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2266A - 盖紧固构造 - Google Patents

盖紧固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266A
CN103282266A CN2011800627775A CN201180062777A CN103282266A CN 103282266 A CN103282266 A CN 103282266A CN 2011800627775 A CN2011800627775 A CN 2011800627775A CN 201180062777 A CN201180062777 A CN 201180062777A CN 103282266 A CN103282266 A CN 103282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lt
cover
lid
patchhole
soli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7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2266B (zh
Inventor
福士芳记
小林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2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盖紧固构造,通过螺栓(96)对盖(66)进行紧固。盖紧固构造(13)中,将螺栓(96)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在将调整开口部(73)关闭的盖(66)上。在盖(66)上开设插入螺栓(96)的插入孔(101),将插入孔(101)的周缘的一部分以使螺栓(96)能够滑动的方式切口并使其与周缘连续,并开设限制返回开口部(104),其对螺栓(96)向插入孔(101)的返回进行限制。与限制返回开口部(104)连续地,以比插入孔(101)的半径小的半径开设支承紧固孔(108),该支承紧固孔(108)以螺栓(96)能够进入的方式开设。

Description

盖紧固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螺栓将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开口的盖主体紧固于下罩的构造,尤其涉及将螺栓插入在盖主体上开设的孔并拧入下罩侧的盖紧固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已知设有将螺栓的螺纹的峰谷插入形成于悬吊件的长孔的一端部侧的临时固定板的构造。将螺栓插穿至长孔的另一端侧后,使接合有临时固定板的悬吊件移动并将螺纹的峰顶钩挂于临时固定板,因此,作业者不必支承悬吊件,从而将螺母拧入螺栓的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吊挂部件上以将三个孔连通的方式形成的长孔。这三个孔包括:比螺栓的外径大的游隙孔;与该游隙孔相连并比螺栓的螺纹的峰谷径稍大的临时固定孔;与该临时固定孔相连并以能够穿过螺栓的一般的半径开设的卡定孔。由于螺栓以能够从游隙孔移动至卡定孔的宽度连续,因此,将垂下的螺栓穿于吊挂部件的游隙孔后,移动吊挂部件,将临时固定孔钩挂于螺纹的峰顶。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结构:为了握持螺栓,使用带状的弹簧部件形成C字状的嵌合部,使该嵌合部的两端以及从两端共计三根卡定部沿半径方向延伸。使C字状的嵌合部的开口朝螺栓移动,通过将其推抵于螺栓而打开嵌合部并安装于带状部件。
但是,若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开设有长孔的部件,例如如盖主体那样进行转动的部件,则打开盖主体时,螺栓会因自重而脱落。另外,无法使螺栓旋转而拧入。
若将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如盖主体那样进行转动的部件,则螺栓会从游隙孔返回到卡定孔而脱落。若以对螺栓返回至游隙孔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方式减小临时固定孔的半径,则临时固定孔因螺栓而变形故失去临时固定的功能。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由于具有因弹簧部件的弹力而对螺栓从嵌合部的开口返回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挡块功能,因此部件个数增加。即,在使螺栓保持于板状的部件的情况下,需要将嵌合部独立地接合于板状的部件。
这样,在专利文献1~3中,无法迅速地进行用螺栓将盖主体(板状的部件)紧固的紧固作业。
并且,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发动机室的下方的下罩设有维护用的盖的盖构造。该盖构造中,能够使盖向车辆的前方滑动并将其取下,构造简单且轻型廉价。
但是,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盖构造,若在发动机室的维护时将盖取下,则需要将取下的盖放置于其他的场所,会产生放置动作,维护作业及盖的组装作业需要花费时间。并且,在生产线中对发动机进行组装时,存在在安装了下罩之后从下方实施紧固作业的情况,盖的组装作业需要花费时间。另外,在下罩的前方需要用于将盖拉出的空间,下罩的前方的作业空间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803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95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4189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1776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盖紧固构造,能够迅速地进行用螺栓将盖主体紧固的紧固作业,并无需单独地设置限制螺栓的返回的功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盖紧固构造,具备:下罩;盖,其将形成于所述下罩的开口封闭;螺栓,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盖,所述盖具有:插入孔,其以能够供所述螺栓插入的方式开设;限制返回开口部,将所述插入孔的周缘的一部分以能够使所述螺栓滑动的方式切口并使其与所述周缘连续,并以对所述螺栓向所述插入孔返回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方式开设;支承紧固孔,与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连续地,将周缘的一部分以所述螺栓能够进入的方式切口,并以比所述插入孔的半径小的半径开设;防脱部,形成在所述螺栓的外螺纹部与座面之间,以谋求相对于所述支承紧固孔的防脱。