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4393B -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4393B
CN104204393B CN201380018014.XA CN201380018014A CN104204393B CN 104204393 B CN104204393 B CN 104204393B CN 201380018014 A CN201380018014 A CN 201380018014A CN 104204393 B CN104204393 B CN 1042043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horizontal
blade
halliard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80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4393A (zh
Inventor
立川光威
山岸万人
裸野善行
冈村正
江波户武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04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4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03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with ladder-tap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4Details of interconnection or interaction of tapes and lamell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02Shutters, movable grilles, or other safety closing devices, e.g. against burglary
    • E06B9/06Shutters, movable grilles, or other safety closing devices, e.g. against burglary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e.g. of the bellows or lazy-tongs type
    • E06B9/0607Shutters, movable grilles, or other safety closing devices, e.g. against burglary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e.g. of the bellows or lazy-tongs typ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imilar rigid closing elements movable to a storage position
    • E06B9/0646Shutters, movable grilles, or other safety closing devices, e.g. against burglary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e.g. of the bellows or lazy-tongs typ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imilar rigid closing elements movable to a storage posi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closing elements in the stored position
    • E06B9/0676Shutters, movable grilles, or other safety closing devices, e.g. against burglary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e.g. of the bellows or lazy-tongs typ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imilar rigid closing elements movable to a storage posi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closing elements in the stored position stored in a stacked configu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39Venetian blind assem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 Electron Sources, Ion Sources (AREA)

Abstract

利用两根横绳(6a、6b)形成方向控制绳(2)的各层的横绳,并在横绳上形成交叉部(7),将叶片(1)插通到交叉部(7)与方向控制绳(2)的一根纵绳(5b)之间,且将升降绳(8)插通到交叉部(7)与另一根纵绳(5a)之间的横绳(6a、6b)之间。

Description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上梁经由方向控制绳悬挂支撑多层叶片的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横式百叶窗中,利用从上梁悬挂支撑的多根方向控制绳来支撑多层叶片,并且,通过利用操作装置对设置在上梁内的方向控制绳悬挂装置进行操作,能够经由方向控制绳使各叶片呈同相地进行转动。
另外,在方向控制绳的下端安装有下梁,且在该下梁上安装有从上梁垂下的升降绳的下端。而且,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并利用上梁内的升降装置将升降绳进行升降,由此能够使下梁升降从而升降叶片。
作为上述的横式百叶窗的一种,存在下述类型:即,不将多根升降绳插通到叶片中,而是将多根升降绳悬挂支撑在叶片的前方和后方并能够升降下梁这一类型。
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无需在各叶片上设置升降绳插通孔,因此不会发生从该插通孔漏光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横式百叶窗:即,在不将升降绳插通到叶片中的横式百叶窗中,将叶片插入方向控制绳的交叉的横绳之间,并使叶片的卡合凹部卡合在横绳的交叉部,从而防止叶片相对于方向控制绳在长度方向上偏移的横式百叶窗。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结构的横式百叶窗:即,在不将升降绳插通到叶片中的横式百叶窗中,使升降绳插通于被设置在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上的导环中这一结构。另外,也公开了下述结构:即,使平行支撑于纵绳之间的两根横绳向上下方向翻转而在横绳的两侧形成交叉部,并且,在该交叉部间插入叶片后使交叉部卡合在叶片的凹口处,由此防止叶片在长度方向上偏移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64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2-1823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并未公开升降绳相对于方向控制绳的位置关系。若升降绳未被方向控制绳保持,则在对叶片进行上拉操作时叶片会向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晃动并被层叠,因此从美观上出发并不理想。
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当使升降绳插通于设置在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上的导环中时,升降绳被纵绳松弛地加以保持,因此叶片会向左右方向晃动并被层叠。当将升降绳插入横绳间时,升降绳与叶片的凹口发生摩擦而导致升降绳容易磨损,并且升降操作时所需要的操作力也变大。
另外,在使两根横绳向上下方向翻转而在横绳的两侧形成交叉部、且在该交叉部间插入叶片的结构中,向横绳间插入叶片的作业不易机械化,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式百叶窗,该横式百叶窗能够防止叶片相对于方向控制绳发生横向偏移或在上拉操作叶片时被层叠的叶片发生晃动,并能够防止升降绳与叶片发生摩擦,而且组装性佳、遮蔽性强。
(解决课题的方法)
1.一种横式百叶窗,利用横绳将叶片支撑在被从上梁悬挂支撑的多根方向控制绳上,并从所述上梁垂下多根升降绳,经由所述方向控制绳使所述叶片能够转动,并且通过升降所述升降绳能够使所述叶片升降,其中,所述横绳在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上被设置于两根纵绳之间,在该横式百叶窗中,利用多根横绳形成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横绳,在所述横绳上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交叉部,将所述叶片插通到所述交叉部与所述横绳之间,且将所述升降绳插通到所述交叉部与所述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
2.所述横绳由两根横绳形成,该两根横绳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形成在所述纵绳上。
3.在所述叶片的配置有所述升降绳侧的一侧边上,设置有与所述横绳卡合的凹口。
4.在将所述两根纵绳之间的间隔设定为W、将所述两根横绳之间的间隔设定为A、且将所述叶片的宽度设定为S时,成立W+(A/2)≥S的关系。
5.在将所述叶片的一侧边上所形成的凹口的深度设定为D、将所述升降绳的粗细设定为H1、且将所述横绳的粗细设定为H2时,成立H1+H2≤D的关系
6.被插通到所述交叉部与另一根纵绳之间的多根所述横绳间的所述升降绳,以从上方观察时所述交叉部中的多根所述横绳呈交叉的方式被插入。
7.所述交叉部偏置并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凹口侧。
8.每隔多层相对于所述横绳插入所述升降绳。
9.一种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利用相互交叉的两根横绳形成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横绳,利用夹具将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的间隔拉开后插入叶片,并将升降绳插通到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
10.所述夹具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操作轴,并利用各操作轴将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统一拉开,其中,所述操作轴用于将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的间隔拉开后插入叶片。
