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2232A -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2232A
CN104272232A CN201380023833.3A CN201380023833A CN104272232A CN 104272232 A CN104272232 A CN 104272232A CN 201380023833 A CN201380023833 A CN 201380023833A CN 104272232 A CN104272232 A CN 104272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s series
touch panel
interarea
surface part
wiring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38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2232B (zh
Inventor
佐藤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NDER FUTU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ONDER FUTU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NDER FUTURE CORP filed Critical WONDER FUTU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72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2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2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22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6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display area of the touch-screen or the surface of the digitising tablet into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reas, e.g. virtual keyboards or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06F1/1607Arrangements to support accessories mechanically attached to the display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3
    • G06F2203/0339Touch strips, e.g. orthogonal touch strips to control cursor movement or scrolling; single touch strip to adjust parameter or to implement a row of soft ke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操作性优异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具有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在所述主面部设置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第三电极列和第四电极列,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侧面部的边界。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触摸面板用作输入装置。所述输入装置是用于操作各种电子设备的装置。所述触摸面板安装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根据透过所述触摸面板而视觉识别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来进行输入。例如,通过输入工具(例如、触摸笔等)或者人的手指等,指定(接触或者靠近)触摸面的任意的位置。由此,进行输入。作为这种触摸面板,已知例如电阻膜式的触摸面板、静电电容结合式的触摸面板。
在所述静电电容结合式的触摸面板中,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检测电极沿着图像显示区域(通过触摸或者靠近而进行输入的区域)的二维(x,y)方向而设置。所述检测电极由例如结晶性(或者非结晶性)的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者IZO(Indium ZincOxide,铟锌氧化物)等构成。或者,由导电细线构成。所述电极设置在由透明玻璃(或者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基材的两面(或者单面)。在图像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外侧的区域(边框区域)),形成与所述检测电极连接的引出电路。所述引出电路形成在形成所述检测电极的面。
有很多关于触摸面板的报告。例如,下述的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对应于窄边框的触摸面板,其将触摸面板形成为具有表面和侧面的立体形状,在该触摸面板的表面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触摸位置检测面,在该触摸面板的侧面形成电极和将该电极连接到外部的取出部的引线电路,将该触摸面板的表面配置在LCD的表面,将上述侧面配置在LCD的侧部”。
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导电片,包括透明基体、形成在所述透明基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导电部、以及与所述透明基体的另一主面接触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具有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排列的2个以上第一细线导电性图案,所述第二导电部具有分别在第三方向上延长、并且在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排列的2个以上第二细线导电性图案,所述第一细线导电性图案具有导电性的细线部和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所述细线上的第一静电电容感知部,所述第二细线导电性图案具有导电性的细线部和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所述细线上的第二静电电容感知部,所述第一细线导电性图案和所述第二细线导电性图案配置成当透视所述导电片时交叉,所述第一和第二细线导电性图案呈大致线状,并且所述细线部的线宽a为0.1~25μm,所述第一和第二静电电容感知部具有开口部”。还有关于“导电片的制造方法”的记载。
专利文献3记载了“一种携带式电话,具有设置在侧面的输入部(侧面输入部)”,“侧面输入部由柔性印刷基板和多个检测电极构成,通过在柔性印刷基板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的检测电极来实际安装侧面输入部”。
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关于“触摸面板的市场及材料技术动向”的记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64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36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44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72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8868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1-3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2-174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2-146297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2-14169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11-175335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11-154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10-26255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電気硝子工業会(电气硝子工业会),“タツチパネルの巿場と材料技術動向(触摸面板的市场及材料技术动向)”,中谷健司(中谷健司),電気ガラス(电气玻璃),45号,第7~13页(2011年4月)
发明内容
以往的触摸面板,在其具有最大面积的主面(活动区域: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区域)的外侧区域(非活动区域:显示装置中的非显示区域: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区域外:形成有不透光的外观印刷层的外观区域:加饰区域:边框区域:窗框区域)形成引出配线。所述非活动区域(边框区域)的面积不能忽视。触摸面板的侧面部未被作为触摸输入区域而活用。
以往的触摸面板,在具有最大面积的面(触摸面板主面)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输入)的多个透明电极。在所述主面形成引出电路。在形成所述透明电极图案的面形成所述引出电路。所述引出电路所形成在的边框区域不是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触摸输入区域)限定在所述触摸面板主面的边框区域以外的区域。因此,扩大显示区域(输入区域)在触摸面板主面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如果需要较大的显示面,则需要将触摸面板主面的面积扩大。由于输入区域仅形成在触摸面板主面,因此触摸面板的操作性有限。
关于由ITO(IZO)等构成的透明导电膜,高透光率化和低电阻化是相反的特性。高透光率和低电阻的两全是比较困难的。由ITO(IZO)等构成的透明导电膜较硬,不容易变形,容易产生开裂。所述透明导电膜的柔性不好。即,当使用所述ITO(IZO)制成的透明导电膜时,即使基材使用透明树脂膜,柔性也不好。
以往,没有想到过由导电细线(特别是,将导电线形成为网眼状的图案)构成触摸面板的检测电极。没有想到过由此提高柔性和透光性。没有想到过在扩大显示区域(输入区域)在触摸面板的一个面(主面)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时在与所述主面交叉的侧面也设置输入区域的触摸面板。即,没有想到过在多个面具有输入区域的触摸面板。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特别是,本发明提出了在主面和侧面具有输入区域的触摸面板。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
具有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
所述中空部存在于由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区域,
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大致垂直,
大致垂直的所述侧面部具有四个以上,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
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
在所述主面部,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极列和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极列,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而设置,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分别由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和与所述岛状电极电连接的电极间配线构成,
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极列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电极列,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四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方向而设置,
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作为相互邻接的侧面部的边界的棱线部。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另一个面侧,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三电极列的来源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所述第四电极列所沿着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在所述侧面部的一个面侧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通过所述棱线部的所述引出配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面侧。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是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实质上不重叠。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硬壳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硬壳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层表面。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补强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部的内侧。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岛状电极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电极列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主面输入区域和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电极列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导体由从Ag、Au、Cu、Al的群中选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金属构成。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外部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通过通孔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另一方以不通过通孔的方式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表面被碳覆盖。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
所述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具有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
所述中空部存在于由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区域,
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大致垂直,
大致垂直的所述侧面部具有四个以上,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
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
在所述主面部,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极列和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极列,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而设置,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分别由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和与所述岛状电极电连接的电极间配线构成,
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极列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电极列,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四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方向而设置,
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作为相互邻接的侧面部的边界的棱线部,
所述方法具有:
在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形成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所述第四电极列、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导体图案的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以及
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在所述壳体成形的成形工序。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形成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所述第四电极列、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导体图案的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以及
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在所述壳体成形的成形工序。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另一个面侧,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三电极列的来源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所述第四电极列所沿着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在所述侧面部的一个面侧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通过所述棱线部的所述引出配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面侧。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是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实质上不重叠。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成形工序之前,进一步具有将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与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工序。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所述透明树脂层的工序。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所述硬壳层的工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具有:
显示装置;以及
上述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配设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上。
本发明能够得到在主面及侧面具有信息输入区域、具有优异的操作性、适合用于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的触摸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触摸面板成型体(A)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2是触摸面板膜(a)的俯视图。
图3是岛状电极和引出配线的局部放大图(俯视图)。
图4是外观印刷层的俯视图。
图5是触摸面板膜(a)的俯视图。
图6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立体图。
图7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主视图、俯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8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仰视图。
图9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的说明图。
图10是触摸面板端子部的说明图。
图11是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12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的说明图。
图13是触摸面板成型体(C)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14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的说明图。
