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6182A - 电池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池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6182A
CN105576182A CN201510740500.3A CN201510740500A CN105576182A CN 105576182 A CN105576182 A CN 105576182A CN 201510740500 A CN201510740500 A CN 201510740500A CN 105576182 A CN105576182 A CN 105576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us
board
run
pressing forc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05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6182B (zh
Inventor
加藤孝幸
塩浜贵宏
吉田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45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82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256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77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6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6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3Bolt, screw or threaded ferrule parallel to the battery pos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61Hollow metallic terminals, e.g. terminal bush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池端子,减小在将电池端子接合到电池极柱时所需的电池周围的作业空间。电池端子(1)包括: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另一端部地配置的贯通板(26);能在轴方向旋转地被设在贯通板的另一端部的拧合孔(26b)支承的接合螺栓(27);及从贯通板的另一端部侧与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接合螺栓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从长边方向按压环状部的按压力(F2)的间隔件(28)。贯通板被配置为贯通一对环状部的间隙(C)。一对环状部具有在贯通板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将间隙缩小的作为间隙缩小部的突出设置部(33a)、(33b)。

Description

电池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用于安装到电池极柱的电池端子,该电池极柱竖直设置于被搭载于车辆等的电池。作为以往的电池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在孔部插入有电池极柱的状态下进行接合,从而能够安装地电池极柱的电池端子的构成。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一般而言,以往的电池端子一般通过将以水平方向为轴线方向而配置的螺栓和螺母紧固,从而将插入有电池极柱的孔部缩径,确保向电池极柱的接合力,安装在电池极柱上(以下将该方式记为“横向紧固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457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以往的横向紧固式的电池端子中,为了接合而需要使螺栓、螺母围绕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因此,在安装到电池极柱时,需要将用于使螺栓、螺母旋转的工具从电池极柱的侧方、即电池的侧方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因此,需要在电池的侧方较大地设置用于插入工具、或者进行操作的作业空间。
顺便提及,近年来开始探讨将欧洲主流的EN电池适用到汽车中。在EN(EuropeanNorm,EuropeanStandards,欧洲标准)电池中,由于安装电池端子的电池极柱位于低于电池上表面的位置,因此可想到在安装以往的横向紧固式的电池端子的情况下,使用组装工具的作业会变得困难的状况。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电池端子在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时的接合性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端子,能够降低在接合到电池极柱时所需的电池周围的作业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端子,能够提高在接合到电池极柱时的接合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环状部,其形成有供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贯通板,其配置为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防脱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脱出;接合部件支承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另一端部;接合部件,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支承;被接合部件,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及按压力转换部件,其从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是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向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按压力,所述环状部是沿着所述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所述贯通板被配置为贯通所述一对环状部的间隙,所述一对环状部具有在所述贯通板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将所述间隙缩小的间隙缩小部。
另外,上述电池端子优选的是,所述间隙缩小部包含从所述一对环状部的一者向所述贯通板侧突出设置的第1突出设置部。
另外,上述电池端子优选的是,所述间隙缩小部包含从所述一对环状部的另一者向所述贯通板侧突出设置、并与所述第1突出设置部对置配置的第2突出设置部。
另外,上述电池端子优选的是,所述被接合部件具有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所述接合部件具有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承的螺栓,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具有所述拧合孔,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且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所述间隔件上形成有第1斜面,所述第1斜面抵接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的、由所述防脱部保持的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斜面抵接的第2斜面,设于所述间隔件的所述第1斜面、和设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第2斜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在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件向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环状部,其形成有供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贯通板,其被配置为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防脱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脱出;按压力附加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另一端部,附加所述宽度方向中在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贯通板具有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及所述轴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长边侧端面,在所述一对长边侧端面中的配置在所述环状部的外侧的一个长边侧端面中,在至少从所述狭缝露出的部分具有将所述贯通板的所述短边方向的尺寸向另一个长边侧端面侧缩小的凹形状部。
另外,上述电池端子优选的是,所述环状部是沿着所述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所述一对环状部在位于所述狭缝的外缘端的端部由在所述轴方向延伸的弯折连结部连结,所述凹形状部被形成为:与设有该凹形状部的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个长边侧端面和所述弯折连结部之间的间隙相比较,该凹形状部与所述弯折连结部的间隙大。
另外,上述电池端子优选的是,所述按压力附加部具有:接合部件支承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接合部件,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支承;被接合部件,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及按压力转换部件,其从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是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向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按压力。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利用按压力转换部件的作用,将随着接合部件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将环状部的狭缝的间隔缩小的宽度方向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环状部接合到电池极柱。即,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用于确保将用于使接合部件旋转的工具从电池极柱的侧方、即电池的侧方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例如,能够从比较易于取得作业空间的电池的铅垂方向上方进行操作。这样,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取得的效果是:能够减小在接合到电池极柱时所需的电池周围的作业空间。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取得的效果是:通过在贯通板上设有凹形状部,从而能够使环状部更牢固接合到电池极柱,能够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时的接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到电池极柱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到电池极柱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将图8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L1向视图。
