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4268A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24268A
CN111824268A CN202010120774.3A CN202010120774A CN111824268A CN 111824268 A CN111824268 A CN 111824268A CN 202010120774 A CN202010120774 A CN 202010120774A CN 111824268 A CN111824268 A CN 111824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heel house
extending
cabin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07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24268B (zh
Inventor
西村佳和
西冈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2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24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能够极力抑制车身重量(部件数量)的增加并提高车轮罩周边的刚性。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车轮罩内件(31),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内侧加强件(15);另外,在车轮罩外件(32)的隆起于座舱外侧的隆起部(33),具有从车辆侧面看自上方覆盖后轮的弓形的轮罩拱形状部(35);在车轮罩外件(32)形成有上方延出棱线部(42),该上方延出棱线部(42)沿隆起部(33)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向轮罩拱形状部(35)的更上方延伸,且从车辆侧面看至少一部分与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车轮罩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轮罩具有车轮罩外件和相对于该车轮罩外件更靠座舱侧的车轮罩内件。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在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中,为了使得安装并支撑悬架减震器上端部的减震器安装部能承受来自于悬架的振动和负荷,对与减震器安装部邻近设置的车轮罩的周边刚性进行了加强。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结构,该结构中,车轮罩外件、车轮罩内件各自设有加强件,由此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对车轮罩进行了加强。
但是,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对车轮罩设置加强件有能提高刚性的优点,但另一方面也有增加车身重量(部件数量)的担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2-650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此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结构能够极力抑制车身重量(部件数量)增加,且能够提高车轮罩周边的刚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设有车轮罩,该车轮罩具有:向座舱外侧隆起状的车轮罩外件和相对于该车轮罩外件更靠座舱侧的车轮罩内件;在上述车轮罩内件,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加强件;另外,在上述车轮罩外件的向座舱外侧隆起的隆起部,具有从车辆侧面看自上方覆盖后轮的弓形的轮罩拱形状部;在上述车轮罩外件形成有棱线部,该棱线部沿着上述隆起部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向上述轮罩拱形状部的更上方延伸,且从车辆侧面看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内侧加强件重叠。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车轮罩外件的从车辆侧面看与内侧加强件重叠的部分通过由隆起部的隆起形状形成的棱线得到加强,能够在不追加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刚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上述隆起部的上述轮罩拱形状部的更上部设有从该轮罩拱形状部向上方延伸出去并向座舱外侧扩张的上方延出部(棚部),并且上述棱线部沿上述上方延出部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形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沿上方延出部的隆起形状形成的上述棱线部能够有效加强车身后部的相较于轮罩拱形状部而言的上方部位。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上述车轮罩的座舱侧的下部的后侧架上设有用于安装并支撑悬架减震器上端部的减震器安装部,上述内侧加强件从上述后侧架所设的上述减震器安装部开始向上方延伸,并且上述车轮罩外件的上述棱线部从上述后侧架的高度开始,跨越上述轮罩拱形状部,向上方延伸至上述上方延出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棱线部抑制由悬架减震器经由减震器安装部施加到车身侧的外力引起的该内侧加强件的位移。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沿车身侧部所设用于进出后座椅(后座)的车门开口部的后缘延伸的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与上述上方延出部接合,并且,上述棱线部延伸并跨越上述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和位于该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的车辆更后方的上述内侧加强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中从车门开口部的后缘到上述内侧加强件的部位的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位于上述内侧加强件的车辆前方的上方设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在上述车轮罩的上方设有从上述后窗楣向后方延伸且越往后方越位于下方的闭口截面结构,上述内侧加强件的上端与上述闭口截面结构结合,结合处在所述闭口截面结构中位于离开所述闭口截面结构与后窗楣的结合部且在其后方的部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内侧加强件的上端,能够从上述闭口截面结构中和与上述后窗楣的结合部分离的部位进行有效支撑,因此,车辆行驶时,从车辆侧面和车辆后面看以后窗楣作为起点的闭口截面结构的变形能够得到抑制。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位于所述内侧加强件的车辆后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上述棱线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相对于内侧加强件向车辆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棱线部向上方延伸,由此该棱线部能够从相对于与上述后窗楣的结合部而言向比内侧加强件的车辆更后方分离的部位有效抑制从车辆侧面和车辆后面看以后窗楣作为起点的闭口截面结构的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上述上方延出部设有多个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棱线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车身重量的情况下实现以下两个效果:从减震器施加的外力引起的该内侧加强件的变位抑制效果,以及以后窗楣作为起点的后立柱的变形抑制效果。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极力抑制车身重量(部件数量)的增加并提高车轮罩周边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后部本身结构的要部右侧面图;
