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6194A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6194A
CN103906194A CN201310451519.7A CN201310451519A CN103906194A CN 103906194 A CN103906194 A CN 103906194A CN 201310451519 A CN201310451519 A CN 201310451519A CN 103906194 A CN103906194 A CN 103906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
wfd
portable terminal
mfp10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15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6194B (zh
Inventor
田中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06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6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一种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情况下,从第二通信装置,经第一类型的接口,接收用于识别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识别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标识信息,从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第一通信装置当前所属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通过使用包括在被选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第二类型的接口,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12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28346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用于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1-0177780的技术中,当移动电话与对方装置建立NFC通信时,移动电话确定移动电话的蓝牙(注册商标)的电源状态是否为接通。在蓝牙的电源状态为接通的情况下,移动电话通过使用NFC通信来向对方装置发送使蓝牙成为切换目的地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话通过使用蓝牙,与对方装置执行无线通信。在蓝牙的电源状态为未接通的情况下,移动电话通过使用NFC通信来向对方装置发送要由用户选择为切换目的地的通信手段(蓝牙或无线LAN)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话通过使用由用户选择的通信手段来与对方装置执行无线通信。
发明内容
在上述技术中,完全没有公开对方装置属于多个无线网络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在第二通信装置属于多个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适当地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一个方面可以是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类型的接口,该第一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第二类型的接口,该第二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包括:标识信息接收单元,该标识信息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第一类型的接口来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用于标识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来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通信执行单元,该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根据上述配置,在第二通信装置属于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装置经第一类型的接口,接收第一和第二标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标识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因此,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使用信息发送单元,该使用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经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使用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使用信息可以指示第二通信装置要使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可以被配置成选择性地以包括用作无线网络的主站的主站状态以及用作无线网络的子站的子站状态的多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操作。第一无线网络可以是根据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特定方案可以是当由一对通信装置形成第一无线网络时,在一对通信装置之间执行用于确定第一无线网络的主站和子站的无线通信的方案。第二无线网络可以是根据不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第二无线网络可以由与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不同的接入点形成。
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仅选择第二无线网络。
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仅选择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标识信息接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与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一起接收状态信息。状态信息可以指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无线网络中以主站状态或者以子站状态进行操作。选择单元可以包括:状态判断单元,该状态判断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状态信息来判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在第一无线网络中是否以子站状态进行操作。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在判断了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以子站状态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仅选择第二无线网络;并且在判断了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不以子站状态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仅选择第一无线网络。
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存储器,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属于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存储用于标识该无线网络的SSID和BSSID。第一标识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标识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SSID和第一BSSID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标识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标识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SSID和第二BSSID中的至少一个。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标识信息、以及存储器中的SSID和BSSID中的至少一个来选择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设定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经由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所属于的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通信执行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三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一个方面可以是一种第二通信装置。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第二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包括:标识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用于标识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由第一通信装置使用以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第一通信装置当前所属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根据上述配置,在属于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装置经由第一类型的接口,将第一和第二标识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装置。因此,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标识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适当地选择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一通信装置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设定信息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经由第一类型的接口来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脱离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接收到无线设定信息的情况下,使得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一个无线网络脱离;以及参与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二通信装置与该一个无线网络脱离之后,通过使用无线设定信息来使得第二通信装置参与第三无线网络。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三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可以被配置成选择性地以包括用作无线网络的主站的主站状态和用作无线网络的子站的子站状态的多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操作。第一无线网络可以是根据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特定方案是当由一对通信装置形成第一无线网络时,在一对通信装置之间执行用于确定第一无线网络的主站和子站的无线通信的方案。第二无线网络可以是根据不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二无线通信的无线网络。第二无线网络可以由不同于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形成。该一个无线网络可以是第二无线网络。
在第一无线网络中可以使用第一无线信道值。在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该第一无线信道值。参与控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信道值和在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二无线信道值相同的情况下,当使得第二通信装置参与第三无线网络时,不使得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另一无线网络脱离;并且在第一无线信道值和第二无线信道值不相同的情况下,当使得第二通信装置参与第三无线网络时,使得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另一无线网络脱离。
用于实现第一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可读指令以及存储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临时计算机可读介质也是新颖和实用的。此外,包括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的通信系统也是新颖和实用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2示出了表示MFP和便携式终端如何属于无线网络的序列图。
图3示出了便携式终端的应用处理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MFP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情况1-1和情况1-2的序列图。
图6示出了情况1-3和情况1-4的序列图。
图7示出了情况1-5的序列图。
图8示出了情况1-6和情况1-7的序列图。
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MFP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情况2的序列图。
图11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MFP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情况3的序列图。
图13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MFP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情况4-1和情况4-2的序列图。
图15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应用处理的流程图。
图16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MFP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7示出了情况5-1和情况5-2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通信系统2的配置)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2包括多个接入点(在下文中,称为“AP(接入点的缩写)”)4A、4B、多个PC(个人计算机的缩写)6A、6B、多功能外围设备(在下文中,称为“MFP(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缩写)”)和便携式终端50。
(MFP10的配置)
MFP10是能够执行包括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多种功能的外围装置。MFP10包括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打印执行单元16、扫描执行单元18、无线LAN(局域网的缩写)接口20、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接口22和控制器30。单元12至30连接到总线(省略附图标记)。在下文中,接口称为“I/F”。
操作单元12包括多个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该操作单元12,向MFP10发出各种指令。显示单元14是用于示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执行单元16是喷墨法、激光法等等的打印机构。扫描执行单元18是CCD、CIS等等的扫描机构。
无线LAN I/F20是用于执行无线通信的接口,并且在物理上是一个接口(即,一个IC芯片)。然而,在根据WFD(Wi-Fi直连的缩写)方法的无线通信中(在下文中,称为“WFD通信”)使用的MAC地址(在下文称为“WFD MAC”)以及在根据正常Wi-Fi方法的无线通信(在下文中称为“正常Wi-Fi通信”)中的MAC地址(在下文中称为“正常Wi-Fi MAC”)均分配到无线LAN I/F20。
具体地,将正常Wi-Fi MAC预先分配到无线LAN I/F20。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控制器30创建不同于正常Wi-Fi MAC的WFDMAC,并且将MFD MAC分配给无线LAN I/F20。因此,控制器30能同时执行使用正常Wi-Fi MAC的正常Wi-Fi通信和使用WFD MAC的WFD通信。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
NFC I/F22是用于执行NFC通信的接口。NFC通信是根据用于所谓短距离无线通信的NFC系统的无线通信。NFC系统是基于例如国际标准ISO/IEC21481或18092的无线通信系统。配置NFC I/F22的芯片和配置无线LAN I/F20的芯片物理上是不同的。
使用无线LAN I/F20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度为11至600Mbps)比使用NFC I/F22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度为100至424kbps)更快。此外,使用无线LAN I/F20的无线通信的载波的频率(例如。2.4GHz频带、5.0GHz频带)不同于使用NFC I/F22的无线通信的载波的频率(例如,13.56MHz频带)。此外,在例如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约10cm的情况下,控制器30通过使用NFC I/F22来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NFC通信。另一方面,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的情况下,或在该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例如,最大约100m)的情况下,控制器30可以通过使用无线LAN I/F20来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即,MFP10可以通过使用无线LAN I/F20来与通信目的地装置(例如便携式终端50)执行无线通信,最大距离大于MFP10通过使用NFC I/F22与通信目的地装置执行无线通信的最大距离。
控制器30包括CPU32和存储器34。CPU32执行根据在存储器34中存储的程序的各种处理。CPU32通过执行根据程序的处理来实现单元41至49的功能。此外,单元42A、46至49是在第四或第五实施例(稍后所述)中起作用的单元,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
(便携式终端50的配置)
便携式终端50是诸如移动电话(例如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式音乐重放设备、便携式视频重放设备等等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便携式终端50包括操作单元52、显示单元54、无线LANI/F60、NFC I/F62和控制器70。单元52至70连接到总线(省略其附图标记)。
操作单元52包括多个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该操作单元52来向便携式终端50发出各种指令。显示单元5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
无线LAN I/F60和NFC I/F62分别类似于MFP10的无线LAN I/F20和NFC I/F22。即,将WFD MAC和正常Wi-Fi MAC分配到无线LAN I/F60。因此,控制器70可以同时执行使用正常Wi-Fi MAC的正常Wi-Fi通信以及使用WFD MAC的WFD通信。此外,便携式终端50的WFD MAC和正常Wi-Fi MAC分别不同于MFP10的WFD MAC和正常Wi-Fi MAC。此外,无线LAN I/F60和NFC I/F62的彼此不同点与无线LAN I/F20和NFC I/F22的彼此不同点类似。例如,使用无线LAN I/F60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使用NFC I/F62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快。
