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1166A -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1166A
CN105691166A CN201510792440.XA CN201510792440A CN105691166A CN 105691166 A CN105691166 A CN 105691166A CN 201510792440 A CN201510792440 A CN 201510792440A CN 105691166 A CN105691166 A CN 105691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utside
wall por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92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91166B (zh
Inventor
安达善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91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91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1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具备:框架部,其构成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的框部,并且其通过将树脂制的内面板与外面板相互接合从而被形成为在内部具有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结构;玻璃板,其被所述框架部支承并从车辆外侧将所述开口部堵塞,所述框架部中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框架侧部被构成为,包括:内侧壁部,其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并构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外侧壁部,其在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所述玻璃板对置配置;中间壁部,其从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屈曲并被结合在所述外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且所述中间壁部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出的截面上以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Description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1318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各自为树脂制的内面板与外面板通过粘合剂而接合在一起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在日本特开2014-131896号公报的图4所记载的方式中,外面板被配置于内面板的车辆外侧,从而通过内面板以及外面板而形成了呈封闭截面结构的框架部。在该框架部中,在内面板的内侧壁部上通过粘合剂而接合有外面板的屈曲部。此外,在外面板上,形成有从屈曲部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上侧屈曲的倾斜壁,倾斜壁的顶端部直线状地延伸至后窗玻璃近前。由此,与将内面板的内侧壁部延伸到后窗玻璃近前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的车辆后方的视野。
但是,虽然在上述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中,为了确保框架部的扭转刚性而将框架部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但在使框架部成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这一点上,依然具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将框架部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并且提高车辆后方的视野性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aspect)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结构具备:框架部,其构成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的框部,并且在通过将树脂制的内面板与外面板相互接合从而被形成为在内部具有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结构;玻璃板,其被所述框架部支承并从车辆外侧将所述开口部堵塞,所述框架部中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框架侧部被构成为,包括:内侧壁部,其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并构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外侧壁部,其在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所述玻璃板对置配置;中间壁部,其从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屈曲并被结合在所述外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且所述中间壁部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出的截面上以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外部成为凸出的方式而弯曲。
在第一方式中,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的框部由框架部构成。该框架部通过将树脂制的内面板与外面板相互接合而被形成,并且被形成为在内部具有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结构。而且,玻璃板以从车辆外侧堵塞开口部的方式而被框架部所支承。
此外,框架部中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框架侧部,具有构成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内侧壁部、和在内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玻璃板对置配置的外侧壁部。而且,从内侧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屈曲的框架侧部的中间壁部被结合在外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上。由此,在框架部中,与假设省略了中间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开口部的车辆后方的视野。
在此,在将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中间壁部以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因此,与假设使中间壁部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框架部的形状形成为接近于圆形。由此,能够将框架部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此外,由于中间壁部以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因此能够在将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将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较小。因此,与使中间壁部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由于外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开口部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根据上文所述,能够将框架部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并且能够提高车辆后方的视野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为,在第一方式中,在将所述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剖切而得的截面上,所述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被形成为以所述框架侧部的扭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第二方式中,由于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被形成为以框架侧部的扭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将框架部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为,在第一方式中,在将所述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所述中间壁部被形成为具有多个顶点的多角形形状。
