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1741A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1741A
CN109391741A CN201810889778.0A CN201810889778A CN109391741A CN 109391741 A CN109391741 A CN 109391741A CN 201810889778 A CN201810889778 A CN 201810889778A CN 109391741 A CN109391741 A CN 109391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communication
channel width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cces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897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1741B (zh
Inventor
荒木祐郎
荒木祐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6581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94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1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1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1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1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06F3/1209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adapted or bridged legacy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e.g. emulation, protocol exten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1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 G06F3/1212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achieving reduced delay between job submission and print star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6Connection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92Mobile client, e.g. wireless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0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mobile telephon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37Topological 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 H04N2201/0041Point to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2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with access to wired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可单独和并行执行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的通信设备中防止了通信的劣化。因而,在通信设备处于可并行执行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模式和用于在不使用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模式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以下选择。即,选择没有伴随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一信道宽度。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并且特别涉及用于执行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使用符合IEEE802.11规范的无线LAN。在无线LAN中,被称为接入点的基站(以下称为AP)形成被称为BSS(基本服务集)的网络,并且当站(以下称为STA)连接到该网络时进行通信。近年来,旨在加速无线LAN的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装置已经被广泛使用。
除了在与现有技术使用的信道宽度相同的20MHz信道宽度中工作的模式(以下称为20MHz模式)之外,IEEE802.11n规范还可选地支持在现有技术的信道宽度大小的两倍的40MHz信道宽度中工作的模式(以下称为40MHz模式)。尽管使用40MHz信道宽度可以实现两倍吞吐量的通信,但是由于无线信道在2.4GHz范围内重叠并且通信易受来自相邻BSS的影响,因此更容易发生干扰。另外,当在40MHz的信道宽度中执行通信时,由于不能检测到来自不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无线装置的载波信号,因此频繁发生帧冲突。
因此,在IEEE802.11n的规范中,已经定义了OBSS(重叠基本服务集)扫描。OBSS扫描如下这样进行。
在40MHz模式下工作的STA周期性地扫描相邻网络(BSS)。如果通过扫描检测到不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BSS或不允许40MHz模式的BSS,则STA向连接目的地AP发送报告。接收到报告的AP停止在40MHz模式下工作,并切换到仅支持20MHz模式的无线网络。在2.4GH范围内以40MHz模式工作的STA中实现OBSS扫描。
日本特开2016-149648公开了用于防止由于通过OBSS扫描的信道切换而导致的通信质量的劣化的技术。
然而,在能够并行执行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的通信设备中,为了降低成本,存在通过单个无线芯片和单个天线来实现STA功能和AP功能的通信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通信设备不能并行接收多个信道,因此在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中使用的频带信道和信道宽度需要相同。
此外,由于在通信设备并入的AP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简单AP,因此其功能和性能与一般的AP专用设备相比被限制。更具体地,通信设备可能缺少自动搜索空闲信道的功能以及在信道宽度之间动态切换的功能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支持OBSS扫描的AP侧功能。