图2为从座舱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结构的右侧面的要部纵截面图;
图3为从前方右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要部斜视图;
图4为从右斜上方观察顺图1中的A-A线箭头方向的视图的斜视截面图;
图5为从后方右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要部斜视图;
图6为顺箭头方向看到的沿图1中的B-B线的要部截面图;
图7为沿图1中的C-C线的要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中,箭头F指示车辆前方,箭头R指示车辆右方,箭头L指示车辆左方,箭头U指示车辆上方,箭头out指示座舱外侧(车宽方向外侧),箭头in指示座舱侧(车宽方向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左右大致对称,故以车辆右侧的结构为主加以说明。除非特别说明,附图中省略了作为车身外板的外板图示。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为门掀背式汽车,且在车身后部具有尾门开口1,该尾门开口1从设于该车身后部内部的作为尾段部的置物室向后方开口(参照图5),在尾门开口1具有上翻式尾门(图示省略)。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的前提构造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现对其予以说明。
车身后部的下部如图2所示,具有用于设置后座椅(图示省略)的后座椅板2和形成置物室所需的后底板3,在后座椅板2和后底板3的两侧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架4。另外,在后座椅板2和后底板3的边界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5。
后侧架4具有向下方开口且向上方凸出的截面为帽形的后侧架上件4a(参照图2、图4)和向上方开口且向下方凸出的截面为帽形的后侧架下件4b(参照图4)等,并由此构成其内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4s。然后,两侧的后侧架4以其车宽方向内缘夹住后座椅板2和后底板3的车宽方向外缘,如此固定。
如图2、图6所示,后侧架4在车轮罩30的座舱侧从后底板3的后端越过该车轮罩30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与侧梁6的后部连接(图示省略)。
在后侧架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未图示的后悬架的对应位置),对应于后述车轮罩30的座舱侧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并支撑未图示的后悬架减震器(以下简称为“减震器”)上端部的减震器安装部7。
在后侧架4的上部,设有对减震器安装部7的周边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8。加强构件8通过铝压铸等形成,跨后侧架4的上部和车轮罩30之间并从上方覆盖减震器安装部7的周边。
减震器安装部7上具有减震器插入用减震器插入孔7a和设于该减震器插入孔7a前后两侧的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通过该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将减震器紧固于后侧架4和加强构件8上;该减震器插入孔7a和前后各侧的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系分别与后侧架4和加强构件8对应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
另外,加强构件8的上侧面比后侧架4的上侧面高出一阶,该加强构件8的上侧面前后各侧的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的周缘向下方形成为凹状。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的侧部予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的侧部具有:后立柱11与内侧板12,中间立柱13,第1、第2内侧加强件14、15(参照图2),车轮罩30和第1、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17(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7)。
后立柱11沿尾门开口1的左右各侧边向下方的后方延伸,其内部构成沿该后立柱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11s(参照图6)。
如此,如图5所示,在车身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立柱11中,其上端和沿尾门开口1的上边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18的车宽方向外端,以及在顶部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21的后端结合。该结合部分以下称为“结合部C”。后立柱11的下端部和沿尾门开口1的下缘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围梁22的车宽方向外端结合(参照图2、图4)。
内侧板12是形成置物室侧壁的板,其配设方式为:下部夹在后述车轮罩内件31和车轮罩外件32之间,在车身后部的侧部,与车轮罩30除下方以外的周缘(主要为上方的前方)相连。
特别地,内侧板12的相对于车轮罩30的上方部位延伸配设于后立柱11和车轮罩30之间。
如图1、图3所示,中间立柱13相当于三角窗用的开口部23的前边,中间立柱13的上端13a以点焊等方式接合于上边梁21的后部。
另外,三角窗用的开口部23由中间立柱13、上边梁21的后部和内侧板12的前缘上部构成。
如图2、图6所示,第1、第2内侧加强件14、15(第1内侧加强件14、第2内侧加强件15)在车辆后部侧部的座舱侧位于车辆前后各侧,均从后侧架4的高度开始向上方延伸,在上下方向跨过车轮罩内件31,且在内侧板12至少达至车轮罩内件31的更上方(参照图2)。
此等第1、第2内侧加强件14、15的水平截面(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均呈向座舱外侧开放的帽子形状,配合车辆后部的侧部,即车轮罩内件31以及内侧板12,构成在此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14s,15s(参照图6、图7)。
