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321A -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321A
CN105143321A CN201480016554.9A CN201480016554A CN105143321A CN 105143321 A CN105143321 A CN 105143321A CN 201480016554 A CN201480016554 A CN 201480016554A CN 105143321 A CN105143321 A CN 1051433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iaxially oriented
oriented polypropylene
thermal shrinkage
polypropylen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65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321B (zh
Inventor
门野照雄
浅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43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14Metallic material, boron or silic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8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shaping by orienting, stretching or shrinking, e.g. film bl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uccessively
    • B29C55/143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uccessively firstly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and then transversely thereto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10Polymers of propyl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J23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2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coated
    • C23C14/021Cleaning or etching treatments
    • C23C14/022Cleaning or etching treatments by means of bombardment with energetic particles or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5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 coating; 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the vacuum, e.g. vacuum locks
    • C23C14/56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 coating; 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the vacuum, e.g. vacuum locks for coating elongated subst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其在高电压用电容器用途中,发挥优异的耐电压性和可靠性,确保稳定的生产性、元件加工性,因此,适合电容器等用途,尺寸稳定性优异,高温下的热收缩率低,特别是热收缩应力小。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厚度为1~3μm,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N/mm2以上1N/mm2以下。

Description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工业用等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更详细而言,涉及即使在高温时也稳定的、适合作为维持高的耐电压性的电容器用电介质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背景技术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由于透明性、机械特性、电特性等优异,所以被用于以包装用途、胶带用途、电缆包缠及电容器为主的电气用途等各种用途。
其中,电容器用途由于其优异的耐电压特性、低损耗特性,所以不限于直流用途、交流用途,特别优选用于高电压电容器用。
最近,各种电气设备正在被进行转换,随之,电容器的小型化、大容量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承载这样的市场要求,特别是汽车用途(包括混合动力车用途)或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用途的要求,在使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耐电压性·耐热性提高,维持生产性、加工性的同时,进一步的薄膜化成为必需的状况。
从耐电压性、耐热性、生产性、加工性的观点出发,这样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需要使表面适度粗面化。粗面化对于膜的光滑性或油含浸性的提高、或者在金属蒸镀电容器中为赋予安全保障性是特别重要的。在此所说的安全保障性,是指在以形成于该电介质膜上的金属蒸镀膜作为电极的金属蒸镀电容器中,在异常放电时蒸镀金属因放电能量而飞散,从而恢复绝缘性,防止短路,从而维持电容器的功能、或防止电容器的击穿的功能。该安全保障性从安全性考虑也是极其重要的特性。
作为这样的粗面化方法,迄今为止提出了压纹法、喷砂法等机械方法、采用溶剂的化学蚀刻等化学方法、将混合有聚乙烯等异种聚合物的片进行取向的方法、将生成了β晶的片进行取向的方法等(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中,粗糙密度低,另外在将生成了β晶的片进行取向的方法中,存在容易产生粗大突起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而粗面化的膜,在形成电容器时向膜层间的油含浸不充分,容易产生部分未含浸部分,有时电容器寿命降低。另一方面,在将配合了聚乙烯等异种聚合物的片进行取向的方法中,虽然在形成电容器时气泡的残存少,但是在将膜回收的情况下,有时异种的聚合物不适合回收后的用途,存在回收性差这样的问题。
另外,就采用任一方法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而言,作为电容器的高温100℃以上的使用条件,在电位梯度为250V/μm以上的严酷的条件下,安全保障性不充分,在可靠性方面也会产生问题。在此,电位梯度是指施加于电容器的电介质膜的电压除以该膜厚度所得的值。
对于粗糙密度及突起的均一性,作为值得注意的技术,提出了使用高熔融张力聚丙烯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或将上述的聚丙烯膜与通常的聚丙烯膜层叠而成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将高熔融张力聚丙烯树脂其自身作为电容器用的膜用使用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树脂的结构上充分的耐压性、耐热性,特别是在高温下的绝缘击穿电压显著降低的问题。另外,在层叠使用高熔融张力聚丙烯的膜和通常的聚丙烯膜的技术中,特别是对于膜厚度为5μm以下的薄膜,存在难以得到电容器用膜所要求的均匀的层叠厚度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对表面的粗面化度进行了控制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但是在控制膜表面的粗面化度的方面并不充分。
关于至少规定了一面的膜表面的粗糙的专利文献4、5,作为形成微细的粗面的方法,通过使浇铸坯料片的β晶分率为某范围内,可以使元件卷绕性和耐压性平衡。但是,该制造方法不能充分控制膜两面的粗面化度,且在得到的膜的微细的粗面程度上,特别是不能充分满足汽车用途的电容器所要求的耐压性、耐热性和加工性。
专利文献6、7中对膜的热收缩率进行了规定,但由于使用的原料的立构规整性相当高,所以生产性的恶化,另外对于高温下的耐电压性、即高温下的电容器的容量减少及尺寸稳定性,也是不充分的。为了提高更高温下的耐电压,在电容器制作中,在工艺条件高温化方面也要求作为电容器的更加耐热化、膜尺寸稳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4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29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72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47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08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0-119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8-294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具有在高电压用电容器用途中也优异的耐电压性、和在高电压下其容量变化也少的可靠性,确保对电容器的加工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公开了以下的聚丙烯膜。
