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1350B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1350B
CN111591350B CN202010086972.2A CN202010086972A CN111591350B CN 111591350 B CN111591350 B CN 111591350B CN 202010086972 A CN202010086972 A CN 202010086972A CN 111591350 B CN111591350 B CN 111591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eader
extending
width direction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69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1350A (zh
Inventor
清下大介
中村岳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91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1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built up with interlaced cross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为了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在车身后部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外端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6)的后端所汇合的汇合部C设具备跨上边梁(6)延伸的梁延长部(44)和跨后门楣(2)延伸的门楣延长部(42)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40),在后门楣(2)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即后门楣加强件(22)及铰链加强件(23)与加强构件(40)的至少门楣延长部(42)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相邻构成,并且在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之间设抑制后门楣(2)和上边梁(6)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45)。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构成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和在车身后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于在车身后部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角汇合的汇合部。
背景技术
车辆包括小型厢式车、货车和掀背车等车型,在上述车型中,在车身后部的后端部具有从设于该车身后部的尾段部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
在尾门开口中已知有以下结构:具有尾门并且尾门能开闭,该尾门比如是通过铰链可转动地连接于车身侧的尾门开口的上缘的上翻式尾门。
一般来说,尾门比侧门等大,并且具有后窗玻璃,并且会搭载后雨刮器用驱动机构、车尾组合灯单元、闭锁单元等各种部件,因此重量容易变得比较大。因此,为了在车辆行驶时(尤其是加减速时)防止尾门的振动、防止车身后部的扭曲,则需要加强尾门开口周围。
比如,专利文献1的后部车身结构在位于尾门开口的上缘的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延设部,通过在该延设部的上侧面设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数个加强筋,从而对尾门开口的周围尤其是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进行加强,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
但是,对后门楣集中加强的话,后门楣和后端结合于该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上边梁之间,即后门楣和上边梁的汇合部刚性差,因此,在上述汇合部处二者容易产生相对位移,这一点让人担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92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并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并在车身后部构成由上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和上述上边梁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其中,在上述汇合部设置具备在上述上边梁上延伸的梁延长部和在上述后门楣上延伸的管箱延长部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加强件);在上述后门楣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和上述加强构件的至少上述门楣延长部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数个闭口截面,并且在上述梁延长部和上述门楣延长部之间设有抑制上述后门楣和上述上边梁的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对尾门开口上部进行加强而在后门楣构成了数个闭口截面时,能够抑制令人担忧的因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刚性差所引起的二者的相对位移。
即,在后门楣形成了数个闭口截面时,尾门上部的刚性提高,而上边梁是纵长方向上比较长的结构体,因此程度较高的变形容易集中于如上刚性差大的构件之间的结合区域(交叉区域)。因此,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容易产生相对位移,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抑制该相对位移。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上述相对位移抑制部在上述后门楣和上述上边梁的上述汇合部处架设于如上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上述门楣延长部在上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上从上述汇合部至少延伸到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
