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3506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3506B
CN104813506B CN201380046200.4A CN201380046200A CN104813506B CN 104813506 B CN104813506 B CN 104813506B CN 201380046200 A CN201380046200 A CN 201380046200A CN 104813506 B CN104813506 B CN 104813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battery
coupling part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62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13506A (zh
Inventor
长峰浩
长峰浩一
北村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13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3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13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3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01M50/273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76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25Re-sealabl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eformable valve members, e.g. elastic or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H01M50/333Spring-loaded vent val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蓄电装置,包括:并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每个电池具有位于第一侧的排气阀,该排气阀用于排出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以及冷却路径,其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所述多个电池之间,构建为输送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冷却剂,以及引入口和排放口,所述引入口用于在第二侧引入冷却剂,该第二侧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侧的对侧,所述排放口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侧中的至少一侧上排放所引入的冷却剂。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已有这样的蓄电装置,其具有:并置在预定方向上的多个蓄电元件,每个蓄电元件配备有阀,用于释放内部制造的气体;一对端板,其将蓄电元件夹在预定方向上;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连接构件,这些连接构件固定至所述两个端板;以及壳,用于容纳所述蓄电元件,所述连接构件沿蓄电元件的外表面排布在所述壳中,所述阀设置在所述蓄电元件的外表面上,且所述阀接触所述壳的内壁,并与所述壳一起形成一空间,从阀释放的气体在该空间中移动(参见公开号为2012-109126 (JP-A-2012-109126)的日本专利申请)。在这一蓄电装置中,对蓄电元件进行冷却的空气在纵向方向上流动,即,从与阀所在侧相反的一侧朝向阀所在侧的方向。通过与从阀排放的气体共享的排放路径,对蓄电元件进行了冷却的空气排到外部。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A-2012-109126所描述的建构中,对蓄电元件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从设置在与阀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上的引入口,流向设置在阀所在侧上的排气口,而这一流方向导致了一个问题:用于电池的冷却路径和用于电池内制造的气体的排放路径(排烟路径)不能彼此分离。
相应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电装置,其中,用于电池的冷却路径和排烟路径能够彼此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蓄电装置包括:并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每个电池具有位于第一侧的排气阀,该排气阀用于排出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以及冷却路径,其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所述多个电池之间,构建为输送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的冷却剂,所述冷却路径具有引入口和排放口,所述引入口用于在第二侧引入冷却剂,该第二侧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侧的对侧,所述排放口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侧中的至少一侧上排放所引入的冷却剂。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排放口可设置在作为第三方向的两侧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中的每一侧上。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引入口的截面面积可小于设置在第三方向的侧中至少一侧的所述排放口的截面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引入口的截面面积可小于作为在第三方向的一侧的第三侧的排放口的截面面积与作为在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第四侧的排放口的截面面积之和。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冷却路径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上整体可具有T形形状,且可包括从所述引入口向所述第一侧延伸、再向作为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的第三侧延伸的路径部分,以及从所述引入口向所述第一侧延伸、再向作为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第四侧延伸的路径部分。