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9863B - 横式百叶窗 - Google Patents
横式百叶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79863B CN104379863B CN201380026129.3A CN201380026129A CN104379863B CN 104379863 B CN104379863 B CN 104379863B CN 201380026129 A CN201380026129 A CN 201380026129A CN 104379863 B CN104379863 B CN 1043798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horizontal
- blade
- layer
- lif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03—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with ladder-tape
- E06B9/30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with ladder-tape with coaxial tilting bar and raising shaf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4—Details of interconnection or interaction of tapes and lamella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03—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with ladder-tape
- E06B9/307—Details of tilting bars and their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利用多根方向控制绳(2)来支撑多层叶片(3)、(4),多根升降绳(11)~(13)分别从叶片(3)、(4)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能够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且经由方向控制绳(2)而对叶片(3)、(4)实施转动操作,并且能够通过使升降绳(11)~(13)上升或下降从而对叶片(3)、(4)实施升降操作;该横式百叶窗设有单切口层(第七层以下)和双切口层(第一层至第五层),其中,在单切口层中,将升降绳(11)、(13)插入方向控制绳(2)的横绳(6a)、(6b)之间,并且仅在叶片(3)的后侧边缘部的、与该升降绳(11)、(13)邻接的位置处设有切口部(3a);在双切口层中,未将升降绳(11)~(13)插入横绳(6a)、(6b)之间,并且在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和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4a)、(4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上梁起经由方向控制绳悬挂支撑有多层叶片的横式百叶窗。
背景技术
在横式百叶窗中,在被悬挂支撑在上梁上的多根方向控制绳中支撑有多层叶片,并且,通过利用操作装置对配置在上梁内的方向控制绳悬挂装置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经由方向控制绳而使各叶片呈同相地进行转动。
另外,在方向控制绳的下端安装有下梁,在该下梁上安装有从上梁垂下的升降绳的下端。于是,通过在操作装置的操作下利用上梁内的升降装置使升降绳上升或下降,由此能够使下梁升高或下降从而使叶片升高或下降。
作为如上所述的横式百叶窗的一种,存在下述横式百叶窗,即,使多根升降绳分别从叶片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而不是插通在叶片中,从而能够使下梁升高或下降。
通过如此构成,由于无需在各叶片上设置升降绳插通孔,因此不会从该插通孔产生漏光。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未将升降绳插通在叶片中的横式百叶窗,在该横式百叶窗中,将叶片插入方向控制绳的相互交叉的横绳之间,并且使形成于叶片的前后方向的边缘部上的切口部与横绳的交叉部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相对于方向控制绳的晃动、或者在长度方向上移动(以下称为“横向偏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实公平7-6477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横式百叶窗中,为了引导升降绳,必须在方向控制绳的纵绳上设置环状部件,并使升降绳穿过环状部件。在使升降绳穿过环状部件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点,即,横向偏移的限制效果低,并且,由于能够在方向控制绳上看到多个环状部件,从而与通常在方向控制绳上未设置环状部件的百叶窗相比美观性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在正向闭合转动时还是反向闭合转动时都能够防止叶片的横向偏移,并且比较美观的横式百叶窗。
(1)、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其利用被悬挂支撑在上梁上的多根方向控制绳来支撑多层叶片,从上述上梁垂下的多根升降绳分别从上述叶片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能够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且经由上述方向控制绳而使叶片转动,并且能够通过使上述升降绳上升或下降从而使上述叶片升高或下降;其中,上述叶片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并且,该横式百叶窗具有单切口层和双切口层,该单切口层被设置为:仅在上述叶片的上述第一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且将上述升降绳插入上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之间,并且使该升降绳与上述切口部邻接;在双切口层中,未将上述升降绳插入上述横绳之间,并且,在上述叶片的上述第一边缘部和上述第二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
(2)、在上述(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中,从第一层起设有多层上述双切口层。
(3)、在上述(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中,上述叶片的上述第一边缘部为后侧边缘部。
(4)、在上述(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中,上述第一边缘部上的上述切口部与上述第二边缘部上的上述切口部形成于上述叶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
(5)、在上述(4)所述的横式百叶窗中,各层中的上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上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将上述叶片以各个上述切口部分别与上述交叉部对置的方式插入上述横绳之间。
