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3387B - 百褶帘 - Google Patents

百褶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3387B
CN104603387B CN201380046539.4A CN201380046539A CN104603387B CN 104603387 B CN104603387 B CN 104603387B CN 201380046539 A CN201380046539 A CN 201380046539A CN 104603387 B CN104603387 B CN 104603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d
rope
spacing
halliard
main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65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3387A (zh
Inventor
立川光威
高山庆弘
江波户武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03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3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3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33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62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flexibly-interconnected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trips; Concertina blinds, i.e. upwardly folding flexible scree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4Details of interconnection or interaction of tapes and lamell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62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flexibly-interconnected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trips; Concertina blinds, i.e. upwardly folding flexible screens
    • E06B2009/2625Pleated screens, e.g. concertina- or accordion-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百褶帘,具备:上梁(1)、悬挂支承于上梁(1)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折叠成Z字形的帘布(2)、悬挂支承于上梁(1)并且能够使帘布(2)上升或下降的升降绳(5)、以及悬挂支承于上梁(1)并且将帘布(2)的褶线之间的间隔保持为预先设定的间隔的间距保持绳(6);在该百褶帘中,将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分别悬挂支撑于帘布(2)的前方和后方,并且,使设置于间距保持绳(6)上的多个保持部(7)贯穿帘布(2),并将升降绳(5)插入到保持部(7)中。

Description

百褶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帘布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加以悬挂支承的百褶帘(pleatedscreen),上述帘布能够弯折成Z字形。
背景技术
在百褶帘中,从支承体上悬挂支承能够沿上下方向弯折成Z字形的帘布,并且,利用操作装置来升降该帘布,从而适当地调节采光量。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百褶帘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褶线的面料片的上下两端边缘上分别设置接合片,并且,利用熔敷等方法将该接合片与其他面料的接合片接合,从而形成帘布。而且,将升降绳插入帘布的接合片部分中。
通过如此地将升降绳插入接合片部分中,防止了外部光线从用于供升降绳插通的插通孔中漏入室内。
另外,向下方拉伸帘布时将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保持呈固定间隔用的间距保持绳从上梁上悬挂支承于帘布的后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许第4845799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实开平6-47584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百褶帘中,能够防止外部光线从升降绳的插通孔中漏入室内。但是,将升降绳分别插入帘布的接合片的插通孔内和间距保持绳的环内的操作较繁琐。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百褶帘中公开了下述构成:将由悬挂支承于帘布后方的伸展防止绳所支承的压褶的钩插入设置在帘布上的底孔内,从而将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保持呈固定间隔。
但是,由于将升降绳插入帘布上所设置的升降绳孔内,因此升降绳孔的孔径必须为升降绳的直径以上,从而导致外部光线从升降绳孔中漏入室内。而且,由于随着百褶帘的下降各褶片相对于升降绳呈倾斜状态,因此,需要使帘布上所设置的升降绳孔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比升降绳的直径大的孔径,这也成为导致光线进一步漏泄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褶帘。根据该百褶帘,能够将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保持为预先设定的间隔并防止外部光线漏入室内,并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百褶帘,具备:上梁、悬挂支承于该上梁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折叠成Z字形的帘布、悬挂支承于所述上梁并且能够使所述帘布上升或下降的升降绳、以及悬挂支承于所述上梁并且保持所述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的间距保持绳,在该百褶帘中,将所述升降绳和所述间距保持绳分别悬挂支撑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并且,使所述间距保持绳上所设置的多个保持部贯穿所述帘布,并将所述升降绳插入到所述保持部中。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将所述保持部分别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帘布上的多个插通孔中。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褶线处。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将所述插通孔设置成与所述升降绳不接触。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的褶线处。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所述间距保持绳由编织绳形成,所述编织绳是通过对线进行编织而形成,所述保持部是通过使被编入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单丝线每隔一定间隔呈环状地露出而形成。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从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沿上下方向相距一定间隔的一对位置处分别引出构成各所述保持部的线,并且,所述升降绳从左右方向交替地插入多个所述保持部中。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还具备安装于所述帘布的下端的下梁,所述升降绳包括悬挂支承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的多根升降绳,所述升降绳的下端安装有所述下梁,悬挂支承所述下梁的多根所述升降绳以交错地位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的方式被加以悬挂支承。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由所述间距保持绳和插入该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中的所述升降绳形成一对绳的组合,多个所述一对绳的组合沿着所述帘布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并且,在至少一个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以跳层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其中,该插通孔是以跳过一层以上褶线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具有如下构成,即:在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为三组以上的情况下,在处于并排设置方向两侧的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设置于所述帘布所有层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在比所述两侧的组合更为内侧的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至少一个组合构成为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以跳过一层以上褶线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所述间距保持绳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是通过将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期望弯曲部的抗弯强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低而构成。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所述百褶帘设有限制所述帘布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