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蓄电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分隔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之间,该分隔板具有肋,且所述冷却路径至少部分地由所述肋界定。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肋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第二侧延伸至第一侧,再转入所述第三方向。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蓄电装置可进一步包括排烟路径,其为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侧处的多个电池而形成,且所述排烟路径构造为将从每个电池的排气阀排出的气体排放至外部,所述冷却路径可以使得该冷却路径不与所述排烟路径连通的方式形成。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蓄电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多个分隔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多个电池之间,且每个分隔板具有连接部分,这些连接部分在第二方向的第二侧处突出,并在第一方向上呈两排延伸;以及盖件,其为第二方向的第二侧处的多个分隔板的连接部分而设,且用于向所述冷却路径供给冷却剂的供给路径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盖件和所述分隔板的连接部分界定。
进一步地,在前述方面中,所述蓄电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多个分隔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所述多个电池之间,每个分隔板具有连接部分,这些连接部分在第二方向的第一侧处突出,且所述连接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呈两排延伸;盖件,其为第二方向的第二侧处的多个分隔板的连接部分而设;一对端板,其设在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池的两侧;以及止动件,该止动件的两端连接至所述一对端板,且所述止动件在第二方向的第一侧处延伸遍及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所述多个电池给予止动力,并且,构造为将从每个电池的所述排气阀排出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的排烟路径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盖件和所述分隔板的连接部分界定,所述连接部分在该连接部分的内部可以界定有中空部分,该中空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止动件可在至少一个所述中空部分中延伸。
进一步地,在前述构造中,盖件可以由金属制成。
根据以上方面,能够获得允许电池冷却路径和排烟路径彼此分离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似部件,且其中:
图1为示意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100的外部视图;
图2为示意电池组100沿Y-Z平面的截面的图示;
图3为示意在X方向上的视图中分隔件30的例子的图示;
图4为示意在Y方向的视图中分隔件30的例子的图示;
图5为示意冷却剂(空气)和气体在电池组100中流动方式的图示;
图6为示意在沿Y方向的视图中、所述冷却剂在电池组100中的流动方式的图示;
图7为示意在沿X方向的视图中、所述冷却剂在电池组100(在冷却路径S3)中的流动方式的图示;
图8A和图8B为各自示意根据一比较例的冷却方法的图示;
图9为示意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分隔件300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图1为示意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100的外部视图。在图1中,为便于展示,仅展示了电池组壳50的上面部分,且是与电池堆叠1分开展示的。图2为展示Y-Z平面截取的沿电池组100的截面图。在图1和图2中,Y方向和Z方向是彼此垂直的。顺便提及,尽管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等是根据蓄电装置的安装状态或视图方向而改变的,然而,在以下说明书中,为方便起见,假定Z方向对应于竖直方向(上下方向),且图中的上侧是每幅图中参照所示物而言的“上侧”。进一步地,Y方向假定为是与图中所示物的左右方向对应的。
电池组100可安装在汽车上。这样的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配备有电动机和内燃机的汽车,所述电动机和内燃机均用作使汽车移动的动力源。电动汽车是仅配备有电动机的汽车,该电动机用作使汽车移动的动力源。在任一种类型的汽车中,电池组100可用作电动机的电源。
电池组100包括电池堆叠1和电池组壳50。
电池堆叠1具有多个电池10。所述电池10如图1所示并置(堆叠)在X方向上。
电池组壳50为一种盖件,其是一个容纳整个电池堆叠1的外壳。即,设置电池组壳50,以覆盖上下表面(Z方向上的端部表面)、两个相对侧部表面(Y方向上的端部表面)以及整个电池堆叠1的另外两个相对端部表面(X方向上的端部表面)。电池组壳50可以由金属(板状金属构件)形成。电池组壳50也可以由多个构件结合构造而成。管道、例如进气管道61、排烟管道62等,可连接至电池组壳50,以连通电池组壳50的内部(参见图5)。
电池10可以是任何的二次电池,如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并且,电池10可以是双电层电容器(电容器)而非二次电池。电池10的数量可根据电池堆叠1等的要求输出而适当确定。
每个电池10的上表面设置有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2。每个电池10的所述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2彼此间隔预定距离分开设置。电池10可以串联地电连接。具体地,一个电池10的正极端子11与另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12可通过母线(未示出)电连接。即,电池10可以串联地电连接。