另一方面,由诸如智能电话等的移动终端处理的图像数据大小正在增加。因此,在要通过无线LAN传送由移动终端拍摄的图像的数据并由MFP打印该数据的情况下,需要更高速的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作为对传统技术的上述缺点的回应而想到的。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根据通信模式设置选择适当的信道宽度来防止通信质量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选择单元,用于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信道宽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所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信道宽度,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通信设备的处理器中要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程序包括: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对所述通信单元设置所选择的信道宽度,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选择步骤,用于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设置步骤,用于通过使用所选择的信道宽度来执行设置处理,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由于可以在尽可能实现高速通信的同时减少包丢失,因此本发明是特别有利的。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移动通信终端的外观的图;
图3是示出MFP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A、4B和4C是各自示出MFP的操作单元的示例的图;
图5是示出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MFP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WLAN单元控制模块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可设置通信模式和信道宽度的组合的表;
图9是示出在设置无线基础结构时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在将P2P模式设置从“禁用”切换为“启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11是示出在将P2P模式设置从“启用”切换为“禁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注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已经描述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打印”不仅包括诸如字符和图形等的有意义信息的形成,而且还广泛包括打印介质上的图像、图形和图案等的形成或者对介质的处理,而与它们是否有意义以及它们是否被可视化以使人们可以在视觉上感知无关。
同样,术语“打印介质(或薄片)”不仅包括在普通打印设备中使用的纸张,而且还广泛包括能够接受墨的诸如布料、塑料膜、金属片、玻璃、陶瓷、木材以及皮革等的材料。
此外,与上述“打印”的定义类似,应当广泛地解释术语“墨”(以下还称为“液体”)。即,“墨”包括如下的液体,当施加到打印介质上时,该液体可以形成图像、图和图案等,可以处理打印介质,并且可以处理墨。墨的处理包括例如使施加至打印介质的墨中所包含的着色剂凝固或不可溶解。
另外,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喷嘴”通常表示墨排出口、与该墨排出口相连通的液体通路以及生成用于排出墨的能量的元件。
首先将参考图1至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是示出包括移动通信终端、多功能打印机(MFP)以及接入点(AP)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注意,在本实施例中,MFP将用作通信设备的示例。
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终端200是包括无线LAN(WLAN)通信单元(更具体地为诸如智能电话、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或数字照相机等的个人信息终端)的设备。MFP 300可以执行与移动通信终端200的无线通信,并且除了打印功能之外还具有读取功能(扫描器)、传真功能和电话功能等。接入点(AP)400包括WLAN通信单元,并通过中继具有连接到接入点的许可的设备之间的通信来提供无线基础结构模式通信。
移动通信终端200和MFP 300可以通过其各自的WLAN通信单元、通过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经由AP 400进行无线通信,或者可以通过Wi-Fi直连(Wi-Fi Direct)等进行P2P通信。注意,如稍后将描述的,移动通信终端200和MFP 300可以经由WLAN执行与多个打印服务相对应的处理操作。
图2是示出移动通信终端200的外观的图。图2例示了智能电话的外观。智能电话是除了电话功能以外还包括照相机、Web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等的多功能移动电话。
在图2中,WLAN单元201是用于执行WLAN通信的单元,并且可以通过符合IEEE802.11n技术规范的WLAN系统来进行例如数据(包)通信。使用WLAN单元201的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基于Wi-Fi直连(WFD)的通信、基于软件AP模式的通信、以及基于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通信。显示单元202是包括例如LCD显示机构的显示器。操作单元203包括触摸面板操作机构并检测用户的操作。例如,代表性方法是由显示单元202显示按钮图标或软键盘并且当用户触摸这些部分时检测操作事件的方法。电源键204是用于接通或断开电源的硬键。
图3是示出MFP 3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在图3中,原稿台301是放置要由扫描器(读出单元)读取的原稿的透明的玻璃台。原稿盖302是用于在要通过扫描器进行读取时保持原稿、并且用于防止在进行原稿的图像读取时来自照射原稿的光源的光外泄的盖。插入口303是可以设置各种尺寸的打印介质(例如,打印薄片)的插入口。设置在插入口303上的打印薄片被逐个地输送到打印单元,并且在打印单元中进行了打印之后从排出口304排出。操作单元305由LED、LCD和诸如字符输入键、光标键、确定键、取消键等的键等形成。操作单元305可以包括触摸面板。WLAN天线306是用于WLAN通信的嵌入式天线。
图4A至4C是各自示意性地示出MFP的操作单元的画面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4A是示出MFP 300被接通电源并且不进行诸如打印或扫描等的操作的状态(空闲状态)的主画面。使用因特网通信进行复印、扫描、菜单显示和云功能的各种设置,并且可以通过来自该主画面的键操作和触摸面板操作来进行功能执行。通过来自图4A所示的主画面的键操作和触摸面板操作,可以无缝地显示与主画面不同的功能。
图4B是与主画面不同的画面的示例,并且是可以执行打印功能、照相功能和对LAN设置的改变的画面。图4C是当在图4B所示的画面上选择LAN设置时显示的画面。可以从该画面执行对各种LAN设置的改变,诸如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启用/禁用设置以及WFD模式的启用/禁用设置等。
图5是示出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移动通信终端200包括执行设备自身的主控制的主板501和进行WLAN通信的WLAN单元517。
在主板501中,用作系统控制单元的CPU 502控制整个移动通信终端200。将在下文中示出的移动通信终端200的处理操作在CPU 502的控制下执行。ROM 503存储要由CPU 502执行的控制程序和嵌入式操作系统(OS)程序等。这里,在存储在ROM 503中的嵌入式OS的管理下,存储在ROM 503中的各控制程序执行诸如调度和任务切换等的软件控制。
RAM 504由SRAM等形成,存储诸如程序控制变量等的数据,存储诸如由用户登记的设置值和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管理数据等的数据,并且被分配各种工作缓冲区。图像存储器505包括诸如DRAM等的存储器,并且临时存储经由WLAN单元517接收的图像数据和从数据累积单元513读出的图像数据,以供CPU 502处理。