11.将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2.将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不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3.支撑叶片的左右两侧的左侧方向控制绳和右侧方向控制绳各自的与凹口卡合的交叉部,在左侧方向控制绳和右侧方向控制绳中由形成所述交叉部的两根所述横绳以左右方向上的重叠方向不同的方式进行交叉而成;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不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4.一种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以使一根横绳相对于另一根横绳缠绕半圈或半圈以上并连接在纵绳间且交叉状态不会松开的方式,形成交叉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横式百叶窗:即,能够防止叶片相对于方向控制绳发生横向偏移或在上拉操作叶片时被层叠的叶片发生晃动,并能够防止升降绳与叶片发生摩擦,而且组装性佳、遮蔽性强的横式百叶窗。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其中,(a)是表示横式百叶窗的叶片支撑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升降绳的插通状态的图,(c)是对升降绳、第一及第二横绳以及叶片凹口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横式百叶窗的叶片支撑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方向控制绳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方向控制绳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插入了叶片后的方向控制绳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插入了叶片后的方向控制绳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叶片的安装步骤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叶片的安装步骤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叶片的安装步骤的主视图。
图10(a)、(b)是表示对方向控制绳安装叶片的步骤的立体图。
图11(a)、(b)是表示对方向控制绳安装叶片的步骤的立体图。
图12中,(a)是表示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方向控制绳的横绳与凹口的卡合状态的图,(b)是表示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方向控制绳的第二横绳与凹口的卡合状态的图,(c)是表示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方向控制绳的横绳与凹口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13中,(a)是用于对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b)是用于对叶片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c)是用于对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视图,(d)是用于对叶片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其中,(a)是对方向控制绳的第一及第二纵绳与第一及第二横绳的关系进行说明的侧视图,(b)同样是对叶片的宽度进行说明用的侧视图。
图16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其中,(a)是表示叶片被水平支撑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b)是表示叶片在全闭合状态下被支撑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7是对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叶片和方向控制绳进行表示的图。
图18是表示左侧方向控制绳的第一和第二横绳的交叉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右侧方向控制绳的第一和第二横绳的交叉状态的图。
图20中,(a)是表示叶片呈完全闭合状态时的左侧方向控制绳的第一和第二横绳的交叉状态的图,(b)是表示叶片呈完全闭合状态时的右侧方向控制绳的第一和第二横绳的交叉状态的图,(c)、(d)是表示左侧升降绳的插通方法的图。
图21是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图,其中,(a)是用于对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b)是用于对叶片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c)是用于对叶片呈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视图,(d)是用于对叶片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升降绳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22是用于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且是对利用四根横绳支撑叶片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对作为第七实施方式其他例子的叶片支撑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4(a)、(b)是对一根横绳断开时的叶片支撑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对作为第七实施方式其他例子的叶片支撑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对另一例的叶片支撑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对另一例的利用三根横绳支撑叶片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对另一例的利用三根横绳支撑叶片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对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升降绳的插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1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3是表示另一例的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4同样是表示另一例的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5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6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7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38是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9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40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2是表示插入了叶片和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43是用于说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4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45(a)、(b)、(c)是表示升降绳的各种插通形态的图。
图46是用于说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7是表示插入了叶片和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48是表示升降绳的其他插通方法的图。
图49是用于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50是表示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51是用于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图,且是对支撑叶片的横绳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52是表示插入了叶片和升降绳后的状态的图。
图53是对叶片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第一及第二横绳与凹口的卡合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54是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视图。
图55是对组装有叶片和升降绳的方向控制绳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56是对在插入有叶片的方向控制绳中插入了升降绳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57(a)~(c)是表示叶片的支撑状态的图。
图58中,(a)是对呈反向全闭合时的左右两侧位置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b)是对呈反向全闭合时的中央位置处具有凹口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c)是对呈反向全闭合时的中央位置处无凹口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59中,(a)是对呈全闭合时的左右两侧位置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b)是对呈全闭合时的中央位置处具有凹口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c)是对呈全闭合时的中央位置处无凹口的叶片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60是对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其他例子的组装有叶片和升降绳的方向控制绳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61(a)、(b)、(c)是对导环和第一及第二横绳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叶片 2...方向控制绳
2L、2R...左侧及右侧方向控制绳 3...凹口
3L、3R...左侧及右侧凹口 5a、5b...纵绳(第一纵绳、第二纵绳)
5aL、5aR...左侧及右侧第一纵绳 5bL、5bR...左侧及右侧第二纵绳
6a、6b...横绳(第一横绳、第二横绳) 6i...内侧横绳
6o...外侧横绳 6s...螺旋横绳
6L...左侧横绳 6R...右侧横绳
7...交叉部 7a~7d...第一~第四交叉部
7L...左侧交叉部 7R...右侧交叉部
8...升降绳 8L、8R...左侧及右侧升降绳
9...操作轴 10...导环
30...夹具 31...插通孔
32...保持装置 41...上梁
42...支撑部件 43...方向控制绳悬挂轴
44...角度调节轴 45...操作装置
46...输入轴 47...万向联轴器
48...操作棒 49...下梁
50...限动装置 51...线平衡器
52...叶片定位线 R...环
D...深度 A、W...间隔
S...宽度 H1、H2...粗细
L...线 L1~L4第一~第四织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横式百叶窗的叶片1由铝制薄板形成,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上的被方向控制绳(ruddercord)2支撑的位置处形成有凹口3。凹口3形成为大致四角形状,且其开口部的两侧被倾斜地切除而形成导向部。
为了支撑上述叶片1,从上梁(head box)(未图示)至少垂下两根上述方向控制绳2,在本实施方式中垂下四根方向控制绳2。而且,在图1(a)所示的侧视观察时被纵绳5a和横绳6a、6b包围的空间内、且是图1(c)所示的被横绳6a、6b包围的俯视观察时呈闭合的空间(闭合空间)内,插入有升降绳8。
如图2所示,上述凹口3在各叶片1中分别设置在被上述方向控制绳2所支撑的位置上。
在上述方向控制绳2中,分别用于支撑一个叶片1的各两根横绳6a、6b在一对纵绳5a、5b之间沿着上下方向设置有多层。
如图3所示,上述横绳6a、6b形成为:在一根纵绳5a上使横绳6a的端部位于横绳6b端部的上方,并且,在另一根纵绳5b上使横绳6b的端部位于横绳6a端部的上方。因此,横绳6a、6b具备在其中间部位相互交叉的交叉部7。