阀13设置在每个电池10的上表面。该阀13用于将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排放至电池10的外部。由于电池10的内部是紧密闭合的,因此,电池10的内部压力随着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如果有)而升高。当电池10的内部压力达到阀13的启动压力,则阀13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以这种方式,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可以排放至电池10的外部。
阀13在Y方向上位于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之间。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阀13位于与正极端子11和负极端子12等距的一位置上。由于电池10上表面上的阀13的作用,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能够容易地从阀13排放出来。顺便提一下,阀13设置所在的位置可以适当进行设定。
顺便提一下,阀13的构造是任意的,其可以例如是,通常所称的破裂阀,或是通常所称的止回阀。所述破裂阀是可逆地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的阀。例如,平可通过在电池壳的一部分上形成标记来构造破裂阀。回流阀是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可逆地改变的阀。即,根据电池10内外的压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止回阀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改变。止回阀可以这样构造,例如,由一个关闭气体移动路径的盖和朝一个方向推动该盖的弹簧构成。
分隔件30位于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电池10之间。每个分隔件30用作为垫片。该分隔件30可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树脂等。每个分隔件30具有多个连接部分42,如图2所示的向上或向下突起。具体地,各分隔件30具有两个连接部分42,这两个连接部分42沿Y方向在阀13的两个相对侧处从其上侧突起。顺便提一下,连接部分42的高度(在Z方向上的长度)和位置在上侧与下侧之间是不同的。顺便提一下,以下将描述分隔件30的进一步细节。
一对端板41在X方向上位于电池堆叠1的两个相对端。止动件(平板带46)连接至端板41。两个止动件46可设置在电池堆叠41的上侧。该两个止动件46在Y方向上是彼此分开的,并在X方向上延伸,且每个止动件都在其两个相对端处连接至端板41。顺便提一下,将止动件46固定至端板41可使用任意方法;例如,使用螺栓的固定法、使用铆钉的固定法、以及其它固定法,例如可使用焊接。类似地,两个止动件46还可设置在电池堆叠1的下侧。止动件46具有对多个电池10施加止动力的功能。所述止动力是将电池10夹持在X方向上的力。通过对电池10施加止动力,电池10可以是例如扩张受限。在两个止动件46设置在电池堆叠1的各上下侧的构造中,防止止动力集中在一点上,并能够向电池10施加大致均等的止动力。
排烟路径S1形成在电池10的上表面侧,如图2所示。该排烟路径S1通过电池10的阀13连通每个电池10的内部。因此,排烟路径S1用于将每个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排放至电池组100的外部。所述排烟路径S1,如图2所示,由每个分隔件30的上侧连接部分42、电池组壳50和电池10上表面所界定。排烟路径S1可在X方向上延伸,且可以在两端中的一端打开(参见图5),在另一端闭合。优选地,密封件70可设置在电池组壳50与各分隔件30的上侧连接部分42的上边缘之间。密封件70可以由例如海绵或橡胶形成。该密封件70在分隔件30的上侧处沿着所连接的连接部分42在X方向上延伸。密封件70提高了气密性,减少了来自排烟路径S1的气体泄漏。顺便提一下,排烟路径S1可具有连续的横截面,或具有在X方向上从一侧向另一侧改变的横截面。
供给路径S2形成在电池10的下表面侧,如图2所示。该供给路径S2从设置在外部的冷却剂供给源(未示出)供给冷却剂。所述冷却剂典型地为气体,例如空气,但也可以是另一类型的流体,例如水等。顺便提一下,在以下说明书中假定冷却剂为空气。如图2所示,供给路径S2由各分隔件30的下侧连接部分42、电池组壳50和电池10的下表面界定。供给路径S2可在X方向上延伸,且可以在两端中的一端打开(参见图5),在另一端闭合。密封件70可以设置在电池组壳50与分隔件30的下侧连接部分42的下边缘之间。密封件70提高了气密性,减少了穿过供给路径S2的冷却剂的泄漏。顺便提一下,供给路径S2可具有连续的横截面,或还具有在X方向上从一侧向另一侧改变的横截面。
图3为示意沿X方向之一的视图中的分隔件30例子的图示。图4为展示沿Y方向之一的视图中的分隔件30例子的图示。
各分隔件30具有位于其上下部分的连接部分42。该连接部分42设置在上部的两个位置处以及下部的两个位置处。所述连接件42相对于各电池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上和向下突起,如图2所示。如图3所示,连接部分42形成为在X方向上的视图中是空心的。即,每个连接部分42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孔44。此外,连接部分42在X方向上延伸,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每个连接部分42具有大直径部分42a和小直径部分42b。通过将两个分隔件30其中一个的连接部分42的小直径部分42b配合在另一分隔件30的大直径部分42a的孔43中,使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分隔件30彼此连接。在这一连接状态中,分隔件30的上侧连接部分42界定了在X方向上延伸的排烟路径S1(参见图2)的两个侧壁部分。进一步地,在这一连接状态中,连接部分42中的孔44彼此连接,以形成在X方向上延伸的中空部分。由金属制成的止动件46(参见图2)插入在中空部分中。进一步地,在这一连接状态中,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分隔件30之间的空间容纳电池10中对应一个的置放。即,由于两个分隔件30在相互连接的同时,还在X方向上被置于电池10的两个相对侧,于是,电池10在X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分隔件30之间。
每个分隔件30具有位于其一个表面上的、在X方向上突起的多个肋32,所述一个表面面向两个相邻电池10中的一个电池。在每个分隔件30中,与设置有肋32的表面相对的表面,即,面向相邻电池10中另一个电池的表面,可以是平坦表面,其与电池10是表面接触的(参见图4)。
