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5103B -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5103B
CN103375103B CN201310141599.6A CN201310141599A CN103375103B CN 103375103 B CN103375103 B CN 103375103B CN 201310141599 A CN201310141599 A CN 201310141599A CN 103375103 B CN103375103 B CN 1033751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nsion member
car door
door
inn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15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5103A (zh
Inventor
玉置秀行
森田润哉
松村雪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5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5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1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56Behaviour during impact
    • B60J5/0458Passive coupling of the reinforcement elements to the door or to the vehicle bod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该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由上下侧加强构件构成高刚性的部分,通过维持扣件与闩眼的卡合,从而限制后滑动车门向外侧的移动。在后滑动车门(2)的车门内板(21)上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24),在车门内板(21)的前部设有扣件(27),在中柱(4)的纵壁面(4a)上设有闩眼(41),在从车厢内侧对后滑动车门(2)施加负荷时,后滑动车门(2)的前侧处,扣件(27)卡合保持于闩眼(41),在扣件(27)的周围,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接合部分的上下方向位置从前方观察时配置为与梁部(24)的高度相同。

Description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朝向车厢外侧地施加于后滑动车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保持该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的保持强度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车身侧面设有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打开或关闭车身侧面的门开口部的后滑动车门,该后滑动车门配置在前门的后方侧。
在装备有上述后滑动车门的车辆中,在构成后滑动车门的车门内板的前部设有扣件,并且,在中柱的与门开口部面对的纵壁面上,与扣件相对应地突出设有闩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装备有这种后滑动车门的车辆中,在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施加于后滑动车门时,通过车门内板的扣件卡合于中柱的闩眼,能够保持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限制后滑动车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29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构造中,设置在构成后滑动车门的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扣件的安装部分周围因具有适当的大小和形状且配设在适当位置的加强部件而不具有充分的刚性,因此,在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施加于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时,有可能导致车门内板的凸缘部较大程度地变形,输入负荷点自车门内板的扣件安装刚性部分离开。特别是,在车门内板中设有在设置扣件等、向门安装部件时所需要的检修孔(作业孔),而且,在大多情况下与扣件相邻地设置该检修孔,因此,检修孔周围的刚性较低,存在负荷的输入方向容易错开这样的问题。
并且,在输入负荷点因向车辆后方错位而错入到检修孔内时,负荷应力会集中在检修孔的角部,存在会在车门内板中产生龟裂这样的问题。而且,在发展至车门内板断裂时,车门内板的刚性进一步降低,变形有可能变大。
另外,在以往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构造中,由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推压扣件和车门内板整体,有可能引起扣件转动变形。具体地讲,是扣件整体转动、扣件的角度张开等变形。在引起上述这样的变形的情况下,扣件和闩眼的卡合会向脱落的方向变形,因此,存在两者的卡合松动(由错位引起的扣件固定点的移动)或者解除两者的卡合这样的隐患。为了减少扣件的变形,需要通过设置加强部件来大幅度提高车门内板的刚性,因此,难以避免重量增大和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由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构成刚性高于后滑动车门的车门内板的部分,该高刚性部分抑制由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引起的扣件和车门内板的局部变形,并促进扣件向车厢外侧的平移变形,维持扣件与闩眼的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后滑动车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中,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打开或关闭车身侧面的门开口部的后滑动车门由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构成,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并且,在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设有扣件,在中柱的与上述门开口部面对的纵壁面上设有闩眼,在从车厢内侧朝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施加于上述后滑动车门时,通过上述扣件卡合于上述中柱的闩眼使上述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被保持,在该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中,在上述扣件的周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接合于上述车门内板前部的板面的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重叠接合部分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配置为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的高度相同。
在本发明中,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在设有上述扣件的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上述上侧加强构件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在上述重叠接合部分的水平方向内侧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与上述扣件相邻的孔,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及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配置。
