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06153A -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 Google Patents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06153A
CN106306153A CN201610704566.1A CN201610704566A CN106306153A CN 106306153 A CN106306153 A CN 106306153A CN 201610704566 A CN201610704566 A CN 201610704566A CN 106306153 A CN106306153 A CN 106306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black tea
folium camelliae
camelliae sinensis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045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成仁
苏向宇
李琴
薛林
杨天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Dianho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045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061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06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061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选料、拼配、萎凋、揉捻、发酵、热理条和烘干。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红茶。本发明精选多种茶树原料、并按一定比例拼配,在传统红茶的加工方法中又加入了热理条步骤,使得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且条索紧结完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花果香甜,滋味香醇甘甜,叶底柔嫩明亮。

Description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及其红茶,具体涉及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背景技术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茶叶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包括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茶多酚、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维生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其中脂质、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很难溶于水中,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和一些矿物质等成分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解在水中的成分可以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产生有益效果并影响茶的滋味。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约占新鲜茶叶干重总量的20%-35%,茶味里面的核心就是茶多酚,即茶多酚的各种组分例如儿茶素和茶氨酸等的鲜爽味道混合而成。当新鲜茶叶经过加工以后,其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变化,例如加工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被氧化的越多,产物茶色素的含量相应增加。茶的不同加工方法就是使茶中各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加工出不同滋味的茶。
茶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其中红茶的发酵程度最大,随着发酵的进行茶叶中的茶多酚不断被氧化,生成茶黄素,再变成茶红素,由于茶多酚中简单的儿茶素呈苦味、酯型的儿茶素除苦外还有一些涩味,所以茶多酚的含量降低使得茶叶的苦涩口感减弱,变得非常醇和、暖心暖胃。滇红茶采用大叶茶为原料,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发酵后得到的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也相对较高,茶红素和茶黄素统称为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和抗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梗塞和血小板凝集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所以红茶尤其是滇红,在口感上和功能上均有由于其他茶品的特点,受到大家欢迎。
由于茶的原料和加工工艺的选择会对茶品的口感、汤色、营养成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种色、香、味俱全且营养物质保留完整的茶品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究出了一种玫瑰花香型、花果香甜、滋味香醇甘甜且茶中的营养成分得到了有效保留,解决了传统滇红色、香、味和营养不能兼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选料、拼配、萎凋、揉捻、发酵、热理条和烘干。
作为优选的,所述选料是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作为优选的,所述拼配是将3-5重量份的梅占和5-7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再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2~3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5~9分钟,超声频率40~10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作为优选的,所述萎凋是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叶片含水率58-62%,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作为优选的,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5-50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产生部分碎末的状态。
作为优选的,所述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8-30摄氏度、85-90%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5-6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作为优选的,所述热理条是将发酵毛胚,在120-130摄氏度下进行第一次热理条后的毛胚摊凉至18-25摄氏度,使得含水率达25-30%的毛胚;再在100-110摄氏度进行第二次热理条至含水率降至20%。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次热理条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5-10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0-15分钟。
作为优选的,所述烘干是将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至18-25摄氏度后在110-12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小于7%。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得到的中国红茶。
本发明精选多种茶树原料,按比例拼配,并优工艺参数,使茶中保留的芳香物质呈现玫瑰花香的味道,且香气浓厚。本发明在传统红茶的加工方法中又加入了热理条步骤,分两次热理条的目的一是使茶叶在两次热理条过程中间有一个摊凉时间,发挥均匀水分的作用,利于茶叶干度一致;二是使茶叶外形色泽光亮度更好。本发明经过半年的选料、拼配、试制及香型确定,使得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茶叶未加工前,鲜叶中的各种成分按占茶叶干重百分比计算:茶多酚30-40%、咖啡碱3-4%、氨基酸2.5-4%;加工之后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保留30-50%、另外50-70%转化成茶色素,咖啡碱可保留98-99%、氨基酸可保留90%以上。其中的茶多酚是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物质的主要成分,能够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作用;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化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还能够降血压、降血糖、抗血栓、防治中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辐射和抗衰老等作用。咖啡因可以有效抵抗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造成如心肌病变、动脉硬化、中风、肺气肿、巴金森氏症的自由基;增强血管收缩,避免血管扩强而头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上述数据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本发明方法得到的红茶可以有效保留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另外加工过程中一些茶多酚被氧化成了茶色素,通过控制加工工艺使茶色素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比例适当,得到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明亮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本发明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中未被氧化的茶多酚、氨基酸和茶中的一些糖类物质相结合,克服了传统滇红口味单一的问题,得到了一种滋味甘醇润喉、浓而不苦、嫩熟香显著的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