如图2所示,前侧的第1内侧加强件14从横梁5中的相对于后底板3向上方呈凸状(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帽形状)的上侧横梁5A的车宽方向外端开始向上方延伸,跨过车轮罩内件31,直到位于中间立柱13的大致下端部。
后侧的第2内侧加强件15从后侧架4开始向上方延伸,跨过车轮罩内件31和内侧板12,且其上端与后立柱11的上部接合(参照同图)。
具体而言,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上端接合于越往后方越向下方倾斜延伸的后立柱11上的相对于其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前端)而言向后方略分离的部位。
第1、第2内侧加强件14、15中,其下部均与加强构件8形成为一体,经由该加强构件8,从位于后侧架4的减震器安装部7的前后各侧(相对于减震器插入孔7a的前后各侧)向上方延伸。特别地,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下部在后侧架4的车辆前后方向与后侧的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的位置一致,从该后侧的减震器紧固部结合部7b的对应部位向上方大致直线地延伸(参照同图)。
如图4所示,车轮罩30由向座舱侧伸出的车轮罩内件31和向座舱外侧伸出的车轮罩外件32构成,且能够以收纳从后轮(图示省略)的后方到其前方的上部周围的方式收纳后轮。
车轮罩内件31和车轮罩外件32由分别向座舱侧、座舱外侧隆起形成的隆起部33和从车辆侧面看在除下缘以外的外缘形成的凸缘部34构成,各凸缘部34将内侧板12的下缘夹入、且互相接合。
以下对车轮罩外件32予以详述。
车轮罩外件32的隆起部33在包括下缘的下部具有轮罩拱形状部35,在上部具有从轮罩拱形状部35向上方延伸出去的上方延出部36(棚部),且形成为一体。
另外,车轮罩内件31也是与车轮罩外件32对应地向上方延伸出去到与隆起部33大致相同的高度(参照图4)。
轮罩拱形状部35为沿着车轮罩外件32的下缘的形状,即,当从车辆侧面看时,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上方突起的弓形(圆弧形状)。
如图1、图5所示,轮罩拱形状部35的前部向前方逐渐下降,其前下端连接于侧梁6的后部。轮罩拱形状部35前部的前缘向相较于内侧板12的前缘而言的前方伸出,以使得该前缘形成车身侧部所设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的下部(参照图1)。
如图1所示,上方延出部36从轮罩拱形状部35向上方延伸出去,上方延出部36从轮罩拱形状部35向上方延伸出去,且其下端部从轮罩拱形状部35的后端向顶部(上端)向上方延伸出去且具有略向前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即,上方延出部3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过第2内侧加强件15。
隆起部33中,在上下各侧具有的上方延出部36和轮罩拱形状部35形成为一体,且其各自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连通(参照图4)。
但如图3-图6所示,在上方延出部36形成为,除其后部36r外的大致整体比轮罩拱形状部35向座舱外侧的隆起长度(隆起量)少。本例中的上方延出部36中,除其后部36r外的大致全部隆起的隆起长度大约为轮罩拱形状部35隆起长度的一半的程度,而轮罩拱形状部35的后部35r越往下方其隆起长度逐渐变得和轮罩拱形状部35隆起长度基本相同(参照同图)。
这样的隆起部33,即为轮罩拱形状部35和上方延出部36共同形成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由此形成有从车辆侧面看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阶状的棱线部41、42、43。
即,棱线部41、42相当于在从水平截面或垂直截面(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看其周边的状态下向座舱外侧阶状隆起的部分。
具体而言,轮罩拱形状部35中,从车辆侧面看,沿除其下端以外的周缘(从后端到前端的上缘部)形成有弓形的棱线部41(以下也称为“弓形棱线部41”)。
弓形棱线部41具有:越往前方越向下方延伸的前边部分41f,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过轮罩拱形状部35的顶部大致水平延伸的上边部分41u,以及越往后方越向下方倾斜且比前边部分更陡峭地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后边部分41r;其中,从车辆侧面看,前边部分41f和上边部分41u连续延伸,而从车辆侧面看,上边部分41u经由轮罩拱形状部35的后部35r与后边部分41r分离。
在此,如上所述,轮罩拱形状部35的后部35r和位于其正上方的上方延出部36的后部36r的向座舱外侧的隆起量大致相同。然后如上所述,轮罩拱形状部35和上方延出部36的各自后部35r和36r在上下方向的边界部位于弓形棱线部41的上边部分41u和后边部分41r之间。因此,弓形棱线部41的上边部分41u和后边部分41r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不连续。
另外,如图1、图3、图5所示,在上方延出部36中,从车辆侧面看,沿除其下端以外的周缘形成有棱线部42(以下也称为“上方延出棱线部42”)。
上方延出棱线部42具有:越往前方越向下方延伸的前边部分42f,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边部分42u,以及越往后方越向下方倾斜且比前边部分42f更陡峭地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后边部分42r;从车辆侧面看,此前边部分42f、上边部分42u和后边部分42r沿着上方延出部36的除下端之外的周缘连续延伸。
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前边部分42f在上下方向上比后边部分42r更平缓地延伸,该前侧部42f设定为第1上下方向棱线部42f。
此第1上下方向棱线部42f由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前边部分42f形成,其越向前方越向下方地延伸且到达轮罩拱形状部35,在相较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前方分离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
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后边部分42r和弓形棱线部41的后边部分41r从车辆的侧面看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其总称并设定为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
隆起部33的后缘在车轮罩外件32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长度上连续延伸;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通过该隆起部33的后缘,越往上部越位于前方地形成为陡峭倾斜的纵壁状。
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从后侧架4的高度开始向上方(后立柱11)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此处,如上所述,上方延出部36的后部36r越往下方逐渐向座舱外侧隆起,以使得其下部向座舱外侧的隆起量与轮罩拱形状部35的后部35r的隆起量基本相同。
