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3177A -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3177A
CN105453177A CN201480044917.XA CN201480044917A CN105453177A CN 105453177 A CN105453177 A CN 105453177A CN 201480044917 A CN201480044917 A CN 201480044917A CN 105453177 A CN105453177 A CN 105453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nit
optical medium
pattern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49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3177B (zh
Inventor
西纪彰
齐藤公博
白石淳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3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3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3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3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0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for the reduction or elimination of distortion or dispers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046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filtering or equalising, e.g. setting the tap weights of an FIR filt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1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in a multiple ar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5Performance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地再现光学介质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所述光学介质中提供多个轨道,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检测单元,配置为将从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对应于径向方向外侧区域的至少一个信道,对应于切向方向位置不同的区域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对应于其他区域的信道,并形成所述信道的检测信号;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分别输入多个信道的检测信号的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配置为计算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以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为预定相位差的方式输出所述输出,作为等化信号;以及二值化单元,配置为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Description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用于再现光盘之类的光学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增加光盘密度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减少信道位长(也就是标记长度)增加线密度方向上的密度,另一种方法是使轨道间距更窄。但是,在增加线密度方向上的密度的方案中,码间干扰增大。同时,在使轨道间距更窄的方案中,来自相邻轨道的信息泄露(相邻轨道串扰)增大。因此提出用于降低相邻轨道串扰(下文中可以简称为“串扰”)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将待再现的轨道及位于其两侧的轨道的再现信号提供给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并控制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抽头系数来消除串扰
引用目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2-079385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按照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需要三条光束以同时读取待再现的轨道及位于其两侧的轨道。三条光束所读取的再现信号的相位需要被对齐。可以利用单个光束依序再现三条轨道并同步再现信号。需要用于同步的存储器。因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问题在于光学拾取头的配置很复杂,相位对齐很复杂,且电路规模较大。此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未提及增加线密度方向上的密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能够利用单个轨道的再现信号消除串扰,并增加线密度方向上的密度。
问题的解决方案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形成有多条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将从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多个均衡器单元,多个信道的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作为等化信号输出,从而将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相位差;以及二值化单元,对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发明的有益效果
按照本发明,只使用待再现轨道的读取输出就可以消除串扰。因此,不需要使用三条光束用于读取,也不需要用单条光束连续地再现三条轨道并使用存储器同步三条轨道。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光学拾取头的配置不复杂,不需要相位对齐,且不增加存储器。由此,可以利用更简单的配置增加光盘密度。此外,本发明可以增加径向方向和线密度方向上的密度。但是,效果并不必然受限于在此描述的效果,而可以是本发明中描述的任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配置的框图。
图2为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拾取头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数据检测处理单元的示例的框图。
图4为数据检测处理单元中的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的示例的框图。
图5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的示例的框图。
图6为等化误差计算单元的示例的框图。
图7为解释区域划分图案的多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8为显示与图案R2有关的频率幅度特性的图表。
图9为显示与图案R2有关的抽头系数和频率相位特性的图表。
图10为解释与图案R2有关的散焦裕度(defocusmargin)的图表。
图11为解释与图案R2有关的径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comaticaberration)裕度的图表。
图12为解释与图案H3A和H4C有关的散焦裕度的图表。
图13为解释与图案H3A和H4C有关的光盘径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裕度的图表。
图14为解释与图案H3A和H4C有关的光盘切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裕度的图表。
图15为显示与图案H3A有关的频率幅度特性的图表。
图16为显示与图案H3A有关的抽头系数和频率相位特性的图表。
图17为显示固定线密度与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8为用于解释散焦裕度的图表。
图19为用于解释径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裕度的图表。
图20为显示与图案HT4A有关的频率幅度特性的图表。
图21为显示与图案HT4A有关的抽头系数和频率相位特性的图表。
图22为显示区域划分的特定示例的示意图。
图23为显示通过改变划分位置造成径向彗形像差裕度增大的图表。
图24为分别显示透镜移位的典型影响的示意图。
图25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26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27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28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29为显示透镜移位对散焦特性的影响的图表。
图30为显示透镜移位对散焦特性的影响的图表。
图31为显示透镜移位对散焦特性的影响的图表。
图32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33为显示透镜移位对散焦特性的影响的图表。
图34为显示透镜移位对径向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图表。
图35为显示透镜移位对散焦特性的影响的图表。
图36为显示区域划分图案的特定示例的示意图。
图37为用于解释径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裕度的图表。
图38为用于解释径向方向上的彗形像差裕度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所述的实施方式适用于本发明的特定示例,并包括技术上优选的多种限制。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除非在下文的描述中特别声明了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按以下顺序提供下文的描述。
<1.实施方式>
<2.修改示例>
<1.实施方式>
“光盘装置”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包括对用作光学记录介质的光盘100执行信息记录和再现的光学拾取头101,以及旋转光盘100的主轴电机102。在光盘100的直径方向提供螺纹机构(进给电机)103以移动光学拾取头101。