控制器70包括CPU72和存储器74。CPU72执行根据在存储器74中存储的程序的各种处理。CPU72通过执行根据程序的处理来实现单元81至89的功能。此外,单元81、82、85是在第五实施例(稍后所述)中起作用的单元,并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
存储器74存储用于使MFP10执行功能(例如打印功能、扫描功能等等)的应用76。应用76可以例如从由MFP10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或可以从与MFP10一起运送的介质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
(其他装置4A、4B、6A、6B)
AP4A、4B分别是称为无线接入点、无线路由器等等的标准接入点,并且不同于WFD方法G/O装置(稍后所述)或正常Wi-Fi方法的所谓软AP。AP4A、4B能根据正常Wi-Fi方法形成无线网络。此外,PC6A、6B分别是根据OS程序操作的己知计算机。PC6A、6B能执行根据WFD方法的WFD通信。
(WFD和正常Wi-Fi)
接着,将详细地描述根据WFD方法的WFD通信和根据正常Wi-Fi方法的正常Wi-Fi通信。如上所述,就由MFP10或便携式终端50使用的MAC地址而言,WFD通信和WFD方法分别是使用WFD MAC的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正常Wi-Fi通信和正常Wi-Fi方法分别是使用正常Wi-Fi MAC的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
(WFD)
WFD方法是在由Wi-Fi联盟准备的标准文档“Wi-Fi Peer-to-Peer(P2P)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ersion1.1”中描述的无线通信系统。该WFD方法是用于根据例如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标准和遵照该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来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下文中,能执行根据WFD方法的WFD通信的装置,诸如MFP10、便携式终端50等等,被称为“WFD兼容装置”。在WFD标准文档中,将三个状态定义成WFD兼容装置的状态:组所有者状态(在下文中,称为“G/O状态”)、客户状态(在下文中,称为“CL状态”)和设备状态。WFD兼容装置能选择性地以三个状态中的一个状态进行操作。
当处于设备状态中的一对WFD兼容装置要新形成无线网络时,该对WFD兼容装置通常执行称为G/O协商的无线通信。在G/O协商中,确定一对WFD兼容装置中的一个将呈现G/O状态(即成为G/O装置),而WFD兼容装置中的另一个将呈现CL状态(即称为CL装置)。然后,该对WFD兼容装置建立连接并形成无线网络。
在下文中,根据WFD方法的过程(例如G/O协商)形成的无线网络称为“WFD NW”。在通过G/O协商新形成WFD NW的阶段,仅一个G/O装置和一个CL装置属于WFD NW。然而,G/O装置能与另一装置建立连接,并且使其他装置作为CL装置新参与WFD NW。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两个或多个CL装置属于WFD NW的状态。即,一个G/O装置和一个或多个CL装置可以存在于该WFD NW中。G/O装置管理一个或多个CL装置。具体地,G/O装置将一个或多个CL装置的每一个的MAC地址登记在G/O装置的存储器的管理列表中。此外,当CL装置与WFD NW脱离时,G/O装置从管理列表删除该CL装置的MAC地址。此外,当CL装置的数目变为0(即,在管理列表中记录的MAC地址的数目变为0)时,G/O装置通常从G/O状态转变成设备状态,并且解散该WFD NW。
G/O装置预先确定能由G/O装置管理的CL装置的数目的上限值(即,能在管理列表中记录的CL装置的MAC地址的数目的上限值)。在本实施例中,能由G/O装置管理的CL装置的数目的上限值是2或更大的整数。然而,在变形中,1可以是能由G/O装置管理的CL装置的数目的上限值。即,能由G/O装置管理的CL装置的数目的上限值可以是1或更大的整数。
G/O装置能在不经由另一设备的情况下与在管理列表中记录的CL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对象数据是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信息,以及高于网络层的层(例如应用层)的信息,例如包括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等的数据。此外,G/O装置能在多个CL装置间中继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换句话说,一对CL装置能经G/O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如上所述,在WFD NW中,可以在不通过与这些WFD兼容装置独立配置的AP(例如AP4A、4B)的情况下,在作为对象数据的发送源的WFD兼容装置和作为对象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WFD兼容装置之间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即,可以说WFD通信和WFD方法分别是不经AP的无线通信和不使用AP的无线通信系统。
此外,WFD G/O装置和AP(例如AP4A、4B)之间的区别如下。即,在WFD G/O装置与该装置所属于的WFD NW脱离,并且新属于另一WFD NW的情况下,WFD G/O装置可以以不同于G/O状态的状态(即CL状态)操作。相反,AP仅能执行与WFD的G/O状态相同的操作(例如,中继无线通信),并且不能执行与WFD的CL状态相同的操作。
G/O装置不能与处于设备状态的WFD兼容装置(即设备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但能与设备装置执行用于与WFD方法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即,通过与设备装置执行用于通过WFD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G/O装置能与设备装置建立连接,并且使设备装置参与WFD NW。换句话说,通过与G/O装置执行用于通过WFD方法的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设备装置能与G/O装置建立连接并且能参与WFD NW。在这种情况下,设备装置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用于通过WFD方法连接的数据是包括比OS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更低的层(例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信息的数据(即不包括网络层信息的数据),例如包括探测请求信号、探测响应信号、提供发现(provisiondiscovery)请求信号、提供发现响应信号、关联请求信号、关联响应信号、认证请求信号、认证响应信号、4向握手信号等等。
此外,通过与正常Wi-Fi装置执行用于通过正常Wi-Fi方法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G/O装置能与正常Wi-Fi装置建立连接,并且使正常Wi-Fi装置参与WFD NW。正常Wi-Fi装置是不能属于根据WFD方法的无线网络的装置(即不能执行G/O协商),但能属于根据正常Wi-Fi方法的无线网络。正常Wi-Fi装置还称为“传统装置”。除了用于通过正常Wi-Fi方法连接的数据不能包括提供发现请求信号和提供发现响应信号这一点外,用于通过正常Wi-Fi方法连接的数据与用于通过WFD方法连接的数据相同。在与正常Wi-Fi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下,G/O装置在管理列表中描述正常Wi-Fi的MAC地址。因此,正常Wi-Fi装置能参与WFD NW。正常Wi-Fi装置不能选择性地以三个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设备状态的任一状态进行操作,而是在与CL装置类似的状态中操作,但属于WFD NW。
如上所述,G/O装置能与WFD兼容装置(即设备装置)或正常Wi-Fi装置建立连接,并使WFD兼容装置或正常Wi-Fi装置新参与WFDNW。然而,与G/O装置不同,CL装置不能与WFD兼容装置或正常Wi-Fi装置建立连接并使WFD兼容装置或正常Wi-Fi装置新参与WFDNW。
(正常Wi-Fi)
正常Wi-Fi方法是由Wi-Fi联盟定义的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是不同于WFD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如WFD方法,正常Wi-Fi方法是用于执行根据IEEE802.11和遵照该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的无线通信。即,就通信标准而言,WFD方法和正常Wi-Fi方法相同。
然而,如上所述,WFD方法是用于不经由AP来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而正常Wi-Fi方法是用于经由AP来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此外,WFD方法是具有G/O协商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而正常Wi-Fi方法是不具有该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此外,如上所述,用于与WFD方法连接的数据包括提供发现请求信号和提供发现响应信号,而用于通过正常Wi-Fi连接的数据不包括这些信号。此外,WFD方法是允许以三个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设备状态)的任一状态选择性地操作的无线通信系统,而正常Wi-Fi方法是不允许这种选择操作的无线通信系统。WFD方法和正常Wi-Fi在这些方面不同。
正常Wi-Fi装置通过通过与AP(例如AP4A)利用正常Wi-Fi方法来与AP执行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来建立与AP的连接。因此,正常Wi-Fi装置能参与由AP形成的无线网络(在下文中称为“正常Wi-Fi NW”)。在该阶段,正常Wi-Fi装置不执行G/O协商,并且不能选择性地确定以G/O状态还是CL状态的操作。正常Wi-Fi装置能经由AP来与属于正常Wi-Fi NW的另一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在与正常Wi-Fi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下,AP在该AP的管理列表中描述正常Wi-Fi装置的MAC地址。
此外,正常Wi-Fi NW是在能安装AP的环境中构建的无线网络,诸如公司的LAN、家庭的LAN等。一般来说,正常Wi-Fi NW是将保持恒定形成的无线网络。相反,由于不要求AP,WFD NW是用于例如在一对WFD兼容装置之间执行临时无线通信而构建的无线网络。一般来说,WFD NW是将临时形成的无线网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假定正常Wi-Fi NW是将保持恒定形成的无线网络,而WFD NW是将临时形成的无线网络。
(使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无线网络的处理;图2)
接着,将描述由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的处理的内容。首先,将参考图2,描述用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无线网络(即正常Wi-Fi NW,WFD NW)的处理的内容。
(用于属于正常Wi-Fi NW的处理)
在希望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操作该操作单元52,执行正常Wi-Fi连接指令。正常Wi-Fi连接指令包括例如从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的菜单画面选择指示“无线LAN”的项,然后从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的网络选择画面(即从指示“正常Wi-Fi NW”的项、指示“WFD NW”的项中)选择指示“正常Wi-Fi NW”的项。用户进一步执行在AP4A中用于建立连接的预定指令。
当已经执行了正常Wi-Fi连接指令和预定指令时,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与AP4A利用正常Wi-Fi方法连接执行对于数据的无线通信,该无线通信通过使用便携式终端50的正常Wi-Fi MAC经由无线LAN I/F60来执行。此外,控制器70可以知道当前正由AP4A使用的信道值(例如在1至14信道中的值),并且通过使用该信道值来与AP4A执行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在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的阶段,控制器70从AP4A接收无线设定信息。无线设定信息是当前在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中使用的信息。此外,在下文中,将在正常Wi-Fi NW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称为“正常Wi-FiWSI(无线设定信息的缩写)”)。
正常Wi-Fi WSI包括SSDI(服务集标识符的缩写)、BSSID(基本服务集标识符的缩写)、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和密码。SSID和BSSID是用于标识正常Wi-Fi NW的标识信息。更具体地说,SSID是正常Wi-FiNW的网络标识符,而BSSID是AP(在图2的示例中的AP4A)的MAC地址。在图2中,SSID的具体值和BSSID的具体值分别指示为“X1”、“Y1”。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和密码是在正常Wi-Fi NW中用于执行装置的认证、执行数据的加密等等的信息。
当执行正常Wi-Fi WSI的无线通信,并且然后在AP4A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执行用于认证的无线通信时,在AP4A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参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NW。此外,当便携式终端50参与正常Wi-Fi NW时,控制器70将正常Wi-Fi WSI以及指示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的正常属于信息的关联存储在存储器74中。
如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MFP10的用户操作该操作单元12,执行正常Wi-Fi连接指令,并且执行AP4A中的预定指令。因此,通过使用MFP10的正常Wi-Fi MAC,MFP10的控制器30经由无线LAN I/F20来利用正常Wi-Fi方法与AP4A执行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
当执行正常Wi-Fi WSI的无线通信,并且然后在AP4A和MFP10之间执行用于认证的无线通信时,在AP4A和MFP10之间建立连接。因此,MFP10能参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因此,形成MFP10和便携式终端属于相同正常Wi-Fi NW的状态。因此,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够经由AP4A来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当MFP10参与正常Wi-Fi NW时,控制器30将正常Wi-Fi WSI以及指示MFP10属于正常Wi-Fi NW的正常属于信息的关联存储在存储器34中。
此外,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参与由不同于AP4A的AP4B(见图1)形成的正常Wi-Fi NW。此外,MFP10可以参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而便携式终端50可以参与由AP4B形成的正常Wi-Fi NW。在这种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不同正常Wi-Fi NW,并且因此,不能通过该正常Wi-Fi NW来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用于属于WFD NW的处理)
在希望形成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属于的WFD NW的情况下,用户操作该便携式终端50的操作单元52来执行WFD连接指令。WFD连接指令包括例如从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的菜单画面选择指示“无线LAN”的项,并且然后从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的网络选择画面选择指示“WFD NW”的项。此外,如在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中,用户操作MFP10的操作单元12以执行WFD连接指令。
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G/O协商。具体地,MFP10的控制器30经由无线LAN I/F20,通过使用MFP10的WFD MAC来执行G/O协商。此外,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通过使用便携式终端50的WFD MAC来经由无线LAN I/F60执行G/O协商。
在G/O协商中,MFP10的控制器30将指示MFP10的G/O优先级的信息(更具体地说,意向值)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并且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指示便携式终端50的G/O优先级的信息。此外,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将指示便携式终端50的G/O优先级的信息发送到MFP10,并且从MFP10接收指示MFP10的G/O优先级的信息。MFP10的G/O优先级是指示MFP10应当呈现G/O状态的程度并且在MFP10中预定的指标。类似地,便携式终端的G/O优先级是指示便携式终端50应当呈现G/O状态的程度并且在便携式终端50中预定的指标。
MFP10的控制器30将MFP10的G/O优先级和便携式终端50的G/O优先级作比较,确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装置呈现G/O状态,并且确定具有较低优先级的装置呈现CL状态。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通过使用与MFP10相同的方法来确定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在图2的示例中,确定MFP10将呈现G/O状态,并且便携式终端50将呈现CL状态。
在WFD方法中,G/O装置准备在WFD NW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此外,在下文中,在WFD NW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称为“WFDWSI”。如正常Wi-Fi WSI,WFD WSI包括SSID、BSSID、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和密码。除WFD WSI中的信息是将在WFD NW中使用的信息的这一点外,包括在WFD WSI中的信息是与在正常Wi-Fi WSI中相同的信息。此外,包括在WFD WSI中的BSSID是G/O装置的MAC地址。
在图2的示例中,由于MFP10是G/O装置,所以MFP10的控制器30准备WFD WSI。具体地,控制器30通过准备预定SSID或新创建SSID来准备SSID。控制器30将MFP10的WFD MAC准备为BSSID。在图2中,SSID的具体值和BSSID的具体值分别指示为“X2”、“Y2”。控制器30准备预定认证方法和加密方法。控制器30通过准备预定密码或通过新创建密码来准备密码。
控制器30进一步确定将在WFD NW中使用的信道值。MFP10的无线LAN I/F20具有用于由正常Wi-Fi MAC使用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值和用于由WFD MAC使用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值必须相同的约束。因此,在MFP10属于正常Wi-Fi NW的状态中,在将形成MFP10是G/O装置的WFD NW的情况下,控制器30将与当前在正常Wi-Fi NW中使用的信道值相同的值确定为要在WFD NW中使用的信道值。另一方面,在MFP10不属于正常Wi-Fi NW的状态中,在将形成MFP10是G/O装置的WFD NW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例如预定值为将用在WFDNW中的信道值。此外,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60还具有与MFP10的无线LAN I/F20相同的约束。