本发明将超声应用于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在萎凋之前对茶叶进行超声处理,轻微破坏茶叶中细胞的细胞壁,使细胞失水速度加快,叶片中成分更易溶出;超声处理还会激活茶叶中的一些酶,使得发酵过程进行的更充分,茶叶中茶色素的含量更高且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经过超声步骤的到的茶叶与未经超声处理的茶叶相比,滋味和香气都更加浓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本发明精选了两种茶树原料、并按一定比例拼配,通过多次试验,使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茶中的一些糖类物质相结合,使得本发明方法得到红茶的香气滋味极为独特,花果香甜,滋味香醇甘甜,带有玫瑰花香。
2)本发明通过增加超声步骤以及各个加工步骤选择以及工艺参数的实验,使得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如茶多酚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且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
3)本发明在传统滇红的加工方法中又加入了热理条步骤,使得本发明得到的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条索紧致,表面光亮,及其美观。
4)本发明得到的红茶香气持久,汤色红亮、叶底红匀完整,可冲泡多道依然甘醇润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
选料: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拼配:将3重量份的梅占和7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再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2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5分钟,超声频率4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萎凋至叶片含水率58%,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揉捻: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5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8摄氏度、85%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6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热理条:将发酵毛胚分两次热理条,第一次热理条提前10分钟预理条机至120摄氏度,热理条10分钟下机摊凉至25摄氏度,得到含水率达25%的毛胚;第二次热理条在100摄氏度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5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5分钟至含水率降至20%。第一次热理条和所述第二次热理条后的茶叶于平整处均匀、分层摊放至25摄氏度。
烘干: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冷却后立即在10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7.5%。
本实施例得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茶叶呈条型,外形紧直匀齐,苗锋完整,香气滋味极为独特,花果香甜,滋味香醇甘甜,带有玫瑰花香。本发明加工后的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保留30%、另外60%转化成茶色素,咖啡碱可保留98%、氨基酸可保留9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
选料: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再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3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9分钟,超声频率10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拼配:将5重量份的梅占和5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帘萎凋至叶片含水率62%,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揉捻: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50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30摄氏度、90%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5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热理条:将发酵毛胚分两次热理条,第一次热理条提前15分钟预理条机至130摄氏度,热理条10分钟下机摊凉至18摄氏度,得到含水率达30%的毛胚;第二次热理条在110摄氏度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10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0分钟至含水率降至20%。第一次热理条和所述第二次热理条后的茶叶于平整处均匀、分层摊放至18摄氏度。
烘干: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冷却后立即在11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
选料: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拼配:将4重量份的梅占和6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再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2.5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7分钟,超声频率6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帘萎凋至叶片含水率60%,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揉捻: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8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9摄氏度、88%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5.5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热理条:将发酵毛胚分两次热理条,第一次热理条提前12分钟预理条机至125摄氏度,热理条10分钟下机摊凉至22摄氏度,得到含水率达27%的毛胚;第二次热理条在105摄氏度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7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3分钟至含水率降至20%。第一次热理条和所述第二次热理条后的茶叶于平整处均匀、分层摊放至22摄氏度。
烘干: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冷却后立即在105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6.5%。
每个实施例均随机选择100人品尝,并对本实施例得到的红茶与传统滇红冲泡作对比,分别在外形、香气、汤色和口感上对本实施例得到红茶进行描述和评价,认为本发明更好的人数如表1。
表1.本发明红茶与传统滇红冲泡对比
外形 香气 汤色 口感
本发明 紧直匀齐,苗锋完整 馥郁玫瑰花香 汤色红亮、叶底红匀完整 香醇甘甜,
与传统滇红相比认为实施例1更佳的人数 86 98 94 89
与传统滇红相比认为实施例2更佳的人数 93 97 89 92
与传统滇红相比认为实施例3更佳的人数 91 98 90 90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在外形、香气、汤色和口感上均优于传统滇红茶,且优势明显,受到广大品茶者的喜爱。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
选料: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拼配:将35重量份的梅占和65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
超声处理: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2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5分钟,超声频率4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萎凋至叶片含水率59%,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揉捻: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9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8.5摄氏度、89%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6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热理条:将发酵毛胚分两次热理条,第一次热理条提前10分钟预理条机至128摄氏度,热理条10分钟下机摊凉至24摄氏度,得到含水率达29%的毛胚;第二次热理条在103摄氏度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8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2分钟至含水率降至20%。第一次热理条和所述第二次热理条后的茶叶于平整处均匀、分层摊放至25摄氏度。
烘干: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冷却后立即在10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7.5%。
将本实施例得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得到的中国红茶做对比,在外形、汤色、香气和口感方面均稍有逊色。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
选料: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拼配:将35重量份的梅占和65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