(1)一种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含有聚丙烯,所述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通过测微计法得到的厚度为1~3μm,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1N/mm2
而且,作为上述膜的优选的方式,本发明公开如下的聚丙烯膜。
(3)根据前述的聚丙烯膜,长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5~2N/mm2
(4)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的总和为0.5~2.5N/mm2
(5)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在14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在长度方向上为4~7%,在宽度方向上为0~2%。
(6)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在120℃下处理15分钟后的各自的热收缩率之和为2.5%以下。
(7)一种金属化膜,是在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至少一面设置金属膜而成的。
(8)根据前述的金属化膜,金属膜的表面电阻值在1~20Ω/□的范围内。
而且,作为所述金属化膜的用途,本发明公开如下的膜电容器。
(9)一种膜电容器,具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化膜。
(10)一种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膜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将聚丙烯树脂熔融挤出,得到未拉伸片的工序;
对所述未拉伸片进行双轴拉伸,得到膜的工序;
将所述膜松弛20~30%的工序(I)。
(11)根据前述的双轴取向膜的制造方法,松弛的工序(I)由多个进行松弛的工序(II)构成,最初的工序(II)中的松弛率比其它段的松弛率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耐电压性优异,即使在高电压下其容量变化也少,确保了对电容器的加工性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膜中的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另外,该膜的通过测微计法得到的厚度为1~3μm,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1N/mm2
首先,对厚度进行说明。从电容器元件尺寸和制膜稳定性的方面出发,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通过测微计法的膜厚度优选为1~3μm。膜厚度优选为1.2μm以上,更优选为1.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5μm以下,更优选为2.3μm以下。如果膜的厚度过薄,则有时机械强度及绝缘击穿强度、耐热性变差。另外,如果膜的厚度过厚,则难以制备均一厚度的膜,另外,在用作电容器用的电介质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的容量减小。
另外,本发明的膜中含有的聚丙烯,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如果为98%以上,则有时薄的膜的生产性极其低下。另外,有时膜的结晶性容易变高,非晶部的面取向降低,室温下的耐电压性降低。如果低于95%,则有时耐热性或特别是高温下的可靠性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膜,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1N/mm2。更优选为0.1N/mm2以上。另外,优选为0.6N/mm2以下。如果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低于0N/mm2,则实际上膜不收缩而热膨胀,在电容器制作时的时效处理时,端面卷曲,有时电特性降低。另外,如果超过1N/mm2,则因电容器制作时的时效温度而发生端面卷曲,有时产生电特性降低或电容器形状变形的不良情况。
在此,对本发明的技术背景进行说明。要使聚丙烯膜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可靠性、电容器加工性良好,控制聚丙烯膜的热收缩行为至为重要。另外,要使电容器的加工性良好,将膜表面适度粗面化,使膜层间间隔的均一性、膜彼此间或与输送辊间的滑动容易度适当化至为重要。在制成元件的情况下,也要求降低膜彼此的局部的层间密合或降低残留应力。
因此,本发明中,首先,采用以现有的热收缩率不能表现的高温时的热收缩应力值作为控制因子。即,通过采用140℃下的宽度方向的热收缩应力值作为控制对象,可以得到适合的元件,得到高温处理下的形状维持和高温下的耐电压、可靠性、尺寸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优选为0.5N/mm2以上,更优选为0.9N/mm2以上。另外,该值优选为2N/mm2以下,更优选为1.6N/mm2以下。如果140℃下的长度方向的热收缩应力值在上述的范围内,则因电容器形成时的长度方向卷紧,从而膜层间间隙的均一性提高,电容器寿命、可靠性改善,可以得到适合电特性优异的电容器用的膜。
另外,140℃下的长度方向的热收缩应力值和宽度方向的热收缩应力值之和优选为0.5N/mm2以上,更优选为1.0N/mm2以上。另外,该应力值之和优选为2.5N/mm2以下,更优选为2.2N/mm2以下。如果该热收缩应力值之和在上述的范围,则电容器形成时,膜层间的间隔的均一性提高,端部的卷曲被抑制,电容器寿命、可靠性得以改善。另外,与端部喷镀金属的接触性良好,可以得到电特性优异的电容器。
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在14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在长度方向上优选为4%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另外,该热收缩率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宽度方向上的在14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优选为0~2%,更优选为低于1.5%。如果在14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在上述范围,则特别是在对膜进行蒸镀加工时的与冷却用空心辊(canroll)的密合性良好,可以稳定地加工,且所得的蒸镀品的品质也好。
另外,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在12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的总和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如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在12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的总和在上述范围,则特别是在层叠用电容器形成时,膜层间间隙的均一性及尺寸稳定性高,电容器寿命得以改善,而且膜与端部喷镀金属的接触性良好,可以得到电特性优异的膜。
为使对电容器的加工性良好,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优选将膜表面适度粗面化。这是因为适度的粗面确保了膜层间间隙的均一性,而且使膜彼此间或与输送辊间的滑动容易度适当化。因此,中心线平均粗糙度(SRa)优选为10nm~40nm。如果中心线平均粗糙度(SRa)过大,则在层叠膜的情况下,空气容易进入层间,导致电容器元件劣化。另外,在膜上形成有金属层时,在金属层上产生穿孔等,有时高温时的绝缘击穿电压降低、电容器寿命降低、而且可靠性降低。另外,在施加电压时电荷集中,容易成为绝缘缺陷的原因。相反,如果SRa过小,则膜的滑动极其低,操作性差,或者容易产生褶皱。在作为电容器连续使用时,有时因褶皱而容量变化增大。膜的两面的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SRa)优选为上述范围,但优选为15nm以上,更优选为20nm以上。另外,该值优选为35nm以下,更优选为30nm以下。由此,可以进一步改善电容器元件工序中的卷取性、制成电容器时的容量变化,可以得到加工性、电容器特性优异的膜。