接着,通过使用MFP10的WFD MAC,MFP10的控制器30经由无线LAN I/F20来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通过WFD方法的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在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的阶段,控制器30将准备的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当执行WFD WSI的无线通信,并且然后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执行用于认证的无线通信时,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间建立连接。因此,MFP10能将WFD NW形成为G/O装置,并且便携式终端50能作为CL装置参与WFD NW。即,形成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的状态。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经由AP4A通过使用WFD NW来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MFP10的控制器30将指示MFP10属于WFD NW的WFD属于信息、指示MFP10的当前状态(例如G/O状态)的WFD状态信息以及WFD WSI的关联存储在存储器34中。控制器30进一步在存储器34中创建管理列表,并且在管理列表中描述便携式终端50的WFDMAC。此外,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将指示便携式终端50属于WFD NW的WFD属于信息、指示便携式终端50的当前状态(即CL状态)的WFD状态信息以及WFD WSI的关联存储在存储器74中。
此外,MFP10还可以与不同于便携式终端50的装置(例如PCs6A,6B(见图1))执行G/O协商以属于WFD NW。此外,便携式终端50还可以与不同于MFP10的装置执行G/0协商以属于WFD NW。
(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处理,图3)
接着,将参考图3描述根据应用76的由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执行的处理的内容。在希望使MFP10执行打印功能或扫描功能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操作该操作单元52,激活应用76。接着,用户从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的功能选择画面选择预定功能的项(例如指示“打印”的项、指示“扫描”的项)。在选择打印功能的情况下,用户进一步指定表示打印对象的图像的数据(例如打印数据)。
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62发送用于检测能执行NFC通信的装置(例如MFP10)的检测无线电波。此外,MFP10的NFC I/F22发送用于检测能执行NFC通信的装置(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检测无线电波。当用户使便携式终端50接近MFP10时,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之间的距离变得小于无线电波彼此到达的距离(例如10cm)。在这种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中的一个接收从另一个发送的检测无线电波,并且发送响应波。因此,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了NFC通信会话。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70执行图3的流程图。
此外,在选择扫描功能的情况下,用户使便携式终端50接近MFP10,而不指定数据。因此,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NFC通信会话。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70也执行图3的流程图。
在S10,通过使用NFC通信会话,标识信息发送单元86经由NFCI/F62,将要求命令发送到MFP10。要求命令包括指示由用户选择的功能的信息(即打印或扫描)。在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的情况下,要求命令进一步包括在存储器74的正常Wi-Fi WSI中所包括的SSID和BSSI。此外,在便携式终端50属于WFD NW的情况下,要求命令进一步包括在存储器74的WFD WSI中所包括的SSID和BSSID。即,要求命令可以包括两组SSID和BSSID(即正常Wi-Fi NW的SSID和BSSID以及WFD NW的SSID和BSSID),可以包括仅一组SSID和BSSID,或可以不包括SSID和BSSID。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要求命令不包括指示哪一网络是SSID和BSSID是该ID的网络的信息。在这种配置中,MFP10能适当地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无线网络(见图4的S52,S56)。然而,在变形中,可以在要求命令中关联正常Wi-Fi的SSID和BSSID以及指示正常Wi-Fi NW的信息,或可以在要求命令中关联WFD NW的SSID和BSSID以及指示WFD NW的信息。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会话来将正常使用信息(见图4的S54)、WFD使用信息(见S58)、WFD WSI(见S70)或NG信息(见S68)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经由NFC I/F62从MFP10接收NG信息的情况下,控制器70在S12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14。在S14中,控制器70使指示不能执行打印或扫描的错误画面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因此,用户能了解不能执行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无线通信。当S14结束时,图3的处理结束。
此外,在从MFP10接收WFD WSI的情况下,设定信息接收单元87在S12中确定为否,然后在S16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18。在此接收的WFD WSI是当前在MFP10是G/O装置的WFD NW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
此外,在从MFP10接收正常使用信息或WFD使用信息的情况下,控制器70在S12确定为否,然后在S16确定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28。在此接收的正常使用信息是用于指示便携式终端50使用正常Wi-FiNW的信息。接收正常使用信息的情况是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见图4的S52为是)的情况。此外,WFD使用信息是用于指示便携式终端50使用WFD NW的信息。接收WFD使用信息的情况是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见图4的S56为是)。
在S18,脱离控制单元88确定便携式终端50当前是否属于正常Wi-Fi NW。在存储器74中存储正常属于信息的情况下,脱离控制单元88确定便携式终端50当前属于正常Wi-Fi NW(S18为是),并且进行到S20。在存储器74中没有存储正常属于信息的情况下,脱离控制单元88确定便携式终端50当前不属于正常Wi-Fi NW(S18为否),跳过S20,并且处理进行到S26。
在下文中,将便携式终端50所属的正常Wi-Fi NW描述为“正常Wi-Fi NW(终端)”。类似地,便携式终端50所属的WFD NW描述为“WFD NW(终端)”。特别地,将便携式终端50是G/O装置的WFD NW,并且便携式终端50是CL装置的WFD NW分别描述为“WFDNW(终端=G/O)”和“WFD NW(终端=CL)”。类似地,用于MFP10的描述也是“正常Wi-Fi(MFP)”、“WFD NW(MFP)”、“WFD NW(MFP=G/O)”、“WFD NW(MFP=CL)”。
在S20,脱离控制单元88使便携式终端50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特别地,脱离控制单元88经由无线LAN I/F60将脱离信号(例如分离信号)发送到形成正常Wi-Fi NW(终端)的AP(例如AP4A),断开与AP的连接。此外,即使执行S20,控制器70也不从存储器74擦除正常属于信息和正常Wi-Fi WSI。这是因为在S32(稍后所述),便携式终端50重新参与正常Wi-Fi NW。
此外,在S26(稍后所述),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但此时使用正常Wi-Fi MAC。如果在S18为是的情况下,不执行S20,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终端)。因此,在S26,便携式终端50不能使用正常Wi-Fi MAC,因此,不能参与WFD NW(MFP=G/O)。鉴于这些环境,在S20,便携式终端50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形成不使用正常Wi-Fi MAC的状态。因此,在S26,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便携式终端50能适当地参与WFD NW(MFP=G/O)。当S20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26。
在S26,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参与控制单元89经由无线LAN I/F60来与MFP10执行通过正常Wi-Fi方法的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此时,参与控制单元89使用在S16接收的WFD WSI。即,参与控制单元89将WFD WSI发送到MFP10,并且执行用于认证的通信。因此,建立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之间的连接。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参与WFD NW(MFP=G/O)。
如上所述,在S26,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便携式终端50根据正常Wi-Fi方法(即通过正常Wi-Fi方法,执行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参与WFD NW(MFD=G/O)。因此,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而不执行G/O协商,并且此外,不转变到CL状态。换句话说,便携式终端50作为正常Wi-Fi装置(例如传统装置)参与WFD NW(MFP=G/O)。
此外,当执行S26时,能够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MAC来属于WFD NW(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当执行S26时,便携式终端50可以与WFD NW(终端)脱离。原因如下。即,如上所述,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60具有对应于便携式终端50的正常Wi-FiMAC的信道值并且对应于便携式终端50的WFD MAC的信道值必须相同的约束。因此,在S26,参与控制单元89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参与WFD NW(MFP=G/O),但此时,使用当前在WFD NW(MFP=G/O)中使用的信道值(在下文中,称为“对象信道值”)。即,对应于正常Wi-Fi MAC的信道值变为对象信道值。
在当前在WFD NW(终端)中使用的信道值(即对应于便携式终端50的WFD MAC的信道值)以及当前在WFD NW(MFP=G/O)中使用的对象信道值(即对应于便携式终端50的正常Wi-Fi MAC的信道值)相同的情况下,满足无线LAN I/F60的上述约束。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参与WFD NW(MFP=G/O),同时保持属于WFD NW(终端)的状态。即,在两个信道的值相同的情况下,参与控制单元89不会导致便携式终端50与WFD NW(终端)脱离。
另一方面,在两个信道的值不相同的情况下,参与控制单元89将对应于便携式终端50的WFD MAC的信道值改变成在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时的对象信道值,使得满足无线LAN I/F60的上述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不再使用实际上正在WFD NW(终端)中使用的信道值,并且因此,便携式终端50与WFDNW(终端)脱离,并转变到设备状态。即,在两个信道的值不相同的情况下,参与控制单元89使便携式终端50与WFD NW(终端)脱离。
此外,在S26,在为作为G/O装置的便携式终端50与WFD NW(终端=G/O)脱离的情况下,控制器70从存储器74删除WFD属于信息、WFD状态信息和WFD WSI。这是因为在S32(稍后所述),由于已经解散WFD NW(终端=G/O),便携式终端50不能重新参与WFD NW。另一方面,在S26,在作为CL装置的便携式终端50与WFDNW(终端=CL)脱离的情况下,控制器70不从存储器74擦除WFD属于信息、WFD状态信息和WFD WSI。这是因为即使便携式终端50已经从WFD NW(终端=CL)脱离,在S32(稍后所述),当WFD NW未解散时,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WFD NW。当S26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28。
接着,将描述S28的处理的内容。如上所述,执行S28的情况是:从MFP10接收到正常使用信息的情况(S16为否);从MFP10接收到WFD使用信息的情况(S16为否);或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的情况(S26)。
在从MFP10接收到正常使用信息的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在下文中,描述为“正常Wi-Fi NW(MFP,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在S28,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由无线LAN I/F60来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具体地,在由用户选择打印功能的情况下,通信执行单元83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例如由用户指定的数据)发送到MFP10。因此,MFP10执行根据打印数据的打印。此外,在用户选择扫描功能的情况下,MFP10执行文档的扫描、创建扫描数据,并且将扫描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执行单元83从MFP10接收扫描数据。控制器70将扫描数据存储在存储器74中,并且此外,使由扫描数据表示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
在从MFP10接收WFD使用信息的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在下文中,描述为“WFD NW(MFP,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在S28,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经由无线LAN I/F60来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此外,在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的情况下,在S28,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WFD NW(MFP=G/O),经由无线LAN I/F60来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当S28结束时,处理进入S30。
在S30,控制器70确定便携式终端50是否已经与正常Wi-Fi NW(终端)和WFD NW(终端)的至少一个脱离。具体地,在已经执行S20的情况下,控制器70在S30确定为是,并且进行到S32。此外,根据S26的处理的结果,在便携式终端50已经与WFD NW(终端)脱离的情况下,控制器70也在S30确定为是,并且进行到S32。在S30确定为否的情况下,控制器70跳过S32,并且结束图3的处理。
在S32,控制器70尝试使便携式终端50再次属于便携式终端50所脱离的无线网络。此外,即使在S26,便携式终端50已经与WFD NW(终端=G/O)脱离的情况下,在S30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32。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解散WFD NW(终端=G/O),并且此后,便携式终端50不能再次属于WFD NW(终端=G/O)。因此,在便携式终端50已经与WFD NW(终端=G/O)脱离的情况下,控制器70结束图3的处理,而不执行S32中的任何处理。
另一方面,在S20或S26,在便携式终端50与正常Wi-Fi NW(终端)或WFD NW(终端=CL)脱离的情况下,在S32,控制器70首先经由无线LAN I/F60将脱离信号发送到作为G/O装置的MFP10,并且与MFP10断开连接。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与WFD NW(MFP=G/O)脱离。即,便携式终端50的正常Wi-Fi MAC呈现未使用的状态。
例如,在S20,便携式终端50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的情况下,在S32,控制器70与形成正常Wi-Fi NW的AP执行用于通过正常Wi-Fi方法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经由无线LAN I/F60来执行该无线通信。此时,控制器70使用保持在存储器74中的正常Wi-Fi WSI。因此,在便携式终端50和AP之间建立连接,并且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正常Wi-Fi NW。
此外,例如,在S26,便携式终端50与WFD NW(终端=CL)脱离的情况下,在S32,控制器70使用WFD MAC,经由无线LAN I/F60来与形成WFD NW的G/O装置执行通过WFD方法的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此时,控制器70使用保持在存储器74中的WFD WSI。因此,在便携式终端50和G/O装置间建立连接,以及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WFD NW。
此外,在S26,便携式终端50与WFD NW(终端=CL)脱离的情况下,属于WFD NW的CL装置的数目可能变为0。在这种情况下,在S32,便携式终端50不能重新参与WFD NW,因为WFD NW已经解散。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70从存储器74删除WFD属于信息、WFD状态信息和WFD WSI。当S32结束时,图3的处理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在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终端)和WFD NW(终端)的情况下,在S20,便携式终端540从正常Wi-FiNW(终端)脱离,以及在S26,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作为正常Wi-Fi装置(即传统装置)来参与WFD NW(MFP=G/O)。相反,能考虑采用在S20,便携式终端50从WFD NW(终端)脱离,并且在S26,通过使用WFD MAC作为CL装置的配置(在下文中称为“比较示例的配置”)来参与WFD NW(MFP=G/O)。然而,在该比较示例的配置中,当便携式终端50从WFD NW(终端)脱离时,属于WFD NW的CL装置的数目可能变为0,因此,可能解散WFD NW。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不能重新参与WFD NW。
通过比较,在本实施例中,即使便携式终端50比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S20),不解散正常Wi-Fi NW,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正常Wi-Fi NW(S32)。由此,根据本实施例,能使便携式终端50比在比较示例的配置中更适当地参与原始无线网络。此外,在变形中,可以采用比较示例的配置。
(MFP10的通信处理,图4)
接着,将参考图4,描述由MFP10的控制器30执行的通信处理的内容。在S50,标识信息接收单元41监视是否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要求命令(见图3的S10)。在经由NFC 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要求命令的情况下,标识信息接收单元41在S50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52。
在S52,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Wi-Fi NW。如上所述,在MFP10属于正常Wi-Fi NW(MFP)的情况下,存储器34存储正常属于信息和正常Wi-Fi WSI的关联。在存储器34中未存储正常属于信息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56。
在存储器34中存储正常属于信息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进一步执行S52中的下述确定处理。在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正常Wi-Fi NW和WFD NW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要求命令甚至不包括一组SSID和BSSID。在要求命令甚至不包括一组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56。