上述叶片1以使上述横绳6a、6b的交叉部7位于上述凹口3内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与另一根纵绳5b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升降上述叶片1的升降绳8,被插通到位于上述各凹口3内的交叉部7与一根纵绳5a之间的横绳6a、6b间。因此,在叶片1的长度方向两侧部上升降绳8位于例如叶片1的室内侧,在叶片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升降绳8位于叶片1的室外侧,并且,在各升降绳8的下端安装有下梁(bottom rail)。
为了将叶片1和升降绳8组装到如上述构成的方向控制绳2中,如图7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的横绳6a、6b的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插入细棒状的操作轴9。而且,如图8所示,使该操作轴9向纵绳5a侧滑动,从而在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确保能够将叶片1插通的空间。
接着,如图9所示,在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将叶片1插入横绳6a、6b之间。
详细而言,如10(a)所示,为了将叶片1插通到横绳6a、6b的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而使用夹具30。在该夹具30上,呈等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能够插通于各层的横绳6a、6b之间的操作轴9,并且,该夹具30上形成有用于供叶片1插通的插通孔31。
然后,如图10(b)所示,在利用保持装置32保持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b的同时,将操作轴9分别插通到各横绳6a、6b之间。
接着,如图11(a)所示,使夹具30向纵绳5a侧移动,并利用操作轴9使交叉部7向纵绳5a侧移动,从而使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的间隔为叶片1的宽度以上,由此形成叶片插通空间SP。
接下来,如图11(b)所示,当将叶片1插通于夹具30的插通孔31中时,叶片1被插通到叶片插通空间SP中。然后,通过从方向控制绳2上拆下夹具30,从而结束使用该夹具30向方向控制绳2插入叶片1的作业。
接着,如图5所示,从横绳6a、6b之间抽出操作轴9。然后,将升降绳8插通到由交叉部7、纵绳5a以及横绳6a、6b所包围的空间内。这样,对方向控制绳2组装叶片1和升降绳8的作业结束。
然后,将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的上端安装在上梁内的方向控制绳支撑装置上,并将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的下端安装在下梁上。而且,将升降绳8的上端安装在上梁内的升降装置上,并将升降绳8的下端安装在下梁上。由此,无需如专利文献1那样利用叶片端角部将交叉部与纵绳的间隔扩张,便能够插入叶片1。
接下来,对于如上构成的横式百叶窗的作用进行说明。当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将从上梁垂下的升降绳8上拉时,下梁也被上拉,从而以从下层的叶片1起依次层叠于下梁上的状态被上拉。
另外,当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使升降绳8下降时,下梁也下降,从而恢复到从上层的叶片1起依次被方向控制绳2支撑的状态。
当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并经由方向控制绳支撑装置将方向控制绳2的一根纵绳上拉时,叶片1向全闭合方向或反向全闭合方向转动。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叶片1的升降操作时,横绳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叶片1的凹口3中,因此阻止了叶片1的横向偏移、即叶片1的位置向长度方向的偏移。
横绳6a、6b及交叉部7介于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从而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不会直接抵接,因此,防止了由于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操作力的增大,并且,也抑制了由于叶片升降操作的重复而引起的升降绳8的磨损。
另外,由于升降绳8被插通到由横绳6a、6b、交叉部7以及纵绳5a所包围的空间内,因此,利用升降绳8限制了方向控制绳2的悬挂位置的变动,从而在对叶片1进行上拉操作时能够防止层叠于下梁上的叶片1的晃动。
另外,如图12(a)~(c)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下述空间内:即,横绳6a相对于横绳6b从其右侧交叉形成的交叉部7与纵绳5a之间、且是由横绳6a、横绳6b及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内。此时,升降绳8以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被配置在右侧、横绳6b被配置在左侧的方式进行插通。
通过这样,如图12(b)所示,即使叶片1欲向箭头方向偏移,横绳6b也会限制叶片1向箭头方向的横向偏移。另一方面,如图12(c)所示,即使叶片1欲向箭头方向偏移,升降绳8也会限制叶片1向箭头方向的横向偏移。
如图4所示,在叶片1转动的情况下,当纵绳5b向上方移动、纵绳5a向下方移动时,位于叶片1的下方侧的横绳6a稍微松弛,与之相反,位于叶片1的上方侧的横绳6b被绷紧。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在进行叶片1的转动操作时,由于叶片1的上表面被横绳6b按压,因此,叶片1能够可靠地转动至垂直方向、即其凸曲面朝向室外侧的全闭合状态。
此时,由于升降绳8被配置在纵绳5a、5b的内侧,因此,发挥下述效果:即,经由从上方观察时呈交叉的横绳6a、6b将叶片1朝向图13(a)、(c)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按压,从而增强全闭合状态时的遮蔽性的效果。
另外,在反向全闭合状态下也与上述同样地,经由从上方观察时呈交叉的横绳6a、6b将叶片1朝向图13(b)、(d)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按压,因此具有增强反向全闭合状态时的遮蔽性的效果。
另外,在图13(a)、(b)中,为了方便说明而省略了凹口。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横式百叶窗,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由于横绳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叶片1的凹口3中,因此能够阻止叶片1沿着长度方向发生位置偏移。尤其是,即使在转动至凹口3处于叶片1的上边缘的情况下,交叉部7也容易卡合在凹口3中,因此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2)、由于将叶片1插通到横绳6a、6b的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且是横绳6a、6b之间,并将升降绳8插通到交叉部7与纵绳5a之间且是横绳6a、6b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在对叶片进行上拉操作时层叠在下梁上的叶片1向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的晃动。
(3)、由于横绳6a、6b介于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且能够减轻升降操作时所需的操作力。
(4)、由于在转动操作叶片1时,与叶片1的上表面抵接的横绳6b被绷紧、且支撑叶片1的下表面的横绳6a被松弛,因此,在使叶片1变为全闭合状态时能够容易将叶片1转动至大致垂直方向。因而,能够提高叶片全闭合时的遮光性。
(5)、由于能够利用操作轴9将横绳6a、6b的交叉部7与纵绳5b之间的间隔扩大后插入叶片1,因此,能够使相对于方向控制绳2插入叶片1的工序机械化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实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必使升降绳8在多层的横绳6a、6b的所有层中均插通到横绳6a、6b之间,而是例如仅插通到上下连续的五层横绳6a、6b中的一层。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升降绳仅从叶片的前方或后方的任意一方垂下,并将下梁安装在该升降绳的下端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在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上的横绳6a、6b安装位置附近处设置有导环10。而且,升降绳8每隔一层横绳6a、6b,被交替地插通到由横绳6a、6b、交叉部7以及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内、和上述导环10内。
在该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获得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由于升降绳8每隔一层横绳6a、6b便被插通到导环10中,因此能够减少升降绳8与横绳6a、6b之间的摩擦。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叶片1的升降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实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必使升降绳8在多层的横绳6a、6b的所有层中均插通到横绳6a、6b之间,而是例如仅插通到上下连续的五层横绳6a、6b中的一层。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升降绳8交替地插通到导环10中、和由横绳6a、6b的交叉部7及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中,但是,当每隔两层或三层横绳6a、6b将升降绳8插通到横绳6a、6b的交叉部7和纵绳5a之间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升降绳8与横绳6a、6b之间的摩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升降绳仅从叶片的前方或后方的任意一方垂下,并将下梁安装在该升降绳的下端上。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的间隔、横绳6a、6b的间隔、以及叶片1的宽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定。
如图15(a)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中,在第一纵绳5a上使第一横绳6a位于第二横绳6b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纵绳5b上,使第二横绳6b位于第一横绳6a的上方。
此时,将第一横绳6a与第二横绳6b的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定义为间隔A。
然后,在如图15(a)所示将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间隔W,且如图15(b)所示将叶片1的宽度(横向的长度)设定为S时,形成为成立以下的关系:
W+(A/2)≥S
通过这样,利用用于插入叶片1的操作轴9(参照图7)并使该操作轴9朝向第一纵绳5a侧滑动,从而能够在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确保可插入叶片1的空间。其结果是,叶片1在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能够容易地插入到第一、第二横绳6a、6b之间。
而且,如上述图1(a)、(b)所示,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的交叉部7卡合在叶片1的凹口3中。另外,在该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叶片1被插通到第一、第二横绳6a、6b之间,并且,在该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升降绳8被插通到在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