如上所述,对热收缩应力值进行了规定的本发明的膜具有高温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而且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热收缩应力值、热收缩率的平衡被控制的特征的热收缩行为。另外,由这种具有适度的粗面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电容器由于在膜层间保持适度的余隙,所以即使产生绝缘击穿,也会自恢复,不会因短路而击穿。其结果可以维持电容器寿命,可以稳定地发挥安全保障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Ra的值基于JISB-0601(1982)来测定。例如,可以使用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非接触三维微细形状测定器(ET-30HK)”及“三维粗糙度分析装置(MODELSPA-11)”进行测定。测定条件等详情后述。
构成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聚丙烯树脂优选含有0.05~10质量%的支链状聚丙烯(H)。另外,构成本发明的膜的聚丙烯树脂优选为直链状聚丙烯与上述支链状聚丙烯(H)的混合物。该情况下,特别优选支链状聚丙烯(H)为在230℃下测定时的熔融张力(MS)和熔融流动指数(MFR)满足log(MS)>-0.56log(MFR)+0.74的关系式的支链状聚丙烯(H)。
在此,在230℃下测定时的熔融张力以JIS-K7210(1999)所示的熔融流动指数(MFR)测定为基准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用株式会社东洋精机制作所制熔体拉伸试验机,将聚丙烯加热至230℃,将熔融聚丙烯以挤出速度15mm/分钟排出,制成线束,测定将该线束以6.4m/分钟的速度拉取时的张力,记为熔融张力(单位cN)。另外,在230℃下测定时的熔融流动指数(MFR)是以JIS-K7210(1999)为基准在负荷21.18N下测定的值(单位g/10分钟)。
作为上述支链状聚丙烯(H),只要满足上式,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从膜的制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熔融流动指数(MFR)在1~20g/10分钟的范围,更优选在1~10g/10分钟的范围。另外,对于熔融张力,优选为1~30cN的范围,更优选为2~20cN的范围。如果熔融张力小,则有突起的高度或密度的均一性劣化,制成电容器时的膜层间间隙的均一性劣化的趋势。熔融张力越大,突起的高度和密度的均一性越高,越容易成为致密的表面(单位面积的突起个数多,小的突起个数增大),膜层间间隙均一。
为得到在230℃下测定时的熔融张力(MS)和熔融流动指数(MFR)满足log(MS)>-0.56log(MFR)+0.74的关系式的支链状聚丙烯(H),可举出将具有分支结构的低聚物或聚合物和直链状聚丙烯混合的方法。混合可以将粒料彼此混合,也可以将粒料混合并进行熔融混炼。另外,也可以使用向聚丙烯分子中导入长链分支结构的方法。
通常,通过对配合有聚乙烯等异种聚合物的片进行取向的方法,也可以形成独立的粒状突起。另外,含有熔融张力(MS)和熔融流动指数(MFR)在230℃下满足log(MS)>-0.56log(MFR)+0.74的关系式的支链状聚丙烯(H)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与配合聚乙烯等异种聚合物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表面相比,具有更微细,粗大突起少,且突起一致的均一性优异的表面。
通过聚丙烯树脂中含有0.05~10质量%的支链状聚丙烯(H),可以容易地将熔融挤出的树脂片在冷却工序中生成的球晶尺寸控制为小,可以将在拉伸工序中生成的绝缘缺陷的生成抑制为小,可以得到耐电压性优异的聚丙烯膜。
而且,支链状聚丙烯(H)具有α晶成核剂的作用。但是,如果为一定范围的添加量,则也可以通过结晶相变形成粗面。而且,通过进行一定范围的添加,与减小上述的球晶尺寸的效果相辅,可以减小后述的环形山状结构的尺寸,致密地形成,可以得到突起的密度的均一性优异、且粗大突起少的具有优异的表面粗糙度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另外,通过优选聚丙烯树脂中含有0.5~8质量%的支链状聚丙烯(H),更优选含有1~5质量%,进而可以获得改善了卷曲性、耐电压性,且元件加工性、电容器特性优异的膜。通过采用这样的含量,在构成膜的聚丙烯树脂中,至少发现两个以2nd-Run测定时观测到的融解峰。即,不仅具有第一融解峰(温度160~172℃),还具有肩峰(148~157℃)。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含量,成为突起的均一性优异且适度粗面化了的表面形状,即使在大范围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也可以制造发挥优异的加工性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此外,支链状聚丙烯(H)优选相对于碳原子10000个中具有1~5个的内部3取代烯烃结构。该内部3取代烯烃的存在可以通过1H-NMR谱并根据5.0~5.2ppm的区域的信号、与0.5~2.0ppm的信号的积分比来确认。作为支链状聚丙烯(H),具体而言示例Basell社制“ProfaxPF-814”、Borealis社制“DaployHMS-PP”(WB130HMS、WB135HMS等),其中,通过电子射线交联法得到的树脂由于该树脂中的凝胶成分少,所以优选使用。将这样的支链状聚丙烯(H)添加于聚丙烯(PP)中时的特征在于,PP的熔融结晶化温度,相对于通常在110℃附近的情况,上升至115~130℃的范围。由此,由于结晶性提高,所以高温下的膜的尺寸稳定性提高。
另外,作为在膜表面形成突起的方法,优选利用结晶相变的方法。该方法与添加与聚丙烯不相溶的树脂、无机粒子、有机粒子等粒子的方法相比,更优选使用。这是因为,使电特性降低的物质减少,使绝缘击穿电压等电特性恶化的可能性降低。下面,对通过结晶相变而得到的表面形态进行说明。
结晶相变的面形成法是文献(M.Fujiyamaet.al.,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36,P.985-1048(1988)等中所记载的利用聚丙烯所具有的两个结晶系进行表面形成的方法,在未拉伸片上生成α晶(单斜晶系、结晶密度0.936g/cm3)系的球晶和β晶(六方晶系、结晶密度0.922g/cm3)系的球晶,通过在拉伸工序中使热力学不稳定的β晶结晶相变为α晶,从而在膜表面形成凹凸。通过本方法得到的表面凹凸分别起因于球晶的变形,因此,凸部作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被一并观察。而且,根据本技术,在双轴取向膜中不存在β晶系球晶,有未能形成凹凸而较平坦的趋势。与双轴拉伸时的纵横的拉伸倍率比相对应,圆形状突起(环形山状)的其纵横比变化。拉伸倍率的纵横比为1,即在各向同性的拉伸中大致成为圆状,随着纵横比增大,突起扁平化。通常,通过依次双轴拉伸法得到的形状在膜的横方向(膜辊的宽度方向)具有长轴。另外,根据形成球晶的方式,也有时显示形状不同的环形山状结构重叠多个而成的形状,另外,也有时不以环状封闭成圆形,而呈现弓状乃至半圆形状的形状。
作为可生成突起的方法之一,可举出添加具有核剂效果的原料来提高核形成能力。其结果,核的个数增多,其结果是产生大量小的微细突起,其结果得到平坦的部位较少,且均一地形成有突起的表面。作为有核剂效果的原料,可示例上述的支链状聚丙烯(H)。通过控制该支链状聚丙烯(H)的添加量和制膜条件,可以控制上述突起的形状,因此,结果可以适度地生成粗面化的表面。
另外,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如上述,由于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高,从而作为电容器的形状维持稳定。即,即使膜暴露于高温下,膜的尺寸变化也少,所以制作电容器时的端面卷曲、褶皱、应力应变降低,电特性不会降低而耐电压性良好。在使用现有的聚丙烯的情况下,如果电容器的环境温度为120~140℃的高温,则通常有时产生电容器的膨胀、端面卷曲、或膜层间间隙的不稳定化。其结果,有时电容器的电特性降低,特别是绝缘性不易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中,为了对一面实施金属蒸镀,优选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另一面优选不实施电晕放电处理。
下面,对可用于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直链状聚丙烯进行说明。直链状聚丙烯为通常用于电容器用的聚丙烯,但优选冷二甲苯可溶部(以下CXS)为7质量%以下。如果CXS的量过多,则有时制膜稳定性差,另外,在制造双轴拉伸的膜时,有时在膜中形成孔隙,其结果有时尺寸稳定性和耐绝缘击穿特性的降低增大。
在此,冷二甲苯可溶部(CXS)是指在用二甲苯使聚丙烯完全溶解后,在20℃下析出时溶解于二甲苯中的聚丙烯成分,认为相当于因立体规则性低,分子量低的等理由而不易结晶化的成分。如果这种成分大量含于树脂中,则有时膜的热尺寸稳定性差,另外往往产生高温下的绝缘击穿电压降低的问题。因此,CXS优选为7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4质量%以下。要制备这种具有低的CXS的直链状聚丙烯,可使用提高聚合时得到树脂时的催化剂活性的方法、用溶剂或丙烯单体自身清洗得到的树脂的方法等方法。
