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90006B - 电池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池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90006B
CN108390006B CN201810102834.1A CN201810102834A CN108390006B CN 108390006 B CN108390006 B CN 108390006B CN 201810102834 A CN201810102834 A CN 201810102834A CN 108390006 B CN108390006 B CN 1083900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force
coupling
axial direction
body por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28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90006A (zh
Inventor
塩浜贵宏
松本裕介
小林浩
原基也
两角由贵夫
稻叶直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90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90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90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90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0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f conductive member or for holding it i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3Bolt, screw or threaded ferrule parallel to the battery pos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7Intermediate parts between battery post and cable end pie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lamping member acted on by screw or nu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电池极柱适当结合的电池端子。电池端子(1)包括:主体部(20);沿着紧固方向Y从主体部(20)的一端侧夹着狭缝(20h)、(20i)延伸配置到主体部(20)的另一端侧,并且在一端侧设置有抵接部(31b),在另一端侧设置有形成有拧合孔(31c)和第1锥面(31e)的锥形形成端部(31d)的贯通部件(31);与拧合孔(31c)拧合的结合部件(32);将随着结合部件(32)绕轴向X的旋转而在结合部件(32)与贯通部件(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转换为在与抵接部(31b)之间沿着紧固方向Y将主体部(20)按压的紧固方向Y的按压力的按压力转换部件(33),按压力转换部件(33)具有能限制向贯通部件(31)侧移动的第1限制部(33f)。

Description

电池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电池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括环状部、贯通板、防脱部、结合部件支撑部、结合部件、被结合部件、按压力转换部件的电池端子。环状部形成有供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和狭缝。贯通板沿着宽度方向从环状部的一端部夹着狭缝贯通到环状部的另一端部而配置。防脱部设置在贯通板的一端部,防止贯通板从环状部拔出。结合部件支撑部设置在贯通板的另一端部。结合部件能绕轴向旋转地被结合部件支撑部支撑。被结合部件与结合部件拧合。而且,按压力转换部件从贯通板的另一端部侧与环状部抵接地配置,将随着结合部件绕轴向的旋转而在结合部件与被结合部件之间产生的轴向的紧固力,转换为在将环状部的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环状部的宽度方向的按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9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端子例如在与电池极柱的结合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电池极柱适当结合的电池端子。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形成有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以及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贯通部件,沿着作为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将所述狭缝横切的方向即紧固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夹着所述狭缝延伸配置到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在所述紧固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与所述主体部抵接的抵接部,在所述紧固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在所述轴向贯通并形成有拧合槽的拧合孔、以及形成有第1锥面的锥形形成端部;结合部件,与所述拧合孔拧合并随着绕所述轴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轴向移动;按压力转换部件,能随着所述结合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的移动而沿着该轴向移动,且被设置为一边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一边沿着所述紧固方向能相对于所述贯通部件相对移动,并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与该主体部抵接,将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而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该主体部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第1限制部,在所述轴向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来能限制沿着所述轴向的向所述贯通部件侧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电池端子中,可以是所述第1锥面在所述锥形形成端部在与所述轴向和所述紧固方向交叉的对置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沿着所述轴向插通有所述结合部件的轴部的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轴向突出形成,并且沿着所述对置方向对置设置有一对,且分别能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一对直立部,所述第1限制部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轴向突出形成,并且在所述对置方向位于所述一对直立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电池端子中,可以是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第2限制部,能与所述主体部抵接并限制沿着所述轴向的向所述主体部侧的移动,所述第2限制部位于所述紧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侧,所述第1限制部位于所述紧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侧的相反侧。
另外,在上述电池端子中,可以是所述第1限制部在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侧的端部形成有切断痕。
另外,在上述电池端子中,可以是所述第1限制部在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
另外,在上述电池端子中,可以是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在形成于主体部的极柱插入孔插入有电池极柱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贯通部件、结合部件和按压力转换部件的作用,将主体部与电池极柱结合。即,电池端子随着结合部件沿着轴向的移动,按压力转换部件沿着该轴向移动,且该按压力转换部件边与贯通部件的第1锥面抵接边沿着紧固方向相对于贯通部件相对移动。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能够通过按压力转换部件的作用,将在结合部件与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使得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按压主体部的紧固方向的按压力。其结果是,电池端子能够将主体部与电池极柱结合。此时,电池端子在按压力转换部件的第1限制部在轴向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贯通部件抵接,从而限制按压力转换部件的沿着轴向向贯通部件侧的相对移动。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由于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对结合部件和按压力转换部件沿着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将在结合部件与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轴向的结合力限制为适当的大小。所以,电池端子由于能够将按压主体部的紧固方向的按压力限制为适当的大小,因此,取得的效果是:能够与电池极柱适当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和电池的概要构成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和电池的概要构成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前支架的集合体的局部平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前支架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从第2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主视图。