蓝光(注册商标)光盘(BD)之类的高密度光盘可以用作光盘100。BD是具有一侧单层约25G字节记录容量以及一侧双层约50G字节记录容量的高密度光盘。在BD标准中,为了减少光斑直径,光源波长设置为405nm且物镜的数值孔径(NA)设置为较大,即0.85。在CD标准中,光源波长设置为780nm,且光斑直径为2.11μm。在DVD标准中,光源波长为650nm,NA为0.6,光斑直径为1.32μm。在BD标准中,光斑直径降为0.58μm。
近年来,已经实现了BDXL(注册商标),其中通过减少信道位长度(即标记长度)并增加BD(蓝光(注册商标)光盘)中线密度方向的密度而实现了三层100GB和四层128GB的大容量。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记录容量,所使用的光盘需要采用在槽轨和岸轨(可以称为“槽/岸记录方法”)上都记录数据的方法。凹槽部分被称为“槽”,由凹槽形成的轨道被称为“槽轨”。槽被定义为当制造光盘时用激光照射的部分。相邻槽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岸”,由岸形成的轨道被称为“岸轨”。在堆叠多层信息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方案中,记录容量可以更大。
在将高密度可记录光盘100安装在光盘装置中的方案中,在记录/再现时,光盘被主轴电机102以恒定的线速度(CLV)或恒定的角速度(CAV)旋转地驱动。为了对齐光盘100的径向方向摆动槽的相位,优选CAV或区域CAV。在再现时,记录在光盘100的轨道上的标记信息被光学拾取头(光头)101读取。当在光盘100上记录数据时,光学拾取头101将用户数据记录为光盘100的轨道上的相位改变标记或颜料改变标记。
在可记录光盘的情况下,使用相位改变标记的记录标记被记录在由摆动槽形成的轨道上,而在BD具有23.3GB每层的情况下,通过RLL(1,7)PP调制法(RLL:游程长度受限,PP:奇偶保持/禁止rmtr(重复最小跳转游程))等方法以0.12μm/比特和0.08μm/信道位的线密度记录相位改变标记。类似的,在BD具有25GB/层的情况下,利用0.0745μm/信道位的线密度记录相位改变标记,在BDXL(注册商标)具有32GB/层的情况下,利用0.05826μm/信道位的线密度记录相位改变标记,在BDXL(注册商标)具有33.4GB/层的情况下,利用0.05587μm/信道位的线密度记录相位改变标记。因此,根据光盘类型利用对应于信道位长度的密度记录相位改变标记。假设信道时钟周期为“T”,标记长度落在2T至8T的范围内。在再现专用光盘的情况下,未形成槽,但通过RLL(1,7)PP调制法调制的数据已被类似地记录为压坑串(embosspittrain)。
作为再现专用管理信息,举例来说,光盘的物理信息被光盘100的内圆周等区域中的压坑或摆动槽记录。这类信息的读取也是由光学拾取头101执行的。此外,光学拾取头101还读取通过光盘100的槽轨摆动而嵌入的ADIP信息。
举例来说,光学拾取头101包括用作激光源的激光二极管,用于检测反射光的光检测器,用作激光输出端的物镜,以及通过物镜用激光照射光盘表面并将其反射光引导至光检测器的的光学系统。物镜位于可以双轴机构沿轨道方向和聚焦方向移动的光学拾取头101中。整个光学拾取头101可以螺纹机构103沿光盘径向方向移动。激光驱动器113将驱动电流提供给光学拾取头101的激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产生激光。
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被光检测器检测到,并作为对应于接收光量的电信号提供给矩阵电路104。矩阵电路104包括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矩阵计算/放大电路等,用于从用作光检测器的多个光接收元件输出电流,并通过执行矩阵计算处理产生所需的信号。考虑到信号传输质量,在光检测器元件中提供电流/电压转换电路。例如,产生对应于再现数据的再现信息信号(RF信号)和用于伺服控制的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轨误差信号。此外,产生与槽的摆动相关的信号,即推挽信号,作为检测摆动的信号。
从矩阵电路104输出的再现信息信号被提供给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轨误差信号被提供给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且推挽信号被提供给摆动信号处理电路106。
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执行再现信息数据的二值化处理。例如,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执行RF信号的A/D转换处理,使用PLL的再现时钟产生处理,部分响应(PR)等化处理,Viterbi解码(最大似然解码)等,并通过执行部分响应最大似然解码处理(PRML检测法:部分响应最大似然检测法)获取二进制数据串。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将二进制数据串作为从光盘100读出的信息提供给后级编解码单元107。
编解码单元107在再现时执行再现数据的解调处理,并且在记录时执行记录数据的调制处理。换句话说,编解码单元107在再现时执行数据解调、去交织、ECC解码、地址解码等,在记录时执行ECC编码、交织、数据调制等。
在再现时,将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中解码的二进制数据串提供给编解码单元107。编解码单元107对二进制数据串执行解调处理,由此从光盘90获取再现数据。也就是说,举例来说,编解码单元107对经过RLL(1,7)PP调制之类的游程长度受限码调制的、记录在光盘90上的数据执行解调处理和纠错ECC解码处理,从而从光盘100获取再现数据。
响应于系统控制器110的指令,编解码单元107中的解码数据作为再现数据被传送到主机接口108,并被传送到主机设备200。举例来说,主机设备200是计算机设备或视听(AV)系统设备。
当在光盘100上执行记录/再现时,执行ADIP信息的处理。换句话说,在摆动信号处理电路106中,将作为与槽的摆动有关的信号从矩阵电路4输出的推挽信号转换为数字化摆动数据。通过PLL处理,产生与推挽信号同步的时钟。在ADIP解调电路116中,将摆动数据解调为形成ADIP地址的数据流,并将其提供到地址解码器109。地址解码器109解码所提供的数据以便获取地址值,并将地址值提供到系统控制器110。
在记录时,从主机装置200传送记录数据,并通过主机接口108将记录数据提供到编解码单元107。编解码单元107执行添加纠错码(ECC编码),交织、添加子码等,作为记录数据的编码处理。对已进行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RLL(1-7)PP法之类的游程长度受限码调制。
在编解码单元107中处理的记录数据被提供给写策略单元114。写策略单元114执行与记录层的特性、激光光斑形状,记录线速度等相关的激光驱动脉冲波形调整,作为记录补偿处理。然后,将激光驱动脉冲输出给激光驱动器113。
激光驱动器113基于经过记录补偿处理的激光驱动脉冲提供电流给光学拾取头101中的激光二极管,并发射激光。因此,在光盘100上形成对应于记录数据的标记。
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根据矩阵电路104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轨误差信号产生多个伺服驱动信号,例如聚焦,寻轨和螺纹驱动信号,并执行伺服操作。也就是说,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轨误差信号产生聚焦驱动信号和寻轨驱动信号,驱动器111驱动光学拾取头101中的双轴机构的聚焦线圈和寻轨线圈。因此,利用光学拾取头101、矩阵电路104、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驱动器118和双轴机构形成寻轨伺服回路和聚焦伺服回路。
响应于来自系统控制器110的轨道跳转指令,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通过关闭寻轨伺服回路并输出跳转驱动信号执行轨道跳转操作。此外,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基于作为寻轨误差信号的低频分量而获得的螺纹误差信号以及系统控制器110的读取执行控制等,产生螺纹驱动信号,然后螺纹驱动器115驱动螺纹机构103。
主轴伺服电路112执行控制,以使得主轴电机102CLV旋转或CAV旋转。主轴伺服电路112通过获得PLL产生的用于摆动信号的时钟作为主轴电机102的当前旋转速率信息,并将该时钟与预定参考速率信息比较,产生主轴误差信号。在再现数据时,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中的PLL产生的再现时钟是主轴电机102的当前转速信息,因此通过将转速信息与预定参考速率信息比较,可以产生主轴误差信号。然后,主轴伺服电路112输出根据主轴误差信号产生的主轴驱动信号,从而促使主轴驱动器117执行主轴电机102的CLV旋转或CAV旋转。
主轴伺服电路112根据系统控制器110所提供的主轴致动/制动控制信号产生主轴驱动信号,并执行主轴电机102的开始、停止、加速、减速之类的操作。
在该伺服系统和记录/再现系统中的多种类型的操作受控于具有微型计算机的系统控制器110。系统控制器110响应于主机设备200经主机接口108提供的命令执行各种处理。例如,在从主机设备200发送写命令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10将光学拾取头101移动到要执行写入的地址。然后,系统控制器110按上文所述令编解码单元107对从主机设备200传送的数据(例如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执行编码处理。然后,激光驱动器113根据编码数据驱动发射激光。由此,执行记录。
举例来说,在主机设备200提供用于请求发送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某些数据的读取指令时,系统控制器110控制指定地址的搜寻操作。也就是说,系统控制器110向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发送指令,并利用搜寻命令指定的地址作为目标,使光学拾取头101执行存取操作。然后,系统控制器110执行将特定数据段中的数据发送至主机设备200所需的操作控制。也就是说,系统控制器110从光盘100读取数据,使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和编解码单元107执行再现处理,并发送所需数据。
虽然在图1的示例中已描述了连接主机设备200的光盘装置,但光盘装置也可以连接或不连接另一装置。在该情况下,提供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且用于输入/输出数据的接口部分的配置不同于图1。也就是说,只需要根据用户的操作执行记录和再现,并提供输入/输出各类数据的终端部分。当然,光盘装置的其他各种配置示例也是可以想到的。
“光学拾取头”
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用于上述光盘装置中的光学拾取头101。举例来说,光学拾取头101利用波长λ为405nm的激光(束)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并再现光盘100中的信息。激光从半导体激光器(LD:激光二极管)1发出。
光盘100被穿过准直透镜2,偏振分束器(PBS)3和物镜4的激光照射。举例来说,偏振分束器3具有允许p偏振光基本上100%地穿透并基本上100%地反射s偏振光的分离表面。来自光盘100的记录层的反射光通过相同的光路返回,并射入偏振分束器3。通过在中间提供λ/4元件(未显示),入射激光被偏振分束器3基本上100%地反射。
被偏振分束器3反射的激光通过透镜5聚光在光检测器6的光接收表面上。光检测器6在光接收表面上具有光接收单元,用于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通过沿光盘100的径向方向(光盘的直径方向)和/或切向方向(轨道方向)延伸的划分线,光接收单元被分为多个区域。光检测器6根据光接收单元的各个区域的光接收量输出多个信道的电子信号。下面将描述区域划分方法。