此外,在要求命令中包括一组或多个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在一组或多个SSID和BSSID中,是否存在与存储器34的正常Wi-Fi NW的SSID和BSSID相同的一组SSID和BSSID。在确定不存在一组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56。另一方面,在确定存在一组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54。因此,选择单元42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
如上所述,在S52,选择单元42通过使用SSID和BSSID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和B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的原因如下。
例如,假定第一AP(例如AP4A)形成第一正常Wi-Fi NW,而不同于第一AP的第二AP(例如AP4B)形成第二正常Wi-Fi NW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正常Wi-Fi NW的BSSID是第一AP的MAC地址,而第二正常Wi-Fi NW的BSSID是第二AP的MAC地址。由于MAC地址是唯一值,因此,第一正常Wi-Fi NW的BSSID和第二正常Wi-Fi的BSSID是不同的。然而,SSID是将由AP或用户设定的值。因此,第一正常Wi-Fi NW的SSID和第二正常Wi-Fi NW的SSID可能相同。因此,如果采用执行确定SSID是否相同而不执行确定BSSID是否相同的配置(例如,采用在要求命令中不包括BSSID的配置),即使MFP10属于第一正常Wi-Fi NW,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正常Wi-Fi NW,选择单元42也可能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然而,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通信,除非第一AP和第二AP经由线路连接。即,在即使两个SSID相同,但两个BSSID不相同的情况下,可能出现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通信的情况。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选择单元42同时执行SSID是否相等的确定以及BSSID是否相等的确定。
此外,己知AP包括能同时形成多个正常Wi-Fi NW的AP。例如,假定一个AP(例如AP4A)形成第一正常Wi-Fi NW和第二正常Wi-FiNW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正常Wi-Fi NW的SSID和第二正常Wi-Fi NW的SSID不同,而第一正常Wi-Fi NW的BSSID(即AP的MAC地址)和第二正常Wi-Fi NW的BSSID(即AP的MAC地址)相同。因此,如果采用执行确定BSSID是否相同,但不执行确定SSID是否相同的配置(例如,采用SSID不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配置),选择单元42可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即使MFP10属于第一正常Wi-Fi NW以及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正常Wi-Fi NW。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选择单元42同时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和B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
此外,正如S52,同样在S56(稍后所述),选择单元42同时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和B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根据本实施例,因为选择单元42同时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和B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选择单元42能适当地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进一步能适当地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WFD NW。
在S54,使用信息发送单元经NFC I/F22,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因此,便携式终端50在图3的S16确定为否,并且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见S28)。
在S56,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WFD NW。在MFP10属于WFD NW(MFP)的情况下,存储器34存储WFD属于信息、WFD状态信息和WFD WSI的关联。在WFD属于信息未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S56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60。
在WFD属于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进一步执行S56中的下述确定处理。即,在甚至无一组SSID和BSSID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S56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60。
此外,在要求命令中包括一组或多个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在一组或多个SSID和BSSID中,是否存在与存储器34中的WFD NW的SSID和BSSID相同的一组SSID和BSSID。在确定不存在一组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S56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60。另一方面,在确定存在一组SSID和BSSID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S56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58。因此,选择单元42仅选择WFD NW(MFP,终端)。
在S58,使用信息发送单元44经NFC I/F22,将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因此,便携式终端50确定图3的S16为否,并且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见S28)。当S58结束时,该处理进行到S80。
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单元42在S56的确定前,执行S52的确定。因此,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以及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下(在下文中,称为“特殊情况”),S52确定为是,然后在S54,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即,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特殊情况下,通过不使用WFDNW(MFP,终端),而是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通信。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这种优先考虑是因为正常Wi-Fi NW是将保持恒定形成的无线网络,而WFD NW是将临时形成的无线网络。
即,因为WFD NW是临时形成的无线网络,很可能在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前,或在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期间,解散WFDNW(MFP,终端)。例如,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各自是WFD NW(MFP,终端)中的CL装置的情况下,当G/O装置(例如PC6A)的电源断开时,解散WFD NW(MFP,终端)。相反,由于正常Wi-Fi NW是将保持恒定形成的无线网络,因此,不可能断开AP的电源。因此,如果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很可能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根据这些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S56的确定前,执行S52的确定的配置,即,采用优先排序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配置。
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并且不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下(S56为否的情况),处理进行到S60。在S60,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是否处于CL状态。在WFD状态信息不存在于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即在MFP10的当前状态是设备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不是CL状态(S60为否),并且进行到S62。此外,在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信息表明G/O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不是CL状态(S60为否),并且进行到S62。此外,在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信息表明CL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是CL状态(S60为是),并且进行到S68。
在S62,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是否是G/O状态。在WFD状态信息未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即在MFP10的当前状态是设备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不是G/O状态(S62为否),并且进行到S64。在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信息表明G/O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30确定MFP10的当前状态是G/O状态(S62为是)并且进行到S66。
在S64,控制器30使MFP10转变到自主G/O模式。如上所述,当将新形成WFD NW时,通常执行G/O协商,并且确定G/O装置和CL装置。相反,在自主G/O模式中确定MFP10将呈现G/O状态,而不执行G/O协商。在S64的阶段,MFP10是G/O装置以及不存在CL装置。然而,也能说成当执行S64时,形成仅G/O装置(即MFP10)所属的WFD NW(MFP=G/O)。自主G/O模式是用于使MFP10的操作保持在G/O状态的模式。例如,在通过G/O协商,MFP10呈现G/O状态并且形成WFD NW(MFP=G/O)的情况下,如果在WFD NW(MFP=G/O)中,CL装置变得不再存在,MFP10将从G/O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即将解散WFD NW(MFP=G/O))。相反,例如,通过自主G/O模式,在MFP10呈现G/O状态并且形成WFD NW(MFP=G/O)的情况下,即使CL装置变得不再存在,MFP10也保持G/O状态(即保持WFD NW(MFP=G/O))。
在S64,控制器30还准备WFD NW(MFP=G/O)的WFI WSI。控制器30准备WFD WSI的方法如上所述(见图2的描述)。在S64,控制器30将管理列表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34中。然而,在该阶段,没有在管理列表中描述的任何CL装置的MAC地址。在S64中,控制器30进一步将WFD属于信息、指示G/O状态的WFD状态信息和WFDWSI的关联存储在存储器34中。当S64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70。
在S166,控制器30确定属于WFD NW(WFP=G/O)的CL装置的数目等于预定最大值。在存储器34的管理列表中所述的MAC地址的数目等于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器30在S66确定为是,并且进行到S68。另一方面,在存储器34的管理列表中所述的MAC地址的数目小于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器30在S66确定为否,并且进行到S70。
执行S68的第一情况是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MFP10是CL装置的情况(即S60为是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安全策略,其中,G/O装置有权使另一装置参与WFD NW,而CL装置无权使另一装置参与WFD NW。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为CL装置的MFP10不能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CL)(即将送WFD NW(MFP=CL)的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安全策略,其中,正常Wi-Fi装置无权使另一装置参与正常Wi-Fi NW。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即使MFP10属于正常Wi-Fi NW(MFP),MFP10不能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正常Wi-Fi NW(MFP)(即不能将正常Wi-Fi NW(MFP)的正常Wi-Fi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此外,执行S68的第二情况是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属于WFD NW(MFP=G/O)的CL装置的数目等于最大值的情况(即S66为是的情况)。在第二情况中,MFP10有权使另一装置参与WFD NW(MFP=G/O),但不能进一步增加为管理对象的CL装置。
因此,在第一或第二情况中,没有用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装置,因此,在S68,控制器30将NG信息经NFC I/F22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因此,便携式终端50在图3的S12确定为是,并显示错误画面(见S14)。当S68结束时,处理返回到S50。
此外,在执行S70的情况下,为G/O装置的MFP10有权使另一装置参与WFD NW(MFP=G/O),并且能增加为管理对象的CL装置。因此,设定信息发送单元45将存储器34中的WFD WSI经NFC I/F22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当S70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72。
如上所述,当从MFP10接收WFD WSI时,便携式终端50确定图3的S16为是,并与MFP10执行用于通过正常Wi-Fi方法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见S26)。在S72,控制器30经LAN I/F20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用于连接的数据的无线通信,并且与便携式终端50建立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30在存储器34的管理列表中描述便携式终端50的正常Wi-Fi MAC地址。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参与WFDNW(MFP=G/O)。当S72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80。
接着,描述S80的处理的内容。如上所述,执行S80的情况是: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S54)、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S58),或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的情况(S72)。
在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下中,在S80,通信执行单元43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无线LAN I/F20,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例如,通信执行单元43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30激活打印处理线程(未示出),将打印数据提供给打印执行单元16。因此,打印执行单元16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此外,例如,通信执行单元43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扫描命令。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30激活扫描处理线程(未示出),将扫描执行指令提供给扫描执行单元18。因此,扫描执行单元18扫描原稿的扫描,创建扫描数据。此后,在S80,通信执行单元43将扫描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中,在S80,通信执行单元43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经无线LAN I/F20,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此外,在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的情况中,在S80,通信执行单元43通过使用WFD NW(MFP=G/O),经无线LAN I/F20,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当S80结束时,处理返回到S50。
对象数据(即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具有相对大的数据大小。因此,NFC通信的通信速度慢于WFD通信或正常Wi-Fi通信的通信速度。因此,如果采用通过使用NFC通信,执行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间的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配置,对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来说,需要长的时间。相反,在本实施例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经无线LAN I/Fs20,6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见图3的S28,图4的S80),因此,能快速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具体情况)
接着,参考图5至图8,描述根据图3和图4实现的具体情况的内容。在图5至图8中,细箭头表示NFC通信,而粗箭头表示正常Wi-Fi通信或WFD通信。从第二实施例向上,这一点在所有图中是相同的(例如,图10等等)。
(情况1-1;图5)
在情况1-1,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AP4A形成的同一正常Wi-Fi NW。正常Wi-Fi NW的SSID和BSSID为“X1,Y1”。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进一步属于同一WFD NW。在WFD NW中,MFP10是G/O装置,而便携式终端50是CL装置。WFD NW的SSID和BSSID是“X2,Y2”。
在用户操作便携式终端50的操作单元52后,输入打印指令(即激活应用76,选择打印功能,指定打印数据),用户使便携式终端50接近MFP1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执行NFC通信,以及将指示打印功能的功能信息和包括“X1,Y1”和“X2,Y2”的要求命令发送到MFP10(图3的S10)。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要求命令后(图4的S50为是),MFP10确定存储器34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1,Y1”,和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1,Y1”相同(S52为是)。即,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4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从MFP10接收正常使用信息后(图3中的S12为否,S16为是),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28)。