在上述百褶帘中,优选所述移动限制部件由卡定部构成,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间距保持绳的所述保持部上,且与所述帘布进行卡定以限制所述帘布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移动。
另外,除了上述形态之外,还优选所述帘布由一块能够弯折(折叠)成Z字形的面料形成。
另外,还优选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形成为环状。
另外,关于将所述插通孔设置成与所述升降绳不接触,具体而言,优选通过将所述插通孔的位置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设置而实现:例如,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的褶线处,或者,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褶线之间,或者,使所述升降绳相对于所述插通孔向帘布的左右方向错开而下垂。
另外,还优选通过下述方法等将插通孔设置成与升降绳不接触,即,经由所述升降绳与插通孔之间的任意的中介物、例如经由将所述保持部的前端部拧扭交叉而成的交叉部(中介物)来形成环状部并将所述升降绳插入到该环状部中,或者,通过将所述保持部的由两根线形成的呈环状的前端部束起而形成环状部(中介物),并将所述升降绳插入到该环状部中等方法。
另外,还优选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升降绳侧的褶线处。
另外,还优选使用宽度偏宽的所述间距保持绳,以在插入所述保持部后将所述帘布的孔堵住。
另外,在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还优选将多根所述升降绳均插入一个所述保持部中。
另外,还优选具有下述构成,即:在所述插通孔被设置于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升降绳侧的褶线处时,使升降绳分别下垂并保持于帘布的前方和后方,由此作为所述移动限制部件使用,或者,相比间距保持绳各层的保持部之间的上下间隔而使各层的保持部的末端(根部)之间的上下间隔扩大。
另外,还优选在其他层上设置利用升降绳的张力直接地或间接地限制帘布朝向前后方向移动的具有插通孔的连接片、或升降绳引导件。
另外,还优选将间距保持绳上所设置的一个环状保持部插入多层褶线的多个孔中,由此来作为所述移动限制部件使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保持为预先设定的间隔并防止外部光线漏入室内,并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2中的(a)是表示百褶帘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c)是(b)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帘布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6中的(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间距保持绳折叠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帘布折叠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中的(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中的(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中的(a)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6中的(a)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褶线被连带拉起情况的主视图。
图21中的(a)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22中的(a)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23中的(a)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24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中,(a)是仅表示间距保持绳的图,(b)是表示组装后状态的图。
图25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图26中示出双层百褶帘,其中,(a)是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表示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9中的(a)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侧视图,(b)是表示比较例的侧视图,(c)和(d)是表示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30中的(a)是表示第十九实施方式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图31中的(a)~(c)是表示移动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32中的(a)~(c)是表示移动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3中的(a)是表示第二十实施方式的立体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1上梁
2、2a、2b、2c、2d帘布
3、3a、3b下梁
5、5a、5b升降绳
6、6a间距保持绳
7保持部
8、11、16、18、24插通孔
9、17褶线
10卡定部
20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百褶帘(pleatedscreen)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所示的百褶帘具备:上梁(headbox)1、悬挂支承于该上梁1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弯折成Z字形(zigzagshaped)的帘布2、以及安装在该帘布2的下端的下梁(bottomrail)3。上述帘布2是将一块面料弯折(折叠)成Z字形而形成。
如图2(a)所示,在上述上梁1内支承有卷轴4,且该卷轴4以在操作装置(未图示)的操作下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梁1内。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该卷轴4,并且,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上述两端部附近位置处的卷轴4联动而进行动作。
如图1(a)所示,从上述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位置处分别垂下升降绳5,且两根该升降绳5的上端分别安装于上述卷轴4上,由此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能够使升降绳5卷绕于卷轴4上或从卷轴4上解绕(解开)。
上述升降绳5被垂挂于上述帘布2的室外侧,且升降绳5的下端被安装于上述下梁3上。而且,当升降绳5被卷绕于卷轴4时,下梁3被吊起从而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而当升降绳5从卷轴4上解绕时,下梁3下降从而将帘布2向下方拉伸展开。
从上述上梁1沿着帘布2的室内侧垂下间距保持绳6,其中,在上述上梁1上,该间距保持绳6的垂下位置相对于上述升降绳5的悬挂位置位于前方位置处。上述间距保持绳6的上端被安装在上述上梁1上,而间距保持绳6的下端被安装在上述下梁3上。而且,间距保持绳6被设定为下述长度,即:在升降绳5从卷轴4解绕而使下梁3下降到最低位置时,间距保持绳6呈大致绷紧的长度。
在上述间距保持绳6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环状的保持部7。关于上述间距保持绳6,其纵绳是利用针织机编织线而形成,并且,在其纵绳中编入有用于形成保持部7的线(单丝线)。而且,该线每隔一定间隔便呈环状地露出,从而形成了保持部7。
在上述帘布2中的、靠近上述升降绳5的褶线处、即朝向室外侧突出的多层褶线9上,每隔一层便形成有能够供上述保持部7插通的插通孔(切口)8。该插通孔8是能够供由细线形成的保持部7插通这一程度的宽度偏窄(narrowwidth)的切口。