肋32整体形成为T形,如图3所示。即,肋32在Z方向上从下侧(空气引入侧)延伸,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因此,肋32界定了T形冷却路径S3:其在Z方向上从下侧(空气引入侧)延伸,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在朝向Y方向中的分隔件30的两个边缘部分延伸。即,界定了冷却路径S3,其用于使冷却剂在电池10的端部表面(X方向中的端部表面)上以T形路线流动。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肋32沿着Z方向围绕中心线对称地形成,所述中心线在Y方向上穿过分隔件30的中心。具体地,中心肋32a在Z方向上从Y方向上的分隔件30的下侧的中心延伸,然后在Y方向上朝向两个相对侧(左右侧)分叉。位于右侧的肋32b和32c在Z方向上从分隔件30的下侧延伸,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其中之一(向右的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延伸。位于左侧的肋32b和32c在Z方向上从下侧延伸,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向左的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延伸。肋32d在Y方向上延伸。
顺便提一下,肋32的数量以及两个彼此邻接的肋32之间的间隔可以适当地设置。并且,肋32的高度(在X方向上的高度)是任意的,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肋32的高度可以设置为使得肋32的远端与相邻电池10接触,或者可以设定为使得肋32的远端不与电池10接触。然而,如下所示,为防止冷却剂流通过肋32界定的冷却路径S3(为使冷却剂在电池10的端部表面上流经T形路径)(在X方向上的其端部表面)产生混合,肋32的高度优选地设定为使得肋32的远端在X方向上接触电池10的端部表面。顺便提一下,肋32可以形成在每个分隔件30的两侧上。
图5为示意冷却剂(本例中为空气)和气体在电池组100中流动的方式的图示。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进气管道61以与形成在电池堆叠1下侧的供给路径S2连通的方式在电池组100的下侧连接至电池组壳50。顺便提一下,当电池组100安装在汽车上时,进气管道61可以安置为使得进气管道61的进气开口面对着汽车车厢的内侧。进气管道61可设置有用于调节要供应的空气气流(流速)的装置(例如,鼓风机)。顺便提一下,位于进气管道61与供给路径S2之间的连接部分可设置有密封件(未示出)。对于供给路径S2,如上所述,另一侧端、即与连接至进气管道61的侧端部分相对的侧端,可以是密封的。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图中供给路径S2在X方向上在深侧处是密封的。
进一步地,排烟管道62以与形成在电池堆叠1上侧的排烟路径S1相连通的方式,在电池组100的上侧连接至电池组壳50。排烟管道62可设置有用于调节要供应的流(流速)的装置(例如,鼓风机)。顺便提一下,位于排烟管道62与排烟路径S1之间的连接部分可设置有密封件(未示出)。对于排烟路径S1,如上所述,另一侧端、即与连接至排烟管道62的侧端部分相对的侧端,可以是密封的。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图中排烟路径S1在X方向上在深侧处是密封的。然而,图中排烟管道62可连接至排烟路径S1的深侧部分,且图中排烟路径S1的近侧端部可以是密封的。并且,排烟路径S1还可在其两端连接至排烟管道62。
顺便说一句,如图5所示,从每个电池10内部经由阀13引入排烟路径S1的气体在X方向上移动(朝向图5中的近侧移动),并从排烟管道62向电池组100的外部排放。
图6为示意在Y方向上的视图的电池组100(在供给路径S2中)中的冷却剂的流动方式的图示。
如图6所示,经由进气管道61引入供给路径S2的空气在X方向上移动(朝图6中的右侧移动),并在Z方向上抬升,并被引入冷却路径S3(以下将结合图7描述冷却路径S3中的流)。如上所示,所述冷却路径S3形成在每个分隔件30与相邻的电池10之间。顺便提一下,尽管图6展示的是为简化展示而仅具有四条冷却路径S3的一个虚拟构造例子,然而,所述冷却路径S3形成在每个分隔件30与其相邻的电池10之间。
图7为示意在X方向上的视图的电池组100(在冷却路径S3中)中冷却剂的流动方式的图示。
如图7的箭头P1和P2所示,通过引入口90从供给路径S2引入冷却路径S3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受到肋32的限制,从而空气作为整体在T形路径中流动,并从在Y方向上设置在电池堆叠1两侧的排放口92排出。具体地,如箭头P1所示,经由供给路径S2引入冷却路径S3的空气中的一部分,从打开到供给路径S2的引入口90(进入口)在Z方向上移动,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向图7中的右侧),并侧向移动(到电池堆叠1的右侧),接着经由形成在电池堆叠1的右侧的排放口92从电池堆叠1中排出。
进一步地,如箭头P2所示,经由供给路径S2引入冷却路径S3的空气的另一部分,从打开至供给路径S2的引入口90在Z方向上移动,然而其方向转到Y方向(向图7中的左侧),并侧向移动(到电池堆叠1的左侧),接着经由形成在电池堆叠1的左侧的排放口92从电池堆叠1中排出。顺便提一下,从电池堆叠1中排出的空气可通过电池组壳50上形成的间隙等排出至电池组100的外部,或可通过使用排气管道(未示出)排出至电池组100的外部。在前者中,可弃用排气管。
于是,根据图7所示的例子,由于可以使得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在T形路径中流遍电池10的冷却区域(在X方向上的其端部表面),因此,可通过使用形成在电池堆叠1的侧部表面上的排放口92,使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排出电池堆叠1,而不使用电池堆叠1的上表面侧的排烟路径S1。
进一步地,由于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可以被致使以T形路径流遍每个电池10的冷却表面(在X方向上的其端部表面),因此,能够提高电池10的冷却效率(这将稍后结合图8A和图8B详细描述)。顺便提一下,为提高冷却效率,空气所流经的区域R(虚线区域)优选地进行了设定,以覆盖每个电池10在X方向的每个端部表面的整个区域,从而令冷却区域最大。即,理想的是,区域R覆盖每个电池10的既有区域。
进一步地,根据图7所示的例子,如上所述,由于要排放的气体分叉成两股流(参见左右排放口92),因此,引入口90的截面面积SO明显小于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S11与S12之和)。例如,引入口90的截面面积SO可以介于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的1/3到2/3范围内。因此,在截面面积相对较小的引入口90处能够调节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的压力(或能够调节其流速)。
图8A和图8B示意了根据比较例的冷却方法,并且,与图7类似,示意了分隔板上的冷却剂的流动方式。图8A展示了第一比较例,其中,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使得空气在Z方向上流动。图8B展示了第二比较例,其中,肋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使得空气在Y轴方向上流动。
在第一比较例中,如图8A中的箭头P3所示,经由设置在电池堆叠的下侧上的引入口引入的空气在Z方向上流动,并通过设置在电池堆叠的上侧的排放口排出至电池堆叠外。顺便提一下,在该例中,排放口连通排烟路径。即,排烟路径也用作排气路径。这一冷却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引入口的截面面积受限(以及排放口的截面面积受限),冷却区域相对较小。即,位于电池10的上表面侧的排放口的截面面积,特别地,在Y方向上排气口的横向宽度是受限的,这是因为排放口需要设置在每个电池10的正极端子11与负极端子12之间,且引入口的截面面积也相应地是受限的。这导致了一个缺陷,即有效冷却区域R1在Y方向上小,如图8A的虚线所示。
