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的不同在于紧固部33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a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33。紧固部33包括:贯通板36、接合螺栓37(接合部件)、以及锥形螺母38(被接合部件、按压力转换部件)。此外,关于主体部21和柱状螺栓22,如图7、8所示,极柱插入孔24c、25c将金属板向下侧折回从而分别形成内周壁面,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不同。此外,下文有的情况下将锥形螺母38仅标记为“螺母”。
贯通板3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板26同样,在其一端部具有防脱部26a,另一方面,在设有防脱部26a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具有孔部36b(接合部件支持部),该孔部36b如图8所示在其内周不具有螺纹槽而是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拧合孔26b。并且,在贯通板36上,在设有孔部36b的端部侧,在短边方向的两缘端形成有与后述锥形螺母38的直立部38b卡合的卡合槽36c。卡合槽36c是从贯通板36的短边方向的端面向贯通板36的中央方向与端面平行地挖下而形成的。
接合螺栓3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螺栓27同样具有轴部27a,另一方面,不具有螺栓侧锥面27c。另外,头部37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轴方向尺寸长。
锥形螺母38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36与接合螺栓37对置配置,并与接合螺栓37拧合。锥形螺母38具有:具有与接合螺栓37的轴部27a拧合的拧合孔的方形的基部38a;从该基部38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上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38b。一对直立部38b例如能够通过将包含基部38a地用金属板形成平面形状,并从基部38a向同一方向弯曲为近似直角从而形成。如图7、8所示,基部38a的具有直立部38b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锥形螺母38的直立部38b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面38c与环状部24a的缘端部24h抵接。锥形螺母38通过一对直立部38b的一端面38c分别与环状部24a的缘端部24h抵接,从而限制围绕轴方向的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螺母38作为被接合部件发挥功能,与接合螺栓37(接合部件)拧合。
另外,在锥形螺母38的直立部38b,在一端面38c的长边方向的相反侧形成有锥面38d。锥面38d形成为:在锥形螺母38夹着贯通板36与接合螺栓37拧合的状态下,与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维持接触状态。更详细而言,锥面38d在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中,与在长边方向对置的一对端面中接近贯通板36端部的端面36d(参照图8)接触。此外,构成也可以是在该端面36d施加与锥面38d向同一方向的倾斜,增加与锥面38d的接触面积。
此处,设在锥形螺母38上的锥面38d形成为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3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使锥形螺母38沿着轴方向接近接合螺栓37侧时,将接合螺栓37与锥形螺母38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锥形螺母3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锥形螺母38上的锥面38d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从接合螺栓37的头部37b侧离开,直立部38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扩大。
即,锥形螺母38在接合螺栓37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之间与两者抵接地配置,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发挥功能,将随着接合螺栓3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经由锥面38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
接下来,参照图9、10,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a的动作。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电池端子1a中,以贯通设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缘端部24h的孔部24i、和设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缘端部25h的孔部25i的方式插入贯通板36,从而使贯通板36与主体部21的板状突出部24e及板状突出部25e一体化。在该状态下,一对直立部38b分别从铅垂方向下方嵌合到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一对卡合槽36c,锥形螺母38配置在贯通板36的下方,接合螺栓37从铅垂方向上方插入到贯通板36的孔部36b,拧合到锥形螺母38的基部38a的拧合孔,从而将电池端子1a一体地组装。图9所示的状态示出锥形螺母38的锥面38d的上端区域与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的端面36d相接的状态,是能使锥形螺母38进一步进入到上方的状态。此时,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扩大为最大宽度,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径大于电池极柱51的外径。另外,接合螺栓37的轴部27a在贯通板36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中,位于接近贯通板36的端部的一方(图9中为右侧)。该状态是将电池端子1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之前的状态。
对于电池端子1a,通过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将电池端子1a组装在电池极柱51上。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a,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3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夹着狭缝24d、25d地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电池端子1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利用工具等使接合螺栓37的头部37b而围绕轴方向(轴部2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37的轴方向的位置保持原样,锥形螺母38沿着轴方向接近接合螺栓37的头部37b侧时,会在接合螺栓37与锥形螺母38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1,锥形螺母38经由锥面38d将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的端面36d在轴方向按压。由此,锥形螺母38从与该端面36d接触的锥面38d受到对于该轴方向的按压力F1(接合力F1)的反作用力,更详细而言,锥面38d从贯通板36的端面36d向受到从按压力F1转换为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锥形螺母38利用从贯通板36的端面36d受到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由于锥形螺母38、和拧合在该锥形螺母38上的接合螺栓37能够随着狭缝24d、25d的间隔的变窄,而沿着贯通板36上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向防脱部26a的方向一体地移动,因此在产生了与接合螺栓37的接合力F1期间,能够维持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接触,持续附加按压力F2。此时,在环状部24a、25a受到按压力F2的一侧的相反侧,利用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来限制环状部24a、25a相对于按压力F2在长边方向逃离。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a中,利用锥形螺母38所带来的按压力F2,将环状部25a的板状突出部25e与环状部24a的板状突出部24e一起向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所以,对于电池端子1a,随着接合螺栓37的旋转,狭缝24d、25d的间隔在由锥形螺母38的锥面38d产生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的作用下而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电池端子1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于是,电池端子1a中,设在电线末端的金属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a,在贯通板36的设有防脱部26a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设有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作为接合部件支持部。作为接合部件的接合螺栓37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36的孔部36b支持。作为被接合部件的锥形螺母38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36与接合螺栓37对置并与该接合螺栓37拧合。另外,锥形螺母38还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发挥功能,限制围绕轴方向的旋转,在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贯通板36抵接的锥面38d,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一端面38c与环状部24a、25a抵接。设在锥形螺母38上的锥面38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随着接合螺栓3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锥形螺母38沿着轴方向接近接合螺栓37侧时,将接合螺栓37与锥形螺母38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锥形螺母3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利用该构成,利用设在锥形螺母38上的锥面38d的作用,通过将随着接合螺栓3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另外,电池端子1a在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锥形螺母38随着接合螺栓37的旋转而接近接合螺栓37侧,另一方面,接合螺栓37自身的轴方向的位置固定且不会变化。其结果是,该电池端子1a的构成为从轴方向上侧紧固接合螺栓37,而且,在紧固该接合螺栓37时,能够使该接合螺栓37的轴方向的相对位置不变化。所以,该电池端子1a在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由于即使从轴方向上侧紧固接合螺栓37,也能抑制该接合螺栓37的紧固高度的变化,因此,能够维持容易进行该接合螺栓37的紧固作业的位置关系,能够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的作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的构成是:与接合螺栓3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为包括锥面38d的锥形螺母38,并在接合螺栓37与锥形螺母38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但构成也可以是具有独立的螺母作为被接合部件。即,构成也可以是:将锥形螺母38的基部38a的拧合孔替换为没有螺纹槽的单纯的孔部,在比锥形螺母38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配置与接合螺栓37拧合的螺母,将接合螺栓37与螺母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14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1、1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b的构成。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1、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的不同在于紧固部43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b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43。紧固部43包括:贯通板36、接合螺栓47(接合部件)、间隔物48(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螺母49(被接合部件)。此外,关于主体部21和柱状螺栓22,如图11、12所示,极柱插入孔24c、25c通过将金属板向下侧折回从而分别形成有内周壁面,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不同。另外,贯通板36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贯通板36相同。