在第三方式中,由于中间壁部被形成为具有多个顶点的多角形形状,因此能够将框架部的形状形成为更加接近于圆形。由此,能够进一步将框架部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内侧壁部以包括所述内面板与所述外面板的接合部的方式而构成。
在第四方式中,内侧壁部以包括内面板与外面板的接合部的方式而构成。换言之,内面板与外面板的接合部作为对封闭截面部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划分的壁部而构成。由此,由于内面板与外面板的接合部未从框架侧部起向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延伸,因此能够在不妨碍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的条件下,在上述接合部处将内面板与外面板接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以接近于所述接合部的方式而配置。
在第五方式中,由于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以接近于接合部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对内侧壁部中的接合部与中间壁部进行连结的部分的长度变长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封闭截面部的面积增大至所需以上的情况。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将在如下附图中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的框架侧部的剖视图(图2的1-1线放大剖视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的整体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A为表示图1所示的框架侧部的外侧连结壁部的形状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3B为表示图1所示的框架侧部的外侧连结壁部的形状的其他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10(以下,仅称为“后尾门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应用了后尾门10的车辆(汽车)V的车辆前方侧,而箭头标记UP则表示车辆上方侧。而且,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在图2中,通过从左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而图示了后尾门10。如该图所示,后尾门10被设置于车辆V的后端部。而且,后尾门10的上端部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而与车身铰链结合,从而后尾门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车身上。
该后尾门10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体而言,后尾门10由从后尾门10的上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平稳延伸的车门上部10A与从车门上部10A的后端部起向车辆下方侧垂下的车门下部10B构成。以下,对车门上部10A进行详细说明。
在车门上部10A上,形成有呈大致矩形形状的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12,在开口部12的周围处设置有构成开口部12的框部的框架部14。此外,在车门上部10A上设置有从车辆外侧堵塞开口部12的作为“玻璃板”的后窗玻璃16。后窗玻璃16被形成为向车辆外侧缓缓弯曲的大致矩形平板状,并且被框架部14所支承。而且,框架部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分别被设为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的上端部被设为框架上部14B。以下,关于框架部14,主要使用框架侧部14A来进行说明。
图1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了框架侧部14A时的剖视图。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通过被配置于车辆内侧的作为“内面板”的车门内面板20与被配置于车辆外侧的作为“外面板”的车门外面板22而构成。车门内面板20以及车门外面板22均被设为树脂制。具体而言,车门内面板20以及车门外面板22由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车门内面板20以形成后尾门10的整体框架的方式作为较大型的面板部件而被构成,并且在车门内面板20上形成有上述开口部12。此外,车门外面板22被配置于开口部12的周围。具体而言,车门外面板22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以及开口部12而被配置于车辆上侧。而且,如上文所述,通过车门外面板22与车门内面板20而构成了框架部14。因此,后尾门10以主要通过车门内面板20来确保后尾门10的刚性的方式而被构成。此外,车门内面板20的下部被未图示的下外面板等从车辆外侧覆盖。
返回至图1,车门内面板20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所剖切出的截面上,被形成为向车辆上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具体而言,车门内面板20具有:内侧下壁部20A,其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内侧倾斜部20B,其从内侧下壁部20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上侧延伸;内侧凸缘部20C,其从内侧倾斜部2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以与后窗玻璃16平行的方式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且,内侧凸缘部20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后窗玻璃16侧弯曲为大致直角并被设为外端部20D。此外,车门内面板20具有从内侧下壁部20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内侧内侧壁部20E。另外,在内侧倾斜部20B上,通过螺母N而连结(固定)有在顶端部处形成有外螺纹的未图示的减震器支架的球形接头BJ。因此,内侧倾斜部20B与其他部位相比板厚被形成为较厚。
此外,内侧凸缘部20C通过构成其基端侧的部分的内侧接合部20C1、从内侧接合部20C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外侧(后窗玻璃16侧)屈曲为大致曲柄状的高低差部20C2、从高低差部20C2起以与内侧接合部20C1平行的方式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0C3而构成。
另一方面,车门外面板22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呈向车辆下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具体而言,车门外面板22被构成为,包括构成其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外侧内侧壁部22A、构成车门外面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作为“外侧壁部”的外侧外侧壁部22B、对外侧内侧壁部22A以及外侧外侧壁部22B进行连结的作为“中间壁部”的外侧连结壁部22C。以下,对车门外面板22的各个壁部进行说明。
外侧内侧壁部22A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此外,外侧内侧壁部22A被构成为,包括与内侧内侧壁部20E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邻接的外侧接合部22A1、从外侧接合部22A1的上端部起向内侧内侧壁部20E侧屈曲为大致曲柄状的高低差部22A2、从高低差部22A2起以与外侧接合部22A1平行的方式向车辆上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22A3。此外,结构用粘合剂40介于内侧内侧壁部20E与外侧接合部22A1之间,从而使内侧内侧壁部20E与外侧接合部22A1接合在一起。而且,内侧内侧壁部20E与外侧内侧壁部22A的接合部分(重合的部分)被设为作为“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24。另外,作为结构用粘合剂40而例如能够使用高强度低伸缩性双组分聚氨酯类粘合剂。
此外,高低差部22A2的高度被设定为,与结构用粘合剂40的固化后的厚度加上内侧内侧壁部20E的板厚所得到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外侧接合部22A1被接合在内侧内侧壁部20E上的状态下,延伸设置部22A3以及内侧内侧壁部20E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成为一个平面)。而且,在第一接合部24处所接合的内侧内侧壁部20E以及外侧内侧壁部22A的整体,被设为构成框架部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内侧壁部26。即,内侧壁部26以包括第一接合部24的方式而构成,并且构成了开口部12的内周面。而且,延伸设置部22A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得较短(例如能够使延伸设置部22A3成形的最少尺寸)。由此,后文所述的外侧连结壁部22被配置为接近于第一接合部24的上端部。
