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7539B -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7539B
CN108347539B CN201711444520.1A CN201711444520A CN108347539B CN 108347539 B CN108347539 B CN 108347539B CN 201711444520 A CN201711444520 A CN 201711444520A CN 108347539 B CN108347539 B CN 108347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state
communication device
exter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445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7539A (zh
Inventor
朝仓弘崇
柴田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7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7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7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7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15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在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可以使通信设备在参与其中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以便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形成第二无线网络,以及向OS程序提供第一预定指令。第一预定指令可以包括用于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参与请求可以是用于请求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第二无线网络的命令。

Description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在本公开中,公开了一种使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属于相同无线网络的技术。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3/260818公开了一种包括MFP和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在从移动终端接收NFC信息的情况下,MFP向移动终端发送要在其中MFP作为母站操作的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置。因此,通过使用无线设置,移动终端可以建立与MFP的无线连接,并且作为子站参与无线网络。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使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属于相同无线网络的新颖技术。
本文公开了一种存储用于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由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通信设备用作,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参与其中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从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状态控制单元,用于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其中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无线网络,第二无线网络与第一无线网络不同,并且用于经由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不同;以及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在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已经转换到母站状态之后,向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预定指令,第一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第二无线网络的命令。
在参与其中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通信设备不能作为子站参与第一无线网络。在这种状态下,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形成其中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无线网络,向外部设备发送请求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第二无线网络的参与请求。由此,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可以属于相同第二无线网络。这样,在参与其中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使用新颖的方法使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属于相同第二无线网络。
第一接口可以用于执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第一接口能够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短于经由第二接口能够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当经由第一接口与外部设备建立无线链路时,第一获取单元从第一接口获取指示无线链路已建立的预定信息被获取。
第一接口可以用于根据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方案执行无线通信。
当由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时,计算机可读指令还使通信设备被用作: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口通过使用无线链路从外部设备接收标识信息的情况下从第一接口获取用于标识外部设备的标识信息。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并且从第一接口获取标识信息的情况下,状态控制单元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第一预定指令可以包括:用于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包括标识信息的预定响应请求的指令;以及在第二接口响应于向外部设备发送预定响应请求而从外部设备接收响应的情况下,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
当由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时,计算机可读指令还使通信设备被用作: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口通过使用无线链路从外部设备接收标识信息的情况下从第一接口获取用于标识外部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并且从第一接口获取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被转换到母站状态之前,向OS程序提供第二预定指令,第二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包括标识信息的预定响应请求的指令。在第二接口响应于向外部设备发送预定响应请求而从外部设备接收响应的情况下,状态控制单元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
在第二接口响应于向外部设备发送预定响应请求而没有从外部设备接收响应的情况下,状态控制单元不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
第二接口可以用于根据Wi-Fi方案执行无线通信,并且参与请求可以是根据Wi-Fi直连(注册商标)的邀请请求。
外部设备可以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本文还公开了一种存储用于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当由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时,计算机可读指令使通信设备被用作:获取单元,用于从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向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特定指令,第一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发送特定响应请求的指令,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不同;状态控制单元,用于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将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其中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特定无线网络,特定无线网络用于经由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以及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在第二接口响应于发送特定响应请求而从外部设备接收响应和形成特定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向OS程序提供第二特定指令,第二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特定无线网络的命令。