标号的说明
1、101电池端子
24a、25a、124a、125a环状部
24c、25c、124c、125c极柱插入孔
24d、25d、124d、125d狭缝
26贯通板
26a防脱部
26b拧合孔(接合部件支承部、被接合部件)
26c贯通板的一端部
26d贯通板的另一端部
27接合螺栓(接合部件、螺栓)
28间隔件(按压力转换部件)
28d、28e斜面(第1斜面)
30、31斜面(第2斜面)
33a突出设置部(第1突出设置部、间隙缩小部)
33b突出设置部(第2突出设置部、间隙缩小部)
50、150电池
51、151电池极柱
167接合螺栓(接合部件、按压力附加部)
176贯通板
176a防脱部(环状部保持部)
176b拧合孔(接合部件支承部、被接合部件、按压力附加部)
176g缺损部(凹形状部)
176h、176i长边侧端面
171第1间隔件(按压力转换部件、按压力附加部)
162第2间隔件(按压力转换部件、按压力附加部)
177按压力附加部
201弯折连结部
C间隙
F1、F3紧固力
F2、F4按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平面图。图5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如图3、4所示,被组装于电池50的电池极柱51。电池端子1是用于通过被安装于电池极柱51,从而将电池50、与在搭载有该电池50的车辆等主体侧的电线末端设置的金属配件等电气连接的器件。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电池极柱51的中心轴线X的方向记为“轴方向”。另外,此处为了易于理解以下的说明,方便地将与该轴方向正交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记为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将另一个记为短边方向。这些轴方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互相正交。
此处,适用有该电池端子1的电池50例如作为蓄电装置被搭载在车辆等中。电池50如图3、4所示,被构成为包含:容纳电池液、构成该电池50的各种器件的电池壳体52;及设在该电池壳体52上的所述电池极柱51等。电池壳体52被构成为包含:任意1个面开放的近似矩形箱状的壳体主体;及将上述开放的面封闭的盖部件,电池壳体52整体上被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此处,电池壳体52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方向为长边,沿着短边方向的方向为短边,但不限于此。电池极柱51由铅等构成,竖直设置在盖部件的极柱竖直设置面53。极柱竖直设置面53是电池壳体52中的竖直设置有电池极柱51的面。此处,该极柱竖直设置面53例如是在电池50搭载于车辆等的状态下的、盖部件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表面。电池极柱51是近似圆柱形,以中心轴线X与极柱竖直设置面53正交的位置关系突出到该极柱竖直设置面53上地竖直设置。更详细而言,实施方式1的电池极柱51竖直设置在形成于极柱竖直设置面53的角位置附近的凹部54内。该凹部54是在极柱竖直设置面53的角位置附近下沉为近似矩形的部分。即,电池极柱51竖直设置在形成于电池壳体52的上表面、即极柱竖直设置面53的凹部54的底面。电池极柱51典型地带有锥形,其直径随着向轴方向的末端侧前进而减小。即,电池极柱51为末端的外径比基端的外径小的锥形。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如下情况:在电池50搭载于车辆等的状态下,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为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所述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电池端子1接合到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池极柱51。
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是如下的形式的端子:在接合到电池极柱51的情况下,将接合部件(后述的接合螺栓27)从铅垂方向上侧紧固。而且,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将在沿着轴方向的方向产生的接合部件所导致的紧固力转换为与轴方向交叉的紧固方向(宽度方向)的按压力,利用该按压力来按压电池端子1中的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部分,从而被接合到电池极柱51。此时,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通过采用从铅垂方向上侧将接合部件紧固的构成,从而使用于紧固接合部件的工具的作业空间为电池50的上方,实现了电池50的侧方的作业空间的减小。
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如图1、2所示,包括主体部21、柱状螺栓22、及紧固部23。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的情况下电池端子1安装于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成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方向仅分别记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1的主体部21的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短边方向侧的端部处由弯折连结部29连结。此处,主体部21在电池端子1安装于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的状态:上侧分割体24为铅垂方向上侧、下侧分割体25为铅垂方向下侧地在轴方向(铅垂方向)对置并层叠。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的层叠方向是在电池端子1安装于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沿着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的方向,此处,将后述的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所突出的一侧作为层叠方向上侧,将相反侧作为层叠方向下侧。另外,层叠方向上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末端侧,层叠方向下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基端侧。即,主体部21的上侧分割体24为层叠方向上侧,下侧分割体25为层叠方向下侧。
一对环状部24a、25a被形成为近似圆环形,分别形成有供电池极柱51插入的近似圆形的极柱插入孔24c、25c、和与极柱插入孔24c、25c连续的狭缝24d、25d。
极柱插入孔24c与极柱插入孔25c分别形成在环状部24a、25a,使得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被上下层叠且安装于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极柱插入孔24c、25c通过将金属板在对置方向折回从而分别形成有内周壁面。即,在极柱插入孔24c中,金属板被向上侧折回;在极柱插入孔25c中,金属板被向下侧折回。极柱插入孔24c、25c在各自的内周壁面具有与上述的电池极柱51的锥形对应的锥形。此处,极柱插入孔24c和极柱插入孔25c中的后述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所突出的一侧、即极柱插入孔24c侧的内径最小,相反侧的极柱插入孔25c侧的内径最大。极柱插入孔24c、25c在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各内周壁面与电池极柱51接触。
狭缝24d与狭缝25d分别形成于环状部24a、25a,使得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上下层叠且安装于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此处,狭缝24d、25d被形成为将环状部24a、25a的一部分从极柱插入孔24c、25c起分割。另外,环状部24a、25a在形成有狭缝24d、25d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由后述的紧固部23保持并紧固的板状突出部24e、25e。板状突出部24e在该环状部24a中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24c的部分不经由阶梯部等地连续地一体形成。同样,板状突出部25e也在该环状部25a中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25c的部分不经由阶梯部等地连续地一体形成。狭缝24d从极柱插入孔24c起将板状突出部24e贯通。狭缝25d从极柱插入孔25c起将板状突出部25e贯通。
如图2、5所示,环状部24a的板状突出部24e、与环状部25a的板状突出部25e在轴方向具有近似恒定的间隙C地配置。
如图1~5所示,板状突出部24e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向下侧弯曲,在其向下侧弯曲的缘端部24h设有用于使后述贯通板26贯通的孔部24i。另一方面,板状突出部25e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向上侧弯曲,在其向上侧弯曲的缘端部25h也设有用于使后述贯通板26贯通的孔部25i。上侧分割体24的缘端部24h、与下侧分割体25的缘端部25h在上侧分割体24和下侧分割体25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相互重叠,分别设置的孔部24i、孔部25i在长边方向贯通地形成。
即,被狭缝24d分割的板状突出部24e也能够表现为环状部24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同样,被狭缝25d分割的板状突出部25e也能够表现为环状部25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如图1所示,一对螺栓保持部24b、25b被形成为近似矩形。螺栓保持部24b形成有供柱状螺栓22插入的近似圆形的螺栓插入孔24g。螺栓保持部24b、25b在形成有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一侧、即形成有板状突出部24e、25e的一侧的相反侧,经由阶梯部24f、25f等连续地一体地形成。
此处,螺栓保持部24b、25b所保持的柱状螺栓22在被保持在螺栓保持部24b与螺栓保持部25b之间的状态下,轴部22a从螺栓插入孔24g突出地露出。设在电线的末端的金属配件等与柱状螺栓22的从螺栓插入孔24g露出的该轴部22a电气连接。螺栓保持部24b、25b为了能够对竖直设置有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的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进行保持,而形成有预定的折回部。
对于主体部21,例如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经由弯折连结部29一体地形成,在螺栓保持部24b的螺栓插入孔24g中插通有柱状螺栓22的状态下,通过对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进行弯曲加工,从而能够做成为图1、2等所示的构造。此外,实施方式1的主体部21也可以采用上侧分割体24与下侧分割体25的分割构造。
紧固部23在电池极柱51插入在极柱插入孔24c、25c内的状态下,将一对环状部24a、25a接合到该电池极柱51。紧固部23包括:贯通板26、接合螺栓27(接合部件)、及间隔件28(按压力转换部件)。
贯通板26是沿着长边方向将狭缝24d、25d、和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地配置的板状部件。贯通板26从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具有缘端部24h、25h的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使贯通板26将设在上侧分割体24的缘端部24h的孔部24i、设在下侧分割体25的缘端部25h的孔部25i贯通,从而横渡狭缝24d、25d地沿着长边方向安装于主体部21。