图8是包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第1限制部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9是包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第2限制部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池端子
10:柱状螺栓
20:主体部
20f、20g:极柱插入孔
20h、20i:狭缝
30:紧固部
31:板螺母(贯通部件)
31b:抵接部
31c:拧合孔
31d:锥形形成端部
31e:第1锥面
32:结合螺栓(结合部件)
32a:轴部
33:支架(按压力转换部件)
33a:基部
33b:直立部
33e:第2锥面
33f:第1限制部
33g:第2限制部
33h:切断痕
51:电池极柱
F1:结合力
F2:按压力
X:轴向
Y:第1宽度方向(紧固方向)
Z:第2宽度方向(对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组装在电池50的电池极柱51。电池端子1是通过组装在电池极柱51,从而用于将电池50与连接端子52等电连接的元件。电池50作为蓄电装置搭载在车辆等。电池50在容纳电池液、构成该电池50的各种元件的电池壳体53的一个面,典型而言在将电池50搭载在车辆的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面竖直设置有电池极柱51。电池极柱51从电池壳体53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电池极柱51被形成为圆柱状,更详细而言被形成为直径随着朝向末端侧而减小的带有锥形的圆柱状(或者圆筒状)。即,电池极柱51为末端的外径比基端的外径更小的锥形。电池极柱51被配置为中心轴线C沿着铅垂方向。电池端子1与这样构成的电池极柱51结合。另外,连接端子52是连接对方部件,该连接对方部件设置在搭载有该电池50的车辆等的主体侧的电线54的末端。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电池极柱51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记作轴向X。另外,此处,为了容易理解以下的说明,在方便上将与该轴向X垂直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记作第1宽度方向Y,将另一个记作第2宽度方向Z。第1宽度方向Y和第2宽度方向Z相当于与轴向X交叉的交叉方向。第1宽度方向Y相当于利用后述的紧固部30的主体部20的紧固方向。第2宽度方向Z相当于后述的一对直立部33b的对置方向。这些轴向X、第1宽度方向Y和第2宽度方向Z互相交叉,此处为垂直。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指出,表示的是各部被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的方向。
具体而言,电池端子1包括柱状螺栓10、主体部20、紧固部30。
柱状螺栓10包含轴部10a、螺栓头部10b(特别参照图4)而构成,这些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一体形成。轴部10a是连接有连接端子52的部分。轴部10a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拧合槽。螺栓头部10b是设置在轴部10a的一端的基部。螺栓头部10b是竖直设置有轴部10a的基座部分。螺栓头部10b被形成为与轴部10a相比更大直径的部分。此处,螺栓头部10b被形成为大致矩形。
主体部20包括极柱结合部21、螺栓保持部22。极柱结合部21是与电池极柱51结合的部分。螺栓保持部22是与极柱结合部21在第2宽度方向Z相邻连接并保持柱状螺栓10的部分。主体部20例如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的加压弯曲加工等,构成极柱结合部21的一对环状部20a、20b、构成螺栓保持部22的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和弯折连结部20e一体形成。
一对环状部20a、20b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环状。一对环状部20a、20b分别形成有极柱插入孔20f、20g和狭缝20h、20i。极柱插入孔20f、20g是供电池极柱51插入的大致圆形的孔。狭缝20h、20i是与极柱插入孔20f、20g连续的间隙。极柱插入孔20f、20g与狭缝20h、20i沿着第2宽度方向Z连续。
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在保持板状部20c侧形成有螺栓插入孔20j。螺栓插入孔20j是供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插入的孔,被形成为大致圆形。环状部20a与保持板状部20c连续地一体形成,构成上板20A。环状部20b与保持板状部20d连续地一体形成,构成下板20B。
而且,环状部20a与环状部20b的分别设置有保持板状部20c、20d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彼此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连续地一体形成。即,上板20A与下板20B利用弯折连结部20e连结,经由该弯折连结部20e连续地一体形成。由此,主体部20夹着弯折连结部20e以折回为U形的状态形成,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与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在轴向X对置且分别在上下以大致平行板状层叠的状态而形成。即,利用该构成,主体部20由沿着轴向X相互对置地在上下层叠的上板20A和下板20B形成,在这些上板20A、下板20B分别形成有上述的极柱插入孔20f、20g和狭缝20h、20i。
此外,此处,典型地,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相当于在电池端子1组装在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沿着电池极柱51的轴向X层叠的状态。另外,典型地,层叠方向是指在电池端子1组装在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沿着轴向X的方向,此处,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突出的侧为层叠方向上侧,相反侧为层叠方向下侧。另外,层叠方向上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末端侧,层叠方向下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基端侧。此处,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为层叠方向上侧,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为层叠方向下侧。即,主体部20的上板20A为层叠方向上侧,下板20B为层叠方向下侧。
具体而言,一对环状部20a、20b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0f与极柱插入孔20g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形成有该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极柱插入孔20f通过金属板向层叠方向上侧折回,从而形成有内周壁面。极柱插入孔20g通过金属板向层叠方向下侧折回,从而形成有内周壁面。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在各内周壁面具有与上述的电池极柱51的锥形对应的锥形。此处,极柱插入孔20f和极柱插入孔20g的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突出的侧,即极柱插入孔20f侧的内径最小,相反侧的极柱插入孔20g侧的内径最大。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在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接触。