外侧外侧壁部22B在内侧壁部2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相对于后窗玻璃16而平行配置。此外,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被配置于与内侧壁部26的上端部(外侧内侧壁部22A的延伸设置部22A3)相比靠车辆上侧处。而且,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与内侧凸缘部20C的内侧接合部20C1的后窗玻璃16侧邻接,并且两者之间有结构用粘合剂40存在。由此,外侧外侧壁部22B与内侧接合部20C1接合,并且该接合了的部分被设为第二接合部28。由此,框架部14被形成为于内部具有封闭截面部30的封闭截面结构。而且,前文所述的内侧壁部26是作为对封闭截面部30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划分的壁部而构成的。此外,第二接合部28相对于封闭截面部30而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延伸。
另外,内侧凸缘部20C的高低差部20C2的高度被设定为,与结构用粘合剂40的固化后的厚度加上外侧外侧壁部22B的板厚所得到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外侧外侧壁部22B与内侧接合部20C1接合了的状态下,内侧凸缘部20C的延伸设置部20C3以及外侧外侧壁部22B的各自的后窗玻璃16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成为一个平面)。
此外,在内侧凸缘部20C与外侧外侧壁部22B接合了的状态下,在内侧凸缘部20C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接缝处形成有间隙32。具体而言,间隙32位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顶端部与内侧凸缘部20C的高低差部20C2之间。而且,周边零件用粘合剂42以堵塞间隙32的方式而配置,从而通过该周边零件用粘合剂42而将内侧凸缘部20C的延伸设置部20C3以及外侧外侧壁部22B和后窗玻璃16这三者相互接合。由此,后窗玻璃16被接合在框架部14上,并被框架部14所支承。另外,作为周边零件用粘合剂42而例如能够使用单组分聚氨酯类粘合剂。
而且,在延伸设置部20C3上,于周边零件用粘合剂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邻接)配置有作为止水部件的坝部件44。由此,延伸设置部20C3与后窗玻璃16之间通过坝部件44而被密封。此外,在后窗玻璃16的车辆内侧的面上,于与外侧外侧壁部22B以及内侧凸缘部20C对置的部分处实施有黑色的涂饰。由此,在框架部14与后窗玻璃16接合了的状态下,外侧外侧壁部22B以及第二接合部28被构成为无法通过后窗玻璃16而从车辆外侧实施目视确认。
外侧连结壁部22C从外侧内侧壁部22A的延伸设置部22A3(内侧壁部26的车辆外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车辆上侧)屈曲。而且,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结合。由此,外侧连结壁部22C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外侧(车辆上侧)倾斜的方式延伸。此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外侧连结壁部22C以该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详细而言,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斜上侧)凸起的方式而弯曲。而且,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被设为弯曲部22C1,相对于弯曲部22C1而邻接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被设为内侧连结部22C2,相对于弯曲部22C1而邻接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部分被设为外侧连结部22C3。
弯曲部22C1被形成为圆弧状(参照图1所示的双点划线),且弯曲部22C1的中心点CP被设定为与框架侧部14A的扭转中心一致。另外,框架侧部14A的扭转中心是指,将框架侧部14A的下端部固定并扭转框架侧部14A的上端部时的扭转的中心,且为对应于封闭截面部30的形状而以几何学的方式所计算出的中心。而且,内侧连结部22C2以与弯曲部22C1相接的方式从弯曲部22C1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内侧连结部22C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与外侧内侧壁部22A的车辆外侧端结合。另一方面,外侧连结部22C3以与弯曲部22C1相接的方式从弯曲部22C1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上侧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外侧连结部22C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结合。而且,外侧连结部22C3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小于内侧连结部22C2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
以上,虽然对框架部14的框架侧部14A进行了说明,但在框架部14的框架上部14B处也采用了与框架侧部14A大致相同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后尾门10中,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12的框部由框架部14构成,框架部14通过车门内面板20与车门外面板22而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此外,框架部14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框架侧部14A具有构成开口部12的内周面的内侧壁部26,并且内侧壁部26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此外,框架侧部14A具有与后窗玻璃16对置配置的外侧外侧壁部22B。
而且,从内侧壁部26的车辆外侧的端部(外侧内侧壁部22A的延伸设置部22A3)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屈曲的外侧连结壁部22C,被结合在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上。由此,与在车门外面板22处省略了外侧连结壁部22C的情况(即,外侧内侧壁部22A的延伸设置部22A3以朝向后窗玻璃16的方式向车辆外侧(车辆上侧)延伸,并且外侧外侧壁部22B以与后窗玻璃16平行的方式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从而使延伸设置部22A3与外侧外侧壁部22B结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开口部12处的车辆后方的视野。
在此,在将框架侧部14A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了的剖视观察时,外侧连结壁部22C以该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因此,与假设使外侧连结壁部22C以直线状延伸的比较例(具体而言为,使外侧连结壁部22C的内侧连结部22C2向后窗玻璃16侧延伸的情况,参照图1中由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外侧连结壁部22C)相比,能够将封闭截面部30的形状形成为接近于圆形。由此,能够将框架侧部14A形成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即,在上述的比较例的情况下,封闭截面部30的形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结合部分周边(参照图1所示的A部分)成为,不太有助于框架侧部14A的扭转刚性的部分。相对于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连结壁部22C以该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因此能够将框架部14的形状形成为接近于圆形。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部14中,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能够减小无助于框架侧部14A的扭转刚性的部分。其结果为,能够将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此外,由于外侧连结壁部22C以该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因此能够将外侧连结部22C3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小于内侧连结部22C2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即,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能够将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其结果为,由于使开口部12的后窗玻璃16侧的开口面积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后尾门10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根据上文所述,能够将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并且能够提高后尾门10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