非易失性存储器512包括诸如闪速存储器等的存储器,并且即使在电源断开之后也保持数据。注意,如上所述的存储器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共享图像存储器505和RAM504,并且可以由数据累积单元513进行数据备份等。此外,尽管这里使用DRAM作为图像存储器505,但是可以使用诸如硬盘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的其它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数据转换单元506进行各种格式的数据的分析以及诸如颜色转换和图像转换等的数据转换。电话单元507控制电话线并通过经由扬声器单元514处理语音数据输入/输出来实现电话通信。与操作单元203相对应的操作单元508控制由用户操作生成的信号。GPS(全球定位系统)509获得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诸如当前纬度和经度等的位置信息。显示单元510电子地控制要在显示单元202上显示的内容,并且可以显示各种输入操作、MFP 300的操作状况和各种状况等。
照相机单元511具有电子地记录经由镜头输入的图像并对输入图像进行编码的功能。由照相机单元511拍摄的图像存储在数据累积单元513中。扬声器单元514实现用于电话功能的语音输入或输出功能以及诸如警报通知功能的其它功能。电源单元515是便携式电池并控制设备内部的电源。作为电源状态,存在电池中无剩余电量的无电量状态、电源键204未被按下的电源断开状态、设备已被正常启动的启动状态、以及设备已被启动但在省电模式下工作的省电状态。
移动通信终端200可以通过WLAN进行无线通信。这使得移动通信终端200能够与诸如MFP等的其它装置进行数据通信。WLAN单元517将数据转换为包并将包发送到其它装置。另一方面,从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包被转换为原始数据,并且转换后的原始数据被发送到CPU502。WLAN单元517经由总线线缆516连接到主板501。WLAN单元517是用于实现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通信的单元。
主板501中的各种组件503至515和WLAN单元517经由由CPU 502管理的系统总线518彼此连接。
图6是示出MFP的结构的框图。MFP 300包括执行设备自身的主控制的主板601、进行WLAN通信的WLAN单元616、以及调制解调器619。WLAN单元616和调制解调器619是各种通信单元,WLAN单元616支持无线通信,并且调制解调器619支持有线通信。
在主板601中,CPU 602用作系统控制单元并控制整个MFP 300。将在下文中示出的MFP 300的处理操作在CPU 602的控制下执行。ROM 603存储要由CPU 602执行的控制程序和嵌入式操作系统(OS)程序等。这里,在存储在ROM 603中的嵌入式OS的管理下,存储在ROM603中的各控制程序执行诸如调度和任务切换等的软件控制。RAM 604由SRAM等形成,存储诸如程序控制变量等的数据,存储诸如由用户登记的设置值和MFP300的管理数据等的数据,并且被分配各种工作缓冲区。
非易失性存储器605由诸如闪速存储器等的存储器形成,并且即使在电源断开之后也保持数据。图像存储器606包括诸如DRAM等的存储器,并累积经由WLAN单元616接收的图像数据和由编码/解码处理单元611处理的图像数据。以与移动通信终端200的存储器结构相同的方式,MFP的存储器结构不限于此。数据转换单元608进行各种格式的数据的分析以及图像数据向打印数据的转换等。
读取控制单元607控制读取单元609(例如,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光学地读取原稿的图像,对读出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所生成的图像信号作为图像数据。此时,可以在对图像数据进行诸如二进制处理和半色调处理等的各种图像处理操作之后输出图像数据。
操作单元610与图4A至4C中所示的操作单元305相对应。编码/解码处理单元611进行对由MFP 300处理的图像数据(JPEG和PNG等)的编码/解码处理和大小调整处理。进给单元613保持打印薄片,并且可以在打印控制单元614的控制下从进给单元613进行打印薄片的进给。特别地,进给单元613可以包括多个进给单元,使得多种类型的打印薄片可以保持在单个MFP中。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控制单元614进行与哪个进给单元将进行进给操作有关的控制。
打印控制单元614对要用于打印的图像数据进行诸如平滑处理、打印浓度校正处理和颜色校正等的各种图像处理操作,并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打印单元612。打印单元612例如是通过从打印头排出从储墨器供应的墨来打印图像的喷墨打印机引擎。打印控制单元614通过周期性地读出打印单元612的信息来扮演更新RAM 604的信息的角色。更具体地,打印控制单元更新诸如储墨器的剩余墨量和打印头的状态等的状态信息。
WLAN单元616是具有与嵌入在移动通信终端200中的WLAN单元517的功能相同的功能的单元,并且WLAN单元经由总线线缆615连接到主板601。注意,移动通信终端200和MFP300可以基于WFD彼此通信并且具有软件接入点(软件AP)功能。
FAX(传真)控制单元617经由调制解调器619控制传真发送/接收。
主板601中的各种组件602至614和617、以及WLAN单元616和调制解调器619经由由CPU 602管理的系统总线620彼此连接。
接着将参考图7到11来描述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通信控制。
图7是示出存储在MFP 300的ROM 603并控制WLAN单元616的模块的结构的框图。
WLAN控制模块701是控制整个WLAN单元616并进行无线IF的启动和终止以及其它类型的控制的模块。STA功能模块702具有当在MFP 300中启用基础结构模式时进行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STA操作的功能。AP功能模块703具有当在MFP 300中启用P2P模式时作为WFD组所有者(GO)来工作并进行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AP操作的功能。信道选择模块704选择是在信道宽度20MHz模式中还是在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中使WLAN单元616工作。
这里,信道宽度20MHz模式是通过与通信对方无关地将信道宽度固定为20MHz来进行通信的模式。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是根据通信对方自动选择信道宽度为20MHz或40MHz的模式。也就是说,该模式是如下模式:如果通信对方支持允许高速通信的40MHz的信道宽度,则通过设置40MHz的信道宽度来进行通信,以及如果通信对方不支持信道宽度为40MHz的通信,则通过设置20MHz的信道宽度来进行通信。
接入点(AP)400被配置为使得通过使用20MHz的信道宽度与仅支持20MHz的信道宽度的站(STA)连接,以及通过使用40MHz的信道宽度与支持40MHz的信道宽度的STA连接。因此,在MFP 300选择信道宽度20MHz模式的情况下,MFP通过使用20MHz的信道宽度连接到接入点400。另一方面,在MFP 300选择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的情况下,MFP通过使用40MHz的信道宽度连接到接入点400。也就是说,在使用40MHz的信道宽度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通信速度高于在使用20MHz的信道宽度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通信速度。
图8是示出可设置通信模式和信道宽度的组合的表。在图8中,最左边的列表示设置编号,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存在设置1到4。
这里,通信模式设置1表示禁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这两者的设置的模式,例如不使用网络的LAN禁用设置状态。
通信模式设置2是启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设置并且禁用P2P模式的设置的模式。例如,从LAN禁用设置状态起进行通过无线基础结构模式与无线接入点的设置操作,并且在与无线接入点的连接完成时存储该无线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并且根据接入点400侧的功能和设置,通过20MHz或40MHz的信道宽度来进行通信。