另外,一对环状部20a、20b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下,狭缝20h与狭缝20i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形成有该狭缝20h、狭缝20i。狭缝20h、20i由弯折连结部20e连续,作为整体在弯折连结部20e和环状部20a、20b,从该弯折连结部20e延伸到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换言之,狭缝20h、20i以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将环状部20a、20b的一部分分割的方式,延伸形成到弯折连结部20e。并且,一对环状部20a、20b的分别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到弯折连结部20e之间的部分,构成被后述的紧固部30紧固的紧固端部20k。狭缝20h、20i沿着第2宽度方向Z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到弯折连结部20e将该紧固端部20k贯通。紧固端部20k在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紧固部30的一部分进行嵌合的大致矩形的切除部20l、20m。切除部20l、20m分别到达环状部20a(上板20A)和环状部20b(下板20B)这两者而形成。另外,紧固端部20k在切除部20m内形成有进一步形成为半圆形的引导凹部20n(特别参照图4)。引导凹部20n分别形成于环状部20a(上板20A)和环状部20b(下板20B)这两者。另外,紧固端部20k与切除部20m相邻还形成有限制突起部20o(特别参照图4)。限制突起部20o分别将紧固部30的一部分在第2宽度方向Z进行定位。限制突起部20o分别形成于环状部20a(上板20A)和环状部20b(下板20B)这两者。限制突起部20o在第2宽度方向Z在切除部20m的弯折连结部20e侧的相反侧,与该切除部20m相邻地形成。限制突起部20o以沿着第1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形成。换言之,限制突起部20o以沿着第1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切除部20m。
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通过在弯曲加工之前事先在螺栓插入孔20j插入有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的状态下被弯曲加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下保持该柱状螺栓10。此处,如上所述,保持板状部20c构成形成有螺栓插入孔20j的上板20A。螺栓插入孔20j是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贯通的贯通孔。另一方面,保持板状部20d构成与构成上板20A的保持板状部20c在层叠方向(轴向X)对置且在与保持板状部20c之间保持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的下板20B。即,一对保持板状部20c和保持板状部20d互相对置并层叠,在相互之间保持螺栓头部10b。换言之,螺栓保持部22具有沿着轴向X相互对置的保持板状部20c和保持板状部20d,将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在轴向X夹入保持板状部20c与保持板状部20d之间并保持。
柱状螺栓10在保持在保持板状部20c与保持板状部20d之间的状态下,轴部10a从螺栓插入孔20j沿着轴向X突出地露出。柱状螺栓10在从螺栓插入孔20j露出的该轴部10a电连接有连接端子52。柱状螺栓10通过在连接端子52的结合孔52a插入有轴部10a,在该轴部10a拧合有螺母55,从而在该轴部10a结合连接端子52。在所述螺栓保持部22中,构成上板20A的保持板状部20c通过在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拧合螺母55,从而与连接端子52一起夹持在螺母55与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之间。
紧固部30在极柱插入孔20f、20g内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紧固部30从第1宽度方向(紧固方向)Y的两侧与主体部20的一对环状部20a、20b抵接,将该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紧固。由此,紧固部30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紧固部30包括:作为贯通部件的板螺母31;作为结合部件的结合螺栓32;作为按压力转换部件的支架33。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30是在将电池端子1与电池极柱51结合的情况下,将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紧固的形式。在该情况下,紧固部30将在沿着轴向X的方向产生的结合螺栓32所导致的结合力F1(参照后述的图7)转换为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参照后述的图7)。而且,紧固部30利用该按压力F2来按压在电池端子1中插入电池极柱51的部分,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
具体而言,板螺母31是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夹着狭缝20h、20i延伸到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而配置的部件。此处,如上所述,第1宽度方向Y是与沿着电池极柱51的中心轴线C的轴向X垂直(交叉)的方向,相当于将环状部20a、20b所形成的狭缝20h、20i横切的方向。而且,典型地,第1宽度方向Y相当于在将环状部20a、20b与电池极柱51结合时利用紧固部30将环状部20a、20b紧固的紧固方向。
更详细而言,板螺母31被构成为具有板状部31a、抵接部31b、拧合孔31c、锥形形成端部31d、第1锥面31e,这些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一体形成。板状部31a是板螺母31的主体部分,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板状部31a是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夹着狭缝20h、20i延伸到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而配置在该环状部20a、20b的部分。抵接部31b是设置在板状部31a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一端侧,与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此处为紧固端部20k抵接的部分。进一步而言,抵接部31b在板状部31a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而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下,在板状部31a中设置在位于主体部20的切除部20l侧的端部。抵接部31b与该板状部31a一体形成。此处,抵接部31b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抵接部31b在板螺母31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下,与形成于紧固端部20k的切除部20l嵌合,并被容纳在该切除部20l内并被定位。抵接部31b在容纳在切除部20l内并被定位的状态下与紧固端部20k抵接。拧合孔31c是在板状部31a的第1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侧、即抵接部31b的相反侧的端部将该板状部31a在轴向X贯通而形成的部分。拧合孔31c在内周面形成有拧合槽,并被形成为能拧合结合螺栓32。锥形形成端部31d是设置在板状部31a的第1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侧、即形成有拧合孔31c侧的端部,形成有第1锥面31e的部分。进一步而言,锥形形成端部31d在板状部31a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而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下,在板状部31a中设置在位于主体部20的切除部20m侧的端部。锥形形成端部31d与该板状部31a一体形成。第1锥面31e是与形成于支架33的第2锥面33e对置并抵接的面。此处,锥形形成端部31d在板状部31a的端部中分别向第2宽度方向Z的两侧突出形成,在各突出部分形成第1锥面31e。即,第1锥面31e在锥形形成端部31d中分别设置在向第2宽度方向Z的两侧突出形成的部分,在第2宽度方向Z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此外,各第1锥面31e可以分别在锥形形成端部31d,在轴向X的一侧(层叠方向上侧)的面和另一侧(层叠方向下侧)的面这两面分别形成。之后详细说明该第1锥面31e的倾斜方向。
如上所述构成的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侧插入到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的一对环状部20a、20b之间。此时,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侧从紧固端部20k的切除部20l侧插入到该一对环状部20a、20b之间。即,板螺母31以横切狭缝20h、20i的位置关系,从弯折连结部20e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一端部侧、此处为切除部20l侧插入。而且,板螺母31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贯通到另一端侧并组装在主体部20。即,板螺母31插入到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被层叠为上下的状态下的一对环状部20a、20b之间将狭缝20h、20i横切而形成的空间部,被组装在该主体部20。板螺母31以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抵接部31b与切除部20l嵌合且容纳在该切除部20l内并被定位。另外,板螺母31以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拧合孔31c、锥形形成端部31d夹着紧固端部20k位于抵接部31b的相反侧。而且,板螺母31以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抵接部31b与锥形形成端部31d在第1宽度方向Y对置。板螺母31以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拧合孔31c沿着轴向X。