接合螺栓4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螺栓27同样具有轴部27a和头部27b,另一方面,不具有螺栓侧锥面27c。
螺母49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36与接合螺栓47对置,并与接合螺栓47拧合。螺母49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间隔物48在接合螺栓47与贯通板36之间被接合螺栓47贯通地配置。间隔物48具有:具有接合螺栓47的轴部27a所贯通的孔部的方形的基部48a;以及从该基部48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48b。如图11、12所示,基部48a的具有直立部48b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间隔物48的直立部48b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面48c与环状部24a的缘端部24h抵接。间隔物48通过一对直立部48b的一端面48c分别与环状部24a的缘端部24h抵接,从而限制围绕轴方向的旋转。
另外,在间隔物48的直立部48b,在一端面48c的长边方向的相反侧形成有锥面48d。锥面48d形成为:在间隔物48被接合螺栓47贯通且配置在贯通板36之间的状态下,与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维持接触状态。更详细而言,锥面48d在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中,与在长边方向对置的一对端面中接近贯通板36端部的端面36d(参照图12)接触。此外,构成也可以是:在该端面36d施加与锥面48d向同一方向的倾斜,增加与锥面48d的接触面积。
此处,设在间隔物48上的锥面48d形成为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47随着围绕轴方向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49侧时,将接合螺栓47与螺母4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间隔物4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间隔物48的锥面48d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从接合螺栓47的头部27b侧离开,直立部48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减小。
即,间隔物48在接合螺栓47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之间与两者抵接地配置,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发挥功能,将随着接合螺栓4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经由锥面48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间隔物48等同于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锥形螺母38在铅垂方向上下相反地配置,并从基部38a的拧合孔去掉螺纹槽。
接下来,参照图13、14,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b的动作。图13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在电池极柱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电池端子1b中,以贯通设在板状突出部24e上的缘端部24h的孔部24i、和设在板状突出部25e上的缘端部25h的孔部25i的方式插入贯通板36,从而使贯通板36与主体部21的板状突出部24e及板状突出部25e一体化。在该状态下,一对直立部48b分别从铅垂方向上方嵌合到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一对卡合槽36c,间隔物48配置在贯通板36的上方。接合螺栓47从间隔物48的铅垂方向上方插入到基部48a的孔部,接合螺栓47进一步插入到位于间隔物48下方的贯通板36的孔部36b。然后,通过将接合螺栓47拧合到配置在贯通板36的铅垂方向下方的螺母49,从而将电池端子1b一体地组装。图13所示的状态示出间隔物48的锥面48d的下端区域与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的端面36d相接的状态,是能使间隔物48进一步进入到下方的状态。此时,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扩大为最大宽度,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径大于电池极柱51的外径。另外,接合螺栓47的轴部27a在贯通板36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中,位于接近贯通板36的端部的一方(图13中为右侧)。该状态是电池端子1b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之前的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将电池端子1b组装在电池极柱51上。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b,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4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夹着狭缝24d、25d地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该电池端子1b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如图14所示,通过利用工具等使接合螺栓47的头部27b围绕轴方向(轴部2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47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49侧时,会在接合螺栓47与螺母49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1,间隔物48被接合螺栓47的承载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经由锥面48d将贯通板36的卡合槽36c的端面36d在轴方向按压。由此,间隔物48从与该端面36d接触的锥面48d受到对于该轴方向的按压力(接合力F1)的反作用力,更详细而言,锥面48d从贯通板36的端面36d受到从按压力F1转换为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间隔物48利用从贯通板36的端面36d受到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由于间隔物48、贯通该间隔物48的接合螺栓47、和拧合在接合螺栓47上的螺母49能够随着狭缝24d、25d的间隔的变窄,而沿着贯通板36上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向防脱部26a的方向一体地移动,因此在接合螺栓47与螺母49之间产生了接合力F1期间,能够维持与环状部24a、25a的缘端部24h、25h的接触,持续附加按压力F2。此时,在环状部24a、25a受到按压力F2侧的相反侧,利用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限制环状部24a、25a相对于按压力F2在长边方向逃离。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b利用间隔物48所带来的按压力F2,将环状部25a的板状突出部25e与环状部24a的板状突出部24e一起向贯通板36的防脱部2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所以,随着接合螺栓47的旋转,狭缝24d、25d的间隔在由间隔物48的锥面48d产生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的作用下而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电池端子1b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于是,电池端子1b中,设在电线末端的金属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b,在贯通板36的设有防脱部26a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设有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36b,作为接合部件支持部。作为接合部件的接合螺栓47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36的孔部36b支持。作为被接合部件的螺母49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36与接合螺栓47对置并与该接合螺栓47拧合。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物48在接合螺栓47与贯通板36之间被接合螺栓47贯通地配置,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长边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贯通板36抵接的锥面48d,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一端面48c与环状部24a、25a抵接。设在间隔物48上的锥面48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47随着围绕轴方向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49侧时,将接合螺栓47与螺母4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间隔物4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
利用该构成,利用设在间隔物48上的锥面48d的作用,通过将随着接合螺栓4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另外,利用锥面48d的作用,能够从接合螺栓47向螺母49的紧固操作、即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运动,高效地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由此,由于紧固螺栓47的旋转轴不需要与环状部24a、25a的接合方向相同,能够设为容易进行接合螺栓47的紧固操作的铅垂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b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时的作业性。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5~18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中的L2向视图。图17是图15中的L3向视图。图18是图15中的L4向视图,是示出将图15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安装在电池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15~1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c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1a、1b的不同在于紧固部53的构成。
如图15~1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c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53。紧固部53包括:保持部件56、接合螺栓57(接合部件)、间隔物58(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螺母59(被接合部件)。此外,关于主体部21和柱状螺栓22的主要构成,虽然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1a、1b的形状略微不同,但由于功能实际上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保持部件56沿着长边方向,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延伸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地配置。保持部件56的主要部分(基部)是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在轴方向以板状突出部25e为基准,位于板状突出部24e的相反侧、即铅垂方向(轴方向)下侧。
保持部件56在其一端部具有环状部保持部56a。环状部保持部56a设在保持部件56的一端部,是保持环状部24a、25a的部分。环状部保持部56a如图15、17所示,是通过配置板状突出部25e的轴方向下侧的保持部件56的基部的一端部延长,并向板状突出部24e侧、即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折回为U形而形成的。环状部保持部56a在轴方向将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夹入并保持在U形的空间部,从而将该环状部24a、25a一体化并保持。