(6)在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横式百叶窗中,各层中的上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上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该横式百叶窗具有将上述叶片插入上述横绳之间的插入位置、和将上述叶片载置于上述横绳上的载置位置。
(7)本发明的另一横式百叶窗,其利用被悬挂支撑在上梁上的多根方向控制绳来支撑多层叶片,从上述上梁垂下的多根升降绳分别从上述叶片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能够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且经由上述方向控制绳而对叶片实施转动操作,并且能够通过使上述升降绳上升或下降从而对上述叶片实施升降操作;在该横式百叶窗中,各层中的上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上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该横式百叶窗具有将上述叶片插入上述横绳之间的插入位置、和将上述叶片载置于上述横绳上的载置位置;上述叶片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边缘部;上述横式百叶窗设有双切口层,其中,在该双切口层中,在上述叶片的上述第一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在上述第二边缘部的、在长度方向上与该切口部不同的位置处也设有切口部,并且将上述叶片以各切口部分别与上述交叉部对置的方式插入上述横绳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无论是在正向闭合转动时还是反向闭合转动时都能够防止叶片的横向偏移,并且比较美观的横式百叶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上梁的模式图,(b)是表示第一层至第五层的叶片等的俯视图,(c)是表示第六层的叶片等的俯视图,(d)是表示第七层以下的叶片等的俯视图,(e)是用于对各升降绳卷轴等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3(a)和(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横式百叶窗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方向控制绳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方向控制绳的侧视图。
图6(a)~(d)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方向控制绳、叶片以及升降绳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方向控制绳、叶片以及升降绳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a)和(b)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下梁进行说明的局部侧视图。
图9(a)~(d)是用于说明正向闭合转动时的状态的模式图,(e)~(h)是用于说明反向闭合转动时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0(a)~(d)是用于说明正向全闭合时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1(a)~(d)是用于说明反向全闭合时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2(a)和(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向闭合转动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闭合转动时的局部剖面图。
图14(a)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方向控制绳、叶片以及升降绳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b)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反向闭合转动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模式图,(c)是(a)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另一例中的反向闭合转动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另一例中的方向控制绳的侧视图。
图17(a)是另一例中的方向控制绳的侧视图,(b)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方向控制绳和叶片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c)是另一例中的反向闭合转动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8(a)~(d)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正向全闭合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19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横式百叶窗的类型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20是用于对另一例中的横式百叶窗的类型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上梁
2方向控制绳
3、4叶片
3a、4a、4b切口部
6a、6b、21a、21b、31a~31d、41a~41d、51横绳
7、22、42交叉部
11~13升降绳
16操作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2所示的横式百叶窗中,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五根)方向控制绳(ruddercord)2以相隔相同间隔的方式悬挂在上梁(headbox)1上,并且,在该方向控制绳2上支撑有多层叶片3、4。另外,在上梁1上悬挂有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根)升降绳11~13。
如图2(a)所示,在上梁1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能够卷绕升降绳11~13的升降绳卷轴14a~14c,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能够卷绕方向控制绳2的方向控制绳卷轴15。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方向控制绳卷轴15(图2(a))的外周上卷装有倾斜弹簧(tiltspring)15a,方向控制绳2的一对纵绳5a、5b的各上端部分别被卡定在该倾斜弹簧15a的各端部15b上。另外,在图3(a)和图3(b)中,由于方向控制绳卷轴15位于升降绳卷轴14a的纸面内侧,因而未图示。一对纵绳5a、5b从设置于上梁1上的前后一对方向控制绳导出口1a通过后向下垂下。因此,例如如图3(b)所示,当使上述方向控制绳卷轴15转动(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时,一根纵绳5a被卷绕在方向控制绳卷轴15(倾斜弹簧15a)上,而另一根纵绳5b从方向控制绳卷轴15(方向控制绳导出口1a)被导出。