结合螺栓32是与形成于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拧合,随着绕轴向X的旋转而沿着轴向X移动的部件。结合螺栓32具有轴部32a、螺栓头部32b而构成,这些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一体形成。轴部32a是与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拧合的贯通部。轴部32a被形成为圆柱状。轴部32a在外周面形成有与拧合孔31c的拧合槽拧合的拧合槽。螺栓头部32b是竖直设置有轴部32a的基座部分。螺栓头部32b在轴部32a的一端部与该轴部32a一体设置。螺栓头部32b被形成为与轴部32a相比直径大的部分,此处,被形成为大致六边形。螺栓头部32b构成为了使结合螺栓32绕轴部32a旋转而利用工具等施加结合力矩的部分。结合螺栓32以拧合在拧合孔31c的状态随着绕轴向X的旋转而利用拧合槽的拧合作用,相对于板螺母31沿着轴向X相对移动。
支架33是能随着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的移动而沿着该轴向X移动,且被设置为一边与板螺母31的第1锥面31e抵接一边能沿着第1宽度方向Y相对于板螺母31相对移动的部件。而且,支架33是将沿着轴向X的结合力F1转换为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的部件。此处,支架33以组装在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的状态,随着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的移动,而沿着该轴向X移动。而且,支架33在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即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位于侧与该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抵接,产生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进一步而言,支架33在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即切除部20m侧与该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抵接。而且,支架33将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而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转换为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
更详细而言,支架33具有基部33a、一对直立部33b、贯通部33c、抵接面33d、第2锥面33e、第1限制部33f、第2限制部33g而构成,这些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一体形成。
基部33a是沿着轴向X插通有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的部分。基部33a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基部33a形成有后述的贯通部33c。
一对直立部33b是与基部33a一体形成,从该基部33a的4边中的对置的2边向轴向X的一侧延伸的部分。直立部33b沿着第2宽度方向Z对置,设置有一对。即,一对直立部33b分别设置在沿着基部33a的第1宽度方向Y的2边。一对直立部33b从基部33a沿着轴向X突出形成。支架33作为包含基部33a和各直立部33b的整体被形成为大致コ形。一对直立部33b分别能与主体部20和板螺母31的第1锥面31e抵接。一对直立部33b分别具有能与主体部20抵接的抵接面33d、以及能与第1锥面31e抵接的第2锥面33e。
贯通部33c是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贯通的贯通孔。以在轴向X贯通基部33a的方式形成于基部33a。贯通部33c被形成为沿着第1宽度方向Y延伸的大致椭圆形。支架33在该贯通部33c沿着轴向X插入有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由此,支架33能沿着轴向X移动地被组装在该结合螺栓32。另外,支架33由于贯通部33c沿着第1宽度方向Y被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因此,在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插入到贯通部33c的状态下,被构成为能相对于结合螺栓32沿着第1宽度方向Y相对移动。由此,支架33在组装在结合螺栓32且该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拧合在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的状态下,相对于板螺母31经由该结合螺栓32以能沿着轴向X和第1宽度方向Y相对移动的方式被支撑。支架33在以贯通部33c插入有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该轴部32a与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拧合的位置关系被支撑的状态下,各直立部33b与基部33a相比位于板状部31a侧。典型而言,支架33在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基部33a位于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上侧,各直立部33b位于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下侧。
抵接面33d是支架33中与主体部20抵接的部分。抵接面33d分别形成于各直立部33b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一端面。各抵接面33d在各直立部33b中,在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即切除部20m侧分别形成于与紧固端部20k在第1宽度方向Y对置的面,构成与该紧固端部20k抵接的面。即,各抵接面33d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在各直立部33b中分别形成于第1宽度方向Y的紧固端部20k侧的面。各抵接面33d在各直立部33b的端面中形成为沿着轴向X的面。支架33在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该各抵接面33d侧与形成于所述紧固端部20k的切除部20m嵌合,并被容纳在该切除部20m内并被定位。支架33在该状态下,该各抵接面33d侧与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抵接。此处,各抵接面33d分别与上板20A和下板20B抵接。另外,结合螺栓32在组装有支架33,轴部32a与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拧合的状态下,该轴部32a与切除部20m内所形成的引导凹部20n内嵌合,并被容纳在该引导凹部20n内并被定位。
第2锥面33e是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与形成于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的第1锥面31e对置并抵接的面。本实施方式的第2锥面33e与第1锥面31e对置并抵接。第2锥面33e分别形成于各直立部33b的第1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面。即,各第2锥面33e在各直立部33b中分别形成于与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k在第1宽度方向Y对置的该紧固端部20k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各第2锥面33e分别形成于在第1宽度方向Y与主体部20抵接侧的各抵接面33d的相反侧的面。支架33以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形成有各第2锥面33e的部分、即各直立部33b在第1宽度方向Y位于紧固端部20k与锥形形成端部31d之间。而且,支架33的各第2锥面33e在锥形形成端部31d侧与各第1锥面31e对置并抵接。
而且,各第1锥面31e与各第2锥面33e互相对置并抵接,并且被形成为在轴向X倾斜的面。更具体而言,各第1锥面31e和各第2锥面33e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与结合螺栓32一起支架33沿着轴向X接近板螺母31侧时,将结合力F1转换为按压力F2的方向。此处,结合力F1是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沿着轴向X的力。另一方面,按压力F2是将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沿着第1宽度方向Y在抵接部31b与支架33之间按压的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力。此处,各第2锥面33e被形成为: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随着从基部33a侧沿着轴向X离开而缓缓接近紧固端部20k侧的倾斜面。换言之,各第2锥面33e被形成为:各抵接面33d位于沿着轴向X平行形成的各直立部33b,随着从轴向X的基端侧(基部33a侧)朝向末端侧,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宽度缓缓变窄的倾斜面。而且,各第1锥面31e被形成为: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与各第2锥面33e对置且沿着该各第2锥面33e的倾斜面。即,各第1锥面31e被形成为:在与各第2锥面33e抵接的状态下,与该各第2锥面33e大致平行的倾斜面。利用该构成,各第1锥面31e与各第2锥面33e被形成为能够相互维持适当的接触状态。即,各第1锥面31e被形成为:在板螺母31组装在主体部20的状态下,随着从结合螺栓32、支架33位于的侧(层叠方向上侧)沿着轴向X向该结合螺栓32、支架33的相反侧(层叠方向下侧)离开而缓缓接近紧固端部20k侧的倾斜面。换言之,各第1锥面31e被形成为:随着从结合螺栓32、支架33位于的侧沿着轴向X向该结合螺栓32、支架33的相反侧离开,沿着锥形形成端部31d的第1宽度方向Y的宽度缓缓拓宽的倾斜面。