并且,在本发明中,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作为上下边的凸缘部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位于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附近的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上,在与上述孔的角部相对的位置延伸地设置有加强肋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中,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打开或关闭车身侧面的门开口部的后滑动车门由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构成,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并且,在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设有扣件,在中柱的与上述门开口部面对的纵壁面设有闩眼,在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施加于上述后滑动车门时,通过上述扣件卡合于上述中柱的闩眼使上述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被保持,在上述扣件的周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接合于上述车门内板前部的板面的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重叠接合部分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配置为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高度相同。
因而,在本发明的加强构造中,通过扩大加强构件使车门内板的刚性变高,并且,利用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使扣件周围部分的刚性高于车门内板的刚性,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与扣件周围的车门内板及其梁部一同承受从车厢内侧朝向车厢外侧地施加于后滑动车门的负荷,因此,能够防止扣件周围的变形,特别是能够防止负荷点的错位、扣件安装基部的转动。另外,在本发明的加强构造中,由于使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重叠而成的刚性较高的接合部分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位于与车门内板的梁部相同的高度,因此,承受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的部分成为字母T形状的交叉点,能够提高承受负荷的部分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由负荷引起的扣件和车门内板的局部变形并促进扣件向车厢外侧的平移变形,能够有效地降低扣件周围的转动。而且,在本发明的加强构造中,由于扣件安装部的周围被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下侧加强构件包围,因此,能够基于由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引起的扣件向外侧的平移变形来维持扣件与闩眼的卡合,从而能够控制限制后滑动车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移动,能够减小在后滑动车门与车身侧面之间产生的间隙。
另外,在本发明的加强构造中,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重叠接合部分在设有上述扣件的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上述上侧加强构件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在上述重叠接合部分的水平方向内侧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因此,在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上下加强构件的刚性成为一体,能够谋求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提高刚性。而且,在本发明加强构造中,扣件配置在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上,上下加强构件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横跨该板面,并且,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的车厢内侧是负荷点,车门内板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也会延伸至该点。
因而,在本发明加强构造中,车门内板的构造部分承受来自车厢内侧负荷,并且,在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重叠而成的高刚性的接合部分吸收该负荷的同时,促进扣件向外侧平移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扣件周围部分的变形,并且,能够减少扣件安装部的转动。而且,由于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下侧加强构件与车门内板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相接合,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该负荷的传递吸收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加强构造中,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与上述扣件相邻的孔,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及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配置,因此,即使由于存在设置扣件等、向后滑动车门安装部件时所需要的检修孔的孔而使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应力集中于孔的角部,也能够利用高刚性的构造部分将该负荷应力向车门内板的外侧传递并将其吸收,从而能够减少孔的角部产生龟裂。
另外,在本发明加强构造中,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作为上下边的凸缘部配置,因此,能够提高孔上形成为凸缘状的周围部的刚性,减小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点的错位。而且,接合于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的下侧加强构件为了接合于与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面而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字母L形状,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被输入到与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面而向外侧推压,因此,扣件周围的变形主要成为向外侧的平移变形,能够减小扣件的转动。
并且,在本发明加强构造中,在位于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附近的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上,在与上述孔的角部相对的位置延伸地设置有加强肋部,因此,能够抑制由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引起的加强肋部周围的变形,即使在由来自车厢内侧的负荷导致孔的角部产生了龟裂的情况下,只要不扩大,整体的变形就不会变大,能够提高阻止龟裂发展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的车辆,是从斜后方的外侧看拆除车门外板后的后滑动车门的车门内板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中的X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厢内侧看图1中的车门内板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X部中设置在车门内板的前部的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与扣件、闩眼的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另外,在图2~图5中,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箭头I方向表示车辆室内侧的方向,箭头O方向表示车辆室外侧的方向,箭头R方向表示车辆后方。
如图1~图5所示,在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的车辆1的车身侧面11上设有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打开或关闭车辆后方侧的门开口部10的后滑动车门2,该后滑动车门2配置在前门3的后方侧,该前门3的车辆后方侧能够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后滑动车门2利用嵌合配置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导轨(未图示)上的上下滚子(未图示)等能够相对于车身侧面11滑动地支承在该车身侧面11。另外,后滑动车门2由车门内板21和车门外板22构成,通过将该车门内板21和车门外板22的周缘部互相叠合地接合在一起,该后滑动车门2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