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优选地,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由当使所述螺栓滑动时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优选地,在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上形成有锥状的引导部,随着从所述插入孔远离,该锥状的引导部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优选地,所述防脱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半径小的半径、且半径与所述支承紧固孔的所述半径相比大的圆板形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优选地,在将所述螺栓的座面所按压的所述盖的面作为表面时,形成于所述盖的背面的突起部形成在:与从所述背面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所述螺栓的所述座面抵接的位置上。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优选地,所述盖具有: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下罩的一端部;被所述下罩钩住的设置于另一端部的T字状的钩住部,所述下罩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形成为沿所述盖的缘的形状,并供所述钩住部钩挂,所述台阶部具有开设为供所述钩住部穿过的形状的组装孔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优选地,所述盖具有从所述钩住部朝所述一端部延伸的肋。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优选地,所述台阶部在比所述下罩的内面高的层部具有隆起部,当将所述盖以沿着所述下罩的所述内面的方式关闭时,该隆起部避免干涉。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中,优选地,所述盖具有与所述肋交叉的台阶肋。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中,优选地,所述盖的所述一端部,通过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螺栓而紧固于所述下罩。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在盖上开设插入孔,并与插入孔的周缘连续地开设对螺栓向插入孔的返回进行限制的限制返回开口部,与限制返回开口部连续地,以比插入孔的半径小的半径开设以螺栓能够进入的方式切口的支承紧固孔,在螺栓的外螺纹部与座面之间,形成谋求相对于支承紧固孔的防脱的防脱部,因此,能够将螺栓以嵌入盖的支承紧固孔的状态进行保持。其结果,将盖暂时取下后,再度安装时,不必寻找螺栓,能够迅速地进行将螺栓紧固的紧固作业。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限制返回开口部由当使螺栓滑动时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因此,不必在盖上单独地设置限制螺栓的返回的部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在限制返回开口部形成锥状的引导部,随着从插入孔远离,该锥状的引导部的宽度逐渐减小,因此,当使螺栓从插入孔向支承紧固孔滑动时,通过锥状的引导部来引导螺栓,螺栓的移动更容易。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防脱部形成为具有比插入孔的半径小的半径、且半径与支承紧固孔的半径相比大的圆板状,因此,只需使螺栓滑动即可,能够迅速地进行螺栓向支承紧固孔的安装。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由于在盖的背面将突起部形成在与从背面被插入于插入孔的螺栓的座面抵接的位置,因此,若从盖的背面将螺栓插入插入孔,则座面与突起部干涉而螺栓倾斜,无法将螺栓插入插入孔直至最后。若插入时螺栓倾斜,则螺栓的座面以及防脱部与插入孔的周围的面不平行,螺栓的座面或防脱部与盖主体干涉,因此无法将螺栓朝支承紧固孔移动(滑动)。换句话说,能够防止螺栓从相反的一侧(背面侧)穿过。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在将盖的一端部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下罩,并将另一端部钩住下罩或者其它的下罩的盖机构中,由于具备设置于另一端部的T形状的钩住部、在下罩上形成为沿盖的缘的形状并将钩住部钩住的台阶部、在台阶部上以能够穿过钩住部的形状开设的组装孔部,所以,盖在组装孔部的缘、且在台阶部通过钩住部而悬吊。其结果,制造时,能够在将盖悬吊于下罩后安装(组装)于下罩,盖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减少组装作业时间。
并且,当实施检查作业时,由于能够保持将盖悬吊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检查作业时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由于具有从钩住部向一端部延伸的肋,因此若行驶风或水或小石子等飞散物接触盖或钩住部,则冲击(负载)分散至肋,能够抑制盖、钩住部的挠曲。例如,虽然也考虑了根据挠曲量而盖发生脱落的情况,但无需担心盖脱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由于台阶部在比下罩的内面高的层部具有隆起部,当将盖以沿着下罩的内面的方式关闭时,该隆起部避免干涉,因此,能够将盖沿着下罩的内面进行配置。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中,由于在盖上形成与肋交叉的台阶肋,所以通过台阶肋对盖本身进行加强,若行驶风或水或小石子等飞散物接触盖或钩住部,则冲击(负载)分散至肋,能够进一步抑制盖的挠曲。