即,车辆行驶时由尾门振动引起的振动会输入至后门楣,相对位移抑制部延伸至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因此能抑制上述振动。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沿上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后立柱汇合于上述汇合部;上述加强构件中一体形成有从上述汇合部延伸至上述后立柱的立柱延长部;在上述后立柱具备的后立柱外件和上述加强构件的至少上述立柱延长部之间构成沿上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闭口截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构件除了包括门楣延长部和梁延长部之外,还包括立柱延长部在内一体形成并且在与上述后门楣、上述上边梁和上述后立柱的各外侧板之间构成闭口截面,通过该加强构件,会对位于尾门开口的上角部的上述汇合部进行加强,因此能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更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后门楣和上边梁的相对位移,并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后方且斜右上方看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2为顺图1的A-A线看到的截面图;
图3为从座舱侧看汇合部及其周边并且通过一部分截面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为图2中汇合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5为从上方且前方顺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
图6为从下方顺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
图7为从后方且斜右上方看加强构件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的右侧,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的上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为左右大致对称,因此除特别示出的情况之外,其余都以车辆右侧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除特别示出的情况之外,作为车身外板的外侧板的图示省略。
图1是从后方斜右上方看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门掀背式的汽车,车身后部具备从设于该车身后部的内部的尾段部即行李室朝向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1,尾门开口1具有上翻式的尾门(图示省略)。
车辆的后部具有:沿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2;沿尾门开口1的左右各侧缘向下方且后方延伸的后立柱3;沿尾门开口1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围梁4(参照图2),通过如上结构构成了尾门开口1的周缘部。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上部具有:顶盖5、在顶盖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6、上述后门楣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并架设于两侧的上边梁6之间的数个顶加强件7。顶盖5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配设,并覆盖后门楣2。由此,顶盖5的后部也兼用作后门楣2的外侧板。
如图1、图2所示,车辆后部的侧部具备上述后立柱3和中间立柱12和车轮罩13和内侧板14,中间立柱12、上边梁6的后部和内侧板14的前缘上部构成了三角窗用开口部16。
中间立柱12相当于三角窗用开口部16的前边,并具备中间立柱加强件122和中间立柱内件121。在中间立柱加强件122的上端具有向上方突出至上边梁6的后部的上端凸缘部122a,通过点焊等接合于上边梁6的后部(后述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
车轮罩13能收纳后轮,在车辆侧视图中为向上方突出的拱形,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车轮罩内件131和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车轮罩外件132。
内侧板14为形成行李室侧壁的板,下部夹在车轮罩内件131和车轮罩外件132之间。内侧板14具备内侧板下件141和内侧板上件142。内侧板下件141主要配设于车轮罩13的前后各侧,内侧板上件142主要配设于内侧板下件141和车轮罩13的上端到后立柱3和三角窗用开口部16的区域。
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部的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在内侧板上件142和车轮罩外件132的转角部处向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它们互相连结的车轮罩外件加强件17。车轮罩外件加强件17的水平截面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状,其上部与中间立柱加强件122的下部连结。
如图2所示,在车辆后部的侧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在前后各侧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撑18、19,如上前后各侧的侧撑18、19的水平截面均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帽形状。
这里,在车身后部的下部具有设置后座椅(图示省略)的后座椅板100和用于形成行李室的后地板101,在如上后座椅板100和后地板101的两侧具备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架102。另外,在如上后座椅板100和后地板101的边界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103。
前侧的侧撑18从横梁103的车宽方向外端延伸至位于中间立柱12的大致下端部附近的内侧板上件142,从而跨过车轮罩内件131。
后侧的侧撑19从后侧架102延伸至后立柱3的上部下缘,从而跨过车轮罩内件131和内侧板上件142。
图3是从座舱侧看汇合部C及其周边并且通过一部分截面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2中汇合部C及其周边的放大图。另外,图3中的后门楣2沿图1中的B-B线切断。