MFP1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图4的S80)。在这种情况下,MFP10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
此外,在操作便携式终端50的操作单元52来输入扫描指令后(即激活应用76和选择扫描功能),用户使便携式终端50接近MFP1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执行NFC通信,将指示扫描功能的功能信息和包括“X1,Y1”和“X2,Y2”的要求命令发送到MFP10(图3的S10)。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5的S50为是),正如打印的情况,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NW(MFP,终端)(S52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4)。
在从MFP10接收正常使用信息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否),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将扫描命令发送到MFP10(S28)。
MFP1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扫描命令(图4的S80)。在这种情况下,MFP10创建扫描数据,以及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将扫描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80)。
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从MFP10接收扫描数据(图3的S28)。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将扫描数据存储在存储器74中,并且使由扫描数据表示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
根据情况1-1,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和同一WFD NW的情况中(即特殊情况),MFP10能适当地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特别地,在特殊情况中,MFP10最好不选择临时构建的WFD NW(MFP,终端),而是选择保持稳定构建的正常Wi-Fi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不可能解散的正常Wi-Fi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1-2,图5)
在情况1-2中,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1,Y1”),而MFP10不属于正常Wi-Fi NW。此外,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MFP=G/O装置,便携式终端50=CL装置,SSID和BSSID=“X2,Y2”)。
当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时(图4的S50为是),正常属于信息未存储在存储器34中,因此,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接着,MFP10确定存储器34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2,Y2”和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2,Y2”相同(S56为是)。即,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使用NFC通信,将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8)。
在从MFP10接收WFD使用信息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否),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直接发送到MFP10(S28)。
MFP10通过使用MFP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从便携式终端50直接接收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图4的S80)。在这种情况下,MFP10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
根据情况1-2,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NW,但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下,MFP10能适当地仅执行WFD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WFD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1-3,图6)
在情况1-3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1,Y1”)。此外,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PC6A形成的WFD NW(PC6A=G/O装置,便携式终端50=CL装置,SSID和BSSID=“X3,Y3”),而MFP10不属于那一WFD NW。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4的S50为是),如在图5的情况1-1中,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S52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后续处理与图5的1-1的打印情况相同。
根据情况1-3,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但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情况下,MFP10能适当地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1-4;图6)
在情况1-4中,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1,Y1”),而MFP10不属于该正常Wi-Fi NW。此外,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为G/O装置的PC6A形成的同一WFD NW(MFP=CL装置,便携式终端50=CL装置,SSID和BSSID=“X3,Y3”)。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要求命令后(图4的S50为是),正如图5的情况1-2,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NW(MFP,终端)(S56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8)。
在从MFP10接收到WFD使用信息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否),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经作为G/O装置的PC6A,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28)。
MFP1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经作为G/O装置的PC6A,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图4的S80)。在这种情况下,MFP10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
根据情况1-4,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i-Fi NW,但属于PC6A为G/O装置的同一WFD NW的情况下,MFP10能适当地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经作为G/O装置的PC6A,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1-5;图7)
在情况1-5中,便携式终端50属于由AP4A形成的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1,Y1”)和由作为G/O装置的PC6A形成的WFD NW(便携式终端50=CL装置,SSID和BSSID=“X3,Y3”)。此外,在正常Wi-Fi NW中,“CH3”用作信道值。MFP10不属于WFDNW,但属于由AP4B形成的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4,Y4”)。此外,在正常Wi-Fi NW中,“CH4”用作信道值。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要求命令后(图4的S50为是),MFP10确定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1,Y1”或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3,Y3”均不等于存储器34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4,Y4”(S52为否)。即,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此外,由于WFD属于信息未存储在存储器34中,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图56为否)。
因为MFP10处于不属于WFD NW的状态中,即处于设备状态,S60确定为否,然后S62为否。此后,MFP10转变到自主G/O模式,并形成WFD NW(MFP=G/O)(S64)。在该阶段,MFP10准备WFDWSI(SSID和BSSID=“X5,Y5”)。此外,由于用在正常Wi-Fi NW(MFP)中的信道值为“CH4”,MFP10将“CH4”确定为将用在WFDNW(MFP=G/O)中的信道值。这将满足MFP10的无线LAN I/F的约束。此后,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70)。
在从MFP10接收WFD WSI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是),便携式终端50确定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终端),因为正常属于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S18为是)。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S20)。
在情况A中,用在WFD NW(终端)中的信道值“CH3”,以及用在WFD NW(MFP=G/O)中的信道值“CH4”相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WSI,与作为G/O装置的MFP10建立连接(图3的S26)。此时,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与MFP10建立连接,作为正常Wi-Fi装置(即传统装置)。因此,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NW(MFP=G/O),作为正常Wi-Fi装置。由于信道值“CH3”和信道值“CH4”相同,当便携式终端50使用信道值“CH4”参与WFD NW(MFP=G/O)时,便携式终端50不需要从使用同一信道值“CH3”的WFD NW(终端)脱离。此后,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G/O),不经另一设备,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28)。
MFP1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图4的S80)。在这种情况下,MFP10执行根据打印数据的打印。
由于便携式终端50已经从正常Wi-Fi NW脱离,在图3的S30确定为是,并且首先,便携式终端50从WFD NW(MFP=G/O)脱离。接着,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与AP4A重新建立连接(S32)。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正常Wi-Fi NW。
在情况B中,用在WFD NW(终端)中的信道值“CH3”和用在WFD NW(MFP=G/O)中的信道值“CH4”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当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信道值“CH4”参与WFD NW(MFP=G/O)时,便携式终端50必须从使用不同于信道值“CH4”的信道值“CH3”的WFD NW(终端)脱离。用于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的通信与情况A相同。
由于便携式终端50已经从正常Wi-Fi NW和WFD NW脱离,因此,在图3的S30确定为是,并且首先,便携式终端50从WFD NW(MFP=G/O)脱离(S32)。接着,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MAC,与AP4重新建立连接(S32)。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MAC,进一步与作为G/O装置的PC6A重新建立连接(S32)。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再次参与正常Wi-Fi NW和WFD NW。
根据情况1-5,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NW和不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下,MFP10转变到自主G/O模式,以及能适当地形成WFD NW(MFP=G/O)。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MFD NW(MFP=G/O),不经另一设备,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此外,在情况1-5,如果采用便携式终端50不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而从WFD NW(终端=CL)脱离的配置,能解散WFD NW。这是因为当属于WFD NW的CL装置的数目变为0时,解散WFD NW。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不能重新参与该WFD NW。相反,在情况1-5中,由于便携式终端50不从WFD NW(终端=CL)脱离,而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在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已经结束后,便携式终端50能重新参与正常Wi-Fi NW。
(情况1-6;图8)
在情况1-6中,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与图7的情况1-5的状态类似。此外,MFP10不仅属于由AP4B形成的正常Wi-Fi NW(SSID和BSSID=“X4,Y4”),而且属于WFD NW(MFP=G/O装置,PC6B=CL装置,SSID和BSSID=“X6,Y6”)。此外,在WFD NW中,“CH6”用作信道值。
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4的S50为是),正如图7的情况1-5,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此外,MFP10确定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1,Y1”,或要求命令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3,Y3”均不等于存储器34中的一组SSID和BSSID“X6,Y6”(S56为否)。即,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
由于MFP10处于G/O状态,MFP10在S60确定为否,然后在S62确定为是。在当前情况下,属于WFD NW(MFP=G/O)的CL装置的数目小于最大值,因此,MFP10在S66确定为否。此后,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存储器34中的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从MFP10接收WFD WSI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是),便携式终端50从正常Wi-Fi NW(终端)脱离(S20),正如图7的情况1-5的情况A,并且参与WFD NW(MFP=G/O),作为正常Wi-Fi装置(S26)。由于信道值“CH3”和信道值“CH4”相同,当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 NW(MFP=G/O)时,便携式终端50不需要从WFDNW(终端)脱离。后续操作与图7的情况1-5的情况A相同。
根据情况1-6,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NW,也不属于同一WFD NW,MFP10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现有的WFD NW(MFP=G/O),以及能适当地形成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MFD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1-7;图8)
在情况1-7中,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与情况1-6相同。MFP10的状态与情况1-6相同,除MFP10属于MFP10为CL装置(MFP=CL装置,SSID和BSSID=“X7,Y7”)的WFD NW。
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否),以及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S56为否)。此后,由于MFP10的状态为CL状态,MFP10在S60确定为是。在该状态中,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NG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70)。
在从MFP10接收NG信息后(图3的S12为是),便携式终端50使错误画面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S14)。因此,用户能了解不能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间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相应关系)
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示例。NFC I/F22(或62)和无线LAN I/F20(或60)分别是“第一类型的接口”和“第二类型的接口”的示例。G/O状态和CL状态分别是“主站状态”和“子站状态”的示例。具有G/O协商方案的WFD方法和不具有G/O协商方案的正常Wi-Fi方法分别是“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和“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示例。此外,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或扫描命令和扫描数据)是“对象数据”的示例。
在图5的情况1-1中,WFD NW(MFP,终端)和正常Wi-Fi NW(MFP,终端)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示例。因此,SSID和BSSID“X2,Y2”和SSID和BSSID“X1,Y1”分别是“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的示例。此后,“X2”、“Y2”、“X1”、“Y1”分别是“第一SSID”、“第一BSSID”、“第二SSID”和“第二BSSID”的示例。此外,正常Wi-Fi NW(MFP,终端)是“至少一个无线网络”和“对象无线网络”的示例,以及正常使用信息是“使用信息”的示例。此外,在图5的情况1-2中,WFD NW(MFP,终端)是“至少一个无线网络”和“对象无线网络”的示例,以及WFD使用信息是“使用信息”的示例。
此外,在图7的情况1-5中,WFD NW(MFP=G/O)、正常Wi-FiNW(终端)和WFD NW(终端=CL)分别是“第三无线网络”、“一个无线网络”和“另一个无线网络”的示例。此外,信道值“CH3”和信道值“CH4”分别是“第一无线信道值”和“第二无线信道值”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图9)
将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在本实施例中,MFP10的控制器30执行图9的流程图,代替图4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选择单元42在S52的确定前,执行S56的确定。因此,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以及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中(即特殊情况),在S56确定为是,然后在S58,将指示使用WFD NW的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即,在该特殊情况中,选择单元42仅选择WFD NW(MFP,终端)。