例如,虽然也考虑了根据挠曲量而盖发生脱落的情况,但无需担心盖脱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中,由于对一端部通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端部的螺栓进行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关闭盖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作业时间,即使在车身组装生产线的流水作业中,也能够暂时将盖打开,进行发动机室内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盖紧固构造的车身前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下罩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从图2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下罩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5是下罩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下罩的立体图。
图7是下罩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盖紧固构造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下罩的组装孔部的俯视图,图9(a)为概要图,图9(b)为(a)的b部详细图。
图10是下罩的台阶部以及组装孔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盖的俯视图。
图12是图8的区域12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区域15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1的区域16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盖向下罩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使盖的钩住部通过下罩的组装孔部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将图18所示的盖放倒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使盖通过螺栓安装于下罩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防止螺栓的返回的机构的图,图21(a)是表示螺栓的插入的图,图21(b)是表示螺栓的滑动的图,图21(c)是表示螺栓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螺栓向盖的组装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11具备盖构造12和盖紧固构造13。盖构造12以及盖紧固构造13设置于覆盖车辆11的发动机15的下方的下罩16。
车辆11具备车身17、该车身17的前体21、支承于前体21的发动机15。前体21具备:左侧的前侧架22;与左侧的前侧架22大致相同的右侧的前侧架23(图2);从下方组装于左右的前侧架22、23的前副架25。
右侧的前侧架23以车宽方向的中心C为基准与左侧的前侧架22大致对称。
发动机15是横置型。发动机主体26的活塞(未图示)排列于车辆11的车宽方向。在发动机主体26上一体地接合的未图示的变速器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发动机15在使发动机主体26与变速器一体化的状态下,将发动机主体26紧固于左右的前侧架22、23。将发动机15的前托架部28支承于前副架25的发动机前支架31。
前副架25在车辆11的俯视图(图2)中形成为井桁状。前副架25具备:与车辆11的正面接近的前横梁33;从前横梁33的左端34向车辆11的后方延伸的左梁35;从右端36向车辆11的后方延伸的右梁37;与这些左梁35的后端、右梁37的后端连续的后横梁38;设置于前横梁33的中央的发动机前支架31。
如图3所示,发动机前支架31包括:支承发动机15的前部、并与前横梁33接合的基部41;通过螺栓43以及螺母44紧固于基部41的发动机紧固部件42。如图2所示,在前副架25上从车辆11的下方组装有下罩16。
如图2以及图6所示,下罩16由前下罩47和后下罩48构成。
前下罩47是从保险杠外观件下端51(图1)以及前隔板52的前隔板下部件53延伸至前横梁33并到达后下罩48的树脂制的罩。前下罩47通过未图示的夹持件固定于保险杠外观件下端51以及前隔板下部件53。
如图4所示,在前下罩47上形成有将前下罩47的后缘55切口的避让开口部56。避让开口部56开设在设置于前副架25的前横梁33的中央的千斤顶支承部57的下方。
即,使包含千斤顶支承部57的前副架25载置于升降装置61(图7),使前副架25上升或者下降。此时,能够避免升降装置61的前千斤顶座面62(图7)与前下罩47的干涉。
如图6所示,后下罩48覆盖发动机主体26以及变速器的下方。由树脂制的后下罩主体64以及钢板制的排热罩65、树脂制的盖主体66(以点状图案表示)构成。如图4所示,通过夹持件71(也参照图14)将后下罩48的缘部组装在前副架25的底部68。
后下罩48中,在发动机前支架31的附近开设有调整开口部73。调整开口部73包含于盖构造12。
在盖构造12中,将盖主体66通过紧固装置13固定于调整开口部73。紧固装置13,如图12所示,包括:设置于后下罩48的下罩紧固部75;用于设置在该下罩紧固部75上的螺纹部件76。
参照图1~图11、图14、以及图17~图19,盖构造12形成为下述构造:将能够自由开闭的盖主体66的一端部83(图11)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在覆盖车辆11的车身17或者车身17的发动机室81的下方的下罩16上,将另一端部84钩挂在下罩16或者其它的下罩上(未图示)。
如图11以及图17所示,盖构造12包括:设置于另一端部84的T形状的钩住部85;在钩住了钩住部85的下罩16上形成为沿盖66的缘86的形状并将钩住部85钩住的台阶部87;在台阶部87上以能够穿过钩住部85的形状开设的组装孔部88。
另外,盖构造12具有从钩住部85向一端部83延伸的肋91(图11、图14、图19)。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台阶部87中,在仅比下罩16的内面92高出高度H的层部93上,具有当以沿下罩16的内面92的方式关闭盖主体66时避免干涉的隆起部94。
盖构造12中,在盖66上形成有与肋91交叉的台阶肋95(也参照图19)。盖16的一端部83通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螺栓96(图12)而被固定。