而且,如图2(a)-图2(c)以及图3所示,将保持部7从室内侧插入插通孔8中,并且,在插通插通孔8后露出于室外侧的保持部7中插入升降绳5。由间距保持绳6和插通于该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中的升降绳5形成一对绳的组合。两个这样的一对绳的组合沿着帘布2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
通过如此构成,当如图2(a)-图2(c)所示使下梁3下降至最低位置时,各保持部7的前端部与升降绳5卡合,从而成为利用各保持部7从下方支承各褶线9的状态,且帘布2的褶线被保持呈等间隔。另外,根据帘布2的面料材质,帘布2的从各褶线9向斜上方延伸的部分处于被保持部7支承的状态。
即,保持部7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相当于将帘布2拉伸至最低位置状态下的间隔一层的褶线之间的距离,且保持部7的长度大致设定为在帘布2的折叠宽度上加升降绳5的直径部分后的长度。
接着,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百褶帘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a)和图2(a)所示,当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使升降绳5从卷轴4上解绕从而使下梁3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帘布2被向下方拉伸展开。此时,下梁3的前后两边缘分别被间距保持绳6和升降绳5所支承,从而下梁3被悬挂支承为其上表面大致处于水平方向。
另外,利用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将帘布2的朝向室外侧突出的褶线9以沿上下方向呈等间隔的方式加以保持。其结果是,帘布2的各褶线呈大致等间隔地被加以保持。
当在该状态下利用卷轴4卷绕升降绳5时,下梁3被吊起,从而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百褶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由于用于升降帘布2的升降绳5未插通于帘布2中,因此无需在帘布2上设置用于供升降绳5插入的插通孔。因此,不会发生外部光线从用于供升降绳5插入的插通孔中漏入室内的情况。
(2)、由于能够利用从间距保持绳6延伸且插入有升降绳5的保持部7来支撑帘布2的每间隔一层的褶线9、或将与褶线9相连的帘布2支撑于保持部7的上方,因此,在将帘布2降下时,能够将褶线之间的间隔保持呈大致固定的间隔。
(3)、由于供保持部7插入的插通孔8为能够供由细线形成的保持部7插通这一程度的宽度偏窄的切口(在图中夸大加以图示),因此能够减少从插通孔8中漏光的情况。
(4)、由于帘布2是利用一块能够呈Z字形弯折的面料形成,因而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面料片的接合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5)、通过将利用针织机而形成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帘布2的各插通孔8中并将升降绳5插入该保持部7中,能够容易地进行从上梁1悬挂支承的帘布部分的组装作业。
(6)、由于将升降绳5插入到被插通于帘布2的插通孔8的保持部7中且该升降绳5一直被绷紧,因此,防止了帘布2朝向左右方向的横向偏移,且保持部7和间距保持绳6也不会发生横向偏移。
(7)、由于仅在插入于每隔一层的褶线9中的保持部7内插入升降绳5,因此能够大幅减少插入升降绳5所用的工时。
(第二实施方式)
图4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两根升降绳5均被悬挂支承于帘布2的室外侧。相对于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两根升降绳5中的一根升降绳悬挂支承于帘布2的室内侧,而将另一根升降绳从帘布2的室外侧垂下。即,从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位置处垂下的两根升降绳5和两根间距保持绳6以交错地位于帘布2的前方和后方的方式被悬挂支承,并且,各升降绳5以及间距保持绳6的下端被安装于下梁3上。
在上梁1中,设有在操作装置的操作下将各升降绳5同时卷绕或同时解绕的卷绕装置。其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百褶帘,除了能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得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上拉帘布2时,能够将下梁3保持成图2(a)所示那样于前后方向上呈水平的状态,并且在下梁3上层叠有帘布2的状态下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
(第三实施方式)
图5中示出第三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情况为:将各三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分别悬挂支承于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位置处以及中央部位置处。
该情况下,也将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以交错地位于帘布2的前方和后方的方式加以悬挂支承,并且,各升降绳5以及间距保持绳6的下端被安装于下梁3上。
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6(a)~图9中示出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6(a)和图6(b)以及图7所示,被编入间距保持绳6中而形成的各保持部7的两根线,从各自的导出位置P1、P2相对于间距保持绳6延伸设置,其中,导出位置P1、P2在间距保持绳6的上下方向上相隔一定间隔t。
而且,保持部7被插入到设置在帘布2的朝向室外侧的褶线上的插通孔11中,并且,保持部7在帘布2的室外侧被升降绳5插通。插通孔11的直径形成为能够供保持部7的两根线插入程度的小直径。
如图7所示,升降绳5从左右方向交替地插入保持部7中。其他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对上述那样构成的百褶帘的作用进行说明。
升降绳5因下梁3或下梁3和帘布2的重量的作用而一直被绷紧。因此,欲使导出位置P1、P2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插入有升降绳5的保持部7中。
如图8所示,当在该状态下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时,对于被折叠于帘布2的室内侧的间距保持绳6,呈在上下方向相邻的各保持部7的导出位置P1、P2在左右方向上交替调换的状态。这是因为升降绳5从左右方向交替地插入保持部7中。
其结果是如图9所示,当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时,容易使间距保持绳6在帘布2的室内侧呈有规则地折叠的状态。当间距保持绳6在帘布2的室内侧呈不规则地折叠时,会有损该百褶帘的美观性,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美观性的下降。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a)和图10(b)以及图11中示出第五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插入于帘布2的插通孔11中的保持部7的前端部拧扭交叉而形成交叉部13,由此借助交叉部13形成了小的环状部12,且将升降绳5插入到该环状部12中。即,通过交叉部13(插通孔11与升降绳5之间的中介物),而设置成使插通孔11的周围部分与升降绳5不接触。其他的构成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插入于环状部12中的升降绳5与帘布2的插通孔11之间存在交叉部13,因此,在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时升降绳5与插通孔11的周围部分不易发生摩擦。
因此,即使反复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也能够防止插通孔11周围的褶线部分发生磨损。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升降绳5与插通孔11周围部分的摩擦,因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进行帘布2的上拉操作时随着升降绳5向上方移动而导致插通孔11附近的褶线9被连带拉起(褶线9向上方呈波浪状弯曲的状态、参照图20)这一情况。
(第六实施方式)
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3中示出第六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形成环状保持部7的两根线的前端部束起而形成环状部14,且将升降绳5插入该环状部14中,其中,保持部7被插入帘布2的插通孔11中。即,通过使交叉部15作为中介物存在于插通孔11与升降绳5之间,而设置成使插通孔11部分与升降绳5不接触。其他的构成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插入于环状部14中的升降绳5与帘布2的插通孔11之间存在交叉部15,因此,在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时升降绳5与插通孔11的周围部分不易发生摩擦。
因此,即使反复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也能够防止插通孔11周围的褶线部分发生磨损。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升降绳5与插通孔11周围部分的摩擦,因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进行帘布2的上拉操作时随着升降绳5向上方移动而导致插通孔11附近的褶线被连带拉起这一情况。