此外,与上述比较例相比,由于外侧外侧壁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使后窗玻璃16处被实施了涂饰的部分的面积减小。由此,能够提高后尾门10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外侧连结壁部22C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弯曲部22C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而得的截面上被形成为以框架侧部14A的扭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将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形成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此外,框架侧部14A的内侧壁部26被构成为包括第一接合部24。即,内侧壁部26作为对框架侧部14A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划分的壁部而构成。由此,由于第一接合部24未从框架侧部14A起向封闭截面部30的外部延伸,因此能够在不阻碍后尾门10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的条件下,在第一接合部24处将车门内面板20与车门外面板22接合在一起。
而且,外侧连结壁部22C经由延伸设置部22A3而与外侧接合部22A1连接,延伸设置部22A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较短。即,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被配置为接近第一接合部24的上端部。由此,能够抑制封闭截面部30的面积增大至所需以上的情况。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后尾门10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连结壁部22C的外侧连结部22C3从弯曲部22C1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上侧延伸,但外侧连结部22C3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能够设定为任意角度。例如,如图3A所示,也可以将外侧连结部22C3设定为从弯曲部22C1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换言之,也可以将外侧连结部22C3设定为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而平行地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尾门10的车辆后方的视野性。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连结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弯曲部22C1,但也可以在外侧连结壁部22C处省略弯曲部22C1。即,也可以采用将内侧连结部22C2与外侧连结部22C3直接连结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通过呈直线状的两处壁部来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此外,如图3B所示,也可以通过呈直线状的三处以上的壁部(在图3B所示的示例中,四处壁部22CA、22CB、22CC、22CD)来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即,本发明中的“中间壁部以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也包括通过多个直线状的壁部而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的情况。
此外,在图3B所示的示例中,框架侧部14A被形成为具有多个顶点(各个壁部的边界部分)的多角形形状。此外,四处壁部22CA、22CB、22CC、22CD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小。因此,由于框架侧部14A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更加接近于圆形,因此能够进一步将框架侧部14A(框架部14)设为相对于扭转刚性而效率较高的截面形状。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连结壁部22C以包括被形成为直线状的内侧连结部22C2以及外侧连结部22C3、和被形成为圆弧状的弯曲部22C1的方式而构成,但也可以通过被形成为一个弧状的壁部来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例如,既可以通过呈曲率发生变化的弧状的壁部来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也可以通过呈具有固定曲率的弧状的壁部来构成外侧连结壁部22C。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具备:
框架部,其构成车辆后方目视确认用的开口部的框部,并且通过将树脂制的内面板与外面板相互接合从而被形成为在内部具有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结构;
玻璃板,其被所述框架部支承并从车辆外侧将所述开口部堵塞,
所述框架部中的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框架侧部被构成为,包括:
内侧壁部,其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并构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
外侧壁部,其在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所述玻璃板对置配置;
中间壁部,其从所述内侧壁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外侧屈曲并被结合在所述外侧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上,并且所述中间壁部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剖切出的截面上以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朝向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外部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其中,
在对所述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剖切而得的截面上,所述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被形成为以所述框架侧部的扭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其中,
在对所述框架侧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剖切的剖视观察时,所述中间壁部被形成为具有多个顶点的多角形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其中,
所述内侧壁部以包括所述内面板与所述外面板的接合部的方式而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树脂后尾门,其中,
所述中间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以接近于所述接合部的方式而配置。
CN201510792440.XA 2014-12-15 2015-11-17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1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2923A JP6304014B2 (ja) 2014-12-15 2014-12-15 車両用樹脂バックドア
JP2014-252923 2014-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1166A true CN105691166A (zh) 2016-06-22
CN105691166B CN105691166B (zh) 2018-03-30

Family