根据上述配置,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发送特定响应请求,并从外部设备接收对特定响应请求的响应。此外,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形成其中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特定无线网络。然后,通信设备向外部设备发送请求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特定无线网络的参与请求。因此,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可以属于相同特定无线网络。因此,在从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使用新颖的方法使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属于相同特定无线网络。
第一接口可以用于执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第一接口能够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可以短于经由第二接口能够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当经由第一接口与外部设备建立无线链路时,获取单元从第一接口获取指示无线链路已建立的预定信息被获取。
第一接口可以用于根据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方案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接口可以用于根据Wi-Fi方案执行无线通信,并且参与请求可以是根据Wi-Fi直连(注册商标)的邀请请求。
外部设备可以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存储用于实施上述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和通信设备本身也是新颖且有用的。此外,包括上述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的通信系统也是新颖且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2示出了其中在MFP和PC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序列图。
图3示出了由MFP执行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第一Wi-Fi连接过程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第二Wi-Fi连接过程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由移动终端执行的MFP应用过程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其中在移动终端和MFP之间建立NFC链路的情况A的序列图。
图8示出了其中在移动终端上执行搜索操作的情况B的序列图。
图9示出了由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执行的MFP应用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通信系统2的配置;图1)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2包括多功能外围设备10(以下称为“MFP”)和移动终端100。MFP 10和移动终端100能够相互执行作为根据Wi-Fi方案的无线通信的Wi-Fi通信,并且相互执行作为根据NFC方案的无线通信的NFC(近场通信的缩写)通信。
(MFP 10的配置)
MFP 10是能够执行包括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多个功能的外围设备(例如,PC200的外围设备等)。MAC地址“AAA”和设备名称“XXX”被分配给MFP 10。MFP 10包括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打印执行单元16、扫描执行单元18、Wi-Fi接口(接口在下面表示为“I/F”)20、NFC I/F 22和控制器30。
操作单元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2向MFP10输入各种指令。显示单元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显示单元14还用作所谓的触摸板。也就是说,显示单元14也用作操作单元。下面,操作单元12和显示单元14可以统称为“MFP操作单元”。打印执行单元16是诸如喷墨方案、激光方案等的打印机构。扫描执行单元18是诸如CCD、CIS等的扫描机构。
Wi-Fi I/F 20是根据Wi-Fi方案执行Wi-Fi通信的I/F。Wi-Fi方案是基于例如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缩写)802.11的标准和符合其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的无线通信方案。Wi-Fi I/F 20特别支持Wi-Fi联盟开发的WFD(Wi-Fi直连(注册商标)的缩写)方案。WFD方案是由Wi-Fi联盟创建的标准文档“Wi-Fi对等(P2P)技术规范版本1.5”中描述的无线通信方案。
根据WFD方案,MFP 10可以在组拥有者状态、客户端状态和设备状态的任何状态下操作。以下分别将组拥有者和客户端分别称为“G/O”和“CL”。在MFP 10在G/O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MFP 10形成其中MFP 1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WFD网络(以下称为“WFDNW”)。然后,MFP 10与外部设备建立Wi-Fi连接,并且允许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WFDNW。例如,在外部设备是支持WFD方案的设备(以下称为“WFD设备”)的情况下,外部设备在CL状态下操作,并且作为子站参与WFDNW(即,作为CL)。此外,例如,在外部设备不支持WFD方案的情况下,即在外部设备是传统设备的情况下,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WFDNW(即,作为传统设备),而不在任何WFD方案的状态下操作。对于可以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WFDNW的子站数量存在预定上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上限是“1”。应当注意,在修改中,上限可以是“2”或更大。此外,在外部设备在G/O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MFP 10在CL状态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MFP 10与外部设备建立Wi-Fi连接,并且可以作为子站(即,作为CL)参与由外部设备形成的WFDNW。应当注意,设备状态既不是G/O状态也不是CL状态,即设备状态是其中MFP 10未与外部设备建立连接的状态。
此外,Wi-Fi I/F 20支持Wi-Fi联盟制定的WPS(Wi-Fi保护的设置的缩写)。WPS是所谓的自动无线设置或简单的无线设置,并且是在没有用户输入用于建立Wi-Fi连接的无线设置信息(例如,密码、认证方案、加密方案等)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对设备之间根据Wi-Fi方案(以下称为“Wi-Fi连接”)容易地建立无线连接的技术。特别地,Wi-Fi I/F 20支持WPS的PBC(按钮配置的缩写)方案。PBC方案是在用户在一对设备中的每一个上执行无线连接操作(例如,按钮的操作)的情况下,在一对设备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方案。
NFC I/F 22是根据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方案执行NFC通信的I/F。NFC方案是基于诸如ISO/IEC14443、15693、18092的国际标准的无线通信方案。应当注意,称为NFC论坛设备的I/F和称为NFC论坛标签的I/F已知为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的类型。NFC I/F 22是NFC论坛设备,并且能够可选择地以任何P2P(对等的缩写)模式、R/W(读取器/写入器的缩写)模式和CE(卡模拟的缩写)模式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Wi-Fi I/F 20和NFC I/F 22之间的差异。经由Wi-Fi I/F 20的Wi-Fi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度为11至600Mbps)快于经由NFC I/F 22的NFC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度为100至424Kbps)。此外,经由Wi-Fi I/F 20的Wi-Fi通信中的载波的频率(例如,2.4GHz频带或5.0GHz频带)不同于经由NFC I/F 22的NFC通信中的载波的频率(例如13.56MHz频带)。此外,经由Wi-Fi I/F 20可以执行Wi-Fi通信的最大距离(例如,最大约100m)大于经由NFC I/F 22可以执行NFC通信的最大距离(例如,最大约10厘米)。