该方向控制绳卷轴15在操作装置16(参照图2(a))的操作下全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同步地朝向同一方向转动,并且能够经由方向控制绳2将叶片3、4转动成打开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如图2(a)和图2(e)所示,升降绳11~13的上端部分别被固定在升降绳卷轴14a~14c上。如图3(a)和图3(b)所示,升降绳11~13从一对升降绳导出口1b中的任一个通过后向下垂下,其中,一对升降绳导出口1b设置在上梁1的、相比前后一对的方向控制绳导出口1a更偏向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上。于是,当使升降绳卷轴14a~14c转动时,升降绳11~13呈螺旋状地被卷绕在升降绳卷轴14a~14c上,或者,升降绳11~13从升降绳卷轴14a~14c(升降绳导出口1b)被导出。
如图1及图2(a)~图2(e)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叶片3、4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升降绳11、13从叶片3、4的后侧垂下,位于叶片3、4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升降绳12从叶片3、4的前侧垂下。另外,后侧是指室外侧,前侧是指室内侧。
而且,将上述升降绳11~13中的升降绳11、13卷绕到升降绳卷轴14a、14c上的卷绕方向与将升降绳12卷绕到升降绳卷轴14b上的卷绕方向相反。
详细来说构成为:如图2(a)所示,当通过操作装置16的操作而使未图示的电动机进行驱动时,旋转轴17和升降绳卷轴14a、14c呈一体地旋转,并且,经由齿轮部18而使旋转力朝向反方向传递,由此使相对于旋转轴17能够旋转(空转)的升降绳卷轴14b朝向反方向旋转。由此,升降绳11~13全部同步地被卷绕在升降绳卷轴14a~14c上、或者同步地从升降绳卷轴14a~14c(升降绳导出口1b)被导出。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方向控制绳2的下端部上安装有下梁19。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的下梁19被形成为:在从其长度方向观察时,在其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两端的下部分别固定有上述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并且,其宽度方向两端的上部被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9a。详细来说,如图8(b)所示,下梁19的下梁型材的剖面形状被形成为中空且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
如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梁型材被形成为:上边19b的长度(上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比下边19c的长度L2短,并且其外周呈下述形状,即,上边19b和下边19c均为平缓的曲线,并且,从下边19c朝向上边19b延伸的壁呈曲线状且与上边19b的外周曲面相连。另外,通过在下边19c的前后两端边缘位置处设置朝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的突片19d,从而能够与带架(tapeholder)19e(参照8(a))卡合。另外,上边19b的中央部的厚度L3被形成为比下边19c的厚度L4厚。
另外,从叶片3的后侧即室外侧垂下的升降绳11、13的下端部被固定在下梁19的后侧下部,从叶片3、4的前侧即室内侧垂下的升降绳12的下端部被固定在下梁19的前侧下部。另外,图8(a)图示的是后侧的升降绳11的下端部被固定在下梁19的后侧下部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上述方向控制绳2中,在纵绳5a、5b之间设有多层横绳,其中,每层横绳分别包括两根用于支撑上述多层叶片3、4的横绳6a、6b。两根横绳6a、6b构成一组横绳。
各横绳6a、6b以在中间部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7的方式,相对于纵绳5a、5b而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隔一定间隔的位置上。即,在一根纵绳5a上,横绳6b形成于横绳6a的下方,而在另一根纵绳5b上,横绳6a形成于横绳6b的下方。因此,例如如图5所示,在通过上述操纵装置16的操作而使纵绳5a向下移动、使纵绳5b向上移动时,成为横绳6a稍微松弛而横绳6b绷紧的状态、即被施加张力的状态。
叶片3、4是铝制薄板并被形成为从侧方、即其长度方向观察时上表面凸起的弯曲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种叶片3、4。各叶片3、4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一侧、即后侧的后侧边缘部(第一边缘部)、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即前侧的前侧边缘部(第二边缘部)。如图2(d)所示,第七层以下的叶片3仅在与升降绳11、13邻接的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3a。另外,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叶片4在与升降绳11、13邻接的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4a,并且在与升降绳12邻接的前侧边缘部上也设有切口部4b。另外,图2(b)、图2(c)以及图2(d)分别表示第一层至第五层的叶片4、第六层的叶片4以及第七层以下的叶片3。
而且,如图1、图6(a)、(b)、(d)以及图7所示,在设有各切口部3a、4a、4b的位置处,各叶片3、4以各切口部3a、4a、4b分别与上述交叉部7对置的方式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将该位置称为“插入位置”。另外,如图1和图6(c)所示,在未设有各切口部3a、4a、4b的位置处,各叶片3、4被载置于横绳6a、6b上。将该配置位置称为“载置位置”。
另外,在各层的、沿着方向控制绳2不存在升降绳11~13的方向控制绳2处,所有叶片3、4均被载置于横绳6a、6b上,从而成为上述载置位置。所谓的“不存在升降绳11~13的方向控制绳2”,在本实施例中是指从端部起的第二根和第四根方向控制绳2,以下将其称为“单独方向控制绳部分Z”。
如图1、图6(a)以及图7所示,在第六层以下,上述升降绳11、13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在第六层以下,本实施方式的升降绳11、13以在其与上述叶片3、4之间存在上述交叉部7的方式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在第六层以下,将升降绳11、13插入交叉部7后侧的横绳6a、6b之间,而将叶片3、4插入该交叉部7前侧的横绳6a、6b之间。
另外,如图1和图6(b)所示,在第一层至第五层中,升降绳11、13未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而是沿着纵绳5a配置。在此,在沿着升降绳11、13的纵绳5a上,每隔两层(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以及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分别设有环状部件R,其中,纵绳5a从该环状部件R中穿过。进而,通过设置为升降绳11、13从上述环状部件R中穿过,从而将升降绳11、13与纵绳5a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距离以下。