图15是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16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立体图。
图17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主视图、俯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18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仰视图。
图19是外观膜的俯视图。
图20是外观膜加热成形体的立体图。
图21是外观膜加热成形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22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的说明图。
图23是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24是触摸面板膜(b)的俯视图。
图25是触摸面板膜(c)的俯视图。
图26是触摸面板膜(d)的俯视图。
图27是触摸面板膜(e)的俯视图。
图28是触摸面板膜(f)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存在于由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形成(围着)的区域。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面部连接。所述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大致垂直。大致垂直的所述侧面部具有四个以上。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一方向大致垂直。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大致垂直。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还可以全部侧面部均具有侧面输入区域。较佳地,如果侧面部的数量为N(N为4以上的整数),则(N-1)个或(N-2)个以下数量的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在所述主面部,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极列和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极列。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而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分别具有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所述岛状电极之间由电极间配线连接。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极列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所谓延长线,是指在主面部(形成所述第一、二电极列的面)和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三、四电极列的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情况下(例如,在膜处于形成壳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电极列位于同一线上(例如,同一直线上)。所述第四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方向而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列在其电极列中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即使在岛状电极是一个的情况下,该岛状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电连接。因此,因为所述第三电极列具有所述岛状电极和所述电连接部分,因此,称之为电极列。在所述岛状电极是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岛状电极之间由电极间配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三电极列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列具有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所述岛状电极之间由电极间配线连接。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作为相互邻接的侧面部的边界的棱线部。
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另一个面侧。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三电极列的来源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所述第四电极列所沿着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这里,说明如下。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所述膜)的相互不同的面。所述不同的面是表面和背面。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在作为这些电极列的基础的电极列是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所形成的面相同侧的面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在作为这些电极列的基础的电极列是所述第二电极列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所形成的面相同侧的面形成。例如,考虑以下(1)、(2)两种情况。(1)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延长线上的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的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沿着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的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2)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延长线上的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的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沿着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背面侧。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的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侧面部(所述膜)的表面侧。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可以均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可以均设置在所述侧面部的一个面侧。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相互之间必须不是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相互之间必须不是电接触。因此,在两者的交叉部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所述第四电极列也可以全部设置在所述膜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设置在的面与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所设置在的面也可以相互不同。但是,在本例中,必须具有所述电绝缘性间隔物。因此,较佳是电绝缘性间隔物不是必要技术特征的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相互不同的面)。
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较佳是不同的位置。特别是,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较佳实质上相互不重叠。这样,在主面输入区域,透光率与位置无关地保持均匀。显示面的视觉识别性良好。静电电容的变化能够以大体相同的检测灵敏度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检测。所述第三电极列的岛状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岛状电极之间的关系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之间的关系相同。但是,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形成在侧面部。侧面部的透光性不要求像主面部的透光性那样。因此,所述第三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岛状电极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重叠。但是,较佳是不重叠的情况。
较佳地,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
较佳地,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较佳地,硬壳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较佳地,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硬壳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层表面。
较佳地,补强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部的内侧。
较佳地,所述主面部的所述岛状电极由网眼状导体构成。更佳地,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岛状电极由网眼状导体构成。较佳地,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电极间配线由网眼状导体构成。更佳地,所述侧面部的所述电极间配线由网眼状导体构成。其中,较佳地,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电极列由网眼状导体构成。当导体部呈网眼状时,透光率高。即,视觉识别性良好。所述导体由从Ag、Au、Cu、Al的群中选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金属构成。所谓两个以上的金属是合金。
较佳地,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外部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通过通孔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另一方以不通过通孔的方式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表面较佳被碳覆盖。通过所述棱线部的所述引出配线较佳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面侧。因此,在将所述膜形成壳体时,所述引出配线不易产生拉伸。所述引出配线不易产生断线。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导体图案形成工序。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在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所述第四电极列、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各导体图案同时(或者依次)形成。所述方法具有成形工序。所述成形工序使形成了所述导体图案的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成形为所述壳体。
较佳地,所述方法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成形工序之前,进一步具有将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与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工序。
较佳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透明树脂层的工序。
较佳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硬壳层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具有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具有上述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所述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配设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上。
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第一工序)完成后,在所述成形工序(第二工序)之前,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膜的一个面,形成遮蔽可见光和赋予外观的外观印刷层。由此,无需专门用来形成外观印刷层的外观膜。能够较少构件数量。
通过膜插入成型和膜模内成型,在所述加热成形体的外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并且,在所述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硬壳层。由此,构成触摸面板的箱体和硬壳层的形成与膜插入成型和膜模内成型能够一次成型。制造效率良好。
通过膜插入成型在所述加热成形体的外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由此,构成箱体的透明树脂层与加热成形体能够一体化。
在形成所述透明树脂层的工序完成后,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壁设置电绝缘性树脂制的环状补强框。由此,能够得到对于外力具有足够的强度,变形强的触摸面板。
在进行上述第二工序之前,准备外观膜,所述外观膜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制成,用于形成遮蔽可见光并且赋予外观、作为不透明区域的外观印刷层,
在所述膜的一个面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列,在与所述膜的所述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列。由此,与在膜的一个面形成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的情形相比,能够由简单的工序形成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
与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中的多个列的各列的末端的所述岛状电极分别连接的所述引出配线所连接到的端子部,在所述一个面或所述另一个面形成在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在所述引出配线或所述端子部形成通孔。由此,能够容易地在一个面或另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连接。能够得到能够针对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进行信号收发的触摸面板。
在所述通孔的内部填充碳,由碳形成所述端子部,或者由与构成所述引出配线的导电性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端子部,形成碳层作为覆盖所述端子部的保护层。由此,能够保护端子部。特别是,在端子部由Ag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Ag的氧化和迁移。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个或两者,在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一电极列所延伸的所述第三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列,在与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列平行的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由所述岛状电极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而构成的电极列。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个或两者,在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列所延伸的所述第三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列,在与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一电极列平行的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由所述岛状电极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而构成的电极列。由此,能够在侧面形成由指示体输入信息的侧面输入区域。能够针对在主面输入区域和侧面输入区域两者形成的电极列由共同的外部电路进行信号的收发。
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和所述引出配线由Ag、Au、Cu、Al中的任一个形成。由此,在形成加热成形体时,不容易发生因施加到引出配线的拉力、压缩力而产生的变形而与引出配线的电连接中断。
在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和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方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形成端子部。在形成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方上的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形成端子部。由此,引出配线和端子部形成在侧面部。能够将触摸面板的主面部的几乎全部区域用作主面输入区域。能够使边框区域最小。
本发明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具有由上述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触摸面板,以及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中空部的内部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当从与所述膜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交叉配置,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所述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所述岛状电极相互分离,配置成二维格子状。由此,即使主面输入区域具有显示面,也能使透光率与位置无关地保持均匀。显示面的视觉识别性良好。在主面输入区域整个区域能够以大体相同的检测灵敏度有效率地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
所述膜在其一个面具有形成在所述主面部的一部分所在的面和至少四个所述侧面部各面的至少一部分,遮蔽可见光,赋予外观的外观印刷层,所述膜的加热成形体具有所述外观印刷层。由此,通过外观印刷层,在主面部的使主面输入区域大体透明的透光性开口部以外,在侧面部的使侧面输入区域大体透明的透光性开口部以外,即在触摸面板的其余部分,能够进行信息的印刷显示和装饰、外观的显示。
在所述膜的加热成形体的外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在所述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硬壳层。由此,构成触摸面板的箱体由透明树脂层形成,保护触摸面板的内部,由硬壳层保护触摸面板的最外边的表面。
可以不设置硬壳层,在所述膜的加热成形体的外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由此,能够使构成箱体的透明树脂层与膜的加热成形体一体化。
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壁设置电绝缘性树脂制的环状补强框。由此,能够得到对于外力具有足够的强度,变形强的触摸面板。
准备外观膜,所述外观膜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制成,用于形成遮蔽可见光并且赋予外观、作为不透明区域的外观印刷层,
在所述膜的一个面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列,在与所述膜的所述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列。由此,与在膜的一个面形成第一电极列、在与膜的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形成第二电极列的情形相比,能够由简单的工序形成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
与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中的多个列的各列的末端的所述岛状电极分别连接的所述引出配线所连接到的端子部,在所述一个面或所述另一个面形成在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在所述引出配线或所述端子部形成通孔。由此,能够容易地在一个面或另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连接。能够得到能够针对第一电极列和第二电极列进行信号收发的触摸面板。