控制器30包括CPU 32和存储器34。CPU 32根据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程序36执行各种过程。存储器34由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构成。此外,存储器34存储NFC标志38和WPS标志40。
NFC标志38指示“ON”和“OFF”中的一个,“ON”意味着已经建立了NFC链路,并且“OFF”意味着NFC链路未被建立。
WPS标志40被设置为“ON”和“OFF”中的一个,“ON”意味着MFP 10可以执行WPS过程,并且“OFF”意味着MFP 10不能执行WPS过程。这里,WPS过程包括用于建立Wi-Fi连接的无线设置信息的通信。其中WPS标志40被设置为“ON”的状态等于其中已经执行PBC方案的按钮操作的状态。
(移动终端100的配置)
移动终端100是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式音乐回放设备或便携式电影回放设备的便携式终端设备。MAC地址“BBB”被分配给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包括操作单元112、显示单元114、Wi-Fi I/F 120、NFC I/F 122和控制器130。
操作单元1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12向移动终端100输入各种指令。显示单元1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显示单元114还用作所谓的触摸板。也就是说,显示单元114也用作操作单元。下面,操作单元112和显示单元114可以统称为“终端操作单元”。Wi-Fi I/F 120和NFC I/F 122分别与MFP 10的Wi-Fi I/F 20和NFC I/F 22相同。
控制器130包括CPU 132和存储器134。CPU 132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136执行各种过程。OS程序136是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基本操作的程序。此外,存储器134存储MFP应用138。MFP应用138是由MFP 10的供应商提供的应用,并且从例如互联网上的服务器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MFP应用138是用于在移动终端100和MFP1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应用,并且通过使用移动终端100和MFP 10之间的Wi-Fi连接来执行目标数据(例如,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的通信。下面,MFP应用138简单称为“应用138”。
(MFP 10和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的建立;图2)
接下来,将参考图2描述在MFP 10和作为传统设备的PC 20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方式。在图2的初始状态下,MFP 10在设备状态下操作。
当在T10中MFP操作单元中的用户执行转换操作时,在T12中MFP 10将从设备状态转换到G/O状态。由此,MFP 10生成要在MFP 1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一WFDNW中使用的第一无线设置信息(即,SSID“YYY1”、密码“PPP1”等)。在这种状态下,参与第一WFDNW的子站数量为“0”。
当在T20中由用户执行搜索操作时,在T22中PC 200通过广播发送探测请求。
当在T22中从PC 200接收探测请求时,在T24中MFP 10向PC 200发送包括SSID“YYY1”的探测响应。
当在T24中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时,在T26中PC 200显示包括包括在探测响应中的SSID“YYY1”的选择屏幕,并且在T28中接受SSID“YYY1”的选择。然后,在T30中,PC 200向MFP 10发送连接请求。
当在T30中从PC 200接收连接请求时,在T40中MFP 10执行用于与PC 200建立Wi-Fi连接的各种通信。因此,MFP 10可以建立与PC 200的Wi-Fi连接,并且使PC 200作为子站(即,作为传统设备)参与第一WFDNW。结果,参与第一WFDNW的子站数量达到上限“1”。
(MFP 10执行的过程;图3)
接下来,将参考图3描述根据程序36由MFP 10的CPU 32执行的过程的内容。当MFP10转换到G/O状态(参见图2的T12)时,图3的过程开始。
在S10中,CPU 32监视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是否建立了NFC链路。当用户将移动终端100靠近MFP 10时,移动终端100的NFC I/F 122和MFP 10的NFC I/F 22之间的距离变得短于可以建立NFC链路的最大距离(例如,10cm)。结果,建立了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NFC链路。在从NFC I/F 22获取指示NFC链路已建立的建立信息的情况下,在S10中CPU 32确定“是”,并且进行到S12。
在S12中,CPU 32通过使用所建立的NFC链路(即,经由NFC I/F 22)将MFP 10的MAC地址“AAA”发送到移动终端100。
在S14中,CPU 32确定子站是否正在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在确定子站正在参与第一WFDNW(S14中为“是”)的情况下,在S16中,CPU 32将NFC标志38从“OFF”改变为“ON”。当S16结束时,CPU 32进行到S30。另一方面,在确定子站未参与第一WFDNW(S14中为“否”)的情况下,CPU 32进行到S20。
在S20中,CPU 32停止G/O状态,并将MFP 10从G/O状态转换到设备状态。由此,第一WFDNW消失。在S20中,CPU 32进一步将WPS标志40从“OFF”改变为“ON”。由此,MFP 10转换到其中已经执行PBC方案的按钮操作的状态,即其中WPS过程可执行的状态。当S20结束时,CPU32进行到S30。
如上所述,在子站不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S14中的“否”)的情况下,MFP 10在接收来自移动终端100的邀请请求之前(即在S42之前)停止G/O状态(S20)。由此,可以抑制在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NFC链路和接收邀请之间的时间段中在MFP10与不同于移动终端100的设备之间建立Wi-Fi连接请求。因此,MFP 10可以适当地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另一方面,在子站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的情况下(S14中为“是”),MFP 10不停止G/O状态。因此,MFP 10可以继续与子站的Wi-Fi通信。
在S30中,CPU 32监视是否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探测请求是从移动终端100通过广播发送的信号(即,其目的地未被指定的信号),并且是用于搜索能够建立Wi-Fi连接的设备的信号。在接收探测请求(S30中为“是”)时,在S32中,CPU 32经由Wi-Fi I/F 2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响应。探测响应在MFP 10在设备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还包括设备名称“XXX”(参见S20),或者在MFP 10在G/O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还包括SSID“YYY1”。
在S40中,CPU 32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探测请求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也就是说,探测请求是通过单播从移动终端100发送的信号(即,其目的地被指定的信号),并且是用于请求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信号。当接收探测请求时,CPU 32经由Wi-Fi I/F 2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响应。由此,MFP 10可以向移动终端100通知可以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
在S42中,CPU 32确定是否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持续标志的邀请请求。邀请请求是用于请求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二WFDNW的命令。持续标志被设置为“ON”或“OFF”中的任一个,“ON”用于通过使用持续信息来请求建立Wi-Fi连接而不执行WPS过程,“OFF”用于通过执行WPS过程来请求建立Wi-Fi连接。持续信息是过去用于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无线设置信息,即持续信息是在过去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WFDNW中使用的无线设置信息。例如,如果MFP 10具有参与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第二WFDNW的记录,则MFP 10的存储器34存储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续信息、第二WFDNW的SSID“YYY2”和在第二WFDNW中使用的密码“PPP2”。CPU 32在接收邀请请求的情况下(S42中为“是”),进行到S44,否则在未接收邀请请求的情况下(S42中为“否”),进行到S10。
在S44中,CPU 32确定WPS标志40是否指示“OFF”。在S50中,在WPS标志40指示“OFF”的情况下(S44中为“是”),CPU 32执行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的第一Wi-Fi连接过程(参考图4)。第一Wi-Fi连接过程是在MFP 10处于G/O状态的情况下执行的过程。另一方面,在WPS标志40指示“ON”的情况下(S44为“否”),在S60中,CPU 32执行第二Wi-Fi连接过程(参考图5),以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第二Wi-Fi连接过程是在MFP 10处于设备状态的情况下执行的过程(参见S20)。当S50或S60结束时,图3的过程结束。