(情况2;图10)
在情况2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具有与情况1-1(即特殊情况)相同的状态。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9的S50为是),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S56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8)。后续操作与图5的情况1-2相同。
根据情况2,在特殊情况中,MFP10能适当地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己知APs包括具有隐私分离器功能的APs。隐私分离器功能是用于防止在通信装置间中继无线通信的功能。例如,在情况2中,在使能AP4A的隐私分离器功能的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经AP4A,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鉴于这些情况,在本实施例中,MFP10优先不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而是选择WFD NW(MFP,终端)。因此,即使使能AP4A的隐私分离器功能,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第三实施例,图11)
将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在本实施例中,MFP10的控制器30执行图11的流程图,代替图4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单元42执行S90的确定。在S90,选择单元4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Wi-Fi NW和同一WFD NW。具体地,在两组SSID和BSSID均不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在S90确定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52。从S52向上的处理与图4相同。
此外,在要求命令的两组SSID和BSSID中的第一组SSID和BSSID与存储器34中的正常Wi-Fi NW的SSID和BSSID相同,以及要求命令中的两组SSID和BSSID中的第二组SSID和BSSID与存储器34中的WFD NW的SSID和BSSID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在S90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92。因此,选择单元42选择正常Wi-FiNW和WFD NW。
在S92,使用信息发送单元44经NFC I/F22,将正常使用信息和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因此,便携式终端50在图3的S16确定为否,并且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和WFD NW(MFP,终端)中的一种无线网络,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见S28)。对便携式终端50用来选择一种无线网络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便携式终端50正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和WFD NW(MFP,终端)中的一种无线网络,与另一设备执行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的通信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可以选择另一无线网络。此外,例如,便携式终端50可以随机地选择无线网络。
(情况3;图12)
在情况3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具有与情况1-1(即特殊情况)相同的状态。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11的S50为是),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和同一WFD NW(S90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正常使用信息和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从MFP10接收正常使用信息和WFD使用信息后(图3的S12为否,S16为否),便携式终端50随机选择例如WFD NW(MFP,终端),以及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28)。此外,在变形,便携式终端50可以随机地选择例如正常Wi-Fi NW(MFP,终端),以及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
根据情况3,在特殊情况下,MFP10能适当地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和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和WFD NW(MFP,终端)的任何一个,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第四实施例;图13)
将描述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点。在本实施例中,在便携式终端50属于WFD NW(终端)的情况下,在图3的S10,标识信息发送单元86将进一步包括指示便携式终端50的当前状态(即G/O状态或CL状态)的状态信息的要求命令发送到MFP10。
MFP10的控制器30执行图13的流程图,代替图11的流程图。在图13的S50,MFP10的标识信息接收单元41可以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状态信息的要求命令。在选择单元42在S90确定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S94。
在S94,状态判断单元42A判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均处于CL状态。在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指示CL状态,以及要求命令中的状态信息指示CL状态的情况下,状态判断单元42A判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处于CL状态(S94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96。在S96,使用信息发送单元44经NFC I/F22,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即,在S94为是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仅选择正常Wi-Fi NW。
另一方面,在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信息指示G/O状态,或要求命令中的状态信息指示G/O状态的情况下,状态判断单元42A判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至少一个不在CL状态(S94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98。在S98,使用信息发送单元44将WFD使用信息经NFC I/F22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即,在S94为否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2仅选择WFD NW。
(情况4-1;图14)
在情况4-1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PC6A为G/O装置的同一WFD NW(SSID和BSSID=“X3,Y3”)。即,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处于CL状态。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进一步属于正常Wi-Fi NW.因此,情况4-1也是特殊情况。
要求命令包括指示便携式终端50处于CL状态的状态信息。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13的S50为是),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和同一WFD NW(S90为是)。接着,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处于CL状态(S94为是)。因此,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正常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96)。
在情况4-1的情况中,在执行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的无线通信前,可以断开为G/O装置的PC6A的电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解散WFDNW(MFP,终端),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因此,在情况4-1的情况中,如果采用MFP10选择WFD NW(MFP,终端)的配置,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鉴于这些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处于CL状态的情况下,MFP10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图13的S96)的配置。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4-2;图14)
在情况4-2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具有与情况1-1(即特殊情况)相同的状态。即,MFP10处于G/O状态。因此,MFP1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至少一个不处于CL状态(S94为否),以及通过使用NFC通信,将WFD使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98)。
在情况4-2的情况中,在执行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的前,不可能断开为G/O装置的MFP10的电源。这是因为由于己知将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间执行打印数据的无线通信,用户通常不会断开MFP10的电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至少一个不处于CL状态的情况下,即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中的一个处于G/O状态的情况下,MFP10选择WFD NW(MFP,终端)(图13的S98)的配置。因此,即使在使能AP4A的隐私分离器功能的情况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能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第五实施例)
将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在第一实施例中,MFP10的选择单元42选择将用在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网络(见图4的S52,S56)。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50选择无线网络。
(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图15)
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器70执行图15的流程图,代替图3的流程图。在S100,控制器70经NFC I/F62,将要求命令发送到MFP10。要求命令不包括SSID和BSSID,即使在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终端)和WFD NW(终端)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
在S102,标识信息接收单元81经NFC I/F62,从MFP10接收响应数据。在MFP10属于正常Wi-Fi NW(MFP)的情况下,响应数据包括正常Wi-Fi NW(MFP)的SSID和BSSID。此外,在MFP10属于WFD NW(MFP)的情况下,响应数据包括WFD NW(MFP)的SSID和BSSID。
在S104,选择单元8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S104的确定方法与图4的S52相同,除使用存储器74的信息,以及从MFP10接收的响应数据中的信息外。在选择单元8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情况下(S104为是),处理进行到S130。因此,选择单元82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另一方面,在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情况下(S104为否),选择单元82进行到S106。
在S106,选择单元8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S106的确定方法与图4的S56相同,除使用存储器74中的信息,以及在从MFP10接收的响应数据中的信息。在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的情况下(S106为是),选择单元82进行到S130。因此,选择单元82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另一方面,在选择单元82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的情况下(S106为否),处理进行到S110。
在下文中,简单地描述从S110向上的处理。然而,通过参考图4的S60至S68,能详细地理解S110至S118的内容。在S110,控制器70确定便携式终端50的当前状态是否是CL状态。在S112,控制器70确定便携式终端50的当前状态是否是G/O状态。在S116,控制器70确定属于WFD NW(终端=G/O)的CL装置的数目是否等于预定最大值。
在S110为是的情况下,在S118,控制器70经NFC I/F62,将NG信息发送到MFP。接着,在S120,控制器70使错误画面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当S120结束时,图15的处理结束。
在S112为否的情况下,在S114,控制器70使便携式终端50转变到自主G/O模式。当S114结束时,在S122,设定信息发送单元85经NFC I/F22,将存储器74中的WFD WSI发送到MFP10。接着,在S124,控制器70与MFP10建立连接。因此,MFP10能参与WFD NW(终端=G/O)。当S124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130。
在S130,通信执行单元83执行下述处理。例如,在S104为是的情况下,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例如,在S106为是的情况下,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例如,在执行S124的情况下,通信执行单元83通过使用WFD NW(终端=G/O),与MFP10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当S130结束时,图15的处理结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将正常使用信息和WFD使用信息从便携式终端50发送到MFP10。这是因为如果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或WFD NW(MFP,终端),将打印命令或扫描命令发送到MFP10,MFP10能知道应当使用哪一无线网络来执行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无线网络。
(MFP10的通信处理;图16)
在本实施例中,MFP10的控制器30执行图16的流程图,代替图4的流程图。在经NFC 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的情况下,控制器30在S200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202。在S202,标识信息发送单元46经NFC I/F22,将响应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如上所述,响应数据包括MFP10所属的无线网络的SSID和BSSID。
在下文中,将简单地描述从S204向上的处理。然而,参考图3的S12至S32,能详细地理解S204至S222的内容。在经NFC 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NG信息的情况下(见图15的S118),控制器30在S204确定是,并且结束图16的处理。此外,在经NFC 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WFD WSI的情况下(见图15的S122),设定信息接收单元47在S206确定为是,并且处理进行到S208。
在S208,脱离控制单元48确定MFP10当前是否属于正常Wi-FiNW。在确定便携式终端50当前属于同一Wi-Fi NW的情况下(S208为是),脱离控制单元48进行到S210。在S210,脱离控制单元48使MFP10从正常Wi-Fi NW(MFP)脱离。
在S216,通过使用正常Wi-Fi MAC,参与控制单元49参与WFDNW(终端=G/O),作为正常Wi-Fi装置。此外,在用在WFD NW(终端=G/O)中的信道值和用在WFD NW(MFP)中的信道值相同的情况下,参与控制单元49不使MFP10从WFD NW(MFP)脱离,而在两个信道值不同的情况下,MFP10脱离WFD NW(MFP)。当S216结束时,处理进行到S218。
此外,在经无线LAN I/F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命令或扫描命令的情况下(见图15的S130),控制器30在S206确定为否,并且处理进行到S218。在S218,通信执行单元43通过使用接收打印命令或扫描命令的无线网络,经无线LAN I/F20,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无线通信。
在MFP10已经脱离正常Wi-Fi NW(MFP)和WFD NW(MFP)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控制器30在S220确定为是,并且进行到S222。在S222,控制器30尝试使MFP10重新参与MFP10脱离的无线网络。当S222结束时,图16的处理结束。
(情况5-1;图17)
在情况5-1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具有与图5的情况1-1相同的状态(即特殊情况)。在通过使用NFC通信,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16的S200为是),MFP10将包括两组SSID和BSSID“X1,Y1”,“X2,Y2”的响应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便携式终端5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NW(MFP,终端)(图15的S104为是)。因此,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经AP4A,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130)
根据情况5-1,在特殊情况中,便携式终端50能适当地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正常Wi-Fi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情况5-2;图17)
在情况5-2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此外,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 NW(终端),而MFP10不属于正常Wi-Fi NW。在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要求命令后(图16的S200为是),MFP10通过使用NFC通信,将包括一组SSID和BSSID“X2,Y2”的响应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便携式终端50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图15的S104为否),然后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MFP,终端)(S106为是)。因此,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不经另一设备,将打印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S130)。