而且,如图1(c)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凹口3被形成大致四角形状,并且,在将升降绳8的粗细设定为H1、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的粗细设定为H2时,在开口部的两侧形成有导向部的凹口3的深度D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成立以下所示的关系:
H1+H2≤D
通过这样,能够使升降绳8和交叉部7介于凹口3内,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对叶片进行上拉操作时层叠在下梁上的叶片1朝向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的晃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发挥如下效果:即,能够将叶片1可靠地插入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由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所形成的空间内,并且,能够防止在对叶片进行上拉操作时叶片1朝向长度方向的晃动。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a)、(b)表示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6(a)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的左右两侧,在第一纵绳5a上使第一横绳6a的端部位于第二横绳6b端部的上方,在与该第一纵绳5a对置的第二纵绳5b上,使第二横绳6b的端部位于第一横绳6a端部的上方。通过这样,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形成有第一横绳6a与第二横绳6b交叉而成的交叉部7。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6(a)、(b)所示,叶片1搭在交叉部7上,并利用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支撑叶片1。方向控制绳2的交叉部7偏置于第一纵绳5a侧。该偏置的方法是:在制造方向控制绳2时以利用热定形使交叉部7偏靠于第一纵绳5a侧的方式进行制造。
相对于如此制造的方向控制绳2,叶片1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被载置在交叉部7偏置于第一纵绳5a侧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上。
另外,升降绳8在凹口3的位置处被插通到第一纵绳5a与偏置的交叉部7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所形成的空间内。
通过这样,叶片1的左右两侧部被配置在相互交叉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上。而且,在叶片1被水平配置时,如图16(a)所示,交叉部7位于第一纵绳5a侧,另外,在叶片1呈全闭合时,如图16(b)所示,交叉部7位于凹口3侧。
另外,关于如此构成的叶片支撑结构,在由多层叶片构成的横式百叶窗中,适合将上部的规定层数以下的叶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进行支撑。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叶片1朝向长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防止对叶片进行上拉操作时叶片1朝向长度方向的晃动。进而,由于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介于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且能够减轻升降操作时所需要的操作力。
(第五实施方式)
图17~图20表示第五实施方式。
图17是对叶片1与设置在叶片1左右侧的方向控制绳2及设置在左右侧的升降绳8的关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17所示,叶片1的左侧部被左侧方向控制绳2L支撑,叶片1的右侧部被右侧方向控制绳2R支撑。叶片1在一侧边缘的左右两侧部上,在被左侧方向控制绳2L支撑的位置处朝向宽度方向形成有左侧凹口3L,且在被右侧方向控制绳2R支撑的位置处朝向宽度方向形成有右侧凹口3R。
如图18所示,在左侧方向控制绳2L的左侧第一纵绳5aL上,使左侧第一横绳6aL的端部位于左侧第二横绳6bL端部的上方。另外,在左侧第二纵绳5bL上,使左侧第二横绳6bL的端部位于左侧第一横绳6aL端部的上方。即,左侧第一横绳6aL和左侧第二横绳6bL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形成在左侧第一纵绳5aL与左侧第二纵绳5bL之间。
在此,如图20(a)、(c)、(d)所示,该交叉的左侧第一横绳6aL和左侧第二横绳6bL在其左侧交叉部7L中,以从图20(a)观察时左侧第一横绳6aL相对于左侧第二横绳6bL位于左侧的方式进行交叉。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在右侧方向控制绳2R的右侧第一纵绳5aR上,使右侧第一横绳6aR的端部位于右侧第二横绳6bR端部的上方。另外,在右侧第二纵绳5bR上,使右侧第二横绳6bR的端部位于右侧第一横绳6aR端部的上方。即,右侧第一横绳6aR和右侧第二横绳6bR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形成在右侧第一纵绳5aR与右侧第二纵绳5bR之间。
在此,当使右侧第一横绳6aR和右侧第二横绳6bR交叉时,如图20(b)所示,与左侧方向控制绳2L的情况不同,在右侧第一横绳6aR和右侧第二横绳6bR交叉的右侧交叉部7R中,以右侧第一横绳6aR相对于右侧第二横绳6bR位于右侧的方式进行交叉。
也就是说,如20(a)、(b)所示,在左侧方向控制绳2L中,左侧第一横绳6aL相对于左侧第二横绳6bL以穿过其左侧的方式交叉,相对于此,在右侧方向控制绳2R中,右侧第一横绳6aR相对于右侧第二横绳6bR以从图20(b)观察时的右侧穿过的方式交叉。
叶片1以使左侧交叉部7L位于左侧凹口3L内、且右侧交叉部7R位于右侧凹口3R内的方式,插通到左侧第一横绳6aL与左侧第二横绳6bL之间以及右侧第一横绳6aR与右侧第二横绳6bR之间。
而且,如图18所示,左侧升降绳8L被插通到位于左侧凹口3L内的左侧交叉部7L与左侧第一纵绳5aL之间的、由左侧第一横绳6aL和左侧第二横绳6bL所形成的空间内。也就是说,如图20(a)、(c)所示,被配置在纵绳5aL、5bL内侧的升降绳8L以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L、6bL呈未交叉的状态进行插入。
另外,如图19所示,右侧升降绳8R被插通到位于右侧凹口3R内的右侧交叉部7R与右侧第一纵绳5aR之间的、由右侧第一横绳6aR和右侧第二横绳6bR所形成的空间内。也就是说,如图20(b)、(d)所示,被配置在纵绳5aR、5bR内侧的升降绳8R以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R、6bR呈未交叉的状态进行插入。
通过这样,本实施方式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左侧方向控制绳2L中,由于左侧第一横绳6aL相对于左侧第二横绳6bL以从其左侧穿过的方式交叉,因此,如图20(a)所示,即使叶片1欲向左方偏移,由于左侧第二横绳6bL与左侧凹口3L卡合且利用升降绳8L保持该卡合状态,因而也能够限制叶片1朝向左方的横向偏移。
另一方面,在右侧方向控制绳2R中,由于右侧第一横绳6aR相对于右侧第二横绳6bR以从其右侧穿过的方式交叉,因此,如图20(b)所示,即使叶片1欲向右方偏移,由于右侧第二横绳6bR与右侧凹口3R卡合且利用升降绳8R保持该卡合状态,因而也能够限制叶片1朝向右方的横向偏移。
(第六实施方式)
图21表示第六实施方式。
升降绳8L、8R分别配置在纵绳5aL、5bL、5aR、5bR的内侧。即使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L、6bL、6aR、6bR并未交叉,也发挥直接将叶片1朝向图21(a)、(c)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按压的作用,从而具有增强全闭合时的遮蔽性的效果。
另外,在反向全闭合状态下也同样地,即使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L、6bL、6aR、6bR并未交叉,也发挥直接将叶片1朝向图21(b)、(d)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按压的作用,因此具有增强反向全闭合时的遮蔽性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22表示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22所示,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形成有第一~第四四根横绳6a~6d。该第一~第四四根横绳6a~6d作为一组在第一和第二纵绳5a、5b之间沿上下方向呈等间隔地设置(在图22中仅图示一组)。
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以该第一横绳6a位于该第二横绳6b上侧的状态相互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另外,第三横绳6c和第四横绳6d,以该第三横绳6c位于该第四横绳6d上侧的状态相互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
另外,如图22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中,在第一纵绳5a上使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端部位于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端部的上方。另一方面,在第二纵绳5b上,使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的端部位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端部的上方。
因此,第一横绳6a和第三横绳6c在中间位置处相互交叉,且通过该交叉形成第一交叉部7a。
另外,第一横绳6a和第四横绳6d在比第一交叉部7a更靠第二纵绳5b侧、且比该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处相互交叉,并通过该交叉形成第二交叉部7b。
进而,第二横绳6b和第四横绳6d在中间位置处且比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处相互交叉,并通过该交叉形成第三交叉部7c。
进而,第二横绳6b和第三横绳6c在比第一交叉部7a更靠第一纵绳5a侧、且比该第一交叉部7a下方的位置处相互交叉,并通过该交叉形成第四交叉部7d。
该第一~第四四个交叉部7a~7d,在从侧面观察时其形状呈菱形。而且,在被第一~第四交叉部7a~7d包围的菱形空间内插入叶片1。此时,叶片1以使第四交叉部7d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被插入。
然后,如图22所示,升降绳8被插入第一纵绳5a侧的由第二横绳6b、第三横绳6c以及第一纵绳5a形成的空间内。
此时,如图22所示,升降绳8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侧、即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的相反侧被插入到空间内,且从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侧、即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相反侧引出。由此形成升降绳不会从叶片插入空间穿过的闭合空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升降绳8被配置在第二横绳6b和第三横绳6c之间,因此防止了升降绳8与叶片1的端缘之间发生摩擦。进而,由于利用第四交叉部7d和第二交叉部7b来卡合支撑叶片1,因此能够将叶片1配置成前后对称,从而使前后的遮蔽性均匀。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叶片1插入到被第一~第四交叉部7a~7d包围的菱形空间内。