ID=5608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244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1166B (zh) 2014-12-15 2015-11-17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49760B2 (zh)
JP (1) JP6304014B2 (zh)
CN (1) CN105691166B (zh)
DE (1) DE102015120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387B2 (ja) * 2014-12-15 2017-10-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接合方法
JP6323417B2 (ja) * 2015-09-04 2018-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JP6322181B2 (ja) * 2015-12-16 2018-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JP6974157B2 (ja) * 2017-12-21 2021-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樹脂バックドア
JP6959131B2 (ja) * 2017-12-21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樹脂バックドア
WO2020257673A1 (en) * 2019-06-21 2020-12-24 Magna Exteriors Inc. Metal rib overmolding join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6538A (ja) * 1985-11-26 1987-06-08 Nec Corp イオン注入装置
JPH07257189A (ja) * 1994-03-17 1995-10-09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リヤゲ−ト構造
EP2179877A1 (en) * 2008-10-23 2010-04-2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door structure
CN201484513U (zh) * 2009-08-31 2010-05-26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厢式半挂车后门结构
JP2014131896A (ja) * 2013-01-07 2014-07-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樹脂バックド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565Y2 (zh) * 1986-02-04 1992-08-24
US4880267A (en) * 1986-09-17 1989-11-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ck door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DE3637622A1 (de) * 1986-11-05 1988-05-19 Ford Werke Ag Doppelwandiges karosseriebauteil aus kunststoff fuer kraftfahrzeuge
JPH0712126Y2 (ja) * 1987-09-30 1995-03-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の骨格構造
FR2675107B1 (fr) * 1991-04-09 1993-06-11 Renault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et d'equilibrage d'un hay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937333B4 (de) * 1999-08-11 2004-09-02 Wagon Automotive Gmbh Rohbaukarosse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m Karosserieausschnitt für eine Klappe oder Tür
JP2009147488A (ja) * 2007-12-12 2009-07-02 Daikyonishikawa Corp 車両用樹脂成形品
JP2010195117A (ja) * 2009-02-24 2010-09-09 Jfe Steel Corp 車輌用骨格部品
DE102011000063B4 (de) * 2011-01-10 2022-07-1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eckklappe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Heckklappe
DE102011083418A1 (de) * 2011-09-26 2013-03-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5647186B2 (ja) * 2012-07-04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JP6015635B2 (ja) * 2013-11-22 2016-10-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バックドア構造
JP6156300B2 (ja) * 2014-09-16 2017-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6538A (ja) * 1985-11-26 1987-06-08 Nec Corp イオン注入装置
JPH07257189A (ja) * 1994-03-17 1995-10-09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リヤゲ−ト構造
EP2179877A1 (en) * 2008-10-23 2010-04-2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door structure
CN201484513U (zh) * 2009-08-31 2010-05-26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厢式半挂车后门结构
JP2014131896A (ja) * 2013-01-07 2014-07-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樹脂バックド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1166B (zh) 2018-03-30
JP2016113012A (ja) 2016-06-23
JP6304014B2 (ja) 2018-04-04
DE102015120251A1 (de) 2016-06-16
US9849760B2 (en) 2017-12-26
US20160167493A1 (en)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1166A (zh) 车辆用树脂后尾门
JP5141834B2 (ja) 車体構造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266570B2 (en) Upper-body frame for vehicle
JP6594701B2 (ja) 車体後部の補強構造
JP6135699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6435709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5929788B2 (ja) 車両用ウィンドシールド構造体
CN105691168A (zh)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US978324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CN105473426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2018135080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846108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5229361A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09987152B (zh) 车身构造
JP683072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CN207631343U (zh) 一种车身后部骨架加强结构
JP6905560B2 (ja) 車体構造
JP2009248577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JP2016120783A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6993060B2 (ja) 車体の骨格部材の連結構造
JP6788823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KR101362068B1 (ko) 테일게이트 개구부의 강성보강 구조
JP6277966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9073202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