在所述通孔的内部填充碳,由碳或者由与构成所述引出配线的导电性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端子部,形成碳层作为覆盖所述端子部的保护层。由此,能够保护端子部。特别是,在端子部由Ag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Ag的氧化和迁移。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个或两者,在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一电极列所延伸的所述第三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列,在与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列平行的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由所述岛状电极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而构成的电极列。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个或两者,在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二电极列所延伸的所述第三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列,在与所述主面部的所述第一电极列平行的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由所述岛状电极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而构成的电极列。由此,能够在侧面形成由指示体输入信息的侧面输入区域。能够针对在主面输入区域和侧面输入区域两者形成的电极列由共同的外部电路进行信号的收发。
在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和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方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形成端子部。在形成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大体垂直的两个所述侧面部中的一方上的所述引出配线的终端部,形成端子部。由此,引出配线和端子部形成在侧面部。能够将触摸面板的主面部的几乎全部区域用作主面输入区域。能够使边框区域最小。
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和所述引出配线由Ag、Au、Cu、Al中的任一个形成。由此,在形成加热成形体时,不容易发生因施加到引出配线的拉力、压缩力而产生的变形而与引出配线的电连接中断。
本发明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具有触摸面板以及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触摸面板的中空部的内部的显示装置,其中,触摸面板以具有主面输入区域和侧面输入区域的触摸面板成型体为主要构件。操作性优越。
<用语说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用语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与显示装置一体地构成。触摸面板是例如不会妨碍显像装置的图像显示、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的装置。触摸面板具有最大面积部(主面部:主面)及与主面部连接的侧面部(侧面)。所述侧面部优选例如具有四个。所述触摸面板通过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四个侧面部)在其内侧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结构(中空空间、中空部)。因此,所述触摸面板是壳状(箱状)的立体形状。在所述主面部及侧面部,根据需要,形成有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引出配线、端子部。触摸面板形成有输入区域。
触摸面板膜:触摸面板膜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在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根据需要,形成有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引出配线、端子部、外观印刷层。也有不形成外观印刷层的情况。
触摸面板成型体:形成有岛状电极等的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由各种成型方法形成的树脂成型体。
指示体:例如,导电性的触摸笔等输入设备。或者,用户的手指。用于用户在触摸面板的主面部(侧面部)指示输入区域的任意位置。
触摸(触摸输入):指的是指示体接触(或者接近)触摸面板。
触摸面:所述指示体接触(或者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面。
触摸位置:通过所述指示体的接触(或者接近)而被指示的位置。
主面输入区域:所述主面部中被所述指示体指定位置的区域。
侧面输入区域:所述侧面部中被所述指示体指定位置的区域。
外观印刷层:外观印刷层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形成。外观印刷层所形成的区域是不透明区域。不透明区域会遮蔽可见光。在不透明区域形成外观。未形成外观印刷层的透明的区域是输入区域。外观印刷层形成在触摸面板的主面输入区域或侧面输入区域的外侧(周围:窗框部:边框部)。在外观印刷层显示所希望的由文字信息、图案符号构成的信息。
外观膜:形成有所述外观印刷层的膜。
硬壳层:在触摸面板的最外层(透明树脂壳、或者外观膜)赋予预定强度(硬度)的保护层。通过所述保护层确保耐久性、耐候性、抗冲击性。由例如紫外线硬化树脂等构成。
岛状电极:用于检测由指示体的接触(或者接近)引起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电极。称为接触感知电极。也称为检测电极。岛状电极的形状可以列举例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顶角可以是90°,也可以是90°以外的度数)、N角形(N是5以上的整数)、圆形、椭圆形等。
电极间配线:电连接相邻的岛状电极的导体(配线)。
引出配线:电连接岛状电极和触摸面板端子部的导体(配线)。
网眼状导体:形状为网眼状的导体(配线)。所述岛状电极是网眼状导体。所述电极间配线也优选是网眼状导体。所述引出配线也可以是网眼状导体。
网眼状导体图案:形成为网眼状的导体图案。
触摸面板端子部:形成在触摸面板的侧面部的与引出配线的终端部连接形成的用于输入输出的端子部。
加热成形:将膜加热、软化,使其成为壳状(箱型)。例如,通过真空成型(使模具和膜之间成为真空,使膜紧贴模具而成型的真空成型)、压缩空气成型(将膜加热软化,用压缩空气的力使膜沿着模具成型的压缩空气成型)等进行。
加热成形体:通过加热成形而形成的成型体。
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而形成的成型体。
外观膜加热成形体:外观膜加热成形而形成的成型体。
膜模内成型:在经过脱模材料(剥离材料)处理的剥离性膜,形成所希望的层(例如,部分硬化的硬壳层)。该膜被插入到模具内,熔融流动状态的成型用树脂被注入到模具内而固化。由此,可以得到表面转印了所希望的层的成型体。
第一方向:触摸面板的主面输入区域为矩形时,主面输入区域的长边方向为第一方向。附图中为y方向(左右方向)。主面输入区域为正方形时,主面输入区域的任意边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第二方向:触摸面板的主面输入区域为矩形时,主面输入区域的短边方向为第二方向。附图中为x方向(上下方向)。
第三方向:与附图所在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深度方向)为第三方向。附图中为z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例如相互垂直。但是,不要求严格的垂直。例如,可以是交叉角度为85°~95°的大致垂直。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只要是满足上述作用、效果的结构即可。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以下附图的目的是便于理解。比例尺并不一定准确。
[实施方式]
首先对共通事项进行说明。
<投影型静电电容结合方式触摸面板>
本发明特别是关于投影型静电电容结合方式的触摸面板。进一步地,是关于所述触摸面板被组装到显示装置的装置(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所述触摸面板被用作用于操作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所述触摸面板安装在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面。所述触摸面板是触摸面板成型体。所述触摸面板是根据透过所述成型体的触摸面(例如,主面)而被视觉识别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通过指示体(例如,触摸笔或手指等导电体)接触(接近:位置指示)触摸面,来进行电子设备的各种操作(例如,输入等)的装置。
在所述触摸面板,岛状电极设置在电绝缘性透明膜。例如,设置在所述膜的两面(表面和背面)。在所述膜表面,沿着x方向(或者y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在所述膜背面,沿着y方向(或者x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从与所述膜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岛状电极配置为格子状(二维的)。在膜表面所形成的岛状电极和在膜背面所形成的岛状电极,配置为实质上相互不重合。通过这样配置的岛状电极,依次检测(x,y)位置的电容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多重触摸。
所述岛状电极在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主面及与所述主面交叉的侧面形成。作为由用户触摸的信息输入区域,具有形成在主面的主面输入区域及形成在侧面的侧面输入区域。触摸输入区域形成在主面和侧面两者。
<触摸面板的主要构成要素“触摸面板成型体(A)~(D)”的共通事项>
对触摸面板“后述的触摸面板成型体(A)~(D)”的共通事项进行说明。
(触摸面板成型体)
触摸面板是触摸面板膜的加热成形体(触摸面板成型体)。所述触摸面板成型体具有作为最大面积部的主面(x-y-z坐标系中的(xy)面)、与所述主面大致垂直的侧面(所述坐标系中的(xz)面)、与所述主面大致垂直的侧面(所述坐标系中的(yz)面)。所述(xy)面,例如是一个。所述(xz)面,例如是两个。所述(yz)面,例如是两个。由所述主面和所述侧面构成的区域是中空部(中空空间)。
构成所述触摸面板的透明树脂是热塑性树脂(例如,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脂树脂、聚烯树脂等)、或者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脲醛树脂、硅树脂等)。
在(xz)面和(yz)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以及在所述(xy)面,形成有岛状电极。相邻的岛状电极通过电极间配线串联连接。
在所述(xy)面的表面,在x方向形成有多个沿着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在所述(xy)面的背面,在y方向形成有多个沿着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上述排列也可以在表面和背面相反。
在所述(xz)面形成岛状电极列时,所述(xz)面的岛状电极列例如通过形成有所述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的膜弯折90°而形成。在所述(yz)面形成岛状电极列时,所述(yz)面的岛状电极列例如通过形成有所述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的膜弯折90°而形成。所述(xy)面的岛状电极列是在所述膜面形成的岛状电极列的一部分。所述(xz)面的岛状电极列是在所述膜面形成的岛状电极列的一部分。所述(xz)面的岛状电极列例如存在于所述(xy)面的岛状电极列的延长线上。所述(yz)面的岛状电极列是在所述膜面形成的岛状电极列的一部分。所述(yz)面的岛状电极列例如存在于所述(xy)面的岛状电极列的延长线上。
在所述膜的表面侧形成的岛状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在所述膜的背面侧形成的岛状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实质上相互不重合。从透光性(视觉识别性)的观点看,优选表面侧的岛状电极和背面侧的岛状电极重合的区域(面积)少。重合的区域(面积)为零。从静电电容的观点看,优选所述岛状电极不重合的区域(面积)少。不重合的区域(面积)甚少。
在所述(xz)面和所述(yz)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形成有引出配线。优选地,跨一个(xz)面和一个(yz)面(所述两个面相邻并且连接)的双方而形成。所述引出配线例如与所述(xz)面的岛状电极列连接。所述引出配线例如与所述(yz)背面的岛状电极列连接。所述引出配线的末端部形成有端子部。
所述端子部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的一个FPC连接端子连接。其它FPC连接端子与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连接。
所述触摸面板作为投影型静电电容结合方式而构成。所述触摸面板是作为各种信息的输入装置而发挥功能的装置。在触摸面板的主面,设有例如矩形的主面输入区域。在侧面((xz)面、(yz)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矩形的侧面输入区域。由指示体对主面输入区域及侧面输入区域的触摸而指示的触摸位置,通过以自电容方式或互电容方式检测在触摸面板的表面侧形成的岛状电极与在触摸面板的背面侧形成的岛状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而被感知。
触摸面板的主面构成有活动区域。根据情况,构成有非活动区域。所述活动区域是通过触摸而输入各种信息的区域。所述活动区域是触摸输入被检测的透明的透光性区域(主面输入区域:触摸输入区域)。所述非活动区域形成为围绕主面输入区域的框状区域(边框区域)。所述非活动区域是形成有不透光的外观印刷层的外观区域(加饰区域)。在非活动区域即使有触摸输入,该触摸输入也不被检测。触摸面板的侧面构成有活动区域和非活动区域。所述侧面的活动区域是侧面输入区域。
以下对通过自电容方式(互电容方式)来检测指示体对主面输入区域的触摸位置进行说明。
在自电容方式中,对主面((xy)面)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依次供给触摸位置检测用电压信号。对主面((xy)面)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依次供给触摸位置检测用电压信号。与触摸位置相对的主面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A和主面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B与GND(接地)之间的电容增加,因此,来自岛状电极列A和岛状电极列B的传递信号的波形呈与来自x方向的岛状电极列A及y方向的岛状电极列B的组合以外的x方向的岛状电极列A′及y方向的岛状电极列B′的传递信号的波形不同的波形。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根据来自岛状电极列(主面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及主面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的传递信号,演算触摸位置。
在互电容方式中,例如对主面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依次供给触摸位置检测用电压信号,对主面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依次进行感知(传递信号的检测)。对与触摸位置相对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A和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B之间的寄生电容,并列地增加指示体的浮游电容。来自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B的传递信号的波形是与y方向的岛状电极列B以外的y方向的岛状电极列B′的波形不同的波形。因此,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根据供给电压信号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的顺序及被供给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列的传递信号,演算触摸位置。
通过采用所述自电容方式(或者互电容方式)的触摸位置检测方法,即使在主面输入区域同时接触(或接近)两个指示体,也可以检测出触摸位置。
采用同样的方式对侧面输入区域的指示体的触摸位置进行检测。
(形成有网眼状导体的触摸面板膜、形成有外观印刷层的外观膜)
触摸面板膜(外观膜)是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作为所述膜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酯类树脂类(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烯烃类树脂(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乙烯基类树脂、醋酸乙烯类树脂(例如,EVA等)、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素(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砜树脂(PES)、聚醚醚酮(PEEK)、聚酰胺(PA)、聚酰亚胺(PI)、聚苯乙烯(PS)、环烯烃高分子(COC)、聚氨酯(PU)、聚乙烯醇(PVA)等。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PET。
所述膜的厚度,例如为10μm~300μm。但是不限于此。从透光率、机械强度的角度看,优选30μm~150μm。
(网眼状导体的形成方法)
以下对网眼状导体(网状导体)的代表性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岛状电极或电极间配线优选由所述网眼状导体构成。所述引出配线也可以由所述网眼状导体构成。当是网眼时(高开口率),透光率高。
(1)导电性油墨印刷法
将含有导电性纳米颗粒及粘合剂的导电性油墨以网眼状形成在透明膜面上。例如,使用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胶版印刷、苯胺印刷、撒布器印刷)的方法。
导电性纳米颗粒例如是平均粒径为2μm以下(优选200~500nm)的导电性颗粒。所述颗粒的材料例如是Ag、Au、Pt、Cu、Al或者碳。粘合剂例如是聚酯树脂。
网眼状导体还可以通过含有导电性高分子的导电油墨的印刷来形成。作为所述导电性高分子,可以列举例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聚苯胺、聚乙炔、聚苯撑乙烯等。
(2)导体薄膜蚀刻法
在树脂膜面上形成导体薄膜。在所述导体薄膜上形成网眼状的抗蚀图案。从抗蚀图案露出的导体薄膜被蚀刻去除。由此,得到网眼状导体。所述薄膜通过真空蒸镀法、溅镀法、离子电镀法、镀金法形成。也可以是贴合在树脂膜的金属薄膜。导体薄膜例如是Au、Ag、Cu、Al等薄膜。
导体薄膜也可以是由导电性高分子形成的膜。作为所述导电性高分子,可以列举上述高分子。
(3)使用掩膜的金属蒸镀薄膜法
金属薄膜例如是Au、Ag、Cu或者Al薄膜。
(4)利用使用银盐的导电性银形成法的方法
在树脂膜面上涂布含有感光性卤化银盐及粘合剂的感光材料。进行图案曝光及显影。在曝光部形成由细线构成的银,在未曝光部形成透光部。由此,形成网眼状导体(Ag)。
(网眼状导体(导体细线)的线宽、线距、厚度尺寸)
构成岛状电极或电极间配线的导体细线的线宽、导体细线的线距、导体细线的厚度,例如分别是10μm~50μm、100μm~1000μm、2μm~10μm。这样的网眼状导体,导体细线的线宽小,相对于线宽的线距大,不易察觉,视觉识别性高。
网眼状导体(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的开口率,从显示画面的亮度的观点看,优选90%以上。开口率是(网眼状导体的外形全部面积-导体部分的面积)/(网眼状导体的外形全部面积)。
所述岛状电极的外形大小,例如是2mm~5mm。所述电极间配线的外形宽度比所述岛状电极的外形小。
相邻的岛状电极(由所述电极间配线连接的岛状电极)之间的距离(构成岛状电极的外形的边之间的距离),例如是20μm~100μm。
引出配线(导体细线)的尺寸、线距、厚度,可以与所述岛状电极的尺寸、线距、厚度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导体细线的线宽、线距、厚度分别可以是50μm~200μm、100μm~1000μm、10μm~50μm。
引出配线是来自岛状电极列的信号传递到外部电路的配线。引出配线由具有高导电率的导电材料构成。引出配线是网眼状。但是,不限于网眼状。也可以是非网眼(实心)配线。
作为引出配线的延长部分而形成的触摸面板端子部以及孤立配线(在触摸面板膜的一个面形成的引出配线通过在触摸面板膜形成的通孔内的导体而连接到的、在触摸面板膜的另一个面形成的孤立配线),呈网眼状。但是,不限于网眼状。也可以是所谓实心配线。
(外观印刷层)
外观印刷层是进行了不透光的窗框、空心文字等的印刷的层。所述外观印刷层设在所述输入区域(活动区域:触摸输入区域)的外侧的区域(非活动区域)。
外观印刷层在外观膜上形成。作为外观膜,使用被用作触摸面板膜的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在所述膜的单面形成外观印刷层。
所述外观印刷层通过印刷(例如,丝网印刷、胶版印刷、苯胺印刷、凹版印刷、喷墨印刷等)而形成。印刷厚度例如是2μm~10μm。
也可以在形成了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上直接形成外观印刷层。所述外观印刷层的内侧区域为显示区域(输入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不使用外观膜。
也可以是形成有外观印刷层的外观膜和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层叠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后述的触摸面板成型体(D)。
(硬壳层)
可在触摸面板(透明树脂壳(或外观膜))的最外层形成硬壳层。所述硬壳层优选厚度为1μm~20μm。硬壳层的材料,可以列举例如ニデツク社生产的有机无机混合硬壳剂Acier。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III)、(IV)的共通事项>
对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III)、(IV)的共通事项进行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