贯通板2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26c具有防脱部26a。防脱部26a在贯通板26贯通环状部24a、25a的两端的状态、即贯通板26贯通孔部24i、25i并安装在主体部21的状态下,防止贯通板26从主体部21向设有该防脱部26a的一端部26c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26d侧脱出。具体而言,防脱部26a被构成为:在贯通板2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26c中,在短边方向以比孔部24i、25i的内径长的尺寸形成,一旦贯通板26通过孔部24i、25i并以预定量进入另一端部26d侧时,防脱部26a与缘端部24h、25h抵碰。
另外,贯通板26在设有防脱部26a的一端部26c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26d设有沿轴方向贯通的拧合孔26b(接合部件支承部、被接合部件)。拧合孔26b具有的功能是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支承接合螺栓27。
接合螺栓27具有:形成有螺纹槽的轴部27a;及在轴部27a的一端部一体形成的头部27b。轴部27a是与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拧合的部分。头部27b是为了使接合螺栓27围绕轴部27a旋转而被工具等把持的部分。接合螺栓27在沿着轴方向的预定位置,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支承,并且,轴部27a沿着轴方向拧合于该拧合孔26b。此外,有的情况下仅将接合螺栓27记为“螺栓”。
间隔件28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被接合螺栓27贯通地配置。间隔件28如图2所示,具有:具有接合螺栓27的轴部27a所贯通的孔部的方形的基部28a;及从该基部28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28b、28c。基部28a如图2等所示,具有直立部28b、28c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间隔件28的一对直立部28b、28c在组装时从短边方向的两侧夹持贯通板26地配置,由此,间隔件28的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参照图1)。
在间隔件28的一对直立部28b、28c,在长边方向的板状突出部24e、25e侧的一端形成有斜面28d、28e(第1斜面)。斜面28d、28e形成在能与环状部24a、25a抵接的位置,以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的方式形成。斜面28d、28e形成在能与后述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第2斜面)抵接的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即被贯通板26的防脱部26a保持的一端部(具有缘端部24h、25h的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抵接间隔件28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抵接的斜面30、31(第2斜面)。斜面30从弯折连结部29形成至极柱插入孔24c、25c侧的邻近部分,斜面31从斜面30在短边方向隔开预定距离(间隔件28的一对直立部28b、28c之间的距离),与斜面30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地形成。即,在间隔件28的一对直立部28b、28c分别设置的斜面28d、28e与斜面30、31正对地配置于斜面30、31。
另外,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斜面30、31之间的端部,在轴方向与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重叠的部分,沿着拧合孔26b的形状形成有缺口部32。
设于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和设于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2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拧合孔26b侧时,将接合螺栓27与拧合孔2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的按压力,即,转换为间隔件28将环状部24a、25a向长边方向的贯通板26的防脱部26a侧按压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实施方式1中,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具有随着沿着轴方向从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侧离开而间隔件28的直立部28b、28c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的倾斜。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与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互相正对地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5所示,在主体部21的板状突出部24e(一对环状部24a、25a中的一个环状部24a)设有2个突出设置部33a(第1突出设置部、间隙缩小部)。突出设置部33a如图2、3所示,在被狭缝24d分割的板状突出部24e(环状部24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各设有1个。设于板状突出部24e的2个突出设置部33a配置在沿着长边方向距狭缝24d近似等距离的位置。突出设置部33a如图5所示,从板状突出部24e向贯通间隙C的贯通板26侧突出设置。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2、5所示,在主体部21的板状突出部25e(一对环状部24a、25a中的另一个环状部25a)设有突出设置部33b(第2突出设置部、间隙缩小部)。突出设置部33b如图5所示,从板状突出部25e向贯通间隙C的贯通板26侧突出设置。
设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突出设置部33b与设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突出设置部33a对置配置。换言之,突出设置部33a与突出设置部33b在轴方向观察下重叠地配置。因此,突出设置部33a和突出设置部33b如图5所示,被形成为在配置它们的区域中将板状突出部24e、25e的间隙C缩小。即,突出设置部33a和突出设置部33b作为在环状部24a、25a的贯通板26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将间隙C缩小的间隙缩小部发挥功能,板状突出部24e、25e(环状部24a、25a)具有该突出设置部33a和突出设置部33b。
突出设置部33a、33b例如能够通过使板状突出部24e、25e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向内部的间隙C侧凹陷来形成凹陷而设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有设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突出设置部33a、或者设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突出设置部33b中的任意一个。
接下来,参照图6、7,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的动作。图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到电池极柱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接合于电池极柱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中,在将紧固部23组装到主体部21时,首先,以将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缘端部24h设置的孔部24i、和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缘端部25h设置的孔部25i贯通的方式插入贯通板26。插入贯通板26直到防脱部26a与板状突出部24e的缘端部24h抵接。由此,如图6所示,贯通板26横渡主体部21的狭缝24d、25d地将板状突出部24e、25e贯通,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26d侧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
接下来,将间隔件28组合到环状部24a、25a和贯通板26,使得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与主体部21的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抵接,且间隔件28的孔部与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在轴方向重叠。接合螺栓2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间隔件28的孔部,拧合到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通过这样,紧固部23被组装在主体部21,电池端子1被一体地组装。
此时,贯通板26将分别设在板状突出部24e、25e的突出设置部33a、33b之间、即轴方向的间隙C缩小的区域贯通。由此,容易规定进入到主体部21的外侧的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26d的轴方向位置,能够抑制贯通板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特别是另一端部26d)的轴方向位置的偏差。另外,还能够抑制贯通板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特别是另一端部26d)因外力而变动。因此,容易将间隔件28、接合螺栓27组装到贯通板26。另外,通过利用突出设置部33a、33b来缩小间隙C,也能够容易使贯通板26贯通板状突出部24e、25e。
图6所示的状态示出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的下端区域与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相接的状态,是能够使接合螺栓27进一步进入到下方的状态。此时,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拓宽为最大,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径大于电池极柱51的外径。该状态是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之前的状态。
对于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通过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将电池极柱51插入到极柱插入孔24c、25c,从而组装到电池极柱51。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将接合螺栓27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从而将环状部24a、25a的两侧夹着狭缝24d、25d地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接合到电池极柱51。