从高温时的热收缩特性的观点出发,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优选为95%以上,更优选为95.5%以上。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是表示聚丙烯的立体规则性的指标。该值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法(NMR法)来测定。该值越高,结晶化度越高,熔点越高,特别是从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绝缘击穿电压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但是,如果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过大,则对于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有利地作用,但有取向性极端降低,拉伸性变差,由此难以制膜的趋势。另外,有室温下的耐电压性降低的趋势。为实现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和室温下的耐电压性的并存,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是最佳的。
为得到这种立体规则性高的树脂,优选采用用正庚烷等脂肪族烃清洗聚丙烯的树脂粉末的方法、或适宜选择催化剂或助催化剂而进行聚合的方法。
作为这样的直链状聚丙烯,从制膜性的方面出发,优更优选熔融流动指数(MFR)为1~10g/10分钟(230℃、21.18N负荷)、特别优选为2~5g/10分钟(230℃、21.18N负荷)的范围的聚丙烯。为使熔融流动指数(MFR)为上述的值,采用控制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方法等。
作为这样的直链状聚丙烯,主要含有丙烯的均聚物,但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含有来自其它不饱和烃的共聚成分。作为这样的单体成分,可举出例如乙烯、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3-甲基-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5-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乙烯基环己烯、苯乙烯、烯丙基苯、环戊烯、降冰片烯、5-甲基-2-降冰片烯等。对于共聚量或共混量,从耐绝缘击穿特性、尺寸稳定性的方面考虑,共聚量优选低于1mol%,共混量优选低于30质量%。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中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例如结晶成核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滑动剂、抗静电剂、防粘连剂、充填剂、粘度调节剂、抗着色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含有在聚丙烯的粒料中。
其中,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的选定从长期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例如,作为这样的抗氧化剂,优选具有立体位阻性的酚系物质,其中至少1种为分子量500以上的高分子量型的抗氧化剂。作为其具体例,可举出各种例子,但优选例如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子量220.4)一起并用1,3,5-三甲基-2,4,6-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例如BASF社制“Irganox”(注册商标)以下相同)1330:分子量775.2)或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例如BASF社制“Irganox”(注册商标)1010:分子量1177.7)。这些抗氧化剂的总含量相对于聚丙烯全量优选为0.03~1.0质量%的范围。如果抗氧化剂过少,则有时长期耐热性差。如果抗氧化剂过多,则由于由这些抗氧化剂的析出所引起的高温下的粘连,有时会对电容器元件带来不良影响。更优选的含量为0.1~0.9质量%,特别优选为0.2~0.8质量%。
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膜中,可以含有结晶成核剂。如上述,支链状聚丙烯(H)其本身已经具有α晶或β晶的结晶成核剂效果。另外,但可以示例其它种类的α晶成核剂(二亚苄基山梨糖醇类、苯甲酸钠等)、β晶成核剂(1,2-羟基硬脂酸钾、苯甲酸镁、N,N’-二环己基-2,6-萘二甲酰胺等酰胺系化合物、喹吖啶酮系化合物等)等。但是,通过添加这些结晶成核剂,有时难以得到结晶性及伴随其的热特性、尺寸稳定性、表面粗糙度,高温下的体积固有电阻可能降低等,可能对电特性带来恶影响。因此,作为含量,优选低于0.1质量%。当然,如果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也可以不含结晶核材。
另外,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表面的光泽度优选为120~145%的范围,更优选为125~140%,进一步优选为130~135%。降低光泽度意味着膜表面的光散射增大。这意味着膜表面的凹凸致密。但是,在光泽度过低的情况下,意味着突起高度或突起个数非常大,其结果,膜层间的滑动性提高,另外,作为电容器,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容易降低。另一方面,在光泽度过高的情况下,意味着突起高度或突起个数非常小,膜层间非常容易滑动,难以成形为扁平状的电容器元件。另外,在卷绕电容器的情况下,有时不能维持充分的膜层间的余隙,而产生安全保障性极端恶化的等问题。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高温下的耐电压性和安全保障性并存。
另外,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灰分优选为50ppm以下(质量基准,以下相同),更优选为30ppm以下,特别优选为20ppm以下。如果这样的灰分过多,则该膜的耐绝缘击穿特性降低,在制成电容器的情况下,有时绝缘击穿强度降低。为使灰分在该范围,使用聚合催化剂残渣少的原料是重要的。另外,应实现来自制膜时的挤出系的污染也极其降低。例如,采用历时1小时以上的析出时间在实际上开始制膜之前,通过聚合物充分清洗路径的方法。
可使用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电容器的类型没有限定。具体而言,从电极构成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箔卷绕电容器、金属蒸镀膜电容器的任一种,也优选用于含浸了绝缘油的油浸型的电容器、完全不使用绝缘油的干式电容器。另外,从形状的观点出发,可以是卷绕式也可以是层叠式。其中,从本发明的膜的特性考虑,特别优选用作金属蒸镀膜电容器。
此外,聚丙烯膜通常由于表面湿润张力低,难以稳定地实施金属蒸镀,所以为了提高金属的附着力,优选预先对膜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可以示例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辉光处理、火焰处理。通常,聚丙烯膜的表面湿润张力为30mN/m左右,但通过这些表面处理,优选使湿润张力为37~50mN/m,更优选为39~48mN/m左右。如果在该表面湿润张力的范围,则与金属膜的粘接性优异,安全保障性也良好。
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是通过使用可以赋予上述特性的原料,进行熔融挤出、形成片并进行双轴拉伸而得到的。作为双轴拉伸的方法,通过吹胀同时双轴拉伸法、拉幅机同时双轴拉伸法、拉幅机逐次双轴拉伸法的任一种均可得到,其中,在拉伸工序的稳定性、得到的膜的厚度的均一性、控制膜的表面形状方面,优选采用拉幅机逐次双轴拉伸法。
下面,对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首先,准备聚丙烯树脂。优选直链状聚丙烯与高熔融张力聚丙烯(支链状聚丙烯(H))的混合物,将聚丙烯树脂熔融挤出,使其通过过滤过滤器后,在230~260℃的温度下从狭缝状口模挤出,在冷却鼓上固化,得到未拉伸片。在此,为了得到本发明的膜,出于使β晶适当地生成的目的,优选适当地进行冷却鼓的温度控制。在此,为使β晶有效地生成,优选以β晶的生成效率为最大的温度将树脂维持规定时间,该温度通常为115~135℃。另外,作为保持时间,优选保持1秒以上。为实现这些条件,可以根据树脂温度、挤出量、拉取速度等适宜决定工艺。从生产性的观点出发,由于冷却鼓的直径对保持时间带来大的影响,所以该鼓的直径优选至少为1m以上。而且,作为冷却鼓温度,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另外,该温度为120℃以下,进一步为110℃以下,再进一步为100℃以下。如果流延鼓温度过高,则膜的结晶化过度进行,有时之后的工序中的拉伸变得困难,另外,有时膜内产生孔隙,耐绝缘击穿特性降低。作为从口模挤出的未拉伸片向流延鼓的密合方法,也可以使用静电施加法、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的密合方法、气刀法、压辊法、水中流延法等中的任一方法。其中,优选平面性良好且可进行表背的热收缩特性及表面粗糙度的控制的气刀法。
气刀的空气温度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上。另外,该温度优选为120℃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如果气刀的空气温度过高,则膜的结晶化过度进行,有时之后的工序中的拉伸变得困难,有时膜内产生孔隙,从而耐绝缘击穿特性降低。另外,如果气刀的空气温度过低,则结晶生成不充分,有时难以得到作为目标的热收缩应力或表面的粗化度。
另外,气刀的吹出空气速度优选为130~150m/s,为提高宽度方向均一性,优选设为2重管结构。在空气速度过小的情况下,不能赋予与流延鼓的充分的密合性,制膜性降低,在过大的情况下,不能与流延鼓均一地密合,容易产生制膜性、品质不均、厚度不均等弊端。另外,为了不产生膜的振动,优选以在制膜下游侧流动空气的方式调整气刀的位置。