另外,如图3、5和6所示,上方延出部36的后部36r与相对于该后部36r而言的前侧部分相比,向座舱外侧隆起,使得该后部36r的前缘(4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状。因此在上方延出部36的后部36r也通过该后部36r的纵壁状前缘(44)形成棱线部44。因此,上方延出部36的后部36r的前缘的棱线部44被设定为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4。
此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4与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同样地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后方分离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上边部分42u和弓形棱线部41的上边部分41u均在车辆前后方向跨过第2内侧加强件15延伸,从车辆侧面看与该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具有沿该后缘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17。
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是用于加强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中间立柱13和轮罩拱形状部35之间)的加强构件,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向座舱侧开口的帽形截面,且与内侧板12配合在其间构成闭口截面16s(参照图6、图7)。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中,其上端接合于中间立柱13的下端,且其下端接合于上方延出部36的前下部,即第1上下方向棱线部42f的下部(参照图3中假想线所示的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
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7是用于加强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的下部(轮罩拱形状部35的前边部)的加强构件,沿着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的下部,即轮罩拱形状部35的前边部延伸,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向前边部开放的帽形截面。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7与轮罩拱形状部35的前边部配合,在其间构成闭口截面17s(参照图1、图2)。
第2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7中,其后上部接合于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的下部(根部),其前下部接合于侧梁6的后部(参照图1)。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设有车轮罩30,该车轮罩30具有:向座舱外侧隆起状的车轮罩外件32和相对于该车轮罩外件32更靠座舱侧的车轮罩内件31;在车轮罩内件31,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内侧加强件15(内侧加强件);另外,向车轮罩外件32的座舱外侧隆起形成的隆起部33,具有从车辆侧面看自上方覆盖后轮的弓形的轮罩拱形状部35;在车轮罩外件32形成有上方延出棱线部42(棱线部42),该上方延出棱线部42沿隆起部33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向轮罩拱形状部35的更上方延伸,且从车辆侧面看至少一部分与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参照图1、图3-7)。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车轮罩外件32的从车辆侧面看与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的部分通过由隆起部33形成的上方延出棱线部41、42得到加强,能够在不追加加强部件的情况下实现刚性提高。
具体地,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隆起部33的隆起形状形成车轮罩外件32中向轮罩拱形状部35的更上方延伸的棱线部42,基于此,无需另外追加加强构件等部件(即增加车身重量),车轮罩外件32本身,即车身后部的座舱外侧能够得到加强。
然后,因为从车辆的侧面看,棱线部42与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即在本例中,在上方延出棱线部42中,其上边部分42u在车辆前后方向跨越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内侧加强件15,所以,该上方延出棱线部42和第2内侧加强件15配合,能够从座舱侧(内侧)和座舱外侧(外侧)两侧提高车轮罩30周围的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隆起部33的轮罩拱形状部35的更上部设有从该轮罩拱形状部35向上方延伸出去并向座舱外侧扩张的上方延出部36,并且,上方延出棱线部42沿上方延出部36的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形成(参照同图)。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隆起部33上下各侧一体形成上方延出部36和轮罩拱形状部35,所以能够提高车轮罩外件32的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相对于车轮罩30位于座舱侧的下部的后侧架4设有用于安装并支撑减震器(图示省略)上端部的减震器安装部7(参照图2、图6),第2内侧加强件15从设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架4上的减震器安装部7(在本例中为后侧的减震器紧固结合部7b)开始向上方延伸(参照图2),并且车轮罩外件32的棱线部41、42,即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从后侧架4的高度开始,跨越上述轮罩拱形状部35,连续向上方延伸至上述上方延出部36(参照图1、图3-5)。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与第2内侧加强件15同样地从后侧架4的高度向上方延伸,因此,通过该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能够抑制从减震器传来并经由减震器安装部7施加到车身侧的外力引起的该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位移。
详细来说,为了分散来自减震器经由减震器安装部7施加到车身侧的外力,而例如通过在座舱侧设置从减震器安装部7向上方延伸的第2内侧加强件15等来仅对座舱侧进行加强时,座舱侧和座舱外侧会产生刚性差,因此有必要相对提高座舱外侧的强度。
然而,单纯在座舱外侧(车轮罩外件32)设置加强构件等进行加强的话,车身重量(部件数量)会增加。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隆起部33的隆起形状在车轮罩外件32形成从后侧架4的高度向上方延伸的棱线部41和42(尤其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由此座舱外侧也能够得到加强,能够解决座舱侧与座舱外侧间的刚性差。