更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接合螺栓27的头部27b通过利用工具等围绕轴方向(轴部2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27沿着轴方向接近贯通板26的拧合孔26b侧时,会在接合螺栓27与拧合孔26b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1,间隔件28被接合螺栓27的基座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1被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和与该斜面28d、28e抵接的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转换为在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此时,贯通板26的一端部26c侧的防脱部26a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该反作用力部件接受由间隔件28附加在环状部24a、25a的按压力F2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利用间隔件28所带来的按压力F2,将环状部24a、25a的板状突出部24e、25e向防脱部26a侧按压,从而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
所以,对于电池端子1,利用随着接合螺栓27的旋转而利用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和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产生的按压力F2,使狭缝24d、25d的间隔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24c、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缩小,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然后,设在电线的末端的金属配件等与电池端子1的柱状螺栓22的轴部22a电气连接。
另一方面,对于电池端子1,通过使接合螺栓27反向旋转,从而利用间隔件28的斜面28d、28e和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产生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变弱,狭缝24d、25d的间隔拓宽,极柱插入孔24c、25c的直径被放大,电池端子1成为能从电池极柱51取下的状态。
此外,如上所述紧固部23的接合螺栓27、拧合孔26b和间隔件28利用这些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用随着接合螺栓27的旋转而最终产生的按压力F2来按压环状部24a、25a。即,对于接合螺栓27、拧合孔26b和间隔件28,作为将它们汇集起来的功能性概念,也能够表现为附加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的“按压力附加部”,该按压力附加部设在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26d,并在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的效果。
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包括:环状部24a、25a,其形成有插入供电池极柱51插入的极柱插入孔24c、25c、和与该极柱插入孔24c、25c连续的狭缝24d、25d;贯通板26,其沿着与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狭缝24d、25d的方向即长边方向,从环状部24a、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4d、25d贯通到环状部24a、25a的另一端部地配置;防脱部26a,其设在贯通板26的一端部26c,防止贯通板26从环状部24a、25a脱出;拧合孔26b,其设在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26d,作为接合部件支承部;及接合螺栓27,其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拧合孔26b支承,作为接合部件。拧合孔26b还作为与接合螺栓2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发挥功能。电池端子1还包括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件28,该间隔件28从贯通板26的另一端部26d侧与环状部24a、25a抵接地配置,将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接合螺栓27的旋转而在接合螺栓27与拧合孔2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的、向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24a、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环状部24a、25a是沿着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24a、25a,贯通板26将一对环状部24a、25a的间隙C贯通地配置。一对环状部24a、25a具有作为间隙缩小部的突出设置部33a、33b,该突出设置部33a、33b在贯通板26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将间隙C缩小。
利用该构成,利用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间隔件28的作用,通过将随着接合螺栓2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1、转换为将环状部24a、25a的狭缝24d、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2,从而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到电池极柱51。即,通过对接合螺栓27围绕电池极柱51的轴方向、即围绕铅垂方向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由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确保用于从电池极柱51的侧方、即电池50的侧方设定用于使接合螺栓27旋转的工具并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例如,能够从比较易于获得作业空间的电池50的铅垂方向上方进行操作。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能够降低将电池端子1接合到电池极柱51时所需的电池50的周围的作业空间。
另外,通过在一对环状部24a、25a(更详细而言是板状突出部24e、25e)设有作为间隙缩小部的突出设置部33a、33b,从而在使贯通板26贯通环状部24a、25a的状态下,贯通板26与环状部24a、25a之间的余隙缩小,因此,能够抑制贯通板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特别是另一端部26d)的轴方向位置的偏差。另外,还能够抑制贯通板2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特别是另一端部26d)因外力而变动。由此,能够容易将间隔件28、接合螺栓27组装到贯通板26,能够容易使贯通板26贯通板状突出部24e、25e(环状部24a、25a)。因此,通过设有突出设置部33a、33b,从而能够提高电池端子1的紧固部23的组装容易性。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端子1中,接合部件支承部、接合部件、被接合部件、按压力转换部件的各功能由拧合孔26b、接合螺栓27、和间隔件28这3个器件实现。并且,防脱部26a和拧合孔26b都被构成为贯通板26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削减用于构成电池端子1的器件数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电池端子1的基于紧固部23的接合构造至少包括在贯通板26将环状部24a、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能够将环状部24a、25a接合到电池极柱51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1以外的构成。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了将与接合螺栓2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设为贯通板26上的拧合孔26b,并在接合螺栓27与贯通板26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1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具有与贯通板26分开形成的螺母来作为被接合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不包括设在间隔件28上的斜面28d、28e、或者设在环状部24a、25a的斜面30、31的一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了在环状部24a、25a的贯通板26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板状突出部24e、25e设有突出设置部33a、33b来作为将间隙C缩小的间隙缩小部的构成,但只要能作为间隙缩小部发挥功能即可,也能够适用突出设置部33a、33b以外的其他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了突出设置部33a、33b从主体部21的外侧观察为凹形状的构成,但只要是向板状突出部24e、25e的内部的间隙C侧突出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板状突出部24e、25e的外表面不是凹形状而是平面状,突出设置部33a、33b从板状突出部24e、25e的内表面仅向间隙C侧突出。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了包括设在板状突出部24e的突出设置部33a、和设在板状突出部25e的突出设置部33b这两者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包括突出设置部33a或者突出设置部33b的任意一者的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举了在板状突出部24e设有2个突出设置部33a的构成,但可以采用包括2个突出设置部33a的任意一者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包括3个以上的突出设置部33a的构成。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电池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将图8所示的电池端子安装于电池极柱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1是图10中的L1向视图。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01如图10、11所示,被组装于电池150的电池极柱151。电池端子101是用于通过安装到电池极柱151,从而将电池150、与在搭载有该电池150的车辆等的主体侧的电线末端设置的金属配件等电气连接的器件。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电池极柱151的中心轴线X的方向记为“轴方向”。另外,此处为了易于理解以下的说明,方便地将与该轴方向正交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记为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将另一个记为短边方向。这些轴方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互相正交。