(第一Wi-Fi连接过程;图4)
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在MFP 10处于G/O状态的情况下在图3的S50中执行的第一Wi-Fi连接过程。应当注意,图4中执行的所有通信是经由Wi-Fi I/F 20的。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省略了“经由Wi-Fi I/F 20”的说明。这也适用于图5的描述。
在S110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指示WPS过程不可执行的NG信息的邀请响应。
S120与图3的S14相同。在确定子站正在参与第一WFDNW的情况下(S120中为“是”),CPU 32进行到S122,或者跳过S122至S128,并且在确定子站不参与第一WFDNW的情况下(S120中的“否”)进行到S130。应当注意,在图3的S14中进行“是”的确定之后在S120中进行“否”的确定的情况发生,例如,当在执行S120之前在图3的S14时出现的子站离开了第一WFDNW的情况。
作为示例,将以其中PC 200作为子站(即作为传统设备)参与第一WFDNW的情况来描述S122至S128的过程。在S122中,CPU 32确定是否正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在CPU32使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的较上层(即,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与PC 200执行TCP/IP通信的情况下(S122中为“是”),CPU 32确定正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在S170中将NFC标志38从“ON”改变为“OFF”,并且结束图4的过程而不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例如,在从PC 200接收表示打印目标的图像的打印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向PC 200发送通过扫描生成的扫描数据的情况下,在S122中进行“是”的确定。另一方面,在不执行与PC 200的TCP/IP通信的情况下(S122中为“否”),CPU 32确定与PC 200的Wi-Fi通信没有被执行,并且进行到S126。因此,即使正在与PC 200执行仅使用低于数据链路层的层的通信(例如,信标信号的通信),CPU 32也确定与PC 200的Wi-Fi通信未正在执行。
在S126中,CPU 32确定是否没有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期间的时间(下面称为“非通信时间”)大于第一预定时间。非通信时间是与PC 200的最后的Wi-Fi通信完成后已经过去的时间。在确定非通信时间等于或小于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况下(S126中的“否”),CPU32进行到S170,并且结束图4的过程而不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例如,可以间歇地执行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通信,诸如在PC 200使用远程UI(用户界面的缩写)正在访问MFP 10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PC 200的Wi-Fi连接断开,则在MFP 10中可能不执行用户期望的操作。为了抑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确定非通信时间等于或小于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况下(S126中的“否”),采用不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的配置。
这里,将描述远程UI应用。远程UI应用是用于在PC 200上执行与在MFP操作单元上执行的操作相同的操作的应用。当远程UI应用被激活时,在PC 200上显示与MFP 10的显示单元14上显示的屏幕相同的屏幕。当在该状态下操作屏幕上的按钮时,PC 200发送指示通过使用Wi-Fi连接已将该按钮操作到MFP 10的信息。结果,MFP 10执行分配给按钮的功能。因此,在PC 200中激活远程UI应用的情况下,指示按钮操作的信息可以从PC 200间歇地发送到MFP 10。
另一方面,在确定非通信时间长于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况下(S126中为“是”),CPU32进行到S128。在S128中,CPU 32确定是否存在与PC 200的通信经验。在PC 200参与第一WFDNW之后,与PC 200的Wi-Fi通信已经执行一次或多次的情况下,CPU 32确定存在与PC200的通信经验(S128中为“是”),并进行到S130。另一方面,在与PC 200的Wi-Fi通信尚未执行的情况下,CPU 32确定没有与PC 200的通信经验(S128中为“否”),进行到S170,并且结束图4的过程而不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PC 200的用户希望在与MFP 10的Wi-Fi连接建立之后在MFP 10和PC 200之间执行一些Wi-Fi通信。因此,在没有与PC 200的通信经验的情况下,存在用户执行用于在PC 200上执行Wi-Fi通信的操作的高可能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与PC 200的Wi-Fi连接断开,则不能执行用户希望的Wi-Fi通信。为了抑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确定没有与PC 200的通信经验的情况下(S128中为“否”),采用不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的配置。
在S130中,CPU 32确定在图3的S42中接收的邀请请求中的持续标志是否指示“OFF”。CPU 32在标志指示“OFF”的情况下(S130中为“是”),进行到S132,或者在标志指示“ON”的情况下(S130中为“否”),进行到S160。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包括指示“ON(或OFF)”的持续标志的邀请请求被称为“邀请请求(ON(或OFF))”。
在S132中,CPU 32确定NFC标志38是否为“ON”。CPU 32在标志38为“ON”的情况下(S132为“是”),进行到S140,或者在标志38为“OFF”的情况下(S132中为“否”),进行到S150。
S140与图3的S20相同。因此,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
在S142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探测请求。应当注意,MAC地址“BBB”被包括于在图3的S42中接收的邀请请求中。在S142中,响应于发送探测请求,CPU 32还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MAC地址“BBB”的探测响应。
在S144中,CPU 32执行WPS过程。WPS过程包括接收用于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的无线设置信息的过程。因此,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其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第二WFDNW的SSID“YYY2”和WFDNW的密码“PPP2”。CPU 32进一步将MFP 10从设备状态转换到CL状态,并且通过使用第二无线设置信息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此,MFP 10可以作为子站(即,作为CL)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二WFDNW。
在S146中,CPU 32将在S144中接收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作为持续信息。
在S148中,CPU 32将NFC标志38和WPS标志40从“ON”改变为“OFF”。因此,MFP 10转换到WPS过程不可执行的状态。
虽然未示出,但是当S148结束时,CPU 32可以通过使用在S144中建立的Wi-Fi连接(即,通过使用第二WFDNW)来执行与移动终端100的各种数据的通信。例如,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功能信息请求,并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功能信息响应。功能信息响应包括指示MFP10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信息。由此,移动终端100可以知道MFP 10的能力。此外,例如,CPU 32可以从移动终端100接收表示打印目标的图像的打印数据,并且可以将通过扫描文档获得的扫描数据发送到移动终端100。然后,在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用于断开与MFP10的Wi-Fi连接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断开连接请求。因此,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断开。
另一方面,在S150中,CPU 32使显示单元14显示提示用户执行WPS执行操作(即,PBC方案的按钮操作)的WPS执行屏幕。
在S152中,CPU 32确定是否用户已经执行了用于执行WPS的操作(下面称为“WPS执行操作”)。在用户执行WPS执行操作的情况下(S152中为“是”),CPU 32执行S140至S148的过程,并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另一方面,在用户不执行WPS执行操作的情况下(S152中为“否”),CPU 32结束图4的过程。