所述触摸面板和所述显示装置组合在一起,构成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所述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显示装置、在触摸面板成型体和显示装置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连接导体、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等。显示装置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LCD)。
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被发送的驱动信号驱动控制,处理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信号。来自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信号或者所述信号的处理结果被传送到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所需的信号处理。处理结果在由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驱动控制的显示装置(显示面)上显示。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控制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整体。所述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是进行关于装置整体的信号处理的电路。所述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向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及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发送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路的操作。
和触摸面板组合的显示装置,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的影像的输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及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显示面具有输出显示影像的显示区域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处理关于应被输出显示的影像的信息,根据影像信息驱动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根据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的控制信号,将预定的影像显示在显示面。
触摸面板的主面配置成与显示装置(显示面)上方对应。设置在触摸面板的主面的主面输入区域(触摸输入区域、活动区域)配置成与显示装置(显示面)的显示区域对应。设置在触摸面板的主面的非活动区域配置成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用户通过透光性的主面输入区域观察显示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影像。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的大小)
作为具有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可以列举具有电话功能的便携终端。所述终端的外形尺寸,是横70mm~80mm、竖130mm~150mm、厚8mm~100mm。显示装置(显示面)的显示区域的形状,及与所述显示装置(显示面)对应的触摸面板的主面输入区域的形状,是矩形。例如,横向长度是60mm~70mm,纵向长度是90mm~120mm。侧面输入区域的形状是矩形。例如,横侧面中,厚度方向的长度是8mm~10mm,横向长度是50mm~60mm。纵侧面中,厚度方向的长度是8mm~10mm,纵向长度是80mm~110mm。
触摸面板与显示装置组合使用。触摸面板具有主面输入区域及侧面输入区域。触摸输入区域有多个面。引出配线大部分在侧面形成。主面的大部分成为主面输入区域。因此,主面输入区域具有大显示面。所述触摸面板用于具有大显示面的显示装置。适合具有大显示面的输入输出一体化装置。此等装置的操作性优越。
(显示装置的例子)
作为组合所述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列举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LED显示装置、无机LED显示装置、电致变色显示装置、等离子显示装置、场发射显示装置等。
(适用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例子)
所述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例如用于一般家电(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移动电话、汽车导航装置、便携式导航装置、便携式媒体播放装置、电子书阅读装置、平板终端、游戏机、电子辞典、自动存取款机、各种物理化学设备为首的产业用设备。
用户参照所述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的输出显示画面,以相同输出显示画面为输入面,在这用指示体(触摸笔等输入工具或手指等)触摸。通过所述触摸,指示输出显示画面的任意位置。由此,在输出显示画面中选中预先设定好的各种操作条件。或者,在输出显示画面用数值输入各种操作条件。从对应各种操作条件在侧面输入区域预先设定的多个键选择目标键,向各种电子装置指示其运行条件。
所述触摸面板,在主面及侧面的两个面形成有触摸输入区域。因此,可使用主面输入区域及侧面输入区域中的任意面进行操作条件的指示。这意味着操作性高。
下面,对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进行说明。
<由触摸面板成型体(A)构成的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触摸面板、及具有触摸面板和显示装置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
<触摸面板成型体(A)>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成型体(A)),通过以下制造工序制造(参考图1)。
图1是触摸面板成型体(A)的制造工序图。
图1(a)是经过在触摸面板膜上形成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工序及形成外观印刷层的工序得到的膜的平面图。图1(b1)是图1(a)的膜通过加热成形工序得到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触摸面板成型体)(α)的立体图。图1(b2)是图1(b1)的X-X线剖面图。图1(c)是膜插入成型及膜模内成型工序中的剖面图。图1(d)是从模具将成型体取出后的硬壳材料正式硬化工序中的X-X线剖面图。图1(e1)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A)的X-X线剖面图。图1(e2)是Y-Y线剖面图。
在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及背面,以预定图案形成有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引出配线、引出配线末端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通孔19(参照图1(a))。所述电极间配线、所述引出配线、及所述通孔,在图1(a)中未示出。所述通孔19在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端部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形成。通过所述岛状电极,检测触摸位置。
20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30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背面形成的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21、31是连接岛状电极之间的配线(电极间配线)。21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的x方向的电极间配线。31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背面形成的y方向的电极间配线。电极列1、2、3、4由所述岛状电极和所述电极间配线构成。电极列1,在所述触摸面板膜40的中央位置(图1(b1)中,(xy)面)的表面形成。电极列2,在所述触摸面板膜40的中央位置(图1(b1)中,(xy)面)的背面形成。电极列3,在所述触摸面板膜40的左方位置(图1(b1)中,(xz)面)的表面形成。电极列4,在所述触摸面板膜40的左方位置(图1(b1)中,(xz)面)及上方位置(图1(b1)中,(yz)面)的背面形成。22、32是引出配线。22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的x方向的引出配线。32是在触摸面板膜40的背面形成的y方向的引出配线。10是主面输入区域。15a、15b是侧面输入区域。12是主面(主面区域)。43是外观印刷层。18是触摸面板端子部。
外观印刷层43在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得到形成有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外观印刷层43的触摸面板膜。所述触摸面板膜,通过后述的图2图5、图10进行说明。
最终形成的触摸面板中,主面输入区域10、侧面输入区域15a、15b由虚线示出(参照图1(a))。
对于形成有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外观印刷层43的触摸面板膜,可以在触摸面板端子部18(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端部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形成通孔19。在触摸面板端子部18(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端部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形成通孔19后,可以形成外观印刷层43。
图1(a)中得到的膜被加热成形。由此,得到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50α(参照图1(b1)(b2))。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外观印刷层的触摸面板膜(参照图1(a)),在加热软化/冷却固化前,被设置在模具中。通过真空压、压缩空气,作为目的的箱子(壳子)成型。之后,不需要的部分被修剪(最后加工、去除加工)。由此,得到内部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部63的箱型的膜中间品(在中空部63的外部的面具有外观印刷层43的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参照图1(b1)(b2))。对所述加热成形体(α)50α进行说明(参照后述的图6)。
图1(a)、图1(b)中,岛状电极20、30实质上是透明的,不被视觉识别。但,为使构成清楚,在表面、背面形成的岛状电极20、30以实线示出。连接岛状电极的电极间配线21、31被省略。从z方向看,相邻的表面的岛状电极20和背面的岛状电极30之间的缝隙也被省略(图2、图5、图6、图7、图8、图11(a)、图11(b)、图13(a)、图13(b)、图15(a)、图15(b)、图15(e)、图16、图17(b)、图18、图24~28中,相同)。
通过膜插入成型及膜模内成型,得到了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参照图1(c)及图1(d))。
使用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及在表面形成了硬壳材料的部分硬化层45a的剥离性膜46,进行了膜插入成型及膜模内成型。由此,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
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中空部63的内表面,被设置到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1a的凸状部。表面形成有硬壳材料的部分硬化层45a的剥离性膜46,被设置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外表面和凹状模具91b的凹状部之间。之后,将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1a和凹状模具91b合上(封模具、关模具)(参照图1(c))。流态化了的成型树脂材料(透明树脂60)喷射填充到剥离性膜46上形成的硬壳材料的部分硬化层45a和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外表面之间。同时,在从剥离性膜46的面到成型树脂材料的面,转印部分硬化层45a。冷却固化后,将模具打开,取出成型体。
从模具取出的成型体的硬壳材料的部分硬化层45a正式硬化。硬壳层45、由成型树脂材料形成的透明树脂壳62、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三者成为一体。得到了外观印刷层43被夹在触摸面板膜40和透明树脂壳62之间的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参照图1(d))。
图1(c)未示出模具的细节。但,在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1a和凹状模具91b,为将成型体简单地从模具中取出,构成了脱模斜度。为使加热熔融的成型树脂材料的流动容易,或为减少应力集中,角部是曲面。成型体中,壁厚为t的透明树脂硬化体的两个面交叉的角部的曲率半径(R),在角部的内面侧是R1=(1/t)、在角部的外面侧是R2=(1.5/t)。例如,假设t=0.5mm,则R1=0.25mm、R2=0.75mm。在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3a、95a、95b、97a及凹状模具93b、95c、97b,也形成有所述脱模斜度、角部的曲率半径(R)。
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70的一方的FPC端子部,与在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的(zy)面露出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参照图1(e))。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70的另一方的FPC端子部,与安装有显示装置90、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00、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10、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20等电路的安装基板92的安装基板端子72连接(参照后述的图9)。
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70连接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附近部分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参照图10)。
(向触摸面板膜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
图2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a)的俯视图。
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有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20的电极列。所述岛状电极20和所述岛状电极20,通过x方向的电极间配线21连接。所述电极列,在y方向形成多个列(例如,10列)。X方向的引出配线22,与所述岛状电极20的电极列的末端位置连接。
触摸面板膜40的背面形成有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30的电极列。所述岛状电极30和所述岛状电极30,通过y方向的电极间配线31连接。所述电极列,在x方向形成有多个列(例如,6列)。Y方向的引出配线32,与所述岛状电极30的电极列的末端位置连接。
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的岛状电极20和背面形成的岛状电极30,从z方向看,互不重叠。即,设定间隔,以格子状进行二维配置(参照图2)。岛状电极20、30的形状分别是顶角为90°的菱形。
触摸面板膜40的表面,形成有与x方向的引出配线22(及y方向的引出配线32)连接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y方向的引出配线32,通过通孔19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通孔19,在触摸面板端子部18的任意处(或者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30的电极列末端的岛状电极30到触摸面板端子部18的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任意处)形成。
触摸面板膜40的背面,可以形成有与x方向的引出配线22(及y方向的引出配线32)连接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通孔19,可在任意处(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20的电极列末端的岛状电极20到触摸面板端子部18的x方向的引出配线22的任意处)形成。x方向的引出配线22,可通过通孔19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
为了精密地调节岛状电极(检测电极)20、30及引出配线22、32的电阻值,提高触摸位置的位置检测精度,可根据需要,在任意处(例如,在触摸面板的侧面部形成的引出配线22、32到触摸面板端子部18的途中的任意处)设置用于调节取出配线22、32的电阻值的调节部。
最终形成的触摸面板主面输入区域10占膜40的主面部12的大部分。触摸面板的侧面输入区域15a的岛状电极20位于膜40的上方。触摸面板的侧面输入区域15b的岛状电极30位于膜40的左方(参照图2)。
图3是网眼状导体(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引出配线)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a1)是y方向的电极间配线31-岛状电极30-电极间配线31-岛状电极30-电极间配线31的放大俯视图。图3(a2)是x方向的电极间配线21-岛状电极20-电极间配线21-岛状电极20-电极间配线21的放大俯视图。图3(b1)是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b2)是x方向的引出配线22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岛状电极20和岛状电极20,通过电极间配线21电连接。引出配线22,与x方向的末端(端部)的岛状电极20连接。
岛状电极30和岛状电极30,通过电极间配线31电连接。引出配线32,与y方向的末端(端部)的岛状电极30连接。
岛状电极20、30及电极间配线21、32由上述网眼状导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配线22、32也由上述网眼状导体构成。但,引出配线22、32可以不是网眼状。可以是所谓的实心配线。
引出配线22、32的延长部分触摸面板端子部18,也可以是网眼状,也可以不是网眼状。
从透光率的观点出发,岛状电极及电极间配线优选网眼状。特别是,优选开口率为90%以上的网眼。由此,细线难以被视觉识别,显示画面的视野明亮。
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及引出配线22、32,优选网眼状导体。理由是,膜成型为壳(箱型)时,网眼状导体不容易断线。加热成形体(α)(β),通过形成有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而得到。此时,即使网眼状导体(岛状电极、电极间配线、引出配线)位于加热成形体的角部(棱线部)且加热成形时产生的拉力、压缩力作用于所述网眼状导体,也难以产生所述网眼状导体的断线。特别是,网眼状导体由Au、Ag、Cu、Al等构成时,难以产生断线。
引出配线是实心配线的情况下,引出配线也优选由Au、Ag、Cu、Al等构成。理由是,Au、Ag、Cu、Al等展性、延性优越。因此,断线不容易发生。
网眼状导体,可以通过所述方法(例如,(1)导电性油墨印刷法、(2)导体薄膜蚀刻法、(3)使用蒸镀掩膜的金属蒸镀法、(4)利用使用银盐的导电性银形成法的方法)形成。
(向触摸面板膜形成外观印刷层)
图4是在触摸面板膜形成的外观印刷层的俯视图。
占成为触摸面板的主面((xy)面)区域12的大部分的主面输入区域10,作为透光性的透明的开口区域44而形成。所述区域是不形成外观印刷层43的部分。在所述开口区域44的外周部分形成外观印刷层(参照图4)。
例如,用于各种操作的引导键7、透明的背景,通过印刷在要成为触摸输入区域15a、15b的部分(虚线示出的部分)形成。开口区域44的外周部分且不会成为触摸输入区域的区域(图4的右方及下方的区域),作为外观印刷层43,印刷不透光的层(参照图4)。
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是开口部(参照图4)。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参照图5),从所述开口部16露出。外观印刷层不设置在所述开口部16(参照图4)。
图5是触摸面板膜(a)的俯视图。在所述触摸面板膜(a),形成有岛状电极、引出配线及外观印刷层。图5是将图4重叠在图2上的图。因此,省略其说明。
(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形成)
图6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立体图。
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50α,在其内部,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部63。外观印刷层设置在主面及侧面。在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主面部((xy)面)12形成主面输入区域(形成有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20及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30)10。在主面输入区域10形成外观印刷层43。在与主面((xy)面)垂直的侧面形成触摸输入区域15a、15b。在触摸输入区域15a、15b的外周区域形成外观印刷层43。在所述侧面形成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及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在所述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形成通孔19(参照图6)。