另外,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环状部件R被形成为直径大于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的环状部件R,从而在闭合转动时引导升降绳11、13逐渐靠近纵绳5a直到被插入第六层的横绳6a、6b之间(参照图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环状部件R由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1和图6(c)所示,在第六层以下,上述升降绳12每隔两层、即在第六层、第九层、第十二层中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另外,在第六层中,与升降绳11、13同样地,升降绳12也是以在其与叶片4之间存在上述交叉部7的方式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在第六层中,将升降绳12插入交叉部7前侧的横绳6a、6b之间,而将叶片4插入该交叉部7后侧的横绳6a、6b之间。
另外,在第七层以下、即第九层、第十二层中,将升降绳12插入交叉部7前侧的横绳6a、6b之间,但并未将叶片3插入该交叉部7后侧的横绳6a、6b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层中的与升降绳11、13邻接的位置构成第一插入位置,第六层中的与升降绳12邻接的位置构成第二插入位置。
另外,如图1和图6(d)所示,在第一层至第五层中,升降绳12并未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而是沿着纵绳5b配置。在此,在沿着升降绳12的纵绳5b上,每隔两层、即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以及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分别设有环状部件R,纵绳5b从该环状部件R中穿过。进而,通过设置为升降绳12从该环状部件R中穿过,从而将升降绳12与纵绳5b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距离以下。
另外,升降绳12所穿过的环状部件R也被形成为: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环状部件R的直径大于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的环状部件R,从而在闭合转动时引导升降绳12逐渐靠近纵绳5b直到被插入第六层的横绳6a、6b之间。
接着,对于上述那样构成的横式百叶窗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有关遮蔽性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a)~图9(d)所示,在正向闭合转动时,成为横绳6a稍微松弛而横绳6b绷紧即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其中,该正向闭合转动是指:通过操作装置16的操作而使后侧的纵绳5a向下移动、使前侧的纵绳5b向上移动。
此时,在上部侧(第一层至第五层)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a)所示,横绳6a进入叶片4的切口部4a内,从而叶片4的后侧边缘部(下端边缘部)向下降低,由此叶片4的立起程度变大。
另外,此时在下部侧(第六层以下)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b)所示,横绳6a进入叶片3、4的切口部3a、4a内,从而叶片3、4的后侧边缘部(下端边缘部)向下降低,由此叶片3、4的立起程度也变大。
另外,此时在上部侧、即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c)所示,由于是由横绳6b支撑叶片4的切口部4b,因此,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的位置向下降低,从而与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相比叶片4的立起程度相对稍微变小,但是,由于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的倾斜而第一层至第六层的遮蔽性并未降低。
在下部侧(第七层以下)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或者各层中的上述单独方向控制绳部分Z的位置处,例如如图9(d)所示,通过呈绷紧(被施加张力)状态的横绳6b朝向立起方向推压叶片3、4的前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从而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变高。
于是,从整体来看,虽然在上部侧(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存在遮蔽性降低的因素,但是,通过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加以补充,从而整体的遮蔽性较高而良好。
另外,如图9(e)~图9(h)所示,在反向闭合转动时,成为横绳6b稍微松弛而横绳6a绷紧即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其中,该反向闭合转动是指:通过操作装置16的操作而使后侧的纵绳5a向上移动、使前侧的纵绳5b向下移动。
此时,在上部侧、即第一层至第五层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e)所示,由于是由横绳6a支撑叶片4的切口部4a,因此,叶片4的后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的位置向下降低,从而叶片4的立起程度稍微变小,由此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降低。
另外,此时在下部侧、即第六层以下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f)所示,由于是由横绳6a支撑叶片3、4的切口部3a、4a,因此,叶片3、4的后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的位置向下降低,从而叶片3、4的立起程度稍微变小,由此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降低。
但是,在上部侧、即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如图9(g)所示,横绳6b进入叶片4的切口部4b中,从而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下端边缘部)向下降低,由此叶片4的立起程度变大,因而遮蔽性并未降低。
另外,此时在下部侧、即第七层以下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或者各层中的上述单独方向控制绳部分Z的位置处,如图9(h)所示,通过呈绷紧即被施加张力状态的横绳6a朝向立起方向推压叶片4的后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从而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变高,由此能够补充反向全闭合时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的倾斜角度降低趋势,从而保持高遮蔽状态。
于是,从整体来看,在反向全闭合时,虽然在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存在遮蔽性降低的因素,但是,通过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加以补充,从而整体的遮蔽性较高而良好。