通信模式设置3是禁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设置并且启用P2P模式的设置的模式。例如,在通过图4C所示的操作单元画面、从LAN禁用状态起将P2P模式从禁用设置切换到启用设置的情况下,保存通信模式设置3。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信道宽度20MHz模式,并且MFP通过使用20MHz的信道宽度与P2P模式连接的移动通信终端200进行通信。
通信模式设置4是启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这两者的设置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信道宽度20MHz模式,并且MFP通过使用20MHz的信道宽度而与通过基础结构模式连接至的接入点400进行通信,并且与通过P2P模式连接至的移动通信终端200通信。
将描述以图8的方式设置信道宽度的原因。如上所述,在IEEE802.11n规范中定义了OBSS扫描。在40MHz模式中工作的STA(在本实施例中为MFP 300)周期性地执行OBSS扫描。也就是说,在40MHz的信道宽度中工作的通信伴随着周期性OBSS扫描(周期性网络检测处理)。另一方面,在20MHz的信道宽度中工作的通信没有伴随周期性OBSS扫描(周期性网络检测处理)。
在要执行OBSS扫描的情况下,MFP 300向接入点400通知不存在预定时间段。因此,即使在AP 400由于MFP 300执行OBSS扫描而无法与MFP 300通信并持续预定时间段的情况下,AP 400也不会错误地识别为与MFP 300的无线连接已经断开。
由于上述原因,在通信模式设置2中,通过将信道宽度设置为20/40MHz模式,可以尽可能多地执行高速通信。
另一方面,在MFP 300执行OBSS扫描的情况下,禁用与MFP通过P2P通信而连接至的对方设备的通信。因此,即使MFP 300通过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到AP 400并且通过P2P模式连接到移动通信终端200,移动通信终端200也不能在MFP 300执行OBSS扫描期间将数据发送到MFP300。因此,可能发生包丢失。
另外,在要执行OBSS扫描的情况下,MFP 300不能通知MFP通过不存在预定时间段的P2P模式而连接到的移动通信终端200。结果,移动通信终端200可能错误地识别为MFP300已经不在网络中并且可能断开P2P连接。
由于上述原因,因为在通信模式设置4中信道宽度被固定为20MHz,因此MFP 300不需要执行OBSS扫描,并且可以减少诸如上述包丢失等的问题的发生。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尽管针对通信模式设置3将信道宽度固定为20MHz,但是也可以设置20/40MHz模式。
图9是示出MFP执行的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设置操作的流程图。这些设置操作通过CPU 602读出存储在ROM 603中的控制程序、将读出的控制程序加载到RAM 604、并执行控制程序来实现。
首先,当操作无线基础结构设置时,在步骤S901中,从MFP 300的操作单元305,在步骤S902中启动无线IF。在步骤S903中,针对WLAN单元616设置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
接着,在步骤S904中,MFP 300通过在操作单元305上提示设置方法(按钮方法和手动方法)来开始设置,以使用户选择这些方法之一。在步骤S905中,MFP根据用户选择的方法来执行无线基础结构设置。这里,如果选择了按钮方法,则当在预定时间内按下接入点(AP)400的按钮和MFP 300的按键并且交换了AP和MFP的连接参数时,执行设置。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手动操作,则MFP通过进行接入点搜索、从搜索生成的列表中选择期望的接入点、并且输入诸如密码等的连接参数来执行无线基础结构设置。
当通过上述操作完成设置时,在步骤S906中,在MFP 300和接入点(AP)400之间建立连接。在步骤S907中,将基础结构模式连接所需的参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605中。
随后,在步骤S908中,MFP判断是否已启用P2P模式。如参考图8所述,在通信模式设置3和4中启用P2P模式,以及在通信模式设置1和2中禁用P2P模式。
这里,如果尚未启用P2P模式,则完整地完成无线基础结构设置。另一方面,如果已启用P2P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909以暂时停止无线基础结构连接。此外,在步骤S910中,停止无线IF。在步骤S911中,重新启动无线IF。随后,设置处理进入步骤S912。
如上所述,在步骤S909至S911的处理中暂时停止无线基础结构连接并且重新启动无线IF,这是因为由于对集成在MFP 300中的无线芯片的限制而不能动态地改变信道宽度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在步骤S903中已经设置了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因此为了并行操作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需要在暂时停止无线IF和重新启动后再次设置信道宽度20MHz模式。
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由于在对无线芯片没有这样的限制的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S909到S911的处理,因此在步骤S908中判断为启用P2P模式之后,处理可以进入步骤S912。
在步骤S912中,WLAN单元616被设置为信道宽度20MHz模式,并且在步骤S913中建立与接入点(AP)400的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随后,MFP在步骤S914中启动P2P模式并且等待来自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连接。
当通过上述设置操作启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时,如果已禁用P2P模式,则MFP通过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以及如果启用了P2P模式,则MFP通过信道宽度2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和移动通信终端。也就是说,CPU 602根据通信模式从至少包括20MHz的信道宽度和执行周期性网络检测处理的40MHz的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注意,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将20MHz和20MHz/40MHz描述为信道宽度选项,但是可以存在其它选项。
图10是示出MFP在P2P模式的设置从“禁用”改变为“启用”的内部操作的流程图。注意,该操作由CPU 602读出存储在ROM 603中的控制程序、将读出的控制程序加载到RAM 604并执行控制程序来实现。
首先,在步骤S1001中,当执行用以将P2P模式从禁用设置切换为启用设置的指示时,从如图4C所示的操作单元305的画面,MFP在步骤S1002中判断是启用还是禁用了无线基础结构设置。这里,由于在判断为禁用了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情况下MFP 300处于LAN禁用状态,因此处理进入步骤S1008,并且启动无线IF。接着,在步骤S1009中设置信道宽度20MHz模式,并且在步骤S1010中启动P2P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在判断为启用了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情况下需要再次设置信道宽度,因此处理进入步骤S1003,并且暂时停止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此外,在步骤S1004中停止无线IF。