超声处理: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3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9分钟,超声频率10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萎凋至叶片含水率59%,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揉捻: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9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8.5摄氏度、89%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6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热理条:将发酵毛胚分两次热理条,第一次热理条提前10分钟预理条机至128摄氏度,热理条10分钟下机摊凉至24摄氏度,得到含水率达29%的毛胚;第二次热理条在103摄氏度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槽体中辅助定型8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2分钟至含水率降至20%。第一次热理条和所述第二次热理条后的茶叶于平整处均匀、分层摊放至25摄氏度。
烘干: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冷却后立即在10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7.5%。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10)

1.一种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梅占和凤庆大叶茶为茶叶原料依次进行的选料、拼配、萎凋、揉捻、发酵、热理条和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料是采集梅占和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的一芽一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拼配是将3-5重量份的梅占和5-7重量份单株培育的凤庆大叶茶拼配,再将拼配好的茶叶2重量份与水2~3重量分混合,超声处理5~9分钟,超声频率40~100赫兹,超声处理后晾干茶叶表面水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萎凋是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叶片含水率58-62%,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是将萎凋的茶叶揉捻45-50分钟至茶叶条索成形紧直完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在温度28-30摄氏度、85-90%湿度环境条件下发酵5-6个小时至花香显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理条是将发酵毛胚,在120-130摄氏度下进行第一次热理条后的毛胚摊凉至18-25摄氏度,使得含水率达25-30%的毛胚;再在100-110摄氏度进行第二次热理条至含水率降至2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热理条热理条5分钟后将竹棍放入理条机理条机槽体中辅助定型5-10分钟取出竹棍,继续运行10-15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是将热理条后的茶叶摊凉至18-25摄氏度后在110-120摄氏度下烘干至含水率小于7%。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得到的红茶。
CN201610704566.1A 2016-08-23 2016-08-23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Pending CN1063061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4566.1A CN106306153A (zh) 2016-08-23 2016-08-23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4566.1A CN106306153A (zh) 2016-08-23 2016-08-23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06153A true CN106306153A (zh) 2017-01-11

Family

ID=57741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04566.1A Pending CN106306153A (zh) 2016-08-23 2016-08-23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061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6338A (zh) * 2017-05-25 2017-09-15 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组合红茶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2200A (zh) * 2005-12-22 2006-06-28 云南农业大学 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
CN102429053A (zh) * 2011-12-08 2012-05-02 黄山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扁形红茶(红金魁)及其制作工艺
CN103815077A (zh) * 2012-11-16 2014-05-28 董倩 一种制备速溶红茶粉的方法
CN104322727A (zh) * 2014-12-01 2015-02-04 江西省江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4824252A (zh) * 2015-05-25 2015-08-12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标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蜜香型保健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4057A (zh) * 2015-09-22 2015-12-09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6137A (zh) * 2015-10-12 2015-12-23 宁波市鄞州凯达纸制品厂 红茶的加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2200A (zh) * 2005-12-22 2006-06-28 云南农业大学 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
CN102429053A (zh) * 2011-12-08 2012-05-02 黄山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扁形红茶(红金魁)及其制作工艺
CN103815077A (zh) * 2012-11-16 2014-05-28 董倩 一种制备速溶红茶粉的方法
CN104322727A (zh) * 2014-12-01 2015-02-04 江西省江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4824252A (zh) * 2015-05-25 2015-08-12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标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蜜香型保健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4057A (zh) * 2015-09-22 2015-12-09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6137A (zh) * 2015-10-12 2015-12-23 宁波市鄞州凯达纸制品厂 红茶的加工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6338A (zh) * 2017-05-25 2017-09-15 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组合红茶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2752B (zh) 红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制成的红茶
CN102669314B (zh) 特种铁观音茶制作方法
CN102870901B (zh) 炒青类绿茶的初制加工工艺
CN104186801B (zh) 一种荷叶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KR101931359B1 (ko) 새싹보리 분말과 나노콜라겐을 이용한 젤리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젤리
CN107047896A (zh) 一种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CN102422944A (zh) 岩青蓝叶茶及其制作工艺
CN106106877A (zh) 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
CN105660910A (zh) 一种冷泡玫瑰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852375A (zh) 信阳黄芽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CN104186834A (zh) 以刺五加茶为基茶加入松针的配制茶
KR101314568B1 (ko) 연근 발효음료 제조방법
CN105533054A (zh) 一种松针形蒸青石榴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07077A (zh) 一种客家绿茶加工工艺
KR101725873B1 (ko) 도라지를 이용한 혼합 침출차의 제조방법
CN107114504A (zh) 一种霍山黄芽的闷黄方法
CN110613036A (zh) 一种柚子花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06153A (zh) 馥郁玫瑰花香型中国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中国红茶
CN106260139A (zh) 莲兰花香型留香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莲兰花香型留香红茶
CN106234658A (zh) 蜜柑香型古树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蜜柑香型古树红茶
KR101148121B1 (ko) 죽순잎차 제조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죽순잎차
CN106306134A (zh) 针形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针形红茶
CN104798924B (zh) 一种金线莲半发酵茶的制备方法
CN114424791A (zh) 一种高花果香红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CN106234659A (zh) 高锐薯香型扁形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高锐薯香型红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