但也可以如图23所示,将叶片1插通到第二纵绳5b侧的由第一横绳6a、第四横绳6d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此时,叶片1以位于第二交叉部7b与纵绳5b之间的方式被插入。
通过这样,升降绳8与叶片1隔着第二和第四这两个交叉部7b、7d、且升降绳8被配置在两个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和两个第三及第四横绳6c、6d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升降绳8与叶片1之间的摩擦并能够实现升降绳8的耐久性的提高。
进而,即使例如如图24(a)所示第二横绳6b断开、或如图24(b)所示第三横绳6c断开,叶片1仍然被配置在由第一横绳6a、第四横绳6d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且第二交叉部7b介于凹口3中,因此能够进行使用。
同样地,也可以如图25所示,将叶片1插通到第二纵绳5b侧的由第一横绳6a、第三横绳6c、第四横绳6d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此时,叶片1以位于第一交叉部7a与纵绳5b之间的方式被插入。
该情况下也发挥与如上述图23所示将叶片1插通到第二纵绳5b侧的由第一横绳6a、第四横绳6d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时相同的效果。
另外,同样地也可以如图26所示,将叶片1插通到第二纵绳5b侧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第四横绳6d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此时,叶片1以位于第三交叉部7c和纵绳5b之间的方式被插入。
该情况下也发挥与如上述图23所示将叶片1插通到第二纵绳5b侧的由第一横绳6a、第四横绳6d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时相同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如图28所示省略第一横绳6a或第二横绳6b中的任意一方(图28中为第一横绳6a)而进行实施。当然,相反地也可以如图27所示省略第三横绳6c或第四横绳6d中的任意一方(图27中为第四横绳6d)而进行实施。
进而,还可以如图29所示使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与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的交叉方式在上层和下层中不同。该情况下,以从上方观察(从上梁侧观察)时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与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在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与第三和第四横绳6c、6d之间的第二和第四交叉部7b、7d中呈交叉的方式,将升降绳8插通。
通过这样,由于第一~第四横绳6a~6d介于各层的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
(第八实施方式)
图30~图32表示第八实施方式。该例子的特征在于:无需特别在意升降绳的插入方向,而是使用预先形成有闭合空间的方向控制绳。
如图30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中,第二横绳6b以使高度位置为相同位置的方式将其两端部分别形成在第一纵绳5a和第二纵绳5b上。
第一横绳6a形成为使第一纵绳5a侧的端部相比第二横绳6b的端部位于上方。而且,第一横绳6a按照下述方式形成:即,第一横绳6a钻过第二横绳6b的下方(半缠绕)后,使第二纵绳5b侧的端部相比第二横绳6b的端部位于上方。
因此,由于第一横绳6a以挂在位于其下侧的第二横绳6b上的状态被连接在第一纵绳5a和第二纵绳5b之间,并且通过该悬挂形成交叉部7。由此,方向控制绳2成为通过由纵绳5a、横绳6a、6b包围而预先形成有闭合空间的方向控制绳。
如图31中以双点划线所示以及图32所示,叶片1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其中,该交叉部7是通过使第一横绳6a挂在第二横绳6b上而形成。
另外,如图31、图32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位于各凹口3内的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所形成的空间(闭合空间)内。
此时,由于在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之间是通过悬挂形成交叉部7,因此,关于升降绳8的插通方法也可以以图33、图34所示方式插通。在该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如从上方观察时横绳6aR、6bR呈未交叉的情况下那样升降绳8R朝向叶片1侧穿过的状况。
通过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呈双层地介于各层的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交叉部7时,是通过使第一横绳6a钻过第二横绳6b的下方后,使该第一横绳6a的端部在第二纵绳5b上直接形成于第二横绳6b的上侧位置而形成的,是通过所谓的半悬挂(缠绕半圈)而形成的交叉部7。
但也可以如图35所示,通过将第二横绳6b相对于第一横绳6a缠绕一圈(单叠绕)而形成交叉部7。
详细而言,如图35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中,在第一纵绳5a上使第一横绳6a的端部位于第二横绳6b端部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纵绳5b上,使第二横绳6b的端部位于第一横绳6a端部的上方。
此时,将第二横绳6b相对于第一横绳6a进行单叠绕,并将其两端部分别形成在第一纵绳5a和第二纵绳5b上。
然后,如在图3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以及图37所示,叶片1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其中,该交叉部7是通过使第一横绳6a相对于第二横绳6b卷绕一圈而形成。
另外,如图37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位于各凹口3内的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所形成的空间内。
由此,同样地能够进一步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
(第九实施方式)
图38~图40表示第九实施方式。
如图38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中,使第二织线L2以缠绕的方式织入由一根编织成的第一织线L1中从而形成第一纵绳5a。在向该第一织线L1中织入第二织线L2时,以每隔一定的间隔将第二织线L2向第二纵绳5b侧抽出的方式进行织入。然后,将朝向第二纵绳5b侧抽出的环状的第二织线L2作为外侧横绳6o。
第二纵绳5b是通过使第四织线L4以缠绕的方式织入由一根编织成的第三织线L3中而形成。在向该第三织线L3中织入第四织线L4时,以每隔一定的间隔将第四织线L4向第一纵绳5a侧抽出,并且使第四织线L4穿过由上述第二织线L2形成的环状外侧横绳6o的环中的方式进行织入。然后,将朝向第一纵绳5a侧抽出且穿过外侧横绳6o的环中的环状的第四织线L4作为内侧横绳6i。
因此,通过使内侧横绳6i的环穿过外侧横绳6o的环,将外侧横绳6o和内侧横绳6i连接,从而在外侧横绳6o与内侧横绳6i之间形成交叉部7。由此,利用纵绳5a和外侧横绳6o形成闭合空间。
另外,内侧横绳6i被形成为比外侧横绳6o长,且如图39中以双点划线所示被设定为供叶片1插入的足够的长度。
而且,如图39、图40所示,叶片1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插通到内侧横绳6i的环内,其中,该交叉部7是通过外侧横绳6o与内侧横绳6i的连接而形成。
同样地,如图39、图40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由与位于各凹口3内的内侧横绳6i连接的外侧横绳6o的环形成的空间(闭合空间)内。
通过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外侧和内侧横绳6o、6i介于各层的升降绳8与凹口3的端缘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升降绳8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构成第一纵绳5a的第一织线L1与构成第二纵绳5b的第三织线L3的材质相同,并且,使构成第一纵绳5a的第二织线L2与构成第二纵绳5b的第四织线L4的材质相同。但是例如,当使升降绳8所穿过的外侧横绳6o的第二织线L2变粗,或者,使用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来提高其强度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叶片1进行支撑的内侧横绳6i的第四织线L4,也可以使用容易使叶片1插通的柔软纤维。
另外,如图41和图42所示,也可以将上述使用了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的外侧横绳6o缠绕两层(或者,也可以为两层以上)。通过这样,能够在维持横绳的柔软性从而维持叶片的遮蔽性的同时,提高构成闭合空间的线的强度从而提高与升降绳的磨损性。该情况下,通过以使外侧横绳6o及内侧横绳6i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分别抽出第二织线L2和第四织线L4,由此能够分别使叶片1和升降绳8的插入变容易。
(第十实施方式)
图43~图45表示第十实施方式。
如图43所示,第一横绳6a与第二横绳6b以在上下方向上呈平行的方式,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上形成了各自的两端部。
另外,在第一纵绳5a上,在第一横绳6a端部的上侧位置处设置有导环10。导环10被设置成:使平行地形成于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穿插在该导环10中。
因此,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穿过导环10,在导环10与第二横绳6b之间形成交叉部7。
而且,如图44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叶片1以使交叉部7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插通到第二纵绳5b与交叉部7之间、且是第一横绳6a与第二横绳6b之间。另外,如图44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导环10内,且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一侧通过后被插通到下一层的导环10内。
通过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由于每隔一层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将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因此,能够减少升降绳8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摩擦以及升降绳8与凹口3的摩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升降绳8以插通到导环10内,并且,从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一侧通过的方式进行插通引导。
但也可以如图45(a)所示,将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并使升降绳8穿过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之间的空间。另外,也可以如图45(b)所示,不将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而是使升降绳8穿过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之间的空间。进而,也可以如图45(c)所示,不将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以及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之间的空间内,而是将升降绳8插通到由导环10和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形成的空间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这两根横绳被插通到导环10内。