如图1~图4所示,在车身后部构成了由上述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外端、上述上边梁6的后端和后立柱3的前上端所汇合的汇合部C(结合部)。
换言之,在车身后部的尾门开口1的上角(上缘和侧缘的转角部)构成了后门楣2、上边梁6和后立柱3所汇合的汇合部C。
以下对如上后门楣2、上边梁6和后立柱3以及汇合部C进行详细说明。
如同图所示,后门楣2在车身后部向车宽方向延伸并具备位于下方(车身内侧)的后门楣内件21、位于上方(车身外侧)的后门楣加强件22、铰链加强件23、门楣延长部42(参照图2~图4)。
如图3所示,后门楣内件21在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并具有大致水平延伸的前端凸缘部21a、从前端凸缘部21a的后端越往后方越向下方倾斜延伸的纵壁部21b、从纵壁部21b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下壁部21c、从下壁部21c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后端凸缘部21d,并且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阶梯状。另外,设于顶盖5的后端的后端凸缘部5a通过点焊等接合于后门楣内件21的后端凸缘部21d(参照图1)。
如后所述,在尾门开口1的上角部分配设有加强构件40所具备的门楣延长部42,该门楣延长部42的车宽方向内端与后门楣内件21的车宽方向外端连接(参照图3)。
后门楣加强件22在尾门开口1的上缘沿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体上延伸,如图3、图4所示,其具有大致水平延伸的前端凸缘部22a、从前端凸缘部22a的后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上壁部22b、从上壁部22b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22c、从纵壁部22c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后端凸缘部22d,并且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阶梯状(曲柄状)。另外,在本例中,后门楣加强件22的后门楣加强件中心部22C和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后门楣加强件侧部22S在车宽方向上一体连结(参照图1)。
然后,将后门楣内件21和后门楣加强件22的各前端凸缘部21a、22a通过点焊等接合,并且将后门楣内件21的下壁部21c的前端位置和后门楣加强件22的后端凸缘部22d通过点焊等接合,由此,在后门楣2的前侧部分(本例中前侧大致一半的部分)在后门楣内件21和其上方的后门楣加强件22之间构成了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
如图1所示,铰链加强件23配设于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的后门楣内件21的外侧与所具有的门楣延长部42相对应的部位,且该部位是与后门楣加强件22的后侧部位相对应的部位。
另外,如图1、图2、图4所示,铰链加强件23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23a的帽形状。该隆起部23a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状(参照图1),并且内部向下方开口(参照图2、图3)。另外,隆起部23a向后方离开后门楣加强件22并与后门楣加强件22相邻配设(参照该图)。
由此,如图1所示,后门楣加强件22和隆起部23a在前后各侧相邻排列并大致平行配设。铰链加强件23的隆起部23a的上侧面部形成有将对尾门的上端进行铰支的尾门铰链(图示省略)用螺栓等紧固固定的铰链固定部23b。
后立柱3具备:如图2所示的、在车身后部向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位于下方(车身内侧)的后立柱内件31和立柱延长部43;如图1所示的、位于上述各部上方(车身外侧)的后立柱加强件る32,在这些之间构成了沿该后立柱3的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3s(参照图5、图6)。
如图2所示,后立柱内件31具备后立柱内件主部31a、从后立柱内件主部31a的下(后)端向下(后)延伸的后立柱内件下件部31b。
如后所述,尾门开口1的上角部分配设有加强构件40所具有的立柱延长部43,该立柱延长部43的下端与后立柱内件主部31a的上端连接(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后立柱加强件32具有后立柱加强件主部32a、从后立柱加强件主部32a的上(前)端向上(前)方向延伸的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从后立柱加强件主部32a的下(后)端向下(后)方向延伸的后立柱加强件下件部32c。
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与尾门开口1的上角部分的弯曲形状(转角部的内缘形状)相对应,以越往前方(上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迂回的方式弯曲形成。另外,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形成有隆起部32b1,隆起部32b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周边向上方隆起。该隆起部32b1在除后部之外的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的延长方向上呈加强筋状延伸,并在内部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内部空间3s’(参照图5、图6)。
如图1、图2所示,上边梁6具备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车身内侧43)的上边梁内件61和梁延长部44,以及位于上述各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车身外侧)的上边梁加强件62,在这些部件之间构成了沿该上边梁6的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6s(参照图5、图6)。
如图2所示,上边梁内件61具备上边梁内件主部61a、从上边梁内件主部61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上边梁内件后部61b。
如后所述,尾门开口1的上角部分配设有加强构件40所具备的梁延长部44,该梁延长部44的前端与上边梁内件后部61b的后端连接(参照图2)。
如图1所示,上边梁加强件62具备上边梁加强件主部62a、从上边梁内件主部61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
图5是从上方且前方沿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图6是从下方沿图1中的C-C线看到的斜视截面图。
如图1~图6所示,上述汇合部C具备接合加强件25和加强构件40。