随后,在步骤S1005中重新启动无线IF,并且在步骤S1006中设置信道宽度20MHz模式。在步骤S1007中,重新建立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接着,在步骤S1010中启动P2P模式,并且MFP等待来自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连接。
由于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对无线芯片的限制,因此还进行步骤S1003至S1005的处理,并且如图9中所述,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启用了P2P模式的情况下,MFP根据上述操作通过使用信道宽度2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和移动通信终端。
图11是示出MFP在将P2P模式的设置从“启用”改变为“禁用”的情况下的内部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101中,当执行用以将P2P模式从启用设置切换为禁用设置的指示时,从如图4C所示的操作单元305的画面,在步骤S1102中停止通过P2P模式的操作。随后,在步骤S1103中,MFP判断是否启用了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由于在判断为禁用了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情况下MFP 300处于LAN禁用状态,因此处理结束。另一方面,由于在判断为启用了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情况下需要再次设置信道宽度,因此处理进入步骤S1104,并且停止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此外,在步骤S1105中停止无线IF。
在步骤S1106中重新启动无线IF,并且在步骤S1107中设置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随后,在步骤S1108中重新建立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连接。
由于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对无线芯片的限制,因此还执行步骤S1104至S1106的处理,并且如图9中所述,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MFP通过仅使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MFP根据上述过程通过使用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例,在MFP中启用通过无线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两者的操作的情况下以及在MFP中启用P2P模式的情况下,MFP通过信道宽度2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和移动通信终端。另一方面,在禁用P2P模式的操作并且仅启用无线基础结构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MFP通过信道宽度20/40MHz模式连接到接入点。
由于MFP可以以这种方式根据通信模式适当地改变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因此在MFP要仅通过无线基础结构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在通信对方是支持高速通信的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40MHz的信道宽度来执行高速通信。结果,在通过要从通信对方接收大量图像数据来进行图像打印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段内执行数据通信。
此外,在要同时操作无线基础结构模式和P2P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在仅要操作P2P模式的情况下,使信道宽度固定。因此,由于在通信期间不会切换信道宽度,因此可以实现没有由信道切换引起的包丢失的稳定通信。
注意,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来实现:经由网络或存储介质将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设备,并且使得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者设备中的计算机读出并执行程序。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电路(例如,ASIC)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存储程序的存储介质构成本发明。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7)

1.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
信道宽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所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信道宽度,
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
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
模式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通信设备设置为在所述第一模式或所述第二模式中工作,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中并行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模式设置单元基于用户在画面上的指示来进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选择单元用于:
(1)在所述通信单元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工作而不是要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工作的情况下,基于通信对方来自动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或与所述第一信道宽度不同的所述第二信道宽度,以及
(2)在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的状态从启用所述第一模式并且禁用所述第二模式的第一状态改变为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信道宽度设置单元将信道宽度从所述第二信道宽度改变为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进行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无线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信道宽度是20MHz,以及所述第二信道宽度是40MHz。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是基础结构模式,以及
所述第二模式是P2P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是WiFi直连模式或软件AP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从移动通信终端接收图像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