在保持部件56上,在设有环状部保持部56a的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设有在轴方向贯通的孔部56b(接合部件支持部)。孔部56b如图16、17所示,在其内周不具有螺纹槽,沿着长边方向形成为长孔形状。
并且,在保持部件56上,在设有孔部56b的端部侧的缘端,在轴方向突出地设置有缘端突出设置部56c。如图15、17、18所示,缘端突出设置部56c是在长边方向延伸的保持部件56的板状的基部的另一个端部延长,并向轴方向的配置有接合螺栓57的一侧、即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弯曲为L形(例如直角)而形成的。
接合螺栓57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保持部件56的孔部56b支持。接合螺栓5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螺栓27的轴部27a及头部27b同样构成的轴部57a和头部57b,另一方面,不具有与螺栓侧锥面27c对应的要素。
螺母59在轴方向夹着保持部件56与接合螺栓57对置,与接合螺栓57拧合。螺母59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间隔物58是在接合螺栓57与保持部件56之间被接合螺栓57贯通地配置的部件。间隔物58例如形成为矩形筒状。如图15、17所示,在间隔物58上形成有与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即由保持部件56的环状部保持部56a保持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的第1锥面58a。即,第1锥面58a形成为:在间隔物58中与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即设有保持部件56的孔部56b、接合螺栓57等的一侧的端部在长边方向对置的面。本实施方式的第1锥面58a形成在能与环状部24a、25a的一部分、此处为环状部24a的板状突出部24e抵接的位置。
另外,如图15、17、18所示,在间隔物58上,在长边方向的第1锥面58a的背面侧设有第2锥面58b。第2锥面58b形成在能与保持部件56的缘端突出设置部56c抵接的位置。通过这样使沿着长边方向对置配置的间隔物58的第1锥面58a及第2锥面58b分别与环状部24a、25a即缘端突出设置部56c抵接,从而限制间隔物58围绕轴方向旋转。
而且,设在间隔物58上的第1锥面58a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接合螺栓5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59侧时,将接合螺栓57与螺母5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间隔物58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即在长边方向的环状部保持部56a侧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锥面58a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57的头部57b侧,间隔物58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
另外,设在间隔物58上的第2锥面58b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接合螺栓57随着围绕轴方向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59侧时,将接合螺栓57与螺母5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第2锥面58b抵接的缘端突出设置部56c将保持部件56的环状部保持部56a向长边方向的接合部件支持部(孔部56b)侧牵拉的牵拉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锥面58b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57的头部57b侧,间隔物58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
即,本实施方式的间隔物58如图15、17所示,从与轴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利用第1锥面58a和第2锥面58b形成梯形,使得其长边方向的宽度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57的头部57b侧而缓缓变窄。
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c,通过在图18所示的状态下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组装在电池极柱51上。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c,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5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夹着狭缝24d、25d地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该电池端子1c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通过利用工具等将接合螺栓57的头部57b围绕轴方向(轴部57a)旋转,从而使接合螺栓57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59侧时,会在接合螺栓57与螺母59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将间隔物58利用接合螺栓57的承载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该轴方向的接合力被第1锥面58a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此时,环状部保持部56a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受到该第1锥面58a所带来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c利用第1锥面58a所带来的按压力,将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向环状部保持部5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另外,此时,利用第2锥面58b,将在接合螺栓57与螺母5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该第2锥面58b抵接的保持部件56的缘端突出设置部56c,将保持部件56的环状部保持部56a向长边方向的接合部件支持部(孔部56b)侧牵拉的牵拉力。由此,电池端子1c中,利用该第2锥面58b所带来的牵拉力,将环状部保持部56a向长边方向的环状部24a、25a侧牵拉。此时,保持部件56与接合螺栓57沿着长边方向相对移动,但由于接合螺栓57插入在形成于该保持部件56的长孔形状的孔部56b中,因此不会妨碍沿着该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c中,在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形成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由于第2锥面58b所带来的牵拉力而变窄。
所以,对于电池端子1c,利用随着接合螺栓57的旋转而由第1锥面58a带来的按压力、和由第2锥面58b带来的牵拉力,将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该电池端子1c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于是,电池端子1c中,设在电线末端的配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c,通过将随着接合螺栓5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间隔物58上的第1锥面58a的作用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另外,利用间隔物58的第1锥面58a的作用,能够从接合螺栓57向螺母59的紧固操作、即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运动,高效地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由此,由于紧固螺栓57的旋转轴不需要与环状部24a、25a的接合方向相同,能够设为容易进行接合螺栓57的紧固操作的铅垂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c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时的作业性。
另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c,能够将随着接合螺栓5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间隔物58上的第2锥面58b的作用转换为将保持部件56的环状部保持部56a向长边方向的接合部件支持部(孔部56b)侧牵拉的牵拉力。由于除了所述按压力外,还附加该牵拉力,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在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形成的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使环状部24a、25a简易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c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时的作业性。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9~22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图19中的L5向视图。图22是图19中的L6向视图。
如图19~2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1a、1b、1c的不同在于紧固部63的构成。
如图19~2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63。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的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短边方向侧的端部,由弯折连结部101连结。主体部21例如经由弯折连结部101一体形成有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通过弯曲加工,从而成为图19、图20等所示的构造。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也可以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1a、1b、1c同样,为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的分割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1未设有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缘端部24h、25h。即,主体部21如图20所示,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将狭缝24d、25d的长边方向两侧的侧面沿着长边方向分别向狭缝24d、25切除而开口。在这些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开口中,板状突出部24e、25e和弯折连结部101的端面形成了与长边方向正交的近似U形的被按压面102a、102b。被按压面102a、102b是与后述第2间隔物62及防脱部件64面接触的部分,是从两者接受将狭缝24d、25d缩小的方向的按压力的部分。在组装了图19所示的电池端子1d的状态下,被按压面102a是贯通板66的孔部66b(接合部件支持部)所在的一侧的端面,被按压面102b是贯通板66的切除部66a(防脱部)所在的一侧的端面。
此外,关于主体部21和柱状螺栓22的其他主要构成,虽然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1a、1b的形状略微不同,但由于功能实际上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紧固部63包括:贯通板66、接合螺栓67(接合部件)、螺母69(被接合部件)、第1间隔物61(按压力转换部件)、第2间隔物62(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防脱部件64。
贯通板66是沿着长边方向将狭缝24d、25d、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而配置的板状部件。贯通板66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
贯通板6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66d,在短边方向的两缘端形成与防脱部件64卡合的一对切除部66a。切除部66a从贯通板66的短边方向的端面向贯通板66的中央方向与端面平行地挖下而形成。另外,贯通板66在设有切除部66a的一端部6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66e具有孔部66b,在其内周不具有螺纹槽而是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并且,在贯通板66上,在设有孔部66b的另一端部66e侧,在短边方向的两缘端突出地设置有与第1间隔物61抵接的凸部66c。
接合螺栓67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66的孔部66b支持。接合螺栓6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螺栓27的轴部27a及头部27b同样构成的轴部67a及头部67b,另一方面,不具有与螺栓侧锥面27c对应的要素。