如图8、图9以及图12所示,盖紧固构造13将螺栓9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关闭开口(调整开口部73)的盖66。97是供螺栓96穿过的紧固开口部(参照图16)。
如图16所示,在盖66上开设供螺栓96(图13)插入的插入孔101,将插入孔101的周缘102的一部分103以螺栓96能够滑动(箭头a1的方向)的方式切口并使其与周缘102连续,从而开设对螺栓96向插入孔101返回的情况进行限制的限制返回开口部104。
并且,以比插入孔101的半径r小的半径rh开设支承紧固孔108,且使支承紧固孔108与限制返回开口部104连续、以能够供螺栓96进入(箭头a1的方向)的方式对周缘106的一部分107进行切口而成为支承紧固孔108。
在图13所示的螺栓96的外螺纹部111与座面112之间,形成有谋求从支承紧固孔108的防脱的防脱部113。防脱部113防止螺栓96沿螺栓96的轴线cb的方向(E轴向)移动而从支承紧固孔108脱出。
限制返回开口部104由当使螺栓96滑动(箭头a1的方向)时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在在限制返回开口部104上形成有锥状的引导部115,随着从插入孔101离开(箭头a1的方向),该锥状的引导部115的宽度从宽度W逐渐减小为宽度Wh。
防脱部113形成为圆板形状,半径rs比插入孔101的半径r小,半径rs比支承紧固孔108的半径rh大。
将螺栓96的座面112所按压的盖66的面称为表面116(图13、图14、图15、图22)时,在盖66的背面117,在与从背面117(箭头a2的方向)插入至插入孔101的螺栓96的座面112抵接的位置(半径rb)形成突起部118。
紧固装置13包括设置于盖66的螺栓96、和紧固开口部97(插入孔101、支承紧固孔108、限制返回开口部104)。并包括设置于后下罩48的下罩紧固部75、内螺纹部件76。
如图13所示,螺栓96具有头部141、支承轴部142、防脱部113、外螺纹部111、定位部143。头部141具有座面112以及凸缘部145。
支承轴部142以与外螺纹部111的外径几乎相同的外径形成,
螺栓96的轴线cb的方向(E轴方向)的长度比下罩16的盖主体66的厚度稍长(例如,2mm)。
防脱部113是圆盘状,且为与头部141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半径rs,是能够穿过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形成于盖66的插入孔101的半径。插入孔101以比防脱部113大的半径r形成,并在接近支承紧固孔108的周缘形成开口(切口的一部分103)。
盖66的支承紧固孔108,以比螺栓96的支承轴部142的半径略大的半径rh(图16)形成,并在与插入孔101接近的周缘(以双点划线表示的部位)形成有开口(切口的一部分107),使其与限制返回开口部104连续。
如图16所示,限制返回开口部104具有引导部115,其相对于通过插入孔101的半径的中心T及支承紧固孔108的半径的中心Th的线S以所希望的角度α形成。
在引导部115与支承紧固孔108的周缘(切口的一部分107)的交点形成有止挡部147。盖66通过被止挡部147限制移动的螺栓96紧固于下罩紧固部75。
下罩紧固部75,如图10、图12、图13、图20所示,在台阶部87的层部93的前部,形成有从层部93隆起的隆起紧固部151。在该隆起紧固部151开设有供螺栓96的防脱部113通过的孔152。
形成有以上述孔152为中央而相互对置的第一定位肋153以及第二定位肋154,与这些肋153、154连续地形成有第三定位肋155。在第二定位肋154以及第三定位肋155的外侧,一体地形成有正交的加强肋156。
第一定位肋153朝向车辆11前方,并立设于朝向车辆11前方的隆起紧固部151的前缘。隆起紧固部151的内缘158(图12)朝向盖主体66,朝向该内缘158而组装内螺纹部件76并握持隆起紧固部151。
在第三定位肋155的内侧,形成有决定内螺纹部件76的位置(车宽方向)的内螺纹定位挡块161。
即,通过这些肋153、154、155,能够提高隆起紧固部151的强度。另外,通过这些肋153、154、内螺纹定位挡块161,能够对内螺纹部件76的向车辆1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向车宽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内螺纹部件76,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从隆起紧固部151的内缘158组装,夹持部163握持隆起紧固部151。内螺纹部件76由夹持部163和在该夹持部163一体地形成的内螺纹部164构成。内螺纹部件76能够在车宽方向、车身前后方向仅以微小的量移动,当拧入螺栓96时仅以微小的量移动。由此,能够吸收各部的尺寸的差别。
接下来,根据图17~图20,对盖66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7所示,将盖66的钩住部85如箭头a4那样穿至后下罩48的组装孔部88的插入孔135。
接着,如图18所示,使钩住部85的钩挂部132贯通,使吊挂支承部131穿过。在将吊挂支承部131穿过组装孔部88的滑动孔136的状态下如箭头a5那样使之滑动,并使之如箭头a6那样转动(也参照图19)。
接着,如图18、图19以及图20所示,将盖66的临时固定爪128如箭头a7那样钩挂于前下罩47的开口部56附近的后缘166。此时,盖66的钩住部85的钩挂部132与台阶部87的壁部134接近但不抵接。
最后,将预先保持于盖66的螺栓96拧入至设置于后下罩48的下罩紧固部75的内螺纹部件76的内螺纹部164,成为图13所示的状态。由此完成盖66的组装。
接下来,对盖紧固构造13的作用进行说明。紧固构造13中,能够这样以将螺栓96嵌入盖66的支承紧固孔108(图16)的状态保持螺栓96,而将盖66暂时取下后,再度进行安装时,无需寻找螺栓96,能够迅速地进行紧固螺栓96的紧固作业。
接下来,根据图21以及图22,对螺栓96的组装要领以及对螺栓96的返回进行限制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2所示,使以双点划线表示的螺栓96的前端朝向盖66的表面116,将螺栓96以图21(a)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穿至盖66的插入孔101。然后,使螺栓96的头部141的座面112与后下罩48接触。或者使螺栓96的支承轴部142与插入孔101的内周相对。
接着,使螺栓96如箭头b1那样滑动。此时,通过引导部115来引导支承轴部142。接着,若支承轴部142与止挡部147抵接,则抵抗止挡部147的弹力而推抵支承轴部142,使止挡部147弹性变形(图21(b))。
最后,使支承轴部142通过止挡部147,将其纳入支承紧固孔108后,止挡部147复原,因此,开口(切口的一部分107)比支承轴部142的直径狭小,滑动的螺栓96难以从支承紧固孔108移动。至此完成螺栓96的组装。