此外,在S160中,CPU 32确定是否在图3的S42中接收的邀请请求(ON)中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续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CPU 32在确定持续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S160为“是”),进行到S162,或者在确定持续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S160中的“否”),进行到S132。也就是说,在持续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CPU 32可以执行WPS过程以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S144)。
S162、S164、S166分别与S140、S142、S148相同。在S168中,CPU 32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持续信息(即,第二无线设置信息)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而不执行WPS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CPU 32可以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而不从移动终端100接收第二无线设置信息。由于WPS过程未被执行,所以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被快速建立。
虽然未示出,但是当S168结束时,CPU 32可以通过使用在S168中建立的Wi-Fi连接(即,通过使用第二WFDNW)来执行与移动终端100的诸如打印数据和扫描数据的各种数据的通信。然后,在移动终端100上执行用于断开与MFP 10的Wi-Fi连接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断开连接请求。由此,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断开。
(第二Wi-Fi连接过程;图5)
接下来,将参考图5描述在MFP 10处于设备状态的情况下在图3的S60中执行的第二Wi-Fi连接过程。
S210与图4的S130相同。CPU 32在持续标志指示“OFF”的情况下(S210中为“是”),进行到S220,或者在标志指示“ON”的情况下(S210中为“否”),进行到S230。
在S220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指示WPS过程可执行的OK信息的邀请响应。S222、S224与图4的S144、S146相同。在S226中,CPU 32将WPS标志40从“ON”改变为“OFF”。当S226结束时,图5的过程结束。
此外,S230与图4的S160相同。CPU 32在确定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续信息正在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S230中为“是”),进行到S232,或者在确定持续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S230中为“否”),进行到S220。
在S232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指示Wi-Fi连接可以通过使用持续信息建立的OK信息的邀请响应。然后,在S234中,CPU 32将WPS标志40从“ON”改变为“OFF”。
在S236中,在不执行WPS过程的情况下,CPU 32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持续信息(即,第二无线设置信息)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当S236结束时,图5的过程结束。
(由移动终端100执行的MFP应用过程;图6)
接下来,将参考图6描述根据应用138的移动终端100的CPU 132执行的过程的内容。在终端操作单元上执行用于激活应用138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132启动图6的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在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由CPU 132根据应用138执行的过程的对象以及由CPU 132根据OS程序136执行的过程的对象分别被称为“应用138”和“OS 136”,而不提及CPU132作为对象。
在S400中,应用138确定移动终端100是否支持持续功能。持续功能是当建立Wi-Fi连接时存储用于建立Wi-Fi连接的无线设置信息作为持续信息,然后通过使用持续信息重新建立Wi-Fi连接的功能。应用138首先将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设备状态转换到WFD方案的G/O状态。因此,OS 136生成将在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G/O操作的WFDNW中使用的无线设置信息。接下来,应用138将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G/O状态转换到设备状态,并使WFDNW消失。接下来,应用138再次将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设备状态转换到WFD方案的G/O状态。因此,OS 136再次产生要在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G/O操作的WFDNW中使用的无线设置信息。这里,在支持持续功能的情况下,OS 136再次生成与首先生成的无线设置信息相同的无线设置信息,并且在不支持持续功能的情况下,OS 136生成与首先生成的无线设置信息不同的无线设置信息。在再次生成与首先生成的无线设置信息相同的无线设置信息的情况下,应用138确定支持持续功能(S400中为“是”),并进行到S410。另一方面,在生成与首先生成的无线设置信息不同的无线设置信息的情况下,应用138确定不支持持续功能(S400为“否”),并结束图6的过程。
上述S400的过程仅在应用138的初始激活时执行,并且在S400中确定为“否”的情况下,应用138使显示单元114显示指示应用138不能使用的屏幕。因此,用户可以知道应用138不能使用,并且通常不会再次激活应用138。另一方面,在S400中确定为“是”的情况下,即使再次启动应用138,应用138进行到S410而不执行S400。应当注意,即使在不执行图6的过程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和MFP 10之间的WPS过程由操作移动终端100和MFP 10的PBC方案按钮的用户执行。
应当注意,在修改中,应用138可以基于OS程序136的版本信息来确定移动终端100是否支持持续功能。例如,可以确定在版本信息晚于预定版本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支持持续功能,并且可以确定在版本信息与预定版本相同或早于预定版本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不支持持续功能。
在S410中,应用138监视在终端操作单元上是否执行搜索操作。搜索操作是用于搜索能够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的设备的操作。在执行搜索操作的情况下,应用138从终端操作单元(即,操作单元112或显示单元114)获取指示搜索操作已被执行的搜索操作信息,在S410中确定为“是”,并进行到S412。
在S412中,应用138向OS 136提供用于通过广播发送探测请求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OS 136将指令提供给Wi-Fi I/F 120。响应于发送探测请求,OS 136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MFP 10的设备名称“XXX”或其中MFP 1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一WFDNW的SSID“YYY1”的探测响应。然后,OS 136向应用138提供MAC地址和设备名称或SSID。
在S414中,应用138使显示单元114显示从OS 136获取的设备名称和SSID,并且监视在终端操作单元上是否执行用于选择设备名称或SSID中的一个的设备选择操作。设备选择操作是用于选择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的目标设备的操作。在执行设备选择操作的情况下,在S414中应用138确定为“是”,并进行到S420。作为示例,将描述以下过程采用选择第一WFDNW的SSID“YYY1”的情况。
在S420中,应用138将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设备状态转换到G/O状态。结果,OS 136形成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二WFDNW,并且生成要在第二WFDNW中使用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即,SSID“YYY2”、“PPP2”等)。应当注意,在修改中,应用138可以将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SoftAP未被激活的状态转换到SoftAP被激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无线网络,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