图2的光学拾取头101的配置包括用于描述本发明的最少足够元件,例如,未显示经由矩阵电路104输出至光学模块伺服电路111的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轨误差信号和经由矩阵电路104输出至摆动信号处理电路106的用于产生推挽信号的信号。此外,出了图2所示的配置之外的多种配置也是可以的。
在本发明中,从光盘100返回的光束的光通量的剖面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因此可以获得对应于各个区域的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除了对光检测器6区域划分的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作为获得每个区域中的再现信息信号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在经由物镜4引导至光检测器6的光路中提供用于分离多个区域的光路转换元件,对不同的光检测器提供被光路转换元件分离的多个光束。光路转换元件可以是衍射元件,例如全息光元件,也可以是折射元件,例如显微透镜阵列或微棱镜。
“数据检测处理单元”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头101从光盘100中再现并对应于各个区域的检测信号被提供给矩阵电路104,并被转换为对应于各个区域的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如图3所示,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包括A/D转换器11,矩阵电路104对其提供再现信息信号。举例来说,图3和图4显示了从光盘100返回的光束的光通量的剖面被分为三个区域,并从矩阵电路104获得三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
用于A/D转换器11的时钟由PLL12形成。矩阵电路104所提供的再现信息信号在A/D转换器11中被转换为数字数据。区域A至C中的三个信道的数字再现信息信号被标记为Sa至Sc。通过将再现信息信号Sa至Sc在加法器电路17中相加获得的信号被提供至PLL12。
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进一步包括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二值化检测器14,PR卷积单元15和等化误差计算单元16。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对每个再现信息信号Sa至Sc执行PR自适应等化处理。也就是说,再现信息信号Sa至Sc被等化为接近目标PR波形。等化输出被相加并输出等化信号y0。
可以将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输出作为输入PLL12的信号。在该情况下,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初始系数设置为预先确定的值。
举例来说,二值化检测器14是Viterbi(维特比)解码器,并对经过PR等化的等化信号y0执行最大似然编码处理,从而获得二进制数据DT。二进制数据DT被提供给图1所示的编解码单元107,并进行再现数据解调处理。在维特比解码中,利用多个状态配置的维特比解码器被用于有效地检测所有可能的比特序列中的期望比特序列,所述状态是利用以预定长度为单位的连续比特和其间的迁移所代表的分支形成的。
在实际电路中,两个寄存器,即称为路径量度寄存器的寄存器以及称为路径存储寄存器的寄存器,被用于每个状态。路径量度寄存器储存引导至该状态的部分响应序列和信号的路径量度。路径存储寄存器储存引导至该状态的比特流序列。此外,称为分支量度单元的计算单元被用于每个分支,计算比特中的部分响应序列和信号的路径量度。
维特比解码器可以利用通过某个状态的路径之一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对多个比特进行关联。通过依次相加形成上述路径的状态间迁移,也就是通过依次相加分支中的上述分支量度,可以获得通过这些路径的部分响应序列和实际信号(再现信号)之间的路径量度。
通过比较每个状态中达到少于等于两个分支的路径量度的幅度并依次选择具有较小路径量度的路径,可以选出实现最小路径量度的路径。通过将该选择信息发送给路径存储寄存器,可以利用比特序列存储代表达到每个状态的路径的信息。路径存储寄存器的值被依次更新,并最终收敛为实现最小路径量度的比特序列,并输出相关结果。
PR卷积单元15按以下等式执行二值化结果的卷积处理,从而产生目标信号Zk。由于目标信号Zk是通过卷积二值化检测结果而获得的,因此目标信号Zk是无噪声的理想信号。例如,在PR(1,2,2,2,1)的情况下,每个信道时钟的值P为(1,2,2,2,1)。相关的约束长度为7。在激光波长λ=405nm的情况下,物镜的NA=0.85,轨道间距恒等于0.32μm,记录密度增加使容量超过35GB,除非通过将部分响应的约束长度从5增加到7来增加检测能力,否则难以检测。在以下等式中,d代表二进制数据。
[算式1]
Zn=∑Pmdn-m(1)
P=(1,2,3,3,3,2,1)
P=(1,2,2,1)
等化误差计算单元16基于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提供的等化信号y0和目标信号Zk计算等化误差ek,并将等化误差ek提供给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以执行抽头系数控制。如图6所示,等化误差计算单元16包括减法器25和系数乘法器26。减法器25从等化信号y0中减去目标信号Zk。系数乘法器26将减法结果乘以预定系数a。由此产生等化误差ek。
如图4所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包括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以及加法器24。上述再现信息信号Sa是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的输入,再现信息信号Sb是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2的输入,再现信息信号Sc是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3的输入。图4显示了在区域划分数目为3的情况下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的配置。对应于区域划分数目提供自适应均衡器单元。
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都具有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抽头数,相关的计算精度(比特分辨率)以及自适应计算的更新增益,且为每个均衡器单元设置最优值。作为自适应控制的系数控制值,等化误差ek被提供给每个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
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的输出y1,y2和y3在加法器24中相加,输出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的等化信号y0。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的输出目标是通过对PR(部分响应)中的二值化检测结果进行卷积获得的理想的PR波形。
举例来说,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包括图5所示的FIR滤波器。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是具有n+1级抽头的滤波器,包括延迟单元30-1至30-n,系数乘法器31-0至31-n和加法器34。系数乘法器31-0至31-n在每个时间点将抽头系数C0至Cn乘以输入x。系数乘法器31-0至31-n的输出在加法器34中相加并作为输出y提取。
为了执行自适应等化处理,抽头系数C0至Cn是受控的。为此,提供分别接收等化误差ek和每个抽头输入并执行计算的计算器32-0至32-n。此外,提供对计算器32-0至32-n的输出进行积分的积分器33-0至33-n。在每个计算器32-0至32-n中,举例来说,计算-1×ek×x。计算器32-0至32-n的输出在积分器33-0至33-n中被分别积分,且系数乘法器31-0至31-n的抽头系数C0至Cn被控制为基于积分结果而改变。积分器33-0至33-n被积分为调整自适应系数控制的响应度。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数据检测处理单元105中,减少了串扰之类的非必要信号,并解码二进制数据。
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2和23具有与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类似的配置。将公共等化误差ek提供给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并执行自适应等化。也就是说,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优化输入信号频率分量的误差和再现信息信号Sa,Sb和Sc的相位失真,即执行自适应PR等化。换言之,基于计算器32-0至32-n中的-1×ek×x的计算结果调整抽头系数C0至Cn。这意味着调整抽头系数C0至Cn以校正等化误差。
因此,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利用等化误差ek执行自适应控制,从而使抽头系数C0至Cn具有目标频率特性。通过在加法器24中将自适应均衡器单元21,22和23的输出y1,y2和y3相加而获得的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的等化信号y0是具有较低串扰的信号。
“区域划分图案”
下面将描述本说明书中的典型区域划分图案。如图7所示,有多个图案用于对从光盘100返回的光束的光通量的剖面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图案都将作描述。图7中的圆圈代表光束的光通量的剖面的圆周。正方形代表用于检测的光检测器等的光接收单元的区域。该区域划分框图的垂直方向对应于返回光通量的切线方向,而水平方向对应于径向方向。图7中显示的区域划分图案仅仅是示例,除图7所示的意外的图案也是可以的。例如,划分线不限于直线,可以是弧线之类的曲线。
·图案R2
图案R2是一个示例,其中利用沿切线延伸的两条划分线将光束沿径向方向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区域A和区域B(=B1+B2)。对应于区域B1和B2中的光接收信号的电信号相加,成为信道信号。也就是说,图3的示例是双信道的示例,即内部信道(区域A)和外部信道(区域B1+B2)。这种区域划分被称为图案R2。
·图案R3
在图案R2中,两个外侧区域被定义为不同信道的区域B和C。这种区域划分图案被称为R3。获得对应于三个区域的三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H3A
与图案R2相比,图案H3A是区域A被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划分线垂直划分的图案。在沿切向方向的上下两侧提供区域C1和C2,且剩余的中央区域被定义为A。也就是说,图案H3A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三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B1+B2)和区域C(=C1+C2)。获得对应于三个区域的三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H4C