这样,在紧固构造13中,能够以将螺栓96嵌入盖66的支承紧固孔108的状态进行保持,当将盖66暂时取下后或将盖66打开后(参照图1、图14)再度进行安装时,无需寻找螺栓96,能够迅速地进行将螺栓96紧固的紧固作业。
接下来,根据图22,对防止螺栓96的组装不良的功能进行说明。若将螺栓96如箭头b2那样从盖66的背面117插入插入孔101,则座面112与突起部118干涉因而螺栓96倾斜,无法将螺栓96的支承轴部142插入插入孔101。
插入时若螺栓96倾斜,则螺栓96的座面112以及防脱部113不与插入孔101的周围的面(背面117)平行,螺栓96的座面112及防脱部113与盖66干涉,因此,无法将螺栓96朝支承紧固孔108移动。换句话说,能够防止螺栓96从相反的一侧(背面117侧)穿过。
接下来,根据图9~图11,对盖构造12详细进行说明。盖构造12具有已经说明的调整开口部73、盖66、钩住部85、台阶部87、组装孔部88、肋91、隆起部94、台阶肋95。
如图9所示,调整开口部73是将后下罩48的前缘121切口的开口,并将开口朝向车辆11前方。在调整开口部73形成有台阶部87,在台阶部87收纳闭合的盖66,由此将其配置于与下罩16的地上高度几乎相同的高度。
如图8、图11、图19所示,盖66中,主体124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在主体124的前部,以能够防止与升降装置61(图7)的前千斤顶座面62的干涉的方式形成倒U字状的鼓出主体部125。
如图19所示,鼓出主体部125的缘127,朝车辆11前方立起,在该缘127上临时固定爪128朝车辆11前方形成为突状。在主体124的鼓出主体部125与钩住部85之间,台阶肋95(图11)以沿盖66的缘86(图11)的方式形成。
如图11所示,钩住部85构成为包括:以从盖66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吊挂支承部131;与吊挂支承部131的前端正交并以从吊挂支承部131的前端向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钩挂部132。打开盖66时(图14),钩挂部132钩在台阶部87上。
如图10所示,台阶部87在下罩16的前部构成为包括:与下罩16的内面92连续地以直立的方式形成的壁部134;与壁部134连续地以与下罩16平行的方式形成的层部93。设置于层部93的隆起部94,与从图11所示的一侧的肋91到另一侧的肋91的宽度对应。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形成于下罩16的组装孔部88呈T字形状。在与壁部134相比的车辆前方侧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插入孔135。形成有与插入孔135相连并正交、且具有比插入孔135的宽度小的宽度的滑动孔136。并且,与滑动孔136连续地形成有悬吊孔137。
如图11、图14以及图19所示,肋91以具有将钩住部85的宽度大致3等分的间隔的方式形成。肋91的上缘形成为一直线直至盖66的中央,从下缘到上缘的高度以通过台阶肋95吸收层差的方式变化。在关闭盖66的状态下,隆起部94位于肋91的上方。
隆起部94由于形成在从一侧的肋91到另一侧的肋91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在形成有组装孔部88的部位的层部93a(图10)上形成隆起部94,能提高层部93a的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17~图20对盖66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7所示,将盖66的钩住部85如箭头a4那样穿过后下罩48的组装孔部88的插入孔135。
接着,如图18所示,使钩住部85的钩挂部132贯通,穿过吊挂支承部131。而且,在将吊挂支承部131穿过组装孔部88的滑动孔136的状态下使其如箭头a5那样滑动,并使其如箭头a6那样转动(也参照图19)。
接着,如图19、图20所示,如箭头a7那样将盖66的临时固定爪128钩在前下罩47的开口部56附近的后缘166。此时,盖66的钩住部85的钩挂部132与台阶部87的壁部134(图18)接近但不抵接。
最后,将预先保持在盖66上的螺栓96拧入至设置于后下罩48的下罩紧固部75的内螺纹部件76的内螺纹部164,成为图13所示的状态。至此完成盖66的组装。
接下来,对盖构造12的作用进行说明。盖构造12中,由于能够这样组装盖66,因此盖66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减少组装作业时间。
相反地,在如图1、图14所示地打开盖66的情况下,例如,若在进行组装工序或检查作业时打开,则由于盖66的钩住部85钩在后下罩48的台阶部87上,因此,盖66不会从后下罩48脱离,而是悬吊于后下罩48。其结果,不会产生用于将盖主体66从后下罩48取下并放置于附近的动作,能够减少检查作业时间。
在组装工序中,将发动机前支架31的螺栓43以及螺母44拧至所希望的轴力。
即,在进行组装工序之前的行程中,使发动机15载置于前副架25,将发动机前支架31的螺栓43以及螺母44拧至整体的一半左右。接下来,将下罩16安装于前副架25。
接下来,使前副架25上升,将发动机15紧固于左侧的前侧架22以及右侧的前侧架23。
最后,在组装工序中,将盖66如图1、图14所示地打开并悬吊。接着,如图14的箭头a8那样,使盖66转动后,如图3所示,将发动机前支架31的螺栓43以及螺母44进一步拧至能够获得所希望的轴力的程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盖紧固构造优选适用于汽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车辆,12...盖构造,13...盖紧固构造,16...下罩,17...车身,66...盖,73...开口(调整开口部),81...发动机室,83...盖的一端部,84...盖的另一端部,85...钩住部,86...盖的缘,87...台阶部,88...组装孔部,91...肋,92...下罩的内面,93...层部,94...隆起部,95...台阶肋,96...螺栓,101...插入孔,102...插入孔的周缘,103...插入孔的周缘的一部分,104...限制返回开口部,106...支承紧固孔的周缘,107...支承紧固孔的周缘的一部分,108...支承紧固孔,111...螺栓的外螺纹部,112...螺栓的座面,113...防脱部,115...引导部,116...盖的表面,117...盖的背面,118...突起部,r...插入孔的半径,rh...支承紧固孔的半径,rs...防脱部的半径。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调整开口部的下罩;
盖,其将所述下罩的所述调整开口部封闭;