但如图46和图47所示,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仅形成有一根横绳(在图46中为第二横绳6b)的情况下,即,没有必要限制叶片1的上侧的情况下,将该一根第二横绳6b插通到导环10内,其中,该导环10是设置在第一纵绳5a上,且使用了上述耐摩擦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而且,也可以将叶片1配置在第二横绳6b上、并且使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
另外,如图48所示,也可以不将升降绳8插通到导环10内,而是使升降绳8插通到由导环10与第二横绳6b形成的空间(闭合空间)内。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49、图50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
如图49和图50所示,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形成有一根横绳(在图49和图50中为第二横绳6b)。在该第二横绳6b上,呈螺旋状地缠绕有螺旋横绳6s。在此,被缠绕的螺旋横绳6s通过与第二横绳6b一同进行热定形加工而固定在第二横绳6b上。
螺旋横绳6s的第二纵绳5b侧部分被缠绕至第二纵绳5b的附近位置,且第二纵绳5b侧的端部在第二纵绳5b上形成于第二横绳6b的上侧附近位置处。另一方面,螺旋横绳6s的第一纵绳5a侧部分被缠绕至距离第一纵绳5a为预先规定距离的位置处,且第一纵绳5a侧的端部在第一纵绳5a上形成于距离第二横绳6b为预先规定距离的上侧位置处。
而且,如图50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叶片1以使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位于凹口3内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横绳6b的上侧,其中,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是指:螺旋横绳6s中的、从第二横绳6b脱离部分与连接在第一纵绳5a上的部分之间的部位。另外,如图50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由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形成的空间(闭合空间)内。
通过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横式百叶窗中,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介于凹口3内,从而防止了叶片向左右方向的偏移、即横向偏移。另外,由于升降绳8被配置在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与第二横绳6b之间,因此防止了升降绳8与叶片1的凹口3部分发生摩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螺旋横绳6s在第一纵绳5a上形成于第二横绳6b的上侧位置。但也可以如图51所示,将螺旋横绳6s的第一纵绳5a侧端部在第一纵绳5a上形成于距离第二横绳6b为预先规定距离的下侧位置处。
另外,如图51所示,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以与呈螺旋状地缠绕有螺旋横绳6s的第二横绳6b交叉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横绳6a。详细而言,在第一纵绳5a上,使第一横绳6a的端部位于第二横绳6b端部的上方。另外,在第二纵绳5b上,使第一横绳6a的端部位于第二横绳6b端部的下方。
通过这样,如图51所示,第一横绳6a与缠绕有螺旋横绳6s的第二横绳6b在中间部相互交叉,并通过该交叉形成交叉部7。
然后,利用用于插入叶片1的操作轴9(参照图7)并使该操作轴9朝向第一纵绳5a侧滑动从而在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确保能够插入叶片1的空间,并如图52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将叶片1插入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且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之间。
另外,如图52所示,升降绳8被插通到由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形成的空间(闭合空间)内。
通过这样,如图53所示,由于升降绳8穿过介于凹口3内的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与第二横绳6b之间,因此,不仅是在正向全闭合时能够限制叶片的横向偏移,而且在反向全闭合时也能够限制叶片的横向位移。另外,与上述同样地,由于升降绳8被配置在螺旋横绳6s的脱离部分与第二横绳6b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升降绳8与叶片1的凹口3部分发生摩擦。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54~图58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图54所示的横式百叶窗中,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5所示为五根)方向控制绳2a~2e以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从上梁41垂下,且多层叶片1被该方向控制绳2a~2e所支撑。
在各方向控制绳2a~2e的上方,在上梁41内设置有支撑部件42,该支撑部件42将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撑,且在该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上安装有方向控制绳2a~2e的上端。而且,当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被旋转时,经由方向控制绳2a~2e使各叶片1呈同相地进行转动。
六角棒状的角度调节轴44以相对于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插通到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中,且该角度调节轴44的一端与设置在上梁41右端部上的操作装置45的输出轴嵌合。
在操作装置45内设置有齿轮机构,且该齿轮机构的输入轴46从上梁41朝向室内侧向斜下方突出。而且,操作棒48经由万向联轴器47而被悬挂支撑在输入轴46的前端上。
通过这样构成,利用操作棒48的旋转操作并经由操作装置45使角度调节轴44旋转,由此方向控制绳悬挂轴43与角度调节轴44呈一体地旋转。
在上述方向控制绳2a~2e中的、被悬挂在上梁41的长度方向两侧及中间部的方向控制绳2a、2c、2e的悬挂位置附近处,三根升降绳8被从上梁41垂下。在三根升降绳8中,从上梁41的两侧部垂下的升降绳8在叶片1的室外侧沿着方向控制绳2a、2e的第一纵绳5a被垂下,从上梁41的中间部垂下的升降绳8在叶片1的室内侧沿着方向控制绳2c的第二纵绳5b被垂下。
在方向控制绳2a~2e及升降绳8的下端上安装有下梁49。而且,当上拉升降绳8时,下梁49被吊起从而将叶片1吊起。
升降绳的上端部被引导至上梁41内,并且在图54中被引导至上梁41的右端侧。而且,经由设置在上梁41内的限动装置50及操作装置45的输入轴46被插通到操作棒48内并在安装于操作棒48下端的把持部的下方安装在线平衡器(cord equalizer)51上。
另外,在图54中,在最上层的叶片1上的升降绳8被垂下的位置处安装有叶片定位线52,并且,该叶片定位线52与方向控制绳2a、2c、2e的第一、第二纵绳5a、5b以及升降绳8卡合,从而防止叶片1的横向偏移。
图55是对多个叶片1被多根方向控制绳2a~2e悬挂并支撑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在图55中,为方便说明而未图示叶片定位线52。
如图55所示,各叶片1在其一侧(第一纵绳5a侧)的左右两侧部上,分别形成有凹口3。另外,在从上数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叶片1上,在其另一侧(第二纵绳5b侧)的中央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凹口3。
各方向控制绳2a~2e的各层适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而且,如图55、图56所示,各层的叶片1的左右两侧相对于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以使交叉部7位于第一纵绳5a侧所形成的凹口3内的方式,被插通到由交叉部7、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二纵绳5b形成的空间内。
另外,如图57(a)所示,在图55中从上数第一层~第六层的各叶片1的中央部相对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以使交叉部7位于第二纵绳5b侧所形成的凹口3内的方式,被插通到由交叉部7、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形成的空间内。
而且,如图57(b)、(c)所示,在图55中第七层以下的各叶片1的中央部相对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被载置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的上方。
另外,各层的叶片1的左侧和中央部的中间位置,相对于设置在左侧方向控制绳2a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之间的方向控制绳2b,被载置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的上方。同样地,各层的叶片1的右侧和中央部的中间位置相对于设置在右侧方向控制绳2e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之间的方向控制绳2d,被载置在第一纵绳5a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相互交叉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的上方。
另外,如图55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中,在从上数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第一纵绳5a上的第一横绳6a的上方套插有环R,且将左右两侧的升降绳8分别插入该环R中。而且,在从上数第一层、第三层以及第五层中,左右两侧的升降绳8未被插通于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内。
另外,也可以使第二层和第四层的环R的尺寸不同。例如,也可以将第二层的环R的尺寸形成为比第四层的环R的尺寸大。
接着,在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的第六层以下的层中,如图56所示,左右两侧的升降绳8被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内。
另一方面,对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在图55中的从上数第一层~第六层中与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的情况相同地,在第二层和第四层中的第二纵绳5b上的第二横绳6b的上方套插有环R,且将中央的升降绳8分别插入该环R中。
接着,在方向控制绳2c的第六层以下的层中,如图55、图57(c)所示,从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的第六层开始每隔三层,将中央的升降绳8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二纵绳5b所形成的空间内。
因此,如图55、图57(b)所示,升降绳8未被插通到从上数第一层、第三层、第五层、第七层、第八层、第十层、第十一层上所形成的上述空间内。