根据情况5-2,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属于同一正常Wi-FiNW,但属于同一WFD NW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能适当地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 NW(MFP,终端),适当地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此外,在本实施例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第二通信装置”和“第一通信装置”的示例。
(变形1)
在第五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50的选择单元82在S106的处理前,执行图15的S104的处理。即,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五实施例中,也采用在特殊情况下,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的配置。相反,选择单元82可以在S104的处理前,执行图15的S106的处理。即,在特殊情况下,选择单元82可以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在本变形中,能获得如与在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果。此外,选择单元82可以包括状态判断单元82A。在这种情况下,正如第四实施例的图13的S94,在特殊情况中,状态判断单元82A判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否均处于CL状态,以及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均处于CL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仅选择正常Wi-Fi NW(MFP,终端),或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至少一个不处于CL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仅选择WFD NW(MFP,终端)。在本变形中,能获得如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结果。
(变形2)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选择单元42,82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和B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相反,选择单元42,82可以仅执行SSID是否相同的确定。例如,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要求命令不需要包括BSSID。在这种情况下,在等于正常Wi-Fi NW(MFP)的SSID的SSID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在图4的S52,选择单元42可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i-Fi NW(S52为是)。此外,在等于存储器34中的WFD NW(MFP)的SSID的SSID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在图4的S56,选择单元42可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S56为是)。
此外,例如,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要求命令不需要包括SSID。在这种情况下,在等于存储器34中的正常Wi-Fi NW(MFP)的BSSID的BSSID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在图4的S52,选择单元42可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正常Wi-Fi NW(S52为是)。此外,在等于存储器34中的WFD NW(MFP)的BSSID的BSSID包括在要求命令中的情况下,在图4的S56,选择单元42可以确定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 NW(S56为是)。
在本变形中,同时,选择单元42,82能适当地选择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所属的无线网络。一般来说,选择单元可以通过使用SSID和BSSID的至少一个,选择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变形3)
“第一无线网络”不限于WFD NW,而是可以是由AP形成的正常Wi-Fi NW,可以是由充当所谓软AP的装置(例如PC6A)形成的正常Wi-Fi NW,或可以是自组无线网络。此外,例如,“第二无线网络”不限于由AP形成的正常Wi-Fi NW,而是可以是由充当所谓软AP的装置(例如PC6A)形成的正常Wi-Fi NW,可以是自组无线网络,或可以是WFD NW。此外,“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可以是同种无线网络。例如,“第一无线网络”可以是第一正常Wi-Fi NW,以及“第二无线网络”可以是第二正常Wi-Fi NW。
(变形4)
“第一类型的接口”不限于用于执行NFC通信的接口,而是可以是用于执行红外通信的接口,可以是用于执行蓝牙(注册商标)的接口,或可以是用于执行闪传支持(transfer jet)的接口。例如,经第二类型的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可以快于经第一类型的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
(变形5)
“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接口”可以是单独构造的两个接口(例如两个IC芯片),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或可以是集成构造的一个接口(例如一个芯片)。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类型的接口”是一个接口(即无线LAN I/F20或无线LAN I/F60)。相反,“第二类型的接口”可以是通过例如用于执行正常Wi-Fi通信的第一接口(即一个IC芯片),以及用于执行WFD通信的第二接口(即一个IC芯片)构成,并且与第一接口单独分开构造。
(变形6)
“通信装置”不限于MFP10或便携式终端50,而是可以是另一通信装置(例如打印机、扫描仪、FAX机、复印机、电话、台式PC、服务器等等)。
(变形7)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执行存储器34,74中的程序(即软件)的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CPUs32,72实现单元41至49、81至89的功能。相反,可以通过硬件,诸如逻辑电路等等实现单元41至49、81至89的至少一个。

Claims (14)

1.一种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类型的接口,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类型的接口,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包括:
标识信息接收单元,所述标识信息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来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
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来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
通信执行单元,所述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使用信息发送单元,所述使用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使用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所述使用信息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要使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被配置成选择性地以包括用作无线网络的主站的主站状态以及用作所述无线网络的子站的子站状态的多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操作,
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是根据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所述特定方案是当由一对通信装置形成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时,在所述一对通信装置之间执行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所述主站和所述子站的无线通信的方案,并且
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是根据不具有所述特定方案的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由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不同的接入点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仅选择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仅选择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标识信息接收单元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一起接收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以所述主站状态或者以所述子站状态进行操作,
所述选择单元包括:
状态判断单元,所述状态判断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状态信息来判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是否以所述子站状态进行操作,
其中,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成:
在判断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以所述子站状态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仅选择所述第二无线网络;并且
在判断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不以所述子站状态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仅选择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属于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存储用于标识所述无线网络的SSID和BSSID,
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SSID和第一BSSID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包括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SSID和第二BSSID中的至少一个,并且
所述选择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SSID和所述BSSID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来选择所述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设定信息发送单元,所述设定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三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于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9.一种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类型的接口,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用于与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类型的接口,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包括:
标识信息发送单元,所述标识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来使用以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
通信执行单元,所述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设定信息接收单元,所述设定信息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类型的接口来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
脱离控制单元,所述脱离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接收到所述无线设定信息的情况下,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之中的一个无线网络脱离;以及
参与控制单元,所述参与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一个无线网络脱离之后,通过使用所述无线设定信息来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参与所述第三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通信执行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三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对于所述对象数据的所述无线通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被配置成选择性地以包括用作无线网络的主站的主站状态和用作所述无线网络的子站的子站状态的多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操作,
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是根据具有特定方案的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所述特定方案是当由一对通信装置形成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时,在所述一对通信装置之间执行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所述主站和所述子站的无线通信的方案,
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是根据不具有所述特定方案的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由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不同的接入点形成;并且
所述一个无线网络是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第一无线信道值,
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所述第一无线信道值,
所述参与控制单元被配置成:
在所述第一无线信道值和在所述第三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二无线信道值相同的情况下,当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参与所述第三无线网络时,不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另一无线网络脱离;并且
在所述第一无线信道值和所述第二无线信道值不相同的情况下,当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参与所述第三无线网络时,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的所述另一无线网络脱离。
13.一种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类型的接口来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
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来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
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于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14.一种由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类型的接口来将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标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使用以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选择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当前属于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以及
通过使用包括在所选择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中的对象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二类型的接口来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对于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CN201310451519.7A 2012-12-26 2013-09-27 通信装置 Active CN103906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3463A JP5945961B2 (ja) 2012-12-26 2012-12-26 通信機器
JP2012-283463 2012-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6194A true CN103906194A (zh) 2014-07-02
CN103906194B CN103906194B (zh) 2017-11-17

Family

ID=49301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1519.7A Active CN103906194B (zh) 2012-12-26 2013-09-27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603114B2 (zh)
EP (1) EP2753123B1 (zh)
JP (1) JP5945961B2 (zh)
CN (1) CN10390619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6599A (zh) * 2014-02-06 2015-08-12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27801A (zh) * 2014-07-04 2016-01-06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27094A (zh) * 2016-01-13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8347539A (zh) * 2016-12-28 2018-07-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391741A (zh) * 2017-08-10 2019-02-26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5961B2 (ja) * 2012-12-26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252172B2 (ja) 2013-12-27 2017-12-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5159533A (ja) * 2014-01-27 2015-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端末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可視化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70056B2 (ja) * 2014-02-20 2018-08-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通信機器、及び撮像方法
US9432965B2 (en) 2014-04-22 2016-08-30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Determining wireless coverage information using wireless access points