图7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说明图。图7(a)是后视图。图7(b)是左侧视图。图7(c)是俯视图。图7(d)是右侧视图。图7(e)是主视图。
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具有主面部12((xy)面)。在主面部12形成主面输入区域10。主面输入区域10占主面部12的大部分。在背面(侧面)形成侧面输入区域15a。在左侧面形成侧面输入区域15b。在正面(侧面)形成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及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在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形成通孔19。形成有遮蔽x方向的引出配线22及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外观印刷层43。在右侧面形成遮蔽y方向的引出配线32的外观印刷层43(参照图7)。
图8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俯视图。
x方向的引出配线22与端子部18a连接。所述引出配线22,与沿x方向排列的电极列的端部(第六列)的岛状电极20连接。在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正面形成所述引出配线22。y方向的引出配线32与端子部18b连接。所述引出配线32,与沿y方向排列的电极列的端部(第十列)的岛状电极30连接。在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右侧面形成所述引出配线32。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
对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具有触摸面板(触摸面板成型体(A))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9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的说明图。图9(a)是立体图(图中硬壳层未示出)。图9(b)是X-X线剖面图。图9(c)是Y-Y线剖面图。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50I具有由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构成的上侧箱体67、及与所述上侧箱体67嵌合的下侧箱体69。通过所述上侧箱体67与下侧箱体69,在内部形成封闭空间(参照图9)。
图中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的最外层的硬壳层45未示出(参照图9(a))。开口区域44是未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外观印刷层的透明区域。开口区域44对应于主面输入区域10。图中未示出岛状电极20、30。
搭载在安装基板端子72的一个面的显示装置90被收纳在上侧箱体67的内部空间(参照图9(b)、图9(c))。上侧箱体67和安装基板端子72被连接。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00、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10、及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20等电路,搭载在安装基板端子72的另一面。
一方的FPAC端子(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70的端子)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另一方的FPAC端子与安装基板92的安装基板端子部72连接。安装基板端子部72和触摸面板端子部18,通过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70电连接。
对于在主面输入区域及侧面输入区域形成的电极列,通过共通的外部电路100、110、120进行信号的收发(后述的图12、图14、图22中相同)。
一方的FPAC端子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之间,例如通过异向性导电粘合剂连接。另一方的FPAC端子与安装基板端子部72之间,例如通过异向性导电粘合剂连接。
一方的FPAC端子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之间、及另一方的FPAC端子与安装基板端子部72之间,通过异向性导电粘合剂连接(参照图9(b))。一方的FPAC端子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之间连接的详情未在图中示出(图12、图14、图22中相同)。
作为异向性导电粘合剂,可以列举通过市售可以获得的异向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异向性导电膏(ACP: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例如,在安装基板端子部72与另一方的FPAC端子之间配置异向性导电膜。或者,在安装基板端子部72与另一方的FPAC端子中的一个涂布异向性导电膏之后,一边加压硬化异向性导电粘合剂。安装基板端子部72与另一方的FPAC端子之间电连接的同时,安装基板92与柔性印刷电路板(FPC)70连接。
图10是触摸面板端子部的说明图。图10(a)是触摸面板端子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0(b)是W-W线放大剖面图。图10(b1)是通孔形成时的剖面图。图10(b2)是保护层形成后的剖面图。图10(c)是触摸面板端子部与FPC端子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形成保护层34。所述保护层34覆盖未被外观印刷层43覆盖的露出部分及孤立配线23部分。所述露出部分是触摸面板端子部18附近的露出部分。所述露出部分填充在通孔19中的导体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引出配线73及触摸面板端子部75被保护层34覆盖(参照图10)。后述的图11、图13、图15~18、图24~28所示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也相同。
触摸面板端子部18是引出配线32的延长部分。因此,图中触摸面板端子部18作为引出配线32的剖面示出。在引出配线22形成的面形成有孤立配线23。孤立配线23与引出配线22连接。孤立配线23通过填充在通孔19的导体与引出配线32连接(参照图10(b)、图10(c))。
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岛状电极20、30、引出配线22、32、触摸面板端子部18形成之后,形成通孔19。所述通孔19用于孤立配线23与引出配线32之间的电连接(参照图10(b1))。
孤立配线23,与引出配线22、32、触摸面板端子部18同样,可以是网眼状导体,也可以是实心配线。
可以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外观印刷层43之后,形成触摸面板端子部18、通孔19。可以在触摸面板端子部18、通孔19形成之后,形成外观印刷层43。
从触摸面板膜40的两面侧向通孔19供给/填充碳油墨,如果形成有外观印刷层43,则设置保护层34。所述保护层34,完全覆盖未被外观印刷层43覆盖的孤立配线23、引出配线32、通孔19填充表面露出碳33。所述保护层通过印刷碳油墨而形成(参照图10(b2))。
引出配线22、3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如果由Ag构成,碳保护层34完全覆盖Ag部分。因此,防止Ag的氧化、迁移。
如果设置保护层34之后形成外观印刷层43,外观印刷层43设置成不与保护层34重叠。
图10(c)与图9(b)是有联系的。图10(c)示出触摸面板端子部18与FPAC端子部78之间连接中的位置关系。在触摸面板端子部18形成的碳保护层34与FPAC端子78之间,通过异向性导电粘合剂电连接。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具有由触摸面板成型体(B)构成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触摸面板成型体(B)>
触摸面板成型体(B)通过下面的制造工序(参照图11)制造。
图11是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制造工序说明图。图11(a)是通过在触摸面板膜形成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工序、及形成外观印刷层的工序得到的膜的俯视图。图11(b1)是通过膜被加热成形的工序得到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立体图。图11(b2)是图11(b1)的X-X线剖面图。图11(c)是膜插入成型工序中的X-X线剖面图。图11(d1)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X-X线剖面图。图11(d2)是Y-Y线剖面图。
图1的触摸面板成型体(A)具有硬壳层45。图11的触摸面板成型体(B)不具有硬壳层45。
图11(a)及图11(b)与图1(a)及图1(b)相同。本实施方式,与图1(a)及图1(b)相同地进行。首先,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20、30、18。其次,形成外观印刷层43。即,制作了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20、30、18及外观印刷层43的触摸面板膜。所述触摸面板膜被加热成形,得到了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
对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进行膜插入成型,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B)(参照图11(c))。即,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中空部63的内表面,设置到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3a的凸状部。将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3a和凹状模具93b合上(封模具、关模具)。流态化了的成型树脂材料(透明树脂60)喷射填充到凹状模具93b与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外表面之间。冷却固化后,将模具打开。从模具取出成型体(B)50b。
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是透明树脂壳(壳)62与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成为一体而成的。外观印刷层43被夹在触摸面板膜40与透明树脂壳(壳)62之间。外观印刷层43被完全密封。
图11(d)是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被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替换后的图(参照图1(e))。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
对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具有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2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的说明图。图12(a)是X-X线(与所述X-X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图12(b)是Y-Y线(与所述Y-Y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
图12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50II与图9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50I相同。图12是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被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替换后的图(参照图1)。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具有由触摸面板成型体(C)构成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触摸面板成型体(C)>
触摸面板成型体(C)通过下面的制造工序(参照图13)而制造。
图13是触摸面板成型体(C)的制造工序说明图。图13(a)是通过在触摸面板膜形成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工序、及形成外观印刷层的工序得到的膜的俯视图。图13(b1)是通过图13(a)的膜被加热成形的工序得到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立体图。图13(b2)是图13(b1)的X-X线剖面图。图13(c)是膜插入成型工序中的X-X线剖面图。图13(d1)及图13(d2)是补强材料成形工序中的剖面图。图13(e1)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X-X线剖面图。图13(e2)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B)的Y-Y线剖面图。
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具有补强框96。但,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不具有补强框96。
图13(a)及图13(b)、和图1(a)及图1(b)相同。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可以用与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相同的方法得到。首先,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20、30、18。其次,形成外观印刷层43。得到了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20、30、18及外观印刷层43的触摸面板膜。所述膜被加热成形。由此,得到了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
用所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进行膜插入成型(一次成型)。之后,进行补强材料成型(二次成型)。通过所述两个阶段的成型,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所述两个阶段的成型(一次成型、二次成型)中,作为共通模具使用凹状模具95c。
首先,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中空部63的内表面,设置到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a的凸状部(参照图13(c))。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中空部63的外表面,设置到凹状模具95c的凹状部。将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a和凹状模具95c合上。流态化了的成型树脂材料(透明树脂60)喷射填充到凹状模具95c与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冷却固化(一次成型),得到一次成型体。
其次,将模具打开。所述一次成型体被留在凹状模具95c的状态下,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a更换成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进行二次成型。通过所述二次成型,在一次成型中冷却固化的透明树脂60的中空部63的内表面形成补强框96(参照图13(d))。
在所述二次成型中,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被设置在一次成型中冷却固化的透明树脂60的中空部63的内部。将凹状模具95c和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合上。流态化了的成型树脂材料喷射填充到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的侧面与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的内侧面之间。通过冷却固化(二次成型),得到二次成型体。
或者,二次成型中,部分硬化状态(例如,B阶段的热硬化性树脂)的补强框96,设置到一次成型中冷却固化的透明树脂60的中空部63的内部。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设置到所述补强框96的框内。部分硬化状态的补强框96,处于夹在一次成型中冷却固化的透明树脂60和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之间的状态。所述部分硬化补强框96通过加热正式硬化。由此,也可以得到二次成型体。
或者,在二次成型中,部分硬化状态的补强框96,被设置在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的外表面。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设置在一次成型中冷却固化的透明树脂60的中空部63的内部。部分硬化状态的补强框96,被夹在透明树脂60与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5b的凸状部之间。在这种状态下,部分硬化状态的补强框96被加热/正式硬化。由此,也可以得到二次成型体。
所述二次成型中的成型树脂材料,与一次成型中的成型树脂材料(透明树脂60)不同。例如,为了提高强度,是填充了无机颗粒的成型用树脂材料。所述成型用树脂材料无需透明。例如,是填充了无机颗粒的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脂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聚氨酯樹脂、硅树脂等)。
由此,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具有补强框96、透明树脂壳(壳)62、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所述三者成为一体。外观印刷层43,被夹在触摸面板膜40与透明树脂壳(壳)62之间。外观印刷层43被完全密封。
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与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相同(参照图13(e)及图1(e))。因此,省略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
对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具有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C)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4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的说明图。图14(a)是X-X线(与所述X-X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图14(b)是Y-Y线(与所述Y-Y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
图14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50III与图9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50I相同。图14是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被替换成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的图(参照图1)。因此,省略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具有由触摸面板成型体(D)构成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触摸面板成型体(D)>
触摸面板成型体(D)通过下面的制造工序(参照图15)而制造。
图15是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制造工序说明图。图15(a)是通过在触摸面板膜形成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工序得到的膜的俯视图。图15(b)是图15(a)的膜被加热成形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立体图。图15(c)是形成有外观印刷层的外观膜的俯视图。图15(d)是外观膜被加热成形的外观膜加热成形体的立体图。图15(e1)是膜插入成型工序中的剖面图。图15(e2)是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立体图。图15(e3)是X-X线剖面图。图15(f1)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X-X线剖面图。图15(f2)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连接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Y-Y线剖面图。
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与图1(a)相同的网眼状导体图案(参照图15(a))。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40,在加热软化/冷却固化之前,设置到模具。使用真空压、压缩空气成型为壳(箱型)状。之后,不需要的部分被修剪(最后加工、去除加工)。由此,得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参照图15(b))。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在内部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部。