螺栓,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盖,
所述盖具有:
插入孔,其以能够供所述螺栓插入的方式开设;
限制返回开口部,将所述插入孔的周缘的一部分以能够使所述螺栓滑动的方式切口并使其与所述周缘连续,并以对所述螺栓向所述插入孔返回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方式开设;
支承紧固孔,与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连续地,将周缘的一部分以所述螺栓能够进入的方式切口,并以比所述插入孔的半径小的半径开设;
防脱部,在所述螺栓的外螺纹部与座面之间,以谋求相对于所述支承紧固孔的防脱的方式形成,
所述盖还具有: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下罩的一端部;被所述下罩钩住的设置于另一端部的T字状的钩住部,
所述下罩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设置在所述调整开口部的缘上,供所述钩住部钩挂,
所述台阶部包括:以与所述下罩的内面连续地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壁部;以与所述壁部连续且与所述下罩平行的方式形成的层部,
在所述台阶部中收纳有关闭的所述盖,
所述下罩的所述壁部形成为沿所述盖的所述缘的形状,
在所述盖的所述另一端部设有组装孔,所述组装孔通过:开设为使所述钩住部通过所述层部的形状的插入孔;到达所述臂部且宽度比所述插入孔小的滑动孔;与所述滑动孔连续的所述内面的悬吊孔而呈T字状,从而,所述盖被从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钩住部经由所述滑动孔在所述悬吊孔处钩挂在所述壁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由当使所述螺栓滑动时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上形成有锥状的引导部,随着从所述插入孔远离,该锥状的引导部的宽度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半径小的半径、且半径与所述支承紧固孔的所述半径相比大的圆板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螺栓的座面所按压的所述盖的面作为表面时,形成于所述盖的背面的突起部形成在:与从所述背面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所述螺栓的所述座面抵接的位置上。
6.(删除)
7.(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从所述钩住部朝所述一端部延伸的肋。
8.(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在比所述下罩的内面高的层部具有隆起部,当将所述盖以沿着所述下罩的所述内面的方式关闭时,该隆起部避免干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与所述肋交叉的台阶肋。
10.(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的所述一端部,通过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螺栓而紧固于所述下罩。

Claims (10)

1.一种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罩;
盖,其将形成于所述下罩的开口封闭;
螺栓,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盖,
所述盖具有:
插入孔,其以能够供所述螺栓插入的方式开设;
限制返回开口部,将所述插入孔的周缘的一部分以能够使所述螺栓滑动的方式切口并使其与所述周缘连续,并以对所述螺栓向所述插入孔返回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方式开设;
支承紧固孔,与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连续地,将周缘的一部分以所述螺栓能够进入的方式切口,并以比所述插入孔的半径小的半径开设;
防脱部,形成在所述螺栓的外螺纹部与座面之间,以谋求相对于所述支承紧固孔的防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由当使所述螺栓滑动时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返回开口部上形成有锥状的引导部,随着从所述插入孔远离,该锥状的引导部的宽度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半径小的半径、且半径比所述支承紧固孔的所述半径大的圆板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螺栓的座面所按压的所述盖的面作为表面时,形成于所述盖的背面的突起部形成在:与从所述背面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所述螺栓的所述座面抵接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下罩的一端部;被所述下罩钩住的设置于另一端部的T字状的钩住部,
所述下罩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形成为沿所述盖的缘的形状,并供所述钩住部钩挂,
所述台阶部具有开设为供所述钩住部穿过的形状的组装孔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从所述钩住部朝所述一端部延伸的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在比所述下罩的内面高的层部具有隆起部,当将所述盖以沿着所述下罩的所述内面的方式关闭时,该隆起部避免干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与所述肋交叉的台阶肋。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紧固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的所述一端部,通过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螺栓而紧固于所述下罩。
CN201180062777.5A 2011-01-07 2011-11-28 盖紧固构造 Active CN103282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2316 2011-01-07