在S422中,应用138向OS136提供连接请求指令。连接请求指令包括用于发送包括与在S414中选择的SSID“YYY1”一起接收的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以及用于发送邀请请求的指令。在获取连接请求指令时,OS 136向Wi-Fi I/F 120提供用于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响应于发送探测请求,OS 136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然后,OS 136确定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是否正在被存储在存储器134中。在确定持续信息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提供用向Wi-Fi I/F 120发送包括持续标志“ON”的邀请请求的指令,并且在确定持续信息未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提供用于向Wi-Fi I/F 120发送包括持续标志“OFF”的邀请请求的指令。OS 136响应于发送邀请请求,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邀请响应。
此后,OS 136执行用于建立与MFP 10的Wi-Fi连接的过程。例如,在不存储包括MFP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的情况下,OS 136执行WPS过程以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在这种情况下,OS 136在存储器134中存储包括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和在S420中生成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此外,例如,在存储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的情况下,OS 136通过使用持续信息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而不执行WPS过程。当S422结束时,图6的过程结束。
此后,尽管未示出,通过使用Wi-Fi连接,应用138可以向MFP 10发送功能信息请求并从MFP 10接收功能信息响应,并执行与移动终端100的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通信。
此外,与S410的监视同时,在S430中,应用138监视在终端操作单元中是否执行功能执行操作。在过去已经建立了与MFP 10的Wi-Fi连接的条件下,允许执行功能执行操作。也就是说,在包括过去在S414中选择的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正在被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的条件下,应用138接受功能执行操作的输入。当执行功能执行操作(S430中为“是”)时,应用138使显示单元114显示功能执行屏幕。功能执行屏幕是用于选择要由MFP 10执行的功能(例如,打印功能、扫描功能)的屏幕。当在功能执行屏幕中选择功能时,应用138从终端操作单元(即,操作单元112或显示单元114)获取指示功能已被选择的功能选择信息,在S430中确定为“是”,并进行到S432。
S432、S434分别与S412、S420相同。当S434结束时,在S436中,应用138确定持续信息中的MAC地址“AAA”是否存在于在S432中接收的探测响应中的MAC地址中。也就是说,应用138确定是否已经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在已经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的情况下(S436中为“是”),应用138进行到S422。在这种情况的S422中,向OS136提供发送在持续信息中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另一方面,在没有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的情况下(S436中为“否”),应用138结束图6的过程,而不执行S422。应当注意,在修改中,S436的过程可以由OS 136执行,代替由应用138执行。
此后,尽管未示出,应用138通过使用Wi-Fi连接将在功能执行屏幕中选择的功能的执行请求发送到MFP 10。例如,应用138将打印数据发送到MFP 10,并使MFP 10执行打印功能。此外,例如,应用138向MFP 10发送扫描请求,使MFP 10执行扫描功能,并从MFP 10接收扫描数据。
此外,与S410和S430的监视同时,在S440中,应用138监视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是否建立NFC链路。在从NFC I/F 122获取指示NFC链路已经建立的建立信息的情况下,应用138确定在S440中为“是”,并进行到S442。
在S442中,应用138经由NFC I/F 122从MFP 10接收MFP 10的MAC地址“AAA”。S444与S412相同。当S432结束时,执行S434、S436和S422,并且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在这种情况的S436中,CPU 32确定在S444中接收的探测响应中的MAC地址中是否存在S442中接收的MAC地址“AAA”。此外,在该情况的S422中,向OS 136提供发送包括在S442中接收的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当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时,以上述相同的方式,应用138可以使用Wi-Fi连接向MFP 10发送功能信息请求,从MFP 10接收功能信息响应,并且执行与移动终端100的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通信。
(具体情况)
接下来,将参考图7、图8描述由图3至图6的过程实现的具体情况A和B。在每个图中,粗箭头指示NFC通信,并且细箭头指示Wi-Fi通信。
(情况A;图7)
情况A是图2的过程已经被执行之后的状态,即,其中MFP 10和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被建立的状态,并且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的子站的数量已经达到上限。此外,MFP 10已经与PC 200执行了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的Wi-Fi通信。此外,自从MFP 10和PC 200之间的最后Wi-Fi通信完成已经经过了第一预定时间。此外,没有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已经建立Wi-Fi连接的记录,并且持续信息没有存储在MFP 10中或移动终端100中。此外,应用138已经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并且已经确定移动终端100支持持续功能(图6的S400中为“是”)。
当在T110中用户移动移动终端100靠近MFP 10时,在T120中建立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的NFC链路(图3的S10中为“是”,图6的S440中为“是”)。
在T122中,MFP 10通过使用NFC链路(图3的S1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MAC地址“AAA”。然后,MFP 10确定PC 200作为子站参与第一WFDNW(S14中为“是”),并将NFC标志38从“OFF”改变为“ON”(S16)。
在T122(图6的S442)中通过使用NFC链路从MFP 10接收MAC地址“AAA”时,在T13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广播发送探测请求(S444)。
在T13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图3的S30中为“是”)时,在T132中,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SSID“YYY1”的探测响应(S32)。
在T132中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图6的S444)时,在T140中,移动终端100转换到G/O状态(S434)。由此,移动终端100形成第二WFDNW,并生成要在WFDNW中使用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即,SSID“YYY2”、密码“PPP2”等)。然后,移动终端100确定已经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S436中为“是”),并且在T150中,向MFP 1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S422)。
在T15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时,在T152中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SSID“YYY1”的探测响应(图3的S40)。
在T152中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时,移动终端100确定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未被保存,并在T160中向MFP 10发送邀请请求(OFF)(图6的S422)。
在T16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邀请请求(OFF)(图3的S42)时,MFP 10确定WPS标志40为“OFF”(S44中为“是”),并在T162中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NG信息的邀请响应(图4的S110)。然后,MFP 10确定PC 200作为子站参与第一WFDNW(S120中为“是”),确定与PC 200的Wi-Fi通信没有被执行(S122中为“否”),确定非通信时间长于第一预定时间(S126中为“是”),并且确定存在与PC 200的通信经验(S128中为“是”)。MFP 10确定持续标志为“OFF”(S130中为“是”),确定NFC标志38为“ON”(S132中为“是”),并且在T170中向PC 200发送断开连接请求。从而,在T172中,MFP 10和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断开。然后,在T174中,MFP 10停止G/O状态,将WPS标志40从“OFF”改变为“ON”(S140),并且在T180中,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探测请求(S142)。