打印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打印单元包括用于通过排出墨来进行打印的打印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是OBSS扫描、即重叠基本服务集扫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是WiFi直连中的组所有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是P2P模式中的软件接入点。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通信设备的处理器中要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程序包括:
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
对所述通信单元设置所选择的信道宽度,
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
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17.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能够并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模式用于经由外部接入点与通信对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所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不使用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选择步骤,用于从至少包括第一信道宽度和用于执行网络检测处理的第二信道宽度的选项中选择用于所述通信单元的无线通信的信道宽度;以及
执行步骤,用于通过使用所选择的信道宽度来执行设置处理,
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用于执行与接入点相对应的功能的设备来进行工作,以及
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被发送到所述外部接入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
设置步骤,将所述通信设备设置为在所述第一模式或所述第二模式中工作,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中并行工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设置步骤中,通过用户在画面上的指示来进行所述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选择步骤中,
(1)在所述通信单元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工作而不是要在所述第二模式中工作的情况下,基于通信对方来自动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或与所述第一信道宽度不同的所述第二信道宽度,以及
(2)在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的状态从启用所述第一模式且禁用所述第二模式的第一状态改变为并行执行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设备的信道宽度从所述第二信道宽度改变为所述第一信道宽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进行符合IEEE802.11n规范的无线通信。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道宽度是20MHz,以及所述第二信道宽度是40MHz。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模式是基础结构模式,以及
所述第二模式是P2P模式。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模式是WiFi直连模式或软件AP模式。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具有用于通过排出墨来执行打印处理的打印功能。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网络检测处理是OBSS扫描、即重叠基本服务集扫描。
CN201810889778.0A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3917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8145.6A CN111629410B (zh)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5888 2017-08-10
JP2017155888A JP6463425B1 (ja) 2017-08-10 2017-08-10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印刷制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8145.6A Division CN111629410B (zh)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1741A true CN109391741A (zh) 2019-02-26
CN109391741B CN109391741B (zh) 2020-07-24

Family

ID=6527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89778.0A Active CN109391741B (zh)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02010658145.6A Active CN111629410B (zh)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8145.6A Active CN111629410B (zh) 2017-08-10 2018-08-0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10506655B2 (zh)
JP (1) JP6463425B1 (zh)
CN (2) CN1093917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2180B2 (ja) * 2017-02-02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6463425B1 (ja) * 2017-08-10 2019-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印刷制御方法
JP7199825B2 (ja) * 2018-04-26 2023-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5607A1 (en) * 2011-12-12 2013-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pporting peer-to-peer 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naging channel thereof
CN10390619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20150245399A1 (en) * 2014-02-26 2015-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9898B2 (ja) 2005-11-02 2011-11-09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ワイヤレス配信システムの自律的なチャネル調整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8077683B2 (en) * 2005-11-03 2011-12-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tions within a basic service set
CN102656941B (zh) * 2009-11-13 2015-03-25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多信道无线通信