螺母69在轴方向夹着贯通板66与接合螺栓67对置,与接合螺栓67拧合。螺母69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第1间隔物61在接合螺栓67与贯通板66之间贯通接合螺栓67地配置。第1间隔物61具有:具有接合螺栓67的轴部67a所贯通的孔部的方形的基部61a;以及从该基部61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61b。基部61a如图19、20等所示,具有直立部61b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第1间隔物61的一对直立部61b如图19等所示,在组装时从短边方向的两侧夹持贯通板66地配置,由此,限制第1间隔物61围绕轴方向的旋转。
在第1间隔物61的一对直立部61b,在长边方向的板状突出部24e、25e侧的一端形成有按压用锥面61c(第1锥面)。按压用锥面61c形成于能与后述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抵接的位置。另外,在第1间隔物61的一对直立部61b,在长边方向的按压用锥面61c的背面侧设有牵拉用锥面61d(第3锥面)。牵拉用锥面61d形成于能与贯通板66的凸部66c抵接的位置。
第2间隔物62配置为能相对于贯通板6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长边方向的一端与环状部24a、25a抵接,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与第1间隔物61抵接。在第2间隔物62上设有在长边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2a,通过将贯通板66插通到该贯通孔62a,从而第2间隔物62能相对于贯通板6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
第2间隔物6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62b从设有贯通板66的孔部66b的端部(另一端部)侧,与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a抵接。另外,在该端面62b的中央部设有向环状部24a、25a侧突出的突出部62c。对于第2间隔物62,通过使端面62b与被按压面102a接触,使突出部62c从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a嵌合到中央侧的开口,从而限制相对于主体部21向短边方向和轴方向的相对移动。在第2间隔物6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抵接的锥面62d(第2锥面)。
防脱部件64是通过与贯通板66的一对切除部66a嵌合,从而在贯通板66的一端部与贯通板66正交配置的板状部件。防脱部件64具有一对平板部64a、以及卡止部64b。一对平板部64a沿着短边方向并列配置为:通过防脱部件64在轴方向的移动,而滑动嵌合到贯通板66的一对切除部66a。另外,一对平板部64a具有抵接面64c,在一对平板部64a与一对切除部66a嵌合的状态下,该抵接面64c能与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b抵接地对置配置。卡止部64b与一对平板部64a的轴方向的端部连结,在短边方向延伸。卡止部64b相对于一对平板部64a,向环状部24a、25a侧弯折为近似直角。
而且,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按压用锥面61c、和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6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69侧时,将接合螺栓67与螺母6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第2间隔物62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即向长边方向的贯通板66的切除部66a侧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第1间隔物61的直立部61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另一方面,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第2间隔物62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扩大。另外,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与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互相正对地配置。
另外,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牵拉用锥面61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67随着围绕轴方向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69侧时,将接合螺栓67与螺母6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牵拉用锥面61d抵接的贯通板66的凸部66c,将嵌合在切除部66a的防脱部件64向长边方向的孔部66b侧牵拉的牵拉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牵拉用锥面61d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第1间隔物61的直立部61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间隔物61的直立部61b从短边方向观察时,由按压用锥面61c和牵拉用锥面61d形成为倒三角形,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变窄。
此外,构成也可以是:在贯通板66的凸部66c中,在与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抵接的位置施加与牵拉用锥面61d向同一方向的倾斜,增加与牵拉用锥面61d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紧固部6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第2间隔物62嵌合到主体部21,使得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抵接。接下来,从第2间隔物62的贯通孔62a插入贯通板66的一端部66d,横穿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将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从而一端部66d的切除部66a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从轴方向上方对该切除部66a嵌合防脱部件64。由此,防止贯通板66向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侧拔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板66的切除部66a、和嵌合在该切除部66a的防脱部件6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部26a同样地发挥功能。
接下来,将第1间隔物61组合在第2间隔物62和贯通板66上,使得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与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抵接,且第1间隔物61的孔部与贯通板66的孔部66b在轴方向重叠。在贯通板66的孔部66b的轴方向下方配置螺母69,将接合螺栓6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第1间隔物61的孔部、贯通板66的孔部66b,与螺母69拧合。通过这样,将紧固部63组装在主体部21上。
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组装在电池极柱51上。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d,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6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夹着狭缝24d、25d地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该电池端子1d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利用利用工具等使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围绕轴方向(轴部6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67沿着轴方向接近螺母69侧时,会在接合螺栓67与螺母69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第1间隔物61被接合螺栓67的承载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该轴方向的接合力被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和与该按压用锥面61c抵接的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利用该按压力,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按压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a。此时,与贯通板66的切除部66a嵌合的防脱部件64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受到由第2间隔物62附加在环状部24a、25a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d利用第2间隔物62所带来的按压力,将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向防脱部件64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另外,此时,接合螺栓67与螺母69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由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转换为经由与该牵拉用锥面61d抵接的贯通板66的凸部66c,将防脱部件64向长边方向的孔部66b侧牵拉的牵拉力,该防脱部件64安装在凸部66c相反侧的贯通板66的一端部66d。利用该牵拉力,将防脱部件64的抵接面64c向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b牵拉。此时,贯通板66与接合螺栓67沿着长边方向相对移动,但由于接合螺栓67插入在形成于该贯通板66的长孔形状的孔部66b中,因此不会妨碍沿着该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d中,在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形成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由于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所带来的牵拉力而变窄。
所以,对于电池端子1d,利用随着接合螺栓67旋转而由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和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产生的按压力、和由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产生的牵拉力,将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该电池端子1d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于是,电池端子1d中,设在电线末端的金属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将随着接合螺栓6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按压用锥面61c、和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的作用,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另外,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按压用锥面61c、和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的作用,能够从接合螺栓67向螺母69的紧固操作、即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运动,高效地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由此,由于紧固螺栓67的旋转轴不需要与环状部24a、25a的接合方向相同,能够设为容易进行接合螺栓67的紧固操作的铅垂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d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时的作业性。
另外,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能够将随着接合螺栓6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牵拉用锥面61d的作用,转换为将安装在贯通板66上的防脱部件64向长边方向的接合部件支持部(孔部66b)侧牵拉的牵拉力。由于除了所述按压力外,还附加该牵拉力,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在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形成的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使环状部24a、25a简易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能够提高将电池端子1d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时的作业性。