第1限制部33f是在轴向X的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能限制支架33沿着轴向X向板螺母31侧移动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第1限制部33f是与基部33a一体形成,从沿着该基部33a的第2宽度方向Z的2边中位于第2锥面33e侧的边向轴向X的一侧延伸的部分。第1限制部33f从基部33a沿着轴向X突出形成。第1限制部33f在第2宽度方向Z位于一对直立部33b之间,在轴向X向直立部33b相同侧突出形成。即,第1限制部33f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朝向板螺母31的板状部31a侧突出而形成。第1限制部33f通过在对结合螺栓32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板螺母31抵接,从而将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的、沿着轴向X的支架33的移动限制在预先决定的位置。此处,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的预先决定的位置是轴向X的结合力F1、进而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为适当范围的大小且不处于过量程度的位置。换言之,典型地,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是轴向X的结合力F1、进而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为适当范围的大小且不处于过量程度的力矩。第1限制部33f可以被形成为:例如在结合力F1、按压力F2为适当范围的下限值的状态下,第1限制部33f不与板螺母31抵接,在结合力F1、按压力F2为适当范围的上限值的状态下,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
第2限制部33g是与主体部20抵接并能限制支架33沿着轴向X向主体部20侧移动的部分。第2限制部33g在基部33a中分别设置在设置有一对直立部33b的边。即,第2限制部33g在基部33a中分别设置在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2边。本实施方式的第2限制部33g是从基部33a的这2边向轴向X的一侧延伸的部分。第2限制部33g从基部33a沿着轴向X突出地形成。第2限制部33g在轴向X向与直立部33b、第1限制部33f相同侧突出形成。即,第2限制部33g以在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朝向主体部20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即,支架33在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下,基部33a位于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上侧,各直立部33b、第1限制部33f、各第2限制部33g位于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下侧。各第2限制部33g分别在第1宽度方向Y位于各直立部33b的主体部20侧。而且,各第2限制部33g分别与该各直立部33b沿着第1宽度方向Y连续而形成。即,此处,支架33的第2限制部33g位于第1宽度方向Y的主体部20侧,第1限制部33f位于第1宽度方向Y的主体部20侧的相反侧。第2限制部33g与第1限制部33f同样,在轴向X预先决定的位置与主体部20抵接,限制支架33沿着轴向X向主体部20侧的移动。即,第2限制部33g通过在对结合螺栓32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板螺母31抵接,从而将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的、沿着轴向X的支架33的移动限制在预先决定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k、此处为构成上板20A的环状部20a抵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架33以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的轴向X的位置、以及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抵接的轴向X的位置为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来形成各部。换言之,支架33以在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而沿着轴向X移动时,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的时机以及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抵接的时机大致相同的方式来形成各部,。
如上所述构成的支架33例如如图5、图6所示,将成型前支架33A弯曲形成,从而各部立体地形成一体。此处,成型前支架33A例如多个利用作为相连部的连接架33B而一体地连结,从而构成集合体33C。而且,支架33从该集合体33C适当切断连接架33B的一部分,各成型前支架33A相互分离,并且该分离的各成型前支架33A弯曲形成从而形成。更详细而言,集合体33C将一片金属板利用与多个成型前支架33A和多个连接架33B的各部对应的形状进行加压成型,从而多个成型前支架33A与多个连接架33B以一体的状态形成。此时,集合体33C的各成型前支架33A以与基部33a、一对直立部33b、贯通部33c、抵接面33d、第2锥面33e、第1限制部33f、一对第2限制部33g等各部对应的形状成型为板状。另外,集合体33C的各连接架33B成型为带状,以将基部33a并列地相邻的成型前支架33A的该基部33a彼此相互连结。各连接架33B将基部33a的沿着第2宽度方向Z的一侧的边(第1限制部33f位于侧的边)、与相邻的基部33a的沿着第2宽度方向Z的另一侧的边(第1限制部33f位于侧的相反侧的边)连结。各连接架33B在基部33a的连结方向(换言之,成型前支架33A的并列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也形成有导向孔33D等。导向孔33D是例如在使用制造装置来制造支架33时,为了将成型前支架33A的集合体33C利用制造装置向预定方向送出时传送调节而利用的孔。导向孔33D分别以贯通各连接架33B的方式形成。而且,各连接架33B在各成型前支架33A的分割后,其一部分构成第1限制部33f。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限制部33f兼用连接架33B的一部分而构成。集合体33C通过各连接架33B在预定的切断位置33E被切断,各成型前支架33A相互分离并被切出。此处,切断位置33E相当于在基部33a中与第1限制部33f位于的端部在第1宽度方向Y对置的端部与各连接架33B的连结位置、以及第1限制部33f的末端位置。如上所述,第1限制部33f随着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因此,各连接架33B在所述各切断位置33E被切断,使得与该预先决定的位置相应的长度量以与基部33a连结的状态被保留。由此,各连接架33B以与该基部33a连结的状态被保留的部分构成第1限制部33f。这样构成的第1限制部33f如上所述随着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另外,这样构成的第1限制部33f在与板螺母31抵接侧的端部、即成为切断位置33E的末端部形成有切断痕33h。切断痕33h是将连接架33B切断,并将各成型前支架33A相互切离时形成而留下的加工痕。而且,支架33在如上所述从集合体33C切出的成型前支架33A中,基部33a、一对直立部33b、第1限制部33f、一对第2限制部33g等各部弯曲形成,从而各部立体地形成一体。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池端子1的板螺母31组装在主体部20,支架33装载在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并且该轴部32a拧合在板螺母31的拧合孔31c,从而各部被相互组装。在该情况下,电池端子1在板螺母31组装在主体部20时,以锥形形成端部31d的各第1锥面31e朝向层叠方向上侧的方式被组装。而且,电池端子1在轴向X以支架33介在于结合螺栓32的螺栓头部32b与板螺母31之间的位置关系,支架33与结合螺栓32被组装在板螺母31。电池端子1以板螺母31组装在主体部20、支架33经由结合螺栓32组装在板螺母31的状态,板螺母31的抵接部31b与切除部20l嵌合,并被容纳在切除部20l内并被定位。另外,电池端子1在该状态下支架33的各抵接面33d侧与切除部20m嵌合,并被容纳在切除部20m内并被定位,结合螺栓32的轴部32a嵌合在引导凹部20n内,并被容纳在该引导凹部20n内并被定位。并且,电池端子1在该状态下各限制突起部20o相对于支架33在弯折连结部20e的相反侧与该支架33抵接,限制该支架33向弯折连结部20e的相反侧的移动。而且,电池端子1以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在层叠方向上侧露出的位置关系在极柱插入孔20f、20g插入电池极柱51,从而组装在电池极柱51。而且,电池端子1在极柱插入孔20f、20g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结合螺栓32从轴向X的一侧、此处为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上侧被紧固。由此,电池端子1的夹着狭缝20h、20i的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的两侧在第1宽度方向Y被紧固,由此,与电池极柱51结合。