另外,在呈上述图9(a)和图9(b)所示状态(正向闭合转动状态)时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通过由横绳6b朝向图9(a)和图9(b)的左侧(叶片3、4的前侧)按压叶片3、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保持叶片3、4的前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立起。因此,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变高。进而,在第六层以下(参照图9(b)),由于升降绳11、13位于叶片3、4的后侧边缘部与纵绳5a之间,因而叶片3、4的立起程度大。因此,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进一步变高。
另外,在呈上述图9(g)所示状态(反向闭合转动状态)时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通过由横绳6a朝向图9(g)的右侧即叶片4的后侧按压叶片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保持叶片4的后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立起。因此,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变高。
进而,在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在正向全闭合时,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由于升降绳12和纵绳5b朝向使立起程度变大的方向推压叶片4的上端边缘部,因此,(与不存在升降绳12时相比)遮蔽性提高。
另外,在第六层以下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在正向全闭合时,如图10(c)和图10(d)所示,由于在叶片3、4与纵绳5a之间存在升降绳11、13,因此遮蔽性也提高。
另外,在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在反向全闭合时,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由于在叶片4与纵绳5b之间存在升降绳12,因此遮蔽性也提高。
另外,在第六层以下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在反向全闭合时,如图11(c)和图11(d)所示,由于升降绳11、13和纵绳5a朝向使立起程度变大的方向推压叶片3、4的上端边缘部,因此,与不存在升降绳11、13时相比遮蔽性提高。
接着,对于有关叶片3、4在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方向控制绳2的移动、即横向偏移的作用进行说明。
例如,在使叶片3、4的后侧边缘部的切口部3a、4a配置于下方的正向闭合转动时,该切口部3a、4a与方向控制绳2、尤其是横绳6a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3、4的横向偏移。
另外,在使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的切口部4b移动至下方的反向闭合转动时,在上部侧即第一层至第六层中,该切口部4b与方向控制绳2、尤其是横绳6b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
另外,在反向闭合转动时,在下部侧即第七层以下,通过将升降绳11、13插入横绳6a、6b之间,方向控制绳2以及升降绳11、13与后侧边缘部(上端边缘部)的切口部3a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3的横向偏移。
详细来说,当叶片3欲朝向图12(a)所示的箭头方向即右侧移动时,通过将升降绳11插入横绳6a、6b之间,横绳6a与升降绳11卡合,而横绳6b与横绳6a卡合,切口部3a的左侧边缘部分与该横绳6b卡合,由此能够防止叶片3朝向右侧移动。
另外,相反地,当叶片3欲朝向图12(b)所示的箭头方向即左侧移动时,横绳6b与升降绳11卡合,而切口部3a的右侧边缘部分与横绳6b卡合,由此能够防止叶片3朝向左侧移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叶片3、4的后侧边缘部的切口部3a、4a配置于下方的正向闭合转动时,通过横绳6b朝向图9(a)和图9(b)的左侧、即叶片3、4的前侧按压叶片3、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使叶片3、4的姿态保持稳定,进而能够防止叶片3、4的横向偏移。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的切口部4b位于下方的反向闭合转动时,通过横绳6a朝向图9(g)的右侧、即叶片4的后侧按压叶片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使叶片4的姿态保持稳定,进而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
接着,以下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效果进行说明。
(1)在单切口层(第七层以下)中,在使叶片3的切口部3a移动至下方的正向闭合转动时,该切口部3a与方向控制绳2、尤其是横绳6a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3的横向偏移。另外,在使该切口部3a移动至上方的反向闭合转动时,方向控制绳2、尤其是横绳6a以及升降绳11、13对该切口部3a产生作用,从而也能够防止叶片3的横向偏移。
另外,在双切口层(第一层至第五层)中,在正向全闭合时,沿着升降绳11、13的方向控制绳2与切口部3a、4a卡合,在反向全闭合时,沿着升降绳12的方向控制绳2与切口部4b卡合。因此,无论是正向闭合转动时还是反向闭合转动时都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另外,在第六层中也是同样的,而且,由于升降绳11~13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因而与之相应地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
另外,在上述单切口层(第七层以下)中,由于仅在叶片3的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3a,因而比较美观,并且能够减少漏光从而遮蔽性变高,而且在反向全闭合时也能够防止叶片3的横向偏移。
(2)在上部侧的六层中,由于叶片3、4以各切口部3a、4a、4b分别与交叉部7对置的方式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因此,各切口部3a、4a、4b分别与交叉部7对置,从而无论升降绳11~13如何配置,在打开转动时、正向闭合转动时以及反向闭合转动时都能够良好地防止叶片3、4的晃动或横向偏移。
在第六层中,由于在多根方向控制绳2的至少一根中将叶片4插入相交叉的横绳6a、6b的前侧三角中,在至少一根中将该叶片4插入后侧三角中,因此,与将叶片插入同一侧的三角中时相比不易晃动。另外,虽然设有切口部4a、4b,但是,由于存在升降绳11~13因而遮蔽性提高。
(3)将升降绳11~13从上梁1导出的导出位置、即升降绳导出口1b在上梁1上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固定不变,从而在第一层至规定层中必须将升降绳11~13配置在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外侧,但是,在从第一层至规定层中也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即,不仅满足在第一层至规定层(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五层)中必须将升降绳11~13配置在方向控制绳2的纵绳5a、5b外侧这一限制,而且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