在图案H4C中,通过将图案H3A中的每个上部和下部区域C1和C2划分为沿切向方向的两个部分,提供区域D1和D2。也就是说,图案H4C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1+B2),区域C(=C1+C2)和区域D(=D1+D2)。获得对应于四个区域的四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T3A
通过延长图案H3A中的上、下部区域C1和C2以覆盖区域B1和B2,可以获得图案T3A。图案T3A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三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1+B2)和区域C(=C1+C2)。获得对应于三个区域的三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X4A
图案X4A中,通过延长图案H3A中切向方向划分区域A的划分线,可以在四个角上提供区域B2,B3,C2和C3。图案X4A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1+B2+B3),区域C(=C1+C2+C3)和区域D(=D1+D2)。获得对应于四个区域的四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Hi3A
通过减少划分线可以获得图案Hi3A,即在图案H3A中沿切向方向提供一条划分线,从而不提供上、下部区域C1和C2(即区域C2)中的一个区域。由此,中央区域A的中心位置被从光束剖面的中间位置沿切向方向向下移动。因此,获得三个信道的信号,所述三个信道包括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两个信道。
·图案Hi3B
按照与图案Hi3A相同的方式划分区域,获得图案Hi3B。但是,上部区域C1的宽度大于图案Hi3A。
·图案HT4A
图案HT4A中,图案H3A的区域C2被定义为第四信道的区域D。图案HT4A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1+B2),区域C和区域D。获得对应于该四个区域的四个信道的信号,所述四个信道包括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三个信道。
·图案HTR5A
图案HTR5A中,图案HT4A中沿径向方向的两个外侧区域B1和B2被定义为不同信道的区域,并获得五个信道的信号。
·图案T4A
通过延长图案HT4A的上、下部区域C和D以覆盖区域B1和B2,可以获得图案T4A。图案T4A中,光束的剖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即区域A,区域(B1+B2),区域C和区域D。获得对应于该四个区域的四个信道的信号,所述四个信道包括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三个信道。
·图案Hi4A
通过在图案HT4A中的区域C下方相邻位置提供区域D,可以获得图案Hi4A。因此,中央区域A的中心位置被从光束剖面的中间位置沿切向方向向下移动。获得四个信道的信号,所述四个信道包括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三个信道。
·图案L6A
图案HT4A的上、下部区域分别定义为C和D。在C下方提供相邻的区域E,在D上方提供相邻的区域F。从区域A至F中获得六个信道的信号,所述六个信道包括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五个信道。
·图案LR7A
图案LR7A中,图案L6A中的区域B1被定义为区域B,图案L6A中的区域B2被定义为区域G。从区域A至G中获得七个信道的信号。
下面将基于图案的仿真结果进行描述。仿真条件如下:
·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
·NA=0.85
·PR(1233321)
·评估指标:e-MLSE(下文中有描述)
·标记宽度=Tp×0.7
·存在光盘噪声和放大噪声。
利用光盘直径为120mm且轨道间距Tp=0.32μm时获得的平面容量来表示线密度。
具体而言,在“低线密度”的情况下,
·LD35.18(GB)…在0.053μm/信道位且Tp=0.32μm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35.18GB。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包括LD35.18GB在内的50.0GB。
在“高线密度”的情况下,
·LD41(GB)…在0.04547μm/信道位且Tp=0.32μm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41GB。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包括LD41GB在内的58.3GB。
“图案R2中的自适应滤波器特性”
下面将描述具有低线密度的图案R2中的自适应滤波器特性,作为本发明的对比性示例。在此,径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0.55的位置,其中光瞳半径为1.0。如上所述,在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中处理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13包括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其数量等于信道数量。每个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由FIR滤波器形成,其抽头系数被自适应地控制。
图8显示了作为与图案R2相关的仿真结果而获得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1是对应于外侧区域B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2是对应于内部区域A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性。所述特性是在扰动原点处的示例性特性。扰动原点在本文中表示散焦、光盘歪斜等均位于原点的状态,且实际上在执行自适应控制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获得最佳结果。
在频率幅度特性中,水平轴为n/(256T)(n:水平轴的值)。例如,在(n=64)的情况下,水平轴为(64/256T)=(1/4T)。举例来说,在采用RLL(1,7)PP调制法的情况下,标记长度位于2T至8T的范围内,其中信道时钟周期为“T”。(1/4T)是重复2T的标记时所获得的频率。在图8的特性中,2T的标记是不能执行再现的频率区域,而3T的标记可以再现。
图9A显示了图案R2的多个信道的抽头系数。例如,FIR滤波器中的抽头数被设置为31。图9B显示了多个信道的频率相位特性。频率相位特性表示两个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如图9B所示,两个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很小。
“再现性能”
图10和11显示了与图案R2有关的再现性能的仿真结果。图10和11显示了具有低线密度的图案R2的区域划分效果。
利用光盘直径为120mm且轨道间距Tp=0.32μm时获得的平面容量来表示线密度。
具体而言,在“低线密度”的情况下,
·LD35.18(GB)…在0.053μm/信道位且Tp=0.32μm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35.18GB。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包括LD35.18GB在内的50.0GB。
·NA=0.85
·PR(1233321)
·评估指标:e-MLSE
·标记宽度=Tp×0.7
·存在光盘噪声和放大噪声。
径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0.55的位置,其中光瞳半径为1.0。
在上述条件中,改善了e-MLSE。
在不进行区域划分的情况下(由e-MLSE表示的图表),不存在满足e-MLSE≤15%的裕度宽度。相反,如图10所示,散焦裕度W20具有0.21(对应于±0.18μm)的总宽度。如图11所示,径向彗形像差裕度W31具有0.25(对应于±0.44度)的总宽度。
图10的图表中的水平轴代表以波长为规格的散焦量。值0表示散焦量为0。当实际执行再现时,产生散焦,因此有必要具有散焦裕度。
在“规格化散焦量VS指标”图表中,由于e-MLSE的值较低,因此再现性能较高。例如,e-MLSE的值最好约为0.15或更小。因此,与该e-MLSE值的范围的宽度相对应的散焦量约为0.15或更小。宽度越大,散焦量也越大。
除了散焦量,作为裕度,光盘歪斜裕度也很重要。图11显示了对应于光盘径向方向歪斜的三阶彗形像差W31(以波长为规格的像差系数)的裕度。例如,e-MLSE的值最好约为0.15或更小。因此,与该e-MLSE值的范围的宽度相对应的彗形像差裕度约为0.15或更小。宽度越大,径向光盘歪斜裕度也越大。
图10和11中每个图表的纵轴是代表再现性能的指标。例如,i-MLSE的值被认为是该指标。最大似然序列误差(MLSE)相当于利用目标水平和实际信号水平之差计算得到的误差可能性,利用维特比检测数据设置所述目标水平。在BDXL(注册商标)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所谓i-MLSE法评价易于引起误差的数据图案来执行上述计算。
在记录密度相比BDXL(注册商标)增加的情况下,易于引起误差的数据图案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传统的信号指标值的i-MLSE误差是有问题的。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发明中,不同于i-MLSE,具有提高线密度较高的信号指标值精度所需的新数据图案的信号评估值被用于解释效果。下文中,精度提高的新指标值被称为e-MLSE。
以下三种数据图案被加入e-MLSE。
在图案串中写作1的比特代表误差图案,是与检测图案相比出现比特倒置的部分。
增加的图案(1):10111101
增加的图案(2):1011110111101
增加的图案(3):10111100111101
在线密度与i-MLSE精度足够的传统BDXL(注册商标)的线密度相等的时,e-MLSE和i-MLSE实际上相同。在线密度较高时,精度的提高会产生差异。e-MLSE和i-MLSE都具有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很重要的相同的指标值与误差率之间的理论相关性。因此,虽然e-MLSE和i-MLSE在计算和可用线密度范围上不同,但对由e-MLSE和i-MLSE所表示的信号质量评估值的理解是差不多的。在本发明中,也可用使用除e-MLSE之外的指标。
在图案R2的情况下,实际上使用了串扰分量最初具有的幅度相位特性,利用幅度特性的信道间平衡且几乎不改变信道间相位差来改善信号特性。通过将光束沿径向方向分为内部和外侧区域可用获得图案R2,图案R2能抑制当轨道间距变窄时从相邻轨道产生的串扰。因此,在仅在径向方向执行区域划分的示例中,例如图案R2,不能充分避免由例如切向方向码间干扰引起的信号恶化。在下文描述的本发明中,做出描述时考虑到了这一点。
“进一步执行切向方向区域划分(图案H3A和H4C)”
作为进一步执行切向方向区域划分的示例,图12,图13和图14显示了图案H3A和H4C(参见图7)的再现性能。图12是“规格化散焦量VS指标”图表。图13是“规格化径向方向歪斜量VS指标”图表。图14是“规格化切向方向歪斜量VS指标”图表。
图12,图13和图14显示了具有低线密度的切向方向区域划分效果。
在以下条件下执行仿真。
·LD35.18(GB)…0.053μm/信道位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50.0GB。
·NA=0.85
·PR(1233321)
·评估指标:e-MLSE
·标记宽度=Tp×0.7
·存在光盘噪声和放大噪声。
·径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共用的±0.55的位置,其中光瞳半径为1.0,且切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0.65和±0.30的位置。