应当注意,可用作表示每个电池10的冷却效率的热导率Q一般可表示如下:
其中,K为系数,S为冷却区域,V为空气流速,L为流路径长度。可见,在该第一比较例中,冷却区域S小于图7中所示的例子,因此,冷却效率低于前述例子中的冷却效率。
在第二比较例中,如图8B中的箭头P4所示,经由设置在电池堆叠的左侧的引入口引入的空气在Y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上流动,并通过设置在电池堆叠的右侧的排放口排出至电池堆叠外。在这种冷却方法中,能够确保拥有与图7所示的例子中大致相同的最大冷却面积R2,但流路径的长度比图7所示例子更长,冷却效率更低(参见前述数学公式)。具体地,在第二比较例中,流路径长度L1对应于电池10在Y方向上的宽度,同时图7所示的例子中流路径长度L近似对应于分隔件30(或电池10)在Z方向上的长度与分隔件30在Y方向上的宽度的1/2之和(参见图7)。因此,由于在X方向的视图中分隔件30的截面形状是横长矩形,因此,第二比较例中的流路径长度L1比图7所示的例子中的流路径长度L要长。
前述实施例中实现的、尤其是优异的效果如下所述。
根据实施例,电池堆叠1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引入口90,且电池堆叠1的左右侧设置有排放口92,如上所述。因此,排烟路径S1能够与供给路径S2和冷却路径S3隔离地形成。即,电池10内产生的气体单独便能独立地排到电池组壳50的外部。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电池堆叠1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引入口90,且电池堆叠1的左右侧设置有排放口92。因此,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可被致使以T形路径流遍每个电池10的冷却区域(在X方向上的端部表面),从而能够提高电池10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可通过将引入口90的截面面积SO做得小于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S11与S12之和),来调节引入口90一侧的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的压力。进一步地,从设置在电池堆叠1的两个相对侧的排放口92排放的空气能够被释放到电池组壳50的外部,而不使用任何特殊的空气排放管道,从而弃用这类空气排放管道。
如上所述,由于供给路径S2由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界定,如上所述,因此,与供给路径S2由非分隔件30的构件界定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当然,可以弃用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并可以使用非分隔件30的构件来构造供给路径S2。进一步地,由于下侧止动件46穿过在由树脂制成的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相互连接时形成的中空部分,因此,已没有必要分开进行由金属制成的止动件46的绝缘。
进一步地,由于排烟路径S1由上述的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大致界定,因此,与排烟路径S1由非分隔件30的构件界定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当然,可以弃用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并可以使用非分隔件30的构件来构造排烟路径S1。进一步地,由于上侧止动件46穿过在由树脂制成的分隔件30的连接部分42相互连接时形成的中空部分,因此,已没有必要分开进行由金属制成的止动件46的绝缘。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下对前述实施例做出各种变化和替代。
例如,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排放口92在Y方向上设置在电池堆叠1的两侧,然而,具有冷却目的的空气排放口92也可以仅在Y方向上设置在电池堆叠1的两侧中的一侧,如同根据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分隔件300那样(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位于右侧)。在这一构造中,如图9的箭头P5所示,经由设置在电池堆叠的下侧上的引入口90引入的空气在Z方向其中之一上流动,然后其方向转到Y方向其中之一上,并通过设置在电池堆叠右侧的排放口92排到电池堆叠外部。尽管流路径长度较长,该构造也使得与供给路径和冷却路径S3相隔离的排烟路径的形成称为可能。
进一步地,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各个作为一个电池单元的多个电池10通过分隔件30彼此分隔,因此,也允许提供作为一个模块的多个电池10,并通过分隔件30将各个作为一个电池单元的多个模块彼此分隔。
进一步地,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多个电池10由分隔件30彼此分隔,然而也可以省略分隔件30。在这种情形中,电池10可以是单独绝缘的(例如,在X方向上各个电池的端部表面各设置有绝缘层)。进一步地,在省略了分隔件30的情形中,对应于各分隔件30的肋32的构造可形成在X方向上各电池10的端部表面上。
进一步地,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肋32设置在各分隔件30上,然而也允许代替或补充肋32,沿X方向在各电池10的端部表面上设置类似的肋。
进一步地,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使用了冷却剂来冷却电池10,然而,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冷却剂来温热电池10。

Claims (12)

1.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并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10),每个电池(10)具有位于第一侧的排气阀(13),所述排气阀(13)被配置为排出电池(10)内部产生的气体,所述第一侧为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以及
冷却路径(S3),其位于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所述多个电池(10)之间,对所述电池(10)进行冷却的冷却剂流经所述冷却路径(S3),所述冷却路径(S3)具有:
引入口(90),其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冷却剂引入所述冷却路径(S3),所述引入口(90)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侧上;以及
排放口(92),其被配置为排放所述冷却剂,所述排放口(92)设置在第三侧或第四侧中的至少一侧上,所述第三侧和第四侧为第三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排放口(92)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和所述第四侧中的每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引入口(90)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引入口(90)的截面面积小于位于第三侧上的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与位于所述第四侧上的排放口(92)的截面面积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路径(S3)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具有T形形状,并且
所述冷却路径(S3)包括:
第一路径部分,其从所述引入口(90)向所述第一侧延伸、再向所述第三侧延伸;以及
第二路径部分,其从所述引入口(90)向所述第一侧延伸、再向所述第四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隔板(30),其设置在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电池(10)之间,所述分隔板(30)具有肋(32),
其中,所述冷却路径(S3)至少部分地由所述肋(32)界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肋(32)在第二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侧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再转入所述第三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进一步包括:
排烟路径(S1),其设置在所述多个电池(10)的所述第一侧上,所述排烟路径(S1)被配置为将从所述排气阀(13)排出的气体排出至外部,
其中,所述冷却路径(S3)不与所述排烟路径(S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进一步包括:
多个分隔板(30),其设置在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池(10)之间,每个分隔板(30)具有连接部分(42),所述连接部分(42)在第二方向上向第二侧突出,且所述连接部分(42)在第一方向上呈两排延伸;
盖件(50),其设在所述连接部分(42)的第二侧上;以及
供给路径(S2),其被配置为向所述冷却路径(S3)供给冷却剂,所述供给路径(S2)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盖件(50)和所述分隔板(30)的连接部分(42)界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进一步包括:
多个分隔板(30),其设置在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池(10)之间,每个分隔板(30)具有连接部分(42),所述连接部分(42)在第二方向上向第一侧突出,且所述连接部分(42)在第一方向上呈两排延伸;盖件(50),其设在所述连接部分(42)的第一侧上;
一对端板(41),其设在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池(10)的两侧;
止动件(46),该止动件(46)的两端连接至所述一对端板(41),所述止动件(46)在所述多个电池(10)的第一侧处延伸于第一方向上,且所述止动件(46)被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向所述多个电池(10)提供止动力;以及
排烟路径(S1),其被配置为将从所述排气阀(13)排出的气体排出至外部,且所述排烟路径(S1)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盖件(50)和所述连接部分(42)界定,
其中,所述连接部分(42)在该连接部分(42)的内部界定有中空部分(44),该中空部分(44)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止动件(46)在至少一个所述中空部分中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盖件(50)由金属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盖件(50)由金属制成。
CN201380046200.4A 2012-12-04 2013-11-27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4813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4988 2012-12-04
JP2012264988A JP5720663B2 (ja) 2012-12-04 2012-12-04 蓄電装置
PCT/IB2013/002930 WO2014087234A1 (en) 2012-12-04 2013-11-27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3506A CN104813506A (zh) 2015-07-29
CN104813506B true CN104813506B (zh) 2017-07-21

Family

ID=50031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6200.4A Active CN104813506B (zh) 2012-12-04 2013-11-27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3114B2 (zh)
EP (1) EP2929579B1 (zh)
JP (1) JP5720663B2 (zh)
KR (1) KR101682597B1 (zh)
CN (1) CN104813506B (zh)
BR (1) BR112015004769B1 (zh)
IN (1) IN2015DN01720A (zh)
WO (1) WO2014087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82953B2 (en) * 2014-02-04 2018-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 spacer
JP2016004678A (ja) * 2014-06-17 2016-0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6213440B2 (ja) * 2014-10-20 2017-10-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112095B2 (ja) * 2014-10-30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構造