进而,由于在顺数规定层的纵绳5a、5b上设置有直径较大的环状部件R,在进一步向下规定层的纵绳5a、5b上设置有直径较小的环部件R,因此,能够朝向叶片4的前后方向中央侧逐渐引导升降绳11~13直到将升降绳11~13插入支撑叶片4的方向控制绳2的横绳6a、6b之间,其中,该叶片4设置于从直径较小的环状部件R起进一步向下规定层的层中。
(4)由于仅在叶片3的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3a,因此,设有该切口部3a的叶片3呈前侧边缘部上没有切口部的结构,从而从前侧即室内侧观察时比较美观。另外,与现有的穿过饰边小环(picot)的方式相比设计更为简洁。
(5)在全闭合角度附近,无论是在正向闭合转动时还是反向闭合转动时,横绳6a、6b中都有一根横绳呈绷紧状态、即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因此,在叶片3、4被载置于横绳6a、6b上的载置位置处,通过呈绷紧状态、即被施加张力的状态的横绳6a(6b)朝向立起方向、即全闭合角度附近的百叶窗前后方向、或者朝向叶片表面侧的方向推压叶片3、4的上端边缘部,从而在相同位置处遮蔽性变高。
另外,在叶片3、4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的插入位置处,如上所述,在正向闭合转动时和反向闭合转动时,叶片3、4的上端边缘部的位置降低,从而叶片3、4的立起程度相对稍微变小,由此在相同位置处存在遮蔽性降低的因素。但是,通过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即上述载置位置处进行补充,整体的遮蔽性变高而良好。
(6)由于在各层中至少设有一处上述载置位置,因而能够提高各层的遮蔽性。
(7)由于与叶片3、4的长度方向端部对应的位置为上述插入位置,因此,叶片3、4的长度方向端部不易因为风等而晃动。
(8)在升降绳11~13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的升降绳插入位置处,如图10(a)~图10(d)以及图11(a)~图11(d)所示,通过升降绳11~13提高了遮蔽性。
(9)由于下梁19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上部被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9a、即从下边19c朝向上边19b延伸的曲线状的壁,因此,在闭合转动时,例如如图13所示,在上述正向闭合转动时一根纵绳5a沿着弯曲部19a弯曲,从而与宽度方向两端的上部呈方形时相比,下梁19的立起程度变大,由此相同位置处的遮蔽性提高。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那样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绳6a、6b被形成为:在一根纵绳5a上,横绳6b形成于横绳6a的下方,而在另一根纵绳5b上,横绳6a形成于横绳6b的下方,由此形成交叉部7,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改变横绳的结构。例如如图14(a)所示,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纵绳5a、5b而将横绳21a、21b设置为相互平行,并在上述横绳21a、21b的中间部处使彼此的上下关系相互颠倒,从而形成一对交叉部22,并将叶片3(4)插入该中间部处的横绳21a、21b之间。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例如如图14(b)所示,在反向闭合转动时,在横式百叶窗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且上部侧即第一层至第六层的与升降绳12对应的位置处,无论升降绳12如何配置,即便其配置在纵绳5b的外侧,切口部4b都与方向控制绳2、尤其是交叉部22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4的横向偏移。
·如图15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将升降绳11、13和叶片3(4)以俯视时横绳31a与31b不交叉、横绳31c与31d不交叉的方式插入同一空间内,并且,在一枚叶片3(4)的左侧,在纵绳5a上将俯视时位于右侧的横绳31b形成于俯视时位于左侧的横绳31a的下方,在同一枚叶片3(4)的右侧,在纵绳5a上将俯视时位于右侧的横绳31c形成于俯视时位于左侧的横绳31d的上方。
在该例子中,例如即使叶片3欲朝向左右方向的任一侧移动,由于在长度方向的任一端部处,与升降绳11、13卡合的横绳31b、31d中的任一根横绳和切口部3a的边缘部分卡合,因而也能够防止叶片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层横绳包括两根横绳6a、6b,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三根以上的横绳。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各层具有四根横绳41a~41d。在该例子中,在一根纵绳5a上,从上到下按照横绳41a~41d的顺序呈等间隔地形成,而在另一根横绳5b上,从上到下按照横绳41c、41d、41a、41b的顺序呈等间隔地形成。而且,叶片3只要以上述切口部3a(图16中省略图示)与横绳41a和横绳41d的交叉部42对置的方式插入交叉部42与纵绳5b之间的空间内即可。
例如如图17(a)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各层具有三根横绳6a、6b、51。在该例子中,横绳51在纵绳5b与纵绳5a之间的2/3左右的部分内呈螺旋状地缠绕在横绳6b上。而且,上述升降绳11(13)被插入横绳6b与横绳51的未被缠绕(纵绳5a侧)的部分之间。
在该例子中,如图17(b)所示,在相比横绳6a、6b的交叉部和横绳6a、51的交叉部更靠近纵绳5b侧(前侧),叶片3被插入横绳6a、6b之间。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如图17(c)所示,即使在反向闭合转动时,由于与升降绳11卡合的横绳6b、51和切口部3a的边缘部分卡合,因而也能够防止叶片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如图18(a)和图18(b)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第六层的升降绳12的垂下位置处,将升降绳12和叶片4以俯视时横绳6a、6b不交叉的方式插入同一空间内,由此,即使在正向全闭合时,由于升降绳12和纵绳5b朝向使立起程度变大的方向推压叶片4的上端边缘部,因此,与无升降绳12时相比,遮蔽性也提高。
另外,如图18(c)和图18(d)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第六层以下的升降绳11、13的垂下位置处,将升降绳11、13和叶片3(4)以俯视时横绳6a、6b不交叉的方式插入同一空间内,由此,即使在正向全闭合时,由于在叶片3(4)与纵绳5a之间存在升降绳11、13,因而遮蔽性也提高。
另外,在反向全闭合时,当然也可以同样地提高遮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利用电动机的驱动力将升降绳11~13卷绕在升降绳卷轴14a~14c上这一类型的横式百叶窗,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9和图20所示,也可以具体化为通过用手拉动绳平衡器61而使升降绳11~13向上移动这一类型的横式百叶窗。