如图1~图5所示,在车门内板21上设有位于窗用开口23的下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24,在该梁部24的外侧面接合地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板25。另外,车门内板21的前部在水平截面中弯曲形成为大致曲柄(crank)形状,内侧板面21a、外侧板面21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中间板面21c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中间板面21c中,贯穿孔26穿设在与后述的闩眼相对应的位置,该贯穿孔26具有能够在关闭后滑动车门2的状态下用于让该闩眼贯穿配置的大小和形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车门内板21的前部的内侧板面21a和中间板面21c上接合有沿着这些板面21a、21c配置的水平截面呈字母L形状的扣件27,该扣件27的外侧顶端部突出设置至贯穿孔26的内侧周缘部。而且,在车门内板21上与该扣件27相邻的位置处设有在设置扣件等、向后滑动车门2等安装部件时所需要的检修孔(作业孔)28。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中柱(B支柱)4的与车辆后方侧的门开口部10面对的纵壁面4a上设有朝向门开口部10突出的闩眼41。闩眼41从车身侧面11的侧方看形成为开口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日文コ字形,日文コ字形的顶端部41a在关闭后滑动车门2的状态下经由贯穿孔26位于后滑动车门2的内部,闩眼41的开口与扣件27的外侧顶端部相对地配置。
因而,在利用试验器具G对后滑动车门2施加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时,车门内板21的前部和扣件27朝向车厢外侧移动,通过车门内板21的贯穿孔26的边缘端部、下侧加强构件的贯穿孔的边缘端部(见后述)和扣件27的外侧顶端部卡合于中柱4侧的闩眼41,将本实施方式的后滑动车门2的前侧部分保持于包含中柱4在内的车身侧面11。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滑动车门2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扣件27的周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接合于车门内板21的前部的内侧板面21a、外侧板面21b和中间板面21c的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由该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构成刚性高于车门内板21的部分。
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使用纵长的板材料在水平截面中弯曲形成为与车门内板21的前部相对应的大致曲柄形状,它们分别具有内侧壁部5a、6a、外侧壁部5b、6b和中间壁部5c、6c,该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沿着位于该前部的内侧板面21a、中间板面21c和外侧板面21b配置。另外,在下侧加强构件6的中间壁部6c上,与车门内板21的贯穿孔26相对应地穿设有用于让闩眼41的顶端部41a通过的贯穿孔60。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互相叠合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载置于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而将它们叠合,并将它们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而且,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W的上下方向位置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配置于与车门内板21的梁部24相同的高度。利用上述这样的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配置关系和接合状态加强了位于后滑动车门2的前部的扣件27的周围。
而且,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W在设有扣件27的车门内板21的前部的内侧板面21a、外侧板面21b和中间板面21c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如图2所示,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中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侧加强构件6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W的水平方向内侧(车厢内侧)与车门内板21的梁部24相接合。由此,车门内板21的构造部分承受来自车厢内侧的试验器具G的负荷,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重叠而成的高刚性的接合部分W一边吸收该负荷、一边促进扣件27向外侧平移变形。
并且,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W、或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侧加强构件6与车门内板21的梁部24彼此接合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W及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加强构件的内侧壁部或者下侧加强构件的内侧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侧加强构件6的内侧壁部6a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车门内板21的检修孔28的角部28a配置。而且,如图2和图4所示,上侧加强构件5或者下侧加强构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侧加强构件6的内侧壁部6a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车门内板21的检修孔28的作为上下边的凸缘28b配置。由此,能够提高检修孔28的周围部的刚性,即使来自车厢内侧的由试验器具G引起的负荷应力集中于检修孔28的角部28a,也会向车门内板21的外侧传递该负荷应力并将其吸收,减少角部28a的龟裂产生,并且,使扣件27周围的变形为平移变形,减少由负荷点的错开引起的扣件27的转动。
另外,如图2所示,位于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内板21的检修孔28的角部28a附近的上侧加强构件5或者下侧加强构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下侧加强构件6的内侧壁部6a上,在与检修孔28的角部28a相对的位置延伸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加强肋部7。即,加强肋部7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朝向车辆前方侧向下倾斜地配置。通过存在该加强肋部7,提高加强肋部7的周围部分的刚性,抑制由来自车厢内侧的试验器具G的负荷引起的加强肋部7的周围部分变形,阻止在检修孔28的角部28a中产生的龟裂发展。
另外,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下侧加强构件6的内侧壁部6a和中间壁部6c上位于贯穿孔60周围的部分处安装有用于覆盖扣件27和闩眼41的顶端部41a的门前扣件罩8。为此,门前扣件罩8包括盒部8a和凸缘片8b,该盒部8a以安装面侧开口的状态向外鼓出,将扣件27和闩眼41的顶端部41a配置在内部,从而从外部看不到扣件27和闩眼41的顶端部41a,该凸缘片8b在周围部凸出地形成,安装在内侧壁部6a和中间壁部6c,该门前扣件罩8形成为能够确保所需刚性的形状。若通过上述这样的形状而使门前扣件罩8具有所需刚性,则在试验器具G从车厢内侧推入车门内板2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整体的变形的效果,特别是能够得到变形进行时保持扣件27周围部的形状的效果。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在利用试验器具G对后滑动车门2的前侧部分施加从车厢内侧向车向外侧的负荷时所起的作用进行说明。
自图5所示的状态,试验器具G向箭头方向推入后滑动车门2的前侧时,车门内板21的前部被向车厢外侧推出,车门内板21的前部和扣件27朝向车厢外侧移动,车门内板21的贯穿孔26的边缘端部、下侧加强构件6的贯穿孔60的边缘端部和扣件27的外侧顶端部卡合于中柱4侧的闩眼41,将后滑动车门2的前侧部分保持于包含中柱4在内的车身侧面11,并限制其向车厢外侧的移动变形。
