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9689A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09689A CN105309689A CN201410243478.7A CN201410243478A CN105309689A CN 105309689 A CN105309689 A CN 105309689A CN 201410243478 A CN201410243478 A CN 201410243478A CN 105309689 A CN105309689 A CN 1053096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f
- bud
- tea
- leaves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其关键技术在于:采摘时节一般在4月中旬~5月底,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再经由萎凋、揉捻、解块筛分、发酵、干燥、摊晾装箱等工序。通过用4%~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h~4h,严格控制发酵程度,使得茶红素茶黄素的配比达到最佳,此生产工艺制备的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并且茶汤色泽鲜亮、清澈均匀、无沉淀和异味,口感好,色泽好,营养价值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我国,茶被称为“国饮”。几千年的沉淀,使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享有盛誉。饮茶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而目前茶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诸多品种,而由于原料和加工方法上的不同,其品位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提高和对饮茶的实际需要,红茶备受人们欢迎。目前,传统的红茶有:安徽的祁红、云南的滇红,四川的川红、福建的闽红,还有信阳高香红茶等等。
红茶(又称工夫红茶)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外形条索,外形条索紧结匀直,色泽乌润,毫尖金黄:内质香气馥郁,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祁红具有特殊的甜花香,俗称“兰花香”,高级川红带有一种类似橘子香气。红条茶要求鲜叶细嫩、匀净、新鲜。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进厂后,严格地对照鲜叶分级标准进行验收分级,分级加工。而传统的红茶由于在加工方法上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内质香气不足,时间短,色泽欠佳,口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影响了红茶的生产、销售和饮用,满足不了随着人们生活日益提高,对茶文化的需要。红茶质量的好坏,其发酵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制约着红茶的色泽、口味、香气。
枸杞芽叶发酵茶是茶叶制作工艺的一种,它是指枸杞树芽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精制制成的茶。全发酵茶是100%为发酵茶叶,因冲泡后茶色呈现鲜明的红色,极具特色,称之为红茶。红茶的香味会因种类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气味,难以形容,但饮后由喉咙深处所散发出来的香味,令人有清爽舒畅的感觉。
枸杞芽叶发酵茶是发酵温度达30℃~40℃的全发酵茶。制作过程不经杀青,而是直接萎凋、揉捻,然后进行完整发酵,使芽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为茶红素,因而形成红茶所特有暗红色茶叶、红色茶汤。发酵实质:液泡膜受损伤之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失去控制与多酚氧化酶系充分接触,并利用氧气进行酶促反应,儿茶素(EC)产生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一系列的有色物质,如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与此同时伴随着其他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使绿叶变红,综合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专利申请号为201410035701.9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红茶制备工艺》(本发明中称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红茶制备工艺,以安徽省石台县本地茶园所种一芽至一芽一叶出展为鲜叶原料,经由摊青、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包装等工序。其发酵步骤具体是用红茶发酵机进行发酵,在湿度为95%的室内环境下进行,发酵温度在23-26℃,时间为3小时。专利申请号为201410023016.4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红茶发酵工艺》(本发明中称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红茶发酵工艺,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竹扁内,均匀摊开,厚度为10-15cm,将竹扁放在铁架上,每层高度间距为20-25cm,在茶叶上方用大湿的毛巾或温布盖上,进行发酵,在茶叶发酵过程中保持室温在25-30℃,质量湿度在95%以上,发酵时间在1.5-4小时。这两种工艺中都有发酵,都只控制了发酵的温度、湿度、时间。事实说明,发酵步骤很重要,其茶叶的品质不够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1)、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4月中旬~5月底,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
2)预处理: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
3)、萎凋:是将枸杞鲜芽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帘上,厚度在3cm~6cm,置于阳光下,每隔15min翻动一次,萎凋时间50min~70min,叶面失去光泽、叶梗柔软;
4)、揉捻:将萎凋后的枸杞芽叶片用揉捻机卷成条索状,按照“轻-重-轻-重-轻”的加压方法进行,揉捻时间40min~60min,使茶汁外流,揉捻结束;
5)、解块筛分:揉捻过的芽叶,易形成团块,用解块筛分机解块筛分;
6)、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2℃~24℃,相对湿度90%;把揉捻后的枸杞芽叶平摊在发酵盘上,厚度4cm~8cm,用4%~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h~4h,叶色转红,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7)、干燥:将已发酵好的茶坯,用烘干机分两次高温烘焙,第一次烘干温度90℃~100℃,摊叶厚度1.5cm~2.0cm,干燥时间为10min~20min,芽叶含水量为15%~20%;下机后摊晾30min;第二次烘干温度60℃~80℃,摊叶厚度3cm~4cm,干燥时间30min,芽叶含水量为4%~5%;
8)、摊晾装箱:晾至室温后封装。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用4%~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h~4h,严格控制发酵程度,使得茶红素茶黄素的配比达到最佳,茶汤颜色鲜亮。
2.本发明的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最大限度保持茶叶原本的营养功能成分,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使产品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茶汤色泽清澈均匀,无沉淀和异味。
3.本发明采用2次烘干工艺,相对于对比文件1,第一次烘干温度比较低,避免了多酚类物质因高温而被氧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减少,使茶叶口感好,色泽好,品质好,营养价值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照本发明公开内容所做的任何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1)、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4月中旬,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