接着,将该未拉伸片双轴拉伸并双轴取向。首先,将未拉伸膜通过保持在120~150℃的辊进行预热,接着,将该片保持在130℃~150℃的温度,该情况下,在作为长度方向的拉伸倍率设为4~7倍进行拉伸之后,冷却至室温。拉伸方法及拉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所使用的聚合物特性适宜选择。之后,接着将该拉伸膜导入拉幅机,以140~165℃的温度沿宽度方向拉伸7~15倍,接着沿宽度方向赋予20~30%的松弛,并且在以140~165℃的温度热定型之后,以100~150℃进行冷却。特别优选为22~28%的松弛率,进一步优选为22~25%的松弛率。
为得到目标的热收缩应力,优选在宽度方向上给予20%以上的松弛。为实现该松弛率,期望设置多段松弛的工序,阶段性增大松弛率使其变化(以下将多段设置的松弛的工序分别称为“进行松弛的工序(II)”。)。优选进行松弛的工序(II)中最初的阶段为最高的松弛率。另外,进行松弛的工序(II)优选为3段以上。
进行松弛的工序(II)在热定型室进行,但整体的松弛率(以下称作“总松弛率”。)使用最初的热定型室的入口宽度(A)和最后的热定型室的出口宽度(B)如下定义。
总松弛率(%)=最后的热定型室出口宽度(B)/最初的热定型室入口宽度(A)×100
在将总松弛率设为20%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述这样的松弛率。各段的松弛率的和可以比总松弛率大。
第1室第1阶段松弛率10.0%
第2室第2阶段松弛率8.0%
第3室第3阶段松弛率3.4%。
另外,即使在拉幅机拉伸时,通过使温度和倍率产生梯度,也能够稳定地得到作为目标的热收缩应力值。另外,通过在冷却的区域也进行松弛,可以进一步控制热收缩应力值。
使膜在拉幅机内松弛,膜从拉幅机出来之后,在膜卷取之前,在室温下急冷3秒以上,从而膜的尺寸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特别优选为5秒以上。如果室温下的急冷时间短于3秒,则在膜的尺寸被固定之前进行卷取,因此,在将膜退卷之后,膜的尺寸发生变化,不易得到目标的热收缩应力值。作为将膜在室温下急冷的方法,优选送风、或将膜的输送辊的温度控制为室温。
为了使蒸镀金属的粘接性良好,在卷取膜之前优选对要实施蒸镀的面在空气中、氮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中或它们的混合气体中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控制膜表面的湿润张力。
可以在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表面设置金属膜,制成金属化膜。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使用在聚丙烯膜的至少一面蒸镀铝,成为膜电容器的内部电极的铝蒸镀膜等金属膜的方法。此时,也可以与铝同时或依次蒸镀例如镍、铜、金、银、铬和锌等其它金属成分。另外,也可以通过油等在蒸镀膜上设置保护层。
从膜电容器的电特性和自愈性的观点出发,金属膜的厚度优选在20~100nm的范围。另外,由于同样的理由,金属膜的表面电阻值优选为1~20Ω/□的范围。表面电阻值可以通过所使用的金属种类和膜厚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表面电阻值的测定法后述。
本发明中,根据需要,可以在形成金属膜后将金属化膜以特定的温度进行时效处理,或者进行热处理。另外,在绝缘或其它目的下,也可以在金属化膜的至少一面涂布聚苯醚等。
这样得到的金属化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层叠或卷绕而得到膜电容器。如果示例卷绕型膜电容器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则如下。
在聚丙烯膜的一面真空蒸镀铝,制造金属化聚丙烯膜。此时,将铝蒸镀成在膜长度方向上产生条纹状的余量部(非蒸镀部)。接着,在表面的各蒸镀部的中央和各余量部的中央放入刀进行切割,制作在宽度方向的一端具有沿长度方向连续的余量部的带状的卷绕卷。从在宽度方向的左侧具有余量部的卷绕卷、和在右侧具有余量部的卷绕卷中抽出2个金属化聚丙烯膜,使他们重合,卷装卷绕于芯材上,得到卷绕体。其结果,余量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左侧且蒸镀金属存在于右侧的金属化丙烯膜、和余量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右侧且蒸镀金属存在于左侧的金属化聚丙烯膜交互层叠。可以从该卷绕体拔出芯材并对卷绕体进行压制,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喷镀金属而制成外部电极,在金属喷镀上焊接引线,而得到卷绕型膜电容器。膜电容器的用途遍及铁道车辆用、一般家电用(例如电视机、冰箱的用途)、汽车用(含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用等各种用途。本发明的膜电容器也适用于这些用途。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特性值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如下。
(1)热收缩率(%)
以JIS-C-2330(2001)7.4.6.2为基准,将样品膜在热风烘箱中在以下的条件下保持120℃×15分钟或140℃×15分钟后,将尺寸变化率作为各温度下的热收缩率。测定膜的长度方向进而宽度方向。
(a)样品:宽度10mm×长度200mm(使长度方向与测定方向一致)
(b)烤炉条件:120℃或140℃、负荷3gf
(c)测定长度以处理前长度L0=100mm为基准,使用处理后的膜长度L1(mm)的精读值用下式求出。
热收缩率(%)=((L0-L1)/L0)×100。
(2)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N/mm2)
使用热机械分析(TMA)(SII·ナノテクノロジー(株)社制/型式TMA/SS6100),按以下的条件测定膜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热收缩力曲线。
(a)样品:宽度4mm×长度20mm(使长度方向与测定方向一致)
(b)温度程序:从30℃起以加热速率10℃/min进行升温
<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
由得到的热收缩力曲线读出140℃的热收缩力,并通过下式计算出。
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N/mm2)=140℃的热收缩力(N)/{4(mm)×WMV(mm)}
在此,WMV是通过JIS-C2330(2001)7.4.1.2求得的膜的质量法厚度(单位:mm)。测定进行3次,求平均。
(3)膜厚度(μm)
根据JISC2330(2001)的7.4.1.1,测定测微计法厚度。
(4)光泽(光泽度)
根据JISK7105(1981),使用スガ试验机株式会社制数字变角光泽计UGV-5D,以入射角60°受光角60°的条件测定试样。以试样的5点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光泽度。
(5)熔融流动指数(MFR)
根据JIS-K7210(1999),以测定温度230℃、负荷21.18N进行测定。
(6)熔融张力(MS)
使用JIS-K7210(1999)所示的MFR测定用的装置进行测定。使用株式会社东洋精机制作所制熔体拉伸试验机,将聚丙烯加热至230℃,将熔融聚丙烯以挤出速度15mm/分钟排出,制成线束,测定将该线束以6.5m/分钟的速度拉取时的张力,记为熔融张力。
(7)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mmmm)
将试样溶解于溶剂,使用13C-NMR,以以下的条件求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mmmm)(参考文献:新版高分子分析ハンドブック社团法人日本分析化学会·高分子分析研究恳谈会编1995年P609~611)。
A.测定条件
装置:Brukner社制、DRX-500
测定核:13C核(共振频率:125.8MHz)
测定浓度:10wt%
溶剂:苯/氘代邻二氯苯=质量比1:3混合溶液
测定温度:130℃
转速:12Hz
NMR试样管:5mm管
脉宽:45°(4.5μs)
脉冲重复时间:10秒
数据点:64K
换算次数:10000次
测定模式:completedecoupling
B.解析条件
将LB(线展宽因子)设为1.0进行傅立叶变换,使mmmm峰为21.86ppm。使用WINFIT软件(Bruker社制)进行分峰。此时,根据高磁场侧的峰面积以如下方式进行峰面积分割,进一步进行附带软件的自动拟合,进行峰面积分割的最佳化后,将mmmm和ss(mmmm的自旋边带峰)的峰分率的合计作为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mmmm)。
此外,测定进行5次,将其平均值作为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
(a)mrrm
(b)(c)rrrm(作为两个峰进行分割)
(d)rrrr
(e)mrmm+rmrr
(f)mmrr
(g)mmmr
(h)ss(mmmm的自旋边带峰)
(i)mmmm
(j)rmmr。
(8)内部3取代烯烃个数
将试样溶解于溶剂,使用1H-NMR,以以下的条件求内部3取代烯烃的个数。
A.测定条件
装置: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ECX400P型核磁共振装置
测定核:1H核(共振频率:500MHz)
测定浓度:2质量%
溶剂:氘代邻二氯苯
测定温度:120℃
脉宽:45°
脉冲重复时间:7秒
换算次数:512次
测定模式:nondecoupling
B.解析条件
以邻二氯苯的化学位移7.10ppm为基准,根据5.0~5.2ppm区域的归属于内部3取代烯烃的质子的峰的面积和0.5~2.0ppm的峰之比求内部3取代烯烃的质子比。