另外,也可以取代如上述第五实施方式或第六实施方式那样在保持部7上形成交叉部13、15,而是形成为作为与交叉部13、15相同位置处的插通孔11与升降绳5之间的中介物而安装如下其他部件的形态,即:在保持部7上设置比插通孔11更大的铆接部件、或是贴合设置两片带部件等。
(第七实施方式)
图14(a)和图14(b)以及图15中示出第七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帘布2的各褶线之间的中间部位置处。即,设置成使插通孔16周围部分与升降绳5不接触。其他的构成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构成,在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时,升降绳5与插入有保持部7的插通孔16的周围部分不会产生摩擦。因此,能够防止插通孔16附近的帘布2发生磨损。另外,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进行帘布2的上拉操作时随着升降绳5向上方移动而导致插通孔16附近的褶线被连带拉起这一情况。
(第八实施方式)
图16(a)和图16(b)中示出第八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于设置在帘布2的例如朝向室内侧突出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即,设置成使插通孔18周围部分与升降绳5不接触。其他的构成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另外,间距保持绳6和升降绳5的配置于室内侧或室外侧的情况也可以相反。
根据该构成,在进行帘布2的升降操作时,升降绳5与插入有保持部7的插通孔18的周围部分不会产生摩擦。因此,能够防止插通孔18附近的帘布2发生磨损。另外,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进行帘布2的上拉操作时随着升降绳5向上方移动而导致插通孔18附近的褶线被连带拉起这一情况。
另外,在使帘布2下降时,插通孔18的所处位置与间距保持绳6之间的间隔L1比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插通孔16的位置与间距保持绳6之间的间隔L2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由于插通孔16与间距保持绳6之间的间隔L2较大,因此,当对帘布2的特定的褶线17施加使该褶线17沿上下方向拉伸展开的拉力时,插通孔16的位置沿着保持部7向图14(a)所示的箭头A方向移动。
于是,如图15所示,褶线17的位置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向斜上方大幅移动,从而使褶线9、17的夹角α变大。而且,如图15中以点划线所示,室外侧的褶线9的弯折方向发生翻转。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插通孔18的所处位置与间距保持绳6之间的间隔L1小,因此,即使插通孔18的所处位置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向斜上方移动,其移动距离也是有限的。
因此,能够抑制帘布2的褶线9、17的夹角发生变化,且能够防止褶线弯折方向的翻转。
另外,由于在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突出的褶线17处设置有插通孔18,因此,与在升降绳5侧设置插通孔的情况相比,在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时,间距保持绳6松弛地且呈Z字形地被折叠于以层叠方式折叠的帘布2的各褶线间,从而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不容易被夹住。
因此,由于能够如图9所示使间距保持绳6以呈规则性折叠的形态露出,因此能够提高将帘布2向上方折叠状态下的美观性。进而,当如第四实施方式般插通时,能够实现加乘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图17~图19中示出第九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插通在被插入插通孔11内的保持部7的环状端部中的升降绳5相对于插通孔11在帘布2的左右方向上错开而下垂。即,设置成使插通孔11周围部分与升降绳5不接触。其他的构成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升降绳5与插通孔11周围部分的摩擦,因此能够防止插通孔11周围的褶线部分发生磨损。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升降绳5与插通孔11周围部分的摩擦,因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进行帘布2的上拉操作时随着升降绳5向上方移动而导致插通孔11附近的褶线被连带拉起这一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下述形态实施。
·也可以将帘布的褶线每隔两层或每隔三层地利用保持部加以支承。
·也可以利用保持部支承所有层的褶线。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帘布折叠后间距保持绳发生弯曲的现象。
·也可以在帘布的上层部分上设置没有褶线的部分、即未折叠成Z字形的部分。
另外,以下示出作为上述之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第十~第二十实施方式。
(第十实施方式)
图21(a)和图21(b)中示出第十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悬挂支承有各三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即,三个上述一对绳的组合沿着帘布2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而且,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的配置中,呈帘布2的朝向室内侧的所有层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内均插入有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状态,而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配置中,呈帘布2的朝向室外侧的每隔一层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内插入有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插通孔8、18形成为仅能够供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的极小直径这一程度的孔径,保持部7随着从间距保持绳6朝向插通孔8、18而收缩并插入于该小径的插通孔8、18中。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帘布2的孔形成为仅使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通过程度的小插通孔8、18,从而极大地抑制了从该插通孔8、18中漏光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对于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间距保持绳6形成能够使保持部7隔层插入褶线9的构成,即,插通孔8的数量少亦可,因此,即使是间距保持绳6的数量多的本实施方式般的构成,也能够极大地抑制从插通孔8中漏光,从而实现出色的遮光性。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隔层插入的构成,也能够减少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数量,从而能够减少将保持部7插通到插通孔8中的工夫。
另外,在此构成为跳过一层褶线9插入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但是也可以跳过两层以上的褶线9。
另外,构成为使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隔层插入褶线9,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隔层插入褶线17。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和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均隔层插入褶线9、17。
另外,虽然由于形成上述的隔层插入构成而令人担忧帘布2的Z字形容易变形,但是,由于构成为使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所有层的褶线17的插通孔18中(无跳层),因此帘布2整体的Z字形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极大地维持规则性的Z字形。
另外,即使在从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垂下的间距保持绳6中如上述那样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所有层的褶线17的插通孔18内,相比以往的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分别插入到设置在帘布上的插通孔以及间距保持绳的环中的构成,插入升降绳5所用的工时被大幅减少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另外,通过在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而使得从室内侧观察时未见间距保持绳6露出,而且,虽然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间距保持绳6露出于室内侧,但是,通过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所有层的褶线17的插通孔18中,使得折叠时的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的弯折幅度为帘布2的褶峰顶点间间隔的一半左右的短幅,由此不容易显眼,且折叠时也能够感受到简洁的美观感。