在外观膜42形成与图1(a)相同的外观印刷层43(参照图15(c))。形成有外观印刷层43的外观膜42,在加热软化/冷却固化之前设置到模具。使用真空压、压缩空气,成型为壳(箱型)状。之后,不需要的部分被修剪(最后加工、去除加工)。由此,得到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参照图15(d))。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在内部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部。
使用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与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通过双膜插入成型,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参照图15(e))。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在内部具有中空部63。
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的中空部的内表面,设置到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7a的凸状部。加热成形体(γ)50γ的中空部的外表面,设置到凹状模具97b的凹状部。将凸状模具(凸状模具)97a和凹状模具97b合上。流态化了的成型树脂材料(透明树脂60)喷射填充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的外表面与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内表面之间。冷却固化之后,将模具打开。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参照图15(e))。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在内部具有中空部63。
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是透明树脂壳(壳)62、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50β、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一体化而成的。外观印刷层被夹在外观膜和透明树脂壳(壳)62之间。外观印刷层,被完全密封。
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与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相同(参照图15(f)及图1(e))。因此,省略说明。
图16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立体图。图17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说明图。图17(a)是后视图。图17(b)是左侧视图。图17(c)是俯视图。图17(d)是右侧视图。图17(e)是主视图。图18是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的仰视图。
图6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50α具有外观印刷层43。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50β是未设置所述外观印刷层43的例子。即,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50β不具有外观印刷层。因此,省略说明。
图19是外观膜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观膜42形成的外观印刷层43(参照图19),与图4的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的外观印刷层43相同。在主面输入区域10(成为触摸面板的主面的区域12的大部分区域),不形成外观印刷层。所述区域是具有透光性的透明的开口区域44。所述开口区域44的外周部分形成外观印刷层。
例如,通过外观印刷层43,在成为侧面输入区域15a、15b的部分(用虚线示出的部分)形成用于各种操作的引导键、透明背景。在开口区域44的外周部分且不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区域(图19的右方及下方的区域),印刷不透光的层(外观印刷层43)(参照图19)。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是不形成露出触摸面板端子部18的外观印刷层的开口部。
图20是外观膜加热成形体的立体图。
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在其内部具有立方体状的中空部。在外观膜42的主面形成开口区域44。开口区域44是不形成外观印刷层43的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区域。在开口区域44的外周部形成不透光的外观印刷层43。在侧面形成侧面输入区域15a、15b。侧面输入区域15a、15b被外观印刷层43围绕。设置有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
图21是外观膜加热成形体的说明图。图21(a)是后视图。图21(b)是左侧视图。图21(c)是俯视图。图21(d)是右侧视图。图21(e)是主视图。
在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主面部((xy)面)12,作为开口区域44设置主面输入区域10。主面输入区域10占主面部((xy)面)12的大部分。在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背面(侧面),设置侧面输入区域15a。在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左侧面,设置侧面输入区域15b。在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正面(侧面),设置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及外观印刷层43。在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16,设置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及通孔19。外观印刷层43遮蔽引出配线22及引出配线32。在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右侧面,设置遮蔽引出配线32的外观印刷层43。
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的俯视图,相当于图8的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的俯视图(但,触摸面板膜40替换为外观膜42。去掉岛状电极20、20、引出配线22、32、通孔19、触摸面板端子部18(18a、18b))。因此,省略说明。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
对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具有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D)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22是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的说明图。图22(a)是X-X线(与所述X-X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图22(b)是Y-Y线(与所述Y-Y线位置相同的位置)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50IV与图9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50I相同。图22与图1(但,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替换为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触摸面板成型体(A)~(D)的制造工序>
图23是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制造工序说明图。比较说明触摸面板成型体(A)~(D)的制造工序。
在图23比较示出图1~8、图11、图13、图15~21的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制造工序。首先,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其次,形成外观印刷层43。之后,通过加热成形,制作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50α。通过膜插入成型及膜模内成型,使用所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通过膜插入成型,使用所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通过膜插入成型及补强成型,使用所述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50α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
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之后,通过加热成形,制作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50β。在外观膜42形成外观印刷层43。之后,通过加热成形,制作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通过膜插入成型,使用所述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50β及所述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制作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
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50I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A)50A。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50II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B)50B。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50III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C)50C。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50IV具有触摸面板成型体(D)50D。
<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制造工序的变形例>
对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制造工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作为触摸面板成型体制造工序的变形例,可以列举下面的工序。触摸面板成型体(B)(C)(D)制造工序的膜插入工序,替换为膜插入成型工序及膜模内成型工序(与触摸面板成型体(A)的制造工序相同)。由此,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B′)(C′)(D′)。触摸面板成型体(B′)(C′)(D′)是在触摸面板成型体(B)(C)(D)的最外层设置硬壳层45而成的。
对触摸面板成型体(B)(C)(D),适用膜模内成型工序。由此,得到在触摸面板成型体(B)(C)(D)的最外层设置硬壳层45的触摸面板成型体(B′)(C′)(D′)。
在触摸面板成型体(A)~(D)制造工序中,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α)、触摸面板加热成形体(β)、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50γ形成中树脂膜的加热温度,优选树脂的软化温度。所述软化温度,优选300℃以下。此类树脂,例如是PET(熔点:258℃)、PEN(熔点:269℃)、PE(熔点:135℃)、PP(熔点:163℃)、聚苯乙烯(熔点:230℃)、聚氯乙烯(熔点:180℃)、聚偏氯乙烯(熔点:212℃)、TAC(熔点:290℃)等。
在触摸面板成型体(A)~(D)制造工序中,使成型树脂材料流动的加热温度(成型树脂材料的喷射温度)是树脂的熔融温度。例如,丙烯类树脂是240℃左右、聚酯类树脂是280℃左右、聚酰胺类树脂是200℃左右、ABS、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等树脂是270℃左右。
<在触摸面板膜形成的岛状电极、引出配线的图案的变形例>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引出配线22、32、触摸面板端子部18)图案的触摸面板膜(a)(参照图2)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在触摸面板成型体中,对应与y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xz)面))形成引出配线32。在主面部12的下方(在触摸面板成型体中,对应与x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3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
在所述触摸面板膜(a)(参照图2)、所述触摸面板膜(b)(参照图24)、所述触摸面板膜(c)(参照图25)中,在主面部12的左方(在触摸面板成型体中,与y方向垂直的另一个侧面(对应(xz)面))及主面部12的上方(在触摸面板成型体中,与x方向垂直的另一个侧面(对应(y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
在使用触摸面板膜(a)的触摸面板成型体(A)~(D)中,在与x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与引出配线22及引出配线32连接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
引出配线2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xz)面)两个面交叉的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22及引出配线3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yz)面)两个面交叉的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一个侧面((yz)面)与一个侧面((xz)面)两个面交叉的角部(棱线部)。
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不限于图2的触摸面板膜(a)。图24~28中示出几个例子。这些网眼状导体图案也与所述触摸面板成型体(A)~(D)相同地制作触摸面板成型体。
图24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b)的俯视图。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b)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y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xz)面))形成引出配线32、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及通孔19。在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在主面部12的上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参照图24)。在所述膜的表面的中央位置(所述(xy)面)形成电极列1。在所述膜的背面的中央位置(所述(xy)面)形成电极列2。在所述膜的表面的左方位置(所述(xz)面)及上方位置(所述(yz)面)形成电极列3。在所述膜的背面的左方位置(所述(xz)面)及上方位置(所述(yz)面)形成电极列4。
在使用触摸面板膜(b)的触摸面板成型体(A)~(D)中,在一个侧面((yz)面)形成连接引出配线22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在一个侧面((xz)面)形成连接引出配线32的触摸面板端子部18。
引出配线2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y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x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
图25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c)的俯视图。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c)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y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xz)面))及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32。在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参照图25)。
在触摸面板膜(c)中,在主面部12的上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图25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与图24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几乎相同。
引出配线2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y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x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所述侧面与所述侧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
图26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d)的俯视图。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d)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xz)面))及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32。在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引出配线22、32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参照图26)。
在触摸面板膜(d)中,在主面部12的上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除了未在(xz)面形成电极列这一点,图26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与图24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几乎相同。
图27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e)的俯视图。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e)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xz)面))及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32。在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引出配线22、32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参照图27)。
在触摸面板膜(e)中,在主面部12的左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x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除了未在(yz)面形成电极列这一点,图27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与图24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几乎相同。
引出配线2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y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x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所述侧面与所述侧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
图28是形成有岛状电极及引出配线的触摸面板膜(f)的俯视图。
在在触摸面板膜40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的触摸面板膜(e)中,在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xz)面))及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32。在主面部12的下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引出配线22及触摸面板端子部18。引出配线22、32与触摸面板端子部18连接(参照图28)。
在触摸面板膜(f)中,在主面部12的左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xz)面))、主面部12的右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另一个侧面((xz)面))、及主面部12的上方(相当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一个侧面((yz)面))形成岛状电极20、30等网眼状导体图案。图28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与图24中电极列1、2、3、4的形成处几乎相同。
引出配线2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y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32通过主面((xy)面)与一个侧面((xz)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引出配线22、32通过所述侧面与所述侧面的交叉角部(棱线部)。