由图12至图14清楚可见,在进一步执行切向方向区域划分的情况下,与仅执行径向方向区域划分的图案R2相比,图表底部变低,裕度增大。
在上述条件下,图案H3A中的裕度改善如下:
散焦裕度W20具有0.27(对应于±0.23μm)的总宽度。径向彗形像差裕度W31具有0.30(对应于±0.53度)的总宽度。
在上述条件下,图案H4C中的裕度改善如下:
散焦裕度W20具有0.275(对应于±0.235μm)的总宽度。径向彗形像差裕度W31具有0.30(对应于±0.53度)的总宽度。
如上所述,与仅执行径向方向区域划分的图案R2相比,通过不仅在径向方向还在切向方向执行区域划分,可以提高再现性能。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假设自适应均衡器单元(FIR滤波器)的抽头系数被自适应地控制。但是,在以仿真结果获得最佳抽头系数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抽头系数固定的均衡器单元,或使用除FIR滤波器外具有相同特性的滤波器,例如模拟滤波器或数字滤波器。虽然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对于性能而言是优选的,但由于不需要自适应地控制抽头系数,因此能够简化处理和硬件。还可以将固定类型的均衡器单元用于多个信道,并将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用于其他信道。
“图案H3A中的自适应电光滤波器特性”
下面将描述具有低线密度的图案H3A中的自适应电光滤波器特性。图15显示了与图案H3A(参见图7)有关的以仿真结果获得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1是对应于径向方向外侧区域B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2是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3是对应于中央区域A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性。所述特性是在扰动原点处的示例性特性。
图16A显示了图案H3A的多个信道的抽头系数。例如,FIR滤波器中的抽头数目被设置为31。图16B显示了信道的频率相位特性。频率相位特性表示三个信道中的两个信道之间的相位差。特性L11表示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和径向方向外侧区域B的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特性L12表示对应于中央区域A和径向方向外侧区域B的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特性L13表示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和中央区域A的多个信道的再现信息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如上所述,H3A的滤波器特性具有以下特征。
·在三个信道的各个区域中形成频率幅度特性和频率相位特性极不相同的滤波器,可以再现良好的再现信号。
·在对应于3T信号(在水平轴值43附近,被虚线包围)的频带中,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的相位和径向方向外侧区域B的相位从中央区域被移位180度。
·中央区域的特性为中断对应于4T信号(在水平轴值32附近,被虚线包围)的频带,且一直了因串扰引起的错误信号。
·沿切向方向的外侧应有助于再现短标记,并中断对应于8T信号(在水平轴中的值16附近,被虚线包围)的频带。
如上所述,在每个区域中,提供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止(或陷波)滤波器等。因此,可以实现仅采用光学或电学无法实现的滤波器特性。
图17显示了在固定条件下(NA=0.85,Tp=0.225,PR(1233321))线密度与指标之间的关系。在提供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信道的情况下,即使PR等级相同,也可以利用较高的线密度良好地再现信号。通过优化图案Hi3B中的切向方向划分位置,可以改善特性。在扰动中心处的e-MLSE≤10%的情况下,图案R2和H3A被提高为LD38GB。同时,Hi3B,HT4A和Hi4A被提高为LD41GB。
“切向方向划分的高线密度效果”
图18和图19中显示了图案H3A,Hi3A,Hi3B,HT4A和Hi4A的再现性能以及图案R2和H3A的再现性能,用于进行对比(参见图7)。图18为“规格化散焦量VS指标”图表。图19为“规格化径向方向歪斜量VS指标”图表。
图18和图19显示了具有高线密度的切向方向划分的效果。
在以下条件下进行仿真。
·LD41(GB)…0.04547μm/信道位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包括LD41(GB)在内的50.0GB。
·NA=0.85
·PR(1233321)
·评估指标:e-MLSE
·标记宽度=Tp×0.7
·存在光盘噪声和放大噪声。
·径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共用的±0.55的位置,其中光瞳半径为1.0,且切向方向区域划分位置为±0.30和±0.65的位置。
由图18和图19清楚可见,在具有LD41GB的高线密度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信道的图案R2和H3A中的15%附近,e-MLSE被改变。同时,具有切向方向中间位置不同的信道图案Hi3A,Hi3B,HT4A和Hi4A具有能充分满足e-MLSE≤15%的裕度宽度。具体而言,具有LD41GB的图案HT4A的裕度宽度等于具有LD35.18GB的图案H3A的裕度宽度。
“图案HT4A中的自适应电光滤波器特性”
下面将描述具有高线密度的图案HT4A(参见图7)中的自适应电光滤波器特性。图20显示了与图案HT4A有关的以仿真结果获得的频率幅度特性。特性L21表示对应于径向方向外侧区域B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征。特性L22表示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征。特性L23表示对应于中央区域A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征。特性L24表示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D的信道的频率幅度特征。所述特性是在扰动原点处的示例性特性。
图21A显示了图案HT4A的多个信道的抽头系数。例如,FIR滤波器中的抽头数目被设置为31。图21B显示了各个信道的频率相位特性。频率相位特性表示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C的信道和对应于切向方向外侧区域D的信道之间的相位差。
HT4A的滤波器特性具有以下特征。
·与图案H3A中相同,中央区域具有类似低通的特性,切向方向外侧区域具有类似高通的特性(在此,允许通过用于信号再现的频带中对应于较短标记的频带的带通特性被称为相对类似高通的特性)。
·在图案HT4A中,切向方向外侧区域是两个独立的信道。这两个区域形成了在对应于3T和4T(水平轴值43和32的附近)(由抽头系数清楚可知,对应于两个时钟)的频带内具有落在约120至90度范围内的相位差的滤波器。由此,与简单总和信号的再现幅度相比,可以用较高的灵敏度检测短标记。在再现短标记时,还通过利用区域之间的相位差来实现高线密度区域中的优良再现信号特性。
从有关线密度的上述图表清楚可见的是,通过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划分位置,例如图案Hi3A和图案Hi3B的情况,可以与线密度无关地改善特性,且在某些情况下,例如HT4A和Hi4A的情况,根据线密度反转特性。图22显示了区域划分的若干特定示例。在对于系统而言更重要的线密度(平面容量)已被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优化相关区域划分图案。
“通过区域划分优化特性”
下面将以低线密度为例描述区域划分图案的优化,具有低线密度的多种区域划分图案呈现良好的特性。
·LD35.18(GB)…0.053μm/信道位
·在Tp=0.225μm(岸和槽都如此)的情况下,平面容量为50.0GB。
·NA=0.85
·PR(1233321)
·评估指标:e-MLSE
·标记宽度=Tp×0.7
·存在光盘噪声和放大噪声。
图23显示了通过改变划分位置而使径向彗形像差裕度增加。在图案HT4A和H3A中,划分位置为径向方向±0.55和切向方向±0.65。在图案T4A和T3A中,划分位置为径向方向±0.7和切向方向±0.6,且四个角上的划分形状也被改变。
由图23清楚可见,在图案HT4A中,径向方向彗形裕度W31具有0.32(对应于±0.56度)的总宽度。在图案T4A中,径向方向彗形裕度W31具有0.34(对应于±0.60度)的总宽度。在图案H3A中,径向方向彗形裕度W31具有0.30(对应于±0.53度)的总宽度。在图案T3A中,径向方向彗形裕度W31具有0.32(对应于±0.56度)的总宽度。
“单独提供径向方向划分的外侧区域所获得的效果”
图24显示了仅沿径向方向将光束分为三个区域而获得的图案。图24显示了根据物镜的透镜移位(在图24中以LS表示)以伪方式移动视野的情况。R2(区域A,B1和B2)和R3(区域A,B和C)被假定为图案。假设在径向方向出现0.2的透镜移位(0.2对应于10%,因为光束的光通量的剖面具有2.0的直径)。
“单独提供径向方向划分的外侧区域所获得的效果1”
图25为显示与这些图案有关的径向彗形像差裕度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如图25所示,图案R2中的彗形像差裕度(LS0.2)减小。也就是说,在沿径向方向划分光束的情况下,通过独立地提供两个外侧区域,可以减小视野移动的影响。还有另一种用于减小视野移动的影响的方法,如下文所述。
“在透镜移位时径向彗形像差裕度的变化”
图26A显示了与图案R3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的变化。图26B显示0.2移位,图26C显示无移位。由图26A清楚可见,因视野移动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的裕度宽度变化可以被优化的划分宽度抑制。
图27A显示了与图案T4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的变化。图27B显示0.2移位,图27C显示无移位。由图27A清楚可见,因视野移动引起的裕度宽度得到保证。但是,中央有轻微移位。
图28A显示了与图案T3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的变化。图28B显示0.2移位,图28C显示无移位。由图28A清楚可见,因视野移动引起的裕度宽度被突然减小。因此,在图案T3A的情况下,需要抑制视野移动量。
“在透镜移位时散焦裕度的变化”
图29A显示了与图案R3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散焦特性的变化。图29B显示了0.2移位,图29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29A清楚可见,由视野移动而引起的散焦裕度宽度变化可以被优化的划分宽度抑制。
图30A显示了与图案T4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散焦特性的变化。图30B显示了0.2移位,图30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0A清楚可见,由视野移动而引起的散焦裕度宽度得到保证。
图31A显示了与图案T3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动(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散焦特性的变化。图31B显示了0.2移位,图31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1A清楚可见,由视野移动而引起的散焦裕度宽度被突然减小。因此,在图案T3A的情况下,需要抑制视野移动量。