(9)冷二甲苯可溶部(CXS)
将聚丙烯膜试样0.5g溶解于沸腾二甲苯100ml中,放冷后,在20℃的恒温水槽中历时1小时使其重结晶化,之后过滤,通过液相色谱法定量溶解于滤液中的聚丙烯成分(X(g))。使用试样0.5g的精量值(X0(g))并用下的式求取。
CXS(质量%)=(X/X0)×100。
(10)中心线平均粗糙度(SRa)
通过JISB-0601(1982),使用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非接触三次元微细形状测定器(ET-30HK)”及“三次元粗糙度分析装置(MODELSPA-11)”进行测定。测定在长度方向上重复10次,作为其平均值求得中心线平均粗糙度(SRa)。
(11)金属膜的电阻
将金属化膜沿长度方向切断为10mm且沿宽度方向切断为全宽(50mm)的长方形,制成试样,并通过4端子法测定宽度方向30mm间的金属膜的电阻,将所得的测定值乘以测定宽度(10mm),再除以电极间距离(30mm),算出每10mm×10mm的电阻值。(单位:Ω/□)
(12)膜绝缘击穿电压(V/μm)
以JISC2330(2001)7.4.11.2B法(平板电极法)为基准求平均值,且用测定的样品的测微计法膜厚度(μm)(上述)除平均值,并用V/μm表述。
(13)电容器制造时的元件加工性(元件卷收率)
在后述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一面,利用ULVAC制真空蒸镀机以铝膜电阻为8Ω/□的方式真空蒸镀铝。此时,蒸镀成具有长度方向走向的余量部的条纹状(蒸镀部的宽度39.0mm、余量部的宽度1.0mm的重复)。
接着,在各蒸镀部的中央和各余量部的中央放入刃进行切割,以在左或右侧具有0.5mm的余量的全宽度20mm的带状制成卷绕卷。将所得的卷轴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卷轴的各1条,以在宽度方向上蒸镀部分从余量部伸出0.5mm的方式重叠2片进行卷绕,得到静电电容约10μF的圆型元件。元件卷绕使用株式会社皆藤制作所制KAW-4NHB。在140℃下减压8小时的环境中进行时效处理后,观察元件端面的膜的倒塌,将发生了倒塌的元件设为不合格。然后,将不合格的数量相对于制造数整体的比例用百分率表示,作为加工性的指标(以下将该比例称作“元件卷收率”)。元件卷收率越高越好。将95%以上设为“A”,将低于95%且80%以上设为“B”,将低于80%设为“C”。制造数以50个元件实施评价。
(14)高温寿命评价(电容器可靠性评价)
在后述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膜上,使用ULVAC制真空蒸镀机实施铝的膜电阻为8Ω/□且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余量部的所谓具有T型余量图案的蒸镀图案,得到宽度50mm的蒸镀卷。
接着,使用该卷,利用株式会社皆藤制作所制元件卷机(KAW-4NHB)卷绕电容器元件,实施金属喷镀后,在负压下以140℃实施10小时的热处理,安装引线而完成电容器元件。此时的电容器元件的静电电容为10μF。
测定这样得到的电容器元件刚制成之后的静电电容(C0),然后,将其在125℃的烘箱中施加250VDC/μm,测定经过200小时后的静电电容(C1),并用下式求得容量变化率(ΔC/C)。容量变化率优选为±5%以内。制造数是用10个元件评价实施的数量,用平均值表述。
ΔC/C(%)=((C1-C0)/C0)×100。
(实施例1)
在作为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7.9%且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为2.6g/10分钟的プライムポリマー(株)制聚丙烯树脂100质量份中共混0.5质量份的Basell社制支链状聚丙烯树脂(高熔融张力聚丙烯ProfaxPF-814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91.0%),供给至温度250℃的挤出机,以树脂温度250℃从T型狭缝模熔融挤出为片状,将该熔融片在保持于90℃的直径1m的流延鼓上以气刀温度90℃、空气速度140m/s冷却固化。110~135℃的保持时间根据放射温度计的测定结果,为2.8秒。接着,将该片逐渐预热至140℃,接着保持在145℃的温度,使其通过设定了周速差的辊间,沿长度方向拉伸4.8倍。此时,在拉伸部使用辐射加热器(输出3.5kW)辅以热量进行拉伸。接着,将该膜导入拉幅机,以拉伸温度160℃沿宽度方向拉伸10倍,然后,沿宽度方向以总共23%的松弛率分3阶段进行松弛(第1阶段为12.0%,第2阶段为9.0%,第3阶段为3.9%。),并以热定型温度150℃、冷却温度140℃进行热处理,之后,在室温下急冷5秒,得到膜厚度为3.0μm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进而在一侧的表面以25W·min/m2的处理强度在大气中进行电晕放电处理。这样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如表1、表2所示。耐电压、元件加工性均优异。
(实施例2)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5.1%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3)
除将膜厚度设为1μm、将拉幅机拉伸温度设为145℃、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42℃、将冷却温度设为125℃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4)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7.4%、将膜厚度设为2.5μm、将总松弛率设为25%(第1阶段12.5%、第2阶段9.0%、第3阶段5.8%)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5)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7.4%、将膜厚度设为2.5μm、将总松弛率设为22%(第1阶段11.0%、第2阶段8.0%、第3阶段4.7%)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6)
除将拉幅机拉伸温度设为165℃、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65℃、将冷却温度设为150℃、将总松弛率设为28%(第1阶段14.0%、第2阶段11.0%、第3阶段5.9%)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7)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5.1%、将拉幅机的拉伸温度设为140℃、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40℃、将冷却温度设为100℃、将总松弛率设为20%(第1阶段10.0%、第2阶段8.0%、第3阶段3.4%)、将室温冷却时间设为3秒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8)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7.4%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实施例9)
除将膜厚度设为2μm、将拉幅机的拉伸温度设为140℃、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40℃、将冷却温度设为100℃、将总松弛率设为20%(第1阶段11.0%、第2阶段7.0%、第3阶段3.3%)、将室温冷却时间设为3秒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1)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8.5%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2)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4.5%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3)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7.5%、将总松弛率设为15%(第1阶段8.0%、第2阶段5.0%、第3阶段2.7%)、将室温急冷时间设为2.5秒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4)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8.5%、将冷却温度设为50℃、将松弛率设为15%(第1阶段5.0%、第2阶段5.3%、第3阶段5.6%)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5)
除将膜厚度设为5μm、将拉伸温度设为165℃、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65℃、将松弛率设为28%(第1阶段9.3%、第2阶段10.3%、第3阶段11.5%)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6)
除将膜厚度设为4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7)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4.5%、将拉伸温度设为165℃、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65℃、将松弛率设为25%(第1阶段13.0%、第2阶段9.0%、第3阶段5.2%)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比较例8)