在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侧面中的一个、及与y方向垂直的侧面中的一个,分别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由此,形成侧面输入区域。在不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区域的侧面,形成引出配线22、32(参照图2、图24、图25)。
在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侧面中的一个,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由此,形成侧面输入区域。在不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区域的侧面,形成引出配线22、32(参照图26、图27)。
在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及与y方向垂直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网眼状导体图案(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由此,形成侧面输入区域。在不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区域的侧面,形成引出配线22、32(参照图28)。
图2、图24~28所示的触摸面板膜成型为预定形状。由此,得到触摸面板成型体。由于在触摸面板膜的中央部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岛状电极20、30、电极间配线21、31),因此形成主面输入区域。由于在触摸面板膜的周边部形成有网眼状导体图案,因此形成侧面输入区域。触摸面板成型体,具有与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主面垂直的侧面(例如,①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②形成引出配线22、32的侧面、③成为侧面输入区域的面且形成引出配线22、32的侧面、④不成为侧面输入区域、也不形成引出配线22、32的侧面中至少一个)。因此,在触摸面板成型体的主面不形成引出配线22、32也可以。即,触摸面板的主面部12的大部分区域可以成为主面输入区域。边框区域尽量变小。相应地,主面输入区域变大。
上述内容中,岛状电极、主面输入区域、侧面输入区域、触摸面板成型体等的形状、尺寸只是举例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改良、修改、变形。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在主面及侧面具有输入区域的触摸面板。可以得到具有所述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此装置操作性良好。
本申请要求以2012年9月13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2-201339为基础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所记载的内容全部包括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电极列
2:得到结论
3:第三电极列
4:第四电极列
10:主面输入区域
12:主面部
15a,15b:侧面输入区域
16:触摸面板端子部开口部
18:触摸面板端子部
18a:与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连接的端子部
18b:与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连接的端子部
19:通孔
20:沿x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
21:x方向的电极间配线
22:x方向的引出配线
23:x方向的引出配线的形成面的孤立配线
30:沿y方向排列的岛状电极
31:y方向的电极间配线
32:y方向的引出配线
33:碳
34:保护层
40:触摸面板膜
42:外观膜
43:外观印刷层
44:开口区域
45:硬壳层
45a:硬壳材料的部分硬化层
46:剥离性膜
50α: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α)
50β:触摸面板膜加热成形体(β)
50γ:外观膜加热成形体(γ)
50A:触摸面板成型体(A)
50B:触摸面板成型体(B)
50C:触摸面板成型体(C)
50D:触摸面板成型体(D)
50I: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
50II: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
50III: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II)
50IV: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IV)
60:透明树脂
62:透明树脂壳(壳)
63:中空部
67:上侧箱体
69:下侧箱体
70: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
72:安装基板端子
73:被保护层覆盖的引出配线
74:异向性导电膜(AFC)
75:被保护层覆盖的触摸面板端子部
76:绝缘层
77:配线导体层
78:FPC端子部
79:通孔的位置
90:显示装置
91a,93a,95a,95b,97a:凸状模具(凸状模具)
91b,93b,95c,97b:凹状模具
92:安装基板
96:补强框
100:触摸面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
110:显示单元控制/信号处理电路
120:输入输出一体型装置控制/信号处理电路

Claims (29)

1.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
具有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
所述中空部存在于由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区域,
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大致垂直,
大致垂直的所述侧面部具有四个以上,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
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
在所述主面部,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极列和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极列,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而设置,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分别由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和与所述岛状电极电连接的电极间配线构成,
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极列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电极列,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四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方向而设置,
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作为相互邻接的侧面部的边界的棱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
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另一个面侧,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三电极列的来源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所述第四电极列所沿着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
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在所述侧面部的一个面侧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
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棱线部的所述引出配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是不同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实质上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硬壳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
硬壳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层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补强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部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岛状电极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电极列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由从Ag、Au、Cu、Al的群中选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金属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外部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通过通孔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中的另一方以不通过通孔的方式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表面被碳覆盖。
17.一种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
所述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具有由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构成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主面部、侧面部和中空部,
所述中空部存在于由所述主面部和所述侧面部形成的区域,
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大致垂直,
大致垂直的所述侧面部具有四个以上,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两个侧面部相对于所述主面部中的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主面部具有主面输入区域,
四个以上所述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有侧面输入区域,
在所述主面部,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极列和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极列,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而设置,
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列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分别由两个以上的岛状电极和与所述岛状电极电连接的电极间配线构成,
在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极列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电极列,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四电极列沿着所述第二电极列(及/或所述第一电极列)的方向而设置,
第一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列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一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第二引出配线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端部和所述第四电极列的端部电连接,
在不具有所述侧面输入区域的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作为相互邻接的侧面部的边界的棱线部,
所述方法具有:
在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形成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列、所述第二电极列、所述第三电极列、所述第四电极列、所述第一引出配线和所述第二引出配线的导体图案的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以及
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电绝缘性透明树脂膜在所述壳体成形的成形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
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另一个面侧,
所述第三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三电极列的来源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所述第四电极列设置在设置有所述第四电极列所沿着的所述电极列的面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列和所述第二电极列设置在所述主面部的一个面侧,
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列与所述第二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在所述侧面部的一个面侧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列和所述第四电极列,
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的交叉部,在所述第三电极列与所述第四电极列之间设置电绝缘性间隔物。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棱线部的所述引出配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面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的中心位置是不同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主面部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列的岛状电极实质上不重叠。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工序之后、所述成形工序之前,进一步具有将可见光遮蔽层设置在与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主面部及/或所述侧面输入区域之外的侧面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工序。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所述透明树脂层的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壳体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所述硬壳层的工序。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在所述壳体的侧面部的内侧设置补强框的工序。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岛状电极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输入区域中的所述电极列由网眼状导体构成。
29.一种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具有:
显示装置;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型触摸面板,其配设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上。
CN201380023833.3A 2012-09-13 2013-08-20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2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1339A JP5347096B1 (ja) 2012-09-13 2012-09-13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と表示装置を具備する入出力一体型装置
JP2012-201339 2012-09-13
PCT/JP2013/072180 WO2014041967A1 (ja) 2012-09-13 2013-08-20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2232A true CN104272232A (zh) 2015-01-07
CN104272232B CN104272232B (zh) 2017-03-08

Family

ID=4976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383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2232B (zh) 2012-09-13 2013-08-20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60760A1 (zh)
JP (1) JP5347096B1 (zh)
KR (1) KR101667971B1 (zh)
CN (1) CN104272232B (zh)
TW (1) TWI512583B (zh)
WO (1) WO2014041967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179A (zh) * 2014-08-12 2016-04-06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板装置
CN107430467A (zh) * 2015-03-27 2017-12-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和触控面板
CN107665910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352138A (zh) * 2015-11-06 2018-07-3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8984013A (zh) * 2017-06-05 2018-1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0162231A (zh) * 2018-02-16 2019-08-23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
CN110959149A (zh) * 2017-08-03 2020-04-03 日写株式会社 成型品、电气制品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CN111190508A (zh) * 2018-11-15 2020-05-22 尾池工业株式会社 挠性装饰层叠片材、触摸面板用组件及触摸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0742B (zh) 2012-10-01 2015-07-0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觸控面板
CN103412667B (zh) * 2013-04-12 2015-04-08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TWI505156B (zh) * 2013-11-29 2015-10-21 Innolux Corp 觸控顯示裝置
JP6270120B2 (ja) * 2013-12-19 2018-01-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に組み込まれる保護カバー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CN103809809B (zh) * 2014-01-28 2017-03-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739554B2 (ja) * 2014-01-29 2015-06-24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フューチャ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JP2015153369A (ja) * 2014-02-19 2015-08-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3次元形状を有する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JP6348168B2 (ja) * 2014-02-19 2018-06-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積層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56207B2 (ja) * 2014-02-26 2016-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WO2015170677A1 (ja) * 2014-05-08 2015-1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位置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867749B1 (ko) 2014-05-16 2018-06-1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용 도전 시트 및 정전 용량식 터치 패널