此处,适用有该电池端子101的电池150例如作为蓄电装置而被搭载于车辆等。电池150如图10、11所示,被构成为包含:容纳电池液、构成该电池150的各种器件的电池壳体152;及设在该电池壳体152上的上述电池极柱151等。电池壳体152被构成为包含:任意1个面开放的近似矩形箱状的壳体主体;及将开放的面封闭的盖部件,电池壳体152整体上被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此处,电池壳体152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方向为长边,沿着短边方向的方向为短边,但不限于此。电池极柱151由铅等构成,竖直设置在盖部件的极柱竖直设置面153。极柱竖直设置面153是电池壳体152中的竖直设置有电池极柱151的面。此处,该极柱竖直设置面153例如是在电池150搭载于车辆等的状态下的、盖部件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上表面。电池极柱151是近似圆柱形,以中心轴线X与极柱竖直设置面153正交的位置关系突出到该极柱竖直设置面153上地竖直设置。更详细而言,实施方式2的电池极柱151竖直设置在凹部156内,该凹部156形成在极柱竖直设置面153的角位置。该凹部156是在极柱竖直设置面153的角位置附近下沉为近似矩形的部分。即,电池极柱151竖直设置在形成在电池壳体152的上表面、即极柱竖直设置面153的凹部156的底面。电池极柱151典型地为锥形,其直径随着向轴方向的末端侧前进而减小。即,电池极柱151为末端的外径比基端的外径小的锥形。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如下情况:在电池150搭载于车辆等的状态下,电池极柱151的轴方向为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述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电池端子101接合到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池极柱151。
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是在接合到电池极柱151的情况下,将接合部件(后述的接合螺栓167)从铅垂方向上侧紧固形式的端子。而且,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将在沿着轴方向的方向产生的接合部件所导致的紧固力转换为与轴方向交叉的紧固方向(宽度方向)的按压力,并利用该按压力来按压电池端子101中的插入有电池极柱151的部分,从而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此时,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通过采用从铅垂方向上侧将接合部件紧固的构成,从而用于紧固接合部件的工具的作业空间为电池150的上方,减少了电池150的侧方的作业空间。
具体而言,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如图8、9所示包括主体部121、柱状螺栓122、及紧固部173。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的情况下将电池端子101安装于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成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方向仅分别记为“轴方向”、“长边方向”、“短边方向”。
如图8、9所示,实施方式2的主体部121的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在板状突出部124e、125e的短边方向侧的端部由弯折连结部201连结。此处,主体部121在电池端子101安装于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的状:上侧分割体124为铅垂方向上侧,下侧分割体125为铅垂方向下侧,在轴方向(铅垂方向)对置并层叠。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的层叠方向是电池端子101安装于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沿着电池极柱151的轴方向的方向,此处,将后述的柱状螺栓122的轴部122a突出侧记为层叠方向上侧,将相反侧记为层叠方向下侧。另外,层叠方向上侧相当于电池极柱151的末端侧,层叠方向下侧相当于电池极柱151的基端侧。即,主体部121的上侧分割体124为层叠方向上侧,下侧分割体125为层叠方向下侧。
一对环状部124a、125a被形成为近似圆环形,分别形成有供电池极柱151插入的近似圆形的极柱插入孔124c、125c、和与极柱插入孔124c、125c连续的狭缝(间隙)124d、125d。
极柱插入孔124c和极柱插入孔125c分别形成在环状部124a、125a,使得在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上下层叠且安装于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极柱插入孔124c、125c通过金属板在对置方向折回从而分别形成有内周壁面。即,在极柱插入孔124c中,金属板向下侧折回;在极柱插入孔125c中,金属板向上侧折回。极柱插入孔124c、125c在各自的内周壁面具有与上述电池极柱151的锥形对应的锥形。此处,极柱插入孔124c和极柱插入孔125c中的后述柱状螺栓122的轴部122a所突出的一侧、即极柱插入孔124c侧的内径最小,相反侧的极柱插入孔125c侧的内径最大。极柱插入孔124c、125c在插入有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151接触。
狭缝124d与狭缝125d分别形成在环状部124a、125a,使得在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25上下层叠且安装于电池极柱151的状态下,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此处,狭缝124d、125d被形成为从极柱插入孔124c、125c起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一部分分割。另外,环状部124a、125a在形成有狭缝124d、125d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由后述的紧固部173保持并紧固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板状突出部124e在该环状部124a中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124c的部分不经由阶梯部等地连续地一体地形成。同样,板状突出部125e也在该环状部125a中与形成有极柱插入孔125c的部分不经由阶梯部等地连续地一体地形成。狭缝124d从极柱插入孔124c起将板状突出部124e贯通。狭缝125d从极柱插入孔125c起将板状突出部125e贯通。
如图8所示,一对螺栓保持部124b、125b被形成为近似矩形。螺栓保持部124b形成有供柱状螺栓122插入的近似圆形的螺栓插入孔124g。
此处,螺栓保持部124b、125b所保持的柱状螺栓122在被保持在螺栓保持部124b与螺栓保持部125b之间的状态下,轴部122a从螺栓插入孔124g突出地露出。设在电线的末端的金属配件等与柱状螺栓122的从螺栓插入孔124g露出的该轴部122a电气连接。螺栓保持部124b、125b为了能够对竖直设置有柱状螺栓122的轴部122a的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进行保持,而形成有预定的折回部。
对于主体部121,例如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经由弯折连结部201一体地形成,在螺栓保持部124b的螺栓插入孔124g中插通有柱状螺栓122的状态下,通过对上侧分割体124和下侧分割体125进行弯曲加工,从而能够做成为图8、9等所示的构造。此外,实施方式2的主体部121也可以采用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的分割构造。
另外,主体部121如图9所示,在上侧分割体124与下侧分割体125被相互组装的状态下,板状突出部124e、125e的长边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被沿着长边方向超向狭缝124d、125d切口而开口。在这些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开口中,板状突出部124e、125e和弯折连结部201的端面形成了与长边方向正交的近似U形的被按压面202a、202b。被按压面202a、202b是与后述第2间隔件162及防脱部176a(环状部保持部)面接触的部分,是从两者接受将狭缝124d、125d缩小的方向的按压力的部分。在组装了图8所示的电池端子101的状态下,被按压面202a是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所在的一侧的端面,被按压面202b是贯通板176的防脱部176a所在的一侧的端面。
紧固部173在电池极柱151插入于极柱插入孔124c、125c内的状态下,将一对环状部124a、125a接合到该电池极柱151。紧固部173包括:贯通板176、接合螺栓167(接合部件)、第1间隔件171(按压力转换部件)、及第2间隔件162(按压力转换部件)。
贯通板176是沿着长边方向将狭缝124d、125d、和板状突出部124e、125e贯通地配置的板状部件。贯通板176从环状部124a、1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124d、125d,贯通到环状部124a、125a的另一端部。
贯通板17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176d具有防脱部176a。防脱部176a在贯通板176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防止贯通板176从主体部121向设有该防脱部176a的一端部17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76e侧脱出。具体而言,防脱部176a在贯通板17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176d被形成为在短边方向的两侧和轴方向的两侧突出。即,防脱部176a在贯通板176的一端部176d与贯通板176一体地设置。防脱部176a如图9所示,具有能与环状部124a、125a的被按压面202b抵接地对置配置的抵接面176f。另外,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突出部176c,该突出部176c与该防脱部176a邻接,从抵接面176f向另一端部176e侧突出。通过使防脱部176a的抵接面176f与环状部124a、125a的被按压面202b接触,并使突出部176c嵌合在比被按压面202b靠中央侧的开口,从而防止贯通板176向主体部121的被按压面202a侧穿过。
另外,贯通板176在设有防脱部176a的一端部176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176e设有在轴方向贯通的拧合孔176b(接合部件支承部、被接合部件)。拧合孔176b具有的功能是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支承接合螺栓167。
另外,贯通板176具有在短边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长边侧端面176h、176i。一对长边侧端面176h、176i分别沿着长边方向延伸,且面对短边方向的相反侧。而且,在一对长边侧端面176h、176i中的、在贯通板176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配置在环状部124a、125a的外侧(距中心轴线X较远的一侧)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中,设有缺损部176g(凹形状部)。
如图9、10所示,缺损部176g是以贯通板176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向另一个长边侧端面176i侧缩小的方式将长边侧端面176h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换言之,缺损部176g以与设有该缺损部176g的贯通板176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相比,形成为该缺损部176g的底部(位于最靠另一个长边侧端面176i侧的部分)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变大的方式形成。另外,缺损部176g如图10所示,在贯通板176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以从狭缝124d、125d露出的部分为中心,大致均等形成在长边方向的两侧。