由此,能够在不增加车辆的部件数量(车身重量)的情况下通过第2内侧加强件15和车轮罩外件32的棱线部41和42有效地将从减震器传递到车身后部的外力向车身上方分散。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沿车身侧部所设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延伸的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与上方延出部36接合(参照图1、图3、图5-7),并且,跨越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和与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相比位于车辆更后方的第2内侧加强件15,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前边部分42f和上边部分42u连续地延伸(参照图1、图3、图5、图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中从车门开口部24的后缘24r到第2内侧加强件15的部位的刚性。
即,从车辆侧面看,通过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前边部分42f及上边部分42u,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和第2内侧加强件15被连接起来,因此,与分别独立设置15、16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16与第2内侧加强件15之间的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而言的车辆的前方的上方设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18,在车轮罩30的上方设有从后窗楣18向后方延伸且越往后方越位于下方的后立柱11(闭口截面结构),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上端与后立柱11结合,结合处为后立柱11中相对于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向后方分离的部位(参照图1-图5,尤其是图2)。
详细来说,构成尾门开口1的侧边的后立柱11从后窗楣18的车宽方向的外端向后下方降设,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辆行驶时,从车辆侧面及车辆后面看,后立柱11以后窗楣18作为起点振动(摇动)并变形是令人担忧的。
具体地,在车辆行驶时,从车辆的侧面看,后立柱11的后下侧以后窗楣18为支点而上下(前后)振动,且从车辆后面看,其后下侧以后窗楣18为支点在内侧和外侧之间振动。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上端从相对于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分离的部位支撑后立柱11,因此,与被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支撑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后立柱11在行驶时的上述变形(通过杠杆原理)。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作为棱线部的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在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1、图3-7)。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车辆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向上方延伸,由此该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能够从相对于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而言向比第2内侧加强件15的车辆更后方进一步分离的部位有效抑制从车辆侧面和车辆后面看在车辆行驶时以后窗楣18作为起点的后立柱11的变形。
详细来说,如上所述,与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内侧加强件15的上端直接支撑后立柱11中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相比,从相对于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向车辆后方进一步分离的部位进行支撑能够更有效地用杠杆原理抑制后立柱11的上述变形。
但是,为了将来自减震器经由减震器安装部7施加至车身侧的外力高效地传递、分散到车身上部,如图2所示,第2内侧加强件15优选从减震器安装部7向上方(尽可能为铅直上方)延伸设置。
如此,第2内侧加强件15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可能会造成制约,该制约使得难以将该第2内侧加强件15设在后立柱11中相对于与后窗楣18的结合部C向车辆后方尽可能分离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轮罩外件32的隆起部33设有比轮罩拱形状部35更靠近后立柱11的上方延出部36,通过该上方延出部36也形成了带有抑制后立柱11振动的效果的结构。
即,在车轮罩外件32处形成向轮罩拱形状部35更上方延伸的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由此在不增加车身重量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实现两个效果:传递、分散来自减震器的向车身侧的输入负荷的效果,以及抑制后立柱11的振动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方延出部36设有多个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方延出棱线部42(棱线部)(参照图1,图3-图7)。即在本例中,作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方延出棱线部42,设有第1上下方向棱线部42f,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和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4(参照同图)。
特别是,第2、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3和44均在相对于第2内侧加强件15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通过第2、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3和44能够同时实现两个效果:从座舱外侧抑制因减震器施加来的外力而引起的第2内侧加强件15的变位的效果,以及抑制以后窗楣18作为起点的后立柱11的变形的效果。
另外,棱线部42中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并不限于上述的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43和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44,也可以设置为3个或更多。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而是能够有多种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上方延出棱线部42具有由前边部分42f、上边部分42u和后边部分42r沿上方延出部36的外缘连续延伸形成的棱线,但并不限于此,如果从车辆侧面看上方延出棱线部4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内侧加强件15重叠的话,前边部分42f、上边部分42u和后边部分42r也可以不连续地各自分别形成。
