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4057A -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4057A
CN105124057A CN201510607039.4A CN201510607039A CN105124057A CN 105124057 A CN105124057 A CN 105124057A CN 201510607039 A CN201510607039 A CN 201510607039A CN 105124057 A CN105124057 A CN 105124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tea
fengqing
black tea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070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向宇
张成仁
李琴
薛林
冯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070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2405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124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40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凤庆3号15~25份、凤庆9号2~10份、清水3号5~15份、梅占5~15份、台茶12号5~15份、龙井43号2~10份、阿萨姆大叶种2~10份、大吉岭大叶种2~10份、黄旦2~10份。本发明运用独特的原料配比,将多种口味的茶叶拼配后制作加工成多种香气复合并具有特色的成品红茶,本发明充分利用了不同种类茶叶香味的叠加作用,将不同茶叶中带有的涩味弥补中和,将多种茶叶的功能成分融合,提高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茶品种香气单一、味道干涩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其主要以新鲜的茶树新芽作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红茶能辅助血糖调节,在冬天胃容易不舒服,冰瓜果吃太多感到不适的人,可以红茶酌加黑糖、生姜片,趁温热慢慢饮用,有养胃功效,身体会比较舒服,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加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及其它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在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过多的盐分、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人在没吃饭的时候饮用绿茶会感到胃部不舒服,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重要物质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况下刺激性更强。而红茶就不一样了。它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红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传统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但是目前制备出来的红茶普遍存在香气单一、耐泡度差、味道干涩、茶汤不够鲜红、条索粗松、匀齐度差、色泽不一致、叶底花青的问题。中国茶区辽阔,茶树品种丰富,红茶加工工艺复杂,产品众多,特征各异。从种植区域与品种看,我国的南部地区种植生长的红茶品种大多为中大叶种,其产品特点是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高,芳香物质丰富,香气类型多,滋味浓厚;我国的东部地区种植生长的红茶品种大多为中小叶种,产品特点是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氨基酸含量高,香气清鲜甜,滋味鲜醇。区域、品种、工艺、技术参数的多重影响,使得初加工的红茶产品千变万化。单一产品品质内涵欠丰富、产量低、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香型红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茶香气单一、味道干涩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15~25份
凤庆9号2~10份
清水3号5~15份
梅占5~15份
台茶12号5~15份
龙井43号2~10份
阿萨姆大叶种2~10份
大吉岭大叶种2~10份
黄旦2~10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凤庆3号18~22份
凤庆9号3~8份
清水3号8~12份
梅占8~12份
台茶12号8~12份
龙井43号3~8份
阿萨姆大叶种3~8份
大吉岭大叶种3~8份
黄旦3~8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凤庆3号20份
凤庆9号5份
清水3号10份
梅占10份
台茶12号10份
龙井43号5份
阿萨姆大叶种5份
大吉岭大叶种5份
黄旦5份。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以下重量份数比例配料:凤庆3号15~25份、凤庆9号2~10份、清水3号5~15份、梅占5~15份、台茶12号5~15份、龙井43号2~10份、阿萨姆大叶种2~10份、大吉岭大叶种2~10份、黄旦2~10份;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清水3号,在海拔2300米的凤庆大叶茶群体种茶园中按照单株育种法选育而成,是滇红集团茶科院历经20余年精心选育的茶树良种之一,其茶多酚含量适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特殊的花香。
凤庆3号,在海拔1650米的凤庆大叶茶群体种茶园中按照单株育种法选育而成,是滇红集团茶科院历经20余年精心选育的茶树良种,其芽叶黄绿色,生长期长,育芽率强,香气突出,具有独特的兰花香。
凤庆9号,在海拔1650米的凤庆大叶茶群体种茶园中按照单株育种法选育而成,是滇红集团茶科院历经20余年精心选育的茶树良种,该品种芽毫特显,持嫩性强,单产高,其茶多酚含量丰富,是非常优秀的红茶品种。
梅占,安溪六大名种之一,发源于安溪芦田,无性系品种,植株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节间甚长;叶长椭圆形,叶色浓绿油光,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开花多,结实少。育芽能力强,嫩芽较翠绿,芽梢生长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长期7个月左右。梅占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较高,可制成白茶、红茶、绿茶与岩茶,且香气独特,品质极佳,氨基酸含量3.6%,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8.1%,咖啡碱4.4%。制成红茶,香高似兰花香,味道浓厚。
台茶12号,九十年代台湾将缅甸大叶种的茶树与台湾野生山茶杂交后,选育出的优良红茶品种,具有特殊的肉桂香与淡淡的薄荷香,是台湾名优红茶的主栽品种。
阿萨姆种,产自印度东北的阿萨姆溪谷一带,大叶种,当地日照强烈,雨量丰富,因此促进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茶多酚含量高,滋味浓烈。
大吉岭种,产自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龙井43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氨基酸含量高,茶叶滋味鲜爽,清香突出,引入凤庆种植后,叶茎变大,芽叶绿嫩。
黄旦,原产于安徽,中叶类,育芽早,叶色黄绿具光泽,发芽率高,适应性广,香奇味佳,水色金黄,叶底黄亮,独具一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运用独特的原料配比,将多种口味的茶叶拼配后制作加工成多种香气复合并具有特色的成品红茶,本发明充分利用了不同种类茶叶香味的叠加作用,将不同茶叶中带有的涩味弥补中和,将多种茶叶的功能成分融合,提高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茶品种香气单一、味道干涩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15份