另外,当使该升降绳8插通到上述空间内时,以与左右两侧的升降绳8相同的方法插通。
通过这样构成,当使叶片1从水平位置变为反向全闭合状态时,叶片1的左右两侧部被配置成如图58(a)所示的状态。另外,中央部设有凹口3的叶片1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图58(b)所示的状态,并且,中央部未设有凹口3的叶片1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图58(c)所示的状态。
其结果是,在叶片1呈反向全闭合状态时,如图58(b)、(c)所示,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的中央部由于第一横绳6a绷紧而将叶片1向垂直方向按压,从而提高叶片1的遮蔽性。
相反地,当使叶片1从水平位置变为全闭合状态时,叶片1的左右两侧部被配置成如图59(a)所示的状态。另外,中央部设有凹口3的叶片1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图59(b)所示的状态,并且,中央部未设有凹口3的叶片1的中央部被配置成如图59(c)所示的状态。
其结果是,在叶片1呈全闭合状态时,如图59(b)、(c)所示,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的中央部由于第一横绳6a绷紧而将叶片1向垂直方向按压,从而提高叶片1的遮蔽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具有更加出色的遮蔽性的横式百叶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中将升降绳8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一纵绳5a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一纵绳5a所形成的空间内。另外,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中将升降绳8插通到交叉部7与第二纵绳5b之间的、由第一横绳6a、第二横绳6b以及第二纵绳5b所形成的空间内。
但也可以如图60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方向控制绳2a、2e的第一纵绳5a的各层和中央的方向控制绳2c的第二纵绳5b的各层上设置导环10,并将升降绳8插通到该导环10中。
该情况下,这些导环10也可以如例如图61(a)、(b)、(c)所示的方式形成。
在此,对第一及第二横绳6a、6b和导环1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1(a)所示,第一纵绳5a由多根线L构成。第二纵绳5b同样也由多根线L构成。而且,将第一纵绳5a中的一根(也可以为一根以上)线L作为第一横绳6a向第二纵绳5b侧抽出,将第二纵绳5b中的一根(也可以为一根以上)线L作为第二横绳6b向第一纵绳5a侧抽出。此时,作为第一横绳6a抽出的第一纵绳5a中的一根线L和作为第二横绳6b抽出的第二纵绳5b中的一根线L,分别从相同的高度位置抽出。
被作为第一横绳6a抽出的第一纵绳5a的线L,在比从第二纵绳5b抽出的线L的抽出位置下方的位置处,取代该从第二纵绳5b抽出的线L而成为构成第二纵绳5b的线。另一方面,被作为第二横绳6b抽出的第二纵绳5b的线L,在比从第一纵绳5a抽出的线L的抽出位置下方的位置处,取代该从第一纵绳5a抽出的线L而成为构成第一纵绳5a的线。
然后,在下一层中,从第二横绳6b变成第一纵绳5a的一部分的线L,与上述同样地作为第一横绳6a被向第二纵绳5b侧抽出。另一方面,从第一横绳6a变成第二纵绳5b的一部分的线L,与上述同样地作为第二横绳6b被向第一纵绳5a侧抽出。
接着,同样地,被作为第一横绳6a抽出的第一纵绳5a的线L,取代从第二纵绳5b抽出的线L而成为构成第二纵绳5b的线。另一方面,被作为第二横绳6b抽出的第二纵绳5b的线L,取代从第一纵绳5a抽出的线L而成为构成第一纵绳5a的线。
之后,通过重复上述操作,在各层上形成交叉的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
随着该第一和第二横绳6a、6b的形成,第一纵绳5a上的导环10如图61(a)所示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在第一纵绳5a上,在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之间,将构成第一纵绳5a的除了成为第一横绳6a的线以外的多根线L中的一根线L呈环状地抽出而形成导环10。此时,导环10形成在与第一横绳6a和第二横绳6b的交叉部7相同的高度位置上。
另外,作为导环10的其他形成方法,也可以如图61(b)所示,在被作为第二横绳6b而从第二纵绳5b抽出、且成为构成第一纵绳5a的线L之前,从第一纵绳5a呈环状地抽出而形成导环10。
另外,也可以如图61(c)所示,对于作为第一横绳6a而被从第一纵绳5a抽出的线L,在被从第一纵绳5a抽出之前,从第一纵绳5a呈环状地抽出而形成导环10。

Claims (14)

1.一种横式百叶窗,利用横绳将叶片支撑在被从上梁悬挂支撑的多根方向控制绳上,并从所述上梁垂下多根升降绳,经由所述方向控制绳使所述叶片能够转动,并且通过升降所述升降绳能够使所述叶片升降,其中,所述横绳在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上被设置于两根纵绳之间,
所述横式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利用多根横绳形成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横绳,在所述横绳上形成至少一个交叉部,将所述叶片插通到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且是所述横绳之间,且将所述升降绳插通到所述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绳由两根横绳形成,该两根横绳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形成在所述纵绳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的配置有所述升降绳侧的一侧边上,设置有与所述横绳卡合的凹口。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两根纵绳之间的间隔设定为W、将所述两根横绳之间的间隔设定为A、且将所述叶片的宽度设定为S时,成立W+(A/2)≥S的关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叶片的一侧边上所形成的凹口的深度设定为D、将所述升降绳的粗细设定为H1、且将所述横绳的粗细设定为H2时,成立H1+H2≤D的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被插通到所述交叉部与另一根纵绳之间的多根所述横绳间的所述升降绳,以从上方观察时所述交叉部中的多根所述横绳呈交叉的方式被插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部偏置并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凹口侧。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每隔多层相对于所述横绳插入所述升降绳。
9.一种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相互交叉的两根横绳形成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横绳,利用夹具将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的间隔拉开后插入叶片,并将升降绳插通到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具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操作轴,并利用各所述操作轴将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各层的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统一拉开,其中,所述操作轴用于将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一根纵绳之间的间隔拉开后插入所述叶片。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不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支撑所述叶片的左右两侧的左侧方向控制绳和右侧方向控制绳各自的与凹口卡合的交叉部,在左侧方向控制绳和右侧方向控制绳中由形成所述交叉部的两根所述横绳以左右方向上的重叠方向不同的方式进行交叉而成;
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升降绳向所述横绳的交叉部与所述方向控制绳的另一根纵绳之间的所述横绳间插入时,是按照从上方观察时两根所述横绳呈不交叉的方式进行插入。
14.一种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方法,所述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以使一根横绳相对于另一根横绳缠绕半圈或半圈以上并连接在纵绳间且交叉状态不会松开的方式,形成交叉部。
CN201380018014.XA 2012-03-30 2013-03-28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204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1858 2012-03-30
JP2012-081858 2012-03-30
JP2012-139255 2012-06-20
JP2012139255 2012-06-20
PCT/JP2013/059302 WO2013147039A1 (ja) 2012-03-30 2013-03-28 横型ブライン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4393A CN104204393A (zh) 2014-12-10
CN104204393B true CN104204393B (zh) 2016-08-24

Family

ID=49260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8014.XA Active CN104204393B (zh) 2012-03-30 2013-03-28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0364B2 (zh)
JP (4) JP6093348B2 (zh)
CN (1) CN104204393B (zh)
TW (1) TWI576500B (zh)
WO (1) WO20131470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90364B2 (en) * 2012-03-30 2019-01-29 Tachikawa Corporation Horizontal blin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rizontal blind
JP2016030985A (ja) * 2014-07-30 2016-03-07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204126527U (zh) * 2014-08-19 2015-01-28 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及其遮蔽结构的升降控制模块
US10538963B2 (en) * 2016-02-19 2020-01-21 Hunter Douglas Inc Wand for architectural covering
IL244921A0 (en) * 2016-04-05 2016-07-31 Holis Industries Ltd Venetian blind control mechanism
US20190112872A1 (en) * 2017-10-18 2019-04-18 Sheng Ying Hsu Rope assembly for window blinds
US20190277085A1 (en) * 2018-03-09 2019-09-12 Ya-Yin Lin Pull cord safety device for a window covering
JP7222198B2 (ja) 2018-08-09 2023-02-15 Toto株式会社 湯水混合水栓
JP2020026631A (ja) 2018-08-09 2020-02-20 Toto株式会社 湯水混合水栓