在T180中从MFP 10接收探测请求时,在T182中移动终端100向MFP 10发送探测响应。
在T190中,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WPS过程(图4的S144)。具体地,MFP1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第二WFDNW的SSID“YYY2”和第二WFDNW的密码“PPP2”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然后,在T192中,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4路握手等的通信,并且建立Wi-Fi连接(S144)。
在T194中,MFP 10将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续信息和在T190中接收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图4的S146),并且将NFC标志38和WPS标志40改变为“OFF”(S148)。
此外,在T196中,移动终端100将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续信息和在T190中发送的第二无线设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然后,在T20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使用Wi-Fi连接向MFP 10发送用于确认可由MFP 10执行的功能的功能信息请求,并且在T202中,通过使用Wi-Fi连接从MFP 10接收指示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可执行的功能信息响应。
在T21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使用Wi-Fi连接向MFP 10发送断开连接请求,并且在T212中,通过使用Wi-Fi连接从MFP 10接收断开连接响应。因此,在T220中,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断开。
(情况B;图8)
情况B的初始状态与情况A的初始状态相同。在情况B中,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的建立不是通过建立NFC链路来触发的而是通过在移动终端100上执行的搜索操作(图6的S410中为“是”)来触发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的建立。
当在T310中用户在移动终端100上执行搜索操作(图6的S410中为“是”)时,以与图7的T130和T132相同的方式执行T320和T322(图3的S30、S32,图6的S412)。然后,移动终端100显示第一WFDNW的SSID“YYY1”,并且在T330中接受SSID“YYY1”的选择(S414中为“是”)。T340至T362与T140至T162相同(图3的S40、S42,图4的S110,图5的S420、S422)。
在发送了指示NG信息的邀请响应之后,在T370中,MFP 10在显示单元14上显示WPS执行屏幕(图4的S120至S132、S150)。然后,当在T372中用户在显示单元14上执行WPS执行操作(S152中为“是”)时,在T374中,MFP 10向PC 200发送断开连接请求,在T378中停止G/O状态,并将WPS标志40从“OFF”改变为“ON”(S140)。T380至T396与图7的180至196相同。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一WFDNW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在本实施例中为“1”)的状态下,移动终端100不能作为子站参与第一WFDNW。根据本实施例,在移动终端100获取这样的状态下的建立信息、功能选择信息或搜索操作信息的情况下,(图6的S410、S430或S440中为“是”)移动终端100形成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二WFDNW(S420、S434)。然后,移动终端100向MFP 10发送请求MFP 10作为子站参与第二WFDNW的邀请请求(S422)。因此,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可以属于相同的第二WFDNW。因此,在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在获取建立信息等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可以使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属于相同的第二WFDNW。
此外,在获取建立信息、功能选择信息或搜索操作信息(图6的S410、S430或S440中的“是”)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通过广播100向MFP发送探测请求,接收来自MFP 10的探测响应(S412、S432、S444),并形成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无线网络(S420、S434)。然后,移动终端100向MFP 10发送请求MFP 10应该作为子站参与第二WFDNW的邀请请求(S422)。因此,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可以属于相同的第二WFDNW。
(对应关系)
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分别是“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的示例。终端操作单元和NFC I/F22是“第一接口”的示例。Wi-Fi I/F20是“第二接口”的示例。建立信息、功能选择信息和搜索操作信息是“预定信息”的示例。是其中作为“外部设备”的示例的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网络的第一WFDNW,以及是其中作为“通信设备”的示例的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的网络的第二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示例。连接请求指令(图6的S422)和邀请请求分别是“第一预定指令”和“参与请求”的示例。NFC链路是“无线链路”的示例。MAC地址“AAA”是“标识信息”的示例。设备状态和G/O状态分别是“特定状态”和“母站状态”的示例。图7的T150的探测请求(单播)和T152的探测响应分别是“预定响应请求”和“响应于预定响应请求”的示例。
用于发送图6中的S412、S432和S444的探测请求的指令和图6中的S422的连接请求指令分别是“第一特定指令”和“第二特定指令”的示例。第二WFDNW是“特定无线网络”的示例。图7的T130的探测请求(广播)和T132的探测响应分别是“特定响应请求”和“响应于特定响应请求”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执行图9的过程而不是图6的过程。具体而言,在S440中确定为“是”,并且在执行S442之后,执行S544至S550。
在S544中,应用138向OS 136提供用于将包括在S442中接收的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发送到MFP 10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OS 136将指令提供给Wi-Fi I/F 120。响应于发送探测请求,OS 136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然后,OS 136向应用138提供指示探测响应已被接收的信息。
在从OS 136获取指示已经接收探测响应的信息的情况下,应用138在S546中确定为“是”,并进行到S548。S548、S550与S420、S422相同。然而,S550的连接请求指令不包括用于发送探测请求的指令,而仅包括用于发送邀请请求的指令。这点上S550与S420不同。另一方面,在没有从OS 136获取指示已经接收探测响应的信息(S546中为“否”)的情况下,应用138结束图9的过程而不执行S548和S550。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在图9的S546中确定为“否”的情况是例如关于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通信的无线电波状态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移动终端100转换到G/O状态并且发送邀请请求,移动终端100也不能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S546中为“否”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未转换到G/O状态。结果,可以抑制移动终端100的处理负担的增加。
(对应关系)
S544的指令是“第二预定指令”的示例。在S544中发送的探测请求和在S546中接收的探测响应分别是“预定响应请求”和“响应于预定响应请求”的示例。S412、S432和S544的指令是“第一特定指令”的示例。在S412、S432和S544中发送的探测请求以及对其的探测响应分别是“特定响应请求”、“响应于特定响应请求”的示例。
(修改1)MFP 10和移动终端100可以分别是“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在参与作为“外部设备”的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的子站数量等于上限的状态下,MFP 10在与移动终端100建立NFC链路的情况下从设备状态转换到G/O状态。由此,生成第二WFDNW,其中作为“通信设备”的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然后,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请求移动终端100作为子站参与第二WFDNW的邀请请求。因此,MFP 10和移动终端100可以属于相同的第二WFDNW。.