JP6413637B2 (ja) * 2014-10-30 2018-10-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ユニット
JP6245154B2 (ja) 2014-12-01 2017-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車両
CN106558659B (zh) * 2015-09-24 2019-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JP6414700B2 (ja) * 2015-10-28 2018-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3446357B1 (en) * 2016-04-20 2021-12-29 Corvus Ener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hermal runaway gases in a battery system
JP6624021B2 (ja) * 2016-11-24 2019-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電池パック
JP2018113219A (ja) * 2017-01-13 2018-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6595536B2 (ja) * 2017-07-12 2019-10-23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JP7004206B2 (ja) * 2017-12-22 2022-0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6973126B2 (ja) * 2018-01-31 2021-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冷却構造
DE112019003146T5 (de) 2018-06-22 2021-03-18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JP7202538B2 (ja) * 2018-06-22 2023-01-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7040385B2 (ja) * 2018-09-27 2022-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製造装置およびバッテリー製造方法
CN109698377B (zh) * 2018-12-09 2020-12-25 中南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塑封结构的锂离子电池
JP7047783B2 (ja) * 2019-01-14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US11509003B2 (en) * 2019-01-25 2022-11-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tructure for power storage stack and cooling system for power storage stack
JP7259673B2 (ja) * 2019-09-20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DE102019215336A1 (de) * 2019-10-07 2021-04-0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Temperierein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einer elektrischen Vorrichtung
CN112490578B (zh) * 2020-11-11 2021-11-2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JP7256163B2 (ja) * 2020-12-10 2023-04-11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337866B2 (ja) 2021-03-16 2023-09-04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スペーサ
DE102021131912A1 (de) 2021-12-03 2023-06-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modul einer Hochvolt-Batterie für ein elektrisch oder teil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9985A (ja) * 2007-04-20 2008-11-06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KR20090000302A (ko) * 2007-06-28 2009-01-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중대형 전지팩
CN102473981A (zh) * 2009-09-30 2012-05-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蓄电模块
JP2012109126A (ja) * 2010-11-17 2012-06-07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JP2012129043A (ja) * 2010-12-15 2012-07-05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4901B2 (en) * 1998-08-23 2007-09-04 Ovonic Battery Company, Inc. Monoblock battery
JP4243334B2 (ja) * 2002-06-11 2009-03-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4707923B2 (ja) * 2002-06-17 2011-06-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組電池
WO2006013743A1 (ja) * 2004-08-05 2006-02-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電池モジュール、組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0870846B1 (ko) 2005-01-04 2008-11-27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필름 외장 전기 디바이스용 케이스 및 필름 외장 전기디바이스 집합체