另外,在形成上述的跳层插入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将帘布2的折叠角(foldingangle)设定为60°~90°。在折叠宽度为例如15mm那样宽度偏窄的帘布2的情况下,当按照将帘布2下降到最低位置状态下的折叠角设定为60°这一方式进行设定时、即帘布2的折叠宽度越小则帘布2的折叠角也设定为越小时,帘布2容易被恰当地折叠。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22(a)和图22(b)中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悬挂支承有各四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即,四个上述一对绳的组合沿着帘布2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在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而在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两处位置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而且,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朝向室内侧的所有层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两处位置上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朝向室外侧的每隔一层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23(a)和图23(b)中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悬挂支承有各五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即,五个上述一对绳的组合沿着帘布2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在比上述两端部侧为内侧的两处位置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进而,在更为内侧的中央部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而且,位于上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以及中央部上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朝向室内侧的所有层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位于上述两端部与中央部之间的两处位置上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插入到朝向室外侧的每隔一层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七根以上的奇数根升降绳和间距保持绳的情况,以与上述相同的配置模式重复进行配置即可。
另外,在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各为六根以上的情况下、例如在构成为悬挂支承有各六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的情况下,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在比上述两端部侧为内侧的两处位置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进而,在更为内侧即中央部的两处位置上,再次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例如,在构成为悬挂支承有各八根的升降绳5和间距保持绳6的情况下,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在比上述两端部侧为内侧的两处位置上,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在比上述两处位置为内侧的两个部位上,再次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外侧。进而,在更为内侧即中央部的两处位置上,再次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24(a)和图24(b)中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间距保持绳6成形为使其保持部7朝向纵绳的长度方向翘曲、例如使远离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的保持部7的前端侧部分即升降绳5侧部分朝向上方翘曲。
例如,在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且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室内侧的情况下,通过将该向上翘曲的保持部7插通到帘布2的朝向室外侧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从而容易在使帘布2靠近间距保持绳6侧的状态下支承帘布2。因此,在使帘布2上升时,能够减少帘布2的朝向室内侧褶线17与升降绳5之间的摩擦,从而能够防止褶线17被连带拉起。
(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25中示出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间距保持绳6的位于保持部7之间的中间部(期望弯曲部)上形成弯曲部20。弯曲部20构成为其抗弯强度比其他部分低。
例如如图25所示,在具有为编织线的纵绳21和以弯曲的形态编入该纵绳21中的横绳22的间距保持绳6中,在多处省略了(未编入)横绳22从而形成抗弯强度较低的弯曲部20。而且,在随着帘布2的折叠而间距保持绳6被折叠时,弯曲部20处积极地弯曲,由此如图8所示能够容易将间距保持绳6呈规则性地折叠。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将间距保持绳6有规则地进行折叠,从而能够防止百褶帘的室内侧的美观性下降。上述构成在所有实施方式中都有效果,尤其是在与第四实施方式和第八实施方式进行组合时,能够发挥加乘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间距保持绳6,通过使其自身的编织方法在期望弯曲部处进行一部分变更而使期望弯曲部的抗弯强度降低,但是也可以通过将间距保持绳6中的一部分切断等的其他的构成来对应。
(第十五实施方式)
图26(a)中示出第十五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示出双层百褶帘。
在双层百褶帘中,将形成Z字形的例如两种帘布2a、2b以在上梁1的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悬挂支承在共同的上梁1上,并且,各帘布2a、2b的下端安装在共同的下梁3上。该一对帘布2a、2b相对于侧视状态下的中心线呈线对称地配置,即,以室内侧的帘布2a上的朝向室外侧褶线9与室外侧的帘布2b上的朝向室内侧褶线17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在该一对帘布2a、2b之间,从卷轴4垂下共同的升降绳5,且该升降绳5的下端安装在下梁3上。
在室内侧帘布2a的室内侧以及室外侧帘布2b的室外侧,从上梁1上分别垂下间距保持绳6。
处于室内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被插入到除了最下层褶线17以外的大致所有层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并且,将共同的升降绳5插入到呈环状的该保持部7中,其中,上述褶线17是室内侧帘布2a上的朝向室内侧的褶线。
另外,处于室外侧的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也同样被插入到除了最下层褶线9以外的大致所有层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并且,将共同的升降绳5插通到呈环状的该保持部7中,其中,上述褶线9是室外侧帘布2b上的朝向室外侧突出的褶线。
由此,将处于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帘布2a、2b呈一体地进行保持。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帘布2a、2b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另外,通过将各帘布2a、2b上的孔形成为仅供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通过的小插通孔8、18,从而极大地抑制了从该插通孔8、18中漏光的情况,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重叠帘布2a、2b而形成双层结构,由此更进一步地抑制了从该插通孔8、18中漏光的情况,从而使遮光性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在帘布2a、2b之间形成空气层,也能够期待防热性的提高。