“具有三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的图案”
由图26A所示的上述特性中清楚可见,与图案T3A相比,图案R3具有三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径向彗形像差裕度为±0.125(对应于±0.44度),透镜移位为0.2时为±0.125(对应于±0.44度)。
具有三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的图案是Hi3A。图32A显示了与图案Hi3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位(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的变化。图32B显示了0.2移位,图32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2A清楚可见,确保由视野移动而引起的裕度宽度是具有四个信道的图案T4A(参见图27)的相同度数。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径向彗形像差裕度为±0.16(对应于±0.56度),透镜移位为0.2时为-0.155至+0.12(对应于-0.54度至+0.42度)。
图33A显示了与图案Hi3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位(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散焦特性的变化。图33B显示了0.2移位,图33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3A清楚可见,确保由视野移动而引起的裕度宽度是具有四个信道的图案T4A(参见图29)的相同度数。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散焦裕度为0.25(对应于±0.21μm),透镜移位为0.2时为0.24(对应于±0.20μm)。
“具有四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的图案”
由图27A所示的特性清楚可见,与图案T3A相比,图案T4A具有四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径向彗形像差裕度为±0.17(对应于±0.60度),透镜移位为0.2时为-0.17至+0.135(对应于-0.60度至+0.47度)。
具有四个信道且强力对抗透镜移位的图案为X4A。图34A显示了与图案X4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位(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的变化。图34B显示了0.2移位,图34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4A清楚可见,几乎没有因视野移动而引起的径向彗形像差裕度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径向彗形像差裕度为±0.17(对应于±0.60度),透镜移位为0.2时为±0.16(对应于±0.56度)。
图35A显示了与图案X4A有关的因伪视野移位(0.1移位和0.2移位)引起的散焦特性的变化。图35B显示了0.2移位,图35C显示了无移位。由图35A清楚可见,因视野移动而引起的散焦裕度的变化很小。也就是说,没有透镜移位时散焦裕度为0.265(对应于±0.225μm),透镜移位为0.2时为0.25(对应于±0.21μm)。
“独立提供径向方向划分的外侧区域所获得的效果2”
图36显示了图案HT4A,HTR5A,L6A和LR7A。图37和图38显示了这些图案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图37显示了当不执行区域划分时获得的图案HT4A和HTR5A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图38显示了当不执行区域划分时获得的图案LR7A和L6A的径向彗形像差特性。从图37和图38清楚可见,通过组合径向方向划分和切向方向划分,可以增大径向彗形像差裕度。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还配置如下。
(1)
一种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其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将从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多个均衡器单元,多个信道的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作为等化信号进行输出,从而将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相位差;以及
二值化单元,该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2)
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配置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且
其中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等化误差计算单元,该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配置为利用等化目标信号和等化信号计算等化误差,并将所述等化误差作为用于自适应等化的控制信号提供给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其中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基于所述二值化单元的二值化检测结果而获得的,所述等化信号是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
(3)
根据(2)的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对多个区域的各自的检测信号执行部分响应等化处理,
其中,所述二值化单元执行最大似然解码处理,作为对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等化信号执行的二值化处理,且
其中所述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通过利用等化目标信号和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等化信号执行计算而计算等化误差,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通过对最大似然编码获得的所述二值化检测结果执行卷积处理而获得的。
(4)
根据(1)的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对应于多个区域而划分出的检测器,且
其中,从所述检测单元中提取多个区域的检测信号。
(5)
根据(1)的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经由物镜引导至检测器的光路中提供分隔多个区域的光路转换元件,
其中,被所述光路转换元件分隔的多个光束被输入不同的检测器。
(6)
根据(1)的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光学介质中交替地提供岸和槽,且
在岸和槽上均记录信息。
(7)
一种光学介质再现方法,其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所述光学介质再现方法包括:
利用检测单元将从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所述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利用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作为等化信号输出,从而将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的相位差,其中多个所述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以及
利用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2.修改示例>
在上述说明中已经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可以实现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多种修改。例如,上文中激光源的波长、轨道间距和记录线密度的数值仅仅是示例,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此外,也可以使用不同于上文指标的其他指标,作为评估再现性能的指标。此外,本发明适用于在光盘上仅执行记录和再现之一的光盘装置。
此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配置、方法、处理、形状、材料和数值都可以互相组合。
参数表
13…多输入自适应均衡
14…二值化检测器
15…PR卷积单元
21~23…自适应均衡器单元
100…光盘
101…光学拾取头
105…数据检测处理单元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其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将从所述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多个均衡器单元,多个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输出计算结果作为等化信号,从而将两个所述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相位差;以及
二值化单元,该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配置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且
其中,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等化误差计算单元,该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配置为利用等化目标信号和等化信号计算等化误差,并将所述等化误差作为用于自适应等化的控制信号提供给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其中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基于所述二值化单元的二值化检测结果而获得的,所述等化信号是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对所述多个区域的各自的检测信号执行部分响应等化处理,
其中,所述二值化单元执行最大似然解码处理,作为对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所述等化信号执行的所述二值化处理,且
其中,所述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通过利用所述等化目标信号和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所述等化信号执行计算而计算等化误差,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通过对最大似然解码获得的所述二值化检测结果执行卷积处理而获得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对应于多个区域而划分出的检测器,且