如图1所示,接合加强件25向车宽方向延伸,在汇合部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将该汇合部C划分为前后各侧,如图5、图6所示,通过前缘凸缘部25a、前壁部25b、上壁部25c、后壁部25d和后缘凸缘部25e一体形成为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向下方开放的帽形状。
接合加强件25的前缘凸缘部25a和后缘凸缘部25e配设于加强构件40的上侧面(参照图5、图6)。由此,汇合部C处的接合加强件25和加强构件40之间构成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5s。
另外,如图1、图5、图6所示,尤其如图5、图6所示,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的后端62br与接合加强件25的上壁部25c接合。另一方面,如该图所示,接合加强件25的后缘凸缘部25e经由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的前端凸缘部32bf所述接合于加强构件40的上侧面。由此,上边梁6和后立柱3经由接合加强件25汇合(结合)。
另外,如图1所示,在汇合部C处的接合加强件25的后侧,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的上端且车宽方向内端与后门楣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本例中为后侧大致一半的部分)的车宽方向外端,即铰链加强件23的车宽方向外端连接。
由此,铰链加强件23和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各自的隆起部23a,32b1形成为连续延伸的加强筋状。
图7是从后方且斜右上方看加强构件40的斜视图。
如图2~图7所示,加强构件40主要配设于后门楣加强件侧部22S、铰链加强件23、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和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等的下方,从汇合部C分别向后门楣2、上边梁6、后立柱3侧分叉,并且形成为延伸至上述各部的连接处部分的三叉形状(参照图3、图4、图7)。
具体如图7所示,加强构件40具备包括汇合部C的车辆俯视图下接合加强件25所对应的部位在内的主体部41、门楣延长部42、立柱延长部43、梁延长部44、相对位移抑制部45,并由一构件一体形成。
另外,图7中的粗假想线表示的线表示相邻的延长部和主体部41的各边界部。另外,图7中的符号41a表示三角窗用开口部16的上缘部(参照图2~图4),作为主体部41的一部分一体形成。
如图3所示,门楣延长部42从汇合部C延伸至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其车宽方向内端42a的截面形状与后门楣内件21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大致相同,并通过点焊等接合于后门楣内件21的车宽方向外端21o,构成后门楣2的一部分。由此,后门楣2的后门楣内件21和其两侧的门楣延长部42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并延伸。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门楣延长部42的上方,在其前后各侧配设有后门楣加强件侧部22S和铰链加强件23。然后,如图2、图4所示,门楣延长部42接合于铰链加强件23和后门楣加强件侧部22S,且门楣延长部42分别与铰链加强件23和后门楣加强件侧部22S构成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即,在如上后门楣2的两侧,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前侧闭口截面2s和后侧闭口截面23s)在前后各侧相邻并配设为2列(参照图1、图2)。
上述配设于后门楣2的两侧的2列闭口截面2s、23s中,前侧闭口截面2s作为后门楣2的闭口截面2s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并延伸。
这里,如图1所示,在汇合部C处,上述接合加强件25配设于与后门楣加强件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致的部位,接合加强件25的车宽内端凸缘部25i与后门楣加强件22的车宽方向外缘22o接合。
另外,如该图所示,在接合加强件25中,上壁部25c的高度从车宽方向内端向外端慢慢变低,在汇合部C处,接合加强件25的车宽外端凸缘部25o与在车宽方向外侧相邻的内侧板上件的上端部142u接合,以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封闭闭口截面25s。
由此,如图1、图7所示,在上述配设于后门楣2的两侧的2列闭口截面2s、23s中,前侧闭口截面2s也包括接合加强件25的内部的闭口截面25s在内,其从后门楣2到两侧的汇合部C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并延伸。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配设于后门楣2的两侧的2列闭口截面2s、23s中,后侧闭口截面23s的车宽方向内端位于后门楣2的至少相较于铰链固定部23b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前侧闭口截面2s平行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如图2、图5、图6所示,立柱延长部43从汇合部C延伸至后立柱3的上部,该立柱延长部43的下端43d的截面形状与后立柱内件主部31a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截面大致相同,并通过点焊等接合于后立柱内件主部31a的上端31au,构成后立柱3的一部分。
另外,立柱延长部43的车宽方向的内外各缘部与配设于立柱延长部43的上方的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接合,如图5、图6所示,在如上立柱延长部43和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之间构成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
该闭口截面构成向后立柱3的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3s的上部(前部),沿后立柱3的延长方向连续并延伸(参照该图)。
另外,如图1、图5~图7所示,后侧闭口截面23s的车宽方向外端与向后立柱3的延长方向延伸的隆起部32b1的内部空间3s’(具体来说是下方开放并作为闭口截面3s的一部分构成的空间)(参照图5、图6)连续连接,在汇合部C处,以慢慢向后方离开前侧闭口截面2s(换言之,越往车宽方向外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弯曲延伸(参照图1)。