所以,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能够取得与所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与电池端子1、1a、1b、1c同样的效果。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中,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和防脱部件64的抵接面64c,分别与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的被按压面102a、102b面接触。由此,由于能够将随着接合螺栓67的旋转而产生的按压力和牵拉力,沿着将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即长边方向高效地附加在环状部24a、25a,因此能够将电池端子1d迅速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3~26来说明第六实施方式。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4是图23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图23中的L7向视图。图26是图23中的L8向视图。
图23~26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的不同在于紧固部73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73。紧固部73包括:贯通板76、接合螺栓67(接合部件)、第1间隔物71(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第2间隔物62(按压力转换部件)。此外,关于主体部21和柱状螺栓22的构成,由于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贯通板7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76d具有防脱部76a(板状部件、环状部保持部)。防脱部76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部26a同样,在贯通板76贯通环状部24a、25a的两端的状态下,防止贯通板76从主体部21向设有该防脱部76a的一端部7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76e侧拔出。具体而言,防脱部76a在贯通板7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76d,在短边方向的两侧和轴方向的两侧突出地形成。即,防脱部76a在贯通板76的一端部76d与贯通板76一体设置。防脱部76a如图24所示,具有能与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b抵接地对置配置的抵接面76f。另外,在贯通板76上设有突出部76c,其与该防脱部76a邻接,从抵接面76f向另一端部76e侧突出。通过使防脱部76a的抵接面76f与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b接触,并使突出部76c从被按压面102b嵌合到中央侧的开口,从而防止贯通板76向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侧拔出。
另外,贯通板76在设有防脱部76a的一端部7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76e设有在轴方向贯通的拧合孔76b(接合部件支持部、被接合部件)。拧合孔76b具有的功能是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支持接合螺栓67。
第1间隔物71在接合螺栓67与贯通板76之间被接合螺栓67贯通地配置。第1间隔物71具有:具有接合螺栓67的轴部67a所贯通的孔部的方形的基部71a;以及从该基部71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71b。基部71a如图23、24等所示,具有直立部71b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第1间隔物71的一对直立部71b如图24等所示,在组装时从短边方向的两侧夹持贯通板76地配置,由此,限制第1间隔物71围绕轴方向的旋转。
在第1间隔物71的一对直立部71b,在长边方向的板状突出部24e、25e侧的一端形成有锥面71c(第1锥面)。锥面71c形成在能与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第2锥面)抵接的位置。此外,由于第2间隔物62、接合螺栓67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设在第1间隔物71上的锥面71c、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6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拧合孔76b侧时,将接合螺栓67与拧合孔7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第2间隔物62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即向长边方向的贯通板76的防脱部76a侧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第1间隔物71的直立部71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与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互相正对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紧固部7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将第2间隔物62嵌合在主体部21,使得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抵接。接下来,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侧的开口插入贯通板76的另一端部76e。插入贯通板76直到防脱部76a的抵接面76f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抵接。由此,贯通板76横穿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将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贯通板76的另一端部76e侧从第2间隔物62的贯通孔62a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
接下来,第1间隔物71组合在第2间隔物62和贯通板76上,使得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抵接在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且第1间隔物71的孔部与贯通板76的拧合孔76b在轴方向重叠。将接合螺栓6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第1间隔物71的孔部,拧合到贯通板76的拧合孔76b。通过这样,将紧固部73组装在主体部21上。
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组装在电池极柱51上。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e,通过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接合螺栓6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夹着狭缝24d、25d地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将该电池端子1e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更详细而言,通过利用工具等上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围绕轴方向(轴部6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67沿着轴方向接近贯通板76的拧合孔76b侧时,会在接合螺栓67与拧合孔76b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第1间隔物71被接合螺栓67的承载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该轴方向的接合力由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和与该锥面71c抵接的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利用该按压力,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按压环状部24a、25a的被按压面102a。此时,贯通板76的一端侧76d的防脱部76a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受到由第2间隔物62附加在环状部24a、25a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e利用第2间隔物62所带来的按压力,将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向防脱部7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所以,对于电池端子1e,利用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和第2间隔物62的锥面62d随着接合螺栓67的旋转而产生的按压力,使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该电池端子1e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将随着接合螺栓6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71上的锥面71c、和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的作用,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所以,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能够取得与所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与电池端子1、1a、1b、1c、1d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例举的构成是:与接合螺栓6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为贯通板76上的拧合孔76b,在接合螺栓67与贯通板76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但构成也可以是具有独立的螺母作为被接合部件。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27~30来说明第七实施方式。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8是图27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29是图27中的L9向视图。图30是图27中的L10向视图。
如图27~30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不同在于,紧固部83的构成中与贯通板86的防脱功能相关的构成。具体而言,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中适用了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部件64,以代替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中与贯通板76的一端部76d一体设置的防脱部76a。