其中,从所述检测单元中提取所述多个区域的所述检测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经由物镜引导至检测器的光路中设置分隔多个区域的光路转换元件,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多个区域而划分出的检测器,被所述光路转换元件分隔的多个光束被分别输入不同的检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所述光学介质中交替地设置岸和槽,且
其中,在所述岸和所述槽上均记录信息。
7.一种用于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的光学介质再现方法,所述光学介质再现方法包括:
利用检测单元将从所述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利用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输出计算结果作为等化信号,从而将两个所述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的相位差,其中多个所述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以及
利用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8.一种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其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地再现,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将从所述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多个均衡器单元,多个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配置为计算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输出计算结果作为等化信号,所述输出具有这样的特性,即,最短标记的长度比基于波长和NA确定的可再现长度要小;以及
二值化单元,该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
所述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信道的检测信号被提供至至少一个均衡器单元,
所述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信道的检测信号被提供至至少一个均衡器单元,以及
所述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信道的检测信号被提供至一个均衡器单元,
上述均衡器单元被设置为滤波器特性在幅度和/或相位的频率特性上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多个所述信道包括其中抽头系数的最大正值和最大负值基本相同的信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第一和第二均衡器单元,与切向方向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信道的检测信号被提供至所述第一和第二均衡器单元;
其中,第一均衡器单元的抽头系数的最大正值与第二均衡器单元的抽头系数的最大正值形成在不同的抽头位置。

Claims (7)

1.一种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其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将从所述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多输入均衡器单元,包括多个均衡器单元,多个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输出计算结果作为等化信号,从而将两个所述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相位差;以及
二值化单元,该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均衡器单元配置为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且
其中,所述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包括等化误差计算单元,该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配置为利用等化目标信号和等化信号计算等化误差,并将所述等化误差作为用于自适应等化的控制信号提供给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其中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基于所述二值化单元的二值化检测结果而获得的,所述等化信号是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对所述多个区域的各自的检测信号执行部分响应等化处理,
其中,所述二值化单元执行最大似然解码处理,作为对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的所述等化信号执行的所述二值化处理,且
其中,所述等化误差计算单元通过利用所述等化目标信号和从所述多输入自适应均衡器单元输出的所述等化信号执行计算而计算等化误差,所述等化目标信号是通过对最大似然解码获得的所述二值化检测结果执行卷积处理而获得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对应于多个区域而划分出的检测器,且
其中,从所述检测单元中提取所述多个区域的所述检测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经由物镜引导至检测器的光路中设置分隔多个区域的光路转换元件,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多个区域而划分出的检测器,被所述光路转换元件分隔的多个光束被分别输入不同的检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介质再现装置,
其中,在所述光学介质中交替地设置岸和槽,且
其中,在所述岸和所述槽上均记录信息。
7.一种用于对形成有多个轨道的光学介质进行光学再现的光学介质再现方法,所述光学介质再现方法包括:
利用检测单元将从所述光学介质返回的光束的剖面划分为与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与切向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区域相对应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与其他区域相对应的一个信道,并形成这些信道的各自的检测信号;
利用多输入均衡器单元计算多个均衡器单元的输出,并输出计算结果作为等化信号,从而将两个所述区域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预定的相位差,其中多个所述信道的所述检测信号被分别提供至所述多个均衡器单元;以及
利用二值化单元对所述等化信号执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二进制数据。
CN201480044917.XA 2013-08-14 2014-06-26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Active CN105453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8485 2013-08-14
JP2013168485 2013-08-14
PCT/JP2014/003412 WO2015022767A1 (ja) 2013-08-14 2014-06-26 光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3177A true CN105453177A (zh) 2016-03-30
CN105453177B CN105453177B (zh) 2019-06-28

Family

ID=5246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4917.XA Active CN105453177B (zh) 2013-08-14 2014-06-26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43389B2 (zh)
EP (1) EP3035332B1 (zh)
JP (1) JP6428619B2 (zh)
CN (1) CN105453177B (zh)
TW (1) TWI647696B (zh)
WO (1) WO20150227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1377B2 (ja) 2013-04-01 2017-09-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US9531472B2 (en) * 2013-05-06 2016-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herent waveform conversion in optical networks
US10134438B2 (en) 2013-06-28 2018-11-2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optical medium
JP6167918B2 (ja) 2013-08-14 2017-07-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EP3413313B1 (en) * 2016-02-05 2022-03-02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8640A1 (fr) * 1998-08-04 2000-02-17 Sony Corporation Dispositif optique integre et tete de lecture optique et unite de disque optique
CN1300054A (zh) * 1999-10-30 2001-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跟踪误差信号检测装置和再生信号检测装置
JP2003223761A (ja) * 2002-01-25 2003-08-08 Hitachi Ltd 等化器、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CN102446530A (zh) * 2010-10-04 2012-05-09 索尼公司 数据检测设备、再现设备以及数据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66932B1 (zh) 1973-03-02 1977-09-02 Thomson Brandt
JPS57111838A (en) 1980-12-27 1982-07-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ader
DE68921173T2 (de) 1988-12-21 1995-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atenaufzeichnungs-wiedergabegerät auf einer Aufzeichnungsscheibe.