接合螺栓167具有:形成有螺纹槽的轴部167a;及在轴部167a的一端部一体形成的头部167b。轴部167a是与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拧合的部分。头部167b是为了使接合螺栓167围绕轴部167a旋转而被工具等把持的部分。接合螺栓167在沿着轴方向的预定位置,能围绕轴方向旋转地被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支承,并且轴部167a沿着轴方向拧合于该拧合孔176b。
第1间隔件171在接合螺栓167与贯通板176之间被接合螺栓167贯通地配置。第1间隔件171具有:具有供接合螺栓167的轴部167a贯通的孔部的方形的基部171a;及从该基部171a的4边中对置的2边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的一对直立部171b。基部171a如图8、9等所示,具有直立部171b的2边在长边方向延伸。第1间隔件171的一对直立部171b如图8等所示,在组装时从短边方向的两侧夹持贯通板176地配置,由此,限制第1间隔件171围绕轴方向的旋转。
在第1间隔件171的一对直立部171b,在长边方向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侧的一端形成有斜面171c(第1斜面)。斜面171c形成在能与第2间隔件162的斜面162d(第2斜面)抵接的位置。
第2间隔件162配置为能相对于贯通板17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长边方向的一端与环状部124a、125a抵接,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与第1间隔件171抵接。在第2间隔件162上设有在长边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62a,通过使贯通板176插通该贯通孔162a,从而第2间隔件162能相对于贯通板176在长边方向相对移动。
第2间隔件16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162b从设有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的端部(另一端部176e)侧,与环状部124a、125a的被按压面202a抵接。另外,在该端面162b的中央部设有向环状部124a、125a侧突出的突出部162c。第2间隔件162通过使端面162b与被按压面202a接触,并使突出部162c嵌合在环状部124a、125a的比被按压面202a靠中央侧的开口,从而限制相对于主体部121向短边方向和轴方向的相对移动。在第2间隔件16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抵接的斜面162d(第2斜面)。
设在第1间隔件171上的斜面171c、与设在第2间隔件162上的斜面162d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接合螺栓167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轴方向接近拧合孔176b侧时,将接合螺栓167与拧合孔17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的按压力、即第2间隔件162将环状部124a、125a向长边方向的贯通板176的防脱部176a侧按压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在实施方式2中,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具有随着沿着轴方向从接合螺栓167的头部167b侧离开而第1间隔件171的直立部171b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缓缓缩小的倾斜。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与第2间隔件162的斜面162d互相正对地配置。
在实施方式2中,在将紧固部173组装到主体部121时,首先,第2间隔件162嵌合到主体部121,使得第2间隔件162的端面162b、与主体部121的被按压面202a抵接。接下来,从主体部121的被按压面202b侧的开口插入贯通板176的另一端部176e。插入贯通板176直到防脱部176a的抵接面176f与主体部121的被按压面202b抵接。由此,贯通板176横渡主体部121的狭缝124d、125d地将板状突出部124e、125e贯通,贯通板176的另一端部176e侧从第2间隔件162的贯通孔162a进入到长边方向的外侧。
接下来,第1间隔件171组合到第2间隔件162和贯通板176,使得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抵接在第2间隔件162的斜面162d,且第1间隔件171的孔部与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在轴方向重叠。接合螺栓167从轴方向上方插通到第1间隔件171的孔部,并拧合到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通过这样,紧固部173组装在主体部121。
对于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通过在图10、11所示的状态下使电池极柱151插入极柱插入到孔124c、125c,从而组装到电池极柱151。然后,对于电池端子101,通过在极柱插入孔124c、1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1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从铅垂方向(轴方向)上侧紧固接合螺栓167,从而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侧夹着狭缝124d、125d地向接近方向紧固,由此,接合到电池极柱151。
更详细而言,通过利用工具等使接合螺栓167的头部167b围绕轴方向(轴部167a)旋转,从而接合螺栓167沿着轴方向接近贯通板176的拧合孔176b侧时,如图11所示,会在接合螺栓167与拧合孔176b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3。利用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3,第1间隔件171被接合螺栓167的座面向铅垂方向下侧按压。该轴方向的紧固力F3被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和与该斜面171c抵接的第2间隔件162的斜面162d,转换为在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利用该按压力F4,第2间隔件162的端面162b按压环状部124a、125a的被按压面202a。此时,贯通板176的一端部176d侧的防脱部176a作为接受由第2间隔件162附加于环状部124a、125a按压力F4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其结果是,对于电池端子101,利用第2间隔件162所带来的按压力F4,将环状部124a、125a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向防脱部176a侧按压,从而狭缝124d、125d的间隔变窄。
因此,对于电池端子101,利用第1间隔件171的斜面171c和第2间隔件162的斜面162d随着接合螺栓167的旋转而产生的按压力F4,使狭缝124d、125d的间隔变窄,从而在极柱插入孔124c、125c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1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极柱插入孔124c、125c的直径缩小,接合到电池极柱151。
此外,如上所述紧固部173的接合螺栓167、拧合孔176b、第1间隔件171、和第2间隔件162利用这些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用随着接合螺栓167的旋转而最终产生的按压力F4,经由第2间隔件162来按压环状部124a、125a。即,如图9所示,对于接合螺栓167、拧合孔176b、第1间隔件171、和第2间隔件162,作为将它们汇集起来的功能性概念,也能够表现为设附加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的“按压力附加部177”,该按压力附加部177设在贯通板176的另一端部176e,在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124a、125a。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01的效果。
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包括:环状部124a、125a,其形成有供电池极柱151插入的极柱插入孔124c、125c、和与该极柱插入孔124c、125c连续的狭缝124d、125d;贯通板176,其沿着与电池极柱151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狭缝124d、125d的方向即长边方向,从环状部124a、125a的一端部夹着狭缝124d、125d贯通到环状部124a、125a的另一端部地配置;防脱部176a,其设在贯通板176的一端部176d,防止贯通板176从环状部124a、125a脱出;及按压力附加部177,其设在贯通板176的另一端部176e,附加在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124a、1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贯通板176具有沿着长边方向的延伸、且在与长边方向及轴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长边侧端面176h、176i。在从这一对长边侧端面176h、176i中配置在环状部124a、125a的外侧(距中心轴线X较远的一侧)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中,至少在从狭缝124d、125d露出的部分具有缺损部176g,该缺损部176g被形成为使贯通板176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向另一个长边侧端面176i侧缩小。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中,环状部124a、125a是沿着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124a、125a,一对环状部124a、125a在位于狭缝124d、125d的外缘端的端部(即,板状突出部124e、125e的短边方向侧的端部)由在轴方向延伸的弯折连结部201连结。缺损部176g被形成为:与设有该缺损部176g的贯通板176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相比,该缺损部176g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变大。
利用该构成,通过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缺损部176g,从而能够将环状部124a、125a更牢固地接合于电池极柱151,能够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的接合性。下面,进一步说明通过设有缺损部176g而取得的效果。
设有缺损部176g的贯通板176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与将环状部124a、125a的外侧、即如图10所示的将板状突出部124e、125e的短边方向的外缘端连接的弯折连结部201对置配置。因此,如上述构成那样,通过在贯通板176的长边侧端面176h设有缺损部176g,从而在狭缝124d、125d的附近,能够使贯通板176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沿着短边方向扩大。
顺便提及,在将电池端子101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如上所述利用紧固部173在环状部124a、125a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附加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在将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进行紧固。此时,按压力F4相对而言增大时,如图10的箭头A所示,板状突出部124e、125e以抱住电池极柱151的方式变形。即,在狭缝124d、125d中,板状突出部124e、125e的外侧(弯折连结部201侧)的端面在向内侧(极柱插入孔124c、125c侧)的方向迁移的同时相互接近。