另外,在室内侧的帘布2a以及室外侧的帘布2b中,也可以构成为使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跳过一层以上的褶线9、17而插入插通孔8、18中。
另外,在形成为这种跳层插入构成的情况下,当使室内侧的帘布2a和室外侧的帘布2b上的插通孔8、18(供保持部7插入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位置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性。
(第十六实施方式)
图26(b)中示出第十六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针对各帘布2a、2b分别设置卷轴4a、4b、升降绳5、下梁3a、3b,从而使各帘布2a、2b能够独立地进行升降。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帘布2a、2b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升降操作,而且,通过将升降绳5配置在帘布2a、2b之间,从而当帘布2a、2b中的一块帘布被折叠时该一块帘布的突出部分(褶线)不会嵌入另一块帘布的凹陷部分(褶线)中,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升降操作。另外,由于是双层的帘布2a、2b,因此与第十五实施方式相同,遮光性和防热性也出色。
(第十七实施方式)
图27中示出第十七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较之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细绳状间距保持绳6宽度更宽的例如呈带状的间距保持绳6a。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利用具有宽度W的宽度偏宽的间距保持绳6a自身来堵住用于供保持部7插入的帘布2的例如室内侧褶线17的插通孔18,由此遮光性出色。
(第十八实施方式)
图28和图29(a)中示出第十八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相比帘布2更靠近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侧位置处设置有卡定部10,该卡定部10能够限制帘布2向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侧移动。
例如,该卡定部10构成为:比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更硬,宽度w1比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的宽度稍窄、宽度w2远大于插通孔8的宽度、厚度d比保持部7稍厚,且卡定部10预先固定在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前端侧的规定位置处。在保持部7以单丝线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卡定部10形成为热粘线并经由加热而粘合固定在保持部7上。
而且,在例如分别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内侧、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外侧的情况下,保持部7以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的方式插入帘布2的朝向室外侧突出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并在插通了插通孔8后的保持部7中插入升降绳5。保持部7的卡定部10能够与帘布2的插通孔8的处于室内侧的周边部卡合。
在此,参照例如图6可知:在上拉帘布2的过程中,将该帘布2下端的下梁3吊起的升降绳5一直处于绷紧状态,但是,在从帘布2被开始折叠起,间距保持绳6的绷紧状态便被解除,因此成为帘布2容易从升降绳5侧偏向间距保持绳6侧的状态。该状态尤其是在下述情况等下容易发生:即,在帘布2呈Z字形展开的下降状态下因长时间日照的影响导致帘布2的柔软性降低,从而折叠帘布2时的阻力变大等情况。
图29(b)中示出不存在卡定部10且柔软性降低的帘布2中的比较例,当如图29(b)中箭头所示帘布2的一部分大幅偏移时,存在之后的帘布2的上拉操作中对折叠动作带来阻碍这一困扰。
基于此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升降绳5和保持部7的卡定部10来限制帘布2的移动,尤其是当帘布2欲从升降绳5侧向间距保持绳6侧偏移时利用卡定部10而使得帘布2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一直良好地进行伴随着帘布2的上拉的折叠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10由热粘线构成,但是也可以利用此外的其他构成来对应。例如,也可以将薄片状的铆接部件安装于保持部7上、将胶带粘附在保持部7上、在保持部7自身上设置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弯曲部等。另外,配置于室内侧或室外侧的情况也可以相反。
另外,也可以不预先将卡定部10固定于保持部7,而是构成为例如在将保持部7插入到插通孔8中并在保持部7中插入了升降绳5之后再将卡定部10固定于保持部7上。
另外,如图29(c)中所示,通过构成为将保持部7的末端(根部)间的间隔沿上下方向扩大成与帘布2的凹沟形状相同的间隔,也能够对帘布2的移动进行限制。作为该例子中的移动限制部件(移动限制部),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如图29(c)所示设置使各相邻的两保持部7中的一个保持部7的一端和另一个保持部7的另一端交叉而成的交叉部19,或者,如图29(d)所示相比间距保持绳6的各层保持部7之间的上下间隔x1而使各层的各保持部7的一对末端之间的上下间隔x2扩大。
例如,在图29(d)中,将x1设定为5mm、x2设定为35mm,且相对于帘布2的折叠角a1为90°而将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扩展角a2设定为狭角60°。
(第十九实施方式)
图30(a)和图30(b)中示出第十九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上,分别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外侧(也可以为室内侧)、并将升降绳5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外侧和室内侧这两侧上。
另外,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被配置于帘布2的室内侧和室外侧这两侧的各升降绳5,分别以一根绳子形成为环状。
关于该升降绳5,例如其末端被固定于上梁1的室外侧部分,并且,升降绳5从其末端固定部位处起经过帘布2的室外侧后到达下梁3的室外侧部分并从下梁3的室外侧部分进入下梁3的内部。接着,穿过下梁3的内部的升降绳5从下梁3的室内侧部分向外部导出,并在经过帘布2的室内侧后从上梁1的室内侧部分进入上梁1的内部。然后,贯通上梁1内部的升降绳5的前端从该上梁1的规定位置处下垂。
如此地穿过帘布2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升降绳5被插入到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中,此时,可以仅使室内侧的升降绳5插入到保持部7中,另外也可以如图30(a)和图30(b)所示使室外侧的升降绳5也插入到保持部7中。而且,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升降绳5分别同样地进行环绕穿通配置,并且各升降绳5的前端被集中在一起。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利用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被分别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升降绳5将帘布2从前后方向进行夹持(作为移动限制部件)的形态,因此,通过前后的处于绷紧状态的升降绳5限制了帘布2向间距保持绳6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帘布2被恰当地折叠,且也能够有助于外观性的提高。
而且,由于将悬挂配置于帘布2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升降绳5以一根绳子形成为环状,因此能够谋求将下梁3保持呈水平,且也能够减轻操作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梁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使升降绳5穿通下梁3内部后成对地悬挂配置于前后方向上,但是,也可以在前方和后方分别准备不同的升降绳5(移动限制部件即移动限制部),并将前方和后方的升降绳5分别固定在下梁3上,从而形成为能够同时上拉或同时卷绕。
另外,除了利用第十八和第十九实施方式所示的移动限制部件之外,也可以如图31(a)-图31(c)以及图32(a)-图32(c)所示那样实施移动限制。
在图31(a)-图31(c)中构成为:在未插入有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的层中,将升降绳5与这些层中的褶线在前后方向上直接或间接地卡定,从而利用升降绳5的张力对帘布2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具体而言,在图31(a)和图31(b)中构成为:从帘布2的与间距保持绳6为相反侧(升降绳5侧)的褶线17延伸设置连接片23,并将升降绳5插入到该连接片23的插通孔24中,由此限制帘布2向间距保持绳6侧移动。
另外,在图31(a)中,每隔三层便在褶线17上设置连接片23,并且,将保持部7插入到间距保持绳6侧的每隔一层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在图31(b)中,每隔一层便在褶线17上设置连接片23,并且,在相邻的连接片23之间的、帘布2的朝向升降绳5侧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插入保持部7。