US20220356755A1 (en) * 2019-07-24 2022-11-10 Lutron Technology Company Llc Window blind slat attachment
TWM587682U (zh) * 2019-09-25 2019-12-11 英屬開曼群島商聯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百葉窗簾
US12044067B1 (en) * 2023-10-20 2024-07-23 Tony Lai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section window blind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2398U (zh) * 1986-05-08 1987-11-19
CN2212064Y (zh) * 1992-11-20 1995-11-08 贝特莫斯垂公司 活动百叶窗
CN102140886A (zh) * 2010-02-02 2011-08-03 广西南宁朗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帘的制作方法
CN102140885A (zh) * 2010-02-02 2011-08-03 广西南宁朗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双磁控滑块控制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帘
WO2011138960A1 (ja) * 2010-05-07 2011-11-10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87756A (en) * 1952-03-04 Sheetsxsheet i
US2031981A (en) * 1935-06-22 1936-02-25 E L Mansur Company Tape ladder for venetian blinds
US2152117A (en) * 1937-01-28 1939-03-28 Nat Lock Co Venetian blind
US2192617A (en) * 1938-10-20 1940-03-05 Nat Lock Co Venetian blind chain
US2275273A (en) * 1940-09-16 1942-03-03 Russell Mfg Co Ladder web
US2620865A (en) * 1945-08-31 1952-12-09 Isserstedt Siegfreid Gordon Venetian blind
US2583031A (en) * 1950-07-03 1952-01-22 Walker Brooks Venetian blind
US4484611A (en) * 1982-06-02 1984-11-27 Hunter Douglas Inc. Venetian blind structure
JPS60164590A (ja) * 1984-02-03 1985-08-27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ツト支持コ−ド
JPS62182398A (ja) 1986-02-04 1987-08-10 松本 嘉司 シ−ルドトンネル
JPH044473Y2 (zh) * 1986-06-28 1992-02-10
JPH0685717B2 (ja) 1988-06-16 1994-11-02 新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フェノールオキシダーゼ遺伝子(▲ii▼)
US4945971A (en) * 1989-01-25 1990-08-07 Ivarsson Sune I Ladder cords for venetian blinds
US4951729A (en) * 1989-04-26 1990-08-28 Chi Yu Simon S Venetian blind structure
US5060709A (en) * 1989-10-10 1991-10-29 Newell Co. Infinitely sizable solid slat mini blind
JPH088233Y2 (ja) 1990-07-10 1996-03-06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におけるスラットの組付構造
JP2781488B2 (ja) * 1991-12-26 1998-07-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ラダーコー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
US5573051A (en) * 1995-02-06 1996-11-12 Judkins; Ren Venetian type blinds
DK170180B1 (da) * 1992-12-29 1995-06-06 Fabers Fab As C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lamelpakker til persienner samt mekanisme til brug ved udøvelse af fremgangsmåden
JPH076477A (ja) 1993-06-15 1995-01-10 Fujitsu Ltd 記憶装置
DE29701748U1 (de) * 1996-02-08 1997-05-15 Hunter Douglas International N.V., Willemstad, Curacao(Niederländische Antillen) Jalousie
US5727613A (en) * 1996-11-12 1998-03-17 Judkins; Ren Ladder for venetian type blinds
US6192963B1 (en) * 1999-09-30 2001-02-27 Dong-Rong Chen Slat actuating and positioning device for venetian blinds
US6662851B2 (en) * 2000-12-22 2003-12-16 Hunter Douglas Inc. Ladder operated covering with fixed vane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6394170B1 (en) * 2001-01-22 2002-05-28 Chin Feng Blinds Ind. Co., Ltd. Operating structure for vertically collecting/shutting a blind
TWM256433U (en) * 2004-03-05 2005-02-01 Nien Made Entpr Co Ltd Extendible Venetian blinds and slat thereof
JP2008050843A (ja) * 2006-08-24 2008-03-06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
US7556080B2 (en) * 2007-01-30 2009-07-07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Blind and its assembling method
CN102369334B (zh) * 2009-04-28 2014-07-23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横式百叶窗的叶片驱动装置
JP5868578B2 (ja) * 2010-05-27 2016-02-24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20130048233A1 (en) * 2011-08-22 2013-02-28 Whole Space Industries Ltd Blind Having Cord Shrouds
US10190364B2 (en) * 2012-03-30 2019-01-29 Tachikawa Corporation Horizontal blin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rizontal blin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2398U (zh) * 1986-05-08 1987-11-19
CN2212064Y (zh) * 1992-11-20 1995-11-08 贝特莫斯垂公司 活动百叶窗
CN102140886A (zh) * 2010-02-02 2011-08-03 广西南宁朗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帘的制作方法
CN102140885A (zh) * 2010-02-02 2011-08-03 广西南宁朗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双磁控滑块控制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帘
WO2011138960A1 (ja) * 2010-05-07 2011-11-10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75728A1 (en) 2015-03-19
JP2018091140A (ja) 2018-06-14
US10190364B2 (en) 2019-01-29
CN104204393A (zh) 2014-12-10
JP6818068B2 (ja) 2021-01-20
JP6313490B2 (ja) 2018-04-18
TW201350663A (zh) 2013-12-16
JP2019108794A (ja) 2019-07-04
JP2017082587A (ja) 2017-05-18
JPWO2013147039A1 (ja) 2015-12-14
WO2013147039A1 (ja) 2013-10-03
JP6496059B2 (ja) 2019-04-03
JP6093348B2 (ja) 2017-03-08
TWI576500B (zh) 2017-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4393B (zh) 横式百叶窗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JP2017044066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298143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5975835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196021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254110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5662061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14218827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840551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WO2015182642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14040716A (ja) ラダーコー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の製造方法
JP2006304984A (ja) 昇降コード選択型ローマンシェード
JP6378393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TW201439425A (zh) 百褶簾
JP658140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及びストップ装置
CN201147171Y (zh) 由织物制成的窗帘布
JP6851120B2 (ja) 縦型ブラインド
JP3185313U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横型ブラインド用開閉コード
JP2018053712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TWM316925U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ndow curt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