2)预处理: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
3)、萎凋:是将枸杞鲜芽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帘上,厚度在3cm,置于阳光下,每隔15min翻动一次,萎凋时间50min,叶面失去光泽、叶梗柔软;
4)、揉捻:将萎凋后的枸杞芽叶片用揉捻机卷成条索状,按照“轻-重-轻-重-轻”的加压方法进行,揉捻时间40min,使茶汁外流,揉捻结束;
5)、解块筛分:揉捻过的芽叶,易形成团块,用解块筛分机解块筛分;
6)、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2℃,相对湿度90%;把揉捻后的枸杞芽叶平摊在发酵盘上,厚度4cm,用4%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h,叶色转红,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7)、干燥:将已发酵好的茶坯,用烘干机分两次高温烘焙,第一次烘干温度90℃,摊叶厚度1.5cm,干燥时间为10min,芽叶含水量为15%;下机后摊晾30min;第二次烘干温度60℃,摊叶厚度3cm,干燥时间30min,芽叶含水量为4%:
8)、摊晾装箱:晾至室温后封装。
实施例2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1)、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5月底,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
2)预处理: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
3)、萎凋:是将枸杞鲜芽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帘上,厚度在6cm,置于阳光下,每隔15min翻动一次,萎凋时间70min,叶面失去光泽、叶梗柔软;
4)、揉捻:将萎凋后的枸杞芽叶片用揉捻机卷成条索状,按照“轻-重-轻-重-轻”的加压方法进行,揉捻时间60min,使茶汁外流,揉捻结束;
5)、解块筛分:揉捻过的芽叶,易形成团块,用解块筛分机解块筛分;
6)、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4℃,相对湿度90%;把揉捻后的枸杞芽叶平摊在发酵盘上,厚度8cm,用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4h,叶色转红,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7)、干燥:将已发酵好的茶坯,用烘干机分两次高温烘焙,第一次烘干温度100℃,摊叶厚度2.0cm,干燥时间为20min,芽叶含水量为20%;下机后摊晾30min;第二次烘干温度80℃,摊叶厚度4cm,干燥时间30min,芽叶含水量为5%;
8)、摊晾装箱:晾至室温后封装。
实施例3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1)、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5月初,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
2)预处理: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
3)、萎凋:是将枸杞鲜芽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帘上,厚度在5cm,置于阳光下,每隔15min翻动一次,萎凋时间60min,叶面失去光泽、叶梗柔软;
4)、揉捻:将萎凋后的枸杞芽叶片用揉捻机卷成条索状,按照“轻-重-轻-重-轻”的加压方法进行,揉捻时间50min,使茶汁外流,揉捻结束;
5)、解块筛分:揉捻过的芽叶,易形成团块,用解块筛分机解块筛分;
6)、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3℃,相对湿度90%;把揉捻后的枸杞芽叶平摊在发酵盘上,厚度46cm,用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5h,叶色转红,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7)、干燥:将已发酵好的茶坯,用烘干机分两次高温烘焙,第一次烘干温度950℃,摊叶厚度1.8cm,干燥时间为15min,芽叶含水量为18%;下机后摊晾30min;第二次烘干温度70℃,摊叶厚度3.5cm,干燥时间30min,芽叶含水量为4.5%;
8)、摊晾装箱:晾至室温后封装。
Claims (2)
1.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4月中旬~5月底,采上午8:00~12:00单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色度黄绿色,叶质柔软肥厚;
2)预处理:经人工挑选除去小枝条及老叶杂质,清水淋洗至芽叶洁净,离心沥干水分;
3)、萎凋:是将枸杞鲜芽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帘上,厚度在3cm~6cm,置于阳光下,每隔15min翻动一次,萎凋时间50min~70min,叶面失去光泽、叶梗柔软;
4)、揉捻:将萎凋后的枸杞芽叶片用揉捻机卷成条索状,按照“轻-重-轻-重-轻”的加压方法进行,揉捻时间40min~60min,使茶汁外流,揉捻结束;
5)、解块筛分:揉捻过的芽叶,易形成团块,用解块筛分机解块筛分;
6)、发酵:室内发酵,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2℃~24℃,相对湿度90%;把揉捻后的枸杞芽叶平摊在发酵盘上,厚度4cm~8cm,用4%~5%的柠檬酸溶液浸渍的湿布复盖在茶叶上,发酵3h~4h,叶色转红,去掉苦涩味,青草气消失,具有新鲜、清新的熟果香,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7)、干燥:将已发酵好的茶坯,用烘干机分两次高温烘焙,第一次烘干温度90℃~100℃,摊叶厚度1.5cm~2.0cm,干燥时间为10min~20min;下机后摊晾30min;第二次烘干温度60℃~80℃,摊叶厚度3cm~4cm,干燥时间30min;
8)、摊晾装箱:晾至室温后封装。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第一次烘干至芽叶含水量为15%~20%;第二次烘干至芽叶含水量为4%~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43478.7A CN105309689A (zh) | 2014-06-04 | 2014-06-04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43478.7A CN105309689A (zh) | 2014-06-04 | 2014-06-04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09689A true CN105309689A (zh) | 2016-02-10 |
Family
ID=55238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43478.7A Pending CN105309689A (zh) | 2014-06-04 | 2014-06-04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09689A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25606A (zh) * | 2015-11-29 | 2016-02-17 | 贵州省灵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制备方法 |
CN106063510A (zh) * | 2016-06-08 | 2016-11-02 | 彭常安 | 枸杞头女贞发酵茶的制作方法 |
CN106720529A (zh) * | 2016-12-20 | 2017-05-31 | 六安市笑春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提高品质的茶叶制作工艺 |
CN107751496A (zh) * | 2017-09-27 | 2018-03-06 | 江苏千药堂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蒲公英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402260A (zh) * | 2018-06-15 | 2018-08-17 | 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枸杞芽茶和叶茶加工工艺 |