在图31(c)中构成为:使用作为独立部件的卡定部件25,将升降绳5插入到该卡定部件25的插通孔26中,且卡定部件25的卡定部27与帘布2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相反侧(升降绳5侧)的褶线17部分卡定。根据该构成,也能够限制帘布2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移动。
另外,在图32(a)-图32(c)中构成为:以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相对于帘布2和升降绳5悬挂安装的状态,来限制帘布2向间距保持绳6侧移动。通过将间距保持绳6上所设置的一个环状保持部7插通到多层褶层的多个孔中,从而能够实现该构成。
具体而言,在图32(a)中使用一个具有一对末端部的环状保持部7,该一对末端部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上相距约帘布2的褶峰(褶层顶端)高度一半左右的距离。然后,将保持部7从帘布2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一环状部28,并且,将保持部7从下一层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相反侧(升降绳5侧)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也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二环状部29。然后,在该第一、第二环状部28、29中分别插入升降绳5。
在图32(b)中使用一个具有一对末端部的环状保持部7,该一对末端部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上相距约帘布2的相邻褶峰之间高度左右的距离。然后,将保持部7从帘布2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一环状部28,并且,将保持部7从下一层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侧的褶线17上的插通孔18中也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二环状部29。然后,在该第一、第二环状部28、29中分别插入升降绳5。
在图32(c)中使用一个具有一对末端部的环状保持部7,该一对末端部在间距保持绳6的纵绳上相距约帘布2的相邻褶谷之间高度的距离。然后,将保持部7从帘布2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相反侧(升降绳5侧)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一环状部28,并且,将保持部7从下一层的朝向间距保持绳6相反侧的褶线9上的插通孔8中也引出至间距保持绳6的相反侧而形成第二环状部29。然后,在该第一、第二环状部28、29中分别插入升降绳5。
在上述图32(a)-图32(c)的构成形态中,通过将保持部7的位于插通孔18、8之间的7a部分、位于插通孔18、18之间的7b部分、位于插通孔8、8之间的7c部分分别与帘布2卡定,从而能够限制帘布2向间距保持绳6侧移动。
(第二十实施方式)
图33(a)和图33(b)中示出第二十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的成对型百褶帘(pairtypepleatedscreen)中,经由中梁(intermediaterail)3c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呈Z字形的例如两种帘布2c、2d。另外,图33(a)中将纸面外侧作为室外侧进行图示。
对于上梁1与中梁3c之间以及中梁3c与下梁3之间,分别悬挂配置有间距保持绳6,并且,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内侧,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上将间距保持绳6悬挂配置于室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以隔层插入(跳过一层褶线)的方式插入到帘布2c、2d的褶线9、17上的插通孔8、18中。另外,也可以适当变更隔层插入的形式。
另外,对于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上被悬挂配置于室外侧的第一、第二升降绳5a、5b,在从上梁1至中梁3c的部分中第一、第二升降绳5a、5b均插入于保持部7中,而在从中梁3c至下梁3的部分中,仅将第二升降绳5b插入于保持部7中。对于在上梁1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被悬挂配置于室内侧的第一、第二升降绳5a、5b,也进行同样的配置。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帘布2c、2d上的孔形成为仅供间距保持绳6的保持部7通过的小插通孔8、18,由此极大地抑制了从该孔8、18中漏光的情况,从而能够作为遮光性出色的成对型百褶帘而提供。
另外,即使进行利用下梁3将中梁3c顶上去的动作,也能够通过保持部7来抑制上侧帘布2c用的升降绳5a发生松弛的情况。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悬挂型的百褶帘,但也可以适用于自下而上型百褶帘(bottomuptypepleatedscreen)中。例如,通过去除第二十实施方式中的上侧的帘布2c和上侧的间距保持绳6,而能够适用于自下而上型百褶帘。
另外,关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间距保持绳的上端的固定方法,可以直接安装于上梁上,也可以安装在固定于上梁的部件(将帘布上端固定于上梁上的形成为长部件的面料压板、或支承内部驱动部件的支架、又或是盖体等)上,从而间接地安装于上梁上。
另外,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也可以使用多纤维人造丝、精纺纱(spunyarn)等其他的线来代替单丝线。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使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通帘布的同时形成帘布的插通孔,也可以预先在帘布上形成插通孔。另外,也可以不切割构成帘布的纵绳和横绳,而是通过扩大各绳间的间隙来形成插通孔。通过这样,即使例如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升降绳与插通孔接触,帘布的纵绳和横绳也不会变得散乱,从而耐久性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将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构成为:从纵绳突出一根,并且,在贯通帘布(面料)的部位处形成为仅一根的形态而仅在供升降绳插入的部位处形成小环(环状部),由此小环作为中介物存在于帘布的插通孔与升降绳之间,从而能够防止插通孔周边部发生磨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预先编入纵绳中,但是,也可以在分别形成间距保持绳的纵绳和保持部之后将纵绳与保持部卡定。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仅将保持部插入到帘布的插通孔中,然后再将纵绳和保持部卡定。关于将纵绳和保持部卡定的方法,能够通过对纵绳形成能够每隔规定间隔便将保持部与纵绳卡定的卡定部件等方法来进行。
另外,附图中所示装饰性的外观设计,也属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

Claims (14)

1.一种百褶帘,其具备:
上梁;
帘布,其悬挂支承于所述上梁,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折叠成Z字形;
升降绳,其悬挂支承于所述上梁,并且能够使所述帘布上升或下降;
间距保持绳,其悬挂支承于所述上梁,并且保持所述帘布的褶线之间间隔;
所述百褶帘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升降绳和所述间距保持绳分别悬挂支撑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并且,使所述间距保持绳上所设置的多个保持部贯穿所述帘布,并将所述升降绳插入到贯穿所述帘布后从所述帘布露出的所述保持部中,
在所述百褶帘中,所述升降绳并不贯穿所述帘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保持部分别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帘布上的多个插通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褶线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插通孔设置成与所述升降绳不接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的褶线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插通孔设置在所述帘布的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的褶线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保持绳由编织绳形成,所述编织绳是通过对线进行编织而形成,
所述保持部是通过使被编入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单丝线每隔一定间隔呈环状地露出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沿上下方向相距一定间隔的一对位置处分别引出构成各所述保持部的线,