更详细而言,电池端子1的结合螺栓32被工具等绕轴向X(轴部32a)旋转,从而利用拧合作用,结合螺栓32向轴向X的另一侧、此处为层叠方向(铅垂方向)下侧移动。电池端子1随着结合螺栓32向轴向X的另一侧(层叠方向下侧)的移动,支架33也向轴向X的另一侧移动,接近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侧。此时,支架33的各抵接面33d与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抵接,并且被形成于该紧固端部20k的切除部20m和各限制突起部20o限制绕轴向X的旋转,对沿着轴向X的移动进行引导。而且,电池端子1随着支架33在轴向X的移动,形成于该支架33的各第2锥面33e与形成于板螺母31的锥形形成端部31d的各第1锥面31e抵接。电池端子1在各第2锥面33e与各第1锥面31e抵接的状态下,随着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的进一步移动,支架33沿着轴向X移动。而且,电池端子1的支架33的各第2锥面33e边与各第1锥面31e抵接边沿着第1宽度方向Y相对于板螺母31相对移动,将该板螺母31沿着第1宽度方向Y拉向锥形形成端部31d侧。由此,电池端子1如图7所示,能够将随着结合螺栓32的绕轴向X的旋转而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转换为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此处,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是在板螺母31的抵接部31b与支架33的各抵接面33d之间沿着第1宽度方向Y将主体部20的狭缝20h、20i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该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的力。即,电池端子1随着结合螺栓32的旋转、与该结合螺栓32一起支架33沿着轴向X接近板螺母31侧时,利用相互对置并抵接的各第1锥面31e与各第2锥面33e的作用,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被转换为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利用按压力F2,环状部20a、20b的紧固端部20k被向缩小狭缝20h、20i的间隔的方向按压,该狭缝20h、20i的间隔变窄。
所以,电池端子1被随着结合螺栓32的旋转而各第1锥面31e、各第2锥面33e转换、产生的按压力F2按压,使得狭缝20h、20i的间隔变窄。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在极柱插入孔20f、20g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0f、20g的直径缩小,与电池极柱51结合。
此时,电池端子1对于结合螺栓32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时,如图8所示,第1限制部33f在轴向X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由此,电池端子1的支架33沿着轴向X向板螺母31侧的相对移动在适当的位置被限制。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的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在适当的位置被限制,轴向X的结合力F1、进而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以适当的大小被限制。
进一步此处,电池端子1在与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的时机大致相同的时机、或者根据情况与其相比略快的时机,如图9所示,有的情况下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抵接。在该情况下,电池端子1的支架33沿着轴向X向板螺母31侧的相对移动也在适当的位置被限制。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的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在适当的位置被可靠地限制,轴向X的结合力F1、以及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以适当的大小被可靠地限制。
而且,电池端子1在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电连接有设置在电线54的末端的连接端子52。
另一方面,电池端子1通过结合螺栓32反向旋转,按压力F2减弱,狭缝20h、20i的间隔变宽,极柱插入孔20f、20g的直径扩大,成为能从电池极柱51取下的状态。
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在形成于主体部20的极柱插入孔20f、20g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利用板螺母31、结合螺栓32和支架33的作用,能够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即,电池端子1随着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的移动而支架33沿着该轴向X移动,且该支架33一边与板螺母31的第1锥面31e抵接一边沿着第1宽度方向Y相对于板螺母31相对移动。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利用支架33的作用,能够将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转换为使得狭缝20h、20i的间隔缩小的、按压主体部20的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能够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
此时,电池端子1在支架33的第1限制部33f在轴向X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从而限制支架33沿着轴向X向板螺母31侧的相对移动。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对结合螺栓32和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将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限制为适当的大小。所以,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将按压主体部20的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限制为适当的大小,因此,能够与电池极柱51适当结合。
此处,电池端子1在对于结合螺栓32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第1限制部33f在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例如在作业员进行结合螺栓32的紧固作业时支架33的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则结合螺栓32的紧固所导致的反作用力会显著增大。因此,电池端子1例如由于能够使作业员在感觉上容易识别结合螺栓32的紧固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实现适当的紧固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性。
并且,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的第1限制部33f从基部33a沿着轴向X突出形成,并且在第2宽度方向Z位于一对直立部33b之间。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能够使第1限制部33f在可靠地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板螺母31抵接,并且能够使该第1限制部33f像基部33a的梁部那样地发挥功能。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提高支架33的基部33a的强度,因此,例如能够抑制与结合螺栓32的紧固相对应的该基部33a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支架33整体的变形。在这一点而言,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使结合力F1和按压力F2成为适当的大小,因此,能够与电池极柱51更适当结合。
并且,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在与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的时机大致相同的时机、或者根据情况与其相比略快的时机,有的情况下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抵接。在该情况下,电池端子1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对支架33沿着轴向X向板螺母31侧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利用该构成,电池端子1利用第1限制部33f与板螺母31抵接、或者第2限制部33g与主体部20抵接、或者这两者,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可靠地对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进行限制。另外,电池端子1利用第1限制部33f与第2限制部33g在支架33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可靠地对支架33沿着轴向X的移动进行限制。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将结合力F1和按压力F2更可靠地限制为适当的大小,能够与电池极柱51更适当地结合。