此时,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中,由于通过如上所述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缺损部176g,从而贯通板176与弯折连结部201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环状部124a、125a的弯折连结部201与贯通板176接触的状况。因此,由于环状部124a、125a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难以从贯通板176受到干扰,因此,能够容易以抱住电池极柱151的方式继续变形,其结果是,能够使环状部124a、125a更牢固接合在电池极柱151。由此,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能够增大在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附加于电池极柱151的保持力,能够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的接合性。
此处,为了确认上述效果,对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缺损部176g的实施方式2的构成、与在贯通板176上不设有缺损部176g的比较例的构成这两者进行了计测,计测了输入至接合螺栓167的紧固力矩、和根据该接合力矩而输出至电池极柱151的保持力。其结果是,实施方式2的构成相对于比较例能够提高约20%的保持力,能够确认能够提高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的接合性。
并且,由于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缺损部176g,从而能够削减电池端子101的重量,因此,能够改善搭载有该电池端子101和电池150的车辆的单位燃料行驶距离。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中,按压力附加部177包括:设在贯通板176的另一端部176e的作为接合部件支承部的拧合孔176b;及能在轴方向旋转地被拧合孔176b支承的作为接合部件的接合螺栓167。拧合孔176b还作为与接合螺栓16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发挥功能。按压力附加部177还包括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第1间隔件171和第2间隔件162,该按压力转换部件从贯通板176的设有拧合孔176b的端部(另一端部176e)侧与环状部124a、125a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接合螺栓167围绕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接合螺栓167与拧合孔176b之间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3、转换为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中的、向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124a、125a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
利用该构成,通过利用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第1间隔件171和第2间隔件162的作用,将随着围绕轴方向的接合螺栓167的旋转而产生的轴方向的紧固力F3、转换为将环状部124a、125a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缩小的长边方向的按压力F4,从而能够将环状部124a、125a接合到电池极柱151。即,通过将接合螺栓167围绕电池极柱151的轴方向、即围绕铅垂方向旋转操作,从而能够将电池端子101接合到电池极柱151。由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确保用于从电池极柱151的侧方、即电池150的侧方将用于使接合螺栓167旋转的工具设定并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例如,能够从比较易于取得作业空间的电池150的铅垂方向上方进行操作。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池端子101,能够减少将电池端子101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所需的电池150的周围的作业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例举了如下的构成:在贯通板176上设有缺损部176g,使得在将电池端子101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变窄时,环状部124a、125a的弯折连结部201难以干扰贯通板176。缺损部176g只要是将贯通板176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向另一个长边侧端面176i侧缩小的凹形状部即可,例如也能够做成为渐开线、倒角、圆弧形等其他形状。此外,如果缺损部176g为渐开线、倒角、圆弧形等凹形状,那么即使在产生了将电池端子101接合到电池极柱151时的狭缝124d、125d的间隔变窄,贯通板176与环状部124a、125a的弯折连结部201接触的状况的情况下,也能使环状部124a、125a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在如图10的箭头A所示方向顺畅地移动。由此,环状部124a、125a的板状突出部124e、125e能够进一步容易地以抱住电池极柱151的方式继续变形,能够使环状部124a、125a牢固地结合到电池极柱151。另外,缺损部176g只要在贯通板176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在贯通板176的一个长边侧端面176h中的至少从狭缝124d、125d露出的部分形成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例举了如下的构成:将与接合螺栓167拧合的被接合部件做成为贯通板176上的拧合孔176b,并在接合螺栓167与贯通板176之间产生轴方向的紧固力F3,但也可以采用具有与贯通板176分开形成的螺母来作为被接合部件的构成。
另外,电池端子101的紧固部173所构成的接合构造至少包括能够在贯通板176将环状部124a、125a的两端贯通的状态下将环状部124a、125a接合到电池极柱151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2以外的构成。同样,按压力附加部177也是能够在环状部124a、125a附加按压力F4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2的接合螺栓167、拧合孔176b、第1间隔件171、和第2间隔件162的构成不同的构成。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和2,但上述实施方式1和2仅作为例子呈现,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1和2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1和2及其变形如果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点中,则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部,其形成有供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
贯通板,其配置为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
防脱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脱出;
接合部件支承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另一端部;
接合部件,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支承;
被接合部件,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及
按压力转换部件,其被配置为从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并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是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按压力,
所述环状部是沿着所述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
所述贯通板被配置为贯通所述一对环状部的间隙,
所述一对环状部具有在所述贯通板的贯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将所述间隙缩小的间隙缩小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缩小部包含从所述一对环状部的一者向所述贯通板侧突出设置的第1突出设置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缩小部包含从所述一对环状部的另一者向所述贯通板侧突出设置、并与所述第1突出设置部对置配置的第2突出设置部。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接合部件具有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轴方向贯通地设置的拧合孔,
所述接合部件具有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拧合孔支承的螺栓,
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具有所述拧合孔,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在所述螺栓与所述贯通板之间被所述螺栓贯通地配置,且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在所述间隔件上形成有第1斜面,所述第1斜面抵接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的、由所述防脱部保持的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所述另一端部,
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1斜面抵接的第2斜面,
设于所述间隔件的所述第1斜面、和设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第2斜面具有如下方向的倾斜:在所述螺栓随着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轴方向接近所述拧合孔侧时,将在所述螺栓与所述拧合孔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所述间隔件向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5.一种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部,其形成有供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
贯通板,其被配置为沿着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横渡所述狭缝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从所述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贯通到所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