所述升降绳从左右方向交替地插入多个所述保持部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百褶帘还具备安装于所述帘布的下端的下梁,
所述升降绳包括悬挂支撑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的多根升降绳,
所述升降绳的下端安装有所述下梁,
悬挂支承所述下梁的多根所述升降绳,以交错地位于所述帘布的前方和后方的方式被加以悬挂支承。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间距保持绳和插入所述间距保持绳的所述保持部中的所述升降绳形成一对绳的组合,
多个所述一对绳的组合沿着所述帘布的左右方向而并排设置,
在至少一个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以隔层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该插通孔是以跳过一层以上褶线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为三组以上的情况下,在处于并排设置方向两侧的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设置于所述帘布所有层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在比所述两侧的组合更为内侧的所述一对绳的组合中,至少一个组合构成为将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插入以跳过一层以上褶线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帘布的褶线处的插通孔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保持绳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是通过将所述间距保持绳中的期望弯曲部的抗弯强度形成为比其他部分低而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百褶帘设有限制所述帘布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件由卡定部构成,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间距保持绳的保持部上,且与所述帘布进行卡定以限制所述帘布朝向所述间距保持绳侧移动。
CN201380046539.4A 2012-09-07 2013-09-04 百褶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03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7093 2012-09-07
JP2012197093 2012-09-07
JP2012240467 2012-10-31
JP2012-240467 2012-10-31
JP2013-082504 2013-04-10
JP2013082504 2013-04-10
PCT/JP2013/073768 WO2014038577A1 (ja) 2012-09-07 2013-09-04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3387A CN104603387A (zh) 2015-05-06
CN104603387B true CN104603387B (zh) 2016-06-08

Family

ID=50237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653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03387B (zh) 2012-09-07 2013-09-04 百褶帘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15831B2 (zh)
CN (1) CN104603387B (zh)
TW (1) TWI615541B (zh)
WO (1) WO20140385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6687B2 (ja) * 2014-06-06 2018-09-26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JP6497859B2 (ja) * 2014-07-16 2019-04-1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7076235B2 (ja) * 2017-04-13 2022-05-27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6971682B2 (ja) * 2017-07-31 2021-11-2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6998706B2 (ja) * 2017-08-30 2022-01-18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90Y2 (zh) * 1987-04-27 1993-01-22
US4884612A (en) * 1988-06-20 1989-12-05 Comfortex Corporation Pleated blind with articulative slat extensions
CN2109791U (zh) * 1992-01-13 1992-07-15 洪樱美 不透光百摺窗帘
JP3475020B2 (ja) * 1996-08-26 2003-12-08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H10148073A (ja) * 1996-11-19 1998-06-02 Yonezawa Bussan:Kk 引上げ式折畳カーテンに用いるピッチ保持コー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る引上げ式折畳カーテン装置
JP3435366B2 (ja) * 1999-02-01 2003-08-11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カーテン
GB2351519B (en) * 1999-06-30 2003-08-13 Louver Lite Ltd Pleated blind
CN2613210Y (zh) * 2003-02-12 2004-04-28 谢南平 一种防止百折帘的折纹被拉平的装置
CN102597408B (zh) * 2009-11-02 2014-12-17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及用于遮蔽装置的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15831B2 (ja) 2017-10-18
TW201414914A (zh) 2014-04-16
JPWO2014038577A1 (ja) 2016-08-12
CN104603387A (zh) 2015-05-06
TWI615541B (zh) 2018-02-21
WO2014038577A1 (ja) 201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3387B (zh) 百褶帘
JP6818068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08535579A (ja) 区分に分かれたローマン型窓シェード
US8474508B2 (en) Blin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474396B1 (en) Knitted mesh with relief band and method
JP6196021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4321498A (zh) 横式百叶窗、横式百叶窗的方向控制绳以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JP6254110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510579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CN105378204A (zh) 百褶帘
JP2005207199A (ja) カーテンの布製スラット
JP6429629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KR101253526B1 (ko) 블라인드 커튼 기능을 가지는 롤 커튼용 커튼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151046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4855089B2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
JP6396687B2 (ja) 遮蔽装置
JP2011162933A (ja) ブラインドタイプの生地の製法
JP5961550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3167089U (ja) 細幅織物で構成したカーテン
CN212089145U (zh) 一种阻燃式窗帘
KR101937584B1 (ko) 더블 양면지 포토 슬로건 제직방법
CN102108831A (zh) 由织物做成的百叶窗纸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应用它的百叶窗
KR20090128757A (ko) 블라인드용 커튼지 및 블라인드 제조방법 그리고 그 구조
JP2010150678A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723127U (zh) 重叠式遮光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