JP6399831B2 (ja) * 2014-07-04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74050B2 (ja) * 2014-07-30 2016-08-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機器管理装置、機器管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機器管理方法
JP6417587B2 (ja) 2014-08-27 2018-1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JP6614763B2 (ja) * 2014-09-03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12798B2 (ja) * 2014-11-19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90378B2 (ja) * 2014-11-25 2018-09-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43020B2 (ja) * 2014-12-05 2018-1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KR20170092648A (ko) * 2014-12-12 2017-08-1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통신 장치, 통신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JP6582406B2 (ja) * 2014-12-25 2019-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477108B2 (ja) * 2015-03-24 2019-03-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82406B2 (ja) * 2015-06-23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36226B2 (ja) 2015-07-03 2019-07-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558134B2 (ja) * 2015-08-05 2019-08-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及び、通信機器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755081B2 (ja) * 2015-08-27 2020-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724338B2 (ja) * 2015-10-30 2020-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714813B2 (ja) * 2015-11-27 2020-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45628B2 (ja) 2016-03-31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00972B2 (ja) * 2016-05-23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76023B2 (ja) * 2016-06-30 2020-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46426B2 (ja) * 2016-08-05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74381B2 (ja) * 2017-01-16 2021-05-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862872B2 (ja) 2017-02-02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819417B2 (ja) * 2017-03-31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819418B2 (ja) * 2017-03-31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装置
JP7027769B2 (ja) 2017-09-29 2022-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199825B2 (ja) * 2018-04-26 2023-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27255B2 (ja) * 2018-10-18 2021-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7107415B2 (ja) * 2019-08-15 2022-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7044133B2 (ja) * 2020-06-24 2022-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7056725B2 (ja) * 2020-12-25 2022-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6056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Ricoh Company,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20110275316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CN102685674A (zh) * 2012-06-05 2012-09-19 胡乐乐 一种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方法和系统
US20120257245A1 (en) * 2011-04-08 2012-10-11 Mccoog Phillip A Autoselected print paths
US20120265913A1 (en) * 2011-04-18 2012-10-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4533B2 (ja) 1998-11-10 2005-10-12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方法、携帯端末装置及び計算機装置
JP2003198568A (ja) 2001-10-16 2003-07-11 Sony Corp 送受信装置、送受信方法および送受信システム
US7023979B1 (en) 2002-03-07 2006-04-04 Wai Wu Telephony control system with intelligent call routing
US7330696B2 (en) * 2004-11-24 2008-02-12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e radio operation
JP4702944B2 (ja) 2005-12-16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219431B2 (ja) * 2007-08-20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入出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970350B2 (en) * 2007-10-31 2011-06-28 Motorola Mobility,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ent sharing
WO2010008251A2 (en) 2008-07-18 2010-01-21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1027957A1 (en) 2009-09-01 2011-03-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xternal device an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thereof
JP5440123B2 (ja) *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293618B2 (ja) 2010-01-15 2013-09-18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20110177780A1 (en) 2010-01-15 2011-07-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8665908B1 (en) 2010-05-11 2014-03-04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ignaling guard interval capability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11897B2 (en) 2010-07-23 2014-08-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120076107A1 (en) * 2010-09-23 2012-03-29 Avital Shlomo Autonomous scanning and handover
US8462734B2 (en) * 2010-10-20 2013-06-11 Nokia Corporation Wireless docking with out-of-band initiation
US20120100803A1 (en) * 2010-10-20 2012-04-26 Nokia Corporation Delayed and conditional transport switch
JP5696471B2 (ja) 2010-12-24 2015-04-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情報提供システム及び情報提供方法
JP5168383B2 (ja) * 2011-04-26 2013-03-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173423A2 (ko) * 2011-06-15 2012-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데이터통신장치 및 무선데이터통신방법
US9794848B2 (en) * 2011-07-25 2017-10-17 Ethertronic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iority-based handoff
US9288228B2 (en) * 2011-08-05 2016-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8189225B1 (en) 2011-10-04 2012-05-29 Google Inc. Printing to a cloud printer via NFC
KR20130060556A (ko) * 2011-11-30 2013-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US20130215467A1 (en) 2012-02-21 2013-08-22 Zih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with a printer
JP5962146B2 (ja) 2012-03-30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3214807A (ja) 2012-03-30 2013-10-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出力装置、通信装置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管理装置
JP5884633B2 (ja) 2012-05-15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8818276B2 (en) * 2012-05-16 2014-08-2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trolling network access to guest apparatus based on presence of hosting apparatus
US9516452B2 (en) * 2012-06-28 2016-12-06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ata transfer with improved transport mechanism selection
US8917708B2 (en) * 2012-09-28 2014-12-23 Intel Corporation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of hybrid wireless wide area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6120526B2 (ja) 2012-10-31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945961B2 (ja) * 2012-12-26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5991193B2 (ja) 2012-12-26 2016-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379767B2 (ja) 2014-07-11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プリンタ、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3228038B1 (en) 2014-12-01 2023-01-2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6056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Ricoh Company,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20110275316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US20120257245A1 (en) * 2011-04-08 2012-10-11 Mccoog Phillip A Autoselected print paths
US20120265913A1 (en) * 2011-04-18 2012-10-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CN102685674A (zh) * 2012-06-05 2012-09-19 胡乐乐 一种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1791B2 (en) 2014-02-06 2016-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9974104B2 (en) 2014-02-06 2018-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mlessly communicating data by setting up and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networks
CN104836599B (zh) * 2014-02-06 2018-11-27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36599A (zh) * 2014-02-06 2015-08-12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0635366B2 (en) 2014-07-04 2020-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5227801A (zh) * 2014-07-04 2016-01-06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836260B2 (en) 2014-07-04 2017-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0372391B2 (en) 2014-07-04 2019-08-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7027094A (zh) * 2016-01-13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027094B (zh) * 2016-01-13 2020-03-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8347539A (zh) * 2016-12-28 2018-07-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347539B (zh) * 2016-12-28 2021-07-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506655B2 (en) 2017-08-10 2019-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hat selects a channel width based on which communication modes are enable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9391741B (zh) * 2017-08-10 2020-07-24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629410A (zh) * 2017-08-10 2020-09-04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US10966267B2 (en) 2017-08-10 2021-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ple modes and channel widths
CN109391741A (zh) * 2017-08-10 2019-02-26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US11324061B2 (en) 2017-08-10 2022-05-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1629410B (zh) * 2017-08-10 2022-10-11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US11751267B2 (en) 2017-08-10 2023-09-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bandwidth modes depending on whether communication uses an external base station,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42925B2 (en) 2018-11-27
US9603114B2 (en) 2017-03-21
US20140179317A1 (en) 2014-06-26
CN103906194B (zh) 2017-11-17
EP2753123B1 (en) 2018-08-29
JP5945961B2 (ja) 2016-07-05
JP2014127871A (ja) 2014-07-07
US20170195948A1 (en) 2017-07-06
EP2753123A1 (en) 2014-07-09
US20190082384A1 (en) 2019-03-14
US10390297B2 (en) 201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6194A (zh) 通信装置
US2023031995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91751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042940B2 (en) Technique for executing communication of object data with mobile device
JP5907094B2 (ja) 端末装置及び機能実行装置
US1042588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172340B2 (ja) 通信機器
CN103369638A (zh) 通信装置
US20130309968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148904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734758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525093B2 (ja) 通信機器
JP6361793B2 (ja) 通信機器
JP2014045379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191719B2 (ja) 端末装置及び機能実行装置
JP2019075833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