如图2~图6所示,梁延长部44从汇合部C延伸至上边梁6的后部,该梁延长部44的前端44f截面形状和上边梁内件后部61b的后端61br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大致相同,并通过点焊等接合于上边梁内件后部61b的后端61br,构成上边梁6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1~图4所示,梁延长部44的车宽方向的内外各缘部与配设于梁延长部44的上方的上边梁加强件后部62b接合,在其间构成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参照图5、图6)。
该闭口截面构成向上边梁6的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6s的后部,沿上边梁6的延长方向连续并延伸。
另外,闭口截面6s在其后端,被在汇合部C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闭口截面2s(接合加强件25的闭口截面25s)和接合加强件25的前壁部25b隔开。
如图1~图4、图7所示,相对位移抑制部45能够抑制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的相对位移,在这些延长部42,44的转角部(内角部分)即在汇合部C以跨设这些延长部42,44的方式一体设置。即,加强构件40由包含相对位移抑制部45在内的单个构件一体形成。
如图7所示,相对位移抑制部45的后缘45r沿门楣延长部42的前缘向车宽方向延伸,从门楣延长部42的基端42o(车宽方向外端)侧朝向车宽方向内部而形成。另一方面,相对位移抑制部45的车宽方向外缘45o沿梁延长部44的车宽方向内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从梁延长部44的基端44r(后端)侧朝向前方而形成。
另外,相对位移抑制部45的车宽方向内端45i在车辆俯视视角下为倾斜状,并从门楣延长部42到梁延长部44越往前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由此,相对位移抑制部45在车辆俯视视角下为大致三角形的面状,并毫无缝隙地填在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的转角部。
另外,如在图7中通过车宽方向内端45ri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假想线L1所示,相对位移抑制部45的后缘45r的该车宽方向内端45ri形成至相较于铰链固定部23b的车宽方向外端23br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由此,上述门楣延长部42在上述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从上述汇合部C至少延伸至铰链固定部23b。
另外,优选像该实施例这样形成上述门楣延长部42并使其车宽方向内端45ri位于上述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的相较于铰链固定部23b的车宽方向外端23br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包含形成至铰链固定部23b的附近。
另外,相对位移抑制部45的车宽方向内缘的前端45f形成至梁延长部44的前端44f。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车身组装工序中,比如先将后门楣2、后立柱3和上边梁6等车身刚性构件结合后再组装外侧板等而构成。
因此,与将车身组装为顶部、地板部等单元单位后再将其一体化的车身组装方法相比,能在车身刚性构件的汇合部使如上车身刚性构件牢固结合。
详细来说,以往的车身组装工序中,比如一般做法是预先使顶部等以单元为单位集群化(模块化)后,再将如上单元彼此组装,比如一般的制造方法是:在顶部中,预先作为顶单元而集群化后,在汇合部使顶部所具有的后门楣通过点焊等在数处与车身侧即与后立柱和上边梁接合等,从而使车身刚性构件彼此结合。
但是,如上通过后组装的方式来使车身刚性构件彼此结合的以往的车身组装工序中,比如在汇合部处,将后门楣通过点焊等结合于后立柱和上边梁时,顶部所具有的顶盖等外侧板成为阻碍,在汇合部处,焊接的场所和数量被限制,不利于牢固结合,这一点令人担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车身组装工序中,如上所述,在汇合部C处,比如,将后门楣2结合于后立柱3和上边梁6等来先组装骨架后再安装外侧板等构成(即后置),因此,通过点焊等结合时焊接的场所和数量不会因和外侧板等的干涉而受到物理限制,能牢固结合。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2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6,并在车身后部构成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外端和上边梁6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C(参照图1、图2),其中,在汇合部C设具备从上边梁6延伸的梁延长部44和从后门楣2延伸的门楣延长部42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40(参照图2~图4),在后门楣2具备的后门楣外件即后门楣加强件22以及铰链加强件23与加强构件40的至少门楣延长部42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邻构成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参照图1、图2、图4),并且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之间设有抑制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45(参照图1、图2、图4、图7)。
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后门楣2具备的后门楣加强件22及铰链加强件23与加强构件40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因此能加强位于需要尾门(图示省略)的支撑刚性的尾门开口1的上部的后门楣2。
另一方面,加强构件40包含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在内一体形成,并在如上延长部42、44之间设有相对位移抑制部45,因此通过如上加强后门楣2,由此能抑制因与上边梁6之间产生刚性差所引起的令人担忧的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相对位移。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后门楣2的与上边梁6的连接处部分(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构成数个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2s、23s等来进行加强,因此使该连接处部分牢固的话,而上边梁6的和后门楣2的连接处部分(后部分)相对脆弱。