此外,上方延出棱线部42并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令第2内侧加强件15与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交叉而从车辆侧面看形成重叠,与其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从车辆侧面看构成重叠也是可以的。
编号说明
4…后侧架
7…减震器安装部
11…后立柱(闭口截面结构)
15…第2内侧加强件(内侧加强件)
16…第1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
18…后窗楣
24…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
24r…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的后缘
30…车轮罩
31…车轮罩内件
32…车轮罩外件
33…隆起部
35…轮罩拱形状部
36…上方延出部
42…上下方向棱线部(棱线部)
42f,42u …上方延出棱线部的前边部分和上边部分(跨越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和内侧加强件延伸的上述棱线)
43…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在相对于内侧加强件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部)
43,44…第2上下方向棱线部和第3上下方向棱线部(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部)
C…后立柱中与后窗楣的结合部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所述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设有车轮罩,所述车轮罩具有向座舱外侧呈隆起状的车轮罩外件和相对于所述车轮罩外件更靠座舱侧的车轮罩内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轮罩内件,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加强件;
在所述车轮罩外件向座舱外侧隆起的隆起部,具有从车辆侧面看自上方覆盖后轮的弓形的轮罩拱形状部;
在所述车轮罩外件形成有棱线部,所述棱线部在所述轮罩拱形状部的上方沿着所述隆起部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延伸,且从车辆侧面看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侧加强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轮罩拱形状部的更上部设有从所述轮罩拱形状部向上方延伸出去并向座舱外侧扩张的上方延出部;
所述棱线部沿所述上方延出部的向座舱外侧的隆起形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轮罩的座舱侧的下部的后侧架上设有用于安装并支撑悬架减震器上端部的减震器安装部;
所述内侧加强件从所述后侧架所设的所述减震器安装部开始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车轮罩外件的所述棱线部从所述后侧架的高度开始,跨越所述轮罩拱形状部,向上方延伸至所述上方延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车身侧部所设用于进出后座椅的车门开口部的后缘延伸的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与所述上方延出部接合;
所述棱线部延伸并跨越所述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和位于所述车门开口后缘加强构件的车辆更后方的所述内侧加强件。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内侧加强件的车辆前方的上方设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
在所述车轮罩的上方设有从所述后窗楣向后方延伸且越往后方越位于下方的闭口截面结构;
所述内侧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闭口截面结构结合,结合处在所述闭口截面结构中位于所述闭口截面结构与所述后窗楣的结合部的后方且与所述结合部分离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内侧加强件的车辆后方且与所述内侧加强件分离的位置,所述棱线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方延出部设有多个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棱线部。
CN202010120774.3A 2019-04-17 2020-02-26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1824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8317A JP7259506B2 (ja) 2019-04-17 2019-04-17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9-078317 2019-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4268A true CN111824268A (zh) 2020-10-27
CN111824268B CN111824268B (zh) 2022-09-09

Family

ID=69784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0774.3A Active CN111824268B (zh) 2019-04-17 2020-02-26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3874B2 (zh)
EP (1) EP3725646B1 (zh)
JP (1) JP7259506B2 (zh)
CN (1) CN1118242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4132B2 (ja) * 2020-09-04 2023-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ボデー
KR20220055292A (ko) * 2020-10-26 2022-05-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사이드구조
FR3116257A1 (fr) * 2020-11-18 2022-05-20 Psa Automobiles Sa Caisse a passage de roue arriere a protection amelioree