即使具体化为这种类型的横式百叶窗,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层至第五层设置为双切口层,在该双切口层中,升降绳11~13并未插入横绳6a、6b之间,并且在叶片4的前侧边缘部和后侧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4a、4b,但是,也可以根据方向控制绳的宽度、升降绳导出口1b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将设为双切口层的层数变更为适当的层数。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层至第四层、或者第一层至第七层设为双切口层。
Claims (8)
1.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利用被悬挂支撑在上梁上的多根方向控制绳来支撑多层叶片,从所述上梁垂下的多根升降绳分别从所述叶片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能够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且经由所述方向控制绳而使所述叶片转动,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升降绳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所述叶片升高或下降,
所述横式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边缘部,
所述横式百叶窗具有单切口层和双切口层,
所述单切口层被设置为:仅在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且将所述升降绳插入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之间,并且使所述升降绳与所述切口部邻接;
在所述双切口层中,未将所述升降绳插入所述横绳之间,并且在所述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从第一层起设有多层所述双切口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为后侧边缘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边缘部上的所述切口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上的所述切口部形成于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各层中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所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
将所述叶片以各个所述切口部分别与所述交叉部对置的方式插入所述横绳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各层中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所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
所述横式百叶窗具有将所述叶片插入所述横绳之间的插入位置和将所述叶片载置于所述横绳上的载置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各层中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所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
所述横式百叶窗具有将所述叶片插入所述横绳之间的插入位置和将所述叶片载置于所述横绳上的载置位置。
8.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利用被悬挂支撑在上梁上的多根方向控制绳来支撑多层叶片,从所述上梁垂下的多根升降绳分别从所述叶片的前侧和后侧垂下,能够通过操作装置的操作且经由所述方向控制绳而对所述叶片实施转动操作,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升降绳上升或下降从而对所述叶片实施升降操作,
所述横式百叶窗的特征在于,
各层中的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横绳被设置为:由包括多根横绳的一组横绳构成,并且多根所述横绳相互交叉而形成交叉部,
所述横式百叶窗同时具有将所述叶片插入所述横绳之间的插入位置和将所述叶片载置于所述横绳上的载置位置,
所述叶片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边缘部,
所述横式百叶窗设有双切口层,其中,在所述双切口层中,在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上设有切口部,在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切口部不同的位置处也设有切口部,并且将所述叶片以各个所述切口部分别与所述交叉部对置的方式插入所述横绳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39253 | 2012-06-20 | ||
JP2012-139253 | 2012-06-20 | ||
PCT/JP2013/066764 WO2013191186A1 (ja) | 2012-06-20 | 2013-06-18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79863A CN104379863A (zh) | 2015-02-25 |
CN104379863B true CN104379863B (zh) | 2016-06-15 |
Family
ID=49487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6129.3A Active CN104379863B (zh) | 2012-06-20 | 2013-06-18 | 横式百叶窗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6309891B2 (zh) |
KR (1) | KR102088185B1 (zh) |
CN (1) | CN104379863B (zh) |
IT (1) | ITTO20130498A1 (zh) |
TW (1) | TWI567287B (zh) |
WO (1) | WO201319118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34848B2 (ja) * | 2013-05-15 | 2018-05-30 |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TW201634804A (zh) * | 2015-01-23 | 2016-10-01 | Tachikawa Blind Mfg | 橫式百葉窗 |
KR102309351B1 (ko) | 2016-03-10 | 2021-10-05 | 닛산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축합 복소 고리 화합물 및 유해 생물 방제제 |
JP7274959B2 (ja) * | 2019-06-28 | 2023-05-17 |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CN111911060A (zh) * | 2019-05-10 | 2020-11-10 |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 横式百叶窗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90796U (zh) * | 1989-10-28 | 1991-09-17 | ||
JPH0882175A (ja) * | 1994-09-08 | 1996-03-26 | Nisso Kenzai Kk | 異方向性ブラインド |