JP5915338B2 (ja) * 2012-03-30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9705656B2 (en) 2013-05-03 2017-07-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er-to-peer and AP traffic multiplexing
US9622252B2 (en) * 2014-02-28 2017-04-11 Uurmi Systems Pvt.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wideband channel selection
JP6398539B2 (ja) * 2014-09-29 2018-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KR102188792B1 (ko) * 2014-11-28 2020-12-09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JP6478684B2 (ja) * 2015-02-12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31173B2 (ja) * 2015-09-29 2020-07-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CN108141889B (zh) * 2015-10-20 2021-11-09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在包括重叠基本服务集的高密度环境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US10397767B2 (en) * 2015-11-02 2019-08-27 Apple Inc. NAN further availability schedule indications
JP6897566B2 (ja) * 2015-11-19 2021-06-30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US20170171773A1 (en) * 2015-12-14 2017-06-15 Laurent Cariou Backoff compensation obss packet de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6656084B2 (ja) 2016-05-23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72340B2 (ja) * 2016-06-03 2017-08-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2017103826A (ja) * 2017-03-09 2017-06-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JP6463425B1 (ja) * 2017-08-10 2019-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印刷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5607A1 (en) * 2011-12-12 2013-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pporting peer-to-peer 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naging channel thereof
CN10390619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20150245399A1 (en) * 2014-02-26 2015-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53309A1 (en) 2019-02-14
CN109391741B (zh) 2020-07-24
US11324061B2 (en) 2022-05-03
US20210176806A1 (en) 2021-06-10
US20200092927A1 (en) 2020-03-19
US10966267B2 (en) 2021-03-30
US11751267B2 (en) 2023-09-05
US10506655B2 (en) 2019-12-10
JP6463425B1 (ja) 2019-02-06
US20220232654A1 (en) 2022-07-21
CN111629410B (zh) 2022-10-11
JP2019036794A (ja) 2019-03-07
CN111629410A (zh) 2020-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8889B (zh) 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335437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71717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391742A (zh) 通信设备和打印机
US9230252B2 (en) System including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a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execute a job received from th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1175126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bandwidth modes depending on whether communication uses an external base station,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333032B2 (ja) 通信方法、通信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231459B1 (ko) 통신장치, 제어방법, 및 기억매체
EP3886503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and program
CN107404595B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KR102141420B1 (ko) 통신 장치,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CN107404714A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JP2009124288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先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07404770B (zh) 通信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325782A (zh) 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054692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701317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12772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304982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711852B2 (ja)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06054691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