除将直链状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设为94.5%、将拉伸温度设为140℃、将热定型温度设为140℃、将冷却温度设为100℃、将膜厚度设为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制膜,得到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得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特性示于表1、表2。
[表1]
[表2]

Claims (11)

1.一种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含有聚丙烯,所述聚丙烯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通过测微计法得到的厚度为1~3μm,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1N/m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膜,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5%以上且低于98%的聚丙烯是直链状的聚丙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为0.5~2N/mm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140℃下的热收缩应力值的总和为0.5~2.5N/mm2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在140℃下处理15分钟后的热收缩率在长度方向上为4~7%,在宽度方向上为0~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在120℃下处理15分钟后的各自的热收缩率之和为2.5%以下。
7.一种金属化膜,是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的至少一面设置金属膜而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化膜,金属膜的表面电阻值在1~20Ω/□的范围内。
9.一种膜电容器,具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金属化膜。
10.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取向膜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将聚丙烯树脂熔融挤出,得到未拉伸片的工序;
对所述未拉伸片进行双轴拉伸,得到膜的工序;
将所述膜松弛20~30%的工序(I)。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轴取向膜的制造方法,进行松弛的工序(I)由多个进行松弛的工序(II)构成,最初的工序(II)中的松弛率比其它段的松弛率高。
CN201480016554.9A 2013-03-22 2014-03-19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Active CN105143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9847 2013-03-22
JP2013-059847 2013-03-22
PCT/JP2014/057517 WO2014148547A1 (ja) 2013-03-22 2014-03-19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化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321A true CN105143321A (zh) 2015-12-09
CN105143321B CN105143321B (zh) 2019-05-03

Family

ID=51580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6554.9A Active CN105143321B (zh) 2013-03-22 2014-03-19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24641A1 (zh)
EP (1) EP2977398B1 (zh)
JP (1) JP5660261B1 (zh)
CN (1) CN105143321B (zh)
WO (1) WO201414854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5122A (zh) * 2019-05-15 2019-08-23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聚乙烯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51400A (zh) * 2017-08-29 2020-04-2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金属膜叠层膜及膜电容器
CN112638645A (zh) * 2018-08-29 2021-04-09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5431B2 (en) * 2013-12-18 2017-08-29 Borealis Ag BOPP film having low shrinkage
CN106574061B (zh) * 2014-09-19 2019-09-27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和膜电容器
WO2016089174A1 (ko) * 2014-12-04 2016-06-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무연신 폴리프로필렌계 필름
JP6794647B2 (ja) * 2015-03-31 2020-12-0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JP6874373B2 (ja) * 2015-05-12 2021-05-1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KR102525861B1 (ko) * 2015-08-03 2023-04-26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계 적층 필름 및 필름 콘덴서
EP3362504B1 (en) 2015-10-16 2020-12-02 Borealis AG Biaxially oriented films made of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s
EP3564009B1 (en) 2016-12-28 2023-02-22 Oji Holdings Corporation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metallized film, and capacitor
JP7318187B2 (ja) * 2017-08-29 2023-08-01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234698B2 (ja) * 2018-03-29 2023-03-08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218618B2 (ja) * 2018-03-29 2023-02-07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KR20210148096A (ko) 2019-03-28 2021-12-07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프로필렌 필름
KR20220145349A (ko) * 2020-02-21 2022-10-28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프로필렌 필름, 금속막 적층 필름 및 필름 콘덴서
JP6992929B1 (ja) * 2020-02-21 2022-01-1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11763913A (zh) * 2020-07-07 2020-10-13 江苏伟业铝材有限公司 一种门窗用铝型材表面喷涂方法
CN112175220B (zh) * 2020-09-03 2023-01-03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耐高温的改性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74A (zh) * 1995-11-29 1997-07-16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和使用它的电容器
CN1198759A (zh) * 1996-08-09 1998-11-1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及用其作电介质的电容器