JPH0932441A (ja) * | 1995-07-25 | 1997-02-04 | Tachikawa Kiko Kk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WO2011138960A1 (ja) * | 2010-05-07 | 2011-11-10 |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40396Y2 (zh) * | 1986-05-08 | 1992-09-22 | ||
JPH088233Y2 (ja) * | 1990-07-10 | 1996-03-06 |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 横型ブラインドにおけるスラットの組付構造 |
JP2781488B2 (ja) * | 1991-12-26 | 1998-07-30 |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ラダーコー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 |
DE29701748U1 (de) * | 1996-02-08 | 1997-05-15 | Hunter Douglas International N.V., Willemstad, Curacao(Niederländische Antillen) | Jalousie |
US5727613A (en) * | 1996-11-12 | 1998-03-17 | Judkins; Ren | Ladder for venetian type blinds |
JP2002227560A (ja) * | 2001-01-31 | 2002-08-14 |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ラダーコード調整装置 |
TW200942679A (en) * | 2007-12-28 | 2009-10-16 | Masao Ishizuka | Blind |
JP5504480B2 (ja) * | 2010-06-24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
2013
- 2013-06-07 TW TW102120271A patent/TWI56728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6-17 IT IT000498A patent/ITTO20130498A1/it unknown
- 2013-06-18 CN CN201380026129.3A patent/CN10437986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8 JP JP2014521481A patent/JP63098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6-18 WO PCT/JP2013/066764 patent/WO20131911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18 KR KR1020157001365A patent/KR10208818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3-13 JP JP2018045772A patent/JP643122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90796U (zh) * | 1989-10-28 | 1991-09-17 | ||
JPH0882175A (ja) * | 1994-09-08 | 1996-03-26 | Nisso Kenzai Kk | 異方向性ブラインド |
JPH0932441A (ja) * | 1995-07-25 | 1997-02-04 | Tachikawa Kiko Kk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WO2011138960A1 (ja) * | 2010-05-07 | 2011-11-10 |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50024895A (ko) | 2015-03-09 |
TWI567287B (zh) | 2017-01-21 |
WO2013191186A1 (ja) | 2013-12-27 |
TW201402932A (zh) | 2014-01-16 |
JP2018087493A (ja) | 2018-06-07 |
JP6431226B2 (ja) | 2018-11-28 |
JP6309891B2 (ja) | 2018-04-11 |
CN104379863A (zh) | 2015-02-25 |
ITTO20130498A1 (it) | 2013-12-21 |
JPWO2013191186A1 (ja) | 2016-05-26 |
KR102088185B1 (ko) | 2020-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79863B (zh) | 横式百叶窗 | |
KR102010218B1 (ko) | 구획식 가리개 조립체 및 그 구성 방법 | |
TWI576500B (zh) | Horizontal blinds and horizontal blind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
US9657515B2 (en) | Cellular shade with divider webs | |
CN104246103A (zh) | 罗马帘型帘布制作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生产的帘布及利用该帘布的帘子 | |
EP3290776A1 (en) | Daylighting system | |
TWM468268U (zh) | 窗簾升降控制結構 | |
JP6196021B2 (ja)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
US20070006979A1 (en) | Venetian blind assembly | |
JP2008511771A (ja) | 複式羽根ブラインド | |
JP5662061B2 (ja)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
CN104321498A (zh) | 横式百叶窗、横式百叶窗的方向控制绳以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 |
NL2009527C2 (nl) | Jaloezie met paarsgewijs met elkaar verbonden stroken. | |
CN106414887A (zh) | 横式百叶窗 | |
CN101210474B (zh) | 百叶窗帘结构及其组合方法 | |
JP2023100950A (ja) | ブラインド | |
JP6999366B2 (ja) | 横型ブラインド | |
KR20110118319A (ko) | 블라인드 | |
WO2012017509A1 (ja) | ブラインド | |
CN202380955U (zh) | 一种帘片可翻转的百叶卷帘 | |
JP2007120253A (ja) |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 |
TW201439425A (zh) | 百褶簾 | |
JP4854249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
CN2661897Y (zh) | 一种窗帘帘片单元 | |
JP6480251B2 (ja) | ブライン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