JP2011002316 2011-01-07
JP2011002281 2011-01-07
JP2011-002281 2011-01-07
PCT/JP2011/077310 WO2012093528A1 (ja) 2011-01-07 2011-11-28 リッド締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266A true CN103282266A (zh) 2013-09-04
CN103282266B CN103282266B (zh) 2015-09-09

Family

ID=46457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2777.5A Active CN103282266B (zh) 2011-01-07 2011-11-28 盖紧固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51559B2 (zh)
EP (1) EP2662268B1 (zh)
JP (1) JP5606555B2 (zh)
CN (1) CN103282266B (zh)
BR (1) BR112013017433A2 (zh)
WO (1) WO20120935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3177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及顶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5834B1 (en) * 2013-04-12 2014-11-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creased stiffness underbody panel
KR101563883B1 (ko) * 2014-05-22 2015-10-29 한화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스티프너가 일체화 된 자동차용 언더커버
JP6084185B2 (ja) * 2014-08-12 2017-02-22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と、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と、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US10081245B2 (en) * 2016-06-24 2018-09-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radle to body joint release mechanism
CN106240657A (zh) * 2016-08-05 2016-12-21 江苏友孚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良好缓冲能力的汽车一体化导流装置
JP6493356B2 (ja) * 2016-10-19 2019-04-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6624098B2 (ja) * 2017-02-02 2019-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FR3071218B1 (fr) * 2017-09-18 2019-09-13 Psa Automobiles Sa Nervure anti-gravillonnage
JP7020352B2 (ja) * 2018-09-21 2022-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JP7149167B2 (ja) * 2018-11-16 2022-10-06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
US10559795B1 (en) * 2018-12-19 2020-0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assis brace for protecting traction battery
JP7018492B1 (ja) 2020-08-31 2022-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アンダカバー取付構造
EP4299420A1 (de) * 2022-07-01 2024-01-03 Autotech Engineering S.L. Hilfsrahmen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elektro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7489A (en) * 1973-05-16 1975-12-23 Lawrence A Bernstein Ring elements, channel elements, and connectors for joining same
US3926243A (en) * 1974-02-11 1975-12-16 Goodyear Aerospace Corp Cargo container latches
JPS5976483U (ja) * 1982-11-15 1984-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ル−ムのアンダ−カバ−
JPS5976483A (ja) 1983-08-05 1984-05-01 Shunpei Yamazaki 光電変換半導体装置
JPS61193219A (ja) 1985-02-20 1986-08-27 Fujitsu Ltd 電源投入方式
JPS61193219U (zh) * 1985-05-24 1986-12-01
US4844565A (en) * 1988-01-11 1989-07-04 Unisys Corporation Quick-release spacer-latching-connector assembly
JP2500982Y2 (ja) * 1990-03-20 1996-06-12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遠隔操作機構
JP3125335B2 (ja) 1991-07-10 2001-01-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累積時間測定装置
JPH0519069U (ja) * 1991-08-27 1993-03-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トツプカバーのエンドラバー取付構造