凤庆9号10份
清水3号5份
梅占15份
台茶12号5份
龙井43号10份
阿萨姆大叶种2份
大吉岭大叶种10份
黄旦2份。
本发明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上述重量份数比例拼配茶叶;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实施例2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18份
凤庆9号8份
清水3号8份
梅占12份
台茶12号8份
龙井43号8份
阿萨姆大叶种3份
大吉岭大叶种8份
黄旦3份。
本发明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上述重量份数比例拼配茶叶;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实施例3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20份
凤庆9号5份
清水3号10份
梅占10份
台茶12号10份
龙井43号5份
阿萨姆大叶种5份
大吉岭大叶种5份
黄旦5份。
本发明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上述重量份数比例拼配茶叶;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实施例4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22份
凤庆9号3份
清水3号12份
梅占8份
台茶12号12份
龙井43号3份
阿萨姆大叶种8份
大吉岭大叶种3份
黄旦8份。
本发明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上述重量份数比例拼配茶叶;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实施例5
一种高香型红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25份
凤庆9号2份
清水3号15份
梅占5份
台茶12号15份
龙井43号2份
阿萨姆大叶种10份
大吉岭大叶种2份
黄旦10份。
本发明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上述重量份数比例拼配茶叶;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本发明运用独特的原料配比,将多种口味的茶叶拼配后制作加工成多种香气复合并具有特色的成品红茶,本发明充分利用了不同种类茶叶香味的叠加作用,将不同茶叶中带有的涩味弥补中和,将多种茶叶的功能成分融合,提高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茶品种香气单一、味道干涩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高香型红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凤庆3号15~25份
凤庆9号2~10份
清水3号5~15份
梅占5~15份
台茶12号5~15份
龙井43号2~10份
阿萨姆大叶种2~10份
大吉岭大叶种2~10份
黄旦2~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香型红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凤庆3号18~22份
凤庆9号3~8份
清水3号8~12份
梅占8~12份
台茶12号8~12份
龙井43号3~8份
阿萨姆大叶种3~8份
大吉岭大叶种3~8份
黄旦3~8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香型红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凤庆3号20份
凤庆9号5份
清水3号10份
梅占10份
台茶12号10份
龙井43号5份
阿萨姆大叶种5份
大吉岭大叶种5份
黄旦5份。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拼配:按以下重量份数比例配料:凤庆3号15~25份、凤庆9号2~10份、清水3号5~15份、梅占5~15份、台茶12号5~15份、龙井43号2~10份、阿萨姆大叶种2~10份、大吉岭大叶种2~10份、黄旦2~10份;
(2)晒青:将拼配好的鲜叶摊放在竹筛中,摊放厚度为3~5cm,在日光下晒青2小时,中途翻拌一次,待叶片柔软,含水量降至68~7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3)萎凋:将晒青叶摊放在萎凋帘中,自然萎凋,摊放厚度为3~5cm,室温15~18℃,时间8~12小时,含水量降至58~60%,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4)揉捻: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加压方式进行揉捻,揉捻机的转速38~45转/分钟,揉捻时间为40~45分钟;
(5)解块:将揉捻成型的茶胚用解块机解散团块,筛去碎末;
(6)发酵:将解块后的茶胚摊放在发酵筛内,摊放厚度为8~10cm,然后将其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35~38℃、相对湿度为85%、时间5~6小时,当叶片由绿变为黄红色时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7)造型:将发酵后的茶胚放入理条机中进行理条造型,理条机温度控制在90~105℃、时间40~45分钟,至茶条竖直,含水量20%左右即可进入下一工序;
(8)摊凉:将经过理条的茶胚均匀摊放开,摊放厚度为3~5cm,温度降至室温;
(9)烘焙:将摊凉后的茶胚放入烘干机中,温度控制在80~85℃、时间30~40分钟,烘焙至含水量为5~7%即制得成品;
(10)包装储存:及时将烘焙后的茶叶放入茶箱封存,防止香气流失。
CN201510607039.4A 2015-09-22 2015-09-22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1240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7039.4A CN105124057A (zh) 2015-09-22 2015-09-22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7039.4A CN105124057A (zh) 2015-09-22 2015-09-22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4057A true CN105124057A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09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7039.4A Pending CN105124057A (zh) 2015-09-22 2015-09-22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2405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6739A (zh) * 2016-03-11 2016-07-13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颗粒状花香型黄旦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35883A (zh) * 2016-07-19 2016-10-26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澳洲坚果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70740A (zh) * 2016-03-21 2016-11-09 李韵奇 一种野茶底韵大红袍茶的拼配加工工艺方法及产品
CN106070739A (zh) * 2016-03-21 2016-11-09 李韵奇 一种肉桂底韵大红袍茶的拼配加工工艺方法及产品