KR20070013455A (ko) * 2005-07-26 2007-01-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KR101106111B1 (ko) 2007-06-28 2012-01-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효율적인 냉각 및 배기 구조의 중대형 전지팩
KR100949335B1 (ko) * 2007-11-12 2010-03-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KR100937897B1 (ko) 2008-12-12 2010-01-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중대형 전지팩
JP4947075B2 (ja) * 2009-03-23 2012-06-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構造
CN102362379A (zh) * 2009-03-31 2012-02-2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系统
EP2405526B1 (en) * 2010-07-06 2013-07-03 Samsung SDI Co., Ltd. Air-cooled battery pack
JP4918611B1 (ja) * 2010-11-09 2012-04-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DE102010051106B4 (de) * 2010-11-11 2017-05-11 Audi Ag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eines Energiespeichermoduls eines Fahrzeugs
KR20120055156A (ko) * 2010-11-23 2012-05-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JP5472059B2 (ja) 2010-11-24 2014-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9985A (ja) * 2007-04-20 2008-11-06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KR20090000302A (ko) * 2007-06-28 2009-01-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중대형 전지팩
CN102473981A (zh) * 2009-09-30 2012-05-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蓄电模块
JP2012109126A (ja) * 2010-11-17 2012-06-07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JP2012129043A (ja) * 2010-12-15 2012-07-05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40347A (ko) 2015-04-14
JP5720663B2 (ja) 2015-05-20
KR101682597B1 (ko) 2016-12-05
EP2929579A1 (en) 2015-10-14
IN2015DN01720A (zh) 2015-05-22
BR112015004769A2 (pt) 2017-07-04
CN104813506A (zh) 2015-07-29
EP2929579B1 (en) 2017-01-25
JP2014110190A (ja) 2014-06-12
WO2014087234A1 (en) 2014-06-12
BR112015004769B1 (pt) 2021-07-13
US20150228947A1 (en) 2015-08-13
US10193114B2 (en) 2019-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3506B (zh) 蓄电装置
KR101535800B1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KR101390224B1 (ko) 냉매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KR101143279B1 (ko) 신규한 냉각구조를 가진 전지팩
KR101475737B1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CN104602948B (zh) 蓄电装置
JP4961876B2 (ja) 電池冷却構造
CN102054951A (zh) 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其的车辆和该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080026284A1 (en) Electric power source
CN106532176A (zh) 车辆牵引电池组件
KR20120041142A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전지팩
KR20120053593A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전지팩
US20150207186A1 (en) Battery pack with air-type cooling
KR20120140607A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CN102820441B (zh) 封装电池
CN106207304A (zh) 电池组
CN103764424A (zh) 车辆和搭载于车辆的电源装置的冷却构造
JP2010287514A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US11211648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cooling structure
JP7099915B2 (ja) 電池パックの冷却構造及び電池パックの排煙構造
BR112015012498B1 (pt) Estrutura de regulação de temperatura para elemento de armazenamento de energia
JP2006286519A (ja) 電池パック
KR101535795B1 (ko)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JP2007299637A (ja) 電池冷却構造
CN209056531U (zh) 一种方形电池模组隔板及方形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