(修改2)“第一接口”可以不是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但是可以是例如根据另一通信方案(诸如蓝牙(注册商标)、红外、TransferJet等)执行无线通信的I/F。
(修改3)应用138可以在图6的S442之后和在S444之前开始S434。根据该配置,可以同时执行向G/O状态的转换以及S444的探测请求和探测响应的通信。结果,可以缩短在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Wi-Fi连接所需的时间。
(修改4)可以省略图6的S440至S444和图9的S440至S550。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100可以不包括NFC I/F 22。在本修改中,可以省略“第二获取单元”和“第二提供单元”。
(修改5)可以省略图9的S546。也就是说,应用138可以将移动终端100从设备状态转换到G/O状态,而不管是否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

Claims (15)

1.一种存储用于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由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通信设备用作:
第一获取单元,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参与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的数目等于上限的状态下,从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
状态控制单元,所述状态控制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所述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无线网络,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并且用于经由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同;以及
第一提供单元,所述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已经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之后,向所述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预定指令,所述第一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所述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命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执行无线通信,并且
能够经由所述第一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比能够经由所述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短,
其中,当与所述外部设备建立经由所述第一接口的无线链路时,所述第一获取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指示所述无线链路已经被建立的所述预定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执行根据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方案的无线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进一步使所述通信设备用作:
第二获取单元,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接口通过使用所述无线链路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标识信息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标识所述外部设备;
其中,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并且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控制单元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所述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并且
所述第一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下述的指令:
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包括所述标识信息的预定响应请求;以及
在所述第二接口响应于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预定响应请求而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响应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参与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进一步使所述通信设备用作:
第二获取单元,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接口通过使用所述无线链路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标识信息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标识所述外部设备;以及
第二提供单元,所述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并且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被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之前,向所述OS程序提供第二预定指令,所述第二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包括所述标识信息的预定响应请求的指令,
其中,在所述第二接口响应于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预定响应请求而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响应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控制单元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所述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在所述第二接口没有响应于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预定响应请求而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所述响应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控制单元不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所述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二接口用于执行根据Wi-Fi方案的无线通信,并且
所述参与请求是根据Wi-Fi直连的邀请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外部设备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9.一种存储用于通信设备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由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通信设备用作:
获取单元,所述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
第一提供单元,所述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向所述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特定指令,所述第一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特定响应请求的指令,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同;
状态控制单元,所述状态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接口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到对所述特定响应请求的响应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所述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特定无线网络,其中在所述第二接口没有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到对所述特定响应请求的响应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操作状态不从所述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用于经由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第二提供单元,所述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在形成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向所述OS程序提供第二特定指令,所述第二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所述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的命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执行无线通信,并且
能够经由所述第一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比能够经由所述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距离短,
其中,当与所述外部设备建立经由所述第一接口的无线链路时,所述获取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指示所述无线链路已经被建立的所述预定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执行根据NFC(近场通信的缩写)方案的无线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二接口用于执行根据Wi-Fi方案的无线通信,并且
所述参与请求是根据Wi-Fi直连的邀请请求。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外部设备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14.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参与外部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的数目等于上限的状态下,从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
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所述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无线网络,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并且用于经由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同;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已经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之后,向所述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预定指令,所述第一预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所述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命令。
15.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一接口获取预定信息;
在从所述第一接口获取所述预定信息的情况下,向所述通信设备的OS(操作系统的缩写)程序提供第一特定指令,所述第一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通信设备的第二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特定响应请求的指令,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同;
在所述第二接口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到对所述特定响应请求的响应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从与母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以便形成所述通信设备作为母站操作的特定无线网络,其中在所述第二接口没有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到对所述特定响应请求的响应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操作状态不从所述特定状态转换到所述母站状态,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用于经由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二接口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在形成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向所述OS程序提供第二特定指令,所述第二特定指令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接口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参与请求的指令,并且所述参与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外部设备作为子站参与所述特定无线网络的命令。
CN201711444520.1A 2016-12-28 2017-12-27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08347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6029A JP6834482B2 (ja) 2016-12-28 2016-12-28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6-256029 201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7539A CN108347539A (zh) 2018-07-31
CN108347539B true CN108347539B (zh) 2021-07-27

Family

ID=62630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44520.1A Active CN108347539B (zh) 2016-12-28 2017-12-27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2804B2 (zh)
JP (1) JP6834482B2 (zh)
CN (1) CN108347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9595B2 (ja) * 2018-11-02 2023-09-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制御方法
CN111669818B (zh) * 2020-06-03 2022-08-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JP7472676B2 (ja) * 2020-06-23 2024-04-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23179890A (ja) * 2022-06-08 2023-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2552A (ja) * 2002-06-27 2004-01-29 Uniden Corp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36963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36945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90619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5126490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CN105554807A (zh) * 2016-01-26 2016-05-04 北京博信视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2144B2 (ja) * 2009-09-10 2013-10-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選択装置
US8358596B2 (en) * 2010-09-20 2013-01-2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providing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pplication module associations for respec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mats and related methods
JP5736987B2 (ja) * 2011-06-14 2015-06-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9407653B2 (en) * 2012-04-10 2016-08-02 Mcafee, Inc. Unified scan management
JP6281223B2 (ja) * 2013-09-30 2018-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281222B2 (ja) * 2013-09-30 2018-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183506B2 (ja) * 2016-07-06 2017-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2552A (ja) * 2002-06-27 2004-01-29 Uniden Corp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36963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36945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90619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5126490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CN105554807A (zh) * 2016-01-26 2016-05-04 北京博信视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4482B2 (ja) 2021-02-24
JP2018107779A (ja) 2018-07-05
US20180184366A1 (en) 2018-06-28
CN108347539A (zh) 2018-07-31
US10652804B2 (en)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7539B (zh)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259694B (zh) 通信设备
JP6724338B2 (ja) 通信機器
CN108696847B (zh) 通信设备、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和由通信设备执行的方法
US10455634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EP3462806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for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perform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JP7342578B2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US1062414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08419302B (zh) 通信装置
US10853008B2 (en)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051211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445036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terminal device
JP6819417B2 (ja) 通信装置
JP2018148312A (ja)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19009059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