于是,在该状态下,试验器具G欲将车门内板21的前部进一步向车厢外侧推出时,通过位于扣件27周围部的车门内板21的前部和梁部24、上侧加强构件5、下侧加强构件6以及该加强构件5、6重叠而成的高刚性的接合部分W承受由试验器具G引起的向车厢外侧的负荷,能够抑制位于扣件27周围的车门内板21的局部变形,防止负荷点的错位、扣件安装基部的转动,并且,能够促进扣件27向车厢外侧的平移变形。
另外,即使在试验器具G滑落到车门内板21的检修孔28的情况下,由于应力集中的角部28a附近被下侧加强构件6和车门内板21的梁部24彼此接合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W、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下方向边部分覆盖,因此,也不会在该角部28a中产生龟裂、断裂,即使产生龟裂、断裂,也能够通过存在加强构件5、6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W和在下侧加强构件6中追加的加强肋部7来抑制其发展和扩大。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中,在构成后滑动车门2的车门内板21的前部设有扣件27,在中柱4的纵壁面4a上设有闩眼41,在扣件27的周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接合于车门内板21的前部的板面21a、21b、21c的上侧加强构件5和下侧加强构件6,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和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W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配置为与车门内板21的梁部24的高度相同,因此,能够谋求提高承受由试验器具G引起的从车厢内侧向车厢外侧的负荷的扣件27周围部分的车门内板21的刚性,能够抑制由负荷引起的扣件27和车门内板21的局部变形并促进扣件27向车厢外侧的平移变形,降低扣件27周围的转动,能够维持扣件27与闩眼41的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后滑动车门2向车辆宽度外侧的移动,能够减小在后滑动车门2与车身侧面11之间产生的间隙。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在已述的实施方式中,将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载置于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而将它们叠合,并将它们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但也可以将下侧加强构件6的上部载置于上侧加强构件5的下部而将它们叠合,并将它们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后滑动车门;4、中柱;4a、纵壁面;5、上侧加强构件;5a、内侧壁部;5b、外侧壁部;5c、中间壁部;6、下侧加强构件;6a、内侧壁部;6b、外侧壁部;6c、中间壁部;7、加强肋部;10、门开口部;11、车身侧面;21、车门内板;21a、内侧板面;21b、外侧板面;21c、中间板面;22、车门外板;23、窗用开口;24、梁部;25、加强板;26、贯穿孔;27、扣件;28、检修孔(孔);28a、角部;28b、凸缘部;41、闩眼;60、贯穿孔;G、试验器具;W、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中,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来打开或关闭车身侧面的门开口部的后滑动车门由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构成,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位于窗用开口的下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并且,在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设有扣件;
在中柱的与上述门开口部面对的纵壁面上设有闩眼;
在从车厢内侧朝向车厢外侧的负荷施加于上述后滑动车门时,通过上述扣件卡合于上述中柱的闩眼使上述后滑动车门的前侧部分被保持,该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扣件的周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接合于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的上侧加强构件和下侧加强构件;
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以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一起;
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重叠接合部分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配置为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的高度相同;
在上述梁部的外侧面接合地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加强构件的下部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部重叠而成的接合部分在设有上述扣件的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的板面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上述上侧加强构件和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在上述重叠接合部分的水平方向内侧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车门内板上设有与上述扣件相邻的孔,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与上述车门内板的梁部相接合的水平方向接合部分及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边部分沿着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作为上下边的凸缘部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车门内板的上述孔的角部附近的上述上侧加强构件或者上述下侧加强构件上,在与上述孔的角部相对的位置延伸地设置有加强肋部。
CN201310141599.6A 2012-04-23 2013-04-22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5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7904 2012-04-23
JP2012097904A JP5949088B2 (ja) 2012-04-23 2012-04-23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103A CN103375103A (zh) 2013-10-30
CN103375103B true CN103375103B (zh) 2015-07-29

Family

ID=49290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159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5103B (zh) 2012-04-23 2013-04-22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17705A1 (zh)
JP (1) JP5949088B2 (zh)
CN (1) CN103375103B (zh)
DE (1) DE102013006554B4 (zh)
IN (1) IN2013CH0155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9088B2 (ja) * 2012-04-23 2016-07-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EP3072722B1 (en) * 2014-02-07 2019-01-16 FCA Fiat Chrysler Automóveis Brasil Ltda. Vertical sealing arrangement between doors without side pillars
JP6525201B2 (ja) * 2015-09-18 2019-06-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ドアトリム及び車両用ドア
KR102644571B1 (ko) * 2019-05-13 2024-03-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보강 장치
FR3123021B1 (fr) * 2021-05-20 2023-10-06 Renault Sas Caisse pour véhicule utilitaire comprenant une porte coulissante équipée d’un moyen de rétention.