JP2723986B2 (ja) 1989-08-02 1998-03-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原盤の作製方法
JP2760099B2 (ja) 1989-11-15 1998-05-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923331B2 (ja) 1990-06-12 1999-07-26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再生装置
JPH05242512A (ja) * 1991-12-19 1993-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400189A (en) 1992-03-19 1995-03-21 Hitachi, Ltd.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reproduction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reproduction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JP3186221B2 (ja) 1992-06-02 2001-07-1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学式記録情報再生装置
JP3166322B2 (ja) 1992-06-15 2001-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方法、再生装置
JP3267748B2 (ja) 1993-06-08 2002-03-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検出器
JPH0793757A (ja) 1993-09-22 1995-04-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
JPH07234382A (ja) 1994-02-24 1995-09-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超解像走査光学装置
JP3214537B2 (ja) * 1995-03-08 2001-10-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ビームを用いたデータ再生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DE69621678T2 (de) 1995-03-14 2002-11-28 Toshiba Kawasaki Kk Lichtdetektor
US5621717A (en) 1995-06-07 1997-04-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ding optical disks having substrates with diverse axial thicknesses
US5907530A (en) 1995-08-30 1999-05-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KR100200868B1 (ko) 1995-12-22 1999-06-15 윤종용 광픽업 장치
JP3563210B2 (ja) 1996-02-14 2004-09-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用光学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6992965B1 (en) 1997-08-26 2006-01-31 D Data Inc. Rea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carrier
JPH11176019A (ja) 1997-10-06 1999-07-02 Fujitsu Ltd 光学的情報記憶装置
JP2000048488A (ja) 1998-07-27 2000-02-18 Pioneer Electron Corp クロストーク除去回路を有する記録情報再生装置
US6577568B1 (en) * 1999-03-30 2003-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ing tilt and aberration correction control system
KR100289726B1 (ko) 1999-04-22 2001-05-15 윤종용 신호간 간섭 및/또는 크로스토크 감소 장치 및 방법
KR100601611B1 (ko) 1999-07-08 2006-07-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드라이버의 트랙킹 에러 검출방법 및 그에 적합한 장치
US20050068864A1 (en) 1999-07-08 2005-03-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cking error detection in optical disk driver
JP2001256731A (ja) 2000-01-07 2001-09-21 Sony Corp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再生装置、情報再生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KR100636121B1 (ko) 2000-05-23 2006-10-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장치
KR100819625B1 (ko) 2000-07-12 2008-04-04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광 픽업 장치, 광 디스크 장치 및 트랙 인식 신호 검출방법
US6836456B2 (en) 2000-07-27 2004-12-28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085812B2 (ja) 2000-09-06 2008-05-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0403622B1 (ko) 2001-04-12 2003-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장치 및 광스폿의 최적 포커싱 방법
JP2003030848A (ja) 2001-07-18 2003-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659922B2 (ja) * 2002-02-12 2005-06-15 旭電化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材料
JP4024559B2 (ja) * 2002-03-04 2007-12-19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光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再生方法
JP2004281026A (ja) 2002-08-23 2004-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JP4023365B2 (ja) 2003-04-14 2007-12-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光学ヘッド、トラック誤差信号検出方法
JP2005332453A (ja) 2004-05-19 2005-12-02 Hitachi Ltd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CN1961363A (zh) 2004-06-01 2007-05-0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光学存储系统中消除径向对聚焦的串扰
JP2006127679A (ja) * 2004-10-29 2006-05-18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2006146979A (ja) 2004-11-16 2006-06-08 Tdk Corp 光ヘッドの焦点ズレ誤差信号検出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並びに光記録再生装置
US20060114791A1 (en) 2004-11-30 2006-06-01 Charles Marshall Ultra-high data density optical media system
JP2006338782A (ja) 2005-06-02 2006-12-14 Ricoh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と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6344338A (ja) 2005-06-10 2006-12-21 Sony Corp 評価装置、評価方法、光ディスク製造方法
WO2007015492A1 (ja) 2005-08-01 2007-02-08 Nec Corporation 光ディスクの信号再生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58887A (ja) 2005-08-22 2007-03-08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再生信号処理回路
JP2007122801A (ja) 2005-10-27 2007-05-17 Nidec Sankyo Corp 光記録ディスク装置
JPWO2007066489A1 (ja) 2005-12-09 2009-05-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WO2007083642A1 (ja) * 2006-01-17 2009-06-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と情報記録媒体のトラックオフセット調整方法
JP4830655B2 (ja) 2006-06-13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JP2008021369A (ja) * 2006-07-13 2008-01-31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
WO2008012985A1 (fr) 2006-07-27 2008-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upport de disque optique et dispositif à disque optique
KR100772413B1 (ko) 2006-09-05 2007-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트랙킹 에러 신호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JP4634991B2 (ja) 2006-10-24 2011-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再生装置、情報再生方法
JP2008204517A (ja) 2007-02-19 2008-09-04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WO2008121158A1 (en) 2007-04-02 2008-10-09 Inphase Technologies, Inc. Non-ft plane angular filters
TWI440019B (zh) 2008-03-20 2014-06-01 Sunplus Technology Co Ltd 一種補償光碟機像散差的方法與裝置
JP5081737B2 (ja) 2008-06-18 2012-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学的情報記録方法、光学的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8111477B2 (en) 2008-07-11 2012-02-07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2010244672A (ja) 2009-03-16 2010-10-28 Sony Optiarc Inc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光スポット位置制御装置、光スポット位置制御方法
JP5172755B2 (ja) 2009-03-24 2013-03-27 ソニーオプティアーク株式会社 光スポット位置制御装置、光スポット位置制御方法
JP2011081865A (ja) 2009-10-07 2011-04-21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記録方法
JP2011216171A (ja) 2010-04-02 2011-10-27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光照射方法
JP2011227979A (ja) 2010-04-02 2011-11-10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光照射方法
JP5726557B2 (ja) 2010-04-19 2015-06-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JP2012018712A (ja) 2010-07-06 2012-01-26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JP2012094219A (ja) 2010-10-28 2012-05-17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
JP5501217B2 (ja) 2010-12-27 2014-05-2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光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JP2012243363A (ja) 2011-05-20 2012-12-10 Sony Corp 再生方法、再生装置
JP2013186910A (ja) 2012-03-06 2013-09-19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クロストラック信号生成方法
JP2013251019A (ja) 2012-05-30 2013-12-12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6003366B2 (ja) 2012-08-06 2016-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JP2014035775A (ja) 2012-08-08 2014-02-24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WO2014054246A1 (ja) 2012-10-05 2014-04-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WO2014057674A1 (ja) 2012-10-11 2014-04-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情報装置、クロストーク低減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レーヤ及びレコーダ
JP6201377B2 (ja) 2013-04-01 2017-09-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JP2014216038A (ja) 2013-04-26 2014-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US10134438B2 (en) 2013-06-28 2018-11-2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optical medium
JP6167918B2 (ja) 2013-08-14 2017-07-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JP6489126B2 (ja) 2014-07-11 2019-03-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8640A1 (fr) * 1998-08-04 2000-02-17 Sony Corporation Dispositif optique integre et tete de lecture optique et unite de disque optique
CN1300054A (zh) * 1999-10-30 2001-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跟踪误差信号检测装置和再生信号检测装置
JP2003223761A (ja) * 2002-01-25 2003-08-08 Hitachi Ltd 等化器、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CN102446530A (zh) * 2010-10-04 2012-05-09 索尼公司 数据检测设备、再现设备以及数据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3177B (zh) 2019-06-28
EP3035332A4 (en) 2017-08-09
JP6428619B2 (ja) 2018-11-28
EP3035332A1 (en) 2016-06-22
WO2015022767A1 (ja) 2015-02-19
US20160218808A1 (en) 2016-07-28
EP3035332B1 (en) 2021-04-07
US9843389B2 (en) 2017-12-12
TWI647696B (zh) 2019-01-11
TW201513110A (zh) 2015-04-01
JPWO2015022767A1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7100B2 (e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device and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method
US9767837B2 (e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method
CN105453177B (zh)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及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CN105340012B (zh)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和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US10176838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JP6551418B2 (ja) 光媒体再生装置及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CN107210049B (zh) 光学介质再现装置和光学介质再现方法
JP2008257802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