这样的话,由于从尾门输入至后门楣2且使该后门楣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摇动的荷重,后门楣2的连接处部分(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会相对于上边梁6的连接处部分(后部分)相对移动,这一点令人担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加强构件40包括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在内一体形成,并且在如上延长部42,44之间设有相对位移抑制部45,因此比如能通过相对位移抑制部45有效抑制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汇合部C处的、二者构成的角的变动。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位移抑制部45在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汇合部C(转角部)处跨设于后门楣2和上边梁6(参照图1~图4、图7),门楣延长部42在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从汇合部C至少延伸到铰链固定部23b(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参照图2、图4、图7)。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能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的至少铰链固定部23b或其附近,在和门楣延长部42之间能够构成闭口截面23s,因此能加强供尾门铰链(图示省略)固定的铰链固定部23b(铰链加强件23)。即,能提高后门楣2对尾门的支撑刚性。
另外,能将门楣延长部42从后门楣2的车宽方向上的汇合部C至少设到铰链固定部23b或其附近,由此车辆行驶时铰链固定部23b从尾门经由尾门铰链受到的荷重会高效地经由与铰链加强件23之间构成的闭口截面23s从铰链固定部23b传递至汇合部C并向上边梁6分散。
另外,通过使相对位移抑制部45在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汇合部C处跨设于后门楣2和上边梁6,由此也能形成铰链固定部23b从尾门受到的荷重不经由汇合部C而是经由相对位移抑制部45向上边梁6传递的路径,因此能提高向上边梁6的荷重分散效率。
因此,能抑制因刚性差而引起的后门楣2和上边梁6的相对位移,并且针对车辆行驶时尾门的位移提高振动抑制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沿尾门开口1的侧缘延伸的后立柱3汇合于汇合部C(参照图1~图4),在加强构件40中,一体形成有从汇合部C延伸到后立柱3的立柱延长部43(参照图2~图7),后立柱3具备的后立柱外件即后立柱加强件32(尤其是后立柱加强件上件部32b)和加强构件40的至少立柱延长部43之间构成沿尾门开口1的侧缘延伸的闭口截面3s(参照图2、图5、图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构件40除了包括门楣延长部42和梁延长部44之外,还包括立柱延长部43在内一体形成并且与后门楣2、后立柱3和上边梁6的各外侧板(后门楣加强件22、铰链加强件23、后立柱加强件32、上边梁加强件62)之间构成闭口截面2s、23s、3s、6s,通过如上加强构件40会对位于尾门开口1的上角部的汇合部C进行加强,因此针对车辆行驶时的尾门的位移,能更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减振效果。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通过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编号说明
1…尾门开口
2…后门楣
2s,23s…闭口截面
3…后立柱
3s…后立柱外件和立柱延长部之间的闭口截面
6…上边梁
23b…铰链固定部(尾门铰链固定部)
22…后门楣加强件(后门楣外件)
23…铰链加强件(后门楣外件)
32…后立柱加强件(后立柱外件)
40…加强构件
42…门楣延长部
43…立柱延长部
44…梁延长部
45…相对位移抑制部
C…汇合部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是具备沿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尾门开口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门楣和在车身侧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并在车身后部构成由所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外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汇合的汇合部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汇合部设有具备从所述上边梁延伸的梁延长部和从所述后门楣延伸的门楣延长部并一体形成的加强构件;
在所述门楣延长部的上方,配设有铰链加强件;
由所述后门楣具备的后门楣外件与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门楣延长部,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闭口截面;
由所述铰链加强件与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门楣延长部构成与所述前侧闭口截面相邻的后侧闭口截面;
并且在所述梁延长部和所述门楣延长部之间设有抑制所述后门楣和所述上边梁的相对位移的相对位移抑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对位移抑制部在所述后门楣和所述上边梁的所述汇合部处架设于所述后门楣和上边梁之间;
所述门楣延长部从所述后门楣的车宽方向上的所述汇合部至少延伸至尾门铰链固定部或其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后立柱汇合于所述汇合部;
所述加强构件一体形成有从所述汇合部延伸至所述后立柱的立柱延长部;
在所述后立柱具备的后立柱外件和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立柱延长部之间构成沿所述尾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闭口截面。
CN202010086972.2A 2019-02-21 2020-02-11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1591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9371 2019-02-21
JP2019029371A JP7036059B2 (ja) 2019-02-21 2019-02-21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1350A CN111591350A (zh) 2020-08-28
CN111591350B true CN111591350B (zh) 2022-08-05

Family

ID=69526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6972.2A Active CN111591350B (zh) 2019-02-21 2020-02-11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3961B2 (zh)