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83。紧固部83包括:贯通板86、接合螺栓67(接合部件)、第1间隔物71(按压力转换部件)、第2间隔物62(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防脱部件64。此外,对于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接合螺栓67、第1间隔物71、第2间隔物62的构成,由于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相同,另外,防脱部件64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相同,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图28所示,贯通板8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86d,在短边方向的两缘端形成有与防脱部件64卡合的一对切除部86a。切除部86a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切除部66a的形状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板86的切除部86a、和嵌合在该切除部86a的防脱部件6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部26a同样地发挥功能。另外,贯通板86在设有切除部86a的一端部8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86e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拧合孔76b相同的构成的拧合孔86b。贯通板86的一端部86d的、比切除部86a靠缘端的部分向短边方向的两侧突出地形成,构成为:在防脱部件64嵌合在切除部86a时,与防脱部件6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紧固部8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将第2间隔物62嵌合到主体部21,使得第2间隔物62的端面62b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抵接。接下来,将防脱部件64从轴方向上方嵌合在贯通板86的切除部86a,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侧的开口插入贯通板86的另一端部86e。插入贯通板86直到防脱部件64的抵接面64c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抵接。由此,贯通板86横穿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将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贯通板86的另一端部86e侧从第2间隔物62的贯通孔62a进入刀长边方向的外侧。由于以后的工序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由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同样,构成包括设在第1间隔物71上的锥面71c、以及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因此,利用这些锥面71c和锥面62d的作用,能够取得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e同样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31~34来说明第八实施方式。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33是图31中的L11向视图。图34是图31中的L12向视图。
如图31~34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g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的不同在于紧固部93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93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的紧固部63相比,器件数量减少,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g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93。紧固部93包括:贯通板96、接合螺栓67(接合部件)、螺母99(被接合部件)、以及第1间隔物61(间隔物、按压力转换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93不包括第2间隔物62,这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紧固部63不同。此外,由于柱状螺栓22和接合螺栓67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贯通板96具有:在轴方向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配置的2个平板部96a、96b;以及将这2个平板部96a、96b连结的连结部96c。平板部96a、96b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贯通板66同样在长边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一个平板部96a配置在另一个平板部96b的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连结部96c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96h将2个平板部96a、96b连结。即,贯通板96在短边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倒U形。
贯通板96在设有连结部96c的一端部96h侧具有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96e。孔部96e形成于2个平板部96a、96b这两者,在轴方向重叠地设置。
贯通板96在连结部96c相反侧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96g具有防脱部96d。防脱部96d分别设置在2个平板部96a、96b的自由端。在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平板部96a中,防脱部96d是将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96g向铅垂方向上侧弯曲为L形(例如直角)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在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平板部96b中,防脱部96d是将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96g向铅垂方向下侧弯曲为L形(例如直角)而形成。即,防脱部96d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96g中,从2个平板部96a、96b向轴方向的两侧突出而形成。
这样,贯通板96形成为在短边方向观察时为倒U形,在沿着长边方向平行配置的2个平板部96a、96b的自由端设置有防脱部96d。所以,从铅垂方向(轴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对贯通板96按压平板部96a、96b时,平板部96a、96b的另一端部96g侧相互接近地弹性变形,能够缩小防脱部96d的轴方向尺寸。
并且,在贯通板96的一端部96h,在短边方向的两缘端突出地设置有与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第2锥面)抵接的凸部96i。另外,在该凸部96i以与牵拉用锥面61d正对地配置的方式形成有锥面96f。
螺母99的基本功能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螺母69相同,但构成为配置在贯通板96的2个平板部96a、96b之间,并经由设在铅垂方向上侧的平板部96a的孔部96e与接合螺栓67拧合。即,螺母99的高度设定得小于2个平板部96a、96b之间的间隙。
第1间隔物61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第1间隔物61相同,但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包含第2间隔物62作为构成要素,因此按压用锥面61c(第1锥面)形成于能与环状部24a、25a抵接的位置。此外,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于能与贯通板96的凸部96i抵接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即与第1间隔物61抵接的端部、即板状突出部24e、25e的被按压面102a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抵接的锥面103、104(第3锥面)。锥面103形成于弯折连结部101的端面,锥面104从锥面103在短边方向隔开预定距离(第1间隔物61的一对直立部61b之间的距离),形成为与锥面103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即,分别设在第1间隔物61的一对直立部61b的按压用锥面61c与锥面103、104正对地配置。
另外,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被按压面102a侧的端部,在轴方向与贯通板96的孔部96e重叠的部分,沿着孔部96e的形状形成有切除部10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紧固部9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将螺母99插入到贯通板96的2个平板部96a、96b之间的孔部96e的位置。接下来,从轴方向两侧按压紧固部93的另一端部96g侧,平板部96a、96b弹性变形,使防脱部96d的轴方向尺寸缩小。在该状态下,将贯通板96的另一端部96g插入到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侧的开口,横穿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贯通板状突出部24e、25e,从而使另一端部96g的防脱部96d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此时,弹性变形的贯通板96的另一端部96g弹性恢复,使得防脱部96d的轴方向尺寸扩大。由此,防脱部96d卡止在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防止贯通板96向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a侧拔出。
接下来,将第1间隔物61组合在环状部24a、25a和贯通板96上,使得第1间隔物61的按压用锥面61c与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锥面103、104抵接,且第1间隔物61的牵拉用锥面61d与贯通板96的凸部96i的锥面96f抵接。将接合螺栓6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第1间隔物61的孔部、设置在贯通板96的上侧的平板部96a的孔部96e,与配置在贯通板96的2个平板部96a、96b之间的螺母99拧合。通过这样,将紧固部93组装在主体部21上。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g,将随着接合螺栓6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按压用锥面61c、和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锥面103、104的作用,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在电池极柱51上。另外,能够将随着接合螺栓67围绕轴方向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利用设在第1间隔物61上的牵拉用锥面61d的作用,转换为将贯通板96的防脱部96d向长边方向的孔部96e侧牵拉的牵拉力。即,第八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g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同样,由于能够生成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和牵拉力,因此,能够取得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d同样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35、36来说明第九实施方式。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5、36所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h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的不同在于紧固部113的构成中与按压力转换部件相关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13的构成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的紧固部83相比,器件数量减少,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h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以及紧固部113。紧固部113包括贯通板86、接合螺栓67(接合部件)、第1间隔物71(间隔物、按压力转换部件)、锥状部112(按压力转换部件)、以及防脱部件64。此外,关于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贯通板86、接合螺栓67、第1间隔物71、防脱部件64的构成,由于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相同,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即,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113与第七实施方式的紧固部83的不同点在于,包括锥状部112以代替第2间隔物62。
如图35、36所示,锥状部112在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即安装第1间隔物71侧的端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被按压面102b的相反侧的端部),与环状部24a、25a一体形成。锥状部112与板状突出部25e是同一部件,从板状突出部25e向长边方向的端部突出设置。锥状部112具有:与板状突出部25e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底板部112a;以及从该底板部112a向板状突出部24e侧弯折的板状的弯折板部112b。弯折板部112b在基端部与底板部112a连设,相对于底板部112a围绕沿着短边方向的轴弯折,在末端部与板状突出部24e抵接。底板部112a与弯折板部112b所成的角是锐角。锥状部112的外形从短边方向观察时为近似三角形。