KR20220096102A (ko) * 2020-12-30 2022-07-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리어 플로어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CN113147904B (zh) * 2021-05-18 2022-11-1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CN115214785B (zh) * 2021-12-09 2023-09-0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114735083B (zh) * 2022-05-05 2023-09-1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c柱总成及汽车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06A (zh) * 2005-12-15 2010-09-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4512475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N105270478A (zh) * 2014-07-22 2016-01-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6132334A (ja) * 2015-01-19 2016-07-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6043449A (zh) * 2015-04-17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US20170008570A1 (en) * 2015-07-07 2017-01-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multi-shelled wheelhouse
US20180201091A1 (en) * 2017-01-18 2018-07-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with hvac unit
JP2018162053A (ja) * 2017-03-27 2018-10-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3414Y2 (ja) * 1992-04-20 1997-08-0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板ばね車軸懸架式車のリヤホイルハウス構造
JP2001063630A (ja) * 1999-08-26 2001-03-1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JP2009067231A (ja) * 2007-09-13 2009-04-0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549420B2 (ja) 2010-06-25 2014-07-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589879B2 (ja) * 2011-02-10 2014-09-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ボデー構造
JP6137693B2 (ja) * 2014-02-04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7635860B (zh) * 2015-06-08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JP6409724B2 (ja) * 2015-09-18 2018-10-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597761B2 (ja) * 2017-03-27 2019-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06A (zh) * 2005-12-15 2010-09-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4512475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N105270478A (zh) * 2014-07-22 2016-01-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6132334A (ja) * 2015-01-19 2016-07-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6043449A (zh) * 2015-04-17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US20170008570A1 (en) * 2015-07-07 2017-01-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multi-shelled wheelhouse
US20180201091A1 (en) * 2017-01-18 2018-07-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with hvac unit
JP2018162053A (ja) * 2017-03-27 2018-10-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5646A1 (en) 2020-10-21
US11273874B2 (en) 2022-03-15
CN111824268B (zh) 2022-09-09
JP2020175736A (ja) 2020-10-29
EP3725646B1 (en) 2022-09-07
JP7259506B2 (ja) 2023-04-18
US20200331538A1 (en)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24268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5882760B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CN109204572B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7848577B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US9381944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n roof
US961693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046369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EP3581471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EP3581470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1100804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0228533B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CN111591350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07216903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674656B2 (ja) キャブ構造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1127941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153236B2 (ja) 車両のルーフ取付構造
CN112428794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JP4236741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