CN108740236A (zh) * | 2018-08-30 | 2018-11-06 | 宁夏云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调味茶的制作方法及饮品 |
CN109601671A (zh) * | 2019-01-14 | 2019-04-12 | 略阳县嘉木杜仲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杜仲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11066929A (zh) * | 2019-12-20 | 2020-04-28 | 银川凤仪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13973953A (zh) * | 2021-11-01 | 2022-01-28 | 卢氏县杨献民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连翘菊花决明子红茶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CN114698708A (zh) * | 2022-04-13 | 2022-07-05 |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制作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1370A (zh) * | 2000-09-05 | 2002-03-27 | 乔川宝 | 枸杞叶茶 |
CN1809280A (zh) * | 2003-03-21 | 2006-07-26 |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 茶的制备 |
CN101912019A (zh) * | 2010-08-11 | 2010-12-15 | 左权县馨源丰商贸有限公司 | 红茶型连翘叶保健茶 |
-
2014
- 2014-06-04 CN CN201410243478.7A patent/CN1053096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1370A (zh) * | 2000-09-05 | 2002-03-27 | 乔川宝 | 枸杞叶茶 |
CN1809280A (zh) * | 2003-03-21 | 2006-07-26 |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 茶的制备 |
CN101912019A (zh) * | 2010-08-11 | 2010-12-15 | 左权县馨源丰商贸有限公司 | 红茶型连翘叶保健茶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夏涛等: "《茶叶深加工技术》", 28 February 2011,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毛祖法等: "《茶叶采摘、加工与贮藏技术》", 31 January 2008,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王缉东: "《乌龙茶 普洱茶 红茶》", 31 January 201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25606A (zh) * | 2015-11-29 | 2016-02-17 | 贵州省灵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制备方法 |
CN106063510A (zh) * | 2016-06-08 | 2016-11-02 | 彭常安 | 枸杞头女贞发酵茶的制作方法 |
CN106720529A (zh) * | 2016-12-20 | 2017-05-31 | 六安市笑春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提高品质的茶叶制作工艺 |
CN107751496A (zh) * | 2017-09-27 | 2018-03-06 | 江苏千药堂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蒲公英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402260A (zh) * | 2018-06-15 | 2018-08-17 | 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枸杞芽茶和叶茶加工工艺 |
CN108740236A (zh) * | 2018-08-30 | 2018-11-06 | 宁夏云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调味茶的制作方法及饮品 |
CN109601671A (zh) * | 2019-01-14 | 2019-04-12 | 略阳县嘉木杜仲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杜仲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11066929A (zh) * | 2019-12-20 | 2020-04-28 | 银川凤仪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13973953A (zh) * | 2021-11-01 | 2022-01-28 | 卢氏县杨献民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连翘菊花决明子红茶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CN114698708A (zh) * | 2022-04-13 | 2022-07-05 |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枸杞红茶的制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09689A (zh)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
CN105379866B (zh) | 一种晒红茶及晒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2217683B (zh) |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 |
CN104171051B (zh) |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兰花香型红茶的方法 | |
CN101796987A (zh) | 铁观音红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2771585A (zh) | 一种工夫红茶的定湿变温发酵方法 | |
CN103141599A (zh) | 金花散茶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7771991A (zh) | 一种茯砖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330013A (zh) | 一种功夫红茶加工工艺 | |
CN103444917B (zh) | 一种高山鸠坑红茶的生产工艺 | |
CN104522192B (zh) | 一种夏秋季工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749752A (zh) | 一种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859076B (zh) | 一种侗茶的生产方法 | |
CN103238686A (zh) | 一种有机茶叶红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141600B (zh) | 野尖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4054857B (zh) |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5285182A (zh) |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3636872A (zh) | 一种黑果枸杞叶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4489139A (zh) | 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783175A (zh) | 红茶制备工艺 | |
CN104430957A (zh) | 功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192148A (zh) | 一种红茶加工工艺 | |
CN105494702A (zh) | 保健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85189A (zh) | 红茶饼的制作方法 | |
CN105410221A (zh) | 一种毫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