锥状部112能相对于贯通板8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地设置,与第1间隔物71抵接。在锥状部112的弯折板部112b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12c。开口部112c的形状形成为能沿着长边方向插通贯通板86。由此,锥状部112通过使贯通板86插通该开口部112c,从而能相对于贯通板86与主体部21一起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锥状部112的弯折板部112b的外表面(与板状突出部24e的抵接面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与第1间隔物71(间隔物)的锥面71c(第1锥面)抵接的锥面112d(第2锥面)。锥面112d具有如下倾斜:在弯折板部112b的末端侧(轴方向的板状突出部24e侧)与主体部21的长边方向的间隙较小,随着向弯折板部112b的基端侧(轴方向的板状突出部25e侧)前进而与主体部21的长边方向的间隙缓缓增大。
另外,开口部112c在弯折板部112b的基端侧到达与底板部112a的边界,此处,未与弯折板部112b连设的底板部112a的端部露出。在底板部112a的端部,在轴方向与贯通板86的拧合孔86b重叠的部分,沿着拧合孔86b的形状形成有切除部112e。
设在第1间隔物71上的锥面71c、和设在锥状部112上的锥面112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67随着围绕轴方向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拧合孔86b侧时,将接合螺栓67与拧合孔8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第1间隔物71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即向长边方向的贯通板86的防脱部(与切除部86a嵌合的防脱部件64)侧按压锥状部112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具有如下倾斜:随着沿着轴方向离开接合螺栓67的头部67b侧,第1间隔物71的直立部71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与锥状部112的锥面112d互相正对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紧固部11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将防脱部件64从轴方向上方嵌合到贯通板86的切除部86a,将贯通板86的另一端部86e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侧的开口插入。插入贯通板86直到防脱部件64的抵接面64c与主体部21的被按压面102b抵接。由此,贯通板86横穿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将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贯通板86的另一端部86e侧从锥状部112的开口部112c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
接下来,将第1间隔物71组合在锥状部112和贯通板86上,使得第1间隔物71的锥面71c与锥状部112的锥面112d抵接,且第1间隔物71的孔部在轴方向与贯通板86的拧合孔86b重叠。将接合螺栓6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第1间隔物71的孔部,拧合到贯通板86的拧合孔86b。通过这样,将紧固部113组装在主体部21上。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h中,由于设在锥状部112的锥面112d替代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的设在第2间隔物62上的锥面62d,因此,这些锥面112d和锥面62d的功能相同。所以,由于第九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h的构成包括设在第1间隔物71上的锥面71c、和设在锥状部112的锥面112d,因此利用这些锥面71c和锥面112d的作用,能够取得与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f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呈现,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点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部,形成有插入电池极柱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
保持部件,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横穿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延伸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地配置;
环状部保持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一端部,保持所述环状部;
接合部件支持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另一端部;
接合部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支持;
被接合部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
按压力转换部件,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是贯通板,所述贯通板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所述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横穿所述狭缝的方向即所述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地配置,
所述环状部保持部是防脱部,所述防脱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拔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设置的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拧合到所述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螺栓的头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
在与所述间隔物抵接的所述螺栓的所述头部、和与所述螺栓抵接的所述间隔物的所述另一端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锥面,
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利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产生的紧固力来按压所述间隔物的所述轴方向的按压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
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并且被限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贯通板抵接的锥面,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所述螺母,
设在所述螺母上的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随着所述螺栓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所述螺母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栓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螺母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的孔部,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
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贯通板抵接的锥面,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
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贯通板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
第1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
第2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间隔物抵接,
在所述第1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2间隔物抵接的第1锥面,
在所述第2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
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第2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第2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
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形成有第3锥面,所述第3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并与所述贯通板抵接,
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3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经由与所述第3锥面抵接的所述贯通板将所述防脱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孔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持,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
第1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
第2间隔物,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环状部抵接,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间隔物抵接,
在所述第1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2间隔物抵接的第1锥面,
在所述第2间隔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
设在所述第1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第2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第2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是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与所述贯通板一体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具有:
切除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以及
板状部件,嵌合在所述切除部从而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孔部支持,
所述贯通板具有:在所述轴方向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配置的2个平板部;以及在所述另一端部的缘端将所述2个平板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配置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2个平板部之间,经由所述孔部与所述螺栓拧合,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所述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1锥面,所述第1锥面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由所述防脱部保持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
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2锥面,所述第2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并与所述贯通板抵接,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所述第2锥面抵接的所述贯通板将所述防脱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孔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与所述间隔物抵接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间隔物的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3锥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孔部,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孔部支持,