WO2015178726A1 (en) * 2014-05-23 2015-11-26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window
US9811707B2 (en) * 2014-06-04 2017-11-07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Fingerprint reader on a portion of a device for chang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evice
JP6050282B2 (ja) 2014-06-09 2016-12-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5183203A (zh) * 2014-06-13 2015-12-23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式电子装置
US10180761B2 (en) 2014-06-27 2019-01-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uch-panel-equippe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ide surface electrodes
CN105320327A (zh) * 2014-07-25 2016-02-10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触控外盖
KR102251881B1 (ko) * 2014-07-31 2021-05-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디바이스
KR20170018900A (ko) * 2014-08-28 2017-02-20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구조체 및 터치 패널 모듈
WO2016039047A1 (ja) * 2014-09-11 2016-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構造体、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16820B2 (en) * 2014-10-10 2019-09-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JP5935113B1 (ja) * 2014-11-10 2016-06-15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フューチャ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KR102283002B1 (ko) 2015-02-16 2021-07-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WO2016136967A1 (ja) 2015-02-27 2016-09-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配線体、配線基板、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EP3264234A4 (en) * 2015-02-27 2018-08-08 Fujikura Ltd. Wiring body, wiring substrate, and touch sensor
KR102002882B1 (ko) 2015-06-14 2019-07-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터치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002884B1 (ko) * 2015-06-14 2019-07-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터치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7021471A (ja) * 2015-07-08 2017-01-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電子機器
US20170116453A1 (en) * 2015-10-23 2017-04-27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circuit offset from front surface of device
US10834815B2 (en) 2015-12-01 2020-11-1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Printed wiring line, electronic device, touch panel, gravure plate, printed wiring line formation method, touch panel produc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US9939921B2 (en) * 2015-12-30 2018-04-10 Synaptics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device keyboard spacebar with visual feedback associated with location sensing
JP2017126196A (ja) * 2016-01-14 2017-07-2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操作装置
KR102446816B1 (ko) * 2016-01-18 2022-09-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기기 및 커브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제조 방법
KR102082485B1 (ko) * 2016-01-26 2020-02-2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투명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소자
WO2017170262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
US10564754B2 (en) * 2017-07-12 2020-02-18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CN107491222A (zh) * 2017-09-01 2017-12-1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JP2019211906A (ja) * 2018-06-01 2019-12-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及びセンサ付き装置
USD969816S1 (en) * 2018-10-01 2022-11-15 Caterpillar Paving Products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having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N109350962A (zh) * 2018-10-08 2019-02-1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US11119616B2 (en) 2018-11-01 2021-09-14 Apple Inc. Trace transfer techniques for touch sensor panels with flex circuits
US11853515B2 (en) 2018-12-19 2023-12-26 Apple Inc. Ultra-thin touch sensors
US10925153B2 (en) * 2019-04-16 2021-02-16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connection pads for high speed cables
KR102169887B1 (ko) 2019-07-25 2020-10-26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이를 포함하는 윈도우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0658656B (zh) * 2019-09-27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JP7338375B2 (ja) * 2019-09-30 2023-09-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JP7277392B2 (ja) * 2020-01-21 2023-05-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遠隔制御装置、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3050838B (zh) * 2021-04-26 2023-11-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163179A1 (ja) * 2022-02-28 2023-08-31 積水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センサ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2902A (ja) * 2005-09-08 2007-03-22 Sony Corp 入力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101833905A (zh) * 2010-02-02 2010-09-15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板装置
CN101887343A (zh) * 2009-05-11 2010-11-17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US20110205172A1 (en) * 2010-02-23 2011-08-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2369A (ja) * 1993-12-27 1995-08-04 Gunze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部材
JP2003288166A (ja) * 2002-03-27 2003-10-10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と外部導線の接続構造
WO2010064545A1 (ja) * 2008-12-01 2010-06-10 株式会社 翔栄 タッチパネル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JP5322622B2 (ja) * 2008-12-21 2013-10-23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狭額縁lcd対応タッチパネル
JP2011003169A (ja) * 2009-06-18 2011-01-06 Toyo Label:Kk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JP2011044933A (ja) 2009-08-21 2011-03-03 Nec Saitama Ltd 携帯電話機および制限解除方法
JP5382353B2 (ja) * 2010-01-27 2014-01-08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I409684B (zh) * 2010-03-10 2013-09-2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電容式觸控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5514674B2 (ja) 2010-08-31 2014-06-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導電シートの使用方法及び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JP5846473B2 (ja) * 2010-09-21 2016-0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用前面板、表示用前面板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970805B2 (ja) * 2010-12-21 2016-08-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シート付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JP2012141690A (ja) * 2010-12-28 2012-07-26 Alps Electric Co Ltd 入力装置
CN102073406A (zh) * 2010-12-31 2011-05-25 汕头超声显示器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手持式装置
JP5732277B2 (ja) * 2011-02-24 2015-06-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画面入力装置
US8716932B2 (en) * 2011-02-28 2014-05-06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s
CN103384866B (zh) * 2011-03-31 2014-11-1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US8797285B2 (en) * 2011-04-18 2014-08-05 Atmel Corporation Panel
KR101320384B1 (ko) * 2011-06-30 2013-10-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요성 표시 패널 및 상기 가요성 표시 패널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30027307A (ko) * 2011-09-07 2013-03-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TWM425334U (en) * 2011-11-25 2012-03-2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US20130141340A1 (en) * 2011-12-05 2013-06-06 Esat Yilmaz Multi-Surface Touch Sensor
TWM430654U (en) * 2012-01-09 2012-06-01 Shun On Electronic Co Ltd Touch panel
US9597858B2 (en) * 2013-03-04 2017-03-21 Panac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and molded art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72902A (ja) * 2005-09-08 2007-03-22 Sony Corp 入力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101887343A (zh) * 2009-05-11 2010-11-17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01833905A (zh) * 2010-02-02 2010-09-15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板装置
US20110205172A1 (en) * 2010-02-23 2011-08-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device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179A (zh) * 2014-08-12 2016-04-06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板装置
CN107430467B (zh) * 2015-03-27 2020-10-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和触控面板
CN107430467A (zh) * 2015-03-27 2017-12-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和触控面板
CN108352138A (zh) * 2015-11-06 2018-07-3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614818B2 (en) 2016-07-29 2023-03-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7665910B (zh) * 2016-07-29 2022-0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995261B2 (en) 2016-07-29 2024-05-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7665910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347341B2 (en) 2016-07-29 2022-05-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036340B2 (en) 2016-07-29 2021-06-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8984013A (zh) * 2017-06-05 2018-1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1693522B2 (en) 2017-06-05 2023-07-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984013B (zh) * 2017-06-05 2023-08-2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0959149B (zh) * 2017-08-03 2023-06-06 日写株式会社 成型品、电气制品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CN110959149A (zh) * 2017-08-03 2020-04-03 日写株式会社 成型品、电气制品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CN110162231A (zh) * 2018-02-16 2019-08-23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
CN111190508A (zh) * 2018-11-15 2020-05-22 尾池工业株式会社 挠性装饰层叠片材、触摸面板用组件及触摸面板
CN111190508B (zh) * 2018-11-15 2024-06-14 尾池工业株式会社 挠性装饰层叠片材、触摸面板用组件及触摸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588A (zh) 2014-07-16
WO2014041967A1 (ja) 2014-03-20
KR20150004372A (ko) 2015-01-12
JP2014056461A (ja) 2014-03-27
CN104272232B (zh) 2017-03-08
JP5347096B1 (ja) 2013-11-20
KR101667971B1 (ko) 2016-10-20
TWI512583B (zh) 2015-12-11
US20150160760A1 (en)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2232B (zh)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制造方法和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JP573955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US20170192574A1 (en) Laminate structure,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3384866B (zh) 静电容量式触摸屏
JP547048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
CN102736780B (zh) 输入装置
US20170139516A1 (en) Laminate structure and touch panel module
WO2010137316A1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
EP2833246B1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50227170A1 (en) Touch sens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40190808A1 (en) Bridging structur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ouch panel
CN207458013U (zh) 触控薄膜、触控组件、触摸屏及电子设备
EP3364276A1 (en)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nput device
US10437362B2 (en) Touch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102634289B1 (ko) 후방 글라스 터치 센서
JP5574133B2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
US9465245B2 (en) Touch panel
CN106502483B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JP2018055360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6613512B1 (ja) 電子機器
JP2024021364A (ja) 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
CN204423340U (zh) 触控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