CN106306153A (zh) * 2016-08-23 2017-01-11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CN106359693A (zh) * 2016-11-16 2017-02-01 贵州怡壶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工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490208A (zh) * 2016-11-22 2017-03-15 张善俊 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09178A (zh) * 2016-11-29 2017-03-2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基于大叶种茶品种的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89519A (zh) * 2016-12-06 2017-05-24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混合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56338A (zh) * 2017-05-25 2017-09-15 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组合红茶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747A (zh) * 2009-06-23 2009-12-02 余树朋 桂绿1号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1695323A (zh) * 2009-10-26 2010-04-21 凤庆香竹箐古茶有限责任公司 高香型滇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404629A (zh) * 2013-08-25 2013-11-27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曲毫形红茶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747A (zh) * 2009-06-23 2009-12-02 余树朋 桂绿1号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1695323A (zh) * 2009-10-26 2010-04-21 凤庆香竹箐古茶有限责任公司 高香型滇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404629A (zh) * 2013-08-25 2013-11-27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曲毫形红茶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红钰等: "茶树良种金牡丹试制性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6739A (zh) * 2016-03-11 2016-07-13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颗粒状花香型黄旦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5746739B (zh) * 2016-03-11 2019-10-15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颗粒状花香型黄旦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70740A (zh) * 2016-03-21 2016-11-09 李韵奇 一种野茶底韵大红袍茶的拼配加工工艺方法及产品
CN106070739A (zh) * 2016-03-21 2016-11-09 李韵奇 一种肉桂底韵大红袍茶的拼配加工工艺方法及产品
CN106035883A (zh) * 2016-07-19 2016-10-26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澳洲坚果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035883B (zh) * 2016-07-19 2020-01-10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澳洲坚果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306153A (zh) * 2016-08-23 2017-01-11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CN106359693A (zh) * 2016-11-16 2017-02-01 贵州怡壶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工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490208A (zh) * 2016-11-22 2017-03-15 张善俊 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09178A (zh) * 2016-11-29 2017-03-2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基于大叶种茶品种的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89519A (zh) * 2016-12-06 2017-05-24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混合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56338A (zh) * 2017-05-25 2017-09-15 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组合红茶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4057A (zh)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62920B (zh) 一种调味金花茶叶的加工方法
CN101690534B (zh) 一种桑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1156634B (zh) 一种梅山蛮茶的加工方法
JP5119343B2 (ja) 枇杷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42451B1 (ko) 약주의 제조방법
CN105053363B (zh) 一种桑叶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CN100382714C (zh) 一种北方代茶树的覆盆子植物原料及其保健养生茶的生产方法
KR100549286B1 (ko) 유자주의 제조방법
CN107047896A (zh) 一种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CN107027939A (zh) 一种养生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CN105230843A (zh) 黄芩混合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26576A (zh) 桑叶降血糖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6834A (zh) 以刺五加茶为基茶加入松针的配制茶
CN105360434B (zh) 枣红茶的制备方法
KR101128899B1 (ko) 효소 약초 기능성 장아찌의 제조방법
CN106720562A (zh) 黄茶的制造方法
KR101280455B1 (ko) 약초 고추장의 제조방법
CN105660919A (zh) 一种辣木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24444B (zh) 一种漓江乳雪茶的加工方法
KR101297610B1 (ko) 석이버섯 발효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석이버섯 발효주
KR20040066952A (ko) 어성초와 삼백초를 주성분으로 한 추출물과 그 발효주제조방법
CN103444962A (zh) 一种辣椒叶制备茶叶的方法
CN102258104A (zh) 桑叶叶柄茶的制备方法
CN105410205A (zh) 茶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