所述被接合部件是螺母,所述螺母在所述轴方向夹着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螺栓对置并与该螺栓拧合,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是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1锥面,所述第1锥面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即由所述环状部保持部保持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缘端突出设置部,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设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缘端,在所述轴方向的配置有所述螺栓的一侧突出设置,
所述孔部是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孔形状,
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第2锥面,所述第2锥面在所述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第1锥面的背面侧,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抵接,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螺母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经由与所述第2锥面抵接的所述缘端突出设置部将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环状部保持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侧牵拉的牵拉力。
16.如权利要求1~1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极柱竖直设置在形成在电池壳体的上表面的、凹部的底面,
在所述电池极柱插入于所述极柱插入孔、且所述接合部件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支持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件被支持在如下位置: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轴方向从所述上表面突出。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接合部件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包含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持,
所述接合部件支持部包含所述拧合孔,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
间隔物,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以及
锥状部,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环状部一体形成,能相对于所述贯通板在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地设置,并与所述间隔物抵接,
在所述间隔物上形成有与所述锥状部抵接的第1锥面,
在所述锥状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
设在所述间隔物上的所述第1锥面、和设在所述锥状部的所述第2锥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物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锥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具有:
切除部,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端部;以及
板状部件,通过嵌合在所述切除部从而与所述贯通板正交配置。
CN201480062063.8A 2013-12-12 2014-10-29 电池端子 Active CN105723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7360 2013-12-12
JP2013-257360 2013-12-12
JP2014-117957 2014-06-06
JP2014117957 2014-06-06
PCT/JP2014/078767 WO2015087633A1 (ja) 2013-12-12 2014-10-29 バッテリー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3545A true CN105723545A (zh) 2016-06-29
CN105723545B CN105723545B (zh) 2018-06-22

Family

ID=53370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2063.8A Active CN105723545B (zh) 2013-12-12 2014-10-29 电池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6599B2 (zh)
JP (1) JP6157640B2 (zh)
CN (1) CN105723545B (zh)
WO (1) WO201508763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0006A (zh) * 2017-02-03 2018-08-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8933225A (zh) * 2017-05-24 2018-1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3050B2 (en) * 2015-01-05 2020-06-02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Battery module terminal system and method
JP6572741B2 (ja) * 2015-11-04 2019-09-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USD803038S1 (en) * 2015-12-08 2017-11-21 Automatic Bar Controls, Inc. Low profile, non-slotted, easily cleanable fastener for food splash zones or food-contact surfaces of cruise vessels
JP2017134958A (ja) * 2016-01-27 2017-08-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端子
JP6796447B2 (ja) * 2016-10-11 2020-1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792472B2 (ja) * 2017-02-03 2020-11-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835609B2 (ja) * 2017-02-03 2021-0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DE102017105433A1 (de) * 2017-03-14 2018-09-20 Bremi Fahrzeug-Elektrik Gmbh + Co. Kg Batterieklemme
JP7100978B2 (ja) * 2018-01-09 2022-07-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端子
KR102448056B1 (ko) * 2020-05-22 2022-09-26 강민정 차량용 배터리 터미널 조립체
CN112670628B (zh) * 2020-12-22 2022-04-01 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简单的锂离子电池极片快速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176Y2 (ja) * 1989-06-20 1994-06-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電極用電気接続子
JP2574235Y2 (ja) * 1992-06-09 1998-06-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594027Y2 (ja) 1992-06-17 1999-04-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600044Y2 (ja) 1993-01-07 1999-09-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H0688050U (ja) * 1993-05-31 1994-12-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H09245767A (ja) 1996-03-11 1997-09-19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3949207B2 (ja) * 1997-02-07 2007-07-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4104040B2 (ja) * 2000-12-15 2008-06-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上締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2003151651A (ja) * 2001-11-15 2003-05-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4093340B2 (ja) * 2001-12-18 2008-06-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4668565B2 (ja) * 2004-08-06 2011-04-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用のスペーサ連結部品
JP2006190547A (ja) * 2005-01-05 2006-07-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010003583A (ja) * 2008-06-20 2010-01-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5666232B2 (ja) 2010-10-01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構造
CN202333167U (zh) * 2011-11-24 2012-07-11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蓄电池接头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0006A (zh) * 2017-02-03 2018-08-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8390006B (zh) * 2017-02-03 2021-01-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8933225A (zh) * 2017-05-24 2018-1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8933225B (zh) * 2017-05-24 2022-06-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54518A1 (en) 2016-09-01
WO2015087633A1 (ja) 2015-06-18
CN105723545B (zh) 2018-06-22
JP6157640B2 (ja) 2017-07-05
JPWO2015087633A1 (ja) 2017-03-16
US10056599B2 (en)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3545A (zh) 电池端子
US8202645B2 (en) Battery cell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battery cell assembly
JP5494748B2 (ja)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DE102016009761A1 (de) Elektrische steuervorrichtung und system für ein fahrrad
CN105576182A (zh) 电池端子
CN103811708B (zh) 汇流条模块的电线布设结构
KR200474814Y1 (ko) 커플링 장치
JPWO2016093338A1 (ja) 蓄電素子
CN108390006A (zh) 电池端子
JP5447724B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5149362A (ja) 蓄電デバイス
JP2015050067A (ja) 蓄電装置
CN109075300A (zh) 外部连接母线保持结构
JP5796746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25311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JP5521639B2 (ja)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6168599B2 (ja) 蓄電装置
CN107078249A (zh) 电池模块
JP6488165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463688B (zh) 电池端子
CN202338696U (zh) 自锁盖板式电缆桥架
CN204622902U (zh) 一种票据收纳装置
JP6621440B2 (ja) 配索構造及び配索方法
JP2016149256A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429367B2 (ja) 蓄電体保持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