并且,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兼用作制造第1限制部33f支架33时的连接架33B,在第1限制部33f中与板螺母31抵接侧的端部形成切断痕33h。即,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兼用在支架33的制造过程所使用的连接架33B来构成第1限制部33f,因此,例如,能够提高制造效率,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并且,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的支架33能够经由各第2锥面33e与锥形形成端部31d的各第1锥面31e一边维持适当的接触状态一边抵接。而且,电池端子1能够利用该各第1锥面31e与各第2锥面33e的作用将在结合螺栓32与板螺母31之间产生的轴向X的结合力F1转换为沿着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能够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结合。在该情况下,电池端子1在各第1锥面31e与各第2锥面33e抵接的状态下,随着结合螺栓32沿着轴向X的移动,支架33沿着轴向X移动。而且,电池端子1的支架33的各第2锥面33e一边与第1锥面31e抵接一边沿着第1宽度方向Y相对于板螺母31相对移动,能够将该板螺母31沿着第1宽度方向Y拉向锥形形成端部31d侧。由此,电池端子1随着结合螺栓32绕轴向X的旋转将结合力F1转换为第1宽度方向Y的按压力F2,能够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适当结合。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主体部20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的加压弯曲加工等,一对环状部20a、20b、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和弯折连结部20e一体形成,但不限于此。主体部20例如可以不包括弯折连结部20e,在轴向X成为构成上板20A的上侧分割体(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和构成下板20B的下侧分割体(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的2层分割构造,也可以具有将分开构成的上侧分割体与下侧分割体一体化的构成。另外,主体部20可以不由上板20A和下板20B构成,由任意一方构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1锥面31e在锥形形成端部31d中在第2宽度方向Z的两侧设置有一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个。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支架33包含第2限制部33g而构成,但不限于此,构成也可以是不包含第2限制部33g。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支架33从该集合体33C适当切断连接架33B的一部分,各成型前支架33A被分离并且该分离的各成型前支架33A被弯曲形成而形成,但不限于此。即,说明了第1限制部33f在与板螺母31抵接侧的端部,即成为切断位置33E的末端部形成有切断痕33h,但不限于此。

Claims (17)

1.一种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其形成有电池极柱插入的极柱插入孔、以及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
贯通部件,其被配置为沿着作为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将所述狭缝横切的方向即紧固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夹着所述狭缝延伸到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在所述紧固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与所述主体部抵接的抵接部,在所述紧固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在所述轴向贯通并形成有拧合槽的拧合孔、以及形成有第1锥面的锥形形成端部;
结合部件,其与所述拧合孔拧合并随着绕所述轴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轴向移动;
以及按压力转换部件,其能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移动而沿着该轴向移动,且被设置为一边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一边沿着所述紧固方向能相对于所述贯通部件相对移动,并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与该主体部抵接,将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的绕所述轴向的旋转而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狭缝的间隔缩小的方向按压该主体部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第1限制部,该第1限制部在所述轴向的预先决定的位置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而能限制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的向所述贯通部件侧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锥面在所述锥形形成端部在与所述轴向和所述紧固方向交叉的对置方向的两侧被设置有一对,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沿着所述轴向插通有所述结合部件的轴部的基部;以及一对直立部,该一对直立部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轴向突出形成,并且沿着所述对置方向对置地被设置有一对,且分别能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1锥面抵接,
所述第1限制部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轴向突出形成,并且在所述对置方向位于所述一对直立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第2限制部,该第2限制部能与所述主体部抵接来限制沿着所述轴向的向所述主体部侧的移动,所述第2限制部位于所述紧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侧,所述第1限制部位于所述紧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侧的相反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侧的端部形成有切断痕。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侧的端部形成有切断痕。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第1限制部在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结合力矩的状态下与所述贯通部件抵接。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端子,
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锥面抵接的第2锥面,形成有所述第2锥面的部分在所述紧固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形形成端部之间,
所述第1锥面和所述第2锥面向如下方向倾斜:在随着所述结合部件绕所述轴向的旋转、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与所述结合部件一起沿着所述轴向接近所述贯通部件侧时,将在所述结合部件与所述贯通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轴向的结合力,转换为将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按压力转换部件之间按压的所述紧固方向的按压力的方向。
CN201810102834.1A 2017-02-03 2018-02-01 电池端子 Active CN1083900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8389A JP6559169B2 (ja) 2017-02-03 2017-02-03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2017-018389 2017-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90006A CN108390006A (zh) 2018-08-10
CN108390006B true CN108390006B (zh) 2021-01-19

Family

ID=62909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2834.1A Active CN108390006B (zh) 2017-02-03 2018-02-01 电池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4521B2 (zh)
JP (1) JP6559169B2 (zh)
CN (1) CN108390006B (zh)
DE (1) DE10201820146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12434A1 (de) * 2016-07-06 2018-01-11 Leukert Gmbh Elektrischer Hochleistungskontakt
JP7085108B2 (ja) * 2018-02-01 2022-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IT201800003963A1 (it) * 2018-03-26 2019-09-26 Mta Spa Morsetto per un terminale maschio di una sorgente di energia elettrica.