防脱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所述贯通板从所述环状部脱出;
按压力附加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另一端部,附加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是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按压力,
所述贯通板具有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及所述轴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长边侧端面,在所述一对长边侧端面中的配置在所述环状部的外侧的一个长边侧端面中,在至少从所述狭缝露出的部分具有以将所述贯通板的所述短边方向的尺寸向另一个长边侧端面侧缩小的方式形成的凹形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是沿着所述轴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环状部,
所述一对环状部在位于所述狭缝的外缘端的端部由在所述轴方向延伸的弯折连结部连结,
所述凹形状部被形成为:与设有该凹形状部的所述贯通板的所述一个长边侧端面和所述弯折连结部之间的间隙相比较,该凹形状部的底部与所述弯折连结部的间隙大。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附加部具有:
接合部件支承部,其设在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
接合部件,其能围绕所述轴方向旋转地被所述接合部件支承部支承;
被接合部件,其与所述接合部件拧合;及
按压力转换部件,其从所述贯通板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与所述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所述接合部件围绕所述轴方向的旋转而在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被接合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方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所述宽度方向的按压力是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将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所述环状部的按压力。
CN201510740500.3A 2014-11-04 2015-11-04 电池端子 Active CN105576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4556 2014-11-04
JP2014224556A JP6148221B2 (ja) 2014-11-04 2014-11-04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2015-025635 2015-02-12
JP2015025635A JP6147781B2 (ja) 2015-02-12 2015-02-12 バッテリー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6182A true CN105576182A (zh) 2016-05-11
CN105576182B CN105576182B (zh) 2018-09-14

Family

ID=55853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0500.3A Active CN105576182B (zh) 2014-11-04 2015-11-04 电池端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714733B2 (zh)
CN (1) CN10557618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0006A (zh) * 2017-02-03 2018-08-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10021777A (zh) * 2018-01-08 2019-07-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极芯、电池单元、电池模组及汽车
CN110890641A (zh) * 2018-09-10 2020-03-17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电极接线端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34958A (ja) * 2016-01-27 2017-08-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端子
DE102016112434A1 (de) * 2016-07-06 2018-01-11 Leukert Gmbh Elektrischer Hochleistungskontakt
IT201800003963A1 (it) * 2018-03-26 2019-09-26 Mta Spa Morsetto per un terminale maschio di una sorgente di energia elettrica.
US11641048B2 (en) * 2020-10-07 2023-05-02 Te Connectivity Brasil Industria De Eletronicos Ltda Battery termina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4387A (ja) * 2000-12-15 2002-06-28 Yazaki Corp 上締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2003151651A (ja) * 2001-11-15 2003-05-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2003187783A (ja) * 2001-12-18 2003-07-04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CN202189857U (zh) * 2011-07-15 2012-04-11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正向锁紧多功能电瓶端子
CN202712324U (zh) * 2012-08-16 2013-01-30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冲压式蓄电池端子
CN103311492A (zh) * 2013-05-31 2013-09-18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5767A (ja) 1996-03-11 1997-09-19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4082561B2 (ja) 2001-12-19 2008-04-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004186096A (ja) * 2002-12-05 2004-07-02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4387A (ja) * 2000-12-15 2002-06-28 Yazaki Corp 上締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2003151651A (ja) * 2001-11-15 2003-05-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2003187783A (ja) * 2001-12-18 2003-07-04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CN202189857U (zh) * 2011-07-15 2012-04-11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正向锁紧多功能电瓶端子
CN202712324U (zh) * 2012-08-16 2013-01-30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冲压式蓄电池端子
CN103311492A (zh) * 2013-05-31 2013-09-18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0006A (zh) * 2017-02-03 2018-08-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8390006B (zh) * 2017-02-03 2021-01-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10021777A (zh) * 2018-01-08 2019-07-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极芯、电池单元、电池模组及汽车
CN110890641A (zh) * 2018-09-10 2020-03-17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电极接线端子
CN110890641B (zh) * 2018-09-10 2023-12-15 大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电极接线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24928B2 (en) 2021-06-01
US10714733B2 (en) 2020-07-14
US20200303715A1 (en) 2020-09-24
US20160126530A1 (en) 2016-05-05
CN105576182B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6182A (zh) 电池端子
JP5009030B2 (ja) 組電池、単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5723545A (zh) 电池端子
JP5987465B2 (ja)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41486B2 (ja) 蓄電素子
EP2463933A2 (en) Battery
JPWO2016093338A1 (ja) 蓄電素子
JP6279307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ストッパ、及び、バッテリー端子ユニット
JP2017134958A (ja) バッテリ端子
JPS61140078A (ja) ネジ付コネクタ素子
JP6355977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2015064927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48221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223946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3683643B (zh) 调节驱动装置
CN211348614U (zh) 一种车载雷达壳体
JP6258688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6463688B (zh) 电池端子
CN107819102A (zh) 电池端子
JP6147781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2012099355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の接続構造
JP5211937B2 (ja) バッテリ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バッテリ端子の取付構造
JP4754306B2 (ja) 屋根板取付け金具
JP4794736B2 (ja) 蓄電池の端子構造
TW201603406A (zh) 電連接器和電連接器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