JP2006093689A (ja) * 2004-08-26 2006-04-06 Toray Ind Inc 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コンデンサ
CN101374891A (zh) * 2006-02-17 2009-02-25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1038B2 (ja) 1995-02-28 2006-06-28 東レ株式会社 耐熱耐電圧性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JP3752747B2 (ja) 1996-10-17 2006-03-08 東レ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ー
JP3508515B2 (ja) 1997-11-18 2004-03-22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粗面化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73991A (ja) * 1998-03-20 1999-10-08 Toray Ind Inc 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コンデンサ
JP2001072778A (ja) 1999-07-08 2001-03-21 Toray Ind Inc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JP4742398B2 (ja) 1999-11-02 2011-08-10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JP2001324607A (ja) 2000-05-16 2001-11-22 Kimoto & Co Ltd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5148841B2 (ja) 2006-05-18 2013-02-2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粗面化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EP1894716B1 (de) * 2006-08-31 2010-11-10 Treofan Germany GmbH & Co.KG Biaxial orientierte Elektroisolierfolie
JP2008127460A (ja) * 2006-11-21 2008-06-05 Toray Ind Inc コンデンサー用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てなる金属化フィルム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ー
JP5343461B2 (ja) * 2007-09-11 2013-11-13 東レ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コンデンサ
DE112008002985B4 (de) * 2007-11-07 2020-07-02 Oji Paper Co. Ltd. Biaxial orientierter Polypropylenfilm für einen Kondensator, ein bedampfter Film und ein Kondensator, der diesen verwendet
JP2010129560A (ja) * 2008-11-25 2010-06-10 Toray Ind Inc 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からなる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2959656B (zh) * 2010-06-29 2015-09-16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74A (zh) * 1995-11-29 1997-07-16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和使用它的电容器
CN1198759A (zh) * 1996-08-09 1998-11-1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及用其作电介质的电容器
JP2006093689A (ja) * 2004-08-26 2006-04-06 Toray Ind Inc 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コンデンサ
CN101374891A (zh) * 2006-02-17 2009-02-25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1400A (zh) * 2017-08-29 2020-04-2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金属膜叠层膜及膜电容器
CN111051400B (zh) * 2017-08-29 2022-08-26 东丽株式会社 聚丙烯膜、金属膜叠层膜及膜电容器
CN112638645A (zh) * 2018-08-29 2021-04-09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层一体型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65122A (zh) * 2019-05-15 2019-08-23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聚乙烯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165122B (zh) * 2019-05-15 2022-03-04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聚乙烯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48547A1 (ja) 2017-02-16
US20160024641A1 (en) 2016-01-28
EP2977398A4 (en) 2016-10-26
EP2977398B1 (en) 2019-09-18
CN105143321B (zh) 2019-05-03
JP5660261B1 (ja) 2015-01-28
EP2977398A1 (en) 2016-01-27
WO2014148547A1 (ja)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321A (zh)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CN103429416B (zh) 双轴拉伸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薄膜电容器
CN102959656B (zh)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CN104204043B (zh) 电容器用双轴拉伸聚丙烯膜、金属化膜以及膜电容器
EP3372382B1 (en)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multilayered film including metal film, and film capacitor
CN103503094B (zh) 电容器用双轴拉伸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和膜电容器
CN105143320B (zh) 电容器用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化膜及膜电容器
JP5664136B2 (ja) コンデンサ用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化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664137B2 (ja) コンデンサ用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金属化フィルム、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6103553A (zh)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EP3275624B1 (en)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for capacitor, metal laminated film, and film capacitor
JP2016188360A (ja)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6682937B2 (ja) コンデンサ用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8136661B (zh)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金属膜叠层膜及膜电容器
JP2022142713A (ja)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21152131A (ja)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金属膜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