CN110858672B (zh) * 2018-08-23 2023-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7107859B2 (ja) * 2019-01-25 2022-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インレットの固定構造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8178A (en) * 1993-11-17 1996-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al wire connecting fixture
CN2737005Y (zh) * 2004-09-09 2005-10-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6196226A (ja) * 2005-01-11 2006-07-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CN101087016A (zh) * 2006-06-05 2007-12-12 金焕昌 用于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JP2010287462A (ja) * 2009-06-12 2010-1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4899332B2 (ja) * 2005-04-05 2012-03-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CN102763243A (zh) * 2010-04-30 2012-10-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具有电流传感器的蓄电池接头单元
CN103311492A (zh) * 2013-05-31 2013-09-18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CN203326016U (zh) * 2013-06-18 2013-12-04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反向锁紧电池端子
CN203760558U (zh) * 2014-03-24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池连接端子
WO2015001781A1 (ja) * 2013-07-03 2015-01-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状態検知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33683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止挡件以及电池端子单元
JP2015133308A (ja) * 2013-12-12 2015-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5009327A (zh) * 2013-02-20 2015-10-28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极柱端子的固定结构
CN105576182A (zh) * 2014-11-04 2016-05-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5723545A (zh) * 2013-12-12 2016-06-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US9478788B2 (en) * 2013-10-22 2016-10-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s bar locating feature and method
KR20160143825A (ko) * 2014-05-14 2016-12-14 스미토모 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배터리 터미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53723B2 (en) * 2014-09-26 2017-05-16 Yazaki Corporation Battery terminal, fuse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use unit
JP6147781B2 (ja) 2015-02-12 2017-06-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796447B2 (ja) 2016-10-11 2020-1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8178A (en) * 1993-11-17 1996-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al wire connecting fixture
CN2737005Y (zh) * 2004-09-09 2005-10-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6196226A (ja) * 2005-01-11 2006-07-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JP4899332B2 (ja) * 2005-04-05 2012-03-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CN101087016A (zh) * 2006-06-05 2007-12-12 金焕昌 用于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JP2010287462A (ja) * 2009-06-12 2010-1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CN102763243A (zh) * 2010-04-30 2012-10-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具有电流传感器的蓄电池接头单元
CN105009327A (zh) * 2013-02-20 2015-10-28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极柱端子的固定结构
CN103311492A (zh) * 2013-05-31 2013-09-18 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CN203326016U (zh) * 2013-06-18 2013-12-04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反向锁紧电池端子
WO2015001781A1 (ja) * 2013-07-03 2015-01-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状態検知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78788B2 (en) * 2013-10-22 2016-10-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s bar locating feature and method
JP2015133308A (ja) * 2013-12-12 2015-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5723545A (zh) * 2013-12-12 2016-06-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CN104733683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止挡件以及电池端子单元
CN203760558U (zh) * 2014-03-24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池连接端子
KR20160143825A (ko) * 2014-05-14 2016-12-14 스미토모 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배터리 터미널
CN105576182A (zh) * 2014-11-04 2016-05-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池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04521B2 (en) 2020-10-13
US20180226627A1 (en) 2018-08-09
JP2018125232A (ja) 2018-08-09
DE102018201465B4 (de) 2021-04-01
DE102018201465A1 (de) 2018-08-09
CN108390006A (zh) 2018-08-10
JP6559169B2 (ja) 2019-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0006B (zh) 电池端子
EP3682530B1 (de)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stators
JP4482500B2 (ja) スピーカ装置およびスピーカ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ピーカ装置用のフレーム
CN109478731B (zh) 端子连接部件及使用该端子连接部件的控制装置与电动机的端子连接构造
CN104009312A (zh) 在端子横梁之间具有间隙的阴性电端子
JP6774833B2 (ja) 端子保持構造および成形品
EP2854225A1 (en) Lead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565121A (zh) 刺破式端子工具和刺破式端子
JP6792472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7819102B (zh) 电池端子
CN110890641B (zh) 电池电极接线端子
JP6223946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CN108933225B (zh) 电池端子
JP6796447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US4256361A (en) Battery post clamp member
JP2014216148A (ja) リード線端子装置
DE3804542C2 (de) Lautsprecheranschluß mit Zugentlastung
JP6787742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835609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7177111B2 (ja) バッテリ端子
JP2021163698A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JP6522375B2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WO2001029936A1 (fr) Connecteur d'extremit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connecteur
WO2009156212A1 (de) Haltevorrichtung sowie damit ausgestatteter elektromotor
JP2021166168A (ja) バッテリー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