EP (1) EP3699064A1 (zh)
JP (1) JP7036059B2 (zh)
CN (1) CN111591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75695A (ko) * 2019-12-13 2021-06-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방구조
CN113417527A (zh) * 2021-07-29 2021-09-21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钢铝混合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后背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8909B1 (en) * 2002-08-16 2003-06-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of structure
JP201224051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Mazda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JP2015147456A (ja) * 2014-02-05 2015-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開口部構造
JP2016150702A (ja) * 2015-02-18 2016-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17149175A (ja) * 2016-02-22 2017-08-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3066B2 (ja) * 1994-05-02 2003-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067087B2 (ja) * 2007-09-13 2012-11-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871133B2 (ja) 2012-07-13 2016-03-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10077078B2 (en) 2016-12-20 2018-09-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JP6540844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081533B2 (ja) * 2019-02-27 2022-06-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20203601A (ja) * 2019-06-18 2020-12-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8909B1 (en) * 2002-08-16 2003-06-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of structure
JP201224051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Mazda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JP2015147456A (ja) * 2014-02-05 2015-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開口部構造
JP2016150702A (ja) * 2015-02-18 2016-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17149175A (ja) * 2016-02-22 2017-08-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1998A (ja) 2020-08-31
EP3699064A1 (en) 2020-08-26
US20200269926A1 (en) 2020-08-27
JP7036059B2 (ja) 2022-03-15
CN111591350A (zh) 2020-08-28
US11173961B2 (en)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285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381944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n roof
CN102470899B (zh)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1824268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US961693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86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2046615B (zh) 上部车身构造
CN111791955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US11046369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11591350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7292605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20203555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EP2602173B1 (en) Framework structure of trunk lid
JPH10244965A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補強構造
JPH10244966A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補強構造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325449B2 (e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529999B2 (en) Vehicle
CN11174665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3274079B2 (ja) 横開き式バックドアの支持構造
JP2020040485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