DE102021117443A1 (de) * 2021-07-06 2023-0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hrzeugtür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3294A (ja) * 2007-12-12 2009-07-0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拘束構造
CN101687520A (zh) * 2007-07-0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侧部结构
CN201900970U (zh) * 2010-12-10 2011-07-20 浙江铭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的前车门内板前端加强板
CN102152729A (zh) * 2011-01-30 2011-08-1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内板加强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682A (ja) * 1982-07-09 1984-01-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ドアのロツク装置
US5297841A (en) * 1992-12-28 1994-03-29 Ford Motor Company Cargo door assembly
US5791723A (en) * 1997-01-16 1998-08-11 Ford Motor Company Bumper wedg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sliding door
US6206455B1 (en) * 1999-04-30 2001-03-27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Sliding door stabilizer
JP4148195B2 (ja) * 2004-07-22 2008-09-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拘束構造
DE102005034346A1 (de) * 2005-05-09 2006-11-23 Dura Automotive Plettenberg Entwicklungs- Und Vertriebs Gmbh Schiebetü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742920B2 (ja) * 2006-03-10 2011-08-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4225332B2 (ja) * 2006-08-09 2009-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装置
JP2008094344A (ja) * 2006-10-16 2008-04-2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ドアの補強構造
DE102007039803A1 (de) * 2007-08-23 2009-02-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Schiebetür
DE102008016650B3 (de) * 2008-04-01 2009-05-14 Dura Automotive Body & Glass Systems Gmbh Schiebetüre für ein Fahrzeug
JP5001907B2 (ja) * 2008-06-23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ロック部構造
JP5315848B2 (ja) * 2008-08-08 2013-10-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DE102009016221A1 (de) * 2009-04-03 2010-10-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Sicherungseinrichtung für die Schiebetür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441249B2 (ja) * 2009-09-14 2014-03-1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装置
US8186743B2 (en) * 2009-11-02 2012-05-2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liding door structure
DE102009057309A1 (de) * 2009-12-07 2011-06-09 Dura Automotive Body & Glass Systems Gmbh Fahrzeug mit einer Schiebetüre
DE102009057300A1 (de) * 2009-12-07 2011-06-09 Dura Automotive Body & Glass Systems Gmbh Schiebetüre für ein Fahrzeug
US8511740B2 (en) * 2011-03-09 2013-08-2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JP5380520B2 (ja) * 2011-11-25 2014-0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
JP6086279B2 (ja) * 2012-04-19 2017-03-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ピラー構造
JP5998606B2 (ja) * 2012-04-19 2016-09-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ドア保持機構の周辺構造
JP5949089B2 (ja) * 2012-04-23 2016-07-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JP5949088B2 (ja) * 2012-04-23 2016-07-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JP2013237318A (ja) * 2012-05-14 2013-11-28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JP5628241B2 (ja) * 2012-05-31 2014-1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7520A (zh) * 2007-07-0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侧部结构
JP2009143294A (ja) * 2007-12-12 2009-07-0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拘束構造
CN201900970U (zh) * 2010-12-10 2011-07-20 浙江铭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的前车门内板前端加强板
CN102152729A (zh) * 2011-01-30 2011-08-1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内板加强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006554B4 (de) 2021-02-25
DE102013006554A1 (de) 2013-10-24
CN103375103A (zh) 2013-10-30
US20140117705A1 (en) 2014-05-01
JP5949088B2 (ja) 2016-07-06
IN2013CH01557A (zh) 2015-07-03
JP2013224108A (ja)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5103B (zh) 车辆用滑动车门的加强构造
KR101722870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JP6304066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6229676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KR102371245B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KR101637303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구조
US9649917B2 (en) Vehicle resin back door structure
WO2015146903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1824268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6203709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0143453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13256202A (ja)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04039633A (zh) 车体的侧面构造
JP663406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444085B (zh) 车门构造
US20130234473A1 (en) Reinforcement part for a roof side member
JP6588073B2 (ja) 車体構造
JP5358597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10341807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06182193A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213821B2 (ja) 車体側部の補強構造
PH12018000281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latch mechanism in vehicle
JP5949089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