JP3276408B2 (ja) 1992-08-05 2002-04-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ファクシミリ通信システム
JPH0662212U (ja) * 1993-02-08 1994-09-02 高島屋日発工業株式会社 リテーナ取付具
JPH07280317A (ja) 1994-04-12 1995-10-27 Toshiba Corp 天井用換気扇
JP3349016B2 (ja) 1995-07-31 2002-11-20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家具等におけるパネルの連結装置
JPH0941899A (ja) 1995-08-04 1997-02-10 Shimizu Corp ボルト等の止金具及び止金具の装着装置
JPH09195437A (ja) 1996-01-23 1997-07-29 P H J:Kk 天井吊り具用留め金具
JP2000177652A (ja) 1998-12-15 2000-06-27 Fuji Heavy Ind Ltd アンダーカバー点検孔構造
JP3966013B2 (ja) * 2002-02-25 2007-08-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開口部カバー構造
JP4563169B2 (ja) 2004-12-28 2010-10-13 株式会社ニフコ 蓋体
DE102006002769A1 (de) * 2006-01-20 2007-08-02 Röchling Automotive AG & Co. KG Fahrzeug-Unterbodenteil, insbesondere Unterbodenverkleidung oder Radhausverkleidung
JP4850573B2 (ja) * 2006-04-24 2012-01-11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等の固定具及び取付装置
KR100820335B1 (ko) * 2007-06-01 2008-04-08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점검커버 부착구조
FR2922511B1 (fr) * 2007-10-21 2010-02-12 Renault Sas Carenage sous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4966943B2 (ja) * 2008-10-02 2012-07-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3177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及顶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266B (zh) 2015-09-09
EP2662268B1 (en) 2015-04-15
BR112013017433A2 (pt) 2016-09-27
EP2662268A1 (en) 2013-11-13
JP5606555B2 (ja) 2014-10-15
WO2012093528A1 (ja) 2012-07-12
US8851559B2 (en) 2014-10-07
JPWO2012093528A1 (ja) 2014-06-09
EP2662268A4 (en) 2014-06-11
US20130285416A1 (en)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266A (zh) 盖紧固构造
KR101316381B1 (ko) 대형 트럭용 범퍼스텝
US6817435B2 (en) Hood hinge and body structure
CN103085885B (zh) 后支柱部的加强结构
US9745000B2 (en) Multifunctional support for mounting functional elements of a motor vehicle
US9227669B2 (en) Structure of floor panel of vehicle body
US20120217761A1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0648526B2 (en) Stopper for transmission mount
CN103085891A (zh) 车辆挡泥板
CN111038195B (zh)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CN108657288B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10352137B (zh) 车辆轮轴的悬架系统
JPH06166330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キャリア支持構造
US10266047B2 (en) Valve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2868534A1 (en) Rops retention system for a work vehicle.
CN10242799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的布置
CN204488630U (zh) 机动车辆前照灯组件和用于机动车辆的前照灯组件
US20130146697A1 (en) Apparatus for mounting seat belt retractor for vehicle
RU2539704C2 (ru) Автомобиль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и автомобиль, содержащий такую конструкцию
KR101766067B1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의 스프링 패드
US7185746B2 (en) Damper-mounting structure
CN108859746A (zh) 一种汽车油箱保护结构
CN103770668B (zh) 座椅靠背的铰链结构
CN20527315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座
KR102417402B1 (ko) 차량의 스트럿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